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七上七下詩歌賞析

2022-07-26

第一篇:七上七下詩歌賞析

七上古詩賞析

(一)閱讀《龜雖壽》,完成7~10題 7.“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這幾句,以“神龜”和“螣蛇”為喻,主要想說明什么道理? 答:衰老和死亡也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8.表現作者對待生命的自然規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態度的句子是哪幾句? 答: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9.曹操的《龜雖壽》中最能體現“老當益壯”之意的詩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0.這首詩表現出一種怎樣的風格? 答:慷慨,豪邁,激昂。

(二)閱讀《過故人莊》,完成11~14題

11.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兩句寫出了什么內容? 答:“綠樹”兩句寫出了農村的優美風光。 12.說說頷聯中“合”“斜”兩字的表達效果。 答:“合”形象的寫出了村邊綠樹環繞,幽靜雅致的環境;“斜”生動的寫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巒連綿起伏,顯得跌宕淡遠。

13.詩人是通過哪一句詩將室內外景象聯系起來的?哪兩句詩最能集中表達詩人對農家生活的喜愛及主客間樸素深厚的情誼?請任選一問回答。

答:開軒面場圃(多寫“把酒話桑麻”不算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聯是千古名句,請自選一個角度(如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作一簡短賞析。 答:示例一:這兩句詩是近景遠景結合,寫出了山村優美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對農家生活環境的喜愛之情。示例二:這兩句詩運用了對仗的手法,“綠樹”對“青山”、“村邊”對“郭外”,詞性相同,互相對應,十分工整。”(以上主觀題答案不唯一,意對即可)

(三)閱讀《題破山寺后禪院》,完成15~17題

1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處?

答:這兩句更多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欣。一個“空”字表現了作者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深”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請說說你對這個詞的理解。

答:寫出了禪院中花木繁盛的樣子,表現了禪院中幽深安靜的環境。

17.對下列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

A.本詩大約作于詩人做縣尉時。詩歌描寫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詩人對仕途生活的向往。 B.詩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可知“后禪院”才是詩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兩句后提過破山寺后,立刻轉入對后禪院的描述。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曲徑通幽處”引發人豐富的聯想與思緒,暗示的意義多于寫實的意義。“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 D.“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更多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欣。一個“空”字表現了作者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

(四)閱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完成18~20題

18.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答: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19.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0.你從詩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節的一種寂寞蕭條氣氛。 體會到作者對故友貶謫遭遇的同情、無奈,以及思念之情。

(五)閱讀《夜雨寄北》,完成21~23題

2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這首詩像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寫詩人羈旅他鄉對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詩人將自己與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異鄉的夜雨景色貼切地融合在一起,綿綿雨中,更見兩地相思情重。 C.

三、四句寫在巴山秋雨之夜,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徹夜暢談的歡聚場面。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境。 22.簡析詩中“漲”字的妙處。(2分) 答:“漲”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漲”字一詞,用詞準確,富于動態感。 23.請根據詩中提供的信息,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境。

答:深秋的落寞,歸期無期的無奈,相見共語的期盼。

(六)閱讀《泊秦淮》,完成24~26題 24“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朦朧,冷寂

2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詩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的樞鈕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時間、地點,且照應題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26.“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猶”字意味深長,試品析。

答:形象地表現了晚唐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正重蹈覆轍,走向亡國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表明詩人對現實的痛心,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七)閱讀《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27~題

27.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請簡要說明。 答:這首詩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全詩用下嶺比喻人生之路。本以為下嶺比上山容易、輕松,而當缺乏思想準備的行人下了一個山頭,又遇到一個山頭,發現自己正處在萬山圍繞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嶺的過程中同樣會有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艱難,卻忽略另一種艱難。第四句“放”“攔”兩字將山賦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為。全詩表達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滿自得,而應不斷進取。

28.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本詩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

答: 詩歌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實寫翻山越嶺,走出一座山峰后還有更多的連綿的山峰在前面阻擋 ,虛寫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 ,詩人將生活中的困難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真評估自己所面對的困難 。

29.這首詩表達了一個怎樣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樣表達的呢?

答:詩人借翻山越嶺的實際描寫,道出一則深刻的哲理 。一二兩句,平白如話,先點題意:“下嶺”有難,切莫“錯喜歡”。三四兩句,集中作答:“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困難是一個接著一個,正如進入叢山峻嶺,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在那里等著呢 !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千萬不可松懈,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八)閱讀《觀書有感》,完成30~題 3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的清澈,詩人想說明什么道理?

答:只有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養。

31.請將第

一、二句所展現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答: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充滿生機和活力。 32.你從第

三、四句詩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人的要常常讀書多讀書作為知識的源頭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3.上聯寫景怎樣具體描繪方塘的清澈明凈?詩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將方塘喻為明鏡,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現塘水的清澈。詩人以清澈的塘水為喻,生動地描寫了讀書達到的心領神會的高超境界。

(九)閱讀《浣溪沙》,完成34~38題 34.結句“小園香徑獨徘徊”言盡而意無窮,請略作鑒賞。 答:結句直接抒發寂寞和憂傷之情。“獨”字突出了凄涼寂寞之感。“徘徊”將詞人對美麗春天,大好年華以及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35.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詞好在哪里。

答:兩句話(1)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2)抒發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濃郁,(3)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輪回無窮的人生哲理,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千古奇偶)。 36. “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于景,請簡要分析此句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抒發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37. “小園香徑獨徘徊”寫了什么內容,與詞中的哪一句相呼應?“獨”字透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寫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滿花香的小路上獨自徘徊的孤獨和失落。 落寞,孤獨 無可奈何花落去。

38.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答: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構成“來”與“去”對比。表達作用: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兩者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十)閱讀《如夢令》,完成39~41題 39請你寫出本詞的大意。

答: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還沉醉在這風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盡興了,而且天已經黑了,只好往回劃船,不小心闖入了荷花池深處。趕快劃呀,趕快劃呀。不小心,驚動了在這里棲息的水鳥。

第二篇:蘇教版七上詩詞賞析 浣溪沙 教學用書原文

浣溪沙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書下簡評】

溪水尚可西流,誰說人老不能煥發青春?這首詞體現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教學用書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游覽清泉寺時,見溪水西流,有感而作。上闋寫眼中之景,溪水邊蘭草初生,松林間沙路潔凈,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鳴叫。這里沒有市朝的喧鬧之聲,遠離官場的惡濁之氣,自然美景和生機令人心曠神怡。下闋即景生發議論:溪水尚可西流誰說人老不能煥發青春?這種議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給他的啟發。唐代詩人白居易《醉歌》中有“聽唱黃雞與白日”句,意思是說,黃雞催曉,白日西落,時光流逝,人生易老。蘇軾在這里卻說“休將白發唱黃雞”,反用其意,勸阻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蘇軾游覽清泉寺的時間是元豐五年(1082)三月,所以在詞中有“蘭芽短”“子規啼”這些景物。當時他貶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體也不大好。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來,寫下這首呼喚青春的《浣溪沙》,體現出他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北宋中期文學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開創豪放詞派。追謚文忠。

第三篇:語文七上教案4《古代詩歌四首》

第4課 古代詩歌四首

教學目標

背誦詩歌,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熟練背誦,積累詩句。

2.品味語言,體會詩詞意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讀

觀滄海

一、初讀詩歌,疏通詩意

自學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節奏的把握。 2.結合課下注釋,用自己的話疏通這首詩歌的意思。 【明確】

1.詩歌朗讀節奏指導: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2.本詩共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 “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①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②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③樹木一叢一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很繁茂。

④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濤。 ⑤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⑥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⑦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二、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1.全詩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一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三、研讀詩歌,字斟句酌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品味】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品味】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后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埋下了伏筆。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品味】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是虛寫,寫的是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蕩所想像出的景象。

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品味】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征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5.本詩小結。

【明確】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并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1.有人說,曹操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觀滄?!匪愕蒙?ldquo;慷慨悲壯”嗎?若算不上,請你試作概括(最好也是四個字),并指出這首詩表現了曹操怎樣的理想和抱負。

“慷慨悲壯”是對曹操詩的總體評價,《觀滄?!匪悴簧?ldquo;慷慨悲壯”,可概括為:雄奇豪邁。聯系時代背景,從作者寫景的雄偉奇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理想抱負。

2.古今名人說曹操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唐太宗:“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博建 大功 胸立 懷業

次北固山下

一、初讀詩歌,疏通詩意

自學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五言詩的朗讀節奏。 2.結合課下注釋,用自己的話疏通這首詩歌的意思。 【明確】

1.本詩的朗讀節奏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本詩共4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 (1)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綠水之間。

(2)春潮與岸相平,江面更加寬闊,恰遇順風,一桅白帆高懸。

(3)殘夜尚未退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還沒逝去,江上已露出一絲春暖。 (4)思鄉的書信怎樣才能送到洛陽?只有寄希望于北歸的大雁。

二、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1.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3.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

傳遞家書。

三、研讀詩歌,字斟句酌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品味】開頭以對偶句發端,開筆清新自然,寫“客路”“行舟”,與尾聯“鄉書”和“歸雁”遙相照應,寫出了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懷。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青山”點題中的北固山。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品味】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寓情于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品味】頸聯歷來膾炙人口,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寫出了拂曉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對仗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以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品味】尾聯見雁思親,以懷鄉之情結束全詩,與首聯呼應。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1.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么新的感受?

示例:“海日”兩句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2.比較賞析:下面的兩句古詩詞所表達的感情有何區別?為什么?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第一句是低沉、纏綿的,而第二句并不低沉。因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不正是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嗎? 附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思鄉愁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初讀詩歌疏通詩意 自學提示及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結構的把握。 2. 結合課下注釋,用自己的話疏通這首詩歌的意思。 【明確】

1. 本詩的朗讀節奏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 本詩的大致意思如下: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五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二、 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1.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楊花飄落和子規啼鳴。作用:①點明時令:暮春時節。②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與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2.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

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地。不僅表現出詩人和友人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三、 研讀詩歌字斟句酌

1.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悉。“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寫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現,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懷念。 2.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心意難達,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兩句抒情。作者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赴遠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四、 合作探究

試舉例說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詩人用“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既寫了景,又以“子規啼”暗點

自己對王昌齡被貶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 教師小結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變抽象為形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君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附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寫景點時令一飄零之感;次句敘事表驚悉——遷謫之遠; 后兩句抒情表牽掛——情深意長。對遭遇同情,對官場憎惡。

天凈沙

一、初讀詩歌,疏通詩意

自學提示及要求: 1.明確體裁。

2.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節奏的把握。 3.結合課下注釋,用自己的話疏通這首詩歌的意思。 【明確】 1.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三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短靸羯?2.本小令的朗讀節奏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本詩共4句,描繪了4幅畫面,每句意思大致如下: (1)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干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2)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3)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游子緩緩前行。 (4)夕陽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歸的游子還遠在天涯海角。

二、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秋思

1.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幽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

2.這首小令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試舉出其中一點簡要分析。

①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選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和西下的“夕陽”等景物,將“斷腸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②運用了靜景與動景相映襯的手法。如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這種安適、幽靜的環境,使淪落異鄉的“斷腸人”更添悲愁。③運用了大量的名詞。即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 瘦馬”“夕陽”等,組成了一幅蒼涼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研讀詩歌,字斟句酌

1.枯藤老樹昏鴉。

【品味】首句“枯藤老樹昏鴉”是一個滄桑悲涼的畫面,大有人生蒼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樹一昏鴉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黯然傷懷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滄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

2.小橋流水人家。

【品味】次句“小橋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進中換了一個場景,實是對人生美好時光的懷念。一小橋一流水一人家三樣景物寫出了家庭的溫暖和對家庭的思念。此句表達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終此一生而不可得。

3.古道西風瘦馬。

【品味】“古道西風瘦馬”此句寫出一人一馬在毫無人煙的道路上孤獨的行走。瘦字寫出了路途之遙遠,馬因此而瘦。 “古道”“西風”兩詞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涼;西風,路途之孤單。此句是寫路途,更是寫人生。寫出了作者思歸之心,但一“瘦”字卻也寫出了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的惆悵。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品味】末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表達出的畫面是夕陽即將落下地平線,遠方一馬上的行人在孤獨的趕路,但卻路途遙遙,不知所向。

5.本詩小結。

【明確】這首元曲小令以四個畫面,四個場景組成。共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十二個名詞,作者將這十二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詞巧妙地拼合聯結起來,組成了這四幅優美的悲秋畫面。真正做到了詩中有畫。表面看本曲并無華麗美妙之處,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經意的名詞整合卻寫出了這千古名篇。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1.請再列舉一些我國古典詩歌用日暮斜陽來顯示相思之烈或別離之苦的詩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2.欣賞白樸的《天凈沙》,比較兩者的異同。

天凈沙 白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相同點: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了秋天的景色。 不同點: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暮色暗淡,蒼茫蕭瑟,表達漂泊游子痛苦的思鄉之情。白樸的《天凈沙》描繪了一幅色彩鮮艷、冷暖相間、明麗可愛的秋景圖。表達了作者心平氣和,閑適安逸,和平寧靜的思想感情。 附板書設計:

天凈沙 物旅 烘之 托思 秋思景羈

第四篇:蘇教版七上詩詞賞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教學用書原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書下簡評】

詩人如畫家設色作畫,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細雨蒙蒙,春草乍生,遠看有草色,近看卻沒有。象征春回大地的淡遠草色,遠勝過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人們怎能不珍惜早春這一最美好的時光? 【教學用書賞析】

詩的重點是寫早春之景,而真正著筆于景的只有開頭兩句。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小雨中的草色。小雨滋潤大地,小草萌動生機。用“如酥”為喻,讓人感到春雨的可貴。“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綠,但初始時不是惹人的一片碧綠,而是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以此景描寫早春,是再恰當沒有的。

后兩句轉為議論,以對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愛。滿城煙柳,景色也很迷人,但總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韓語將此詩送給張籍,也是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門,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

這首詩作于穆宗長慶三年(823),當時韓愈官吏部侍郎。詩是送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水部是工部的四司之一,司的首長稱為郎中,副首長稱為員外郎。張籍在其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員外”。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他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五篇:在賞析生活中賞析詩歌

現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生活也像永不停息的齒輪一樣,節奏飛快,轉動不停。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高中階段的詩歌賞析學習變得十分困難。每當遇到詩歌賞析題時,學生大都愁眉苦臉,究其原因,那就是現在的生活,每天大量的學習時間,大量的習題時間,已經是把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幾乎是天天如此,三年如一。

面對如此情況,要想學好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詩歌,還想像古人那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學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對現實,尋找新的突破口。根據平日生活學習中的實際經驗,大體可以尋找出以下幾條學好古典詩詞、詩歌的“捷徑”。

一、化整為零,融入生活

把詩歌融入到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詩歌的情感與意境。古詩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山水田園、家國榮辱、風花雪月、離愁別緒等,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長久以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但又因這些是一些高度凝練的東西,現代生活中并不是時時刻刻可感,而曾經的古詩教學就是放在“讀――翻譯――背”這樣一個框架里,是為應付考試而走過場教學,因此學好很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有了更明確的界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應改變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升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詩歌進行有意識性的理解與運用,從而把對古詩的學習與理解的時間在生活中拉長延伸。

誠然古詩并不像現代文一樣明白曉暢,并且由于時空的跨度大,不但語言環境已經大相徑庭,而且又有明顯的古今差異。再加上許多古詩本身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單純的教學上的學習使得古詩教學大多只停留在淺表層面的感知上,使古詩教學列加簡單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體味,才能使古詩文在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養的形成、語文能力的培養等諸多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才會有著不可估量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以,古詩教學必須重視生活理解的作用?;麨榱?,把詩歌融入到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觀察周圍的生活,把詩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當中去。以生活來體驗或體味古典詩歌、詩詞中所代表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詩歌的情感與意境,必將成為理解古詩歌的一條“必經之路”。

二、多去接觸,多去體味

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多去接觸,去體味詩歌,在熟悉的基礎上才能對古典詩詞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詩詞是最豐富、最生動的語言,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風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種民族化的文明素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自然就進入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養才能得到了提高。詩歌教學主要突出以下內容:語言、朗讀、記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聯想、意象、意境、意蘊。單純地依靠教師教,是不可能做到對古典詩詞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學生自己養成一種學習習慣,時時、處處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古詩四聲抑揚頓挫,韻律和諧,平仄錯落,聯綿詞回環響亮,音詞聲情并茂,對偶句節奏和諧,等等,讀起來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于耳,愉悅于心,何樂而不為呢?

在課堂上,可引導學生范讀、跟讀、聽同學讀、小聲讀、大聲讀、自由讀、分組讀、齊讀等,反復地朗讀,讓學生讀出興趣,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來。但是無論怎樣讀,都應力求“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語言的訓練只能來自學生的自我閱讀訓練,而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更不是去做習題訓練,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愿意讀、多讀。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形成積累。

三、注重個體,注重感悟

詩歌鑒賞,不能單一地去強調明確統一的理解與答案,更不能進行模式化的理解與練習。詩歌是個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個體的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應強調對詩歌的個體性了解與感悟。

詩歌作為一種語言高度凝練的藝術,在簡單的言語中,蘊涵著作者的深情,必須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來讀取。對詩歌的鑒賞,主要是通過讀者自己對藝術的感受來完成的,教師的講解無法代替學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總之,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所有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要想使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與感悟,就必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詩歌的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靈活地學習和鑒賞詩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淺談有技巧的說話下一篇:其他學校發展規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