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22-10-28

第一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覺 增強文化自信 實現文化自強 ——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幾點體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全會《決定》),作出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吹響了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進軍號角。深入學習全會《決定》,再次研讀《紅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發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以下簡稱《文化“三自”》),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最關鍵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簡單地說就是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一、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到當代的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移動傳播,人類一直保持著對文明進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就是人類文化進步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每一步前進都以相應的文化覺醒為前提為基礎。中國共產黨在90年的艱辛探索和建設實踐中,每一次跨越式前進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論覺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覺?,F在已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時代,文化自覺的不斷提升,對我們來說仍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這種文化自覺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二是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于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恒。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說說唱唱、敲敲打打、寫寫畫畫,卻看不見文化對人的感化陶冶、激勵鼓舞、團結凝聚之重要意義,是膚淺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形而上、虛而玄、泛而空,卻認不清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引領、推動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經濟的附屬、產業的點綴、甚至是財政的包袱,卻看不到文化能夠自主發展、形成產業、創造財富之重要地位,則是短視的。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并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如果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樓大廈,那么它必然是一磚一瓦、一層一級建造起來的。文化大廈建造的主體,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偉大人民。文化大廈建造的過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續傳承、接力推進。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建設者、創造者、傳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覺悟深、創新能力強、文化造詣高的人,就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師、文化大家。誠然,文化發展的歷程,又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向前的過程,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有曲折、有斷層甚至有毀滅的可能。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這種復雜性和多變性,決定了文化進步推動者責任擔當的艱巨和使命履行的艱難。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走過了五千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有多少人奉獻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飽受了屈辱艱辛,有多少人甚至犧牲了寶貴生命。在當代中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繁榮興盛的歷史重任,已經莊嚴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創造,為中國歷史發展、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境遇,也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國共產黨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疑要表現為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這種責任擔當,應該是一種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是一種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一種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責任擔當,是一種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條件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擔當。

二、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如果說文化自覺是一種意識、責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種信念、信心。對文化的認識、態度是否正確、科學,不僅關系著文化的現實發展狀態,而且決定著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開放包容、繼承創新,既不搞全盤西化,也不搞文化復古,而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容而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但在當前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深刻糾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種形態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遠遠超過以往,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認清文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正確看待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段幕?ldquo;三自”》指出: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保持這樣的文化自信,要求我們理性審視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積極借鑒和包容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地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對待自己的文化,那種蔑視傳統的看法,那種數典忘祖的做法,實在是要不得的。特別是一個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一些人只講孔孟,或者大多講到兩漢唐宋明清文化,而對近現代歷史文化、對紅色革命文化,卻視而不見或少有提及。其實,十九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的革命斗爭中、在艱苦創業的建設實踐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中,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鍛造了獨特的文化精神,創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寶貴財富,同樣不能忘記也不應忘記。那種消解紅色經典、顛覆英雄人物、褻瀆革命傳統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反文化行為;那種看不上當代中國制度文化、看不見中國非凡發展成就、看不到中國文化空前繁榮,其實是一種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當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進行理性的審視和科學的分析。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之上,摒棄糟粕、保留要義、革故鼎新,不斷開掘出文化新義、創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當然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確有過封閉保守的年代,也有過閉關鎖國的教訓,但開放包容始終是主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學習了解、包容吸納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遠勝于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傲慢甚至敵視態度。在這個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的新時代,中華文化包容外來文化的氣度和胸懷不會收縮、只會更大。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開放包容,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堅持文化開放,又不能丟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鑒,還必須是吸納基礎之上的創新再造。曾經有一種傾向,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似乎主要是對西方文化或者歐美文化。其實,人類文明多種多樣,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歐美文化外,諸如曾是古代文明發祥地的中東文化、南亞文化,創造過瑪雅文明的拉美文化,還有被古人類學家稱為人類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外來文化關注的視野越廣闊,對中華文化補充的養分就越豐厚。全會《決定》強調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就是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發展戰略。在推進文化開放過程中,應當始終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立場,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要求,吸納世界各國文明之優長,采擷異域民族文化之精華。在此基礎之上,經過轉化再造、創新創造,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備中華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氣質,這才是在文化開放中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強本質上是對文化強國的向往追求,實現文化自強需要我們有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進

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實現文化自強?!段幕?ldquo;三自”》對“文化自強”的闡述深刻而又透徹:文化自強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自強的“強”,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吸引力影響力、強大活力創造力、強大實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長期以來都稱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現的是一種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性的遠見卓識。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定位于“文化強國”,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這是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深刻總結文化建設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著眼推動我國文化長遠發展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其基礎就是我們黨擁有的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是全體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強的合理表達。如何實現這樣的文化自強,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有正確的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有全面協調的整體推進。

第一,要有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路徑關系全局,方向決定成敗。選擇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就能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這一文化發展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逐步開辟的,也是對五千多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與弘揚。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不斷孕育先進思想文化的正確道路,是一條實現文化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建設發展的文化,必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是反映先進生產力要求、代表歷史前進方向、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具有強大凝聚力、創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和方向,關鍵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靈魂和精髓。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魂聚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應有之義。實現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各方面。實踐證明,文化之于民眾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滲透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國家的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代表的核心價值體系的競爭力。只有堅持不懈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我們的文化建設,才能形成鞏固團結奮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當代中國形象的文化軟實力。

第二,要有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進。文化建設,內容為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文化創造是第一要務。這里講的文化創造,既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還包括新聞寫作、圖書出版、理論創新與闡釋等多個方面。我國當下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其數量和規??芍^歷史空前,關鍵是如何提高質量和水平。應當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開放的時代,新的社會實踐為文化創造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新思想、新題材、新土壤。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應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持正確的文化理想和價值追求,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潛心創作、細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質量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來謳歌偉大時代、來激勵廣大人民。新形勢下,文化的影響力既取決于其內容的獨特魅力,也取決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傳播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搭建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建立更通暢的傳播渠道,采用更豐富的傳播手段,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對受眾的影響更深刻更有效。這當中,還有一個借助科技和市場提升文化傳播力的問題。要大力倡導利用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大力推動利用市場機制和產品營銷進一步提高文化傳播的效率。文化創造也好、文化傳播也好,都必須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為基礎。無論實現文化自強,還是建設文化強國,都離不開文化事業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強壯。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優先安排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文化項目,深入實施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實行大戰略引領、大項目帶動,以大企業為骨干,走集約化規?;l展之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領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設的領軍人物,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培養一大批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大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培養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一大批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推動文化創造、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文化人才隊伍培養,還有一個體制機制、動力源泉的問題。好的體制機制來自改革,文化發展動力源于改革。黨的十六大以來,是改革給文化發展帶來好的體制環境,是改革給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動力活力,這已經得到宣傳文化界和社會各方面的普遍認同?,F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正處于攻堅克難、深入推進的新階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總思路,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關鍵難題,著力破除文化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文化建設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總之,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全黨全社會都應當在全會《決定》精神指引下不斷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文化自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也應該相信,中華文化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必須牢記也應該牢記,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任重道遠,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堅持不懈地開拓前進、砥礪前行。

第二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檔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建設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王勝俊

------------------- -

法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文化是培育法治理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載體,是由法律意識形態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設施等構成的觀念、態度、評價和信仰。具體到我國,法律文化就是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法這種社會文化現象上的反映和折射,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法律實踐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是人們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傳統和習慣。文化的力量無形而有質,歷久而彌新,能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教育、熏陶、引導、規范、凝聚、激勵人們社會行為的作用。大力加強法律文化的研究、教育、傳播,對于熔鑄法律人的品格、陶冶法律人的情操、塑造法律人的精神、全面提升法律人的整體素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國法律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關鍵時期,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新的發展與變化。隨著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更多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和問題被觸及,許多重要的利益關系被調整;人們的利益訴求多樣,表達方式也呈現許多新特點;法律作為社會行為基本規范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依法治國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法律人的責任越來越重大。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司法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法律人需要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更加迫切地需要健康繁榮的法律文化提供情感凝聚和智力支持。新形勢與新任務對法律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期待廣大法律文化工作者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積極發揮法律文化養心怡情、踐行育人的作用,大力加強法律文化的研究、教育、傳播。要在研究前人積累的法律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大力傳播,在全社會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營造崇尚法治、尊崇法律的濃厚氛圍。要大力弘揚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培養規范文明、積極向上的法律人的品格和形象。要將廣大法律工作者在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偉大進程中形成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固化為法律工作的基本理念。要在“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思想指引下,努力踐行司法為民宗旨,把人民司法工作的理念、情感模式、關愛理解、溫暖體恤融入到司法過程中,活化為每一個判決、每一次調解,切實維護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各級人民法院是推進法律文化研究、教育、傳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習、大討論,目的就是要通過先進文化的浸潤,形成法官的觀念、知識、信仰、規范、價值等思想和情感模式,塑造法官的行為構成。最高人民法院還專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文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干警的主體地位,用科學理論引導人、先進文化熏陶人、高尚精神鼓舞人,促進干警全面發展??傮w來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建設正呈現出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可喜局面。我們深知,法律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法律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將以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廣大法律工作者的素質和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建設。我們將堅持傳承與創新,在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偉大進程中進行文化創造,為實現人民司法工作的科學發展而不懈奮斗。

人民法院報作為法律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自2010年1月起,通過創辦法律文化周刊等,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揭示法律的真諦,提升法律人的審美境界,為新形勢下改善法律狀況、提高法律人的素養,做了有益嘗試?,F在,法律出版社決定將其中的精品文章結集出版,并陸續出版以法律文化為主題的連續出版物,是一項卓有見識的舉措。此舉必將為推動我國法律文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必將為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人類精神文明成果提供更加重要的平臺。

是為序。

第三篇:淺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一、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到當代的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移動傳播,人類一直保持著對文明進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就是人類文化進步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每一步前進都以相應的文化覺醒為前提為基礎。中國共產黨在90年的艱辛探索和建設實踐中,每一次跨越式前進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論覺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覺?,F在已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時代,文化自覺的不斷提升,對我們來說仍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這種文化自覺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二是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于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恒。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說說唱唱、敲敲打打、寫寫畫畫,卻看不見文化對人的感化陶冶、激勵鼓舞、團結凝聚之重要意義,是膚淺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形而上、虛而玄、泛而空,卻認不清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引領、推動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經濟的附屬、產業的點綴、甚至是財政的包袱,卻看不到文化能夠自主發展、形成產業、創造財富之重要地位,則是短視的。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并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

1 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如果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樓大廈,那么它必然是一磚一瓦、一層一級建造起來的。文化大廈建造的主體,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偉大人民。文化大廈建造的過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續傳承、接力推進。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建設者、創造者、傳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覺悟深、創新能力強、文化造詣高的人,就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師、文化大家。誠然,文化發展的歷程,又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向前的過程,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有曲折、有斷層甚至有毀滅的可能。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這種復雜性和多變性,決定了文化進步推動者責任擔當的艱巨和使命履行的艱難。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走過了五千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有多少人奉獻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飽受了屈辱艱辛,有多少人甚至犧牲了寶貴生命。在當代中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繁榮興盛的歷史重任,已經莊嚴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創造,為中國歷史發展、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境遇,也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國共產黨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疑要表現為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這種責任擔當,應該是一種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是一種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一種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責任擔當,是一種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條件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擔當。

二、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如果說文化自覺是一種意識、責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種信念、信心。對文化的認識、態度是否正確、科學,不僅關系著文化的現實發展狀態,而且決定著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開放包容、繼承創新,既不搞全盤西化,也不搞文化復古,而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容而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但在當前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深刻糾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種形態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遠遠超過以往,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認清文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正確看待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段幕?ldquo;三自”》指出: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保持這樣的文化自信,要求我們理性審視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積極借鑒和包容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地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對待自己的文化,那種蔑視傳統的看法,那種數典忘祖的做法,實在是要不得的。特別是一個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一些人只講孔孟,或者大多講到兩漢唐宋明清文化,而對近現代歷史文化、對紅色革命文化,卻視而不見或少有提及。其實,十九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的革命斗爭中、在艱苦創業的建設實踐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中,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鍛造了獨特的文化精神,創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寶貴財富,同樣不能忘記也不應忘記。那種消解紅色經典、顛覆英雄人物、褻瀆革命傳統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反文化行為;那種看不上當代中國制度文化、看不見中國非凡發展成就、看不到中國文化空前繁榮,其實是一種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當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進行理性的審視和科學的分析。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之上,摒棄糟粕、保留要義、革故鼎新,不斷開掘出文化新義、創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當然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確有過封閉保守的年代,也有過閉關鎖國的教訓,但開放包容始終是主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學習了解、包容吸納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遠勝于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傲慢甚至敵視態度。在這個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的新時代,中華文化包容外來文化的氣度和胸懷不會收縮、只會更大。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開放包容,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堅持文化開放,又不能丟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鑒,還必須是吸納基礎之上的創新再造。曾經有一種傾向,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似乎主要是對西方文化或者歐美文化。其實,人類文明多種多樣,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歐美文化外,諸如曾是古代文明發祥地的中東文化、南亞文化,創造過瑪雅文明的拉美文化,還有被古人類學家稱為人類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外來文化關注的視野越廣闊,對中華文化補充的養分就越豐厚。全會《決定》強調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就是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發展戰略。在推進文化開放過程中,應當始終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立場,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要求,吸納世界各國文明之優長,采擷異域民族文化之精華。在此基礎之上,經過轉化再造、創新創造,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備中華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氣質,這才是在文化開放中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強本質上是對文化強國的向往追求,實現文化自強需要我們有對文化道路、

3 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進

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實現文化自強?!段幕?ldquo;三自”》對“文化自強”的闡述深刻而又透徹:文化自強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自強的“強”,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吸引力影響力、強大活力創造力、強大實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長期以來都稱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現的是一種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性的遠見卓識。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定位于“文化強國”,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這是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深刻總結文化建設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著眼推動我國文化長遠發展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其基礎就是我們黨擁有的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是全體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強的合理表達。如何實現這樣的文化自強,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有正確的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有全面協調的整體推進。

第一,要有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路徑關系全局,方向決定成敗。選擇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就能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這一文化發展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逐步開辟的,也是對五千多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與弘揚。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不斷孕育先進思想文化的正確道路,是一條實現文化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建設發展的文化,必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是反映先進生產力要求、代表歷史前進方向、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具有強大凝聚力、創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和方向,關鍵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靈魂和精髓。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魂聚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應有之義。實現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各方面。實踐證明,文化之于民眾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滲透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國家的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代表的核心價值體系的競爭力。只有堅持不懈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我們的文化建設,才能形成鞏固團結奮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當代中國形象的文化軟實力。

第二,要有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 4 進。文化建設,內容為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文化創造是第一要務。這里講的文化創造,既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還包括新聞寫作、圖書出版、理論創新與闡釋等多個方面。我國當下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其數量和規??芍^歷史空前,關鍵是如何提高質量和水平。應當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開放的時代,新的社會實踐為文化創造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新思想、新題材、新土壤。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應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持正確的文化理想和價值追求,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潛心創作、細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質量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來謳歌偉大時代、來激勵廣大人民。新形勢下,文化的影響力既取決于其內容的獨特魅力,也取決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傳播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搭建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建立更通暢的傳播渠道,采用更豐富的傳播手段,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對受眾的影響更深刻更有效。這當中,還有一個借助科技和市場提升文化傳播力的問題。要大力倡導利用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大力推動利用市場機制和產品營銷進一步提高文化傳播的效率。文化創造也好、文化傳播也好,都必須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為基礎。無論實現文化自強,還是建設文化強國,都離不開文化事業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強壯。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優先安排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文化項目,深入實施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實行大戰略引領、大項目帶動,以大企業為骨干,走集約化規?;l展之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領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設的領軍人物,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培養一大批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大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培養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一大批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推動文化創造、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文化人才隊伍培養,還有一個體制機制、動力源泉的問題。好的體制機制來自改革,文化發展動力源于改革。黨的十六大以來,是改革給文化發展帶來好的體制環境,是改革給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動力活力,這已經得到宣傳文化界和社會各方面的普遍認同?,F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正處于攻堅克難、深入推進的新階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總思路,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關鍵難題,著力破除文化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文化建設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總之,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

5 強國目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全黨全社會都應當在全會《決定》精神指引下不斷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文化自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也應該相信,中華文化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必須牢記也應該牢記,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任重道遠,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堅持不懈地開拓前進、砥礪前行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國外優秀文化成果。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這是我們在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時需要著力把握

由于中國政治體制的原因,中國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大多源于中國官方的宣傳和積累,民間文藝也大多是有官方的參與甚至包辦。民間文藝的發展和興起雖然由于政府的支持,宣傳力度很大,卻缺乏長足的進步和勁頭,就像沒奶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唐時的唐詩都是影響深遠。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文藝缺少管束、監督,政治混亂、戰爭不斷,文藝在很大的程度上負責的是人民社會尋求更好發展和生存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詩和唐時文化——唐代的貞觀之治,經濟文化比很多時候都開放,人們不僅追求物質的滿足,也追求精神上情趣和境界。

第四篇:高職學生如何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高職學生作為社會上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求當代高職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早已經被胡錦濤總書記非常清晰并更加強調地表述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勢必發展,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聯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信仰,如同一個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自鴉片戰爭后,外來文化借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后,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

據統計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上的借閱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或者現在,在各種電視劇熱播時,也是這些劇本的借閱數量最多。并不是借閱量可以代表高職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同樣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化,結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高職學生提升文化自覺于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問過很多同年人,他們很多都胸懷抱負卻無處施展,亦覺得無力施展。

也許是過于強調GDP的增長,我們許久以來忽略了文化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許已和世界大國相差不多,但是談到讓人民的文化教養,我們也許還是有一些差距。面對如今的局面,看到國家也意識到文化、信仰的重要,

我們在這個轉折點,我們應該看清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實現文化強國。這要求高職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鍛煉自己,從日常的行為中培養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斷修正自己,才能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努力培養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能力。“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全球化,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要理解、認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也要尊重、借鑒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并最終內化為自身“謀強”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從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狀態。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 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追求真理,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高職學生主要在高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堂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是不夠,大學里應該多開設人文素養課堂、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應該開設其他的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堂,至少讓他們去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關心國家和自身的問題。最后國家先進代表帶頭,通過呼吁,和一些實質性的決策,向高職學生傳遞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傳輸以及促進文化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且越來越頻繁。文化自覺正是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高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鞏固理想和信念,不斷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才能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只有這樣高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建立起來以后,形成文化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長久存在且在日后發揚光大。作為高職學生中的一員,我們自身的努力和意愿是最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應該對自己和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職責,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就是一件需長期堅持的任務。

第五篇:為什么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也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外來的糟粕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民。發揚我國文化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愛國心和自尊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保障,所以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十分重要。

從字面意義上講,文化自覺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覺悟和覺醒。從學術范疇講,“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個概念。費先生在談到全球化大勢中的多元文化問題時,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這就叫“文化自覺”.所謂“自知之明”,是指明白自己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即對自己所在的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

文化自信來源歷史深處。泱泱大漢、煌煌盛唐,當這些盛世湮滅于歷史的長河時,留給人們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所以,當人們談到兵馬俑,談到絲綢之路,甚至談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滿懷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

這種自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文化自覺。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 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 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 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 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是對文化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 面對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全會《決定》在黨的十七大提出更加自覺、 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上, 進一步強調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 和文化自信,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 新的高度。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政黨的力量,很 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自覺的程度??梢哉f,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 到文化自身的繁榮興盛,而且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要通過深刻認識文化發展規律來增強文化自覺, 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基 本特征,科學把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規律。要通過深刻認識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來增強文化自覺, 更好地闡明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是我們黨 的重大使命,進一步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那么我們該怎樣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這是我們在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時需要著力把握,那我們在學習文化感受文化的過程中必然要遇到自覺和自信的問題,自覺我認為是自發的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有種向往和求知欲,而自信則表示對自己擅長的領域有發言權和可以使之運用廣泛,兩者結合可以弘揚好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新興的文化產業,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振興的標志,應表現在每個人身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表明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表明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自于深厚的歷史積淀。黨領導人民推進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

因此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需要全民參與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要制定相關的政策規范標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人們更關心文化發展。這樣我國在世界強國中立足才更有資本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未來八種人將被淘汰下一篇:武漢旅游文化的現狀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