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

2023-09-16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1篇

作者簡介:

曾若愚。尊黃(北京)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國內知名投資分析師。從事資本市場投資分析和研究多年,曾發表論文《數學工具在微觀金融中的應用》。對技術分析工具有深入研究,曾使用統計學原理對趨勢線理論進行解釋,并且善于利用波浪理論把握市場運行的大趨勢,擁有豐富的投資理財咨詢經驗。

摘要:雖然人類脫離了金本位時代,信用貨幣的發行不需要等量的黃金作為發行準備,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會或多或少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以保證最終償還能力,也就是說,無論國家經濟多么強勁,如果中央銀行沒有黃金,經濟基礎終將破碎。

關鍵詞:房價 消費 通脹 投資 金價

一有什么東西的價格上漲,總有人要跳出來拋出所謂的泡沫論,股市、房地產都不能幸免,然而,連黃金價格的上漲都有人說出現泡沫,這就讓人不能理解了。

所謂泡沫,無非是指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到超出了其價值所在,如果只是少許的超出,仍然符合價值規律關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理論。但是,如果出現非理性的大幅超出,那確實就不合理,就是所謂的泡沫,然而問題在于,一個商品的價值應該如何界定?

一、黃金的價值

對于股票,其本身并不存在價值,但是因其所代表的權利,使其具有交換價值,因而經濟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估值方法,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一種估值方式能夠獲得廣泛的認同,但是另一方面,交易之所以能夠存在,正是因為不同的人對于交易商品的價值判定存在分歧,如果沒有分歧交易就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價格了。

對于房產的價格,很多專家喜歡用美國、日本或者香港同時期的數據來比較中國現在的房價,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供求關系。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現在人口數為3.07億,這只是中國人口數的1/4不到,也就是說對于房產的需求,美國只有中國的1/4不到,而在美國經濟處于中國目前水平的時候,人口數量更少,也就是說,在美國經濟處于中國現在水平的時代,美國對房產的需求要遠遠小于中國的情況,怎么能夠用美國當時的房價水平來衡量中國現在的房價水平呢?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廣泛的居住需求存在,才有那么多人不論房價多高都愿意去當房奴,才有那么多人去炒房,也才有那么多國外的熱錢涌入中國坐等房價上漲。

但是,當我們去考察黃金的價值時,卻發現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復雜了。首先,因其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都極其穩定,在工業中有無可替代的效用,這就使得黃金具有了一半商品的使用價值,然而,黃金歷來被當作一種硬通貨,雖然現在黃金已經退出貨幣系統,但誰也不敢忽視黃金作為貨幣的功能,也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出于對經濟前景的信心,資金更青睞各種高收益的投資渠道,黃金被暫時的遺忘,然而,一旦經濟出現波動,國際政治出現動蕩,黃金的價值立即得到體現。

雖然人類脫離了金本位時代,信用貨幣的發行不需要等量的黃金作為發行準備,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會或多或少的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以保證最終償還能力,也就是說,不論國家經濟多么強勁,只要中央銀行沒有黃金,經濟基礎終將破碎。

黃金雖然已經脫離貨幣系統,但其的保值抗通脹的特性卻從未被人們遺忘,正因為的這個特性,我們把黃金稱為“貨幣的貨幣”。也就是說,我們用貨幣來衡量商品的價值,只有黃金才能衡量貨幣的價值,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如果我們忽略了貨幣貶值的因素而僅僅把金價上漲和普通商品的價格上漲歸為一類就變得本末倒置了。

以中國的房產價格與黃金價格近10年的運行趨勢做一個對比,2000年前后,黃金的最低價是251美元/盎司,按照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8.2折合人民幣為2058元/盎司,當時北京房產均價是5000元左右,2009年黃金價格最高為1226美元/盎司,按照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6.828折合人民幣為8371元/盎司,相比2000年前后上漲306%,而2009年末北京房產均價為20000元人民幣,相比2000年后上漲300%。

二、人民幣,升還是不升

黃金和房產價格的同步上漲是巧合嗎?不論是黃金還是房產,其價格變化都表明了這10年間貨幣的貶值程度,也就是說,10年內,人民幣的價值已經貶去75%!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一個數據啊,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想到他們手中的錢正在以如此快的速度貶值著,至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商品價格都沒有出現這樣的的一個漲幅。

問題正在這里。首先,我們現在面臨的通貨膨脹的根源在美國,美聯儲大量印發鈔票的行為使得近年來美元已經大幅貶值,這種貶值的具體表現主要體現在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在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中,除了一部分需求推動的因素外,主要是對美元貶值的反應,當這種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輸入到中國,與之相關的商品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我們感覺最明顯的就是汽油價格的上漲,食用油價格的上漲,這使得我們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在正常情況下,當通貨膨脹通過這種方式輸入進一個國家后,會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工人會要求提高工資,最終使得整體社會物價水平的上升,但是整體社會的生活狀態并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在中國國內,在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雖然生活成本提高了,但是并沒有傳導到工資上漲這一步,這就造成了目前國內的情況:部分對生活影響極大的商品價格上漲,但是工資并沒有跟隨上漲,使得相當部分國內居民感覺生活更加困難,從宏觀上來看就是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元貶值的過程中,如果人民幣能夠相對美元升值,美元貶值帶來的物價上漲將會得到避免,但是在人民幣是否貶值的這個問題上,卻有兩種選擇:一旦人民幣升值,首先中國的出口行業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開始緩慢升值,到目前累計升值達15%左右,這已經給中國的出口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可能會有更多的出口企業破產,這將帶來大量的失業,不但不利于經濟的復蘇還會影響社會穩定性。同時中國巨量的外匯儲備將會隨著人民幣升值的過程而縮水。

但是,如果人民幣不升值,人民幣實際上是在跟著美元貶值,而國內物價水平穩定的本質是國內各種資源的賤賣。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夠使得出口部門顯得繁榮,但是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三、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切入點

問題的本質還是在中國國內。分別考察出口、投資以及消費三個部門對經濟的貢獻,可以發現,消費一致處于疲軟的狀態,而出口占有的比重過大,也就是說,在國內消費市場并不穩健的情況下,出口部門的盲目擴張使得一旦因為國際貿易出現問題,該部門將會出現大量的生產力剩余,由于出口部門的經營狀況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太大,使得當出口部門繁榮的時候國內經濟顯得繁榮,一旦出口部門遭遇危機,國內經濟就會出現相當劇烈的下滑,這是一種“出口杠桿”,出口杠桿如果太小,就表示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進行得并不好,如果出口杠桿太大,說明該國國內經濟基礎并不牢固,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極其容易受到出口部門的影響。這種發展并不健康。

因此,要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必須從投資和消費兩個部門入手,中國政府對投資的控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從投資的總量來說似乎也是介于過熱的邊緣,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自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國內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傾向性,受到政策照顧的地區獲得大量的政府支持,率先崛起,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與此同時各種投資被帶動,使得這些地區的GDP極為突出。但是,這些地區為了維持GDP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大在各方面的投資力度,各種重復投資紛紛涌現,使得投資過熱,接著,政府開始進行調控,但是人們似乎忘記了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仍然相當低下。

應當說,中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中資源并沒有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因此,政府在規劃投資的時候,不能只看總量是否達標,而應該細化資源的調配,較發達地區的地方財政收入水平已然不低,中央財政可以適當減少在該地區的投入而將重點轉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并不可能在短期內立即拉動某一地區的經濟,但是只有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擁有了較良好的硬件條件以后,才有可能通過努力,提高軟件設施,為經濟增長找到新的方式。

四、“三座大山”醫療、住房以及教育

提到“三駕馬車”中的消費,誰都感到頭疼。中國人民之所以不愿意消費,是因為有“三座大山”壓在人民的頭上,分別是:醫療,住房以及教育。

醫療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現在的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老百姓不得不在并不多的收入中留下其中不小的部分以應付不可預知的疾病,舊的醫保體制已經被宣布失敗,新制度的效果仍然有待考察,因而百姓短期內并不可能將為醫療預備的資金用作消費。

而教育成本與國人實際的收入水平相比顯得偏高,雖然有助學貸款制度,但是卻導致很多學生因為貸款上大學,在畢業時因為欠有貸款而得不到學位證,從而找不到工作,因而更無力還貸的惡性循環。而更嚴重的是教育資源分配極其不均,使得花了同樣的學費得到的教育水平并不對等,而大學擴招導致的是教學水平的降低,使得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出現嚴重的縮水。因此,中國教育的問題還是出在體制上。

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原本并不容易解決的住房問題更加引人關注,似乎在房價面前,醫療和教育的問題都已經不大。在中國如此巨大的住房需求下,房價高并不稀奇,但問題是房價上漲過快。

目前推動房價上漲的因素有:居住需求,這是一種剛性需求。投資需求,投資房產,即炒房,現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原因有很大程度被歸咎于這些炒房的人,仔細分析房產投資卻發現,房價上漲過快的原因并不是炒房,炒房在哪個國家都有,但是為什么在中國會這么火爆?原因在于銀行信貸輕易的為炒房者提供了資金杠桿,使得炒房者在不需要過多資金的情況下就能投入其中,從某種程度來說,離銀行信貸越近的人,越能夠在通貨膨脹中獲利,而那些遠離銀行信貸的人,將會在通貨膨脹中變得越來越窮,這使得通貨膨脹成為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財富再分配。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年中國貧富分化加劇的原因。投資房地產不但能夠從房價上漲中獲益,而且能夠通過出租的形式獲得收益甚至實現以房養房,為什么中國的房產租賃如此穩固?正是因為大多數人買不起房,只能選擇租房,而高漲的房價使得房租同步上升,大量租房者收入的1/3甚至1/2都花在了租房上,這樣他們就缺少資金去消費。

五、住房問題的關鍵在政府

中國的房地產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房價高低的問題,這是由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眾多未解決問題集體造成的,只是房價的高漲使得這些問題激化,而人們關注的目光只是淺顯的停留在了價格的高低上,按照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房價的每次下跌都只會引起更強烈的買盤的支撐,若通過政策手段強行打壓房價,只會給國外熱錢創造抄底的機會。因此,要解決中國的住房問題,政府必須以強力的手段和堅定的決心去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可以說,在短期內,國內消費市場疲軟的問題并不會得到解決,而美元的貶值必然將會持續,在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下,內生資源和外生資源的差價將會繼續拉大,而我們只有通過有效的投資才能使資產得以保值。(編輯:王露)

編輯后記

作為國內知名投資分析師。曾若愚從事資本市場投資分析和研究多年,不論是基本面還是技術面都能擁有獨到見解并能很好應用于實踐。金價、房價與目前中國的通脹正是當下全國上至政府、企業下至投資客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國計民生緊密相連。而曾若愚恰到好處地將三者聯系、結合起來逐條分析,不禁讓人茅塞頓開。

向曾先生約稿之時,恰逢編輯休假,未能及時回復曾先生發來的確認函。認真細致的曾先生便再次發來確認郵件詢問上封郵件是否收到,想必如此嚴謹的工作、生活態度正是曾先生能在金融投資取得持久性成功的原因吧。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2篇

編者按:國家外匯管理局1月5日發布了《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同此前人民銀行發布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一起自2月1日起施行,銀行統一按新政策辦理外匯業務。此次個人外匯管理新政的細節有哪些?有什么值得大家關注的亮點?百姓如何利用新政契機進行外匯理財?本期關注的“熱點追蹤”將為您做出解答。

問:《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頒布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

答:近年來,隨著我國涉外經濟的迅猛發展,個人外匯收支規模不斷擴大。長期以來,我國對個人的外匯業務管理主要側重于經常項下非經營性的外匯收支活動?,F在個人不但有非經營性交易還有經營性交易,不但有經常項目交易還有資本項目交易。為適應形勢變化,充分便利個人貿易外匯收支活動并明確個人資本項目交易,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出臺了本《辦法》。

問:《辦法》對個人外匯管理進行了哪些新的調整和改進?

答:本著便利操作、有效管理和風險可控的原則,《辦法》對個人外匯收支活動主要進行了四方面的調整和改進:一是在對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的基礎上,實行個人結匯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內的,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直接在銀行辦理;超過年度總額的,經常項下的銀行還要審核相關證明材料,資本項下的需經必要的核準。二是對個人經常項下外匯收支區分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外匯進行管理,對個人貿易項下經營性外匯收支給予充分便利,對貿易以外的其他經常項下非經營性外匯收支進行相關審核。三是不再區分現鈔和現匯賬戶,對個人非經營性外匯收付統一通過外匯儲蓄賬戶進行管理。四是啟用個人結售匯管理信息系統,為實行年度總額管理提供技術保障。銀行必須按要求通過該信息系統辦理個人結售匯業務。

問:對個人向銀行賣出外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是《辦法》中一項大的政策調整。請問,這會給個人外匯資金使用帶來哪些新變化?

答:目前,我國已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但對資本項目仍實施必要的管制,對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管理仍然進行真實性審核。自2006年5月起,國家開始對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大大簡化了個人購匯憑證和手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統計,2006年5~11月份,個人購匯金額和筆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0%和255%。這次對個人結匯由單筆限額管理改為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統一了個人結匯與購匯管理的政策,將大大簡化相關手續、便利個人結匯、提高監管效率。根據新政策,在年度總額內的,個人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直接在銀行就可辦理,與以前逐筆審核的辦理方式相比非常簡便。超過年度總額的,經常項下外匯資金需要個人提供有交易額的相關證明材料,經銀行審核后結匯;資本項下應當經過外匯管理部門核準。

問:境內個人應怎樣辦理對外貿易的外匯資金收付?

答:《辦法》明確,個人辦理對外貿易進行外匯資金收付時,應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在商務部門辦理對外貿易經營權登記備案后,個人對外貿易經營者從事貨物進出口時的外匯資金收付按機構辦理;進行工商登記或者辦理其他執業手續后,個人可憑有關單證委托具有對外貿易經營權的企業代理進出口項下及旅游購物、邊境小額貿易等項下的外匯資金收付、劃轉及結匯。也就是說,只要符合有關規定,個人真實貿易項下的外匯不論結匯還是購匯,都沒有總額限制,按實際需要辦理。

問:《辦法》對于個人資本項目交易是如何管理的?

答:《辦法》明確,境內個人在履行必要的核準、登記手續后,可進行符合國家規定的境外投資;境內個人可通過銀行、基金公司等具有相應業務資格的境內金融機構,進行境外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買賣。境外個人可按規定在境內進行直接投資;境外個人在遵守實需自用的原則下可購買境內商品房;境外個人按照我國有關規定,可購買B股,或者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參與國內人民幣股票買賣。個人境內合法財產可按規定對外轉移或對外捐贈。境外個人在境內的大額外匯存款納入存款金融機構短期外債余額管理。個人資本項下的結售匯也適用個人年度總額管理的規定:總額以內的,可持有效身份證明直接在銀行辦理;總額以上的,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經外匯局核準。今后,隨著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對個人資本項目外匯交易也將逐步有序地放寬。

問:《辦法》對于個人外匯賬戶管理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答:《辦法》明確,個人外匯賬戶按主體類別區分為境內個人外匯賬戶和境外個人外匯賬戶;按賬戶性質區分為外匯結算賬戶、資本項目賬戶及外匯儲蓄賬戶。銀行按照個人開戶時提供的身份證件等證明材料確定賬戶主體類別;個人進行工商登記或者辦理其他執業手續后可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辦理資本項下交易,經外匯局核準后個人可開立資本項目賬戶;個人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可直接在銀行開立外匯儲蓄賬戶。外匯局今后在個人非經營性外匯收付的管理上不再區分外幣現鈔和現匯賬戶,統一現匯和現鈔在存取、匯出入等方面的監管標準。

問:在進一步便利個人外匯收支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在監管方面有什么考慮和措施?

答:為在進一步放寬政策、便利個人外匯收支活動的同時,完善監管措施和手段,做到風險可控,在大部分個人外匯收支由商業銀行審核真實性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將加大事后的監督檢查和數據分析力度,通過個人結售匯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測個人外匯收支情況,加大對違法違規活動的查處;執行國家反洗錢的法律要求,完善對大額、可疑外匯交易的記錄、分析和報告,并加強對大額提鈔的管理;加強對個人跨境收支按有關規定辦理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手續的監管,根據國際收支形勢和個人外匯收支情況,適時、適度地調整年度總額。(摘自2006年12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內部控制 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企業管理

當前一些單位內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從源頭上給舞弊、腐敗行為予可乘之機。同時造成了單位資產的流失,影響了利潤水平,從而降低了其市場競爭力。為適應加入WTO的客觀要求,在新形勢下加強單位內部控制是現代管理制度建設的首要問題。2000年國家先后發布了《會計法》及《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試行)》,從法律的角度對內部控制作出規定。意在規范會計行為,強化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提升單位內部經營管理效果,杜絕經濟違法行為于未然。

內部控制是保證單位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貫穿于單位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經濟行為,就需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單位內部的職責分工、責任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和財產物資管理制度等有關管理制度中,都應具體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作為內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得是否科學、完善,對單位的財務管理影響重大。

一、制定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的必要性

內部控制制度劃分為內部管理控制制度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兩大類。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沒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如企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如由非出納人員每月編制銀行存款調節表。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具體規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控制,可提高現金交易的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保證組織機構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與有效運用,提高經濟核算的正確性與可靠性;推動與考核單位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二、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的原則

1、全面控制和重點控制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單位必須對所有的財務收支進行全面控制。所謂全面是指三個方面。一是全過程的控制,不僅包括經濟活動各個環節中涉及支出類業務的審批,還包括如銷售單、供貨合同等收入類業務的審批;二是全員的控制,包括單位領導在內的所有職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辦公費、投資、差旅費、業務招待費等所有費用項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對諸如基建投資、兼并等重要的財務收支項目,應實施重點控制,嚴格審批。

2、事前審批和事后審批相結合的原則。審批制度作為控制財務收支的一種重要途徑,不僅包括事后的審批控制,還應該包括事前的預算審批。特別是時于一些發生金額較大或者重要的財務支出,必須進行事前預算。

3、不相容職責劃分原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作為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必須遵循不相容職務必須分離的原則。這也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稌嫹ā访鞔_規定,“記帳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對一些小型單位因為職工人數少,絕對的職責劃分困難很多。但是應通過更嚴密的監督和復核,以彌補劃分的不足。

4、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應堅持科學性原則,盡量做到理論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應該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使制定的審批制度盡量切實可行。如果重視科學性而忽視實用性,設計的制度只能作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相反,如果重視實用性而忽視科學性,設計的制度雖然簡單易行但卻“漏洞百出”。同樣達不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三、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的內容

依據內部控制的原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中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財務收支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明確審批人及對業務的授權批準方式、權限、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審批人應當根據授權規定,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審批,不得超越審批權限;在確定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時,必須堅持可控性原則,即審批人員必須能夠對其審批權限內的經濟業務具有控制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審批人員能夠正確審批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審批質量。

2、財務收支審批程序。單位發生的各項財務收支,應該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和批準。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單位一般先由經辦人員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憑證上簽字,然后再據以向規定的審批人員審批,審批通過后交會計部門審核入賬或報賬。這種審批模式有許多不足之處。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會計人員,先審批后審核,即使會計人員發現疑問已是“既成事實”,會計人員往往不會或不敢有異議,這顯然不利于發揮會計的審核監督作用。因此,在設計審批程序時,如果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審核人員,應實行先審核、后審批的程序。

3、財務收支審批內容。財務收支審批的內容主要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體包括:(1)財務收支是否符合財務計劃或合同規定;(2)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會計法》、有關法規和內部會計管理制度;(3)財務收支的內容和數據是否真實;(4)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則;(5)財務收支的原始憑證是否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等等。

4、財務收支審批人員的責任。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必須堅持權責時等原則。在審批制度申。必須規定審批人員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體包括:審批人員應該定期向授權領導或職工代表匯報其審批情況;審批人員失職應該承擔的責任等。

四、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筆”審批模式。這是指一切財務收支全部由單位負責人或其授權人員(總會計師或主管會計工作的副職)一人審批。符合《會計法》中“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原則。其優點在于能夠克服多頭審批造成的監督失控或審批標準掌握不一等問題。但是,其缺點則是不符合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導致腐敗。特別是有些單位負責人把“一支筆”審批錯誤的認為是一個人說了算,更是難以約束。再加之單位負責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經營管理上,對各項財務收支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進行審批。這種審批模式應當予以改革和完善。應加強民主理財建設,對于大型投資應經過領導集體會商,涉及職工利益事項應通過職代會表決等。

2、分級審批模式。這種審批模式根據業務范圍和金額大小,分級確定審批人員。單位領導副職(分管領導)或職能部門負責人在其主管業務范圍和一定金額范圍內具有審批權,但對于重要的財務收支或金額較大的財務收支,必須由單位負責人審批。金額巨大的財務收支,甚至需要通過單位領導集體審批。這種審批制度的優點在于避免了權力的過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對審批人員的約束和牽制;并且,由于審批人員一般是職能部門負責人或單位分管領導,他們對審批范圍內的財務收支比較了解,可以提高審批質量。

3、多重審批模式。這是指所有財務收支均需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批人員共同審批。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制度的具體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單位實行職能部門負責人先審,單位負責人后審;有的單位實行職能部門負責人先審,分管領導后審,有的甚至還需要單位負責人最終審批;也有的單位實行分管領導先審,單位負責人后審;等等。這種審批制度的優點在于符合內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牽制原則,能夠提高審批質量。如小天鵝集團的“裁決”制度,就是先由業務員申領支出裁決,附上單據并簽字。再由部門會計核對預算并簽字,報部門主管審核,之后報財務總監審批,最后由董事長簽字??梢娫搶徟绦蛳鄬^為繁瑣,比較適合于大型集團單位采用。

4、混合審批模式?;旌蠈徟J綄嶋H上是上述三種模式的結合運用。它規定在一定的業務范圍和金額范圍內由一人審批,超過一定范圍和一定金額的財務收支必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批人員共同審批。這種模式針對不同的財務收支業務采取不同審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簡化審批程序,也加強了對重要財務收支項目的控制。但這種審批制度在實際運用中容易被人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逃避雙審或多審。

責 編 廉 靖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4篇

貿易融資對外貿企業加速資金周轉、擴大生產出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貿易便利化改革推進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貿易融資呈現快速發展勢態,在支持涉外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客觀上也成為短期跨境資金流動的重要渠道,對國際收支均衡管理和貨幣供應量調控帶來挑戰。本文以婁底近3年貿易融資發展狀況為例,分析貿易融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婁底市貿易融資發展現狀

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省內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煤炭等資源性行業,進出口貨物主要為鐵礦石、煤炭、鋼材等大宗商品,外貿量長期穩居全省前列,貿易融資需求旺盛。2012年以來,一方面隨著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和跨境人民幣結算推廣,貿易融資便利度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國內貨幣信貸政策趨緊,企業貿易融資需求也不斷上升。在此背景下,近年來轄內貿易融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并呈現一些新特點、新變化:

1.貿易融資總量快速增長,融資比率大幅上升

2011年以來,婁底市外匯指定銀行貿易融資產品迅速增多,目前,共有海外代付、進口押匯、進口項下境外銀行融資、出口項下境外銀行融資4大類13種貿易融資產品(見表1),貿易融資總量快速增長,2011-2015年,全市貿易融資發生額從6億美元增加至12.08億美元,增長了1倍多;對外貿易的融資傾向不斷提高,剔除單筆貿易組合融資因素后,進出口業務的貿易融資率從6.8%提升至61.8%。

2.貿易融資表外化特征明顯

2012年以前,婁底市外匯指定銀行表外貿易融資產品主要為海外代付。2013年來轄內銀行推出了7種“境內擔保+境外融資”模式的新型表外融資產品,如委托付款、信用證買方付息貼現等,2015年全年辦理表外貿易融資7.86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30.7%,表外融資占到貿易融資總量的40.8%,同比上升10.2個百分點。

3.貿易融資存在本幣化、長期化傾向

2013年以前,婁底市貿易融資的幣種主要是美元,融資期限大多為3個月。2013年以來,轄內銀行推出了訂單融資、直融通等5種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產品,融資期限為6個月-1年,全年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折美元2.6億,占同期貿易融資總額的21.4%,平均融資期限達295天;受此拉動,2015年轄內貿易融資平均期限140天,比2012年延長了近50天。

4.企業融資動機趨于多元化

婁底轄內外貿企業主要為華菱漣鋼、冷鋼、閃星銻業等大中型企業,2011年以前,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信貸環境相對寬松,企業貸款滿足率較高,貿易融資更多是企業主動通過負債外幣化套利的一種手段。如婁底市,2009-2011年銀行機構貸款余額增長了38.8%,是同期貿易融資增幅的2倍多,企業貸款需求得到較好滿足。2012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長趨緩,整體信貸環境趨緊,部分企業將貿易融資當做國內貸款的替代渠道之一,融資動機趨于多元化。2012-2015年,婁底貿易融資增長了101.3%。尤其是“兩高一?!逼髽I,銀行貸款面臨逐步壓縮、退出,企業資金壓力增大,為彌補流動資金缺口、節約財務成本,企業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貿易融資套利空間縮窄的不利形勢下,仍加大了表外貿易融資尤其是跨境人民幣融資的力度。

二、主要問題

1.加劇短期跨境資金波動,影響跨境收支均衡管理

貿易融資主要從兩方面影響短期跨境資金流動:一是提前或推后貿易收付款、結售匯時點,造成結售匯差額、貿易收支差額與進出口差額三者偏離。如進口押匯,推后了境內進口商購匯時點,造成結售匯差額與跨境收支差額偏差;又如進口海外代付,推后了境內進口商購付匯時點,引起結售匯及收支差額與進出口差額的偏離。二是擴大短期跨境資金流動規模。如出口訂單融資,是境外銀行為企業出口應收賬款提供的非買斷式融資,境內企業出口收匯后,到期再歸還境外銀行,1筆出口形成3筆跨境收支,擴大了跨境資金流動規模。當處于流入窗口期時,企業往往通過貿易融資等杠桿推進“負債外幣化、境外化”,導致短期跨境資金凈流入或結售匯順差,當流入窗口條件消失后,企業又會實施劇烈的去杠桿化操作,造成短期跨境資金集中流出或結售匯逆差,貿易融資的這種內在波動性,導致短期跨境資金“大進大出”,加大了跨境收支均衡管理難度。

2.現行政策管理框架難以有效管控貿易融資

(1)管理政策欠完善,銀行規避監管容易

目前,貿易融資管理主要涉及外匯局、人民銀行及銀監部門,其中,外匯局對銀行貿易融資的管理主要涉及短債指標、擔保指標、結售匯綜合頭寸與外匯貸存比掛鉤等政策;人民銀行規定本幣貿易融資不納入外債、擔保指標;銀監部門要求將同業代付納入表內核算,但對表外業務的風險資本監管要求較低,其風險權重僅為一般信貸的20%。貿易融資管理政策“本外幣有別、表內外有別”,銀行很容易規避。

(2)宏觀調控機制缺位,難以管控過度融資行為

目前,我國貿易融資按幣種分開管理,外匯局負責外幣貿易融資管控,人民銀行負責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管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外匯管制放松,跨境貿易融資對國際收支平衡和國內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目前尚未建立宏觀層面的調控機制。一是外幣貿易融資宏觀管理工具缺失。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前,外匯局主要通過企業貿易信貸比例限制這個“總閥門”管控長期(90天以上)貿易融資規模,2012年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后,外匯局對外貿企業實行分類管理,對占絕大多數的A類企業取消了貿易信貸比例限制,僅對B、C類企業貿易信貸及轉口貿易有所限制,而且分類管理對下調企業監管等級的條件要求較嚴、流程時間較長、操作成本較高,一般僅能對無法合理解釋其貿易信貸(融資)業務的企業實行降級,整個程序約需1個月,難以對企業具有真實交易背景的過度貿易融資行為進行調控。二是部門管理目標不一、管理政策欠協調。外匯局的政策目標主要是促進跨境收支均衡,人民銀行更側重于“防通脹”,隨著金融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提高,人民銀行為調控貨幣供應量而運用利率、匯率、信貸規模等政策工具時,可能產生較強的溢出效應,改變貿易融資窗口條件,進而影響市場主體貿易融資行為,沖擊外匯主管部門貿易融資管理。

(3)商業銀行柜臺監管職責履行欠到位

貿易便利化改革后,貿易融資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交由銀行柜臺執行,但由于銀行管理理念轉變滯后、相關技術手段缺乏,柜臺審核職責履行欠到位,是導致貿易融資過度擴張的重要原因。一是理念轉變滯后,銀行不愿“管”。交易背景真實性是保證貿易融資自償性和低風險的關鍵因素,由于長期以來銀行“以信貸風險為綱”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對貿易融資風險的管理更多基于信用風險角度,忽視了對交易背景真實性的審核,在審核過程中重形式、輕實質,甚至部分銀行在信貸規模緊張時,主動向企業推介用表外貿易融資代替一般流動資金貸款。二是技術手段缺乏,銀行很難“管”。如出口訂單及轉口貿易融資,是以貿易合同為質押進行融資,由于目前缺乏統一的業務信息及質押登記查詢平臺,銀行很難防范企業同一合同多頭融資、與關聯公司虛簽合同套取融資、利用一般貿易構造轉口貿易重復融資等行為。

3.外貿企業過度貿易融資面臨較大匯率風險

自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總體呈現升值走勢。在長期升值環境下,企業形成了穩定升值預期,匯率風險意識較為薄弱,在長期的負債外幣化過程中,累積了較大的匯率風險敞口。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步接近均衡水平,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企業面臨較大匯率風險。以婁底市為例,轄內一企業外幣負債規模達9億美元,2015年企業預計因匯兌損失達1.2億人民幣。

三、對策建議

1.完善貿易融資微觀管理框架,增強監管有效性

一是完善現行貿易融資管理政策。加強外匯局、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間貿易融資監管協調,增強政策在本外幣之間、表內外之間的協同性。二是督促銀行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督促銀行加快管理理念轉變,盡快形成以真實性、合規性審核為核心的貿易融資管理理念,實現由形式審核向實質審核轉變;管理部門要搭建統一的貿易融資服務平臺,為銀行提供企業進出口業務、貿易收支、貿易融資等數據查詢和貿易單據質押情況查詢服務,為銀行加強真實性、合規性審核,管控貿易融資授信風險提供信息支持。

2.探索貿易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機制,防范短期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一是健全宏觀管理協調機制。建立“1+1”(外匯局+人民銀行)的貿易融資調控機制,不斷增強外匯局、人民銀行在管理目標、政策制定、業務改革等方面的統籌性,降低宏觀政策溢出效應。二是完善貿易融資宏觀管理工具。加強論證評估并適時推出托賓稅,作為調控貿易融資的“剎車片”;進一步完善外貿企業分類管理制度,細化分類層級,增強管理靈活性,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并適當簡化程序,便利批量操作。三是探索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構建以宏觀容忍度為指引、市場化調控為主體、行政管理為補充的貿易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根據貿易融資占結售匯、跨境收支、進出口比重等要素設定貿易融資宏觀風險容忍度指標,并制定貿易融資應急管理預案,將貿易信貸比例控制、分類管理作為應急管理手段予以保留。當貿易融資整體風險處在宏觀風險容忍度內時,主要通過綜合運用窗口指導、利率、匯率、信貸規模、托賓稅等市場化工具進行調控,通過利益引導、預期引導改變企業貿易融資行為;當貿易融資風險超出宏觀容忍度時,迅速啟動應急管理預案,通過比例控制、分類管理等行政手段加強貿易融資風險管控。

3.加強對市場主體匯率風險和避險技能教育、培訓

建立涉匯主體匯率風險警示教育和避險技能培訓長效機制,通過通氣會、門戶網站、簡報渠道,定期向社會通報跨境資金形勢和匯率風險預警,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匯率風險意識,引導市場主體樹立適度融資理念,合理控制匯率風險敞口規模;加強匯率衍生產品的宣傳和推介,指導企業運用避險產品防范存量貿易融資匯率風險。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5篇

(2006年6月1—15日)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體制創新

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改革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問題。6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防治動植物病蟲害、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加快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形勢,要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此,要改革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明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承擔的公益性職能,合理設置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理順管理體制。要發展社會化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積極穩妥地將可交由市場來辦的一般技術推廣和經營性服務分離出來,鼓勵其他經濟實體依法進入農業技術服務行業和領域,參與基層經營性推廣服務實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要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支持力度,保證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資金的供給。

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部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最近,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原則是,必須堅持有利于發展糧食生產,有利于種糧農民增收,有利于糧食市場穩定,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建立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機制,保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加強糧食市場管理,維護糧食正常流通秩序;強化糧食工作省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放開收購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放開糧食收購和價格,健全糧食市場體系。二是建立直接補貼機制,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三是加快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從根本上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四是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五是建立糧食產銷區之間長期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會議指出,這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特別需要把加強糧食市場管理作為突出任務。要建立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各類從事糧食收購的企業,都必須執行國家規定。要加強對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強化糧食批發、零售市場管理,大力整頓糧食市場秩序,建立糧食經營信息統計報告制度,完善糧食市場管理制度,做到放而不亂、活而有序。

二、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體制創新

國務院部署2006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任務。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最近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總結2005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的任務。會議強調,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意義重大,務必取得更大的進展。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一)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搞好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促進東北三省與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一體化。擴展同東北亞國家以及港澳臺的經濟技術合作。(二)努力發展現代化的大農業。加強東北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規?;?、標準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經濟政策,積極而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積極打造東北優勢產業基地和知名品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強老工業基地發展后勁。(四)加快振興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要加強組織協調工作,開展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協同攻關,抓好引進重大技術裝備消化吸收再創新。(五)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抓緊制定東北地區協調統一的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補償政策,建立東北三省的環境安全與資源安全監控體系和預警機制,保護好東北地區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森林、濕地資源,治理好遼河、松花江的水污染。(六)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好地解決森工、煤炭、軍工等困難行業、困難企業職工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努力擴大城鎮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支持東北地區實施棚戶區改造計劃,加快采煤沉陷區治理。

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公布。財政部發布《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掇k法》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和各部門、各單位的管理職責,全面規范了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構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從形成、使用到處置全過程的有效監管體系。

四、金融體制改革

保監會原則通過健康保險管理辦法等。最近,保監會主席辦公會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保險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草案)和《外國保險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修訂草案)。

《關于調整部分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下發了該《通知》,對保險業務外匯管理部分規定作了調整?!锻ㄖ访鞔_,境內保險經營機構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根據經營需要,可以在外匯指定銀行進行外幣與外幣間的兌換,調整其外匯資金幣種?!锻ㄖ愤€將保險經營機構以外匯收取保費的原規定,調整為“可以選擇以人民幣或外匯收取保費,但不得收取外幣現鈔”;將保險經營機構以自有外匯支付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的原規定,調整為“可憑有關保險合同、賠款計算書到外匯指定銀行從其外匯賬戶中支付或購匯支付”。此外,《通知》還取消了境內保險公司辦理境外再保險分出業務的購匯限制,明確規定:“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局核準從事外匯再保險業務的境內保險經營機構,按照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有關規定辦理境內保險的境外再保險分出業務時,可根據實際經營需要,持分保合同、分保賬單或分保支付清單等相關有效憑證,到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從其外匯賬戶中支付或購匯支付手續”?!锻ㄖ窂慕衲?月1日起施行。2003年發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境外再保險分出業務售付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同時廢止。

五、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國務院原則通過《反壟斷法(草案)》。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會議認為,反壟斷法是保護市場競爭,防止和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中的一些反壟斷規定,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有必要制定一部比較系統、全面的反壟斷法,為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保持我國經濟活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進一步提供法律保障。草案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國際有益經驗,規定了禁止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對壟斷行為的調查處理等內容。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海南30項措施整治旅游市場,收回扣將按商業賄賂查處。海南省政府《關于建立旅游市場監督管理長效機制的若干規定》日前正式實施?!兑幎ā访鞔_了對旅游市場實行市縣屬地管理,強化了各級政府的責任,旨在實現海南省旅游市場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針對游客反映強烈的高額回扣、落地收費、自費項目、“人頭費、帶團費”等零負團費問題,海南省將多管齊下根治亂收費現象:(一)給導游、司機等回扣將按商業賄賂查處;(二)全省旅游經營實行費用“一卡通”支付方式和銀行信用結算制度,統一結算;(三)實行組接團時一次性收費制度,禁止合同以外的收費項目;(四)對旅游景區景點(含特種旅游項目)、民俗風情點、旅游演藝點、旅游購物點、旅游飯店、旅游餐飲點及車船公司等所有旅游服務項目實行稅控管理。 此外,為保障服務質量,《規定》對每個環節都作了具體規定,如實行旅行社、導游人員一體化管理及導游人員計分考核管理,規定導游人員應當在旅行社注冊,成為旅行社從業人員;旅行社應當與導游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約定雙方權利義務,約定導游人員工資報酬和社會保險等。

六、地方改革

北京市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定。清理的范圍是該市2001年10月1日以后制發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文件中含有的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內容。清理工作分三個階段:各單位整理匯集文件、自查階段(6月30日前);審查處理階段(10月15日前);匯總清理結果,向社會公布階段。

北京市改革統計管理體制。最近,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改革統計管理體制、加強統計工作。會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改革統計管理體制加強統計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

江西省南昌市向學校超標準收取贊助費、擇校費等征稅。為加強對教育機構營業稅的管理,南昌市地稅局決定對學校超過規定標準以各種名義收取的贊助費、擇校費等收入,一律按3%的稅率征稅;對未按規定申報納稅的學校,最高罰款1萬元。南昌市地稅局明確,托兒所、幼兒園以開辦實驗班、特色班和興趣班等為由收取的費用,以及與幼兒入園掛鉤的贊助費、支教費等超過規定范圍的收入,均應按規定征稅。各級各類學校超過規定標準和規定范圍,以各種名義收取的贊助費、擇校費等收入,也應按規定申報納稅。政府辦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學校開設進修班、培訓班取得的收入,未納入財政專戶管理,而進入學校下屬部門自行開設賬戶的,均應按規定征稅。稅務部門明確,各類學校應辦理稅務登記,按期進行納稅申報,違者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限期不整改,情節嚴重的,將被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供稿)

外匯投資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中國高達3萬多億的巨額外匯儲備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很多學者對其持續快速增長的成因提出了各種看法。本文主要評述了外匯儲備理論的演進,著重探討最優儲備理論中的重商主義和預防審慎動機理論,從而分析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的內外成因,為貨幣當局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外匯儲備;重商主義;預防審慎

一、外匯儲備理論的演進

外匯儲備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等。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中規模最大、使用頻率最高、增長速度最快、地位最重要的資產,占國際儲備資產總額的絕大比重(IMF,2001年)。

1、外匯儲備理論的發展

1802年由“中央銀行之父”亨利·桑頓(Henry Thornton)在其著作《關于大不列顛紙幣信用的性質和效應的探究》中指出,一國的黃金儲存量應等于其能彌補的對外貿易差額,而又不至于引起國內經濟的過分波動相聯系,由此黃金儲備理論逐步建立。

其后,羅伊·福布斯·哈羅德(Roy Forbes Harrod)在1933年出版的《國際經濟學》中指出可以通過動用國際儲備來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在1937年出版的《國際短期資本流動》中指出,僅僅用黃金儲備來解釋國際收支調節問題是不夠的,還應該考慮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作用,國際儲備理論在研究對象上發生了改變。

20世紀60年代以后,根據理論演進的歷史邏輯,有關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經歷了五個主要的理論模型:比率分析法模型、成本-收益模型、緩沖存貨模型、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優化模型,以及其最新理論進展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最優國際儲備分析法。

2、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持有動機理論分析

很多學者對發展中國家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動機進行了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Flood and Marion(2001)堅持傳統外匯儲備功能的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持有外匯儲備是為了維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Carcia and Soto(2004)認為外匯儲備有穩定本國產出的作用。Li and Rajan(2005)認為是為了利用高額儲備來彌補這些國家基本面溫和程度的薄弱,也可能是為了利用外匯儲備的信號作用,讓國際金融市場在為其評級時,不至于因儲備少于他國而使其處于不利地位。Dooley, Folkerts and Garber(2005)認為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是發展中國家促進出口政策的“副產品”。Heller(1966)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認為,一國政府持有外匯儲備主要是出于審慎性目的,而不是用于國際貿易的直接支付。Ben-Bassat and Gottlieb (1992)模型將持有外匯儲備的動機由“國際交易目的”轉變為“預防對外支付違約引起的對國內經濟的危害”。Aizenman and Marion(2004)認為一些國家出于預防性的審慎動機而刻意積累儲備,以便為資本流入的突然停頓或資本流動的逆轉購買保險,發展中國家持有外匯儲備是為了穩定財政支出減少執政風險。Lee(2004)認為外匯儲備有保險的性質并根據實物期權理論對外匯儲備最優規模進行了分析。Aizeman and Lee(2007)對新興發展中國家持有外匯儲備的動機做了實證分析,認為代表新重商主義的變量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極為有限,對中國持有外匯儲備的解釋力近乎為零;相對而言代表謹慎動機的變量對中國持有外匯儲備的增長更具解釋力。

外匯儲備的用途可歸結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用于“國際交易目的”,即一國政府直接動用外匯儲備以支付國際買賣交易活動。第二類則是用于“預防性的審慎目的”,即政府出于一定的政策需要而動用外匯儲備,以應對或防備經濟不利事件的發生??偟膩碚f,對發展中國家持有巨額外匯儲備動機的解釋基本上源于以下兩種理論:

(1)新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學派認為國際貿易是國家財富的最重要的形成來源;要在國際貿易中獲利,必須以本國制造品出口到外國以換取黃金、白銀(貴金屬);國際貿易的原則是多賣,少買,從而使貴金屬(外匯)多在國內積累,謀取貿易順差;為了要取得國際貿易的順差,必須出口本國出產的制造品,進口外國的原料,利用制造品與原料的價格剪刀差獲利;必須將本國國內市場的主要份額保留給本國產業,從而保護自身的工業生產能力,培植新興產業,給本國人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

新重商主義是麥金農、克魯格曼等人總結美國70年代對外經濟中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和經濟民族主義發展起來的。首先,新重商主義沿襲了凱恩斯通論中的分析方法,認為貿易順差和投資、消費等一樣也會產生乘數效應,因此,政府為了實現內部利益極大,刻意制造順差,這和重商主義單純的積累黃金的目的是不同的。其次,新重商主義的保護措施繁多且具有攻擊性,甚至發展成一系列排他性的貿易保護集團。

新重商主義認為發展中國家積累外匯儲備是出于提高本國出口競爭力的目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中國家往往在傳統產業積壓了大量剩余勞動力,提高本國出口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收這些剩余勞動力,但這種重商主義政策對其他貿易伙伴國造成外部不經濟。

(2)預防性審慎動機

進入20世紀90年代,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及貨幣危機的頻發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對外匯儲備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特殊作用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此Ben-Bassat and Gottlieb (1992)提出了一個基于預防性審慎動機的度量適度外匯儲備規模的最優化模型。他們認為,隨著外匯儲備功能的不斷演變,一國持有外匯儲備的動機正從原來的主要出于對外貿易的動機轉變為預防性審慎動機。

預防性審慎動機主要反映了一國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沖擊的風險而進行自我保險需求,認為外匯儲備積累與預防突發事件、資本外逃、經濟不穩定相關。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危機發生國的生產、投資都急劇萎縮,危機后,對外匯儲備功能的理解已從保證對外支付轉向應對貨幣和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外匯儲備在維護一國金融安全中的特殊作用得到了進一步認識。

為了避免貨幣危機的發生,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選擇了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出于這種預防性審慎動機的考慮,當一個發展中國家發生貨幣危機后,其他與這個國家經濟相似的非危機發生國為了避免本國發生同樣危機,也會相應增加外匯儲備的數量。

二、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現狀

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1996年外匯儲備為1050.29億美元,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42.7%。2002年我國開始實行意愿結匯制后,外匯儲備規模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同年10月,我國外匯儲備為10096.26億美元,首次突破萬億美元。2008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儲備規模增速有所下降,同比增長27.3%。2009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為20088.80億美元,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一舉突破3萬億美元,達到30446.74億美元,同比增長24.4%,穩居全球第一。截止2011年12月,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18萬億美元。

圖1顯示了我國從1994年至2011年的外匯儲備規模,圖2顯示了1994年至2011年的外匯儲備的年增長率。從總量來看,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尤其自2002年以后呈現超速增長的趨勢。

巨額且持續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儲備的迅速增長增強了我國國際清償力和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有利于減緩國內金融沖擊,增強宏觀調控能力,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是,這種不斷積累的儲備存量會增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弱化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并面臨著高昂的機會成本及價值縮水風險等居多問題,成為實現內外均衡的重要問題。因此,深入分析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的原因,對于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加強外匯儲備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成因分析

預防性審慎動機較有針對性的分析了金融危機后發展中國家普遍持有外匯儲備的原因,目前來說,我國持有儲備用于直接商務交易已趨于減少,而更重要的是政府為應付不測事件而持有外匯儲備。

1、內部原因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1994年匯改后外匯儲備年增長率高達143.5%,總共18年數據中有6年增幅超過40%,7年增長率均高于20%,4年增幅低于20%。從1994年到2011年外匯儲備增長存在四個明顯階段:第一階段從1994年到1996年,這個階段外匯儲備的增加基本上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第二階段從 1997年至2000年,這個階段外匯儲備的增長率出現大幅度的下滑;第三階段從2001年至2007年,外匯儲備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第四階段從2008年至今,外匯儲備增長率出現大幅下滑。

第一階段外匯儲備增長主要是基于外匯體制改革和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從1994年1月1日開始,我國實現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這次匯率改革實行1美元兌換8.70人民幣為起點的浮動匯率,使人民幣貶值了50%,極大地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并抑制了進口的增長。得益于出口額的大幅提升,經常項目持續保持順差。同時,1993年以來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逐漸成為新的國際資本主要流入國。1993年至1995年我國推行高利率的貨幣政策,存款年利率高達10.98%,吸引了國外大量資本的流入,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

第二階段外匯儲備增長主要是由于海關打擊走私活動、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和新的結售匯制度。1997年和1998年中央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來加大打擊走私行為,保證了國家稅源,提高了海關稅收。1999年后,我國逐漸加大了企業出口退稅的力度和金融支持,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使得經常項目保持了順差。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利用外匯憑借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與公開市場操作,人民幣匯率還略有上升,于是出現了資金大量回流的現象。1997年10月起我國實行了新的結售匯制度,規定國內重要外貿企業可以保留不超過出口額15%的現匯,這使得企業可留存一部分外匯,從而使得新增外匯儲備的增速下降。

第三階段外匯儲備增長是基于我國持續和快速的經濟增長。2001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實現了年均8.5%的增長速度,為外匯儲備增長提供了前提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以及國內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同時,人民幣匯率對均衡匯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扭曲了國內外產品、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資產之間的價格,造成持續的貿易順差和資源錯配。

第四階段外匯儲備增長同樣是我國持續快速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了負面影響,外貿企業出口訂單減少,導致外匯儲備增長率下滑,甚至從2011年11月份起外匯儲備總額出現下降趨勢。

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還與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未得到妥善解決有關。主要包括:傳統觀念、制度缺陷、改革未到位等深層次原因導致國民儲蓄持續大于投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對出口依賴性較強;國內投融資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融資渠道有限且成本較高,國內儲蓄不能有效利用,使一些國內企業赴境外融資,擴大了資本流入;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和政策調整滯后,對外貿易“獎出限入”、資本流動“寬進嚴出”,擴大了對外貿易和金融項目順差。

2、外部原因分析

(1)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政策

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經濟蕭條背景下,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被迫將其無比較優勢的低端制造業、服務業向其他低成本國家轉移,將其國內經濟不景氣而閑置的資本投向發展中國家來尋找新的盈利機會。而且在對華貿易中,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對我國急需的高新技術設備、國家安全產品及重要戰略物資采取限制政策,對我國實行進口管制,這在客觀上加大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

(2)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國際資本流動沖擊的風險和危害,使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意識到外匯儲備的重要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使人們意識到,在金融、經濟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的年代,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對于穩定國內經濟、應對外部沖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危機后,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都加緊充實本國外匯儲備實力,以防不測。我國在1998年動用外匯儲備穩定了香港金融市場后,多儲備些外匯成為近些年我國政府外匯儲備管理的指導思想。

(3)國際貨幣體系安排的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美元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大部分國際貿易中都是以美元計價。中國作為國際債權國,存在“高儲蓄兩難”問題,一方面美元資產的增加造成人民幣不斷升值壓力;另一方面美國等貿易逆差國、國際債務國認為中國巨額順差是由于貨幣低估和貨幣操縱所造成的。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作用下,資本大量流入使得儲備資產進一步增加,而人民幣升值使得巨額外匯儲備資產遭受匯兌損失。因此,在當前貨幣體系安排下,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維持人民幣幣值信心的保障,而代價就是承擔美元貶值風險。

三、總結

總體上來看,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長期存在的國際收支順差、強制結售匯制和其他的經濟政策等是我國超額外匯儲備存在的主要內因,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貿易政策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等是我國超額外匯儲備產生的主要外因。我國主要是基于預防性審慎動機將外匯儲備作為一種自我保險基金,以應對我國宏觀經濟所可能受到的異常沖擊。我國把外匯儲備看成是宏觀經濟的穩定器,通過持有足夠數量的外匯儲備,并在必要時動用它們,可以避免經濟發生危機或減輕宏觀經濟波動。為應對國內宏觀經濟所可能受到的異常沖擊,我國不但應持有國際交易目的的正常外匯儲備,還應保有能應對超出這一正常需要即預防性審慎動機需要的額外儲備。

參考文獻:

[1] Aizenman, J. and J. Lee. (2007), International Reserves: Precautionary Versus Mercantilist Views, Theory and Evidence, Open Economies Review, Vol. 18, (2), pp. 191-214.

[2] Ben-Bassat, A. and Gottlieb, D. (1992), 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Sovereign Ris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3, pp.345-362.

[3] IMF. 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 2001.

[4]漆瀅.中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動因分析[J].特區經濟,2005(12)

[5]張志超.最優國際儲備理論與測度:文獻綜述[J].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Working Paper NO.0818

上一篇:農民消費論文范文下一篇:傳播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