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

2024-02-16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梳理了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核心觀,最和最新實證研究成果,目的并進行該領域的全面文獻綜述,而是闡述筆者的一些個人理解。在微觀結構理論的研究框架下,匯率動態是分散信息轉化為市場共識信息的過程,信息匯聚速度的緩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傳統匯率理論所面臨的困境,但微觀結構模型的匯率預測能力仍有待實證檢驗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微觀結構理論并非對宏觀匯率理論的否定,二者之間存在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融合宏觀與微觀元素的混合模型,將成為匯率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匯率動態;信息匯聚;匯率預測;混合模型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2015年7月以來,有著“國家隊”稱號的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已設立并運作三年時間。在此期間,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是否行使了“平準”職能?是否發揮了“平準”效果?是推動了證券價值回歸,還是加劇了證券市場追漲殺跌?這些均是尚未解答的問題。本文以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8090次頭寸調整為對象,就上述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發現:第一,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總體上按照“低估買入,高估賣出”的逆向操作原則進行運作,基本行使了“平準”職能;第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買入信號有助于提升標的證券價格,賣出信號有助于打壓標的證券價格,買、賣信號起到了“平準”效果;第三,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顯著推動了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沒有明顯跡象表明平準基金加劇了證券市場追漲殺跌。

關鍵詞:證券市場;平準基金;行為模式;市場效應;逆向操作;價值回歸;累計異常收益率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證券市場平準基金(Stock Market Stabilization Funds)是政府通過特定機構以法定方式建立,通過逆向操作的方式來熨平證券市場非理性價格波動,以達到穩定市場目的的基金,在新興市場有著廣泛和長久的應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多輪牛、熊更迭,期間關于是否應當設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研究和爭論經久不息。最終,以“救市”為首要目標的中國首個A股市場平準基金誕生于2015年7月。

這支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外匯管理局旗下3個投資平臺以及5支公募基金組成,被市場稱為“國家隊”的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以近4萬億元規模的直接購買操作,極大程度遏止了2015年A股市場崩盤風險的蔓延和加劇,并在隨后的時間里持續影響整個證券市場。據不完全統計①,在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期間,“國家隊”持有個股股權比例變動8090次,其中“股災”期間(2015年第3季度至2016年第1季度)持有個股股權比例變動3155次;“股災”結束后變動4935次。截至2017年9月30日,“國家隊”持有市值約46055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8.1%。因此,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成為了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之一,且其抑制過度投機和非理性價格波動的作用也趨于常態化。

盡管平準基金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并不鮮見,但是以“國家隊”為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在入市方式、干預范圍以及存續時間方面都有較大的特殊性,這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和平準效果與其他市場平準基金存在一定差異。遺憾的是,相關研究卻并不充分。

在2015年“國家隊”平準基金組建以前,國內學者大多集中于探討中國推出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可行性。例如,黃明[1]提出在中國證券市場持續低迷的情形下,應當引入平準基金糾正證券市場失靈,并探討了我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可行模式,且從資金籌集、市場扭曲、尋租行為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推行平準基金可能面臨的風險。帳堃和張昂[2]通過總結日本、中國香港等地平準基金的運作經驗,測算了平準基金規模與上證50指數控盤能力的關系。楊曉蘭和洪濤[3]采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通過真人模擬證券交易考察了行為透明和不透明的兩類平準基金對市場參與者報價的影響,提出兩類平準基金都能改善投資者報價決策的理性程度,且交易行為透明的平準基金效果更佳。由于2015年前A股市場暫無平準基金實踐,部分學者以1997至1998年香港救市資金為樣本,對平準基金的調控效果進行了定量研究。例如,Su等[4]和Chan等[5]檢驗發現,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的買入行為為33只恒生指數成分股帶來了超額回報,而且Su等[4]還發現平準基金的干預降低了股價波動性,并對恒生50中型股指數(Hang Seng Midcap 50 Index,HSMC)和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Hang Seng China-Affiliated Corporations Index,HSCC)產生了正向溢出效應。Su和Yip[6]通過對成交量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盡管香港的平準基金短期內能夠降低市場波動,但長期效應并不顯著。

從2015年至今,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已成立并運作近3年時間,截至目前關于這支平準基金的嚴肅研究仍然比較匱乏。相較而言,Huang等[7]對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2015年“救市”效果進行較為細致的研究。他們以平準基金買入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CAPM模型計算了“救市”對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價值的影響,利用莫頓模型計算了“救市”對上市公司債務價值的影響,并將兩者與平準基金付出的購買成本進行比較后發現,平準基金“救市”操作帶來了凈收益在5.7萬億至6.6萬億人民幣之間,約占2014年中國GDP的10%。隨后,他們用面板數據進行了歸因分析,認為上述凈收益來自于政府對股票需求的增加、潛在債務違約的減少以及市場流動性的提升。賀立龍等[8]利用事件分析方法,對遴選的2015年6月至8月期間5次平準基金買入效果進行了研究,發現在事件前后兩日窗口期內,證券標的累計異常收益率以事件日為轉折點發生明顯逆轉,從而指出平準基金有助于抑制股價斷崖式下跌、熨平短期異常波動。賀立龍等[9]進一步利用EGARCH模型考察了2015股災期間的上證綜指價格波動,指出平準基金在2015年9月的買入相比于7月初而言效果更為顯著,但認為總體上平準基金對平抑股價下跌效果有限。

總體來看,除研究成果較少以外,現有研究不充分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考察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從而難以對其調控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導致相關研究結論可信度不高。由于平準基金行為完全透明化可能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國家隊”的買賣行為并不能及時披露,這就導致難以跟蹤評估其干預效果。二是混淆了平準基金“買入”行為的直接影響和其釋放的“信號”所產生的間接影響,對后者的重視明顯不足。平準基金“買入”所形成的證券需求增量顯而易見,但影響力度和持續時間是有限的,然而“信號”所發揮的市場影響可能更大Vitale構建了基于市場微觀結構的外匯市場干預模型,發現:由于信號價值的差異,相比于中央銀行通過外匯交易商間接干預市場而言,中央銀行直接干預更有利于降低市場波動性。[ZW)],但不易測量。三是僅局限于研究平準基金2015年“救市”效果,缺少對后續市場影響的研究。事實上,平準基金在2015年“股災”結束后長期活躍于A股市場,其持有市值份額并未降低,且個股股權占比變動次數遠超過“股災”期間。

因此,為了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本文嘗試回答如下三個問題:第一,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是否行使了“平準”職能?即:“國家隊”的行為模式是否符合平準基金職能要求,按照逆向操作的原則買賣證券標的?第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操作所釋放的信號是否發揮了“平準”效果?即:“國家隊”買入的信號是否有助于提升標的證券價格?“國家隊”賣出的信號是否有助于打壓標的證券價格?第三,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操作所釋放的信號推動了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還是加劇了證券市場的追漲殺跌?

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成立與運作

盡管早在1998年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就動用超過1000億港幣買入33只恒生指數成分股,A股市場的平準基金設立卻晚得多。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下文簡稱“上證綜指”)從最高6124.04點急劇下跌至1664.93點,跌幅高達72.8%;但在《中國金融報告2009》中,中央銀行仍然指出“中國股市尚處于發展初期,市場機制和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是否引入平準基金尚需進行充分論證和科學評估”。

2015年6月13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文簡稱“證監會”)下發《關于加強證券公司信息系統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證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統評估認證規范》,要求各證券公司不得通過網上證券交易接口為任何機構和個人開展場外配資活動、非法證券業務提供便利,主動刺破了A股市場泡沫。在隨后的一周內,上證綜指猛烈下跌了13.1%,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周跌幅。6月26日,上證綜指單日跌幅高達7.3%,多達2284只股票跌幅達到10%(此時A股上市公司總數為2456家),場外配資比例達10倍的交易者率先面臨清倉危機。當日,中國人民銀行緊急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然而,拋售壓力并沒有顯著緩解,清倉危機繼續傳遞至杠桿倍數達3倍的傘形信托,然后傳遞至杠杠倍數為2倍的場內融資交易者。6月29日至7月3日,上證綜指繼續下跌12.07%。7月4日,證監會召集國內21家大型證券公司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21家證券公司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15%出資,合計不低于1200億元,用于投資藍籌股ETF。7月5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加入救市隊伍,并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的融資支持承諾;中央匯金投資公司承諾近日購買ETF,并將在未來持續買入。從7月6日開始,以中國證金和中央匯金領銜的“救市”資金正式開始買入操作,A股市場上首支平準基金應運而生。

這支被稱為“國家隊”的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在成立伊始就明確將以直接購買的方式進行市場干預,但調控力度之大、范圍之廣遠超市場預期。在平準基金成立的第一個季度(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國家隊”賬戶就出現在多達1402家A股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列表中,占彼時上市公司總數的50.58%。其中,在滬市主板市場買入586只股票,深市主板買入233只股票,中小板買入363只股票,創業板買入220只股票。截至2015年9月30日,平準基金持有A股市值超過4.02萬億元,占彼時A股總市值的9.6%。

隨著A股市場逐漸企穩,2015年第4季度平準基金整體上縮減了持倉份額。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十大流通股東”來看,平準基金持有A股市值的市場占比降低至7.81%。這一期間,平準基金進行了積極的倉位調整,減持了954家上市公司股票。但同時,平準基金買入了222家上市公司股票,其中183家為增持,39家為首次買入。

2016年1月,在實施熔斷新政的背景下,A股市場在1月4日和1月7日共發生了4次熔斷,其中兩次觸發了5%的熔斷閥值,兩次觸發7%的熔斷閥值;四個交易日內上證綜指再次下跌11.7%,深證成指下跌15.04%。從上市公司披露的2016年第1季度報告來看,2016年1—3月期間,平準基金共發生了577次倉位變動。其中,賣出358次,增持207次,首次買入12次。截至2016年3月31日,平準基金持有A股市值縮減為37261.49億元,但市值占比提升至8.2%。

在股票市場基本企穩后,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劉士余2016年3月指出“未來較長時間內中證金不會退出(市場)”,而將會繼續發揮“穩定、平準”作用。從2016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A股市場總體上運行平穩,沒有出現連續暴漲、暴跌情形。此間,平準基金仍然進行了較為積極的管理,累計倉位變動4935次;其中,平準基金在201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進行了增持,其余季度均為減持。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平準基金持有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維持在8%左右(詳見表1)。截至2017年9月30日,平準基金持有市值占比為8.1%。

總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平準基金相比,以“國家隊”為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表現出了較大的特殊性:第一,入市方式不同。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較少采用直接購買的調控方式。例如,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采取的干預方式是向最大的9家商業銀行注入1250億美元,以保障證券市場流動性;而中國在2015年第3季度以直接購買股權的方式進行干預,直接持有股票市值超過4萬億元。第二,干預范圍不同。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1997至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為抵御外部做空力量、提振投資者信心,使用超過1000億港幣購買了33只恒生指數成分股;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在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買入的A股股票數量達到1534只,約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量的一半。第三,退出時間不同。通常股災期間以財政或公共資金(不包含養老金)組成的平準基金退出較快,例如日本1962年股災后一年、日本1990年股災后一年半、中國臺灣1996年股災后一個月、香港1998年股災后一年、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年半平準基金便開始退出;而中國從2015年股災至今仍未見平準基金退出跡象,且官方亦無明確退出計劃。因此,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和平準效果也可能與其他市場存在一定差異。

三、平準基金是否行使了“平準”職能?

借鑒黃明[1]、楊曉蘭和洪濤[3]對平準基金的定義,平準基金的職能是熨平非理性市場波動,從而穩定證券市場;行使這一職能的方式是對標的證券進行逆向操作。因此,要驗證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是否行使了“平準”職能,即是要檢驗其行為模式是否符合逆向操作的原則:在標的證券低估時買入,在標的證券高估時賣出。

實證方面,檢驗的困難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平準基金買入、賣出行為不會即刻披露,只能從上市公司定期公告中披露的“十大流通股東”中得知前一季度平準基金的持倉變化;二是標的證券是否低估或者高估較難判斷。因此,我們不可能基于公開數據準確刻畫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不過,我們可以將檢驗的思路轉換為:給定一套符合逆向操作原則的行為規則,再判斷這一規則能否總體上描述平準基金的持倉變化特征。

不妨將逆向操作規則做如下規定:(1)當標的證券價格低于120日移動平均價格時視為低估,標的證券價格高于120日移動平均價格時視為高估在承認證券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基礎上,上述規則總體上可以用來判斷證券價格低估或者高估。事實上,這里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相當準確地劃定均線周期,或是利用估值模型來確定標的證券價值。我們“模糊”地以120日均線(半年線)作為判斷低估或高估的標準,一方面是有意避免過度擬合,另一方面是因為估值標準的精細程度并不改變文章的主要結論。[ZW)];(2)將一個完整季度內股價與120日移動平均價格的離差加總,若總離差為負則該季度總體低估,若總離差為正則該季度總體高估;(3)若標的證券上一季度總體低估,那么標的證券定期公告中顯示的平準基金持倉份額應當增加,若標的證券上一季度總體高估,那么標的證券定期公告中顯示的平準基金持倉份額應當減少。

按照這一規則,我們統計了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期間平準基金干預過的1534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價格、離差、季度總離差以及平準基金持倉份額變動。其中,被納入平準基金范圍的主體包括:中央匯金資產管理公司、中央匯金投資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證金融資管計劃(10個基金資管計劃);外管局旗下3個投資平臺(梧桐樹投資平臺公司、北京鳳山投資公司、北京坤藤投資公司)以及5支靈活配置混合型公募基金(招商豐慶、易方達瑞惠、南方消費活力、嘉實新機遇、華夏新經濟)。我們分別對平準基金持倉總份額和標的證券個體持倉份額進行了檢驗。

圖1描繪了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期間A股總市值波動與平準基金持倉份額變化??梢钥闯?,A股總市值在2015年第3季度、2016年第1季度、2017年第2季度的總體離差為負,平準基金持倉市值占比均顯著提高(+118.2%、+5.03%、+11.37%);總市值在2016年第2季度、2016年第3季度、2017年第3季度的總離差為正,平準基金持倉市值占比均顯著下降(-1.51%、-4.0%、-3.6%)。在上述6個季度中,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符合我們給定的逆向操作原則。2015年第4季度和2016年第2季度中,平準基金的操作方向與逆向操作原則不符;2017年第1季度平準基金持倉市值份額基本不變??傮w上,從A股總市值和平準基金持倉總份額變動關系來看,在大多數時間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符合逆向操作的原則。

個股方面,我們考察平準基金在9個季度里對1534家A股上市公司的持股份額變動方向(增持、不變、減持)是否符合前文給定的逆向操作規則。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標的證券低估、正常還是高估,平準基金持倉份額不變的次數最多,表明平準基金并沒有過度干預證券市場。但是,當標的證券股價低估時,平準基金增持的次數略大于減持的次數;而當標的證券股價高估時,平準基金減持的次數明顯大于增持的次數,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逆向操作特征。

針對每一只個股,統計樣本期內平準基金

9次持倉頭寸變動(增持、不變、減持)中符合逆向操作原則的頭寸變動次數占比(若9次調整均符合逆向操作原則記為100%,8次符合逆向操作原則記為8/9,以此類推),其分布如圖2所示??梢钥闯?,“符合率”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右偏特征,意味著:對于大多數個股而言,平準基金的9次持倉份額變動總體符合逆向操作原則。

上述結果表明:從統計上來看,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基本符合逆向操作的原則,行使了“平準”職能。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論,我們利用多項邏輯回歸(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MLR)檢驗:標的證券的股價偏離方向是否顯著影響平準基金的持倉調整方向。

結合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披露的平準基金上一季度增持、減持和披露日股價高估、低估情況,考慮以下四種可能性:(A)平準基金上一季度增持,披露日股價高估;(B)平準基金上一季度減持,披露日股價高估;(C)平準基金上一季度增持,披露日股價低估;(D)平準基金上一季度減持,披露日股價低估。圖4描繪了四種情形下的樣本數量,各種組合情形下均有足夠樣本用于統計檢驗。

直覺上,在平準基金持倉披露后的窗口期內,上述四種情形下標的證券的累計異常收益率應當有所不同,取決于買、賣信號推動價值回歸,還是加劇追漲殺跌。

若平準基金買入、賣出信息有助于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那么C情形(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低估)下的異常收益率應當最高,B情形下(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高估)下的異常收益率應當最低。C情形下,平準基金買入行為向市場傳遞了標的證券價格低估的信號,且平準基金持倉披露時股價仍然處于低估區間,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買入動機最強。B情形下,平準基金賣出行為向市場傳遞了標的證券價格高估的信號,且平準基金持倉披露時股價仍然處于高估區間,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賣出動機最強。因此,C情形下標的證券的異常收益率應當顯著高于B情形。

若平準基金買入、賣出信息加劇了市場的追漲殺跌,那么A情形(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高估)下的異常收益率應當最高,D情形(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低估)下的異常收益率應當最低。A情形下,標的證券股價處于強勢區間,且平準基金買入行為進一步強化了股價上漲預期,推動了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買入熱情。D情形下,標的證券處于弱勢區間,且平準基金賣出行為進一步強化了股價下跌預期,加劇了持有標的證券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加速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賣出行為。因此,A情形下標的證券異常收益率應當顯著高于D情形。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比較B與C、A與D情形下標的證券的累計異常收益率來檢驗“平準基金推動了價值回歸,還是加劇了追漲殺跌”這一問題。按照式(3)至(5)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9個季度平準基金持倉披露窗口期內四組標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相關結果描繪在圖5中。

從圖5可以看出,總體而言:在平準基金持倉信息披露日起的45個交易日窗口內,C組標的(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低估)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表現最佳,而B組標的(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高估)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表現最差。兩組標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這一差異符合“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推動了價值回歸”的特征。A組標的(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高估)與D組標的(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低估)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差異在9個季度窗口內表現并不一致:在2015Q4、2016Q1、2016Q2、2017Q2四個季度里,D組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優于A組;在2016Q3、2017Q3兩個季度里,D組和A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差異并不明顯;僅僅在2016Q4和2017Q1兩個季度里,A組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優于D組,表現出追漲殺跌的特征。因此,直觀上無法確認“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加劇了市場的追漲殺跌”。

異常收益率差異與均值檢驗結果。表中,除個別數據以外,C組與B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差值均大于0。隨著窗口長度的增加,均值差異不斷拉大且統計顯著性提高;當窗口長度為45個交易日時,均值差異全部通過顯著性要求。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第4季度、2016年第2季度以及2017年第2季度,C組45日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分別超越B組12.93個百分點、13.67個百分點和9.41個百分點。因此,有理由認為C組標的(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低估)累計異常收益率顯著優于B組標的(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仍然高估)。相反,A組與D組的平均累計異常收益率差異有正有負,且多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無法拒絕原假設HII0。換言之,A組標的(平準基金增持,且披露日股價高估)累計異常收益率并沒有顯著優于D組標的(平準基金減持,且披露日股價低估)。

上述結果表明:平準基金買、賣信號對于持倉披露日處于低估或高估狀態的證券的影響顯著不同;在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期間,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顯著推動了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沒有明顯跡象表明平準基金加劇了證券市場追漲殺跌。

六、研究結論

是否成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曾經是被國內學術界和監管層長期爭論的熱門話題,但對于已成立并運作近三年,有著“國家隊”之稱的A股市場平準基金的嚴肅研究卻相當少見。與美國、日本以及香港等地的平準基金不同,中國A股市場平準基金在入市方式、干預范圍和持續時間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市場和學術界對其行為模式和調控效果的認識并不清晰。

本文對2015年第3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期間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的行為模式和調控效果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回答三個問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是否行使了“平準”職能?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是否發揮了“平準”效果?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推動了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還是加劇了證券市場的追漲殺跌?借助統計和計量工具,本文研究發現:第一,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總體上按照“低估買入,高估賣出”的逆向操作原則進行運作,基本行使了“平準”職能;第二,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買入信號有助于提升標的證券價格,賣出信號有助于打壓標的證券價格,起到了“平準”效果;第三,平準基金的買、賣信號顯著推動了標的證券價格向價值回歸,沒有明顯跡象表明平準基金加劇了證券市場追漲殺跌。

此外,本文的研究結論一定程度上正面回應了關于“國家隊”的一些疑慮和不當批評。首先,關于“國家隊”大規模退出市場的猜疑是不準確的。2015年“股災”和2016年“熔斷”事件之后,“國家隊”一直穩定發揮著發揮“穩定、平準”作用,截至2017年9月30日持倉份額仍占A股總市值的8.1%。盡管2018年第1季度包括華夏新經濟在內的5只公募基金較大幅度降低倉位,但對平準基金整體規模的影響不大。其次,關于“國家隊”過度干預市場的批評是不妥的。從統計數據來看,盡管平準基金傾向于在標的證券低估時買入,高估時賣出,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包括標的證券低估或高估)平準基金并沒有進行干預。再次,關于“國家隊”扭曲市場定價機制的質疑是不合理的。平準基金不僅行為模式符合“平準”原則,且發揮了“平準”效果,推動了標的證券價值回歸,較大程度上修正了新興證券市場上常見的非理性價格波動。最后,對于“國家隊”投資虧損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平準基金的逆向操作模式本身有著較高的安全邊際,且平準基金買入信號能夠顯著推動標的證券價格回升,平準基金虧損出局的概率較小,不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而且,根據Huang等[7],平準基金對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和對債務違約風險的減緩,也創造了巨額的社會財富盈余。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發揮了較大價值,沒有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明.關于建立股市平準基金的問題討論[J].經濟管理, 2005(13): 28-30.

[2] 帳堃, 張昂.平準基金的設立及歷史經驗[J].資本市場, 2009(4): 66-69.

[3] 楊曉蘭, 洪濤.證券市場平準基金是否有效: 來自實驗室市場的證據[J].世界經濟, 2011(12): 96-119.

[4] Su Y, Yip Y, Wong R W.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2, 11(3): 277-297.

[5] Chan K, Chan Y C, Fong W M.Free float and market liquidity: A study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4, 27(2): 179-197.

[6] Su Y, Yip Y.Does Hong Ko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tabilize the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the trading volume and volatility[J].Glob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view, 2007, 9(1): 38-61.

[7] Huang Yi, Miao Jianjun, Wang Pengfei.Saving China’s stock market[R/OL].(2016-08-11).http:∥ssrn.com/abstract=2821664.

[8] 賀立龍, 高潔, 劉俊霞, 等.股災中政府“買入式”救市的有效性——基于A股市場的事件分析研究[J].財經論叢, 2017(7): 59-67.

[9] 賀立龍, 李敬, 陳中偉.政府的買入式干預對平抑股市異常波動的有效性——基于ARCH模型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 2017(4): 35-40.

[10]Popper H, Montgomery J D.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5(2): 295-316.

[11]Vitale P.The impact of FX intervention on FX markets: A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1, 16(1): 41-62.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未來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只有知識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適應市場的發展要求,因此,金融專業教學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通過跨專業綜合實訓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仿真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中進行能力和素質的訓練,從而實現職業能力的發展。通過模擬交易平臺的實訓實踐,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與融入工作環境中。

關鍵詞:金融實務;跨專業;技能;綜合實訓

作者簡介:李麗華,碩士,福州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務。(福建 福州 350506)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屬于特殊的服務行業,金融是一個龐大的行業,目前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圍更廣,未來的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在此背景下,通過跨專業綜合實訓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仿真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中進行能力和素質的訓練,實現職業能力的發展就非常有必要。校外實習的局限性非常大,建立校內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為學生提供跨專業的仿真與現實接軌的最真實化的綜合實訓,以此來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業務處理能力、交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就成了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金融專業綜合實訓實踐的培養目標

金融工作對業務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只有知識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適應市場的發展要求,因此,金融專業的教學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

金融行業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其工作環境中的隨機因素非常多,金融工作基本都是與金錢打交道,這就要求其工作過程必須嚴謹,每一個決策或決定都需要依靠數理和計量工具的精確分析,比如數據處理、處理后的統計計量與分析、高級分析模型軟件的應用等等。金融實務的基本訓練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展開:熟練掌握金融的基本知識與學科理論;擁有處理銀行、保險、證券以及投資等實際操作業務技能;全面掌握國家金融法律法規、政策與方針;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金融行業與金錢數字密切相關,任何一個細小的差距都會造成重大的損失和失誤,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應善于評估風險。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要善于分析,如理財、股票、國際貿易等相關的金融工作,如果沒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金融行業中獲得好成績。

二、跨專業綜合實訓的教學要求

跨專業綜合實訓的定位與本質,是指學生通過跨專業實踐訓練,這里的跨專業包括三方面:教學目標跨專業,教學內容跨專業,教學組織形式跨專業。

1.教學目標跨專業??鐚I綜合實訓平臺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層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跨專業教學的主要目標一是構建融會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相結合的復合型知識結構,二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理論進行經濟管理決策的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動態經濟管理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跨專業視野,養成跨專業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四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綜合學習能力。金融跨專業綜合實訓主要以本專業為基礎,同時橫向向多個領域拓展,在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知識與相關專業理論的聯系的同時,增加個人的專業彈性與技能。

2.教學內容跨專業??鐚I綜合實訓的任務本身就是跨專業的,由多個專業的學生在合作中應用各自的專業知識,采取協同作戰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務。

3.教學培訓形式跨專業??鐚I綜合實驗突破專業的限制,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共同完成實驗。教學目標跨專業是跨專業綜合實驗的本質特征,那么教學目標跨專業也就成為必然要求??鐚I綜合實驗教學使各專業在實踐環節走向融合,是校內專業學習走向校外實踐的橋梁,是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三、金融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的建立

金融教學中的專業理論優勢,與金融企業在現代服務業人才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融合研究成果和信息技術服務,開發建設融共享知識產權的資源應用平臺、知識學習及管理平臺、技術支撐平臺一體的虛擬仿真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系統。平臺在功能設計上充分考慮現代金融創新人才培養對綜合創新能力的需求,涵蓋了實習系統、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教學過程管理系統、教與學工具等子系統功能,采用模塊化設計,功能豐富,包括人力資源模型、合同模型、競單模型、企業競爭力模型、市場供應模型、市場需求模型等26個公共模型,包括行業模擬參數、企業初始參數、科技樹數據參數等125個參數,包括企業人力資源業務管理規則、財務管理規則、業務管理規則、市場開拓規則等587個業務規則,包括企業設立、商標注冊、建廠選址、安裝生產、經營決策銷售競單、投標競單、國內物流、國際物流、年度結算、企業年檢、稅務登記等58個業務流程,能夠完成從就業與團隊組建、企業與機構籌建、企業經營與運行、服務機構協同等業務訓練、經營決策訓練、崗位技能訓練與信息化系統操作的多層次訓練支撐功能??砂凑漳芰π枨?,通過對參數的調整、模塊的擴展進行靈活的實驗內容、實驗環境的配置,面對多種學科專業,提供不同能力側重的虛擬仿真實驗。同時,平臺也可根據學生實際能力情況和需求,實現對實驗項目的重新組合,自由搭建實驗流程和運行條件,形成個性化的實驗項目組合。

四、綜合實訓教學的主要環節

1.明確實訓任務??鐚I實訓之前首先要明確實訓任務,一方面要考慮實訓業務要與學生所學的專業課有聯系。如證券公司的實訓主要是股票開戶、股票交易、債券回購、券商理財、投資分析以及客戶的維護等業務。而期貨公司主要開展的是商品期貨、股指期貨等開戶交易業務、期貨市場行情分析、期權等新型業務。商業銀行主要實習分流引導客戶辦理柜臺業務、網銀業務、理財業務等。

2.確定實訓名單??鐚I實訓的對象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學生,實訓時間一般安排在寒暑假進行,時間周期為2~4周。在提供統一的實訓平臺后,由學生根據自己專業知識、興趣愛好自主報名,再由領導組進行審查、調配,并最終確定參加實訓的學生名單。

3.建立實習總結反饋機制。首先,實訓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實訓報告,總結實訓感受;其次,由領導組對學生的跨專業實訓報告做全面鑒定;最后,由學校組織老師對實訓過程進行總結,即建立實訓總結反饋機制,對學生的實訓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

4.實訓的主要內容。一是在外匯方面的實訓,通過查詢金融外匯方面的網站,綜合招行外匯寶的技術分析及其最近外匯行情走勢,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投資品種,通過運用K線圖、MAED、KDJ、BCI等相關指標綜合分析外匯行情,為外匯買賣做好基礎工作。二是在股票方面,在買賣之前要深思熟慮,多方收集相關信息,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礎上才能進行交易,要關注各類信息,也許一個不經意的新聞信息就會帶來大的機遇。三是在期貨方面,期貨是一項風險很高的金融衍生工具,其高杠桿性具有很高的吸引力,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風險感知能力。

5.實訓預期結果。通過模擬的交易平臺,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培養學生運用金融知識及基礎理論的能力,在加強理解力與自學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金融交易以及理財的學習興趣。通過賬戶管理,查詢了解股票賬戶信息、外匯保證金賬戶信息、期貨賬戶信息。查看明細,分別了解掌握股票賬戶成交明細、外匯保證金市場成交明細、期貨市場成交明細。

五、跨專業實訓中存在的問題

1.實習時間的長短問題??鐚I實訓的時間一般在2~4周之間,從實訓反饋信息來看:多數學生認為2周時間太短,一方面是難以很好地了解實訓工作,另一方面是時間太短,學生還沒真正進入角色。但是,如果實訓時間在4周以上,單一枯燥的實訓工作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實訓效果。

2.實訓內容與專業知識脫節。由于過度強調跨專業工作運用,導致一些實訓為跨專業而跨專業,而不是因為需要跨專業而跨專業。

3.跨專業實訓的激勵明顯不足。許多學生的專業技能明顯不高,缺乏實訓動力,實訓積極性不高。

六、提升綜合實訓效果的措施

1.實行輪崗制實訓。為解決實訓內容單一的問題,實訓中心盡量采取輪崗制。學生在掌握每個崗位的工作流程之后,與其他同學交換崗位。這樣不僅解決了實訓內容單一的問題,也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來體會金融業務。

2.優化實訓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的安排與實訓時間互相沖突,一方面可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來建立課程體系,使之科學、合理,便于學生在專業實訓中運用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安排指導教師來指導學生的實訓培訓,以減少實訓過程中的錯誤,使學生的實訓目的與目標更加明確。

3.加強課堂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融合。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理論性偏多,較少融入實踐應用分析,而實訓實踐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應用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教學,可以采取案例分析,通過證券投資交易的例子,來進行選股分析、基金投資策略分析等實訓,來培養學生的實訓實踐能力。

4.制定長效的激勵制度。要制定長效的實訓實踐激勵制度,激勵對象包括兩個主體,一是對實訓指導教師的激勵,主要通過量化指標來考核指導老師的教學效果;二是對學生的激勵,通過劃撥實習經費,對開拓及維護實習基地、學生專業實習補助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

建立跨專業綜合平臺,有效地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局限性,通過這個模擬交易的平臺,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掌握金融知識基礎理論,培養對金融交易以及理財的學習興趣。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與融入工作環境中,成為具有實戰能力的技能型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璐.金融實務技能融入跨專業綜合實訓的實踐探索[J]. 科教文匯旬刊, 2013,(5):58-58.

[2] 萬曉云.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實訓教學初探[J]. 才智,2014,(18).

[3] 朱亞莉,馮佳昕.金融特色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 33(11):179-182.

[4] 鄭璇.高校金融學專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探析[J]. 大學教育,2017,(4):131-132.

責任編輯 秦俊嫄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通過資金聯結、價格聯結、工具聯結以及這些聯結下的資金流動關系體現出來。然而,政府監管政策的變化、金融體系的發展以及金融創新的不斷加快等因素,會導致市場主體和金融工具的結構性變化。進而影響兩個市場的聯結。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構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有效的連通與協調機制,是中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連通渠道:動力機制

一、引言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相互影響,不可或缺,共同決定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進程。有關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相互關系。國內外學者分別從規范與實證的角度做過一系列的分析與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過對美國貨幣供應量與股價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美國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用來解釋股價的變動;Rigobon(2001)衡量了美國貨幣政策對資本市場的反應,研究結果表明貨幣政策對資本市場波動的反應十分強烈;Cassoh(2002)通過使用歐元區幾個國家(不含希臘)1980至2000年間主要經濟變量的季度數據,檢驗了歐元區國家的資本市場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體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有了巨大的發展。國內學者對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齊鳴(2001)、董小君(2004)運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將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界定為價格均衡關系,認為中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非均衡發展導致了兩個市場之間連通協調障礙,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與建議。謝平(2000)、錢小安(2001)、桂荷發(2000)、許崇正(2004)圍繞貨幣政策是否關注資本市場價格,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緊密關系。嘲援成(2003)、郭金龍(2004)’等對資本市場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表明,貨幣政策到資本市場的傳導機制是順暢的,并認為相對于利率而言,貨幣供應量對資本市場影響較大。吳少新(2003)則認為我國金融市場由于受發展程度和體制因素的制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處于相對割裂的狀態,嚴重影響了金融發展的進程。地有學者對中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些計量實證分析與數據檢驗。汪小亞(2003)、王一萱與屈文洲(2005)通過對我國證券市場、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國債市場中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與檢驗,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已經建立了明顯的聯動關系,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特征。還有學者從加入WTO宏觀背景下來考慮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國貨幣市場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規模和路徑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應該加強和完善兩個市場開放運行的監管。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發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龍騏(1996)、李格平(2004)等認為應該先發展貨幣市場。上述研究成果從定性與經驗以及定量基礎上,對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連通與協調的機理進行了相關分析與闡述,給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發。但上述成果對于兩個市場連通與協調的內在機理的深入分析還有所欠缺,尤其是關于兩個市場連通的微觀動力機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擬從兩個市場連通與協調的微觀機理出發,通過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資金流動的微觀機制進行考察,研究兩個市場連通與協調的內在動力機制,以揭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內在聯系與連通的規律,并對有關中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二、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連通的渠道

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雖然有期限與功能上的區別,但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連通性。而貫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內在聯系的是市場信息,這些信息以各種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價格表現出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連通渠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資金渠道

資金渠道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直接溝通的渠道,也是一種最為基礎的渠道;資金互動是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根結點”。從銀行等金融中介具有貨幣創造功能來看,貨幣市場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會大大促進資本市場成交活躍;但貨幣市場縮減同樣對資本市場具有倍縮效應。從微觀經濟主體的資金運用行為上分析,依據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投資者根據收益性與風險性的判斷在貨幣市場資產與資本市場資產之間進行投資組合。當兩個市場的預期收益率發生變化時,投資者將調整其資產組合,從而引起資金在兩個市場間流動,形成兩市場的資金聯結,因而兩個市場資金聯結的渠道在微觀表現上是由于投資者的資產選擇行為所致。從社會資金總量上看,兩個市場的資金客觀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在追求利潤動機的驅動下,貨幣市場資金往往通過多種渠道流向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資金也通過上市公司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以及證券公司在商業銀行的保證金存款形成信貸資金來源。市場參與者為了獲得高收益,使資金頻繁地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流動;哪個市場的收益率高,資金就流向哪里。正是由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兩者之間存在這種互動、競爭的關系,金融市場才能形成合理的資金價格,在此基礎上的資金流動才能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

2 利率(價格)渠道

利率是貨幣和資本的價格,其變動維持著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求平衡。在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下,資金可以在兩個市場之間自由流動,資金的趨利性質也必然帶來資金的同利性。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間預期收益率的差異會引起兩市場的資金相互流動,收益率高的市場受到投資主體的青睞。資金的相互流動又使兩個市場的價格具有聯動性,進而形成均衡化的資金收益率。所謂均衡化的資金收益率,是指在對收益和風險進行調整后,兩個市場的實際收益率水平應該是相同的。貨幣市場的價格、收益率都可以表現為貨幣市場的利率水平;而貨幣市場的利率具有基準利率的性質。它直接決定了資本市場上金融資產的價格和收益率水平。

3 金融中介與金融工具渠道

派生貨幣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貨幣派生過程中,金融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營存貸款的銀行機構通過存款、貸款、再存款、再貸款的循環過程,可以創造出相當于原始存款幾倍的資金。非銀行金融機構雖不能創造貨幣,但隨著金融工具的發展,也在產生著較強的派生功能。由此,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投放的基礎貨幣經放大后進人資本市場。金融中介機構尤其是那些能夠同時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進行的交易行為,引領著金融市場價格的變化與資金的流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工具也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特別是隨

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現代金融工具的創新已經使兩者的期限劃分顯得越來越不重要。如利率按期調整的貸款,實際上就考慮了長期資金需求的穩定性,也兼顧了雙方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此外,一些衍生金融產品如期貨、期權和互換等,很難說是長期還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正因為如此,當今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區分,在國外已變得模糊,一般將這兩個市場統稱為金融市場或資本市場等。

4 金融風險渠道

風險在不同金融市場之間傳播,也體現著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風險的傳播是指某一資產市場中的價格沖擊影響其他資產市場價格的現象。傳播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來實現。對于傳播的易感性,由市場是否具有相互關系的宏觀經濟風險決定;而傳播的強度,則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無衍生市場和信息的不對稱性來決定。Kodres和Pritaker(1998)的研究發現,通過對宏觀經濟風險進行跨市場套期保值??梢詫崿F風險的傳播。通過這一途徑,某一市場中的異質沖擊可以被傳播到另外的市場中去。馮蕓、吳沖鋒(2002)的研究表明,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幾個主要亞洲國家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確存在風險傳播的現象。而且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危機期間各市場之間的引導和互動關系,遠比危機前和危機后市場較為平穩的階段要復雜得多,多數市場在危機前并不存在引導和互動關系,在危機期間則出現了引導和互動關系。

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連通與協調機制分析

在金融市場的有機整體中,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通過資金聯結、價格聯結和工具聯結以及這些聯結下的資金流動關系體現出來。兩個市場的主體和金融工具的組合決定了兩個市場聯結的微觀基礎,以及在既定的微觀基礎下的資金流動的動力機制;而政府監管政策的變化、金融體系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等因素,會導致市場主體和金融工具的結構性變化,進而影響兩個市場的聯結。

首先,從資金流動的方向來看,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差異是導致資金流動的最基本動因。在金融市場的利率結構能維持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兩個市場間資金流動的方向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經濟周期對資金流動的影響。一般來說,當經濟處于繁榮階段時,生產性資本的收益率較高,導致資本市場資金需求的增加,資本市場工具收益率上升,引導資金從貨幣市場流向資本市場。這種資金流動格局加上因生產規模擴大引致的流動性資金需求增加,會使貨幣市場工具利率上升,最終結果是兩個市場的利差消失,同時社會整體利率水平上揚。第二個因素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首先影響的是貨幣市場工具的利率,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使貨幣市場工具的利率下降,導致資金流向資本市場,使資本市場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最終降低了社會整體利率水平。

其次,從資金流動的規模與效率來看,兩個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活動所形成的資金供給和需求能力,是決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聯結規模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市場參與者數目足夠多的假定情況下,可考察主體結構和工具結構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間資金流動的影響。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結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目的,政府管理層對金融業一般都采取較為嚴格的監管措施,這會直接制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參與者的規模以及對不同市場的參與廣度和深度,從而對兩個市場的互動產生影響。金融監管政策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結產生作用:第一,對各類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限制以及利率的管制等措施會造成其業務范圍拓展的困難,導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各子市場無法充分發展,金融工具較為單一,從而加劇兩個市場的分割,阻礙兩個市場的有效聯結;第二,對參與者市場準人的限制,會影響參與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交易主體的數量以及這些主體對各子市場的參與程度,這同樣會造成兩個市場問聯結渠道的減少,加劇市場的分割。監管政策對市場參與主體在資金籌措和使用方面的限制越嚴格,金融市場的發育就越不完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就越不能有效聯結,從而加劇金融市場間的分割狀況,降低資金流動和配置效率。因此,應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管制,完善各子市場,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主體和工具的聯結,引導更多的主體參與兩個市場,拓寬其參與的市場范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市場的聯結,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其次,從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的角度來看,隨著金融體系向高級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聯結的微觀基礎和資金流動規模也將隨之發生深刻變化。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豐富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中金融工具的種類,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籌集資金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選擇范圍,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參與者能夠進入市場進行金融產品交易;同時,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金融工具的多樣化,能使參與者更方便地進行資產組合與風險管理,使不同金融工具間的替代性增強,資金流動對收益率的變化更敏感,從而有利于提高兩個市場聯結的效率。

四、中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狀況分析

中國的金融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 “新興加轉軌”的特征決定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從發展歷程看,貨幣市場發展滯后于資本市場發展。由于體制性因素,也出于對經濟金融現實的考慮,國家將資本市場列于優先發展的地位,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得到了迅猛發展;而貨幣市場發展則處于相對次要位置。在發育程度上,資本市場較貨幣市場相對充分。中國的貨幣市場從同業拆借開始,經歷了由民間推動、放手發展和逐步規范的過程,到現在已具有相當規模。其中,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市場發展較為迅速,而票據市場、短期國債市場與其他市場發展相對緩慢,顯示了貨幣市場本身發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另外,資本市場的子市場也缺乏均衡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著“強股市、弱債市,強國債、弱企業債”的結構性失衡特征。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發展的非均衡性,嚴重阻礙了金融市場發展的整體協調性。嚴重制約著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我國于1993年開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管理體制,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逐漸被隔離,兩個市場的資金聯接渠道也一步一步被隔斷。為了解決證券公司的資金來源問題以及扶持證券投資基金,我國自1999年以來叉頒布了一系列相關規定,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聯通渠道有所拓寬。

就目前總體狀況而言,我國實行的分業經營政策對于企業投資組合調整和居民儲蓄存款的非中介化是監管無效的(錢小安,2001)。據測算,僅2000年我國股票市場涉及的銀行信貸資金存量規模就達到4500億元~6000億元左右(吳曉求,2001)。在追求風險利潤的動

機驅動下,資本市場參與者將從貨幣市場或銀行體系獲得的資金投資于股市,中國的貨幣市場資金流入資本市場的“暗通”渠道是暢通的。具體表現在:首先,證券公司通過“逾期”同業拆借或者連續從不同的中介機構進行隔夜融通或短期融通獲得的短期資金用于投資。2000年,證券公司從同業拆借市場凈融人資金3898億元用于股票投資,2001年和2002年分別為5432億元和6692億元,2004年前三季度達到5404億元。其次,企業相應增加證券投資數量。據統計,2000-2001年企業短期投資大幅增長,其中85%投資于證券(汪小亞,2003)。國內其他學者(王一萱,2005;楊新松,2006)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在分業管理體制下,由貨幣市場通向資本市場的資金暗道和明道聯結是相對通暢的。但這種“通暢”,一方面說明資本的趨利性質并非完全能夠受到監管的有效抑止;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2006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高速發展,從2006年1月開始,國內股票市場總市值從3.4萬億元開始快速擴容,到2007年8月,總市值首次超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高達21.147萬億元。在股票市場陜速擴容的同時,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以及資金供應結構失衡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央行多次加息并采取多項政策措施予以調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雖然影響因素復雜多變,但無疑與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非均衡發展以及兩個市場協調機制的欠缺有很大的關聯。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不均衡發展和其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兩個市場連通與協調機制的欠缺,對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的價格信號,從貨幣市場向證券市場的傳遞是相對靈敏的,但反方向的傳遞則比較緩慢。這種非對稱性信息流通,導致市場價格的失真,致使社會資源不能按市場化要求優化配置,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市場割裂的情況下,由于利率缺乏彈性,靈敏度低,無法準確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無法形成合理的利率結構,從而影響市場資金的合理流動,也導致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預期收益率結構的失衡。另外,在金融市場處于分割狀態下,貨幣政策行為引發的居民資產選擇行為受到制度約束,難以對金融商品的成本與收入變化作出靈活的反應。金融產品因缺乏基準利率參照而難以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無法通過價格預期有效地參與資本市場運營,從而造成貨幣市場的利率傳導機制失靈,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由于市場分割,貨幣市場不能為資本市場主體提供合適的資金來源,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無法通過貨幣市場進行流動性管理,融資渠道的狹窄也迫使金融機構進行體制外融資和違規操作,導致金融機構非系統性風險增加,威脅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構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有效的連通與協調機制,是中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五、中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策略

1 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首先,必須健全貨幣市場體系,實現運作一體化。要對貨幣市場進行總體設計、引導和規范運作,在完善現有市場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票據市場、可轉讓存單市場和其他融資券市場,加快各個子市場間的融合,進一步深化貨幣市場的融資功能和政策功能,形成一個統一、靈活、高效的貨幣市場。其次,必須進一步規范發展資本市場。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發行機制,規范證券市場交易行為。形成證券市場有效的價格發現機制,發揮證券市場直接融資的作用。再者,必須逐步增加兩市場共同的參與主體。要擴大投資主體的連通程度,放寬資本市場投資主體進入貨幣市場的條件。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加快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租賃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進程;同時要積極推動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穩定市場價格、維持市場流動性。

2 建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均衡發展的市場治理機制。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金融市場治理結構,包括運作體系、調控體系和監管體系三個方面,使資金能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自由流動,金融市場的價格能夠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要建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風險監控體系。隨著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整合進程的加快,金融風險也在加大,為此要制定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規范市場運作,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提高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風險意識和控制風險的能力。

3 構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資金合理流通的渠道。逐步取消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資金流動的壁壘,疏通兩個市場的資金渠道,從而有效地配置資金,疏散和化解銀行資金風險。債券市場是聯結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效紐帶,要積極推進債券市場的改革,逐步形成長、中、短期限結構合理的國債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優化債券市場內部結構,完善債券發行市場和債券交易市場,推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連通。要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增強利率變化對金融資產價格變化的傳導效應,真正發揮貨幣市場的基礎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使匯率成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協調發展的一個鏈接。

4 加快金融產品及工具創新與制度創新。要找準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接點,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市場,并積極探索信貸資產證券化。要形成一種跨市場產品創新的機制,推出符合兩個市場發展現狀的跨市場投資產品,使更多符合兩個市場風險,收益偏好的資金能夠自由流動。要通過交易工具創新,實現金融市場業務的開拓性發展。同時,制度的建設與創新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針對國有上市公司企業制度不規范、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人控制等一系列問題,應進一步深化企業制度的改革。積極扶持和鼓勵集體、合資、外資、股份制和私營企業的發展,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主體;以產權制度創新為核心,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制度創新,并配合組織制度和經營管理制度的創新,最終使國有銀行轉變成真正的商業銀行,提高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5 健全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法制化的監管。法制化監管的重點在于建立、健全和維護兩個市場之間的防火墻以及市場信息監測系統,動態跟蹤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交易情況,及時反映兩個市場的變化趨勢,以提高透明度為手段,優化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運作框架。要構建四方聯合監管協調機制。規范交易行為,提高金融運作的透明度,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運作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優化兩個市場的運作框架。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

外匯市場論文范文第5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發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國金融市場目前依舊存在對外開放較晚,股市與金融市場的相互聯系和聯動較弱的現象,這就導致了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滯后嚴重的問題,市場上使用較多的各類投資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場上的應用效果不夠好,在預測和判斷各種金融類股票的市場價值和表現上沒有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隨著市場化進程中不斷推進,金融市場中銀行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促使商業銀行進行了結構上的重組,其在市場上的份額也進行了重新分割。在國際市場上也出現過部分國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場化以后銀行大面積倒閉的情況。由此可見,金融自由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巨大的市場效益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還會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的高度影響,難以做到獨善其身。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的影響

(一)利率市場化通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銀行放貸

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運行中經常使用的調控方法之一就是基準利率調控,我國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對基準利率進行過部分調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對基準利率未進行調整,一直到2012年進入恢復期才調整了2次,整個局面呈現出了緩慢恢復的趨勢??梢园l現,我國利率并沒有做到完成的市場化,它無法及時的表現貨幣市場的供求關系及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的經濟市場帶來的沖擊情況,這就導致了我國在貨幣政策調整上出現了滯后現象,調整力度有限。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可以直接影響到銀行增加或減少向外發放貸款的規模,從而調整市場的貨幣流動性和流動目的,這種情況在國有銀行中尤為明顯,這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目前對于金融市場的監管還是比較嚴格,金融市場化程度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場化以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會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盈利情況考慮貸款規模,而貨幣政策的情況勢必會被一定程度的忽視,因此,有關的部門如果想要繼續的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可以通過市場業務的公開,規定銀行的存款儲備金,再次貸款及回購的利率高低等方法來做具體的操作。

(二)利率市場化刺激銀行類間接融資競爭局面形成

我國金融市場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諾的標準穩步的開展和推進中,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銀行存款和貸款的上下限方面依舊受到了限制。觀察我國目前的市場背景,存在指導性不強,債券市場長期壓制等問題,導致了社會融資慢慢趨向于操作較為容易的間接方式。近期的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相關報告中提出了,因為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緩慢,金融銀行在開展放貸行為時更趨向于大型企業及國家控股企業,對于中小型企業設置的標準和門檻過高,從而避開中小型企業的放貸行為。在實際情況中,雙方存在較大的自由空間,因為直接融資方式,雙方是可以進行需求協商的,這也是直接融資的最大優勢,投資人和債券購買人的收益高,籌資者和發行人的成本較低。為了改善社會融資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調的問題,我國在2004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緊接著,中國人民銀行也在2012年確定了要成立信用類的債券協調機制,通過以上的辦法,政府部門、市場以及各個行業都開始推進公司信用類的債券市場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在2018年社會融資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調整,7月央行調整了存款類金融機構的項目,將證券和貸款核銷納入其中,9月又對地方進行了調整,這直接反應出了相關政策對于社會融資規模產生的巨大影響和變化,如此高強度的增長現象更是引起了部分專家的呼吁,擔心出現另一次經濟危機。

利率市場化推進還可以使需要資金的借款方和籌資者利用金融市場客觀科學的籌資方式進行籌資行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運營和信用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融資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業在傳統融資手段下,經常會受到銀行方面放貸手續的限制,繁瑣的審核手續以及各類政策性條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成本,有些中小企業為了降低貸款成本會避開銀行去尋找不規范的民間借貸公司,從而給企業帶來極大的資金風險,影響企業正常發展。但在利率市場化以后,這類情況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業開始向債券市場進軍,通過發行公司債券實現融資,借貸相關資金。銀行為了面對融資競爭壓力,緩解市場化帶來的融資環境疲軟,開始向中小型企業投去了橄欖枝,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業貸款。這種良性競爭的出現使社會融資區域穩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渠道慢慢均衡起來,最大限度的緩解金融危機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促進了具有良好風險控制力的貨幣融資市場的形成。

(三)利率市場化促進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發展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保護銀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場內的存款類金融機構為所存的錢買保險,國家層面有專門的負責機構去管理這筆保險費用,建立相關的保險基金,一方面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損失,一方面維護銀行的信用。存款保險制度是1933年美國首先推出的,我國并沒有施行這個保險制度,但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條件,相信在未來的時間,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也會提上日程。

保險存款制度對于銀行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過保險制度的保障,銀行的保險基金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現大規模的保險基金提取情況,央行會限制每家銀行的儲備金,這會對銀行的資金流動帶來影響。因此,對于保險存款制度還是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需要金融機構在市場大環境下慢慢調整。

三、結論

對于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而言,利率市場化有雙向的影響作用,這就需要相關的金融機構在市場的各個環節中進行科學有效的協調,不能一蹴而就??v觀全球的經濟狀況,存在了很多不確定性和無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歐洲債務危機也許會進一步的影響到全球經濟的復蘇,而美國這邊,相關的財務政策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加上美國經濟對于全球經濟巨大的影響力,一旦出現問題勢必會給全球經濟帶來風險,再加上很多發達國家經濟體不斷實施著新的寬松貨幣政策,為全球經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問題,這一系列風險因素對我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作為目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增長迅速,如何在危機重重的全球經濟條件下解決開放利率管制及實現利率市場化等問題是現在我國金融市場內各方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文認真分析了利率市場化發展過程中給我國金融市場所帶來的各種影響。目前階段來看,我國利率并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相關的管制措施依舊存在,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市場能力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機構。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機構之間的利率競爭會更加的激烈,而面對壓力,中小型金融機構可能會采取高于金融市場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貸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們,這樣會導致中小金融機構的成本不斷升高,收益縮小,風險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機構可以適當的學習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機構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場化的方式抱團發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通過互補的方式一同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

目前隨著全能型銀行漸漸出現,銀行的經營問題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2007年在經濟危機中破產和面臨破產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經營模式的金融機構。2011年英國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經營模式銀行的拆分。德國的金融專家魏爾克也說混合型銀行經營就是拿人民的錢去做賭博,很多專家認為商業銀行如果繼續朝著全能型方向去發展,所帶來的風險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業銀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貸款工作。

(作者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上一篇:商業銀行市場論文下一篇:銀行利率市場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