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

2023-09-29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網絡與生產、生活的交融給國家網絡安全帶來了新的機遇與發展,同時也引發了新的挑戰與問題。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信息化與網絡安全發表的大量的重要講話和高屋建瓴的論述,把握其產生的現實背景、理念、特征及現實規劃,對于我們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治國理政新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網絡安全;網絡強國;戰略

“如今,互聯網正以開放、共享、交互為特點,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以幾何級擴張,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方面,重塑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軍事形態,鑄就著新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醞釀著新的文明沖突和國際政治關系?!雹儆纱艘矊野踩ぷ鲙砹诵绿魬鸷托峦{,由網絡社會化引發的非傳統事故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安全界限,釀成了一系列禍端。正如艾倫·弗里德曼指出的“沒有任何問題能像網絡安全問題一樣得到如此之快的重視。當然也沒有任何問題,像網絡安全問題一樣讓人們知之甚少”②。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信息化與網絡安全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如何把握這一戰略思想的特征、內涵及其產生的現實背景,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治國理政新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網絡安全戰略思想

產生的現實背景(一)維護國家安全是習近平網絡安全戰略思想產生的時代要求

習總書記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雹蹏野踩谴龠M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證,是我國網絡安全工作的根本所在。如今,網絡化社會進程加速,國家安全空間的外延不斷擴展,安全問題表現也愈發復雜。一方面人們享受著網絡在提升經濟效率、完善社會服務、增加國民財富等領域的好處;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網絡滲透、網絡攻擊、網絡有害信息、網絡違法犯罪等重大挑戰。國家安全已經“從關注‘陸、海、空’三維安全發展到‘領土、領空、領海、領天、信息’的五維安全”吳滿意、黃小芳:《論網絡時代的國家安全觀》,《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第4期。。網絡對國家安全的滲透、解構、塑造,大大突破了以往傳統國家安全的界限和內涵,加劇了當前總體國家安全的脆弱性。面對此種情況,許多國家均將網絡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長遠發展戰略。比如英國推出“干凈WiFi”政策、設立全球網絡安全中心;美國醞釀網絡監控法案,增加網絡安全預算等等??梢?,在網絡大國的時代境遇下,維護網絡安全已成為當下保證國家總體安全的題中之義。

(二)建設網絡強國是習近平網絡安全戰略思想追求的時代目標

習近平提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薄读暯皆诘诙檬澜缁ヂ摼W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2015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同時還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因此,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維護網絡安全的目標在于建設網絡強國,從而依靠信息科技革命,讓以網絡為代表的新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國家現代化的新引擎,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事實也證明,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網絡安全工作始終要為網絡強國之路保駕護航,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安全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從國內層面上來說,以網絡安全為前提,保障國家現代化發展。網絡強國目標在于治理現代化,是以技術升級帶來治理轉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舊有的社會形態已不適應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網絡強國目標要將信息資源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以推動社會結構全面轉型升級。從國際層面來說,以網絡安全為基礎,爭奪國際網絡信息權?!懊绹木W絡霸權具體體現在對網絡信息的技術霸權、資源霸權與管理霸權三方面”。蔡翠紅:《美國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學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頁。美國一直將壟斷信息技術作為制約我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方式,甚至通過制造網絡攻擊武器入侵其他國家的網絡進行監控與破壞。因此,沒有網絡安全,就可能受制于人,就有可能受到網絡霸權的威脅,也就無法實現網絡強國的目標。

二、習近平網絡安全戰略思想的理念與特征

(一)堅持網絡安全工作的辯證思路,體現了系統治理網絡安全的新理念

習近平指出“網絡安全是整體的、動態的、開放的、相對的、共同的而不是割裂的、靜態的、封閉的、絕對的、孤立的?!绷暯剑骸对诰W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頁。概言之,網絡安全是廣義的安全而非狹義的安全,要把網絡安全放在國際環境中審視,綜合考慮網絡空間的經濟、文化、政治安全之間的有機統一和內在聯系;網絡安全是相對的安全而非絕對的安全,要正確認識網絡安全的威脅來源和攻擊手段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網絡安全是發展的安全而非靜止的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要以信息化發展促進網絡安全,以網絡安全保障信息化發展。鑒于此,傳統片面、孤立的安全治理方法已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網絡空間,網絡安全作為信息化時代的衍生物,必須以新的理念加以系統化治理。其一,摒棄網絡空間教條式、本本式的治理狀態,拓寬創新范圍,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治理理念。要系統認知網絡安全各個組成要素,不光注重技術層面的科技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各部分創新工作也要同時推進,把創新貫穿到網絡安全的一切工作中。其二,避免網絡空間無序化、雜亂化的治理狀態,加快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形成依法治網的理念。要從依靠道德倫理引領、行業行規自律,到更加注重法律法規的供給,進一步規范網絡空間運行秩序。其三,打破網絡空間封閉的、割裂的單一治理狀態,明確參與主體的權責,形成協同治理的理念。要通過政府、社會組織、網絡大眾的多方參與,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網絡空間多元主體協作治理體系。

(二)堅持網絡安全戰略思想的人民中心論,開創了走網絡群眾路線的新形式

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薄睹珴蓶|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頁。在和平建設時期,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薄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頁。而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習近平指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依靠人民?!薄读暯骄W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2016年04月20日。http://gz.people.com.cn/GB/n2/2016/0420/c344102-28182425.html縱觀群眾路線的發展歷程,它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達和運用,而始終不變的是它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人民中心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新時代,習近平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與網絡信息化的時代特征相結合,開創了以信息平臺為載體的新型群眾路線方式。群眾路線指導下的網絡安全工作核心是堅持人民中心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網絡發展成果惠及群眾。網絡安全工作的原則是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與中國網絡發展狀況具體實際相結合,隨著網絡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安全工作的部署。網絡安全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是近草根、接地氣,扎根網絡群眾,傾聽網民訴求,與廣大網友一道共擔網絡責任、共享網絡發展成果。

(三)堅持總體安全觀指導下的網絡安全,締造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局面

總體國家安全觀涉及到國內和國外,國土和國民,傳統和非傳統等多方面的安全,指明了我國當前安全工作的領域、職責與目標。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威脅波及、融合、甚至激化傳統安全,安全界限模糊,安全工作復雜,網絡安全對于總體國家安全有著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所以,習近平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朱書緣、謝磊:《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2014年11月20日。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4/1120/c385475-26061137.html,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網絡安全才能國家安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統籌推進各項安全工作。因此,為適應維護國家安全新局面的需要,應將網絡安全工作納入到國家安全管理體系,統一部署、協調推進各項安全工作。首先,網絡安全工作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目標為導向,圍繞國家生存、社會發展、人民幸福而展開,對內保障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對外維護國家主權、發展利益。其次,網絡安全工作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的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搭建統籌國家安全工作的平臺,使網絡安全工作的體制機制保持正常運行狀態。最后,網絡安全工作要根據信息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安全問題的新表現,統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著眼國際與國內安全,不僅要靠技術更新、技術進步,解決安全隱患,更要構建技術含量高、覆蓋面廣、完整聯動的安全保障體系,全方位、全天候維護安全。

三、習近平網絡安全戰略思想的現實規劃

馬克思說:“一切劃時代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頁。習近平的網絡安全戰略思想就是在總體國家安全和網絡強國目標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該戰略思想的現實規劃涉及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安全保障和支撐層次:建設網絡社會治理體系;安全中心和關鍵層次:夯實網絡安全基礎;安全重要層次:控制網絡信息流動和塑造國際網絡秩序。

(一)打造網絡安全治理體系,保障網絡安全工作高效運行

第一,改善管理領導機制,建立政府主導、政企聯盟合作管理體系。習近平指出:“主管部門、企業要建立密切協作協調的關系,避免走過去經常出現的‘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現象,走出一條齊抓共管、良性互動的新路?!绷暯剑骸对诰W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作為網絡空間兩個重要的活動主體,對網絡安全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網絡社會的交互性、共享性特質,決定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要建立起協作管理的網絡安全治理模式,同時公共部門的服務性與私營部門逐利性特質,也決定了政府要在網絡安全治理體系中扮演著領導者、控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地位。在網絡去中心化導致政府權威與功能衰減的客觀事實面前,要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網絡安全管理體系,以共享信息資源,協調各級部門工作,降低網絡社會的治理掣肘。在中央,習總書記親自任網絡安全工作小組組長,統籌國家各層次網絡安全事務;在地方,也要明確主管機構,建立相應的網絡信息安全部門,實行網絡安全領導責任制。另一方面,建立政企聯盟合作治理體系。政府要加強與企業的安全信息溝通,突出經濟、政治、安全層面上戰略性、全局性的指導,使互聯網企業的小目標合乎國家安全發展的長遠規劃,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干預互聯網企業技術性、專業性的領域,遏制互聯網企業在維護網絡安全工作方面具有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的發揮。

第二,增加互聯網法律的適應性,提高依法治網的成效。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決定,可以預見法治中國進程將不斷加快,網絡空間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也必將走向法治化道路。然而,當前的網絡失范現象不僅違背了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嚴重的還突破了法律底線,構成犯罪?;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為此,習近平指出,“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化解網絡風險?!绷暯剑骸对诰W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頁。事實證明,法律法規的滯后性往往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網絡社會,制約著依法治網的成效,因此,健全和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已經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發揮出依法治網的最大效果?筆者認為互聯網法律要進行主動性和前瞻性的規范,增加網絡立法的適應性、協調性和相通性。首先,要讓法律適應網絡環境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如20南湘浩、陳鐘:《網絡安全技術概論》,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頁。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對網絡上的個人信息保護和網絡主權等長期空白、模糊、爭議地帶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其次,要讓法律得到不同網絡行為主體的認可。網絡上不同的行為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認知、訴求偏好,因此相關法律的出臺應是在網絡空間的秩序和規則框架內,最大程度上滿足各方利益。最后,要讓國內法律體系與國際網絡法律體系接軌。網絡法律的制定既要符合國情又要特別注意與現有的國際規則兼容,這樣才能減少網絡治理的跨國、跨主權糾紛。

(二)夯實網絡安全基礎,提升網絡安全的防護能力

第一,突破核心技術制約,打破美國信息技術霸權壟斷局面??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網絡核心技術是信息化中最活躍的因素,最先進的生產力。然而,“中國基礎信息產業有‘三大黑洞’:一是用外國制造的芯片;二是用外國的操作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三是用外國的網管軟件?!?6目前,無論從網絡核心技術,還是到網絡空間規則,美國都掌握著世界互聯網發展的主動脈,因此,要成為網絡強國,必須打破美國一家對全球互聯網信息掌控權的局面。為此,習近平指出,“互聯網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绷暯剑骸对诰W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頁。而網絡核心技術開發投入大、代價高,核心技術成果產業化周期長、收益慢,所以,突破核心技術制約要有信心、決心、重心。首先,政府要通過資金補助、政策傾斜等措施,為互聯網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要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體,強調自主創新?;ヂ摼W企業要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在網絡關鍵基礎設施上,要依靠國產的網絡核心元件,逐步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最后,要深化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堅持開放創新。網絡技術的發展,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能夠盡快適應國際網絡標準與規則的發展趨勢,達到國際先進的水平。

第二,建立網絡人才培養、識別、任用機制,完善人才制度體系。我國雖是人口資源大國,但是關于網絡方面的高層次、高級別、高技能人才缺乏。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為此,習近平指出“要把網信事業發展好,就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绷暯剑骸对诰W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頁。那么如何能夠聚天下英才,激發人才活力,釋放人才動力,筆者認為,需從網絡人才的培養機制、識別機制、任用機制等方面構建全面的網絡人才制度體系。首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而我國高校大多存在網絡教育與網絡應用不配套的問題,因此高校教育模式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圍繞網絡安全應用要求設計教學目標,培養專門從事網絡安全領域研究的高級人才。其次,完善人才識別機制,“網絡空間安全競賽是最有效發現網絡空間人才的手段之一?!绷_森林、朱帥、王春曉:《網絡空間對抗安全演練模型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16年第8期。目前國外是組織奪旗類競賽,破解賽等相關網絡安全賽事,而我國雖有網絡空間安全聯賽等賽事,但缺乏長效的關注措施,導致專業性、高層次人才流失。因此,我國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好網絡人才的獎勵、跟蹤、反饋機制。最后,完善人才任用機制。一方面網絡人才根據應用范圍可細分為不同類型的人才,另一方面網絡安全工作牽涉面甚廣,因此要增強崗位與專業的匹配度,使網絡人才任用更具專業化,進而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人才優勢。

(三)引導與甄別網絡信息,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第一,完善網絡信息傳播機制,引導網絡輿論方向。目前,信息傳播的低經濟成本、低技術要求、低社會政治風險以及網絡的聚眾效應使互聯網逐漸成為輿情映射的重要平臺。為此,習近平提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即“高舉旗幟、引導方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薄秾W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改革開放至今,一些社會問題不可避免的呈現出來,網絡已成為民眾情緒嵌入的工具,發出“雜音、噪音”的平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所以在面對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的輿論環境下,要創造出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必須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從信息的來源、傳播過程、傳播形式等方面,有針對地制定出引導新聞輿論方向的信息傳播機制。首先,要完善新聞線索的產生與識別機制,媒體工作者要突出對信息的把關能力,傳播真實、正面的新聞消息。其次,政府要強化對意見領袖的監督,規范自媒體運營,諸如一些微博大V、資深記者對新聞的解讀,保證新聞消息二次傳播的正確性。最后,主流媒體要轉變新聞消息的傳播風格,改變莊嚴、嚴謹的新聞報道風格,必要時換作接地氣的草根語言,便于政策方針內化為政治認知,獲得群眾的認同。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打好網絡意識形態戰。胡錦濤曾指出,“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入手?!薄妒笠詠碇匾墨I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頁。習近平也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薄读暯娇倳浵盗兄匾v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頁。當前,在西方民主化思潮的強力滲透和文化價值觀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網絡空間已演變成為意識形態戰場和輸出國家軟權力的重要領域。因此,要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戰,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效果,保障意識形態安全,一方面要善于分辨和甄別西方多元社會思潮的虛偽性,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同時,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科學性、大眾性引導,從而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創新文化傳播形式,積極參與國際論戰,傳播與表達中國聲音與方案,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爭奪網絡話語權。

(四)塑造國際網絡秩序,推動網絡安全國際進程

第一,反對“全球公域理論”,堅持網絡空間主權獨立、平等?!叭蚬蚶碚摗闭J為,互聯網重構了原有國家形態,消弭了國家、民族之間的差別,顛覆了已有的國家主權歸屬。但這種論調實則是發達國家借助網絡空間界限的模糊感,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實行軟權力入侵的借口。眾所周知,“網絡空間是與陸地、海洋、天空、太空同等重要的人類活動新領域,國家主權拓展延伸到網絡空間,網絡空間主權成為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秶揖W絡空間安全戰略》,2016年12月27日。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878.htm習近平指出:“雖然互聯網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的演講》,2014年07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17/c_1111665403.htm。因此,塑造網絡國際新秩序,必須強調網絡空間主權獨立平等,堅決反對網絡霸權。所謂網絡空間主權平等,就是指世界各國無論網絡技術的強弱,均對網絡空間主權完全享有獨立性、平等性,堅決反對任何以網絡空間自由為旗號,侵犯他國網絡空間主權的行徑。而影響網絡主權平等的最大根源就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的單方面壟斷”唐子才、梁建雄:《互聯網規制理論與實踐》,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0頁。,他們肆意實行網絡監控,竊取重要數據,牢牢把控網絡空間資源分配權力,忽視網絡民主、網絡監控等基本改革議題。2013年發生的“棱鏡門”事件,將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大白于天下,反映出美國赤裸裸侵犯他國信息主權的無恥行徑??梢哉f,發達國家的網絡霸權主義行徑,給發展中國家的網絡空間主權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

第二,從區域到全球,逐步推動網絡國際合作機制形成。習近平指出,“互聯網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各國應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動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開創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助力?!薄傲暯匠鱿诙檬澜缁ヂ摼W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2015年12月17日?!県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2/17/c_134924702.htm網絡安全環境下的安全邊界擴大、安全主體多元、安全問題國際化等特點,加劇了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難度??梢灶A知,在世界各國信息化發展程度不同的狀況下,國際網絡空間統一的治理體系短期內難以達成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發達國家和信息發展中國家圍繞網絡空間秩序、權力與財富分配產生了嚴重分歧?!濒攤鞣f:《網絡空間與多利益有關方理論》,時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頁。因此,要由點及面,平衡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在利益、價值方面的偏好,循序漸進地推動國際網絡合作機制的形成。首先,建立雙邊網絡合作治理機制。比如中美網絡安全共識,以及美韓、美英先后簽署的網絡合作協議等。因為比起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合作,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更多,雙方更易在關切的問題上進行妥協。其次,建立區域網絡合作治理機制。正如作為新興網絡大國的中國,正發揮一帶一路的輻射效應,幫助中亞網絡不發達國家進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新興大國與網絡不發達國家均屬于發展中國家,更能找到網絡安全的共識和認同感。最后,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網絡治理體系。聯合國作為全球事務治理中最重要的行為體,已經得到了廣泛共識,聯合國在網絡空間的治理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也更具合法性?!?/p>

(責任編輯:嚴國萍)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國企改革是提高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一種重要方式,國企改革旨在實現經濟效益和利潤的顯著增加。而戰略管理會計在國企改革中的應用,能夠增強國企市場競爭優勢,促進國企改革的有序進行。事實上,國企改革對戰略管理會計的需求非常大,結合戰略管理會計可以保障國企改革和發展的穩定。為此,文章分析了戰略管理會計在國企改革中的作用以及應用策略。

關鍵詞:戰略管理會計;國企改革;作用;應用

在新形勢下,國企傳統的管理會計業已較難適應國企改革和發展需要,戰略管理會計的提出,以企業發展為基礎組織管理工作,科學管控企業運行的整個過程,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從而實現理想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促進國企改革的順利開展,最終推動國企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一、戰略管理會計在國企改革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國企改革體制

戰略管理會計能夠推動國企改革,以法規的方式促進國企改革體制,推動國企中應用現代企業制度。戰略管理會計在國企中的應用,能夠提高管理模式的公開性和公正性,以及實現國企體制改革中會計條例的規范應用,從而使國企會計改革的戰略性與體制化目標實現。

(二)有利于國企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構建

基于戰略管理會計建構的職業經理人制度能夠給國企的改革發展創設理想的環境,將國企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消除,以及讓國企更加自主地改革會計系統。

(三)有利于國企會計管理系統的健全

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是現代化、信息化,這種特點能夠使國企改革中持續健全會計管理系統。

(四)有利于國企管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

戰略管理會計促進了國企的改革,以及在國企改革中結合管理人才的引進、管理人員的培訓等方式使管理人才的職業化標準實現,從而讓管理人才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

二、戰略管理會計在國企改革中的應用策略

(一)健全國企戰略管理會計系統

國企在執行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時需要立足于下面幾點:一是國企改革和創新固有的制度。國企有效地體現有關法規的機制,促進國企改革體制,并且加速建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本質上引導國企真正消除影響自身發展的不利因素,并且將混合所有制模式引入,以使國企的產權問題得以優化,推動國企增強市場競爭優勢。二是認真遵循以市場為向導的原則,注重綜合布局資本市場,以搞好國企開展重組工作的準備,促進國企改革的正常開展。

(二)建構職業經理人制度

職業經理人制度是促進現代企業制度持續健全以及創新新機制的一種有效方式。職業經理人作為國企的高層管理人才,具備非常高的管理能力、文化素質、個人素養、創新觀念、事業心和責任心、判斷力、敬業意識等,并且在企業管理上具備良好的系統管理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職業經理人個人魅力和工作能力的發揮,可以建構國企的高效運營隊伍,并且創設理想的國企運營環境,進而消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建構獨立、科學的戰略管理方式,最終顯著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三)促進國企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理論

能否在國企改革中應用戰略管理會計制度,關鍵在于國企存在的客觀經營管理狀況,因為國企受到歷史因素的制約,所以傳統的固定經營管理方式形成,這跟執行戰略管理會計的條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探究國企改革的契合點,有效統一國企改革和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有效地體現戰略管理會計的引導價值,從而促進國企改革的有序進行,這是當今國企改革發展中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鑒于此,有關部門需建構戰略管理會計的專門會計機構以及資格認證和職稱考核的有關制度,在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中納入戰略管理會計的準則。例如,案例研究法經常應用于戰略管理會計系統中,因此需安排戰略管理會計人員觀摩學習成功案例,然后建構真正可行的、合理的戰略管理會計執行規劃,從而便于在國企中推廣和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理論系統。

(四)培養和引進戰略管理會計人才

國企改革中應用戰略管理會計需要不斷引進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以使國企改革中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的范圍擴大,實現國企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國企順利地實現改革發展目標。一是培養戰略管理會計人才。企業能夠在合適的時間組織有關的專業培訓活動,以有目的性地指導會計人員的工作業務,讓其不但熟悉財務管理工作流程,而且綜合把握戰略管理會計的重點方面。并且,提高會計人員發現、分析、處理問題的技能,引導其關注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細微環節。結合人員的專業化、業務的標準化,提升會計工作效率,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戰略管理會計人員團隊。二是引進戰略管理會計人才。注重引進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職業化人才,以創設理想的企業運營環境和建構發展戰略目標,創設以人為核心的經營管理理念,以激發人才的工作主動性和創新性,促使其在工作中統一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

結論

綜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對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戰略管理會計的作用,積極應用戰略管理會計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企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構職業經理人制度、促進國企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理論,以及培養和引進戰略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凱.國企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強化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40):43+49.

[2]張志偉.轉型期國企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辦公室業務,2019(16):28.

作者簡介:

王偉民(1971.08-),男,漢族,山東淄博,大學,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成本會計、管理會計。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現有的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以及服務戰略都在隨著時代變遷逐步進行戰略轉型,實現了我國商業銀行銷售渠道發生變化,也就是出現了網點的轉型,這種轉變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在未來發展中競爭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網點主義是將現有的先進的網絡技術與我國的商業銀行結合后,提出的一種代表了金融行業全新的發展趨勢和服務理念?;诖?,本文在針對新網點主義下商業銀行轉型進行研究,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服務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新網點主義;商業銀行;網點轉型

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商業銀行應該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實現社會對于銀行的需求。新網點主義是思科系統公司提出的一項全新的服務理念,將我國現有的金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現有的服務經驗和行業經驗相結合,實現了網絡技術與網絡應用在金融行業內部的有機結合。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并關系到了我國商業銀行服務價值的高低以及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從新網點主義出發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網點改革,能夠解釋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深刻內涵,深入探究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方向。

一、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背景

(一)網點轉型的急迫性

所謂網點是指,商業銀行在市場中與客戶面對面服務的觸角,是在用戶當前位置的基礎上,向用戶銷售銀行產品以及提供具體服務的渠道。我國現有的商業銀行的網點歷經數次變化,尤其是在2000年后,逐步對于銀行網點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在全國的大背景下,銀行網點向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商業銀行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在銀行業內存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尤其是現有的國內外銀行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我國的金融零售市場,個人金融業務由于其發展的低消耗的性質,成為了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網點轉型能夠提高競爭力,對于市場的業務戰略轉型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在于發展的過程中,銀行客戶對于銀行的戰略轉型提出了想的要求,在現代社會是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服務,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為了保證銀行的客戶資源,各個銀行都會根據客戶的要求實現服務戰略的轉型,爭取優質的客戶資源,用相對較少的成本實現集約化的經營目的。同時,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緊迫性還來自于現有的網點服務功能過于單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對于銀行的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不斷改革實現多種方式的提高相關的銀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降低客戶在辦理銀行業務的過程中等待的時間。

(二)新網點主義

新網點主義是一種現代化的服務渠道,能夠改變過去銀行服務功能單一,并且是多依賴于人工服務的模式,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特點提供優質服務的過程。在現今時代,技術進步的速度愈來愈快,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渠道對于商業銀行慘了重要的影響,實現銀行業務在不同的群體之間通過不同的渠道合理的布局,成為現代銀行業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思科公司在2002年提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新網點主義,目的是通過從技術和服務的改革,解決現有的銀行業單一的服務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新網點主義的核心在于對于銀行業務渠道的重新定位和改革,整個的新網點主義設計到銀行業務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夠實現銀行業務服務成本的下降,并在這個過程最大程度的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客戶滿意度,建立全新的銀行服務形象。

二、新網點主義下網點轉型的內涵

新網點主義的提出,對于我國銀行業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夠實現對于銀行網點轉型的重現認識,并對現有的網點轉型給出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明確了網點轉型的重點在于對現有的網點價值的重新塑造,提升客戶滿意度。在新網點主義指導下的商業銀行網點轉型應該是在零售業為重點,并且是硬件轉型為出發點進行,尤其是不斷推進對于銀行網點業務和管理方式的轉變。

由于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是一項長期并且具有系統性,需要在銀行戰略的指導下進行,并調整組織結構,實現對于網絡布局和管理架構的重組,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于銀行的網點業務進行區分,并對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和分流。在此基礎下,對于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內容包括:

(一)以客戶為中心

客戶體驗是整個網點轉型的重點,尤其是在網點的運行中主要的業務是圍繞著客戶展開的,在新網點主義下對于商業銀行網點轉型,需要以客戶為中心,一方面是因為高效的客戶服務,能夠不但提升客戶體驗,實現客戶與銀行產品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強客戶對于銀行的歸屬感,提高客戶對于銀行的忠誠度;另一方面是因為,客戶對于銀行網點服務的感受影響著銀行對于客戶的吸引力,關系著銀行金融產品的銷售量,決定這銀行的競爭力。

(二)提高價值創造力

網點運營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是來自于價值創造的能力,尤其是我國現有的商業銀行在股改之后紛紛上市,需要將銀行的財務信息進行披露,這對于銀行網點的運營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傳統的交易結算方式的落后,以及利潤增長過程中的要求增加,對于網點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現有的商業銀行在網點改革的過程中,應該以市場的需求為發展的方向,不斷提高價值創造的能力,實現產品營銷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調整網點戰略定位

在新網點主義的指導下,銀行應該明確網點轉型的戰略定位,尤其是明確網點對公業務的調整,不斷調整組織結構,實現管理過程中的高效性,實現組織業務管理的扁平化,建立零售業務管理的集約化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優化網點分布,在對現有的網點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應用最為科學的方法,并且是在市場和業務發展的基礎上,對于市場進行預測,在現有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結合的情況下,合理的選擇網點設置的地點,科學的安排網點的密度,保證能夠根據城市化建設和新農村規劃的進程,實現網點改革的穩步進行。

三、網點轉型的建議

(一)網點業務分流

新網點主義本質的要求是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相應的服務,因此,在網點轉型的過程中,需要設立網點服務智能化的系統,并且對于現有的網點業務進行重組,降低在同一網點中的排隊壓力,并對現有的封閉式柜臺進行合理的開放化,將有關于現金的交易與非現金的交易分流,并對有復雜內容的交易進行區別處理,減輕業務繁雜不同造成的客戶時間浪費,尤其是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的推廣,可以有效的降低網點業務壓力。

(二)網點管理轉型

在網點優化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于網點崗位設置進行合理升級,尤其是對于現有的后天業務進行集約化處理,減少相關的管理人員,調整網點的崗位這是,實現根據不同網點的類型設計合理的網點管理方式的目的。尤其是,對于現有的網點績效評價體系進行分析和重組,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目標的指引下,根據崗位的職責確定相應的績效標準,并在實際的運行中,對于員工的潛力進行調動,激發員工的銷售積極性,構建崗位和創新能力與工資掛鉤的激勵機制,不斷激發員工的創造性。

(三)網點轉型文化建設

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由于對于現有的業務發生了改造,因此,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構建與零售業服務相關的網點文化,增強員工在網點轉型過程中凝聚了,提升服務的品質。

四、結論

新網點主義對于我國現有銀行網點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將新網點主義應用到銀行網點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不僅能夠降低服務成本,還能提高服務效率。希望本文能過在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實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焦量,郁配華.商業銀行營業網點轉型研究[J].金融縱橫,2011,(1).

[2]許學軍.新網點主義下銀行營業網點發展研究[J].現代金融,2015,(10).

[3]李慶萍.商業銀行營業網點轉型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6,(1).

[4]楊碧云.試述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較優勢和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模式[J].投資研究,2013(3)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綠色建筑就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它的興起,不僅是形勢所迫,也是人們對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需求。本文筆者在概述綠色建筑含義的基礎上,對綠色建筑技術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發展措施,以期對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綠色建筑 技術 發展措施

我國在經歷了由于高消耗所帶來的痛苦之后,現在也大力響應可持續發展這個戰略目標。我們都知道,建筑業是個消耗非常大的行業,因此,轉變傳統的高消耗模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建筑成為了當今我國的任務之一。綠色建筑技術是對傳統建筑技術的一種改進,它是在傳統建筑技術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更加注重低耗、環保、經濟、高效等方面的效應,努力讓人與自然、建筑之間相協調,從而達到和諧統一。雖然說我國的綠色建筑相對來說較晚起步,但在建筑技術層面上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此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綠色建筑的概念

所謂綠色建筑又稱為生態可持續性建筑,它是指在不影響基本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包括物料的生產、建筑的規劃、施工設計、運營維護以及拆除過程),能夠高效率地利用各種資源如能源、水資源、土地、材料等,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適合人類從事社會生活與各種活動的空間的這樣一種建筑物[1]。通常情況下,綠色建筑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與能源的消耗為前提,并盡力配合新材料與新技術,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建筑的和諧統一的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建筑。它的存在正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

二、可持續發展背景對綠色建筑技術的影響

人類的發展現狀對傳統的高耗能發展模式發起了挑戰,它對經濟與環境都大大不利,嚴重阻礙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戰略應運而生。傳統的建筑技術是以消耗非再生性能源與資源為主的一種技術,它的存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就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以后,建筑業開始探索新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技術,由此綠色建筑技術產生了。它的產生,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之上建立起來的,它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一種互動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推動了綠色建筑技術的出世,而綠色建筑技術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驗證,它為實現可持續出重要的貢發展將做獻。

三、現今的綠色建筑技術

在《綠色建筑技術導則》中對綠色建筑作出了明確的定義,也對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等要點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將原有分散的綠色建筑技術措施統一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與環境保護”的框架之下,使綠色建筑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目標更明確、體系更集成化[2]?,F在,綠色建筑技術在我國得到了普遍認可,國家定期舉辦各種建筑交流會,開展技術自主創新,并汲取國際先進經驗與成功案例,讓我國的綠色建筑技術走向世界,比如說杭州綠色建筑科技館。推廣綠色建筑讓與其相關的產業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能夠與建筑業攜手走向綠色產業的美好時代。我國綠色建筑技術在近幾年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問題。

(一)建筑業的相關行業發展水平低

雖然現在我國建筑業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但由于目前我國還未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建筑業相關的行業普遍性發展水平不高,而讓發展存在嚴重障礙。比如說建筑施工行業,專業的施工人員缺乏使得對高新技術、產品缺少相關知識與使用經驗,從而無法讓綠色建筑達到滿意的效果,也就是達不到當初設計時的效果。因此,提高相關行業的水平事在必行。

(二)有效利用國外技術能力較弱

我國的綠色建筑技術起步較晚,相關政策體系都處于初始階段。對國外成熟技術與實踐經驗很多情況下都采取生硬搬取的方式,不能夠結合本國實際將其轉化,變為適合自身需要的技術與經驗。

(三)技術成本過高

如今,高科技、新技術設備在綠色建筑中得到廣泛使用,這就使得各種成本不斷增加,讓消費者對其望而生畏,從而讓新技術的使用遇到障礙。

四、發展綠色建筑技術的措施

發展綠色建筑技術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我國應該立足于現狀對其的發展作進步的研究探討,以求讓其發展更符國情與民情。

(一)樹立正確的觀念

所謂“三觀”,是指經濟觀、環境觀與能源觀。綠色建筑技術并不是只關注技術的一種技術,它是以節能為突破點,建立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料與保護環境基礎之上的一門技術,它通常必須面對影響它的各種因素,比如說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只有在它們之間取得平衡,才能讓綠色建筑得到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各種傳統觀念,以生態利益為首,開發新的替代性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二)不斷開發新技術,將外來技術內化

早在馬克思主義時代就提倡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積極吸取別人的經驗,化成自身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我國的綠色建筑技術方面,卻仍然在許多時候無法走出生搬硬套的怪圈,這嚴重違背了綠色建筑技術具有較強地域性的本質。也就是說我國慣用的這種照抄的方式是與我國實際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有效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與吸取實踐經驗,將其內化成為自身的技術是我國必須經常性注重的問題,這不僅能夠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更能較快地與國際潮流同步。

我們都很清楚,在吸取別人經驗與技術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隨時開發屬于自己的技術,也就是說要因地制宜,針對本地的資源、文化、自然特點、經濟狀況等等把現有的技術不斷翻新為更適合自身的技術,它的要求只是需要符合本國實際,不是非得讓高新科技得到運用。

(三)將綠色建筑技術產業化

傳統的建筑技術是一個獨立體,它通常只考慮部分的效率,而忽略了其它的相關行業。這就使得國內的建筑技術只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疊加,無法發揮其真正的效應。因此,我國必須將綠色建筑技術充分發動起來,將與建筑相關的行業如規劃設計行業、施工行業、評估行業、改造行業等等整合起來,成為一個鏈條,達到在實施綠色建筑技術的過程中,兼顧整體,相輔相成,最大可能地發揮綠色建筑技術的功用。

(四)能源利用新方式的產生

我國在過去使用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集中式系統,它已經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為了實現人們的愿望,達到能源成本的降低、保護環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等的目的,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在建筑技術中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應運而生,如分布式能源系統。分布式能源系統是依據人們對能源的需要,充分利用適合當地的能源供應方式及各種能夠滿足環保要求的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戶端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從技術層面講,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新能源(如天然氣等)來實現冷、熱、電三聯供的裝置,連同其配套裝置共同構成的集成系統[3]。這種能源利用方式能大大提高綠色建筑技術水平,為建筑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五、總結

綠色建筑是綠色建筑技術的結晶,它也是人類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它很好地將人與自然、建筑這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立下了汗馬功勞。綠色建筑技術是現今建筑技術的靈魂,它不單單是一種技術手段,更多的是讓建筑行業逐漸走出了對非再生資源的過分依賴,讓一個友好的環境氛圍得以形成,并將社會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綠色建筑技術要在國內得到大力推廣與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通力合作。筆者相信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與不斷地探究實踐,綠色建筑技術將會構建成一個更加完美的體系,綠色建筑也會更加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更加得到人們的寵愛。

參考文獻

[1]潘建國.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0):45.

[2]劉輝;周海波.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河南建材.2012(04):94-95.

[3]馬維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現狀與發展策略[J].建筑技術.2010(07):642-644.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主要從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視角來討論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認為企業文化戰略是未來企業文化發展和企業戰略的重要目標,是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并對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推行意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描述,根據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理論,對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給出了針對性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高原特色農業 農業企業文化 文化戰略

云南立體氣候顯著,地形多樣,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盛產生態、健康、優質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它已逐步建設成為我國無公害、綠色生態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當中國經濟從“短缺經濟”步入“過剩經濟”的時代,消費市場從“賣方”轉向“買方”的時候,云南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戰略性決策。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和復雜化,市場競爭已經由直接的產品、技術等“硬性”的競爭轉向間接的文化、理念等“軟性”的競爭,文化在戰略選擇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筆者認為,在黨的十八大著力強調五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的宏觀環境下,農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因此,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選擇對企業競爭優勢和高原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農業企業企業文化與農業企業企業文化戰略

1、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

(1)農業企業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的經濟組織。

(2)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從事經濟活動組織的內部文化,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為該組織成員所認可。

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的結構主要是:企業的物質文化,它包括農業企業內部的機器設備、廠房等經營生產用品;企業的制度文化,包括農業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和人際關系等;企業的精神文化,包括農業企業內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

2、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

(1)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主要包括經營理念、價值標準、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內容。經營理念是農業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基本觀點。價值標準是農業企業外在形象的價值體現,是員工行為的方向標。價值標準可以是幾個字,也可以是一句話或一段話,如“人應該有點精神”、“加入龍潤,重塑自我”的龍潤精神。道德規范是和價值標準相輔相成的,價值標準是道德規范的升華,而道德規范是價值標準的基礎。行為準則是農業企業經營理念和價值標準的具體體現,經營理念和價值標準落實到企業的各種行為規范中就形成了行為準則。

(2)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遵循的原則:一是針對性,企業整體戰略指導思想和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需要;二是靈活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適當地調整和改變;三是適當性,要結合企業實際,要講求實效恰到好處;四是多元性,制定戰略時需要各種策略技巧相互配套,謀求最佳配合和整體優勢。

二、高原特色農業企業推行企業文化戰略的意義

1、對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全局的導向作用

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選擇能形成企業整體的共同追求、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它能引導企業成員的行為心理,自覺自愿地把企業目標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來實現。有了共同的愿景,農業企業的各項制度和理念目標才能在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一實現,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特色品牌才有集中核心的目標,特色才能在眾多競爭品牌中大放異彩。

2、對高原特色農業資源的凝聚作用

良好的農業企業文化戰略選擇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它可以把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都團結在本企業文化的周圍,并吸引外來資本及優秀管理人才加入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而其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將會對改變傳統農業規避風險、市場意識淡薄、靠天吃飯等弱質性產生質的改變,將高原特色農業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良好的企業文化戰略能使成員與企業之間產生某種群體意識,使內部組織一體化,提高農業企業的生命力。

3、對高原特色農業規范的約束作用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產業涉及糧食、煙草、茶葉、蔗糖、橡膠、花卉園藝、咖啡、畜牧、生物制藥、木本油料、淡水漁業、蔬菜、果類、林下經濟等十幾個特色產業板塊,產業涉及發展區域橫跨全省各市、區、縣。沒有一個系統的文化戰略規劃,會出現各個產業、各個主管部門、各個地區各自為政,各搞一套,形成內耗,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造成消費者市場認知的混亂。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選擇會通過制度文化和道德規范發生作用,約束企業成員在生產、服務、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重視顧客滿意程度,注重人才,注重企業形象和經營成果的提高,形成一種無形的、理性的韌性約束,規范高原特色農業的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4、對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效應的競爭作用

良好的農業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緊密相連,它不僅在本企業發揮作用,而且會對社會輻射和擴散。為人接納和家喻戶曉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高原特色農業的又一張重要名片,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最終都會轉化為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農業企業大多與涉農產業相關,農產品是高附加值的產品,而農業企業文化戰略的選擇無疑是釋放其潛在價值的無形推手,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選擇

雖然高原特色農業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但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企業歷史較短,企業文化根基不牢;企業文化體系不健全,沒有專門的企業文化組織部門,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專業性不強;小型家族農業企業用親情代替企業文化;缺乏企業文化激勵機制,員工參與性不強,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強,不能形成企業發展的合力。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發展正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采取卓有成效的企業文化戰略。結合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發展實際,筆者給出下述企業文化戰略作為參考和建議。

1、多元型文化戰略模式

農業企業文化具有繼承性,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時必須學習自企業開拓者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精神,把企業的優良傳統繼承下去。另一方面,農業企業發展環境不斷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模式,要堅持實用態度。根據不同地域的農業作業條件及農村市場特點,增強企業文化的柔性和靈活性。比如可以結合企業成員的“半工半農”特點,依照農時季節,制定柔性的工作制度,結合農業企業的公益性特點,企業可以組織一些符合農民口味的平民化的文化演出活動,一方面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宣傳了企業,展示了企業的良好形象。

2、品牌戰略

農產品品牌的建立與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企業文化能夠支撐產品品牌,反過來,產品品牌能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形象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名牌企業形象具有極大的號召力,雖然高原特色農業企業中已經打造了“龍潤”、“紅塔”、“云菜”等中國名牌,但這還遠遠不夠,高原特色農業企業的名牌之路還很漫長。

3、差異化戰略

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才有生命力。高原特色農業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行業特點、企業特點、產品特點等構建出有別于其他企業的文化特征,克服文化雷同現象。同時,云南作為一個邊境民族省份,民族性很強,且各民族文化迥異,這是其他省份和地區不具備的差異化稟賦,開發利用好民族特性,將產品賦予民族氣息,搭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創造屬于云南民族的特有企業文化。

4、農業企業家戰略

農業企業文化是旗手文化,農業企業家素質和自覺程度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文化,是經營者文化,是企業領導人文化。企業家的知識、智力、文化素質決定了企業競爭力和發展程度。要建設高原特色農業企業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一支優秀的農業企業家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5、綠色農業企業文化戰略

高原特色農業“生態環?!背鲂б?、“安全優質”作保障的名片,異常需要綠色農業企業文化的支撐。制定綠色企業文化戰略,讓綠色文化深入每個成員的日常工作,讓企業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由此農業企業能夠取得社會、社區和公眾的好感,也能使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生態綠色口碑更甚從前,從而創造良好的市場發展機會。

6、學習型文化戰略

在知識經濟時代,為了適應市場的多變性,組織結構日趨扁平化,權利下放,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知識已成為農業企業和員工在知識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致力于改善思考的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的能力,以及發展共同愿景和員工共同參與應對企業復雜問題的能力,以使農業企業文化成為農業企業組織活動的粘合劑,調控農業企業經營行為,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更好的適應新環境。農業企業必須努力建設學習型企業文化,把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到經營戰略的高度,要使企業員工“學會學習”,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把員工培養成學習型員工,把企業建設成學習型企業。因此,努力把企業塑造成學習型組織成為高原特色農業企業未來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 王關義、劉益等:現代企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 向明生、普雁翔、宋麗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戰略探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3,28(6).

[3] 王濤:農業企業文化建設要點分析[J].民營科技,2013,23(9).

[4] 朱志強:淺論企業管理的人本原則[J].全國商情,2013,6(14).

[5] 秦瑩、李昶罕:農耕文化視野下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3).

[6] 宋晶:我國農業企業的企業文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責任編輯:胡婉君)

戰略文化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 湖湘文化 高校校園 體育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歷史悠久的精神實質對湖南地區的各方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湖南籍偉人的體育思想則對湖南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湖湘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時刻激勵著湘籍體育健兒為湖南體育事業的輝煌而奮斗;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求新變異的創新精神推動湖南體育船業的發展,以其獨特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湖南體育事業。

高校體育文化對于發展高校體育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概述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湖湘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提出帶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是湖南高校里的一種亞文化,分析出湖湘文化對于湖南高校校園文化的深刻影響。

一、湖湘文化的內涵

湖南省社科院哲學研究院萬里先生在湖湘文化論壇“朱張會講”提出:湖湘文化是對湖南這一特定地區文化現象的稱呼,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從廣義來講實質自古以來陸續生息在湖南的各民族人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所創造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之民風、民俗、社會意識、科學文化乃至物質文化的總和;從狹義看,則是指在某些基礎上所發展和沉淀起來的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實質來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學術思想和社會階層。

先秦、兩漢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對于兩宋之后建構的湖湘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岳麓書院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凸顯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湖湘文化的形成及發展,是經過集百家之所長和不斷積累完善的過程。但作為觀念形態的湖湘文化,它和其它傳統文化一樣,是歷史的積累,是存在的反應。學術界對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大部分學者都贊同“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并蓄”,因為這更能體現湖湘文化的精神實質,更能反映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一)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高校體育文化是指在高校這一特定的環境和氛圍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身體鍛煉為手段和各種體育知識為主要內容,在體育教學、科研和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廣義的高校體育文化指所有的學校師生員工在體育教學、健身活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并擁有的全部物質和精神財富;狹義的高校體育文化則是指學校師生員工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1]。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從內容上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可分為三個層面:(1)物質文化,即高校體育教學的器材、場館、設施等,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2)是實踐層次的體育文化,它包含了高校體育文化的制度和行為文化。(3)精神文化,它包括了體育情感、體育意識、體育價值觀等,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

三、湖湘文化對湖南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一)湖南籍偉人體育思想促進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

毛澤東于1952年提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指導思想,對湖南乃至全國的體育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健身、富民、強國聯系在一起,將體育視為意志磨練與文明進化的手段和階梯。湖湘文化以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湖南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以互相文化的精神實質來推動湖南的體育事業發展、湖南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乃至湖南社會的全方面發展,因此我們要繼續傳承和發展湖湘文化。

湖南高校體育在湖南籍為人的體育思想的影響下,注重于校園競技體育的發展,借力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發展對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學校體育的宣傳下,已經深入了高校學生的意識中,學生既通過體育強健了機體,同時又使得學生具備了頑強拼搏與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提高了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發展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效[2]。

(二)地理環境豐富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

湖南省的傳統體育文化受到了湖南的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復雜多樣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多彩多樣的湖南傳統體育文化。在湖南這一特定地區的環境特點,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湖湘傳統體育文化的萌生與發展,還決定著湖湘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湖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相互影響滲透著,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體育運動內容,形成了多種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3]。但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卻在湖南高校開展得比較少,只有舞龍舞獅以及武術在高校開展的比較好。

(三)湖湘文化的精神實質促進湖南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

湖湘文化精神自古以來與政治、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為湖南體育健兒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創造輝煌歷史奠定了夯實的思想基礎。體育文化的核心是競技體育,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作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由來已久,已然成為校園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競技體育能夠培養競爭意識,激發超越自我的實現;培養優良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和平精神,加強友好觀念。但不可避免地給高校體育文化帶來盲目追求個人名利,暴力行為等負面影響[4]?,F在很多高校進行了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更進一步提高了高校經濟體育水平。湖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湖南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彌補了競技體育給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正是由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籍運動員在國內外體育舞臺所展示出來的風采,為他們贏得了“體育湘軍”的美譽,湖南高校也為“體育湘軍”培養輸送了很多人才,提高了湖南體育競技水平,推動了湖南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5]。

湖湘文化雖然促進了湖南高校經濟體育的發展,但是民族傳統體育在湖南高校還沒有得到良好的開展。當每一個運動項目都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支持,激發其他體育競技項目的進取拼搏精神,形成高校競技體育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最終完整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吸引更多學生加入到體育運動當中,提升整個學校的凝聚力,實現湖湘文化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良性互動中共同發展。

四、結論

湖湘文化對湖南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意識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上。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武術與舞龍舞獅等體育項目已經在湖南高校中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學生喜愛,湖湘文化促進著湖南高校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使得學生提高了身體素質,增長了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梁永橋,李英春,徐東巖.新視角洞察高校體育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1):68-69.

[2]劉亞云.湖湘文化對湖南體育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5.12(6):36-38.

[3]黃欣加.高校體育文化與社會化關系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6(10):61-63.

[4]劉亞云,李可興.湖南地理環境與湖湘傳統體育文化[J].體育學刊.2007.14(1):79-81.

[5]任莉英,石金亮.競技體育與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S1):36-37.

[6]張建新.湖南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現狀與發展[J].體育科技.2005.26(4):19-23.

上一篇:手機交互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體育教學體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