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師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09-22

第一篇:教師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許諾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淺談人類命運共同體 機械1507班20153636 雷丹

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歷史,人類經歷了血腥的熱戰、冰冷的冷戰,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巨大的進步。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著不同國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分歧甚至對立,國際形勢動蕩多變,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之際。 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國家之間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一國經濟目標能否實現與別國的經濟波動有重大關聯。瞬間萬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傳導機制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了“地球村”,各國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國家成為一個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球利益鏈中斷。

當今世界仍存在著各種爭端與沖突,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F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

顯然,在核威懾下,爆發一場高烈度的戰爭的可能性幾近為零。那么,人類的未來又在何方?我們的先輩拘囿于腳下的土地,爆發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當我們仰望星空時,變革的種子早已種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很大,當人類有能力邁出太陽系,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地球人。毫無疑問,人類想邁入星際時代,各國通力合作必不可少,人類終將命運一體。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迫切呼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們深入交流,增進彼此理解。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運共同體的堅固紐帶。

濟全球化讓人們利益相互交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了70億人走向共同發展的可能。世界經濟早已走出一國壟斷,成為無法割裂的整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了找到利益支點,以共同發展讓更多人共享美好未來。 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區域內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 “全球觀”,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愿望,體現了中國與各國合作共贏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份責任。以此為指引,中國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公共產品,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動力。

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帶頭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為更加開放繁榮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努力;再到積極推動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推動降低貿易成本、加強貿易投資政策協調;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中國提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發展理念,首次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中國繼續唱響“開放型經濟”,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計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合作倡議„„一系列倡議和行動,旨在消除全球發展鴻溝,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遵循這一邏輯,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提出一系列中國理念、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

命運共同體,體現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告訴世界,“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

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高屋建瓴地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第二篇: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題七: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題導入】

聯合國成立70年以來,國際格局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和調整,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動蕩此起彼伏,恐怖主義、毒品威脅、重大疫情、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層出不窮。和平與安寧的生活對于世界一些地區的居民來說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世界各國領導人齊聚紐約,共同探討如何建設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聯合國講臺,向世界闡述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為世界和平發展提出了中國路線圖。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進程加速發展,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格局加速調整和變革,卻也在調整和變革中遭遇必然的分歧與碰撞。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響應時代呼喚,順應時代潮流,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建設性方案。

【熱點呈現】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一重要理念。隨后,又提出了打造政治、經濟、安全、文明、生態“五位一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這是在洞察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演變大趨勢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新型國際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大主張一脈相承,互為補充,展示出中國對建設健康國際關系和美好世界的理想與追求。為此,2015年中國外交活動遍及世界七大洲,雙邊與多邊外交齊頭推進,全面開花,成果累累,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大幅提升,充分展現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與風采。

中國外交活動遍及世界七大洲,全面開花,成果累累。

據統計,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總共出訪了巴基斯坦、俄羅斯、美國、南非、英國、越南等11個國家,接待了26個國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總書記來訪,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亞非領導人會議、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中國—非洲合作論壇、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等九場重大國際性活動。出席這些活動期間,習主席還爭分奪秒,開展了大量的雙邊活動,會見了約70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尤其在訪問非洲期間,習主席除了出席各種會議外,還單獨或集體會見了45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1 2015年,我國還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活動、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拉美論壇首次部長級會議、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會議、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海合作組織政府首腦會議等許多重要“主場外交”活動。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包容的旗幟,主張“結伴不結盟”,同世界多數國家結成各種戰略伙伴或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又有7個國家加入到中國“伙伴”的行列,不少國家提升或深化了同中國伙伴關系的規格和內涵,使許多雙邊關系上了新的層次。

積極推進大國外交,互利合作不斷擴大和加深。

習主席成功訪問美國,為中美關系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兩國元首繼莊園對話、瀛臺夜話后,又進行白宮秋敘,再度確認共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保持高水平運行。兩國高層領導人頻繁會見,就兩國各項合作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及時深入磋商,國際事務中相互配合與支持,雙方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和提高。

中歐關系也展現出全面深入發展的新氣象,英德法三大國同中國的關系都有嶄新進展。中英兩國同意建立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創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成為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深化互信與合作的標桿。法國總統、總理先后訪華,為中法關系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德國總理再次訪華,開啟首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雙方將共同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級版”。在華首次舉辦的中國—中東歐會晤,16個國家的總統或總理來華,共商合作,確認共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和六大重點合作領域。另外,中國同歐洲21個國家開展高層往來,密切了雙方合作關系。中歐關系已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展示出良好勢頭。

中國同發展中大國關系也在持續發展,特別是與金磚國家的關系更加密切與深化。在第七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中,習主席提出金磚國家構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弘揚多元文明、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伙伴關系倡議,受到各國領導人的稱贊。

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平穩發展。

一年來中國堅持睦鄰友好政策和“親、誠、惠、容”方針,促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平穩發展。習主席訪問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越南四個鄰國,14個鄰國中有12個國家領導人訪華或來華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其中9個國家元首參加了中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慶?;顒?。

2015年,中國成功接待印度總理訪華,增進了中印兩個發展中大國的互信與合作。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后,中國第一時間提供援助,尼泊爾人民親身體驗到中尼友誼的溫暖。中國同哈薩克斯坦等中亞鄰國密切交往,各種合作顯現喜人成果。中俄蒙三邊合作步入良好發展階段。中國同中南半島各國首次舉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外長會議,開啟了這一新型次區域合作進程。

中韓、中澳(大利亞)自貿協定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完成談判,中—新(西蘭)自貿協定升級談判準備和中日韓自貿談判的進展,都是中國推進自貿戰略和打造立足周邊、輻射全球自貿網絡的重大收獲。

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拓展互利合作的新領域、新模式。

2015年,中國同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都取得全面深入的嶄新發展。在亞洲方面,一是習主席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提出新形勢下深化亞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的倡議。二是堅持與東盟增進互信、融合發展、求同存異的發展大方向,推動中國—東盟關系保持健康發展。三是利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渠道,大力推進同中亞諸國互利合作,使雙方關系日益充實和密切。四是積極開展與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與務實合作,促使中國南亞關系邁向新的水平。

在非洲方面,除了近20個非洲國家領導人正式訪華或來華參加各種活動外,2015年對 2 非外交最出彩的活動,則是首次在非洲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習主席與南非總統共同主持這次論壇,同非洲50國領導人及非盟委員會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規劃中國與非洲未來各個領域的合作,把中非傳統友好合作關系提升到嶄新的水平。

拉美方面,在構建“五位一體”中拉關系新格局的基礎上,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華召開,達成構建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新共識,全面啟動了中拉整體合作機制。

總之,2015年,中國以嶄新面貌活躍在世界舞臺,由國際事務的參與者開始向積極引領者轉變。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等一系列重要國際和區域會議上,中國都成為會議的主要角色,其發出的倡議也都獲得熱烈響應,展示了發展中的中國始終不渝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積極承擔自己肩負的國際責任的決心和信心。

【熱點解讀】

一、習近平為何屢次提出打造“命運共同體”?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已成為習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重要信號。打造“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新戰略,意味著各國需要求同存異和休戚與共,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謀求共同發展,以不斷對話與協調來增加凝聚力,以不斷建設和完善機制性合作來發揮建設性作用。這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外交新理念。在國際格局深刻變化,利益日益多元的國際背景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正為國際公平公正秩序構建新的藍圖。

(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4年4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1個月后,在亞洲相互協作和信任措施會議(亞信)第四次峰會上,習近平又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亞洲安全觀”。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化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我國對外交往中一直踐行的重要主張。

2013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做主旨演講強調“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 此后的8月、9月,習近平分別明確提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命運共同體”關系。他在會見老撾國家主席朱馬里時指出,中老關系不是一般意義的雙邊關系,而是具有廣泛共同意義的命運共同體。他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指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

2013年10月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又強調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命運共同體”外交色彩鮮明,目的就是將中國放入世界,同世界具有不同傳統和觀念的國家相互溝通,建立合作,爭取理解。共同發展的前提,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而這一點,同樣包括在“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中,體現著中國和平崛起的愿望。

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非洲展開首次海外出訪。他在坦桑尼亞發表演講時指出,中非雙方始終有著共同歷史遭遇、發展任務與戰略利益的命運共同體。

5個月后,習近平同肯尼亞總統肯雅塔舉行會談時再次指出,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 2014年7月,習近平會見南非總統祖馬,第三次提到中非是命運共同體,并進一步表達中國愿同非洲國家分享發展經驗,促進非洲和平發展和一體化的意愿。

此后,“命運共同體”理念跨越重洋,落腳于南美,逐漸走向世界的其他版塊。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 3 類命運共同體。從雙邊命運共同體,到地區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從時代潮流的大視野審視中國、亞洲和世界,全面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內涵,并勾畫出了如何建設這一共同體的路線圖。這一理念成為中國外交在國際舞臺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幟。

(二)維護和平,謀求發展,構建公平公正國際新秩序。

“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一貫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的外交戰略。長期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因地域、歷史、經濟等因素緊緊聯系在一起,“命運共同體”展現了習近平對中國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也給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帶來了新氣象。

現今西強東弱、北富南貧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在國際事務中,發達國家仍然掌握著更多的發言權。“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對未來世界新秩序的構想和理念,其中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和強弱,都應該是平等的。中國積極構建“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話語權,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而只有互相把命運緊緊相連,攜手共進,才能做到這一點。

“命運共同體”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戰略判斷,是中國基于國家安全認識和人類共同安全認識的新實踐,也將開啟世界外交的新模式。

“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共識和穩定合作預期,能夠經受一定程度壓力考驗的關系。它在政策層面的一個重要體現,是雙方不機會主義地利用國際環境變化中出現的機會,不通過向對方施壓以獲取利益作為優先的政策手段。比如“新亞洲安全觀”,就體現了亞洲意識和亞洲責任,也就是亞洲各國應該加強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利益與共、安全與共,共筑安全、共謀發展,以集體之力、合作之力,來共同應對危機和挑戰,攜手維護亞洲的和平和發展。

攜手并進,命運與共。21世紀,經濟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國與國的距離,互聯網則進一步拉平了這個世界,人類命運日益休戚與共。

打造“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人類文明走向作出的戰略思考,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如何相處這個宏大課題制定出的中國方略。

打造“命運共同體”也是中國基于全球安全形勢和當前國際格局,做出的外交戰略新部署。

這一新論斷、新理念,必將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建立國際格局新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知識鏈接: 1. 共同體:“共同體”的本義是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共同體真正為人熟知并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重要概念,是在196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時。此后,共同體逐步成為一種較高形態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一體化程度介于關稅同盟和經濟聯盟之間。

共同體可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為基于利益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的同時強調權責對等的責任共同體、追求在互利合作中共同進步的發展共同體和最高形態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世界范圍內以共同體形式存在的區域合作組織,主要有歐亞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這些組織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推動了自身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外部性問題日益增多。因此,對共同體的理解和認識也應超越區域經濟合作的范疇,追求更高層面、更深層次的共同發展。

2.命運共同體: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近年來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也是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其含義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亞洲一體化機遇與挑戰并存,任何國家在亞洲都不可能脫離其他國家單獨發展。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倡導用“一帶一路”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

4 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當務之急。國家之間應加強溝通,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實現國家間基礎設施的對接。

其次,需要大大提升工業化、現代化發展能力。優化現有貿易結構,因地制宜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深化人文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絲綢之路精神為紐帶,深化與沿線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大互派留學生、聯合辦學、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力度,聯合開發文化旅游產業。

最重要的是構建生態環保協作機制。推進沿線各國生態環保領域的協調協作,共同保護人類美好家園。

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已逐步獲得國際共識,但是由于目前國際社會存在的各種價值觀仍主要服務于不同國家的現實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仍是一個長期、復雜和曲折的過程。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思想的豐富。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變化,中國外交思想與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呈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大國關系上,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在國與國相交上,要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與各國廣結善緣,打造覆蓋全球的多姿多彩的伙伴關系網和越來越大的朋友圈(見下表);在地區爭端上,中國倡導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中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必須處理好與其他大國、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一)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傳承了亞洲傳統歷史文化的精髓。亞洲文明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亞洲國家山水相連,友好交流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聯系。發端于中國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承載亞洲經貿人文往來的友誼之橋。600多年前,鄭和率領全球最強大的艦隊七次遠航,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執行“以德睦鄰”的和平對外政策,輸出的不是殖民掠奪,而是瓷器、絲綢和茶葉。西方學者統計,到工業革命之初,亞洲約占世界經濟總量2/3。亞洲歷史上也不乏戰爭,但和平與合作始終是地區繁榮的堅實基礎。

近代以來,亞洲錯失工業革命浪潮,落后挨打,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和殖民之苦。亞洲國家同聲相應,書寫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壯美篇章。大批精英人士開始從近現代國際關系視角審視本國和亞洲的定位,探索亞洲合作路徑。兩次世界大戰創劇痛深,日本軍國主義給亞洲人民留下了無以復加的慘痛記憶,為霸權侵略張目的“大東亞共榮圈”被丟進歷史垃圾堆。二戰后,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舉起區域聯合的旗幟,萬隆會議有力鼓舞了亞洲各國聯合自強。但由于亞洲處在美蘇冷戰前沿,分屬于東西方兩大陣營,亞洲區域合作直到冷戰結束以后才真正開始。歷史經驗表明,亞洲各國和則利、斗則損。亞洲復興來之不易,聯合自強才是正道。

(二)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順應了世界和地區發展的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各國利益交融、休戚與共。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斷調整,世界的長期發展不可能再建立在一些國家厚斂財富、一些國家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必須走共同發展之路。歐洲一體化走在世界前列,北美、拉美、非洲等紛紛推進一體化建設,深化亞洲區域合作是大勢使然。

二戰結束后60多年來,亞洲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擺脫積貧積弱,創造了舉世公認的“亞洲奇跡”,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5年間,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2/3。同時,區域合作為亞洲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各國相互依存度不斷提升。進入新世紀以來,亞洲區內貿易從8000億美元增長到3萬億美元,貿易依存度超過50%。亞洲開發銀行報告稱,亞洲已成為全球自貿區 5 建設最活躍的地區,自貿協定數量由2002年的70個激增至2013年初的250多個。中韓、中日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不斷取得新進展。以東盟為主導的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為地區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深化地區國家利益融合,實現共同發展,是地區國家的普遍期待。

(三)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反映了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訴求。和平與發展既是當前亞洲形勢的主流,也是各國的共同利益和民心所向。亞洲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解決重大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各國頭等大事。亞洲被公認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復蘇不穩,亞洲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美國主導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美歐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全球貿易版圖面臨巨大調整,亞洲要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穩定的第三極還有待努力。亞洲國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內部經濟改革任務繁重,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談判難度增大。抱團取暖,共推亞洲方案,才能在規則制定中爭取主動,贏得長遠。

亞洲地區快速崛起,吸引世界主要力量加大對亞洲的戰略投入,為地區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地區合作與競爭同步上升。亞洲在安全上面臨不少麻煩和困擾,既有二戰殘余、冷戰積怨、海上爭議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自然災害、跨國犯罪、網絡安全、能源和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挑戰。軍事同盟呈強化之勢,一些國家間互信赤字嚴重。亞洲國家普遍希望通過加強對話協商解決矛盾分歧,以互信合作維護地區穩定,在和平有利的環境中謀求發展。

(四)倡導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昭示了中國周邊外交的方向。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完成了西方國家歷時百多年的現代化進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得益于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也促進了亞洲的穩定和繁榮。中國發展與亞洲地區整體崛起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睦鄰友好政策,深化同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為亞洲繁榮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2013年中國與東亞和南亞國家貿易額超過1.14萬億美元,前十大貿易伙伴中半數來自亞洲,對外投資約七成投向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許多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中國是亞洲區域安全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是維護亞洲地區和平穩定的堅定力量。隨著中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國和亞洲的利益聯系將更加密不可分。

面對正在發展壯大的中國,地區國家的心態悄然變化。一方面期待上升,希望更多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由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另一方面擔憂加劇,害怕中國在亞洲“一家獨大”,擠占別國發展空間,走國強必霸的老路。

歷史經驗表明,強國之路始于周邊。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要得到亞洲國家的認同和支持,要把中國人民的夢想同亞洲人民的夢想連接在一起。中國越發展,同亞洲和世界的聯系越緊密,就越需要鞏固在亞洲的戰略依托。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長期以來堅持的睦鄰友好周邊外交政策的傳承和創新,旨在把中國的發展和安全寓于亞洲整體發展和共同安全之中。這不僅是中國對亞洲前途和命運的責任和承諾,更是中國實現自身長遠發展所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

知識鏈接:

1.明朝以德睦鄰的外交政策: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在大多數時期內均采取儒家傳統思想,作為制訂外交政策的指導思想,采取以德睦鄰的外交政策,與周邊國家和政權發展友好關系,互通有無,互相了解,增進友誼,豎立起中國作為一個和平大國的形象。明朝初年的對外交往可以說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中最為成功的時期。其中以德睦鄰與勸和息爭成為這一時期外交的兩大主題。

明初的以德睦鄰,主要體現在廣交鄰國,以誠待人,與鄰為善,全面發展與鄰國關系。 明朝建國以后,在外交上的首要舉措是“遣使四方”,宣傳明王朝以德睦鄰外交政策,全力改變由于元朝時對外頻繁用兵,與周邊國家矛盾尖銳達到“四方遐遠,信不好通”的局面,積極恢復元代以來與周邊國家斷絕的官方關系。永樂年間繼承了洪武年間的以德睦鄰政策,并且表現得更為開放。鄭和下西洋,遠航亞非30余國,宣傳明王朝的德政和睦鄰友好政策,同時健全和完善會同館、四夷館、市舶司等涉外機構,積極招徠外人,最多時一年接待外人竟達萬余人之多,不僅建立起以明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同時也開創了外交新局面。

明初通過遣使四方,接受外國朝貢,給周邊國家統治者冊封,封山、頒布信誥、印章,贈送冕服、書籍等,樹立起在周邊國家中的威望。明朝皇帝作為大國君主,雖不免有讓四夷稱臣入貢的帝王思想,但并非要從政治、經濟上控制那些自愿申請作為明朝藩屬、朝貢國的小國,對這些依附于明朝的小國,是以誠相待、以鄰為善、以德睦鄰,完全有別于元代那種擴張政策,也有別于近代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奴役控制,因此很容易得到周邊國家信任,成為發展中外之間和平友好交往的政治基礎。

明朝在外交上采取以德睦鄰的外交方針,但并非以軟弱示于外人。明朝期望與周邊鄰國和平友好相處,但在自身受到外來威脅之時,則并不排除使用武力對付外來威脅。明朝在反擊外患的同時,也十分注意維護周邊地區的和平環境,對一些惡意侵略鄰國及危及周邊和平局面的政權,明政府先是勸導,勸其與周邊國家和好,但對以強凌弱、危害鄰國以及自身利益安全者,也不得不使用武力。

明初時期推行的以德睦鄰外交方針,對于國內經濟發展、政治穩定、邊疆安全及反擊外患的勝利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大東亞共榮圈:1940年7月26日日本提出的所謂構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妄圖在亞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大帝國的侵略計劃。早在1936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就決定了作為長期國策基本方針的《國策基準》,把確保日本在東亞大陸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作為“帝國應該確立的根本國策”。這是“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初設想。1938年11月3日,近衛文麿政府發表關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這一聲明的實質是表明日本要獨霸中國東北及更廣大地區。

日本對東南亞豐富的大米、橡膠、錫、石油等戰略資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奪取南洋作為支持其侵略戰爭、獨霸亞太地區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占領荷蘭、法國等地, 7 并威脅英國本土。日本政府認為形勢對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進”戰略和殖民侵略計劃。1940年8月,近衛內閣正式宣布了《基本國策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為“大東亞新秩序”的口號蒙上一層“皇道主義”色彩。同年,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上臺后的演說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榮”為幌子,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基礎的”,囊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在經濟上由日本壟斷“共榮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在軍事上通過占領南洋地區,利用其資源和戰略基地,與英、美進行爭奪亞太地區霸權的持久戰,建立日本的勢力范圍。

日本“南進”戰略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方針加劇了它與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緊與德、意法西斯勾結,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40年代,日軍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馬來亞、泰國、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廣大東南亞地區。日本侵略者以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可以得逞。但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使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徹底破滅

三、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雖仍有不少矛盾沖突,但和平、發展、合作是世界潮流,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是主導性趨勢。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從未像今天這樣與外部世界的命運緊密相聯。中國倡導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著眼于全球化時代人類發展進步的崇高事業,立足于國家長遠發展和周邊繁榮穩定,為亞洲乃至世界未來福祉打出的中國方案。中國倡導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借鑒了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依托區域一體化進程以及地區國家謀求共同發展與安全的共識,強調以命運共同體意識處理好國家間關系,實踐目標更為高遠,理論內涵更加豐富。

(一)以共同發展作為核心要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每個國家的核心任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利益深度交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共同發展是唯一出路。各國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宜推動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對接,在維護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合作共贏。

(二)以互信協作維護安全環境。各國要實現共同發展,離不開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和地區環境,這需要各方共同作出努力,共同承擔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在新形勢下,宜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零和博弈,努力實現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

(三)以開放包容推進機制建設。亞洲地區多樣性突出,發展道路多元化。每個國家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當得到尊重,地區多樣性可以轉化為互補互促的發展活力和動力。亞洲應繼續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經驗,發揮本地區各種合作機制的協同作用,歡迎域外國家參與亞洲地區合作,為亞洲的穩定和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各方應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分歧,構建維護亞洲長治久安的區域安全新架構。

(四)以文化互鑒凝聚理念共識。亞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多種文化共存于全球化世界當中。應摒棄文明沖突的思維,促進文化交流交融。亞洲國家應傳承和發揚講信修睦的文化傳統,堅持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的亞洲方式,鼓勵不同國家文化交流互鑒,和諧共存。

(五)以和衷共濟強化感情紐帶。守望相助是亞洲各國的寶貴精神財富。地球村時代的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問題,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合作應對,扶貧濟弱應得到提倡。大國扶持小國、富國援助窮國,休戚與共,同舟共濟,方是人間正道。

亞洲命運共同體是涵蓋政治、經濟、安全、社會和文化等多領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關 8 乎亞洲各國利益與發展方向,將決定崛起的亞洲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和內容,其內涵和外延將隨著歷史進程不斷豐富和延展。

知識鏈接:

亞洲共同體三大內涵:利益命運責任。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了構建亞洲共同體的三大觀點:第一,堅持共同發展的大方向,結成亞洲利益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亞洲各國的發展,不可能獨善其身,更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甚至是“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數效應。亞洲國家要繼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把經濟的互補性轉化為發展的互助力,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實現互惠共存、互利共贏。第二,構建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形成亞洲命運共同體。實現亞洲共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經濟融合。創造亞洲的美好未來,要靠各國的自身發展,更要靠地區的共同進步。中國有句諺語,“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地區國家要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在開放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系牢經濟聯系的紐帶,抓住創新發展的機遇,掌握自己的發展命運?;A設施互聯互通是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地區各國應攜起手來,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維護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打造亞洲責任共同體。亞洲的進步得益于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和平穩定是亞洲發展的基礎保障。遠親不如近鄰,近鄰可成友鄰。實現亞洲的和平與穩定,需要地區國家凝聚共識,積極作為,共同擔當起應盡的責任。各國應推動安全對話與磋商,加強災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積極探討建立亞洲區域安全合作框架。

四、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機遇

亞洲的發展正在全方位地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很多人認為“亞洲半球”正在崛起,“亞洲世紀”即將到來,世界權力重心正在東移。從世界和亞洲發展的大趨勢看,亞洲在新時期面臨著實現整體崛起的機會之窗。

1.亞洲經濟繼續領跑全球。亞洲有望長期擔當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的重要引擎。一些研究機構預計,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板塊的亞洲,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超過歐盟和北美。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35年亞洲占世界經濟比重將從2010年的28%上升至44%,2050年增至52%,人均GDP將達到歐洲當前水平。

2.和平穩定是大勢所趨。和平是發展的基礎。亞洲國家雖有矛盾分歧,但普遍重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致力于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分歧,熱點問題處于有效管控之中。亞洲地區安全秩序日益向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方向發展。

3.機制體制支撐有力。亞洲地區各類合作機制蓬勃發展,東亞地區建成了10+3合作、多個10+1合作、中日韓三國對話與合作、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六方會談等一系列合作機制,涵蓋南亞八國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政治、經濟、安全、人文等多領域機制相互補充,協同發展,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4.亞洲意識不斷增強。亞洲國家各領域交流相得益彰,利益深度交融,崛起勢頭強勁,各國對亞洲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斷上升。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亞洲大多數經濟體80%以上的入境游客來自亞洲內部。區內交流交融為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打造了日益牢固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二)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挑戰

在看到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機遇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歷史和現實的障礙,不能失去憂患意識。

1.亞洲多樣性突出。各國發展水平、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差異明顯,增加了地區一體化的難度。

9 2.地區局勢仍有不確定因素。熱點和敏感問題集中,朝鮮半島、東海、南海、阿富汗等一系列問題敏感復雜。日本領導人悍然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挑戰二戰結束后的國際秩序,造成地區國家關系緊張。

3.地區架構建設滯后。短期內難以建立類似歐盟的單一治理機構,現存各類合作體制將長期并存,協調各方利益難度較大。諸多地區自貿協定的“面條碗”效應明顯,經濟一體化推進路徑博弈突出。本地區安全合作長期滯后于經濟合作,尚未建立符合地區實際、滿足各方需要的區域安全架構。

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面臨的困難和障礙從另一側面說明了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各國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本身就是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總之,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機遇與挑戰交織共生。展望未來,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把握機遇、化解挑戰、化危為機的運作難度同樣前所未有。這需要亞洲各國精心謀劃、戮力同心、共創偉業。

知識鏈接:

“面條碗”效應:又稱“意大利面條碗”效應(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該詞源于巴格沃蒂(Bhagwati)1995年出版的《美國貿易政策》(U.S. Trade Policy)一書。是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貿易協定(RTA)下,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這種現象貿易專家們稱為“意大利面條碗”現象或效應。例如,在每個雙邊自貿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中,有關“原產地規定”的條款越來越多,也變得更加復雜,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汽車原產地規則就是一個典型。

五、中國是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是亞洲國家的共同事業。中國保持自身穩定和持續發展,促進睦鄰友好合作,這將為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正能量。中國應該也能夠發揮帶頭和示范作用,在地區事務中更多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促進地區國家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把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作為共同目標和自覺行動。

(一)以高層交往促進睦鄰友好。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本,發展繁榮之基,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起航之港。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周邊外交。2013年,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密集開展外交活動,基本實現與亞洲國家高層交往全覆蓋。中國全面深化同亞洲國家關系,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升與文萊、斯里蘭卡合作關系,同巴基斯坦實現在一個多月內兩國總理互訪,同印度實現半個世紀以來兩國總理首次年內互訪。中國建國以來首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形勢下周邊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大政方針,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中國將首先身體力行,還將與亞洲國家通力合作,使和平、合作、共贏成為地區國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

(二)以自身發展促進亞洲共同發展。近年來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已成為亞洲整體發展的重要牽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中國新一輪改革符合自身利益,也將促進中國的對外合作。中國推進經濟轉型,挖掘市場潛力,擴大對外投資規模,將給全世界帶來新的機遇。“近水樓臺先得月”,亞洲國家無疑將首先受益。

中國把握亞洲發展脈搏,找準地區國家的利益契合點,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與東盟“2+7合作框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議。中國將與亞洲國家密切協作,確保這些倡議落到實處、早見成效,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造福亞洲各國人民。

中國將以正確義利觀為指導加大對亞洲國家的幫扶。將繼續增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幫助他們實現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鼓勵有實力 10 的中國企業擴大對亞洲國家的投資,積極參與亞洲國家的發展建設。在亞洲國家面臨自然災害等困難時,中國也將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

(三)以區域合作促進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合作。亞洲現有的東盟、10+

3、東亞峰會、南盟等合作機制各有發展特點和重點方向,應發揮各自優勢,互補互助,形成合力。中國將繼續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提出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同東盟國家商簽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這將有助于實質性提升與東盟的合作。中國打造中國—南亞博覽會合作平臺,愿深化同南盟的務實合作。

中國加快實施周邊自貿戰略,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和中韓、中斯(里蘭卡)、中蒙、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我們還將與亞洲國家加強協調,共同探討建設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合作體系和信用體系,促進地區經濟融合,增強亞洲國家共同抵御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

(四)以安全合作維護亞洲和平穩定。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追求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致力于同周邊國家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中國積極與亞洲國家拓展防務與安全交流,全面參與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做區域多邊安全機制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將努力為亞洲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安全公共產品。

中國致力于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在朝核問題上,積極開展勸和促談工作,為推動局勢穩定作出了不懈努力。有關各方圍繞重啟六方會談互動增多,半島局勢逐漸趨于緩和。中國支持阿富汗推進廣泛和包容性的民族和解,積極參與阿富汗重建和涉阿地區合作。

中國將繼續妥善處理同有關國家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在涉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問題上,中國將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中國也從來都是從大局出發,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

(五)以人文交流豐富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近年來,中國與亞洲鄰國人文交流空前活躍,合作領域不斷拓寬,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提出的親、誠、惠、容理念代表了中國的友鄰之道。親是指要鞏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友好情誼,誠是指以誠待人、以信取人的相處之道,惠是指踐行惠及周邊、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大國胸懷。我們要同周邊國家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認同、更支持。

中國將繼續全方位推進人文交流,深入開展文化、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廣交朋友,廣結善緣。中國將根據亞洲國家的實際需要,繼續向他們提供獎學金和培訓項目,幫助亞洲國家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中國也將同亞洲各國交流治國理政的經驗,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努力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不斷譜寫人文交流新篇章。 【問題思考】

面對南海領域的爭端和鄰國日本對待歷史問題的態度,中國政府應該這么做才能推動亞洲更好地“邁向命運共同體”? 【資料擴展】

1.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華網,2015年9月28日。 2.《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廣西人民出版社。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news/opinion/201412/018f69e4-6fbf-480e-92d7-f7633c04e57d.shtml

第三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得體會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心得體會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去年10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黨章,今年3月載入中憲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國共產黨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和堅定決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納入聯合國文件,今年6月又被寫入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青島宣言。外媒評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整個對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總書記兩次在聯合國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后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今天我向大家匯報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

舉行的,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標題是《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任務,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題中應有之義。然而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世界經歷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人類面臨重大抉擇,是重走封閉僵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回頭路,還是開創經濟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時代?是固守冷戰思維,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的舊理念,還是合力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執著于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的舊唱本,還是譜寫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真誠對話、互學互鑒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難題,需要把握國際形勢,樹立正確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我們既要把握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的大勢,又要重視大國關系深入調整的態勢;既要把握經濟全球

化持續發展的大勢,又要正視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演變的動向;既要把握國際環境總體穩定的大勢,又要重視國際安全挑戰錯綜復雜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的大事,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妥善應對和化解我國發展歷史交匯期和世界發展轉型過渡期相互疊加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實現,并不是關起門來發展,更不是要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當今世界各國應該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倳浱岢鰣猿忠跃S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歷史潮流潮

流,回應時代要求,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世界的繁榮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篇講話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第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第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正一一對應著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的理念。同時也呼應著國內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今年4月,總書記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談到,“不論是國內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獲得感為目標,要不斷為民眾提供信心和穩定預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總書記從人類發展進程的高度,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出中國領

導人的天下情懷和品格風范。

下面我分別匯報五個部分的學習體會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們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推動周邊環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動形成攜手并進,共同發展新局面。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天然同盟軍,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好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大文章。

具體而言,就是積極同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同俄羅斯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歐洲發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伙伴關系,同金磚國家發展團結合作的伙伴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

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實現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同周邊國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國家共謀發展,推動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新發展。其中,向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備軍和危機應對快速反應部隊建設。

我們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面對美國不斷以單邊主義行動挑起貿易爭端,破壞多邊貿易體制的行為,我國在按照自身既定節奏,堅定推進改革開放的同時,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氣魄與擔當。15年宣布設立為期十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支持聯合國工作,促進多邊合作事業,現在,基金已正式投入運營,將把資金優先用于聯合國及相關國際機構提出的和平與發展項目。

第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

安全格局,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今年以來,朝鮮半島局勢出現積極變化,在事實上實現了中方提出的雙暫停倡議??植乐髁x、難民危機給世界安全帶來了挑戰,當前,難民數量已經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歷史紀錄,這些問題都與地緣沖突密切相關,化解沖突是根本之策,中國提供2億人民幣人道援助用于幫助敘利亞難民和流離失所者。

第三、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啟示我們引導全球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去年9月,20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聚焦全球經濟治理等重大問題,首次將發展問題納入全球宏觀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動計劃。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中國經濟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力,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也對降低世界經濟波動風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減貧奇跡,改革開放以來,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對于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成功探索出一條減貧與發展相互促進、并行推動的增長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4000多億元人民幣。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國將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各國出口提供新機遇,為各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搭建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繼續奉行互利互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來實現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贏的熱潮。2013年至2017年,中國同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5萬億美元,為沿線國家與地區創造了數以10萬計的就業崗位。

第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動中國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學互鑒,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促進不同文明和諧相處,包容發展。

第五,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

生態體系,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總書記為萬物謀和諧的使命情懷,貫穿國內國際工作大局,始終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中國將繼續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體現了大國擔當

以上是我的學習體會,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第四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并且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范。 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高屋建瓴地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地球、合作、共同發展

一、基本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懷,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總書記接著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二、時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改革開放經過這四十年的不斷探索和推進,中國從經濟、軍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社會等多方面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的局面,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

“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日益相互依存、命運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世界各國更需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三、提出過程

2013年3月,總書記在莫斯科國家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此后,總書記又在不同場合數十次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并賦予豐富的內涵,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

2017年10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將堅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確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

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議在修改憲法部分內容時,增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深刻內涵

1.什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關鍵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體。所謂共同體,是指社會上那些基于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共同特征(種族、觀念、地位、遭遇、任務、身份等)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包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經濟生活、居住地域、語言和文化心理素質為紐帶形成的民族等。

對于不同共同體的關系,馬克思認為,隨著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各種共同體都會逐漸發展,隨著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將會使民族界限逐漸泯滅,形成世界范圍的人群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意味著整個人類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已經成為一種日益緊密的共同體,只有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質和未來。 2.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著全新的合作觀。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表述為合作共贏。而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全球合作理念與實踐而不斷豐富,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范。 “一帶一路”是我國作為上升大國堅持不走傳統大國爭霸、稱霸的老路,而走開放、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新的和平發展道路的體現。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擴大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實現中國發展的轉型與升級,通過合作共建,讓其他國家從中國的發展與合作中獲得發展的新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中國與合作伙伴的戰略理解、戰略共識,使這個戰略成為大家的戰略,成為共同推動新時期開放發展與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3.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發展方案。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是基于當今世界局勢,針對未來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是我國和平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是中國傳統“大同”與“和合”思想的延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智慧。

五、意義作用

1. 是中國大國責任的彰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當今世界的發展具有引領價值,有利于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2013年習近平主席分別倡導建立了“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出打造“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并為此投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出資近300億美元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互聯互通建設,支持沿線國家互利合作。這些舉措印證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彰顯了中國推動人類發展的大國責任。

2.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

“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人類發展角度出發,將國家之間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內涵,并使之提升到了一種新的境界,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共同體的異化,為人類走向“真正的共同體”鋪墊了道路。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服務于世界各國走出現代性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機的需要。全球性危機的解決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國未來地球計劃委員會通過分析全球氣候危機的惡化趨勢,指出應創新國際合作機制,將區域經濟發展帶打造為“低碳排放發展帶”,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溝通與合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研究手段和科學方法。 3. 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將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倡導的互利共贏、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理念是中國和世界互相依靠、共同發展的重要保證。著眼于當前局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承擔大國責任提供了契機,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共鳴,這為我國未來的發展營造了極其有利的國際環境。這種利用共同體理念妥善處理國際社會復雜事務的方式,打開了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新思路,為我國開展公共外交、擴大對外宣傳與交流覆蓋面、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提供了有利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第五篇:形勢與政策人類命運共同體-李潤田[范文模版]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背景與時代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近年來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轉變利益關系零和思想,達到互利共贏,是中國領導人基于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給出的中國方案。

兩次世界大戰后的慘痛后果,讓人們開始反思歷史,逐漸意識到戰爭奪取利益,暴力奪取強權是不可取的。戰后,和平與發展成了主旋律,共同發展、共同迎接挑戰才能獲取最大化利益??紤]現實情況,當前的國際形勢呈現出世界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特點,在很多方面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典例;同時,全球性重大問題層出不窮,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糧食安全、國際恐怖組織等,都是十分難以處理的問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這是全球的問題和挑戰,也需要世界各國團結起來,共同解決和治理。實際上,不論人們身處何國、有怎樣的信仰、愿意如何,未來的發展和命運已經被牢牢地捆綁和相互制約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共同體?;谝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題已是國際發展大勢所趨。 而這樣一個國際戰略有又具備了怎樣的時代內涵呢?

第一, 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戰爭的炮火聲漸漸遠去,一場無聲的戰爭又悄然打響,“文化霸權”、“文化殖民”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國家企圖強行消滅弱勢文化,建立優勢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文化方式對另一國進行侵蝕,達到從根本上消滅另一國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其民族意識。這種消滅文化多樣性的行為限制了文化的發展, 是一種另類的“暴力”,不利于全球發展,我們應當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類思維活力。

第二, 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景觀。所有人類不論國別、信仰、年齡、貧富,都擁有同一個地球家園。資源是共享的,生態環境也是共享的。一個國家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盲目發展,周邊國家也必定遭殃,最后乃至全球都會受到影響。只有各國樹立全球意識,攜手共建地球生態文明,構建一個能與人類長期和諧共處的自然環境,每個國家才能不受影響,友好可持續發展。

第三, 協同制定全球化政策。鑒于跨國犯罪、國際恐怖組織等問題日漸嚴重,國際警察局機構的建設應當更加完善,刑事法規制定也應當互相協調溝通,使得有法可依,不放過每一個應當罪責的人,也不冤枉無罪之人。在其他方面如生態、經濟等發展策略的制定上,鼓勵多開全球性會議,結合各自國情和世界整體發展形勢,制定出各國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第四, 突破利益關系零和思想的藩籬。經濟的全球化最能體現利益模式從零和到共贏的轉變,現如今,從美國的“蘋果”到中國的“大盤雞”,全球國家都參與進生產過程,故而也屬于利益鏈條中的一部分,一同獲益,但如果其中哪一部分出了問題,整體生產都會無法進行下去。一個國家的糧食供應出了問題,產生了大批難民,而這些難民又會逃難到其他國家,影響這些國家的正常發展。這些都表明隨著全球化進程加深,各個國家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我們不僅不能阻止其他國家的發展,反而更應該促進它們的發展。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以一個積極的姿態參與多邊事務,如在聯合國、金磚國家、亞投行組織發揮帶頭作用,幫扶別國發展;在自己經濟情況不太好的情況仍然幫助非洲修筑鐵路;共建“一帶一路”等等。這都體現了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貢獻,和世界合作共贏,體現了中國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實現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鑒,世界才會得到更加和平穩定、持續向好的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建設綠色校園倡議書下一篇:教師趣味運動會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