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匯儲備服務國家戰略論文

2022-04-19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外匯儲備服務國家戰略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摘要: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深化改革,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新常態下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急需升級和培育。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可能會造成很多企業的經營困難甚至破產,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應由政府承擔主要部分。因此,應實施更加適應新形勢的配套改革措施,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外匯儲備服務國家戰略論文 篇1:

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下的開發性金融

[摘要] “一帶一路”合作戰略的實施,加強了區域間的金融合作,拓寬了金融業的發展空間。本文從“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邏輯和開發性金融的性質特點出發,對金融合作存在的問題、金融合作的需求特點、金融合作的整體框架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深入思考開發性金融在“一帶一路”合作戰略中的發展方向與措施,并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國家戰略。

[關鍵詞] 一帶一路;開發性金融;金融合作

[ DOI] 10.13939/j. cnki.zgsc.2015.30.014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等國家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該經濟戰略在激發亞洲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同時,也為金融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提供了嶄新的市場。

1 “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邏輯

1.1 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分別代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較于古時西北、西南、海上三條絲路帶,本次“一帶一路”戰略刪去了舊時的西南絲路,同時增加了一條由北京經莫斯科直達歐洲的新經濟帶?!耙粠б宦贰睉鹇詷嬒氲谋举|是互聯互通,并在此基礎上達到互利共贏、共同繁榮,帶動境內沿線省份和境外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其他中印緬孟經濟走廊戰略、中巴經濟走廊戰略、東北亞經濟整合戰略等也是同理,共同構成我國“互聯互通”大國戰略。

1.2 主要領域

“一帶一路”合作戰略的主要領域可以劃分為交通樞紐領域、基礎設施領域和資源能源領域三個方面。一方面,陸上鐵路、公路、管道等運輸巷道需要提升通道能力;另一方面,海上航線、港口等運輸樞紐有待規劃建設。同時,俄羅斯、中亞等地的自然資源儲備豐富,天然氣、石油、礦產等資源均含有巨大的開發潛力。但美中不足的是,戰略沿線的部分國家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亟待加強建設。

2 各國合作開發的金融背景

2.1 金融合作存在的問題

(1) 時間成本?!耙粠б宦贰睉鹇陨婕暗难鼐€各國發展程度參差不齊,不完善的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法律法規、低下的政府效率無形中延長了項目建設的周期,抬升了項目的時間成本。

(2) 融資成本。時間成本抬高也導致資金成本的上升。此外,沿線各國政府的國庫狀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如果國家政府的財力不足以提供主權擔保,項目還款的穩定性就會一定程度地受損,增加銀行和企業的融資成本。

(3) 融資風險。除上述兩點在無形中擴大金融融資風險外,部分沿線國家政局不穩定,缺乏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影響金融機構彼此合作,開展國際業務。

2.2 合作戰略金融需求的特點

(1) 跨境金融合作范圍廣。本次“一帶一路”合作戰略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金融服務需要多個國家的貨幣金融體系相互合作,貨幣兌換、國際匯率等眾多項目需要各國協調監管,同時各國也需要聯合籌劃設計雙邊、多邊層面的跨境貨幣金融合作框架。

(2) 總體規劃、整體統籌。從當下形勢來看,各國更多是迫于當前防范金融危機的需要才進行貨幣互換等合作,對長遠貨幣與金融一體化的目標考慮不足,金融合作缺乏長遠規劃及分階段實施的具體措施。以油氣資源等開采、管道等運輸載體為主,目前多數國家的貸款業務局限于以上領域,并未形成真正有效的現金流,同時貸款風險也會隨著信用結構的單一而加劇。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跨境金融合作需要總體的規劃和長遠的整體的統籌。

(3) 以開發性金融為主導。因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于部分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而言,資金需求大、投資期限長、收益率不穩定等問題涉及合作戰略的各個領域。此外欠缺的市場環境、不完善的貸款制度也使得大部分商業貸款不愿意介入,出現融資瓶頸。此時需要政府和市場利用開發性金融這一優勢平臺彌補市場功能的缺失,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國家戰略。

3 “一帶一路”合作戰略的金融支持

3.1 開發性金融支持的整體框架

在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前期需要開發性金融介入,為前期的經濟開發鋪路,而后各類實業、金融業再參與市場化運行階段。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簡化手續,便利外匯境外投資,簡化企業和銀行境外發債、上市、并購以及設分支機構。

(2) 鼓勵融資,包括銀行對重大裝備設計制造的金融支持,利用外匯儲備、政策銀行、社會資本等支持企業“走出去”。

(3) 其他跨境支付、出口信用保險、信息、法律、領事等政策服務體系,在拓寬金融企業境外融資渠道的同時運用多元化渠道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3.2 開發性金融支持的具體表現

(1) 融集資金,彌補資金缺口。開發性金融需要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資金不足或昂貴問題,使得各類跨境合作項目能獲取必要的、成本可以承受的資金支持。

(2) 制定機制,消除跨境障礙。目前金融跨境合作存在諸如貨幣兌換、支付結算等方面的問題,開發性金融應努力化解跨境矛盾,促進交易順暢進行。

(3) 降低風險,保持穩定發展。開發性金融應發揮其風險管理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治、信用、人身財產等各類跨境合作中的風險。

3.3開發性金融支持的服務機構

目前跨境項目的金融合作主要機構有:

(1) 國內政策性銀行。主要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該類型機構在對外項目融資方面有豐富經驗。因此,國內政策性銀行應是“一帶一路”前期開發階段金融服務的主力機構。

(2) 專項基金管理機構。專項基金一般由國家出資,其來源有外儲資金、財政資金或政策性銀行資金等,同時該機構還能吸收其他資金,并由政策性銀行管理。目前我國已有專項基金管理機構的運作經驗。2014年5月福州市政府、中非發展基金與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共同設立海上絲路基金,同年11月由央行牽頭,中國出資400億美元創設絲路基金。

(3) 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2014年10月,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共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11月印度尼西亞加入),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500億美元),主要專注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建開發,“一帶一路”在其支持范圍之內。此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也有可能參與其中。

(4) 國內商業銀行。理論上商業銀行并不從事開發性金融,但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實力雄厚,并有政府背景,有可能適度參與部分已具備商業化水平的開發項目。商業銀行還能從事項目開發的上下游業務,包括為裝備制造企業服務等。同時,海外網點較多的商業銀行能夠提供常規的國際銀行業務,比如結算和貿易融資、財務咨詢、風險管理、投資銀行等創新業務。

4 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在合作戰略中作用的建議

4.1 加大銀行信貸支持

充分發揮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合作戰略中的作用,鼓勵其與國際開發性機構、投行加強合作,在上海合作組織銀聯體的框架下豐富業務品種、擴大融資規模和服務范圍、降低貸款風險,實現多渠道融資。

4.2 大力發展國際債券市場

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的優勢,鼓勵戰略沿線的政府機構在香港等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或在大陸境內發行熊貓債券,融集更多的資金。同時可以針對沿線各國的具體情況開發不同品種的債券,將更多國外重點機構納入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的試點范圍。

4.3 加強金融機構合作和業務合作

我國可以嘗試與沿線國家在境內互設金融分支機構,加強沿線商業銀行間合作。同時探索創造出更加高效便捷的支付工具及支付方式,加深與境外銀行的賬戶往來關系。

4.4 加強貨幣合作

積極開展與沿線各國的貿易本幣結算,在邊境貿易持續的基礎上將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并且在加大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和結算使用范圍的前提下支持人民幣“走出去”,積極探索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多種途徑。此外也可以就跨境個人人民幣結算進行試點,進一步帶動國內銀行的境外投資業務。

作者:劉思玢

外匯儲備服務國家戰略論文 篇2:

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改革

摘要: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深化改革,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新常態下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急需升級和培育。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可能會造成很多企業的經營困難甚至破產,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應由政府承擔主要部分。因此,應實施更加適應新形勢的配套改革措施,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破除壟斷;政府;改革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把經濟的目標增長率調低至7%左右,結束以往長時期近10%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速的下降需要避免舊常態下一旦出現經濟增速下降就出臺刺激政策情況的出現,而是利用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調節,消除經濟中存在的嚴重失衡。新常態下,中國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期,有兩個調整方向:一是處理高速增長時期產生的過剩產能和資產價格泡沫,要求經濟活動主體壓縮產能和降低財務杠桿比率,此時一些原有的支柱產業將調整為一般產業。二是積極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并將其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在推動實體經濟產業升級過程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一、新常態下需要進行產業升級

新常態下,產業升級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利用市場手段壓縮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存在的過剩產能,化解產業風險。二是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無疑會使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而新支柱產業的培育又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一蹴而就。新常態下三大產業急需進行升級和培育: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

(一)服務業

服務業主要包括消費服務、商務服務、牛產服務和精神服務。消費服務是為居民生活提供的服務,主要有餐飲、醫療、養老、商貿等,現階段中國模仿型消費和排浪式消費的階段已經過去,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差異化趨勢、商務服務是為商務活動提供的服務,如銀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投資咨詢公司、管理咨詢公司等,隨著以市場化為導向改革的深入,各類經濟主體對商務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生產服務指為工農業生產提供的服務,如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和物流方案設計等,在過去粗放式發展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但隨著集約化、精細化生產時代的到來,經濟對生產服務的需求快速增加。精神服務與物質消費服務相對應,主要指用于滿足人們精神享受的服務,如影視、出版、音樂、旅游等,國外精神服務業非常發達,日本動漫產業、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和韓國影視劇產業等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產值,未來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精神服務的需求必定快速增加。

目前,我國服務業存在比較嚴重的壟斷問題,壟斷帶來的供給不足使中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還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如,我國能源、教育、醫療、養老、金融、通訊等服務業長期處于壟斷狀態,壟斷非常不利于服務業的發展。因為服務業和工業不同,工業可以利用標準化的生產線生產統一標準的產品,通過規模優勢降低成本。但服務業是“個性化、差異化”產業,服務業生產的是個性化的服務而非標準化的工業產品,每個服務業服務對象的需求千差萬別。而服務業由以國企為主導的壟斷部門經營必定帶來供給不足、效率低下和行業不公平競爭。因此,服務業必須由非壟斷的經營主體經營,每個不同的經營主體專注對某個具體細分市場的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才能使服務更加貼近客戶的需求。因此,破除壟斷是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的前提。同時,政府必須放松對服務業的過多管制。

服務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強于工業和農業,對于在經濟增速放緩時解決就業并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特殊意義。同時,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者報酬占比較高的行業,這一點不同于資本報酬占比很高而勞動報酬占比較低的工業,如果服務業能得到充分發展,如占GDP的比重再上升10~15個百分點,對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積極發展服務業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不僅可以起到保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社會穩定的作用,還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

未來一段時間,國家將積極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體看,新能源產業中,太陽能、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將成為重點發展的朝陽產業,隨著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資源日益枯竭和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減排壓力,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會成為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關鍵。新材料產業中,復合材料、新結構材料、新功能材料等憑借在基礎工業的廣泛應用表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無論是醫用的仿生材料還是工業生產用的新功能材料,都將給予人類改善生產生活各種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產業中,新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技術會成為從根本上改變很多傳統生產方式的技術手段,在醫學上提供新的疾病診斷手段和治療方法,在農業上研發出生存能力更強、產量更高的農業品種并通過提供新的生物肥料、生物除草劑等手段解決全球糧食問題。在老齡化到來之際,新的康復技術和生物手段在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同時也會創造出一個產值巨大的產業。在生物化學生產中新的生物技術會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用更低成本生產出質量更好的化學產品。信息技術產業中,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雖然信息技術革命已經發生多年,但新的信息技術在人類日常生活的應用并不十分深入,新的商務模式和生活模式會出現,未來新信息技術在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領域有很多創新和發展的空間。節能環保產業中,一方面,解決過去由于粗放式發展遺留的很多環保問題和資源浪費問題,另一方面,研發和推廣新的節能環保技術,將很多實驗室技術變成成熟的商業產品,未來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節能環?;A設施投資會給節能環保產業注入巨大發展動力。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未來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會逐步替代傳統的燃油汽車,并創造巨大的需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在航天、航空、航海和海洋開發工程等領域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產業鏈的延長和內化,我國對高端裝備的需求將越來越旺盛,這種需求給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現代制造業

現代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五大產業。飛機制造產業: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使民用航空需求逐步變大,進一步刺激了對飛機的需求,同時作為與軍事工業聯系緊密的產業,飛機制造產業將迎來巨大機遇。高鐵裝備制造產業:我國高鐵技術發展成熟,在新建高鐵和運營高鐵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高鐵“走出去”戰略逐步實施,我國高鐵裝備制造產業將會快速發展?,F代船舶制造產業:我國國際貿易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并保持增長態勢,進出口大多使用海運,隨著我國從航運大國走向航運強國,現代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核電裝備制造產業:隨著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實現突破,不僅政府力推核電“走出去”,國內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也會日益旺盛,資源的有限性會倒逼核電產業的發展,未來核電裝備制造前景廣闊。特變高壓輸電裝備制造產業:隨著新能源技術、電動車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對電力運輸的需求會出現大幅增長,在此趨勢下特變高壓輸電裝備制造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二、產業轉型需要配套改革

(一)推動技術進步方式的轉變

經濟轉型的基礎是技術進步,推動技術進步主要有兩種模式:前蘇聯模式和美日歐模式。前蘇聯模式推動技術進步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其目的是搶占世界技術前沿,保持國家對尖端技術的掌握,確保國家在各個尖端技術領域不會嚴重落后于該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前蘇聯模式主要是一個技術概念,是為了搞技術而搞技術,政府考核技術進步的標準是有多少技術填補國際國內空白,有多少技術處于國際一流水平。雖然前蘇聯憑借這種模式取得很多成就并產生數位諾貝爾獎得主,但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政府主導的科技研發投入由于不能形成商業化的產品而無法收回投資,政府也無力實現技術產業化,結果技術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最后而臨枯竭。美日歐模式推動技術進步的主體是企業,其日的是保持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確保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不會因為某項關鍵技術的落后而失敗。因此,美日歐模式是一個經濟概念,是為了商業目的而搞技術,企業考核技術進步的標準是在多大程度上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該技術能獲得多少市場占有率和企業利潤。雖然這種模式下政府對技術進步的干預能力下降,但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能快速收回科研成本,并通過出售產品或服務的收入迅速回籠資金投入下一輪的技術研發,保障持續的高額技術研發投入,實現長期的持續技術進步,以及實現資金積累和持續技術進步的循環。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硅谷模式,而硅谷的商業企業最終推動了信息化革命。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主要采取前蘇聯模式推動技術進步,以863計劃、973計劃、火炬計劃等政府主導的研究計劃和211高校、985高校、中科院等政府主導的研究機構推動技術進步。在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后不僅效果不佳,而且圍繞科研資金的分配產生很多腐敗,研究出的高新技術很多因為沒有商業市場而無法推廣。在新常態下必須轉變國家推動技術創新的模式,依靠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技術進步,并通過人才和資金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在人才方面,積極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市場化對接,讓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利用研究機構的人才和軟硬件設施進行技術創新,并鼓勵研究機構的工作人員創業或到企業工作,盤活這部分科研存量資源。鼓勵企業自建研究機構,國際著名的高通、微軟等著名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中心。我國可以通過給企業減稅或補貼的方式激勵企業研發和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提高企業現有員工的知識水平,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到技術創新中。在全球范圍內引進人才,用高規格待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全球人才。人才的培養速度較慢,如果僅靠自己培養人才,有可能錯過最佳的創新時期,應積極吸引全球的人才到中國來工作,或者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以利用海外人才。政府直接把資金通過研究項目的形式撥給企業,鼓勵企業搞技術創新。以前一些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沒有完成的技術突破,結果被一些私營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主要原因是企業的激勵機制優于國有的研究機構,國有研究機構基本上是有封頂的工資和獎金,缺乏對實現重大技術進步的激勵,相反企業的激勵機制比較靈活,敢于重獎重大技術發明。因此未來政府可以更多地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合作進行技術研發,把更多科研資金撥給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

(二)實現融資方式的轉變

在資金方面要改變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變成直接融資為主的模式。間接融資是人們把錢存到銀行,讓銀行去進行資金投放。銀行因為有儲戶還本付息的義務(至少要保證本金的安全),所以對高風險的高技術創新企業的投資行為非常謹慎。直接融資指投資人直接投資給企業或購買企業股權的融資方式,投資人可以通過證券公司、風險投資公司、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或直接投資企業獲得企業一定股權。直接融資因為投資公司并不負有給出資人還本付息的義務,因而其投資行為的風險偏好較大,敢于投資給那些高風險的高科技企業,如京東、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就接受過風險投資??v觀全球,技術創新能力很強的國家都有發達的直接融資制度安排,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創業板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日本有亞洲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亞洲軟銀,歐洲也有幾百年的直接融資傳統。我國應積極鼓勵風投、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渠道,用優惠政策扶持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進行直接投資。擴大股市容量并鼓勵創業企業上市,過去我國股市主要是為國有企業脫困服務,主要幫助國有企業尤其是有困難的國有企業籌集資金,導致很多創新型的民營企業難以上市。這個局面未來要徹底扭轉,恢復股市作為主要直接融資平臺的真正作用。完善場外交易市場,拓寬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增加直接融資市場的流動性;鼓勵企業發行債券募集技術研發資金;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放寬企業用匯管制,鼓勵企業利用外匯儲備到海外購買成熟的專利技術和高科技生產線。

(三)以需求升級實現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還需要實現需求升級,以往產業升級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偏低,對質次價低的低端產品還有很大需求。因此,一些落后產業仍然可以憑借這個市場維持生存。這個現象的背后是貧富差距擴大和政府民生服務不到位造成的居民收入偏低。實現產業升級先要實現需求升級,減少對落后產業的需求,增加對先進產業的需求。要實現需求升級就必須增加居民收入,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讓政府從生產建設型政府轉變為民生服務型政府,增加政府的民生服務開支并減少針對居民的稅收,通過藏富于民實現需求升級。

(四)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發展

在出口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發展。在出口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服務貿易出口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國工業化基本結束后進人后工業化時代,對服務業產品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如,2014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在電影票房總額上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我國不僅國內會出現服務業的巨大消費市場,而且具備成為服務業出口大國的很多條件:經過多年建設,國內基礎設施發達,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擁有大量懂外語、懂專業的服務業人才,吸收服務業外商投資經驗充分。高技術、低能耗、低污染的服務業出口將有望成為我國出口的新增長點和支柱型出口產業,在軟件、金融、通信、咨詢、保險和工業設計等服務業上大有作為。過去,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附加價值較低的制造環節,未來要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從制造業部分轉移到服務業部分。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壟斷,很多服務業行業不許非公資本進入,因此服務業的當務之急是要放開市場準入,并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前,由于企業所有制不同,在市場上面對的競爭環境也有所不同,國有企業能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源和行政資源,這種情況有違公平競爭原則,未來必須得到糾正。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放開這些服務業的壟斷,允許非公資本進入,通過競爭和優勝劣汰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出口產業。

(五)改變政府收支結構

在稅收方面,改革現有的財稅體制,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因為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很多經營困難,每一個成本甚至是看似很小的成本都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時,還需要降低電價、水價等企業生產成本,對企業普遍反映的社保費用負擔過高問題,也可以考慮靈活的處理方案,由財政補貼一部分,或降低繳納比例,或允許企業延期分批繳納??傊?,配套措施的原則就是降低企業實際負擔,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政府應擔負起承擔轉型成本的責任。隨著我國資源稟賦結構的改變,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一部分產業尤其是一些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如打火機生產等產業非常有必要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外去,不轉移不符合比較優勢原則。如果國家繼續以出口退稅扶持這些企業反而不利于我國產業升級,國家的支出也會成為無效支出。因此建議取消或減少這部分產業的出口退稅,倒逼這些產業向海外轉移。通過出售政府持有的國有股和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過去的十多年國有企業利用壟斷地位獲取很多超額利潤,要求這些企業上繳更多的利潤非常必要。國家繼續持有很多國有股,不僅會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造成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還會為了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支持這些國有企業,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因此未來很有必要減持國有股來增加政府收入。開征資源稅增加政府收入。我國很多資源的使用沒有征收資源稅,有的資源稅比例較低,結果造成這部分行業的企業收入過高。同時,資源價格過低相當于變相鼓勵浪費資源,支持低端的高資源消耗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因此征收資源稅有利于淘汰部分高資源消耗企業,或倒逼他們實現資源利用率更高的技術升級。大量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收入,在經濟凋整期必須明確要由政府兜底轉型成本,而政府的財力會因為減稅等降低企業負擔而被削弱,此時發行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相比于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債余額和該年GDP之比超過100%的國家,我國還有很大的國債發行空間。只要能很好地利用國債資金維持經濟成功轉型和社會穩定,在未來轉型成果集中釋放的收獲期就可以實現國債的償付。

(六)進一步放開政府管制

政府的管制還可以進一步放松,如自貿區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城市,把更寬松的政府管制變成普惠制的國家政策。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可由地方政府出具,這樣更能結合地方實際盡量使負面清單變短,改變負面清單只能由中央出具的局面。還可更加細分自貿區的功能,如可分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自貿區、以服務業為主的自貿區、以旅游業為主的自貿區、以醫療服務業為主的自貿區和以教育產業為主的自貿區等,對不同定位的自貿區可使用不同的管理辦法。一些在自貿區試點實施的政策,在積累一定政府管理經驗之后可直接推廣到全國,成為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的政策。土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這樣可促進城鎮化進程和增加內需,減緩經濟轉型的陣痛。未來新經濟增長點可能不會集中在某一個或某幾個行業,而是分散出現起到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果。要使新增長點遍地開花就需要系統性的放開政府管制并鼓勵創新創業隨著低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產業結構升級成為中國經濟保持競爭力的唯一選擇。日本、韓國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也是從生產鞋帽、塑料、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起步,在劉易斯拐點到來后,也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失去價格優勢的問題。他們利用此后的二十年時問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式實現產業升級。此時,兩國企業利用在下游產業積累的資本逐步向產業鏈上端挺進,即把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積累的資本投資到資本密集型行業中,積極發展精密儀器、交通設備、化工產品、電子設備、金屬制造、能源牛產、家用電器等上游產業和高技術含量產業,實現產業升級。

作者:魏杰 楊林

外匯儲備服務國家戰略論文 篇3:

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的戰略性目標及其實施

作者簡介:

常清(1957-),山東臨沂人,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期貨和金融衍生品:

李強(1973-),山西右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

摘要: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籌備成立標志著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的根本變化,文章認為外匯儲備投資除滿足收益性和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使命外,應重點保障我國資源需求的戰略目標:資源戰略儲備的形式除實物儲備外,還可以直接購買或參股資源礦藏、購買資源類企業的股票以及通過國際期貨市場進行運作。

關鍵詞:外匯儲備投資:戰略性:資源儲備

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一家由國務院直接領導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正在籌備之中,并將在2007年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外匯投資公司的成立意味著先前對于外匯儲備能否積極管理的爭論已有定論,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和模式即將發生本質的變化。據估計,該公司初步投資規模在2000億美元左右,籌資方式很可能為該公司面向央行或商業銀行發行人民幣債券,用發債收入與央行外匯儲備進行置換。

近年來我國持續雙順差帶來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以及其引致的國內流動性過剩,加之原來的外匯儲備投資渠道單一、收益低下。因此,通過成立外匯投資公司,在滿足央行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需求之外拓寬外匯儲備投資的途徑,提高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率就成為了現實之選;另外,外匯投資公司通過發債對國內流動性進行回收,這樣就會有效緩解因外匯儲備激增而導致的貨幣投放增長過快的矛盾。但外匯投資公司除收益率目標和緩解流動性過剩的職責外,其更重要的一個定位應該是服務于國家競爭戰略,而不只是作為解決流動性過剩的載體。

一、國際經驗表明外匯儲備積極管理滿足特定戰略目標

根據國際經驗,各國的外匯儲備積極管理是在滿足儲備資產必要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儲備單獨成立專門的投資機構,拓展儲備投資渠道,以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水平,并滿足某種戰略目標。新加坡和挪威作為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主要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新加坡自1981年開始對外匯儲備實行積極管理。新加坡推動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有其歷史根源和現實戰略考慮,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島國,其經濟特點是經濟整體規模較小,缺乏必要的自然資源,并且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依賴較強。因此,新加坡在積極管理外匯儲備的過程中,著重體現了其戰略目標,即著力改善經濟結構和開拓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是負責新加坡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兩家企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通過建立包括固定收益工具、權益工具以及房地產在內的海外投資組合,來實現外匯儲備的風險分散和保值增值;而淡馬錫從90年代開始利用外匯儲備投資于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產業,在對本國戰略性產業進行控股管理的同時,把外匯儲備管理與國家競爭力提高結合起來。

就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的實施效果來看,新加坡元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保持穩定,外匯儲備逐年提高,經濟整體運行良好。淡馬錫控股的凈資產收益率年平均超過18%,給國家股東的年平均分紅超過6.7%。與此同時,拓寬生存空間的國家戰略目標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挪威也是積極推行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國家,但其外匯投資有著和新加坡不同的模式,這也是其考慮了本國自身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后一個現實的選擇。和新加坡外匯儲備不同的是,挪威的外匯儲備增長主要來源于石油美元。挪威是世界第8大產油國,同時也是世界第3大石油出口國。挪威政府考慮到油氣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于1990年開始對外匯儲備實施多層次管理,用全部外匯儲備建立了貨幣市場組合、投資組合以及緩沖組合。事實證明,挪威銀行根據自身戰略目標建立的投資組合在多年的運營當中,基本保證了國際收支的正常外匯需求,保持了匯率的基本穩定,同時也實現了資源跨期配置的戰略目標。

新加坡和挪威兩國對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雖然各具特點,但都是在保證收益性的同時考慮了國家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從實施效果來看,兩國外匯儲備均在保證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了本幣匯率的穩定、外匯儲備規模的平穩增長、外匯儲備風險的分散和收益的提高,并且在收益穩定的前提下滿足了自身戰略目標的需求。

因此,借鑒兩國積極管理外匯儲備的經驗,并不是說要完全照搬其模式,而是應當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和長遠戰略目標,對外匯儲備的運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對于我國來說,外匯儲備增長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持續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不僅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制約了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了宏觀經濟政策內外平衡的壓力,而且也對存量的管理和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中國政府面臨打造制造業強國和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長期課題。因此,我們應該將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和國家的整體戰略目標結合起來,運用外匯儲備建立資源戰略儲備,這將是一件惠及后世的創造之舉。

二、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需要資源儲備加以保障

憑借供給彈性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和廉價土地資源,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中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強化了資源的對外依賴程度,從國際市場購買能源原材料,同時將加工制成品銷往國外的“兩頭在外”的生產模式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運作方式。而從我國資源供求狀況來看,資源短缺程度將逐步加大,國內有限的資源難以滿足對資源的旺盛需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研發替代能源和節約能源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短缺問題,運用外匯儲備建立資源戰略已迫在眉睫。

(一)制造業強國戰略對資源依存加大歷史經驗和國際形勢證明中國必須走制造業強國之路,這既是我國競爭優勢的體現,同時也是我們實現大國崛起無法逾越的歷史階段。制造業強國地位的確立需要能源原材料的保障,而我國在能源原材料的數量保障和價格保障上都缺乏話語權,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資源戰略儲備,以確保競爭戰略的實現。

過去較長一個時期,我國主要依靠國內能源、資源的供給滿足經濟高速增長的需要。但是隨著制造業大國地位的確立,特別是重工業部門加快發展,近年來能源、資源消耗迅猛增長,供需缺口越來越大,對國外的依存度不斷攀高。在全球能源、資源供給偏緊和價格趨升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要面對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增加和商業風險,還可能面對潛在的政治和安全風險。

如果按照工業化國家人均占有的能源和鋼材產量計算,我國能源和鋼材等基礎產業的產品產量都還需要成倍增長,但在大多數工業品的生產總量已經很高的情況下,持續增長的空間是有限的。目前我國的主要礦產資源已經出現儲量增長遠低于開采量

增長,開采量增長又低于消費量增長,國內資源保障程度快速下降,新增部分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在2004年的國內需求量中,約有50%的鐵礦石和銅礦、33%的鋁土礦、40%的原油和44%的木材依靠進口來滿足。

(二)通過節能降耗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節能降耗是我們緩解資源壓力減少對外部資源依賴的重大舉措,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奮斗目標,其中,2006年的目標是下降4%左右。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國家統計局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表明,2006年上半年,中國煤炭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上升5.5%,石油石化行業上升8.7%,有色金屬行業上升0.4%,電力行業上升0.8%;鋼鐵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建材行業下降4.5%,化工行業下降5.0%,紡織行業下降5.5%。

這些數字說明通過節能降耗能部分緩解我國的資源短缺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前面所說的世界制造中心對能源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能源技術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顯偏低。能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核心裝備仍不能自主設計制造,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單位GDP能耗和主要行業可比能耗都遠遠高于國際先進水平。

(三)能源原材料價格變動頻繁使能源保障面臨極大風險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資源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勢頭極其迅猛。2000年以來,以原油為代表的能源類商品和以金屬礦產品等供應原材料為代表的非能源類商品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特別是2002年以來,IMF原油價格指數上漲幅度高達256.52%。石油價格在亞洲金融危機后一直徘徊在每桶12美元-15美元,到2006年7、8月份,原油價格攀升至每桶80美元,相比1998年的谷底價格竟然增長了7倍之多。

對資源商品需求的強勁增長和供求結構的相對脆弱是引起資源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量,決定了價格變化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全球金融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推動商品價格波動周期的需求因素變得更為復雜,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2000~2003年間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達到6.16%,粗鋼年均消費增長率達到17.74%;而1996-1999年間這兩個數字只有1.16%和7.78%。中國對鋼的需求也直接拉動了對鐵礦石的需求,2004年全球鐵礦石貿易總量達到7.19億噸,其中中國的進口量就達到2.08億噸。

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對于我國而言蘊藏著巨大風險。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而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又使得這些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耗量繼續高于發展中國家,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仍將繼續增加,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不可避免。資源商品價格波動加大意味著對外部資源過份依賴國家的風險也在加大,這種風險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資源需求持續上升的國家而言是難以承受的。

(四)建立資源儲備可增加我國在國際資源市場的話語權資源性商品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產品的雙重屬性,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金融產品,受到金融市場變化的諸多影響。資源商品的供求主要通過長期合約和期貨市場合約進行,全球與資源性商品相關的金融交易市場發展迅猛,從而為過剩的流動性追逐資源性商品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對國際資源商品市場的參與極為有限。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為例,其會員由7種會員構成,呈階梯式分布:正式會員只有11個,又被稱為圈內會員。圈內會員包括:AMT(德資),Barclays(英資),Carr Future(美資),Credit Lyonnais Rouse(法資),Man Financial(英資),Metdist Trading(印度),Natexis Metals(法資),Sempera Metals(美資),SocieteGenerale(法資),Sucden(uK)Ltd(英資),TrilandMetals Ltd(日資)。圈內會員可以進入圈內進行公開叫價交易,可以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交易。

除正式會員外,倫敦交易所的會員還包括:準經紀清算會員,主要是國際大型投資銀行或投資公司;準交易清算會員,主要是國際大型貿易或工業公司;準經紀會員,主要是專門經紀公司;準交易會員,主要是國際知名的消費商和生產廠家。這些會員的權利基本上是遞減的。

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從事LME期貨交易只有16家,目前,從事LME期貨交易的國內企業遠不止16家,但基本都是通過香港經紀公司進行操作,少部分直接與LME經紀公司建立保證金項下的交易。由于資金要借助別人的通道,所以資金數量、每時每刻的操作意圖、建倉方向、頭寸大小和抗風險能力等核心商業機密都暴露在對手的眼皮底下,我們在國際資源商品市場上基本上是處于一種邊緣化狀態。而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建立資源儲備,可以有效增加我們在全球資源商品市場上的話語權,是我們應對全球價格風險的良方。

三、建立資源儲備應成為我國外匯投資的戰略性方向

當前,對于外匯儲備投資有著種種說法,如填補社保資金缺口、注資金融機構、購買先進設備等等。這些說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填補社保資金缺口說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考慮到社?;鹱罱K還是要用到國內的,而當這部分海外投資回流時依然會造成貨幣的二次投放。注資券商和金融機構說也有缺陷,按照這種邏輯,國家需要援助的國有企業還有很多,如果我們一一施以援手的話,那么萬億外匯儲備是遠遠不夠的。購買先進設備技術說忽略了我們需要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國際市場上未必能買得到,即使買到了如何分配給國內企業也是一個問題,最終可能只是成為個別企業的盛宴。

另外,購買先進設備觀點的錯誤之處在于把外匯儲備當作了財政資金,企圖一花了之,這是一種極其誤導的觀點和危險的做法。因為我國的高額外匯儲備積累是在特定的政策下形成的,其更多的是政府對國內企業和個人的負債,只不過是由政府來持有了本該由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持有的外匯資產,因此,我國的外匯儲備決不能被當作財政資金花掉,而是應確保外匯儲備的基本性質不受到影響。盡管納入外匯投資的外匯儲備已經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了,但考慮到這部分資金依靠財政部發債置換也是有成本的,因此,依然要保障這部分外匯資金的收益性而不是簡單地一花了之。

如前所述,當前我國打造制造業強國的戰略是國際根本競爭戰略,這一使命關系著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乃至廣大群眾的根本福祉,因此,外匯儲備的運用應該和這一戰略結合起來,運用外匯儲備建立資源戰略儲備是其最佳用途。并且,建立資源儲備既不會造成貨幣的二次投放,也不是只顧及個別部門和區域的利益,而是為確保國家整體利益服務的。同時,由于資源類商品良好的變現性和收益性,建立資源儲備可以確保外匯投資公司收益的要求。當然,資源儲備的建立并不僅僅是購買實物儲備,其至少還有以下途徑可供選擇:直接購買或參股資源礦藏,購買資源類企業的股票,通過國際期貨市場進行運作等等。

(李強電子郵箱:ecoliqiang@sohu.com)

(責任編?!〈蟆∩?

作者:?!∏濉±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應用軟件與計算機硬件論文下一篇:博客輔導電子商務專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