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漢紅色遺址觀后感

2022-10-27

第一篇:武漢紅色遺址觀后感

紅色武漢:遺址名單

第一部分:武漢早期現代化

1. 漢鐵博物館——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

作為“漢陽造”品牌的發源地,月湖堤畔的“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雖然占地僅1畝,但濃縮了“漢陽造”的精華。該館展出了漢陽鐵廠、兵工廠遺物和張之洞遺物,特別是漢陽鐵廠生產的槽鋼、元鋼、角鋼等產品,以及漢陽鐵廠造磚處燒制的磚瓦等。

2. 武漢大學——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的前身

校內是否有關于張之洞的紀念場地,尚需調查。

3. 華中農業大學——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的前身

張之洞銅像

4. ——張之洞與武漢視頻地址 備注:張之洞時期的新政,主要集中在重工業、軍事工業、新軍、新式學堂等方面,可以進一步補充。

5. 詹天佑舊居——洞庭街65號

詹天佑為粵漢鐵路的主持者之一。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

1、花園山湖北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機關遺址(武昌胭脂路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由吳祿貞等人于1903年創設,是湖北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機關?,F無存)

2、日知會舊址(武昌崇福山街33號,為辛亥革命時期湖北秘密革命團體日知會機關地,建于1906年。)

3、湖北共進會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位于漢口楚善里28號,是當時全國共進會湖北分會的總機關部,建于1909年春。)

4、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指揮機關舊址(現為重建。位于漢口楚善里19號,1911年10月9日,因湖北共進會機關發生爆炸事件而遭破壞。)

5、文學社機關暨武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建于1911年初,同年8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后,設起義總指揮部于此??箲饡r期毀于戰火。)

6、三烈士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解放路今武昌造船廠內,為紀念起義前夕犧牲的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而立。)

7、辛亥首義烈士祠(武昌紫陽路127號,1911年11月湖北軍政府為紀念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毀,現僅存牌坊。)

8、武昌首義發難處——工程營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紫陽湖東畔,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因工程營官兵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此率先舉義而聞名。)

9、楚望臺軍械庫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梅亭山,清軍最大的軍械庫之一,工程八營官兵舉義后首先占領此處。)

10、起義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首義南路,武昌古城門之一,原叫中

1和門,武昌起義部隊占領楚望臺同時,占領此地,開門迎南湖炮隊入城,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

11、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即“紅樓”,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是清宣統元年(1909)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宣布廢除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通電各省起義。這里的建筑物現已改作湖北省的政府機關,不準入內參觀。此樓兩層,磚木結構,面闊73米,深進42米,樓內設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跡展覽”。門前只有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外面的空地上,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全身像,供人憑吊。)

12、勝利亭(武昌紫陽公園內,為紀念武漢起義勝利和首次中華民國國慶典禮而建。)

13、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首義公園內,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而建。)

14、黃興拜將臺舊址紀念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首義廣場南端。)

15、黃興銅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漢陽龜山東麓,建于1933年。)

16、孫中山紀念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建于1928年。)

17、漢口三民路口孫中山銅像(建于1929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8、武昌紅樓前孫中山銅像(建于1931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漢口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漢口利濟北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1、漢陽扁擔山辛亥鐵血將士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2、劉靜庵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伏虎山北坡,劉靜庵系革命團體日知會領導人,1911年5月死于獄中。)

23、熊秉坤墓(洪山區九峰山革命烈士公墓內,熊秉坤是辛亥首義中打響第一槍的工程營革命黨人,1969年5月病逝。)

24、蔡濟民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伏虎山麓,蔡濟民系武昌起義總指揮部軍事籌備員,1919年在湖北利川被害。)

25、劉公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伏虎山北麓,劉公是武昌起義總指揮部政治籌備處總理,1920年12月在上海病逝。)

26、藍天蔚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伏虎山麓,藍天蔚系辛亥革命中關東革命大都督,1921年在四川被害。)

27、黎元洪墓(武昌元寶山,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后湖北軍政府都督,1928年6月病逝于天津。)

28、田桐墓(武昌洪山南坡,田桐系武昌首義后隨黃興到武漢的司令部秘書長,1930年病逝。)

29、孫武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昌伏虎山,孫武為武昌起義軍參謀長,1939年病故。)

30、吳兆麟墓(武昌伏虎山,吳兆麟為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1941年逝世。)

第三部分:1919-1949年的中國革命

(一)1919-1927年

1. 施洋墓

在洪山南麓,施洋(1889-1923年)字伯高,竹山縣人,律師。1921年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1923年2月7日被捕,于15日在武昌英勇就義。

墓前山勢筑成寬闊磴道,層臺中間立有高約20米的紀念碑,上刻烈士革命事略,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其下面石座正面鐫董必武悼念詩篇:“二七工仇血史留,吳蕭貽臭萬千秋;律師應仗人間義,身殉名存烈士儔。”

2. 武漢二七紀念館和二七烈士紀念碑

漢口解放大道2499號。為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二七革命斗爭和52名烈士,1956年,武漢市相繼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和“二七烈士紀念碑”,并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75萬平方米。

3. 林祥謙就義處——漢口江岸車站老站臺

4. 中華全國總工會暨湖北省總工會舊址

漢口友誼街16號。這是一個占地1500平方米的院落,兩幢西式樓房,右樓建于1920年,原系軍閥陳漢卿的私宅,1926年10月至1927年7月是湖北省總工會機關所在地。左樓建于1924年,最初是漢口藥業名家葉開泰的私產,1926年9月至1927年7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設在此樓。

1959年,人民政府在舊址籌建了工會紀念館,董必武同志親自為紀念館題詞?,F舊址為武漢市文化局所在地,1982年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5. 利群書社——華中師范大學校門內

惲代英創辦的勤工儉學書社。

(二)1927-1937年

1. 獨立團烈士陵園

武昌街道口洪山南坡。陵園內長眠著191位葉挺獨立團的將士,他們在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城的激烈戰斗中壯烈犧牲。進大門20米處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橫額刻有鄧小平題寫的“獨立團烈士陵園”7個金光大字,頂部是深藍色琉璃瓦坊帽。紀念碑碑高12米,寬2.7米,正面鐫刻徐向前題寫的“北伐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碑座嵌有大理石碑記,介紹葉挺獨立團成立的時間、地點和官兵的政治面貌,記載了他們的赫赫戰功。這里還有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的半身銅像和徐向前元帥題寫“曹淵烈士紀念碑”碑名的曹淵烈士紀念碑,介紹曹淵生平的大理石碑記引人注目。青石墓碑前栽有191棵水杉,象征著191位烈士的英靈。

2. 賀勝橋烈士陵園

江夏區賀勝橋鎮。為紀念北伐時期賀勝橋戰役中犧牲的將士于1929年10月修建,1982年6月重建。陵園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園內有紀念亭、紀念碑和烈士墓等,紀念碑聳立在陵園東北邊緣,碑高5米,碑名為“民國十八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烈士墓位于面朝西南的一級臺階上。墓東北為六角形紀念亭,亭高約5米。

3. 汀泗橋——北伐戰爭戰場

4.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南洋大樓

漢口中山大道708號。此樓是愛國華僑簡照南、簡照強兄弟創辦的“中國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1917年動工,1921年落成。建筑面積主樓4740平方米,附樓2000平方米,是當時武漢民族資產中屈指可數的豪華建筑。武漢國民政府于1927年1月1日開始在此辦公。1959年,這幢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僅存的中央政府舊址被列為湖北省和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長江書店舊址

漢口六渡橋北側。20世紀20年代后期,武漢曾有一家專門公開發行銷售馬列書刊、傳播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宣傳中國共產黨綱領及方針政策的書店,這就是中共中央創辦的漢口長江書店。其舊址是一幢四層樓房,當年一樓是營業部,二樓是編輯室,三樓是印刷間,四樓是維修間。舊址基本保持當年風貌,現名為初開堂中藥店。

6.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農講所在武昌紅巷12號。這里原是清末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學堂,后為湖北省甲種商業學校。1927年1月,國民黨政府由廣州北遷往武漢后,在毛澤東的積極倡導和主持下,于同年3月在此舉辦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同志除負責領導所務工作外,還承擔一些主要課程的講授,并曾向學生演講《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當時授課的有瞿秋白、惲代英、彭湃、張太雷、方志敏、李立三和鄧演達。學生多來自湖北、湖南、江西等10多省,當時共有800多人。他們大都是18-35歲的青年。畢業后多分配到各地擔任農民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舊址已辟為紀念館。當年的辦公室、學生寢舍、膳堂、講臺、操場均保持原貌,并增辟史料陳列室。

7. 八七會議會址

在漢口鄱陽街。為一幢西式三層樓房。在大革命遭到失敗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7日在此召開緊急會議。選出新的中央臨時政治局,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通過了幾個重要文件,決定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起義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F舊址保存完好。

8. 向警予烈士墓——漢陽龜山

(三)1937-1945年

1. 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

在漢口長春街。是一幢四層樓房。1937年12月,八路軍辦事處由南京遷此。舊址于1978年修復,當年的辦公室、會議室均已復原,在一樓舉辦了“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革命史展覽”。

2. 中共湖北省委暨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舊址

漢口江岸區珞珈山街。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期的紅磚西式建筑群,原為俄租界,風格古樸凝重。樓前橢圓形的蘭陵花園幽雅寧靜。70多年前,這片建筑中的一個單元——珞珈碑路12號,是中共湖北省委和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的秘密所在地。舊址保存較好,現為民居。1983年公布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3. 周恩來舊居——武漢大學校園內

抗戰初期周恩來在武漢工作與居住的地點。

4. 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

1938年,蘇聯派遣空軍志愿隊來到中國支援抗戰,有100多名蘇聯戰士犧牲在武漢大空戰中。1956年,15位蘇軍烈士的遺骸從萬國公墓里被分辨出來,遷到解放公園立碑安葬,即“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墓”。

5.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

漢口中山公園西北角。該建筑是武漢淪陷時期偽武漢市長、張之洞之子張仁蠡為祭祖而建,1945年因接受日軍投降而改名“受降堂”。2000年9月18日,“受降堂”這座標志武漢抗戰取得完全勝利的建筑恢復原貌。

6. 中山艦博覽園——武漢市江夏區金口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廠訂購的,1913年完工返國,被編入北洋政府海軍。“中山”艦雖然噸位不大,但卻以它特有的歷史而成為名艦:1915-1916年,“永豐”艦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了護國討袁運動,首創義舉,隨后它又經歷過“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擊沉于今天的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水域。

(四)1945-1949年

1. 聞一多雕像——武漢大學校園內

2. 六一紀念亭——武漢大學校園內

建于1948年,是為紀念1947年6月1日武漢大學學生在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中犧牲的烈士而建。

亭六角攢尖頂,翠瓦飛檐,宏麗壯觀。亭內立有大理石碑,在正面刻有“六一慘案紀念碑”七字。背面記載著1947年5月22日武漢大學等校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斗爭的經過和烈士殉難始末。

第四部分:新中國建設成就

1. 長江一橋

2. 武鋼

等等。

建議盡量選擇比較早期、大部分人有所耳聞但是了解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第二篇:重慶抗戰文化或紅色文化遺址觀后感

歌樂山位于重慶西北郊,整個歌樂山由一種紅色巖石組成,這種巖石象鋼鐵一樣堅硬,當地的人們又叫這種巖石為“紅巖”。

剛下車,映入眼簾的便是紅巖魂陳列館六個大字。走入大門,左側是步道,臺階上一階一階擺滿了鮮花,右側是一座雕塑,她為我們展示了曾經在此處發生的一刻時光。這便是紅巖魂廣場!

紅巖魂廣場是全國第一個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廣場,在紀念“11•27”革命烈士殉難50周年之際,在原“中美合作所”閱兵場的基地上修建而成。紅巖魂廣場,分為瞻仰區和紀念區兩個部份,占地22000平方米,一座寬21米,長18米的人行橋廊凌空架設,將兩個部分上下貫通,渾然一體。廣場氣勢恢宏,格調沉穩。

瞻仰區主題為“浩氣長存”的赤色花崗石烈士群雕聳拔入云,偉岸雄奇,猶如鑲嵌于萬綠叢中的巨型紅寶石,體現出“在那青翠的歌樂山顛仰望黎明”的意境,瞻仰區的頂端是覆斗形的“一一•二七死難烈士之墓”。與此相呼應,還有烈士詩文碑林和《血與火的洗禮》大型壁畫。

廣場紀念區西端有一水晶漢白玉砌成的碑體,上面鐫刻著鄧小平題寫的“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紀念區中軸線外兩側列有18根花崗石紀念柱,柱頂紅梅怒放,取形“牢破梅開”,挺拔的柱身象征著烈士們不朽的人格,柱壁四邊鐫刻有烈士的遺詩遺言。紀念柱南北兩側寬敞的斜面草坪,寓意“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的先烈遺愿。軸線收頭的廣場東端,《不朽》浮雕墻襯托著刻有《紅梅贊》詞曲的噴泉音樂壁,與瞻仰區的烈士群雕遙相呼應,寓意時間雖在不停地流逝,但紅巖英烈的精神卻凝固在歷史的長河中。

步入陳列館,那種恢弘、浩然之氣油然而生,館里的氣氛讓人頓時心潮澎湃、激情滿懷。鄧小平爺爺的題字,將烈士們的豐功偉績給予絕對肯定和高度贊揚。那遒勁有力的字跡、深情懷念的語句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烈士們那視死如歸、不畏強權的凜然氣概

陳列館里,真實地重現了當年這些共產黨人被關押的監獄的狀況。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著國民黨反動派對于革命先烈的慘無人道的鎮壓和迫害。渣滓洞與香山別墅、白公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暗無天日的牢籠里,我們可愛的共產黨人承受了讓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生活。陰暗潮濕,這樣的外在惡劣環境之外,他們還面臨著被嚴刑拷打的殘忍遭遇。老虎凳、腳鐐、鐵鏈等刑具深深地折磨著他們,但他們決不泄露任何革命秘密,任反動派慘無人道地虐待著。

犧牲的革命者里,年齡最小的“小蘿卜頭”宋振中犧牲時僅九歲,與此類似地,多數烈士都是在極為年輕的時候被殺害,在那個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們懷揣著對于革命的忠誠與信仰,無悔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召喚,這就是對于偉大共產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任,這就是擺脫貧困落后、告別專制獨裁、追求人民幸福、國家安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氤氳

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進入渣滓洞,呈現在眼前的是陰森、恐怖、帶有殺氣景象。四周的碉堡、暗哨、鐵絲網令人覺得陰森恐怖。在大院的墻上寫著反動標語,時刻想瓦解革命人士的意志。院中的牢房是3米見方的小屋,潮濕、陰冷。從墻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住10人左右,屋中唯一通風的地方是那個巴掌大的窗戶,手指粗的鐵條插入其間。我久久的凝視那一張張發黃的照片時,想到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人民的幸福,愿把牢底坐穿。他們中有許多是與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他們也有父母、也有妻兒、也有朋友,但為了共同的理想,為了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他們寧愿犧牲自我。在二樓的一間牢房時,一面“五星紅旗”映入眼簾,這就是江姐繡的五星紅旗。當他們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喜訊后,相互告訴給獄友。由于牢獄與世隔絕,他們憑自己的想象,繡了這面紅旗,并暢想未來,我們至今仍可以想見,當獄外傳來解放戰爭結束,新中國即將成立這樣的消息時,那些為祖國獻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偉大共產黨人心中將是何其自豪與振奮,他們含著熱淚為祖國繡出的那面五星紅旗,正是他們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詮釋啊!走過一條長廊,來到最恐怖的刑房。一種叫披麻帶孝的酷刑,聽起來就毛骨悚然??吹缴P的刑具,眼前浮現出敵人的獰笑和革命英雄面對酷刑一笑而過的坦然,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為了自己的信念,到最后一刻也要把笑容留給敵人??v有多少酷刑摧殘的只是革命者的身體,想在精神上擊跨革命者是萬萬不能的。敵人的無奈,更堅定了革命者的信心。

偌大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史紀念館中,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個個逼真的場面,真實地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近代革命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個為了光明而戰的英烈們。他們為真理而戰,受盡折磨仍寧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進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戰爭時期黨員們的鮮活事跡感染著大家,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時代的凱歌。他們大義凜然的氣概,讓每一位參觀的人感慨不已,同時更深深地感受到和平時期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烈士陵園參觀者的心中默默傳遞。我們從烈士的足跡中找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真正原因。

仰看烈士的事跡和尊容,俯首他們的遺言和遺物,我的心被一種無形而偉大的力量所懾服。先烈的精神如陽光灑進心靈的暗房,像雨露滋潤著空虛和荒蕪的心田,靈魂上的一切灰塵和污穢全被滌蕩。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面貌、道德風尚,都有著古往今來不斷繼承發揚的過程。昨天,烈士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今天,緬懷紅巖英烈,我做為一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應樹立創一流工作的意識,開拓創新,腳踏實地去實踐,以實際行動響應黨的號召,當好時代的尖兵、當好愛崗敬業的榜樣、當好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堅、當好實踐黨的宗旨的模范,為把我國建成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努力,用祖國的強盛,告慰英烈。

時代沒有選擇讓我們像烈士們那樣轟轟烈烈的為祖國就義,但我有一顆同他們一樣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心。忘記歷史是最大的背叛,我們每一個積極分子都應該了解我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艱苦的歷程,理解我黨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從而更加相信共產黨,擁護共產黨,堅持并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過去艱苦的環境中,烈士們能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新時期,我們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輩們為榜樣,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時光漫漫,許多往事都會如同過眼浮云,稍縱即逝,但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所激發出來的堅定信念,將會永遠銘刻在心。

此次的旅途雖然十分短暫,但卻讓我充分領略到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的靈魂,我的思緒也在此得到了升華,我堅信,以后,我的身邊將不只有我一人,而是隨著五星紅旗飄揚的烈士英魂,他們將激勵我,向人生成功的彼岸不斷沖刺。今后的日子里我將會珍惜每一天,努力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重慶市沙坪壩區紅巖魂廣場

第三篇:保護紅色遺址珍惜紅色財富

——關于華容縣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陳偉

【摘要】:2011年7月,我們結束了為期一周的華容暑期社會實踐。在此期間,我們對當地的革命遺址進行了走訪和調查。通過調查,我們針對華容縣的烈士陵園,桃花山等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問題,提出了我們的一些建議和規劃。呼吁人們加強保護革命遺址的意識,留住這筆珍貴的歷史財富。

【關鍵詞】: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 紅色旅游

一革命遺址及其資源的定義

革命遺址、舊址、遺跡及各類紀念設施,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長期革命斗爭中留下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紅色遺產(革命遺址)資源,則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

二華容縣革命遺址的形成和背景

華容縣位于湖南省北陲,岳陽市西境,北倚長江,南濱洞庭。華容縣烈士陵園興建于東城區陡崗山,占地215畝。1961年開始建設,現已具相當的規模。陵園內建有烈士墓群(包括何長工,朱紹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將軍墓區、紀念館、紀念碑、紀念亭等革命遺址。此外,于2000年建成的華容縣博物館也在陵園之內。館內收藏著華容籍老將軍、諸多革命烈士的遺物,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素材。陵園和博物館的建立可以讓我們更真切地緬懷革命先烈們,發揚革命精神。位于縣內的桃花山則是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山內的紅軍樹烈士陵園,位于桃花山北端,與鹿角頭山相對峙,園后有九千平方畝的三菱湖為毗鄰。園內三株黃芯繹,被賀龍當年命名為“紅軍樹”。在桃花山,我們更能追憶華容的崢嶸歲月。

三華容縣革命遺址存在的問題

華容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涌現了以何長工同志為代表的英勇無懼的革命英烈們,有著十分光榮的革命史,亦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歷史資源。在實踐期間,我們對當地的一些革命遺址進行了走訪和調查,通過結合華容的歷史和現實,發現這些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仍然具有很多不科學性,不能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珍惜這些珍貴的紅色財富。這些革命遺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革命遺址宣傳力度不夠;很多革命遺址沒有任何紀念標志,讓人們無法了解;對革命遺址開發和利用不夠,基本設施有待完善,開展的紅色文化教育較少等。

四對華容紅色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的一些建議

加強對華容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促進紅色旅游事業科學健康而有

序地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相結合的工程,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合理規劃,科學實施,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這些革命遺址的作用,發揚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我們通過開展對全縣紅色革命遺址的調查,掌握了一些紅色革命遺址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充分發揮了黨史工作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1 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推廣工作,提高華容紅色旅游景點的魅力??h宣

傳部門要重點宣傳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意義和政策措施,加大對革命

遺址的宣傳力度,大力開展對青少年的革命傳統教育,做到宣傳與教

育的有效結合,政府和宣傳部門也應加強重視。于此同時,適時適當

地推出一批主題鮮明、具有深刻思想和藝術水平的優秀紅色作品,將

烈士陵園等紅色旅游景區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2 完善未有紀念標志的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建立一系列與之配

套的設施。切實做到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加強對未標志的革命遺址

的重視,在群眾中大力宣傳保護革命遺址的重要性,充分開發這些遺

址。

3 合理開發利用紅色旅游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利用現有設施,

深度挖掘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綜合運用一些科技手段,達

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落實紅色旅游景區的規劃設

計,杜絕一切不利于宣傳紅色文化的行為,樹立屬于自己的紅色旅游

主題品牌,加大設施建設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遺址、文獻、建設等得到妥善保護,避免造成建設性、利用性的破壞。同時,

也要適時適量的開發一些新的紅色旅游資源,好好利用紅色財富。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紅色旅游環境??h

政府應加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增加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遺址保護的投入,把紅色旅游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中,為游

客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利于紅色旅游的發展。

5 加強有關方面的組織領導,建立一系列合理的機制。建立革命遺址的

保護、開發和利用委員會,由縣宣傳部、旅游局帶頭負責研究和解決

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各成員

單位按照各自的分工,承擔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規劃建設、環境整治、線路開發、人員培訓、宣傳報道、內容審核等任務,充分

做到各司其職,為發展紅色旅游,宣傳保護革命遺址的意識打下堅實

的基礎。

五對紅色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事業,是現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對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帶動當地的經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紅色革命遺址是“固化”的黨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加強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事業,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干部重溫黨的光輝歷史,學習

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跡,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宗旨,努力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有利于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黨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奮斗歷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發展紅色旅游就是要把當前亟待加強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喜聞樂見、主動參與的活動之中,從而把我們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榮史,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心坎里。

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讓革命老區盡快發展起來、盡快富裕起來,是我們黨和政府的重大歷史責任。加強對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事業,就是要更好地整合革命老區的自然環境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紅”、“綠”結合,優勢互補,使革命老區在我縣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中實現快速發展。

有利于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建設文化強縣。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建設文化強縣,首要任務是大力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分布全縣的革命遺址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發展紅色旅游,就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中蘊涵的紅色精神,培育紅色品牌,弘揚紅色文化,使其成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我縣由文化大縣向文化強縣的歷史性跨越。

六結束語

盡管一周的實踐時間有限,但是我們還是盡自己所能針對目前華容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相信這對當地紅色旅游的發展,對人民群眾提高保護革命遺址的意識,對弘揚紅色文化,對珍惜這些歷盡坎坷的紅色財富,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梢灶A見的是,只要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能夠落實這方面的工作,華容,這一充滿歷史的革命紅區,必將走向正確發展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 河南理工大學,地質遺址的建立和保護。百度文庫

【2】 周萌,紅色旅游: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創舉。百度文庫

【3】 袁曉虎,加強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大連日報 2011年6月23日

【4】 高度重視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利用。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1月7日

【5】 范永光 , 全繼洪,讓紅色遺產資源造福后人——關于加強老區革命遺

址、舊址搶救保護工作的思考 。福建黨史月刊2010年04期

【6】 范永光,保護紅色遺產資源 留住紅色歷史財富——關于加強政和縣革命

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調查。福建黨史月刊 2011年06期

【7】 佚名, 華容旅游概況。2009年3月19日

【8】 古跡尋訪。新華社區發展論壇2010年3月17日

第四篇:北京紅色遺址集錦

北京紅色遺址大全

東城區(3處)

1、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大紅樓(由西直門站乘做地鐵2號線到雍和宮站轉地鐵5號線東四站出A口西行約10分鐘可達)

2、茅盾故居(由西直門站乘做2號線到雍和宮站轉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出D口西行約10分鐘即到)

3、天安門/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由西直門乘做地鐵4號線到西單站轉地鐵1號線天安門東站下) 西城區(5處)

4、李大釗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長椿街站出B口北行約7分鐘可達)

5、魯迅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阜成門站出B口)

6、中山公園中山堂/保衛和平坊(由西直門乘坐地鐵4號線到西單站轉地鐵1號線天安門西站)

7、陶然亭公園“高君宇、石評梅墓”(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出C口再東行、進公園)

8、中華世紀壇(由西直門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軍事博物館站出向西200米) 朝陽區(2處)

9、中國鐵道博物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前門站B口出步行至中國鐵道博物館)

10、日壇公園回族抗日英雄馬駿烈士紀念碑(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建國門站出B口北行約10分鐘,進日壇公園) 海淀區(5處)

11、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站轉地鐵1號線軍事博物館站出A口即到)

12、三一八烈士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圓明園站出即到)

13、李大釗烈士革命陳列室(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至海淀黃莊站轉地鐵10號線巴溝站倒630路到門頭新村站再北行約15分鐘可達)

14、北京植物園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保衛華北”石刻(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北宮門站乘563路到北京植物園南門)

15、雙清別墅(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北宮門站乘563路到終點站香山公園進東門再西行) 豐臺區(2處)

16、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長椿街站出A口乘661/662路,在抗戰雕塑園下車即到)

17、“二七”紀念館(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運通103至航天橋南站下車轉631路快車至麗澤橋轉乘459路可達) 房山區(2處)

18、房山區霞云嶺鄉堂上村(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26路公交至白云觀轉乘特6至北京西站乘坐地鐵房山線蘇莊站乘833路到河北莊再倒房山25路可達)

19、平西抗日斗爭紀念館(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26路公交至西直門外站,轉乘105路公交到友誼醫院東站,步行至天橋汽車站乘836快車到十渡即到) 石景山區(1處) 20、首鋼總公司舊址(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古城站下車,乘坐318路至老古城站下車向西100米) 門頭溝區(4處)

21、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倒892路可達)

22、抗日模范村——爨底下村(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倒892路可達)

23、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倒892路【澗溝妙峰山旅游專線】可達)

24、馬欄村“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轉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倒892路可達) 昌平區(2處)

25、中國航空博物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13號線至西二旗站,轉地鐵昌平線沙河站倒945路可達)

26、坦克博物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13號線回龍觀站倒914路可達) 延慶縣(2處)

27、平北抗日紀念館(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26路公交至西直門外站,轉乘27路公交到德勝門,再乘919直達快車到延慶南菜園再倒875路可達)

28、“平北紅色第一村”——延慶縣大莊科鄉沙塘溝村(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26路公交至西直門外站,轉乘27路公交到德勝門乘925路班車可達) 順義區(1處)

29、焦莊戶地道遺址(有西直門站乘坐地鐵13號線至望京西,轉乘地鐵15號線后沙峪站倒順義31路可達) 通州區(1處) 30、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復興門站,轉乘地鐵1號線至國貿站G口出,步行至大北窯東站乘667路可達) 平谷區(1處)

31、平谷紅色第一村—桃棚村/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由西直門乘坐地鐵2號線至東直門站出,步行至東直門樞紐站乘852路到平谷區醫院再倒平谷12路可達) 懷柔區(1處)

32、懷柔區九渡河鎮廟上村黨支部紀念地(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東直門站C口出,步行至東直門外站乘942快車到橋梓再倒936支線可達) 密云縣(2處)

33、白乙化烈士紀念館(由西直門站乘坐地鐵2號線至東直門站出,步行至東直門樞紐站乘980快車到密云鼓樓再倒密云63路可達)

34、古北口長城保衛戰紀念碑(由北京交通大學站乘坐26路公交至城鐵西直門站下,步行至北京北站乘坐4471次列車(9:12開車)可直達古北口)

第五篇:延慶東部山區紅色遺址簡介

延慶縣東部山區革命遺址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平北地區最早發展黨員的革命老區位于大莊科鄉沙塘溝村。這里是昌延聯合縣的中心區,三次挺進平北開辟根據地的共產黨八路軍最早在這里駐扎,并始終以此為基地。解放戰爭時期,是根據地的鞏固區。因此被命名為“平北紅色第一村”。以沙塘溝村為核心,周邊遍布著眾多革命遺址,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其中以平北紅色第一村遺址,昌延聯合縣誕生地——霹破石村和白龍潭烈士紀念碑最為著名。并且三處遺址距離較近,遙相呼應,是探尋革命遺跡,重溫紅色理想的好去處。

之一:平北紅色第一村遺址

名稱:平北紅色第一村遺址。 地址:延慶縣大莊科鄉沙塘溝村。 形成時間:2003年。

保存現狀:建筑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保存現狀評估:該展覽保存完好,是延慶縣愛國主義和黨員教育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F存展館面積較小與放映廳共同使用,正在準備搬遷,重新布展,新址已經選好。

建議:該遺址自修建以來,是對廣大群眾、共產黨員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發揮了教育功能。建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重建展館的同時,加強對后七村的其他遺址保護、利用和宣傳,形成紅色游路線。

遺址形成的歷史背景:位于延慶縣大莊科鄉沙塘溝村。 抗日戰爭時期,平北地區最早發展黨員的農村(沙塘溝),被命名為“平北紅色第一村”。大莊科鄉是革命老區??谷諔馉帟r期,是平北開展根據地最早的地區,是昌延聯合縣的中心區,三次挺進平北開辟根據地的共產黨八路軍最早在這里駐扎,并始終以此為基地。解放戰爭時期,是根據地的鞏固區。1938年春,為支援冀東人民抗日武裝暴動,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途經大莊科后七村地區,留下部隊,播下了抗日火種。6月,在大莊科東部建立灤昌密臨時聯合縣政府??h委書記劉國梁,縣長張書彥。1938年10月,支援冀東大暴動的宋時輪、鄧華第四縱隊經平北撤回平西,留下劉國梁、張書彥、史克寧等在沙塘溝一帶活動。他們深入群眾了解情況,物色黨的發展對象。經過3個多月的工作,于12月12日,發展沙塘溝的張福、張樸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又發展張瑞、張銀、張殿、胡殿鏊入黨。這是延慶農村乃至平北地區農村發展的最早的黨員。1939年底,冀熱察區黨委確定“鞏固平西,堅持冀東,發展平北”三位一體戰略任務后,1940年1月八路軍挺進大隊掩護平北黨政干部20多人進到后七村的霹破石。1月5日宣布昌延聯合縣政府正式成立。隨后,昌延縣建立5個區政權,后七村(鐵爐、沙塘溝、景而溝、霹破石、里長溝、董家溝、慈母川)為中心區(一區),大莊科東部為二區。

抗日戰爭時期,沙塘溝黨支部領導人民進行反“圍子”斗爭,取得了勝利。1940年5月28日,10團團長白乙化率1營及團直屬隊到達沙塘溝,打敗了十三陵黃花城、永寧、大莊科3000余敵的侵犯,擊斃了偽營長蘇慶生以下40余人。這是10團主力進入平北的第一仗,即沙塘溝反擊戰。另外沙塘溝人民還自愿組織起來支援抗日游擊隊和八路軍,為八路軍作鞋、送情報、組織運輸力量為前線供應物資,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務。廣大青年積極參軍參戰。為盡快培養地方干部和發展黨員,中共昌延縣工委于1940年舉辦了幾期訓練班,吸收各村積極分子參加。先發展19

38、1939年物色的骨干對象為黨員,并提拔一批當地干部。以沙塘溝為中心的大莊科后七村地區人民始終響應黨的號召,開展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革命新生力量,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竭盡全力配合主力部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3年“七一”前夕,在縣委組織部、縣黨史辦、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幫助下,在平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沙塘溝村舉辦“平北紅色第一村”革命傳統教育展覽。展覽的內容包括3個部分。一是抗日戰爭時期,平北地區革命發源地——大莊科黨組織、黨員的發展,以及宋(時輪)鄧(華)縱隊領導人民同日偽軍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歷史;二是解放戰爭時期,大莊科人民開展土地改革和積極支援解放戰爭情況;三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莊科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展覽共有28塊展板并搜集了大量真實的革命文物。

“平北紅色第一村”沙塘溝村革命教育基地自揭幕以來,吸引了大批北京高校大學生,為首都高校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了空間,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大學生聯合會等5家單位聯合授予“平北紅色第一村”大學生社會實踐示范基地。

平北紅色第一村建筑全景

平北紅色第一村展館

平北紅色第一村——沙塘溝村

之二:昌延聯合縣誕生地——霹破石村

名稱:昌延聯合縣誕生地——霹破石村 地址延慶縣大莊科鄉霹破石村。 形成時間:1940年。

保存現狀:該遺址為自然村落。 保存現狀評估:一般。

建議:建議在沙塘溝重建展館的基礎上,在該村修建紀念設施。 遺址形成的歷史背景:昌延聯合縣政府誕生地——霹破石村,位于延慶縣大莊科鄉霹破石村。昌延聯合縣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晉察冀邊區平北抗日根據地建立的縣級建制。位于今北京市北部,京包鐵路以東,京古鐵路以西,包括昌平、延慶兩縣接界的山區、半山區和部分平原區。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隸屬于冀熱察區黨委平北地委。1938年夏季和1939年七八月間,八路軍武裝力量和部分地方工作人員兩次進入這一地區開展抗日活動。1940年初,在霹破石村正式成立昌延聯合縣政府,胡瑛任縣長;5月,成立中共昌延縣委員會,徐智甫為書記。昌延聯合縣成立后,主要配合十團在后七村(里長溝、董家溝、景而溝、沙塘溝、鐵爐、慈母川、霹破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鞏固根據地中心區抗日成果,領導昌延縣軍民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2年4月,改屬北岳十二地委領導,1943年2月,改為北岳十一地委平北地分委領導,1944年9月,改為冀察十一地平委北地分委領導。昌延地區當年是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蒙疆自治政府”、“滿洲國”三個日本傀儡政權統治區域的結合部,扼制著日軍占領的大城市北平和京包、京古鐵路,也是溝通平西、冀東兩大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都曾指示,要在那里“創造游擊根據地”。 1944年12月,昌延聯合縣撤銷,分別成立昌平縣和延慶縣。

目前,霹破石村自然村落,沒有進行保護和利用。

昌延聯合縣誕生地——霹破石村

霹破石村口標志

之三:白龍潭烈士紀念碑

名稱:白龍潭烈士紀念碑遺址。

地址:延慶縣大莊科鄉昌赤路東白龍潭橋東北坡上。 形成時間:1987年7月。

保存現狀:該紀念碑與當地一座舊廟處于同一平臺上,由公路通往平臺的臺階已經修建。

保存現狀評估:一般。

建議:建議在昌赤路邊設立標識。

遺址形成的歷史背景:白龍潭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延慶縣大莊科鄉,白龍潭橋東北坡上,昌(平)赤(城)公路東側。延慶縣大莊科鄉位于延慶東南山區,昌平縣接壤。由于大莊科地區多高山峻嶺,地勢復雜,抗戰時期是從昌平深入延慶北山的理想通道。在中央軍委決定開辟平北抗日根據地,連接冀東和平西兩大根據地時,宋時輪和鄧華率領的八路軍第四縱隊在大莊科后七村地區埋下了抗日火種,組建了游擊隊,開展抗日活動,并建立了昌延縣聯合政府。在大莊科地區,發生過太子溝戰斗、沙塘溝戰斗等平北地區影響比較大的戰斗,大批有志青年參加了革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岳坦、衛興順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

岳坦,1914年出生于大莊科水泉溝村,1940年1月參加抗日游擊隊,曾任中隊長。1943年6月19日,為掩護二區區長劉文科和通訊員轉移,身負重傷,不幸被捕。在敵人押送他回據點時,路過白龍潭,岳坦趁敵人不注意轉身跳入斷崖下的白龍潭。

衛興順,1918年出生,大莊科鄉漢家川村人,1940年參加革命,9月入黨。曾任老十團一連一排長,縣二區游擊隊長。1944年3月,被敵人殺害。

1987年7月,中共大莊科鄉委員會、鄉人民政府和大莊科鄉廣大人民群眾,在岳坦烈士的犧牲地——白龍潭旁的北山坡上修建紀念碑。以緬懷革命先烈,激勵后人不斷發揚革命精神。

紀念碑坐北朝南,由白色大理石碑身,花崗巖底座、平臺和護欄組成,正面鐫刻“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背面的碑文記載了岳坦、魏興順、岳忠等近百位為革命捐軀烈士的生平事跡。

白龍潭革命烈士紀念碑,1995年被定為延慶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潭烈士紀念碑

岳坦犧牲地(白龍潭烈士紀念碑山下的白龍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五對照個人剖析材料下一篇:濰坊市歷史中考試題

熱門文章

武漢日記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