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改革開放30年家鄉變化

2023-06-25

第一篇:改革開放30年家鄉變化

改革開放30年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的發展變化,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作為家鄉的一分子,我記錄下了我眼中家鄉30年來的發展變化給我帶來的深刻體會。

30年來,家鄉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1.住房條件

現在社會一大熱點問題就屬住房了,確實現在的住房問題不容樂觀,但跟過去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聽老一輩人講述他們那個時代的住房狀況,我們這一輩則是非常幸運的了。在他們看來以前門前的路很窄,終日陰暗著,難得在屋里見到陽光,最怕的是下雨天,雨水總是要流進房屋里,然后那樣的潮濕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生活極度不適?,F在可好了,道路寬敞、整潔,門前也是出太陽就見陽光,且相對于以前極差的治安狀況,而今可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了,門前晾的、曬的,從來都不會丟失,到附近串個門子、溜達溜達,也從來都不用關門的。對他們而言,不僅住房擁擠而且環境也不好。過去這5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著祖孫三代7口人,家中不要說添置家具,平時就連家人來回走動都覺得擁擠。但那時很多家庭都是這樣,慢慢地有了上下兩層的“將軍樓”,再后來小戶的商品房問世了;現在兩室一廳,三室一廳,躍進層,甚至別墅„„各式各樣的房子可多著呢?,F在有的退休老人喜歡在自己的院子里種些花花草草,有的養幾只小貓小狗,生活的非常愜意舒適。這種條件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2.穿著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穿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大多數老百姓穿著的衣服都是做的,布料憑布票到商店購買,女孩子要是有件的確良的衣服可了不起,服裝都是以灰、藍、黑3種顏色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著裝開始追逐潮流與時尚,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牛仔褲、連衣裙、吊帶裙等等不但款式新穎,而且色彩亮麗?,F在男女老少穿著又講究起質量來,棉、麻、絲„„穿著舒適、吸汗透氣。過去不僅沒有款式多樣的衣服可供選擇,就連僅有的幾件衣服也要省著穿。那個年代一雙鞋,一件衣服穿幾年是很正常的,實在穿壞了沒法再補了才會換新的。過去人們注重的僅僅是生存問題,現在人們注重的才是生活。

3.生活環境 現在我們正推行新的醫保體系,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不再為看不起病而擔心。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以前百姓有病不能及時治、不能有效治?,F在不僅醫療技術進步了,百姓自身的防病意識也增強了,國家還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就我們興化而言,市委、市政府對后街背巷的整治,公廁、垃圾房的重新修建,徹底鏟除了蚊蠅的生存場所,從而無形之中控制了疾病的傳染,減少了百姓不必要的支出。 4.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們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仍然記得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近些年來,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錄取新生更是達500萬名之多!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根據父輩們的回憶,以前教師隊伍學歷低、待遇差、轉行的特別多,很多人都說老師仗著有一點知識,便尖酸刻薄,所以當年教師在社會上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墒歉母镩_放以來,知識的力量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大家普遍認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教師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升,教師開始被人們用最美麗的詞語去描繪,甚至被謳歌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在以前哪敢想象啊!最實際的便是工資翻了無數倍,這讓教師們工作更加有信心、有斗志。 5.物質生活 現在的生活給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方便,便利。而在過去什么都是按人定量分配,而且要憑票購買,糧票、布票、糖票、豆腐票„„現在市區大超市就好幾家,里面吃喝玩用應有盡有,什么生活用品都可以買到。改革開放使我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改革開放”了。過去一天三餐只求把肚子填飽,那時候食物品種少,平時都是以素菜為主,哪敢挑剔吃什么呀。后來條件好了,大魚大肉的,每個人都是開懷盡情地吃,大家也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挑剔起來。時間長了,營養不均衡,各種所謂的富貴病也出來了。這些年,對于吃,大家又都推崇健康食物,什么五谷雜糧、葷素合理搭配。 現在商場里的家用電器是琳瑯滿目,供市民選擇。過去誰家嫁女兒,要是具備了“縫紉機、自行車、手表”這三大件可是讓人驕傲得很的?,F如今不要說嫁女兒,就數數一些老人家里,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可都是基本家當。電器功能越來越齊全,有些還沒有壞,就淘汰換新的了。 6.道路交通 和父輩們相比而言,我們這代人是幸福甜蜜的一代,享受了太多的幸福時光。因為幸福,所以在我們的腦海中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或許沒有那么明顯。但是就我自身來說,道路交通的發展變遷,著實讓我深深地感到震撼。小時候,記得跟著爸媽坐汽車去外地親戚家,總是把大多數時間浪費在路途上,不是路途遙遠要轉車,就是路況太差顛簸得難受,要是碰上暈車那更是要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交通也越來越發達?,F在去附近的揚州、南京都可以當天來回,就算出省游玩也是很方便,可以把時間都放在享受游玩的樂趣上。

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憶往昔,看今朝,天翻地覆!對于這種美好的生活我們要時刻懂得珍惜,并且為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前人已經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我相信我們留給后代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第二篇:改革開放30年家鄉的變化

改 革 開 放 三 十 周 年 ——關于太原市民生活巨變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現如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無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網絡上,它已經滲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對于身為頗具爭議的80后的我來說,盡管我沒有親身體會到改革開放前的“崢嶸”歲月,但是作為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第一批人,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刻滿了這段被世人稱為“奇跡”年代的印記。今年是開放改革30年,是新中國發展最迅猛的30年。對于當今的大學生,出生于這個年代,許多在過去不可想像的事情,現在就已成為稀松平常、理所當然的事。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聽的、唱的、玩的……,可以說與30年前的學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關鍵字:

改革開放

三十周年

巨變

憶苦思甜

信心

展望未來

時間如車輪在飛轉,轉眼間,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已度過了改革開放的30年。當年鄧小平在1978年計劃發展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全國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的設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國在崛起,經濟在騰飛,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為中國中部黃土高原上的省會城市,家鄉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馬路上停滿了形形色色的汽車、各種生活設施的完善。家鄉發展30載,進步體現在方方面面,盡管我只度過了21個春夏秋冬,可兒時的新會和現在的新會相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卻仍也深有感觸、歷歷在目……

我的故鄉在太原,那里人民樸素,笑容和藹,是一個在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一般,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時不同往日,與以前有了很大變化,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歲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轉眼之間,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整整走過30年。

在這30年中,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小小城市,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勤勞善良的家鄉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了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辦公樓更是鱗次櫛比,一列列火車橫貫家鄉,家家住進了新樓房,一臺臺彩電飛進千家萬戶,現如今家家電腦、電視、電冰箱樣樣不少,生活水平也是顯著提高,家鄉讓我刮目相看,在不經意間,我們的家鄉已隨著時代的變革,走入了小康社會,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質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長。

回想兒時,體會最深的便是“家”的變化,一到三年級,我和爸爸媽媽都是住在爸爸電廠分配的,兩房一廳面積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雖然三個人也足夠住,房子小也能讓這個家時常充滿著溫馨和笑語,卻也始終很不方便,我的房間就“身兼兩職”,白天作為爸爸的書房,床上常常堆滿了爸爸厚重的工具書,晚上就變成了我的臥室,每次睡覺都要把沉重的書搬上搬下,總是滿腹牢騷,爸爸也看在眼里,憂在心中,他何嘗不想換一間大一點的房子?當時爸爸媽媽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也只有200多塊,生活雖并不拮據,但仍是能省就省,為買房攢錢,加上新會的新樓盤很少,這個買房計劃就一直推遲到2003年。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會的變化日新月異,一片片高級樓盤、優秀小區的拔地而起,爸爸媽媽也開始籌劃起了買房。很快,我們看上了一套100平米房子,盡管是貸款供樓,卻也總算有了一個寬敞的家,圓了我一個兒時的夢。

“家”的變化給了我無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則更讓我感到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為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隨著道路被拓寬,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車,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車時的顛簸與寒風。每到周末,爸爸就會駕車帶著全家外出度周末,路邊各色各樣的餐館琳瑯滿目,餐館內人山人海,大型高檔商場的設立,使我們再也不用到地毯上“搬貨”,媽媽也會開始挑選各種自己所喜歡的衣服,這一切,不正體現了市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嗎?

十月一日是國慶節,我和媽媽談起祖國的變化,媽媽回憶起過去——那時候,哪有什么柏油馬路,泥土簡簡單單踩成了一條狹窄的馬路,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泥濘的路到處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個腳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腳抽出來,可鞋子卻留在泥潭里……睡覺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沒有蚊帳,晚上蚊叮蟲咬,整宿整宿睡不著覺;門前是一堆堆的牛糞,又臭又臟,一腳踩下去,腳也不知變成了什么樣……以前,家鄉人民很窮,住著破爛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壞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來湊熱鬧,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連夜挪動家具。那時的學校是一座破舊有土木結構房屋,土墻斑駁脫落,一塊玻璃也沒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風凜冽刺骨;春天,雨點從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聲與瑯瑯的讀書聲湊成了不合諧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從改革開放后,家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破舊的茅草屋變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泥濘的小路變成了條條柏油馬路……人們利用資源,蓋了公園、蓋了大橋……路兩旁種滿了花草樹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改革開放30年,讓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家鄉太原也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城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城市,物質生活的提升讓我們過得更舒服,卻仍不要忘了我們應保持勤儉節約的美德和保護環境的重任。

不僅我的家鄉在變化,我的祖國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1995年11月16日全長2500多公里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大京九北起北京,南至九龍縱貫9個省市,創造了中國鐵路建筑的五個之最:一次建路最長,投資最多,工期最短,技術設備最新,線路所經過地質、地形條件最復雜。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2001年7月13日晚,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于要揭曉了!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中國人終于以完美的理念從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范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前不久,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首次太空漫步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終于有了中國人的足跡;太空中首次飄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

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如今,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如今,我們迎來繁榮富強的好日子。我們的祖國,正日益龐大,我們的祖國,將迎來大好時光!欣喜,在于變化。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們的祖國,未來將會更強大!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而且提出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我說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么要改革,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為什么是當代中國命運的抉擇,如果不改革開放,不可能發展中國,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不可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我們30年的改革開放,不光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有深遠的影響?,F在按照GDP來算,中國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說很快會趕上德國。按照PPP(購買力評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二,因為世界上的購買力評價大概是55萬億美元,中國大概5萬多億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說明中國在國際上經濟上的比重大大增加?,F在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4000多億,已經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這個變化,都是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

30年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講,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話,我們的風險就比較少,而且通過試驗成功了,在全國推廣。如果不成功,我們就停止下來。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從改革過程當中,這條特點也是很突出的。當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要突破,要加快步伐。當然我們要吸取歷史教訓:"大躍進" .在生產發展同時 要實事求是,立足于本國國情;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另外還要照應生產力發展.這樣我國就可以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迅速發展。

改 革 開 放 三 十 周 年

——關于太原市民生活巨變

姓名: 王 瑀 學號: 2007530134 系別: 理 財 系 班級: 07級財務管理B1

第三篇:改革開放30年,感悟家鄉新變化

1066155135 2011-09-25 毛業

改革開放30年,感悟家鄉新變化

時光荏苒,仿佛瞬息間一般,我已走過了20個春秋,而我美麗的家鄉也已度過了改革開放的30年。三十個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過眼云煙,可是這三十年卻注定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發光,經久不息,因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滄桑巨變,三十年感慨萬千,改革開放已經將我的家鄉從一個破落的小村莊變成了一個美麗的鄉鎮?;厥讈頃r路,我想每一位在這片熱土上奮斗過的人都會無限感慨,為自己曾經流下的汗水,流過的淚,更為這三十年的家鄉變化。

30年前,家鄉到處都是土房,冬天擋不住的是寒風凜冽,夏季遮不住的是烈日炎炎,而如今,我們住的都是夏不熱冬不冷的樓房,家鄉出現了一批批式樣多彩的小洋樓,平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家鄉時,鄉親們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在寬闊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后,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沖浪、旅游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于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余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后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 。。。。。。。。。。。。

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國在崛起,經濟在騰飛,人民的生活奔小康。我們可以說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這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闯删?,想變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三十載歲月悠悠,遠去的游子再次踏上故鄉的那片黃土地時,一定會感受到這三十年努力拼搏帶來的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2011年9月25日

武佳星

輕化2010級 1066155135

第四篇:改革開放30年家鄉的變化1

中國農村改革開放30年回顧與展望

摘要:中國農村經濟改革30年,經濟制度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變化,從農民首創家庭聯產承包到黨的十一 屆三中全會敞開農村改革大門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鄧小平南巡講話市場配置資源;從農村稅費改革到義務教育“二免一

補”;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到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向世人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改革景象。

中國農村經濟改革30年,經濟制度上發生了翻天覆地 的根本性的變化,正如鄧小平1984年所說,“這幾年進行的 農村的改革,是一種帶有革命意義的改革”;農村產業結構 以至城鄉關系在計劃向市場的轉軌過程中處于一個劇烈的 分化,改組并重新整合的時期;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經濟運行 開始轉入現代社會經濟即新農村經濟的運行軌道并逐步融 為一體。農村改革30年其來勢之猛,速度之快,變化之巨, 遠為人們所始料不及。中國農村的改革進入第三十個年 頭,其業績超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經驗,不能不令國人振 奮,世人驚嘆。

從農民首創家庭聯產承包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敞開 農村改革大門;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鄧小平南巡講話市 場配置資源;從農村稅費改革到義務教育“二免一補”;從農

村經濟合作組織到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向世人展現出 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改革景象。

1 大包干紅手印昭示出一個方向——農村經濟的 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改革

改革開放的陽光最先照到農村,但陽光是農民迎來的。 “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安徽風陽,1978年 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只有18戶的小崗村家家討過飯。此 年11月24日晚,小崗村農民立下了一份大包干“契約”:我 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 成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糧要錢。如不成,我 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 活到18歲。因“契約”上按滿了手印,有人稱之為大包干紅 手印。小崗村農民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冒著風險,提出“包 產到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開路先鋒,在黨的十一屆三 中全會前率先闖關。

中全會前率先闖關。

闖關的結果是農村經濟的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改革,從 廢除“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實行家

庭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其重要的經濟 內涵在于,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與農戶的土地經營權分離,由 此從根本上解決了在人民公社時期無法解決的按有效勞動 進行分配的問題。我國目前的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事 實上已經以農戶經濟為主要的依托基礎,連國家對農業稅 的征收都避開了土地的所有者而直接向土地的經營者征 收。由于這一基礎的變化,農村經濟中的財產結構也逐步 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即除土地以外的農業生產資料絕大 部分已經集中在農戶手中。在中央支持和推動下,“交足國 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歸自己的,”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

產積極性。據統計,1978年農戶所有的生產資料戶均不到 10元,到1997年已達到3300元,總規模超過7000億元,占 到農村全部固定資產總額的50%以上。每畝凈增250斤糧 食,第一次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大難題,并且農民有了剩 余,有了現金積累,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增加 到1984年的355.33元。到1984年,中國農民過上了歷史 上最好的日子。

2 村莊里辦廠,家門口E班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家庭聯產責任制的推行,使農村解放出一大批勞動力, 怎么辦?中央1984年1號文件提出建立“產供銷、種養加、 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村綜合發展的經濟制度,又為這些解放 出來的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良機。1984年3月1日,中共 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關于創辦社隊企業新局面的 報告》,開始把原來的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賦予其新的 性質和內容,使得鄉鎮企業從此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鄉鎮企業很快成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河山,第一次結束了新 中國商品短缺的歷史,并使一部分地方、農民先富了起來, 農民企業家在全國范圍內的各個領域異軍突起,一億多農 村勞動力異地就業。這一改革使農民工總數超過農村人口 的1/5,農民非農業收入超過了農業收入,每年民工的勞務 收入高達6000一8000億元,使工資性收入逐漸成為農民收 入新的增長點。農村1%的農民成為老板,10%的農村勞動 力成為鄉鎮企業的職工,農村經濟出現“黃金增長”時期。

3 種糧不交錢,糧補到農田——農村改革由“取”轉“予” 農民負擔居高不下成為上世紀整個90年代農村久治 不愈的“頑癥”。為探索農民減負的治本之策,從2000年中 央在安徽啟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至2006年最終取消農業 稅,成為近年農村改革的最大亮點。

它終結了2600年中國農民種地繳納“皇糧國稅”的歷 史,使得長久以來難以削減的農民負擔得到了切實的減輕, 與改革前的1999年比較,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 億元,人均減負140多元。同時也標志著國家與農民間“汲 取型”關系已被打破,國家對農民實現了由“取”向。予”的轉 折。

種糧不僅不交稅,還有直補、良種補貼和綜合直補政 策。2004—2006年,全國糧食直補資金達到390億元。補 貼政策的實施,保護了農民種糧收益,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綜 合生產能力的恢復和提高,2004年以后,我國糧食產量連續 3年增產,增產總量超過1300億斤。

第五篇:30年改革開放,家鄉成都的變化

今天開始寫論文了,坐下來想想,思緒可謂洶涌澎湃,耳畔隱約又傳來“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每每聽到這首歌曲的時候,我總會回想起年少時代的我。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鄉成都日新月異,卻不知道變化何起。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才真正地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活在了這么一個奇跡的年代,這么一個春天般的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和暖的陽光下生活,我們是幸福一代!

第一次走出家門到廣東深圳打工的我現在成為一家大型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生活穩定幸福。彈指一揮間,計算在外已經15年之多。在這15年中家鄉經過改革開放浪潮的洗禮,變化真的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每次回家我都切身感受到這變化已經展現在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我來不及看明白卻已經感受其中了。思緒在腦海中不?;厥?,關于過去和現在家鄉成都變化的點滴已經慢慢浮現在面前。

一 家鄉基礎設施道路的變化

回首剛離開家的時候,村里通向鎮里道路是碎石填充,經過拖拉機、汽車長期的使用變得坑洼不平、泥濘不堪。自己的記憶也停留在小時候下雨天上學跌倒在泥濘的路上,衣服、書包都是弄臟了。2004年村里集資返修成寬闊、平坦的水泥路。2009年經過成都市財政撥款對現在得水泥路又再一次進行加寬、改造并專人進行長期養護,極大的解決了大家的出行問題?,F在的小朋友也真是幸福,再也不用擔心雨天弄得像泥猴似的去上學了。而以前去成都市區每次都要換幾次車才能到達,現在去成都每天都有360路專線車就直接到達市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成都市逐步建設了三環路、第1繞城高速公路、到各區縣的直達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第2繞城高速公路等等極大的方便了大家的出行生活,也把我們這些成都市郊區的居民漸漸的推進了城市生活。以前到旅游區青城山需要換3次車,自打今年開通了青城山到成都的高鐵動車,去青城山只要花15元就可以坐上安全、高速、便捷的動車直達了?,F在很多人趁雙休都可以去青城山、都江堰游玩,連奶奶爺爺這些老年人也方便去游玩了。

二 城鄉統籌一體化帶來的變化

從2003年開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區域實際,啟動了全面深入的統籌城鄉“自費改革”,破解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矛盾和“三農”問題頑癥,推動發展方式根本轉變,推進城鄉全面現代化。

這項改革既要讓農村人口大量地轉移到城市,從生產生活方式上真正成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讓留在農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現代農村新型社區,享受延伸到農村的現代城市文明。因此,有輿論認為:成都的城鄉一體化實踐是一場“試圖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試驗,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讓農民享有和城鎮居民一樣的權利、發展機會。

2007年6月7日,國家批準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成都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成都的改革進一步向“深水區”挺進、突破、深化、提升,構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統、配套的體制機制體系。

2009年底,成都市委對城鄉一體化實踐全面提升和深化,確立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將農田保護、生態環保、現代高端產業、城市先進功能有機融合,以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布局,走出一條科學建設世界級特大城市的新路。 成都市規劃了由1個特大中心城市、14個中等城市、30個小城市、156個小城鎮和數千個農村新型社區構成的城鄉體系,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一些純農業落后鄉鎮,一舉轉變為現代小城鎮。遠離中心城區的郫縣安德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由2004年的0.65平方公里擴大到4.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由0.8萬增加到2.5萬,城鎮化率達到65%。2004年以來,全市平均每年向城鎮轉移農民近20萬。全市已累計建成農民集中居住區和農村新型社區630個(不含災后重建),總面積2800多萬平方米,74萬多農民入住,生活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以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成都市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集中,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生豬、茶葉、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土地規模經營總面積195.6萬畝,占農村流轉土地總面積的68.5%。農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億元增至2009年的275億元,翻了一倍多;帶動農民持續增收,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長111.1%。

說到國家對新農村新政策,奶奶爺爺總有說不完的話?,F在的社會好啊,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現實。生活安定、吃穿都好,還真的是老有所養。爺爺奶奶每月都拿到政府給的養老補貼,每月領到補貼奶奶就會叫上她的麻友去搓麻將??吹侥棠绦腋5男θ菸覀冋娴暮芨吲d?,F在不止老年人有養老補貼、農田耕保金(每年每人360元)---。家鄉的年輕人都在附近的成都市新都家具園區基地內家具廠打工、上班,每月有著2000-3000多元穩定工資,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農村每家每戶人員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享受看病住院、門診報銷的待遇,農村的年輕人也在開始繳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一政策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在今天成為了現實。就在最近成都又出臺了城鄉戶籍統籌新政策,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異,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外出務工人員可以就近解決子女入學、戶籍等問題了。說到農民工子女入學,更要感謝成都市政府。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嚴重的存在著農民工子女入學難題,成都率先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免費在城市公立學校讀書,終于可以像城市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了。有位哲人說過:平等,首先是教育的平等,在今天的成都甚至更多的城市終于基本上實現了受教育機會的平等??吹礁骶咛厣拇彐偫锇傩瞻簿訕窐I的幸福生活,特別是爺爺奶奶的幸福晚年生活我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滋潤下,我家堂前偶爾才可看到的燕子,如今已經是老人手中的養鳥。“什么是家里富裕的象征?三轉!衣車的輪子轉,手表的指針轉,還有就是收音機轉好的線圈。”這是父輩們的話,舊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衣車早就淘汰了,縫紉的工作被一再細分;手表從實用品變成了裝飾品;每家每戶基本添置了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手機、電話甚至還有的家庭購買電腦裝上寬帶,現代化的生活極大的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加強了與外界信息的溝通聯系„„這么的一切一切變化,細算起來不過二三十年。這難道不是奇跡嗎?

在改革開放春風滋潤下,身邊的細節無處不在升級。衣服變了,從以前慈母手中的線,變成了一件件華麗的衣裳,三十年前的人們有誰會想去穿上亮麗的婚紗裝拍下自己美麗的一刻呢?飯菜變了,從以往的單調的一雙筷子,變成了餐桌上完備的餐具.三十年前有誰會想人們會喜歡吃生魚片呢?茶葉變了,從往前一塊大餅似的包裝變成現在經過高溫殺毒的茶包,三十年前有誰會想茶也可以變成一罐得體的飲料呢?出行的方式變了,從以往的自行車時代變成了如今的摩托車、電瓶車、汽車時代,便利的公共交通時代,三十年前有誰會想到公交車里面有電視看、空調吹送,地下有地鐵在飛奔呢?

四 改革開放人民的思想解放帶來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滋潤下,人民思想也在拔節成長著。人們思想解放,極大調動生產力,經濟高速發展。“香港、澳門回歸” 、中國入世、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盛會、劉翔的中國速度趕超了世界記錄、嫦娥奔月、上海世博會順利開展,中華民族越來越因國家強盛而自豪。長年酣睡的東方民族,成都也在改革開放的春雷中開始蘇醒,演繹“西部開發”的傳奇。用世界的眼光看未來,用先進的思想自我武裝,“成都人”自信滿滿地走上世界的政治經濟舞臺。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文化的相互滲透,無不有全體中國人的努力和足跡。

泡上一杯清茶,回味生活點滴,10余年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工作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這就是現在的我。如果我活在三十年前呢?沒有改革開放來自農村的我恐怕就是裝上一杯開水,在昏黃的燈下思考未來的出路,為了生活在農田默默耕耘吧!父輩們的那種生活是那樣的熟悉,卻又那樣的陌生。我們也難想象那種清貧的日子,就如同我們的下一代也難想象我們怎么能對著如此“落后”去重復自己的生活一樣。

繼往開來,我們走著一條前人未曾涉足的路,它注定不會一帆風順。這不可能是平坦大道,甚至會鋪滿荊棘。改革開放讓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奇跡不斷延續下去,期望祖國越來越強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快樂!幸福!

停筆,涌動的思潮久久難以平息。穿越了三十年時空的斷想,回響在耳邊的是鄧小平老人那濃濃的川音,“發展,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10秋行政管理???吳 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二24班勵志主題班會下一篇:副鄉長述職述廉報告xx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