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回歸大學之道導讀

2022-07-15

第一篇:回歸大學之道導讀

讀《回歸大學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先賢孔子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行止于善。”而這個思想也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來,出現了“大學”,當然現在的大學不同于古時所說的大學,現在的大學是一種教育機構。但是從我們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命名不難看出,“大學”思想至今仍有其獨有的影響力。

這幾天讀了哈佛大學校長德雷克博克的《回歸大學之道》,強烈的感覺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處?!痘貧w大學之道》是從現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眾所周知,我們國內的現代大學教育是學習西方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來研討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從西方的現代教育上尋找經驗。而作為一個個體,當代中國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從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華,為我所用。

在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關于美國的教育體制看法做交流,畢竟體制化的東西,不同的國情不好一概而論。

我將重點就他的大學教育目標談談我的看法,以下我將他的教育思想總結成八個方面。 1.表達能力

本書的作者,在大學目標中,首要強調了表達能力。而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同樣覺得表達能力很重要,與朋友同學交流我們需要表達能力。就一學術問題的表述我們需要表達能力,有時候我們雖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達不出,這就充分證明我們缺乏表達能力。當然走上社會后,表達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戶,和領導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強的表達能力,無疑會為你劃出更大的空間。那么表達能力該如何提高,綜合書上內容,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多讀書,讓自己肚子里有貨,有內涵,這是硬件配備。其次我們應該學會克服自己的膽怯,多與人交流,這就是表達能力的軟件配備。 2.批判性思維

中國學生缺什么?我們國家現階段和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對來說也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們的應試教育像一把枷鎖,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們習慣性的認知是相信書本,相信老師。從而導致我們缺乏缺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在我們的學習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響。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維我們才會有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才會有長足的進步。有了批判性思維我們才會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從而最終具備獨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維該如何培養?我覺得我們應該具備敢于懷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為上只為實。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思想。 3.道德推理能力

關于道德推理能力,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為情商。我們是大學生,我們確實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我們缺乏與人處事的技巧,缺乏判斷情感正誤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個人的情商和認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們不要局限于是學校,我們應該試著和社會接觸,通過兼職或是參加社會活動來接近社會了解社會。第二必要的話我們可以來一次情感見習,比如說談一場戀愛,多處幾個朋友。第三我們可以通過第三方豐富我們這個能力,書籍,傳媒等。 4.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這一點,我不打算多講,因為這是一個概念,而且這是個容易理解卻不容易解釋的概念,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這樣才能使我們與這個世界聯成一體,才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種主人公意識,從而更加愛護珍惜個人的生活,也為別人的生活騰出空間。

5.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

這一點我想現代青年大概已經做到了,但仍存在不足。所謂的適應多元文化并不是說我們就對自己的本土文化置之不理亦或是瘋狂地崇洋媚外。當下韓流和美流在中國的大學生之中日益風靡,有其是很多女生深陷韓國文化不能自拔,瘋狂的迷戀韓國明星,電視劇,整容技術等。而對于本國的精華文化置之不理,這倒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她們這種瘋狂的迷戀,帶來的不良風氣嚴重耽誤了學習,損害了身心健康,這就和適應多元文化的初衷相悖了。適應是一種包容,是一種尊重,并不是一種迷戀,我們要權衡好外來文化,控制好一個度,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6.全球化素養

全球化素養,和適應多元文化有所交接,但是這里的素養更側重于技能的,比如說掌握國際實況,國際語言,國際禮儀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時應該培養自己的全球化視野,那么如何培養?這個可以有具體的方法,比如說瀏覽國外網站,看國際新聞,學習國際語言,國際禮儀。也可以在大學里交國外的朋友相互學習。 7.廣泛的興趣

受信息時代電子技術的影響,網絡霸占了我們的大量時間,于是形成了這樣有趣的現象。在大學,男生的愛好只有電子游戲,而女生的愛好只有網上購物。也就沒有了其他德爾愛好和興趣,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我們的個人發展。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宿舍培養自己豐富的愛好和興趣,通過這些愛好和興趣我們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當然也可以結交很多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至于因失去了電子技術而感覺到無聊。 8.為就業做準備

其實以上的七點內容或多或少都是在為我們的就業做準備,我要補充的是,我們需要全面了解我們的專業情況,而且我們要為自己的職業做規劃。提前準備,不打無準備的仗,了解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的情況。當然最主要的是好好學習掌握專業技能。

以上是我通過閱讀《回歸大學之道》的一點見解,一家之言,歡迎指正。批評,與交流。

第二篇:《自然之道》問題導讀—評價單[小編推薦]

銀豐學校“三?五?三”學導型教學模式工具單

《自然之道》問題導讀-評價單

設計人:劉杰

班級:組名:姓名:時間:

【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來到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向導的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回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是安全的,就從巢穴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

【預習評價】

1.讀拼音,寫詞語。

yòu guīhǎi tānzhēn cháqǐ túyú chǔnmào zixiǎngchâ() () () ()() () ()

2.解釋詞語。

爭先恐后: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躊躇:

3、.形近字組詞。

朝() 堆() 遇() 琢()

嘲() 灘() 愚() 啄()

4、判斷句子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本方的故事發生在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 )

(2)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 )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就會做出一些事與愿違的事情。( )

(4)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有時也會收到一些驚喜。()

【未解決問題】:

1、

2、

【三元評價】

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學科長評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投入,合作分享,展示對話,評價提升問題導讀—評價單

第三篇:大學之道

Way of 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點。好孩子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舉辦的成人在職教育昆山班開課。嬰幼兒產業集團首席執行長梁旭暉博士與武漢理工大學的兩位教授一起參加開課典禮,并發表講話,與大家分享他關于大學的起源和發展以及追求自由與獨立的精神和價值的認識。

從梁博士的講話中,我們能感到,嬰幼兒產業集團正著手為員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嬰幼兒產業集團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這里鼓勵一種堅持一生學習的風氣,希望大家不僅在專業上不斷超越,而且在素質上也斷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能更多為公司、為社會、為國家的發展貢獻思想和行動。

主持人、武漢理工大學的兩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興看到這么多的同仁歡聚于此。

今天這個課堂跟我們在好孩子嬰幼兒產業集團所辦的短期教育訓練不太一樣,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界的培訓,而是一個比較長期的大學課程。我今天就換一種身份,從一個大學教授的角度,利用這三十分鐘,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學之道》。

大學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紹一下大學的起源。“大學”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語的“universitas”,在中世紀,這個詞意指工會、社團、行會這樣的組織。在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頒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確規定,“university”是一個獨立自主、不受影響的團體。我們中國人從西方引用的“大學”這個詞,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個團體,是一個不受任何政治、任何黨派、任何思想影響的自由團體。

一般來講,依照考證,并且有比較多的學者認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距離現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們中國的近代大學比西方晚了大概八個世紀。歷史學與教育學方面的學者考證,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雛形起源于歐洲的中世紀,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大學。西方的學界一般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說到最早的大學,我們不得不提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關于它的成立,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時英國的國王亨利二世跟法國國王是路易七世發生爭執,英國國王把在法國留學的學者和學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國的牛津大學?,F在牛津大學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紀建筑風格的影響。后來,牛津大學的一些學生、老師跟當地的老百姓發生了爭執后,跑到了劍橋,在1209年成立了劍橋大學。

再來說說美國的高等教育。美國在1776年發布《獨立宣言》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高等學府只有大約十所,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美國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當然還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瑪麗皇帝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康奈爾大學,它們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建立的。在獨立建國之后,美國的大學就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增加到了現在的將近1800所。

回到我們中國的古代。它的大學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設立長安太學,中國歷史上正規的大學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發達,大概有1200所書院。但是中國在近代實際上一直沒有形成現代化的大學。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經考證,中國近代的大學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們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寫照,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學堂,即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學堂。后來還有上海的電報學堂、武昌的自強學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在戊戌變法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大概有很多所我們所謂的新式學堂成立,但后來真正演變為近代大學的沒有幾所,除了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武漢大學以及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水師學堂。我們現在一般的說法,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應該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學,也就是北洋大學堂,即當初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奏請光緒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大學的理想

我們講了大學的起源,下面來考慮一下,大學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們念大學,或者大家現在開始進入大學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臘的說法是,大學以培養一個有教養的、高貴的人為目標。中世紀的大學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幾何學、算術、音樂和天文學等“七藝”為學習的內容,這里面重要的是通識的教育,即我們中國大陸所說的“通才教育”,所謂的liberal education,這個是大學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的校長斯蒂文·懷特爵士在開學典禮上曾經引用德國一位對近代大學發展影響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話勉勵我們。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大意是:大學的真正成就是鼓勵學生在終其一生的某一段時間里面獲得一個機會,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學,獻身其個人的道德與精神的完善。簡單來講就是,各位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有一段時間,不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個人的道德和心智。這句話我一直謹記在心,在這里我也送給各位。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國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基本上就是研究綜合性、學術性和人文性學問的一個地方、一個團體。我很尊敬的學長、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博士曾經講到:大學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大學培養的是一個受過通識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學的是工商管理、機電一體化,還是企業管理,實際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個人文的、綜合性的學識的培養。

大學的精神

各位在大學里面學的不僅是怎么樣做事,同時,應該關切的還有你應該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這是兩個概念,一個是to do,一個是to be。我剛剛引用了德國教育學家洪堡所說的話。實際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紀初創立的最知名的學校柏林洪堡大學,他奠定了幾個原則,“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大家想,各位在大學的殿堂里面,在學習的時候,你要free your 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學習。美國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則,“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Academic Neutrality”,就是所謂的“學術自由”、“學術自制”、“學術中立”。那我們中國呢?

中國的大學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學生人數大概只有11萬到12萬左右;在1979年,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概已經有近六百所,在學人數大概有86萬;到1993年的時候統計,中國的大學已經超過了1000所,在學人數將近300萬;來到今天,中國的大學已經超過1600所,在學人數將近500萬到600萬。面對這么多的學生,中國的大學到底應該何去何從?中國的大學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中國近代大學已有百年的歷史。簡單來講,在各位所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的前50年,也就是建國之前,整個大學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西方,來自美國。在49年建國之后,大概將近40年的時間,受到蘇聯式的教育影響,大學走向專門化,比如說軍工大學、工業大學等一些專門性的大學,都是應國家的需要而產生的,這是目前中國大學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們回歸到現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大學的真正目的,應該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通識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養,盡管各位所分工的學科不一樣。

大學的價值

中國的教育到底該怎么辦?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回到我們中國的古語中,就是《大學》開宗明義所講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我打了一個括號,寫了一個“新”,是因為在南宋期間,我們的理學大師朱熹把《大學》原版中的“親”改成了“新”,中國大陸的學生目前在讀的很多《大學》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產黨的前領袖毛澤東也比較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學派來講,《大學》的本文應該是“在親民”。不過,這兩個字對大學之道的闡釋不會有影響。

簡單來講,用現代化的說法就是,大學教育觀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給學生以“通識”和“知類通達”的學術訓練,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會的“新民”使命,讓學生具有自然、社會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識。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大學之道”。各位在學習成為一個“士”的過程里面所應該知道的是,大學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個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親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辦學

我們講到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校訓是“厚德博學、追求卓越”,正好跟我們上面講到的大學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漢理工大學,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業學院,之后還合并了幾所大學,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武漢理工大學,現在是一所211的重點工程大學,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學。從根本目標來講,該校所培養的是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高素質人才,非常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這跟我們所講的大學的理想和精神、大學的價值正好相契合。

武漢理工大學跟好孩子嬰幼兒產業集團的合作應該是怎么樣的一個狀況呢?現在請允許我恢復到CEO的身份,把我們的期望,我們定位,好孩子嬰幼兒集團在座的同仁跟武漢理工大學合作讀書應該達到怎樣的目標,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優秀的教授跟最優秀的學生結合在一起的新的嘗試。未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這里,或是在我們嬰幼兒產業集團的訓練中心上課,而不是在武漢理工大學將近3000畝的大學里面讀書。這讓我想起中世紀的大學剛成立的時候,真正的大學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設施,而是在于大師跟追求真理的學子的結合。早期歐洲的大學的化身就是一個發現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鵝毛筆,拿了一瓶墨水,寫了很多他自己認為的真理、創新的東西,并把它發表出來,逐漸地,有年輕人覺得他講的話有道理,便聚集過來,聽他說這些話,慢慢就形成了大師跟學子之間的結合,“所謂大學者,不在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任重道遠

在這里,我引用唐朝劉禹錫所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現代的話翻譯出來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龍就會有靈氣。雖然我們身處的是陋室——當然這里稱不上是陋室,只是這里的硬件條件跟武漢理工大學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夠在堅持真理的追求與個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這里就不會是陋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來跟武漢理工大學的教授彼此積極互動,就是我們所謂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就會達到一個境界,照孔夫子的說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萬不要受硬件設施的局限,認為不如在武漢理工大學或在其他大學的殿堂里面學習。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優秀的同仁和員工,我們會敦請武漢理工大學派遣最優秀的教授來跟各位互動,我相信這一定會激發出一些好的創意和成果出來。在座的這一兩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專的,我們拭目以待各位在讀完這個大學之后的發展到底會怎么樣。

我有幾句話想送給各位??追蜃釉鴮σ粋€人的一生作了規劃和期望,他說的幾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他曾經說過,“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讀完大學之后,在學習完通識教育之后,能夠盡早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那樣,你將能夠更真實、更完美地度過你的一生。我也送給各位我從大學到讀完博士的座右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把這句話當做跟各位的共識,希望各位未來能以“士”自居,以國家安危、民生疾苦為己任,以人生圓滿為最高的修養和境界。

以此與各位共勉!

第四篇:何為大學之道

岳陽縣三中2011年下學期高一年級語文科導學案

曾經在QQ空間里發表過這么一條說說,“我為什么而活?羅素說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那我呢?”歐望學長回答到:“亦如此”。

—題記

大學,讀了這么久,不過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卻還在門檻上徘徊。再次問自己,何為大學之道? 《四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認為大學的宗旨在于使人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不得不承認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這個講究“叢林法則”的時代,這樣的回答或許只會讓我們茫然和不知所措。

在去年的一節課堂上,陳久教授說:“大學學習的是思想,培養的是創新能力。”是的!作為一個成年人,特別是一個大學生,我們更多的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而非人云亦云。然而我們總是喜歡享受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的獲取。不敢獨立在陌生的道路上行走。其實好好想想,經過十多年的知識積累,我們并非沒有探索和創新的能力,而是缺乏打破常規的膽量和氣魄。我們常常無法或者不敢掙脫別人的想法或者經驗的束縛,于是隨波逐流!

在這個昔日天之驕子已轉變為今日弱勢群體的社會,我們的競爭核心力是什么?它有多強?我們不得不時刻提問自己。在這個缺乏安全感的社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須讓自己更強大。我一直認為,知識是最強大的武器。擁有了知識,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因為有人說我們已經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有學者也提出了“第四產業論”,即知識產業。而那些“知識無用論”的鼓吹者和傳播者,從某個意義上說,他們絕對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擁有知識的人。是的,有很多人知識淵博,卻在為生計奔波,甚至窮困潦倒。然而無窮個偶然的總和,仍是偶然,而非必然。

我個人認為:其實不是知識無用,而是有人缺乏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能學于致用。因此我們在大學里不僅要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還

第1頁 岳陽縣三中2011年下學期高一年級語文科導學案

要學習這種能力!這或許就是當今的大學之道吧!

第2頁

第五篇:《大學》之道-精髓學習

大學 徐醒民 講

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目標

大學之道是開始,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在明明德和在親民是兩個綱領,在止于至善是結果,是最究竟的境界。朱子認為是三綱。而他認為是兩綱。

第一個明,是動詞,是開發、了解的意思;明德是本性、自己的本性。去掉自私心和惡習。 在親民,是通過政治或其他行業為天下人服務,教化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 這樣就可以成為圣人,可以讓天下人都成為圣人。

就是說學習大學,就是要把心或境界,止在明明德和親民上。

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方法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了目標或叫道義(就是停止的地方,明明德和親民),心就可以定下來,不因利益而動心,不因誘惑而改變。即立志后就不再為別的事情而動心或改變。 定而后能靜:定了以后,心里就會安然、平靜,而不浮躁。

靜而后能安:心里平靜以后,就不會因為得失、利益而患得患失、忙碌,不會為了利益而忙碌,叫輕安,心和身就很輕松。 安而后能慮(研究、思慮、思考):身心輕安以后才能夠研究大學之道,思慮明德,才能盡為天下人(國家或人類)。不以個人利益為目的去做事情。

慮而后能得:研究思慮以后就可以得到明德和親民的大學之道。

三、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物:是陰陽交流感應的結果,是一種記號,不是具體的有形的東西,是一種動機,是一種念頭。念頭起,動機起,第一念頭叫本;動機起來以后第二念頭就是末。人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動機是正念還是邪念。知本就是要有清靜的念頭

事有終始:事,事情;終始,做完了又開始。元(最初)、亨(亨通)、利(利益)、貞(政治)。天辦的事情是春夏秋冬春,沒有終了。人做的事情也是一樣

知所先后: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下面的經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則近道矣:能夠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道觀察自己的念頭、要做有利于天下人的事情,并且知所先后,則接近大學之道了。 物:是內在,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明德 事:是外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親民

四、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一綱

古之:是總樞紐??鬃訉Φ朗鞘龆蛔?,只是敘述古代伏羲氏(易經)、黃帝、堯舜禹以及夏商周公三王之道。后來曾子著作大學,稱之為大學之道。所以“道”最早源于伏羲氏的易經,其用陰陽兩個符號、再出八卦,其中就包含了明明德和親民這兩個“道”,孔子是集大成者的圣人,向他的弟子敘述帝王之道,后有孔子的弟子曾子著大學,而稱之為大學之道。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想要讓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必須先治理好國家(行政、教育),讓國家能夠進入好的軌道。

齊家:先把家里治的整整齊齊、有條理、有倫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相尊敬)。 修身:每個人要修身,盡其職(丈夫盡到丈夫的責任、妻子盡到妻子的責任、父子、兄弟)。但是作為家長要先修身,從而給家里每個人作表率。 正心:

誠意:用意之城;言語和行為不一致為不誠。誠者天之道也。有了自私心,意就不誠,心就不正,就不能為明德,視為昏暗的德(有自私心的德)。念頭一起,就要知道是為私還是為公,是為小公(家、國)還是大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致知:能夠辨別善和惡的事情,惡事情不能做,善事情可以做。致是研究學習的意思,知是知道自己的動機,即為覺悟。

格物:格,是來或到的意思。漢儒鄭玄(鄭康成),講物是事情(包括善和惡的事情)。宋儒朱子解釋,天下的事物都有他的道理,即物窮理(就這個物體來研究,研究到最后就能明白它的道理)。但是研究事物,必須要采用正確的方法和工具。明朝王陽明說,物是指人心之中對于一切物質的欲望。雪鹿老人講,物是念頭出現的時候,馬上要知道。致知是覺悟

孔子曰:易經講,太極要起作用的話,要先起陰陽兩義,陰陽是非常抽象的氣象。而神為陰陽不測,就是陰陽都不能測。太極是心的本體。

格物的物是念頭還沒形成一個意象的時候,只是一個微微的動機,這個機是陰陽都不測,所以這個機很微小。所以格物就是動機,格就是動,物就是機,是非常微小的念頭。

微小的念頭一動,馬上就知道了,這就叫致知。普通人是不知道的這樣的微小的念頭的,只有學習了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知道,只有圣人才能知道。研究學習怎么知道自己的動機,知道自己的動機了,才能知道別人的動機。所以必須有自知之明,才能了解他人的心理。所以要學習大學之道。

我們普通人不研究大學,不學習大學之道,我們的念頭起來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而且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這個自私自利的心,還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心。這就是佛家禪宗講的妄念。

佛家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解釋為,誰都有念頭,但是念頭起來,必須覺悟這個念頭。佛家講,觀心就是觀察自己的動機。所以,致知就是要觀察自己的格物。佛家馬鳴菩薩之說,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則 念頭-無明-業相(即格物)-轉相-現相。

五、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念頭一動,然后立刻就覺悟,覺悟自己的動機以后,用意就誠了,….,。無私無我而為天下,妄念一來,就能夠去掉。

六、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外王

從天子到普通人,人人都要學習修身之道。修身是本齊家是末,齊家是本治國是末,治國是本平天下是末。齊家的齊是倫的意思,就是讓家里的人都按一定的秩序生活。有本才有末,所以先修身。 但是格物是本,致知、誠意、正心都是末,這是內在。 壹是:很專心的學習。 本亂:就是 根本 亂了

厚:指明德。格物致知是厚的,但是疏忽了他,就成為薄。誠意正心是薄的,但是太注重他了,就成為厚。

未之有也:就是本末倒置了。舍本逐末,肯定學不好大學之道。 知本:大學的兩綱都有本有末,我們知道了,就是知本。

知之至:覺悟了這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后以后,才能止於至善,即近道也。

下面就一段一段的解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七、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u)惡(e)臭,如好(四聲)好(三聲)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ya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毋自欺也: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對誠意最簡單的解釋。下面是幾個比喻。

如惡惡臭:如,就是例如的意思。厭惡、憎惡。惡臭,就是難聞的東西,不好的東西。 如好好色:好,就是喜歡。好色,美麗的東西,好看的東西。

壞的東西就厭惡,好的東西就喜歡,上面兩個講的都是真實的自己,都是沒有欺騙自己。這就是自謙,是一種誠意。欺騙別人容易,但是欺騙自己很難。反過來就是講,人首先對自己做到誠意了,才能對別人做到誠意;即首先不能欺騙自己,才能不欺騙別人。

慎獨:慎,是謹慎。獨,是單獨。古人講,獨行不愧影,就是講一個人在單獨走路的時候,如果行為不好,就是對不起自己的影子,所以即使獨行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行為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影子,這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身正不怕影子斜”。 獨寢不愧衾,一個人在睡眠的時候(獨寢),不能為別人不知道,就有損人利己的想法(念頭),這就不是誠意了,要對得起蓋在自己身上的被子(衾),所以也要謹慎自己的念頭。 --------------------- 小人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閑居),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善的,什么不善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無所不至),不能慎獨。

厭(三聲)然:上面為厭下面加黑字,即為三聲yan。其意思就是,見到君子以后,把那些不善的事情、黑暗的事情掩藏起來、隱瞞起來,不讓君子知道。 掩藏自己不好的行為和念頭,而只是表現自己好的行為和念頭。 人(學過大學之道的人,即為君子)之視己(小人),如見其肺肝(身體內在,內心深處)然:君子來看小人做的這種不善的事情,直接能夠看到他的內心深處,都能夠看清楚他的用意。

所以小人做的這些不善的事情,對他沒什么好處。

————————————————————————

誠於中,形於外:君子只要心中誠誠懇懇的,必然就能顯現在外面來。就是不用自己向別人表現什么,,不用自己表揚自己,只要誠意,別人就能看出來。小人也是一樣。

八、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大學是曾子所作。曾子說,一個人做的事情,會有十個人看著你,會有十個人指責你,這是多么嚴厲。所以,人在獨的時候,要謹慎。

家里有錢的人,會把房間裝飾的很好,顯示家里有財富;

有道德修養的人,其一舉一動會表現出他的修養、性德??鬃邮?,溫、良、恭、儉、讓。 心廣體胖:心里寬廣,就能夠寬容、包容別人;身體就會顯示出來,就是胖,古時候講胖,是很好的一種狀態。這也是內在修養的表現。

所以君子一定要誠意,即毋自欺也。意誠了,一切都會自然表現出來,別人一看就會知道你的誠意。

九、 詩云,瞻彼淇澳(yu),菉(lu)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a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這些是 詩經 國風 里面的詩句。前面兩句引出后面的句子,來解釋前面的句子,叫興。 《詩經》說:“看淇水彎彎的河岸邊啊,嫩綠的竹林蔥蔥郁郁。有位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像磋,像琢像磨。莊重啊威嚴,品德啊顯赫,有文采君子啊,叫人啊永不能忘!”詩中的“如切如磋”說的是對待做學問;“如琢如磨”說的是對待自我修養;“瑟兮僩兮”是說他謙恭有戒懼;“赫兮喧兮”是說他儀表威嚴;“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是指他的品德高尚,達到了至善的境界,百姓們永不能忘記

淇澳:水岸邊上。猗猗:茂盛。斐:有文采、文質彬彬、有修養、文雅的人。 古時候作牛角、象牙、玉器、石頭等,需要切和磋(牛角和象牙)、琢(琢玉)、磨(石頭)等工序。

瑟兮:就是贊美衛武公莊重。僩兮:待人寬厚。赫兮:相貌美麗。喧兮:威儀。 諠:忘記。

十、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峻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古時候作牛角、象牙、玉器、石頭等,需要切和磋(牛角和象牙)、琢(琢玉)、磨(石頭)等工序。求學和修身也是如此。

衛武公很精通道,所以能夠明明德,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衛國人民不會忘記他。這是由于衛國公誠意。

十一、 詩云,於戯(xi)!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於戲:是贊美的意思。前王:文王、武王。君子和小人都不會忘記前王之德。 周文王、武王有道之明君、仁德之圣主。頌伏羲、炎黃祖圣之無極大道,述堯舜禹湯之圣德。親其道、賢其德。宏恩圣典于萬民。小人非俗說之壞人,指的是尚不知明德之理的人,他們無法介入大學之門。此等人作為社會人生而言,走正當的謀生之路,生財取之有道,樂社會人生之樂是正常的。不遇明師指點,怎知還有超越社會人生的自然之樂呢?他們可能為名利而終此一生!誠為同情、可濟之人也

十二、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云:“綿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子曰:就是孔子說的,論語里面的句子。

聽訟:訴訟。我和一般人沒有什么區別,如果一定要說出有什么區別的話,就是讓別人不想來訴訟。

無情者:沒有事實的人,沒有理的人。就不敢說虛假的言辭。 大畏民志:讓他害怕 這就是誠意

十三、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身:當心講。忿惕:忿怒。忿:忿恨。惕:一個人遇到阻礙的話他就會發怒。

一個人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看見東西就如同沒看到,聽見聲音如同沒有聽到,就是吃東西也不知其味。修身就在正其心也,就像如此。 息怒不形于色,就像心不在焉。

十四、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齊:整整齊齊。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家長喜歡家里親愛的人,用親愛的人來反省自己。我為什么喜歡他呢,然后讓自己做的他的樣子,讓家里的人也喜歡自己。

好的人要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厭惡的人也要看到他好的地方。這樣的人很少啊。

每個人都只是看到自己孩子的好處,看不到他的壞處。農民種的稻苗本來已經很好了,但是他還看不到他的好處。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對的 一個不修身的人怎么能夠齊家呢。

十五、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十六、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核輻射對人的危害下一篇:火車票丟失能退嗎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