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貨幣效應地區差別論文

2022-04-24

本論文主題涵蓋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貨幣效應地區差別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無論是成熟市場經濟體還是轉型經濟體,貨幣政策均被證明存在差別化的區域效應。本文界定了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分析了其表現形式及形成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縮小區域效應、加強結構調整的區域貨幣政策應關注的重點和關鍵。

貨幣效應地區差別論文 篇1:

對實施區域差別化貨幣政策的探析

[摘 要]本文主要從實施區域差別化貨幣政策的視角分析解決貨幣政策的對策,以期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能夠提供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 區域化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工具 沖擊

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是指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由中央銀行實施的統一的總量貨幣政策將導致各區域在經濟增長、就業以及物價等宏觀經濟指標上體現出不同的政策效果。統一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經濟落后地區產生了負向沖擊,加劇了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針對統一貨幣政策與區域差距的矛盾,央行在保障統一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實施必要的差別化貨幣政策?;诖?針對統一貨幣政策與區域差距的矛盾,央行在保障統一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實施必要的差別化貨幣政策。

一、統一貨幣政策實施的困境

貨幣政策統一是實施差異化的前提,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是一個統一的經濟體,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還需通過統一的貨幣政策來實施。而實施區域差別化的貨幣政策也是央行在一定程度解決貨幣政策對落后地區造成的負面沖擊必須采取的對策。差別化的貨幣政策對于縮小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非均衡性會起到較好的作用。

二、解決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對策

1.貨幣政策目標差別化。中國宏觀經濟的現實表明,地區發展的差異與宏觀經濟波動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經濟運行處于上升期時,地區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而當經濟運行處于下降期時,地區差距則呈現縮小趨勢。針對這樣的特點,在保障統一貨幣政策目標的前提下,央行可以考慮針對區域特點,注重貨幣政策目標和作用對象的差異性,明確整體目標和區域目標。

(1)在保持整體目標下,央行要關注差異性。我國貨幣政策的總體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發展”,這是央行統一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然而,由于我國區域差異性明顯,對區域經濟、金融資源協調配置進行宏觀上的調控是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央行不僅注意整體目標的實現,同時又考慮到地方特色。在具體操作上,央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幣值穩定,促進全國的經濟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實力差別較大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央行可以考慮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以促進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為目標,制定差異化的政策。

(2)建立反映區域特點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表明,基于自然稟賦的差異和人文歷史的沉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大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常形態和基本特征。由于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之間及其內部區域差別較大,因此有必要針對區域特點,在統一貨幣政策目標的指導下,制定區域貨幣政策目標體系。2003年新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的表述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對于不同的區域差異,央行可以考慮在幣值穩定的基礎上是不是可以調高或調低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協調區域的非均衡發展。在保障整體目標的前提下,適當考慮區域經濟增長目標,便于發揮整體目標和區域目標的協調統一,既保障了整體目標的實施,又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

2.貨幣政策工具差別化。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是落實差別化貨幣政策的前提?,F代銀行體系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我國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政策和再貸款。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為對一般性貨幣政策的輔助手段,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的行政干預、利率限制、消費者信貸控制等信用控制。對于這些貨幣政策工具,要針對經濟發展的態勢和區域經濟的狀況來運用。

(1)采取有差別的利率政策,減少落后地區的資金外流,發展落后地區的經濟。統一的利率政策在客觀上形成了對東部地區的利率優惠政策,這主要是由于投資主體對投資都有收益的要求,在經濟條件好的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健全,無論是企業還是銀行對其投資都有一個好的預期,企業愿意到東部投資,而銀行也是如此。相反,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對當地信貸預期相對較低,導致銀行“惜貸”,資金外流到東部地區。如果央行能從貨幣操作的角度,實施有差別的利率政策,平衡不均衡的預期收益,就會減少落后地區的資金外流,從而能發展當地的經濟。當然,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有自身的供求決定機制。實施有差別的利率政策只是就某些領域或者某些行業,不可能是全面的政策。

(2)實施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和有差別的信貸政策。存款準備金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銀行信用量的大小,存款準備金高就會緊縮銀根,從而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得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相應的減少。相反,如果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利率,就是放松銀根,同樣是通過貨幣乘數,使得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相應的增加。就我國當前的情況而言,東部經濟相對發達,西部經濟相對落后,二者經濟發展的周期不可能同步。東部地區的貨幣乘數大于西部地區,經濟周期一般也早于西部地區。因此,為了縮小統一準備金率對中國各個不同區域造成的差異性影響,央行有必要實施有差別的準備金率。

(3)靈活運用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金融資源的區域配置。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道義勸告、消費信貸等指標,它在配置金融資源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窗口指導作為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一種,盡管沒有法律效力,但是表達其政策意圖。央行通過對商業銀行發出口頭或者書面的談話或者聲明勸說商業銀行遵循信貸政策要求。消費信貸是中央銀行控制分期付款的條件,包括消費者采購耐用品的最低付現額和最長償還期。結合我國區域差異的特點,央行分支機構可以利用上述的選擇性工具,支持落后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小城鎮建設的信貸支持。對消費信貸可以實施有差異化的分期付款條件。

(4)完善貨幣市場、西部票據市場的建設。資本市場是重要的金融市場,它可以配置金融資源。因此,加快發展貨幣市場及各個子市場,建立一個多元化、高效率的貨幣市場體系是解決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手段。而我國目前貨幣市場參與對象存在在地區分布上東多西少的不平衡現象,這影響資源的配置。因此,優化市場參與者的結構和分布,同時加強信息披露,為中央銀行進行全國性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提供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通過票據貼現、再貼現能夠連接企業、市場、金融機構,以及中央銀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而我國西部地區票據市場不發達,中央銀行即使實施差別化的再貼現政策,卻仍難實現其政策意圖。故此,中央銀行應該培育和扶持西部票據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轉軌經濟中的非均衡區域金融格局與中國金融運行[J].改革與戰略,1998,(04):21-27.

[2]張志軍.中央銀行應注意金融調控的地區差別性[J]. 理論研究,1999,(06):4-8.

[3]王滿倉,王里.中國貨幣區域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西部經濟發展與東部比較[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32-36.

[4]柯冬梅.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借鑒[J].人文雜志,2007,(03):28-32.

作者:郝 瑋

貨幣效應地區差別論文 篇2:

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

摘要:無論是成熟市場經濟體還是轉型經濟體,貨幣政策均被證明存在差別化的區域效應。本文界定了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分析了其表現形式及形成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縮小區域效應、加強結構調整的區域貨幣政策應關注的重點和關鍵。

關鍵詞: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結構調整

由于區位優勢、歷史原因和發展戰略等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差異性。統一貨幣政策遇到這種異質的空間特性,勢必會出現差異化的區域效應,在不同地區產生不同的效果。無論是像發達國家這樣成熟的市場經濟體還是像發展中國家這樣的轉型經濟體,貨幣政策均被證明存在差別化的區域效應,這是由不同區域的不同經濟部門固有的異質性所決定的。我國在不斷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金融結構的地區差異比較明顯,區域金融差異與金融一體化的貨幣政策產生了矛盾,國家統一貨幣政策在不同區域產生了不同的傳導效果,總量調控的貨幣政策遭遇結構性問題。我國的貨幣政策理論及宏觀調控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假定各地區同質性的基礎上的,沒有考慮各地區異質性問題。筆者認為應給予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以足夠重視,并提升貨幣政策對整體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功能。

一、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界定

經典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分析是基于貨幣政策對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的影響,沒有關注國內不同地區對貨幣政策的不同反應,隱含的假設是不同地區對貨幣政策的反應不存在差別。但是,現實中絕大多數國家的不同內部區域經濟結構、經濟周期和發展水平都存在差異。因此,統一的貨幣政策經不同地區不同特點的金融及產業部門的傳導,必然會出現區域效應的差異。但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定義。筆者搜集相關文獻,從中整理出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并以此為依據,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給出界定(見表1)。

從上表可知,這些關于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定義中,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強調區域經濟差異性。將區域經濟差異性作為貨幣政策產生區域效應的分析起點和基本邏輯前提,從而承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內生原因是經濟差異性。

二是強調統一的貨幣政策,無論是單一的貨幣政策還是同一的貨幣政策,或者是不同類型的貨幣政策,都是在主權國家或主權國家聯盟這一“區域”概念中的貨幣政策,體現了貨幣政策決策的集中性和統一性。

三是強調差異性反應。不管是從宏觀經濟指標還是從實體經濟變量方面來考量,統一貨幣政策的差異性反應是研究的落腳點。

四是強調差異的空間性。對貨幣政策效應的研究屬于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的范疇,是與時間非一致性相對應的空間非一致性,強調的是貨幣政策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力度是否相同,焦點在政策影響的空間結構上。

五是強調了比較性研究視角。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研究主要致力于分析統一貨幣政策在不同區域是否具有同等的作用效果。

六是強調了一種整體性思維。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存在損害了整體宏觀經濟目標實現。

七是暗示了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途徑:即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產生的。

基于此,本文認為,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是指,統一貨幣政策在具有差異的不同區域傳導過程中產生不同影響的現象。經濟差異是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重要內生因素。

二、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表現形式

貨幣政策區域效應作為在政策傳導過程中產生的差異,在國內外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在發達經濟體,盡管經濟金融的各個部門存在異質性,對貨幣政策的反應存在差異,但其同時具有發達的市場機制,市場的自發調節功能會使差異化效應保持在一定限度內,直至市場出清。我國處在轉型期,市場體系發育不足,市場機制不夠健全,由于政策限制、自然壟斷、投資環境差異、信息不對稱以及非理性預期等諸多因素,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限制,市場自身無法做出均衡調整,導致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 以下幾個方面:

(一)貨幣信貸政策實施效果受區域差異影響較大

不同區域在金融結構、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等方面的差異使統一貨幣信貸政策在不同區域會產生不同效果。王曉青、李云山(2004)認為,由于我國各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平衡性、信貸供給市場的寡頭壟斷性以及單一總量調控模式等因素,客觀上形成了中國經濟的主要宏觀特征從總量上的通貨膨脹和微觀上的“投資饑渴癥”等轉而表現為“東、中、西”等結構問題和微觀上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等問題,加劇了貨幣信貸供給的區域差異。實踐表明,中央銀行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比在中、西部地區成效較好,支持“三農”的政策在農業比重較大的中、西部地區比在東部地區效果明顯。信貸政策在東、中、西部不同的企業規模、產業構成、增長模式、金融生態環境等差異下,必然出現政策效應的區域性差異(見表2)。

(二)存款準備金政策實施效果受區域差異影響較大

張志軍(1999)認為,由于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在貨幣化水平、資金周轉率、現金漏損率、資金外流率等方面差異較大,貨幣乘數存在區域差異,因而,統一的存款準備金政策會因為區域乘數差異而導致貨幣供給區域不均衡分布。一般來講,存款準備金上調能夠減少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收縮其信貸能力,但這種信貸收縮對東、中、西部的影響是不同的,多數研究資料實證顯示,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對東部地區的作用均比中、西部地區明顯。以2010年和2011年最近兩年中央銀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地區效應來比較,2010年中央銀行6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合計0.5個百分點,2011年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共計3個百分點。從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變化來看,東部地區較為敏感(見表3)。

(三)再貸款政策實施效果受區域差異影響較大

我國現行再貸款有支農再貸款、緊急再貸款、扶持發展性再貸款、頭寸再貸款、中小金融機構再貸款等多種形式。實踐表明,以支農再貸款為例,近年來,中央銀行加大對地區間支農再貸款限額調劑的力度,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糧棉主產區,但多數研究文獻表明,在限額、利率、期限、條件、權限等方面的影響下,區域差異顯現,再貸款向中、西部地區的傾斜不足。

(四)公開市場操作效果受區域貨幣市場差異的制約

公開市場操作以統一貨幣市場和多樣化的市場工具為基礎。區域貨幣市場證券化程度的差異,使得金融機構債券持有量比較大的東部地區對公開市場操作的反應比中西部金融機構較敏感。經濟開放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東部地區在中央銀行人民幣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主渠道下比中、西部地區更容易獲得較多的貨幣供給。這就使得統一的公開市場操作在不同區域產生了不同的實施效果。

(五)再貼現政策效果受票據市場區域差異影響

王維強(2005)認為,我國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再貼現利率體系,目前票據市場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和隔斷性,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票據市場發展滯后,使再貼現政策在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效果。王煜(2000)認為,我國再貼現制度實行“優先”發展政策,對西部不利,因為相對于東部來講,西部在商品交易秩序、商品信用等方面相對較差,票據市場發展緩慢(見表4)。

三、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原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存在與我國各地區較為顯著的金融資源區域差異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研究文獻也指出,企業規模結構的區域差異、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等都是形成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成因。本文認為,在我國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下,宏觀層面的金融體制改革影響下的市場化進程以及微觀經濟主體在資金報酬引導下參與市場化進程的交互影響過程,是造成不同地區間金融資源形態迥異、貨幣政策區域差異多樣化的根本原因。

(一)金融體制改革路徑

在我國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區域差異性非常明顯。在計劃經濟時代,金融資源統一配置,無法有效發揮市場化作用;隨著央行制度的建立和宏觀調控方式的轉變,貨幣政策逐步從國家信貸計劃中獨立出來,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信貸資源在微觀層面的配置。在經濟轉軌初期,存在明顯的結構剛性和市場發育不足問題,在各經濟部門非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單純依靠金融市場配置資源導致了金融資源在宏觀和中觀層面上分布的失衡,貨幣政策差異化效應也演化為非均衡效應;建國以后,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框架,金融資源(主要是信貸資金)在微觀上整體缺乏效率,統一的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忽視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對欠發達地區形成了區域金融壓抑,客觀上加劇了差異化效應;現階段金融體制改革進行到了注重轉換央行職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金融結構的深化階段,區域金融布局從行政性均衡向市場化非均衡發展,資金配置突破行政區域限制,以利益為導向實現跨區域流動,融資機制從單一走向多元,國家的金融調控政策效應從無差異到區域差異化。金融體制的改革歷程說明了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歷史淵源。

(二)市場化進程

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同也是形成貨幣政策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東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相對完善;中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受到一定的阻礙。從資金來源上來講,東部地區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模式,要素流動性較高,資金來源渠道較多;而中西部地區要素流動效率較低,資金來源渠道相對較窄,更多依賴國家扶持。在資金使用上,東部地區處于“高投資、高收益、高收入、高儲蓄”這樣一個資金供需的良性循環中,而欠發達地區積累嚴重不足,資金吸納能力較差。這些基于市場化進程不同而形成的區域差異,導致貨幣傳導機制的差異,最終導致不同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

(三)資金報酬率

從微觀層面來講,區域間資金報酬率的不同或許才是形成貨幣政策區域差異的根本原因。根據比較利益理論,刺激要素流動的根源在于區域間要素價格的差異。在假定資金成本不變的基礎上,作為要素的資金本身,其價格差異主要反映在不同區域的資金報酬率上。鑒于區域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存在,不同地區的資金報酬率并不相同,因此出現了資金為尋求更高的利潤在區域間流動。如果由發達區域流向落后區域,有利于縮小區域差異,反之,將加劇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信貸政策區域效應中呈現的資金流向上的差異從根本上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不同資金報酬率決定的。

四、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根本對策

近年來,人民銀行也加大了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關注。2005年,人民銀行開始采取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具有差別化功能的定向票據。2009年,開始實施差別化的房貸政策。 2012年,首次放寬存貸款利率,為實行差別化的利率政策探索經驗。但這些措施大都著眼于調劑資金流動性,難以從根本上矯正貨幣政策的區域差別化效應。

根據區域經濟干預理論,矯正貨幣政策的差別化效應,應從縮小區域金融差異入手。我國目前尚處于轉型時期,在縮小區域差異過程中,必須結合國情,綜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途徑,實施靈活多樣的區域貨幣政策。

要實施區域貨幣政策,首先要協調貨幣政策決策集中性和操作區域性的矛盾。區域差異性決定了統一貨幣政策框架下實施區域貨幣政策的必然性。因此,區域貨幣政策不能否定決策的集中統一性,而只能是在體現區域差異的相機抉擇原則上,分層次、有區別地實施必要的差異性操作。區域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是消除一般意義上的區域差異,而是要縮小過度的區域差異。因為一般性區域差異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和常態,只有過度的區域差異才有損于帕累托最優的實現。

實施區域貨幣政策的焦點在于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處理上。本文認為,中央政府應根據全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總體情況,明確國家綜合利益目標,制定區域金融發展差異調控的總體目標,構成區域金融發展的外部約束。在此約束下,區域政府應根據區域綜合利益目標,制定區域金融發展的基本目標,然后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通過相互溝通與共同對話,共同制定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調控措施。由此本文強調,貨幣政策區域化的根本是要釋放市場力量,發揮市場行為,中央與地方之間應該是組織而非領導關系。

參考文獻:

[1]曾康霖.要注重研究區域金融[J].財經科學,1995,(4).

[2]張志軍.中央銀行應該注意金融調控的地區差別化[J].理論研究,1999,(6).

[3]孫天琦.貨幣政策:統一性前提下部分內容的區域差別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

[4]王維強.我國區域金融政策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2005,(2).

[5]張永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國市場,2013,(11).

(編輯:周南)

作者:郭立平

貨幣效應地區差別論文 篇3:

我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實證分析

摘 要: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是一種制度創新,是央行完善貨幣供應量總量調控的重要手段。本文對我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實行情況進行闡述,分析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理論基礎與經濟意義,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信貸投放

一、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概念與政策意義

存款準備金原是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一定比例存款轉存中央銀行的制度安排,存款準備金率直接控制銀行的貨幣創造和信貸擴張,成為中央銀行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重要貨幣政策工具。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制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就叫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中國人民銀行提出2011年要采用通過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來輔助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為金融機構提供一種自我調整信貸的行為、增強風險防范能力的彈性機制,督促金融機構從提高資本水平和改善資產質量兩方面防范系統性風險,盡早達到宏觀審慎要求。

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在央行信貸調控中的作用

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是一種制度創新,是人民銀行仍然具有銀行監管職能與信貸調控的表現,也是央行完善貨幣供應量總量調控的重要手段。

自2003年中國銀監會掛牌后,中國金融調控監管機制形成了一行(人民銀行)、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新格局。由于銀監會的職能是從人民銀行分離出去的,因此,人民銀行仍然保留一些銀行監管職能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了。作為最后貸款人,由于所有的金融機構在其遇到難以解決的流動性困難或無法彌補的資金黑洞時都存在請求中央銀行援助的可能性,因此,中央銀行也完全有必要繼續保留一部分對銀行資產質量、風險狀況的監控權。作為一項同時考慮銀行資產擴張規模與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等因素之間制約關系的約束性政策,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出臺的積極意義至少有兩點:一是表明中央銀行仍然保留監管者的職能,不會對商業銀行不顧資產質量及資本充足水平而盲目擴張信貸的事實不聞不問;二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根據各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用差別性政策既有鼓勵也有限制地間接影響商業銀行業務活動成本。

人民銀行目前主要是貨幣供應量總量調控,手段主要是公開市場操作與法定準備金,形式上是間接調控,對信貸總量缺乏約束,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有效改變這一情況。執法的銀監會和握有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武器的中央銀行在監管上做到了功能互補:銀監會在監管過程中能盡量使商業銀行的財務信息準確、完整、透明,并根據中國實際提出了商業銀行核心資本比率的標準,中央銀行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確定某商業銀行的特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而自動調整其資產擴張速度及盈利能力。這樣,行政性合規監管和經濟性業務水平制約這兩種不可替代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結合。

三、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在我國實行的歷史與發展

1984年以來,截止2011年4月,我國曾39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尤其是2007年以來,人民銀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從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頻率和幅度是歷史少見的。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4年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確定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主要依據。包括: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率,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狀況和發生重大違規及風險情況,金融機構支付能力明顯惡化及發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統安全的風險情況。二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實施對象。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采取統一框架設計和分類標準,實施對象為存款類金融機構。三是確定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方法。根據資本充足率等4項指標對金融機構質量狀況進行分類。根據宏觀調控的需要,在一定區間內設若干檔次,確定各類金融機構所適用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四是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操作。人民銀行定期根據銀監會統計的金融機構法人上年季度平均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比率等指標,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在個別金融機構出現重大違規、風險問題以及支付清算問題時,人民銀行將會同銀監會,及時調整其存款準備金率。

分析總結這幾年的實施情況,有以下五個階段:

(一)按地區實行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1980年代,人民銀行按照改革試點的需要,對某些地區性銀行實行有區別的存款準備金率,如對上海地區的銀行按存款增加額的10%繳存存款準備金,對深圳地區銀行則按存款增加額的3%繳存存款準備金。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區發生地震,為了抗震救災的需要,當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就排除了地震災區的幾個地區。

(二)按存款種類實行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我國在1984年剛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時實行的就是差別準備金率,即按存款種類核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企業存款為20%,儲蓄存款為40%,農村存款為25%。

(三)基于資本充足率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2004年實行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的主要內容是,金融機構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與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狀況等指標掛鉤。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貸款比率越高,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貸款比率越低,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就越低。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可以制約資本充足率不足且資產質量不高的金融機構的貸款擴張。

自2004年3月25日宣布:2004年4月2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將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4%)的金融機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7.5%,尚未進行股份制改革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暫緩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農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機構分別暫按6%、7%的標準執行。

時隔不久的4月11日央行又宣布:從4月25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與上次的未包括四大行相比,這次更為直接,力度也有所加大,從4月25日起,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被提高到8%。

(四)區分金融機構類型(大型、中小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中小銀行大多定位于服務中小企業,在發展就業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扶持中小銀行的發展也是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推手。在央行推行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調控措施下,如果部分中小銀行出現無款可貸的局面,可能會影響到廣大中小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影響保就業和促增長。所以,需要妥善處理好宏觀調控的當前需求與我國金融業中長期開放發展之間的關系。因此,央行此次對中小銀行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措施,采用區分大型、小型金融機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小型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要低于大型金融機構。

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對城鄉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執行與其他商業銀行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2003年8月22日,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上調至7%,而城鄉信用社仍然執行6%的存款準備金率,直到2006年農村信用社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6%。2005年以來,農村信用社與國有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差距由0.5個百分點逐漸擴大到7個百分點左右。

2008年09月25日,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即1984年以來第27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而大型金融機構不變,開啟了區分大型、小型金融機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此后至今,大型、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一直有差異,小型金融機構一般低于大型金融機構約3.5個百分點。

(五)基于“懲罰”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

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是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一種改革和完善。核心是將商業銀行貸款增速與資本充足率、GDP、CPI等增速掛鉤,利用差別準備金率引導信貸投放回歸常態。面對部分銀行“管不住”自己放貸速度的行為,央行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似乎懲罰的意味非常明顯。

1. 2004年4月25日,央行對38家資產快速擴張、資本充足率下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再提高0.5個百分點,實行8%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當時的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就被執行了這種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2. 2006年8月,央行實施當年第二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此前的8%上調至8.5%,而中國農業銀行由于信貸投放過猛導致資本充足率下滑過快,被要求繼續上調0.5%至9%。

3. 2010年1月27日,央行要求幾家銀行增加繳存存款準備金,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光大銀行。原因是2010年前兩周其新增貸款增幅較大:工商銀行約1600億元,中國銀行約1700億元,農業銀行約1000億元,建設銀行約為600億元,這和中央2010年“平緩均衡”的放貸政策背道而馳。

4. 2010年10月11日,央行通知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6行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50個基點,期限為2個月。原因是不能達到央行的“信貸平穩投放”的要求,投放過于冒進。

5. 2011年春節后,央行對部分中小商業銀行(主要是城商行)實施了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措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調控的常態工具已經走上了政策前臺。

四、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理論基礎與經濟意義

(一)基于資本充足率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2003年人民銀行、銀監會分家,銀監會專管資本充足率等指標,監管力度加大;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銀行紛紛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足問題已經逐步解決;現在基本上只剩農村信用社的資本充足率不足問題還未解決,針對這個問題,央行的態度是扶持,不僅不升還要適度下降。所以,基于資本充足率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二)區分金融機構類型(大型、中小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1. 簡單的數據比較。

2010年1月起,人民銀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的概念、定義和分類編制國內的金融統計報表,其中對存款性金融機構進行了大、中、小型的分類。

就類別看,以2010年末為例,大型銀行的居民與非金融機構的存款的絕對量最大,約為中小型銀行的2倍,就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來說,提高大型銀行的準備金率鎖定的現金最多,對流動性的控制最為有利。

2. 模型計算。

理論上看,貸款規模LL既受存款規模DD制約,也受準備金規模RR制約,還受利率IR制約。

模型設定為

LL=α1DD+α1RR+α3IR(1)

可以看到,數據都是一階平穩的。運用EViews6.0對模型做回歸估計,結果為:

國有商業銀行:

LL=0.8902DD-4.87RR-26790IR(2)

(2.13) (-2.54) (-2.11)

股份制商業銀行:

LL=0.4613DD-0.664RR-7750IR(3)

(2.23) (-2.44) (-2.17)

從符號的正負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二個模型的RR、IR的系數都為負,表明準備金規模、利率與貸款規模之間存在反向關系。提高準備金規模、利率都能抑制銀行的貸款規模。

從參數的絕對值大小看,國有商業銀行模型的RR、IR的系數都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說明同樣的準備金規模變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要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基于“懲罰”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1. 計算的原理。

詹向陽(2011)提出了一種模型,對基于“懲罰”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了描述。

R=αi×(Gi*-Gi)

R是差額準備金率;

αi是穩健性調整參數,主要取決于單個銀行的流動性狀況、杠桿、撥備、審計結論、信用評級、內控水平、支付結算案件、信貸政策(投向、結構等)執行情況等;

G*i=最低資本要求8%+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逆周期資本緩沖;

Gi=各行的資本充足率。

2. 含義。

假設多放的貸款獲得利息為DL,需要繳存的準備金為DR,r1為存款利率,r2為貸款利率,r3為準備金存款利率。

五、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缺陷

差別存款準備金利率不合理,未能體現制度的懲罰性原則,商業銀行按照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多繳存的存款準備金屬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范圍,人民銀行按照年一定利率水平(1.89%)支付利息,這樣看,差別準備金率只是相當于鎖定了部分存款而已。

(一)基于資本充足率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缺陷

一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過小,不能給實行對象帶來足夠的經營壓力。一方面,由于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過小,僅為0.5個百分點,部分大型商業銀行被凍結的流動資金,在其貸款規模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在資金市場利率較低情況下,商業銀行可通過同業存放增加資金來源,部分銀行其同業存放資金余額遠大于按照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多繳存人民銀行的資金,釋放了該政策帶來的經營壓力。

二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實行一次性原則,缺乏后續懲罰機制。雖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在較短時間內收縮金融機構流動性,但其一次性操作原則存在明顯缺陷。被實施金融機構無意或無力改善風險程度,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效應不能顯現時,人民銀行缺乏后續懲罰措施而無所作為。

三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與資本充足監管功能部分重合,二者需加強協調配合。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是人民銀行采取的一項與資本充足率制度相輔相成的貨幣政策調控制度。它主要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正向激勵作用,調動金融機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積極性,促使金融機構逐步達到資本充足率要求,有利于實現調控貨幣供應總量和降低金融系統風險的雙重目標。其功能與銀監會的資本充足監管部分重復,不利于各自優勢的充分發揮,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增大了調控成本。金融監管當局需加強合作,形成監管合力,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

四是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被嚴格保密,影響到利益相關者監督制約作用的發揮?;诰S護金融穩定考慮,目前人民銀行對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采取高度保密原則,股東、存款人、借款人和銀行同業等利益相關者無法獲取全面信息,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程度也未能充分向市場傳遞,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壓力明顯減小。

五是可能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谫Y本充足率和資產質量等考核基礎上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必然會對中小金融機構的融資活動形成較為強烈的約束,可能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二)區分大型、小型金融機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缺陷

區分大型、小型金融機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對各類銀行和各地區銀行的影響不一致,這種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雖然考慮了大型與小型金融機構的區別,但是在類別內部仍然是“一刀切”式的。由于超額準備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銀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也不同。存款準備金率“一刀切”式的變動對各家銀行的影響就不一致,有的銀行往往陷入嚴重資金周轉不靈的困難之中。當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效應不能顯現時,人民銀行仍會因缺乏后續措施而無所作為。

(三)基于“懲罰”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

一是標準不透明;二是是否嚴格執行不確定;三是何時松何時緊難以預期。

六、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改進

西方國家在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實際操作中,為確保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大都采用了差別準備金率,這對我國是一個很好的借鑒。目前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東歐、拉美和亞洲的部分國家,曾實行過針對不同類型存款或不同金融機構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借鑒國際上依據金融機構風險狀況區別對待和及時校正措施的做法,對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資本充足率較低且資產質量較差的金融機構盲目擴張貸款,防止金融宏觀調控中出現“一刀切”。

眾所周知,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也正在研究之中。一旦這項制度出臺,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呢?從邏輯上說,存款保險制度與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之間并不存在替代的可能性,因為存款保險制度主要解決的是公眾對中小銀行的信心和信任問題,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目的在于約束商業銀行的資產盲目擴張行為。

從貨幣供應量角度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引導市場預期。差別存款準備金應該與窗口指導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辛樹人,《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與金融穩定》[J],《金融研究》2005,305(11):138-143。

[2]巴曙松、邢毓靜,《鞭打慢?!u央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J],《中國金融》2004,(8):23-25。

[3]王松奇,《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一項側重機制效應的舉措》[J],《中國金融》2004,(8):26-27。

[4]《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簡介》[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1):70-71。

[5]宋軍、周謙毅,《試論我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32(6):69-70。

[6]瞿蕾英,《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5,(9):26-28。

[7]楊真,《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的經濟效應與歷史定位》[J],《金融論壇》2004,(8):22-27。

[8]詹向陽、鄭艷文,《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透視》[J],《中國金融》2011,(5):50-51。

[9]姜占英,《我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濟南金融》2005,(4):27-28。

(責任編輯 李西江)

作者:高鴻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法治思維生態文明論文下一篇:我國幼兒教師師德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