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河南省民間習俗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河南省民間習俗范文

民間葬禮習俗

傳統的喪葬習俗,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民間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銷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在病人的房間門后扎一把刀,還在罩頂上摃一個籮子,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壩邊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還要放火炮恭送“無常”。有的還要請僧道“開路”、 “開咽喉”。 開路即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還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后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一種“忘魂湯”,又在湯里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一喝把什么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這件事不知怎么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愿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里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一口一聲“我的姐妹呀!”為什么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也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1 相傳盤古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盤古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一抬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盤古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里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盤古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盤古說:“世上沒有人,要你們太陽月亮做什么?這樣吧,我這里有一副石磨,你們一人拿一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一起,你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盤古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一滾,盤古暗中用手一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盤古說:“這是天意,你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后人笑話,盤古給他一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你笑,你就用針扎他的眼睛。”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陽,一看眼睛就針扎樣疼。

民間在辦理喪事時,通常要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生前報病

生前報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輩、父輩等病危期間,晚輩要親自前往自己的親戚家(一般指長輩)報病。即報生病時間和患病情況,曾經過哪些醫院、醫生診斷治療。并說明因病情嚴重,治療效果很差,現已病危。

(二)、死者入殮

1. 燒落氣紙

人死后孝氏或幫工即時在院壩邊燒落氣紙錢,放落氣炮。

2 2.給死者凈身穿衣

孝氏或親友在人死后用一張濕毛巾從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褲子五至七條,包帕子三條,穿襪子三雙,穿布鞋一雙。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鈕扣,褲帶用黑線拴,死者有多少歲就用多少根線。腰帶用一條紅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鏵

之前幫工需將堂屋棺木掉頭,大頭在內,小頭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規矩置于堂屋內。鋪一張晾席(或門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鋪一床專門為死者訂做得壩單。然后將死者平放在壩單上,臉上蓋草紙,腳上蹬一锏旱犁鏵。

4.入小殮

死者蹬鏵后,即刻準備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歲就包多少個,灰包內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線穿一竄打狗餅,二十至三十個為宜。打狗餅用面搟成較薄的面皮,劃成圓片在鍋里炕一下。入小殮時,幫工三人連壩單一起將死者迎進棺內,兩邊用灰包摤緊,左手關一竄打狗餅,右手捏一張手帕,身上鋪蓋單,臉上蓋草紙,然后蓋上棺蓋,大頭留二指寬的小縫。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點上水燈、香蠟,放上貢品。(水燈碗內倒萊油,一般用燈草做燈芯,貢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殮至出靈期間孝氏要守靈。在人殮的同時,還要請親友或幫工燒死者的鋪草、被子及穿過的衣服等,將死者睡過的床橫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專人請來地仙,依據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時和死亡時間,選擇吉日出靈,確定何日“坐夜”(坐夜當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來客和開展祭奠活動),并選擇墓地。

(四)、死后報訃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長輩親戚家報喪。即報死者去世的時間及請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時間。見了長輩還要先下跪再報。

(五)、設靈堂

根據坐夜時間,孝氏要提前請來支客師布置靈堂。一般應掛“沉痛悼念……逝世”的橫匾,書寫相關悼念的對聯。靈堂中央安放專門為死者修的靈房子,前面搭供桌,點上香蠟并擺上貢品。

(六)、坐夜

坐夜前幾天須請廚師及幫工做好宴客準備工作,預約一鼓樂隊于坐夜當天早上來家打坐家鑼鼓。坐夜的主要議程是: 1.接待送葬來客

(1).接客的時間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時長子(媳)端上亡牌,舉上自家準備的花圈同鼓樂隊、幫工一道出院門迎接,若是長輩來送葬孝子還要跪接。幫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禮品。在接客的過程中,雙方還要對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對放一炮。 (2).客鼓樂隊參靈

4 送葬的鼓樂隊來到靈前受支客師接待參靈。參靈時,打著鑼鼓來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轉。孝氏提前準備好禮封放在棺木上,禮封一般是每人2元錢,一包煙。 (3).廚師接“杠單”

杠單一般是女兒(婿)送,內有豬頭等祭品。發財的女兒還有的送三陳杠單。幫工將杠單擺在靈堂前,廚師要親自去收撿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給廚師準備有禮封放在杠單內。 (4).送葬來客行祭奠禮

由支客師主持來客肅立靈前,孝氏頭頂孝帕站一旁。支客師邊謳祭奠禮語邊指引來客為亡靈上香、奠酒、化白(即燒紙)。祭奠前后來賓均要為死者敬三次鞠躬禮,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禮致謝。 2.孝氏設晚宴款待來客 3.舉行祭奠儀式

(1).搭寶臺(即長席)報訃

支客師候全體送葬親戚寶臺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長子報告死者病情、治療過程和不幸去世時間,死后頭戴、身穿、腳蹬的衣物、鞋的數量。 (2).瞻仰遺容

孝氏及全體送葬親戚受支客師引導,按長幼順序去堂屋瞻仰遺容。幫工一至二人負責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參靈后回到寶臺,送葬的長輩等親戚發表意見,孝氏長子等分別予以解答。支客師作一些補充和協調,無異議后拆去寶臺。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靈前,前來行祭奠的親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孝氏向亡靈敬三個鞠躬禮,由長子致家祭(可支客師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謳頌。 (5).女兒(婿)行客祭

女兒、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靈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先行三個鞠躬禮,再由女兒或女婿致祭文(可專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師引導再行三個鞠躬禮后退位。

(6).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孝氏及全體參加祭奠的人員肅立靈前向死者告別,行祭奠禮、化白后祭奠儀式結束。(鳴炮)

注:若死者所屬單位要召開追悼會,一般應安排在祭奠儀式之前。 4.支客師安排所有鼓樂隊樂祭亡靈,有的還要唱川戲,演唱現代歌舞,他們受主家委托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當天,地仙要寫好地基文書,開好“七單子”(逢七天燒錢紙的時間),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殤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關工作。八大金剛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殤的道路。墓井一般出靈當天打,若出靈時間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雙死者穿過的鞋。地仙用羅盤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荊(黃荊枝)樁定位。

(七)、出靈

6 出靈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進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幫工卸蓋,孝子揭去搭在臉上的草紙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時邊念咒語邊貼封棺條幅,最后蓋上印章且封棺完畢。 2.地仙宣布出靈順序:

(1).撒買路錢(孝子女或孫兒女一至二人負責),邊撒邊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雞(孝子女或孫兒女負責)。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負責)。 (4).出大殤。

(5).抬靈房子(孝子女或孫兒女負責,也可幫工代)。

(6).送花圈等紙盒。依次是坐家花圈、傘、戰馬、客家花圈及其它紙盒。

(7).打鑼鼓。依次是坐家鑼鼓、客鑼鼓。 (8).放炮。

3.八大金剛站立棺木兩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靈。放炮、打鑼鼓。之前將死者遺像向內放在堂屋神臺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靈后關上堂屋門。 5.安葬 (1).地仙燒井。

(2).下壙。八大金剛將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將棺木分中(用一根兩邊墜有小錢的紅線),八大金剛撥棺木合天地線。

(4).地仙將保殤的酒萊、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剛食用后將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將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孫撿金條、撿銀子(即杯、筷)。俗言說,誰撿得多今后誰就最發財。

(7).孝子、孫等親人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將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鋪在棺蓋上。 (9).八大金剛掩白,地仙同時申地基文書。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麥、包谷和麥子)。此時,孝子、孫等后人序列墳前,面向前方牽起后面衣服接。同時,鳴炮、眾鼓鑼合奏,地仙邊頌吉語邊將五谷拋向眾子孫。俗言說,誰接得的多誰仍就最發財。 6.八大金剛捋墳

7.孝子、孫等將坐家花圈、女兒送的傘插在墳上,靈房及其余的紙盒在燒錢紙時一并燒盡。墳上插的花圈及傘燒畢七時一并燒盡。 8.鳴炮下葬結束

第二篇:豐城民間習俗

(一)婚俗 1.婚嫁“合八字”

封建社會里,男女青年訂婚必須事先“合八字”,這是舊時訂婚的一個程序,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婦要事先托媒人(多為已婚婦女)向女方提親,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時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對方有意,即將之寫在紅紙上。若女方認可,就會送上庚貼,庚帖的內容就是所謂的“八字”;男方獲得這份庚貼后,又請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陰陽之說,推算男女雙方的壽、夭、福、禍、通、窮、得、失,是“相生”,還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則不好。還有些地方有屬相上不合婚的說法,如“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將寫好的雙方年庚八字紅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內,如果白天家里沒有摔壞東西,晚上也無異常動靜,家人又沒有發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則作罷。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門正式說合,并下禮金,男女雙方相互交換信物,婚約締結方定。封建社會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在包辦婚姻習俗下的青年男女,無法自由戀愛,只能托親友到女家窺女子相貌而定,或在親友的帶領下,按事先約定的地點雙方見面,這就叫“相親”。視其相貌俊丑,以議婚約。這種相貌禮儀形式,在豐城民間一般大同小異,而且普遍流行。今天的男女相親,從內容到形式均與舊時有所不同,則須另當別論了。

2.母女哭嫁

哭嫁,即女子出嫁時的哭訴過程,為豐城民間傳統婚嫁習俗??藜抻卸喾N形式,有一人獨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親友同哭,有低聲哭、放聲大哭等,哭訴內容一般都是訴說對共同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親人的離別之情。女兒向父母親哭訴,以謝養育之恩。母親要說“娘在東來女在西,不比女兒在邊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樓下梯要注意”等之類的話;還有向兄嫂哭訴幫助關照之情,向弟妹哭說多年相處情誼,囑咐今后要聽從父母長輩教誨等;母親也會向女兒哭喊:“女兒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儉持家,教敬公婆,團結妯娌,體貼丈夫,夫妻和睦”等禮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開臉”著嫁衣,頭插兩朵花。到了婆家,將一朵戴在婆婆的頭上,表示今后婆媳關系融洽。臨行前,向長輩跪辭拜禮,披上羅頭紅紗,叫“披兜紗”,由兄弟背上轎馬或車子。淘沙一帶的姑娘出嫁時,上轎之前,父親要坐到灶前柴火邊“守財”。相傳,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女兒把娘家的財氣帶走。出嫁路上,不準回頭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對丈夫永不變心、反悔。許多人家的姑娘出嫁時,娘家要給女兒特置一對紅漆大木箱,放置娘家陪嫁的貴重物品和女兒平時掙下來的錢,叫“壓箱錢”,或心愛之物。不落鎖,由親兄弟押箱,到交給男方后,才把鎖落下,取出鑰匙,表示新娘子今后管家會“細水長流”。羅山一帶山區姑娘出嫁頭天晚上就要哭嫁,叫“起嫁”。首先是燒香化紙,接著點燃燭拜祖宗,母女兩人邊哭邊互相哭訴,母親唱“哭嫁歌”,內容多是慰語。民俗以為不哭嫁會不吉利,老鼠會咬嫁箱。目前,這種出嫁習俗仍在豐城民間流行,但母女哭嫁之俗漸趨淡薄。

(二)年節習俗 1.初一開財門

開財門,就是農歷“元旦”、今稱“春節”的時候第一次打開門戶。歷書春節的這一日都注有“元旦”開門時刻。據說這是預卜一家一年休咎的關鍵,人們對此極其慎重,無論貧富,都須事前貼門神、年畫、春聯、掛簽等,把房屋大門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來臨。同時備好俗稱“符盤”的供品和香燭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這段時間內,戶主必得首先換好衣服,關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誠心誠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擺上供品,燃香燭,燒紙錢,放鞭炮,并于鞭炮聲中大開門戶,接著率領男性親屬,攜帶香燭等物,走到村前禾場上,依照歷書上注明的大利方向畢恭畢敬地燒香拜揖。段潭地區百姓在這天開財門后,多向東方“拜太陽”,俗稱“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誠地祈求神靈保佑來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財發福。是日三餐食素,如吃發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發財”之意,又寓衛生于節日之中。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開財門的習俗仍盛行不衰。 2.清明“掛青”

清明“掛青”,是清明這個傳統節日的一種重要習俗?!对铝钇呤蚣狻纷ⅲ?ldquo;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名。是日有掃墓、踏青之俗,凡墳墓皆于此日祭掃。

豐城民間各氏族或宗友,歷來都有“清明會”,有會產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掃墓。屆時,清明會均要備辦祭品,即雞、肉、魚等,叫“符盤”;配備好香、燭、紙、爆竹和紙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員同到祖宗基地,擺設祭品、點燭、燃香,鏟土培墳,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長條白旗于墳堆上;再燒錢化紙,放鞭炮,虔誠拜揖,追念祖宗恩澤,默訴報答意愿。這個時候,長輩一般都會叮囑晚輩,不要忘記祖輩的葬地所在,說要緬懷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銘在心。

掃墓拜祭完畢后,到祠堂會餐。是日大部分地區興吃“水銀米古”,即“水銀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團子。河西圳頭一帶,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會。是日主管人用會產基金備好祭品,上午組織“男丁”先到無后人的祖墳上進行草吊。下午則各自分別去自家祖墳吊祭。河東段潭一帶地區村族各姓祭祖會,是日將會田收入買好祭品,以備掃墓。剩余的錢又照人口分發。有的宗族清明會還會備好豬肉,按學歷不同分發:大學生每人三斤肉,中學生二斤,小學生一斤,以示鼓勵后生奮發讀書。

3.端午插蒲艾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即農歷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陽之時故名。始于春秋戰國之際,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是日,豐城城鄉家家戶戶門口插新艾,掛菖蒲。傳說艾為旗,故又叫“旗艾”;另說艾枝是刀,蒲為劍,故又叫“蒲劍”或“菖劍”,以示驅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說艾蒿味辣,是日人們采艾插于門口,可禳除毒氣。菖蒲,又名“劍水草”,“乃蒲類之昌盛者,故名”。其莖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竅、殺菌之功效,人們習慣每逢端午,掛于門戶,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雞蛋、熟大蒜頭,喝雄黃酒以去五毒、掛長命縷、賽龍舟等習俗。河西泉港、董家、圳頭一帶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發糕、蒸蒜頭,午餐時全家喝雄黃酒,小孩額頭和兩腮各涂抹一點雄黃酒,胸前掛一個用紅綠線編織的小網袋,裝上紅色染過的蛋,以表吉祥。這一天,親友之間還會相互走訪看望。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龍舟賽,享受節日的歡樂;個別地方還有早晚向祖先燒香化紙錢的習俗。河東地區段潭、袁渡一帶,各家各戶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間、豬、牛欄等地,灑上雄黃酒,消毒驅蟲害等,素有“過好春節上半年好,過好端午節下半年好”之說。

4.中秋祭月

中秋,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元宵、端午并稱三大傳統節日。這一天,豐城民間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之俗。

所謂祭月,屬祭祀祖先的又一種形式。是夜月圓之際,每戶人家設好案幾,并于其上擺好月餅、瓜果等,并將之放置屋堂門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門戶,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團圓。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傳說嫦娥偷吃升天藥,長住月宮,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故中秋之夜,婦女們為了能與嫦娥一樣永葆青春,多會設案,供奉瓜果、糕餅,燒香祭之。在豐城鄉間,人們多以月餅、西瓜和柚子為主要供品。是日,將西瓜切成蓮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有“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開錯,瓣刻之如蓮花”之說。還把“月”與“餅”連在一起,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次為賞月活動,這是待月東升之時,合家集于院中、樓臺上,擺上月餅、柚子,有的還擺芋頭、花生等,賞月談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則連宵嬉戲。

5.冬至祭祖

祭祖,是民間傳統習俗的一種。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兩種: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內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親的墳墓舉行祭奠活動。過程有:先給墳墓添土,俗叫“上土”,傳說是給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凍,實為防雨水沖擊,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準添墳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豎碑石,他日不能豎墓碑”的說法。添土豎碑后,在墓頂壓幾張紙線,有的還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擺好符盤,點燭、燃香、燒紙、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緬懷功德。

室內祭奠,主要由族長組織在家祠進行。自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立祭,領全族男丁,按輩分長幼、地位尊卑順序,在鳴爆聲中,依次拜祭。大姓族祭奠,要設三牲(豬、羊、雞) 而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由族長、士紳或新科秀才、舉人、進士等分擔主祭、分獻、陪獻等,凡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要參加。

兩種形式都有會餐之習,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設酒席等。張巷一帶村族的冬至多在總祠舉行,而且分別是冬至日頭天晚和次日早上,分兩次進行。凡六十歲以上者可吃兩餐正酒。七十歲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領得豬肉一斤半,八十歲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歲老人則特別優厚,可領得一頭豬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白土、袁渡、段潭一帶,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門均要打開,在祠堂中擺設事先準備好的三牲,請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長參加祭祖。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儀式程序團體拜祖。祭事完畢,用膳一餐。同時,是日各戶家主上三盅滿飯,一敬天地,以求神靈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災;三敬祖先,以求子孫興旺發達。并分別在三處插上三枝香,作三個揖,向祖先禱告,祈求全家福壽康寧。

這一天,又是弘揚先祖功德的大好時機。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這天大開堂門,紳士耆老云集,祠堂門上寫道:“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一門三進士,半里兩翰林”,以彰揚范氏祖先是顯官名宦旺族。然后扛著活豬、活羊、敲鑼打鼓到始祖“風吹羅帶”墓地祭吊,緬懷功德。亦有豎碑碑基不能高于墳堆之俗,又說墳墓不準封項,一旦封了頂的話,則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轉生等等。是日,又是家家戶戶男丁“上譜”、死亡男丁“注譜”的重要日子。時至今日,室內祭奠形式漸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動則仍在進行。

(三)其它習俗 1.做壽慶禮

做壽,又叫“祝壽”,是祝福老人長壽的習俗。豐城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三十無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擺宴席,七十大慶賀,八十無消息,九

十、百歲大賀喜。”而在鄉村不興做八十壽。民間傳說,古時某君的做八十大壽的時候,恰逢家里既遭火災,又遇強盜搶劫,壽星也被打得半死,所以說做八十不吉利。后來小輩挨了打或遇到不吉利的事,也叫“滿八—卜”。豐城人做壽一般從五十歲開始做起,但不多見。通常做六十歲壽。六十壽,叫“花甲年”;七十壽,叫“古稀年”。且在歲滿頭一年舉行祝壽,故有“做九(酒)不做十”之說,如六十壽,則在五十九歲做,取天長地久之意義。 壽筵之前,給親朋好友發出請帖。被邀請者一般都會備好禮屆時前往祝賀。女婿是祝壽禮的主要參與者,送的禮品多為壽餅、壽肉、壽面、壽糕、壽桃、壽燭,還有準備死后的入殮壽衣、壽被、壽鞋,次有壽聯、壽匾、壽屏、壽畫等,有的還送紅包。其他親友禮品,一般有壽布、壽匾等。這些壽禮都很有講究,富有寓意,如壽糕的“糕”與“高”諧音,表示德高望重,壽高百歲;壽桃的“桃”與“陶”諧音,表示其樂陶陶,又借喻為“蟠桃盛會”,壽如王母;壽餅上的壽星圖像,含意和壽星一樣長壽;壽面的“面”和“命”諧音,表示長命百歲;壽聯上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匾上一般寫“花甲同春”、“龜鶴遐齡”等吉詞。壽屏、壽畫上都寫有祝壽之語,歌頌壽翁或壽婆平生為人德高望重,紅顏永駐,添福添壽等。

壽堂設在大廳上方,裝飾也很講究,堂門前設堂廳,張燈結彩,中間掛一大“壽”字,兩旁貼一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對聯,四周掛壽匾、壽布、壽聯、壽畫、壽屏等禮品,把壽堂裝飾得琳瑯滿目,華麗堂皇,意在謝天地恩德,給老人長壽。拜壽儀式開始,點燃一對鑲金大紅燭,置堂中桌案上,在神案插上三柱紅香,燃放鞭炮,吹打奏樂,晚輩成雙成對依次跪拜祝壽。河西地區,祝壽程序,分頭天晚上進行一次,叫“拜壽”;第二天早上一次,叫“上壽”。

祝壽時,多頌揚老人一生所取得的業績,作出的貢獻,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語。之后,大擺酒筵,款待親友。并分發壽餅、壽糕和其他紀念品。酒席上多吃面條,意在長壽延年。酒宴結束后,還向鄰居或全村發壽面和壽餅等。有的富裕人家做壽,還請和尚念經,欲消災延壽。多者請六十四個做七天七夜羅天上醮,同時備足齋飯、齋菜,施舍于窮人,擴大聲譽。1949年以后,念經、打醮等陋俗被除,但祝壽習俗仍存。

2.上梁唱彩詞

民間建造房屋,無不視為一件大喜事。屆時,要擇好吉日,請風水先生定向,再由石匠按方位破土,木匠鋸梁定材。到新房墻和柱架完成時,再選擇黃道吉日舉行上梁儀式。

上梁之日確定后,房主發出請柬給親朋好友,請他們來吃“上梁酒”??腿藗兊玫秸執?,多會各備禮品,如鏡匾、喜帳、對聯、香煙、座鐘等,屆日赴宴。房主在上梁前要用紅紙寫好“紫徽架臨”四字,新屋柱上要寫“豎柱欣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徽星”。此俗的來源據說還與乾隆皇帝有關: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微服來到一戶做新房的人家,喝了上梁酒。后來有人偶然間發現這位來客的長衫里顯出了龍袍的一角,才知道是當今皇帝,皇帝是紫徽星,從此才有了那副對聯,以取吉象之意,木工還要用朱砂在新梁上畫“太極圖”,用紅布包住主梁中腰。

上梁時辰定于上午或下午舉行,一般是上午八時或傍晚時分。儀式為:先放鞭炮,吹嗩吶,敲大鑼,接著戶主領著兒子,手執焚香去接梁,木工把梁安放到棟柱頂上,手提雄雞和酒壺喝彩祭梁。唱詞曰:“伏以,手提金雞毛燦爛,金雞生在鳳凰山,鳳凰山上鳳朝陽,金造門來銀造梁。金門銀梁色色新,金光閃閃耀門庭。打開雞冠取寶血,一祭天,二祭地,三祭師傅魯班藝,四祭午天分長短,五祭曲尺關四方,六祭鑿子鐵桿響叮當,七祭泥架泥刀二面光。天地師傅都祭了,魯班弟子祭門梁:一祭梁頭,萬里紅朝;二祭梁肚,國強家富;三祭梁腰,角帶飄飄;四祭中央太極圖,太極圖上出彭祖;彭祖壽高八進八,賢東人財代代發;彭祖壽高九百九,賢東富裕代代有。門梁都祭了,祭了門梁祭石磉:一祭東,孔明才能顯東風;二祭西,屋檐出水有高低;三祭南,東家弟子讀書中狀元;四祭北,文武狀元一齊得。自從祭梁后,福壽延綿降吉祥。腳踏興隆地,金玉滿堂福壽”等,每唱一句彩詞,房主要高聲應道:“好呀!”秀市地區做屋上梁儀式,木匠要輪手拿公雞,刺破雞冠子,滴血“祭梁”、“祭柱”,并唱彩歌,邊唱邊祭,凡唱到“伏以”二字,房主立即叫好;唱到“天官賜福,打掛爆竹”,主人馬上應聲“好!”并立即鳴放爆竹。祭梁歌云:“伏以,手拿金雞和鳳凰,生得頭高尾又長。頭高載得千年福,尾長收割萬擔糧。此雞不是平凡雞,人民家中報曉雞。今日拿來祭棟梁,一祭東,代代兒孫能辦公;二祭西,荷花出水有高低;荷花蕾中生蓮子,蓮子蓮孫畢業歸;三祭南,文武官員一大團;四祭北,今后結果多喜色;五祭中央戊己土,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等。

唱完彩詞歌后,除女兒外,全家人成雙成對跪拜房梁。安排一人拿著“米古”或糖果從梁上前后左右拋下來,叫“拋梁”,任孩童們在地上搶果子吃。有的地方在上梁的晚間十一點鐘左右,木匠、石匠要扛著做工的木馬,叫“煞馬”,魯班五尺、煞棍,打著搖爐、火把,敲鑼打鼓,捶棟打壁,大喊大喝“出煞”,同時由一身強力壯的徒弟頭扎紅巾,背著“煞馬”往外疾跑,眾人則打著火把,拿著斧頭、煞棍緊追,等“煞馬”拋入河水之后,即停息鑼鼓,大家靜悄悄地返回繞道走,叫“出煞”,為新屋驅邪。這種祭梁習俗至今仍存,但形式較過去已大為簡化。 3.祈年賽社火

社火,即“廟會”,俗叫“故事會”。是豐邑城鄉流傳甚久、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河東地區舊稱“廟會”,河西地區叫“社火會”、“故事會”。宋·陸九韶在《正本節用》文中記述:“豐邑水鄉之民„„每當祈年報賽,迎神演劇,鰲山臺閣,夸多斗靡„„”其熱鬧場面,非同一般。古代禮制以春、秋社日為祭祀(土神傳統節)日,春祈良耜,秋報社稷。南朝梁·宗懷《荊楚歲時記》載:“是日,民家結成會社,殺牲備供,于樹下祭神。并作傲餅,佐以生菜、韭黃、豚肉為食。”節日集會朝拜極盛,百姓競集,熱鬧非凡。唐王駕詠《社日》詩中描述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對社火會盛況的真實寫照。

河西一帶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

八、

九、十月間。這時候農事漸閑,陽氣正剛,遠近圩場、鄉鎮、村落開始賽社火活動。社日一到,墟鎮、村場紛紛架起戲臺,從省、市請來的“京劇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輪流演出。還有他處慕名趕來的雜技等藝術團體,也附會表演絕技。各村玩舞龍、耍獅子、游花燈,彩蓮船、抬“神仙菩薩”、扛“折子戲架”,扮演“故事會”等層出不窮,游神隊伍延綿達數華里長,金鼓齊鳴,鞭炮喧天,真是“夸多斗靡”,爭奇斗彩,觀眾車水馬龍,摩肩比踵,一派歡樂景象。其中隍城地區的“社火”會最多,范圍廣,場面大,賽會盛,聞名遐爾。有的村莊每年有兩次活動,為農歷八月初一至初三和十月二十八日的隍城“社火”日,八月初十至十月三日和十二月為瀘田“社火”日等,尤以十月二十八日隍城圳頭天符廟“社火”會,規模最大,場面最盛。每年十月圳頭“社火”日,要將“天符”菩薩從廟內抬出,順傳統路線去游歷各村,或接受許過愿的病人家屬還愿,或受人們朝拜。每到一村擁擠著的人們全部都會下跪、叩頭、敬仰。菩薩出游時,由幾十或上百人組成的儀仗隊,雜以數面彩色繡花龍鳳旗開路,樂隊隨后吹打不息。每到一處,在早已擺好的香案前,由道士舉行“上表”儀式,圍觀群眾燒香跪拜,求神保佑。鞭炮聲、鑼鼓聲,久鳴不息。

圳頭十月“社火”日期,實際從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共有四天活動期,請戲班唱戲,遠近商賈輻輳,雜技藝人趕來獻藝。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外地客人都紛至沓來,吃“社火”酒,看“社火”戲,到處呈現一派“萬家燈火不夜天”的節日氣象。今天的隍城“社火”日,集市依舊笑春風,但游神舊俗習已革除。

第三篇:中國民間婚禮習俗

中國民間婚禮習俗

中國從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婚禮風俗和特色,這里重點介紹一下主要地域的民間婚俗。

一、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民間婚俗

老北京的婚禮習俗甚為繁雜,繁文縟節很多。欲介紹老北京的民間婚禮習俗,首先就不得不介紹過去幾個與婚禮關系密切的行當。

1、喜轎鋪:

在過去,北京有專門的喜轎鋪,其類似今天的婚慶公司,專門為辦喜事的人家兒提供喜轎、執事、吹鼓手乃至幫助本家兒送彩禮、過嫁妝等服務。過去富足人家兒到喜轎鋪定花轎轎圍、繡片講究用全新的,而且要在娶親的頭天“晾轎”,多少有些顯擺的意思。一般人家兒則看得過去就行。此外,有條件的人家兒送彩禮、過嫁妝是講究多少“抬”的,從六抬到三十二抬之多不等。所謂“抬”就是雇用喜轎鋪,用紅漆的八仙桌將彩禮或嫁妝放到里面,四周用紅圍子圍好,由喜轎鋪的伙計抬著送到女家或男家(嫁妝),一路上吹吹打打,尉為壯觀。過去北京的喜轎鋪是分片兒的,四九城均有。

2、窩脖兒:

所謂“窩脖兒”就是老北京的一種重體力勞動者。過去,寒窮人家辦喜事是送不起“抬”的,所過的財禮、嫁妝一類只須請一兩個“窩脖兒”便都送過去了。“窩脖兒”除要有好的體力外,也是需要一定技術的:先將物品擺在一條長二尺五寸、寬約一尺八寸,用軟繩捆扎好的長方木板上,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窩脖兒”的肩上,“窩脖兒”蹲身低頭將物件“窩”起,送到地方。其在運送過程中要保證東西不磕、不碰、不散。“窩脖兒”除了提供尋常百姓家的服務,大戶人家的精細擺件和家具往往也請他們。而且也還應過“皇差”——慈禧太后前往頤和園小住的時候,其有一些擺件和用品也是由“窩脖兒”一步一步從紫禁城送到頤和園的。

由于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地方吃力,所以“窩脖兒”大都留有殘疾——脖子上有一個的肉包,也便成了“窩脖兒”的顯著標志。

3、跑大棚的

所謂“跑大棚的”實際上是“口子攢兒”中的“廚行”。過去一般人家辦喜事能有條件上大飯莊子的不多,北京當時能承辦喜事的大飯莊也不過十幾家,且價錢極貴。故此一般人家兒辦喜壽事均是在家中搭喜棚辦事。普通人家兒多請“跑大棚”的廚子來料理席面(現在農村有些地方辦事還是如此)。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介紹或找“承頭人”介紹“跑大棚”的廚師傅。由于此行是要靠口碑攬生意的,因此一般都會替主家兒著想,做出的菜以既“得吃”又“好看”且“省錢”為原則,一般極少偷工減料或使主家難堪。至于有的相聲段子說跑大棚的在大腸里灌香油,圍在腰上,頭上帽子里頂著泡好的粉絲,身上掛上里脊肉等等偷本家兒的東西食材,則是一種相聲藝人的戲謔之詞了。盡管俗云“廚子不偷,五谷不收”,也確實有極個別偷拿主家兒的現象,但大多是小偷小摸一類,還沒有相聲里說的那么夸張。 滿清入關以后,滿漢的風俗便逐漸融合。特別是滿清王朝統治者對待漢文化的政策調整和推崇,滿漢之間的風俗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差別性日益趨小。因此,北京民間的婚俗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滿人風俗的影子。至清末特別是民國以后,由于八旗的沒落,有的滿人在婚俗等方面便也直接漢化了。不過婚俗差異總還是有的,如滿人婚禮新娘梳“兩把兒頭”、“大拉翅”,而漢女則是戴鳳冠;滿族女子因是天足,故出嫁穿“花盆底”鞋,漢女穿紅繡鞋。滿人下“定”要給女方如意,漢人則無。滿人接親不用花轎,而是用紅呢官轎,漢人娶親則是花轎。。。。。。

把以上內容作一個簡單的交代后,下面就可以介紹一下老北京的婚俗了。由于有一些相關的內容在前面介紹“六禮”的時候已經講述過了,因其大同小異,在此就不再重復了。過去老北京的婚禮也是從由媒人說親、保人保親(納采、問名)、合親(納吉)、放定(納征)開始的,其大體如古禮,其形式上略有不同罷了。只是北京婚俗“下大定”的時候除其他物品外,還要有“鵝籠酒海”。“鵝籠”即活鵝一對,放在特制的筒子里,上加籠蓋,以代替古禮中的“奠雁”。“酒海”即一個加籠蓋的盒子里放上一壇老酒。還有一種說法是“鵝龍酒海”,指的是四樣東西了:“鵝”,即活鵝一只;“龍”即鯉魚一尾;“酒”是老酒一壇;“海”即豬肉一塊。更可笑者,有人管這塊肉稱為“離娘肉”,難怪有的相聲作品說“娘身上怎么掉下豬肉來了?”另外,還要同時送給媒妁豬肘子和羊腿,大概是為了給為說合兩家親事“跑斷腿”的媒人補補腿力吧。 按北京的老禮,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妝,也稱“陪奩”。這一天,女家由男賓四至八人,雇上喜轎鋪的抬夫,將嫁妝送往新郎家。過去老北京有一首童謠“月亮月亮照東窗,張家姑娘好嫁妝,金皮柜,銀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錠兒粉,棒兒香,棉花胭脂二百張。。。。。。”,雖略顯夸張,但也道出了嫁妝物品之多。一般來講“陪奩”的多少是根據女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的,普通人家六抬至十六抬不等,富庶人家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多者有八十抬甚至百十多抬。而極貧者是論不起抬的,只好請一個“窩脖兒”搬走了事。所謂抬,是從喜轎鋪賃來的,用紅漆油桌四面擋上紅圍子,兩邊各有兩根竿子,供二人抬起,即為“一抬”。過去的嫁妝內容極為豐富,一般有放四季衣物及鞋帽的樟木箱子,放有新娘平日的喜愛之物及平時所積蓄的銀錢的“子孫箱”,座鐘、盆景、帽鏡、插有毛撣的撣瓶,插有紅燭的銅燭臺,“長命燈”,茶葉罐、帽筒、花瓶、臉盆、腳盆、尿盆、“子孫盆”,條案連三,八仙桌,梳妝臺、太師椅乃至頂箱立柜,古玩字畫,金銀首飾等等。大戶人家甚至有送買賣鋪戶,房產,地產的。嫁妝送到男家,照例男家要有相應的人數迎妝。嫁妝送到后,女家要有熟悉情況的“全和人”到男家按女方的習慣布置、安放嫁妝。

此時男家除個別大戶人家在飯莊子意外(當時北京只有會賢堂、慶和湯、福壽堂、聚壽堂、萬壽堂、富慶堂、惠中堂、同興堂、頤壽堂等十幾家飯莊可接喜筵業務,且價格昂貴,非一般人家可辦得來),一般均已在自家請棚鋪搭好喜棚,準備辦事了。喜棚用布和蘆席搭成,頂上安有欄桿。欄桿下面是類似房檐的掛檐,上繪圖案。棚的四面均安有玻璃窗戶,以利透光。玻璃窗為紅色窗框,四角繪有蝙蝠,取意“蝠”“福”同音,中間繪紅雙喜字,意為“五福捧喜”。晚上,棚內則安置汽燈。棚口兩側均貼紅雙喜字,門口外搭花牌樓。

娶親的前一日,講究的人家還要“亮轎”,即讓喜轎鋪提前一天便將花轎、執事等排列在自家門外,一方面是告知四鄰,另一方面也有顯擺的意思,更講究些的人家,在喜轎鋪定花轎的時候,繡片,轎圍,轎簾等均要求是“頭水兒”,即全新的。其價格與買一頂花轎其實相差無幾了,就是要一個體面的排場。

男家還需請一個懂得娶親的規矩禮節,能張羅應酬,且與新人命不相克的“全和人”做娶親太太。娶親之前,還須有“響房”,即找一個小男童,坐在洞房里新人的新床上敲擊銅鑼。(也有一種“倒響房”之說,即花轎接新娘回來到門口時響房)。“響房”過后,娶親太太先到喜堂“天地碼”前上香,新郎此時已然袍褂穿戴整齊,在“天地碼”前行禮。而后娶親太太來到花轎前,用一面小鏡子對著花轎照一照,謂之“照轎”,乃驅逐邪崇之意。然后還要在花轎內撒一些紅棗、花生、栗子、桂圓之類的喜果,各有其喜慶吉祥的寓意。最后,娶親太太盤腿坐于轎內,惟不下轎簾,謂之“壓腳”。此時,金瓜、鉞斧、朝天鐙、掌扇、肅靜牌、回避牌、飛龍旗、飛封旗、飛虎旗、飛豹旗、大紅傘蓋等執事及鑼、鼓、笙、笛、嗩吶等“響器”俱已排列整齊,八名轎夫身著鑲紅邊的短藍大褂。夏扎“緯令”冬戴“秋帽”。隨著一聲“起轎”,先是銅鑼開道(有條件的人家有八面之多),接著是執事,吹鼓手動起響器,一路吹打?;ㄞI到女家,先要鳴鑼,通知女家接親的來了。女家聞訊后,將街門關閉“避避煞氣”,實際上也是給新娘上妝爭取時間。照例迎親人員由新郎和陪同的娶親官客叫門,大呼“開門啰、開門啰,。別誤了吉時。”女家是不會馬上把門打開的,要點上級收入“跨得勝”、“油葫蘆倒爬城”、“屎殼郎爬主干一節一節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牌。此時新娘絞臉(又稱“開臉”,即用絲線將臉上的汗毛絞凈,從此即為少婦),穿紅色薄棉的上轎襖(無論是冬夏均是棉的),著鳳冠霞帔、遮蓋頭,由送親太太(也須是“全和人”)攙扶上轎。新娘上轎一般是要哭一哭的,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吉利的表現。娶親的轎子往回返的時候是不能走回頭路的,要繞開來的時候的道路,走另一條路。此時花轎抬的要平穩,轎夫要壓著步子,途中若經過廟宇、祠堂、壇、井、河流等,均需用紅氈子將新娘所乘的“寶轎”遮住,以避邪氣。倘遇到出殯的,要高喊一聲“今天吉祥,遇上了寶財啰!”(取意“棺材”的諧音,“升官發財”的意思)。

娶親的隊伍到男家門外,須鳴鑼告知。寶轎打杵后,送親太太先進入洞房外間。男家也須閉門(稱“避避煞氣”或壓壓新娘的性情。)由送親人員上前叩門。合意開門后,寶轎撤去轎桿,摘去轎頂,由轎夫提入門內從院內事先設置好的炭火盆上抬過,謂之“熏煞”,也寓意著過門后新人的生活紅紅火火。寶轎抬至中堂門口,緊堵門停轎。此時堂上已然設置好天地桌,請全福不忌的男客代為上香。而后新郎在轎簾象征性地放三支箭,名為“射煞”(也稱之曰“桃花女破周公”)。新娘隨即手抱“寶瓶”(木質金漆或景泰藍的瓶子,內裝“金銀米”,即大米和小米,滿人價金銀如意,上蓋紅綢,系以五色絲線)下轎,跨過事先預置好的木質金漆馬鞍,寓意平平安安。新娘此時要足踏紅氈(南禮或有的經商人家須倒面袋于新娘腳下,一直倒到天地桌前,謂之“代代相傳”)。到天地桌前,男左女右立好,旁有人贊禮,新人要同參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均要三拜三叩首,即所謂的“三跪九叩”)。此時吹鼓手動樂,宣告大禮成就。而后新人入洞房“坐帳”,新人雙雙坐在洞房的炕上,將新郎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也是男尊女卑的意思。新郎需用裹著紅紙的秤桿(“秤”“稱”同音,意為“稱心如意”)挑新娘的蓋頭。按北京的“老媽媽論兒”此時新郎要趕緊將挑下的蓋頭壓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以“壓壓新娘的性情”。而后新人同吃“子孫餑餑長壽面”(餑餑,就是煮餑餑,即餃子)。面和餃子是由女家做好帶過來的。煮“子孫餑餑長壽面”是有一定講究的,即將餃子和面煮至五六成熟即撈出來給新人吃,吃的時候照例有一個男童在窗外大聲問“生不生?”由新郎回答“生!”表示生育后代的意思。吃畢“子孫餑餑長壽面”以后,新人行“合巹之禮”(即共飲交杯酒)。而后新人要拜佛祭祖(新媳婦不拜男家祖先是不可能被男家認可的),均行三跪九叩之禮,謂之“廟見”。至此,婚禮方才告一段落。 回門”“瞧九”

新婚的次日,男家要派人到女家“報喜”,表示新娘是貞潔之身入門的。倘無人報喜,對娘家人來說是一件極為難堪的事情。新婚夫婦三天回門,也稱“回酒”。男家套車將新郎新婦送至女家,見面后,在女家分輩分大小,行叩拜禮。新娘家照例擺酒飯款待新姑爺。飯后,新郎便回家了。新娘則留在娘家,有一番訴說。倘男家及新姑爺尚好,則皆大歡喜。倘公婆脾氣大,小姑子刁鉆,夫婿不成材,婆家外強中干,幾難以為繼等等,則娘家父母甚至至近親友難免唏噓傷懷的。新娘一般在晚上由娘家套車派人送回婆家。

婚后第九日為單九,十八日為雙九,娘家有人會來婆家看訪,名曰“瞧九”,夫家照例要擺酒盛情款待。

二、少數民族婚俗 土家族哭婚

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時候,有哭婚的習俗,如果在出嫁時新娘庫得不悲傷,不夠感人,哭得不哀婉動人,是要被人家恥笑的。嚴格來講,土家族新娘出嫁時的哭應當是“哭唱”出來的。成親那一天,迎親隊伍到女家時,新娘便要開始哭。若是眼上無淚,或哭得不動人,則家人(特別是新娘的母親,都會感覺臉面無光。有時候為了挽回面子新娘的母親會乘人不注意偷偷地將新娘掐哭)。因此土家族姑娘一般從十一二歲便要開始學習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是要“唱”出來的,因此土家人的哭嫁時專門有《哭嫁歌》的??藜薜某ㄓ歇毘?、對唱、合唱之別,可謂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其講究“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撒筷”、“哭出門”、“哭上較”等等。 佤族的“串姑娘”

佤族姑娘長到十八九歲的時候,其父母按照傳統習慣,就要在自己的屋邊,為姑娘建上一間小屋子,安置一些簡單的家具,讓女兒住在里面,以便小伙子來“串姑娘”。佤族小伙子“串姑娘”之前是要經過一番認真地“偵察”的。因為姑娘的居所是不固定的,故此小伙子一定要搞清姑娘的確切居處,方能準確地去“串”,以免撲空。摸準了情況,小伙子們便去姑娘家門口吹笛彈琴,而后上前叫門。如果姑娘家不開門,小伙子們是可以破門而入的。姑娘的家人則要予以一定的招待。姑娘的父兄可以陪著小伙子們談天論地,聊一聊天。等到睡覺的時候,姑娘的父兄便會自覺離去。留下小伙子和姑娘在壙火邊攀談,此時姑娘會將火撥旺,一方面是示意光明正大,另一方面也為了便于看清對方的容貌體態。攀談一會以后,小伙子會唱起“口頭調”,請姑娘為自己裝煙鍋、點煙。姑娘如果對小伙子未看中,就會比較委婉地拒絕小伙的要求。如果姑娘對小伙子中意了,則會為小伙子親手裝煙點火。第一步的目的達到了,小伙子跟著就會唱起“梳頭調”。此時姑娘會拿起事先準備好的梳子,坐到門外屋檐下。小伙子們則按先后次序請姑娘梳頭。一般姑娘會對自己中意的小伙子盡量為其多梳一會兒,邊梳兩個人邊對歌,內容多是比喻愛情的事物。這時小伙子便會拿出禮物贈送給姑娘。姑娘倘樂意,便可收下,倘不樂意也不能當場拒絕,日后再找適當的時機送還。倘姑娘在選擇到一個最為中意的小伙子為對象后,就會將其他小伙子的禮物統統送還,被選中的小伙子就可以單獨同姑娘約會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倘彼此歡愛,別無意見,則小伙子便可正式向姑娘求婚了。

柯爾克孜族的“捆綁成夫妻”

柯爾克孜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柯爾克孜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在漢族地區有一句俗語,叫做“捆綁不成夫妻”。然而柯爾克孜族的新婚夫婦卻是捆綁而成的??聽柨俗巫宓慕Y婚儀式一般是在女家舉行的。在婚禮儀式上雙方父母要主持叼羊、賽馬、摔跤i、角力的比賽項目,主家對于優勝者均贈與禮物。當新郎在迎親人員的陪同下騎馬來到女家時,新娘家的女眷們會很有禮貌的迎接新郎和客人,男人們則會乘新郎不備,手拿事先準備好的繩索,一哄而上將新郎五花大綁起來。雖事情突然,但新郎此時是不能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和情緒的,因此很快女家的親友們就會將同樣是五花大綁,然而已然裝扮一新的新娘推到新郎面前,把她和新郎拴在了一起。此時新郎的父母則拿出禮物,向女方親友求情再三,懇請“釋放”一對新人。女方親友則也會適時放人。迎親一方在整個過程中都會笑容滿面,耐心懇請,因為每一位客人克孜人都信奉著“捆綁方能成夫妻”的習俗。 哈薩克族的“姑娘追”

哈薩克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大多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薩克人能歌善騎,被譽為有著歌與馬“兩只翅膀”的民族。哈薩克人性情開朗、豪放,無論男女,均善于騎馬,且往往馬術高超。“姑娘追”便是馬上的游戲,是以“男逃女追”的方式騎馬進行的。參加的人員一男一女為一組,騎馬同往事先指定好的地點。去的時候,小伙子可以在路上同姑娘嬉笑,表達愛慕之情。此時姑娘是不能氣惱的,回來的時候,小伙子要縱馬疾馳,姑娘則放馬追趕小伙子。此時小伙子便要表現出自己高超的騎術,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姑娘追上,因倘或一旦被姑娘追上,姑娘是可以任意用馬鞭抽打,而小伙子是不許反抗的,不過通常姑娘們即便追上了,也不會真抽狠打,特別是對自己中意的人,只是虛晃幾下鞭子罷了。“姑娘追”是哈薩克民族傳統的活動,得益于這種活動促成許多男女青年走向了婚姻。 畬族“唱出來的婚宴”

畬族小伙子結婚,倘或不會唱歌,恐怕是連酒席也擺不成的。因為畬族習俗婚宴是女家置辦的,而然當客人應邀來到喜筵現場的時候,會發現婚宴現場空無一物,所需物品及菜肴都是要由新郎一一“點唱”出來的,如要筷子、炒鍋、炒勺、木柴、酒乃至火柴一一都要用唱歌的形式“要”出來。一般都是由新郎和廚師傅一唱一和,唱一樣拿出一樣,如新郎唱“四四方方一朵墻”是要灶,唱“中央開出大龍潭”是要大鍋,唱“銅鏡雙雙對月光”是要鍋蓋,唱“金雞沐浴海中央”是要木勺,唱“三腳落地火焰山”是要火爐,唱“兩耳朝天喜洋洋”是要雙耳鍋,唱“仙女點香珠洗壇”是要竹刷,唱“青龍引泉名茶香”是要茶壺,唱“鯉魚扳白湊成雙”是要菜刀,唱“鳳凰伸腰五味香”是要鍋鏟等等等等。此外,婚宴過程中還要唱“對盞歌”“勸酒歌”等,宴席結束后還需對歌??梢?,唱歌是畬族婚禮的主題。 哈尼族的“藏姑娘”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和西雙版納等地。“藏姑娘”主要是紅河地區哈尼族的傳統婚俗。男家接親人員到達女方村寨后,要在事先用竹席和綠色樹葉搭好的“青棚”內休息,進入“青棚”后是不能隨意離開的。女方盛情款待男方接親人員,將嫁妝準備就緒后,臨近出發時,新娘子卻不知何往了。按照紅河地區哈尼族的傳統,此時新娘子已然跑出去躲藏了起來。接親的人則要在故裝焦慮的新娘親友的陪同下四處尋找。找自然是能夠最終找到,然而姑娘并不會很快“就范”,要披頭散發、衣冠不整地拒絕上妝。此時,新郎跪在岳父母面前先敬煙酒,表達自己婚后一定會對新娘好,新娘才會同意跟新郎一道起程。 裕固族的“帳房戴頭”

裕固族主要居住于甘肅省肅南裕固自治縣。“帳房戴頭”是裕固族出嫁時的一項隆重儀式。“帳房戴頭”一般于佛曉舉行,天剛剛亮,新娘便由兩位伴娘攙扶著進入客廳,走到掛頭面的地方為新娘改妝、戴頭面。所謂“頭面”就是用珊瑚、瑪瑙、海貝克等裝飾而成,寬約五寸、長約三尺的裝飾物,是系在新娘頭發上的,裕固語稱之為“薩達爾格”。在戴頭面時,由伴娘唱“戴頭面歌”。此時,新娘躲在帳房的一角,用布將自己遮蔽起來,不讓別人看見。戴完頭面以后,新娘由伴娘將其送到為其準備的白色帳篷內休息。從此時起,新娘便不能再進入到自己的家門,有什么事情均是由伴娘代為料理的。直到天大亮時,吃完豐盛早餐的送親人員,在“多依瓦什志”的帶領下,護送新娘向新郎家進發。 羌族的“戲新郎”

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岷江上游一帶。羌族的婚禮一般是要舉辦三天的。最有意思的是婚后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新娘家自然要設宴款待新姑爺。不過此時娘家人是要給新姑爺出出難題,戲謔一下新郎的。在宴席上他們特意準備好一雙一米多長的大竹筷子,在一端吊上幾個洋芋讓新郎用。菜大多是成顆粒狀不好夾的,同時桌上還要擺上八盞盛滿油的油燈。新郎用如此長的大筷子去夾菜,其難度可想而知,況且又是顆粒狀的菜肴,故新郎稍不小心,便會將菜掉在油盞內,濺得滿臉是油,甚為狼狽。此時新郎還要接受懲罰,或被女家的姑娘們拋起來摔在地上,或被灌得酩酊大醉,方盡歡而散。

壯族的“卷伴婚”壯族大多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一樣,壯族的青年男女主要是歌圩的對歌中尋找自己的愛侶的。且壯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其戀愛的主要方式有拋繡球、打木槽、趕歌圩、對歌等。其中所謂“打木槽”就是許多青年男女拿著木棍到木槽邊共同敲擊,敲一下,大家一起唱山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歡樂情趣和愛慕之情。對歌也是壯族青年男女的一種戀愛擇偶的重要方式,通過對歌來披露彼此的心聲而相互了解。然而這種“依歌擇偶”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歌圩”初次交往的基礎上經過以后的多次交往感情發展了方才定下終身的。倘或男女青年相互愛慕,而家長又同意這門親事,則可順利走向婚姻。若是女家父母不同意親事,而姑娘又確實愛慕上了小伙子,則很可能出現“卷伴婚”了。這多少有一點漢家女“私奔”的味道。此事事先姑娘和小伙子是議定好了的,選好成親的日子,姑娘偷偷打扮整齊,一俟出門,便被新郎和同來的伙伴們一擁而走,接去男家成親。新娘出門前會偷偷地將男家的婚書、聘禮置于父母的床上,父母發現此事后,聲言要狀告男家,其實并不真正行動。過了一年多以后,女兒生了小孩,會與丈夫攜帶著禮物回娘家。生米已然煮成熟飯,新娘的父母會假意生氣發怒,然而大多早已默認了這門親事。 回族婚禮

同漢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回族的婚禮一般是不用喜慶音樂的?;刈寤槎Y大多在“主麻日”舉行?;槎Y的前一天,男家要帶上羊、大米、饅頭、油香等物到女家去,稱之曰“催妝禮”。女家接到禮物后便要加緊準備了。結婚當天的上午,新娘要“絞臉”,“洗大凈(也稱離娘水)”。然后,無論冬夏新娘均要換上紅色棉襖,頭遮紅綢或紅色紗巾。接親的車將到男家門口時,按照習俗,新郎要由姐夫帶領跑上前去迎接,圍接親車轉一圈,要故意撞一下接親車,稱之曰“撞親”。車到大門口時,排列好的男家親友要高聲與送親人員互道“色蘭”問好,然后請賓客待茶、入席。新娘子的鞋是不能粘土地的,因此有條件的人家要鋪好紅氈子或紅地毯。 新娘子到男家后,要請阿訇給新人念經(“尼長哈”):即在堂屋正中設方桌,正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及新人父母。新人跪在地毯上(現在也有新人與阿訇均站立的),聽阿訇念誦《古蘭經》的有關片斷。而后阿訇為新人撒“金豆”祝福新人。據說原來在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婚禮上,富庶人家確是要由阿訇撒金豆子的,意為有施舍?,F在中國的回族婚禮大多撒喜果、糖、花生、核桃等,以祈求真主安拉賜福新人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次日清早,新郎新娘均要“洗大凈”。 藏族婚禮

藏族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四川、甘肅等部分地區。藏族婚禮在結婚的頭一天男方須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裝及巴珠、嘎烏、手鐲等物,用綢緞包好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過門前打扮之用。迎親的時候,男家要請一位在當地有地位和聲望的人物,帶上接親的人馬,同時牽上接新娘子用的裝飾考究的馬匹(須是有孕的母馬),以及帶上彩箭、璁玉、珠飾等到女家迎娶。在接親馬隊到達女方家之前,女方照例要舉行敬“切瑪”、喝青稞酒等告別儀式。男方的迎親隊伍進門后,須有人先將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名花有主”,是男家的人了。而后把璁玉放在新娘頭頂上,寓意新郎的靈魂已有所屬,托付給新娘了。當娶親隊伍離開女家時,新娘家會有一個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樓上不斷高喊“不要把我們家的福氣帶走啊!”直至隊伍走遠。

男家在新娘到達之前,須將大門裝飾起來,為新娘下馬準備專門的墊子。墊子實際上就是裝有青稞、麥子等的口袋,上鋪五彩錦緞,面上畫吉祥符號。男家人此事手捧“切瑪”和青稞酒在門口迎候。藏族婚禮傳統的進門儀式相當繁瑣,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要唱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后,坐在新郎下首,迎親與送親人員也依次坐好,便開始獻“切瑪”、敬酒。新人要給佛像、父母獻哈達,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歌唱,以為慶賀。新人入洞房后,婚宴正式開始,有的要持續三天之久。 蒙古族婚禮

蒙古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牧區的蒙古族娶親大多也是用馬的。接親時,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俗新郎須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此時雙方親友均著盛裝分別聚集在男女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身著艷麗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桶皮靴,配蒙古刀帶弓箭的新郎顯得英姿颯爽。新郎及迎親人員飛身上馬后,男方親友在門口以歌聲歡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及迎親人員來到女家后,照例要繞蒙古包一圈,方能下馬。伴娘此時會用毛氈擋住新郎一行,開始對歌。伴娘要拷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則需對答如流。直到女方對接親人員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方可把禮物送上,伴娘則撤去白氈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此時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了,新郎要在歌聲中向岳父獻上哈達。宴席結束后,新娘就要跟隨迎親隊伍去男家了,娘家人唱“送女歌”為之送行。接親隊伍達到新郎家,男家門口早已點燃兩座火堆,新娘則要拉著新郎遞過來的鞭梢,從火堆中間走過,喻意他們的愛情堅貞不渝,未來的生活興旺發達。進入男家蒙古包后婚禮開始,揭去紅蓋頭的新娘一一拜見過公婆及親友長輩,而后新郎手持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托盤向賓客敬酒,被敬者須將酒一飲而盡,并祝福新人?;檠绲竭_高潮時,賓客則歡歌起舞,一同祝福新人。 瑤族的“入贅”婚俗

同漢族地區的觀念不同,瑤族男子上門入贅的現象較為普遍,且上門女婿也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女兒有財產繼承權?,幾寤槎Y一般辦得較為簡樸,送親迎娶時,新娘一般走路或騎馬到男家,全寨男女屆時均來唱歌表示祝賀。第二天回門住一天,第三日則開始勞動,建立家庭。姑父上門,除有媒人及兩個伴郎陪送外,不用帶什么東西,只新郎一人去女方家即可,第二天回門之后即住于女家了。 彝族婚俗

按照彝族的婚禮習俗,成婚當日無論路程遠近,新娘必須于結婚當晚黃昏時分到達男家。隆林的彝族新人在拜堂之后,當晚需陪客人飲酒至通宵達旦,不得入洞房。次日一早,新娘需與送親的姐妹回到娘家,半月后新郎才帶著妹妹將新娘接回自己的家中。那坡一帶的彝族的婚禮習俗則是新娘不能夠自己走路去夫家的,路近的須有人背到夫家,路途遙遠的話則要乘馬了。那坡彝族婚禮完畢新娘即可入洞房,并成為此家的主婦,從此不再返回娘家。 仡佬族的“三么臺”婚宴

仡佬族的婚俗,男家在求婚時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禮物到女家,如禮物被女家欣然接受,則可視為婚姻已然締結。仡佬族在婚禮上要舉辦“三么臺”酒席款待賓客,即將酒席按順序分做三臺,第一臺稱“茶席”,上設香茶以及核桃、板栗、花生、白果、瓜子和糖果、點心等;第二臺稱“酒席”,設白酒、各色涼菜、腌菜、香腸、咸蛋等;第三臺稱“正席”,設飯菜。一般情況下客人不放筷子主人是必須陪到底的。 滿族婚禮的“摘他哈”儀式

在前文介紹老北京婚俗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滿人入關后,滿漢風俗在關內多有融合之處。然而關外的滿族婚俗還是更多的保留了滿族自身的傳統特色。其中“摘他哈”便是滿族婚俗中特有的儀式。即新娘家在婚前一個月內,須擇吉日舉行“摘他哈”儀式。舉行儀式時要將室內外打掃干凈,將祖宗板上的媽媽口袋中的索線取出,一頭拴在祖宗板的斜架上,一頭拴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樹枝上。儀式由薩滿主持,準備出嫁的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頭,主祭人要摘下姑娘出生時拴在索繩上的他哈補丁,扔在河里或街頭,以祈長命

第四篇:陜北民間結婚習俗

今非夕比,我剛記事時男女婚事,聽憑“父母之命,媒妁之約”而定,本人沒有自主權,婚姻多屬名利性質?;橐鲞^程一般為擇親、提親、訂親、商話、婚禮等程序,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擇親),求愛( 提親),求婚(訂親)訂婚(商話),最后舉行婚禮,程序基本差不多,區別就在與現在是本人做主,以前是父母做主.......

那時,男女自17~18歲起,父母便托人給兒女挑選對象,了解對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輩祖宗親路,有無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門風(一般指一家人為人處世情況,若外界影響不好,稱其人氣不正)、光景(主指錢、糧、家產)、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擇對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擇對象出生年、月、日、時是否“犯月”相克)等情況。若門當戶對,即約請一合適的中間人(即媒人)說合提親。期間,男女均不知其中緣由,更不曾會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親,即使女方家長相中的,也是通過媒人示意男方家長向女方提親。此時,媒人扮演主角,對方家長領會來意后,通過親戚朋友側面了解其根本、門風、光景、人品、八字等情況,視其合適與否,拿出主意,通過媒人傳話,媒人發現有小妨礙,必用三寸不爛之舌來說合。經媒人說合,雙方家長認可,選吉日舉行訂親儀式。由男方拿出煙酒喝訂親酒,后媒人根據提前與雙方家長分別議定的錢物而宣布“彩禮”及訂親衣物,并由男方家長把錢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長。男女雙方到結婚年齡,男方準備結婚迎親,由媒人傳話,在結婚前幾個月與雙方家長商定婚嫁日期(商話)、新娘衣物及迎親儀式等事宜,后雙方均按協議籌備婚嫁之需。

婚禮,男家稱“引(迎)媳婦”,女家稱“出嫁女”?;槎Y一般為三天。第一天,親朋好友前來賀喜或幫忙,稱“聚客”。由聘請的總管蒞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來

客中的親友)干幫廚、待客等雜務。當晚吹手動樂,喜事開始。次日早飯后迎親隊伍準備出發。迎親隊伍一般由八人組成,其中有兩名迎人婦女(或嬸娘、或嫂子),俗稱迎人婆姨(在北方,結婚的女人叫婆姨,沒結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歲數..... )。(民間講究“姑不迎,姨不送。”)。迎親隊伍中必須有一名懂禮節及能說會道的領頭人,若遇女方出難題,能善于應付,巧于化解,出發前要準備攜帶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飾銀器,大饃、豬肉、離母糕(其實就是塊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懷錢、墜箱錢以及未交完的彩禮錢。一切齊備,鳴炮三聲出發,吹鼓手在前奏樂,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隨后。若逢廟宇、村莊須鳴號、吹樂而過;過河、過橋也得吹長號(俗稱“張號”)。

事前,女家也按協議準備,辦嫁妝,備酒飯,約親朋,組織送人隊伍(一般由8人組成,其中有2名婦女陪送,俗稱“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內設一桌案,擺上煙酒,由管事人向迎親領頭人敬酒三杯,以示歡迎,迎親領頭人將所帶之物一一擺于桌案交待,謂之“表禮”。飯后,女方家總管向迎親領頭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墜箱錢、揣懷錢、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緒,準備起程。新娘換上嫁妝,蒙上“蓋頭”(用紅花被面或紅綢子挽結成的)上轎,迎送婆姨搶著上馬,長號一鳴,吹手先行。迎送隊伍以迎人婆姨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時,嗩吶聲聲入耳,搖搖擺擺、浩浩蕩蕩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擺煙酒于路旁,迎送隊伍必須停止前進,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兩家迎送隊伍同向而遇,則有“搶路”之俗。搶路時,一般雙方領頭人為免紛爭,經協商,往往讓先者用圪針條(一種長刺的落葉喬木,果實為圓形有核)耱路,示意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雙方新娘應互換褲帶或針線包,都用圪針條耱出新路而行。進村時,速度須放慢。吹手大顯身手,或吹“得勝令”,或吹“將軍令”、“大擺隊”等樂曲。村人圍觀,熱鬧非凡。此時,公公婆婆入洞房,夾起枕

頭走一圈,俗稱“抱孫子”,家人應遮蓋碾、磨,怕青龍白虎“沖喜”。一切就緒,專候新人進門。

迎送隊伍進門后,分設專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領頭人扶下馬(或轎),由新郎揭“蓋頭”,兩人一前一后踩著紅氈走向洞房(俗稱“帳房窯”)。在此之前,吹手須進去張號,叫“沖帳”。隨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麥葉、小錢、五谷邊撒邊唱,謂之“撒帳”。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讓新娘洗臉,新娘得給少許錢,以示酬謝。新娘上炕,將席四角已壓之物(有針線、核桃、紅棗、錢幣等)收存起來,謂之“踩四角”,后靜坐前炕。隨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新郎要敬酒施禮,送親領頭人應以錢相報,民間稱之謂“拜席口”。

飯后舉行上頭儀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讓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將二人頭發攏在一起,邊梳邊唱:一木梳青絲云遮月,二木梳兩人喜結緣。三木梳夫婦常和氣,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像楊宗保,新媳婦好像穆桂英。蕎麥根兒,玉米芯兒,一個看見一個親。養小子,要好的,穿長衫子戴頂子;養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雙雙核桃雙雙棗,雙雙兒女滿炕跑。天作良緣配好的,夫妻恩愛一輩子。隨即,將紅棗,核桃從新人頭部倒下,夫妻二人爭搶撿入自己衣兜。接著,主持人還要將新娘頭盤成??髻,意為結發夫妻能白頭到老。隨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結拜兄弟還要鬧房,即讓兩個新人當眾做出各種親熱動作??腿顺龉澞?,新人表演,令觀者捧腹大笑。鬧房畢,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兒女饃(把饅頭用紙包住從窗戶扔進去),盼望早日抱孫子。此晚“帳房”(洞房)燈光應徹夜不熄。我結婚時(不是在老家,是在我工作地方的一酒店舉行的婚禮)母親特意從她住的賓館趕到我新房給我扔饅頭,因為以前我不知道有這規矩,三更半夜,咚的扔進來,嚇我一跳,我才知道先前為什么囑咐讓我睡前不要關窗戶,呵....

第二天清晨,小兩口要吃兒女扁食(餃子),飯后舉行“拜人”儀式和“亮箱”(給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妝)。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門(新郎回拜地主)。翌日,小兩口又

由岳父(地主)送回,謂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歸,曰“對七對八”。

現在好些風俗規矩都簡化了,原來那么復雜是因為窮,一點點東西都要斤斤計較,現在所有的風俗規矩都是為了熱鬧婚禮場面才有的

第五篇:福州民間婚嫁習俗

舊時,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辦,并須奉行繁瑣禮俗。

提親 男家托媒向女家提親,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稱起帖。請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結親緣分,則男女兩家通過媒人來議親。

議聘 由媒人傳遞信息,雙方議定聘禮,擇日定聘,俗稱“下大帖”。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禮,以示女方門戶高貴,淑女美麗端莊。議定的聘金尾數必以“三”字。福州方言“三”與“生”諧音,象征婚后多生兒女。女方嫁妝,通常是日常用品、家具、服飾、鞋帽等。豪富女家還以田地、果園、樹木、房屋、金銀珠寶等作為嫁妝。妝奩厚薄多寡視女家貧富而定,男家不得索取或挑剔。但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則為必備妝奩。

送定 俗稱定親、訂婚。男方擇定吉日,將聘金財物的一半(俗稱上半禮)送往女家,并給女方長輩送見面禮,給祖母的謂“媽杠”,給母親的謂“奶杠”,給舅父的謂“舅杠”。女方則回送粿,并將男方送來的禮餅、雞、肉等分送親戚長輩。受禮者要于姑娘出嫁前用衣料等送賀,俗稱“添箱”。內外要宴請姑娘一次,俗稱“起轎膠”。

送日子 男家擇定迎娶日期,寫好紅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確定婚期,并送下半禮。如有一方籌備不及可延期;有的因父母之喪,則提前在百日內完娶。

迎娶 結婚前一日,男方發花轎、金鼓班、禮書帖、“過門擔”、禮雞等到女家。女家回送禮雞一合,雞用紅繩扎腳,俗稱“紅線羈膠”。金鼓班留女家吹奏。翌晨,新娘開容,又稱“開顏”,用線將臉上汗毛捻去。新娘臨嫁跪拜(后改為鞠躬)父母及至親長輩,受拜者給磕頭禮,多少不拘。上轎前新娘哭泣,賴在床上不起,俗稱“賴床”,以示難舍之意。吉時將至,由喜娘催促梳妝上轎,頭蓋紅巾,胸掛銅鏡,由其父或長兄背入花轎。有的農村還有哭唱嫁歌的習俗,其意大多是規勸、教導新娘孝敬公婆、和睦伯叔(新郎兄弟)、友待姑嫂、鄉鄰及勤儉持家等內容。路上如有轎相遇,要互換禮物、放鞭炮,以取雙方吉利。

婚禮 婚期前夕,男女兩家均張燈結彩,張貼吉慶對聯。迎娶之日新娘身著蟒袍,腰圍玉帶,鳳冠霞披,屬于明朝裝束。新郎則紅頂小帽,長衫馬褂,儼若清朝命官。傳說,當時吳三桂降清,與順治皇帝有所謂“降男不降女”的約定,故而從清代至民初,婚嫁時男穿清裝、女著明服。正日,男方親族持高照、火把、金鼓班往女家接花轎。轎接來,停廳堂,一對男孩提燈籠分立轎的左右,喜娘挽新娘下轎。隨后拜堂,先拜天地祖先,再拜公婆,后夫妻交拜。拜畢,由“福壽雙全”的一對夫婦持鳳燭引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名為“坐床”;飲“合歡酒”,名為“合巹”;由一父母雙全、兄弟眾多的男孩在馬桶小便稱“開桶”,取早生男孩之意。午后,親族賓客畢至,喜娘扶新郎新娘出廳,先跪拜公婆,由公婆授簪;再叩拜親人長輩。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給新娘“見面禮”。至親長輩多贈以戒指、項鏈、手鐲等貴重禮物,此謂“見廳”。拜見畢,由喜娘扶新娘到廚房走一趟,稱為“拜灶神”;動一動廚具,名為“出灶”(農村第二日先出灶后出廳);禮畢開宴。當晚擺宴席,席間上“太平燕”(稱為“大菜”)時,由新郎父母率新婚夫婦至各酒桌向親友致謝并敬酒,對未曾叩拜的親族要補行拜禮。

鬧房 在婚前一夜,擇定吉時請有“福壽”的人“安床”。結婚當晚,親友不論老幼都可鬧房。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者要在外高唱鬧房詩,直到守門人感到滿意才開。入房后,還要取預先擺在床上的物件,由鬧者結合物品內容唱贊詩,逐件取完后才能看新人,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戲謔性節目,取得皆大歡笑。鬧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歡樂、熱鬧的氣氛,是婚禮的最高潮。鬧房節目,又叫“戲出”,內容有文明與粗俗的,有高雅含蓄與情趣低俗的。常見的有“穿草心”、“姜太公釣魚”、“雙龍搶珠”、“挾泥鰍”、“水底撈月”等。“穿草心”是用兩支大小不同的空心稻草,新郎新娘嘴上各銜一支,新娘坐著,新郎站著,將嘴上的稻草穿進新娘嘴中的稻草。鬧房者在周圍起哄。新娘口銜的稻草不停地抖動,新郎的稻草要穿進,確是頗費功夫的。“姜太公釣魚”是用一個面盆,盛半盆水,水面浮動一塊小木板,板上放塊蛋糕,上面插幾個小炮仗,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釣竿,下垂一支點燃的香,用這香去點燃下面的小炮仗。“水底撈月”是用面盆盛些淺水,盆底放一枚硬幣,令新娘用力吹氣,把水吹向兩邊,迅速地將硬幣銜上來。雖然新娘用盡氣力,還未來得及銜硬幣,水又復原了,常常弄得滿臉水漬,猶如梨花帶雨,煞是好看。鬧到更深夜靜,“戲出”做完,賓客散去。喜娘領了“花彩”(即紅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婦始上床安寢。翌日清晨,夫婦須早起向父母拜見請安。

回門 舊稱回鸞,又叫請回門。新娘小弟乘轎到男家邀請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備“太平面”請郎舅,并給紅包,然后新婚夫婦乘坐女家來接的轎子回娘家?;亻T的禮節與新婚典禮的大體相同,要叩拜祖先、岳父母、親友長輩,并參加飲宴。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親自下廚,象征性地燒一兩味菜(仍請廚師主廚)答謝結婚之日前來幫忙的親友,此謂“試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紅十字會法試題范文下一篇:護理專業復習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