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改革開放30年學習心得

2023-06-25

第一篇:改革開放30年學習心得

改革開放30年心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啟動的改革開放,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正如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要害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伴隨著快速發展和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本身也在不斷地給改革開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課題。

改革開放是中國近30年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開放30年,應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對其評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標準。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30年改革開放很好地實現了它的預期目的:第一,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在1978年-XX年之間,中國gdp總量年均增長9.7%,XX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1978年-XX年之間,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45%,XX年是1978年的34.2倍。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7.21%,

XX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匯儲備年均增長36.74%,XX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開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0年來,我國迅速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使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7%下降到XX年的2.3%。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2.5億,XX年減少到2148萬,貧困人口比原來減少了10多倍。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8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數據,XX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4歲。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始終堅持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帶來了中國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其成就舉世公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

30年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展的體制源泉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布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整個社會正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站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認為如下四條基本經驗很重要:

1、解放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本國發展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過去30年改革開放取得一切成績的根本原因。在這一主導思想下,我們從理論上破除了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相兼容的教條,在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相結合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使億萬人民成為財富創造的主體,變“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市場化改革近30年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極大地增強了經濟運行活力,促進了財富涌流。投資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宏觀調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著眼全局,堅持把農村改革發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國的發展,說到底是解決農村、農業的發展問題。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始終是我國發展的基本問題。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改革經歷了土地制度變革、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三個階段,有效地緩解了“三農”問題。這是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巨大歷史變遷中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原因。

3、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堅持走對外開放之路?;趯推脚c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定,我國的對外開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難得機遇,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來發展壯大自己,成為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范。變封閉、半封閉的經濟體為全面開放的經濟體,既彌補了自身發展資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場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也有效地促進了國內改革的步伐。

4、立足國情,堅持漸進式改革開放的路子。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與我們從基本國情出發,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開放的路子分不開,先從體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進行存量改革,從而比較好地解決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

發展中的問題始終與制度不完善相聯系

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改革中的大國。進入新階段,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矛盾和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資源環境問題、民生問題、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等,這些問題反映了現有的各項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1、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同市場機制不完善相聯系的。近幾年,資源環境問題相當突出,反映了我們在資源要素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滯后。資源要素價格長期不能夠反映稀缺程度,助長了浪費性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增加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困難。

2、民生問題是同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滯后相聯系的。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老百姓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凸顯,主要在于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務體制。目前計劃經濟時代的公共服務體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務體制仍在重構當中。

3、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既反映了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體制的缺陷。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秩序,只有規范的產權制度安排,才能產生規范的初次分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治理體制改革的滯后,政府職能轉變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機制還未形成。

4、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關制度建設的滯后。比如隨著全方位融入全球化進程,我們的匯率制度和外貿體制改革滯后的問題開始逐步暴露出來。人們擔心的經濟安全問題,主要在于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整套與全面對外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范機制。那種把發展進程中的許多問題歸咎于改革開放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脫離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十七大報告有力地指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推進全面改革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對新階段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新階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推進全面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推進全面改革,以下五個方面相當重要:

1、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我國人口到2020年將達到14.5億左右。按照十七大修正的目標,要在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XX年翻兩番,使14.5億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意味著要運用同樣、或者更少的資源來生產比過去多得多的產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國內資源要素領域的市場化,大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此同時,加快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這既是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形成規范收入分配體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2、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農村改革經歷了三大步,第一步,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通過全面免除農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目前正處于第三步,需要推進以改革農村上層建筑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盡快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保障。

3、按照提高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已使我國同世界的生產和消費緊密融合,我國的發展已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目前,我國對外經濟部門的就業已超過1億人,我國已開始大量使用國際資源來發展自己,我們的許多產品直接依靠于國際市場。只有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種機遇發展自己,切實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4、按照社會和諧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與改革之初相比,我國的社會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社會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會利益整合和協調機制,社會治理方式還相當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色彩。建設和諧社會,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5、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十七大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行政治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環節。當前要加快政府轉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制定改革總體方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使各項制度逐步完善起來。

第二篇:見證中國改革開放30年心得體會

前幾日,我有幸參加了區委黨校組織的科級干部理論培訓班,課上我認真聽取了教授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歷程的回顧和對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式的分析講解,使我受益非淺。通過切身體會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使我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更加充滿了信心。

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個人都能看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經濟而論無疑是

大大發展大大進步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無疑得到了極大改善,也似乎更現代化了。但是,弊端漸漸顯露,保障缺失已成眾矢之的。對于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這個看起來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事實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因為,這些年來,不管是社會上還是黨內,人們對過去近30年的改革開放,在認識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簡單地都歸咎于改革開放本身。持有這些觀點的人雖然是很少的,但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成對改革的共識,重聚改革的人氣,將直接影響著未來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能否真正把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堅持為實現小康目標而奮斗的黨的工作大局落到實處。

眾所周知,近3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是在中國實行了30年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展開的,改革開放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又要對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一系列陳規陋習進行變革,在沒有任何可資借鑒樣板的環境下進行探索,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構經濟和社會秩序,同步加快體制轉軌與社會轉型。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改革必將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巨大社會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探索從撥亂反正、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起步,緊緊圍繞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個中心,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實踐。

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視野和戰略,總結、觀察和俯瞰30年的改革開放。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實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突顯了改革開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對中國經濟、社會,對普通民眾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雖然與我們漸進式改革的推進策略有一定聯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關鍵性的改革還沒有深入、到位所致。因此,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深化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就顯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們前進道路上遇到問題的惟一途徑。用這樣的視野、高度來分析認識改革開放,不僅可以清晰地分析大勢,研判大勢,保持清醒的頭腦,也不會由于過多地糾纏一些具體的細微末節,影響對改革開放的總體評價。這正像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停頓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對近30年改革開放最好的概括。

回顧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無疑是為了更好地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未來改革開放能否繼續深入發展,不僅關系到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深層次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也關系到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體來說,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提高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積極地推進對外開放;按照社會和諧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時代總是在進步的,倒退沒有出路!在當前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動蕩的時期,我們更應該充滿信心,團結一致,堅定不移地走我們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路子。我相信我們的黨有能力讓中國普通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有能力讓中國的各類社會福利保障與世界接軌,讓最廣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們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獲的成果!

第三篇:XX年解放思想心得體會:改革開放30年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前,一場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渾然拉開,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寶。

一、解放思想,使我們黨沖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實事求是”出自班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表達的是中國古代學人的治學之道。1942年,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釋,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毛澤東同志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送給中心黨校,如今這幾個大字鐫刻在花崗巖上,時刻給每一個黨員干部以警醒。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心領導集體,用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取得寶貴經驗。

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推動這場大討論,為全黨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殫精竭慮,披荊斬棘。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是‘兩個凡是’”。“怎么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他說,“假如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臺不可”。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無畏精神,力挽狂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假如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氣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篇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是我們黨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美國《時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心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毫無疑問,這個“壯舉”的動力來源于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來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假如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馬列主義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別國模式無法照搬,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說,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輕易通過,會被看作是“異端”。

1985年12月23日,《時代》周刊總編輯格隆瓦爾德向鄧小平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有沒有矛盾?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講以計劃經濟為主了。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聞名的南方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判定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沒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精神,是斷然不可做到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心領導集體,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形成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二、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強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將改革開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受命于危難之際,在國內外**、經濟風險等嚴重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向全世界的莊重宣示。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這樣說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垮臺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卷以及黨自身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敢于迎接挑戰、接受考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熟悉,有一個發展過程。黨的十二大講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階段,譜寫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篇章,就是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正確熟悉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在如何看待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的確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心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并在黨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闡述。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踐的發展和熟悉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論斷得到了全黨和全社會廣泛贊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現代社會文明成果中所展現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既體現了解放思想的理論勇氣,又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品格。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西方很多人提出,在市場經濟前面加“社會主義”幾個字是多余,沒有必要。江澤民同志的回答是,“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稕Q定》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實現這個結合,需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要害問題。其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提到全黨面前。江澤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要害看控股權把握在誰手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新觀點、新熟悉,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產物。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中國在融入世界,世界為中國喝彩。1999年12月31日,子夜時分,江澤民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華世紀壇,與首都群眾一起,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新千年的鐘聲在中華大地上久久回蕩。早在這一千年之前,中華民族就以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著稱于世。面對新的起點,中國人又將如何邁出新的步伐,開啟新的航程?XX年春節剛過,江澤民同志就離開北京,南下廣東,先后在高州、深圳、順德、廣州等地調研考察。2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廣州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向全黨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5月14日,江澤民同志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時作了題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講話。

以胡總書記的黨中心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以人為本的內涵;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的思想,豐富了我們黨關于統籌兼顧的思想,是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熟悉的深化;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黨的先進性建設,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出發,促發展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一個飛躍;提出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是我們黨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熟悉;提出要按照**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布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布局更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熟悉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在新世紀新階段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生動體現。

正如胡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言,《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160年的實踐證實,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斷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心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位老人曾這樣深情地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30年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作為一場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線。

第四篇:解放思想心得體會之改革開放30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我們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當代中國首要基本問題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氣和活力。

解放思想使我們熟悉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破除前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長期以來超階段的“左”的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破除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定標準;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堅持根據現在的情況熟悉、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系列的“破除”和“堅持”,集中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熟悉真正奠定在現實的基礎之上。

解放思想把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我們在深刻總結國際國內、歷史現實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對社會主義的許多曲解、誤解和教條化理解,加深了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的科學熟悉。我們深刻熟悉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沒有**就沒有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精神文明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解放思想使我們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我們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不搞“全盤西化”,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基本點,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總體建設布局,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其中,基本路線是總綱,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總體布局是基本內容,必須全面系統地加以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們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聰明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證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氣,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的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

黨的十七大標志我國的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決定我們必須把發展的新起點同時作為解放思想的新起點。胡錦濤總書記要求我們做到“四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而奮斗。在這四個“堅定不移”中,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解放思想的“堅定不移”,就沒有其他的“堅定不移”。

范文網[CHAZIDIAN.COM]

解放思想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實踐在發展,事物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必須向前發展。解放思想應該成為人們思想的常態,什么時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時候就要犯錯誤了;什么地方思想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了。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期,機會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許多新事物需要我們去熟悉,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去處理,我們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勇于創新,以新的思想解放促進新的發展,奪取新的勝利。

解放思想貴在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先進的活力源泉。要全面推進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各方面工作創新。首先是理論創新,它是其他一切創新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我們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的理論成果,又是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理論的新起點,我們要緊緊圍繞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并且以理論創新為指導大力推進各方面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

共2頁,當前第1頁12

第五篇:改革開放30年:中國廣告30而立

來源: 時間:2008-10-7 9:10:00 作者: “中國廣告起步相比國外起碼晚70年。但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從一開始就把中國廣告推到風口浪尖,沒有也不可能給時間讓中國廣告平緩穩步發展。”

于是,人們看到中國廣告還沒斷奶就要學步,正在學步就要飛跑。中國廣告30年時間所走的路程堪比發達國家100年的歷程。時代的腳步如飛,這個寄生依附產業一直被催促裹夾著往前走,走到一個眼花繚亂的新局面。

中國廣告大門徐徐打開

裴思態廣告公司董事喜勇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當整個中國經濟從計劃向市場全面轉型之際,在一個低起點的基礎上,中國廣告以一種高速度融入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

《為廣告正名》,新中國廣告業恢復的第一聲號角

其實,在上個世紀20年代,真正意義上的廣告事業,已經在上海繁榮異常,鱗次櫛比的戶外廣告牌和燦若繁星的招貼畫成了當年十里洋場的標志,但10年文革,所有的廣告都被定性為“資本主義的生意經”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直到 1979年。

1月14日,上海廣告公司廣告科38歲的丁允朋在《文匯報》上發表了《為廣告正名》的文章,稱廣告并非“擺噱頭、吹牛皮,資本主義生意經”,公開為廣告辯護。這被看成是新中國廣告業恢復的第一聲號角,迅即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

曾在國家工商局廣告處工作過的賈玉斌回憶說,長期的計劃經濟讓廣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那時候,工廠產品生產完,直接拉到商店的倉庫,要做廣告干啥?“但丁允朋的《為廣告正名》宣告了中國市場營銷時代的到來。”

“身為新中國第一家廣告公司的上海廣告公司,在文革期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畫紅色宣傳畫;而北京廣告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美術公司,在文革中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更換天安門城樓毛澤東畫像。經過時任中宣部部長的胡耀邦以及其他領導的百般努力,商業廣告終于回來了,”北京廣告公司的一位老同志說:“上海廣告公司和北京廣告公司當年就獲得了廣告經營權。”

一篇1200多字的小小的文章會產生如此的影響,也出乎丁允朋的意料,談到寫作的背景,他回憶說:“國內電視在轉播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時,中間休息時段的電視屏幕總是空白10分鐘甚至15分鐘,我認為這是巨大的浪費。為什么不用來做產品廣告呢?”

第一則電視廣告,比美國晚了整整38年

1月28日,在鄧小平訪美的那天15時05分,上海電視臺宣布“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并播出了長為1分30 秒的大陸第一條電視廣告“參桂補酒”。這一天,距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差不多1個月。

上海市廣告公司原總經理王慶元和上海電視臺原廣告科負責人汪志誠回憶了廣告播出的臺前幕后:“原來,上海廣告公司負責人有個熟人想推銷„參桂養容酒?,而當時上海電視臺經費來源完全依靠財政,日子十分艱難,1978年所得的日常經費比一部電影的攝制費還少。窮則思變,就有些人建議播放電視廣告:這既能增加收入,把熒屏節目辦得更好,符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還改變了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局面。于是,電視臺于1月25日向上級部門申請播出廣告,沒想到報告第二天就批了下來。但是這條廣告的播出也幾經波折”,上海電視臺廣告科一位退休老同志回憶道:“廣告在當時堪稱精美,可就在廣告播出前的半分鐘,主管技術的一位負責人卻以„要犯大錯誤?為由,阻止了技術人員。汪志誠則以領導已批準為據,極力堅持,廣告終于按計劃播出了。”

這比1941年美國播出的世界第一則電視廣告,晚了整整38年。在國外,電視業與商業電視廣告幾乎是同步發展的。1920年,美國率先研試電視機,1936年英國開始在倫敦建立第一座電視臺,1940年,美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次年,美國的電視廣告就開始了,而直到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才開始試播。

廣告恢復之初,最興奮的莫過于外國廣告商

1979年3月15日下午6點,“瑞士雷達表”這條外企商業廣告在“出賣主權”的非議聲中,通過上海廣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電視臺播出了。“由于時間和操作上的諸多原因,這條廣告甚至是用英文解說,配以中文字幕。但它卻成為中國最早的外企商業廣告之一 。”上海某廣告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小康》記者。

瑞士雷達表中國區副總裁鄭世爵回憶道:“當時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但我們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廣闊。我們應用了爭做市場第一人的„第一品牌?理論,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可以用較少的資源和時間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一天,《文匯報》也發出了雷達表的廣告。在3天內,到上海黃浦區商場詢問雷達表的竟超過了700人。

3月20日,《工人日報》刊登了日本東芝的廣告,27日刊登了精工表的廣告。

7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條廣告的啟示》:“我們國家這么大,各項建設事業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門,如果單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組織,不免掛一漏萬;利用市場經濟,作一些補充調劑,只會有好處。大有好處的事,何樂而不為呢?”國內廣告界和外國廣告商均把這理解為《人民日報》的表態,從此,電視廣告和紙媒廣告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戶外廣告牌在北京長安街和上海南京路上林立了,中國廣告的大門終于被完全打開。

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者密切關注著中國變化:“僵化的中國,現在大大解放了”。 在模仿中成長

從1982年起,隨著黑白電視機的普及,中國影視廣告進入到為期10年左右帶有明顯模仿特質的發展期。廣告人迫切要解決的是“怎樣做廣告”的問題,老辦法“拿來主義”,先模仿再說!而且,國際廣告理論和廣告公司的進入,也使模仿變為可能。

先成立一個“學會”研究研究

“„×××廠長×××經理攜全體職工向×××致以親切的問侯!?,這是大陸早期廣告的普遍模式,很多人把大陸電視廣告分為原始期、發展期、初成期等3個階段,”昌榮傳播機構策略研究總監趙一鶴說:“大陸電視廣告是在大棒中開始 ,在模仿中發展,在兼融中初成的。”

自1979年首個廣告播出,到1982年前后,中國電視廣告處于稚嫩的原始期。以“信息告白+產品圖像”為廣告的主要模式,總體上十分粗糙。

那時的廣告不僅受到嚴格管制,還面臨“姓社姓資”的政治困擾。日本精工表當時在北京站立了第一塊標牌廣告,寫著:“歡迎您到北京來”。誰知,一位歸國華僑給全國人大寫信,很尖銳的問:“我還在中國的土地上嗎?他精工表憑什么歡迎我到北京?

“文革沒過去幾年,大家腦子里還是階級斗爭的那根弦。”賈玉斌回憶道。1980年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廣告管理工作會議規定,報紙廣告不得超過8分之1版面,電視廣告每晚不得超過10分鐘。當時的國家經貿委不知道中國廣告協會成立后可以干什么,就讓先成立一個“學會”先研究研究。1981年2月21日,中國廣告學會成立。一年后中國廣告協會成立。

“1982年,由日本廣告商提供動畫片《森林大帝》在央視開播,他們獲得了在節目進行30分鐘后插播1分鐘商業廣告的權力,這標志著中國廣告業進入新時代,”一位學者告訴《小康》:“高水準的日本產品廣告,給中國的業界上了啟蒙課。”

本土化與國際化

20世紀調查顯示,全球最流行的三個詞分別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樂(CocaCola)。

起初,可口可樂試圖憑借亞特蘭大版本,采取無差異市場涵蓋策略,以美國思維來引導中國消費者,結果未如人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可口可樂開始實施廣告本土化策略,首先抓住中國傳統的“年”文化。在1997至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年”廣告。選擇的是對聯、木偶、剪紙等典型的中國情境,通過貼春聯、放煙花等民俗活動,在把可口可樂這一洋貨,融入了中國的傳統中。

“一個金發碧眼的可口可樂,經過中國本土化之后,已經變成了黑發黑眼,儼然就是中國的本土產品,這就是可口可樂的聰明所在。”趙一鶴說:“據某權威部門調查數據顯示,可口可樂連續7年在市場占有率、最佳品牌認同比例和品牌知名度名列第一,中國90%的消費者認識可口可樂。”

“本土化是必由之路,國際化是必然趨勢,更精致、更專業是主要特征”,北京電通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子華認為 ,這是中國廣告未來的走向。

離開老板臺,吳子華坐到了記者對面,娓娓回憶:1980年,日本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廣告公司——電通廣告公司進入中國,最早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事務所。電通中國事務所的主要業務是為日本企業在中國做廣告,“來華廣告”。

20世紀90年代,中國廣告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日本企業將中國市場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北京電通于1994年 5月成立?;乜措娡ㄔ谥袊卣沟倪M程,幾乎與中國現代廣告的發展同步。

成立初期,北京電通新客戶的爭取方向還是日本企業。那時候,松下電器、日清食品、豐田香港、花王、佳能等這些擁有良好業績的客戶為初創時期的北京電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日本企業來華業務逐漸減少;而中國企業則正在迅速崛起。北京電通重要的業務戰略轉型開始了——1996年,北京電通開始著力尋找具有強勁發展潛力的本土企業。聯想、海爾等數十家本土企業成為北京電通的第一批客戶。至1998年,中國本土廣告客戶的業務量比重達到了36%。

2000年,吳子華開始擔任北京電通廣告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這一年,北京電通公司營業額首次進入中國廣告業營業額排行前10名,本土客戶營業額也首次超過日資客戶營業額。2001年,公司營業額進入中國廣告業排行前三名。直至 2007年,北京電通已經連續四年在中國廣告業營業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正所謂生而逢時,北京電通廣告有限公司趕上了中國廣告業的絕佳發展期。”吳子華說,“單就廣告行業自身而言 ,我們這30年時間所走的路程堪比發達國家100年的歷程。”

吳子華總結道,北京電通的發展一方面離不開日本電通的經營方針與服務理念,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發展戰略以及管理策略才是其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廣告市場正在成為全球廣告業的戰略高地。人們普遍相信,擁有了中國廣告市場,就擁有了廣告業的未來。

安吉斯集團亞太區總裁PatrickStahle說:誰想要了解傳媒和廣告的未來,一定要到中國來。而安吉斯集團的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桂芬接受《小康》采訪時認為,未來中國廣告市場的競爭,將是品牌的競爭。

鏈接

吳曉波:中國廣告“9法”

獎牌法。初期,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披上了“省優、部優、國優”的外衣,后來最時髦的當屬“國際金獎”或“最暢銷產品”。一開始,媒體熱情報道,視之為無上的榮光,后來竟榮譽泛濫,變成了一則笑談。

明星法?;◣兹f或幾十萬元請歌星、影星、體育明星操一口帶港味的國語信誓旦旦地說:“我只用……”、“我只喝 ……”、“我只穿……”。

非廣告法。在當時的廣告界有一個秘訣,“把廣告拍得越不像廣告,效果越是好”。

借牌揚名法。馬俊仁的“馬家軍”很火爆的時候,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當即將“馬家軍”商標給注冊了,然后大打其廣告。后來,馬俊仁向法院起訴,企業總經理的理由是:我們公司的幾位領導不是姓馬就是屬馬,要么長得像匹馬,為什么不能叫“馬家軍”?

假洋鬼子法。溫州、晉江等地的很多企業都把自己的品牌改成拗口的“歐美名字”。更有聰明的人,去歐洲找到一些瀕臨破產的家族小企業,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其品牌,然后回國內大力炫耀其“百年傳承,正宗血統”。

天方夜譚法。對產品功能的任意夸大成為所有廣告的靈感所在。反正廣告本來就是“說不說由我,信不信由你”。

快速示范法。要在30秒的電視時間里打動消費者,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做示范。比如腹瀉者在廁所與臥室之間來回跑,一吃某藥片立即見效。

夸張法。把手表從飛機上扔下來,用壓路機去壓席夢思,穿著皮鞋跑馬拉松,給木乃伊吃救心丸,拿剃須刀去刮大猩猩的臉。

稀有原料法。市場上充斥著千奇百怪的商品,比如千年老龜做成的膠囊、天山雪蓮制成的沖劑、海底神草釀成的美酒,反正聽說過沒見過的稀罕物,這回全讓大家嘗到了。

正在改變的格局

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局面:一方面權威機構在興奮地預測,未來廣告市場的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業內人憂心忡忡地呼吁,要做好“過冬”的準備。尚來不及思考,中國廣告在進入高速成長期的同時也進入了轉型期。

并行的時代

鼎成傳媒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列車電視已經成功整合,由此,全球最大的列車電視媒體并軌出發。

“不同于辦公樓宇的LCD,列車LCD每天接觸的都是不同的人群,看列車LCD的受眾心情會比較放松,沒有想著做其他事,列車LCD有足夠的時間把品牌信息傳遞給受眾……”實力媒體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郭志明,絲毫不掩飾對列車L CD前景的看好。

自1997年3月起,他就開始常駐中國,其間為中國 移動、諾基亞、西安楊森、惠普、諾基亞、可口可樂等著名中外企業做過成功的傳播策劃,對于內地的廣告市場已是相當了解。

“互聯網發展了品牌營銷,這里有2.5億還有天天在增加的海量用戶,還有2500萬的白領精英社區;2003 年興起的商務樓宇液晶電視廣告就因為目標群體非常明確、到達率很高,受到了很多廣告主的歡迎,成為小眾媒體的亮點…… ”所以,實力媒體也通過持續投資以確??蛻魪膫鹘y媒體到新興媒體都占據優勢地位。

郭志明認為,可以借鑒美國市場,上個世紀60、70年代是美國電視媒體的黃金年代,90年代初是中國電視的黃金年代,而現在美國電視媒體已經受到來自小眾媒體和互動媒體的強烈沖擊。因此,即使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快速、壓縮型發展,在中國,分眾媒體和小眾媒體還將并行一段時間。保守估計至少5年以上。

雜志,一個被低估的領域

在廣告收入的媒體結構方面,中國顯示出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格局。雜志廣告市場遠遠落后于美國的雜志市場。截至2006年底,美國共有19419種雜志,雜志在媒體廣告市場中所占份額為18%,廣告收入達240億美元。同年,中國共有9468雜志,廣告經營額為24.1億元,占廣告經營單位總額的1.5%,雜志廣告出現了負增長,與上一年相比,負增長3.1%。

“雜志在未來的兩極分化是必然。有特色的、有觀點的、視覺好的,必然前景看好,如走時尚路線的《瑞麗》、《時尚》等雜志;反之,則有可能走向死亡。”一個叫王靖安的人,倒很是看好中國雜志的廣闊前景。

他成立了一家叫百泰傳媒的公司,從把別人的幾本雜志擺放到酒店起步,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就將60萬元規模的小公司,發展到十幾億身價的全國性酒店傳媒集團。

王靖安將目標讀者鎖定為精英商旅人群。短短3年,“百泰傳媒”已成功地覆蓋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為主的中國最具商業影響力的城市,囊括星級酒店及部分優質經濟連鎖酒店2000多家,每年高端受眾人群超過6000萬,京、滬、穗、深等一線城市酒店終端覆蓋率在70%以上。這意味著“百泰傳媒”先占了優質的資源?;诎偬﹤髅降那逦ㄎ缓蛯V告業的巨大價值,2006和2007,百泰傳媒連續兩次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而且繼“百泰傳媒”在2006年獲得“凱雷集團”、“軟銀賽富”、“德同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1600萬美金之后,再次獲得一筆以美國凱來投資集團為首的私募基金3000多萬美元的投資。

美國雜志的發展始終讓業內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美國擁有世界最發達的雜志工業?!稌r代》周刊及其封面人物、《讀者文摘》、《商業周刊》、《財富》及其論壇、《國家地理雜志》、《科學》等,都享有世界性的聲譽。然而,目前,在中國,享有世界聲譽的雜志遠沒有出現。這也就意味著機會。

“在中國,當雜志的讀者群還未成型時,互聯網出現了,人群被分流,就如尋呼機市場一樣,剛剛發展起來,手機出現了;而美國,在互聯網出現時,雜志早已發育成熟。”王靖安分析,被列為中產讀物的雜志在中國,尚來不及等到一個龐大中產階層的形成,就已經遇上了來勢洶洶的互聯網的沖擊。他認為,這是中國雜志成長艱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在他看來,在所有媒體中,雜志是定位最清晰、最強的分眾媒體。因此,選擇雜志做廣告,更能保證精確到達、影響力持久和回報率高。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布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傳統紙質閱讀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雜志閱讀率比200 5年上升10.5個百分點,達到58.4%;期刊業發展前景看好。

資深編輯謝志遠說,美國期刊經營總收入的70%來自廣告,發行只占30%,歐洲發達國家期刊經營總收入的60 %來自廣告,發行占40%。“與國外相比,我們相差甚遠。”

互聯網,未來的主角?

1998年2月25日,當從美國回來的張朝陽正式創建搜 狐門戶網站時候起,標志著廣告進入了網絡時代。“20 08年,第二季度搜狐營業額突破1億美金,其中廣告業務收入達到4338萬美金,同比增長53%。足見互聯網廣告強勁增長的勢頭。”

另一家國內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2007年的廣告收入為1.689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41%。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已達106.1億人民幣。2007年互聯網廣告以48%的增幅,傲視5大傳統媒體,占全國廣告市場份額的3.5%,逼近戶外廣告的3.7%。根據有關機構預測,2008奧運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估算總值可達140-150億元人民幣。新浪方面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認為,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崛起和不斷走向成熟,以及互聯網廣告較之電視廣告的眾多優勢,眾多企業對互聯網廣告投放表現出積極態勢,互聯網廣告正逐步成為主流。

“中國網絡使用者有2.1億,人均每個禮拜花在網絡上的時間是18小時。美國媒體稱,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口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國家。”李桂芬說,這是很好的基礎。“在新媒體時代,我們可能由追隨者變為超越者。”

品牌整合傳播機構董事長吳曉波認為,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中,新媒體必然要從傳統媒體中分流一部分廣告資源,“但并非說誰就一定消亡,相反,會形成媒體互補型的生態。”他相信,未來中國廣告市場仍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但在總量發展的前提下,結構的變化將是巨大的。尤其是互聯網對其他媒體的影響。

這對新興的中國廣告市場來說是一個機會。

央視廣告:市場的力量

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廣告招標是中國經濟的睛雨表,是市場變化的風向標。企業表面上購買的是廣告時間,實際上他們購買的是明年的經濟發展。

這里真正見識市場的力量。

盡管邏輯上這似乎并不適用于一個占有壟斷性資源的機構,但還是忍不住這么開頭。

每一年的11月18日,在梅地亞中心,央視廣告招標會如期舉行。全國重要行業的重要企業及他們的掌舵人聚集到一起,為市場而戰。

郭振璽說,他是他們的代言人。他喜歡這樣高朋滿座,濟濟一堂,共商大計。任何鏡頭下,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笑容滿面,激情滿懷,仿佛中國經濟一直向上。

郭振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樣及其重要的東西:面向市場。這是一種時刻被強化的強烈的觀念。這種觀念被他用來推動著這個國家最強大的壟斷性媒體機構的廣告經營進行改革。

他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總監,之前是廣告部主任,掌管這個機構的廣告經營很多年了。

曾經瘋狂

很多人大概還有印象,在1993年之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中間沒有廣告,只有《天氣預報》里有一條全年賣60萬的5秒廣告。

1994年,有多家企業要求定這個廣告位。即使5秒廣告漲到370萬,競爭仍然激烈。1994年1到4月,央視嘗試在《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之間增加了30秒的廣告。4月1日之后,又增加到60秒。

按照郭振璽的說法,當時央視價格的制定,要是真的按市場行情走,須得一天一個價才能趕上形勢變化。

到了1994年8到9月,多家企業通過各種關系要求定制1995年黃金段位的廣告,央視黃金段位的廣告嚴重供不應求。

“在當時的情況下,資源有限,絕對供不應求,排隊都搶不上。”于是,央視決定通過招標方式決定廣告的價格和購買權。

“廣告資源的公開競價,這是在全世界都沒有過的。”

中央電視臺廣告部主任夏洪波接受《小康》采訪說,招標,不僅解決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給了廣告公司和企業一個公平、平等的競爭機會,還大大地提升了企業的廣告意識。

接下來的招標競爭開始白熱化??赘缇?、孔府家酒,還有秦池酒都來了,那時候央視的黃金招標段幾乎是白酒企業的天下。

“央視意識到不能任憑中標額不理性地繼續增長下去。于是,從1998年開始著力控制招標的熱度,并把暗標改成了明標。”

夏洪波回憶,在這一階段,中標額逐年增加,中標的企業多集中在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中西部企業很少。

當時的中國經濟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產業群沒有形成,產業結構單一,客戶結構也非常單一。

之后那幾年,黃金時段廣告招標收入一直徘徊在20個億左右。

自我革命

轉折發生在2001年。

這一年4月,央視廣告收入出現連續4個月下滑的緊急狀態。此時,郭振璽臨危受命,成為中央電視臺廣告部主任。后來的故事如業界所演繹的那樣,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歌猛進,他力挽狂瀾,創造了央視廣告一路狂飚的傳奇。2008年,央視廣告招標的收入達到80.3億,全部廣告收入大約在130億左右。

但其實,他最大的功勞不在改寫數字的奇跡,而是,從他開始,逐步改變了央視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至少對廣告客戶不那么高高在上了。

2001年6月19日,郭振璽他們第一次走出北京,首次提出了“以客戶為中心”、“面向市場需求,面向客戶需要”、“一切廣告形式都可以想,任何合作方式都可以談”等新的廣告經營策略。

走出去之后,郭振璽真正讓體會到了市場的力量。“任何時候,再強勢的媒體和再強勢的企業一樣,一定不能自我陶醉。一定要面向市場。”他甚至認為,“面向市場”這種觀念適用于任何場合,只是面對的市場有不同。

在中國的廣告傳媒界,沒有人像他這樣認真地把廣告當成了一個產品來經營。

“那時候提出的口號是:要到地方去,和大家交流,打造品牌基地,也擴大我們的客戶群。”每一年,他們都跑很多地方,福建、浙江、內蒙古、山東……

于是,從2002年開始,通訊、保險、金融、食品飲料、日化、潤滑油等行業的企業紛紛參與到競標中來了,以福建晉江為例,當地的七匹狼、柒牌、勁霸、才子、利郎、安踏、雅客、九牧王等十數家企業先后登上央視招標段,使晉江成為了全國矚目的品牌之都。

統一滑潤油的成功,被經常引用。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后,有一句廣告語火得一塌糊涂:“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那一年,統一潤滑油營業額達到12.7個億,而在2002年,同央視合作之前,營業額不過6.7個億;2004年達到25個億,2005 年,超過了40個億。統一潤滑油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潤滑油第一品牌。

中國經濟真的發展了,我們的很多企業具備了這樣的實力,需要進行品牌傳播。央視這個平臺被證明是有效并且重要的。有一句被引用成經典的話是,招標會是一個品牌的奧運會——那是華爾街日報說的。

它大概是這樣一個平臺:國家最重要的媒體,與此地位相適應配置了很多壟斷性資源,壟斷性的資源在經營通常有資源的附加影響力——比如,溢價的傳播。“每年大家來競標的時候,除了以心目中的價位來買這個資源外,還有一個同行內部 PK的問題,它會在消費者中傳遞一種信息:他才是行業的老大。”

于是,全國各地那些重要行業的重要企業都跑來了,他們都急于向人們傳遞這種信息。“國內一流的企業進來了,外資品牌也進來了;競標主體從民企為主轉向多種所有制結構;競爭區域從東南沿海走向全國性市場。”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說,這表明我國經濟的活躍度空前提高,全面、健康、諧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持續。

他說,中央電視臺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是中國經濟的睛雨表。因為企業表面上購買的是廣告時間,實際上他們購買的是明年的經濟發展。

之后,這句話被引用為經典。

2008年,中國經濟面臨著許多困難。一些轉變帶來的陣痛難以避免。

郭振璽說,不必擔心,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依然要尋求品牌打造。“他們會更注重把有限的預算用于優勢媒體來進行投放。”

今年央視招標會的口號是:“新高度,新起點”。央視如是,如整個國家亦如是。

這是在困難的時候面向未來的一種姿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90后最火的歌曲排行榜下一篇:改革開放40年調研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