<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

2023-10-21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1篇

上世紀90年代初,財政管理部門將“公共財政”引

入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和稅費制度改革的實踐,90年代末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目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戰略部署。

一、公共財政體系初步建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已初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系,預算收入結構已演化為以稅為主,稅費并存的局面,2003年,在我省的財政總收入中,來自稅收收入的占82以上;支出結構也已演化為為政府服務提供財力保障的服務型財政,原來由財政承擔的企業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職能消失了,原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生活服務投入,如學校、醫院、幼兒園等轉由財政負擔。萬能型財政正在一步步走向公共財政。

二、完善公共財政所受的制約因素

(一)、在財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稅制改革,雖著眼于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仍保留了內外兩套不同的稅制。外商直接投資在稅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優惠。我國大幅度開放國內市場,激發了外商投資中國的熱情。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地區、城鄉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在平抑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方面的功能還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資源相對貧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二)、在政府間的關系方面。1993年的分稅制改革,主要側重于調節中央政府與省級地方政府的關系,對于省級以下的各級地方政府職能的界定、收入來源卻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各級政府參照分稅制模式,形成了財力層層集中,事權逐級下放,財權與事權嚴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發展、穩定對公共財政的影響。一是改革。個人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會繼續提升。當市場體系已經完善,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時,該稅種甚至可能成為最大的稅種;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濟、增加就業技能培訓的社會救助支出比重會繼續提升。二是發展。為降低商務成本,各種經營性收費和規費將繼續降低,;隨著外貿依存度的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也將提升,改善資本投入環境的支出,如路、橋、電等的支出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三是穩定。由于改革的深化與經濟的發展會引起各個層面的利益再分配,導致各階層的收入差距擴大,這種擴大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為使社會穩定而引起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將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我省縣鄉財政體制現狀及存在問題。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后,隨著縣鄉經濟的發展,財政收支總量不斷擴大,我省各地在制定縣鄉財政體制時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F行縣鄉財政體制對維護縣鄉政權穩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開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農民征收的稅費,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來靠收費解決的一些支出轉為財政負擔,加之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縣鄉財政收支矛盾尖銳。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多年來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逐步暴露,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在財政上反映出來,使縣鄉財政困難更加突出。一是鄉財政運行困難,收支缺口大。二是虛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區組織收入不合法。三是財政體制不盡合理,鄉鎮教育體制上劃不到位。四是縣鄉債務包袱重,消化困難,財政風險越來越重。造成縣鄉財政困難的原因客觀上講是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較慢等因素,但同時還存在財權事權劃分不清、體制不合理、財政供養人員多等原因。

三、進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財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就是要通過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從而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和統治能力;通過運用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等手段,發揮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進一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政府實現社會平衡職能。

(一)進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財政收支體系。在財政收入方面:由于非公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財政收入的增長點會體現在個私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稅收以及個人收入所得稅方面,因此應通過強化征收引導稅收結構的持續優化。在財政支出方面,要持續擴大以下幾個方面的支出:一是三農支出。我省近幾年已從多方面增加了三農支出,進一步在力度和支出結構上改進。增加三農支出對農民來講有增收(如種稻直補,改造危房等)和減支(如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體系的建設)兩個方面。

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定向的,減支的作用是非定向的、無限的,因而今后我省要著重于減支。二是持續增加對困難群眾和的扶助。我省目前相當多的失地失業農民、農村的五保戶、城市中的下崗職工等人群沒有得到和或保障標準偏低。這些人群是社會不和諧的源泉。要通過調整財政支出逐步解決這部分群眾的生活保障。三是支持落后地區的支出要注意效率。地區差距過大是

我省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障礙。上世紀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通過資金、項目、人才的安排來推動蘇中、蘇北的發展,但收效并不明顯,差距還在繼續擴大。而真正意義上支持落后地區應是使落后地區獲得公平的公共產品份額,即獲得公平的教育、衛生、醫療以及有形的公共設施等。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2篇

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對于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優化城市衛生服務機構,方便群眾就醫,減輕費用負擔,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我州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最先在個舊市于2000年10月啟動。截止2006年10月,全州有10個縣(市)組建了5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1個。5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自有業務用房的社區衛生機構20個,租借業務用房的30個;有38個社區衛生機構屬醫療保健機構派出,4個屬一級醫院(衛生院)整體轉型,7個屬個體民營,1個屬企事業單位;承擔預防保健工作的社區衛生機構38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的社區有24個;有17個機構贏利,13個機構持平,20個機構虧損;全州社區衛生服務隊伍有250名,其中,醫生114名,護士100名,其它36名,已經過全科醫學轉型培訓的人員有42名。全州各地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了深入社區的多種形式的衛生服務,如義診、保健知識宣傳、健康講座,受到了社區群眾的好評,體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以低廉的收費,創造優質服務”的特點。

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較早的個舊市,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2006年初,個舊市衛生局與各醫院簽訂了衛生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任務。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按要求積極開展工作,如市人民醫院的五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次深入到乍甸的社會福利院為孤兒和殘疾人進行體檢和免費診治疾病,市中醫院的社區衛生人員多次為社區居民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等。據統計,截止2006年10月,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簽訂家庭服務合同4861戶,建立健康檔案10079人,體檢率達86.64%,建檔率達97.1%,出診搶救病人178人次,轉診128人,舉辦健教講座106期,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為了解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情況,農工黨個舊市委2006年下半年在城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走訪調研:44%的市民了解社區衛生服務,22%不了解;65%的市居民知道住地有社區衛生服務站,18%不知道;44%的市民信任社區醫生,9%不信任,認為社區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好的占62%;認可社區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的占30%;患病后有60%的人選擇社區治療,但僅有1%的慢性病病人選擇社區治療。有76%的市民選擇“小病進社區(治療),大病有選擇(醫院等級、水平)”。由此可看出,個舊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是積極而卓有成效的。2002年4月“紅河州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經驗交流會”及2003年8月“云南省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經驗交流會及健康教育骨干培訓班”在個舊市舉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通過問卷調查、到居民中走訪及到相關部門調研,我州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總體相對滯后,發展不平衡。由于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存在差距,目前我州尚未出臺有關指導全州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權威性文件,也沒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還未完全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掛鉤,社區衛生服務經費投入和補償機制、全科醫生隊伍的系統培訓機制還未建立。在已建機構的十個市(縣)中,除個舊市、開遠市初具雛形外,大部分縣都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形成方便、快捷、費用低廉、以居民健康為中心,集預防、治療、康復、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服務格局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務人員編制不足、整體素質不高、醫療服務條件差、綜合服務能力不強。按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設置標準及我州目前的城市人口情況,全州應設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共需人員1223名,其中全科醫師462人,公衛醫師76人,注冊護士538人,其他人員147人?,F有數與需要量相差甚遠,綜合服務能力與實際要求有較大差距。

三、經費投入不足。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業,政府應給予必要的經費投入。但目前政府的投入很少,而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等均為公益性無收入的工作,導致目前社區衛生機構中醫療服務比重過大,工作績效及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還得以其經濟效益來量化。在這種情況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很難發揮。許多社區衛

生服務機構正在逐步萎縮,甚至出現了春辦秋停的現象。

四、特慢病的所有病種滯留高級別醫院時間過長,許多康復性治療由于自付比例的不同不得不延長住院天數,不但加劇“看病貴”,而且淡化了社區以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需求為導向、社區為范圍,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和殘疾人為重點的服務功能。

五、資源共享、雙向轉

診的模式流于形式,已在社區接受過檢查的病人,轉診后必須重復檢查,社區醫生的檢查不被認可,同是執業醫師卻不能獲得同樣的尊重和待遇,客觀上制約了社區衛生人員的業務技能拓展和“設備竟買比賽”,最終多掏腰包的仍是病人。

六、中醫中藥和傳統療法非常受歡迎,占治療首選比例高達72%,但實際上極少能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立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待遇差效益小留不住人。

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我我州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我們建議:

一、盡快制定出臺我州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配套文件,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機構設置的具體標準、資金投入及補助政策、明確雙向轉診的具體政策、建立人員編制與工作量匹配的配置標準等。如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和先進地區經驗,增加對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的補助,最低限度應讓未進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居民能得到每人每年4—6元的補助,保障和支持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工作條件需求。

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居民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客觀認識及參與意識。規范和約定“基本醫療就是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這一概念。政府各職能部門和輿論媒體有義務按“大病進醫院,小病到社區,分級醫療,各司其職”的要求進行引導和分流。研究、調整和確定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讓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進城務工人員和無固定收入城市居民等人群的一般常見多發病和已確診的慢性病在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單位中醫藥費的個人自付比例有區別和側重,如未經社區衛生服務站轉診而自行到

二、三級醫院門診治療的應提高自費額度或自費,收住院的增加自付額度等,努力實踐政府調控功能。

三、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各類各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部門的行業監管和資格準入在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報告互認”,避免重復檢查和只見疾病不見人,大力倡導“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了病人,為了一切病人”。逐步實現“雙向轉診”和衛生執業人員的合理流動——各級別??漆t師到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下基層醫院進行輪流定期工作,各社區醫生在送出和接回病人時配合工作,提高治療和恢復性治療的連續性、安全性。

四、尊重和遵循傳統醫學的發展、演變,研究并逐漸完善科學規范考核,按照服務成本和服務效果補償的機制,以崗位培訓和崗位聘用相結合、“醫者仁術”與一專多能相結合、服務能力與服務效益相結合,支持和營造人和業精,和諧進步的工作環境,并讓不產生直接效益的健康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人員留得下、出成效。

五、加快社區衛生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把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隊伍建設,尤其是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作為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基本條件。采取多種方式對社區醫療衛生人員進行全科醫學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其盡快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3篇

一、沙灣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成果和主要問題

(一) 工作成果

經過多年發展, 沙灣縣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 尤其是“三北防護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建設后, 本縣初步形成了以帶、片、網結合, 林、路、渠配套的防林體系。二期工程結束后, 本縣農田林網化任務基本完成;三期工程后, 進一步提升農田林網化程度, 將農田防護林延伸至農區外緣和沙漠邊緣地帶。目前, 沙灣縣林地面積已經達到了218萬畝, 人工林占比1/10, 農田林網化達85.6%, 林業工作成績十分突出。

(二) 主要問題

就目前來看, 本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防護林工程向外圍擴展, 造林難度不斷增加, 以往的造林成果難以鞏固, 出現防護林退化情況;第二, 過于注重經濟發展, 缺乏生態保護意識, 使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向沖突;第三, 森林管理壓力加大, 林業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升;第四, 缺乏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撐。

二、沙灣縣農村防護體體系建設原則

(一) 生態優先原則, 堅持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統一

把沙灣縣農村防護林建設工作于當地社會文明、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等工作結合起來, 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改善, 充分考慮自然承載力, 改善地區環境整體水平, 構筑社會、經濟、生態、人類和諧相處的發展局勢, 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 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原則, 提高農村防護林建設的整體水平

農村防護林建設堅持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原則。簡單的說, 就是要結合本縣整體情況, 從整體上因地制宜的進行防護林體系規劃方案, 分布實施, 穩步開展各個環節的建設工作。將區域防治與重點防治結合在一起, 將防護林工程建設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結合在一起, 統籌兼顧, 突出重點, 協調發展, 爭取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行, 進一步擴大并鞏固農村防護林成果。

(三) 科學配置原則, 優化防護林質量

本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 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土壤、氣候等特征選擇樹種, 將植被優先種在農村周邊、農田、河流岸邊等位置。與此同時, 還可以按照標準建設綠化帶, 喬木、灌木等樹種結合, 優化樹種結構, 全面提升農村防護林質量。

(四) 全民參與、社會共建原則, 增強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合力

農村防護林工程是一項造福百姓的公益性項目, 要以政府為主導, 全社會共建、全民參與, 齊抓共管, 形成強度的合力, 才能真正的推動防護林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首先, 在政府部門主導下, 利用行政、經濟等手段吸引社會企業、普通百姓參與進來, 構建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建的工作局面。

(五) 科技為先導原則, 為農村防護林建設提供服務

本縣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要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原則, 通過建立綜合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來推廣各類農業技術, 如節水造林技術、抗旱造林技術等, 依靠先進的科技力量來不斷提升防護林營造水平。

三、沙灣縣農村防護林營造

根據項目規劃目標和要求, 結合本縣農田、自然環境、鄉村道路綠化等實際情況, 遵循以上各項原則, 在充分保證地域特色、人文環境基礎上, 以生態學、生物學等理論基礎, 科學合理的選擇種植樹種, 統籌布局, 點、線、面統一, 使防護林工程服務于綠化、防護、景觀構建等方面的需求, 最大化的發揮防護林作用。

(一) 樹種選取與配置

樹種選取與配置是農村防護林營造的首要環節, 要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態區位, 采用符合實際需要的造林技術。

農村防護林建造的主要場所是農田周邊, 要求立地條件好、水源有保障、水利設施齊全。種植的樹種以楊樹、白榆等為主, 此類樹種耐旱、防護效果好。根據相關規定, 農田防護林面積一般為被防護耕地面積的1/10, 根據不同的防護目的確定樹種配置方案。農田防護林樹種配置:主林帶寬度設置為6-8m, 路兩旁各種4-6行;副林帶寬度設置為4m, 路兩旁種2行。外圍防護林的主林帶寬度設置為8-11m, 路兩旁各種6-8行;副林帶寬度設置為6-8m, 路兩旁各種4-6行, 樹種選楊樹、胡楊、白榆、沙棗等鄉土樹種苗木。

(二) 整地

整地一般在秋季, 采用專業的整地機械設備。寬度可寬可短窄,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整地后, 將造林地壓平, 再進行灌溉。冬季時, 要冬灌。造林地塊更新時, 原林地內的根系要清理干凈, 并疏松土壤。

(三) 造林技術

根據設計好的行距標準, 采用人工方式挖穴。主林帶槽穴的規格40cm×40cm×40cm, 行距設定為1×2m;副林帶槽穴規格30cm×30cm×30cm, 行距規格1×1m。槽穴挖好后, 栽種樹種, 施肥、灌溉。

(四) 造林季節

冬季過后氣溫回升, 3-4月份進行植樹造林。除了春季外, 秋季也可以進行造林。

(五) 需苗量和種苗標準

需苗量計算以造林面積、造林規格為主要依據。得出需苗量具體數值后, 增加15%耗損。種苗標準以國家相關規定為準。種植的苗木規格一般為:苗高1.5m, 根長0.3m, 地徑超過0.01m, 側根至少5條, 且沒有病害、損傷等情況。本縣有一個國營苗圃, 其面積800畝, 育有胡楊、白榆、楊樹、白蠟等林苗, 可為本地農村防護林提供苗木。

(六) 撫育管理

撫育措施包括灌溉、施肥、松土除草等。灌溉:農村防護林一年灌溉9次, 需要注意的是, 入冬前進行冬灌, 秋季灌溉要控制水量;施肥:林苗種植時, 施加底肥。幼林時期, 每年夏季追加2次施肥, 每珠施10-15g氮肥;松土除草:林苗根際周圍部位只需要除雜草, 一般不需要松土, 其他位置可以松土。

四、沙灣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保障措施

(一) 組織措施

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覆蓋面廣、涉及部門多, 是一個跨區域、跨部門的系統性工程。為了該工程順利實施, 必須將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納入縣政府黨政議事日程中去, 全面分析、精心組織規劃, 認真貫徹落實, 加強工作管理, 推動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的實施。明確各級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和責任, 分解責任, 層層落實, 檢查每一年各部門、各人員的工作情況和責任落實情況, 做到一年一兌現。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 經常性的深入工作現場, 指導、檢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林業部門作為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的主導部門, 要充當好縣政府參謀角色, 做好規劃設計、技術指導、種苗供應、撫育管理等工作。除了林業部門外, 國土資源、農業、水利、畜牧等部門也要提供輔助、支持等工作, 協助縣政府、林業部門搞好各項工作, 保證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落實到位, 取得應有的效果。

縣各級政府部門以自身為主導, 林業部門全程參與為輔, 成立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領導工作組, 組織、規劃、設計、管理、協調好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每一項工作, 穩步推進工作落實。在領導工作組的統一領導下, 設立農村防護林工程實施的日常工作部門, 負責工作執行、營造標準檢查驗收等工作, 確保防護林符合實際情況和建設標準。

(二) 經濟措施

為了做好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工作, 除了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和執行部門外, 還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在建設資金方面, 國家、自治區、縣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主要體現在優惠政策、補助政策等方面。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資金采用國家、地方政府共同負責制, 國家提供生態補償金, 縣鄉各級政府自籌部分資金, 村集體、農民自籌部分資金, 或農民以投工、投勞方式參與。其中, 縣鄉政府、農業、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將農村防護林工程列入各自的基本建設計劃, 每年編制防護林工程建設經濟預算, 安排一定資金用于管轄區域內的農村防護林建設。農村防護林資金要??顚S? 禁止挪用、竄用, 加強管理, 把控資金流向, 提供資金利用率。

另外, 縣鄉兩級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 吸引社會資金、農民資金投入, 多渠道、多形式的籌措資金。政府鼓勵企業參與農村防護林經營管理, 動員廣大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齊抓共管, 增強農村防護林建設合力。對于廣大的農民朋友, 政府要加強植樹造林方面的義務宣傳教育, 動員全縣農民參與到農村防護林營造、管理工作, 為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提供資金、勞務等方面的支持。

(三) 科技措施

本縣自然條件惡劣、水資源匱乏, 這些是制約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的主要因素。對此, 應當從本縣地域特征、自然條件、水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 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科技技術成果。如, 采用節水灌溉技術, 解決水資源短缺方面的問題。再如, 推行科學造林技術, 育種、栽種、撫育管理等每一個環節都充分結合科學技術, 做好種植、撫育工作的科技保障工作。

除了應用現有的技術成果外, 還要結合沙灣縣自然條件、未來發展規劃和工作成果等, 不斷的總結、研發不同的建設模式、新技術。如, 對抗旱?;钚虏牧?、適用新技術等進行實踐研究, 在試驗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分析問題, 得出有益的經驗。部分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 要使用生根粉、植物生產劑等, 確保植被生長質量。面向廣大農民朋友開展技術培訓工作, 傳授給他們先進的種植技術、撫育知識, 提升他們的整體技能, 以便更好的服務于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

(四) 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本區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

農村防護林工程與國家、社會、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既要有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 還要有社會力量的支持。為此, 沙灣縣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過程中, 當地政府要加大農村防護林工程重要性、現實意義的宣傳教育力度, 帶動社會企業、當地農民配合并參與農村防護林建設工作。如, 向農民宣傳植樹造林, 讓他們將植樹造林視作為自身的義務和責任, 努力提高參與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工作的積極性, 形成從政府到民間的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網絡, 構建全社會、全體鄉民共同參與的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局面。

對于社會企業, 縣政府通過市場機制吸引他們參與一投資、經營、管理, 實行“誰負責誰擁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工作方式, 將農村防護林建設的責任、義務落到參與企業頭上, 推動建設工作順利展開。經營主體要及時發放的林權證, 從法律上確定經營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五) 嚴抓種苗工程

種苗工程是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防護林體系, 必須做好種苗工程, 確保種苗供應持續、品種優良、數量充足。沙灣縣有國營種苗圃, 因這一優勢條件, 本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可以采用超前育苗政策, 根據農村防護林工程建設規模、苗種、數量等要求提前培育苗種, 實行“定向培育、定向供應”。良種場鼓勵鄉鎮部門、村集體、農民個人參與育苗、養苗工作, 鼓勵新品種種植研發, 促進苗種類型多樣化, 把控好苗種質量。要盡量選擇耐寒性強、抗逆性強、適應性好, 且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大、防護效果好的苗種。注重苗種檢疫檢查, 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苗種一律禁止使用。

(六) 加強防護林管護

當前農村防護林有退化現象, 為了鞏固現有的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果, 有必要建立專業的管護隊伍, 實行“誰管理社負責”工作原則, 明確各崗位人員的權責利, 使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實現防護原則, 明確各崗位人員的權責利, 使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實現防護林管護工作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發展。新種防護林、綠地的撫育工作要特別的加強, 培土、澆水、除草、松土、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都要切實落實, 堅持科學管理、依法治林, 嚴厲打擊各種濫砍濫伐、私自侵占林地等非法活動。

結論:綜上所述, 沙灣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要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 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建設原則和保障措施, 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展開, 鞏固已有的建設成果, 完善防護林體系。同時, 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研究種植技術, 為后續的工作提供指導和支持。

摘要:本文結合實際情況, 簡要分析了沙灣縣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成果和主要問題。然后, 立足現狀、針對問題, 提出了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并具體探討了農村防護林營建工作。同時, 從組織、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確保相關工作順利展開, 進一步完善農村防護林體系建設。

關鍵詞:防護林工程,保障措施,主要問題,工作成果,建設原則

參考文獻

[1] 甘新軍, 馬紅巖, 侯碧清, 李浩, 雷云飛.基于城市生態安全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探討——以廣州“綠色亞運”增綠行動計劃防護林建設為例[J].廣東林業科技, 2011, 27 (03) :76-79.

[2] 蔣淑云.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6, 16 (02) :237.

[3] 劉道平.關于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思考[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 14 (03) :11-16.

[4] 吳灝, 張建鋒, 單奇華, 陳光才.太湖防護林建設的生態效應[J].水土保持通報, 2016, 36 (01) :219-223+229.

[5] 王玉寶.林木種苗在防護林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 2016, 23 (10) :144.

[6] 金娜, 張兆銘.武威地區防護林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甘肅科技, 2016, 32 (16) :3-7.

[7] 馬明.淺析林木種苗在防護林建設中的作用[J].綠色科技, 2014, 13 (03) :19-20.

[8] 周要全, 李舒涵, 禹朝文, 魯定偉.提高昌寧縣防護林建設成效措施研究[J].防護林科技, 2014, 23 (07) :73-74.

[9] 于锝婧, 張宇.提高三北防護林建設水平的對策[J].黑龍江科學, 2014, 5 (07) :99.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4篇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內容

1.1 心理教育體系的構建

在高校教育過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目的性、計劃性方式對學生進行影響, 逐步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 為高校學生心理更加全面、更加和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形勢發展背景下,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構建課內課外、教育指導、他助自助相結合心理教育體系。在心理健康課程建設過程中, 需要發揮課堂教學中要作用, 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課堂教授和心理訓練有效結合, 提升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效率, 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 逐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結合高校學生存在著的普遍心理問題, 可以采用預防、集中輔導相結合方式, 通過多樣化的方式, 諸如, 講授方式、辯論方式、討論方式等等, 更加集中、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地訓練高校學生心理素質, 這樣能夠有效預防高校學生普遍性心理問題。

1.2 做好高校心理環境優化工作

新形勢發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肩負更大使命, 不僅需要培養高校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狀態, 還需要通過有效方式來整個各項優勢資源, 做好心理生態環境優化工作。良好校園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間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品質。高校需要重視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活動, 組織高校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的宣傳活動中, 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健康講座, 有效利用學校的廣播資源、??Y源、電視資源、櫥窗資源、板報資源等等, 這樣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率, 掌握更加有效的心理調節方式, 這樣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途徑

2.1 明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標

新形勢發展背景下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處于非常重要發展時期, 那么就需要樹立先進教育理念, 構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分析, 心理健康主要是持續性心理狀態, 當事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反應, 進而有效處理問題, 這樣能夠發掘自身潛力。但是心理健康培養過程并不是心理疾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于提升高校學生心理素質, 這樣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學習潛能, 培養積極向上學習心態, 對高校學生人格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同學年學生心理需求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 那么就需要結合教育目標, 采用更加有效調試方式, 實現高校學生管理有效性。高校學生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交往能力、學習能力, 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更好的影響。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 需要堅持發展原則, 逐步提升高校學生心理素質, 促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知識, 逐步優化高校學生的心理品質, 培養高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調適能力, 這樣有利于實現高校學生人生價值。高校在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過程中, 需要認識到發展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響, 通過計劃性、步驟性方式來開展教育活動, 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更加積極、更加健康心理素質。

2.2 逐步拓展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高??梢圆扇∽灾叫睦斫逃?。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分析, 每個個體都具有固有積極因素, 更好的應對困難與逆境, 借助自助式心理輔導、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訓練等方式來培養高校學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 逐步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肖國興與針對性。高??梢越Y合學生學科特點, 做好學科滲透工作, 若是只是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咨詢活動, 那么就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過于單薄, 那么就需要有效利用一系列可利用資源, 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 這樣有利于達成更加積極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標。實踐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高??梢酝ㄟ^體驗式學習方式, 促使學生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融入到具體教學中, 充分發掘學生學習潛能, 通過拓展訓練活動、專題性講座、團體輔導活動等等, 培養高校學生活躍思維, 激發高校學生內在積極因素, 培養高校學生交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傊? 高校需要樹立科學心理素質教育觀念, 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這樣能夠有效緩解高校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的壓力, 有效消除高校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的危機, 培養高校學生健康的心理觀念, 通過多樣化培養途徑來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心理價值觀念, 逐步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利于實現高校學生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更好的發展, 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素質。

結束語

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并不是偶然發生的, 而是屬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 那么如何有效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 這屬于長期性、系統性工程, 那么就需要轉變傳統工作理念, 有效改善管理問題、教學問題, 開展多領域社會活動, 做好心理衛生知識方面普及教育, 那么就可以從學生、社會、學校等領域實現協調配合, 為高校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 需要結合素質教育需求以及和諧校園建設需求, 構建更加完善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預見性, 這樣能夠根據教育需求來構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這樣能夠促使高校學生更好的學習、生存與交往, 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靈, 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摘要:經濟社會日漸發展促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僅影響和諧校園構建活動, 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活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能夠構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高校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 開展素質教育提供重要指導。本文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內容作了分析, 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途徑, 為優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內容,途徑

參考文獻

[1] 車艷茹, 黃鵬宇, 劉金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朋輩心理互助體系[J].新課程研究旬刊, 2014 (10) :112-113.

[2] 徐娟, 楊鑫銓.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 2009 (21) :100-103.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5篇

●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任務是: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實施力度,充分挖掘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提高農村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能力,加快農村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意愿,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于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重大意義。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與公共文化服務,維護和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基本要求。這是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級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以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農村文化建設在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強縣圖書館、文化館、鄉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努力使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到2010年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基本建成覆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實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總量。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一是實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多種傳播方式為手段,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加快進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并努力實現“村村通”。二是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主要是向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配送圖書。中央財政先后投入8000萬元,通過專家挑選、政府采購,配送受廣大農民歡迎的圖書已達680萬冊。三是實施流動舞臺車工程。從2007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為基層文化機構配備1000多輛流動舞臺車,送戲下鄉,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同時,根據基層文化建設的實際,策劃實施新的項目。

充分挖掘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種節慶日尤其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為基層農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能力。按照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深化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勞動、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全面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h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繼續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會群體開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范文第6篇

xx縣加強農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匯報

近年來,我縣各級黨委、政府致力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大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投資和關注,通過置換、購置和改擴建等多種方式,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鄉鎮文化站建設工作,農村文化事業有了新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縣農村文化建設走上了

一個新臺階,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可喜的局面。

一、農村文化建設受到應有重視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區、地區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要求,切實提高對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把文化工作擺在全縣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慮、科學規劃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采取政府投入、資產置換、資源整合等辦法,新建、改建和擴建公益性文化設施。三是納入干部考核指標,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四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健全監控網絡,開展經常性的巡查活動,加強對農村文藝活動的監管,引導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的進展

各鄉(鎮)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借助縣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積極爭取專項資金,不斷加大對鄉鎮文廣站建設的投入和“農家書屋”建設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縣文體局“農家書屋”揭牌儀式在葉爾特斯村隆重舉行,此次全縣共開設兩家“農家書

屋”,捐贈圖書1500余冊。鄉鎮文廣站和“農家書屋”成為了農民群眾休閑娛樂、文藝活動和汲取農業科技知識的好去處,有效解決了農村實用科技圖書少、致富信息匱乏的難題,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撐。

三、農村主體文化活動影響不斷擴大

一是積極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圖書配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重點文化項目,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二是按照“文化主導、部門聯姻、廣泛參與”的原則,開展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化活動。僅2008年就精心組織廣場文化活動80多場次,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三是從滿足廣大群眾精神需求出發,開展好送戲、送圖書、送電影的“三送”活動,精心編排形式活潑、貼近實際的節目,讓農民群眾在欣賞、娛樂的過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學知識,寓教于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縣文

化部門共組織縣藝術團深入學校、社區和農村開展“送戲”演出230場次。立足服務“三農”和群眾脫貧致富,與地區、縣相關部門一同累計送科普書籍、實用技術圖書?余冊。開展進社區、下鄉村、到學校“送電影”356場次。四是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得到加強。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指示精神,結合實際,采取有力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綜合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建立縣級和鄉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在全縣范圍內廣泛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認真核對登記保存,并設立專題博物館妥善保管;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等方式,鼓勵其傳承人(單位)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區域,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合理有度開發利用非

物質文化遺產。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優秀民間文化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繼承優良的傳統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工作,舉辦多期培訓班,聘請自治區、地區有關專家講課。經全面普查,全縣各鄉(鎮)共查明民間藝術30多項,經甄別后整理上報 3項,納吾爾孜節,轉場,花氈子制做。這些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工藝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廣泛流傳。

四、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發展和管理情況

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xx縣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級事業單位,核編人員3人,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隨著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管理和執法職能逐步明確,原辦公室的具體職能得到調整,到了2002年5

月,我縣又增設了文化市場稽查隊,配大隊長1人,與文管辦合屬辦公,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也同樣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

上一篇:圍墻一般抹灰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物業客服專業知識培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