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醫院icu建設指南

2023-06-23

第一篇:中醫醫院icu建設指南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2010-06-05 23:21:56| 分類: 默認分類|舉報|字號 訂閱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見征求稿)

一、 工作人員管理

1. 工作服:可穿著普通工作服進入ICU,但應保持服裝的清潔。不建議常規穿隔離衣,但接觸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攜帶者,或處置病人可能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應穿隔離衣或防護圍裙。 2. 口罩:接觸有或可能有傳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時,或有體液噴濺可能時,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觸疑似為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應戴N95口罩。當口罩潮濕或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 鞋套或更鞋:進入病室可以不換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應穿鞋套或更換不裸露腳背的ICU內專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觸病人時,不必戴帽子。無菌操作或可能會有體液噴

濺時,須戴帽子。

5. 手套:接觸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或進行無菌操作時,須戴無菌手套;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處理被它們污染的物品時,建議戴清潔手套。護理病人后要摘手套,護理不同病人或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要更換手套。特殊情況下如手部有傷口、給HIV/AIDS病人進行高危操作,應戴雙層手套。

6. 手衛生:應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建議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為I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當手上有血跡或分泌物等明顯污染時,必須洗手。摘掉手套之后、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也必須進行手衛生。有耐藥菌流行或暴發的ICU,建議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員數量:必須保證有足夠的醫護人員。醫師和護士人數與ICU床位

數之比必須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瀉等可能會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病人。 9. 預防接種:崗前應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標陰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

苗。

10.每年應接受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要關注衛生保潔人員的

消毒隔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監督。

二、 病人管理

1.

2. 3.

應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

對于疑似有傳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癥感染,應隔離于單獨房間。對于空氣傳播的感染,如開放性肺結核,應隔離于負壓病房。 對于MRSA、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感染或攜帶者,盡量隔離于單獨房間,并有醒目的標識。如房間不足,可以將同類耐藥菌

感染或攜帶者集中安置。

4. 5. 對于重癥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

建議分組護理,固定人員。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顯受損病人,應安置于正壓病房。 6.

醫務人員不可同時照顧正、負壓隔離室內的病人。 7.

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30°。

8. 重視病人的口腔護理。對存在醫院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

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三、 訪客管理

1.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探視。

2. 若被探視者為隔離病人,建議穿訪客專用的清潔隔離衣。訪客著鞋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建議穿鞋套或更換ICU內專用鞋。

3. 探視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議戴一次性口罩。對于疑似有高傳染性的感染

如禽流感、SARS等,應避免探視。

4. 進入病室探視病人前,和結束探視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

消毒雙手;

5. 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表面。 6. 訪客有疑似或證實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或嬰、幼兒童,應避免進入ICU

探視。

7. 在ICU入口處,建議以宣傳畫廊、小冊子讀物等多種形式,向訪客介紹

醫院感染及其預防的基本知識。

四、 建筑布局和相關設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

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2. 每個ICU管理單元,至少配置2個單人房間,用于隔離病人。設正壓病室和負壓病室各1個。設置病床數量不宜過多,以8到12張床位為宜。

盡量多設為單間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積不得少于9.5M2,建議15~18M2,床間距應在1米以上;單人房間的每床使用面積建議為18~25M2。

4. 配備足夠的手衛生設施。醫療區域包括單人房間,必須設置洗手池。采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等非手接觸式水龍開關,并配備擦手紙和手套。每張病床旁須放置手部消毒裝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張在入口處設置風淋。

五、 醫療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靜脈導管:置管時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鋪設大無菌單、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建議2%洗必泰消毒穿刺點皮膚。更換穿刺點敷料的間隔時間,建議無菌紗布為2d,專用貼膜可達7d,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更換。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h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每天評估能否

拔除導管。

2. 留置導尿: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插管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減少粘膜損傷。對留置導尿病人,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統的完整性,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潔以后還需消毒。每天評估能否

拔除導尿管。

3. 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對氣管插管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須使用無菌水,每日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氣道。每天評估是否

可以撤機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整個引流系統的密閉性,減少因頻繁更換而導致的污染機會。對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較長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換1次,更換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必須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協助及時報告發生的問題。 5. 除非緊急狀況或生命體征不穩定,氣管切開、大傷口的清創術等,應盡量在手術室中進行。更換傷口敷料時遵守外科無菌技術。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機及附屬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外殼,按鈕、面板則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熱的物品如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高熱的物品如一些種類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首選洗凈消毒裝置進行洗凈、80℃~93℃消毒、烘干自動完成,清潔干燥封閉保存備用。亦可選擇2%戊二醛、氧化電位水、0.1%過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無菌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備用。不必

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2. 其他醫療儀器: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聽診器、血壓計、氧氣流量表、心電圖機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儀器的按鈕、操作面板,應每天仔細消毒擦拭,建議用75%酒精消毒。對于感染或攜帶MRSA或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病人,醫療器械、設備應該專用,或一用一消毒。

3. 護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欄、床旁桌、床頭柜、治療車、藥品柜、門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電話按鍵、電腦鍵盤、鼠標等,應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當這些物品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為避免含氯消毒劑對物品的腐蝕,消毒一定的時間(通常15min)后,應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換床單、被服,如有血跡、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及時更換。枕芯、

被褥等使用時應防止體液浸濕污染。

5. 便盆及尿壺應專人專用,每天消毒,對腹瀉病人應一用一消毒,方法:

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

七、 環境管理

1. 空氣:開窗通風、機械通風是保持ICU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空氣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潔凈ICU,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12次。普通ICU,建議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塵埃密度較高的ICU,自然通風對精密儀器防護存在隱患。動態空氣消毒器,可作為替代方法,但要正確估算儀器的數量和安放位置,并進行效果評價。不建議紫外線照射或消毒劑噴灑消毒空氣。負壓隔離病室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6次。 2. 墻面和門窗:應保持無塵和清潔,更不允許出現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各室抹布應分開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間、走道、污物間、洗手間、儲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潔劑濕式拖擦。對于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的ICU,必須采用消毒劑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薦的消毒劑包括0.2%過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劑,但后者刺激味較大。地面被嘔吐物、分泌物或糞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不同房間使用的清潔工具,應分開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劑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不宜在ICU入口處放置踏腳墊并噴灑消毒

劑,不宜在門把手上纏繞布類并噴灑消毒劑。

八、 抗菌藥物管理

1. 參見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九、 廢物與排泄物管理

1. 處理廢物與排泄物時醫務人員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體液接觸暴露和銳

器傷。 2. 擁有ICU的醫院,應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病人的感染性液體可直接傾倒入下水道。否則在傾倒之前和之后應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劑。 3. 生活廢物棄置于黑色垃圾袋內密閉運送到生活廢物集中處置地點。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要求分類收集、密閉運送至醫療機構醫

療廢物暫存地,由指定機構集中無害化處理。

4. 病人的尿液、糞便、分泌物和排泄物應倒入病人的廁所或專門的洗滌池

內。

5. ICU室內盛裝廢物的容器應保持清潔,但不必加蓋。

十、 監測與監督

1. 應常規監測ICU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常見病原體和耐藥狀況等,尤其是三種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相關感染。 2. 加強醫院感染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病人,應采集相應微生物標本

做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

3. 應進行ICU抗菌藥物應用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4. 不主張常規進行ICU病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微生物監測,但懷疑醫院感染暴發、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環境的消毒方法改變,

應進行相應的微生物采樣和檢驗。

5. 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應經常巡視ICU,監督各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發

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

6. 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短期內同種病原體如MRSA、鮑曼不動桿菌、艱難梭菌等連續出現3例以上時,應懷疑感染暴發。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甚至脈沖場凝膠電泳等工具,分析判斷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鮑曼不動桿菌常為ICU環境污染,經醫務人員手導致傳播和暴發,對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ICU環境的消毒次數、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

收新病人。

2.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a) 起草:胡必杰,劉榮輝

第二篇: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080602r

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見征求稿)

一、工作人員管理

1. 工作服:可穿著普通工作服進入ICU,但應保持服裝的清潔。不建議常規穿隔離衣,但接觸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攜帶者,或處置病人可能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應穿隔離衣或防護圍裙。

2. 口罩:接觸有或可能有傳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時,或有體液噴濺可能時,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觸疑似為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應戴N95口罩。當口罩潮濕或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 鞋套或更鞋:進入病室可以不換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應穿鞋套或更換不裸露腳背的ICU內專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觸病人時,不必戴帽子。無菌操作或可能會有體液噴濺時,須戴帽子。

5. 手套:接觸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或進行無菌操作時,須戴無菌手套;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處理被它們污染的物品時,建議戴清潔手套。護理病人后要摘手套,護理不同病人或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要更換手套。特殊情況下如手部有傷口、給HIV/AIDS病人進行高危操作,應戴雙層手套。

6. 手衛生:應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下列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后、進行清潔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后、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后。建議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為ICU內主要的手衛生方法。當手上有血跡或分泌物等明顯污染時,必須洗手。摘掉手套之后、醫護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潔部位時,也必須進行手衛生。有耐藥菌流行或暴發的ICU,建議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員數量:必須保證有足夠的醫護人員。醫師和護士人數與ICU床位數之比必須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瀉等可能會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病人。

9. 預防接種:崗前應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標陰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應接受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要關注衛生保潔人員的消毒隔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監督。

二、病人管理

1. 應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

2. 對于疑似有傳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癥感染,應隔離于單獨房間。對于空氣傳播的感染,如開放性肺結核,應隔離于負壓病房。

3. 對于MRSA、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感染或攜帶者,盡量隔離于單獨房間,并有醒目的標識。如房間不足,可以將同類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集中安置。

4. 對于重癥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或攜帶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議分組護理,固定人員。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顯受損病人,應安置于正壓病房。

1 6. 醫務人員不可同時照顧正、負壓隔離室內的病人。 7. 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30°。 8. 重視病人的口腔護理。對存在醫院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三、訪客管理

1.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探視。

2. 若被探視者為隔離病人,建議穿訪客專用的清潔隔離衣。訪客著鞋較臟,或ICU室外塵埃明顯時,建議穿鞋套或更換ICU內專用鞋。 3. 探視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議戴一次性口罩。對于疑似有高傳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應避免探視。 4. 進入病室探視病人前,和結束探視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雙手; 5. 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表面。

6. 訪客有疑似或證實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或嬰、幼兒童,應避免進入ICU探視。 7. 在ICU入口處,建議以宣傳畫廊、小冊子讀物等多種形式,向訪客介紹醫院感染及其預防的基本知識。

四、建筑布局和相關設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應相對獨立。

2. 每個ICU管理單元,至少配置2個單人房間,用于隔離病人。設正壓病室和負壓病室各1個。設置病床數量不宜過多,以8到12張床位為宜。盡量多設為單間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積不得少于9.5M2,建議15~18M2,床間距應在1米以上;單人房間的每床使用面積建議為18~25M2。 4. 配備足夠的手衛生設施。醫療區域包括單人房間,必須設置洗手池。采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等非手接觸式水龍開關,并配備擦手紙和手套。每張病床旁須放置手部消毒裝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張在入口處設置風淋。

五、醫療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靜脈導管:置管時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鋪設大無菌單、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建議2%洗必泰消毒穿刺點皮膚。更換穿刺點敷料的間隔時間,建議無菌紗布為2d,專用貼膜可達7d,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更換。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h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管。

2. 留置導尿: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插管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減少粘膜損傷。對留置導尿病人,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統的完整性,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潔以后還需消毒。每天評估能否拔除導尿管。

2 3. 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對氣管插管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須使用無菌水,每日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氣道。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整個引流系統的密閉性,減少因頻繁更換而導致的污染機會。對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較長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換1次,更換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必須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協助及時報告發生的問題。

5. 除非緊急狀況或生命體征不穩定,氣管切開、大傷口的清創術等,應盡量在手術室中進行。更換傷口敷料時遵守外科無菌技術。

六、物品管理

1. 呼吸機及附屬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外殼,按鈕、面板則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熱的物品如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高熱的物品如一些種類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首選洗凈消毒裝置進行洗凈、80℃~93℃消毒、烘干自動完成,清潔干燥封閉保存備用。亦可選擇2%戊二醛、氧化電位水、0.1%過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無菌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備用。不必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2. 其他醫療儀器: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聽診器、血壓計、氧氣流量表、心電圖機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儀器的按鈕、操作面板,應每天仔細消毒擦拭,建議用75%酒精消毒。對于感染或攜帶MRSA或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病人,醫療器械、設備應該專用,或一用一消毒。

3. 護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欄、床旁桌、床頭柜、治療車、藥品柜、門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電話按鍵、電腦鍵盤、鼠標等,應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當這些物品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為避免含氯消毒劑對物品的腐蝕,消毒一定的時間(通常15min)后,應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換床單、被服,如有血跡、體液或排泄物等污染,應及時更換。枕芯、被褥等使用時應防止體液浸濕污染。

5. 便盆及尿壺應專人專用,每天消毒,對腹瀉病人應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

七、環境管理

1. 空氣:開窗通風、機械通風是保持ICU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空氣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潔凈ICU,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12次。普通ICU,建議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塵埃密度較高的ICU,自然通風對精密儀器防護存在隱患。動態空氣消毒器,可作為替代方法,但要正確估算儀器的數量和安放位置,并進行效果評價。不建議紫外線照射或消毒劑噴灑消毒空氣。負壓隔離病室氣體交換每小時至少6次。

2. 墻面和門窗:應保持無塵和清潔,更不允許出現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跡或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各室抹布應分開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類放置。

3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間、走道、污物間、洗手間、儲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潔劑濕式拖擦。對于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的ICU,必須采用消毒劑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薦的消毒劑包括0.2%過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劑,但后者刺激味較大。地面被嘔吐物、分泌物或糞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不同房間使用的清潔工具,應分開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劑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內擺放干花、鮮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內及走廊鋪設地毯,不宜在ICU入口處放置踏腳墊并噴灑消毒劑,不宜在門把手上纏繞布類并噴灑消毒劑。

八、抗菌藥物管理

參見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九、廢物與排泄物管理

1. 處理廢物與排泄物時醫務人員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體液接觸暴露和銳器傷。 2. 擁有ICU的醫院,應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病人的感染性液體可直接傾倒入下水道。否則在傾倒之前和之后應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劑。

3. 生活廢物棄置于黑色垃圾袋內密閉運送到生活廢物集中處置地點。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要求分類收集、密閉運送至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暫存地,由指定機構集中無害化處理。

4. 病人的尿液、糞便、分泌物和排泄物應倒入病人的廁所或專門的洗滌池內。 5. ICU室內盛裝廢物的容器應保持清潔,但不必加蓋。

十、監測與監督

1. 應常規監測ICU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常見病原體和耐藥狀況等,尤其是三種導管(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相關感染。

2. 加強醫院感染耐藥菌監測,對于疑似感染病人,應采集相應微生物標本做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檢驗和藥敏試驗。

3. 應進行ICU抗菌藥物應用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4. 不主張常規進行ICU病室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部皮膚微生物監測,但懷疑醫院感染暴發、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環境的消毒方法改變,應進行相應的微生物采樣和檢驗。

5. 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應經常巡視ICU,監督各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

6. 早期識別醫院感染暴發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短期內同種病原體如MRSA、鮑曼不動桿菌、艱難梭菌等連續出現3例以上時,應懷疑感染暴發。通過收集病例資料、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檢驗,甚至脈沖場凝膠電泳等工具,分析判斷確定可能的傳播途徑,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鮑曼不動桿菌常為ICU環境污染,經醫務人員手導致傳播和暴發,對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嚴格執行手衛生標準、增加相關醫療物品和ICU環境的消毒次數、隔離和積極治療病人,必要時暫停接收新病人。

《中國重癥監護病房(ICU)醫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起草:胡必杰,劉榮輝

第三篇: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建設與管理指南

關鍵詞: 中華醫學會 重癥醫學分會 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 建設與管理 指南 【引言】

重癥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狀態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方法的臨床醫學學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它對因各種原因導致一個或多個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危及生命或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時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醫學監護和救治技術,是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重癥患者的專業科室。ICU應用先進的診斷、監護和治療設備與技術,對病情進行連續、動態的定性和定量觀察,并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為重癥患者提供規范的、高質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質量。重癥患者的生命支持技術水平,直接反映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體現醫院整體醫療實力,是現代化醫院的重要標志。重癥醫學的學科建設和ICU的組織與管理,應該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為促進我國重癥醫學的發展,規范我國醫療機構ICU的組織與管理,特制訂《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建設與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 我國三級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均應設立重癥醫學科,重癥醫學科屬于臨床獨立學科,直屬醫院職能部門直接領導。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

(二) ICU必須配備足夠數量、受過專門訓練、掌握重癥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專職醫護人員。

(三) ICU必須配置必要的監護和治療設備,接收醫院各科的重癥患者。

【ICU的規?!?/p>

ICU的病床數量根據醫院等級和實際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該ICU服務病床數或醫院病床總數的2~8%為宜,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從醫療運作角度考慮,每個ICU管理單元以8到12張床位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為宜,超過80%則表明ICU的床位數不能滿足醫院的臨床需要,應該擴大規模。

【ICU的人員配備】

(一) ICU??漆t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輪科、進修醫師。ICU醫師組成應包括高級、中級和初級醫師,每個管理單元必須至少配備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全面負責醫療工作。

(二) ICU??谱o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2.5~3 : 1以上。

(三) ICU可以根據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醫療輔助人員,有條件的醫院可配備相關的技術與維修人員。

【ICU醫護人員專業要求】

(一) ICU醫師應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以勝任對重癥患者進行各項監測與治療的要求。

(二) ICU醫師應經過規范化的相關學科輪轉培訓。

(三) ICU醫師必須具備重癥醫學相關理論知識。掌握重要臟器和系統的相關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知識、ICU相關的臨床藥理學知識和倫理學概念。

(四) ICU醫師應掌握重癥患者重要器官、系統功能監測和支持的理論與技能:(1)復蘇;(2)休克;(3)呼吸功能衰竭;(4)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5)急性腎功能不全;(6)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7)嚴重肝功能障礙;(8)胃腸功能障礙與消化道大出血;(9)急性凝血功能障礙;(10)嚴重內分泌與代謝紊亂;(11)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12)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13)鎮靜與鎮痛;(14)嚴重感染;(15)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16)免疫功能紊亂。

(五) ICU醫師除一般臨床監護和治療技術外,應具備獨立完成以下監測與支持技術的能力:(1)心肺復蘇術;(2)人工氣道建立與管理;(3)機械通氣技術;(4)纖維支氣管鏡技術;(5)深靜脈及動脈置管技術;(6)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7)胸穿、心包穿刺術及胸腔閉式引流術;(8)電復律與心臟除顫術;(9)床旁臨時心臟起搏技術;(10)持續血液凈化技術;(11)疾病危重程度評估方法。

(六) ICU醫師每年至少參加1次省級或省級以上重癥醫學相關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項目的學習,不斷加強知識更新。

(七) ICU護士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熟練掌握重癥護理基本理論和技能,經過??瓶己撕细窈?,才能獨立上崗。

【ICU的醫療管理】

(一) ICU必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類人員的工作職責,規范診療常規。除執行政府和醫院臨床醫療的各種制度外,應該制訂以下符合ICU相關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證ICU的工作質量:(1)醫療質量控制制度;(2)臨床診療及醫療護理操作常規;(3)患者轉入、轉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5)血液與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搶救設備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藥品管理制度;(8)院內感染控制制度;(9)不良醫療事件防范與報告制度;(10)疑難重癥患者會診制度;(11)醫患溝通制度;(12)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人員緊急召集制度。

(二) ICU的患者由ICU醫生負責管理?;颊叩南嚓P??魄闆r,ICU醫生應該與??漆t生共同協商處理。

(三) ICU的收治范圍:

1、 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經過ICU的嚴密監護和加強治療短期內可能得到康復的患者。

2、 存在各種高危因素,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經過ICU嚴密的監護和隨時有效治療可能減少死亡風險的患者。

3、 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出現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經過ICU的嚴密監護和治療可能恢復到原來狀態的患者。

4、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終末狀態、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從ICU的監護治療中獲得益處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圍。

【ICU病房建設標準】

(一) ICU應該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設置于方便患者轉運、檢查和治療的區域并考慮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務對象病區、手術室、影像學科、化驗室和血庫等,在橫向無法實現“接近”時,應該考慮樓上樓下的縱向“接近”。

2(二) ICU開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積為15~18m;每個ICU最少配備一個單間病房,面2積為18~25m。每個ICU中的正壓和負壓隔離病房的設立,可以根據患者??苼碓春托l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決定,通常配備負壓隔離病房1~2間。鼓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條件下,多設計單間或分隔式病房。

(三) ICU的基本輔助用房包括醫師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工作人員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療室、配藥室、儀器室、更衣室、清潔室、污廢物處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條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輔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屬接待室、實驗室、營養準備室等。輔助用房面積與病房面積之比應達到1.5:1以上。

(四) ICU的整體布局應該使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有相對的獨立性,以減少彼此之間的互相干擾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五) ICU應具備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有條件者最好裝配氣流方向從上到下的空氣凈化系統,能獨立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醫療區域內的溫度應維持在(24±1.5)℃左右。每個單間的空氣調節系統應該獨立控制。安裝足夠的感應式洗手設施和手部消毒裝置,單間每床1套,開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六) 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員流動和物流在內的醫療流向,最好通過不同的進出通道實現,以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七) ICU病房建筑裝飾必須遵循不產塵、不積塵、耐腐蝕、防潮防霉、防靜電、容易清潔和符合防火要求的總原則。

(八) ICU的設計要求應該滿足提供醫護人員便利的觀察條件和在必要時盡快接觸病人的通道。

(九) 除了患者的呼叫信號、監護儀器的報警聲外,電話鈴聲、打印機等儀器發出的聲音等均屬于ICU的噪音。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這些聲音應盡可能減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據國際噪音協會的建議,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過45分貝(A),傍晚40分貝(A),夜晚20分貝(A)。地面覆蓋物、墻壁和天花板應該盡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十) ICU應建立完善的通訊系統、網絡與臨床信息管理系統、廣播系統。

【ICU必配設備】

(一) 每床配備完善的功能設備帶或功能架,提供電、氧氣、壓縮空氣和負壓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張監護病床裝配電源插座12個以上,氧氣接口2個以上,壓縮空氣接口2個和負壓吸引接口2個以上。醫療用電和生活照明用電線路分開。每個ICU床位的電源應該是獨立的反饋電路供應。ICU最好有備用的不間斷電力系統(UPS)和漏電保護裝置;最好每個電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獨立的電路短路器。

(二) 應配備適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備防褥瘡床墊。

(三) 每床配備床旁監護系統,進行心電、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有創壓力監測等基本生命體征監護。為便于安全轉運患者,每個ICU單元至少配備便攜式監護儀1臺。

(四) 三級醫院的ICU應該每床配備1臺呼吸機,二級醫院的ICU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呼吸機。每床配備簡易呼吸器(復蘇呼吸氣囊)。為便于安全轉運患者,每個ICU單元至少應有便攜式呼吸機1臺。

(五) 輸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應配備,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備一定數量的腸內營養輸注泵。

(六) 其他設備:心電圖機、血氣分析儀、除顫儀、血液凈化儀、連續性血流動力學與氧代謝監測設備、心肺復蘇搶救裝備車(車上備有喉鏡、氣管導管、各種接頭、急救藥品以及其他搶救用具等)、體外起搏器、纖維支氣管鏡、電子升降溫設備等。

(七) 醫院或ICU必須有足夠的設備,隨時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細菌學等檢查。

【ICU選配設備】

除上述必配設備外,有條件者,視需要可選配以下設備:

(一) 簡易生化儀和乳酸分析儀。

(二) 閉路電視探視系統,每床一個成像探頭。

(三) 腦電雙頻指數監護儀(BIS)。

(四) 輸液加溫設備。

(五) 胃粘膜二氧化碳張力與pHi測定儀。

(六) 呼氣末二氧化碳、代謝等監測設備。

(七) 體外膜肺(ECMO)。

(八) 床邊腦電圖和顱內壓監測設備。

(九)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輔助循環裝置。

(十) 防止下肢DVT發生的反搏處理儀器。

(十一) 胸部震蕩排痰裝置。

編輯:西門吹血

作者: 中華醫學會 重癥醫學分會

第四篇:icu實習指南

加強醫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將危重患者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備有搶救危

重患者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和先進的監測與治療手段,顯著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發病率和死亡率。

神志判斷:意識內容:譫妄、意識模糊。意識覺醒度:嗜睡、昏睡、昏迷(淺昏迷、深

昏迷)

瞳孔:2~5cm大于5cm是瞳孔擴大,小于2cm是瞳孔縮小。

瞳孔括約肌——縮瞳——動眼神經支配

瞳孔開大肌——瞳孔開大——交感神經支配。

觀察瞳孔時要注意其大小、形狀,雙側是否等大及邊緣是否整齊。

瞳孔直接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表示視神經受損。

直接或間接反射遲鈍或消失——表示動眼神經受損。

雙側瞳孔擴大——腦疝、腦缺氧、阿托品中毒、瀕死狀態。

一側瞳孔擴大——同側顳葉溝回腦疝形成,動眼神經麻痹

雙側瞳孔縮小——腦橋基部出血、有機磷、氯丙嗪、嗎啡及堿中毒。

單側瞳孔縮小——同側顳葉溝回腦疝形成早期,交感神經麻痹

注意:頭痛、嘔吐,由安靜變躁動、由躁動變安靜,打鼾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變化。 皮膚:色澤、溫度、濕潤度柔軟性和彈性,完整性、感覺等。

壓瘡分期:

1、淤血紅潤期

2、炎性侵潤期

3、淺表潰瘍期

4、壞死潰瘍期

肌力的判斷:① 5-級:如對抗的阻力可達5級,但活動范圍小于100%,而大于50%。

② 4-級:如對抗的阻力相當于4級,但活動范圍小于100%,而大于50%。③ 3-級:如肌肉不能對抗任何阻力,但能抗重力,活動范圍小于100%,而大于50%。 ④ 2-級:即使消除重力影響下能活動, 但活動范圍小于100%,而大于50%的收縮

CVP的臨床意義:

SPO2正常值不應低于94%

動脈血氣分析:動脈氧分壓 10.6~13.3KPA(80~100mmHg)

<10.6kPa(80mmHg):缺氧

<60mmHg(8KPa):呼吸衰竭

<40mmHg:重度缺氧

<20mmHg:生命難以維持

動脈co2分壓PaCO2 4.67~6.0KPa(35~45mmHg)結合PAO2判斷呼吸衰竭的類型和程度: PaO2<60mmHg,PaCO2<35mmHg:一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o2>50mmHg:二型呼吸衰竭

血液酸堿度ph 7.35~7.45:<7.35失代謝酸中毒(酸血癥)>7.45:失代謝堿中毒(堿血癥) 剩余堿BE+-2.3mmol/L 臨床意義與SB相同

BE為正值時,緩沖堿(BB)↑

BE為負值時,緩沖堿(BB)↓

高低壓報警的原因及處理:通氣量、壓力、動力、氧濃度和窒息報警等。

原因:發生動力故障時先與病人脫呼吸機

呼吸判斷:正常成人靜息狀態下,呼吸為16~18次/min,呼吸與脈搏之比為1:4.新生兒呼

吸約44次/min,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

(1) 潮式呼吸其特點為:呼吸逐漸由淺慢而變深快,然后深快變淺慢,經過一段

暫停之后,又開始新一輪的呼吸變化,如此周而復始,形似潮漲潮落。每個周

期約為30秒到2分鐘,暫停時間為5到30秒。其發生機制為呼吸中樞的興奮

性降低,只有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

恢復并逐漸增強:而隨著二氧化碳的逐漸排除以及缺氧的逐漸恢復,呼吸中樞

又失去有效的刺激,因此,呼吸活動又逐漸減慢、最終停止。臨床主要見于嚴

重的顱內疾患,如腦炎、腦膜炎,顱內高壓以及一些中毒如巴比妥內藥物中毒

以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

(2) 間歇呼吸發生機理以及臨床意義同上。其特點為:有規律的呼吸幾次后,突

然呼吸停止,經過一段時間的暫停后,呼吸又突然恢復。多見于臨終前。

(3) 呼吸淺快見于呼吸肌麻痹、嚴重股腸、腹水和肥胖等,以及肺部疾病,如

肺炎、胸膜炎、胸腔積液和氣胸等。

(4) 呼吸深快見于劇烈運動時、情緒激動或過度緊張時,嚴重代謝性酸中毒時,

出現深而慢的呼吸,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尿毒癥中毒等。又稱之為kussmaul

呼吸。

腎功能監測:正常1500~2000ml

一晝夜尿量>2500ml為多尿

<400ml為少尿

<100ml或12小時內完全無尿為尿閉,如夜尿量>500ml,尿比重<1.018為夜尿量增多。

血氣:

Ph:7.35~7.4

5Pco2:35~45mmhg

Po2:80~100

Na:135~145mmol/l

K:3.5~5.5mmol/l

Hco3-:21.3~27.3mmd/l

Ca:>2mmol/l不應該<1mmol/l 補鈣

Glu:3.9~6.1術后稍高 Ltc(乳酸):一般無 Be:堿剩余 +-3mmol/l Rbc:男 4.0~5.5*10*12/l女 3.5~5.0*10*12/l T管護理:

目的:引流膽汁,引流殘余結實,支撐膽道

護理:1.固定通暢,無菌,觀察,記錄

膽汁引流一般每天300到700ml,深綠或棕黃

拔管指征:術后12~14天

黃疸消退,無腹痛,發熱,大便顏色正常,膽汁引流漸少,呈透明,金黃色,無膿液、結石,無渣,漿狀物

拔管前:夾管鍛煉、飯前后各1h,拔前1~2天全日夾

?

第五篇:中醫醫院兒科建設與管理指南

(試行)

一、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中醫醫院兒科規范化建設和科學管理,突出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總結中醫醫院兒科建設與管理經驗,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及其兒科管理者加強科室中醫特色建設與管理,同時可作為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兒科參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主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藥物和技術開展疾病診療工作,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繼承、創新和發展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醫院兒科的指導和監督,中醫醫院應當加強對兒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保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二、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具備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的場所、設施、設備、藥品和技術力量,以保障診療工作有效開展。

第七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開設普通門診,三級中醫醫院應設置急診、有條件的可以開設專病門診、中醫健康咨詢門診、普通兒科病房、新生兒病室或病房、兒科ICU。

第八條 中醫醫院兒科門診應當設置候診區(有條件的可以設置兒童活動區域)、診室、隔離診室、中醫外治室(推拿、針刺、灸療、貼敷治療、藥浴等)、霧化吸入室等,各區域布局合理,就診流程便捷,保護患者隱私。建筑格局和設施應當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據兒童特點注意設施應該保護兒童安全。

兒科病房應當設置中醫外治室。

第九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根據醫療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備不同類別與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設備設施配置,應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在配備基本診療設備的同時,應配備中藥霧化吸入儀、經絡導平治療儀、頻譜治療儀、電磁波治療儀、小兒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醫診療水平的設備;有條件的中醫醫院可配備兒童智能測量儀、經皮給藥治療儀、脈沖磁治療儀等。

設置病房的,應當配備兒科專用急救設備及藥品等。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范與

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

中醫醫院兒科開展小兒推拿、小兒針刺、小兒灸療、中藥敷胸、中藥敷臍、中藥熏洗等相關項目的,應當建立兒科常用診療技術操作規范及相關管理制度。

三、人員隊伍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醫師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其他類別的執業醫師。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兒科具備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合理,年齡構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齡段均無人才斷檔現象。對于本科室的優勢病種和重點病種,均有連續的人才梯隊。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醫生均應接受過中醫兒科專門訓練,掌握中醫學和兒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醫師經規范化培訓后應熟練掌握本科室常見病種(病證)的診斷標準,掌握本科主要病種診療方案(規范、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熟悉300首方劑,重點掌握100首常用方劑(見附件),掌握兒科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應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對部分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統的中醫診療思路,具備常見兒科危重癥處理能力,并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中醫類別副主任以上醫師應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對少見兒科疾病的中醫診斷和應用中醫方法處理疑難、危重病兒的能力,具備對本科室重要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力。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兒科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范化培訓中的轉科后,在兒科上級醫師指導下,重點培訓兒科常見病的診斷標準、本科主要病種的診療方案(規范、指南)和基本診療方法、兒科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學習班、進修、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疑難病的中、西醫診療技術方法、新技術、新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等,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并具有一項以上中醫兒科專病或證的診療專長。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兒科病和疑難、危重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掌握中醫兒科學新進展。

第十六條 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應具有從事兒科專業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級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應由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系統接收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或以上)的其他類別執業醫師擔任,三級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應由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系統接收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或以上)的其他類別執業醫師擔任。

第十七條 執業醫師人數在8人以上的中醫醫院兒科,應建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為本科室的學術權威,應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兒科專業臨床工作20年以上。學術帶頭人負責指導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工作,為組織、制定與實施重點項目提供決策,把握本科室的發展方向。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學術繼承人,應有從事中醫兒科專業10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二級中醫醫院兒科學術繼承人應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兒科學術繼承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源,通過跟師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著重進行中醫理論素養、老專家獨特經驗、中醫兒科病學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采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理人員應系統接受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三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時間不少于100學時。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士應掌握中醫藥治療常見兒科病的基本知識,掌握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法,掌握兒科中醫護理常規和兒科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兒科病康復和健康指導,應當按醫囑執行中醫兒科外治治療。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護士長是兒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護士長應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3年以上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三級中醫醫院護士長應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5年以上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兒科鼓勵應用中醫藥方法,促進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成藥辨證使用率、中醫治療率、門診中藥飲片處方占門診處方總數的比例、急診應用中醫診療技術、急重癥中醫參與率、治愈好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四、服務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注重繼承創新中醫傳統診療技術,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中醫診療新技術。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具備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診治的能力,二級中醫院應能開展兒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見病證的診療。三級中醫醫院應當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開展疑難及急危重癥的兒科病的診療工作。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開展霧化吸入、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貼敷、耳壓、熏洗、外敷等中醫特色服務項目;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中藥灌腸、平衡針、淺針、熱敏灸、

雷火灸等中醫外治服務項目。

第二十七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當制定常見兒科病及本科室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規范、指南),診療方案應包括規范的中西醫病名、診斷、治療、難點分析、療效評價等。難點指臨床上需要解決的有針對性的實際問題,通過中醫治療方法的改進有解決的可能。要定期對診療方案實施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及評估,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目的,不斷優化診療方案(規范、指南)。

第二十八條 不斷提高中醫診療水平。上級醫師正確指導下級醫師進行中醫藥診治工作。使用中醫藥治療的,辨證準確、理法方藥一致。手術病例能正確配合使用中醫藥治療。及時開展病例討論,提高中醫診治急危重癥、疑難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條中醫醫院兒科應當根據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并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核心,在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研發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五、環境形象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兒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特色并適合兒童特點。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兒科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應包括門診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環境形象建設,應通過內部裝飾,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兒科病的理念,宣傳中醫藥防治兒科病的知識,介紹中醫藥防治兒科病的方法及專家特長,彰顯中醫藥特別是本科室防治兒科病的特色和優勢,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宣傳知識、介紹方法和彰顯中醫特色的具體內容,應依據季節及突發流行疾病的變化而及時調整。

第三十三條 中醫醫院兒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內容,可以采用適合兒童特點的有關中醫兒科歷史人物、典故、漫畫、卡通畫、櫥窗展柜、實物、觸摸屏、視頻網絡、宣傳折頁等方法,內容注重突出中醫科普知識。

六、附則

第三十四條 中醫醫院兒科開展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按照相關要求執行。

第三十五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漆t院、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以兒科病診療為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六條 民族醫醫院兒科建設與管理相關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醫醫院兒科常用方劑目錄

1.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3.人參烏梅湯(《溫病條辨》 4.人參五味子湯(《幼幼集成》) 5.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6.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7.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8.大青龍湯(《傷寒論》) 9.小青龍湯(《傷寒論》) 10.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12.五皮飲(《中藏經》) 13.五苓散(《傷寒論》) 14.實脾飲.(《濟生方》) 15.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16.小柴胡湯(《傷寒論》) 17.止嗽散(《醫學心悟》) 18.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19.烏藥散(《小兒藥證直訣》) 20.六君子湯(《世醫得效方》)

21.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22.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23.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24.補肺阿膠湯(《小兒藥證直訣》) 25.歸脾湯(《正體類要》) 26.四神丸(《內科摘要》) 27.生脈散(《醫學啟源》) 28.白虎湯(《傷寒論》) 29.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30.真武湯(《傷寒論》) 31.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32.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33.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34.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35.麥味地黃丸(《壽世保元》) 36.杞菊地黃丸(《醫級》) 37.連翹敗毒散(《醫方集解》) 38.桂枝湯(《傷寒論》) 39.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0.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41.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42.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43.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44.小薊飲子(《濟生方》) 45.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46.固真湯(《證治準繩》) 47.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48.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 49.麻黃湯(《傷寒論》) 50.炙甘草湯(《傷寒論》) 51.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 52.定癇丸(《醫學心悟》) 53.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4.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55.茵陳蒿湯(《傷寒論》) 56.理中湯(《傷寒論》) 57.保元湯(《博愛心鑒》)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60.都氣丸(《醫宗金鑒》) 61.清金化痰湯(《東病廣要》引《統旨方》) 62.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 63.健脾丸(《醫方集解》) 64.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65.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6.大承氣湯(《傷寒論》) 67.消乳丸(《證治準繩》) 68.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69.滌痰湯(《嚴氏易簡歸一方》) 70.蘇子降氣湯(《小兒藥證直訣》) 71.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3.桑菊飲(《溫病條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75.桑白皮湯(《景岳全書》)

76.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77.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78.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 79.黃連解毒湯(《肘后方》) 80.菟絲子散(《醫宗必讀》) 81.銀翹散(《溫病條辨》) 82.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83.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 84.清營湯(《溫病條辨》) 85.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86.清熱瀉脾散(《醫宗金鑒》) 87.清

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88.羚角鉤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89.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90.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91.普濟消毒飲(《景岳全書》) 92.溫膽湯(《世醫得效方》) 93.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94.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5.防風通圣散(《宣明論方》) 96.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 97.縮泉丸(《校注婦人良方》) 98.增液湯(《溫病條辨》) 99.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 100.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有趣的故事300字左右下一篇:楊善洲事跡簡介45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