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職教育范文

2023-09-21

中職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各國教育理念反映了該國對教育價值的基本取向,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起著明顯的指導作用。為跟上知識經濟、城鎮化、工業化等發展的步伐,推動社會經濟與人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必須構建適應時代需求的中職教育理念,以科學指導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及其實踐。

[關鍵詞]教育理念中職教育終身教育人本主義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任鋼建(1956- ),男,山東高密人,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貴州貴陽55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9年貴州省省長基金委托研究項目“貴州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黔省專合字(2009)107;項目負責人:任鋼建]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速度的加快;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我國現有的中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中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效益已經嚴重地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對此,有必要反思舊有的中職教育理念,構建新型的中職教育理念,以指導我國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辦學模式,以提高中職辦學效益及其可持續發展,進而適應國民經濟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和深化終身教育價值取向及實踐。

一、教育理念的內涵及作用

理念(英idea;德Idee;希臘idea)是西方哲學史和美學史用語,該詞含義極為廣泛,柏拉圖最早提出理念論,認為在所感事物之前有同名的理念,個別事物是“分有”理念而產生。韓延明認為: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教育理念反映出人們對辦學機構的定性、定位及職能的深層次思考,體現了人們對教育價值的追求。在不同時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有差異,導致人們對教育價值的理解也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時代的權威主義教育理念、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精英主義教育理念、科學主義教育理念以及終身教育理念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上層建筑,是觀念性的、意識的存在物,它來源于教育實踐,同時又指導教育實踐。教育理念決定教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辦學模式、辦學定位、辦學效益及其結果。當現行教育實踐及其效果已經適應不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違背教育規律時,人們必須以新的視野重新審視和認識教育現象及其實踐,從而思辨或歸納出新的教育理念,以適應或引領教育活動的重組或創新,建構新型的教育體系。

教育理念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通過辦學行為對社會的反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正如德洛爾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所言:在21世紀,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處于人和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應對未來種種挑戰,教育是使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一張必不可少的王牌。人力資本理論的基點是用教育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來評價教育效益,因而,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意義。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把發展教育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都在探索和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實踐的內在動力,發揮著觀念性的指導作用,是教育理論突破與更新的基礎,是教育實踐改革與進步的先導。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作指導,教育目標的界定必定是片面的,教育實踐的效益必然是短期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必將是被動的。對某種類型的學校而言,教育理念對學校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導向作用。這首先表現在教育理念決定了學校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是辦學行動的指南。先進的教育理念折射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辦學的需求,當教育理念具體化為學校的發展規劃和管理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學校組織體系的構建、設計運行程序時,將最終轉化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具體行為。也就是說,針對具體的某一學校而言,先進的教育理念是學校辦學與發展的頂層設計,是全校師生的觀念性指導,它將起到統一和指引全校師生員工精神生成,將起到調動全校師生關心學校發展、參與學校管理、投身學校建設、實現奮斗目標、提升辦學質量與效益等的軟管理作用。

二、世界各主要工業大國的職業教育理念的總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各國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把發展和改革職業教育作為規劃21世紀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構建了各國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新價值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9年通過《技術和職業教育公約》后,于1999年通過了《關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第二屆國際大會的建議》,向教科文組織的會員國建議改革各國職業技術教育政策,以便迎接在21世紀初所面臨的就業與其他社會經濟挑戰。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建議,職業教育不僅是一種提高職工的技能教育,更是一種創業教育和終身教育。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全納教育,未來之路》文件,建議各國政府拓展全納教育的概念,面向所有學習者的不同需要,合理、公平和切實有效地使學習者受到教育。

美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是School-to-Work(簡稱STW)。STW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學生的成績,確保他們獲得滿足富有挑戰性的國家學術標準和企業認可的技能標準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為他們的中學后教育、繼續學習和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降低青年的失業率,進而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確保美國的霸主地位;促進所有青年,包括低成就青年、輟學生、殘疾青年繼續或回歸學校,并努力去取得學業成功。

澳大利亞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資格框架體系(通稱為AQF),將學校、職業教育與培訓和高等教育機構采用一體化的國家資格體系。AQF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在內容上相互銜接,它允許人們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獲得證書的起點。能否獲得AQF職業證書,不僅要看是否具有AQF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看在真實工作情景下使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意大利在20世紀初的技術學校75%的畢業生都能接受高一級的教育。意大利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具有平等的升入高等教育的權利;整個教育體系(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轉換機制非常靈活——不僅各體系內部的不同專業之間可轉換,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個體系之間也可以相互轉換;這種體系之間的相互轉換,大大增加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從而克服了職業教育就是終極的單一教育。

在終身教育理念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各主要工業大國不僅建構了科學的職業教育及其與普通高等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系,也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打下了終身教育、學習的基礎,同時也為職教生獲得與普教生一樣可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同待遇;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建構與落實終身教育理念、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各主要工業大國不僅獲得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大大緩解了就業及其質量的壓力,大大推動了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所有教育改革的理論、理念與實踐提供了有效借鑒。

三、我國中職教育理念亟待重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4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苯逃繉χ械嚷殬I教育定位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备魇∈懈鶕@一定位,對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表述又各有不同:如“培養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牢固掌握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從事某種工作的高層次技型應用型人才”;等等。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也有不同。如把農學專業表述為:“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培養適應基層第一線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推廣的中等技術(管理)人才?!?/p>

從《職業教育法》、教育部以及各省各校對中職教育的定位來看,這種舊有的職業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實踐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

(一)就業教育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續發展

近幾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社會對中職教育的人力資源需求的不斷攀升,國家對中等職教育的扶持力度得到不斷加強,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把中職教育定位為“就業教育”“吃飯教育”“職前教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教育”;在這一中職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中職教育教學實訓完全演化成了短、平、快的現有崗位技能需求培訓,只考慮受教育者當下能有一個吃飯的崗位,中職教育幾乎等同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的崗前培訓——培訓時間短、內容單一、方式陳舊。對辦學者而言,辦學效益節節攀升了,就業率也有了保證……一旦深入追問這種虛妄的教育業績就會發現,這并不是中職教育本身的業績,而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與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職教育斷檔所造成的藍領短缺的結果。對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之后僅能從事當下某一崗位工作,一旦崗位需求稍有變動或技術設備有所更新,這一代中職畢業生該何去何從呢?因此,把中職教育定位于就業教育的理念是完全忽視受教育者全面、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理念指導下的辦學實踐僅僅是一種“應時教育”——學校與畢業生僅當下有效益,卻缺乏長遠發展動力與潛力。因此,包括中職教育在內的所有教育,一旦把教育僅僅定位為就業教育,而忽視人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辦學實踐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而且受教育者也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前與未來,誰還能在一個崗位上干一輩子……人不僅僅是為了工作而接受教育,而且要為工作變換做好準備,而接受教育。

(二)終極教育模式有悖于終身教育理念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還是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辦學模式——每年僅有不到10%的中職畢業生可以通過選拔考試進入高職學校,實際每年僅有不到5%的優秀中職畢業可進入高職學校繼續學習。因此,這種中職辦學模式還是終極教育模式,這不僅與全球倡導的終身教育理念不相符,而且在深層次上生成了了中職教育僅僅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補充、中職教育就是“末流教育”、選擇中職教育是萬不得已的選擇、選擇了中職教育就選擇了終止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因此,目前的中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終身教育需求,限制了人的發展需求,限制了教育市場的發展,限制了科技社會的發展。

(三)專業教學與科技、社會及就業的發展不相協調

我國目前的中職教學模式還是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化教育模式——學校按專業招生,學生按專業課程設置組織教學,教學的內容都是現有或舊有的教材上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學生畢業后僅能從事本專業的基礎工作。專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僅僅滿足于獲取知識、占有信息、掌握技能;學生成為他人觀點和技能的識記者或再認者……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如同沒有生命力的物質產品,個性喪失,缺乏對社會、人生的關注與思考”。眾所周知:教材一旦出版就已經過時了,科技是日新月異地不斷飛速發展;科技的跨學科性、跨專業性日益緊密,進而對從業者的技能和素質需求也是綜合的、全面的。作為接受中職專業教育的普通勞動者,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早已成為歷史,因此,在當前與未來的中職專業教育的畢業生,不僅很難適應崗位發展、更替的要求,更會阻礙科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科技社會是快速發展的,人的未來也是隨時代不斷進步的,崗位能力、素質需求也是不斷更新的,因此實施專業教育,尤其是專業知識老化了的專業教育是與科技社會和人的發展背道而馳的?,F象學泰斗——馬克斯·舍勒早在上世紀初就有一個定論:“教育不是‘為了某物的訓練’;‘為了’職業、專業、任何能力的訓練,絕沒有為了這種訓練的教育;恰恰相反……教育必須體現人類自身價值?!币簿褪钦f,真正的中職教育理念應該體現人的自身價值、人和社會的終身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實踐必須為人的自身價值、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就業而組織教學。

綜上所述,我國的“終極教育”“就業教育”的中職教育理念及其辦學實踐已經跟不上世界職業教育的大趨勢,我國的中職教育理念不太切合終身教育理念,不太切合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我國的中職教育理念及其辦學實踐已經到了必須改革與重構不可的地步了。

四、我國中職教育理念的重構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必須培養一支懂生產、能使用現代化生產工具、運用先進生產技術和能進行自我終身學習的技術人員隊伍。若要培養這樣一支隊伍,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對此,只有重構科學的職教理念,才能引領職教改革和實踐??茖W的中職教育理念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其一,中職教育必須切合和踐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7年發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就界定:中等職業技術應該是處于教育體系的第三和第四層次,是整個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中職教育絕不是終極教育,絕不是“就業教育”“吃飯教育”,而是終身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職教育必須體現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必須體現和落實生本教育觀。不論是什么教育,都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支持的教育,這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提倡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是當代全球職業教育所弘揚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持續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只有推動人的發展才有可能獲得教育自身的發展。對此,重構我國中職教育理念的邏輯起點必須以現代和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與挑戰為參照系,其著眼點是為中職生的全面可持續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其目標是消除中職教育就是終極教育的理念。

其二,中職教育是終身發展教育。所謂終身發展教育,既有學校自身的終身發展;更有受教育者的終身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終身發展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范疇,也是當代中職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中職教育如何與社會大系統相適應,緊扣世界職業教育大趨勢,并推動全社會經濟與職業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中職教育受教育者——人的如何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是與當前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潮流相一致的基本理念。重構我國中職教育的新理念,就是要確立新的職業教育價值取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一方面為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中職畢業生不僅能適應當下不同崗位的要求,更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為經濟社會和中職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科學的理念、理論基礎,并為中職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其三,中職教育是推動社會經濟與人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從本質上把中職教育界定為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補充。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人學會技能和本領,不僅能夠就業、能夠生存、能夠服務社會,更能夠推動受教育者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中職教育的國家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缺少了相應的人力資源作保障;把中職教育與普通教育人為地相割裂成獨立體系的“終極教育”,不僅不能推動經濟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中職教育自身也將步入死胡同;更為甚者將會成為經濟社會和人發展的阻力。只有人的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職學生的發展需求決定了中職教育發展的需求,只有適應、引領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中職教育自身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因此,中職教育必須緊扣經濟社會、人以及世界中職教育的發展趨勢,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和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當下就業的需要,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又要充分融合學生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教育的需要來建構中職教育的新理念——中職教育應打破身份界限;不僅要給受教育者某種就業技能,更要給他們足夠的基礎能力(普通文化的和專業的);中職生不僅要學知識和技能,更要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思想品德;不僅能就業,而且要高質量地就業,更要養育自我終身教育的能力。

總之,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滯后,在經濟發展到已經不再是制約教育發展的首要因素的時代,尤其如此。因此,當前的中職教育理念不僅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制約著人(包括中職生)的發展,更是制約了中職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此,重構科學的中職教育理念,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中職教育的需求,必須考慮人(尤其是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必須考慮中職教育自身的發展是否符合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參考文獻]

[1]周濟.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5(9).

[2]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3]陳忠根.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及其價值取向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4]楊海燕.城市化中的職業發展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5]谷永新.教育理念及通識教育理念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5(11).

[6]劉育鋒.面向世界的職業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7]劉小楓.舍勒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8]李斌.職業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議事日程——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之三[N].人民日報,2006-11-26.

[9]彭慧敏.意大利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特色與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2010(1).

中職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社會服務與專業建設雙重視角闡述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學生、高校、接受親職教育的對象以及親職教育的活動形式等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策略,從而糾偏多年來高校一直單向強調教師“第一職業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職業角色”要求的問題,促進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社會服務  專業建設  雙重視角  小學教育專業  社區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是對父母實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變或加強父母的教育觀念,使父母獲得撫養、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技能。我國的親職教育較為落后,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廣泛開展親職教育。

一、對親職教育現狀的調查

北海職業學院“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雙重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開辟社區親職教育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2018年暑假期間針對本地中小學和幼兒園親職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調研,以幼兒園為主要調研對象,順帶對小學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幼兒園中有少數公辦幼兒園對外宣稱或實際設置家長學校,但私立幼兒園中沒有設立親職教育機構的占95%。宣稱設置有家長學校等親職教育機構的幼兒園親職教育活動的形式幾乎都是通過每學期固定時段的家長會的方式在家長會上對家長進行簡短的關于應該如何關注并指導孩子的教育。就小學的調研結果看,小學親職教育的工作落實得也讓人擔憂。調研的小學中有91%的學校實際或對外宣稱設有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掛靠在學校德育、思政或政教部門,教育活動的形式幾乎都是一樣的單一,即采取家長會的形式對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傮w上從幼兒園與小學僅有的這些親職教育形式上看,親職教育實效也令人擔憂。首先,家長會作為幼兒園與小學可能僅有的親職教育機構,開展親職教育活動的時間與頻率遠遠不能滿足家長對親職教育的需求,每學期一次左右的家長會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交流的內容遠比親職教育的內容多,親職教育往往是走形式。其次,家長會上的親職教育內容非常單一,基本以安全教育為主,對家長如何全方位教育和指導子女的內容涉及不多或者沒有涉及。最后,家長會的參會人員并非都是學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親屬參加家長會的現象很常見,家長會在參會對象上不具備典型的親職教育的特點。

親職教育的承擔機構中逐步出現了國家公檢法機構。公檢法機構舉辦的親職教育具有特別明顯的特點,教育對象多是涉罪未成年的家長,主要以預防青少年犯罪為目的,有強烈的“專業”或“行業”特色。這種形式的親職教育屬于親職教育中的特例,同時這類親職教育開展活動的范圍和頻率也都很小。

社區親職教育開展的情況是課題組調研的重點。課題組對本地幾十個社區進行逐一走訪,通過與物業管理部門和社區居民的交流,發現僅有不到10%的社區舉辦過親職教育或類似于親職教育的活動,在社區內專門或者在社區其他大型活動的過程中安排講座或咨詢的方式開展親職教育活動。親職教育的專家和教師團隊是臨時組成的,有些活動是政府公益機構,例如婦聯,在兒童節或婦女節的時候,以政府公益活動進小區的方式開展的,活動的時間短、過場性等臨時性特點非常明顯。

課題組調研得出一個結論:在社區開展常態親職教育是親職教育活動的最好形式。與學校親職教育相比,社區親職教育具有方便就近的優勢,家長不必專門抽空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形式的親職教育活動。與政府或民間機構舉辦的臨時性親職教育活動相比,在社區的支持下,社區親職教育可以做到常態化。

二、社會服務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從社會服務的角度看,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具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社會服務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征程。利用自身的人才和專業優勢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一項社會職能,是高校的使命所在。高校教育類專業雖不一定能像其他專業一樣通過專業服務直接或顯性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利用教育類專業的資源和優勢,服務地方教育的發展,卻是高校教育類專業可以做到,也必須做好的工作。

國內親職教育大體可以從政府工作的層面考察,政府出面組建的包括小學教育和相關專業與領域的專家在內的各類親職教育機構中,非常態化的多,常態化的少;活動的形式以散為特點。少數的民間機構主導的親職教育,與政府出面組織的各類親職教育形式相似,以服務社會的公益性為目的,“一過性”的活動多,一般也都難以常態化。我國親職教育的現狀呼喚社區親職教育,尤其是常態化的社區親職教育,因此,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在目前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社會服務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可行性

從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具有確定的專業資源優勢、穩定的工作人員隊伍,以及國家有相應的法律與政策鼓勵并支持高校服務社會等角度考察,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結合專業建設所需,以服務社會作為重要目標,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是完全可行的。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有確定的專業資源優勢。小學教育專業有專業的研究團隊,專門關注并潛心研究親職教育。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資源優勢不僅體現在教授學生傳統的小學課程教育教學的知識與技能上,還體現在親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活動開展上。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資源優勢能確保社區親職教育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不走彎路。同時,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有穩定的工作人員隊伍。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自從開設小學教育專業以來,在校非畢業班學生基本保持在1500左右。這么多非畢業班的學生,分散到本地各大社區,可以保障每個社區都有較為穩定的學生親職教育團隊。學校即將調整畢業生實習策略,允許學生既可以去小學實習,也可以去親職教育機構實習,這樣的話,社區親職教育的學生力量會更大。學校的專業教師可以采取固定蹲點或巡回指導的方式,進駐社區,與學生一起開展社區親職教育。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與學生的合作,確保開展社區親職教育有充裕的人力資源。

國家有相應的法律與政策鼓勵并支持高校服務社會。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五條都規定高校應開展社會服務。同一部法律以兩個條文規定高校應開展社會服務,這在我國是非常少見的,可見服務社會是我國高校的基本職責?!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也就高等教育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工作作出明確規定,要求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法律與政策既對高校開展社會服務提出要求,也給予支持和鼓勵。服務社會作為高校的一項基本職能,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其他職能的試金石,同時也是高校的最終使命。法律與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鑄就了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服務社會的強大可行性。小學教育專業發揮自身專業的強項與優勢,完全可以像其他專業一樣,很好地服務社會。

三、專業建設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從專業建設的角度看,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更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專業建設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必要性

針對親職教育,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以為只是針對幼兒家長進行的教育。親職教育在幼兒教育階段比較受關注,幼兒園也能認識到幼兒園有義務為幼兒家長提供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队變簣@工作規程》就明確規定幼兒園在教育幼兒的同時需要面向幼兒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這里的科學育兒指導就是一種親職教育。但正確理解親職教育,應該清楚一點,親職教育的對象包括的不僅是幼兒家長,所有未成年人的父母都是親職教育的對象。與幼兒園關注親職教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學的親職教育現狀令人擔憂,更令人擔憂的是高校小學教育專業長期以來一直都忽略了學生親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造成學生專業技能的缺失。

小學教師與小學學校的工作對象可以認為包括學生和家長兩大類,我們可以將與這兩種工作對象對應的教師職業角色稱為“第一職業角色”和“第二職業角色”?!暗谝宦殬I角色”是傳統的教師職業角色,單純指從事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類工作;“第二職業角色”則是指教師教育和指導學生家長如何履行家長職責、如何教育子女的角色。

小學教師的“第二職業角色”往往被社會乃至教師所忽視甚至淡忘。為家長提供如何做好家長的教育與指導是小學教師和小學的分內工作。我國早在1998年頒行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中就明確規定了“中小學校要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家長會、家庭訪問等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边@里提到的家長學校就是小學教師與小學承擔親職教育的一種形式或途徑。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將來從事的工作既包括教育學生,也包括為學生家長提供指導教育子女的知識與技能,換言之,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是要承擔親職教育的任務的。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既要具備針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的知識與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指導學生家長如何教育子女的知識和能力。從親職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將來工作崗位需要的關鍵能力的關鍵途徑角度考察,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就不僅僅是服務社會的工作了,這一工作已經明顯帶有專業建設的因素。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倡導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主要依據。

(二)專業建設視角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基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技能構成應當突破傳統的“第一職業角色”的限制,兼顧學生將來擔任“第二職業角色”的需求,參與社區親職教育能切實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了解并習得從事親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這在高??磥硎且环N專業建設視角的突破,是一種發展學生專業技能的改革舉措,高校有動力和能力做好這項工作。

小學教育專業與社區的結合不僅給社區提供有針對性的育兒知識、前沿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資源和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支持,也給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機會、教學素材的積累和學生實習實踐機會,從而使高校在發揮服務社會職能的同時提升團隊教學科研水平、建構適宜的專業課程和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建立和社區教育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也都有動力和能力切實投入社區親職教育活動。

四、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角度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直接介入親職教育的并不多見,一是因為親職教育通常針對的是未成年學生的父母,而高校學生基本都是成年人,親職教育在高校范圍內一般實施的必要性較小。二是從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考察,即使小學教育專業開設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專業課程,但這類課程也是針對親職教育的理論以及如何開展親職教育的,不代表專業教師直接參加親職教育活動。從豐富專業教師親職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便更好地進行親職教育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的角度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迫切需要有一線的直接從事親職教育的經歷和經驗。這也是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

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在社區親職教育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屬于聯系高校、社區和學生的關鍵紐帶的角色。高校要確保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都有機會也有動力介入社區親職教育。為保證該項工作的實效,高??梢詫⑦@項工作作為專業教師的專業工作內容之一,通過建章立制,要求、支持并鼓勵教師參與社區親職教育。教師在社區親職教育活動中不僅要成為親職教育的實施主體,也要成為學生親職教育的指導者,更要成為學生親職教育活動的觀察者,再結合學生在親職教育活動后的反思和感悟,探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育的創新模式和高校服務社區的有效途徑。

(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角度

學生在社區親職教育活動中可以見習與實習親職教育,他們既可以做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親職教育的輔助者,跟班了解親職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也可以是親職教育的實施者,實踐親職教育的技能。

除專業咨詢或教育講座等少數對人員要求高的活動外,學生在社區親職教育中可以參加幾乎所有形式的活動。例如,講座的組織與安排、輔助專業咨詢、組織親子活動、親職教育課程教學以及親職教育輔助類課程的教學,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承擔。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親職教育活動,學生可以充分體驗親職教育,不僅可以實踐鍛煉親職教育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親職教育,提高親職教育的理論水平。

高校和社區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親職教育活動的機會和便利。學生是社區親職教育的生力軍,社區親職教育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學生參與。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社區親職教育需要學生作為主力,需要教師作為指導者,需要高校和社區作為支持者,共同形成合力,切實做好社區親職教育工作。例如,高??梢栽趯W生日常課程的安排上通盤考慮,進行合理調整,為學生安排合適且足夠的時間進入社區,不同班級的學生依某種順序輪流進入社區,以保障社區親職教育整體上連貫有序,真正實現社區親職教育常態化。

(三)高校角度

社區親職教育機構可以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訓基地。一般而言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訓基地都設在小學,學生在小學實訓基地實習課堂教學技能和班級管理技能,這類實訓基地對應的是小學教師的“第一職業角色”。從高校角度看,可以將社區親職教育機構建設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訓基地,這一類型的實訓基地對應的是小學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家長教育和指導學生成長的“第二職業角色”。親職教育技能在各類家長學校里是很難真正得到訓練和拓展的,但在社區親職教育活動中,學生卻有實實在在的機會實習如何指導社區群眾做好父母盡到教育和指導子女的職責。

建設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社區親職教育實訓基地,高校首先要做好基地的規劃。高??上扰c部分成熟的社區合作建立社區親職教育常設機構,以常設機構為基礎,掛牌建立小學教育專業實訓基地,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與更多社區的合作。其次,高校要在基地的建設上予以必要的投入。社區親職教育機構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運營資金問題,無論從哪種情況考察,社區親職教育均非營利性活動,但活動的開展一定都有資金或設施設備上的需求,并非所有的社區都愿意在親職教育方面投入資金或設施設備,高校在這方面需要主動投入。合作建立實訓基地本來就需要合作方均有投入,社區為高校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場地和人員支持,高校在資金與設施設備上予以必要的投入,也是符合合作的基本要求的。最后,社區親職教育機構作為小學教育專業實訓基地也有常規管理的問題,高校應主動與社區協商,確定雙方認可,對雙方均有利的管理方式,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體系,確保實訓基地高效運作,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培養人才的綜合優勢。

(四)接受親職教育的對象角度

父母主體的學習本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社區親職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親職教育是不能速成的,也是無法速成的。因此,探索如何促使父母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和動力,是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在社區親職教育過程中需要一直關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另外,從家長主動接受親職教育的途徑考察,在系統、科學的親職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家長親職教育的途徑主要是閱讀圖書或觀看電視節目,關注的重心是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如何指導孩子學習或者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但對孩子性格和社會性方面的關注明顯不夠。因此,社區親職教育要考慮這些家長的興趣問題,注意引導,提高家長對孩子情緒和社會性培養的重視程度。

還有其他一些較為普遍的情形值得關注。部分社區居民對親職教育有需求,但參與親職教育的積極性卻不高。也有的居民對親職教育的常規活動形式不滿意,存在一定的挑剔,要求較高。社區居民在親職教育方面的確存在興趣與需求方面的多元性,滿足居民多元化的興趣與需求,要求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與社區在合作過程中,必須采取靈活多樣、適用不同對象的親職教育活動形式,以提高居民的社區親職教育參與度,提高社區親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五)親職教育的活動形式角度

首先,應根據社區的條件和其他實際情況選擇開設系統的親職教育課程,也就是開設系統性與科學性兼具的社區親職教育課程。親職教育課程的對應形式是親職教育課堂。親職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與一般的學校課堂不同,親職教育課程教學應主要以互動性課程為主。就課程內容而言,不能全由授課人確定內容框架,適切的做法應該是開發“定制型”教學內容。社區居民對親職教育的內容需求是多元的,靈活地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不能單純依靠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與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與能力擬定教學內容,由教學人員單方面確定的教學內容通常不會有持久的吸引力。正由于有這樣的實際情況,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與學生就需要在社區針對親職教育課程的內容征集或征求意見,將社區居民迫切需要或普遍需要了解或掌握的親職教育知識與技能納入課程。親職教育課程內容以社區居民需要為基礎,這就是“定制型”課程?!岸ㄖ菩汀庇H職教育內容的確定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通過教學人員發布若干不同版本和內容構成的教學綱要,供社區居民選擇,最后根據選擇的情況確定當期或后續各期的教學內容。當然,一些基本的、共通性的親職教育問題還是必須作為課程內容的,但應當分解開來,科學地融入“定制型”的課程內容。

其次,可以選擇采取常態的親職教育指導咨詢形式或者定期講座的形式。開展社區親職教育的集體或個別指導咨詢。集體或個別指導咨詢與課堂形式的親職教育有明顯的區別,一是這種方式靈活、機動,不需要固定時段去課堂上課,方便社區居民。二是更容易滿足社區居民對親職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些居民對集中授課的方式不感興趣,但卻有需要或意向了解某專項或專門的問題。集體或個別的指導為這類群體提供了獲取專門親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合適途徑。這種方式比開設系統的親職教育課程更具操作性。定期的講座可以由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主講,也可以從其他單位聘請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專家主講。但集體或個別咨詢的方式和定期講座對負責解答咨詢或主講的人員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除其他單位專家外,只有小學教育專業有經驗的專任教師才可以勝任。因此,咨詢或講座的形式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擔綱,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輔助教師提供咨詢服務或者做講座。

再次,選擇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社區親子教育活動,憑借親子活動平臺,師生通過旁觀或參與,評價或指導家長的言行,普及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家長掌握教育和指導子女的技能。親子活動不只是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簡單地玩耍,組織方要有明確的活動目的或目標,還需要考慮一定的針對性。因此,親子活動要有明確的主題。每次親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最好能夠不一樣,這樣既容易吸引家長攜子女參加,也便于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與學生從不同視角參與活動,從不同的視角評價或指導家長。例如,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就有很多種可能,有交通安全問題、家庭用電安全等,親子活動可以以這類問題為主線,模擬相應的情景,組織活動。內容明確具體、針對性強,活動的效果就好。

最后,開設輔助親職教育課程。一類輔助親職教育課程是子職教育課程,該課程的對象是子女。因此子職教育課程實際上是與親職教育課程對應的,課程以幫助子女了解和認識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及家庭責任為目標。另一類輔助親職教育課程則是婚姻家庭教育課程,這類課程的對象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以增強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責任感為目標。子職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課程作為親職教育的輔助類課程,可以強化社區親職教育的效果。

上述幾種活動方式適用場合和效果不同,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在社區的支持下,可以選擇其中某一活動方式,有條件的也可以全選,甚至還可以在這些活動方式之外,創新性地開發更多的親職教育活動形式。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是促進社區親職教育常態化的一種有效模式。無論是從社會服務視角,還是從專業建設的視角,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學教育專業參與社區親職教育,是糾偏多年來高校一直單向強調教師“第一職業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職業角色”要求的正確舉措,該舉措必將對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蓋笑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推進策略[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張爽,范永強.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徑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3(11)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雙重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開辟社區親職教育課堂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8A027)

【作者簡介】饒滿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北海職業學院教育系教師,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與教師教育。

(責編 王 一)

中職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職英語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體驗式學習在中職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職英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本文對體驗式教學以及在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旨在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 中職英語 教學 應用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為了不斷提升人才的綜合能力素養,在中職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培養更多全面型、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是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2]也是立足地方教育層次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職業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系統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為了給社會培養更多專業化的人才,應該要加強中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中職英語教育過程中,加強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一、體驗式教學的概念

在中職英語教育中,學生的體驗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場景中,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場景中的內涵,對各種詞匯、句子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從而加深對應于知識的意識。在中職英語教育過程中,體驗式教學是學生加強英語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在中職英語教育中的英語體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 體驗自我

英語是一種不確定的語言,這會使得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對英語的了解更加深刻。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種載體的聲音,是一種流動性的材料,也是比較抽象的,這使得很多學生在體驗英語的過程中,會感覺到一些難度,[1]比如對單詞、語法等方面的理解不夠透徹,加上單詞、語法的內容比較復雜,導致學生的理解困難。但是相比于其他的語言,英語給人帶來一種抽象性的美感。

(二) 中職英語教育中的英語體驗更加直接

相比于對其他語言的體驗,英語教育中的英語體驗會更加直接一些。英語通過語法、詞句等內容來體現差異,在不同的詞句以及語法中,這些差異往往是比較大的,一個單詞的順序的改變,都有可能會導致整個句子的意思發生改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讓學生體會到更多的英語內涵,對詞語的變通進行了解和掌握,從而才能明白英語的內涵。學生在體驗英語表達的意境的過程中,也可以激發自己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足

英語是一種針對學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實踐產生的語言,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英語教學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在教學過程中受到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是評判一個人綜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交流和結合的機會越來越多,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際手段,為了提高交際成功率,需要對對方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和掌握。[3]但是當前很多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教育力度不夠,使得很多學生不能對西方文化進行深刻的體驗,導致很多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不足,學生學習過程中效率不高。

(二) 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體驗意識不夠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涉及一些比較難懂詞匯,有的比較生澀,很多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閱讀量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單詞時往往不知道具體的意思,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會阻礙雙方的交流[1],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以及體驗意識不夠。

(三) 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夠

西方文化是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當前很多中職院校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是進行一些理論知識的傳授,對西方的文化和禮儀的教育不夠,因此導致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力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四) 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夠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拓展,在教育過程中加強課外活動的拓展,是很多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實施的一個重要措施。[2]但是當前很多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對課外活動的拓展比較少,往往注重一些實踐理論課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動形象的課外活動,一般都是進行課堂教育,而且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最終導致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興趣不高。

三、加強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式教學

(一)加強文化體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在中職英語的教育過程中,跨文化意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職英語主要是作為一種交際語言在使用,尤其是隨著當前國際交流越來越多,對學生的英語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個西方的文化的體驗,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能力。[3]文化是中職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學生在進行中職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西方文化的體驗,英語文化涉及到中國與外國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傳統、習慣以及禮儀,因此加強對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及應用能力的必要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對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從而才能在英語交流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對方的意思,防止出現理解誤差,對雙方的交談造成影響。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需要對不同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在中職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有目的以及有計劃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一些語言文學的表象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語在表達過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交談場合中,更需要對單詞的意思進行延伸,否則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理解誤差。[1]比如“It’s Friday.”在某種場合并不是單純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為在歐美國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煩悶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達過程中,有可能表達的是對當天的情緒一種描述。加強中職英語的學習,需要接觸的不僅是自己母語文化范圍內的東西,更多的是接觸外來文化,因此需要建構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框架,對不同的文化內容以及背景進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終能夠實現對自己的母語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融合,并且能夠將這種區別應用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對中職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知識的理解。[2]在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現代化技術、多媒體設備等,利用圖片、文字、音樂等多媒體形式,加強學生對英語中的各種知識的理解能力,從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積極運用英語知識。

(二)加強學生在閱讀訓練中的體驗

中職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對一些比較復雜的英文文本,需要學生加強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對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訓練,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使得學生可以對各種知識都有一定的涉獵,在進行中職英語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應付自如。[3]加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英語體驗,不僅需要對教材中的閱讀部分進行學習,還需要閱讀更多課外的讀物,比如各種英文名著,就是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教材,這些作品也是學生對外國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對一些文化差異問題進行很好的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英語文化相關的作品有很多種類,在英語閱讀和體驗的過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體驗和理解,需要對閱讀的作品進行豐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過程中,要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閱讀的范圍也應該逐漸拓展,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實際情況加深閱讀材料的難度,比如最開始進行教育時只需要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文學作品,然后可以逐漸加深,對一些文學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進行閱讀,從易到難的發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2]另外,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應該要選擇一些帶有趣味性,同時又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作品,使得學生對更多的社會動態以及文化進行了解,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體驗。

(三)加強課外活動中對英語的體驗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補充,單純地依靠課堂教學的有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很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課外活動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輕松地掌握更多

中職英語常識。比如可以在課后開展一些實踐,以舉辦一些音樂欣賞會、讀書會等,也可以模擬職場英語的場景,還可以開展一些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知識的內涵,從而提高自己的讀寫譯以及視聽說的能力。在課外活動中加強學生的體驗,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外活動中來,因此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學習。因此所開展的課外活動應該要生動有趣,避免傳統枯燥的課外活動形式。

(四)聯系生活進行體驗

英語體驗需要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很多英語文化作品都是來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強學生的英語的體驗以及理解的過程中,需要聯系生活,[1]結合生活的實際,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結合實際生活,指的是在英語體驗的過程中,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聯系到英語對話中的場景,從而加深學生的英語體驗。

四、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加強職業院校教育是促進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當前中職教育在教育系統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學生的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英語體驗模式,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明.英語教學中的體驗式學習——中職英語課堂中對“體驗式學習”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 包紅美.淺談體驗式教學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1(33).

[3] 饒凌芝.激發中職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12(36).

中職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規模在逐步擴大。與此同時,在教學改革工作深入發展的影響下,中職幼兒教育學課堂模式必須與時俱進的進行優化。將案例教學法與英語課堂進行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強化內部學生綜合外語水平。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幼兒教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形成科學、規范的學習思路,為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中職幼兒教育;英語課堂;實踐研究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英語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得以凸顯。與此同時,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建成的背景下,幼兒教育逐步引起社會的重視。通過案例教學法,幫助中職教師充分發揮英語在幼兒教育學課堂中的積極影響。一方面,對學生今后的工作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整體教育教學課堂優化的必由之路。本篇文章,就深入探析案例教學的具體思路,并提出相關的實踐研究建議。

一、案例教學實踐概述

相關人員應當對案例教學的具體概念形成清晰的認識。案例教學是通過英語課程中相關案例的講解,幫助學生設置學習情境,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激發學生對幼兒教育學的學習熱情。案例教學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已經形成別具一格的應用特點:首先,案例教學突出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師在英語講解的過程中,保證學生學習的探索性。例如:在《A New Start》的課程學習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通過引導學生表達自身對中職幼兒教育專業學習的看法以及校園的體驗感受,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簡單的問題對話:How is this school different from your school?等小組問題的互問互答,將整體的課堂氛圍進行調動。教師通過率先錄制課程文章的音頻,幫助學生了解課程的學習主旨。并且,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對話視頻,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模仿能力。在開放性的小組對話中,學生可以逐步強化自身的語言實踐表達能力。拉近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充盈自身今后的幼兒教育教學方法。

其次,案例教學具有雙向交流的工作特點。保證幼兒教育學課堂中,師生之間可以形成 密切的聯系與高效的交流。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制定相應的教學問題,學生通過充分閱讀、學習教材中單詞、句子、語法,探索教師案例問題中蘊含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教師總結歸納學生的看法,將其學習內容進行進一步升華。教師與學生在此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促進。例如:在《Exploring English》的課程學習中,教師通過設置:What can you learn from chart3?、According to Chart1 which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等問題,培養學生圖表的解讀能力。并且學生可以從中獲取正確的信息,并使用語言進行表述。學生學會總結歸類文章中的細節信息。在學生完成上述各項問題的回答后,教師通過舉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特點及其與漢語表述的區別。

二、案例教學實踐要求

(一)真實可靠

案例教學作為幼兒教育學課堂中的輔助教學工具,其應用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英語教育教學目標。并且,課堂中所運用的各項案例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點。在實踐的過程中,與英語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合理銜接。切忌主觀臆測,虛構而作,保證其真實可靠。與此同時,案例教學應用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真實的細節感。保證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營造濃厚的氛圍。教師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可以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采集真實的教學案例事件,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共情能力。

(二)客觀生動

教師想要保證幼兒教育學課堂的靈活性,在實踐的過程中就必須提高案例內容的客觀生動性。一方面,利用多媒體設備,在教學案例設計的過程中,適當的添加學習附件。拓展幼兒教育學課堂內部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深化自身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案例設計的過程中適當的添加圖片、文本等信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吸引學生英語的學習樂趣。并且,保證案例的多元化。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的增加英語案例教學的復雜性與難度,使學生形成多角度的辯證思考觀。教師還應當完善課堂案例的客觀評議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旨在提高教師對學生學習愛好的了解水平,逐步優化案例制作手段。

三、案例教學法實踐效果

案例教學充分體現教學相長的教育觀念,一方面,教師在幼兒教育學課堂中具有雙重身份,不僅是英語教學工作的主導力量,也是教育課堂的輔助因素。另一方面,通過師生的雙向討論,可以優化彼此的教學想法、學習想法。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預測、調整今后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學習教師的教育模式,從而獲取大量的教學實踐案例。層出不窮的討論觀點,保證教學過程的動態性特點。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激發,縮短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存在的差距。中職幼兒教育學課堂重點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案例教學的運用提高學生看待現實問題的精確性。

結語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在中職幼兒教育學課堂中的實踐,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特的思想觀念。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的團結協作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踐能力。上述文章從案例教學在中職幼兒教育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實踐要求這兩方面,研究其應用路徑。旨在全面優化我國中職課堂教學結構,提升專業課程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高智慧.中職英語教育案例教學法應用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08):418-419.

[2]羅柏強.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3):137.

中職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面對這一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應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向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延伸。中職體育作為中職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相關從教人員也必須要樹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積極摸索更為高效的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中職體育教學中,可以在豐富體育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并促使學生從中汲取更多的成長養分,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中職體育教師的視角,對如何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浸潤傳統文化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職體育 傳統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34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各行業領域對于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對于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中職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一全新的用人形勢,必須要肩負起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體育素養是當代人才必須要具備的素質之一,也是支撐學生獲得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職院校在現代化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思考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體育教學的方式,實現對體育教學的優化創新,將體育教學的價值最大化,促使學生通過對體育課程的學習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就這一方面而言,加強對中職體育教學中浸潤傳統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中職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有著較高的教育價值,對于世人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將傳統文化融入中職體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學習的過程中,吸收到更多有益的成長養分,使學生的思想、心態和行為都能發生較大的轉變,促使學生朝著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并且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的體育教育資源、道德教育資源,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在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優秀的個人素質和道德品質,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

2.有助于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豐富

民間傳統游戲和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民間游戲合理引入到中職體育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增強體育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另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關于傳統體育活動演變、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在體育理論教學中合理引入這些內容,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體育知識視野,讓學生對體育運動形成正確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觀念,并增強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

3.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進入新時代,各種外來文化、網絡文化崛起,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多數中職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薄弱,但對于各種外來文化和網絡文化卻趨之若鶩,進而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為此,我國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中。體育作為中職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公共課程,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有效拓寬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途徑,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進而有效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在中職生群體中的傳承和弘揚。

二、中職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可行性

1.體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聯性

在很多人的眼中體育和傳統文化是完全不相關的,實際上這一觀點是非常片面的,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首先,體育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在體育教學中,將體育知識的文化性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到體育知識的文化內涵是體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體育文化內容,這也為傳統文化與體育學科的融合提供了契機。中職體育教師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并以此為切入點,促進體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2.體育教學的特點

與傳統文化課程不同,體育是一門開放性較強的課程,體育教學的形式可以是多變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是豐富多樣的。比如,在體育教學的準備活動中,可以采用傳統的身體活動法,也可以進行有趣的民俗傳統游戲,甚至還可以將體育知識融入特定的文化意境中。也正是因為體育學科教學的這一特征,為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便利,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多樣的形式融入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另外,體育教學還需要游戲化教學特征,教師可以將一些民間傳統游戲引入到體育課堂中,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3.體育運動中的傳統美德

在很多體育比賽中都有入場儀式,比如,在籃球運動中,雙方運動員會相互致意;在跆拳道運動中,雙方隊員會相互鞠躬;在武術比賽中,雙方隊員會抱拳行禮等。這些行為都是傳統文化中“和”“禮”的重要體現;在體育運動或比賽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運動損傷,一旦隊員受傷,其他的隊員則會將其拉起,這是傳統文化中“義”的重要體現;在各種體育競技賽中,運動員都必須要有堅毅的決心和機智的應變能力,這是傳統文化中“勇”“智”的重要體現;在體育運動中,運動員必須要遵守相應的規則,并誠信比賽,這是傳統文化中“信”的重要體現??梢?,在體育運動和比賽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美德內容,這也為傳統文化的浸潤提供了機會。

三、中職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1.師生對體育教學缺乏正確認知

由于中職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中職院校都會將辦學的重心放在專業教學和職業教育上。受到這一辦學理念的影響,多數教師和學生都會對體育教學產生錯誤認知,認為體育教學就是用來放松,緩解學業壓力的,導致學生在體育訓練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性相對較低,進而影響到體育教學的實效性。另外,由于體育在中職課程體系中逐漸邊緣化,這也使得部分體育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不注重對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導致體育課堂缺乏新意,難以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興趣,導致體育教學的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2.教學目標不清晰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多數中職體育教師會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水平。實際上,體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課程,在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光靠體育實踐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但從初中體育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目標中我們不難發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失衡,理論教學相對缺失,導致學生經常在未能對體育理論知識進行充分學習和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展相應的體育運動訓練,這不但會影響到學生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且也會影響到學生體育實訓的效果。

3.教學方式不當

根據對中職學生進行的訪談,發現多數學生還是比較喜歡體育課程的,但并卻不是因為對體育課本身的喜歡,而是喜歡體育課開放自由的環境。如果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體育訓練,很多學生還是會比較抵觸的。雖然出現這一現象與學生本身有著較大的關系,但也與教師教學方式的不當也有著密切聯系。很多教師的體育教學是讓學生簡單、機械地重復訓練動作,或是讓學生跑圈,導致體育教學活動對于學生缺乏吸引力,他們所表現出的積極性也相對較低。另外,教師在上課時,通常會直接教學體育動作,很少會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如所教體育運動的發展史、對于人體的功能以及動作要領等,導致學生難以對體育訓練提起興趣。

四、中職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1.樹立傳統文化滲透理念

在目前多數中職體育教師的心中都尚未樹立起傳統文化滲透的理念,導致他們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很少會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和講解,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效果。因此,為了確保中職體育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作為中職體育教育人員,一定要樹立起傳統文化的滲透理念,能夠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中職體育教師還需要具備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和良好的教學能力,這樣才能靈活地將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為此,中職體育教師必須要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在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夯實自己的傳統文化基礎,并掌握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改革體育教學的方法,拓寬體育教學的途徑,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提供更加優質、專業的指導。

2.挖掘體育教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在體育領域中也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和內涵,這就需要中職體育教師去發現、挖掘和利用,這樣才能保證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的高度契合,保證傳統文化的浸潤效果。首先,在體育運動中蘊藏了很多傳統美德,如友愛、謙讓、誠信、互敬等。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則可以將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滲透到其中,借助體育訓練,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德育,讓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可以獲得體育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其次,很多體育項目的發展歷史都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關系,如足球就與我國傳統民間游戲“蹴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在開展足球教學時,就可以引入我國傳統游戲“蹴鞠”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在我國古代就有了足球的概念,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最后,在體育教學中有很多關于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武術動作等,教師可以利用二者的相同之處,將傳統文化中的健身方法引入到體育課堂中,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3.結合中職學生特征,因材施教

由于中職教育的特殊性,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中職學校的生源相對較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提升意識相對較弱,因此,多數中職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都持保留態度,所表現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較低。針對這一現象,中職體育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體育學習特征,采取合適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強化傳統文化的浸潤效果。比如,中職學生對于枯燥、固化的體育訓練活動比較抵觸,為此,教師則可以對體育訓練的方式進行創新。在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創設特定的文化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通過對情境的探究和思考,獲得相應的體育知識。在體育實訓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一些有趣的民間游戲引入到課堂中,增強體育訓練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并促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深化對運動技能的感悟,獲得運動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特色,以民俗游戲鍛煉學生跑的能力,讓學生在相互追逐、躲閃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運動技巧。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并且也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另外,在實施傳統文化介入時,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融入不同層次、不同深度和不同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獲得思想、行為和心態上的轉變。比如,有的學生缺乏集體意識,教師則可以將傳統文化中關于團結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集體性的體育訓練活動,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將我國傳統文化浸潤到中職體育教學中,不但可以使得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并且也可以促使學生在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效發展其他綜合素養。因此,中職體育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融合的可行性以及體育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探索更為有效的融合方式,促進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的深入融合,提升體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牟柳、郭立亞、葉澤洲《傳統文化融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理論審思與路徑探討》,《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年第3期。

[2] 姚蕾、李銘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材的歷程回眸與困境紓解》,《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年第9期。

[3] 劉大正、任軍《高校體育課堂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路徑探索》,《武術研究》2021年第5期。

[4] 周學虎《將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的策略研究》,《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年第9期。

[5] 賈富米、裴德超《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學校體育理論課程的策略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20年第18期。

[6] 郭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以小學體育教學為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六次“教育問題時習會”論文集》2019年。

[7] 姜世忠《論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回歸小學體育課堂》,《拳擊與格斗》2019年第2X期。

中職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職會計教育是我國會計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水平的高低對我國未來會計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會計具有龐大的市場,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中職會計人才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教育教學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中職會計教育水平的顯著提高,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為促進我國中職會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關 鍵 詞] 中職會計;教育教學;問題;對策

一、當前我國中職會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會計教育的發展,作為會計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我國的中職會計教育取得了一定發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對學生缺少科學定位

中職會計教育教學面對的是中職學生,中職學生的年齡、知識基礎處于初高中之間,并且生源差異較大,如何對學生進行科學、符合學生實際的定位,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十分重要。

(二)教育理念還比較落后

近年來,我國的中職教育院校不斷增多,很多院校開設了中職教育課,但教學特色不突出、模式單一、缺乏會計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此外,應試教育在我國各領域的教育教學中的影響根深蒂固,許多教師,尤其是稍微年長一些的教師,一方面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一方面又很難扭轉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或者有改變的想法但做起來比較吃力,這造成教學過程的單一、理論和應用技能的不平衡。

(三)缺乏適應性教材

我國中職會計教育的教材主要是由一些經濟領域的專家、教授、教育研究人員共同編制的,主要是教育領域的人才,缺乏專業領域、各行業頂尖的會計人才的參與,導致許多中職會計學生所學無法使用,或者沒有學到企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我國目前的會計教材總體上是偏理論的,學生學習中強調理論知識的識記、背誦,但缺乏實際技能的操練,對將來適應工作崗位十分不利。

(四)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的中職會計教師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一方面是社會上考取了會計資格證的人員或者是其他學校其他經濟類學科調過來的教師。教育系統沒有專門的中職會計教師的培養,造成教師的專業教育教學技能和會計技能、教育教學理念的不平衡,有的缺乏實際會計操作經驗,有的缺乏教育教學水平,有的缺乏知識和實踐的平衡教育能力等。此外,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相對落后、缺乏創新,課程安排設置不合理等,也影響了中職會計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中職會計教育教學水平的對策

要想提高中職會計教育教學水平,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高水平綜合素質的專業會計人才,必須針對現有問題,積極提出相應對策加以改善。

(一)明確定位,設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中職會計教育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大量技能型會計人才與高素質的會計從業者,所以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基礎學科,而會計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會計從業做準備的,會計學校、會計教師應在這中間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在學科設置、課程安排上做好平衡。應將基礎教育學習和會計專業的應用性結合起來,不放棄理論,但也強調會計教育教學的應用性、實踐性。

(二)與時俱進,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

當前我國的中職會計教育教學,學校應避免盲目地擴張專業、擴招學生,應根據本校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水平、教育教學歷史、師資力量等設置合適的會計教育專業,突出特色、多角度、多樣化探索有效的會計教育教學模式。中職會計教師必須盡快調整教育教學思想,采用素質教育理念,現代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為核心的教學觀念。

(三)提高教材的適用性

針對目前主要由教育領域人才編寫中職會計教材的情況,我國的中職會計教材的編寫應更多地引入社會上各行業、各領域內的會計精英人士、代表人士,以提高會計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和崗位的適用性,讓學生能學有所用。中職會計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準備具有實際基礎會計應用技能的人才,所以教材總體上應偏向實踐性,在保障基礎會計理論學習、職業道德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會計實際應用技能的訓練。

(四)提高教師的綜合技能

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領域十分缺乏專門的中職教育人才,我國應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保障中職會計教育工作者的會計專業技能、教育教學技能、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三方面都得到保障和提升,同時,也提高現有中職會計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中職會計教育教學中,應讓具有豐富經驗的會計從業人員參與。教師教學中,應不斷的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器材、教學工具,加強學生和社會的溝通,在會計教育教學中設立新鮮的、連接社會潮流資訊、時事熱點的內容,吸引學生投入會計知識的學習中。

總之,中職會計教育教學是會計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十分重視這一階段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步,但還存在不少問題,通過對比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為我國中職會計的教育教學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雨杉.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2]蔡書云.中職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華倩.會計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J].時代金融,2016(11).

上一篇:公司禮儀范文下一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