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

2023-11-27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發展依托于獨特的紅色文化,因此,具有無可替代的旅游意義,相比較其他自然與人工風景區而言,紅色文化旅游景點更能帶給人心靈上的啟迪,給人以直接的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培養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言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景區對游客的吸引作用,也制約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引以高度重視。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旅游

紅色文化旅游由于其在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的教育意義,使其在旅游領域占據著獨特地位。但是近兩年,隨著紅色景區不斷的擴大開發以及過度宣揚紅色文化等現象的不斷出現,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而且旅游景區的功能開發較為單一,加之其地理位置的偏僻與地理環境的區位弊端,也對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礙。接下來,筆者主要談論一下我國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為我國紅色文化旅游的持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國紅色旅游發展中的問題

(一)紅色旅游產品內涵不夠,參觀方式靜態為主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的紅色旅游景點在進行產品設置時,不能很好突出產品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對紅色文化認識不足,且對當地民風民俗挖掘尚淺,無法將紅色文化與當地風俗文化進行很好地結合,使得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在展示紅色文化時顯得突兀且呆板,不具備獨特之處。加之景區帶領游客參觀紅色旅游產品的形式過于單一,大都局限于利用紅色名人故居、紅色文化博物館等相對靜態的參觀方式,游客只能遠遠進行觀看,或者聽取導游程序化的講解,極易使游客產生疲勞感,最終對景區的口碑傳播形成不良影響,也很難吸引游客實現故地重游。而且,一些景點設置的紅色旅游產品并不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使得游客在進行參觀考察過程中無法獲得紅色文化體驗,因此降低了游客的參觀熱度。比如,一些景點會將紅色名人生前使用過的東西作為景點展出項目,但是并沒有賦予其過多的文字說明,更加沒有帶有文化內涵的故事敘述,游客在看到這些紅色名人用物后,并不能產生過多心靈上的觸動。

(二)紅色旅游景區缺乏綜合功能

我國當前的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總體缺乏綜合性,只是單純突出紅色文化景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沒能對景區進行進一步的良性開發,使得景區建設缺乏活力。游客在景區內只能接收到一些與紅色文化有關的旅游信息,相應的餐飲娛樂設施缺乏,無法彰顯景區深層次的旅游價值,因此景區能夠吸引到的參觀人群主要以學生為主,且多是由學校統一進行安排,無法真正顯示出景區對學生個人的吸引力,更無法吸引到非學生人群主動前去參觀,最終造成景區的經濟收益偏低的現象。紅色景區的建設雖然不應該過多滲入商業性因素,但是在紅色景區的外延,建立一些供游客休閑娛樂的設施,可以有效增強游客的游覽體驗。

(三)紅色旅游景區所在地區位條件差且經濟薄弱

我國的紅色景區一般都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這是由于當時我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革命政權”的道路指向所決定的,所以導致了當前紅色景區地域環境較差的現象,而且經濟基礎薄弱,景區的開發和治理落后于其他非紅色文化旅游地。雖然紅色旅游地主要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主,但是過于艱苦的旅游環境以及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對于吸引游客來說還是會存在較大的阻礙作用。景區沒有實現有力的開發,也就不能實現其帶動景區周邊發展的功能,最終會導致景區的發展與周邊區域的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別,削弱游客的游覽體驗,

(四)紅色旅游景區管理者尚未完成角色轉換

在我國,紅色文化旅游區由于其獨特的屬性特征,只是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其教育功能,因此,多數紅色文化旅游區域并未作為旅游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因此也未對紅色文化旅游區域進行相關開發,沒有將其作為地區經濟效益的創收項目。所以,多個管理部門對于紅色旅游景區的定位尚未明確,不知如何對其進行角色定位,因此,諸如旅游局、文化部以及文物部門對于管理紅色文化景區的角色轉換未能實現良好準確的完成,這也影響了對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管理以及紅色旅游景區的持續性發展。

(五)紅色旅游資源缺乏有效保護

近些年由于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旅游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旅游景區的發展也因此被激發,我國的旅游業呈現出熾熱的發展態勢,但是在旅游景區在尋求進一步發展的當下,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發展卻未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這主要是由于紅色旅游景區無法向其他景區一樣實現高度娛樂性和盈利性,因此,當地旅游管理部門對于開發紅色旅游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當地管理部門以及群眾缺乏對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沒有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適當的維修與保護,致使紅色旅游資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比如,在一些以窯洞作為紅色文化標志的紅色文化景區,由于窯洞在當地存在的普遍性,使得當地政府或者居民對于窯洞的保護工作存在懈怠,沒有定期對窯洞進行檢查與修復,因而使得窯洞遭受到自然與人為破壞,變得破敗不堪,使得其參觀考察的價值消失,最重要的是隨著窯洞的逐漸衰敗,其本身負有的紅色文化象征也會大打折扣。這種對待紅色旅游資源不作為的管理方式,會嚴重紅色文化景區的后續發展,很可能會使紅色旅游景區失去紅色文化載體,最終歸于普通。

二、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措施

(一)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相結合

紅色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具備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特殊旅游項目,在對其進行開發建設時必須要保證其紅色文化的正宗性,不能為了攫取旅游效益而以犧牲文化建設為代價,最終使得紅色文化旅游的意義與價值被泯滅。對紅色文化旅游活動的建設應該在保證完整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文化呈現形式,使其與當前時代的發展特色相結合,也與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向貼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紅色文化走入人心。另外,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應該秉承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忽略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相反,作為紅色文化的積聚地,紅色文化旅游景區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全國的旅游景區做好模范作用。比如,當前手機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主要載體,那么在進行紅色景區建設時,可以在景區陳列的物品上面設置二維碼,游客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了解有關陳列物品的相關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原來那種依靠導游進行講解的單一模式,使得游客的參觀自主性增強,還有效實現了生態景區建設,減少了景區內通過發送宣傳單來宣傳景區文化的紙張浪費。

(二)全面、系統、協調的綜合開發

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具備文化與旅游的雙價值,更應該在發展過程中注重開發的綜合性。比如,紅色旅游地區多坐落在偏僻的山區,雖然其經濟發展受限,但是也正是由于沒有過多的經濟建設的干預,使得紅色旅游景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所以,紅色旅游地區可以在開發紅色文化旅游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旅游建設,努力實現對景區的綜合開發建設。對于紅色景區的綜合開發還可以基于當地的文化特點來進行,比如,對一些紅色景區來說,其防空洞建設在戰時為軍民發揮了重要的保護功能,那么,景區便可以基于這一文化特色,定期舉辦防空洞演戲活動,通過模擬戰時情景來讓游客體驗戰爭時期的生活狀況,激發游客的愛國情感。

(三)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對于紅色文化地區來說,想要得到快速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國家的政策支持,最主要的是當地相關部門能夠自行發現本地區的紅色文化旅游優勢,進而依靠政府的帶領,通過對景區的開發建設、吸引資金投入以及相關宣傳,拓寬本地區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格局,使紅色文化旅游朝著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不斷延長紅色文化旅游的產業鏈,延長紅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周期,最終實現紅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對于紅色文化景區而言,在保證紅色文化景區健康化運營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景區周圍進行產業化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游客提供能夠滿足其需求的設施及場所,讓游客在參觀之余能夠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紅色景區多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沒有得到及時的開發治理,雖然景區可以依靠紅色文化獲得相應的盈利,但是紅色景區卻沒有發揮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的功能,其影響的輻射范圍僅限于景區范圍內,因而也就將紅色景區的長足發展禁錮到一個固定模式,無法真正擴大景區的影響力。所以,紅色景區當地政府應該正視紅色景區對于帶動地區發展發揮的重要功能,不僅要重點開發景區,還要對景區周邊區域實現同步開發,可以通過生產制造紅色文化的衍生品來凸顯紅色文化特色,實現紅色文化地區的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

(四)加強對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管理

紅色旅游景區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監督管理,因此,當地的各部門應該明確紅色文化景區的基本屬性,明確自身的管理責任,依法對紅色景區進行管理和保護,制定相關管理條例與保護措施并嚴格執行。對于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管理不僅要重視景區的經營管理,還要加強對于紅色景區純潔性的管理,確保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紅色文化的真實性,避免出現對紅色文化進行捏造或者隨意更改紅色文化現象的發生。除此之外,對于紅色景區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應該責任到單位甚至個人,以防止在管理工作出現問題時各管理部門間相互扯皮推諉狀況的發生。對于紅色景區當地政府而言,也要結合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制定相適應的紅色景區管理條例,以便于紅色景區的發展能夠有據可依,對于景區的管理監督工作也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三、結語

想要實現紅色文化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使其不斷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就應該明確當前紅色文化景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問題找出解決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紅色文化景區的發展能夠實現可持續性。紅色景區的發展必須依托于一定的紅色文化,但是在建設景區時,必須保證景區依托的紅色文化的真實性,避免對一些紅色文化進行人工加工,失去真實性的紅色文化也不能實現長久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椿陶.井岡山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6).

[2]黃文勝.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J].生態經濟,2014(11).

[3]石仲泉.土地革命時期的蘇區和蘇區精神[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04.

[4]劉正芳.試析政府促導紅色旅游的著力點[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03).

[5]賈浩華,張英明,方淑婷.井岡山紅色旅游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加[J].黨史文苑, 2015(16).

[6]茍自鈞.深度開發旅游商品 拉長我國旅游產業鏈[J].經濟經緯,2014(04).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引言

在旅游行業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旅游已凸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一定的開發難度。從受眾角度審視,紅色旅游不具有休閑、購物、探險等旅游形式的優勢,這主要與其厚重的歷史感與嚴肅性有關。而從現實角度看,人們對紅色旅游始終帶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將其限定于狹窄的空間,黑龍江紅色旅游開發也是如此?;诖?,本文從文旅融合的視角出發,科學分析了黑龍江紅色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以期為黑龍江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文旅視野下的紅色旅游開發理念

所謂紅色旅游,具體指以紅色旅游資源為依托,以學習紅色文化、緬懷先烈精神為主題的一種旅游形式。在發展初期,紅色旅游主要是在革命老區對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該時期的活動并不能稱為“旅游”,僅僅是一種政治學習活動。進入21世紀后,紅色旅游已經逐漸成為旅游產業的主推活動,除了政府支持外,社會參與也成為紅色旅游開發的重要力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對旅游的要求也不是單一的參觀游賞,更注重通過旅游感受歷史與文化。文旅融合的紅色旅游正是在這種不斷擴大的社會需求下發展而來的。

紅色旅游屬于文化類型的旅游,而旅游則是紅色文化的載體,紅色文化能夠增加旅游的附加價值,兩者相輔相成。與傳統紅色旅游相比,基于文旅融合的紅色旅游更重視旅人的感受,始終堅持“文旅相促”的理念。在景區規劃方面,通過挖掘紅色文化來打造經典景區;在線路方面,考慮各景點紅色文化背景的相關性,打造精品線路;在產品開發方面,通過紅色文化開發紅色文創IP產品,從而全方位地促進文旅融合,使紅色旅游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動。
二、黑龍江紅色旅游資源概述

黑龍江紅色旅游在開發過程中,根據黨中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紅色旅游,除了將與我黨密切相關的資源列為紅色資源,還將與我黨密切活動的地方列為紅色資源區。所以,許多解放戰爭時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遺跡都被歸入紅色旅游中。黑龍江通過開發紅色旅游資源,不僅可以強化黑龍江的品牌效應,同時還能促進本地的特色產業得到深入發展,使資源優勢迅速轉變為經濟優勢,從而帶動黑龍江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對于黑龍江而言,地域分散與文化典型是其紅色文化的主要特點,紅色遺跡、故居等都保存良好。根據統計,目前黑龍江全省的紅色旅游景區主要分布于哈爾濱、牡丹江、大慶、齊齊哈爾、雞西、綏芬河、黑河等地,這些景區均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F如今,黑龍江紅色旅游已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紅色旅游接待游客數量劇增,增加了當地的就業崗位,帶動了景區周圍的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
三、文旅融合視野下黑龍江紅色旅游的發展困境

雖然起步較早,但黑龍江紅色旅游的市場知名度與質量等仍然不高。迄今為止,黑龍江省已有諸多紅色旅游景點入選《紅色旅游景區名錄》,例如,江橋抗戰紀念景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楊子榮烈士墓、北大荒開發紀念館、虎頭要塞遺址、東寧要塞遺址等。由此可見,黑龍江省的紅色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但正因缺乏紅色文化開發理念,忽視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服務意識欠缺,導致當地存在紅色資源無法充分利用、景區成熟度較低、精品線路欠缺等問題,制約了紅色旅游的健康發展。

(一)紅色資源分散

目前,黑龍江省現存的紅色旅游景區地理位置分布比較分散,從北至南各景區零星分布,知名度與文化背景不一,旅游設施參差不齊。這種資源分布對旅游規劃產生了負面影響,考慮到知名度不同等,旅游開發時難以對當地的紅色文化價值進行區域規劃,在打造精品線路時困難重重。此外,在組合旅游產品時,為了經濟效益不得不舍棄一些紅色旅游景區,從而出現了開發極端化的情況,即位置好、知名度高的景區發展愈來愈好,而位置欠佳、知名度不高的景區逐漸邊緣化。如寧安市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但由于區位條件、旅游設施等方面因素,導致該地紅色文化資源未被充分挖掘,目前只有馬駿紀念館一個紅色旅游景區,未能形成精品旅游線路。

(二)冰雪旅游過重

國際冰雪節與優質的冰雪運動訓練設施使黑龍江逐漸成為冰雪旅游的首選之地。雖然這種優勢是黑龍江旅游發展的機遇,但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黑龍江冰雪文化對游客產生了誤解,即黑龍江只有冰雪旅游,這種印象限制了紅色旅游的發展;其次,由于冰雪旅游在黑龍江具有穩固地位,使當地旅游從業者、居民都將此視為唯一的旅游形式,久而久之紅色旅游服務意識更加欠缺,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旅游發展環境。

(三)市場認知度不高

市場定位、城市宣傳等方面的問題導致黑龍江紅色旅游開發容易誤入歧路。例如,在我國紅色旅游景區中,江西省的井岡山起義、南昌起義紅色旅游區,貴州省的遵義會議紅色旅游區,河北省的西柏坡紅色旅游區等都已有良好的市場認知度而聞名全國,但黑龍江省乃至整個東三省在大眾心中只能與冰雪旅游劃上等號,紅色旅游的市場認知度較低。

(四)區位條件欠佳

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極寒之地,過遠的距離增加了游客的旅行成本與時間,游客必然會選擇距自己較近的區域。但反觀國外,雖然黑龍江地處東北,但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與歐陸的重要通道,北部與俄羅斯相鄰,東部臨近日本海,許多外國游客將黑龍江作為重要旅游目的地。但由于民族文化差異,他們不能理解紅色文化,所以這些游客并不會關注紅色旅游,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黑龍江紅色旅游的發展。
四、文旅融合視野下黑龍江紅色旅游的開發創新對策

文旅融合旨在強調從開發理念、文旅產品、旅游服務等方面豐富紅色旅游的內涵,從而推動文旅融合由被動向主動轉變,使文旅融合更能代表紅色文化,實現紅色文化傳承的目標。由于紅色旅游主要以滿足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為需求,而各地區的紅色文化存在差異,需要從各個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規劃。所以黑龍江紅色旅游開發也應有與自身特色相符合的文旅創新模式,從而順應文旅融合的時代方向。

(一)優化布局

想要實現文旅融合的深化改革,黑龍江省政府必須在整體上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使黑龍江紅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還應根據黑龍江各地的不同特色,制訂相應的文旅融合發展計劃,并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相應的規劃目標。在黑龍江紅色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過程中,將景區紅色資源與文化環境構建作為主要保障目標,在該基礎上進行一系列開發工作,保證黑龍江文旅產業長久發展,最終制定適合黑龍江紅色旅游發展的科學規劃,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激發旅客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將紅色文化作為紅色旅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介紹,使更多旅客感悟黑龍江的紅色精神。此外,可開展富有本地傳統與紅色文化的相關旅游活動,逐步提高黑龍江紅色旅游的發展層次,最終帶動黑龍江紅色旅游的整體發展。

(二)思維形成

旅游文化思維指游客在旅行經歷中形成的思維感知。紅色旅游文化思維影響游客的滿意度,從而改變游客的旅游行為意向。因此,形成科學的紅色旅游文化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景區都進行了顯著的區域劃分,使游客產生“包圍”的感覺,紅色景區也是如此。景區內的各種景觀,能給游客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感,讓游客流連忘返。一場完整的旅行指游客到達目的地后開展包括就餐、住宿、游覽、購物、娛樂等活動。顯而易見的是,游覽僅僅是游客旅游的一小部分內容,只在景區呈現紅色旅游景象無法輕易讓游客形成紅色旅游文化思維?;诖?,可以考慮在火車站、機場、公交站、道路、廣場、公園等地方設置能夠代表當地紅色旅游文化的廣告、標志等象征物。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融合城市的紅色旅游文化,也更容易讓游客形成紅色旅游文化思維。

(三)打造文創產品

緊密結合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特色,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在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時,應找到其核心——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感知紅色文化。改變傳統紅色旅游形式,使紅色文化趨向大眾化,用新穎的文創產品讓游客更主動地接受紅色文化,而不是讓其遠離于群眾。黑龍江紅色旅游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與嚴肅性,不容易被大眾接受?;诖?,為了提高市場知名度與認知度,形成良好的文化口碑,黑龍江紅色旅游可以結合文化創意,開發具有本地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打造紅色文化符號。例如,可以與文化企業共同設計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如“抗聯群英譜”手辦、文具、車貼等;同時也可以據此舉辦會展旅游活動,由此提高黑龍江紅色旅游的知名度。

(四)設計新的旅游形式

隨著旅游群體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紅色旅游在形式方面需要做出相應改變,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傳統紅色旅游多以室內展示的形式對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說教成分較多,這種單一化、缺乏生動性的參觀難以給予游客深刻的體驗。因此,新時期的紅色旅游需要以滿足個體需求為核心進行大膽創新。在創新過程中,要注意游客的旅行體驗,只有重視游客需求與差異性體驗,才能挖掘并培育潛在市場。

1.打造“紅色游”主題公園

改變傳統博物館展覽形式,將歷史文化故事、革命事跡串聯成競技游戲,讓游客在參觀與闖關的過程中加深文化理解與認同。

2.打造紅色藝術舞臺

利用傳統藝術形式表現黑龍江紅色文化,可以通過舞臺劇、音樂劇等形式,再現紅色故事,用景區訴說故事,用故事反襯景區,通過這種形式中讓游客產生共鳴。

3.集聚多產業類型,實現共同發展

單一的紅色旅游形式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只有將本地特有的自然、文化、社會資源充分融合,才能協調發展?;诖?,黑龍江紅色旅游可融合本地獨有的農業與工業文化,讓游客體驗生產的樂趣。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簡單的農業、工業生產活動,從而有效提高游客在紅色旅游中的參與度。

(五)區域合作

對于紅色旅游品牌而言,區域合作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能夠有效解決地區資源差異帶來的負面問題,由此實現共同發展。目前,黑龍江沒有較高知名度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與品牌,未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市場競爭力較弱。同時,國內其他省份目前正在實施跨區域協同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所以,黑龍江可以與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份加強跨區域合作,以抗聯紅色文化為背景,聯合推出抗聯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原生態的紅色旅游品牌。同時,還可以共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擴大旅游服務工作隊伍,將紅色旅游由點擴大至面。

(六)營銷模式

把握紅色旅游資源的核心文化是紅色旅游營銷的關鍵,離開了核心紅色文化的營銷注定是失敗的。簡而言之,紅色旅游市場營銷的本質就是將紅色旅游資源深處的紅色文化表現出來。

在營銷方式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勢,采用自媒體營銷手段。自媒體營銷是利用社會化網絡,以各種互聯網平臺為媒介,進行營銷、客戶服務、維護的一種現代營銷模式。黑龍江紅色旅游開發可與一些知名自媒體合作,例如,微信公眾號、頭條、抖音、快手等,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推送黑龍江紅色旅游景區,可以傳播當地紅色旅游的文化形象,逐漸形成所謂的“網紅”打卡勝地,從而帶來更多潛在游客群體。同時,在自媒體平臺上將大數據挖掘與智能推送進行緊密結合,改變傳統的產品展示形式,使黑龍江紅色旅游營銷更具情感,讓游客體驗更有溫度,使引流模式更具實效性。
五、結語

現代化的旅游活動,旅游者更關注文化附加值,旅游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黑龍江紅色旅游應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融合本地自然、人文、社會等元素,順應文旅融合發展趨勢,進行文旅開發。此外,以文旅融合為開發思路的紅色旅游能夠有效改善黑龍江夏季客源不足、旅游資源供給失衡、天價消費等問題。所以,文旅融合的紅色旅游在黑龍江乃至其他省份都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黑龍江職業學院)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融合開發進行研究,闡述了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資源融合性開發所具有的現實意義,為促進延安紅色旅游和民俗體育旅游的融合性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紅色旅游 民俗體育 融合開發 探析

延安地處陜西北部,在歷史上一向是陜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是陜西省紅色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國家重點開發的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旅游行業競爭已趨激烈,單一的旅游項目往往難以久留游客,已不適應當今旅游市場需求。顯然,實現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挖掘其新的旅游項目是旅游業參與競爭的必然選擇。紅色旅游和民俗體育旅游在旅游業中都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是能夠使人們陶冶情操、錘煉身心、品味生活的有益旅游項目,將這兩種資源融合開發,可進一步提升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將會給延安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開發的推廣提供依據。

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的血源性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區域優勢和特殊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使其蘊含了豐厚且不可替代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如陜北大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跑旱船、跑驢、高蹺、矮蹺、轉九曲、拔樁等民俗體育活動。其中,作為陜北最具特色的民俗運動——安塞腰鼓,是陜北、陜西乃至整個西北最著名的民間藝術,是陜北黃土高原一枝獨特的民間藝術奇葩。

1.延安發展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的資源優勢

紅色旅游是旅游大家庭中的新生代,是指以紅色旅游資源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的一種專項旅游活動[1]。紅色旅游是弘揚革命精神、頌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對于加強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革命老區和紅色旅游區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延安擁有典型的和意義深刻的紅色旅游資源。作為延安本身形象而言,革命圣地是延安已有的認知形象。數量大,品味高的革命舊址、遺址和文物現存350多個,僅延安城區就有130處168個景點。

由調查得知,延安的遺址景觀所占的比例為56.24%,遺址景觀中包含了紀念館、舊址故居和陵園三大類。由此說明,延安所特有的獨特的條件,有利于其紅色旅游的發展。人文體育活動所占比例為8.72%,排在旅游資源的第三位??梢?,延安人文體育活動資源也相對較豐富,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2.延安紅色旅游的現狀調查分析

眾所周知,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失去了吸引力便失去了市場。紅色旅游要具有持續的魅力,就得根據時代發展的脈搏進行整合調整。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不是僅僅有幾個紀念地、紀念館、標志物,或者有幾個紅色故事就可以引起旅游者的興趣。要增強旅游者、參觀者對紅色旅游的吸引力,注重觀賞趣味性,就必須在保證思想性的前提下,尋求對參觀者、旅游者的感觀刺激,努力提高其觀賞性、趣味性。

(1)對紅色旅游的態度

調查得知,喜歡紅色旅游的只有43.94%,一般喜歡的占51.32%,不喜歡的占4.76%,也就是說,紅色旅游的發展勢態一般,游客對紅色旅游的態度不是很積極。如果可以借助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輿論導向的積極宣傳,加強對旅游景區的建設,它既可擴大產品外延,避免產品單調,又可與游客互動,活躍氣氛,提高對游客的感染力,還可以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宣傳,轉變游客心目中紅色旅游只是一些舊的遺址或是紀念館之類的單一的東西。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國紅色旅游的發展面臨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強化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整合,注入紅色旅游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增強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3]

(2)對安塞腰鼓和陜北秧歌認識情況

訪談得知,調查對象中非常了解的只有4.75%,了解的占77.1%,不了解的占18.15%。大部分的游客對安塞腰鼓和陜北秧歌不是很了解,只有少量的游客通過電視或是課本對安塞腰鼓和秧歌有一點了解,也有絕大多數人認為安塞腰鼓和秧歌只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而不知道安塞腰鼓和秧歌,其實也是一種民俗體育運動。 所以,需要旅游部門和民俗體育部門加大對陜北民俗的宣傳和推廣,尤其是在旅游景點安排相關的表演,讓游客了解或是參與到其中,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單一的紅色旅游資源,也可以讓游客了解陜北的文化和民俗體育。

(3)來延安旅游的動機

調查得知,來延安旅游的游客受紅色旅游景點的吸引、歷史文化吸引、緬懷偉人和被陜北獨特的體育文化及風土人情吸引的分別占96.84%、93.16%、87.37%和77.89%,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來延安旅游的人都是因為延安的紅色旅游景點而來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延安特有的歷史文化、緬懷偉人和獨特的體育文化、風土人情而來的,這就說明民俗體育還是有發展的市場。紅色旅游應該寓教于樂,發揮地域民族特色風情與習俗優勢,巧妙融入,避免走、看、聽的簡單教育形式,將紅色旅游資源與民俗體育進行資源整合,既具有參與性,又具有運動元素。在豐富紅色旅游內容同時,又繼承了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3.陜北民俗體育活動在景區的發展情況調查分析

民俗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件瑰寶,發展民俗體育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建設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內容。民俗體育根植于民間,形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由調查得知,在紅色旅游景點看見過陜北民俗體育表演的游客僅占25.26%,沒看見過或是沒參加過的游客占74.74%。由此說明,延安在紅色旅游景點的陜北民俗表演相當的少。陜北傳統體育活動歷史悠久,可以將其腰鼓、秧歌等引入到旅游活動當中,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和聽,也可以親身參與其中。這些富有民族情趣、異地情調的景物或活動,形成了民族地區人文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對旅游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此,景區管理者或是工作人員應該聯系或是培養相關的民俗表演者,增加景區的民俗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宣傳陜北的民俗藝術,使陜北獨特的民俗藝術得到傳承,而且還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率。

增添紅色魅力,整合資源

民俗體育是一種特殊的體育形式,對其進行與紅色旅游相整合的研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要使紅色旅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須豐富旅游項目的內涵,將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與紅色景區旅游有效整合,賦予景區體驗性、可回味性、可參與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現有的景區、景點更有吸引力。由走訪調查所知,來延安旅游的游客絕大多數選擇的旅游景點都是位于延安市區的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和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只有小部分的自助游游客會去比較遠一點的壺口瀑布、南泥灣等景區。他們在景區看見的陜北民俗體育表演很有限,只有小部分的游客看見過腰鼓、秧歌和嗩吶的表演。在這些游客中有一部分曾經參加過其他地方的民俗表演活動的游客對陜北的民俗體育表演很有興趣,但是由于受開發程度的影響,讓他們不能充分地感受到陜北民俗體育活動的表演。

1.加強宣傳,推出品牌

政府和旅游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把延安的民俗體育旅游的特色和好處推薦給廣大游客。旅游部門和體育部門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機遇,在延安紅色旅游地區很好地融入陜北民俗體育運動。利用延安特殊的民俗資源優勢,以紅色旅游為依靠,以安塞腰鼓、陜北秧歌、陜北民歌、嗩吶等民族傳統體育和民間藝術為重點,集思廣益,系統分析和合理規劃,把延安紅色旅游和陜北民俗體育旅游融合起來開發出一道新的旅游產品,推出自己特有的體育旅游品牌。這樣既擴大了客源,又保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可持續發展,為延安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培養眾多的市場消費與參與群體。

2.增強民俗體育的吸引力,調動游客的參與積極性

在紅色旅游景區,多增加一些民俗體育活動的表演,調動游客的參與積極性,很好地使群眾或是游客加入進去,不僅可以讓游客從中感受到民俗體育的快樂性,而且能很好地宣傳陜北的民俗體育,讓游客在參與中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這樣就擴大了陜北民俗體育的宣傳面,為民俗體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讓陜北的民俗體育運動像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刀桿節,藏族賽馬會等民俗運動一樣深入人心。

3.建立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旅游的運行機制

要想使紅色旅游和體育旅游長久地發展下去,并且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這就需要旅游部門和民俗體育部門建立一個相對協調、靈活、高效、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在運行機制建立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投入運行過程的基本要素,根據景區的大小開展相關的民俗體育活動;還要考慮到要素有機結合所形成的結構,即結構發揮出的技能等因素。最后再制訂一個在紅色旅游景區發展民俗體育運動的運行的基本軌跡,以確保紅色旅游與陜北民俗體育長久的發展。

小 結

紅色旅游資源是一筆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要在保障歷史原真性的前提下,挖掘紅色精神,展現紅色文化,以創新為靈魂,因地制宜,將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合理開發。結合地方體育文化背景打造原生態的民俗體育,給予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整合的新生命力,營造和諧的紅色旅游氛圍。既可以提升紅色旅游資源生命力又可以弘揚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活動的巧妙融入,有效整合,將會使二者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群等.紅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發展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6,6: 54-55.

[2]程莉娜,付東華,丁雪峰,彭琴.延安紅色旅游及其創新開發的思考[J].小城鎮旅游,2005,12:85-87.

[3]黃文霞.國內旅游業的文化營銷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4]陳怡悟,劉曉忠,熊百華.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開發的重要性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9:217.

[5]劉凱,柴新.體育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2:32-34.

[6]駱慧菊,李艷詡.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的策略研究——以韶山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08,3:142-145.

[7]王曉樂.延安民俗體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開發對策初探[J].區域經濟,2009,10.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延安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2、動力機制視角下的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探析

3、大數據時代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傳承研究

4、基于扶貧視角的膠東紅色旅游發展路徑研究

5、關于紅色旅游文化文本翻譯的幾點思考

6、試說發展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的滲透、宣傳和補充作用

7、“香港秘密大營救在惠陽陳列展”開展

8、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中的紅色文化傳承

9、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的傳承

10、社區背景下右江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

11、全域旅游下紅色旅游發展探析

12、對紅色旅游文化的探究

13、淺談瀏陽市紅色旅游資源價值的開發

14、紅色旅游移動電子商務探究

15、全國紅色旅游工作會議召開

16、河北省紅色旅游的跨越式發展對策研究

17、四川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研究

18、探討紅色文化在海南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及實踐

19、建筑敘事視野下的紅色旅游形象塑造與傳播

20、關于發展紅色旅游文化的思考

21、黎平:傳承紅色文化 發展紅色旅游

22、侶太行山高速沿線區域紅色旅游發展探析

23、井岡山“紅色旅游”發展對策探討

24、桂林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5、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

26、紅色文化傳承的基本規律

27、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策略

28、隆化縣 苔山紅色旅游文化產業園紅色旅游迎接休閑時代

29、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探究

30、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傳承

31、公共藝術在四平市紅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研究

32、公共藝術介入紅色旅游情境構建初探

33、黃岡紅色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34、歷史視閾下長株潭紅色旅游發展的解讀

35、紅色軍工走紅2020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

36、區域文化與紅色旅游發展研究

37、新時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紅色旅游發展路徑探析

38、湖北紅色旅游資源的現狀與對策

39、紅色旅游中的導游講解與紅色文化傳承策略研究

40、江西贛州紅色旅游翻譯現狀與對策研究

41、紅色動漫產業對旅游文化與公共藝術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42、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利用與紅色旅游發展的關聯研究

43、精準扶貧背景下紅色旅游如何助推扶貧攻堅

44、對黑龍江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

45、基于SWOT分析的江蘇紅色旅游研究

46、利用紅色旅游文化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探討

47、淺析紅色旅游紀念地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關系

48、結合紅色旅游文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

49、江西省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2、全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的傳播機制研究

3、構建溧陽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選擇

4、努力探索旅游發展的“江西模式”

5、甘肅省旅游業發展定位與戰略模式研究

6、紅色旅游國際市場開發策略研究

7、鄉村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定量研究

8、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

9、紅色文化引領旅游風尚

10、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作用研究

11、共青城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路徑思考

12、赤水丙安古鎮的空間意象

13、課程思政下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創·承研究

14、論延安文人與書法文化

15、基于扶貧視角的膠東紅色旅游發展路徑研究

16、2007年中考政治熱點綜合測試題

17、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

18、贛州整合利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研究

19、淺談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實踐與探索

20、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21、鄉村振興視角下紅色旅游發展研究

22、打好“紅色西柏坡”城市旅游王牌的思考

23、紀念活動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

24、以紅色資源為載體 培育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5、新形勢下高校黨史育人路徑研究

26、紅色文化在中小學課程融合與開發的思考

27、當代旅游業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28、韶山市旅游景點的提質擴容研究

29、獲嘉縣: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基層治理

30、服務設計視角下的紅色旅游調查研究

31、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扶貧的做法、問題和對策

32、區域性地方文獻推助地方經濟跨越發展

33、“95后”大學生入黨動機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

34、上海紅色音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35、基于“旅游增長極”視角的陜西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36、讓中國革命的紅色精神永遠傳承

37、黃鴻 誠信比智慧更接近成功

38、大學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實現路徑

39、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與開發思路

40、黑龍江省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的路徑選擇

41、波羅古堡:文化遺產帶動文化旅游

42、贛州“紅、綠、古”色旅游資源整合發展策略探究

43、國際郵輪港口岸上產品配備與資源配置

44、論基于紅色資源的教導行為

45、紅色旅游區民居古建精品集萃

46、熱帶蘭花產業和海南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策略研究

47、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調研報告

48、怎樣過好黨員“政治生日”

49、靈寶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紅色旅游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信 息 技 術 檢 索 作 業

現代旅游體驗要素文獻綜述 顧鵬斐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132班 1315052037 錢智勇 2015年5月4日

現代旅游體驗要素

顧鵬斐

摘 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體驗旅游日益興起,旅游體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提出了旅游體驗的內涵,并總結了旅游體驗的類型以及模型等。

關鍵詞

旅游體驗;內涵;內容;模型

正文

綜觀旅游業的發展歷史和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消費方式,可以歸納為三個遞進的旅游發展階段(李懷蘭,2004年)。第一階段,觀光旅游。這是旅游的初級階段,是社會經濟欠發達時期的必然選擇,以自然風景區開發為主,旅游消費能力弱,服務意識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前景。第二階段,休閑旅游。這是旅游消費發展的中級階段,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第三階段,體驗旅游。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狀態,是知識經濟時代旅游消費的必然需求。它強調游客對文化的、生活的、歷史的體驗,強調參與性與融入性,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20世紀60年代,鮑斯汀將旅游體驗定義為一種流行的消費行為,一種經過人工設計的大眾旅游體驗;70年代,美國未來學者阿爾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首次提出體驗經濟時代即將到來;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體驗的獲得是由活動與環境組成,不同的活動及環境組合會產生不同的體驗。90年代派恩和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正式提出旅游體驗一詞,指出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并為其創造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將注重消費者的主觀需求,并愿意為基于體驗活動的消費者需求變化買單,以使消費者產生一次難忘的記憶。

一、旅游體驗的內涵

關于旅游體驗的含義,國外學者有不同的見解。Boorstin(1964)認為它是一種時尚消費行為,一種人為的、預先構想的大眾旅游體驗,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則把旅游體驗看成是對現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難的積極響應,他認為旅游者是在尋求“真實”的體驗以戰勝困難。而Cohen(1979)認為,旅

2 游體驗是個體與多種中心之間的關聯,在解釋這種關聯時,體驗的意義來自于世界觀,對個體來說代表著終極的意義。Graefe and Vaske(1987)認為,旅游體驗是一系列特定體驗活動的產物,這種特定的體驗活動是旅游者在一個特定旅游地花費時間來游覽參觀所形成的,是由許多復雜因素構成的綜合體,包括與個人感知、地方印象、所處的情境以及個性等因素有關,甚至還包括溝通能力。Ryan(1991)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對于個體來說旅游體驗是一種多功能的休閑活動,包括娛樂或學習或兩者兼有。

國內對旅游體驗的研究主要是從游客心理感受角度,主要有:

謝彥君(1999,2004)指出旅游是現代人的文化消費活動,是一種尋求文化體驗的活動,并指出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體驗活動。認為旅游使得人們離開日常居住地和離開日常的工作生活壓力,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尋找新感受、新體驗,從而減輕日常工作壓力。旅游體驗的定義是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取得暫時性的聯系從而改變其心理水平并調整其心理結構的過程,這種體驗是旅游者的內在心理活動與旅游客體所呈現的表面形態和深刻含義之間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是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和消費等活動方式實現的一個序時過程。

胡燕雯、張朋(2003)也認為游體驗實際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形成的綜合感受,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旅游體驗的感受來自于整個旅游過程。他們認為游客在旅游活動開始前、旅游活動進行中和旅游活動完成之后的各個階段中所獲得的體驗各不相同,正是游客對于三個不同階段所獲體驗的綜合評價形成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受。因此,賓館、飯店、景區、景區小賣部以及乘坐列車飛機過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務,都會提供給游客最令人難忘的體驗。

蘇勤(2004)認為旅游過程就是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是指旅游者在旅游過程

3 中獲得旅游需要的滿足程度,這種滿足程度是旅游者動機和類型與旅游地所呈現的景觀、旅游設施、服務、主客關系以及產品價格之間相互所用的結果。

吳天香(2009)贊同并采用了蘇勤關于旅游體驗的定義。并指出旅游體驗過程實際上是旅游者的體驗過程,因此旅游體驗可以等同于游客體驗,二者可以通用。

從對以上概念的探討中可以看出,一是旅游體驗的定義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二是謝彥君、胡燕雯、蘇勤、吳天香等都強調了對旅游過程的一種體驗,旅游過程實際是旅游者的體驗過程,旅游體驗實際是旅游者對整個旅游過程的感受;三是關于旅游體驗的含義大都限定于對某個景區、餐館(范秀成,2006)或購物(黃鸝,2009)的研究?;诖?,本文嘗試給旅游體驗進行以下界定:旅游者通過個人主觀因素與同游者、企業員工、目的地居民互動的體驗以及個人對旅游企業所提供的餐飲、住宿、購物、交通、娛樂、景點的體驗所獲得的對旅行社提供的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感受。

二、旅游體驗要素

2004年,李懷蘭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旅游體驗因素包括旅游者個人因素、與體驗相關的其他人、旅行途中的安排、旅游體驗產品特性,同時這些體驗要素又包含了若干子要素,并利用實證方法對這些因素設置的科學性進行了驗證,具體如圖2-2所示。她還認為不同的旅游體驗至少包含一個客體和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兩個主體是旅游者本人和旅游企業人員,一個客體是體驗產品。

殷殿格(2008)認為影響景區游客旅游體驗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有兩方面:一是體驗主體方面,即旅游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游客的旅游意愿、游客個

4 人內在因素等。二是體驗的客體方面,即旅游景區因素,主要包括景區旅游資源條件、旅游產品特性、旅游氛圍、景區旅游服務質量等。

綜上可知,旅游者消費旅游產品過程如同舞臺表演(LiYiping),舞臺表演至少包含三個部分:演員、布景、劇本。在本文中,演員相當于旅游體驗過程中旅游者與旅游企業人員、同游者、目的地居民的互動;布景就是體驗場所,包括旅行社前臺、乘坐交通工具、餐館就餐、景點游覽、住宿賓館、購物商店;劇本就是各個體驗場所的體驗過程;而旅行社就是導演。

三、旅游體驗的內容及模型

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1991)描述了一個體驗內容的模型框架,他們利用兩個最重要的維度對體驗的一般內容進行表達,一個是體驗者的參與程度,另一個是體驗者與環境的關系,如圖2-5所示。橫軸一端代表消極的參與者,一端代表積極的參與者,交響樂聽眾和滑雪者分別是這兩種體驗者的典型代表;縱軸兩端分別是“通過心智體驗吸引了體驗者的注意力”(吸收)和“體驗者本身變成體驗的一部分”(融入),看電視屬于前者,玩游戲屬于后者,根據這個框架派恩和吉爾莫將旅游體驗分成四種類型:娛樂體驗、教育體驗、遁世體驗和審美體驗。

謝彥君,吳凱(2000)認為旅游者自身所擁有的技能水平與所面臨的挑戰水平的結合決定了旅游者的體驗感知質量,并提出一個旅游體驗質量的交互模型——“技能-挑戰模型”,如圖2-6所示。圖中的OR線可以稱之為一般滿足線, 5 與此相對的是兩個扇形區域OPR和OQR,兩個矩形區域Oprq和Oprq-OPRQ,扇形區域刻畫了旅游者的滿足程度和實現程度,矩形區域刻畫了滿足水平的差異。Oprq從社會角度看代表了一種低層次的滿足,Oprq-OPRQ從社會角度看代表了一種高層次的滿足,但對于旅游者而言只要處在一般滿足線上都是高水平的滿足。扇形OPR,挑戰水平高于技能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旅游者往往因某種挑戰有很高的成就感,滿足度由此大大提高,提高的程度反映在模型中OPA所潛藏的意外滿足的機會多于OAR,但獲得滿足的可能性在兩個區域中相反。而在ORQ內由于技能水平高于挑戰水平,這時旅游者往往是沒有動力去參加旅游。

總結

旅游體驗的內容強調了旅游者參與的積極程度與旅游企業提供的體驗產品相互結合形成的四種體驗結果境界,突出顯示了體驗的最高境界是旅游者主動參與并融入其中的審美體驗結果。體驗的挑戰—技能模型反應了體驗產品的挑戰水平與旅游者技能水平之間的關系,展示了各種情境下的滿足程度及滿足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Boorstin,D. J. 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Harper&Row,1964

[2] Chris Ryan. Recreation Tourism :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M] . Routledge,1991.

[3] Cohen,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9(13):179-201

[4] GraefeA.R.,Vaske.J.J.A framework formanaging quality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

[5] MacCannell Dean.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973,79(3): 589-603.

[6] 范秀成,李建州.顧客餐館體驗的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06,(3):56-61.

[7] 胡燕雯,張朋. 試論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業發展[J]. 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3,6(3):48-51

6 [8] 黃鸝,李啟庚,賈國慶.旅游購物體驗要素對顧客價值及其滿意和購買意向的影響[J].旅游學刊,2009,(2):41-45.

[9] 李懷蘭.旅游體驗效用因素分析[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0] 蘇勤.旅游者類型及其體驗質量研究-以周莊為例[J].地理科學,2004,24(4):507-511.

[11] 吳天香.鳳凰古城游客體驗質量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2] 謝彥君,吳凱.期望與感受:旅游體驗質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學.2000,2.

上一篇:現代酒店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住宅平面設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