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論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創新論文范文(精選3篇)》,供大家閱讀,更多內容可以運用本站頂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在性質上存在沖突,企業需要通過選擇合理的創新模式來獲取競爭優勢。目前,學術界關于創新模式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差異以及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本文圍繞這三個方面對創新模式選擇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借鑒。

第一篇:創新論文范文

學習創新·方法創新·教育創新

[摘 要] 在“創新機制與時代創新——勢科學與教育學理論研究之十一”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科學研究和教育過程不同層次上的學習創新、方法創新和教育創新的內容和意義,揭示了情感勢是學習創新的原動力,與勢科學機制有關的對稱性方法是創新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創新則是教育創新的靈魂。

[關鍵詞] 勢科學;教育創新;學習創新;方法創新;對稱性方法

勢科學對于創新的定義是:系統信息量的積累達到某種臨界值時的相變和分岔。而系統之信息是系統要素的差別€琢擔裕誚逃討校蔥碌謀局示褪墻煌憒紊舷低持脅畋鵓藪蟮囊亟裘艿牧燈鵠矗逃畔⒘浚旖逃畔⑹啤1疚慕凇按蔥祿樸朧貝蔥隆瓶蒲в虢逃Ю礪堊芯恐弧盵1]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教育過程在不同的層次上創新的基本路徑。

1 學習創新

1.1 學習方式

創新素質是在創新性學習中養成的,研究創新性學習則需要考察學習的一般方式。

從思維認識的角度來看學習的方式大體有三種:其一是主動思維的學習方式,例如,由某種好奇心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發現新的知識;其二是引導思維的學習方式,這就是一般看書思維的學習方式和聽傳統式講課的思維學習方式,由書中的文字符號或教師照書本的引導激發思維,從而將有關符號信息與原有知識在作用中相互融合獲得新知識;其三是被動思維的學習方式,比如看電影和電視,看什么才想什么,結果想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導演所想的,被動地跟著導演的思維走,是不能使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信息作用,所以很少能有什么真正創新的學習效果。

1.2 不同學習方式中的信息作用機制

可以從小說和電影、電影和歌劇、照相和繪畫等等的比較中來體會學習過程的信息作用機制??葱≌f相當于引導性學習,通過文字符號的引導,喚起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小說描寫的情景信息相互作用,在內心環境中將個體以往的知識和經驗與小說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自主導演出各種人物形象和場景內容,從而使看過的小說能夠經常歷歷在目,而不象看過的電影很快就想不起來了;電影創造的環境及本身的演藝模式與生活太接近,不能造成某種反差刺激思維來參與作用,也就是說不能營造大的信息勢來推動思考,產生學習過程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意識流”。而歌劇及戲曲則不一樣,歌劇及戲曲的道白強調了語言的藝術,歌劇及戲曲的唱腔融合了音樂的內力,歌劇及戲曲的動作則講究“裝腔作勢”,這種種舞臺氛圍造成與生活的反差刺激思維進行抽象作用,從而使人們可以展開想象,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知識求新求變,形成與主動思維的類似學習效果。所以如果你“真”的去看歌劇及戲曲,你會比看電影學到更多的東西,這也就是多年來電影代替不了歌劇及戲曲的根本原因;同樣,欣賞漂亮的相片不如欣賞粗糙的畫像,因為前者只是現實的翻版,后者則融會了畫家的智慧,更強調了人物及環境的個性,與現實差別大而與生活聯系緊,營造了強大的視覺信息勢,所以,看畫像才能更加激發思考,強化和更新知識。

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看,不依賴于看書和聽講,而由激情或好奇心提出問題,進行主動思維探索的學習方式可謂是一種上好的學習方式,其信息勢作用的本質就是主體與客體在相互作用中互動彰顯,產生已知與未知的碰撞和心靈與智慧的升華。主要用于特別“質化”的知識學習中、對于一般知識的反思中、在更深和更高層次上將知識進行歸類、融通、組合、創新的學習中。

引導思維的學習方式,即一般看書學習和傳統式聽講學習,則用于一般“量化”的記憶性知識的學習中,如各門具體課程的學習中。然而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在某些關鍵點上結合主動思維的學習方法,才能使整個課程的學習更加有效。

被動思維的學習方式,即看電影、電視和錄象等,可用于一般的了解性、觀光性、非正式性學習中,可作為常規學習的補充。當然若能在其中結合主動思維的學習,抓住影片中的某些信息反思和探究,也可產生出創新學習的效果。

1.3 熱愛產生創造性學習

熱愛不但是學習的根本動力,而且熱愛才能產生創造性學習。人們在“愛”的主導下,會將三種學習方式自然而然地組合并緊密地聯系起來,創造性地產生出有效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在“愛”的過程中,探究無門、思考受阻的時刻,就會去有效地搜索有關信息,或者看書,或者翻閱資料,或者網上查尋,而且所有搜集到的差別巨大的資料信息可以在愛的“主題”主導下(即朱小曼等論證情感教育時所說的“情感定向”)有效地聯系起來形成強大的信息勢,使思維產生相變和分岔,從而實現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而且在“愛”的過程中,以往被動的電視、電影、多媒體課件、一般的網絡瀏覽提供的信息,都可能成了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資源和線索。所以熱愛既是學習的動力,又可在學習過程中從切身經驗與知識結構出發,有效組合引導思維和被動思維參與主動思維中進行不斷探究,實現學習創新。

熱愛是真正的內在情感勢,扮演著學習創新的原動力,不少專家都有共同的感悟: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天才,關鍵是看他掌握知識的欲望有多強烈及應用到什么程度。熱愛作為內在的情感信息勢直接催生思維產生意識流,并在與意識流的非平衡非線性作用中實現相變和分岔,產生學習的創新。所以熱愛是學習創新的靈魂。

2 方法創新

2.1 消息、信息、知識、方法

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識,知識有序是方法,方法有序是智慧并產生創新。因而,信息比消息更抽象,知識比信息更抽象,方法比知識更抽象。由于抽象性更高的信息(知識及方法都是不同層次上的信息)總是在更深層次上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運動規律,所以,一般來說,方法與知識比較,方法總是更加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在知識老化的過程中,具有方法功能的某些知識總是具有相對持久性,例如,關于微積分的方法(知識),兩個世紀以來,不但沒有老化,而且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各門科學中。更有甚者,摩擦取火的知識早就淘汰了,但產生于同一時期的整數四則運算的方法(知識)卻一直沿用著。實際上,科學的數學(這個稱呼不一定確切)對于其余科學,總是起著某種方法論的功用。

實際上,在科學知識的等級結構中,抽象化程度高的知識對于較具體的知識起著方法論作用的規律是普遍的,除去上述高度抽象的數學對于其余科學起著方法論的功用外,物理學和化學的原理對于生物學和醫學也起著方法論的作用,例如關于控制、信息、反饋的知識在神經控制論、生物學中起著方法論的作用。

一般來說,科學方法的基本內容,首先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任何這樣的理論,在同一知識領域甚至不同知識領域中建立其它的理論時,實質上起著方法的作用,或者起著決定實驗活動的內容和次序的方法的作用。因此方法與理論活動內容之間具有互動的性質,作為過去活動內容的理論結果形式的方法,表現為以后研究的出發點或條件。而在一個系統中首先是目的的東西,在另一個系統中便成了手段,整個科學本身實質上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法論工具。

2.2 方法的創新與發展——知識信息勢達到臨界 值時的相變和分岔

前已述及,方法與知識比較總是具有相對持久性和普遍性,但隨著信息和知識的不斷積累,知識系統及方法系統中的信息勢不斷增長達到某種臨界值,方法就會實現創新而產生新的方法。例如,對于力學工作者,在20世紀40年代,他們的主要任務除了建立各種各樣的力學模型外,就是尋求最好的簡化手段以求解力學方程的方法,但隨著有限元知識信息的積累和計算機的應用,在今天這種方法顯然已被計算機所代替,這就是介于古典演繹研究方法和古典實驗研究方法之間的數學實驗方法。它不但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物理現象,而且可以研究思維定律、語言規則和生物物種的分類以及其他許多東西。它的實質不是像古典實驗方法中所常見的那樣,對客體進行實驗,而是對相應數學分支的語言對客體所作的描述進行實驗。

另一個重要實例是泛函分析方法的創新。在信息量有限、進而信息作用有限的時代,人們只需研究一般“數”之間的關系,這就是一般的算術方法;隨著認識信息量的增加,信息作用強化,知識系統信息勢增長達到一個臨界值—— 一個必需要研究“變量”之間關系的時代,就產生了代數方法的創新和微積分方法的創新;隨著認識信息量的進一步增加和信息作用的強化,知識系統的信息勢達到了另一個更高臨界點—— 一個必須要研究“函數”之間關系的時代,一個研究變量“關系的關系”的時代,這就推動了泛函方法的創新。因而泛函分析是在近世數學上占據特別重要地位且范圍很廣的數學方法。在古典數學——初等幾何、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實系數和復數系的多項式代數、利用數理統計的古典概率和數學分析中,變數為量或“數”,但在泛函分析中,函數本身即被視為變數。在泛函分析中,已知函數的性質不決定于函數本身,而決定于這函數與其他函數的關系;泛函分析研究的不是個別函數,而是某種或別種性質函數的集合,例如所有連續函數的集合。這類函數的集合,就形成了所謂的函數空間。正如分析是當時力學發展的必需工具和方法一樣,泛函分析為今日的數學物理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方法,并且也是求解新的原子量子力學的一個有效方法。歷史時常重演,惟系以新的方式在更高的一個階層上重演。以前出現在古典分析里的問題,現在借泛函分析方法有了新的更一般的解法。而且常常一就而解。對此,象光線聚集在焦點上一樣,泛函分析方法把近世數學中最一般性及抽象性的觀念以很有效的方式聯系起來集腋為一體,營造了強大的方法信息勢。

科學的認識方法必然要隨科學的發展而發展?,F代科學課題性質的特點是,它不是簡單地反映現實的這些或那些方面,而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設計現實。例如,早期發展的天文學,天文學家面對的是他無法影響的、早已存在的穩定場,他們的任務是在這個穩定場中尋求天體運動的規律。而現代迅猛發展的物理中,物理學家們所面臨的任務就完全不同了。他們的目的是在加速器中制造場,迫使粒子按照他們規定的路線運動。因此,與其說它是存在宇宙的學生,倒不如說他是小型宇宙的創造者——這樣將導致實現認識方法的廣泛的結構化。特別是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人類社會來說,則完全成為一個“人為”的現實信息空間,一切信息場都是由人來營造的,“人”以及由人營造的信息場、信息勢、知識信息及方法論信息,既是研究的對象又是研究的工具,既是研究的內容又是研究的方法。因而知識的創新與方法的創新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互動中創新和發展。

2.3 包含最大信息量、具有最大信息勢而最有效 的方法——對稱性方法

根據勢科學理論揭示的勢的運行機制“差別促進聯系、聯系擴大差別”,以致差別最大為相反,聯系最緊為相同,即相反又相同就是相反相成即對稱,所以,對稱性要素結構勢最大,包含的信息量最大,能夠把握和描述的事物最多。因而,在科學的歷程中,總是應用各種對稱性的方法來推動創新和發展。

首先是“形而上學”方法與“辯證法”方法兩種最基本的對稱性方法??茖W在本質上產生于對自然界的形而上學的認識,即本體論層次的、承認絕對因果關系的決定論的認識,然而卻始終受益于辯證法方法的滋養中,即常常在探索與人的認識有關的不確定性的、承認偶然性的、把握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的進程中得到發展。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和全部科學的科學方法,因為它構成最普遍的認識規律。作為思考方法的辯證法,是富有內容的創造性思維的實在邏輯。

其次是“分析”與“綜合”的對稱性方法。分析與綜合的對稱性互動是使認識深化進而不斷創新的最基本方法,經常在不同層次上反復地進行??茖W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往往表現為這樣一些大的分析與綜合的循環。例如關于物質與時間空間的情況,希臘自然哲學的物質與時空概念,首先表現在原子論上,就是認為物質與空虛的空間是互相獨立地存在的,無限廣泛的空間是物質的容器(分析)。后來就出現了亞里斯多德的自然觀,認為物質與時空不可分,物質即空間,宇宙是非均勻的有限的球體(綜合)。隨后的近代科學中,伽利略、牛頓一度使空間同物質分離,又回到主張均勻的無限空間與這種均勻的無限空間中運動的物質這一原子論的時空概念上(分析)。愛因斯坦通過狹義相對論則再度使物質與空間聯系起來,并把物質的運動作為物質與空間聯系的媒介,通過廣義相對論,物質與時空則完全被統一起來,二者處于互相規定的關系(綜合)。由此可見,物質與時空的關系,就是這樣通過分析與綜合對稱性互動,一度被分離(分析的階段)然后再度被統一(綜合的階段)。但是再度被統一起來的物質與時空的概念,由于經歷了分析的階段,所以它是在認識了各自固有的特性的基礎上更高的統一,包含了更多的知識信息量。

分析與綜合對稱的普遍意義,也體現在現代科學本身?,F代科學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在高度分化,專者越專,尖者越尖,同時也在高度綜合,邊緣科學盛興,科學的任一部分已不能再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孤島,實際上它們的內容是互相交叉的,各專業之間到處都有連理枝,遍地都是嫁接果。數學的方法和物理的概念廣泛地綜合在一起,很好地了解科學或技術中的一個局部,就能了解它的整體的某些東西。

“歸納”和“演繹”是科學利用對稱性方法創新與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路徑。一般來說,總是先要通過歸納某些典型實例來提煉出一些具有普遍特征的一般規律,然后通過演繹來分析和預測更多的事物,但在科學發展的每一個時間截面上,探討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研究總是既可以通過歸納來進行,也可以通過演繹來進行。例如,對“和諧機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通過歸納各種典型的和諧特征來得到和諧的一般機制——數學的群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勢的運行機制“差別促進聯系、聯系擴大差別”達到對稱,而對稱性元素形成數學結構的群,從而發現和諧機制。在科學家的實際工作中,由于個人知識結構和情趣的差別,對于歸納和演繹的應用往往各有器重。在科學的歷史上,牛頓是最奉行歸納的(牛頓是一個經驗論者,最注重實驗,從歸納的角度出發,得到了許多發明,但他人為地將歸納與演繹割裂開來。他反對任何假說,但后來的人們反駁牛頓,認為牛頓力學中的力本身就是一種隱質、一種假說。實際上不從這種假說開始,演繹地推導,牛頓力學也建立不起來。另一方面歸納不是萬能的,雖然牛頓從歸納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定律得出了光的微粒說,但新的實驗結果總是層出不窮不勝歸納的。很顯然,歸納得到的光的微粒說不能解釋光的波動現象),而來布尼茲卻習慣于演繹。

2.4 方法創新的科學路徑——從描述性方法到研 究信息作用的勢科學方法

迄今為止,所有能夠成為科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研究對象之間相互作用的邏輯機制基礎上的。自然科學由于在物理層面上邏輯地研究了四種基本的“物質相互作用”,即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從而使自然科學發展的得心應手。社會科學要想走出日益凸顯的迷茫和困惑,就必須摒棄以往想象和描述性的方法,從根本上采取研究“信息相互作用”的方法,即研究“信息力”及“信息力學”的勢科學方法。這些內容包括:(1)信息勢與信息力學的研究方法;(2)信息勢與執行力和領導力及文化軟實力研究的邏輯方法;(3)信息勢測度的復空間表達方法;(4)信息勢作用的張量求解方法;(5)信息作用的對稱性機制及和諧成群的邏輯方法等。

3 教育教學創新

教育教學創新需要在教師素質、教育制度、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以及教育文化等不同層次上建構教育教學量信息,營造教育教學信息勢。

3.1 教育創新的基礎是教師素質

教育創新的基礎是教師素質,按照素質的勢科學定義,即“對象結構或功能的有序”,而“系統的有序程度和系統所包含的信息量一致,信息量是系統有序程度的標志”[2],因而,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差別最大聯系最緊”的對稱性人格特征主導下形成的“德才兼備、文理兼通、教研相融”以及無限的激情和廣博的學識,能將各種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有序知識和方法的綜合性素質,即差別大聯系緊的“人格品德、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

3.2 教育創新的保障是制度創新

所謂制度,廣義上講就是一種原則、一種規范和一種格式化的規則。所以,按照勢科學理論,教育教學的制度創新就是指:(1)學校中專業設置的制度創新,即專業的設置力求差別大聯系緊;(2)專業中課程設置的制度創新,即課程設置力求差別大聯系緊;(3)課程教材編撰目標的制度創新,即教材內容力求差別大聯系緊;(4)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度創新,即講課內容力求差別大聯系緊。從課堂、教材、專業到學校,每一環節構成教育過程的一個子系統,系統要素之間差別越大聯系越緊越有序,系統信息量就越大,系統素質就越好。所以,教育創新的制度保障,就是在教育的各個子系統過程中,力求產生更多的教育信息量,營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勢。從素質概念的普適性來看,就是構建好的課堂素質、教材素質、專業素質和學校素質[3,4]。

3.3 教育創新的核心是教學創新

傳統講課的“知識教學”方式,與自己看書并無差別,有時可能還不如自己看書的學習效果。因為自己看書還是一種自主的學習過程。它可以不受其他干擾,“自主地”將書中的符號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驗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其發生相互作用,展開想象,不但求同(驗證知識),而且求異、求新、求變。這樣一種自主學習常??梢园l現原有知識的殘缺和不完整或錯誤,從而獲得創新。而傳統的知識教學照搬書本,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還將學生的注意力控制在講臺的狹窄空間范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習的創新。

按照勢科學理論揭示的創新機制,創新的教學則大相徑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創新的教學不依賴書本,它從全新的切入點進入教學,這種切入點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驗直接相連營造教學信息勢,從而一開始就能喚起已有的知識直接參與作用,展開聯想;其次,創新的教學是從所學知識的某個中間環節突破的,它不固守原有知識的邏輯體系,而以點性深入,網絡式展開,圍繞主題、彰顯差別來營造教學信息勢;第三,創新的教學注重形象和直覺,能從不完全信息中抓住知識的本質而推進,實際上就是在差別巨大的零散知識中通過整合抽象找到聯系營造教學信息勢;第四,創新的教學要恢復知識本來的發現過程,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象自己發現的一樣,即將理論與生活實踐和個人感悟聯系起來營造教學信息勢;第五,創新的教學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能使所學知識統一到更普遍的規律中營造教學信息勢;第六,創新的教學是在多學科中融會貫通的教學,這是以宇宙、生命和社會演化的統一規律為基礎,能夠將學生所有的知識體驗綜合起來營造教學信息勢的教學;第七,創新的教學是知識信息增殖的教學,可以充分彌補知識學習中信息的丟失和損耗;第八,創新的教學是留有發展空間的開放式教學,它所提出的問題與它所解釋的問題同樣重要,從而能夠更加激起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即一種建構式的“打框架留空缺”、用知識信息的“差別大聯系緊”的勢科學原理來營造教學信息勢的教學。

由此可見,只有創新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才能保持思維的以“愛”為基礎的持久的非平衡,才能引導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使知識素質轉變為智慧素質。所以,在信息化時代,要使“教”繼續在學生的“學”中占有主導位置,就必須發展創新的教學。

知識經濟的靈魂就是創新,創新的精神必須在創新的學習中養成,創新的學習需要不竭的愛。對于個別天才,也許好奇心和求知欲來自天賦,而對于大多數人則來自于環境的引導和信息勢的激勵及思想的碰撞。所以,信息人社會需要創新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呼喚創新性教學。

3.4 教學創新的根本路徑是營造課堂教學中的信 息量即信息勢

課堂教學中的信息量由課堂教學中營造的課堂信息勢來測度,這就要求教師用最少的理論將差別最大的內容聯系起來。具體說就是要跨學科融合性教學。目前,雖然大學在不同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合并,產生了一大批綜合性大學,一些原來的專業性大學也不斷走向綜合化,但大學的合并和綜合,并沒有解決大學的橫向跨學科融合性教育問題。講文的不講“理”,講理的不講“文”,是普遍的教學模式。學校的合并和綜合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拼盤”,自然科學的邏輯理性和人文社科的情感關注根深蒂固的誓不兩立。這種文化背景既制約著學生的選課傾向,又役使著“專家”們的決策意識。如果現代科學的發展和創新必須縱向和橫向“兩條腿走路”,那么傳統的教育則堅守著專業縱向的“獨腳舞蹈”。在傳統教育習慣的制約下,使得教育的現實與科學發展的邏輯及創新發生的內在機制背離,成為導致現在的教育往往失效的根源。按照勢科學原理,教學必須以融合性跨學科教學為主導進行改革。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講道理”,好的教育就是講“大道理”,融合性跨學科教育是在各種學科知識中講大道理的教育,只有大道理才能把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連在一起,才能產生融合性教育,這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大道理管小道理,硬道理管軟道理”。而大道理在本質上包含著大的信息量或信息勢,能激勵大的情感勢,從而產生心理不平衡的那種“追求”和“愛”。在大的情感勢推動下,才能出現情感勢與意識流的非線性非平衡作用,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和創新的思維分岔,產生智慧素質。

有關課堂教學中生產更多的信息量、營造更大的信息勢從而有效地激勵學生情感勢的問題,以及隨之產生的對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即使在勢科學理論出現之前,也引起許多學者的特別關注,并從切實的教學體驗和感悟中給出了類似的表述??茖W網轉播的學者周可真的博客中指出:“給本科生講課,盡管只是系統地講些基礎知識,但要講得上水平,得有廣博的知識作為基礎,這樣講課時,一是信息量大,能滿足具有不同知識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的不同需要,如此學生受益面較廣;二是容易將課講得生動活潑,使學生愛聽——如果講課講得學生不愛聽,則講課內容再好,其效果也幾乎等于零;三是能把學生所應掌握的各門知識相互聯系起來,這有利于他們形成一個知識整體,從而能從整體角度去理解各門知識,由此可起到鞏固和深化其所學各門知識的作用。”

他還就如何講好中國哲學史給出了路徑,“例如,要講好中國哲學史,首先,得有較好的古漢語知識基礎,還得懂些考古學知識;其次,要比較熟悉中國通史知識,還得大致了解每位哲學家的平生事跡;再次,得熟練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并且至少得大致了解西方哲學通史知識;第四,對邏輯學、美學、倫理學等屬于哲學門類的知識都要有些研究和了解,否則無法把相關課程內容講好;第五,對宗教要有所研究和了解,特別是對中國佛教和道教須有較深入的了解,否則如何講佛教哲學?如何講道教哲學?而講到佛教哲學,如果沒有佛教通史知識,是無論如何都講不好的。如此等等,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識。這還只是中國哲學史一門課程。在大學里給本科生講課,決不是只講一門課或只能講一門課,至少也應該能講三門課,雖然不必每個學期同時講三門課”。由此可見,產生更多的課堂教學信息量、營造更大的課堂教學信息勢是對教師知識結構的重要挑戰。

3.5 教育創新的靈魂是教育文化的創新

教育文化包含的信息量是教育創新的靈魂,用差別大聯系緊的教育文化營造的信息勢來測度。即教育要推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容許各種學術思想的充分展現,在差別大聯系緊的各種知識、方法、思想和理論的博弈競爭中營造教育信息強勢,推動教育文化的創新。

一個民族的教育信息勢往往奠基于她的文化信息勢。只有在充分的民主文化與個性化文化的強勢基礎上才能孕育出教育信息強勢。一個社會的文化越民主,越提倡個性化和獨立性,這個民族中要素的差別就越大,而且充分的民主化與個性化導致“平等相處規則”的統一訴求,將產生要素之間更加緊密的聯系,因而,將產生更多的信息量、營造更大的信息勢。

跨越式發展是信息化社會的時代主題,以小博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甚至無中生有是信息人社會的突出特征。教育作為領頭的信息科學,作為“生產知識”和生產“人才商品”的新興產業,作為一種“軟件”生產組織,其跨越式發展的可能顯而易見,關鍵在于根據勢科學原理和勢的運行機制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邏輯的教育學基本理論,并且在新的理論指導下,開展教育的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在人才、課堂、教材、學科、專業和學校各個層次上進行真正有效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李德昌,張守鳳.創新機制與時代創新——勢科學與教育學理論研究之十一[J].教學研究,2013,36(5):5-9

[2]萬中航,馬培,尹外杰,等.哲學小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382.

[3]李德昌,勢科學與現代教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84-96.

[4]李德昌.新經濟與創新素質——勢科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創新[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166-204.

作者:李德昌 黃旺生 李德建

第二篇:漸進性創新或顛覆性創新:創新模式選擇研究綜述

摘要: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在性質上存在沖突,企業需要通過選擇合理的創新模式來獲取競爭優勢。目前,學術界關于創新模式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差異以及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本文圍繞這三個方面對創新模式選擇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漸進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創新模式選擇;研究綜述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表明,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同時也是知識經濟迅猛發展背景下企業提升績效、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為了技術創新研究的深化和政策與策略的針對性,許多學者根據不同的標準和維度對技術創新進行了分類。按照創新強度的不同,技術創新可以分為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與顛覆性創新(radical innovation),也有學者稱漸進性創新為維持性創新、演化性創新與連續性創新,稱顛覆性創新為破壞性創新、革命性創新、突破性創新與非連續性創新。學術界一般認為,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在性質上存在沖突,在同一家企業內同時開展兩種模式的創新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資源和能力有限的條件下,企業如何選擇合理的創新模式來獲取競爭優勢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與漸進性創新研究相比,學術界對于顛覆性創新的研究要滯后許多,研究進度的不對稱性已經對創新模式選擇的研究產生了負面影響。通過對EBSCO、Elsevier、Em—erald、SpringerLink與CNKI等中外數據庫的文獻進行歸納發現,學術界對創新模式選擇的研究主要圍繞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差異以及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等3個方面展開。本文選擇的外文重要文獻主要來自SSCI類期刊論文及其參考文獻以及該領域知名學者的著作;中文重要文獻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管理科學重要期刊。結合這些重要文獻,本文將圍繞這3個方面對創新模式選擇的相關研究作系統回顧,并進行歸納、總結與展望,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借鑒。

1、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

眾多學者對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現有的文獻看,學者們對于漸進性創新內涵的觀點趨于一致,認為漸進性創新是通過改良和拓展現有技術來提升主流市場產品性能的創新,它會使現有的市場規則、競爭態勢得到維持和強化。內涵趨于統一是漸進性創新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雖然國外學者日益重視對顛覆性創新的研究,但相對于漸進性創新而言,國外對顛覆性創新的研究要匱乏得多,理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內涵也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國內絕大多數學者集中于技術創新一般理論的研究,在創新模式方面對漸進性二次創新關注較多,對于顛覆性創新的研究很少。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學者對顛覆性創新的內涵作了深入探討,他們的研究側重于不同視角,可以歸納為技術與產品視角和產業與市場視角兩類。當然,這兩種視角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技術與產品視角方面,最早涉及顛覆性創新內涵研究的是Schumpeter,他認為顛覆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是運用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科學技術與經營模式,以創新的產品、生產方式以及競爭形態,對市場與產業做出翻天覆地的改造。Tushman和Anderson則認為,顛覆性創新是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的創新,它是未來技術、產品、服務與產業發展的基礎。Leifer等的研究表明,顛覆性創新是能帶來或潛在導致一個或幾個方面后果的創新類型:一系列全新的性能特征;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以上;產品成本大幅度削減(成本削減30%或30%以上)。Kotelnikov認為,顛覆性創新是使產品、工藝或服務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有巨大提升,或者創造出新產品的創新。Soreseu等認為,顛覆性創新是顯著提升技術水平與顧客價值的一種創新。Markides對顛覆性創新的內涵進行了擴展,認為顛覆性創新應當包括顛覆性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兩種創新均會給在位企業帶來威脅,同時要求管理者采取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產業與市場視角方面,Christensen的案例研究表明,顛覆性創新是發端于非主流市場并對現有主流市場企業的競爭力產生破壞的創新,它可以通過破壞價值網絡與產業規則為創新企業帶來競爭優勢。O’Connor和DeMartino指出,顛覆性創新是通過創造新的業務流程并帶來全新的績效,同時可能導致新市場誕生的一種創新,它是企業成長的驅動力。Rothaermel、Day和Schoemaker以及Phillips等一致認為,顛覆性創新是一種能從根本上改變顧客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重構市場秩序、取代現有產品并促使新產品系列誕生的創新。付玉秀和張洪石認為顛覆性創新是導致產品性能主要指標發生巨大躍遷,對市場規則、競爭態勢、產業版圖具有決定性影響,甚至導致產業重新洗牌的一類創新。

不同學者對顛覆性創新內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這些內涵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①所有關于顛覆性創新內涵的研究都是從其對市場、產業、經濟的重大影響展開;②顛覆性創新是相對于漸進性創新而言的,其主要區別在于創新程度與產生的影響不同;③顛覆性創新產品的出現往往會改變市場規則和競爭態勢,甚至導致整個產業的重新洗牌;④顛覆性創新的出現往往建立在新的工程和科學原理之上。盡管這些內涵存在共同點,但偏差依然存在,這為創新模式選擇的后續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2、兩種創新模式的差異

深入了解兩種創新模式的差異是創新模式合理選擇的前提。從內涵可以看出,兩種創新模式在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關于兩種創新模式差異的研究總體上可以分為二三大類:模式自身差異,能力與資產差異以及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差異。

2.1 模式自身差異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進一步分析,模式自身差異可以從技術特征和研發活動兩個方面得到體現。

技術特征方面,McDermott和O’Connor認為,顛覆性創新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長的特點,同時具有更高的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付玉秀與張洪石指出,兩種創新模式的首要區別體現在技術軌道上,漸進性創新的技術軌道是線性的、連續的,而顛覆性創新的技術軌道是發散的、不連續的。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在產業與企業層面產生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漸進性創新活動的開展是基于企業現有的資源和能力,而顛覆性創新則可能使原有的技術荒廢,甚至會對現有的資源和能力造成破壞。Green等指出,與漸進性創新比較,顛覆性創新具有如下特點:技術不確定性,技術缺乏經驗,市場缺乏經驗以及高昂的技術成本。因此,企業在開發和利用兩種創新方面所需的資源和條件也會存在顯著區別。Hall和Martin的研究顯示,顛覆性創新會對現有的產業與市場基礎產生破壞,這會使一些利益相關者(政府、投資者等)的利益受到影響。由于企業與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是十分復雜的,因此與漸進性創新相比較,顛覆性創新具有社會不確定性。Sehmidt和Druehl認為兩種創新模式在市場進入與技術擴散方面存在差異:漸進性創新往往進入的是高端市場并向低端市場擴散,而顛覆性創新往往在低端市場出現,并向高端市場擴散。

研發活動方面,Robert和Veryzer的研究表明,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在新產品開發的工作重點、設計流程以及工作內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工作重點方面,漸進性創新側重于原有技術的改良,而顛覆性創新側重于新興技術在產品中的運用;設計流程方面,顛覆性創新的原形構造要早于漸進性創新;工作內容方面,漸進性創新產品的開發包含了市場評估、財務分析與概念測試等內容,顛覆性創新產品的開發則并不包含這些內容,而是注重新技術應用于產品的可行性分析。付玉秀與張洪石認為,除了在技術軌道與過程軌跡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之外,兩種創新模式在研發活動方面也存在區別(見表1)。

2.2 能力與資產差異

O’Connor和DeMartino指出,顛覆性創新產品的商業化要比漸進性創新產品困難得多,兩種創新產品的商業化能力存在差異。他們通過對12家企業為期3年的縱向研究發現,漸進性創新產品的商業化可以通過現有的商業模式進行,而顛覆性創新產品的商業化需要培育顛覆性創新能力。Corso和Pellegri-ni的研究表明,兩種創新模式對企業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漸進性創新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開發能力,而顛覆性創新對于探索能力的要求較高。付玉秀與張洪石認為,漸進性創新活動需要標準的資源配置,而顛覆性創新活動則需要創造性地獲取資源與能力。彭燦的研究顯示,兩種創新模式在資產基礎方面存在差異,漸進性創新資產包括科學研究資產、產品開發資產、工藝創新資產、產品制造資產和市場資產,而顛覆性創新資產除包括這些資產之外,還包括RI項目管理資產,且科學研究資產在顛覆性創新中更為重要。此外,即使是相同的資產,兩種創新模式也會對它們提出迥然不同的性能要求。

2.3 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差異

知識管理方面,Tiwanat研究了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不同創新模式對企業知識結構產生的影響,結果顯示:漸進性創新會使企業的元件知識(關于系統構成的知識)趨于穩定,使架構知識(將元件知識進行整合的知識)得到加強;而顛覆性創新會使企業的元件知識與架構知識都得到改變。Mahmoud-Jouini和Charue-Duboe強調了知識對于企業創新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創新模式在企業知識體系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漸進性創新建立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之上,而顛覆性創新則需要對現有的知識進行整合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因為,現有的知識體系是核心能力的基礎,而核心能力具有核心剛性特征,現有的知識體系只會阻礙顛覆性創新的開展。這表明,不同創新模式需要企業建立不同的知識體系予以支撐。

組織學習方面,Bessant通過對私營企業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創新模式對組織學習方式有著不同的要求,適應性學習對于漸進性創新是不可或缺的,而創造性學習則是顛覆性創新成功的關鍵。Feller等通過對全球通信業105個R&D聯盟的研究發現,從事不同創新模式的R&D聯盟在知識創造過程、聯盟特征與學習結果等方面存在差異。與顛覆性創新相比,從事漸進性創新的R&D聯盟往往能提供更多的機制來支持知識創造活動,聯盟成員間具有更高的信任度,能從其他聯盟成員學到更多的知識。

3、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大量研究顯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并不是一項簡單的、獨立的工作,而是一項受到眾多因素制約的系統工程。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歸納,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因素。

3.1 環境因素

孫永風和李垣研究了環境變化對經濟轉型時期中國企業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認為快速變化的環境促使企業采用規模小、風險小而見效快的漸進性創新,而不太可能采用風險大、投入大的顛覆性創新。但是,更多學者的研究結論卻是相反的。例如,張洪石和付玉秀的實證研究表明:“環境變化”因素、“環境支持”因素與顛覆性創新頻率正相關,而與漸進性創新頻率的相關性不顯著;“環境依賴”因素與顛覆性創新頻率負相關,而與漸進性創新頻率正相關。Koberg等、Hurmelinna-Laukkanen等認為環境動蕩性與顛覆性創新正相關,即在動蕩的環境中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顛覆性創新,因為高度動蕩的環境迫使企業去追求新的技術和利潤來源。陳錕和于建原認為營銷能力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取決于環境的動蕩性:處于較低環境動蕩性的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只能不斷提高營銷能力和選擇漸進性創新才能獲得良好的創新績效;而處于較高環境動蕩性的企業,營銷能力對創新會有雙重影響效應,采用顛覆性創新是營銷能力較弱的企業戰勝大企業的一個有效策略,

這些研究都強調了環境動蕩性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但結論不完全一致。同時,這些研究忽略了環境的競爭性與復雜性兩個維度。因此,關于環境因素對創新模式選擇影響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深入。

3.2 組織管理因素

Abetti認為創新項目管理制度的匹配性是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比較三個案例后發現,獨特優勢、與市場的有效耦合、技術的嚴格把關以及暢通的溝通渠道是企業成功開展顛覆性創新的關鍵因素,而漸進性創新項目在這幾個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

McDermott和O’Connor的研究表明,創新模式選擇會受到企業規模和成熟度的影響。成熟的大企業往往傾向于選擇漸進性創新,顛覆性創新會遇到巨大的阻力,現實中開展顛覆性創新的往往是中小企業,因為,顛覆性創新的高風險、高投入、長回收期與規避風險的企業文化相沖突,同時,官僚化的組織結構、注重短期回報與關注現有顧客也是企業難以有效開展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然而,孫永風和李垣則認為,在中國背景下企業采取正式集權型(官僚型)的組織結構對開展顛覆性創新有利,而對開展漸進性創新卻不利。

Maine通過對Degussa公司納米技術項目的研究發現,企業可以通過內部風險投資來推動顛覆性創新項目的開展,但在缺乏有效設計的投資方案的條件下,企業更傾向于漸進性創新。同時,他還指出,企業要開展顛覆性創新,必須在組織與管理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O’Connor和DeMartino認為,兩種創新模式對組織管理系統的影響是不同的,創新模式選擇必須考慮組織管理系統的制約因素。對于漸進性創新,企業可以通過現有的管理模式推進,而顛覆性創新則需要建立新的管理系統。新管理系統的建立需要企業在組織文化、領導與治理模式、決策機制、技能與潛能開發、過程與工具以及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變革。張春寧等研究了企業合作學習中的控制方式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結果顯示正式控制會阻礙顛覆性創新,促進漸進性創新,而社會控制在促進顛覆性創新的同時會阻礙漸進性創新。劉新民等的研究表明,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會對創新模式選擇產生影響:企業內部戰略控制與顛覆性創新正相關,與漸進性創新負相關;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與顛覆性創新負相關,與漸進性創新正相關。

這些研究強調了組織內部環境、管理模式與制度等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制約作用,但是并沒有從更深層次的企業資源和能力的視角進行探討,因而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3.3 創新參與者的特征因素

創新參與者對于創新的成敗具有關鍵作用。圍繞創新參與者的特征因素,一些學者從團隊與個人兩個層面展開了研究。團隊層面,Cabrales等的研究顯示,團隊多樣性、長短期激勵機制的組合運用與漸進性創新正相關,而團隊的風險承擔態度與顛覆性創新存在緊密的聯系。個人層面,Gemanden等通過對146個高新項目的研究表明:創新參與者的角色對創新的成功具有重要影響,但這種影響關系受到創新新穎度的調節;對于顛覆性創新,溝通組織內外部聯系的創新參與者角色要比溝通組織內各部門聯系的創新參與者角色更為重要,而漸進性創新卻相反。O’Connor和Veryzer認為,顛覆性創新具有市場不確定性,產品商業化需要建立新的市場愿景。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參與者必須高度專注,遵守紀律且充滿活力地投入。Emsley等發現,具有創新型認知風格的管理會計師更愿意在組織中開展顛覆性創新,而具有適應型認知風格的管理會計師卻更傾向于開展漸進性創新;管理會計師的認知風格與兩種創新模式的關系受到職業發展因素的調節。Un對來自42家企業202個創新項目的研究表明:依賴在其他公司工作時的經驗、獨立成長且缺乏創新經驗的創新參與者對開展顛覆性創新有利,而與其他成員具有共通知識且具創新經驗的創新參與者則更適合參與漸進性創新。

盡管這些研究一致認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需要考慮創新參與者的特征因素,如技能、學識、態度與認知等,但沒有考慮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等企業內部環境因素的調節作用。因此,后續的研究可以以企業內部環境因素為調節變量,進一步剖析創新參與者特征與創新模式選擇的關系。

3.4 企業家導向因素

Lassen等認為,企業家導向由四個要素構成:積極性、風險承擔、自主性與競爭侵略性。他通過對5家企業的案例研究發現,積極性、風險承擔、自主性與顛覆性創新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競爭侵略性與顛覆性創新的關系卻不緊密。Salavou和Lioukas對希臘中小企業的研究也表明,具有企業家導向的中小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顛覆性創新。孫永風等研究了戰略導向、控制方式與創新模式選擇的關系,認為企業家導向更加注重顛覆性創新并通過戰略控制對其進行管理,而市場導向更加注重漸進性創新并通過財務控制對其進行管理。趙文紅和李垣對企業家導向與創新模式選擇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研究,認為企業家導向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的能力作為中介實現的:在探索能力和應用能力分別為主導的兩種不同情境下,探索能力在企業家導向對顛覆性創新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而在探索能力為主導的情景下,應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交互作用在企業家導向對漸進性創新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在應用能力為主導的情境下,探索能力和應用能力共同作為企業家導向對漸進性創新的中介變量。

關于企業家導向與顛覆性創新關系的結論大體一致,認為企業家導向對顛覆性創新具有正向作用。但這些研究并沒有考慮外部環境因素,也沒有考慮不同規模企業間企業家導向的差異。后續研究可以以外部環境和企業規模作為調節變量,對企業家導向與創新模式選擇的關系作進一步探討。

3.5 供應商與顧客參與因素

供應商參與因素方面,Noke等的研究表明,與供應商結成戰略聯盟有利于企業在演進速度較慢的產業中開展顛覆性創新活動。Song和Thieme通過對205個漸進性創新項目與110個顛覆性創新項目的研究發現:通過供應商收集市場情報的活動與漸進性創新產品的前期設計與商業化正相關,而與前期設計階段顛覆性創新產品的感知績效負相關;在商業化階段,通過供應商收集市場情報的活動對顛覆性創新產品感知績效的影響要比漸進性創新產品更為顯著;針對漸進性創新產品,企業在通過供應商收集市場情報的活動中所分配的資源要多于顛覆性創新產品。

顧客參與因素方面,Deszca等認為,與漸進性創新相比,顛覆性創新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存在更大的困難?;谶@一點,Sandberg研究了顧客參與與顛覆性創新的關系,發現顛覆性創新過程會影響顧客參與的積極性,顧客參與在顛覆性創新的概念形成階段具有重要作用。Heiskanen等的研究表明,漸進性創新會使顧客的消費習慣與消費觀念得以延續與強化,而顛覆性創新不僅會對顧客的消費習慣造成破壞,甚至會導致顧客生活方式的改變,通過顧客學習可以提高顧客對顛覆性創新產品的接受程度。Let-tl的研究也證實,顧客參與對顛覆創新創新產品的商業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研究認為,相對于漸進性創新,顧客參與對顛覆性創新更具現實意義。因此,顧客參與成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兩點不足:①關于不同創新模式對供應商的影響以及供應商應對策略的研究比較匱乏;②沒有從供應鏈整體的視角探討創新模式選擇與供應鏈的相互作用。

4、總結與展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技術變遷的速度逐步加快,全球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傳統的漸進性創新戰略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追趕陷阱,企業通過顛覆性創新建立競爭優勢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盡管顛覆性創新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系統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但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關于創新模式選擇的研究仍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這些成果的貢獻總體上可以歸納為:①顛覆性創新內涵的多角度界定,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基礎,增強了對創新模式選擇相關問題研究的理論解釋能力,同時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②漸進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的多角度比較,深化了人們對兩種創新模式的認識,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企業建立基于不同創新模式的戰略體系、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提供了理論依據;③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多因素研究,一方面為企業創新模式選擇提供了充實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為企業通過不同的創新模式建立競爭優勢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使競爭優勢的理論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為進一步明晰研究現狀,本文對創新模式選擇相關研究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歸納(見表2)。

現有的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有些重要問題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

(1)顛覆性創新的內涵與測度體系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形成統一的認識。對顛覆性創新的內涵目前為止仍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導致“顛覆性”缺乏統一的標準,顛覆性創新的測度體系出現了多元化,有的測度體系之間甚至存在嚴重的分歧。顛覆性創新測度體系的不一致性,會導致創新模式選擇相關研究結論的不一致性,這不僅可能為后續研究引發爭議,而且根據結論得到的政策建議也難以有效地指導實踐。因此,顛覆性創新的內涵與測度體系的統一是未來研究亟待解決的一個議題。

(2)顛覆性創新與競爭優勢的關系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通過不同創新模式建立的競爭優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是企業創新模式選擇的重要依據。關于漸進性創新與競爭優勢關系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但關于顛覆性創新與競爭優勢關系的研究比較匱乏。因此,顛覆性創新與競爭優勢的關系如何?這種關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種關系和漸進性創新與競爭優勢的關系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基于顛覆性創新的競爭優勢應該如何維持?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3)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R&D因素需要進行更全面的研究?,F有研究對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R&D因素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人與管理制度兩個方面,但對于技術溢出、吸收能力和R&D補貼等因素缺乏探討。顯然,這些R&D因素對于兩種創新模式R&D活動的成功具有重要影響,因而也會影響企業的創新模式選擇。因此,未來應對R&D因素進行更全面的探討,以形成基于不同創新模式的R&D策略。

(4)從研究方法看,現有的研究以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為主,實證研究偏少,且絕大多數是靜態分析,動態分析偏少。動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影響因素的種類與影響強度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些變化會直接影響創新模式選擇的合理性。研究重心方面,現有研究均以企業內部環境為重心,對企業外部環境(如企業集群、產業特征、創新網絡等)的研究有待加強。

作者:張春輝 陳繼祥

第三篇:自主創新與營銷創新

2004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在今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自主創新也成為特別強調的重點,成為一種共識。把創新能力提高到如此高度,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記得在第八屆北京科博會期間,美國《時代》雜志曾對中國的創新能力提出疑問。該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中國能創新嗎?”這樣的標題,的確令國人尷尬。曾幾何時,中國也是世界的創新中心,從造紙術到火藥,大量發明創造都是出自中國人之手。然而,這些令國人自豪的歷史并不能讓當代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擁有多少優勢。

中國經濟的發展的確令人矚目,但是我認為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不僅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一塊心病,更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例如去年我國汽車總產量507萬輛,在各項技術中90%是“舶來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僅占10%。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紡織機械都被進口產品占據。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在許多行業的發展仍然受制于跨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作為一本營銷專業雜志,我們恨自己不能直接為中國企業的創新出力,惟有用自己的聲音不斷地為自主創新鼓與呼。我們在深感我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同時,更加關注企業的營銷創新。這并非完全因為我們是一本專業的營銷雜志,更因為我們發現即便是在完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中國企業模仿式的營銷仍然大行其道。這實在是更加令人尷尬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中國企業的營銷創新?如果說科技創新的障礙更多地是一些客觀因素的話,我認為營銷創新的障礙則更多地來自主觀,來自思維方式的偏差。創新之路是一條艱苦的路,科技創新如此,營銷創新同樣如此。但是,國人思想中投機取巧的思維常常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自覺地冒出來,或者那種以為產品和資金就可以決定市場勝負的簡單思維常常占主導,往往使得智慧的創造無法在市場變現。

因此,我們一直特別關注營銷創新這個主題。本刊在2005年作了一系列的追蹤,剖析了眾多營銷創新的個案,年底的盤點雖不能說是對中國企業營銷創新的檢閱,至少可以說是個小規模的展示,能夠給企業界帶來一些啟發。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行動說明一點,那就是在“創新”這列時代的快車上,科技創新和營銷創新是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金融論文范文下一篇:工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