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

2023-09-23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1篇

進一步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農業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

一、鶴城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好范文版權所有

建區以來,鶴城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科技部門加強指導、農口各部門積極支持配合,全區積極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科技支持新品種的開發選育,加強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做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取得較好成績。

(一)領導重視,部門合作,農業科技發展的氛圍良好

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創新、推廣滲透到效益農業的各個產業。一是制定多項規劃。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鶴城區“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鶴城區林業發展規劃(2005—2020)》、《關于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把農業科技工作被納入《鶴城區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鶴城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05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1﹪。二是實施多項重點工程。幾年來,全區集中力量,開展了城郊高效農業精品工程、“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建設工程、生態經濟園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門高效農業示范園、楊村綠色農業示范園、鴨嘴巖良種畜牧繁養小區三大科技農業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藥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5.2萬畝、產品認證15個。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發展??萍疾块T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農業部門開展農業科技的示范和推廣,新聞媒體積極傳播農業實用技術,宣傳科技致富典型,從各個環節保證鶴城效益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隊伍健全,素質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扎實

目前,全區共有農業科技科研、推廣、服務機構47個,農技人員68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1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5人,林業技術人員130人,農機、農經等技術人員80人;有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3人,農業科技隊伍較為健全。近年來,農技部門想方設法努力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一是抓業務培訓。由農廣校舉辦了大專、中專后繼續教育大專、中專等學歷教育培訓班6期,493人。同時,還經常性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為農口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崗中、崗后專業素質培訓。到目前為止已開辦畜牧獸醫、農業推廣、農學、園藝、植保等專業18個,畢業學員376人。二是努力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智力和技術。先后與湖南農大、省農業科研院、省蔬菜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協議,聘請了15名外地專家作為顧問,并邀請專家來我區講課,傳授拱架高產禮品西瓜、無公害蔬菜培植等專業技術。目前,全區100﹪的農技人員已達到中?;虼髮R陨蠈W歷。三是加大經費投入。將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通過各種渠道,確保農業科研經費不少于10萬元。

(三)機制創新,體制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培育新型雜交水稻品種鶴城1號、鶴城2號兩個;培育新型花卉品種紅桂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日香桂、黃花槐等8個,推廣種植面積2500畝20萬株,培育油茶、無核棗、金秋梨等經濟林品種4個,推廣種植400余畝6萬余株,實現產值220萬元,果農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峰雞、鶴城青腳雞、快大青腳雞、湘黃雞等優質家禽品種5個,年出籠106萬羽,2005年產值達2600萬元,實現稅收12多萬元,利潤80多萬元,帶動300余農戶年戶均增收400余元,培育三元雜瘦肉型豬等新家畜品種2個,年出欄8萬余頭,2005年產值達到9100多萬元,實現利潤750多萬元。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2篇

(一)種苗生產供應品種、樹種多。據統計,今年用于各項造林綠化樹種有30多個,特別是一些城市綠化樹種、園林觀賞樹種增幅較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綠化樹種、園林觀賞苗木的培育力度,種苗生產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二)苗木質量大幅度提高,杜絕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項工程造林

一、二級苗木使用率達95%以上,實現了二級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標。

(三)苗木供過于求形勢依然嚴峻。經樹種、品種結構調整后,今春可供應苗木2800多萬株,供應總量比上年春季減少近200萬株,苗木剩余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楊樹、山杏、刺槐等常規樹種苗木剩余量減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全縣種苗質量管理,尋求種苗的銷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培育,努力解決種苗供過于求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成為制約我縣種苗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種苗生產供應與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銜接,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生產的盲目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區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的準備只能依照歷年經驗進行預測和估算,與生產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部分林農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計劃的想法,種苗產業的規模及種植結構難以得到合理的調整。

(二)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缺乏,供應壓力增加。當前,隨著各林業重點工程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惡劣,造林難度增加,各工程對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樹種種苗在當前的種苗生產供應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種使用率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種苗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良種生產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門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受價格因素的影響(良種種苗價格高于普通種苗),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選用普通種子和普通苗木,良種使用率難以提高。

(四)長途調運的苗木質量堪優。立足本縣域,“就地育苗、就近供應”是搞好苗木生產供應的基本原則,是保證適地適樹和造林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長途調運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質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傷了當地林農育苗生產積極性。

四、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種苗產業今后的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加強種苗信息調度工作,以信息引導市場,制定科學規劃,提前安排計劃,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努力提供品種對路的良種壯苗,減少種苗生產供應的經濟損失;要加強造林部門和種苗管理部門的協調,造林規劃早制定,任務早下達,種苗早準備,通過調控和信息引導,保持種苗供需總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種對路,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林業建設面臨的供求關系和消費多層次變化,面向大林業、大市場,生態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綠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研究和推廣抗性樹種、品種,培育良種壯苗,發展容器育苗,調整造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結構。在苗木生產供應上,立足苗木自給,支持和鼓勵容器苗生產企業擴大容器苗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盡量滿足林業重點工程和城市綠化,特別要加快選擇、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我縣惡劣自然條件的抗逆性針闊葉樹種、草種,速生豐產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綠化美化樹種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勵對抗性樹種、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優良樹種、抗性樹種品種,著力解決當前種苗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矛盾。

第五、鼓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參與林木種苗生產建設,對不同所有制苗圃實行同等的市場準人、國家投資、信貸等政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凡具備林木種苗生產條件和技術者,都可以憑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從事苗木培育和經營。要重點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和林木種苗產業化示范點,加快全縣林木種苗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3篇

(2015)

為促進我村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實現2020年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依托我村資源優勢與發展潛力,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編制本規劃。

一、基本現狀與發展需求 (一)、基本現狀

永豐村位于大河灣鎮西部,距鎮政府12.5公里??偼恋孛娣e為33059畝,耕地面積19357畝、草牧場面積 298畝、林地面積 3657畝;全村共有 4 個村民小組,共 326 戶、人口 1341。該村屬典型的農業村,這里有廣袤的農田,肥沃的土地,以及優異的天然環境,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農業種植以玉米、谷、大豆為主,其中玉米1.35萬畝,雜糧0.5857萬畝;畜牧生產以牛、羊、豬養殖為主,現有2015年大小畜存欄數 6575頭(只),其中牛 325頭、羊5600只、生豬 650口。

(二)、制約因素

1、發展意識滯后。由于交通、信息閉塞等因素,永豐村農民謀事、創業的意識還不高,學科技、用技術的積極性還較低,規?;?、產業化的發展理念尚有待加強。

2、發展能力不足。一是發展資金不足。形成產業規?;?、產業化已成為產業發展壯大的迫切需求,相應的資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籌能力的有限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二是產業化組織能力不強。村民普遍產業發展意識不強,對產業化的認識尚停留在表面,特別是產業化的組織能力欠缺,沒有形成整體優勢。

3、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沒有形成有效的資金積累,難以對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

(三)、發展需求

通過對農戶的走訪調查,結合村民代表的情況反映,明確永豐村農民增收的現實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資金不足的問題在產業大戶與普通村民中均比較普遍,由于自籌能力有限,亟待在產業的啟動、培育、發展壯大過程中,能給予資金扶持。

2、加強技術服務。一是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優勢,加強適合本地發展且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的引進,積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品牌。

3、強化與市場的對接。一是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發布自身產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專業的經濟組織、經濟人隊伍,強化與市場的對接。

二、指導思想

2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總書記關于三農發展的重要批示,緊緊圍繞農村建設這個中心,以農產品附屬產物再利用為主線,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支撐,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依托,以農民增收為重點,著力建設農副產品加工轉化基地,通過產業發展壯大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設原則

1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引導的原則

以規劃為龍頭,把整體規劃、綜合規劃、系統規劃有機結合;以土為本、以人為先,遵循農業的現狀和農民致富增收的現實要求,定時、定量、定位地把實現農民增收翻番的目標、任務、指標有機安排。

2、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科學指導,深入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發展現狀與問題。立足本村特點,突出區域特色,理清發展思路,提高規劃針對性。

3、堅持政府引導,依靠群眾的原則

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領導和引導機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四、具體規劃 (一)、總體目標

3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的發展思路,2015年規劃起步實施,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達到8%,2016-2017年全面推進,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達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達到17.1%左右,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總體目標。

(二)、具體目標

2、畜牧產業

現畜禽存欄情況為:大小畜存欄數 6575頭(只),其中牛 325頭、羊5600只、生豬 650口。未來5年,在肉牛養殖上,充分利用永豐村的優勢,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依托臨近肉牛繁殖基地,發展肉牛1100頭,實現規模翻番;笨雞養殖上,依托養殖合作社,規劃建設永豐村四組笨雞養殖基地,力爭笨雞存欄量保持在10萬只左右;在羊養殖上,根據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廣圈養方式的同時逐步限制羊養殖規模。

3、小雜糧產業

現小雜糧種植面積0.5857萬畝。未來5年,計劃在現有規?;A上,依托現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種選擇、品質提升上下功夫。推廣小雜糧、玉米隔年輪茬種植,大力發展藥用大黑豆、小豆、綠豆等品種,實現小雜糧種植的規模穩定和良性循環,以品質提升促進收入增長。

(三)、規劃布局

依托現有玉米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之廣,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農民收益為目標,策劃建立年產萬噸生物質顆粒轉化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對主導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一是積極幫助玉米、小雜糧、肉牛養殖等主導產業的經營農戶解決資金和技術難題,依法開展土地流轉,確保優質土地資源向主導產業集中;二是著力加強對主導產業的產業化扶持,帶動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飲水安全和提高農業灌溉水平為目標,著力完善水利設施配套,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害風險能力。同時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設施建設、管理方式,確保水利設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積極爭取土地項目,實施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農田,確保全村耕地面積占補平衡,努力實現有增無減;三是大力實施小流域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重點實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積極引進外資,解決產業發展資金問題。通過創優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外資,為我寸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

6、加大新型農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質的產業發展隊伍。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4篇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XX年為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萬畝,產值突破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余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于規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1、存在的問題

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為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于歷史

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愿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并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為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注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于各自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于“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級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

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為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戶的關系,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系,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范,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其中。

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為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并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征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

專業技術人才扎根,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閱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后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于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文件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審核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為的發生;村街訂閱報刊應堅持自愿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征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后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于申報程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項目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范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后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

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范。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于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后“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范財務管理程序;二是規范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著后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核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采取回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

較多,情況復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后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通過總結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5篇

——馬街鎮區域經濟發展分析

(2012年4月)

鄉鎮區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地方的省域經濟的強弱往往體現在縣域經濟上,而縣域經濟的強弱則主要體現在鄉鎮區域經濟上。當前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找準鄉鎮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課題。在區域經濟學中,縣及縣以下的廣大領域都屬于“農村”的范疇。整個農村區域內,鄉鎮相當于“中心”和“點”,周圍的鄉村是“外圍”和“面”。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馬街鎮基本情況

馬街鎮地處南華縣西南部,東與楚雄市八角鎮隔江相望,南與楚雄市西舍路鄉毗鄰,西與本縣兔街鎮接壤,北與本縣五頂山鄉相連,距縣城175公里,國土面積175.17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集山區、邊遠貧困、少數民族聚居為一體的農業鎮。全鎮屬高原深切割峽谷地貌,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 1 海拔963米,相對高差1792米,海拔懸殊較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點,森林覆蓋率為76.4%,年平均氣溫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2011年末,全鎮共有13個村民委員會、134個村民小組、242個自然村、4,306戶農戶、18,063人(其中農業人口17,439人、非農業人口624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回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5%。有耕地面積15,514畝(其中水田2,538畝、旱地12,976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畝。鎮黨委下設6個機關黨支部,13個村黨總支,38個自然村黨支部,有9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73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897名,婦女黨員165名,農村黨員871名,預備黨員59名。

二、鎮域經濟發展現狀

2002年撤鄉設鎮十年來,全鎮鎮域經濟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鎮域經濟發展的措施,使鎮域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至2011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3,7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77元;地方財政總收入達430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9.72萬元;糧食總產量達813.6萬公斤;固定資產投資達6,107萬元;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500萬元和5,600萬元。2002年至201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2.9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9倍,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6倍和11.8倍。具體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通過10年的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了3.2個百分點。同時,農業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種植業比重由39.44%下降為26.73%。農業生產從以糧食種植為主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多種經營模式。核桃、煙葉、蔬菜、水果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養豬、養羊等養殖專業戶不斷增多,農業生產經營逐步向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已初見雛形。

(二)主導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撤鄉設鎮以前,全鎮核桃種植面積僅為2.3萬畝產值43萬元,目前種植面積已突破16萬畝產值突破4,500萬元;烤煙收購量僅32.6萬公斤產值288.4萬元,目前收購量已突破65萬公斤,產值已突破1,100萬元;畜牧業產值1,454萬元,目前已達2,986.24萬元。

(三)第三產業迅速崛起。2002年以前,馬街鎮集鎮內僅有22家商鋪,集鎮人流量極少?,F在,馬街鎮內集鎮內商鋪、飯店、賓館達87家。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100萬元,全鎮由主要依靠一產帶動逐步轉變為由

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四)集鎮建設步伐加快。10年來,我鎮堅持實施小集鎮建設帶動戰略,注重集鎮建設發展,初步形成了集鎮功能不斷完善的良好局面。特別是近兩年,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小集鎮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500萬元,其中集鎮主街道路面硬化累計完成投資250多萬元;新街道建設0.2公里投資70萬元,建

3 成容納1萬人口左右的中小集鎮,其中建成面積和人口由不足0.2平方公里和5000人發展到1.2平方公里和1萬人。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城鎮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集鎮功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興旺活躍,連鎖超市、特許經營、經銷代理等新型流通業蓬勃發展,培育了一批專業商場,初步形成了配臵市場化、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的商貿流通新格局。去年,全鎮個體工商戶達320戶,是十年前的10.5倍

(五)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10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大幅增長,人民群眾從解決溫飽到基本實現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18%。

二、馬街鎮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問題

馬街鎮雖在撤鄉設鎮后,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繁榮穩定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還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一)以水利為首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雖然馬街鎮大部分村小組現在已通公路,但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由于受地處山區的限制,特別水利設施方面還相當落后,農業發展無法突破自然經濟的瓶頸,加上人均耕地少,鄉鎮企業不發達,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全鎮目前還有8個村民小組507戶農戶未進行農網改造,有40個村民小組未通

4 公路,其中20戶以上的30個,20戶以下的10個。目前,有大小溝渠106條249.66公里,其中三面光溝渠9條(處)32.1公里,壩塘35個,水池(窖)4,847個,已解決飲用水人數10,265人,未解決或未得到改善的有60個村民小組1,856戶7,798人。

(二)稅源結構單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全鎮經濟發展的起點較低,發展質量不高,財政增長難,農民增收難的問題仍較突出。目前,馬街鎮農民收入主要以烤煙、核桃及畜牧業為主,新的產業培植任重道遠。而且在財政收入中,煙葉稅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72.67%,煙葉稅“一枝獨秀”的局面長期難以改變。稅源結構單一,增收后勁不足,在推進各項工作中,隨著各項支出增加,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農村土地流轉困難推進緩慢

截至去年底,馬街鎮有農業人口17439人,農村勞動力9705人,每年外出務工的人數在2100人左右,每年撂荒的土地將近200多畝,勞動力嚴重不足影響按時栽種的有1000多畝。目前真正流轉只有20多畝,而且也只是承包組親戚或周邊鄰舍農戶。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上的原因。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在思想上根深蒂固,怕失去土地后生產生活沒著落。致使部分農戶寧愿粗放經營,廣種薄收或丟荒。也不愿轉讓、出租。二是對《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政策宣傳不到位,理解不透。三是我鎮大部份村在第一輪(1979年至1980年)土地承包

5 時,均實行“包干到戶”即“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經營制,人為地把有限的田和地按好、壞,遠、近分割搭配人均分配,導致一家一戶承包的田、地、自留地及責任山零星分散、不集中、不連片。加之農村普遍存在著“紅眼病”和“肥土不肥人”的思想,怕他致富,怕他發財。寧愿丟荒、也不愿租給他人種。要么租金價格太高,致使許多種煙、種田能手或老板望成莫及,不敢下手。嚴重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四是隨著農民工進城打工潮的興起,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已外出打工賺現錢,顯示出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嚴重不足。五是農村基礎設施差,尤其是不通路、缺水。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弱以及土地流轉信息不暢、市場不健全等因素對土地流轉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六是目前還未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鄉鎮未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也未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無法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發布、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

三、加快馬街鎮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緊緊圍繞全省提出的“四個翻番、兩個倍增”目標,找準問題,突破瓶頸,加快發展。按照“四個翻番、兩個倍增”目標要求,馬街鎮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將達到16503.6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將達到516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將達到455.6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732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4412.4元。到201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將達到27506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將達到86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將達到760萬元,

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突破122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54元。圍繞上述目標,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加強核桃管理,培強壯大核桃產業

目前,馬街鎮核桃種植面積已趨向飽和,重點是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擴大種植規模上從中低產林改造和核桃大樹移植項目為切入點,進一步擴大核桃種植面積,力爭“十二五”末使核桃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同時,加快核桃采穗圃和苗圃建設,強化科學管護,每年實施集約化管理2萬畝以上,以集約化經營管理為主,引導、鼓勵群眾適度規模發展,走集約化經營道路,積極探索和推廣核桃干果烘干技術,加快核桃烤房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努力增加農民現金收入,力爭到“十二五”末,使核桃產值突破8000萬元。

(二)及早調整烤煙種植區域,鞏固擴大煙葉種植規模 當前,由于原來烤煙種植區域都在上片6個村委會,且大部在核桃地里種植,隨著核桃樹不斷長大,烤煙逐漸無法種植,同時按近幾年的政策,烤煙種植規模從2002年以來的2100畝到今年的4800畝,產量從32.6萬公斤到今年的65萬公斤,年均增長10%,呈逐年上升趨勢。要鞏固做大烤煙產業,需及時調整規劃種植區域,將烤煙往核桃成長慢的中下片地區下移,進一步鞏固擴大烤煙種植規模。要以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為契機,按照“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加快煙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模式,全面提升烤煙標準化生產整體水平、種植

7 效益和煙葉內在質量,力爭到“十二五”末使烤煙產值突破1,600萬元。

(三)積極推進“小區大戶”戰略,科學發展畜牧產業 通過大力推進“小區大戶”戰略,引導農民改變從事傳統養殖業生產的思路,按照“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規?;洜I,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采取龍頭牽動,政策促動,幫扶拉動,典型帶動等措施,推進畜牧業向專業化、規?;图s化發展,逐步形成生豬、仔豬、烏骨雞、黑山羊基地化飼養格局,以后山村委會豬、牛、羊品種改良及畜圈改造和規模養殖為基礎,年內重點扶持100頭以上養殖大戶28戶;大力推廣牛凍精技術。強化防疫和檢疫工作,提高畜禽出欄率和商品率;不斷探索和創新畜禽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新型運行管理機制,推動畜牧業發展壯大,到“十二五”末力爭畜牧業產值突破6000萬元。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非公經濟快速發展 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面落實工業強鎮戰略,努力改善招商引資方式,營造投資環境,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強化優質服務,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加大項目推介力度,立足我鎮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扎實有效地做好招商引資項目的論證、儲備、上報、推介等工作;目前,馬街大龍潭金礦、諸葛營潑油山鋅礦、威車大團山鋅礦都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波羅六家田銅礦處在未開發狀態,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強與省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和個人合作,盡快加大對鎮內金、鋅、

8 銅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把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工業強鎮的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實。

(五)把握上級投資導向,加大項目爭取力度

項目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最便捷方式,是經濟發展的龍頭,更是政府宏觀調控的有力手段,通過項目資金的注入,能刺激經濟的增長。做到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兩條腿走路。因此,馬街鎮要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新機遇和楚南規劃的戰略機遇,以“十二五”規劃為重點,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要按照科學論證一批、積極爭取落實一批、集中力量續建一批、繼續努力新建一批的要求,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努力擴大投資規模,加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動全鎮經濟增長。一是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項目的篩選和儲備。要對中央、省、州、縣產業政策進行深入研究,把握中央、省、州、縣產業政策導向和投資計劃信息,統籌協調,篩選一批對我鎮經濟社會發展起關鍵作用、投資大、效益好的項目,積極爭取中央、省、州、縣的支持。二是千方百計爭取項目列項建設。按照項目工作的規范要求,抓緊做好項目的申報,積極向省、州、縣對口部門上報爭取,力爭使上報的項目進入省、州、縣項目資金的盤子,增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強發展后勁。從改變我鎮農業大鎮、經濟小鎮、財政窮鎮的狀況著手,重點爭取建設交通、水利、教育等項目,努力改善基礎設施薄弱問題。積極爭取叉山線、布馬線的路面硬化工程和唐家羊圈山至沙坦郎大中山等公路建設項目,積極爭取官上小

9 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威車龍洞河水庫建設、集鎮供水建設、217.56公里農業灌溉溝渠三面光溝建設等項目和波羅、法空等14個村民小組整村推進項目列項建設工作, 積極支持配合好風力發電和禮舍江流域水電開發工作。

(六)乘勢而上,加速推進小集鎮建設

按照“拉開框架、增強功能、改善環境、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集鎮對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引領輻射作用,加強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聚集人氣,助推發展。一是嚴格執行集鎮建設總體規劃。認真按照集鎮建設總體規劃要求,循序漸進推進集鎮建設,使集鎮建設功能更加完善。二是加快建設進度。積極做好土地征收、拆遷和協調工作,切實維護農民權益,有力促進集鎮街道建設。年內,將699平方原國有土地進行掛牌拍賣,用拍賣所得資金對盡快規劃啟動對水彌線與新街之間的土地進行開發,將幼兒園和農貿市場遷入里面。堅持“內修、外擴”并舉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加快公共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完善集鎮服務功能。積極爭取集鎮供水建設工程項目,滿足7,000人的用水需求。進一步擴大集鎮框架,進一步增強集鎮輻射力和帶動功能。三是強化管理力度。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切實提高群眾的文明意識,形成全民參與集鎮管理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集鎮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以創建為抓手,樹立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建立長效的日常管理機制,做到規劃區管理全覆蓋、管理無縫隙,努力把集鎮街道

10 管理好。以實施“硬化、綠化、亮化”三大工程為抓手,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提升集鎮功能。積極創建生態鄉鎮,提升集鎮整體形象和知名度。四是積極實施“農民進城”戰略,加快城鄉統籌步伐。按照我省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戰略按“兩步走”推進,分兩個5年實施:2011年至2015年,優先解決具備條件的重點群體落戶問題,力爭每年轉戶120萬人;2016年至2020年,力爭每年轉戶80萬人,力爭到2020年總共新增轉戶1000萬人,城鎮戶籍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鎮化率達50%左右的目標,按全省129個縣級行政單位和南華縣10個鄉鎮人口比例來分,馬街鎮每年需有687個農民進城。因此,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下決心解決農民工進城不落戶的突出問題,使進城農民在城鎮有融入感和歸屬感,有創業、就業的信心和恒心。”從體制機制上消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提升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

(七)把握農村發展趨勢,推動土地流轉工作

為緩解因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未來農村土地發展的趨勢只能是用合理有序推進土地流轉來破解這一難題。目前,作為山區鄉鎮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強化宣傳,轉變觀念,切實增強流轉主體的內在動力。農民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只有把農民群眾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激發出來,才能加快山區土地流轉。一是加大宣傳,消除群眾顧慮。二是解放思想,轉變群眾觀念。引導農民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意

11 識,采取群眾大會、村組會、黨員會和村社干部會等多種形式,向群眾講清、講透土地流轉的意義、土地流轉政策措施及土地流轉后的效益,使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只有加快土地有序流轉,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才能使群眾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三是外引內聯,增強流轉信心。積極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組織相關村組干群到土地流轉機制新穎、成效顯著的地區考察學習,認真審視自我,努力沖破觀念這個“瓶頸”,解開制約發展的“死結”。同時充分發揮外出創業人員回鄉臵業和種田大戶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而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土地流轉信心,加快土地流轉進程。

2、扶優做強,培育載體,切實增強流轉客體的外在拉力。一是發展特色經濟,建立合作組織。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發展各種特色經濟專業村,擴大規模,并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組織來帶動和促進土地流轉。二是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鼓勵鎮村干部、大學生村干部、事業單位人員投身到廣闊的農村之中,承包山林、土地,發展特色經濟,促進土地流轉。三是發揮村集體是土地所有者的作用,宣傳和發動群眾把零散、撂荒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發包,統一經營,探索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不變、統分結合經營的新機制,達到流轉的效果。

3、規范管理,強化指導,切實加強流轉秩序的管理水平。一是建立服務機構。成立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和鄉鎮土地流轉

12 中心,村級設立土地流轉信息員,開展土地使用權流轉供求登記和信息發布,接受土地供求雙方的咨詢,解決“我想轉包,誰要”和“我想承包,誰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申報、登記、招租、審查、鑒證、監督機制,使農村土地流轉進入規范有序的軌道,確保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工作有序開展。二是明確管理職能。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切實肩負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的工作責任,及時發現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三是加大流轉糾紛調處力度。組織土地流轉中心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基層,摸底排查,調處矛盾,把糾紛和矛盾化解在基層。

4、加強服務,激勵扶持,切實提高流轉土地的效益標準。一是強化服務促進流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推動土地流轉。二是引進業主拉動流轉。要不斷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引進企業參與耕地開發經營。三是配套政策激勵流轉。認真落實種糧補貼等惠農政策,讓種糧戶真正得到實惠,促進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生產效率。

(八)著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綠色生態馬街 按照打造綠色生態馬街及縣委建設生態產業區的部署和要求,一是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以村莊規劃工作為基礎,實施村莊整治、村間道路建設、危房改造等項目,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創建工作力度,積極開展生態村、整治村、示范村建設。二是積極爭取項目,保護生態環境。爭取實施水庫除險加固、溝道修復等水土保持工程,強化農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認真實施退

13 耕還林、封山育林、封山育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大力推廣利用沼氣、太陽能,保護生態環境,力爭在“十二五”末,戶均擁有沼氣太陽能農戶達到總戶數的70%以上。三是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農業,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走商品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要實行集約化經營,提高耕地面積的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采取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根據馬街氣候資源條件,陡坡地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要以哀牢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開發為契機,重點發展旅游業,全面帶動服務業發展。四是加強法制教育,依法保護環境。通過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要廣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要制定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相應辦法,形成有力的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第6篇

在XX4個城區中,包XX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XX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閑旅游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XXXX旅游節、XXXX節和XX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游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后榮獲“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XX省首批農家樂示范點”、“XX省生態建設示范點”、“XX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X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XX、XX、XX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范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XX土地整理、XX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XX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著粗放農業與精致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著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XX現代化XX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系,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適應XX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XX河、XX河、XX湖沿岸的人工濕地和生物凈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干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XX土地整理項目、XX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XX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臟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凈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墻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

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XX、XX、XX以及XX等4個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區的產業特色,XX著力打造“XX后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XX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XX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XX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著力建設市民休閑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游營銷工程。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游文化資源,打響“XXXX旅游節、XXXX和XX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游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閑娛樂、觀光垂釣、采摘體驗等旅游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游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游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游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上一篇: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有范文下一篇:跆拳道教練員集訓內容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