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

2023-09-29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1篇

前不久,觀看了一場《吉林日報》報社黨委書記邴正先生的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報告,深感自己身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身背國家文化建設與傳承的重大任務,我們理應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故此有幾點感悟列出與各位探討。

一·何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中的覺悟和覺醒。顧名思義,自覺地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發展脈搏,深刻總結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制定出在現今社會正確的先進的文化發展策略,并且牢牢抓住未來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三點的總和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從新文化運動的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新中國的建立到如今我們國家的蓬勃發展。應該說中國從自尊到自強,從獨立到富強,任何一步都離不開先進的正確的文化力量的支撐。從戰爭年代的革命思想到建國初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三個代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到如今當得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新審視。無不體現出我們黨,我們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極大地重視,同時也正是由于文化上的持續快速的發展,才有了今天我們國家經濟政治方面的繁榮景象!

二·文化建設對于全黨全社會的重要作用。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往今來,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在文化上達到發達的地步,才能在世界上成為一個大國,一個強國。從唐朝的開元盛世到貞觀之治,從明代的永樂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治世無一例外的都體現出了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再看國外,二戰后的德國和日本,國內經濟,政治,均被瓦解的支離破碎??墒菦]有過多少年,這兩個國家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他們靠的也正是發達的文化軟實力。而面對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式,黨中央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大學生應該如何切實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我們是當代大學生,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建設歸根究底是我們的使命。作為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我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等無不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方向。那么我們大學生應如何切實做到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而貢獻我們的力量呢?考慮再三,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首先,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我們不可以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今社會對我們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的評價雖然不如以往,但是我們不能看低自己,盲目自卑不思進取。相反我們應該心系國家,以自信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并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以扎實的專業基礎投身到國家的文化建設上來。其次,我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最后,我們大學生應牢牢把握文化前進的方向,緊緊跟隨先進文化的步伐,面向世界文化,不關門閉戶,不拒世界先進文化于門外,學習借鑒世界文明當中

適合我們國家國情民情的先進文化。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人民群眾,藝術,技術,創新

大型電視綜藝演播室節目制作播出是節目藝術創作與電視技術應用的綜合,每一次大型電視綜藝節目成功制作與播出,都凝聚著眾多電視工作者大量精力與心血。央視春晚舉辦三十一屆,從第一屆至今,每年都深深吸引著筆者,有幸親歷2012、2013年兩年春晚節目技術制作協調工作。從內容創新、技術創新到全媒體傳播創新,收獲多多,感觸多多,思考如下,與大家分享。

一央視春晚展現了家國情懷,體現了人民為本

十八大報告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央視春晚是全球華人的盛典,她拴住了億萬觀眾的目光,牽動了億萬觀眾的情懷。她讓全球華人在歡歌笑語中歡度節日。她是呈現最高水準節目的舞臺,是產生經典作品的舞臺,是一個亮麗、時尚、新人輩出,流行無限的舞臺。她通俗化,大眾化,有明星,有草根。億萬觀眾喜愛是她存在的價值?;丶疫^年是她永恒的主題,簡單而純粹。

今年央視春晚格調高雅大氣,氣氛喜慶祥和,節目內容豐富,舞臺設計炫目多彩;在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國際時尚;形式和題材上推陳出新,貼近生活;是集創新性、民族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晚會,使海內外觀眾享受到一場視聽盛宴,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氣息和國泰民安的祥和氛圍。

二堅持“百姓上春晚”、“開門辦春晚”

十八大報告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央視春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努力提高節目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百姓上春晚”、“開門辦春晚”就是這一原則的最好體現。

1. 不拘一格匯萃精華

從央視各頻道、各省級衛視、地方臺、境外電視、其他媒體中(包括報刊雜志、廣播、網絡、手機等)中精選優秀節目上春晚。從各地不同藝術形式中精選優秀節目上春晚。從不同渠道精選優秀節目上春晚。

2.貼近生活百姓喜歡

春晚里有一條公益廣告,講農民工騎摩托車回家過年,非常真實,這樣倡導闔家團圓的公益廣告暖人心、貼民意。零商業廣告使春晚看起來更加流暢。春晚中主持人呼吁勤儉是財富,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3.草根參與更加親民

選拔草根藝人上春晚,草根藝人屢屢為春晚帶來驚喜。他們或質樸溫情或粗礪豪放的演唱,引起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深切感動和全國人民的極大共鳴。春晚更加親民,是一種回歸更是一種進步。

三堅持“創新辦春晚”,突出新亮點

十八大報告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央視春晚崇尚創新、追求卓越,從內容、編排、技術、傳播各個方面進行創新,進一步展現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 內容創新

藝術原創能力大大提高。推出了一大批能夠廣為傳播的歌曲、樂曲、舞蹈、戲曲、相聲、小品、雜技、魔術等優秀作品,推出許多廣為傳播的藝術編排組合樣式,推出許多廣為傳播的流行語。

2. 編排創新

春晚舞臺越來越大、跨界混搭形式新穎、凸顯時尚中西合璧、草根登臺接地氣暖民心。開場由四十多位央視主持人登場演唱一首專門為春晚剪輯改編的《歡歌賀新春》,烘托出濃濃的新年氣氛。對于青年觀眾關切和國際化努力,成為最大亮點。許多老面孔由于展現新面貌備受肯定。首次在節目中插播公益廣告、創新多多、亮點頻頻。

3. 技術創新

(1)中國網絡電視臺多種先進技術提高春晚報道質量,全面提升網友觀看體驗

一是自主開發P2P 2.0直播系統,縮短緩沖時間,提升播放性能。支持蘋果、安卓、Linux操作系統以及chrome瀏覽器,覆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二是在國內首次推出多屏P2P直播,方便觀眾在多種移動終端上收看春晚直播。三是春晚直播頁面首次采用遙控器設計形式進行交互式操作,頁面設計包括切換直播頻道、在線微博互動、邊看邊聊、應用下載、節目投票、節目單等內容。

(2)舞臺設計得“意”忘“型”,構成一個會呼吸的、立體的、360度觀演關系的舞臺

今年舞臺創意源于中國美學,從無形到有形,千變萬化,重在寫意。充分利用舞臺機構物理相對運動構成三維空間,充分利用整體創意模塊變換構成夢幻世界,強化了電視美術的獨特性。通過鏡頭語言表達,締造一個視覺空間,將帶有時間性、流動性舞臺表現方式,表述到極致。動態、靜態舞臺與視覺呈現完美結合,給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玩轉天地,穿越時空,央視春晚帶給觀眾一場震撼的視聽盛宴。

(3)虛擬技術廣泛應用

滿場懸浮的立體燈籠、春聯、中國結第一次大范圍應用AR (增強現實)技術,讓春晚視覺效果異常出彩。本屆春晚舞臺炫目多彩,王宏偉演唱的《甲板上的馬頭琴》將我國“遼寧號”航母直接”駛進”演播室;李玉剛和三位“神九”航天員合作完成的節目《嫦娥》,將中國古老神話傳說和我國實現飛天夢想的科技成就相結合,直接將直播現場虛擬成廣寒宮,然后再通過威亞模擬航天員漫步太空情景把觀眾從虛幻拉回到現實。

(4)首次采用高清5.1環繞聲制作播出

在360平米錄音棚搭建5.1制式環繞聲播出系統,在1號演播廳獨立架設環繞聲效果話筒,從聽覺上給廣大觀眾帶來全新感受。統一環繞聲、立體聲播出系統和現場擴聲系統設備品牌和型號,實現幾個系統獨立制作,系統資源共享,互為備份,確保春晚直播順利進行。

(5)申請專利保護自主知識產權

去年有關春晚舞臺機械裝置申請專利共13項,涉及2項發明、9項實用新型、2項外觀設計,已授權1 1項,兩項發明專利進入實審階段。今年春晚舞臺增加了云梯、側向車臺、水幕、可升降線陣箱等機械裝置,包括春晚舞臺整體降噪技術保護、春晚視頻創意與編排版權保護、春晚舞臺機械裝置計算機控制程序保護均與專利局相關專家進行了交流與溝通,正著手申請專利。通過申請專利把春晚技術創新保護下來,提升央視核心競爭力。

4. 傳播創新:充分挖掘春晚節目版權資源,提升傳播效益,提升央視核心競爭力、影響力

(1)多頻道、多版本直播

綜合(標清、高清、香港)、綜藝、中文國際(亞、歐、美)、軍事農業、法語、阿語、俄語、高清綜合頻道,共計8個頻道,12個版本直播,全國共有194個頻道參與播出。

(2)多頻道、多版本重播

綜合(標清、高清、香港)、財經、綜藝、中文國際(亞、歐、美)、軍事農業、少兒、法語、阿語、俄語、高清綜合、娛樂、3D頻道,共計12個頻道,16個版本,從初一到十五,分為完整版、語言類節目精編版、海外節目精編版等不同節目形態,重播33次。中文國際(歐、美)、法語、阿語、俄語、3D頻道重播編排還沒有統計在其中。

(3)相關節目配合與品牌延伸

《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我上了春晚》、《星光大道》等欄目宣傳、選秀、推介春晚。綜藝頻道《喜到福到好運到》、《春晚》、《新春歌會》等打造“除夕18小時播不停”大型直播活動,拉動頻道全天收視份額達到9.66%。綜合頻道與新聞頻道《一年又一年》除夕直播(9:00至凌晨1:00),初一直播春晚揭秘(9:00至11:00),以直播、人物專訪等形態實時跟進春晚進程。元宵晚會,綜合(標清、高清、香港)、綜藝頻道錄播。

(4)精心組織宣傳推介

利用新聞直播時段及重點新聞欄目,每天針對當日以及后續各頻道重點節目進行滾動新聞預告,并播發相關資訊和采訪報道。主持人在推介時口播“炫動新春”的主題口號,并以“炫動新春”LOGO為背景。央視統一制定宣傳片及各頻道制定各自宣傳片圍繞“炫動新春”在導視時段進行推介。

(5)精心準備節目彩排

一共進行了六次彩排,每次彩排后都針對存在問題進行了改進,使整臺晚會在除夕直播時達到最完美。

(6)新媒體多平臺傳播

除夕央視新聞微博實時跟進春晚進程,總轉發量超過30萬。2月9日至15日,中國網絡電視臺多終端累計獨立訪問用戶達1.6億人,整體視頻點播觀看次數超過8000萬,春節聯歡晚會點播觀看次數超過3000萬,分別是2012年的2倍、12倍和4倍。移動客戶端通過電視口播、二維碼等方式,全面推介“央視春晚”和“網絡春晚”。移動客戶端用戶新增76萬,累計用戶數達2550萬,用戶活躍度高達28%。春晚首次插播公益廣告《回家——遲來的新衣篇》、《美麗中國篇》,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度嗣袢請蟆?、新華網等近100家主流媒體予以報道,網上視頻播放量超過100萬次,騰訊單條微博閱讀人次超過200萬。

(7)熒屏內外互動傳播

邊刷微博,邊看春晚;邊聽臺詞兒,邊吐槽。節目播出同時,微博上即刻出現大片評論,觀眾與網友身份實時切換,讓觀眾們盡情享受著蔓延到電視之外的濃烈“年味兒”,體現了廣播電視與網絡媒體已成功融為一體,體現了全民在辭舊迎新的除夕夜里參與春晚,其樂融融大聯歡的景象。“春晚最大的成功,就是讓觀眾也成為這一全民狂歡的參與者和創作者。”春晚,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融入觀眾的生活,以一種廣為大眾接受的生活方式走進觀眾的內心。

四堅持“節儉辦春晚”,倡導傳統美德

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全方位節儉辦春晚,既要做到物質上節儉,更要做到了文化精神方面的節儉。

1.重視策劃、重視編排、重視內容原創、重視節目特色,提高節目水準,加強社會責任感

充分保護與開發自主知識產權,包括節目版權與技術專利權等。在主持詞和節目內容中充分體現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等內容。

2.虛擬技術助力節儉辦春晚

春晚采用更多虛擬植入技術,通過圖像跟蹤和計算機圖形生成技術,利用電腦工作站完成舞臺場景渲染,虛實結合、前后景結合,在實現完美舞美效果同時,大大減少人力、物力和經費支出。在去年春晚1個虛擬機位基礎上,增加10米和5米搖臂虛擬機位,通過多機位動態搖移,強化虛擬技術呈現精彩效果。有10多個節目和若干轉場應用了虛擬技術。

3.服裝、道具、化妝、舞美等做到儉樸、大方、喜慶

連續15年使用現址一號演播大廳承辦春晚,節約場地成本。將一號演播大廳舞臺主背景更換為LED屏,節省建設普通舞臺所需鋼材、木材等原材料損耗,為舞臺增加時尚氣息和美感,便于與先進電視技術手段接軌。大面積使用電視墻從別處租用,循環反復使用。繼續使用去年電視墻,其他舞臺基礎架構和臺型主體設施基本沿用去年春晚,只是在個別設計環節和創意細節上稍微做了改動和創新,增強視頻表現力、沖擊力和呈現效果。

五2013年春節聯歡晚會成功播出,大大提升了是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月9日晚,央視八個頻道及中國網絡電視臺、手機電視、IP電視,中國電視長城平臺向全球同步無障礙直播晚會實況。全球共有133個國家和地區的363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節目信號。臺灣天空網等2家轉播機構對晚會進行轉播。國內共有194個頻道參與播出,有75億觀眾收看春晚直播。4603萬海內外獨立用戶通過中國網絡電視臺觀看春晚,覆蓋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網絡電視臺與騰訊、搜狐等8家網站組建傳播聯盟,視頻直播累計觀看達2.09億人次,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2255萬人。從2月4日至除夕,微博平臺相關內容達630萬條。BBC中文網、臺灣中央社、香港文匯網等媒體也對春晚進行了報道。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3篇

一、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1.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由費孝通教授在理性反思相關文化命題中首次提出。而在最初關于文化自覺的定義中, 特指在一定文化中生活的人, 了解自身文化。而在這個過程中, 包括明白文化的來歷, 文化形成的過程和自身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文化特色與其日后的發展趨勢。而在現今時代,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 文化交流早已不限于國家自身, 文化的接觸與碰撞已經形成全球文化圈現象。而在這個現象中, 不同的文化又會因為交流、融合而擦出新的火花。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 便是要求中華兒女在國際文化交流與選擇中了解中華文化, 并與優秀文化融合, 進而創造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時代文化。在創新過程中, 應掌握三個步驟, 即“知己知彼”“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也是我國現今文化創新的先進文化意識。只有這樣, 才能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進而提高民族素質, 弘揚民族精神。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理解上相對簡單明了, 即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 對中華民族所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給予肯定, 并對中華文化未來的發展道路充滿堅定的信心。對于其他民族而言, 無論是哪一種文化, 都有其傳統與固有的根基, 而這種根基在時間的洗禮下逐漸發展為各民族薪火傳承的精神。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源于文化的滿足到落后再到回歸的漫長過程。中華文化強大的歷史根基是不可被忽視的, 先秦諸子到百家爭鳴、漢唐儒學文化到宋詞元曲, 近年來, 隨著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 世界各地出現了中華文化熱潮, 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孔子熱”“漢語熱”。這種文化熱潮也是世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肯定, 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1.拒絕文化自卑。要想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促進中華文化崛起, 首先應摒棄的便是文化自卑。而摒棄文化自卑首先應明白我國已經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大國, 是世界第二的經濟體。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多來, 我國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而在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 要明白在尊重不同國家先進文化的同時, 作為中華文化繼承者, 要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拒絕崇洋媚外, 要充分認識中國文化在現今世界發展的潮流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與發展前景。積極落實黨中央強調的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方針, 要通過自身的認可與創新, 保證中華文化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不斷出現的各種熱潮中,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為了下熱議的文化話題。而在此次歷史潮流中, 如何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成為現今熱議的話題。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有五千年的文明沉淀, 在傳承過程中, 不應妄自菲薄。對于傳統與現代不適應的文化, 應在原有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進而發揚。而不是盲目地崇拜或迷信西方文化。要通過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文化傳播橋梁展現中國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創造出與時俱進的璀璨的民族文化。

3.建立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優秀文化在發展過程中, 其核心必有嚴格遵循的價值體系。文化價值體系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可以反映國民的精神面貌與素質, 甚至可以判斷該民族人民的追求與國家綜合實力。因此, 在發展中華民族文化過程中, 一定要優先建立中國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在此基礎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選取中華文化中優秀的部分進行發揚。此外, 在文化發展過程中, 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不斷發展人民群喜聞樂見的文化, 才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正確道路。在這個過程中, 需要反思馬克思主義精神, 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正確發展中華文化, 建設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只有包容創新才能正確弘揚中華文化。

三、結語

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應不斷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的主旨, 與時俱進, 抓住文化發展的戰略機遇, 通過自身的改革與創新, 加強我國文化體制改革, 打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產品, 只有創造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才能最大程度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進程, 實現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7 (3) :15-22.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4篇

一、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

在近代以前的傳統社會中, 歲月更迭、歷史嬗變并未使中華文化離散, 相反其凝聚力非常強大。幾千年傳統社會中, 中華民族始終生活在文化自豪感和文化滿足中, 從未出現群體性的對中華文化的質疑。雖然這種史實與傳統社會結構穩定、對外交流規模小等因素有關, 但是中華文化自身的特質應當是主要原因。

1. 中華文化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一種先進性的文化。

在中國相當長的歷史中, 中華文化是以儒文化為主導, 儒、釋、道文化相融合的形態, 這種文化適應中國農耕社會的需要:在人際關系中, 它強調宗族血緣、強調尊卑秩序、強調道德人倫;在生產發展中, 它強調重農抑商、保本安民;在政治統治中倡導“民貴、君輕”, 如此等等。這時的文化反映了農業經濟的特點, 符合社會上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 也符合統治者穩定社會的需要, 因而能獲得廣泛的認同。傳統社會, 中華文化的先進性主要以兩種方式表現出來:首先以文化自身不斷地發展表現出來, 從先秦到漢唐乃至宋明, 經濟政治的發展、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發展流變, 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理論形態及風格特色;其次在文化比較中表現出來, 漢地最早進入農耕社會, 周邊民族多數為游牧部落, 漢地文化以政治、經濟、文藝成就顯示出強大優勢, 吸引“四夷來歸”, 即使游牧部落以武力入主中原, 他們最終還是接受了中原文化。長時期的領先地位, 使中華文化的主人———中國人形成了強烈的文化自豪感, 歸屬于中華文化是非常自然的選擇。

2. 中華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使人們自覺地選擇了認同中華文化。

希臘文化著力于對自然的追索, 印度文化希求對現實苦難的擺脫, 中華文化則致力于創造現實的幸福。中華文化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意識, 這種人文關懷為人們建構了舒適、高尚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 這充分尊重了人的地位, 強調了理想人格, 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并致力于協調人際關系。中華文化包含多元價值取向, 但是其主流是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 表現為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輕個體、重道輕器等特點, 這實則要求人的內在超越。幾千年的傳統教化使“道德倫理”成為人們的價值信仰。中華文化澆鑄了中國人辯證的思維模式, 使中國人具備包容大度的情懷, 使中國人善于協調一與多的關系, 易于團結起來、凝聚起來。中華文化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顯示出濃厚的民族特色, 更增添了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即使自稱只有面孔與東方沾邊的宋美齡, 隱居西方文化的中心城市———紐約三十年, 其主要愛好也是畫中國畫。獨特的中華文化有無窮的魅力, 它在無聲處滋潤全體中國人, 使人們做出了“我是中國人”的定位, 并緊密團結為一個共同體。

3. 中華文化是一個有序的、一元主導的體系。

傳統社會, 社會結構穩定, 同時世界文化發展的速度、各種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很有限, 所以文化結構也很穩定。中華文化內部有許多次級文化形態, 從地域上看, 有齊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之別, 從學派上有儒、釋、道、墨之分, 但是其深層結構即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是相通的, 它們本質上都追求現世的幸福生活 (佛教這種關注來世的宗教文化經過本土化已具備了許多現世意義) 。而在諸種文化樣式之中, 儒家文化由于適應社會發展、政治統治的需要, 得到各王朝的大力扶植, 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統治地位。在歷朝統治者的支持、改造、教化、利用下, 儒文化整合了其他各種文化, 中華文化體系成為以儒文化為主導的。融匯眾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文化體系, 其核心明確, 內涵極其豐富, 在堅持共同本質下又能適應人們的不同需要, 因此, 具有極強的文化凝聚力。

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這種紐帶可以跨地域、跨國界把全體中國人聯系在一起, 正如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曾說:“我覺得中國傳統的社會制度、禮教觀念、人生觀, 都對我們有極大的束縛力量。”[1]

二、現代化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鴉片戰爭以后, 中國開始了現代化歷程。百年屈辱史昭示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落后, 從整體上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已經不存在了。歷史形成的文化自豪感幾乎被西方近現代文化的聲勢摧殘殆盡。于是改造舊社會、舊文化的運動如火如荼。“五四運動”之后,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革命運動的發展, 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革命文化形成了, 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發展成為中國的主導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改革開放以后, 中國進入加速現代化時期, 傳統文化的余威及社會主義文化的權威都受到強烈沖擊。中華文化的凝聚力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的中華文化在先進性方面缺乏說服力。以儒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我國仍有很大影響力, 但它是適應農耕社會的, 它的先進性在明清之際就已喪失。社會主義文化最初是作為外來文化 (馬克思主義) 輸入中國的, 它的本土化、普及化至今仍未全面完成, 作為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新生的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本身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了許多彎路, 雖然如今也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與資本主義數百年基業相比, 二者總體力量的對比非常懸殊。因而我們的主導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還未得到充分展示?,F實面前, 人們迷惘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在哪里?社會主義文化較之資本主義文化, 先進性又在何處?這種懷疑嚴重削弱了我國文化的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淡化, 也減弱了文化凝聚力。二十世紀初, 中國知識精英認識到中國之落后不僅僅在于“體”、“用”落后, 更在于文化落后, 于是大力鼓吹、吁請“德、賽”二先生, 宣揚新文化, 批判舊文化。從此, 對舊文化即傳統文化的批判就未停止過。新中國成立后, 這種批判有增無減。在這個過程中, 對傳統文化批判太過, 繼承不夠, 不是揚棄, 基本上是拋棄, 以至于現在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甚至產生鄙薄之意。在現代化過程中, 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民間文化藝術逐漸淡化、消失, 甚至國畫、書法、京劇之類國粹也面臨無人喝彩的尷尬局面。而隨著經濟全球化, 各國文化出現了“同質化”趨勢, 如麥當勞、好萊塢大片、時裝等風靡全球;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強勢經濟宣揚的并不僅僅是消費文化, 還包含一些文化核心問題———審美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作為地球村的一部分, 我們中國已經受到全球化影響, 也不能不受到影響, 我們生活在一個民族性色彩越來越少的時代。民族性弱化, 難以區別“他們”, 也就弱化了“我們”, 也就不可能有強烈的歸屬感, 文化的凝聚力必然會有所減弱。應當承認百年來我們破壞舊文化的成就不小, 建設新文化的能力卻不夠強。

當前文化的內部結構缺乏一致性、有序性。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是多元化發展的, 這是由社會現實的多元化、人們需要的多樣性等因素決定的。只要文化內部形成和諧有序的結構, 文化多元化并不會影響文化凝聚力, 反而會增強文化凝聚力, 但我國目前的文化結構還缺乏和諧性、有序性。從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角度分析, 我國社會目前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兼而有之, 與這三種社會形態相聯系的文化有很大差別。從文化自身發展源流分析, 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外來文化 (現代西方文化) 在我國共存。從文化的主體分析, 社會階層分化、代際差異擴大。不同的主體與不同文化形態結合使中華文化結構極為復雜。當前我國文化體系內部并未達成和諧, 多種文化之間的異質性太強, 其中有些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甚至對立, 導致文化混亂和價值失范;多種文化“平分秋色”的情況影響主導文化的地位, 消解文化的權威, 這必然削弱我國文化凝聚力。

既然如此, 我們加強文化建設, 不能僅為了滿足人民的文化需要, 還要致力于增強文化的凝聚力。

三、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力, 來源于文化的先進性、現代性、民族性, 來源于文化體系內部和諧的、有序的結構。先進性就是要反映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現代性就是要反映現代社會的特點、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為人們提供有效的價值規范, 從而使中華文化從根本上獲得人們的認同;民族性, 就是要傳承、創新中國風格和中國做派, 彰顯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意義, 滿足中國人明辨他我的需要, 吸引人們歸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構建這種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體系, 我們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只有堅持文化自覺, 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擁有文化自信, 才能夠激發和深化文化自覺。

1. 提高文化自覺, 不斷增強人們對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和民族意識。

“文化自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同時, 文化自覺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 自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 了解其他文化與自身文化的關系”[2]。文化自覺對于文化建設有重要意義。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文化自覺是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我國百余年文化轉型之所以總是處于被動狀態, 就在于缺乏文化自覺。當前, 文化沖突風云激蕩, 甚至演變成軍事戰爭, 因此文化戰所爭奪和捍衛的并非僅是純文化, 還是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生命, 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 那么一定意識形式 (態) 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3]對于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覺, 我們絕不能輕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世界, 只有做到文化自覺, 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 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 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

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 要通過各種傳媒廣泛宣傳, 要通過文化產品的熏陶教化, 要通過各種途徑的教育涵養;以此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 增強人們的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保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文化沿著歷史和現實所決定的正確路線健康地發展。

2. 增強文化自信, 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創造力。

文化自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不僅表現為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 而且表現為對當下的文化自信, 如果沒有立足于現實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將會流為思古之幽情, 成為無力應對現實和外來文化沖擊而只能暫避一時的“精神慰藉所”, 創造未來新文化的自信與活力也將會因缺乏當下的根基而無法真正樹立和激活。其次, 文化自信表現為對待外來文化的理性態度和開放的胸襟。在外來文化面前, 不自傲、不自卑, 對文化差異的包容, 是對自身文化充滿信心的反映;認識到文化各有所長, 對外來文化能夠辯證取舍, 積極地吸納其精髓為我所用, 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最后, 文化自信表現為對自己文化發展前景的主動把握。不陶醉在過去的光榮之中, 以長遠的眼光把握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勇敢地推進現有文化體系的轉型, 在未來的發展中創造新的輝煌, 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體現。

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重點在于增強人們以當下為基點的文化自信, 就是要形成和強化人們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成就、文化創新創造能力與文化發展前景的自信。這實際上涉及對社會發展道路、社會發展成就、核心價值觀、國民素質等各方面的認同與自信。增強人們對這些方面的信心, 不僅要加強建設成就的展示、宣傳, 更要依靠社會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 民生幸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文化自信最有力的現實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355.

[2]費孝通.文化自覺和而不同[J].民俗研究, 2000, 3:13.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5篇

一、高職院校的文化自覺

學校的文化自覺是指學校在文化上的自我覺醒, 包括對文化在學校建設發展中地位作用的清醒認識, 對學校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 對發展學校文化的歷史責任的敢于擔當。文化自覺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 是推動學校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

1. 深刻認識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文化的本質特點, 就是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綿長的持久性, 能夠以無形的意識和觀念, 影響師生的思想與行為。學校文化是“發動機”, 對內凝聚人心, 對外塑造形象, 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學校文化是“指南針”, 共同的追求與價值取向, 引領師生朝著既定目標奮斗;學校文化也是“消毒劑”, 每個個體在學校集體文化中激濁揚清, 在個人追求與與他人合作中尋找平衡。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專門學校, 但企業反饋信息認為, 部分高職畢業生“有技能, 沒思想”“有知識, 無素質”“有干勁, 無激情”, 也從一個方面反映高職教育文化建設的不足。因此把加強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提高到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同等重要高度認識是必要的。

2. 正確把握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

文化需要積淀。一種文化的形成, 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傳承與創新, 需要時間的淘洗、實踐的錘煉、長期的孕育。文化要有特色, 特色是文化的生命。文化是多元化的, 總是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多元一體, 多樣共生。因此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 要反對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實用主義傾向, 反對千校一面、簡單模仿的文化建設思路, 反對一元獨尊、盲目排他文化建設意識。

3. 敢于擔當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

地方高職院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在引領地方區域文化的發展中, 肩負著神圣而崇高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因此, 高職院校應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 構建文化育人新體系, 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培養一代既有技能、更有文化的新人。高職院校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聚集之地, 應主動參與地方區域文化建設、行業企業文化建設, 并發揮推動和引領作用。

二、高職院校的文化自信

學校的文化自信, 是對學校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是對能培育出優秀學校文化的必勝信心, 是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來源于對自身文化理性認識, 對外來文化包容與吸收, 對文化發展方向的全面把控上。

1. 理性認識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短板與優勢

我國高職辦學起步晚, 構成復雜、文化積淀不厚、辦學經驗不足、辦學特色不突出、社會認同度不高等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短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 很多高職院校都是由技校、中專、職工大學等合并、轉制后升格而來, 職業教育歷史長、行業背景深、與企業聯系緊密。同時, 美國的社區學院、澳大利亞的TAFE學院、英國的繼續教育學院等為我們辦好高職教育提供了很多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許多成功范例。

2. 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吸收外來文化營養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孤立的, 他們之間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建設好高職院校文化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 要以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態度, 了解熟悉外來文化, 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改造自已的文化, 這是推動高職院校建設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一定要與地域文化、產業文化、企業文化、大學文化、職業文化等交流、融合、再生, 以地域文化為根, 以產業文化、企業文化為魂, 以大學文化為本, 創造自己的高職特色文化。

三、高職院校文化自強

學校文化自強, 就是立足學校的實際, 依靠學校的力量, 塑造核心價值觀, 突出自己的特色, 走自己的文化科學發展道路, 使學校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和創造力。高職院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最終落腳點和歸宿就是實現高職院校的文化自強。

1. 塑造高職院校文化核心價值觀

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塑造高職院校文化核心價值觀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務。

高職院校核心價值觀塑造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個要素。一是以“經世濟用”為核心的教育精神, 二是以“服務地方”為核心的地域精神, 三是以“開放合作”為核心的理念精神, 四是以“愛崗敬業”為核心的職業精神, 五是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技術精神, 六是以“吃苦耐勞”為核心的品質精神, 七是以“獨立自由”為核心的學術精神, 八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2. 走高職院??茖W發展之路

要實現高職院校文化的自強, 必須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茖W發展的創新之路至少應當包括以下要素。一是合理定位, 科學規劃。辦學理念定位于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專業設置上定位于適應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需要。二是穩定規模, 專注內涵建設。一方面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 重點突出學生的實習實訓課程, 著力推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培養方式;另一方面要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積極探索一條通專結合的培養路徑。三是強化社會服務, 致力品牌建設。在提高與行業企業服務水平中, 塑造高職學院良好的社會形象與品牌形象。

3. 把握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依靠力量

文化建設的依靠力量至少包含以下幾個要素。一是校長的文化創造力。高職學院的校長不僅是一種行政領導或者一種學術領導, 更應當是文化領導, 校長文化的創造力, 往往決定學校的文化生命力。二是教師的文化傳導力。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教書育人, 一方面通過傳授知識來傳導文化, 另一方面通過身教, 以自身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學術風范、人格魅力等傳導文化建設正能量。三是職工的文化影響力。職工的基本職責是服務育人, 在為學生提供服務的過程中, 以身作則, 榜樣示范, 影響帶動學生提高文化修養。四是學生的文化接受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具有社會責任感與和諧發展的人。學校就是要以“文”化人, 培養一代新人, 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環境中, 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潛易默化中, 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覺得文化自信文化自強[J].紅旗文稿, 2010, (8) .

[2]陳云濤.構建校企融合的高職教育文化體系[J].教育與職業, 2011, (10) .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范文第6篇

一文化的科學內涵分析與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文化是人類基于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 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 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 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 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1. 近代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的迅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盲目吹捧西方文化, 崇洋媚外現象更是獨占一隅。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沒有清晰認識, 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不知其真實科學內涵, 就更不用談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了。因此提升文化自覺, 樹立文化自信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也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養料。但文化資源大國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軟實力強國。中國文化軟實力弱小的重要原因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的能力嚴重欠缺。因此,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猛烈沖擊下, 要實現文化強國戰略, 大學生必須要挖掘中國從資源轉化為實力的能力不足的根源。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 特別是西方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 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 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決定》高度肯定了我們在新時期更應該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意識, 號召大學生既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又要按照《決定》的要求, “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我們要借此機會全面客觀地挖掘、闡發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覺本質上是當代大學生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

大學生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 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 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這種文化自覺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 高度文化自覺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

文化自覺就是要說清楚自己的文化傳承關系和品格。早在20世紀初, 王國維就把“學術自覺”與“文化自覺”在相同意義上提出來, 要求學生對本國學術文化和外國學術文化, 在比較中看到它們的特點及其長短, 不可能都優, 也不可能都劣。應研究外國學術文化之長以濟本國學術文化之短, 并主張將中學與西學之優長加以融合, 為學術文化開辟新路。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夠, 必然導致缺乏對文化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三種形式的知識:一是價值之知, 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墨家的兼愛、非攻, 道家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 佛教的慈悲等;二是事實之知, 如中國歷史學著作中關于社會、自然科學的知識;三是形式之知, 如漢字、漢語以及通過漢字、漢語所表達出來的思維方式、藝術形式等。今天的中國對大學生教育主要是傳承了傳統文化的“形式之知”, 而“價值之知”和“事實之知”則多數被拋棄了。

在西方文化主導下的“文化全球化”進程中,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受到嚴重削弱, 就意味著民族歷史被中斷以及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失落。因此, 在西方以消滅文化多樣性為目標的文化擴張面前, 必須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 而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中國文化的根。這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存量”, 也是當今中國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在社會變遷中, “文化存量”發揮著潛在性和基礎性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的文化, 作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文化增量”, 它要在中國社會變遷中發揮作用, 無疑要與中國的“文化存量”進行有機結合并內化為中國社會新的“文化存量”。那么, 對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而言, 對內生文化價值觀念系統的自我認同和自我重構也日趨緊迫, 大學生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新文化的責任更加重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 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 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 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并吸納外來文化, 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要自豪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挖掘和提煉有益的思想價值, 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優秀文化。

2. 高度文化自覺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 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 對文化建設的參與, 對文化發展的推動, 對文化進步的引領。因此, 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的建設者、創造者、傳承者。那些思想覺悟深、創新能力強、文化造詣高的人, 就成為這個國家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師。文化發展的歷程, 不是簡單的直線向前的過程, 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過程, 有曲折、有斷層甚至有毀滅的可能。大學生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 在新時期無疑要表現出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 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是一種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 是一種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責任擔當, 是一種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條件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擔當。

三當代大學生研究中華優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和主要目標

1. 大學生要樹立高度文化自覺, 增強文化自信

當代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應承擔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 讓全國掀起文化發展的高潮。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何讓中國優秀的文化理念進入人們的實踐, 成為行動指南, 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知識體系, 必須世俗化, 按照世俗化的方式傳播, 才可能被現代化, 進入人們的生活實踐。

2. 高度重視高校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教育是民族的生機。如何讓更多的人熟知傳統文化迫在眉睫, 大學生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的重要踐行者, 提高其文化素質水平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也能形成良好的影響輻射面。大學生文化程度越高現代意識越強, 越想超越傳統。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 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時, 也感到一些社會道德狀況的惡化, 文化發展的滯后。通過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 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在此基礎上充分建設生態文化, 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激勵廣大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3. 大學生擔當中國文化為國際社會所了解和認同的使命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來, 我們要全面學習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當代人文資源, 中國文化從歷史上來看是開放的, 我們追求“悅近鄰, 來遠人”, 讓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 大學生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當代人文知識。中國人要得到國際社會尊重就要把我們的政治、經濟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大學生應表現為有教養、有修養、有精神追求和遠大的理想, 以及擁有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當代人文知識, 這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 樹立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 悠久的文明源遠流長且延綿不斷, 文化的積淀薪火相傳且歷久彌新, 是一個國家成為文化大國的基本條件和先天資本。

第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大學生要擁有旗幟鮮明的主流文化。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多元性。所謂主流文化主要表現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體系, 是一個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特質。一方面需要它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 通過對本土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來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另一方面又要求它能夠對其他形態文化進行整合和改造, 從借鑒和吸收中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 大學生擁有了對主流文化的明確認識, 就能對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產生足夠的影響力, 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會更加符合本國國情。

第三, 大學生要具有強大的創新活力, 使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沒有創造熱情的涌流和迸發, 就沒有思想文化的覺醒、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證明, 一個文化激發出巨大創造活力的時期, 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

第四, 大學生要善于創作優秀的精神產品。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一個民族如果在從事哲學、藝術、文學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精神領域充滿智慧與才華, 誕生過旗幟性的文化巨匠, 那么就具備了一個文化大國的特質。例如, 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 在西方出現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為代表的思想家成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在中國出現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一批哲學家。在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 佛教文化從此誕生并廣泛傳播。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歷史文獻, 從不同源流詮釋了東西方文化不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繼承和傳承上, 能夠被很多國家的民眾欣賞、認同, 國民在世界上具有良好的整體形象, 國家的文明成果能夠引起世界廣泛關注, 那么中華文化何愁不能“走出去”。

總之, 目前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思考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人類困境, 當代宗教、民族、階級充滿誤會與緊張, 在財產、權力、資源、信息的分配極不合理時,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可以為家國天下提供相處共存之道。西方的價值理念以強力、功利、競爭為背景, 大力宣揚自由、平等、理性、人權、法制等, 與以天、地、人、物、我和諧相處的中國文化的理念仁愛、忠孝、信義、和平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 其實可以相互融攝、相互補充。在這種理念下, 把增強文化自覺, 樹立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方針政策,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踐行到底,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更有勇氣, 更有信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2]衣俊卿.中國文化建設的國際視野——兼論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 2011.10.15[2]衣俊卿.中國文化建設的國際視野——兼論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 2011.10.15

[3]韓震.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兼論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 2011.10.16[3]韓震.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兼論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 2011.10.16

[4]曾建平、韓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中國倫理學會第12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 2004 (12) [4]曾建平、韓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中國倫理學會第12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 2004 (12)

[5]楊德廣、晏開利.中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5]楊德廣、晏開利.中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八大員范文下一篇:公司青年節活動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