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部編七年級歷史上12課

2023-06-25

第一篇:部編七年級歷史上12課

2017年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2017年8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參加了由甘肅省教育廳歷史教研室舉辦的2017年新編初中歷史教材培訓活動,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但是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感覺收獲頗豐,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觀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長的講話視頻,朱之文副部長提出了對于歷史教學的一些要求。在視頻中,朱之文副部長提出歷史教學涉及面廣、意義重大。老師在保證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需要重點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此次培訓也要從政治方向、價值導向、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培訓,充分認識到“三科”教材的重大意義,是落實教育方針,辦好中國特色義務教育、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工作部署。新時期的我們也應適應新時期、新要求,立德樹人,把好意識形態關,為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奠定基礎,從基層做起,扎實走好每一步。在教學中,既強調歷史學科體系,保證教學的質量,又注重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及時反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同時深化呈現方式的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設備逐漸健全,老師教育的觀念也應隨之提升,加強設立材料閱讀,相關史實,知識拓展等環節的教育,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掌握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特長,去進一步探索浩瀚神秘的歷史長河。在課堂上,要強調中華文化傳統教育,關于法治教育。要扎實抓好三科統編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視,加強教研,爭取達到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首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訓團專家、新疆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特級教師劉新宇教授發表了重要講話,她說:“教材與學術著作有何不同?是每一位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接著,她對這一問題做了剖析:學術專著是指作者根據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科學研究的成果撰寫成的理論著作,該著作應對學科的發展或建設有重大貢獻和推動作用,并得到國內外公認。而教材是對國內外已有的科學成就和資料進行匯總整理編排而成的系統化教學資料。在歷史學科教學當中,教材編排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它更是重中之重。在歷史學科中,學術專著主要是根據考古發現以及史實記載進行分析整理出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作者本身對于歷史的思考,盡管歷史講求客觀性,但有很多的史實資料都多少帶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影響。而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民族文化、核心態度價值觀在教材中有突出的表現;國家聲音通過教材、課堂傳遞到學生,它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教材的使用中,要讓學生了解到客觀的歷史,有著正確的史實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做到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之后,她再次強調各位教師要明確認識到新編教材推廣使用的重要性。她說:由于教材的屬性原因,需要在教材的設臵上考慮課時、師生關系、學生學習的方式等問題,教材是系統的,它更傾向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到真實的歷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通過劉新宇老師的探究活動,參訓者能夠有很多收獲。在教育學生中,要更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教材了解歷史的概況,鼓勵學生學思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史實觀,弘揚愛國思想;通過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近代的沒落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樹立自身的信心,為將來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老師只有正確了解教材的意識形態特征,才能在未來的教學中正確的傳授知識,而這一點,對于歷史老師更是尤為重要。新編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實現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因此,教材工作事關重要,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對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問題的教材,要不斷強化統籌管理。作為歷史學科的教師,要高度關注部編教材的意識形態特征,深入學習,高度重視教材研究。

培訓第二時段,新編歷史教材編者來自烏魯木齊市第三中學的霍俊峰老師對新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做了深刻、詳實的介紹,并提出了新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通過霍老師對于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進一步細致的介紹,在了解歷史教材改革的大方向下,我們對于歷史教材改革的細節有了更細致的了解。首先,歷史教材的基本架構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點”指重要的歷史史實,“線”指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要注重以“線”穿“點”,以“點”連“線”。在敘述清楚歷史脈絡的情況下,讓學生著重了解到那些重要的歷史史實,同時讓學生在認識理解那些重要史實的情況下,能夠建立一條清晰的邏輯線,什么時間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事件的發展,事件發生后又有了怎樣的影響和意義,從而進一步讓學生以辯證的思想去看待歷史,有正確的史實觀。因為在此次結構中“點”增加的少,刪減的多,所以留下的重要歷史史實更是需要了解的重點,要在教學上進一步深化,讓學生了解的更透徹。而重要知識“點”都是根據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條“線”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建立起相應的知識網絡,從每單元到每節課,再到每個子目,將一節課教學的基本內容完整的呈現給學生。同時運用好課文輔助部分,激發學生興趣,拓展知識,提供材料,讓學生能夠不斷鞏固提高。例如在課文前設——導演中設臵情境與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豐富的思維網絡;在課文旁設——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材料研讀、問題思考中,讓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史事,作為知識的補充,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最后在課文后設——課后活動、知識拓展中留給學生課下的作業,進一步復習鞏固所學,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新的提法,糾正一些字眼上的差錯,力求清晰準確;注意一些史事的表述強調了核心內容,要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深化理解。關于教材的一些重要問題,要考慮到政治思想導向的問題;要對學生有正面的教育意義;要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既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也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教師的任務,我們一定要完成好任務,不辜負國家對我們的期望,培養出更多國家的建設人才。注重引導學生從文化的發展看歷史的進步,形成文化自信,要注意中華文化的本土性、多樣性、吸納性、凝聚性、連續性。謹慎處理一些歷史上的問題,要注意從歷史的角度講解這些,既要看到這些事件的意義,也要分析事件的缺陷,在日后加以摒棄。尤其宗教上的問題更是要從歷史的角度來概述,要將其講解透徹,同時注意不能隨意闡發引起歧義。其次,在使用部編教材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在使用教材時,要把握好三個原則:1.在課標指導下認真鉆研教科書:歷史教師要用好教課書,必須在鉆研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材的體例、結構、脈絡和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有清晰的知識脈絡,并且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將自己的知識網絡闡述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并且進一步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2.理清邏輯,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這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歷史的發展,瞻前顧后,融會貫通,讓學生能夠體會歷史發展的必要性,在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上認識每個時期的發展,有整體系統的思想,形成整體性、全局性的歷史認識。3.用教材教歷史,發展核心素養。這個原則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出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也將成為學生畢生受益的品質與能力。在教學中,要處理好三個關系:1.正文與輔助系統的關系。2.文字與圖片的關系。3.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設計中不斷分析、設計、評價。在處理好三個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反饋,使教學不斷優質化、進步化、標準化。制定教學目標,建構流程,分析評價總結反饋,貫徹好部編教材使用的理念。同時,要注意部編教材教學內容的調整,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在教學設計時注重運用史料,各環節銜接緊湊,過渡自然。確定好教學任務,做好準備,展示教學過程的邏輯,從而達成歷史教學的目的,達到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

這次蘭州之行,聽了專家的講座后深深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課例設計者認真鉆研,精心備課的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認真閱讀筆記,加強消化理解,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與學生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第二篇:2018部編版:七上歷史《簡答題專練》(1—12課)

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1. 人類從何而來?人類由古猿逐漸進化而來的。 2.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3. 我國境內的最早的古人類是什么人?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云南省元謀縣,位于長江流域。 4. 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特征:已經知道制造工具,會使用火。 5.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會不會制造和使用工具 6. 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地點、發現時間、體質特征?

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于1921年,體質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位于黃河流域。

7. 北京人的生活生產特征: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②生活:過著群體生活,共同勞動,③會用火,會保存火種。 8. 北京人遺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9. 意義: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10. 火對原始人類有什么用途和意義?

用途: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改善生存條件

意義: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11.什么是舊石器時代?北京人處于什么時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就是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處于舊石器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早期。 12.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

13.特征:距今約3萬年、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有了審美觀念、已會人工取火

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

1. 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 半坡人:距今時間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生活在長江流域。 3. 半坡人的生活生產特征: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②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還制造骨器、角器,

③食物:種植粟,飼養家畜,食物來源多樣化,④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⑤樂器:陶塤,⑥會簡單的紡織、制衣。

4. 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特征:①房屋:干欄式房屋,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②水井,迄今最早的木結構水井,

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最為典型,

④食物,種植水稻,飼養家畜,

⑤制作陶器玉器,樂器骨哨,⑥掌握雕刻技術,使用天然漆,有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

5.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居住的房屋不同,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欄式房屋; 種植的農作物和食物不同,半坡人是粟,河姆渡人是水稻

原因是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環境不同。半坡人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在長江流域。 6. 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舊石器時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是磨制石器 7. 原始農業興起的地域: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

8. 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制工具的發展。 9. 原始農業發展的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第三課:遠古的傳說

1 / 6

1.華夏族是由什么形成的? 華夏族由炎黃聯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黃帝

3.我們為什么自稱“炎黃子孫”?因為炎帝和黃帝是我們的祖先。 4.阪泉之戰:炎黃之間。 涿鹿之戰:炎黃與蚩尤之間

5.傳說中炎帝的貢獻: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具有最早的天文歷法知識。

6.傳說中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繅絲紡織。

7.遠古傳說的意義:這些遠古傳說,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并通過考古發現印證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8. 從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傳說有沒有科學依據? 反映了當時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以及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9.禪讓制的含義:通過民主推舉將部落首領的位置傳給賢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禪讓的順序:堯 舜 禹

11.說說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傳說?

區別:遠古傳說是人們對遠古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載,包含有神話成分。歷史則是對事實的如實記載; 聯系:遠古傳說來源于歷史事實,包含著一些可靠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從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來證明歷史。

我們不能把傳說當成歷史,也不能用歷史來衡量傳說

第四課:夏商周的更替

1. 夏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地點陽城,建立者禹。

2. 夏朝概況:在陽城修建城池,社會逐漸產生階級分化,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中心地區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

3. 夏朝滅亡:最后一個王桀,被商所滅。滅亡原因:統治殘暴。

4. 二里頭遺址的意義: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 5. 夏朝建立的意義?

① 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③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6. 世襲制的確立: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天下為公變為天下為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7. 天下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家天下的“家”呢?

兩者意思相同,即世襲制 8. 商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湯,都城亳,后盤庚時遷到殷

9. 商朝發展概況:湯任用賢才,很快強大起來。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

長期對外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

10. 商朝的滅亡:最后一個王紂,統治殘暴,被周武王所滅。

11. 西周的建立:建立時間公元前1046年,經過牧野之戰,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12. 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亡,西周衰落。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所滅。

13. 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①標準和對象: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

②權力:授予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諸侯有較大獨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2 / 6

③義務: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14. 西周社會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5. 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的暴政。

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的出現時間:原始社會后期. 繁榮時期:商朝以后。具體表現: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2.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時期:商周時期,

特點: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已準確掌握了銅、鉛、錫的比例。 鑄造技術:泥范鑄造法。

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3. 甲骨文: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發現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記載內容: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造字特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4. 甲骨文的特點: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5. 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6. 甲骨文的影響: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明確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7.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夏商西周的奴隸制文明也被稱為青銅文明。

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

1. 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3. 春秋農業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的發展表現在金屬貨幣更多的被使用。 4. 王室衰微:

原因:①春秋時期社會動蕩,②各種制度遭到破壞,③分封制瓦解。

具體表現:①周王室控制力大減,②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勢力衰弱,③地方諸侯崛起。 影響: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諸侯勢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5. 諸侯爭霸:

⑴原因:①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實力衰弱; ⑵口號:尊王攘夷;

⑶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 ⑷影響:有利于局部地區統一,促進民族交融;但也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和動蕩。

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戰國策》得名。 2. 田氏代齊:戰國時期,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晉: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3. 戰國戰爭特點: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大、持續時間長。

3 / 6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結果: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

4. 春秋時期戰爭性質為諸侯爭霸戰爭,戰國時期戰爭性質為諸侯兼并戰爭。中國歷史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逐漸走向統一。

5.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原因:

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②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變法的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 影響: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6. 商鞅變法時間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 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嚴禁私斗。

經濟: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8. 商鞅變法的地位:在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

意義:使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軍隊戰斗力增強,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

組成:由渠首和灌溉網組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部分。 作用: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

意義: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地位:2200多年以來,都江堰一直都在發揮著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第八課:百家爭鳴

1. 老子: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 老子的思想:哲學: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3. 孔子: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論語》。

4. 孔子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愛人,即有同情心和愛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5. 孔子的教育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重視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6. 百家爭鳴:

⑴背景: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

⑵含義:戰國時期,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既展開辯論,相互抨擊,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⑶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稱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4 / 6

第九課:秦統一中國

1、秦滅六國的背景:

①戰國以來的連年戰爭,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生活; 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③秦王嬴政為滅六國做了充分準備。

2. 秦朝:時間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3. 秦朝建立的意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4. 秦朝建立后鞏固統治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

②統一文字,

③統一貨幣,

④統一度量衡, ⑤統一車輛和道路,

⑥鞏固邊疆,北修長城,南開靈渠。 作用:鞏固了統治和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5. 中央集權制度: 內容:①皇帝至高無上,總覽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③地方建立郡縣制(這是秦朝影響最為深遠的制度)。

目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 鞏固統一的措施:

目的: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 措施:

⑴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為全國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⑵統一貨幣,將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作用: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⑶統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作用: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⑷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

⑸鞏固邊疆:開鑿靈渠,便利南北水運;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 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 文字的發展歷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第十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1. 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賦稅,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殘酷的法律,④焚書坑儒。

2.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⑵直接原因:戍邊誤期,按律要被處死。 3. 起義概況:公元前209年,大澤鄉,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建立張楚政權,后失敗。 4. 起義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5. 起義的意義:雖然起義失敗,但在陳勝吳廣等人的革命首創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繼續高漲。陳勝吳廣起義為秦的滅亡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秦朝的滅亡)。 6. 項羽劉邦在秦朝滅亡中的作用:

5 / 6

項羽: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

劉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陽,滅亡秦朝。引發楚漢之爭。

7. 楚漢之爭:項羽—西楚霸王,劉邦-漢王,爭的是帝位,垓下之戰項羽失敗。雙方的戰爭性質已由農民起義轉變為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戰爭。

勝敗的原因:①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

②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

第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2.漢初的社會狀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荒涼殘破的景象; 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

3.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 采取的措施:休養生息政策。 4.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①漢初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荒涼殘破的景象, ②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③吸取秦亡教訓。

5.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①讓士兵還鄉務農,②釋放奴婢,增加勞動力,③鼓勵耕織,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 6. 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為接下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7. 文景之治的措施: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①注重農業生產,②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③重視以德化民,

④提倡勤儉治國。

8. 名詞解釋:文景之治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這一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物質基礎,為西漢鼎盛時代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第十二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⑴政治上,①實施推恩令,②削奪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 ⑵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⑶經濟上:鹽鐵專賣,將鑄幣權統一收歸中央。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思想控制,掌握國家經濟,鞏固統治。 意義: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推恩令實施的原因: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一是諸侯王勢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強勢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

3.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一是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二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影響中央統治。 內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稱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措施:在長安興辦太學,將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

目的: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影響:從此以后,儒家學說稱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鹽鐵專賣的原因:一是私人鑄幣權沒有完全禁絕,二是富商控制了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

措施: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意義: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我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一個鼎盛局面。

6 / 6

第三篇:部編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第三課《發現自己》知識點匯總

部編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第三課《發現自己》

知識點匯總

【思維導圖】

【知識整合】

一、認識自己

1.人貴自知(我們為什么要認識自己?)

① 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認識到自己的稟賦和獨特性,有助于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②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正確認識自己,有助于我們認識到自己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從而更好地理解、寬容和善待他人,與他人積極互動。

2.多把尺子量自己

(1)我們通過什么途徑認識自己?

①我們可以從生理、社會、心理等方面來認識自己:

可以從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來認識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體能、性別等;可以從個性心理特征來認識自己,如性格、氣質等;可以從在群體中的關系來認識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級中的角色等。

②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來認識自己:

A對自己有一個恰當的自我評價,能幫助我們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度,不驕傲也不自卑;能幫助我們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B 他人評價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他人評價有助于我們形成對自己更為客觀、完整、清晰的認識。

(2)自我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①自我觀察和分析??梢杂^察自己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討厭的事情等,可以分析自己過去的生活經歷、自己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等。例如,可以有意識地通過日記等方式記錄自己的內心活動,描繪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評價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

②與他人比較。比較的內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單方面的;比較的對象,可以是現實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上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通過把自己與同齡伙伴作比較,可以加深對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

(3)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

①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用理性的心態面對他人的評價,是走向成熟的表現。

②用心聆聽,虛心接受。重視他人的評價,不過早下結論;感謝他人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③勇于面對。在他人評價中,有些是我們不愿意聽到的,但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這些評價時,不僅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而且可以不斷提升自己。

④平靜拒絕。有時我們會聽到別人帶有貶抑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也許并不能真實地表明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可以經過理性思考后平靜地拒絕,不讓這樣的評價傷害自己。

二、做最好的自己 1.接納與欣賞自己

(1)我們為什么要接納自己?

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每個人在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隨著對自己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會越發清晰。

(2)我們怎樣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需要接納自己的全部。既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納自己的性格,也接納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納自己的現在,也接納自己的過去。

接納自己滿意的部分是容易的,接納自己不滿意的部分有時候會很難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態度,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3)我們怎樣欣賞自己?

①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欣賞自己的獨特,欣賞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的努力,欣賞自己為他人的奉獻。

②欣賞自己,不是驕傲自大,也不是目中無人。欣賞自己的人,既能展現自己的風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麗;既能為自己鼓掌,也能為他人喝彩。

2.我要飛得更高

(1)我們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

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

④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

(2)如何認識人的潛能?

每個人的潛能都不盡相同。就智力方面而言,我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多種智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需要我們探索、嘗試、發現并激活它們。

(3)如何發掘自己的潛能?

通過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注自己喜愛的領域;通過廣泛參與多方面的活動,發現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需要;通過積極合作,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激發自己的潛能。

(4)改正缺點的方法有哪些?

具體描述自己的缺點。從小的缺點、對你來說最容易改正的缺點開始。只要做到了,哪怕只是做到一部分,都給自己肯定或獎勵。④請一個信任的人來協助你。⑤在公開場合做出改正缺點的承諾。⑥運用自己以前改正缺點的成功經驗。

【易錯點撥】

1.我們要正確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與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了解自己。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

2.做更好的自己,并不意味著完全改變去迎合別人的喜好。做更好的自己,需要發現并充分運用自己擁有的資源。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做更好的自己,還需要探索未知的自己,發掘自己的潛能。

第四篇:【部編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語文《12唐詩五首》優質課教學設計

12

唐詩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律。此詩通過寫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形象活現,即景寓情,準確生動地表現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用詞準確,氣質清新,成為歷代吟詠西湖的名篇。

1.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3.明確寫景手法,積累寫景手法的專業術語。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教學新課

野 望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指導:一定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義。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容

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2.頷聯和頸聯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這兩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頷聯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頸聯表現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使靜謐的畫面活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請從“景”與“情”的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明確: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黃鶴樓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1.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兩句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了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兩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兩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2.詩中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不禁發出懷舊、思鄉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4.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三、板書設計

黃鶴樓愁

使至塞上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最大的藝術特色。

寫作背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3.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并感知詩歌內容。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義,概括內容

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頷聯和頸聯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烽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這是一首律詩,你能簡要概括每一聯的內容嗎?

明確:首聯敘事,頷聯寫景且蘊含感情,頸聯描繪出一幅經典的畫面,尾聯敘事。

目標導學三:賞析詩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再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三、板書設計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目標導學一:譯詩,解說內容

請結合文中注解自譯全詩。

提示:我駕輕舟一葉,順流而下,一直遠渡到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巒從我的視野中一點點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還是故鄉的水好啊,它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

目標導學二:評說,深入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明確: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

“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3.頸聯的描寫有何妙處?

明確: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賞析尾聯,并思考:本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詩的尾聯的妙處在于:詩人明明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借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

目標導學二:感悟全詩,質疑釋難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早春。從“水面初平”“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致?通過哪句詩可以看出?

明確:騎馬。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

3.詩人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做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明確: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后湖東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呢?(品讀末尾兩句)

明確: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贊嘆道:這才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可取之處

緊扣文本特點,對五首詩的教學都緊扣住朗讀這一環節,以讀來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

不足之處

學生由于缺乏對詩歌藝術的領悟,很難提起一定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合適的引起學生興趣的引導,是一大遺憾。

第五篇: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學設計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英國議會與王權的斗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

《權利法案》頒布的目的、基本內容、作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反復性、革命不徹底性,但是革命始終是向上的,《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結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正確看待英國的“光榮革命”,了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它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權利法案》的內容、意義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反復性、不徹底性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講授法、問題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女王、議會、首相、三者關系怎樣?議會處于核心地位,但這一政治格局是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才取得的,本課我們將學習這些內容

(二)講授新課: 一 議會與王權的斗爭

1、17世紀初,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2、議會與國王的關系: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詹姆士·斯圖亞特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ewart)與第二任丈夫達恩利伯爵亨利·斯圖亞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兒子。他母親的祖先從十四世紀開始一直統治蘇格蘭,出生后5個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蘇格蘭貴族驅逐,流亡英格蘭,詹姆士一世被蘇格蘭國內貴族加冕為王,稱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后,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

國王詹姆士一世狂熱地推崇“君權神授”理論,渴望王權專斷。 議會和王權處于對立狀態。集中體現在稅收方面。詹姆士一世不經議會批準,強行征稅,與英國法律政治傳統嚴重不符,議會與王權之間斗爭不斷

《大憲章》 二 、革命的發生

1、背景: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征稅權掌握在議會手中。

162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愿書》;162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解散議會,以后的11年里沒有召開議會,從而加劇了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2、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開始標志:1640年英國議會的召開

1640,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不斷抨擊國王專權,查理一世企圖逮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

議會上,資產階級及其聯盟新貴族,推出提高議會權力、限制王權的政治要求,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奪取政權的政治要求和歷史使命,查理一世派軍隊闖入議會,挑起內戰。所以議會的重新召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隨后,英國宣布為共和國。然而,共和國的權力卻落在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中,議會有名無實。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三、 《權利法案》

1、光榮革命: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議會有條件的邀請,英國恢復君主制。但是君主權利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弟弟 詹姆斯二世,推行專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查理二世 詹姆斯二世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廢黜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和女婿入主英國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__權利法案__》,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

2、《權利法案》的目的、內容、意義 目的:限制國王的權力。

內容:議會定期召開、征稅權屬于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愿、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英國國王等。

意義: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

1689年,英國議會向威廉三世、瑪麗二世宣讀“權利法案”

3、君主立憲制定義:

也稱“有限君主制”,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指資本主義 國家的君主權力受到憲法制約和限制的君主制。

與封建君主制的區別表現為后者是專制獨裁,而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制的一種形式。

在這種政體下,君主是名義上的世襲國家元首,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顯著的特點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盟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艱難曲折。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

(三)本課小結:

從1640年革命開始,到1689年的《權利法案》,結果近半個世紀的斗爭,英國才最終確立的君主立憲制的政體,這個過程說明,任何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也是歷經艱難曲折,才成功的。

(四)課堂練習: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于(

)

A.1640年

B.1646年 C.1660年

D.1689年

2、英國的《權利法案》實質是(

)

A.保障了資產階級獨掌共和國大權B.使議會獲得了自由選舉國王的權利

C.廢除了英國的君主制度D.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3、確定1640年召開的議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其最主要的依據是( )A.議員們拒絕通過征稅法案B.議員們提出限制國王的要求C.英國發生了反對王室的人民起義 D.國王宣布討伐議會

(五)板書設計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安全生產管理16條規定下一篇:大學助學金申請書xx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