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城發展范文

2024-05-04

新城發展范文(精選12篇)

新城發展 第1篇

產業園區新城主要是以產業園區為主體構建的新城鎮。產業園區主要包括工業園、高新科技產業園等諸多模式。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我國產業園區從無到有,發展迅猛。截至2007年底,全國規劃建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已經達到了54個,園區營業總收入達到54925.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0715.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4376.9億元,實現凈利潤3159.3億元,上繳稅額2614.1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495.2億美元。這些產業園區的發展成為我國新城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體。

與此同時,大學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新城鎮的發展。1999年10月,由北京外企集團投資建設的廊坊東方大學城正式奠基,從而拉開了中國興建“大學城”的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重慶虎溪等大學城相繼拔地而起,各地大學城建設風起云涌。截至2008年底,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大學城個數近60個。

然而,時至今日,不管是產業新城模式,還是大學城發展模式,均遭遇到了發展中的瓶頸。包括作為區域增長極新城鎮尚未形成、區域擴散和回流效應尚不明顯等諸多問題。由此引發了政府和學界對相關問題的思索,在各種新城市發展的模式中,哪一種更好呢?有沒有可能找到另外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呢?

按照卡爾·門格爾的觀點,價值是人們對經濟財貨與人們維持其生命和福利的關系間的評價,這種評價來源于人們的主觀意識,與客觀財貨無直接關系。價值概念根源于財貨的經濟性質,從而只是對經濟財貨的意識評價。從價值出發可以得到諸多概念:使用價值是人們對某經濟財貨在滿足人們的特定欲望方面的性質的評價,交換價值是人們在交換過程中對不同經濟財貨在滿足人們的欲望方面的性質的評價,而價值尺度則是人們在評價經濟財貨滿足人們的欲望的程度時所采取的評價標準。財貨價值量是人們對財貨價值認識的轉移,財貨價值量將取決于對人類欲望滿足程度的掌握和財貨序列與欲望序列之間關系的把握。

新城鎮發展中的建設模式評價實際上就是對大學城和產業新城兩種經濟財貨的價值評價。大學城和產業新城由于其數量有限以及人們對新生城市的較大需求之間的缺口構成了大學城和產業新城的經濟性質。其價值評價主要取決于其在滿足人們的相關具體欲望,并以此維持人們的生存和福利過程中的相關意義。由此,新城鎮建設和發展中的模式評價和選擇將直接取決于各種模式中人們的福利是否得以提升。一般地說,福利經濟學要求一項新政策的實施必須在至少不損害任何一方福利的基礎上,使得其他主體的福利有所提升,由此構成福利的“帕累托改進”?;诖?,大學城模式和產業新城模式的價值評價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種模式下福利主體的福利變化情況。

在大學城模式中,福利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四方。對于政府而言,其福利變化可能將是不確定的。在將主城區的大學遷移至新城過程中,政府需要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然而,這一配套經費可能得到來自于置換土地經費的相關補償,大學新城的地價畢竟不如主城地價;同時,這一土地置換的行為也將間接帶來一定的稅收收入,因為不管是置換后入駐的是商用房地產或者住宅用房地產,房地產商將交納一部分稅費,而地產商用后也將給政府提供持續的稅收收入。對于學校而言,福利變化將是有利的。首先,學校的搬遷將得到政府的相關配套經費,盡管可能這部分配套經費是短暫的;同時,學校的搬遷將意味著學校的相關硬件設施的改進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當然,作為學校代表的學校高層也將因此獲得政績和升遷的資本。對于教師而言,大學城新城建設模式將意味著工作日內部分時間浪費于交通車上,這部分時間可能對教師的休閑或者工作是一種擠占,是一種福利損失;當然,這種損失可能得到相關補償,比如大學城住宅補償或者大學城津貼補償等。由此,教師的福利也將是不確定的。然而,遺憾的是,大學城模式下學生的福利基本是損失的。首先,學生將損失一部分金錢,這種收入可能來自于主城區的兼職收入以及來自于大學城和主城區之間的通勤費用;同時,學生將因其與社會隔絕,而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熏陶,以致培養的畢業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再者,學生還將因其與教師間溝通變少,而缺乏必要的素質熏陶。當然,這并不否定大學城模式下學生可能能夠用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然而,一個刻苦的學生不論在什么條件下他都是能夠合理安排時間進行學習的。由此,大學城新城模式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福利損失,對教師和政府而言福利變化情況待定,對大學本身和大學高層而言可能是一種福利的增進。

在產業新城模式下,福利主體將包括政府、企業和企業職工三個方面,如果把產業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主體的一部分的話。作為政府,一方面,將提供相關的土地和公共基礎設施以供園區開發利用,同時,必須提供相關的配套經費以及優惠的政策措施以及補貼等以促進相關企業入駐園區,這是一種福利的損失;另一方面,政府也將從園區入駐企業中獲得好處,即從園區入駐企業的長期發展中獲得持續的稅收收入;當然,產業新城的規模及其發展程度本身也是政府福利提升的標志。作為企業而言,企業入駐園區將獲得資金、土地租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優惠,當然,這也包括來自于主城和園區不同位置的租金有所不同的差額收入;同時,園區企業也將因為行業經驗、行業集聚以及物流便利等外部規模經濟的獲得而提高福利。由此,企業的福利將基本上是增加的。至于企業內職工,企業可以憑借其所獲得的福利增加部分補償職工的相關損失。

綜上所述,相比較而言,產業園區模式優于大學城新城建設模式。然而,即便是產業園區新城模式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這尤其體現在由政府的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上,包括行政審批手續繁多以及園區規劃過于僵硬,園區對周邊經濟拉動效應不明顯等問題。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新城建設模式呢?

中國經濟發展歷來是一種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由此, 新城模式將可以采取一種“政府新城”的建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 產業較為發達區域的政府機構可以集中遷移到鄰近的欠發達區域, 以此促進該欠發達區域的城市發展。在政府新政建設模式下, 基本上只存在兩個福利主體:政府和政府職員。按照政府的相關職責, 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將是政府的基本目標之一。由此, 盡管在政府新城建設中可能耗費一定的成本, 但這并不影響政府機構福利的獲得和增進。而對于政府職員而言, 作為執政機構的代言人和公共權力的掌握者, 盡管他們可能會受到一些顯性的福利損失, 但這并不影響他們通過顯性和隱性的途徑獲得福利補償, 從而政府職員的福利是可以保持不變的。因此, 政府新城建設模式將是一種“帕累托改進”的新城建設模式。而就新城鎮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而言, 毫無疑問, 政府新城模式必將快于產業園區新城模式和大學城新城模式。

編輯后記

新城建設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解決都市“城市病”的重要途徑,通過新城建設分離城市功能、實現從單中心向多中心模式轉變,是世界城市發展趨勢,這一探索在發達國家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并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教訓。

目前我國的許多大中型城市,已經進入了一個郊區化時代。我們的新城建設應努力找到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把握好城市和區域空間演變和城市功能疊加的客觀規律,做好城市功能增量的加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減法、城市存量載體的乘法、產業結構優化的除法,走科學的城市化道路。

新城市化發展演講稿 第2篇

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是后亞運時期廣州的新戰略,凝聚著廣州的新理想、新追求。新型城市化道路,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強調人是城市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是城市化的終極目標,城市成為關懷人與陶冶人的幸福家園。

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在當今最受國人關注的民生問題中,醫療衛生改革已成為焦點。隨著城市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城市衛生服務工作中承擔著越來越多的任務,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的進程中,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醫療設施建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醫療衛生服務仍存在許多問題?,F在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會對其轄區的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從長遠看是件非常有利的事,但目前醫生在日常給居民看病時也不會查閱居民的健康檔案,也沒有專職人員對收集的居民信息加以研究,從而得出針對某一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的科學結論和保健方案。社區醫院都在大力推廣全科醫師,但是全科醫師的職責范圍卻沒有一個很好的界定,分工不明,工作繁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用的都是政府統一采購零差價藥品,所以居民會感覺便宜,但藥品種類受到很大的限制。居民本身對疾病的認識不足,自我保健意識淡??;觀念仍是看病要上大醫院。對社區衛生所提供服務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信任度偏低。還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建設高素質醫療衛生工作隊伍,把優質衛生資源向基層一線、向公共衛生領域傾斜,推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為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面對這樣的改革目標,我們基層的醫務人員能做什么呢?!

首先,提高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只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開闊思維,才能有利于掌握某種疾病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所以要加強理論學習并多看些臨床資料。對于門診遇到某些病種,印象不太深,看看書、找一些資料,多向比自己年資高的醫生請教,再用筆記記下來。日積月累,醫療技術水平就得到逐步提高。還可以去上級醫院進修,這樣不僅能學到常見病、多發病,也可以學到部分疑難病的診斷與治療。

其次,要加強對居民的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醫務人員應該采用積極主動宣傳健康的策略,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宣傳常見疾病的危害、宣傳醫院的服務和醫護人員的技術能力,這樣一方面能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導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

進居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居民對社區醫院醫務人員的信任度,同時也起到緩解醫患矛盾的作用。

新城新區發展的五大問題 第3篇

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2020年將達到60%,城鎮人口達到8億,8億人住在什么地方?現有的老城區肯定容納不下,城市擴張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已經是擺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艱巨問題。

現在新區的規劃形態,更多是給中高收入人群提供的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我們的確出現了新區熱,這個熱當然針對傳統老城區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在新區熱中,我們也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城區怎樣才能實現以人為本。就我所看過全國的新城規劃中,從很大程度來看,特別是大城市郊區的新城規劃,應該更多是為老城人口,提供新的居住空間建設。

實際上我們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農民大量進城,但現在新區的規劃形態,更多是給中高收入人群提供的。無論是中小城市還是大城市,我們看到的新區規劃,大多都是豪華型的空間,這個問題上,恐怕值得深思。它是為了一個房地產開發,為了給富人們提供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空間呢?還是解決農民進城所需要的中低收入,和他們的就業環境相吻合的空間?恐怕這是各級地方政府要面臨的一個選擇。

在競爭格局中怎樣考慮它的規模

第二個問題,新區如何規劃得更加合理?,F在的新區發展出現了很多強烈的擴張傾向。競爭格局和擴張傾向,指的是我們在思考新區所規劃的面積,到底能不能容納足夠的能量。比如,廣東南沙新區提出新區建設這個概念20多年,已經投入一千多個億,實際上這二十年就發展了200多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原來的投資造成了嚴重浪費。

回過頭來審視南沙新區的規劃,廣東有橫琴,有前海,有一系列的新區,這些新區紛紛給自己打造一個非常顯眼耀人的光環,對投資產生強烈的競爭。區域競爭格局下經濟增長速度從原來兩位數下降到一位數,各個區域不是互補,不像當年建深圳那樣,大量的投資可以集中在那里,而是大家都在互相進行招商引資的競爭。

我們是在規劃中提出很大的空間,可是在設計這個空間的時候,別人也在設計同樣的空間,在這兩個空間,更多空間競爭的情況下,你所希望的招商引資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這意味著在區域競爭的格局下,對新區規模的考量,恐怕要重新思考。

如果把新區的面積放得小一點,幾平方公里,十平方公里,還有可能實現,幾百平方公里就會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例子,貴安新區。貴陽原來有一個金陽新區搞得不錯,是貴陽邊上攤出去的新城。貴安新區是在貴陽和安順之間設了一個五百平方公里的新區,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從它的區位條件和整個貴州的競爭優勢來看,貴州前幾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不能支撐它有五百平方公里新區的發展,可是某些領導一拍腦袋就定了。定完之后,就涉及到投入的問題。到底是按照什么樣的規模投入?整個開發的骨架有多大?不考慮清楚,就會造成嚴重的投資浪費,出現一系列的錯誤。

新區的問題,恐怕在很多大城市郊區的新區,在競爭格局中怎樣考慮它的規模,考慮它的人口結構,這也是新區現在面臨的嚴峻現實。

新區定位值得新區建設者思考

第三個問題,新區到底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它有利于什么樣的產業結構發展。

現在的新區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工業新區,以工業擴大為支撐。第二個是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兩個功能疊加在一起。

工業新區所提供的條件,一定是大量產業集中于此,大量外來勞動力集中于此,這種新區可能會為政府創造一定的稅收,但是支撐新區發展的前景就是政府投入過大,產生的預期稅收不能抵補原來的投入,所以一定得依賴房地產開發來補回新區的投入。

兩種功能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如果要想把房子賣個好價錢,那就要把新區居住的空間設計得更好,但你要和一大批工業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功能的紊亂,導致這兩個功能不能吻合,就會使新區的發展走向一種畸形狀態。所以,新區的定位值得新區建設者思考。

新區建設是原有城市功能區沒有辦法去滿足新來人口和老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實際上,在新區建設中更多要注重的是服務業的發展空間,注重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和我們原來設計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就會有一定的沖突。因為所謂的房地產模式一定是大尺度的空間,大生態空間,只有這種方式才可以把土地更好地架起來。但大尺度、大生態的空間帶來的犧牲是什么呢?就是服務業發展成本過高。服務業沒有進入,就會使新區成為死城。除了星期六星期天人們進來,剩下的時間都是閑置。另外,即使緊鄰傳統老城區,也不能對這個城區的就業狀態和生活形態實行補償,這也是新區面臨的問題。

研究新區問題就要研究老城和新區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不是新區建設就可以解決老城的改造?我們曾去很多城市調查,結果發現,新區建設并不能解決老城改造的問題。很多人說各種新區都是鬼城,原因在于新城的開發成本過高,服務業進不去。

為什么很多老城的人不愿意遷到新區,或者只在新區買房子而不在那兒住,因為老城的生活非常方便,離就業地近,老城的物價成本整個服務業的成本相對較低。

比如,一個老的縣城,它的商業網點可能是新區商業網點的數倍以上,老城盡管居住生態狀態形態等等水平差,但能夠滿足最廉價的就業和生活成本,而且老城生活方便。這些問題使得老城向新城搬遷的良好愿望落空。所以,研究新區的問題就要研究老城和新區的問題。

城市攤大餅的模式,前提是薄攤

第五個問題,新區到底以什么樣的形式在空間上擴展?

很多人特別忌諱攤大餅的發展模式,攤大餅的模式,前提是攤,攤的意思就是薄攤,人口密度低,粗放型發展模式使城市空間浪費,是一種發展弊病,可是很多主管者認為既然是避免攤,那就把新城以衛星的方式向外輻射,意思就是在城市不同的方向,建立幾個不同功能的組團,這種新區就避免了攤的浪費。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

實際上,城市沿著邊界向外擴張的成本最低,為什么?就是因為它的服務業,基礎設施,和原有的城市基礎設施是相聯的。相連的過程中,會導致服務業的自然蔓延,就不會重新建立線路,也不會有大規模的拆遷。

如果建一個新區或者是通過組團的方式建立一個新區,就違背了城市發展最根本的原則,城市不是自然長出來的,是你拆出來的,而且是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拆出來,得加強基礎設施供應的線路,得在房地產開發的成本上增加服務業的成本,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建立的新區,成本增加,它的活力就大大下降。

這還涉及到中國行政區劃的問題。以陜西西咸新區為例,原來咸陽和西安都有動力,讓兩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連為一體。但是,為了所謂的避免攤大餅,形成一個獨立新區,設置了新的政府機構,實際上把兩個政府(西安和咸陽)的積極性打消了,導致新區的功能很難得到原有兩個城市政府的支撐,新區的投入成本加大。

城市不是被人為規劃出來的

新區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怎樣去建立新區可持續發展模式,很多人把新區設計成生態的一種現象,大量的生態空間來彌漫于整個新區,但這就會造成整個新區人口密度下降,發展成本升高。

通過房地產開發的新區,一定會增加城市發展成本。我們應該了解城市發展規律,所謂城市發展規律,最基本一條,城市是在自然的、特殊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而很少是人們開發出來的;是沿著原來的城市居民區,自然向外蔓延的,很少是被規劃出來的。特別要強調:城市不是被人為規劃出來的。

只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才可以動用行政的資源,用主觀意志來推動一個一個新區建設,但絕大部分新區如果是在主觀的意志下,在行政的擴張下,走向這種固定的趨勢,就會必然導致出現鬼城,希望所有的新區建設者都應該記住這個規律。

城市要減少它的行政成本,不能通過新區來盲目擴大整個等級規模,在很多城市已經出現了這種趨向。這種趨勢,應當避免。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建設中心主任,本文是他在“中國新城新區發展論壇”的主旨發言,有刪節。)

高速鐵路背景下新城發展模式探析 第4篇

隨著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 我國進入了高鐵的快速建設和發展階段, 截止2013年底, 中國有已開通運營的高鐵累計已達34條, 運營里程突破1萬公里, 將近世界總里程的一半, 穩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20年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6萬公里, 連接全國所有省會城市, 并覆蓋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 形成省內一小時交通圈, 省際三小時交通圈, 以及到達國內各省會城市的八小時交通圈。

高鐵所帶來的巨大價值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根據增長極理論, 高鐵站點作為交通樞紐, 通過吸引和拉動周邊地區經濟要素的涌入和集聚, 自身優先發展起來, 進而向周邊經濟腹地輻射, 帶動其共同發展。因此隨著全國高鐵建設的全面啟動, 各地相關土建工程也紛紛開展, 以新火車站作為依托的城市建設就是高鐵“建設效應”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這使得高鐵沿線大中城市借機進行功能與產業的重新定位、城市發展重心的重新調整, 著力打造高鐵新城, 實現新舊兩城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也使原有偏僻落后的地區加入到城市化建設的浪潮之中。

二、典型的高鐵新城發展模式

高鐵新城是指以高速鐵路及其樞紐為依托, 進行城市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 逐步完善周邊配套住房、購物、娛樂、商務辦公等設施, 從而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新區, 有著占地面積大、環境影響大、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 通常選址在與大城市有一定空間距離的郊區。

國內的高鐵新城發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 “半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半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適用于高鐵車站位于城市邊緣用地, 但與中心城區距離不遠, 區位條件仍然較好的高鐵沿線城市的新城建設, 新城本身具備一定的基礎, 又依托中心城市發展, 可以有效緩解城市住房、就業、交通等方面的壓力, 但這種發展模式受中心城區影響較大, 新城在功能、區位上都要依托中心城區, 可塑性受到一定影響。哈爾濱西客站是哈大高鐵的北部終端, 以此為核心建設起來的哈西新區正是“半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哈西新區毗鄰中心城區的多所大學和科研院所, 有著濃郁的教育文化氣息, 同時又吸引了萬達、紅博等著名企業集團進駐, 現已建設成為集大型購物中心、國際影城、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及高檔住宅于一體城市多功能綜合體。因此哈西新區作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布局合理、服務功能配套的“城市副中心”, 已經成為哈爾濱市的又一經濟高地, 但它并沒有脫離原有中心地帶, 它體現了其高新技術、休閑娛樂、教育文化等職能的, 同時其區域功能的完善和商業檔次的提升也帶動了原有中心城區的新一輪大發展。

第二, “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采取“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的高鐵新城以與中心城區距離不遠的高鐵車站為依托, 但需要具備工業產業支撐、扶持政策或其他獨特優勢, 使其有獨立且完備的城市功能和行政管理權限, 能夠與原有中心城市并肩發展, 比翼齊飛。“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無錫的錫東新城。錫東新城雖然以站建城, 但除沿線交通職能外, 還承擔科研教育、公共服務、游憩出行等方面等職能, 現已經形成以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高特精紡、生物醫藥、信息服務和文化創意等為主體的產業布局, 具備了一個獨立城市的完整功能, 并與老城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 形成“雙城式”空間格局。同時又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 可實現同無錫主城區、江陰、常熟、張家港等周邊城市以及上海大都市的快速通達, 其作用力已擴大到長三角城市群的多個地區。

第三, “衛星城式”空間發展模式。“衛星城”位于大城市外圍, 與中心城區保持較遠的距離但又有便捷的交通系統相連接, 一般以農田或綠帶與中心城市相分離, 它脫離了單一城市的空間范圍, 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對更多的城市發揮作用, 為周圍多個城市提供住宅和服務設施, 緩解人口和就業壓力, 可有效控制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衛星城雖有一定的獨立性, 但在職能上與中心城市有明顯的從屬關系, 主要是輔助中心城市完成其行政管理﹑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職能, 因此不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功能及發展高端產業。典型代表是廣州高鐵新城。廣州高鐵新城處于廣佛都市圈的中心位置, 區位優勢明顯, 與周圍各區域中心的距離都在10~20公里之間, 這種區位特征使得廣州高鐵采取“衛星城”發展模式。廣州高鐵新城與中心城市通過永久綠化帶隔離, 既保證了新城良好的生態環境, 又保持與中心城市的相對獨立。這種情況下, 高鐵車站不再只是單純的交通樞紐, 而是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共同構筑高鐵車站15分鐘輻射圈, 同時也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散, 其職能包括居住、商務、工業、物流等。

三、選擇高鐵新城發展模式應考慮的因素

我國現已形成世界最密集的高速鐵路網絡, 已有百余城市有高鐵通達, 但由于地方經濟水平、環境保護、樞紐等級、輻射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 并非所有高鐵車站周圍都適合建設新城。同時高鐵新城的建設也不應該只是單一模式的簡單復制, 而應根據城市自身特點綜合考慮上述三種模式, 從中選取最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特征, 避免新城建設的同質化。

第一, 城市人口規模和區位條件。城市人口規模通常指生活在一個城市的實際人口數量, 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小于其容量, 則城市還可以接收人口的擴展, 當城市人口擴張到一定規模而超出應有容量時, 城市人口對資源環境或社會經濟的壓力將超出城市的最大承載能力, 城市已經沒有足夠空間容納人口的迅速擴張和產業的發展, 因此建設新城是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區位條件是指新城與原有中心城區的位置關系及其與周邊高鐵沿線城市的相對位置, 只有處于核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圍內的城市建設高鐵新城才有其現實意義。只有當城市的人口規模超出人口容量時才有建設新城的必要, 否則只是資源的浪費, 此外在選擇發展模式時也需考慮新城的區位條件, 當新城位于高鐵網絡的中心位置時, 與周邊大中城市均能良好溝通時, “衛星城”發展模式是其最佳選擇, 一座新城可以涵蓋不同城市, 通過規模效應滿足多方需求。但在老城人口急劇擴張的前提下, 新城位置相對獨立而其輻射范圍只達到老城區, 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較小時, 宜采取“半獨立式”或“獨立式”發展模式。

第二, 城市經濟水平和和新城的輻射能力。高鐵所達之處并非所有城市經濟發展條件均等, 有些新城處于遠離中心城區的鄉村,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基礎薄弱, 需要大規模的配套項目投入, 政府必須具備足夠的意愿和財力, 才足以支撐新城的建設。同時新城的輻射能力也決定了新城投資的規模, 如果新城的發展只單一服務于老城, 則老城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新城建設, 這時“半獨立式”發展模式應成為其首選, 若新城可以輻射多個城市, 則新城建設可以依靠多方投資, 宜采取“衛星城式”發展模式。

第三, 是否有支撐新城發展的主導產業。新城的建設與發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搬遷和房地產帶動, 而應該有主導產業引領地方經濟發展, 主導產業是指那些處于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 產值所占比重較高, 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強, 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極強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產業。因此, 高鐵新城是否有這樣的能夠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是各地政府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當主導產業足以支撐整個新城的發展時, 則可以采取“獨立式”發展模式, 給新城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擺脫固有產業的限制, 否則只能采取“半獨立式”發展模式, 依托原有產業, 在其基礎上力爭提檔升級, 實現產業騰飛。相對較小的城市單元往往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地方經濟基礎薄弱, 對外依賴性強, 因此是否擁有主導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有直接的關系。

第四, 新城政策的獨立性。不同地區的政府對新城建設持不同的政策態度, 如果政府酌情提高新城的行政級別, 放寬政府管理權限, 增加扶持政策, 則可采取“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 使新城以一個獨立城市的身份發展, 打破政策壁壘和條塊分割, 形成“洼地效應”, 有利于吸引優勢資本涌入, 助力其優先發展。但如果新城發展依賴于老城的現有政策或遵循區域統一協調發展的原則, 則適宜采取“半獨立式”或“衛星城式”發展模式。

第五, 新城與老城的依托關系。如果新城與老城有強烈的依托關系, 新城在老城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 則應采取“半獨立式”空間發展模式, 在產業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繼續以老城為基礎, 與老城相互協調, 補充其現有功能, 實現產業承接, 優化商務、旅游、能源、工業等現有產業, 最終以新城“反哺”, 促進兩城共同進步。如果新城找到了創新產業模式, 力圖構建產業創新發展平臺, 引進前所未有的新業態, 則適宜采用“獨立式”發展模式, 有利于擺脫束縛, 在未來發展中大展拳腳。

四、高鐵新城發展對策

第一, 明確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產業布局。高鐵新城作為城市的副中心, 承接城市未來發展的任務, 應發揮其引擎作用帶動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發展, 這首先要明確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產業布局, 并制定錯位發展戰略, 避免同一高鐵新城帶內城市的惡性競爭, 不同新城應功能齊全但各有側重。其次, 要引進若干有帶動性的重大項目落戶新城, 以大手筆、大投入拉開新城建設的序幕, 形成大規模建設態勢, 并通過重點項目構建中心突出、層次鮮明的新城產業基本格局, 逐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并積極發展城市新功能。最后, 要逐漸鞏固新城的產業樞紐地位, 在功能上實現新老城區的互補, 提升其向周邊地區及相關產業的輻射能力, 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著力提高新城在區域內的核心競爭力, 和國內外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第二, 著力打造高鐵車站CBD。商務旅客是高速鐵路客源中最主要的部分, 高鐵的時空壓縮效應, 極大地縮小了城市之間的感知距離, 使得新城具備了明顯的區位優勢, 增強了沿線經濟中心對新城的輻射作用, 因此是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新選擇, 有助于其成為商務外包服務基地。尤其對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高鐵新城而言, 高速鐵路開通后, 新城與老城及周邊多地均可形成“1小時經濟圈”, 這對企業選址、擴張和遷移的影響非常大, 新城要著力開展以低碳環保為宗旨的第三產業建設, 重點支持總部經濟、金融服務、信息服務、高端商務會展的發展, 吸引經濟中心的“溢出”資本投資, 發展可以塑造自身獨特形象的大項目, 大力進行經濟環境的優化和基礎設施的完善, 以逐步形成和完善高鐵車站CBD格局, 依據車站地區呈現的圈層特征, 結合交通設施布局相應功能用地, 在樞紐核周邊主要布局為車站旅客服務的各種服務業用地, 隨著與車站距離的增加, 功能逐步多元化, 主要布局居住、管理、行政辦公、產業發展等用地, 使其成為具有現代商務功能的交通樞紐。此外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視, 政府也應制定優惠政策, 幫助企業長久地扎下根來。

第三, 構建大型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作為高鐵的另一主要客源, 也是新城建設也應重點考慮的因素, 同時高鐵速度高、頻次快、運量大、覆蓋廣的特點, 也是其為新城周邊旅游城市帶來了更多的游客, 新城建設應率先考慮旅游負荷的問題, 為緩解旅游核心城市環境承載壓力, 高鐵新城應創新職能, 新城應構建大型高端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樞紐型商業旅游服務綜合體, 構建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 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的旅游后花園, 實現規模效益, 將過剩的游客引入新城, 促進高鐵與旅游協調發展, 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要提高集散中心的檔次, 提供面向高端游客的高品質、高水準的接待服務。新城政府還要加強高鐵沿線多元化景觀建設, 豐富其四季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 形成景觀廊道, 解決鐵路沿線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對于城市現有旅游資源應進一步強化其品牌效應, 開發新的高端旅游產品和品牌, 形成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 吸引周邊城市的中轉游客, 提高旅游產品的經濟轉化能力和使用效益。

第四, 重視新城與整個交通體系的銜接。通常來講新城與中心城區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些又因為公路、地形等因素影響, 導致新老城區間的通達度不高, 而現有的交通體系中不同交通方式又各司其職, 增加了換乘難度。因此高鐵新城建設應從全局考慮, 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對高鐵新城周邊區域的交通設施資源進行整合和重新規劃, 增設高鐵新城通往中心城區的多條縱向快速通道, 創造便捷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 有目的地引導城市交通規劃向高速鐵路傾斜, 強化高鐵站的輻射影響范圍, 與城市機場、客運站、軌道網絡、公交網絡相互連通, 主動把其連接線引進站內, 實現高鐵車站與其他交通方式之間零換乘無縫銜接, 通過交通網絡將高鐵新城的能量擴散出去。并建設高鐵車站與城市中心、核心景區之間的景觀通道和旅游觀光環線, 為商務、旅游觀光等出行提供像高鐵一樣便捷的交通支撐, 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第五, 優化新城的生態景觀。高鐵車站主要選址在郊區或鄉村地帶, 與城市中心相比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 這是在打造高鐵新城時不可忽視的重要外部因素。新城建設要在充分考慮生態廊道建設目標和環境容量的基礎上, 整體設計片區總體形象, 著力建設高鐵新城開放式、現代化、生態型意象與景觀, 重視新城建設對生態的影響和生態對新城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搭建綠化帶或保留原有農田, 打造優美的、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生態景觀, 將文化以生態景觀的形態融入新城規劃和布局之中, 同時將廣場、公園、街區、城市綠地有機組織串聯起來, 通過新城塑造優于現有城市的自然宜居環境, 為城市提供一塊全新的生態區域, 發揮城市“綠肺”的作用, 使新城成為城市的新興綜合功能服務區, 吸引居民遷居于此。

第六, 發展未來宜居新城。高鐵的時空壓縮效應使大城市與周邊高鐵沿線城市之間的感知距離大大縮短, 省內1小時高鐵交流圈的形成讓民眾的居住與就業有了更多的選擇, 從解決住房、就業、交通壓力等方面的角度考量, 引導大城市和中心城區的人口向外圍疏散, 形成規?;纳鐓^形態, 憑借現有的便利性緩解大城市居民的住房壓力, 有效解決普通市民購房難的問題。這種空間上的集約發展, 既減少了城市帶給生態環境的壓力, 又有效地疏散中心城區人口, 政府可以采用以高鐵為導向的地產發展計劃, 吸引優秀地產開發商, 在新城大規模興建經濟適用房及高端商務房, 同時建設商店、銀行、醫院、學校、公共福利和文化娛樂等必要的居住配套設施, 將高鐵新城建設成為一個集創新、可持續、宜居、充滿活力等特點為一體的現代新城, 通過人口遷移緩解本市以及周邊大城市居民的住房壓力, 也為新城所吸引的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 迎接雙城生活的新時代。但新城宜居環境的開發又要防止新一輪的地產狂潮, 政府要對房價進行有效調控, 防止房價畸高, 市場有價無市。

參考文獻

[1]袁博.京廣高速鐵路沿線“高鐵新城”空間發展模式及規劃對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2010.

新城發展 第5篇

——新興縣新城鎮申報廣東省教育強鎮自評報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新城鎮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全面實施科教興鎮戰略,2013年就提出了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的工作目標,2014年將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作為全鎮的中心工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鎮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謀共建,全力推進創建省教育強鎮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開創了新城教育事業新局面?,F對照《廣東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方案》,將我鎮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城鎮位于新興縣的中北部,是新興縣委、縣政府駐地,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17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1萬人,流動人口2萬多人。鎮政府下轄36個村(居)委會97條自然村。2010年,新城鎮榮獲“廣東鎮域經濟綜合發展力——廣東百強、山區十強”、“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等稱號。2013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GDP)80.23億元,同比增長21.5%;人均生產總值完成53268元,同比增長19.6%。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3.09億元,比上年增長32.04%。完成各項稅收29500萬元,比上年增加5119.84萬元,成為云浮市唯一一個連續四年稅收超億元的城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00萬

元,比上年增加1919.15萬元,村級集體收入2231.65萬元,同比增長12.9 %,農村人均純收入10480元,同比增長9.6%,比上年增加917.96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鎮通過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調整學校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學校管理、建設優質學校等措施,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使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我鎮有3所初級中學,11所完全小學,12個教學點,5所公立幼兒園,12所民辦幼兒園,1所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全鎮在校中小學生18961人。其中:初中生5484人、小學生13477人、在園幼兒7538人;中學教職工435人,小學教職工812人,幼兒園教職工799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近三年來,適齡兒童毛入學率為100%、初中毛入學率為100%,教育普及程度高。2012和2013年我鎮先后榮獲新興縣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的稱號。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黨政高度重視,落實工作責任。

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創強工作,始終堅持“振興經濟,教育先行”和“科教興鎮、商貿強鎮”的戰略,切實加強對創強工作的領導,強化政府的職能,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對照省督導驗收方案的各項指標體系,舉全鎮之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全鎮各中小學的創強任務,決心把新城教育推上新臺階。

1、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優先解決教育問題。歷年來,我鎮領導班子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認真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

革和發展綱要》等各項教育法規,落實黨政主要領導與學校掛鉤制度,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教育,由一名黨委委員分管教育工作。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把“兩基”鞏固提高工作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任務。此外,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定期或不定期聽取各中小學校長的工作匯報,經常深入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教育教學情況和教師工作生活情況,解決學校和教師存在的實際問題。每次召開班子會議,都會優先討論研究教育問題,所有領導班子成員都樹立了“教育管理無小事”的理念,在工作中優先研究、優先解決教育問題。自2013年我鎮正式提出了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目標以來,我鎮就一直把“創強”工作作為中心任務來抓,成立了新城鎮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工作領導小組,由鎮委書記任組長,鎮長任常務副組長,下設創強辦,由主管教育的鎮黨委委員任辦公室主任,制定了《新城鎮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實施方案》和《新城鎮創強工作宣傳方案》,同時還建立鎮黨委、政府,村(居)委和學校三級創強聯動工作責任制,鎮黨委、政府把完成創強的工作任務作為考核鎮蹲點村(居)干部、村(居)支書(主任)和各中小學校長政績的依據。

2、營造創強良好氛圍、凝聚全民之力創強。為使我鎮形成“全面宣傳、全面發動、全民參與、全力以赴”的創強工作格局,鎮政府著重從三個方面做好宣傳發動工作:一是召開“創強”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真學習《廣東省教育強鎮(鄉、街道)督導驗收辦法及方案》,提高干群對“創強”的認識,樹立責任感和緊迫感。每周召開一次創強工作例會,了解創強工作進展情況及存在問題,并及時作出解決方案。二是組織鎮“創強”辦公室成

員和學校領導有針對性地走出去學習取經和請進來的辦法,明確做法,增強信心,創新思路。三是充分利用本鎮的宣傳媒體,在各村(居)委會、學校廣泛開展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工作的宣傳,制作戶外廣告牌,在街道顯眼位置懸掛“創強”標語,讓“創強”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營造了人人關心教育、參與教育、支持教育、共創教育強鎮的良好氛圍。同時,為了更好地完成創強工作,新城鎮黨委、政府反復組織召開各級創強推進會,從各中小學新建項目的手續辦理,舊校舍維修工程及各中小學的圖書、儀器設備的添置,運動場地的規劃建設,校園文化設施的建設等項目都作具體細致的規劃??h委、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到各學校實地調研,檢查督辦項目的落實,幫助各學校排憂解難。由于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創強工作指導到位,使全鎮上下團結一致,形成了凝心聚力齊創強的良好局面。

3、確保教育經費支出,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我鎮認真落實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發展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捐助”的投入機制。近年來,鎮政府在財政負擔較重的情況下,仍然優先安排教育經費,逐年加大教育支出。

一是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鎮財政對教育經常性支出逐年增長:2011至2013年,全鎮財政經常性收入分別為8402.22萬元、9795.3萬元、11840.5萬元,總額為30038.02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8.8%;而同期鎮財政對教育事業經費支出分別為3233.09萬元、4003.8萬元、4850.7萬元,總額為12087.59萬 4

元(不含征地款),年均增長率為22.5%,其增長率大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率。生均教育經費逐年增長:2011至2013年,全鎮中學生均教育經費依次為4826元、7184元、8193元,小學生均教育經費依次為5736元、6429元、7968元。生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2011至2013年,中學生均公用經費依次為1273元、3089元、3358元,小學生均公用經費依次為1459元、2258元、2937元。

二是爭取社會捐資助學。我鎮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發動社會力量,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鎮領導主動聯系有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顯著成效。如2013年廣東翔順集團捐巨資3688萬元,建設翔順實驗學校,該校園占地面積81畝,校舍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可提供幼兒園和小學學位共1800個,現學校已移交使用。2013年12月, 鎮領導聯系了廣東獅子會慈航服務隊到楓冼小學捐資助學關愛大行動,資助了多名同學外,還給楓冼小學捐贈了設備設施及圖書一大批,解決了該校的部分教學資源問題。2014年2月至8月,新城鎮裕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廣東省寶鼎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新興縣車崗溫氏家禽有限公司、縣禧嘉豐環保有限公司、溢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分別對洞口小學、洞口中學捐資達30多萬元,捐贈教學設備等,支持學校辦學。2014年3月至6月,新興縣洞口凌豐玻璃廠、洞口溫氏飼料廠、黃崗寶鼎不銹鋼廠等企業對黃崗小學捐資達15萬元,改善學校的辦公設備。

鎮政府通過加大教育的支出和積極實施引資辦學,使我鎮的

教育得到進一步保障,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能力得到提高,優化了教育環境,教育面貌煥然一新。

(二)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1、積極協調,調整學校布局。我鎮地域廣闊,全鎮原有27所中小學校(4所中學、23所小學),17所幼兒園,但學校的布局不夠合理,教育資源分散,辦學規模偏小,發展不均衡,嚴重影響教育的發展。鎮黨委、政府從教育發展的長遠目標出發,根據新興縣新一輪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規劃方案,結合實際,科學合理布局,將城關中學并入環城中學,把雨洞、楓冼、倉夏、茅園、橋亭、隴塘、聯群、下坪、三挺、大穩、黎源、黃崗設置為教學點,在北洞位置新建一所完全小學。目前,我鎮共有3所中學,11所完小,12個教學點,5所公辦幼兒園,12所民辦幼兒園。通過調整,我鎮學校的布局基本合理,而且所有中小學均達到標準化學校標準,大部分幼兒園達到規范化幼兒園標準。

2、加大投入,建設規范化學校。近年來,鎮政府按照教育強鎮的要求,共計投入資金12180多萬元,狠抓各學校的軟硬件建設,積極完善辦學條件,建設標準化和規范化學校,全面提升辦學實力。

一是加強校舍的建設。投入7000多萬元,在城北新建了一所完全小學(翔順實驗學校),解決我鎮小學入學難問題;投入建設經費740多萬元,在洞口小學、州背小學分別增建了教學大樓;投入1940多萬元,對各學校原來的樓房進行了標準化的裝修或改造,新建或維修校門、圍墻、校道等。

二是完善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完善辦學設備設施是實現教

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前提,鎮政府共投入2300萬元,對各學校的校園進行改造,重點建設多媒體電教室、計算機室、實驗室等,改建了物理、化學、生物、科技等儀器室,修繕了科學、音樂、藝術等功能室場,完善了體育文化等設施,還購置了一批教學設備、圖書資料及辦公設備,大力改善了辦學條件?,F在全鎮各學校功能場室齊全,有多媒體電教平臺279個、計算機2300多臺、校園網絡系統42個、校園廣播系統45個、圖書481950冊,教學器材充足,能夠滿足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同時,全鎮學校均接入互聯網,實現校校通,學校通過校迅通等方式隨時和學生家長聯系,全鎮大部分老師都能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大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將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近三年,我鎮投入200多萬元,著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各學校結合自身實際,發揮本校特色,挖掘潛在的校園文化,添置了各具特色的宣傳專欄,在各學校的教室里懸掛愛國和成才等內容的名言警句,張貼具有教育意義的勵志書畫,走廊上懸掛學生的自創作品,學校還開設了“廣播室”和“宣傳櫥窗”,“好人好事報告欄”,“文明講壇”,“校園新形象”專欄,定期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鼓舞人。同時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演講、書畫、歌詠、廣播體操比賽和校運動會、文藝晚會等一系列形式活潑、內容健康、主題鮮明、情趣高雅的活動。如環城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舉行了“三字經”、“弟子規”、“禪文化”等朗誦比賽;實驗小學利用校園櫥窗、小抄報等 7

形式,開展每日一禪感悟活動,舉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語言藝術周活動;鎮政府在各中小學舉辦“禪文化”等征文比賽。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強,發掘了學生的潛力,發揮了學生個性特長,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1、加強師德建設,不斷提高教師修養。這幾年,我鎮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了一系列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如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教師法》及《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相關文件,分批組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利用評先、創優等激勵手段,大力宣傳、表彰、獎勵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推廣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全鎮教師的品德修養水平不斷提高,在工作上,他們愛崗敬業,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肯定和贊譽。近三年來,有117人次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136人次被評為縣“師德標兵”、145人次被評為縣“政德標兵”、278人次被評為縣“優秀班主任”、323人次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2、實施“人才強?!惫こ?,不斷優化教師隊伍。近幾年,我鎮在實施“人才強?!惫こ?、創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學校領導班子德、能、勤、績的考核,在中層干部的任命上,通過民主推薦、嚴格考核、公平競爭,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提上中層干部崗位,學校的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二是大力實施“名師”工程建設,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近三年來,有12779人次參加教師培訓,167人次參加校 8

長培訓班學習,213人次參加學歷進修。一批教育教學富有特色的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三是落實新老教師結對子制度。為了更好地培養新教師,各校的新老教師之間以“一幫一”或“多幫一”等形式結對子,以老帶新,互相促進。目前,我鎮小學有專任教師704人,學歷達標率為100%,大專以上學歷占83.8%;初中專任教師371人,學歷達標率為100%,本科以上學歷占81.2%。

3、狠抓教研工作,不斷提高科研水平。一是不斷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的管理網絡,引導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科研興教觀念,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和改革試驗,逐步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學、以研促改”的新局面。二是保證教研經費和教研獎勵的落實,將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貢獻與教師績效、評優等掛鉤,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三是保證教研活動的時間。各校合理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保證每個科組有足夠的教研活動時間。四是加強教研交流活動。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同時還邀請專家、名師到我鎮辦講座、作報告等。各種教研活動的全面深入開展,使我鎮教師的教研水平不斷提高。近三年來,教研工作成果累累:全鎮中小學共有立項科研課題104個,其中省級課題5個,市級課題5個,縣級課題63個;有390篇教師論文獲縣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級15篇,省級46篇,市級50篇;有173篇教師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

4、抓待遇落實,營造安教樂教氛圍。一是教師工資全額納入財政預算,每月按時足額撥付到教職工銀行帳戶。二是教師的收入逐年提高并實現了“兩相當”。2011至2013年,教師年平9

均收入分別為45468元、54432元、56760元,略高于公務員收入。三是落實教職工的醫保、社保及住房公積金。四是關心教師生活,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鎮政府于每年教師節都堅持召開慶祝表彰大會,鎮相關領導經常上門慰問教師,關心老師的工作、生活。近三年,共表彰尊師重教先進個人283人次,優秀教育工作者356人次,先進集體46個次,慰問退休、患病和困難教師105人。目前,全鎮教師隊伍穩定,教師安教樂教。

(四)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1.重視德育工作,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積極創新模式和德育內容。各學校成立了德育領導小組,建立了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通過開展一系列主題感恩教育活動,加強了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成功激勵教育和感恩教育。通過社會實踐、科普展覽、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尊老敬老的好作風。如每年3月份組織學生到公園、社區、街道等進行清潔活動,部分學生自發到敬老院為老人打掃衛生,與老人拉家常,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外化為行動。另外,各學校經常聘請法制副校長定期為學生上法制課,聘請交警到學校舉辦交通安全知識講座,努力提高中小學生的法制意識和安全意識。多年來,我鎮學生從未出現過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同時,學校設置心理咨詢室,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針對近年國內發生多起校園傷害事故,各學校都安裝了監控設備、設置保安室、配備防暴警械;學校定期請有關專家對師生進行應急培訓,舉行防暴力、防地震、防火災等事故的自 10

救演練。

近三年,中學生德育考核優良率均為100%,后進生的轉化率均為100%。小學生德育考核優良率分別達92.3%、93.4%、95.6%,后進生的轉化率均為100%。全鎮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師生違法率、犯罪率均為零,校園沒有發生過重大安全責任事故。

2、狠抓常規教學工作,減輕學生的負擔。鎮政府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設立重點校、重點班,不給學校定“尖子生”名額,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為目標。全鎮學校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以課堂教學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切實加強常規教學管理,認真落實課程計劃,積極推行新課標、新教材的實施工作和推廣課改經驗,課堂教學重效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精講精練。在嚴格執行課程計劃的同時,各學校堅決執行“減負”的相關規定,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嚴格控制作業量,做到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學生課業負擔合理,節假日不補課,不濫發規定以外的教輔材料。還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作息時間,每天保證學生有一小時的活動時間。

3.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提高教學質量,我鎮各中小學校采取積極的辦法和措施加強對教學的管理與研究,大力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研究,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評價方法等。近三年來,各學校通過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規范課程設置、推廣課改成果、開展課堂教學比賽、加強教研指導和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等措施,較好地促進了我鎮中小學教學工作 11 的開展,教學工作跨上了新臺階。如實驗小學的問題研究教學模式,環城中學的“121”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2011—2013年,全鎮小學語文、數學和英語的期末水平檢測合格率均超過89%;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檢測全科合格率均超過72%。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有2126人次,其中獲國家獎272人次、省獎387人次、市獎259人次。

4、加強體育藝術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我鎮各學校認真貫徹《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校體衛工作條例》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扎實推進體衛藝術教育改革,在抓好常規教育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學生在體育、藝術等方面的特長教育,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近年,各校積極開展“陽光體育”主題活動,讓全體學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分享體育的快樂,從而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有效地提高體質健康水平。2011-2013學年,我鎮小學生體育課考核合格率為96.6%,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為97.6%,優秀率為33%;中學生體育課考核合格率為97%,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為94%,優秀率為24%。我鎮在第27、28屆縣中小學生運動會上,我鎮小學組代表隊連續兩屆嬋聯團體總分第一名,在乒乓球團體比賽中,也分別獲得女子組冠軍和男子團體第二名。在第29屆縣中小學生運動會上,實驗中學獲得田徑團體總分第一名、男子籃球第一名和道德風尚獎,實驗小學獲得小學組田徑團體第二名。2012年實驗小校參加省“大課間”活動評比獲二等獎,2013年,實驗中學參加縣中小學大課間活動評比獲中學組一等獎。

重視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是我鎮學校素質教育的另一特 12

色。各學校開足上好美術音樂課,并積極開展藝術第二課堂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每年學校均舉辦 “六一”文藝匯演等內容豐富的文藝活動,各校都組建了眾多的興趣小組,積極參加各項比賽,并取得可喜成績。2011年實驗小學學生合唱隊參加省首屆合唱比賽獲三等獎。2012年,實驗小學的舞蹈《路燈下的舞蹈夢》參加省中小學生舞蹈比賽獲二等獎。2013年7月,實驗中學報送的女聲小組唱《我愛米蘭》節目獲得第八屆“校園時代”全國青少年赴港交流展演活動金獎,2014年6月,實驗中學在組織和輔導第14屆“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暨大型畫集《中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作品》(第17卷)參選作品中榮獲集體三等獎。此外,近三年,實驗小學組織學生參加省舉辦的陶藝、版畫等美術類比賽多次受到省的表彰獎勵。新城鎮中心小學舞蹈隊參加縣、市、省藝術表演比賽分別獲縣一等獎、市一等獎、省二等獎,(五)實行全民教育,全面促進社會和諧

1、不斷發展幼兒教育,爭取“起跑”優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幼兒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鎮積極順應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幼兒啟蒙教育,使農村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目前,全鎮共有幼兒園17所,其中1所為省一級幼兒園,2所為市一級幼兒園。幼兒園堅持以素質教育為中心,通過改善辦園條件、優化辦園環境、健全管理制度、培訓師資隊伍,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寓教于樂,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快樂成長。在此基礎上,我鎮還鼓勵、支持社會辦學,13

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支持和管理,擴大招生規模,有效地解決了與日俱增的幼兒入園需求。同時引導其規范辦園,改善辦學條件,使各幼兒園均達到規范化幼兒園標準。目前,全鎮學前三年適齡幼兒入園率達100%,實現了全鎮幼兒教育全覆蓋。

2、關注特殊教育,開展隨班就讀工作。鎮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有關隨班就讀工作要求,十分關注特殊學生的教育,在鎮中心小學積極開展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努力提高特教班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建設,提升辦學條件,讓特殊學生在校園里健康、快樂地成長。目前,該校有1個隨班就讀教室,有6名隨班就讀學生,學校建立了隨班就讀教室的保障支持系統和教研網絡,完善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并建立隨班就讀學生的個人檔案。在學校教育中,校長主管“隨班就讀”工作的管理,具體落實到班主任、任課老師的管理形式,教師對特殊學生更關心、更愛護,對他們的教育堅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適的教育,根據特殊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特殊學生健全部分的潛能,對于缺陷部分實施補救教學,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幫助。同時,學校能加強與特殊學生的家庭聯系,形成合力,不斷提高特教成效。

3、發展成人教育,鋪設致富之路。多年來,我鎮堅持全面、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在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師資以中學教師、農經辦、計生辦、林業站等部門的技術員為主,另聘請對口培訓專業教師授課,以技能培訓、崗位培訓為重點。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創新機制、按需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采取長期教育和短期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勞動就業培訓工作。近幾年,我鎮先后組織農業技術、財會知識、14

種植業、建筑技術、電工技術等實用型專業培訓,培訓達12384人次,2011-2013年分別為3582人次、4163人次、4639人次,培訓面分別達到 10.8%、13.5%、15.2%。通過各類型的培訓,一批批受培訓者綜合素質和就業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有的已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目前,全鎮有多個農民經濟專業合作社,覆蓋糧食加工、廢品回收、種養植等范疇。

4、積極發展社區教育,打造文化品牌。我鎮積極采取措施,發展社區教育,打造社區文化品牌。一是大力建設社區文化設施,南外文化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已相當完善。二是加大社區文化建設的力度,構建學習型社區,促進社區文化全面發展。近年來,全鎮投入286多萬元完成了36個村(居)農家書屋的建設,合計藏書達42000多冊,免費供居民借閱,同時完善了36個村(居)的文體設施。目前,全鎮共有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等17個活動場所。其中,文化站設有圖書閱覽室、電教室、信息服務辦公室等場室;文化廣場設有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舞臺等設施。元旦、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節日,街道或村(居)都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舞龍、舞獅、籃球比賽、拔河比賽、象棋比賽等活動。此外,還不定期舉辦科普、法制、農技、安全等各種講座。三是全面建設南外和諧宜居社區示范點。鎮政府對南外社區進行總體規劃,積極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將“六祖聞經地”的千年禪宗六祖文化底蘊融入其中,圍繞“廉、忠、義、孝、悌、和、禪、勇”八方面內容的文化建設,新建立了15處文化景點,并先后建起了社區圖書室、博物館、體育室、文化廣場、籃球場等文體設施,新建 15

成慢行綠道近3公里。同時,南外社區還成立了社區廣場舞蹈隊、粵劇社、合唱團等群眾文化團體,開展了發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外炮竹”制作工藝,并積極申報市級保護名錄和省級保護名錄,成立了云浮市首家社區“群眾文化藝術培訓基地”。該社區通過開展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社區文化宣傳活動,組織和鼓勵社區居民和在社區內居住的外來工經常性開展體育競技、書畫展覽、文藝晚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促進社區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近幾年來,我鎮在各級群眾性體育文藝比賽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績,如鎮政府組織群眾參加市廣場舞比賽獲得特等獎。

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經過努力,我鎮創建教育強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辦學條件大為改善,校園品位不斷提升;師資結構不斷優化,教師素質顯著提高;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攀升;教育科研體系逐步健全,新課程改革成效突出;外來工子女教育得到全面扶助與保障,義務教育、成人教育、學前教育協調發展,廣大干部群眾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新城教育逐步形成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問題與今后努力方向

我鎮的教育發展水平雖然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一是中小學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檔次總體較低,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中小學及成人技術學校教師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的整體素質仍有差距,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目前我鎮教育存在的問題,今后,我鎮將繼續堅持“教育強鎮”的發展戰略,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1.繼續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健全鎮和各村(居)委的獎教獎學基金會,加大對全鎮師生的獎教獎學力度。

2.進一步充實中小學校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發展,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

3.根據新形勢要求,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繼續加強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全面推進全民教育上新臺。

四、自評結果

我鎮對照《廣東省教育強鎮(鄉)督導驗收方案》各項指標進行了認真的自查評分,各項必達條件全部達標,自評得分為98.3分,占總分值的98.3%。我們認為,我鎮已具備了申報廣東省教育強鎮的條件,謹向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申報廣東省教育強鎮,懇請督導驗收。

新城發展 第6篇

園林楊凌是前年省委書記趙樂際視察楊凌時提出建設“四個楊凌”的內容之一。近年來楊凌在全力推進“科技楊凌、人才楊凌、園林楊凌、富裕楊凌”這“四個楊凌”建設當中,以園林楊凌建設引領楊凌的城市化進程,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今年一季度,農林牧漁業完成產值1.18億元,增長6.6%,農業產值、增加值增速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412元,同比增長16.4%,總量位居全省第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13元,同比增長16.1%,總量增速雙雙位居全省第一。渭河堤防工程在2011年底就已完工,名列全省第一。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梁桂介紹說,趙書記要求的“園林楊凌”,真正包含的內容要更廣泛、更深刻。第一,“園林楊凌”應該是生態楊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清新無污染、資源高效利用無浪費的城市生態環境。第二,“園林楊凌”應該是魅力楊凌,是城市基礎設施很好適應經濟建設和生活需要、建筑優美而有特色的楊凌。第三,“園林楊凌”應該是人文楊凌,明顯體現農耕文化色彩。實施“園林楊凌”建設是楊凌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依托自身科技,加快園林楊凌建設,有力推動了示范區跨越發展。三河兩渠水的治理不斷加快,區內園林建設、城市景觀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西寶高速、西寶高鐵等道路和三河兩渠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營造出具有楊凌特色的“一路一品、一河一景”的生態景觀特色。見縫插綠工程、拆墻透綠工程、“園林小區”、“園林單位”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核心競爭力。園林科技建設彰顯楊凌生態新城發展的無限魅力,宜居宜人的現代田園都市雛形漸現。

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分析 第7篇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大飛躍, 機器大生產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經濟構成與空間結構, 巨大的聚集經濟效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向城市集中, 而由于人類聚居模式的改變, 古老的城市已不能適應新生產方式的變革, 城市中的衛生、環境、居住等問題層出不窮。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 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面對日積月累的種種城市問題, 一些新的城市規劃思想與模式不斷出現, 新城模式就是為了解決大城市規模過大和不斷蔓延的問題。

目前,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呈蔓延趨勢;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嚴重;城市中心地區房價畸高, 人居環境得不到保障。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城市進行了新城的建設, 以此來緩解城市擁擠。誠然, 新城建設是既保障城市經濟的增長, 又解決城市無序蔓延, 改善居住與生態環境的良好途徑, 但我國新城的發展與西方新城的建立有體制與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 全新的科技水平與發展形勢下, 應妥善處理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的關系。

一、新城緣起

(一) 理論發展

霍華德被公認為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開啟人, 其提出田園城市是為解決工業化階段城市化的所有缺陷, 包括城市空間、社會和政府管理的弊端。1898年, 霍華德出版《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正式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思想。田園城市是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鎮, 其規模要有可能滿足各種社會生活, 但不能太大;被鄉村帶所包圍;全部土地歸公眾所有或托人為社區代管 (1919年田園城市協會定義) 。從表面上看, 田園城市既要保留城市的活力與效率, 又要包括鄉村迷人的風景, 但霍華德在深層次上探討的是對城市的空間形態、管理模式等的變革。

1915年, 泰勒在其著作《衛星城鎮》中, 第一次正式并使用了“衛星城”這一概念。他主張將工廠從人口稠密的地區遷到大城市的郊區去, 以此來解決城市人口過于集中的問題。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城市會議上, 支出建設衛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規模過大和不斷蔓延的一個重要方法。

1917年, 沙里寧提出有機疏散理論, 認為城市與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樣, 都是有機的集合體, 因此城市建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應是于此相一致的, 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大展的離開中心的地域上去。有機疏散就是將大城市的擁擠區域分解成若干個集中的單元, 并把這些單元有機組織成為相互關聯的集中點, 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聯系。

(二) 發展階段

20世紀初, 西方發達國家的郊區化過程為新城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富裕階層自覺或非自覺的搬離衛生、環境日益惡劣的大城市中心區, 在城市周邊尋找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當然, 交通工具的變革是這一過程的重要推動力量。從單純的依附, 到功能的獨立, 再到并于大城市共生發展, 衛星城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依附于大城市的“臥城”。“臥城”距離城市中心區較近, 以居住功能為主, 城內的居民的工作、文化生活等依舊集中在大城市。

第二階段是半獨立的衛星城。此時的衛星城在“臥城”的基礎上設置了一定數量的企業與服務設施, 可以解決一部分居民的就地工作, 獨立性增強, 減少了居民的工作通勤。沙里寧主持的大赫爾辛基 (Greater Helsinki) 規劃方案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第三階段是完全獨立的新城。新城的功能相對完整, 獨立性強, 可以依靠自身內部的運轉解決居民基本的就業與生活問題, 為居民提供較為完善的城市服務。

第四階段是葡萄串式的帶城, 由單中心的城市結構過渡到多中心開敞式結構。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到各衛星城, 衛星城間有便捷的快速交通相連。新城的功能實現多元化, 人口密集度高, 距中心城市較遠。開敞式結構的另一種發展就是線狀城市。它把傳統的點狀中心串聯為線狀, 線狀中心的兩側串掛著組團, 其道路與城市主軸立體交叉。

二、城市中心區與新城的相互作用

(一) 中心區的輻射作用

希臘建筑學家道亞迪斯提出的“人類聚居學”理論道出了城市的實質——人類聚居的形式之一。人類的聚居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發展又不斷吸引新的人口聚集。城市化最顯著的表象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 人口的集中促進了工業、貿易、基礎設施、服務、信息等產業的發展, 是生產要素的聚集提供了城市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因為生產要素的不斷聚集, 大城市才體現出了其無法比擬的優勢。

市場要素聚集產生的規模效益與集聚效益創造出了更多的經濟效益, 促進了大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的優化。大城市成為了具有高素質人才、高科技水平、高資本流動、高信息流通、高本質生活的發展高地。大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優勢不斷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使大城市可以成為區域, 國際, 甚至是世界級的經濟、文化中心, 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進而提升整個區域的市場活力、經濟實力與區域競爭力。同時, 高密度人口, 高收入水平又為城市商品提供了消費人群, 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 人與人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 城市經濟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信息化通過對產業布局與生產方式的影響, 改變了城市人口的就業結構, 促進了城市空間演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互聯網的普及應用, 遙感與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 對城市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應用信息技術與交通工具縮短的時空距離有效的促進了城市中心區部分功能的郊區化, 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

(二) 新城的調控作用

聚集發展帶來的規模效益在達到一定的上限值后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現象。大城市的過度擴張也會帶來諸如“城市病”等問題的產生。國外一些國家城市化的歷程表明, 當城市化率達到50%的時候, 城市的分散作用就開始超過集聚作用, 將會出現城市人口和產業向城外凈流出和擴散的現象, 主要是流向離城市中心地區不太遠而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郊區。

國外建設新城經驗表明, 新城的發展可有效緩解大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壓力、改善生態環境與居住條件, 并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減少城鄉差距。新城的功能完善, 獨立性越強, 與其他新城聯系越緊密, 就越能承接大城市的發展壓力, 并把這種壓力轉化為新城的發展動力。對于在城市化過程中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業人口, 新城可以為他們提供更適宜的工作。相對于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 新城無疑是一個良好的落腳點。對于大城市中的工業及勞動密集型產業, 新城中相對低廉的地價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外遷到新城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選擇。對于收入與支付水平較高的城市居民, 新城低密度的人口、優美的生態環境及寬松的居住環境將滿足他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會選擇在新城居住。

三、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的途徑

(一) 統籌區域發展

新城是大城市城市化過程中的產物, 而城市化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發面的因素。因此, 要突破地方觀念, 樹立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 把新城與大城市統一規劃, 處理好大城市中心區、城鄉結合部及新城的關系, 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使大城市與新城間、新城與新城間在經濟生產、城市功能、空間組織、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建立起密切聯系。此外, 在進行新城職能定位時, 應在區域的層面上全局考慮, 發揮自身在區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 避免在城市化過程中無為競爭與模仿。

(二) 加強政府引導, 完善法律法規

建設新城要以積極的政府引導為保障, 為新城發展創造有利條件??v觀世界各國的新城建設, 大部分都是在中央政府的宏觀指引下進行的。許多國家為了有效地指導新城建設, 專門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新城的規劃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如英國《衛星城法》、美國的《衛星城開發法》、日本的《衛星城規劃法》等。由國家和政府主導, 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統籌及約束新城開發活動, 有利于解決新城建設中各方利益的沖突。

(三) 強調共生發展

新城是依賴大城市的支持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是借助中心區的輻射效應創造經濟價值。因此在新城的發展過程中要與大城市進行產業合作, 利用大城市產業鏈條的延伸, 促進新城產業發展。大城市利用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 重點發展高科技及高端服務業, 新城則利用土地與勞動力的優勢,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承接不適宜在大城市發展的中低端產業。

(四)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商業、服務、科研、教育等大型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滿足新城居民的物質與文化需求, 增強新城功能的完整性與新城發展的獨立性, 改善新城的面貌與物質環境。由于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的特點, 所以新城建設應以基礎設施先行, 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國際新城建設經驗表明, 大城市區域內必須由大容量軌道交通來聯系和支撐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間的經濟社會活動, 即便是相對自我平衡發展的新城也仍需要與中心有便捷的聯系。便捷的交通聯系可以極大提高人員物資的可動性, 對促進新城的快速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同時也有利于區域的整體發展。此外, 信息通信依賴的寬帶網、光纜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應是信息時代新城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四、結語

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是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是大城市充分發揮其在市場、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優勢, 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是新城以大城市為依托, 調控大城市發展的步伐與方式。盡管我國新城建設的原因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 但是新城發揮的作用應是相似的。因此, 我國新城建設應在吸取經驗的同時, 充分考慮我國城市的發展特性, 站在區域發展的角度上, 明確新城定位, 統籌區域發展, 完善社會結構, 最終達到緩解大城市大展壓力,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婕, 趙民.新城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田園城市思想的世紀演繹[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2]王圣學.大城市衛星城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3]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J].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

[4]張捷.當前我國新城建設建設的若干討論——形勢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規劃, 2003 (5) .

[5]白旭飛, 劉春成, 侯漢坡.大都市衛星城空間布局模式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 007 (10) .

[6]董曉峰.國外典型大都市圈規劃研究[J].現代城市規劃, 2006 (8) .

新城發展 第8篇

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之一是推進西部地區的城市化。城市化過程除城市人口增加外, 必然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展, 即郊區城市化過程。旅游業作為“后三產業”的組成部分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廣泛。在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其關注焦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 城市化過程優化研究, 學者們普遍認為城市化過程在城市空間擴展的同時, 要注重城市文明的等效傳播;城鎮的發展依托當地的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實現城市化并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二是, 城市旅游發展研究, 學者們對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包括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研究、旅游城市步行街建設研究、大城市康體空間保護研究等。認為應結合自身特點走特色經濟的發展道路, 并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政策引導;科學規劃;發展生態旅游和特色旅游;加強以交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源宣傳力度;加快人力資源的培養。

但是目前省內外學者們對郊區城市化過程中利用旅游元素為構建新城服務缺少研究。本論文實證研究點沿灘新城區位于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北部, 緊鄰自貢中心城區, 東隔川云中路與板倉工業園區為鄰, 西隔305省道與即將開發建設的臥龍湖生態旅游區相接, 是自貢中心城區空間外延的優先發展區域, 總面積5平方公里。沿灘新城的開發建設者們根據自貢中心城區已呈現的區域功能特性:“休閑在老城, 時尚看南湖, 政務于匯東”, 將沿灘新城建設定位為:構建川南最佳人居環境, 在為世人提供優良生活條件的同時, 引入國際化的生活理念, 建設一座集山水園林城、生態休閑城、產業集聚城、文化特色城為一體的自貢人居環境典范新城區。

二、城市新城建設理念的轉型

1. 將旅游要素引入城市建設, 提升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一座城市應該有自己的根和魂, 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 有鮮明的城市形象。而一個城市旅游要素的挖掘、提升和開發利用過程, 也就是一座城市形象塑造的過程。

通過挖掘城市的旅游要素, 尤其是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不僅可開發旅游文化產品, 而且可尋找到這座城市的根和魂。沿灘新城, 從城市建設的步伐來看是座新城, 但它有深厚的鹽文化根基, 鹽商文化是它的特色。由鹽文化衍生出來的彩燈文化、川劇文化、鹽幫菜飲食文化等造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品位和魅力。

通過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的打造, 毫無疑問可以改善城市基礎設施, 改善居住生活環境, 增強城市吸引力。如果以旅游城市的要求來建設城市, 我們就會在滿足本地居民生活和經濟產業的同時, 發展城市的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務、游憩、旅游購物、夜間娛樂等綜合配套功能;在城市風貌上追求獨特的藝術景觀風貌。

2. 將旅游業態引入城市, 從而經營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

城市要有活力, 要可持續發展, 必須要有產業的支撐。而旅游是一個綜合性行業, 牽涉到吃、住、行、游、購、娛等諸多要素, 不僅能大幅度增加就業人數, 還能使相關產業迅速發展, 對地方經濟形成很強地拉動力。研究表明, 旅游收入對相關產業的拉動力是1:7, 因此許多地方都將旅游作為支柱產業, 將旅游業態引入沿灘新城, 不僅可為新城居民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而且可為新城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業態的引入, 會使城市購物、娛樂、美食等產生跨越式發展, 出現了“旅游商業地產”的概念。比如, 商業步行街區 (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園、南京夫子廟、成都春熙路等) , 開放式風景休閑區 (杭州西湖、北京什剎海、昆明翠湖) 、古城古鎮古街區 (麗江、大理、鳳凰、平遙、周莊、上海新天地、成都錦里等) 。民俗民族風情街區 (陽朔西街、昆明回族餐飲街等) 。重慶的泉水雞一條街、北京三里屯的酒吧街、陽朔西街等都是成功的休閑商業街模式。

三、沿灘新城發展城市旅游開發思路及定位

沿灘新城發展城市旅游的開發思路是:發展城市旅游是城市經營的重要方向, 把旅游產業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規劃和運作, 城市建設在功能、設施、建筑符號和風貌上要符合發展旅游的需要, 把沿灘新城建設為樂居公園城、自貢市城市游憩商務區、自貢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1. 國際樂居公園城

“國際樂居公園城”的定位, 體現在以下四個關鍵詞:國際、樂居、公園、城:國際, 體現新城建設品位, 按照世界先進的建成理念來筑建新城, 同時從吸引的對象上來看, 一是借助于自貢市“鹽、龍、燈”世界級旅游資源, 可以吸引國際游客, 另一方面從新城發展的產業定位上, 可以吸引國際企業入駐;樂居, 體現新城筑城的根本目標, 要讓居者享山水休閑之樂、生態恬靜之樂、文化特色之樂;公園, 是達成這一筑城目標的根本手段, 新城建設將圍繞“一湖五園”來打造居住環境;城, 是最后打造形成的物質形態, 強調不是一般的房地產開發的小區建設, 也不是單純的旅游景區的建設, 而是旅游城, 樂居城。

2. 自貢市的城市游憩商務區 (RBD)

自貢市沒有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目的地, 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旅游產品缺乏深度挖掘, 旅游產品的開發僅停留在大眾觀光旅游產品的開發上;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不夠, 對游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旅游配套產品的開發不完善, 不能讓旅游者停留下來消費, 使得自貢市僅作為一個過境地而非目的地。因此自貢市要發展城市旅游, 必須建設城市休閑中的核心項目——城市游憩商務區 (RBD) 。

城市游憩商務區是以城市商業中心區為基礎, 把多種游憩活動內容融合進去, 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環境、良好的精神風貌、融洽的人際關系的休閑、購物、游玩的場所。城市游憩商務區應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 城市旅游的一個亮點, 亦應成為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對城市的旅游來說, 城市游憩商務區是城市的靈魂, 開發城市游憩商務區, 對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使用、吸引旅游消費, 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意義。一個游憩商務區至少需要如下幾個要素:第一是步行街, 甚至是步行街區。第二是娛樂場所, 既要有傳統文化的又要有大眾的和青少年的娛樂場所。第三是各種各樣的小商業。第四是各種小飲食。第五是各種表演。如各類的文藝表演, 街頭的雜耍等等。

沿灘新城作為自貢城市游憩商務區的優勢是:位置優越;作為自貢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可帶來大量游客;有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旅游元素。

3. 自貢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沿灘新城位于自貢中心城區的東南方, 地處內宜高速公路自貢出入口, 東至楊公橋出口, 北側為川云路、西側為內宜高速公路, 還有正在修建的有“城市快車道”之稱的外南環路, 三條公路將沿灘新城圍合其中, 形成了自貢南部的金三角寶地。

從區位條件上來看, 自貢市城市中心區是川南陸路重要中轉站, 從北面成都旅游市場和從東面重慶旅游市場進入川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節點, 在整個川南地區的旅游發展中乃至經濟發展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沿灘新城位于這個中轉站的入口區, 在整個自貢市旅游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旅游發展的現狀來看, 自貢市缺乏一個游客集中和疏散中心, 這是一個旅游城市發展城市旅游必不可少的服務中心。加上沿灘新城作為新建城區, 在土地的劃撥和征用上都有一定優勢, 在城市空間本已較為狹窄的老城區, 新建游人集散中心顯然成本和代價都較高。

四、沿灘新城“城市旅游”的建設方案

1. 沿灘新城旅游形象及塑造 (1) 沿灘新城的旅游形象

鹽都盛景, 南國天街

沿灘新城不僅是鹽商的發家之地, 也是自貢鹽運的重要通道, 見證了自貢鹽業的發展歷史, 是我們向人們展示千年鹽都, 展示豐富鹽文化的地方。我們要在新城建設中運用各種手段和符號向人們描繪千年鹽都的歷史畫卷和盛世場景。

由鹽衍生出來的彩燈文化也是自貢一絕, 新城建設也要充分利用這一元素, 提升城市形象, 彰顯城市特色。用光與影描繪出南國天街的盛世圖景。

(2) 沿灘新城旅游形象的塑造

對鹽文化的塑造。以王家大院為核心, 天街兩旁的仿古建筑 (以明清風格為主) 為載體, 通過建筑符號、彩繪、鋪地、雕塑、文化墻等來描繪千年鹽都的歷史畫卷和盛世場景, 充分彰顯自貢市鹽文化特色。

對彩燈文化的塑造。以打造“南國天街”為重點, 通過街燈、湖燈、庭院燈、場所標記燈飾等, 做足新城燈文化背景, 讓游客走在天燈閃爍的燈街下, 漫步在清雅靜謐的湖燈旁, 充分感受南國燈城的燈文化。

另外, 在城市街道, 商業店鋪的命名上也要凸現城市形象, 例如, “南國天街”、“味之源美食城”、“鹽跡大街”、“鹽商府邸”等。

打造時應注意的問題:必須轉變單純以文化景點本身謀求經濟利益的觀念, 打破“公園文化”圍墻, 讓文化成為品牌、吸引點甚至作為城市旅游的背景, 從而帶動旅游的相關產業 (食、住、購) 的發展, 謀求整個城市旅游的發展。一個核心的要點就是要解決游客停留下來消費的問題。

2. 沿灘新城旅游開發方案

(1) 沿灘新城旅游開發項目的空間布局

根據前面的分析得出的沿灘新城在整個自貢市城市旅游發展中的定位, 沿灘新城未來旅游開發項目應圍繞“一心、一帶、一區”的空間結構來打造。

一心:自貢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帶:龍湖環湖游憩帶;一區:城市游憩商務區 (RBD) 。

(2) 沿灘新城旅游開發項目的構想

(1) 自貢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個理想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應與城市的交通樞紐 (長途汽車站、火車站、機場) 聯系在一起。從自貢市目前的城市發展現狀來看, 長途汽車站和火車站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區域, 沒有預留用地進一步發展, 因此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只能在考慮交通通道連接便利性的情況下, 往城市外圍移動。因此, 自貢未來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可設于內宜高速東側, 自貢快速通道 (規劃中) 北側, 規劃的沿灘新城主干通道 (時代大道) 南側, 與規劃中的中國鹽療養生度假基地相連。主要建設項目包括:自貢市游客信息服務中心;自貢市旅游專用停車場;游客集散廣場;購物小吃商鋪等四部分。

(2) 環湖游憩帶。環湖游憩帶為沿灘新城的“綠肺”, 為新城的景觀中心。環湖游憩帶以規劃中的龍湖為中心, 以環湖休憩節點、景觀節點、娛樂中心和高檔住宿中心的打造為核心。

主要建設項目:半島商務酒店;龍湖生態公園;天車大廈;環湖步游道系統及休憩節點。

(3) 城市游憩商務區 (RBD) 。城市游憩商務區是發展城市旅游的必備功能區域, 是城市休閑、游樂、購物、美食等較為集中的場所。

沿灘新城的城市游憩商務區的建設以王家大院為核心, 以南國天街 (連接時代大道和古鹽道城市次干道, 暫命名) 為主軸線, 以滿足游客食、購、娛等商鋪的打造為主要內容。

(4) 南國天街步行街區。步行街區作為一種富有活力的城市開敞空間, 已成為現代城市設計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 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城市風貌、城市商業活力的窗口。作為沿灘新城區重要的休閑、旅游、購物場所, 在設計思路上營造以鹽文化和燈文化為主體的城市文化背景, 突出旅游休閑、購物功能。

鹽文化符號設計

通過步行街區的景觀雕塑、街區地面鋪裝、王家大院鹽文化浮雕墻等來營造鹽文化氛圍。

景觀雕塑。主要為街頭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主要展示鹽業工人辛勤工作的場面。

街區地面鋪裝。地面鋪裝是步行商業街景觀的一個重要內容, 鋪裝設計應具有可觀賞性和可讀性, 適應人們的審美要求, 強化空間環境文化內涵, 使人們在觀景的過程中, 與文化進行交流, 歷史進行對話, 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沿灘新城南國天街步行街區的地面鋪裝可用銅質浮雕與仿古地磚, 圖案內容展示井鹽生產技術及其演變史。

王家大院鹽文化浮雕墻。以規劃中的王家大院休閑廣場為依托, 在廣場四周設置鹽文化浮雕墻。浮雕墻按內容劃分為兩大部分, 一部分集中展示自貢的井鹽文化。一部分以王家大院的家族歷史變遷為背景, 反映自貢市的鹽商文化。

燈文化背景設計

美國著名城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了構成城市意象的五個要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實際上就是人們認識與把握城市環境秩序的空間圖式。

南國天街的邊界:由連續的店鋪和小片的綠地構成, 店鋪的夜間景象是商業氛圍的主要標志, 通過兩側商鋪內的櫥窗照明和內透光照明增強商鋪對行人的吸引力, 同時形成步行街的圍合效果。此時的照明以裝飾和標識性為主, 采用豐富的彩色光線和變化的效果, 使空間環境更為活躍。

南國天街的節點:所謂節點是一定區域中有特點的空間形式。步行街往往規劃有多個節點, 作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 為其帶來特色與各類商業活動。南國天街步行街區共有四個節點, 即時代大道入口節點、鹽商府邸廣場節點、主軸線與門第路的交叉口節點、古鹽道入口節點。

入口節點。對于步行商業街, 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起著組織空間、引導人流的作用, 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間中的重要景觀。它是整個街道空間序列的開端, 既應給人們以明顯的標志, 還應突出街區的特色風貌。為了達到這些預定目標, 在南國天街的兩個入口部位分別設置了富有古典風格的大型標牌, 并通過色彩的變化吸引行人的駐足。

鹽商府邸廣場節點。是南國天街步行街上的重要節點, 古宅、青石地坪、綠化的綜合布置使之具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了與鹽商府邸 (王家大院) 廣場的景觀特色相匹配, 其夜景設計主要目標是營造舒適、宜人的整體氛圍, 燈具的選擇和安裝位置盡可能不對白天的景觀造成破壞。此處夜景的主要處理方法是采用LED地埋燈組成的發光地坪, 通過統一的智能控制實現光色的變化。與鹽商府邸 (王家大院) 相對的綠化是步行街區唯一的一塊面狀綠化, 采用150W金鹵燈地埋燈照亮高大的喬木, 隱蔽安裝的燈具不會影響白天的景觀。綠化后面的疊水采用低壓水下燈表現水流。

交叉口節點除了注重兩側建筑物照明的連續之外, 還考慮了從步行街輔助入口觀看的對景效果。

(5) 鹽商府邸游憩區。以王家大院為依托打造為自貢市鹽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區;沿灘新城民俗表演區。以鹽文化及鹽商文化為背景, 淡化姓氏。將王家大院更名為鹽商府邸, 將王家大院打造成自貢鹽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區;

王家大院現保留各種院落房間達99間之多, 在對宅院外觀進行修舊如舊的維修原則下, 對各個房間內在不改變宅院建筑結構的情況下進行內部裝修, 改造為體驗鹽商文化和自貢民俗文化的住宿客棧, 成為沿灘新城的民俗接待區, 與半島酒店現代化的接待設施相呼應;

王家大院內戲臺已不存, 但平臺還保存, 規劃恢復戲臺, 作為整個沿灘新城游憩商務的民俗文化展示舞臺, 可定期舉辦自貢川劇, 自貢雜耍等民俗表演項目, 為住在客棧內的客人及到游憩商務區旅游的客人提供豐富的民俗表演活動。

主要建設項目:左側院居民搬遷及側院恢復整治工程;前院恢復整治工程;荷塘恢復工程;戲臺恢復工程;民俗客棧內部裝修工程;鹽商文化展示館裝修及文物收集展示;府邸廣場新建工程等七個項目。

(6) 味之源美食城。美食城為兩層仿古建筑 (以清末民初川南穿斗式建筑格調為主) , 為整個游憩商務區集中餐飲區。美食城一層以各種小吃商鋪為主, 以自貢市乃至川南地區的小吃為主要賣點。二層為鹽文化飲食中心, 以自貢鹽幫菜為其特色, 以宴會, 團隊客人為重點接待對象。

(7) 鹽療風情館。以鹽療養生為主題, 打造鹽療風情館。其建筑外觀風貌與整個街區建筑風貌保持一致。以開展各種鹽療養生、保健為主題??赏瞥? 鹽療SPA瘦身館、鹽療洗浴中心、鹽療養生保健咨詢中心等。

3. 旅游活動項目設置

在步行街區可設置街頭表演活動:如街舞、輪滑、民俗歌舞表演、當地藝術愛好者表演;文化觀賞與表演:如景觀畫廊、收藏品展賣;主題燈展:在步行街區的入口區, 節點處, 舉行主題燈展, 定期更換主題, 吸引游客停駐。依托于鹽商府邸可以進行自貢川劇表演等演出活動。依托于新建的新城美食城可舉辦鹽幫菜系列大賽, 如啤酒大賽、美食爭霸賽、鹽幫菜美食節等。新城區內依托于新形成的大型水體龍湖可以舉辦動感燈神水上樂舞表演、水上音樂節、水上煙花焰火表演等活動。

五、結論:城市新城建設的思考

1. 保護良好的水域及生態環境是根本

沿灘新城之所以成為自貢市城市游憩商務區、宜人居住區, 美麗的湖光山色是根本。只要保持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 就保證了對人們的吸引力。要著力塑造山清水秀, 鳥語花香的養生樂園形象。為此, 要在建設、利用、管理上多下功夫, 采取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 保護好龍湖, 保護好沿灘新城良好的生態環境。

2. 保護性開發是城市旅游發展的靈魂

鹽文化是沿灘新城的靈魂, 是沿灘新城旅游的核心元素, 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尤其是以王家大院為主的鹽商文化更是一絕。但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脆弱性, 一旦開發利用不當, 造成破壞, 將無法復原, 其價值將大打折扣, 甚至一文不值。因此, 在沿灘新城建設中保護好賴以生存的鹽文化遺跡, 尤其是王家大院是頭等重要的事。

3. 建成休閑消費性城市是最終目的

建設旅游城市是為了發展城市旅游, 是為了將旅游作為城市經營的重要方向, 實現資源向經濟的轉化。必須轉變單純以文化景點本身謀求經濟利益的觀念, 打破“公園文化”圍墻, 發展城市大旅游, 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旅游產業。因此, 在旅游城市建設的同時, 通過大力扶持和發展旅游相關產業, 使客人進得來、留得住, 玩得開心、住得溫馨, 購得愉快, 吃得滿意。一個核心的要點就是要解決游客停留下來消費的問題。

4. 開發休閑娛樂項目是城市的活力

自貢市發展城市旅游的一大障礙是旅游產品單一, 以陳列參觀為主, 缺乏參與娛樂性旅游項目, 難與留住客人。因此, 沿灘新城要接打造自貢市城市游憩商務區的契機, 大力建設休閑娛樂設施, 發展休閑娛樂產業。除建設與鹽有關的休閑娛樂項目外, 建設川南現代游樂中心也是不錯的選擇。

摘要:城市拓展必然伴隨新城區的建設。自貢市作為旅游城市, 在城市擴張中如何融入旅游的元素, 構建作為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其新城區拓展關注的一個焦點。本文認為通過注入旅游要素提升城市品位;通過旅游設施的建設來完善城市功能;通過旅游活動的開展來積聚人氣、活躍城市;通過旅游業態的引入來經營城市, 從而為新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具體方案。

關鍵詞:新城建設,城市旅游,自貢市沿灘新城區

參考文獻

[1]鄭楊:城市旅游休閑服務網絡的建設-美國資訊服務的考察與思考[J].旅游學刊.1998, 2:34-37

[2]胡北明吳曉東雷蓉:自貢市沿灘新城區建設與發展城市旅游的研究報告[R].2010

新城發展 第9篇

(一) 區位優勢

交通區位。白溝新城地處京、津、保三角腹地, 可快速通達北京 (110公里, 約60分鐘) 、天津 (90公里, 約50分鐘) 、保定 (80公里, 約40分種) 、石家莊 (210公里, 約120分鐘) 等城市。并且津保高速、京珠高速、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石高鐵等鐵路公路構成白溝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一小時可到達北京、天津機場, 兩小時可到達天津港, 交通便捷。隨著首都新機場落戶京南, 距白溝新城僅60公里, 半個小時車程, 屆時白溝新城更加拉近了至全國重要旅游客源地的時間距離。

經濟區位。白溝處于京津冀一小時經濟圈內, 是京津冀一體化和環渤海區域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 隨著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的規劃和構建, 勢必將白溝融入環京津區域發展的發格局當中。

旅游區位。面向京津強大客源市場, 白溝新城依托相鄰的白洋淀、宋遼古棧道等旅游勝地, 與自身白溝購物、溫泉城度假構成其兩大旅游名片, 已經形成了一條京南旅游精品專線, 白溝新城旅游區位優勢也逐漸在凸顯。

(二) 資源優勢

白溝新城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主要有以箱包產業為主體的商貿購物資源, 以地熱為載體的溫泉度假資源, 以白洋淀觀光為主題的湖泊游憩資源和以商貿文化、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文化資源, 其中商貿購物、溫泉度假、白洋淀觀光已在區域內樹立了良好品牌, 有較高的知名度, 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帶動效應。白洋淀、溫泉城、白溝購物良好的資源組合, 在京南形成了一條旅游產品豐富、市場吸引力較強的旅游線路, 帶動了白溝新城旅游業的發展。

(三) 產業優勢

白溝新城的經濟持續保持了健康快速的發展勢頭, 目前, 白溝新城匯聚了箱包、服裝、五金、皮革、針織、小商品、鞋帽、燈飾、機電、建材等十大行業, 進一步夯實了白溝新城產業基礎, 實現了產業集聚化發展。

尤其箱包制造業, 擁有規模企業300多家, 加工企業3000多家, 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生產到成品銷售的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是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

同時, 隨著產業化不斷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 白溝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投資的3.7億元年產240萬套背背佳U9矯姿帶項目、2.5億元的金孔雀服裝生產線、5.58億元的工業CT機高科技項目等一大批項目開工建設, 為白溝新城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產業和資源的雙重基礎。

(四) 民資優勢

旅游項目投資大、周期長, 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旅游業大發展的主要瓶頸。但白溝新城打破發展旅游業政府統包統攬的舊模式, 按照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新模式廣泛吸引民營資本投資。民營經濟逐漸成為白溝經濟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推動白溝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至今民營企業先后投資數十億元, 而且投資勢頭強勁, 后勁十足, 潛力巨大, 民營經濟的振興為白溝新城商貿旅游發展奠定了雄厚資金基礎。

(五) 政策優勢

自從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 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將旅游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 各級政府推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不斷涌現。

2012年11月,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 建設美麗中國勾畫出未來中國發展的藍圖, 為旅游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也是旅游業責無旁貸的光榮任務。11月29日,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了“中國夢”, 提出保障人權、尊重人性、符合人情、提升效能、提高品質、實現幸福等核心內容。旅游業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的最直接和直觀的體現就是通過旅游的發展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中明確提出, 生態旅游示范區要“提高對生態環境與社區發展的責任感, 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區域”, 這正是對建設美麗中國、保護生態文明的最好注釋。

2013年2月2日, 國務院出臺《國民旅游休閑綱要 (2013~2020年) 》, 首次提出到2020年, 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實, 城鄉居民旅游休閑消費水平大幅增長, 健康、文明、環保的旅游休閑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國民旅游休閑質量顯著提高, 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國民旅游休閑體系基本建成的宏偉目標。

2013年4月25日《旅游法》正式頒發, 并將于10月1日正式實施, 將進一步完善全國的旅游法規體系;各省區市紛紛出臺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 制定關于旅游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 加大了政策引導力度, 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

二、劣勢分析

(一) 旅游產品開發不到位

白溝新城擁有商貿購物和溫泉兩大優勢旅游資源, 但是目前這些優勢旅游資源并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旅游產品尚未形成“品牌”效應。只有依托商貿資源而開發的購物旅游, 諸如商務會議、休閑度假等當下熱點旅游產品的開發欠缺;白洋淀溫泉城多以溫泉地產為主, 大眾溫泉娛樂產品極其匱乏??傊? 白溝新城現在是一流的資源, 二流的開發, 三流的產品, 資源、產品檔次極不匹配。旅游產品匱乏、缺少龍頭旅游項目尚未形成知名品牌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 傳統文化逐漸流失

旅游業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同時還可以使其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白溝古鎮是一個有著一千七百余年歷史的商貿古鎮, 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隨著時代變遷, 雖然多數文化遺址遺跡已不復存在, 但是白溝的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尚可以追尋, 而且具備較高的開發價值。自從白溝新城以發展經濟為方向, 重點做大商貿業以后, 白溝商貿古鎮文化、白溝泥人工藝、白溝古老的木旋工藝等傳統文化和藝術逐漸被淡忘和瀕臨失傳, 這對于彰顯地域文化, 突顯地方特色, 開展文化旅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城市環境建設不理想

城市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 城市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游客的滿意度。白溝新城的城市建設還不夠理想,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城市環境, 如街道臟亂、交通擁堵等;二是城市文化, 如商貿經濟發展下的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不到位, 未形成統一的城市文化;三是城市建設, 白溝老城區人流、物流混雜, 商貿活動繁忙, 交通秩序混亂, 交通工具混雜, 城市環境硬件和軟件都有待強化。

(四) 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

旅游配套設施的水平直接制約著一方旅游業的發展。白溝新城旅游業發展較晚, 正處于起步階段, 很多旅游相關配套設施還不健全。目前, 白溝城區現有各類餐飲店400家左右, 高、中、低檔賓館150多家, 二星級以上酒店3家, 三星級有1家, 四星級1家, 溫泉城除華潤具備接待條件外, 其余項目均處于在建狀態, 缺少高檔次餐飲和住宿設施, 并且缺乏休閑、娛樂等旅游服務功能。白溝各大商貿城之間道路交通條件、商場購物環境較差,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標識、公共廁所、停車場等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也不齊全。

(五) 主導產業發展不足

以箱包為特色的商貿業是白溝新城的主導產業, 也是白溝購物旅游賴以發展和生存的基礎。白溝雖然有“中國箱包之都”之稱, 有箱包生產企業10000多家, 注冊了1400多個箱包品牌, 比較知名的如玉兔、斯特利, 但這些箱包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卻很低, 品牌的塑造還需下大功夫。同時, 白溝箱包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夠, 箱包生產大多處于低層次的仿制、代加工階段, 產品質量和產品形象較差, 對白溝發展購物旅游來說是個巨大的瓶頸。

(六) 缺少品牌購物商品

由于收入的提升, 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現象已十分明顯, 人們購買商品時, 已經不再單看價格, 商品品質也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而白溝商品生產企業長期以代工制造及定單加工為主, 自主研發品牌的商品較少, 層次較低。同時, 白溝雖然引進了大量的工業企業, 但少有品牌商品生產企業。因此, 白溝缺少品牌購物商品, 尚不能完全滿足如今消費時代下游客旅游購物的需求。

三、機遇分析

(一) 旅游產業向休閑度假方向轉型升級

2010年, 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 進入了國際公認的“中等收入”發展階段, 京津兩市人均GDP超過了10000美元, 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按全球休閑度假發展的一般規律, 當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時, 將進入休閑度假旅游消費爆發性增長的階段。我國旅游業在經歷以觀光旅游為目的的初級發展階段后, 休閑度假旅游必將成為旅游消費的主流。另一方面, 從市場上旅游產品變化來看, 當前, 一些傳統觀光型旅游產品開始大量增加休閑旅游內容, 迅速向觀光休閑一體化轉型。

而白溝新城的旅游資源所開發出的以商貿文化為主題的購物旅游和以溫泉休閑娛樂為主題的溫泉度假旅游產品恰好符合這一發展趨勢, 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速提供新契機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將不斷加快, 行政區經濟分割的狀態逐漸被打破, 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強化, 區域經濟出現融合發展的趨勢, 跨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 京津冀區域合作的不斷推進、京津產業轉移不斷加速, 將大力推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尤其是2014年2月26日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 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要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隨著戰略高度的轉變, 未來一體化進程將在中央的領導以及各級政府的配合下, 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三) 交通設施建設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 津保高速和津保公路橫貫白溝新城東西, 高雄公路將縱穿白溝新城南北;津石高鐵、京廣高鐵、京廣和京九鐵路及京港澳、大廣等高速公路均在城區東西不遠處, 使得白溝新城的區位條件變得更加優越。再加上地處“京津冀經濟圈”的核心地區和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的前沿地帶, 以及隨著首都新機場在京南落戶、津保鐵路穿過白溝等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不僅能夠為新城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也將會使得白溝新城已有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優化, 還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對接中遠程客源市場。

四、威脅與挑戰

(一) 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

白溝新城經濟的發展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都依賴于白溝新城的商貿交易和工業生產, 但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仍然十分復雜, 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不少, 威脅和挑戰并存。從國際看, 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之中, 但復蘇進程還很緩慢、很不平衡。從國內看, 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 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 但面臨的矛盾也不少。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會對白溝新城旅游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 京津及周邊地區的激烈競爭

白溝新城享有京津龐大客源市場的同時, 面臨著周邊地區爭奪北京、天津客源市場的挑戰。白溝旅游業的主體為購物旅游、溫泉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在購物旅游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的實施, 京津及周邊市縣都在積極的發展商貿服務業, 物美價廉商品變得越來越容易買到, 將會削弱白溝新城購物旅游的市場吸引力。在溫泉休閑的方面, 北京地熱資源比較豐富, 是全球六個有地下熱水資源的首都之一, 溫泉開發歷史長, 成規模、高檔次的溫泉度假村在20家以上, 天津溫泉資源開發也初具規模, 這對定位于以京津為核心市場的溫泉城旅游無疑是嚴峻的挑戰。在商務會展方面, 廊坊、涿州立足區位優勢, 面向京津, 已經形成融入京津生活的商務會展圈, 給白溝商務會展旅游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

五、SWOT分析結論

白溝新城旅游業的發展面臨著多重歷史性機遇:全國旅游業形勢大好、京津一體化戰略和保定“兩群一線一區”區域發展戰略的推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等。白溝亟需順勢而發, 將自身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和產品優勢轉變, 充分運用自身產業優勢、民資優勢和政策優勢, 積極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 立足市場需求, 深入挖掘白溝新城文化內涵, 充分利用白溝新城旅游資源, 積極研制和開發復合性、特色性、體驗性和參與性較強的旅游產品, 以經營城市為理念, 逐步完善城市各項配套服務功能, 將白溝建設成為保東中等城市和京南休閑旅游城市, 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和排除障礙, 實現白溝新城旅游跨越式發展。

摘要:白溝是中國箱包之都, 但是成立不久的白溝新城存在商貿業發展進入緩慢期、商貿功能單一、主導產業后勁不足、文化流失等問題。旅游業是可快速持續發展的現代朝陽產業, 對于白溝新城這樣一個產業鮮明的城市來說, 依托商貿業大力發展旅游業是促進商貿業更好更快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突破口。為了對白溝新城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基礎資料, 文章在對白溝新城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 對其旅游業發展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白溝新城,旅游業,發展分析

參考文獻

[1]賈蓮蓮, 朱茲.商務旅游研究述評[J].思想戰線, 2004 (03) .

[2]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1999.

[3]厲新權, 程小敏.關于拓展我國商務旅游市場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 (03) .

[4]周春發.蘇州會展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J].旅游學刊, 2001 (05) .

[5]馮穎如.酒店商務客人營銷初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2003 (11) .

新城發展 第10篇

服務大局、服務企業,首先要了解大局、了解企業。只有時刻關注、認真研究、真正熟悉大局所系、企業所需,才能做到立足職能、自覺服務,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為此,在“服務年”活動中,我們進一步強化與企業的對接工作,堅持經常深入企業一線調查研究,了解企業現實生產經營狀況和面臨的實際困難,面對面聽取企業對檢察機關執法的意見和建議。

1.走訪問需。要增強為企業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區情、企情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對檢察工作的新需求。為此,我們邀請區領導為全院干警作了“立足區情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專題講座。在整體把握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深入到重大項目建設牽頭部門和企業單位走訪問需。檢察長帶領全院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先后對“現代國際航空汽車產業城”、“黑龍江動漫產業(平房)發展基地”、“東輕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項目”、“哈南工業新城”等規劃和在建項目進行現場踏查,深入車間、廠房走訪。通過走訪問需,深切感受到了企業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準確把握住了企業對檢察機關的殷切期盼: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內,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生存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兼顧企業職工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生產環境和秩序穩定。

2.研討尋計。我們感到,省委政法委開展“服務年”活動,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集中智慧,破解難點問題,營造良好環境,為爭取新的發展成效保駕護航。為此,我們積極采取研討會商等形式,集中各方面的意見,共謀服務大計。采取組織干警參加“平房區大講堂”系列區情講座,邀請市委黨校專家、省、市院部門領導,以及項目建設牽頭部門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領導舉行專題研討會,深入駐區重點企業召開干部職工座談會等方式,共同研討保企業、促發展的具體措施。通過集體研討,在“如何樹立與服務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執法理念”、“如何圍繞服務大局的需要改進執法方式”、“檢察機關服務企業發展的結合點、切入點”等方面,形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調研報告10 余篇,為制訂相應的服務對策奠定了基礎。

3.按需施策。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只有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對策措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為此,我們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從檢察職能出發,制訂出臺了《平房區檢察院開展“服務年”活動十項措施》。明確規定:要堅決破除地方保護、部門保護、地域歧視、身份歧視等狹隘觀念,依法支持和平等保護各類投資者、經營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在執法辦案中做到“四個嚴格區分”,即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改革探索中的失誤與瀆職犯罪的界限、合法經營收入與違法犯罪所得的界限、經濟活動中的不正之風與違法犯罪的界限;查處企業內部職務犯罪做到“三個慎重”,即慎重選擇辦案時機、慎重采取強制措施、慎重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賬目和銀行賬戶,確需采取以上措施的,必須嚴格控制范圍,盡量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這些措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二、以打護企,以防助企,為服務企業發展全力“護航”

執法辦案是檢察機關的職能工作,立足職能搞好服務,才能有所作為,彰顯成效;反之,就會南轅北轍,越幫越亂。為此,我們堅持把執法辦案作為保企業、促發展的基本手段,綜合運用打擊、保護、預防等措施,嚴厲打擊危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類犯罪,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1.立足檢察職能,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嚴懲各類犯罪就是對守法經營者最有力的保護,就是對法治環境最有力的捍衛。“服務年”活動開始后,我們針對院型小、人員少、案源匱乏的實際,主動挖掘潛力、加大工作力度,共立案查處與企業生產、產品銷售、項目拆遷有關的職務犯罪案件10 件10 人;批準逮捕危害企業周邊治安環境的各種刑事犯罪38 件44人,全部提起公訴,并做出有罪判決,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辦案中,我們注意正確處理打擊與服務的關系,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比如,在查處某企業科技人員涉嫌受賄案件中,著眼于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依法從快辦理,從立案到偵查終結、移送起訴只用了12天時間,并依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協調審判機關作出了寬緩處理,受到企業好評。

2.開展專項活動,增強服務效果。突破常規、創新手段是增強服務效果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緊緊圍繞保企業、促發展這條主線,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大力開展專項執法活動。重點開展了“五項專項活動”,即著眼于治理商業賄賂,深入開展查辦城鎮建設領域商業賄賂犯罪專項工作;著眼于保障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查辦涉農職務犯罪專項工作;著眼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查辦危害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瀆職犯罪專項工作;著眼于尊重和保障人權,開展看守所監管執法專項檢查;著眼于維護司法公正,開展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專項檢查。專項行動針對性強、服務效果好,進一步凈化了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3.加強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為此,我們堅持把預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經常深入案件易發行業和重點項目,圍繞實現“工程優質、干部廉潔、資金安全”的目標,簽訂廉政協議,送法進企,以案釋法,搞好行業預防和專項預防。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主動與企業溝通,幫助整章建制,堵塞漏洞。今年以來,已舉辦專題法制講座5場,受教育人數1 000 余人。我們在辦理哈藥集團某銷售人員貪污、攜款潛逃案件中,不僅成功抓獲了潛逃五年半之久的犯罪分子,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300 余萬元,還結合辦案,為企業干部和銷售人員舉辦了“醫藥企業職務犯罪的表現、原因及對策”的法制講座。企業領導專程到我院送來了感謝信和錦旗。

三、延伸觸角,完善機制,服務企業發展一路“遠航”

保企業、促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能否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拓寬服務領域,建立健全長效服務機制,既是保障企業長遠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檢驗“服務年”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為此,我們努力在這方面下功夫,助推企業長遠健康發展。

1.延伸服務觸角。結合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積極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延伸服務。針對裝備制造類企業原材料庫存多、易發生盜竊案件的情況,及時提出檢察建議,幫助企業健全物資管理制度和值班、巡邏、監控制度;針對物流類企業公路運量大、易發生交通肇事案件的情況,主動深入到企業剖析典型案例,開展安全駕駛教育;針對部分企業內部銷售人員異地工作、易發生拖欠、侵占、挪用貨款案件的情況,督促企業堵塞承兌匯票管理上的漏洞,加強內部財務管理,建立銷售人員信用管理制度;針對商品流通領域工作人員接觸人、財、物較多、易發生賄賂案件的情況,定期舉辦法制講座,對企業營銷人員進行職業風險提示;針對企業間因債務糾紛引發的民事、經濟申訴案件,積極做好和解、調解工作,促使企業權衡利弊、了結糾紛。通過這種個性化延伸服務,企業內部發案數明顯減少。

2.創新服務載體。結合檢察職能,努力打造“四個服務載體”。第一,打造檢企共創法治環境載體。在部分重點企業開展共謀發展大計、共創法治環境、共筑廉潔防線、共塑良好形象活動,達到有利于促進企業規范經營、有利于檢察人員提高素質的“雙贏”效果。第二,打造檢街共建和諧環境載體。深入到企業職工居住比較集中的街道、社區,開展送法進街道、進社區活動,了解社情民意、調處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第三,打造結對幫困載體。主要是與有困難的中小企業結對聯系,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法律事務問題,增強企業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第四,打造陽光檢務載體。建立完善案件信息公開查詢制度,不起訴、不抗訴案件公開審查制度,申訴案件說理釋法制度等,進一步增強執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完善服務機制。通過辦理涉企案件,重點建立完善了“四項工作機制”。涉企案件信息互通機制。在檢察機關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和檢企之間,建立案件信息收集、傳遞、研判、應用、反饋在內的信息互通機制。涉企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建立涉企案件優先受理、優先辦理的工作機制,對重大涉企案件,組織業務骨干提前介入,提高辦案效率。涉企案件橫向溝通協調配合機制。切實加強與公安、法院、司法及其他行政執法機關的溝通聯絡,既形成打擊合力,又可以多視角研究案情,正確適用法律,防止案件處理出現“后遺癥”。檢企定期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建立與企業進行經常性聯系的“綠色通道”,隨時了解企業發展遇到的實際問題,從法治視角向地方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積極做好涉企案件的后續工作,幫助企業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摘要:哈爾濱市平房區集中了哈飛集團、哈飛汽車、東安發動機、東輕公司等大型中直企業,以及大量的附屬、配套企業,在哈爾濱市、黑龍江省乃至全國裝備制造產業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針對這一區情實際,應該把保企業、促發展作為開展“服務年”活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在企業應對危機、謀求出路的“破冰”之旅中,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強化服務職能,第一時間為企業送去貼心的法治“春暖”。

新城發展 第11篇

新城(New Town)在西方持續將近30年,巴黎在世界新城建設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巴黎大區建設形成5座新城,其中馬恩河谷新區是五座巴黎新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由來自3個省的26個市鎮共同組成,占地約152平方公里,人口約24.65萬人,分為巴黎之門、莫比埃谷、比西谷、歐洲谷4個城市組團。西咸新區是2010年6月,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正式出臺,規劃控制區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272平方公里,行政區劃涉及兩市的7個縣區、23個鄉鎮(街辦)。

馬恩河谷新區和西咸新區兩相比較,1)距離主城較近2)處于半城市郊區化3)組團發展模式4)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借鑒馬恩河谷新區開發的成功經驗,對于剛剛起步的西咸新區建設而言大有裨益。

一、馬恩河谷新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規劃設計

馬恩河谷新區不像傳統城市那樣在漫長的歷史跨度中緩慢成長起來,而是在區域城市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在短期內迅速建成的。由于建設過程會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它的規劃設計不僅要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更要考慮適應城市發展的未來變化。因此,馬恩河谷新區采用了城市優先發展軸、葡萄串狀不連續建成空間、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組團和等級化交通體系為特征的空間布局模式。

1965年,《巴黎地區國土開發與城市規劃指導綱要(1965—2000)》(SPAURP)編制完成,標志著巴黎地區的新城政策正式實施。規劃建議將新城市化地區內自發形成的發展軸布局,作為優先發展的城市軸線,設立幾座人口規模在30—100萬之間的新城;在現狀建成區和新城市化地區大力發展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區域空間格局;利用區域快速軌道交通網(簡稱RER)、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引導潛在的城市建設,并作為優先發展軸上城市化地區的主要交通手段。

出于保護自然空間的考慮和打造田園風光的愿望,城市優先發展軸上的建設用地被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城市組團。通過RER的A號線和4號高速公路相互聯系,又被南北方向的綠色空間相互分隔,形成了葡萄串狀不連續的布局形態。城市組團以RER車站為核心組織形成,其規模取決于車站本身的運輸能力。這與傳統城市建成空間連綿發展的形態截然不同,是馬恩河谷新區規劃的獨創性所在[1]。

在城市組團內部,不同的功能空間圍繞RER車站呈圈層分布,建設密度和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緣逐步降低。自然的林地、水系被精心設計的林蔭道連在一起形成綠脈,與密集的建成空間相互交織穿插。RER車站作為空間組織核心,周圍集中布置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商務辦公機構和少量居民住宅,形成相對密集的組團中心;在組團中心以外,是以高密度集合住宅為主的居住區,間以部分占地少、干擾小的生產企業,并結合居住區服務配套設施形成小區中心;在居住區外圍,沿公路或鐵路分布著大部分的生產企業;在城市組團邊緣,是低密度的郊區住宅和大片的自然空間(見圖1)。

(二)建設實施

馬恩河谷新區的建設是分期實施的,4個城市組團分別建于不同的歷史時期,目前的發展進程也有明顯差異。

巴黎之門建于70年代初,是新區城市中心所在地,至今已形成相當規模,是巴黎地區商業交易活動最為活躍的購物中心之一,以IBM為代表的許多著名企業在此辦公,成為繼巴黎和拉德芳斯之后的第三個三產就業中心,在調整巴黎東部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比埃谷在70年代中期開始動工,以容納由于新區城市中心的吸引而產生的人口增長,新建住宅的增長速度是4個組團中最快的。成立于1983年的迪斯卡特科學城,順應了國際上科技中心的發展潮流,目前已吸引10多所歐洲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近200家企業的研發部門在此落戶。

比西谷的建設于1985年拉開帷幕,比前2個組團晚了十多年,目前仍處起步階段。它依托原有市鎮,由住宅、商務辦公和產業開發等幾大功能區組成,主要職能是接納以知識經濟生產為特征的新型企業,以適應80年代以來巴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向后工業化過渡的新趨勢。

歐洲谷的建設始于1987年,起因于迪斯尼公司準備在這里發展,并于同年與政府、交通、電力等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在3000多公頃的城市面積內投資建設占地2000公頃的迪斯尼樂園。自1992年開園以來,這里已成為人們旅游度假休閑的首選目的地,每年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1200萬,在經濟、社會、旅游、稅收等方面均產生了巨大收益[2]。

二、馬恩河谷新區建設的經驗總結

作為巴黎區域開發戰略的重要一環,馬恩河谷新區在3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已經顯現出較高的綜合開發效益,逐步承擔起地區中心城市的職能,也為其他地方的新區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樣板??偨Y其建設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是明確地區整體發展目標,確定職能范圍和功能結構。巴黎新城是在1965年頒布的《巴黎地區國土開發和城市規劃指導綱要(1965—2000)》簡稱SPAURP規劃)中正式提出的。新區建設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發展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巴黎和巴黎郊區的發展需求。一方面,新區被賦予特定的區域職能,從而避免相互之間無序競爭;另一方面,新區也被賦予綜合的城市功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規模增長的不足,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3]。

二是堅持規劃方案靈活性,形成彈性框架和多變機制。馬恩河谷新城30年的發展歷史,規劃重點從最初的建立以新型科技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園和商貿中心,到完善城市公共設施和綠色空間;建設資金來源從國家投入為主,到國家投入與國際資本并重;建設管理從強調分期分區向強調城市空間發展的整體性轉變,鼓勵跨市鎮、跨分區合作。從馬恩河谷4個新區的發展,不難看出新城發展的階段性歷史過程,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建設的不同要求,以及人們對新城規劃建設的認識轉變。

nlc202309040907

三是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網,完善區域結構和空間布局。新區內有高速鐵路、國有鐵路和區域快速軌道等多種形式的軌道交通及數條公路通過,在新區與巴黎之間建起非常便捷的交通聯系,大大提高了人員、物資的流動速度。大運量的軌道交通促進了高密度的空間開發,高密度的空間開發又確保了大運量軌道交通的運輸效率,從而使新區具有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更大的發展可持續性。

四是扶持大型產業項目,激發經濟增長和聯動效應。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關系發展命脈的大型項目上,新區各個組團普遍采取了有選擇重點建設的方針。圍繞軌道交通站場,集中建設商業、服務、科研、教育等大型公共設施,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城中心。發揮新城中心輻射功能,利用市場聯動效應,吸引人口和產業聚集,創造就業機會,逐步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五是關注土地收益流轉,保障資金循環和發展穩定。新區設立之初就成立了國土開發公共服務機構(公共開發集團Etablissement public’aménagement),全權負責區域內的統一規劃和開發。項目完成后通過有償或無償轉讓方式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保證開發利潤回歸地方財政??梢哉f,馬恩河谷新區將霍華德在田園城市理論中提出的“把土地開發的經濟收益重新回歸城市發展”的設想真正付諸實踐。

六是加強政府介入,給予管理服務和法律支持。新區開發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濃厚的公益色彩,因此從規劃之日起政府就以不同的方式積極介入。除了成立EPA直接參與新區的建設管理、利用政府資金扶持重點工程建設外,還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土地開發行為,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三、對西咸新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西咸新區建設是西咸一體化的關鍵,事關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成敗,也是陜西“十二五”乃至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西咸新區建設應在遵循現有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模式和做法,打造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標桿?,F結合馬恩河谷新區建設經驗,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西咸新區建設應以居民生活的便捷、舒適為基本價值取向。在現有五個組團的空間布局模式下,應特別重視交通建設對新城建設的引導作用,大力發展區域快速軌道交通網,以軌道交通站場為核心組織城市功能,以快速公交系統為補充方便居民出行。新區內綠地、水域、農田等非建設用地要做到嚴格保護、不改用途,并以精心設計的林蔭道連在一起形成綠脈,打造天人合一、大開大合的新型城市風貌。

二是西咸新區建設應把吸納人口增長、保證充分就業作為首要目標選擇。通過新區建設,吸納農村、城鄉結合地帶新增人口和產業,創造工作崗位,推動產城融合,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就地安置,避免其向西安、咸陽主城區過度集中。如,2002年馬恩河谷新區共有勞動人口123250人,提供就業崗位102300個,除少部分人在巴黎城區就業外,其余全部就地安置,實現了就業人口和工作崗位1∶1配置。

三是西咸新區建設應以項目為抓手,破解資金保障、和諧開發兩大難題。新區在起步階段,尤其要把項目建設放在核心位置,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引導資金投向關系新區發展命脈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在短期內形成新的城市中心。特別要吸引大企業、大集團或國際資本參與新區開發,如馬恩河谷新區的迪斯卡特科學城、迪斯尼樂園等大型項目,既拉動經濟發展、推動新城建設,也帶動起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當地居民收入。

四是西咸新區建設應以社區為載體,彰顯社會建設統領城市建設新理念。西咸新區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將城市布點于廣大農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推行社區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并以其為著力點推動農村集體用地有序流轉和農村人口有序轉移,讓農民帶著土地和勞動力兩個資本進城,切實保障其利益和長遠生計。

五是西咸新區建設可考慮分期推進的方式,以降低政策風險和發展成本?,F代田園城市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城市發展模式探索,如果全面鋪開,會導致力量分散、建設緩慢、周期過長,同時也不利于相互借鑒規避政策和決策風險。此外新區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未來20—30年的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很難預料,應適當留有余地和儲備,以應對變化之需。

六是西咸新區建設應理順關系、協調利益,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目前,西咸新區管委會及五個組團與原行政區政府在事權、財權劃分上仍不明晰,在產業合作、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還缺乏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應借鑒馬恩河谷新區建設經驗,由各方利益主體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簽署合作協議,出資成立開發公司,由其通過市場運作方式全權負責新城的規劃和開發。項目完成后,通過有償或無償轉讓將管理權移交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行使具體的管理職能。

參考文獻 :

[1]談俊.馬恩拉瓦萊新城城市設計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25.

[2]劉健.馬恩拉瓦萊:從新城到歐洲中心[J].規劃研究,2001(1).

[3]劉健.從巴黎新城看北京新城[J].北京規劃建設,2006(1).

(責任編輯:黃荔)

新城發展 第12篇

一、佟二堡新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在20多年的市場搏擊中, 佟二堡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認真學習借鑒國內外經驗, 融合創新, 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其經驗和做法對其他鄉鎮和其他產業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示范性。佟二堡發展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集聚社會力量參與

上世紀80年代中期, 剛剛走出土地、步入市場的佟二堡人, 發現了皮衣皮褲的商機, 從開始的幾戶加工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群眾自發形成的皮裝加工業和銷售市場, 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解決業戶日益增多致使經營場地不足的問題, 1989年, 鎮黨委、政府把閑置的俱樂部改建為臨時交易大廳, 搭建了540個簡易攤床。但仍不能滿足異?;鸨慕灰仔枨? 鎮黨委、政府又做出了一個今天看來仍不失大膽的舉措, 騰出政府機關辦公的四合大院改建交易市場, 50多名機關干部分3處租房辦公。在政府強力推動下, 皮裝加工銷售行業高歌猛進。為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地方主導產業, 1990年燈塔縣委確定佟二堡經濟發展“三為主”思路, 即以發展皮裝業為主;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以市場建設為主。在這一思路指導下, 佟二堡皮裝產業迅速壯大, 不單對本鎮經濟產生了巨大牽引作用, 也影響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 引起了遼陽市的關注。1992年遼陽市把佟二堡確定為“經濟特區”, 賦予了更大 (副縣級) 的管理權限。1992年到1996年間, 佟二堡打破體制限制, 以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相結合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吸納社會資金參與, 先后建成6個皮裝交易大廳, 不到4年的時間使總經營面積達到8萬平方米, 到2012年, 市場總數達到12處70萬平方米。在群眾首發、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合力推動下, 佟二堡皮裝產業迸發出蓬勃生機活力, 與浙江海寧、河北辛集鼎足于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上世紀90年代末期, 多年無序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中積累的矛盾厚積薄發, 佟二堡皮裝產業下滑至最低谷。逆境中, 佟二堡鎮黨委、政府適時提出“立足本地, 瞄準全國, 放眼全球, 以新起點、新理念、新面貌, 打造全新佟二堡”的發展思路, 鼓舞士氣, 振奮人心。佟二堡引領企業經營者, 困境中尋求發展之路, 探索中覓得裘皮服裝的商機。從起初幾個人在香港、廣州等地委托加工到回鄉辦廠自主加工經營, 佟二堡裘皮服裝加工業從無到有。為充分凝聚和發揮群眾的商業智慧, 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佟二堡適時調整主攻方向, 提出大力發展裘皮產業, 強力調整皮裝產業, 打造“皮草之都”和“皮裝裘皮服裝名城”思路, 匯集社會智慧和力量, 推進皮裝、裘皮產業齊頭并進。在皮裝、裘皮產業雙輪趨動下, 佟二堡進入了新一輪發展黃金期。

(二) 把握重點, 對關鍵環節實施重點突破, 以點帶面, 梯次推進, 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產業鏈上, 以促進銷售為著力點, 興辦大型化、國際化專業市場, 以市場為龍頭, 發揮對產業鏈的拉動作用, 進而建設完整和諧的鏈型專業化經濟。在優化區域布局、推進新市鎮建設中, 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著力點, 大力推進以標準化廠房為主攻方向的工業地產項目, 創建引企興企載體, 筑巢引鳳。

在招商引資上, 以鞏固和提高佟二堡知名度為著力點, 持續增強對外宣傳力度, 消化了由于產品質量不高、信譽度下降、皮裝產業整體下滑等不利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 始終保持佟二堡這張名片常亮常新, 不斷增強專業凝聚力。在項目引進和管理上, 以優勢項目和重點企業為著力點, 實施重點扶持。佟二堡緊緊抓住國內南方地區先進皮革企業北遷的有利時機, 以加快提升產業水平、壯大主導經濟、提高競爭力為出發點, 把招商目光瞄向國內外知名的皮革裘皮企業, 優惠政策上向投資商傾斜, 特別是對行業牽動力強、投資規模大的龍頭項目給予資金扶持和獎勵政策。對工業地產項目實行積極的扶持政策, 對購買廠房的業戶給予貼息貸款, 對租廠房的業戶給予補貼租金等優惠政策, 有力促進個體工商戶轉廠升級。

二、做好當前佟二堡現代服務業的幾點建議

為更好地促進佟二堡新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市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結合筆者的調研, 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加快服務業重點領域的發展

1.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一是進一步集聚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招商力度, 爭取國內知名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民營銀行等來佟二堡鎮設立分支機構。到2015年, 爭取新引進銀行達5家, 非銀行金融機構3家。二是推進金融創新和市場發展。擴大產權交易范圍和輻射力;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組織,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消費信貸, 拓展居民個人信貸金融品種;完善保險市場體系, 拓展保險服務領域;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三是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加強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規劃, 不斷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加強金融法制環境建設, 打擊金融犯罪, 規范金融市場秩序。推進人民銀行的信用信息數據庫系統和地方社會信用信息的整合, 打造信用信息平臺。

2.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佟二堡毗鄰沈陽經濟區1小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 借助皮裝裘皮產業的營銷市場和高度集中而龐大的消費人群, 加快物流業發展。

一是著力推進物流集聚區和重點項目建設。促進物流產業集聚化發展, 重點規劃建設佟二堡物流中心, 加快構建和完善以公路為主, 輔以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同時, 加大對外招商力度, 積極引進國內知名物流企業。二是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重點推進佟二堡信息化平臺建設, 實現銀行、稅務、航空、鐵路等與物流相關的政府信息資源整合, 與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服務客戶實現有效連接。三是加強物流業政策創新。適應物流業發展的新趨勢, 研究、完善鼓勵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引進、培育物流龍頭企業, 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引導工商企業物流向社會釋放, 改善物流服務供給。

3.做強科技服務業。以科技服務環境與能力建設為重點, 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類科技服務資源, 構建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運行高效、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科技服務體系, 以皮裝裘皮及其制品研發、設計為重點, 建設東北亞皮裝裘皮研發設計中心。

一是加快形成核心服務能力。以佟二堡海寧皮革城品牌風尚中心建設為重點, 整合科技、教育、人才的優勢資源, 加速佟二堡公共研發設計機構建設。促進要素集中、資源集聚, 著力培育一批有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的企業。二是提升完善科技服務平臺。建立有效的科技數據資源及科學基礎研究設施共享機制, 開展聯合創新, 大力支持和引導各企業圍繞自身發展從“貼牌、仿制”向“佟二堡設計”轉變。

4.做大商務會展服務業。依托佟二堡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優勢, 放大中國·佟二堡皮裝裘皮旅游節、佟二堡皮毛產業論壇的宣傳效應, 著力構建以產業經濟為主導, 以特色旅游、休閑購物為支撐, 其他商務服務為補充的現代商務服務體系。打造特色會展品牌。積極承辦行業內各類展會, 重點培育中國·佟二堡皮裝裘皮旅游節。

5.鞏固提升商貿服務業。充分發揮交通設施便捷、發展基礎雄厚、網點布局完善、消費業態集中、購物環境優越的有利條件, 加快提升商貿流通業態, 拓展城市商圈, 促進多樣化商業業態發展, 進一步增強區域商貿輻射功能, 成為東北亞區域皮裝裘皮商貿中心。到2014年, 實現銷售額500億元。

一是優化商貿功能區布局。加快建設以佟二堡大街為中心的5公里長中心商貿區和以拆遷東升村后建設的新商貿中心, 著力提高商貿服務輻射能力, 集聚優勢業態, 提升服務水平。引進大型商貿物流企業和在國內外市場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形成一批商貿龍頭企業。二是提升改造商品交易市場。加快推進市場轉型升級, 扶持做大一批專業特色突出、集聚優勢明顯、輻射能力強的市場群。支持特色街區和專業街區發展。三是大力開拓消費服務領域。開拓旅游、餐飲、娛樂、購物等休閑服務業態, 鼓勵網上購物等新型服務業。適應消費層次和結構變化, 開拓高端消費市場, 滿足個性化、特色化商貿消費。四是進一步完善商貿服務業發展硬環境。重點是解決人流、車流高度集中地區的交通瓶頸, 要著手研究、規劃地下交通、停車場與城市交通的聯接, 要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 實現商貿流通業跨越式發展。

(二) 優化發展空間布局

1.服務業發展主導區。佟二堡大街兩側商圈、現有商業市場為佟二堡鎮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區, 經濟發展重點是服務業, 服務業發展速度要在全市處于領先水平。

2.生產服務業發展先導區。沿小小線皮裝裘皮加工園區、小小線、河黃線農業經濟作物產業帶、硝染園區、特種毛皮動物養殖園區為主導, 圍繞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需求, 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

3.服務業發展提升區。按照“二、三、一”確定產業發展順序。借助沈陽經濟區一小時經濟區的地理交通優勢和發展空間優勢, 承接城區服務業外延發展, 重點發展物流業、專業市場、生態休閑旅游業、科技信息等產業, 與城區錯位互補發展。

4.服務業發展拓展區。東部各行政村堅持農業基礎地位, 以優化提升區域產業結構為重點, 加速推進農村工業化, 重點發展為一、二產業服務的生產服務業, 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產銷售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 發展農村交通運輸、郵政、通信業等基礎服務業, 發展面向鄉、村的商貿服務業, 著力培育發展涉農支柱產業市場。完善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務業。

(三) 大力發展社區便民服務網點

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 拓寬社區服務領域, 增強社區服務功能, 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以社區疾病預防、康復、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科普、養老為重點完善基本服務體系;以家政、維修、購物、洗理、雜修、儲蓄、郵政等為重點完善綜合服務體系。逐步建成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功能完備、機制靈活、結構優化的便民服務網絡。

(四) 加快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

按照佟二堡新城服務業發展重點, 加快推進皮裝裘皮專業市場、城市綜合體、濱河景觀帶、商住開放、濕地公園建設等重點功能性項目建設。建立健全鎮、村兩級重點項目責任制, 對重點發展的項目實行跟蹤管理和政策扶持, 推進項目建設進程。

上一篇:關鍵字攔截機制下一篇:形變監測

熱門文章

新城鎮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