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

2024-02-22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設計中,材料和設計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基礎,材料的創新運用具有升華設計靈感,將設計創意轉變為現實的能量。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會為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創造條件,并對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給設計帶來新的飛躍。出現新的設計風格。產生新的功能、新的結構和新的形態。但設計中的材料問題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關于材料創新應用的理論研究較少。文中針對先鋒設計師的作品,分析他們的材料實驗性設計,歸納出材料在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引導設計師勇于進行材料探索、關注材料與設計的相互作用,積極評價材料在設計中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材料成為一種創造出革命性新產品的催化劑。

關鍵詞:材料:創新:實驗性設計

材料是產品設計師、藝術家們用來表現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們對生活感覺的主要表現方法和手段,也是構建社會文化形態的最主要的載體。在產品設計中,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條件,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和前提,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影響著產品設計,是設計師們傳達設計觀念、實現設計功用、表現設計風格的重要手段。材料不僅保證了維持產品功能的形態,并通過材料自身的特性滿足產品功能的要求。成為直接被產品使用者所視及與觸及的唯一對象。設計師在熟練地掌握材料的功能特性、感覺特性與符號語義后,將各種設計理念與之特性相結合,可以賦予產品設計新的創意。

1.材料的創新實驗

設計師對材料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創意,是對設計材料的深入觀察和思索,是設計師構思的集中體現。材料是設計師產生靈感和創新的手段,同時也提供給觀者自由聯想的天地。毫無疑問,設計材料已成為現代產品設計創意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也是最具個性化的表現語言。材料所表現出來的豐富性為產品設計提供充分條件。它賜給設計者更多更全面發揮才智、探索表現和創造的機會,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視覺上更為豐富、更具誘惑力、更能感動人的效果。

設計師能夠通過實驗來挑戰材料的特性,并通過新的加工處理方法揭示材料先前沒有被認識的,具有吸引力的屬性。對于材料的實驗性嘗試為創意的產生提供了機會。這些實驗通常是較為客觀的。但也可能具有抽象性和隨意性。偶爾依靠設計師的潛意識和本能來進行設計也是富有成效的。即興的試驗或練習不需要被認可和接受,也不需要遵照標準的設計規則,它試圖讓思維自由的發揮并使設計師發現新的可能和方向。

設計師通常需要通過設計材料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從構思創意向實體產品轉化的過程中,新的想法會在制造加工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當不懈的探索態度有助于設計師創造性的表達時,當流暢的思維淋漓盡致地帶給設計師愉悅的經歷時,傳統的規則就被打破了。投機性的實驗不應該在思考方式中占主導地位,但是當許多常規的方法變得平庸和乏味時,設計師也許可以放縱一下自己的思維,在設計程序中,無序和有序的方法都可以實現應有的平衡?;谶@些原因,許多一流的設計師、藝術家和手工藝者都熱衷在“愉悅的時間”中進行設計研究,不忽視和放棄一些創意概念,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嘗試著一些無關緊要的創意和想法,因為這些創意概念通常是動搖一切常規的火花。所以,材料的創新實驗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2.設計中材料的創新應用

現代設計材料種類不斷地擴充,以適應不同的產品需求。隨著各種新型材料的開發和投入,擴展了產品表現的材料領域。再者,各種現代設計風格的影響,從觀念上打破了材料運用的界線,強調材料材質的表現力,促使對材料材質特征的新認識和完善。

2.1材料特質的探索與創新

材料作為設計的構成要素,以其豐富的種類、不同的材質特征和多樣的造型形態,構成千姿百態的直觀形象?,F代設計通過不同材料來體現美感,而材料的運用則成為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現環節。對材料的選擇和表現形式的運用,實質上是對材料進行再創造。這會誘發設計師產生豐富聯想和創作的靈感。對于材料特質的探索與創新,不僅要重視材料自然質感的表達,而且要拓展材料人為質感的應用。自然質感突出材料美,價值性強,以“稀”為貴。而人為質感突出工藝美、技巧性強,以“新”為貴。設計創意不同。效果也不同。

盡管設計師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應用新的材料。但是研究普通材料使用的可能性也許更加能夠吸引設計師,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并具有挑戰性。傳統材料種類的多樣化及其應用方式的變化往往會對設計帶來新的啟迪,傳統材料創造了許多既在使用方面發揮了材料優勢,又具有創造性和美感的視覺形象。為設計的探索和發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有必要對傳統的常規材料進行不同的測試研究,觀察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應用,創造性的思考和評估其設計應用的價值。在設計中不乏利用材料特征性能而具有獨特美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是順應與表現材料特征性能的造型。

如今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舊有的材料仍然在改進并發揮其光芒,同時新材料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新的材料具備新的審美特性,新的藝術產品體現了新的材料風格,新的審美觀念也應運而生了。一些新材料正以其某方面的過人之處慢慢的普及,它不僅能彌補傳統材料的某些缺點,還給設計師帶來了更多選擇。新材料的產生往往引起設計的根本革命,促成設計的飛躍,使從前認為不可能的設想如今變成了現實。新材料是設計師創新設計的重要著眼點之一,設計師通過嘗試采用新材料對傳統命題進行革新,設計出極具創新性的作品。設計師要時刻關注最新動態,思考怎樣發揮新材料的最大優勢,巧妙的運用到設計中去。如寶馬概念跑車,車的外殼采用的是某種無縫光滑纖維材料,這是一種靈活,高度耐用、防水且極具擴展性和可塑性的抗織物材料。汽車像被賦予了柔軟的皮膚,又像穿了一件帶拉鏈的衣服。隨著汽車的開動,它的外形可以不斷變換來適應空氣阻力,車燈還能像人眼一樣眨動。由此可見,新材料的應用使汽車的未來更有靈性,跟人的關系更加親近。

2.2材料工藝的探索與創新

材料一旦被選擇后,便是考慮采取什么樣的表現技法將材料語言營造出特定的設計效果。因此對材料的成型加工、組合變化是一種創作的升華過程,是設計語言更具生命活力的催化過程,也是對設計的創意予以最大限度的拓進。當設計師拋開常見的應用技術手段,借鑒甚至試驗新的成型技術、表面加工技術,對傳統材料的成型性、表面肌理等進行大膽嘗試。并使用不同的實踐處理手法進行實驗時,令人興奮的創意就會產生,新的潛在市場機會就會被發現。

材料具有自身的材質特征,加工技術又使這些特征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形成材料的外在美。對于成型制造、組合裝配、表面處理等方法的應用常常與特定的材料緊密聯系。并直接預示著特定的設計形式。但是,在對其他種類的材料進行設計加工時,這些方法同樣可以被靈活運用,進而產生與常規設計生產實踐完全不同的效果,這樣做的結果常會獲得富于啟發性的回報。不應固執的認為材料僅僅適用于某種特定的工藝方法。不要用一種永恒不變的方法去研究和評估材料的應用價值。將材料和工藝風格進行有機聯系,可以為進一步對材料和設計進行混合、匹配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日本設計室Neodo的作品Blown燈,這款燈的設計靈感來自日式的chochin燈籠。它采用了合成纖維的新材料smash。這是一種無紡聚酯長纖維,可以熱壓成型,輕盈而耐撕裂,光線穿過時會有美妙的光影。他們意識到,smash的特殊性質使它們的形狀能夠像吹制玻璃一樣成為無接縫的燈籠(圖2),這種工藝借鑒為新產品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由于smash在超過80℃的溫度下會變形,所以設計師選擇了低溫、節能的LED燈泡與之相配。

2.3材料的跨界創新

為了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思維,許多先鋒設計師會暫時跳出本學科的范圍領域,拋開自身的傳統思維方式進行實驗性研究。以這種方式,建筑師去設計產品,產品設計師去設計建筑,甚至汽車設計師去設計空心粉,這些在新的領域進行的短暫嘗試幫助設計師引入了新的思維方式。

設計師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去了解別人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對這些問題的探究能夠幫助設計師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拓展其視野。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去復制別人所做的事情,而是要找到可供學習借鑒的知識,在不同學科之間創造建設性的對話??缃绲姆椒ú⒉恍枰O計師隨意的變換學科信念,而是要求他們了解周邊學科,審視周邊學科,然后進一步著眼未來。

如果設計師能夠從不同角度考慮并超越限定的語境,那些在其他領域習以為常的實踐方法就會成為啟發設計師靈感的有價值的資源。在某個領域被過多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可能會帶給其他領域超乎想象的成果??此破接购筒蛔兊膽梅椒ㄐ枰O計師對其進行重新挖掘。圖3為羅恩·阿拉德設計的混凝土音響?;炷帘緛硎墙ㄖ牧?,羅恩·拉德把它運用在產品外部裝飾上,粗獷的肌理與音響的精致音效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類設計以打破常規的材料應用給設計界帶來了新的風格,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以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打動人們。有些或許沒有批量生產,但他們給設計界帶來的沖擊是不可忽視的,它告訴設計師:只要你敢于探索和實踐,材料也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

3.結論

材料創新實驗作為一種現代設計創作活動,離不開材料這個載體。它首先要考慮到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征;其次,要體現材料的形式美,充分利用材料固有的形式特征;再次,要挖掘材料的非常規特征。眾多材料創新實驗,從正面和側面證實材料世界有著極為廣闊的未知新大陸。材料自身有著巨大的發掘潛力。當今材料科學日新月異。材料從種類到加工技術都在以加速度發展。材料自身不會去做設計,但它擁有提升和加強設計創意并吸引用戶關注的能力。非傳統的運用材料的方法往往預示著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而且會進化到可行的應用階段?;蛘哂绊懙皆O計未來的發展方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將設計材料的范疇拓展到最大范圍,突破傳統,勇于實踐,才能獨樹一幟,開拓創新,探索出不同的設計風格。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主持人:王 涌 《全球商業經典》執行出品人、執行總編輯

對話嘉賓:

吳=吳茂林 網易新媒體總編

李=李國卿 《全球商業經典》副總編輯

周=周 航 易到用車網創始人兼總裁,連續創業者

紀=紀中展 新鮮傳媒創始人,互聯網研究專家

何=何培華 賓州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博士、生物博士,投資咨詢、管理咨詢專家

馬=馬樂義 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曾在普華永道管理層任職

王=王 淮 致景投資合伙人

張=張 川 致景投資合伙人

2013年,《全球商業經典》攜手來自互聯網和傳統經濟領域的媒體人、投資人、觀察家和學者組成評審顧問團,從產品創新、未來趨勢、用戶體驗、商業實現這四個緯度,尋找中國本土最具有產品領導力和產品創新力的20位產品家,同時評出改變生活或者改寫行業游戲規則的30個年度好產品和20個年度壞產品。

在這次評選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產品家的初心和創新能力,希望涵蓋科技、文化、生活、金融、社會公共等多個領域,拜訪產品背后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團隊領導者,探尋產品家在做產品過程中最本原的思考哲學,以及他們在策劃推動過程中展現的商業理解、趨勢判斷、需求分析、商業實現和決策能力。

2013年4月14日,《全球商業經典》組織了產品家評選的研討會,邀請一線媒體人、投資人、企業家、觀察家坐在一起,討論、界定我們心中的產品家、優秀的產品應該符合怎樣的標準,共同尋找世界向好的力量。

01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提出“產品家”

主持人: 這個評選,初衷是希望重建媒體的公信力,關注中國本土企業家的未來走向。我們覺得,商業是不是到了一個轉變的節點?“在商言商” 已經不能成為商業里的一個準則,應該跳出來,把商業之外的東西融入到商業里。改革開放三十年這代企業家,他們還能否給商業世界更大的想象力?這個群體下步要走向何方?現在,很多人不再自稱是企業家,而更愿意把自己稱為“產品經理”。我們重新界定了企業家和“產品經理”兩個概念的層次和境界,提出了從“產品經理”到“產品家”,并開設了“尋找產品家”這個新欄目。如何定義“產品家”?目前對這個概念我們有兩點認知,產品經理和產品家的共同點是都能把想法通過商業產品的力量釋放出來,但讓他們層次不同的核心是,是否具有持續力和繁殖力。這次討論,也是希望大家和我們共同豐富和明確這個概念,貢獻意見。

吳:為什么要做這個評選?我認為首先要交代一個時代背景。這些年,談到商業,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山寨、投機,沒有人再對做實業感到興奮,也很少有人提到實業報國,這種實業的思維似乎已經過時了。大家都熱衷于搞運作和投機,在產品上搞山寨和拷貝,這是第一個時代背景。第二個,我覺得這些年互聯網其實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好的一些例子,特別是這種產品的思維。這個評選之所以能夠提出產品概念,是對企業界這些年不好的一些取向的一個校正,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意義。

周:我們一定要在歷史的縱深中看中國企業家。三中全會前后,我把這個時期叫作“史前時代”,那時候的企業家應該叫作勇敢家,什么沒有就做什么,只要敢干就行了。后來開始進入到商業時代,最早出現的是商人,看誰攫取資源的能力最強。接著就是營銷家,產品高度同質,看誰比較善于去表現,把自己的產品秀出來,更多強調品牌、渠道。再后來逐漸來到今天,我們越來越推崇以創新為代表的“產品企業家”,產品企業家的時代其實就是產品打天下,一個很小的可能性就可以撬動資源或者一下子改變整個行業,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大家越來越關注這個領域,這個領域給了所有普通人一個進入的機會,只要我有創意,做個小產品,一有機會一朝就能升天了。我覺得現在的時代太棒了,真正的中國夢其實可以從產品開始。

何: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東西都是在互聯網上,互聯網我覺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科技創新的發明,因為它已經強到一個互聯網可以顛覆一個國家了。所以從歷史傳承講,從社會責任講,對與互聯網有關的媒體和產品,我覺得要特別地關注。

李:的確如此。產品經理這個概念熱起來,是發生在移動互聯網這個背景下的,只有現在這樣的時代,很小的一個東西才可能影響很多的人,這應該是我們定義這個產品家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產品經理的核心目的。過去很多產品,比如尼龍這種能影響人們生活的產品一百年也沒出現幾件??船F在,前兩年有微博,今年微信很熱,這些東西都深刻地改變了你的生活,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我覺得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經理帶給我們生活的一個變化。

02產品家如何界定

主持人:最近最火的電影是《泰囧》,里面打架的倆哥們兒,一個想把有缺陷的油霸迅速推向市場,用最快速度回收成本,一個想繼續完善產品,這兩個人的形象,可能一個就更像產品經理,一個則是產品家的思維。

我現在最關心的是,大家對于這個產品的思維理解是什么樣的?我們不能在今天這個節點上去評價誰好誰不好,也不能拿市場份額去當衡量標準,我們想看的是一個產品往下的延展性?,F在大家看問題跟過去不一樣,市場份額占80%的產品可能改變起來更加困難,反而是制約的因素。改變瞬息就來,你能掌控的還是在于你一開始對于這個產品的理解,這已經決定了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但是這個新的商業生態給了你隨時可以調整自己對產品思維理解的一個變化,你可能新增加一個功能,就把其他的產品超越了,往往這里面可能最早孕育出產品家思維和范式的人。

吳:我覺得產品家與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境界的不同,思維高度的不同,影響力的不同,對社會的公信度不同。產品家毫無疑問要有很強烈的產品精神,要有哲學體系,要有一種信仰。這個信仰是什么?就是信仰產品創新,然后堅信這個產品能改變世界,要有這種精神上的訴求。同時,他要有旺盛的產品熱情,為產品的改進,甚至一些細節去殫精竭慮地研究,對這個產品很多細節的關注非常深入。真正偉大的企業都是從產品創新起步的,產品創新驅動了惠普、蘋果、谷歌。為了強調這種產品創新的精神,我覺得定義可以偏執一點。我們至少可以先把那些投機的機會主義者排除在產品家之外。

紀:我對產品家的這種理解有幾個方面。第一,他一定有一套自己的哲學;第二,一定有一個代表性產品;第三,能夠有改變,就是能對一個行業有改變;第四,一定有價值;第五,一定要有責任。我一直認為產品經理和產品家的區別就是境界,添加三聚氰胺,可能是一個產品經理干的事兒,產品家做不出來,兩者的責任感不同。所以我想,我們選擇這個產品家,一定是能代表一種正能量的東西。周鴻祎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生意人,很好的產品經理,但是他不是一個好的產品家,按照我們剛剛說的這個標準,他改變一些東西,顛覆一些東西,也能創造一些好產品,也能使一個行業游戲規則發生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但他做的免費殺毒軟件直接讓一個行業從原來活得還不錯變成銷聲匿跡了,他的危害性也是足夠大的,大家對他還是害怕的,所以我覺得他也不是產品家,所以這個標準也不是絕對的。

何:剛剛你們說產品家的定義,我們最好能夠明確一點,最好的方式是舉幾個例子。喬布斯是不是符合產品家的這個定義?喬布斯如果符合,那比爾·蓋茨呢?喬布斯的實質是精神領袖,他底下有上百上千的產品經理,從他設計理念的角度上來執行,把他理想中的產品成功地做出來,我覺得這個產品家要能夠定義好。另外,社會責任的問題,很多企業的最先要務是生存,很多企業在做得比較成功以后,都會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對社會工作進行匯報的部門。有的企業做這個只是為了做形象工程,也有是從內心表現出,就是要把做生意得到的利潤反饋到社會里面,比如像美國的巴菲特,他賺錢很多,但他都會把大部分的錢捐出去,比爾·蓋茨也成立了一個基金,就是把他大部分賺的錢給捐出去。

主持人:我不會現在下結論說他也就是一個不錯的產品經理而已,我會看到他的延展性,畢竟頂級大師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我一直認為要看到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其實大多數的路徑是圍繞著這一點摸索和重新定義,就是肯定是有一套新的范式了。

何:從一個角度講,產品家也在找尋自己,哲學上講,人活一輩子都是要找到自己。我想到一個例子,在最近開的一次創業投資會議上,我發現現在我們中國設計的產品已經影響到國外了,我們微博里面有一些功能現在在美國也出現了。這個創新不管是誰設計出來的,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了,我們先不談這是偶然還是他有自己的設計理念。有時候我們做很多事情,自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喬布斯也有失敗的例子,蘋果有一陣子快要破產了,是微軟資助才渡過了難關。喬布斯創立蘋果,一度被蘋果董事會趕了出去,之后又做了皮克斯,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他自己,找到他設計的理念跟想法,iPod是在這一系列找尋自我的過程中產生的。

馬:我的觀點是,好產品家都是做簡單化的東西,喬布斯設想的蘋果手機要簡單到底,我相信諾基亞等等其他公司肯定也能想到,但是他們不敢做,喬布斯敢做。另外一個要素,產品家必須愿意試錯。

李:是的。產品家應該是一個敢于不斷試錯的人。大企業必然會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用一系列的規則去維持自己現有的業績,它盡可能地不去做一些風險大的事兒。但是產品家往往是那些不停地自己突破邊界的人,他們有他們的優勢,但是他們也不可能從產品做成百年企業,他們當下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和影響,但是也可能迅速被別人所取代。

周:產品家還有一個特點是創新。所謂的創新、創意是過去沒有,未來有,他認為這個產品未來應該出現。這就說明為什么他需要有一個從始至終的價值觀。創新是你對未來的一種主張,你對世界的一種主張,未來的世界應該怎么樣,哪怕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那就自然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我的價值觀是什么?我對世界的主張是什么?我的哲學體系是什么?我說他自然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話語,這樣一個語境,這也很自然的,所以這也很好地揭示了中國為什么不容易出好的產品。我們總說自己沒有想象力,那想象力從哪兒來?首先產品家要有主張,這就是我對世界的主張。你們愿意不愿意跟隨那是你們的事兒。要有信仰和主張。我覺得這個是做出產品來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其實大家心里一定都隱隱約約地認為,現在的創新和我們心目中期待的創新有所不同,這實際上是投機和創新產品家之間的一個區別,我們中國有很多老一代的企業家,他們會天天嘴里談創新,但是他們談的創新跟我們現在談的是兩回事兒,他們談的更多的是決心。

何:創新是生存的唯一方法,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你怎么樣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愿意創新,怎么樣管理這個創新的過程。其實很多創新不是因為有時候我們會被這種明星式的,或者說這種故事性的東西吸引,真正的創新不是這樣的。很多創新是企業不斷地檢討自己,從他的生產到他的需求鏈,在檢討過程中,才發現創新的機會,讓他能夠做得比競爭對手好,能夠生存。很多所謂的產品家都在創新里誕生出來,這也是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原因。他們會覺得老是用同樣一個產品,大家會覺得膩了,他也想知道有什么新的東西是大家都喜歡用,會有興趣去研究。

張:我曾經在天貓和京東工作過,我覺得馬云和劉強東兩個人都不是產品經理,更不是產品家。馬云是理想家,是在做架構,想的是怎么布局,他給了每個人一個很大的夢想;劉強東是邊走邊規劃自己,他能看到一兩年的前景,但看不到10年以后的,更像一個實業家。

企業的命運跟個人的學習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劉強東30多歲,學習能力還是非常旺盛的,不斷找高手交流,包括馬云也是一樣的,他現在退休是為了把企業帶到更好的高度,他需要各行各業的高手,甚至理論家,他要去學習。

王:企業家跟產品家之間的關系,如果從硅谷新一批的創業群體來看,我發現越來越多偉大的企業家肯定都是產品家,這些新企業的領導者都很關心產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可以影響產品怎么做的,把想法跟進,進行非常深入的探討,通過用戶的不斷地反饋,把一個產品應該怎么做的理念定下來。他會非常關心核心產品的細節,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越來越多偉大的企業家開始更多地關心他的產品。

但是成功的企業家不一定如此,尤其在中國,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不一定關心產品,他很多時候關心布局,他只要產品不太差就成了,他們造了很多圍墻。這種現象是他自己造成的,合作伙伴造成的,政府造的,最后這些圍墻使得創新者的顛覆成本非常高,比國外的高很多,這從個體來看是沒有辦法的,但是從全局看,有影響的企業家、媒體應該更多地發出聲音,能夠帶來一些改變。

李:總結來講,產品家和產品經理,他們的區別就是境界,用中國人的老話講是“道與術”的區別。產品經理可能更偏重于“術”的層面,產品家有一些在“道”的層面,這是第一點。第二,我覺得產品家實際上和一般產品經理的區別就在于,他不僅僅有一個對技術,對他這個產品專門的技術理解,其實還包含這種技術對人的關系的一個理解。

我以前經常舉例,馬云做的事情大家還沒有真正很了解,比如支付寶和美國的eBay,這兩個產品我們通常認為是同樣的東西,都是一種支付工具,但是實際上我們了解這個過程,知道這里面包含的一些東西。最早中國互聯網大多是一個抄襲,從西方移植過來一些,eBay很早在中國就有了,但是一直做不起來,后來淘寶起來的時候,馬云做了一個改變,因為當時中國人網絡購物一個最大的問題不是說你怎么實現一個支付手段的問題,而是怎么相信你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信用卡不普遍,馬云實際上創造了第三方的一個信用保證體系,這種改變實際上包含了他們作為一個產品家的特質。表面上看兩個是同樣的,但是他創造出一個讓中國人可以放心用的東西,一個產品家他所謂的產品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實現,而是說他怎么通過技術跟人發生關系,同時又改變了人際關系,改變了我們以前的生活。

03什么是好產品

紀:北京工商大學有兩個專業特別好,一個是注冊會計師,一個是食品工程,食品工程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人造肉,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災難時期替代了肉,補充蛋白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這之后,就像開啟了一個潘多拉盒子,這些替代就演變出現在這么多東西,大家都開始想策略,肉太肥了,就研究出了瘦肉精,雞長得很慢,就發明了催大劑。人造肉在當時是一個好產品,得到了非常大的榮譽,那如果是現在看,他就是一個壞產品了。我們這個定義好產品和壞產品的定義不應是論成敗,應該是論是非,壞產品也許是千家萬戶都在用了,但是它可能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不好的影響和價值。

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界定產品對社會責任是有貢獻還是有侵害。比如說剛剛講到咱們中國的食品有問題,我就想到了腦白金,這個產品其實就是拿了一個國外的褪黑激素包裝的產品,廣告做得這么好,這能是好產品嗎?另外一個從企業形象講,現在國內也有了沃爾瑪,從它的商業歷史講,沃爾瑪對整個產業鏈的品質管理跟控制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同樣也出現了馬肉事件等等食品安全問題。沃爾瑪對社會造成的沖擊是正面還是負面,我覺得這個是值得探討的。最后一個,看我們到底是針對哪一個類型的產品,比如說我們是來評判電影電視的,或者服裝設計,可能我們用的這個標準就不一樣了,如果是針對互聯網、IT這種信息產品,又有另外一套不同的準則,如果我們針對食品,飲料保健品,我們可能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周:我覺得好的產品應該有這樣幾個特征。第一個就是“輕資源”,對資源的占用盡可能的小,互聯網放到今天看,從對資源占用來說,通常一個產品對資源的占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輕資源是一個特征。第二個,好產品需要一個高度的市場化,而這一點在中國恰恰沒有,所有的產品,大如微信,到今天還擺脫不了政府管制對這個產品的影響,就是剛剛提到為什么中國沒有產品家或者好產品的原因之一,在美國往往沒有這個障礙。第三個是產品是否具有創新性,過去沒有現在有,這個叫創新,如果過去有,國外也有,你學得很快,僅僅是copy,不是創新。最后一點就是整個產品背后有沒有一套清晰的價值邏輯,你到底對未來的主張是什么?如果有,我覺得大概就非常棒了。

最重要的,如果生意能夠做大,我們就讓這個世界美好一點,不能影響世界,就影響我們這個小社區,要有這樣一個基本邏輯在。那怎么讓這個世界更好呢?特別是咱們中國現在的環境處在轉型期,有很多不確定性,咱就先追求心中平定,不管外部世界怎么變,搞定自己的內心就好了。

王:我們應該關注小的東西,因為好多領域的創新其實就是一個小眾創新,找到一個聚焦非常小的一個問題,他覺得現有的解決方式不行,他找到一個新的。我覺得所有的產品最后解決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信息不對稱,一個是流通不通暢,就像打車應用,能夠給你提供車的人在那里,他有車,有時間點,你有需要,在中間你如果每一個個體去解決問題,信息流通不通暢,成本非常高,如果有一個平臺能夠把它整合起來,讓成本得到很大的降低,這就讓信息流通更加通暢。

瞄準一個小中的市場,非常集中地找到一個比現在的方式更快更方便的方式,把它解決了,我覺得這個就是創新,這種創新不一定要讓所有人知道,只要能成為需要的人的首選就很成功了。解決方案有不同方式,只要你跟別人有一些不一樣,有你的主張,能夠更快、更省、更便捷,解決當時信息不對稱、流暢度的問題的時候,我覺得這種首選就是跟別人的一個不同點。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相容相生,當我們創造前所未有的文明時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筆者根據經驗對生態建筑和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進行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關鍵詞:創新設計;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引言

近代以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污染使得全球自然環境受到空前的挑戰和惡化,溫室效應使得南北極冰川加速融化,酸雨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我們將面臨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F在世界各國政府都積極地探索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各行各業紛紛著手研究和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努力運用生態學原理,以生態的良性循環為目標開展跨學科、跨地域的新技術外,還實施一些大型的生態工程:生態農業、生態漁業、可再生資源利用、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等。

可持續發展建筑經歷了從最初以節能為單一目標發展到既節能又有效使用資源,從接受生態學的理論和原則發展到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過程??梢娍沙掷m性設計是對地球環境直接相關的能源問題、資源問題做出解答的設計,同時也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對人類生活模式進行重新構建的設計。

從整體上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是以地球生態的良性循環作為目標。所謂的生態良性循環是指:在特定時間段內,能量、物質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之間都得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而可持續設計就是以人、自然、環境共生的方法進行的設計。

1 生態建筑設計

所謂“生態建筑”,其實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1.1 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影響——無論是建筑還是城市都是某個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創造了建筑,創造了城市,并將此作為我們生活的載體,從而產生了人類文明。但是由此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以往并不為人們所注意。當我們營造城市和建筑時,不能不考慮這些龐然大物和人的活動對環境和生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存在于當前特定的生態系統中,也可能對其它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例如光污染: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就是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禍首之一。

有限資源——地球是具有有限量的封閉資源系統。人們不可能無窮無盡地索取地球資源,例如:材料、礦產資源、生物和非生物的資源等,所有的設計行為必然只能在被規定的有限性之中展開??沙掷m性設計就是在保護全球生態系統和環境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資源和能源,關心所設計的建筑和建筑環境。在建筑設計中采用可持續發展策略是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資源消耗——城市的建設和使用過程是一個消耗自然資源和排放廢物的過程。建筑材料源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材料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硫等氣體和污水、粉塵等有害物質。在建筑設計中決定采用什么材料,決定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影響著建筑的功能壽命。而材料又與環境問題直接相關。另一方面,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關系與交通方式有關,而交通方式又直接影響能源利用量和環境污染程度。建筑在施工過程中還包含了對土地、水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噪音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水、電、煤或煤氣和油等,同時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

1.2 解決方法

1.2.1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

可持續發展觀念將人類社會視為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換取最長時間的利益。我們可以嘗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如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擴大太陽能、風能和沼氣的適用范圍。沿海地區海水資源豐富,抽取海水與其他生活用水分開,即可節約淡水資源,又能減少生活用水凈化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1.2.2 廢物利用和凈化:

另一方面,將生態林的做法引入。使居住區內產生的廢氣在散入其它地域前得到凈化。污水處理設施應與供水設施一樣得到重視,保證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處理。垃圾要分類,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還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綠化。

1.2.3 合理利用資源:

現在引起地球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建筑或城市所產生的廢棄物及其污染已構成對生態系統的主要危害,而且廢棄物不僅在建筑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是在相當長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續地產生。如果這種危害超過自然系統的調節能力,超過人類自身難以忍受的程度,不僅使全球生態系統遭受破壞,而且也危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續性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如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并盡可能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變有害為無害,變無用為有用。

2 綠色建筑設計

提到“綠色”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環保、節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說,“綠色”一詞已經有了它約定俗成的含義。 那么,照這樣理解所謂“綠色建筑”就是節能、環保、健康舒適、講求效率的建筑。 通俗一點說,所謂“綠色建筑”,就是資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簡單地說就是一要通風換氣;二要搞綠化;三要盡量用綠色資源和可循環再生資源。 其實,綠色住宅是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高科技應用、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是以住宅的物質、技術層面為依托的精神層面,絕不是幾塊綠地、幾簇花叢、一池碧水所能全部代表的。 一般而言,綠色建筑也可稱作生態可持續性建筑,即在不損害基本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間環境得以長時期滿足人類健康地從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要。在這方面的建筑正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注意。如湖南某學院總用地面積67公頃,總建筑面積為59.3萬平方米。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區域內有良好的植被并有水渠經過,根據總體規劃要求,充分利用現存的文化和景觀資源,確定以“園”為核心,環保為訴求,體現校園的現代化、園林化、生態化和可持續化原則,塑造一種人文與自然共生的景觀特征。

圖1 校園景觀鳥瞰圖

3 生態建筑的應用

生態建筑不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資源,而且給我們的居住環境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給我們一個“居住新概念”。 這一概念便是綠色理念,把這一理念具體應用于建筑中去,就形成了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既是將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的具體實施。 生態建筑帶來了一種新的理念,讓人們產生了對建筑的美好憧憬,而綠色建筑則是將這一美好愿望具體化。 因綠色建筑的適應性、可操作性和擴展性,在城市建設中得到人們的認同和青睞。如上海格林風范住宅在概念中就充分保留和利用了自然的水系及原有生態形成自身的特色。

4 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最佳結合

可持續性建筑的絕大多數思想是生態建筑、低能耗技術、傳統與地方性等以往各類“環境友好”觀念與技術的 合成??沙掷m性建筑應是可持續性觀點在設計領域中的反映。而可持續性建筑的經濟效益是明確的:對于某地區則可能是高成本、高環境負荷的。例如在某些西方城市地域廣闊,人口稀疏,認為高層住宅是高成本,高環境負荷的;而且具有非人的尺度。但是在土地極為緊張的東亞大都市地區,全面推行低層住宅卻是城市土地資源無法承受的現實。而且也過于“奢侈”了。因此,生態建筑的研究重點是人類生態系統的理想結構以及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最佳結合。

圖2 上海格林風范住宅概念設計總平面圖

我們知道,一個封閉的足夠小的人工生態系統在實現其內部系統自給自足之前是需要從系統外儲備、吸納足夠的能量(包含的能量),因此小系統內部的經濟性是建立在外部經濟基礎上的。但是許多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往往只注重建筑系統內部的經濟性,而忽略了“外部性”問題。恰恰這“外部性”問題就是直接影響整個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夏天常用空調,達到建筑內部生活的舒適性。但大量的空調系統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污染了環境,還有室外空氣的升溫效應,整個的使氣候環境持續惡性循環下去。

5 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建筑具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意義,宏觀層面研究解決建筑產業的系統問題;微觀層面研究解決特定時期中建筑的實施問題?!熬G色建筑”的研究可以是一個單獨的建筑,也可以是一套規劃的方案;而“生態建筑”的研究只有跨越具體建筑的環境空間,以更大的尺度來研究建筑的生態系統才有真正的意義,而這必然決定了它的研究對象絕不是僅僅針對一個個具體的建筑單體,而應該是一個產業系統。

隨著全球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正在成為規范我們社會行為的一種指導原則,科學技術范式也因此發生根本的改變,即呈現出生態化發展態勢。 在科學領域,它表現為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日益受到重視。 這些學科愈來愈深刻地揭示出生態系統運動的規律,客觀上為人類利用這些規律創造了條件,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發展和協同進化。 在技術領域,對技術的運用不僅要從人的物質及精神需要以及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發,而且要求技術選擇與生態環境相容。 這種征兆在今天已經變得十分明顯。 同時也擴散到建筑以及周圍相關的專業中去。有機的結合到自然中去,逐步擺脫建筑行業對非再生能源和資源的過分依賴,形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和資源的良性局面,保證人類社會的各環節協調發展。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文化創新的途徑》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個框題內容,本課是對全面兩課的一個提升,同時對接下來學習第三、四單元的知識具有指導作用。文化創新是一個社會熱點,具有很強的思想理論性和探索實踐性。在前面兩課中,學生基本明確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發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創新。而怎樣進行創新是本節課探討的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和落腳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識計文化創新的途徑;理解文化創新過程中要認識和處理好兩對基本關系: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

②使學生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生成認識、構建知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匯集實例,情景探究,闡述文化創新的途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并關注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善于學習各民族文化長處的思想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

(2)教學難點: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4、教材處理:

由于教材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原則上遵循教材的原有結構,同時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對教材部分探究活動進行適當地取舍與調整。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學習體驗“文化創新”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我們的授課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其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生活經驗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對于創新這個熱點話題的認識不夠清晰,同時對于如何進行文化創新的問題會比較難于把握和理解。

2、學法設計?。?/p>

(1)小組合作學習法。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2)討論法:把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加以討論交流,達到明辨是非,提高認識。

(3)賞析法。對圖片、視頻進行賞析能夠透過現象研究本質。

(4)實例分析法。運用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新、創新,我們經??吹疥P于創新的標語和口號。創新一詞在中國已經被人們廣泛的使用,甚至已經到了濫用的程度。但是現在看來,單單提口號、建議人們進行創新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教會人們如何創新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講授新課:

討論(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有人說: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也有人說:“文化創新主要靠作者的聰明才智?!蹦銓Υ擞惺裁凑J識?為什么? 說明:要求學生思考,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文化創新作者要有靈感,要發揮聰明才智,但歸根結底是要投身于社會實踐------〈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過渡:作者進行創新離不開靈感和聰明才智,但脫離了實踐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土之木,開不出燦爛絢麗的花朵。在這里,有段視頻想請大家欣賞一下,加深大家的印象。

播放視頻:玉樹地震的沙畫表演,為玉樹加油

教師講解:其實呢,沙畫藝術是近年剛剛興起的一種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最早由來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畫大師Ferenc Cako所創造。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現場用沙子作畫,并結合音樂通過投影展現在屏幕上,沙畫具有的那種獨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現場觀眾進入夢幻般的感覺和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

普通的一捧黃沙,到了沙畫大師手里,就變成了金沙,沙畫表演符合現代化城市人們對藝術欣賞要求,傳統的藝術類演出活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觀眾的要求,沙畫表演,瞬間萬變,同時沙畫也是轉瞬即逝的一種藝術,但其表演形式變化萬千,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而剛剛那段視頻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沙畫大師高贊民。他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沙畫表演藝術家,是中國沙畫的發起者與引領,,從事繪畫30余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特聘教師,曾經有記者專門采訪過高贊民,通過那段采訪我們得知其實“沙畫不是‘畫’出來的”。怎么回事呢,讓我一起看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

高贊民只是借沙畫為語言表達了自己。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當今人們的生存狀態。比起說“畫”沙畫,高贊民更愿意用“創作”這一詞,“其實沙畫學習起來很簡單,我8歲的女兒都會信手‘抓’出來幾個形象,難點在于聯系性的創作。男人、女人、長城、花朵、飛鳥、森林,這些事物,我已經練習了千百遍,給我半分鐘,栩栩如生地重現并不是難事!”但怎樣讓畫面更加鮮明易懂,包括最初的構圖、細節處理、如何使情節連貫線條流暢并在短時間內全面呈現,這無不需要深厚的美術功底、人生閱歷作后盾。千百萬年的歲月洗禮,狂風大浪的反復錘擊,巖石粉身碎骨,磨礪出如今手中一把晶瑩細柔的沙塵;而若非有著30年的藝術積淀和人生感悟,駕馭這些平凡沙粒也將如妄人囈語,淪為一紙空談。

教師:剛剛那段材料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答:作者進行創作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他需要作者不斷的練習,需要聰明才智和靈感,。但他們的靈感都取材于現實生活,像高贊民剛剛那個玉樹加油的表演就是取材于玉樹地震這件真實發生的事情,是在這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加工創作。所以說,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教師:是啊,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沒有30年的人生積淀和人生感悟,高贊民駕馭這些平凡的沙粒將是一紙空談。人生感悟,現有人生才有感悟,這非常明顯的說明了,文化創新作者要有靈感,要發揮聰明才智,但是社會實踐卻是文化創作的源泉和動力。所以,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過渡: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要求我們立足于社會實踐,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究竟可以通過哪些具體方法進行文化創新呢?

教師總結: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創新產品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金融產品;金融創新;金融風險;監管深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等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創新產品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金融風險及金融危機,尤其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金融創新產品風險所直接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發生已經表明,金融監管理論尤其是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理論已經嚴重滯后于金融實踐的發展。本文在對金融監管理論進行階段劃分的基礎上,對金融監管理論發展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理論及分析框架,這對于我國金融創新及金融監管理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于我國金融產品創新實踐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理論發展的階段分析與比較分析

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的理論發展一直圍繞著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進行演化,與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以及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實際需求緊密相連。金融監管理論發展的主要階段如下:20世紀30年代以前以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以貨幣發行管制、存款準備金強制制度及存款保險強制制度等有關銀行監管為主要內容,體現市場自由發展的主要思想傾向。這一階段的監管理論反映了市場競爭有效及市場經濟自由發展的主要特征,政府監管主要扮演“守夜人”的功能。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以市場不完全性為基礎,在金融產品的負外部性、金融產品的公共特征、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失靈使自由市場價格機制無法確保市場自動出清與充分就業的最優狀態等基本認識的前提下,政府干預主義逐步增強,金融監管開始全面發展。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期,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發展促進了金融創新產品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金融深化理論、監管失靈理論、監管尋租理論、監管成本理論等理論的產生與發展。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及全球金融監管協作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理論主要是以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和監管深化發展為主要內容。

金融創新產品的理論與實踐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出現了嚴重的“滯脹”現象,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理論開始倡導向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經濟傳統進行回歸,有關政府失靈的理論研究成果開始出現,市場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再次向主導思想發展蔓延。在金融市場實踐中,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尤其是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徹底崩潰,金本位制度的廢除,固定匯率制度轉變為浮動匯率制度等等,導致金融機構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為應對金融風險、提高競爭力等,金融創新產品開始迅速發展,金融創新實踐也促進了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市場失靈引起了政府監管的加強,而政府加強監管的實踐在彌補市場失靈的同時,也產生了監管抑制、監管被利益集團“俘獲”、監管尋租等種種監管失靈問題。哥德史密斯、麥金農和肖(Goldsmith、Mckinnon、Shaw)認為金融監管抑制了金融創新活力導致金融效率低下。斯蒂格勒(Stigler)提出了管制為被管制產業的利益服務的觀點,認為政府管制經常會帶來市場效率低下和社會福利損失;波斯納(Posner)進一步研究指出,監管的需求和供給由于難以計量而無法證明它的實踐作用,因此認為市場的正常運轉不需要政府監管。Stigler和Posner還對金融監管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比較研究。古戈爾(Krueger)提出了尋租理論,認為政府監管會引起尋租行為而導致監管效率下降。

盡管監管失靈的相關理論對金融監管提出種種質疑,但市場失靈畢竟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客觀事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發展,以及金融監管實踐介入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的逐步加強,新古典主義思想和凱恩斯政府干預主義思想的更多學者已經不再將爭議焦點放在是否需要金融監管上,而是更多的放在如何更好地監管上,出現了功能監管、激勵監管、資本監管、市場約束監管、法治監管等相關理論觀點。博迪和默頓(Bodie&Merton)提出了功能監管理論,認為金融機構的創新和競爭會導致金融功能的加強和效率的提高。功能監管理論的主導思想就是同一類型的金融產品應該受到同樣的監管而不管該產品是由哪些金融機構開發的,該理論直接影響了美國國會于1999年頒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適應了金融綜合經營的監管需求。有些學者建立了最優相關監管模型,并提出了讓監管方擁有與沒有保險的存款人相同激勵的監管方法與對策以促進解決監管失靈問題?;魻柭?Hellman)構建了資本監管比較靜態博弈模型以對資本監管的帕累托效率進行研究;凱利(Keeley)認為要改善監管有效性就要注重市場對銀行的約束力;格雷斯爾和施萊佛(Glaeser&Shleifer)對政府監管環境及監管執行與司法訴訟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低的環境政府監管比司法訴訟更有效,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高的環境不需要政府監管,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中等的環境需要政府監管與司法訴訟結合起來才有效。

在監管失靈有關理論蓬勃發展的同時,支持金融監管的理論也在不斷地與監管失靈理論即自由主義思潮進行爭論。明斯基(Minsky)提出了“金融體系脆弱論”,認為金融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引發金融風險導致金融系統內存的脆弱性,因而需要加強監管。格羅斯曼和斯蒂格利茨(Grossman&Stiglitz)認為由于價格機制扭曲造成金融信息成本增高導致金融效率低;斯蒂格利茨認為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完全及不對稱導致金融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卡肯(Kareken)等研究了金融產品的外部性問題,認為銀行破產的社會成本比銀行的自身成本高。

在有關市場失靈的理論與監管失靈的理論進行激烈爭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雙方爭議觀點的理論融合。如,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人物薩謬爾森認為,政府和市場對經濟的有效運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通過貨幣、價格、財政、金融、稅收等工具或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而企業等私人部門則通過市場來決定價格和產出,因而所有發達經濟體都呈現出某種混合經濟的特征;斯蒂格利茨也認同監管部門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監管失靈問題,但仍認為由于監管收益大于監

管成本,因而在政策建議上仍強調監管的必要性。

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及金融監管協作背景下,以全球金融監管改革推進監管深化的全面發展。美國、英國及歐盟等相繼進行了金融監管的全面改革,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加強全球銀行體系資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爾協議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20國集團峰會也相繼提出加強全球金融監管的改革方案。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理論既沒有簡單地回歸到向南主義市場經濟的放任監管狀態,也沒有簡單地對金融產品創新采取禁止式管制狀態,而是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的市場發展規律與金融經濟的發展實際需求,圍繞監管存在漏洞、監管不力、監管方法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監管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內容,從機制設計與完善角度推進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

二、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理論分析框架

金融創新產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監管深化理論發展卻是滯后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金融創新產品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金融深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美國自1933年制定并通過證券法等一列法律以來,一直對金融業的發展實行嚴格的金融監管。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于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和金融競爭的加劇,美國金融業面臨嚴重的競爭威脅,在自由化思想的影響下,放松金融管制的呼聲越來越大。在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美國經濟學家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論,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體制與該同的經濟發展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Mckinnon提出了金融壓制論,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與金融深化完全相反的惡性循環狀態。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從正反兩面強調了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進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以及全球金融產品創新,推動了美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但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對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問題卻未進行討論。

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由競爭,而市場經濟的內在缺陷必須由政府介入以加強監管。市場作用機制失敗時,需要政府介入以維護市場的競爭機制。但從政府失靈理論、政府尋租理論等相關理論研究結果來看,政府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會導致政府監管失敗。因此,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應對方式上,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創新產品監管理論創新。

從金融發展的歷史來看,金融交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金融監管活動。早在17世紀,洛克(John Locke)就指出,自由意味著不受束縛和強暴,但這種自由應是法律所允許的自由。金融深化理論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應該是法治框架下的自由發展,而不是毫無約束的自由發展。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明確指出,經濟活動的自由,原本意指法治下的自由,而不是說完全不要政府的行動。從自由的本質內涵及歷史發展來看,金融自由化不是絕對的自由化,并不意味著沒有約束。其實,恰恰相反,金融自由化應該是法治規則約束下的自Fh化,是增進市場秩序的自由化,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由化。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在推進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并沒有提出金融深化相應的法治約束,也沒有提出金融深化相對應的金融監管深化問題。因此,金融深化所推進的金融自由化應該是以“政府行動”為前提的,以市場法治監管為約束的金融自由化。那么,從理論分析角度來看,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應該是金融監管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

從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所推進的金融產品創新實踐角度來看,無限制的金融自由化必然會造成金融產品創新的泛濫,從而帶來相應的金融風險,引發相應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事實上,正是在金融深化的背景下,金融自由化促進的金融產品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引發了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眾多,但監管問題是普遍認同的原因之一。如高(GAO)認為美國監管體系仍然處于一種分業分散的低效監管狀態,無法適應混業經營的監管要求;巴利(Baily)、艾肯格林和巴瑞(Eiehengreen&Barry)等研究認為,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是引發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同時,必須進行相應的監管深化,將金融自由化納入法治框架下,將金融深化配套以相應的監管深化。這樣,不僅是對金融深化理論構建上的完善,也是金融創新實踐良性循環發展的必然。

對于金融深化相對應的金融監管深化,既不是對金融自由化的放任不管或者放松監管,也不是對金融自由化的無限監管,而是從法治本意上推進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評價的。首先要將金融深化納入一定的法治框架下,不留監管真空。哈耶克認為,一個功效顯著的市場經濟,是以國家采取某些行動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動對于增進市場經濟的作用而言,極有助益;而且市場經濟還能允許更多的政府行動,只要它們是那類符合有效市場的行動。從2007年次貸危機的監管實踐來看,抵押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等金融創新產品由于產品流程的復雜性及相應監管的缺乏,導致事實上的監管真空,以至于金融創新產品所引發的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并最終引發危機。當然,監管深化也不意味著過度監管或無限監管,而是以促進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適度監管。過度監管或無限監管必然會妨礙金融自由化發展與金融創新,從而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金融監管深化理論創新研究主要針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由于常規金融產品風險和監管一般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監管理論也比較完善,因此常規金融產品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等消極后果的可能性比創新產品引發的金融危機等消極后果的可能性要小。從監管實踐角度來看,常規金融產品的監管機制比較完善,而創新產品由于產生時間不長,監管機制尚未完善,監管實踐經驗還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而在金融深化理論發展下,金融實踐的推動是以金融創新產品為重點的,因此,監管深化理論創新主要是針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

從前述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理論分析來看,這些理論一般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對產品創新及其風險進行解釋或分析,具有理論的片面性或深度分析不夠。如,柯恩和卡特(Kane&Gaa)等學者把金融產品創新歸因于金融監管的促進作用,圖法諾和懷特(Tufano&White)等學者則認為金融監管阻礙了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產品監管深化的主要理論觀點就是政府行政干預要逐步減少,市場法治監管介入要適度,具體監管方法和監管技術要不斷科學化以減少或代替部分行政干預措施對市場自由競爭機制的影響。當政府行政干預過多,市場法治監管介入過度,監管技術水平不高,就會限制和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發展,扼殺金融產品的創新思想,阻礙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當政府行政不干預,市場法治監管過少,監管技術水平過低,就會導致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過度自由競爭發展,金融產品的過度創新,容易積聚金融風險并引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最終阻礙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當政府行政干預盡量減少,市場法治監管介入適度,監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就會預防并減小金融風險的負面效應,防止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從而從防止風險破壞金融經濟角度來促進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

上一篇:探討教學論文下一篇:教學探討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