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史記讀后感范文

2023-09-18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1篇

在《史記》中,我敬孔子。禮崩樂壞,動搖不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決心和毅力;周游列國,顯示出孔子“仁者愛人”的胸懷;縱使棲棲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編訂《春秋》《詩三百》孔子將文明教壞的火種傳承,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孔子的思想照亮了萬古長夜。

在《史記》中,我憐李廣。張弓搭箭,躍馬瞋目;一代名將,李廣所向披靡,遠征匈奴,建功立業,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剛愎、獨斷竟與他的勛業一樣的鮮明,所以才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年遺憾……

在《史記》中,我佩荊軻。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涼慷慨;素衣單車,卷揚起凝重的長河落日。千金雖重,卻重不過荊軻的那份承諾;匕首雖寒,也難比荊軻炯炯目光。一劍,承載國之重負;一歌,詠盡生死離別;一笑,彰顯英雄本色。

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妒酚洝芳仁菍ο惹匚幕闹匾偨Y,也是后人了解西漢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妒酚洝凡徽撌窃谥袊穼W還是中國文學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不僅如此,《史記》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上的影響力,可以說從古至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本書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響是,《史記》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個實實在在的個體的精神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撐中華民族大廈的過程中起到了中堅作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所展現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逝,也沒有隨著歷史的過去而凝固,相反它經過不斷的“揚棄”“凈化”成為了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2篇

——從《項羽本紀》看《史記》的寫人藝術

宋娟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史記》,所寫人物約有四千多人,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八九十個。明代茅坤曾說:“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生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這是茅坤讀《史記》后自己的感受,這種動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書所能達到的,這是因為作者不僅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素,同時還使用了高超的藝術手法??梢哉f,人物傳記是《史記》一書中最具文學價值的,它在抒寫幾千年歷史的同時,也讓人們享受到了描寫人物的藝術魅力。

本節課我們便從《項羽本記》看《史記》的寫人藝術。

在《項羽本記》中,司馬遷通過各種手段,調動一切有效因素,懷著歌頌、同情和批判的復雜心情,不虛美,不隱惡,完成了對這位歷史人物的塑造。

一、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寫人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篇末透露了這樣一句話:“(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應該說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擇材料方面的一項總的原則,也可以說是他能夠成功地刻畫人物的一個基本方法。一個人一生經歷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即能反映歷史的風云變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寫項羽,司馬遷選擇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突出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巨鹿之戰

鴻 門 宴

垓下之圍

這三件事,反映了項羽創造輝煌、抉擇失誤、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漢興的歷史脈絡,也寫出了悲劇英雄項羽叱咤風云、英勇善戰、胸無城府、不善權謀、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 選擇重大歷史事件寫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與歷史完美結合。

二、利用尖銳的矛盾沖突寫人

俗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是大非面前,緊張激烈的斗爭場景中,人物的表現,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尖銳的矛盾中寫人,亦是司馬遷寫活人物的重要藝術手段。

《項羽本記》中氣氛最為緊張、沖突最為激烈的是哪一節?

(鴻門宴)

(“鴻門宴”一節,是劉邦、項羽較量的關鍵時刻,宴前的緊張氣氛,宴會上的劍拔駑張,使雙方人物的神經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且看宴前: 行略定秦地,至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與項羽曰:“„„”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

開篇即用百十來字寫了幾件事?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

一寫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閉,這位曾擊破秦軍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已自怒火填膺;次寫曹無傷反間之言,說沛公欲王關中,如火上加油;三寫范增勸說之辭,謂劉邦“志不在小”,更是火油交煎之際煸了一股陰風;風、火、油層層作勢,緊張的空氣仿佛一觸即燃。旦日滅劉,如箭在弦上。顯示了他盲目自負的性格。

項伯夜訪、沛公約婚一節,風、火、油頓時化作一天涼雨,劉邦鴻門謝罪一席話更是令項羽推心留飲、前嫌頓釋。范增數目示意于前,項莊舞劍助飲于后,平地又起波瀾,對此,項羽是什么態度?項王卻默然不應,顯示出其胸襟坦蕩以及作為政治家的胸無城府、缺少謀略。雖然項伯拔劍翼蔽沛公,但危機依然四伏。在這緊急的關頭,樊噲闖帳,將鴻門宴上緊張的氛圍推向最高潮。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刃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

項羽之為人,暴戾殘忍。當年巨鹿之戰時,諸侯將見了他,“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現在樊噲對他竟“瞋目而視”,情勢至此,我想,流血五步,已事在眉睫。誰想到這位“喑噁叱咤”的項羽,竟然被樊噲粗獷忠勇的氣質所吸引,呼為“壯士”,賜之卮酒,賜之彘肩;聽其慷慨陳碎,被他數落得——“未有以應”。理屈乃至辭窮,但絕不為自己編造任何謊言,顯示了他什么性格?顯示了他個性中的豪爽直率。

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不僅寫活了項羽,而且也寫出了劉邦的老練權變、善使手段,張良的沉著冷靜、察顏觀色,樊噲的忠勇無畏、善于言辯,范增的陰險狠毒、脾氣暴躁等,顯而易見,這種寫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寫許多人物,達到一石數鳥的藝術效果。

三、通過典型化的細節寫人

司馬遷寫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注意用生動,典型化的細節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項羽本記》中關于項羽瞋目鎮敵的細節描寫,最能表現這位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威勢和氣概。據司馬遷說,項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雙眸,顯然“炯炯有神”一詞已不足以形容這雙重瞳之目射出的威嚴之光。司馬遷緊緊抓住項羽這一容貌特征進行細節描寫: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項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何等威嚴的目光,竟使慣于騎射的高手目畏手軟,又使久經沙場的騎將人馬俱驚!相信凡讀過《項羽本紀》的人,對項羽瞋目鎮敵的情景是無法忘懷的。

《史記》中這樣的細節描寫比比皆是,這些細節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是作者精心選擇、提煉而得。這些人物的只言片語,一顰一笑,較之千軍萬馬的會戰和攻城掠地的壯舉,更能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對此,漢代王充已有所論及,他說:

“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 “作《洞歷》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記載,與太史公《表》《紀》相類似也。”(王充《論衡·超奇篇》)

所謂《表》《紀》“鋒芒毛發之事,莫不記載”就是看到了《史記》長于細節描寫的特點。

四、借助個性化語言寫人

《史記》在人物描寫上的成就還表現在作者以聲口畢肖的人物語言來刻劃人物性格。

在《項羽本記》里,項羽見到秦始皇出游時的盛況,曾說:

彼可取而代也! 楚漢對峙時:

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不久,項羽又對劉邦說: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同樣面對秦始皇出巡,劉邦怎么說的?又怎樣回答了項羽的問話?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喟然嘆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對此,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 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歆羨矣。”)

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興分我一杯羹。”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以此為切入點,討論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

齋藤正謙說司馬遷所寫人物:

才一出語,乃覺口氣各不同?!陡咦姹炯o》,見其寬仁之氣,動于紙上?!俄椨鸨炯o》,覺喑噁叱咤來薄人。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長敘事入神處。

這正指出了《史記》以人物的不同語言來突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以描寫人物形象來敘述歷史事件的特色,點明了他寫人的入神之處。

五、透過心理活動寫人

為了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史記》還注重描寫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他們所形形色色的內心世界。

《項羽本記》寫項羽進咸陽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對此項羽是怎么想的?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此時的心理活動顯示了怎樣的性格特征?

顯示了其貪圖榮歸故里,不知深謀遠慮,還剛愎自用。正因為如此,他以后每況日下,凌稚隆在《史記評林》中這樣評論:

項王非特暴虐,人心不歸,亦從來無統一天下之志跡。其即滅咸陽,而都彭城;既復彭城,而割滎陽;既割鴻溝,而思東歸。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圖伯籌畫耳。豈知高祖規模宏遠,天下不歸于一不止哉。

項羽終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絕望兵敗東城時,項王自度不得脫„„

他緊張地思索著,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敗局。然而他認為: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曾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番表白是他遭到滅頂之災之前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反映出他迷信武力,殘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烏江自刎,司馬遷將項羽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更加細膩,傳神: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v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這反映了項羽什么性格特征?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茍免的圣人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于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余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后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在原因。

六、引用謠諺寫人

司馬遷所著《史記》,韓愈稱之為“雄深雅健”,蘇轍認為“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較為準確地概括出《史記》的風格特點。而文中司馬遷多處引由歌謠、俚諺,融合在敘事議論之中,揮灑自如,用于刻劃人物、說理記事,妙趣橫生,寓意透辟,使讀者恍睹其容,恍聞其曲,形成《史記》另一道別致而亮麗的風景線。

如《項羽本記》中敘述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間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不愧是偉大的傳記文學家,他對音樂的感發作用有著深遂的理解,在《刺客列傳》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寫荊軻的壯士之別,令“士皆垂淚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鴻鵠之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使戚夫人“噓唏流涕”;現在,他又用《垓下歌》作為項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圍的序曲,將楚歌原本具有悲涼慷慨之韻,揉以項羽叱咤風云、而最終以悲劇作結的一生,抒寫了英雄末路之悲與兒女情長不免英雄氣短的一面,嗚咽悲慨,凄涼動人。同時,這首《垓下歌》也傳達了項羽的千載不平之憤,正如《史記評林》引清人吳賢齊語:

一腔憤怒,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七、運用互見法寫人

“互見法”是《史記》選取,安排材料來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就是蘇洵所說的“本傳晦之,而他傳發之”的方法。

首先司馬遷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行文重復?!妒酚洝返木帉懛椒ㄊ牵?ldquo;以人系事”,有時一事涉及數人,如果在每個人物的傳記中都詳細寫此事,勢必會造成敘事重復。采用“互見法”將該事系于一個主要人物,而在有關人物的傳記里,或略寫,或不寫,或以“語在某某事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內容重出。再者,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有一些材料,對表現人物性格特征關系不大,或者沒有作用,或者產生消極作用,就把這些材料放在其他人物的傳記里去敘述。這樣既不損害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又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

在《項羽本記》中,司馬遷基本上如實記載了項羽一生的攻過是非,作者的態度和評價也基本上是客觀的,既寫了他“氣吞山河、功蓋天下”的一面,也寫下了“兇狠殘暴”的一面。但對于項羽的弱點,司馬遷還是本著本傳略,他傳詳的原則,用互見法補足人物的全貌。 《高視本紀》載劉邦、項羽形成相持狀態時,劉邦指責項羽十大罪狀:

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于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王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財物,罪四。有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侯善地,而徙逐故主,今臣下爭判之,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高祖本紀》)

以上關于項羽十大罪狀,《項羽本記》也多有涉略,但借劉邦之口集中道出,確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

《淮陰侯列傳》記韓信拜將后,回答劉邦策問,便說項羽:不能任屬賢將、都彭城、以親愛王,失天下心、逐義帝、所過無所不殘滅,集中道出了項羽吝惜封爵,任人唯親、濫殺百姓等弱點。

《陳丞相世家》中有四處涉及到項羽的弱點。

一處是寫項羽陳平去攻打反叛項羽的殷王司馬印,雖然攻下了,但后來劉邦又攻占了殷地,項羽發怒,要誅殺前次平定殷地的官吏,陳平怕誅,逃離歸附了劉邦。項羽怒,將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之。 二處寫周勃等人說陳平“盜嫂”、“受金”劉邦責問陳平,陳平解釋離楚歸漢,是由于“項羽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三處寫劉邦被圍困在滎陽,向陳平問計,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四處寫陳平施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鐘離昧、范增的關系,“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項王果大疑亞父”。

以上集中表現了項羽不會用人和輕信人言等弱點。

《黥布列傳》敘及項羽短處有三事:

項羽令黥布“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余萬人”;

劉邦派隨和說服黥布歸漢,說項羽“背盟約”殺義帝,“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最終必然失敗;

黥布歸漢后,項羽“盡殺布妻子”。

以上揭露了項羽暴虐無道。

《蕭相國世家》中鄂千秋的一句話,也可以看作表現項羽的互見材料,一語道破了劉項成敗的總關鍵:

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蕭相國世家》)

美國地理學家辛浦爾指出,古代的游牧民族,盡管剽悍迅猛,勢如破竹,卻不得不在長期持久的斗爭中,輸給立足于耕戰的農業大國(見所著《地理環境之影響》),國力的根本是生產,而項羽是貴族軍人,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那樣鄙夷生計,如同日本的西鄉隆盛那樣鄙夷百姓兵。他所帶領的是一群飛揚跋扈,好戰敢死的江東子弟兵(吳兵的剽悍,早在《左傳》里已有記載)在他們那個集團里沒有人會抓生產,也沒有人想抓生產。細心的同學在《本紀》中會多次發現“兵罷食絕”“兵少食盡”的字樣。這個道理司馬遷未必不懂,鄂子秋的話不是他親筆記下的嗎?但是《本紀》里照這樣寫,就成了史論,打天下也就不那么羅曼帝克了,所以司馬遷把這個道理留到《蕭相國世家》里去寫。

《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帶有神異色彩的發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舉,對他的許多弱點沒有展示,在《項羽本紀》中,則可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

通過范增之口道出劉邦的貪財好色: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以下兩件事則表現了劉邦什么性格特征?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項王患之。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顯示出他的自私和殘酷:

八、運用“閑筆”寫人 《史記》中寫了許多人物未成名時的事跡,這些事情看與歷史本身無關,因而稱之為“閑筆”。但《史記》中的“閑筆”絕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重要的寫人手段,透過這些“閑筆”,讀者可以約略推知作者筆下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運行軌跡。

《項羽本紀》中如何運用了閑筆寫人的手法交代項羽的性格特征呢?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斂,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從“學萬人敵”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項羽的豪氣與志向,但從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兵法也是略知其意,不肯竟學中,我們也便可知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最終怎能不以失敗告終。

九、運用復筆寫人

復筆,是指反復使用某個字,某個詞或某句話來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一種藝術手法。清代《史記》評論家牛運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說的就是《史記》中的復筆手法。在《史記》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極其頻繁,但在《項羽本紀》中的應用則最為巧妙,最富意蘊。

在《項羽本紀》這一篇中,司馬遷通過復筆手法,揭示出項羽首先是一個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來推翻強秦政權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項羽)遂拔劍斬守(會稽守)頭。„„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巨鹿之戰)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老弱婦女。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

(紀信為漢王劉邦誑楚為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信曰:“漢王已出矣。”項王燒殺紀信。

(楚生得周苛),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楚擊漢軍,大破之。

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以上不厭其煩的復筆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復筆,不僅將項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風云的英雄氣魄極其生動地展現出來,而且也寫盡了項羽早期征戰中攻城破壘,所向披靡的破秦強勢,

而“斬”字的復筆“斬稽守„„斬李由„„斬宋義„„斬漢一將„„”則比“破”字更進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項羽是一個暴力英雄,是憑借著暴力崛起于亂世,獨步于群雄的。

當“斬”發展到“殺”,“殺數十百人„„殺蘇角„„殺漢卒十萬余人„„殺紀信„„殺樅公„„”,這“殺”字的復筆手法的運用,不僅在反復頻率上較“破”字“斬”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義程度上較前兩者也要深刻得多,這一“殺”字的反復,是為須眉畢現地展示項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質,更是為在反復筆法中伏下一個意蘊深長的話外音。須知,秦政權的滅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鯨飲,消化不良,才被人攔腰斬斷的,所以抗擊暴秦的領導者必須是比強秦更威猛,更強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氣蓋世”的項羽應時而生,司馬遷運用復筆手法肯定了項羽以暴抗暴,攻倒強秦這一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功績。應該承認,沒有項羽這一強勁的“破”秦之力就沒有泱泱大漢的“立”國之根。但是意義相近的“破”、“斬”、“殺”三個字中,最具有殺戮性質、嗜血色彩的“殺”字卻復筆次數最多,這不能不讓人猛然領悟到,司馬遷在肯定項羽以暴抗暴,推翻強秦政權的歷史功績的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歷史的進程決非暴力的持續延伸,所以,當項羽的抗暴行為發展到坑降卒烹說客的殘暴程度時,項羽以暴抗暴的統冶時代就接近尾聲了,在這里司馬遷依然通過“烹”“坑”幾個充滿血腥氣息的詞眼的復筆來揭示項羽失敗命運的必然性。

但是沒有尺寸之地的項羽畢竟曾經號令天下,自稱霸王,這是無法抹殺和否認的。司馬遷靈活的復筆手法,則使千載之下的讀者依然能夠盡覽昔日霸王的風采: 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諸侯皆屬焉。

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里。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諸侯將無不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句中哪些詞語運用了復筆手法?

在這一組使用復筆手法的句子中,“皆”字從正面,遠視的角度,描述了項羽那令人懾服的霸王之氣;

“不敢”一詞則通過樓煩這一具體之人,近距離真切地感受項羽讓人不可迫視的凜然的霸王氣質;

“無不”一詞為雙重否定詞,它的反復使用極其強烈地渲染反襯了項羽那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氣; 而“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縱兵„„莫敢仰視”,“莫”字意為“沒有誰”,“莫敢”即為“沒有誰敢”,其表意程度在四個詞中本來就已經是最為強烈,而作者還最為頻繁地使用它,可謂濃墨重彩地將叱咤風云的楚霸王形象烘托盡致。

然而盛極必衰,更何況在霸王那叱咤風云的威風背后,人們對于霸王的態度更多的是畏懼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的“莫敢”背后,人們不會忘記作為一個以暴抗暴的亂世英雄,項羽的霸王業績正是憑藉著殘暴殺戮,血腥施虐而建立起來的,而且項羽在獲得他的霸王業績時,太年輕了,只有二十

六、七歲,在他那爭強好斗的少年心性中,他不僅不能清醒地意識到那顯赫耀人的聲威背后所潛伏的深重危機,反而還滋生出對武力、對個人攻伐的極度迷信和崇尚,以至于當他死到臨頭時,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慨嘆: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反映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征?

錢鐘書在《管錐編》這樣評論:

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千百年來,人們大多淡忘了項羽的殘暴與嗜血,卻對他的悲劇性命運嘆惋不已,這嘆惋的根由不能不說和司馬遷那高妙的復筆手法的運用相關合。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概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死的最后關頭,項羽所放心不下卻是他的名姝駿馬,他不畏懼死,卻不甘心作為一世霸王的他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寶馬,所以他才悲歌慷慨,英雄泣淚,“奈何”一詞的復筆運用不僅將項羽的悲慨之情寫得一唱三嘆,而且還使得項羽的英雄性格變得豐富而耐人尋味,更令人尋味的是,此篇中,項羽的死敵劉邦也常常“奈何”不已: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

歷史是否真的如司馬遷的筆致那般演繹,人們已無從推斷,但是司馬遷運用復筆手法,反復以“為之奈何”四個字來刻畫劉邦,卻決非虛晃一筆,它們與項羽垓下的“奈何”式反復追問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劉邦的反復詢問固然顯得軟弱委瑣而功利,但決不失為一個從善如流的政治家風度;項羽的聲聲追問,雖然充滿英雄末路的悲慨之氣,但未免愚昧而不關時勢,而且歷史事實證明,劉邦之所以能夠贏得天下,正在于他善用人事,從善如流,能就有關時局和存亡的軍國大事多問幾次謀臣們“奈何”,項羽之所以身敗國亡,正由于他只會逞個人意氣,不善用人事,不僅謀臣們“莫敢”多言,而且死到臨頭才問“奈何”,不亦遲乎?況其所問“奈何”純屬無關時局的個人恩怨,劉邦分析得很對,“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食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然而,不問“奈何”的項羽,生死關頭卻因放不下心愛的女人和心愛的駿馬而追問“奈何”,善問奈何的劉邦,在個人的生死關頭,不僅多次將自己的兒女推到馬車之下,亂軍之中,甚至在父親要被別人烹煮時,還恬不知恥地說:“幸分我一杯羹”,不急不躁,更不詢問“為之奈何”,又可說是一絕妙的對比,由于有意味的復筆形式的運用,劉項之間的這一對比顯得雋永而富意趣。

十、正面評述,畫龍點睛

《史記》首先是歷史著作,其次才應算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一般寓作者的情感愛憎于文學形象之中,作者一般不直接站出來作正面評說。作為歷史著作的撰寫,首先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不能任意虛構,否則,將不成其為歷史,但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也可以對歷史材料進行不同的選擇和裁剪,從而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不同認識和看法。作者還可以直接站出來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總括和評說,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史記》里,司馬遷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態度除主要寓于大量的描寫和敘述中外,還同時站出來對這一歷史人物加以評判。司馬遷對項羽的直接評述較明顯的有兩處:

其一是《自序》:“秦失其政,豪杰并起,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其二是《項羽本紀》太使公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此兩段文字,因使用目的不同,詳略有異,但基本觀點與態度是相同的,它明確評判了項羽在歷史上的功與過。正是因為項羽在秦失其政,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情況下,乘勢而起,憑借勇力打敗秦軍主力,從而推翻秦王朝殘暴統治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將從未做過帝王的項羽列入本紀,表現出其超人的史德史膽史識與史才。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較為全面的、公允的,他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給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定了位,給后世人如何正確估價項羽做出了榜樣。

清劉熙載說:《畫訣》“石有三面,樹有四枝”,蓋筆法須兼陰陽向背也,于司馬子長文往往遇之。(劉熙載《藝概·文概》)就指司馬遷善于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多方面塑造人物。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不斷地探究司馬遷《史記》的寫人藝術,乃至于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這些藝術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讓我們筆下的人物也像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樣鮮活起來!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3篇

一、作者作品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妒酚洝?,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主要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

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二、注音

輟 耕 悵 恨 閭 左 適 戍 漁陽 度 已失期以數諫 故 乃行卜

烹 食 忿 恚 尉陳勝佐 之袒 右將 兵徇 蘄 以東

三、重點字詞

1、詞語解釋

輟耕之壟上 之:去、往 嘗與人傭耕 嘗: 曾經 悵恨久之 悵:失望 茍富貴 茍:如果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燕雀,小鳥,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天鵝,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屯大澤鄉 屯:停駐 若為傭耕 若:你 適戍 強迫去守邊。適通謫 皆次當行 次: 編次;當行:當在征發之列 會天大雨 會:適逢 法皆斬:法:按法令

度已失期 度:估計

失期:誤了期限 亡亦死 亡;逃走 等死 等:同樣 死國可乎 死國:為國事而死 楚人憐之 憐:愛戴

苦秦久矣 苦秦:苦于秦的統治

扶蘇以數諫故 以:因為 數:屢次 誠以吾眾詐自稱 誠:果真 詐:假稱 為天下唱 唱通倡,首發

吳廣以為然 然:對,正確 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圖

念鬼 念:考慮 威眾:威服眾人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書:寫 王:稱王

所罾魚腹 罾: 用網捕 得魚腹中書 書:字條 固以怪之矣 固:本來 以:通“已” 又間令吳廣 間令;暗使 間:私自

之次所旁 之:到 。 次:旅行或行軍途中停留。次所:臨時駐扎的地方

篝火 用籠罩著火 往往語 到處談論 指目 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 素愛人 素: 向來 廣故數言欲亡 故 故意;數:屢次 忿恚尉 忿恚:使„惱怒 尉果笞廣 笞:用鞭子打 陳勝佐之 佐:幫助 并殺兩尉 并:一起 召令徒屬 召令:號令; 藉第令毋斬 藉第令 :三個字都是即使、假若

寧有種乎 寧:難道 敬受命 敬:愿意 從民欲也 從:依從 欲:愿望 徇蘄以東 徇:攻占

為壇而盟 為:筑 盟:盟誓

比至陳 比:等到 皆來會計事 會計:集會商量

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 身:親自 皆刑其長吏 刑:懲罰

2、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貶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為天下唱】“唱”通“倡”,首發 【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 穿著

3、古今異義詞

【等死】 古義:同樣 今義:等著 【卒中往往語】往往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楚人憐之】憐 古義:愛憐 今義:憐憫 【夜篝火】篝 古義:用竹籠罩著 今義:泛指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古義: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表整數的約數,十六或十七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會計

古義:集會,議論 今義: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 【今亡亦死】 古義:逃走 今義:死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

古義:私下 今義:兩段時間或兩種事物相接的地方

4、詞類活用

【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尉果笞廣】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 【夜篝火】 篝:名詞用作動詞,用籠罩著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就是用網捕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死國可乎】 死:為„„而死 【乃丹書】 丹:名詞作狀語,用丹砂 【法皆斬】 法:名詞作狀語,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5、一詞多義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去)

悵恨久之(語氣助詞,湊足音節,無實義)

二世殺之(代詞,扶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結構助詞,的) 次: 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將: 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項燕為楚將(將領) 為: 為屯長(當 書: 乃丹書帛曰(動詞,寫) 為天下唱(替) 得魚腹中書(名詞絲綢條士卒多為用者(成為)

為壇而盟(修筑) 數:廣故數言欲亡(屢次) 乃: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卒數萬人(幾) 陳勝乃立為王(于是,就)

5、朗讀節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6、出自本文的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四、句子翻譯

1、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時期。誤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殺頭。

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現在逃走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統治)很久了。

6、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7、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8、此教我先威眾耳。

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

9、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詫怪這事了。

1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又暗使派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夜間用篝火裝作“鬼火”,又裝狐貍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12、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吳廣故意屢次揚言要逃走,使尉惱怒,讓他責辱吳廣

13、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守衛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16、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17、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幾天后,(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

18、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

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

19、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

各郡縣苦于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

五、理解性默寫

⑴起義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⑵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⑶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問卜念鬼)、丹書魚腹,篝火狐鳴,。 ⑷“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⑹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⑺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還有同甘共苦的句子“茍富貴,無相忘

⑻陳涉揭竿起義,各地百姓紛紛響應的原因是:(諸郡縣)苦秦吏 (9)起到畫龍點睛,提挈全篇作用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六、人物形象

陳勝:⑴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或具有遠大的理想,非凡的抱負

⑵敏銳的洞察能力(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⑶高超的組織能力

⑷非凡的宣傳、鼓動能力(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⑸卓越的農民起義組織者、領導者或有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⑹善于把握機遇 ⑺胸襟寬廣

吳廣:關愛士兵,機智勇敢(在殺兩尉的過程中,他①抓住時機②故意使自己受辱(激將法)③激怒眾人)

七、課文理解

1.陳勝認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全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極其憤恨,處處蘊蓄著反抗的力量;

(2)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群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 (3)楚人懷念楚將英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

2、 “茍富貴無相忘” 此句反映了陳勝有遠大的志向和與同伴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樸素感情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反映了陳勝與眾不同,在青年時期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4.為起義作輿論準備: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魚腹藏書)

②廣在駐地旁的叢祠中,點上篝火作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篝火狐鳴)

目的:制造輿論,鼓動人心,樹立威信,讓戍卒們相信“大楚興,陳勝王”的必然趨勢。 對于這種做法的評價:利用當時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心理來制造輿論,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這樣做顯示了陳勝等組織起義的足智多謀。

5、起義三步驟: 并殺兩尉—掃除障礙

召令徒屬—進行宣傳 為壇而盟—團結一心

6.“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表達了陳勝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7、哪些詞語表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

8.總結主題: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贊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八、關鍵語句理解 1. 茍富貴,無相忘。

言外之意是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富貴了,不會忘記大家的,這句話是本文的綱,也表達了陳涉對命運的反抗,胸懷大志。 2.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展示陳涉的偉大理想和非凡抱負

3. 卒皆夜驚恐。旦日,族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這句話細致地描寫了戍卒們的反應,說明了①士兵對陳勝的敬畏②起義爆發前夕人心躁動,緊張而興奮③陳勝善于斗爭 4.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僅顯示了陳涉的抱負,反抗的決心和叛逆的精神,而且對激勵士卒起義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表現了這位起義軍領袖的卓越才能。

5.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①說明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向披靡,秦朝的地方官聞風喪膽,棄城而逃

②說明起義軍深得民心,得到各地人民群眾的熱烈響應,證明陳勝起義前對形勢的分析完全正確

③點明了陳勝起義的巨大影響,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4篇

戰國時代, 秦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戰國中葉, 秦國便不斷兼并山東諸侯各國的土地。由于山東諸侯各國之間互相猜忌, 不能很好團結, 致使不斷被秦所滅。公元前231年, 滅韓;公元前229年, 滅趙。韓、趙相繼被滅后, 秦軍迫近易水, 直接威脅著地處北方的燕國。燕國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 便在公元前227年 (燕王喜28年) 出現了荊軻劫刺秦王的事件?!肚G軻列傳》, 就是集中描寫這一歷史事件的。

動描敘, 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深沉多謀, 不計小節, 在關鍵時刻, 在強敵面前, 英勇無畏, 敢于斗爭, 敢于勝利的英雄形象。作者對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傾注著充分肯定和熱烈謳歌之情, 從而表達了對暴秦的憎惡。

荊軻的深沉多謀, 是通過諸多事件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展現出來的, 而且貫穿于傳記始終。作者先寫他游歷榆次, 與蓋聶談論劍術, 由于意見分歧, “蓋聶怒而目之”, 他悄悄地逃跑了。繼而踐怒而叱之”, 他又默默地逃跑了?;蚴苋税籽? 或挨人訓斥, 他都不動聲色, 而以逃避處之。乍一看來, 他似乎是一個膽小怕事、懦弱無能之輩。其實不然。因為在他看來, 為了屑微小事而爭執鬧事, 是不值得的, 毫無意義的。這從他敢于劫刺秦王得到反證。在劫刺秦王的大事上, 他決非盲目從事, 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 覺得值得為此付出代價和犧牲時, 才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來。一旦承擔了任務, 又表現為英勇無畏, 沉著多謀和不可動搖。這充分說明他決不是那種憑感情用事的血氣之勇, 而是大智大勇。其鋒芒不輕易外露的深沉性格, 于此可見。

荊軻的深沉性格, 還表現在他的交友上。“道不同不相為謀”, 只有思想一致, 志趣相投, 才有可能談得上交友。好感情用事的蓋聶和魯勾踐, 他既不屑于同他們爭斗, 當然也談不上交友。而他到燕國后, 卻與高漸離和田光打得火熱, 這是有其因由的。高漸離被秦王挖掉了眼睛, 后來“以鉛置筑中”撲打秦王而被殺;田光為表明自己不泄露機密, 解除太子對他的懷疑而自刎??梢娝麄兌际歉挥姓x感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正義之士, 這與荊軻的性格、為人是有相同之處的, 所以才能相與為友。傳中寫他“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 酒酣以往, 高漸離擊筑, 荊軻和而歌于市中”。有時歡快異常, 有時卻相對而泣, “旁若無人者”。這種狂放不羈之舉和內心的抑郁之情, 如果同他的“深沉好讀書”聯系起來看, 當知他對當時秦國不斷吞并山東六國的時局, 必有一腔憤憤不平之氣。這同他劫刺秦王之舉又是一致的。所以當太子將劫刺秦王一事請教田光時, 田光推薦了他, 而他卻毫不推辭地去謁見了太子。當太子丹把劫刺秦王的打算告訴了他, 并把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他時, 他又不立即應允, “久之”, 他才說:“此國之大事也, 臣駑下, 恐不足任使。”這“久之”, 說明他接受這一任務是經過一番思考的。思考之后, 覺得去完成這一艱巨任務沒有足夠的把握。這決不是一般故作謙虛的客套之語, 而正說明了他的深沉。在太子丹的堅決請求下, 他才答應下來。此時, “秦將王翦破趙, 虜趙王, 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形勢十分緊迫, 太子丹惶恐不安。而荊軻卻“久之”, “未有行意”。他之所以遲遲不行, 是為了要“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 “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因為他考慮到“行而毋信, 則秦未可親也”。不能接近秦王, 當然也就無法完成劫刺秦王的任務。再者, 還要行而有備。如果行而無備, 即使接近秦王, 也同樣不能完成劫刺秦王的細密。太子丹催促他, 說明荊軻所考慮的, 是太教子所不曾想到的。從太子丹的急躁粗疏, 就更看師出荊軻的深沉來。準備工作基本做好了, 作者再版

次寫他“頃之, 未發”。他考慮到自己單槍匹馬入不測之秦, 完成劫刺秦王的任務, 未免勢薄力單, 因而要等待一個強有力的助手來共同完成任務。他要把準備工作盡量做得周全些, 然后才動身。而太子丹卻不理解這一點, 反而“疑其改悔”, 因而催促他說:“日已盡矣, 荊軻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這種不信任的態度, 對荊軻來說, 是對他人格的莫大侮辱, 他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他怒叱太子說:“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 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 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 請辭決矣!”在太子的催促之下, 他只好倉促出發了。

荊軻至秦后, 先拿一份厚禮賄賂秦王的寵臣蒙嘉, 通過蒙嘉取信于秦王, 使秦王愿意見他。不出所料, 樊於期的頭和燕督亢之地圖, 果然引起了秦王的極大興趣, 于是便在咸陽宮設九賓禮隆重地召見了他。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函, 秦舞陽捧著地圖匣, 依次上進。到了殿階下, 秦舞陽臉色大變, 震驚慌恐起來。這就引起了秦國群臣的懷疑。在這種情況下, 荊軻卻鎮定自若, 只是回轉頭來看著秦舞陽笑了一笑, 進前說:“北蕃蠻夷之鄙人, 未嘗見天子, 故振懾。”他在笑談之中, 就把秦國群臣的懷疑解除了。于此, 荊軻機智而又深沉多謀的性格再次得到了表現。

荊軻不獨深沉多謀, 而且勇氣過人。從他果敢地接受劫刺秦王的任務本身, 即可想見。而他到秦庭后獻地圖匣和劫刺秦王的場面, 表現得就更為突出。當他取過地圖匣進獻給秦王時, “秦王發圖, 圖窮而匕首見”。這就完全暴露了行刺的真相。在這種情況下, 他依舊泰然處之, 一無所懼, 就勢左手捉住秦王的袖子, 右手抓起匕首, 刺向秦王。荊軻按原計劃行事, 本不想把秦王刺死, 只想以此來脅迫秦王, 使秦王屈服。“使悉反諸侯侵地”, 以解除燕國之危, 所以“未至身”。正由于“未至身”, 這才使秦王能在驚慌中掙扎而起, 扯斷了袖子。這時荊軻還想抓住秦王進行脅迫, 秦王只是繞著柱子拼死逃奔。秦國的群臣“卒其不意, 盡失其度”, 驚慌萬狀, 不知所措, 只好一起用手跟他搏斗。侍醫夏無且用藥囊來投擲他, 使他無法捉住秦王, 秦王這才有機會拔出劍來擊殺他。荊軻的左腿被砍斷了, 身上受了八處創傷。他“自知事不就”, 便“倚柱而笑, 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 以欲生劫之, 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直到他臨死的時候, 還倚柱而面描寫, 刻畫了荊軻在強敵面前凜然無畏的剛毅勇敢性格。

作者對荊軻這個深沉多謀而又剛毅勇敢的英雄形象, 傾注著充分肯定和熱情謳歌之情。直到傳記最后, 還借助魯勾踐的引咎自責, 痛惜他“不講于刺劍之術”, 而對他的死深表惋惜。對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 當然不在于他深沉勇敢的本身, 也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 而在于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侵略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他之所以被人們傳誦稱道, 也正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 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當然, 這其中也流露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因素, 這既是荊軻本身的局限, 也是作者的局限。

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荊軻這個人物形象。首先是通過事件, 層層深入地突現人物。文中先簡要地敘寫了荊軻的生平及其周游各國的情況。如上所述, 他過榆次與蓋聶論劍, “蓋聶怒而目之”;他游邯鄲與魯勾踐爭棋, “魯勾踐怒而叱之”, 他都不動聲色地避之而去, 這就暗示了他與蓋聶和魯勾踐的感情用事絕然不同。繼而寫他到燕后“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市”, 其為人又“深沉好讀書”, 所到各國“盡與豪賢長者結”, “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這說明他并不是平庸之人。作者或用敘事的辦法品評其為人, 或用對比的辦法說明他與眾不同。而這些, 還只是概括地敘寫, 然而卻為他在關鍵時刻的出現作了很好的鋪墊, 使人不覺得突如其來。就其接受劫刺秦王的任務來看, 作者也不是讓他直然出場的。先寫太子丹質秦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者”。國小, 力不能。其后, 秦日出兵山東, 以伐齊、楚、三晉, 稍蠶食諸侯, 且至于燕。在這緊急關頭, 太子丹問計于鞠武, 鞠武畏秦, 計無從出, 便引出了田光。田光又因年老精消, 力不勝任, 這才引出了荊軻, 理所當然地把劫刺秦王的任務落到了荊軻身上。這就把荊軻突現出來。接著寫荊軻拜見太子。他見了太子, 先是推托, 在太子的堅決請求下而后應允。應允之后, 先寫他從多方面做好準備工作, 而后才寫他入秦。入秦之后, 先寫他賄賂秦王寵臣蒙嘉打通關節, 而后寫秦王樂意召見他。秦王召見時, 先寫他獻樊於期頭和地圖, 而后寫趁機劫刺秦王。劫刺秦王時, 先寫他主動發起進攻, 而后寫他寡不敵眾, 乃至最后英勇地死于秦王之手。情節曲折而又合情入理。作者就是這樣層層深入、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對荊軻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

其次, 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刻畫人物性格。其中尤以易水送別的場面描繪最為驚心動魄。荊軻就要上路時, 太子及其賓客知道這件事的人們, 都身穿白衣, 頭戴白冠, 在易水上送別。這就已經把悲壯的氣氛寫了出來。繼而寫陣陣寒風吹來, 蕭蕭作聲, 高漸離擊著筑, 荊軻隨著筑聲歌唱起來。那筑聲, 歌聲, 十分悲凄愴涼。送行的人們都被那筑聲和歌唱聲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時荊軻又向前跨進一步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隨著荊軻的慷慨高歌, 高漸離又擊起筑來, 筑聲也更加悲壯激昂了。這時送行的人們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人人都怒發沖冠。就在這群情激憤的氣氛中, 荊軻“就車而去”, 連頭也不回地驅車直入不測之秦。作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 就把荊軻那種生離死別, 義無反顧的豪邁氣概和英雄形象維妙維肖地烘托出來。

再次, 是通過對比突出人物性格。寫蓋聶和魯勾踐的好感情用事, 同荊軻不動聲色對比, 說明荊軻決不是那種稍一見辱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 而是能忍小忿, 不計私仇的大智大勇。寫太子丹的急躁粗疏, 頭腦簡單, 同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 以突現荊軻的深沉多謀。寫秦舞陽在緊急關頭神色失常, 同荊軻的鎮定自若對比, 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總觀全文, 作者把荊軻置于矛盾沖突之中, 或通過敘事兼議論的手法品評其為人, 或用渲染襯托的手法展現其精神, 或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其性格, 無不圍繞塑造人物而使用筆墨。

再就傳記的布局結構來看, 作者又很注意前后的照應。諸如傳記開頭寫荊軻到燕后, 常和高漸離飲于燕市, “高漸離擊筑, 荊軻和而歌于市”。從他們相同的志趣里, 暗示出高漸離也是荊軻式的人物。當易水送別時, 作者再次寫高漸離擊筑, 荊軻高歌, 這又進一步說明他們胸懷的一致。而傳記最后寫高漸離視秦王如寇仇, 借擊筑之機撲殺秦王, 與前面的敘寫正相呼應。又如寫荊軻入秦前, 太子急于從事, 便找了一個“年十三, 殺人, 人不敢忤視”的秦舞陽作副手。當時荊軻就斥責太子說:“往而不返者, 豎子也!”表示對這個助手很不滿意, 這與后面所寫到秦庭之后“秦舞陽變色, 振恐”, 不能起到助手的作用, 又是遙相呼應的。又如傳記開頭寫荊軻與魯勾踐下棋爭道, 魯勾踐怒而斥之, 而最后寫魯勾踐引咎自責, 也互為照應。這樣來寫, 不僅使得結構更加嚴謹, 而且也有助于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梢娮髡叽┎迨录? 刻畫人物, 是經過一番精心制作之工的。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5篇

相傳公元前350年,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Alexandera) 東征印度, 在一個深坑中發現有鉆石, 但深坑內有許多毒蛇守護著, 這些毒蛇可以在數丈遠的地方就使人斃命。亞歷山大命令士兵用鏡子折光 (聚光) , 將毒蛇燒死, 然后把羊肉扔進坑內, 坑中的鉆石就粘在羊肉上面, 羊肉引來了禿鷹, 禿鷹連羊肉帶鉆石吃進腹內飛走后, 士兵跟蹤追殺禿鷹得到了鉆石。從此傳說毒蛇是金剛石的守護神。

毒蛇真是上帝派來守護金剛石的嗎?與蛇共舞, 其實靠的還是金剛石的獨特魅力, 這就是金剛石特有的熒光現象。金剛石受X光或者紫外線的照射后會發光, 特別是在黑暗的地方或夜里會發出藍、青、綠、黃等顏色的熒光。我國古時候稱有這種特性的金剛石為“夜明珠”。印度木夫梯里附近深谷中的金剛石, 白天受到太陽紫外線照射后, 夜里會發出淡青色的熒光。這些熒光吸引了許多有趨光性的昆蟲飛來, 昆蟲又引來大量的青蛙, 青蛙又招來許多毒蛇。環環相扣, 這就是有金剛石的深谷中毒蛇的原因。

直到19世紀中葉, 人們還把金剛石視為一種神奇的石頭。在已知的全部大約4200種礦物中, 金剛石為什么會最堅硬?金剛石是在何地、如何產生出來的?所有這些, 當時的人們還都全然不知。

人類同金剛石打交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世紀, 當時羅馬的文獻中就有了關于金剛石的記載。那時, 羅馬人還沒有把金剛石當做裝飾用的寶石, 只是利用它們無比的硬度, 當做雕琢工具使用。

后來, 隨著技術的進步, 金剛石才被當作寶石用于飾品, 而且價格越來越昂貴。到了15世紀, 在歐洲的一些城市, 如巴黎、倫敦和安特衛普 (比利時北部城市) 等, 已經能夠看到一些匠人利用金剛石的粉末來研磨大塊金剛石, 對金剛石進行加工。

金剛石作為寶石越來越昂貴, 然而, 對金剛石的科學研究卻相對比較遲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長期以來始終未能發現儲藏有金剛石的“礦山”, 已經發現的金剛石全都是在印度和巴西等地的河沙及碎石中靠運氣采集到的, 數量極少, 十分稀罕。特別是高品質的金剛石, 極其昂貴, 只有王公貴族才享用得起。對如此昂貴的金剛石進行研究, 在那樣一種情況下, 幾乎是不可能的。

進入19世紀, 情況才有了變化。1866年, 住在南非一家農場的一位叫做伊拉茲馬斯·雅可比的少年在奧蘭治河灘上玩耍, 無意中撿到一塊重達21.25克拉 (4.25克??死? 寶石的重量單位, 1克拉=0.2克) 的金剛石原石。那粒金剛石立即被英國的殖民總督送到巴黎的萬國博覽會 (1867~1868) 上展覽, 并取名為“尤瑞卡” (希臘語, 意思是“我找到了”) 。

聽到在南非發現金剛石的消息, 一時間有成千上萬的探礦者趕到奧蘭治河, 形成了一股尋找金剛石的狂潮。其中有一對姓伯納特的兄弟, 不久就非常幸運地在金伯利附近發現了一座金剛石礦。

發現金剛石礦意義十分重大, 通過研究礦山的地質結構, 便有可能知道在哪些地點有可能形成金剛石。

史記讀后感范文第6篇

一、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動,理解他在中國歷史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學多才,認識他“一以貫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理想主張決不放棄的精神。

3、積累文言詞匯,各類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認識孔子的理想追求、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犊鬃邮兰摇吩敿毜赜浭隽怂纳交顒蛹案鞣矫娴某删?,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

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文章也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貢獻。

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頭緒也很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洋洋近萬言的文章中卻記述得線索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全面地展現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暗含愛憎褒貶的的感情,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處處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話,用孔子自己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實感,而且也使人

覺得親切感人。

二、孔子好學善思的品質: ①孔子適周問禮:

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學,也是為了通過老子之口說明孔子是“聰明深察”“博辯廣大”而正直的人,還用以強調孔子在與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適齊聞《韶》:

主觀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會反響——“齊人稱之”

③孔子在魯學琴:

“習其曲”“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以師襄子的不斷催促和后來的折服來襯托孔子的行為和品質。

第二課時:

孔子被困陳蔡之間:

1、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導師風范 ①子路——坦誠直率、敢于質疑

子路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導致眾叛親離。子路質疑孔子之道的內涵,這是對孔子之道的正確性提出了懷疑,孔子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齊和王子比干的事實從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與智的有與否并不是“吾道”是與非、窮與達的要害。

②子貢——小心謹慎、講用務實

子貢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過于迂闊而不切實際,因而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和民眾的支持。子貢從能否為社會接受、能否為世所用的角度出發,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實際,這是對孔子之道的實用性表示了懷疑,孔子對他進行了直接的批評,告誡子貢——應當多考慮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犯眼光短淺的錯誤,最終會喪失了自己的“道”。

③顏回——信念堅定、能言善辯

顏回認為孔子的理想和主張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得到社會認可民眾支持的原因是統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貢主張對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調整,顏回卻主張堅持,決不改變決不動搖。顏回篤信孔子之道,認為“天下莫能容”恰恰證明孔子之道的先進性和正確性,而且道之“窮”正好可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能堅守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真君子,孔子對他這種審時知世而又堅守其道、“一以貫之”的君子風范和品質人格十分欣賞,不僅表示贊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談話的最后,還是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2、孔子堅持原則、信念堅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陳蔡之間,情況險急,身邊的弟子們了都病餓得“莫能興”,而孔子卻處變不驚,“講誦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貢的反感和怨憤。這也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孔子的堅

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鬃踊卮鹱勇泛妥迂暤脑?,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為人做事準則,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課時:

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撰述《春秋》等活動

1、

孔子整理文獻:

①對“禮”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獻是因為這些文獻已“廢”“缺”;因為孔子的整理《書傳》《禮記》等文獻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跡三代”“觀殷夏所損益”的基礎上做整理繼承工作的,并對“周禮”最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獻,當時已不能完全被印證。

②對“樂”的理解的分類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認真學習、悉心研究的基礎上的。

③孔子對《詩》的刪削和篇目確定,刪削的原因是為了“去其重”,篇目確定的原則是“可施于禮義”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讀”《易》并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況,“韋編三絕”強調了“喜”的程度和勤奮精神,“假我數年”的話則表現了“學而不厭”的學習態度。

2、

孔子從教授業:

概述其教學的內容和弟子的眾多,后一段寫其具體的教育內容和主要的教學方法。

3、

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緣由——使自己的主張和風解“見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記史實的起訖年代。然后用“據魯”和“約其文辭”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導思想和表達特點。并舉《春秋》中的兩個例子進行印證,最后兩句,說明《春秋》的寫作目的和成書后產生的影響。

上一篇:康復安全總結范文下一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