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研究——以衡水為例

2022-10-09

生態宜居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 以城市生態學理論和人居環境理論為基礎, 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建設一個經濟健康高效發展、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社會治安和諧穩定、居民生活舒適便捷的城市。[1]

衡水是河北省一個年輕的地級市, 經濟發達程度不高,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558.7億元, 屬于欠發達地區。近年來,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 區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同時生態環境也不斷惡化, 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和雙重壓力。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既順應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也契合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時也為治理城市病, 改善人居環境指明了方向。

一、衡水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

近幾年來, 衡水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市品質的不斷提升, 功能布局的調整定位及“河北省衛生城市”的成功創建, 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供了基礎條件。

(一)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18年, 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58.7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6.9%。全部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 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規模以上輕工業比去年增長7.7%, 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3%、8.4%。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 規模以上企業實現15%以上較快增長;[2]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 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 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二)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根本和前提。近年來, 衡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突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著力治本攻堅, 著力鐵腕治污, 環境質量切實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8年衡水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98天, PM2.5由7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2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9.5%, 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7.29下降到5.95, 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三, 全省第一, 實現了連續兩年空氣質量改善率居全省首位。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理念, 加強衡水湖綜合治理, 其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優化。除此之外, 還謀劃實施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綠化建設項目, 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1.48%, 綠地率達到了38.08%,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5平方米, 創建了園林式居住區99個, 園林式單位80個, 同時打造了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園林——衡水園博園, 凸顯了人文自然和諧的城市風貌。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 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 民生福祉持續提升

近年來, 衡水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堅持實施民生工程, 切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實現了民生福祉的持續提升。

201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36元, 同比增長9.7%,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3元, 同比增長11.6%,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5%, 創2014年以來漲幅新高, 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植物園、野生動物園、一批城市公園等建成并開園, 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和去處。完成了人民路東延、大慶路東延主體工程, 改造提升了部分路口, 交通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保利大劇院、圖書館和公立博物館建成并投入使用, 成功舉辦了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中華民族大賽馬等活動, 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圍。投資新建了市垃圾綜合處理廠, 新增了城市公廁, 順利通過了省級衛生城市的驗收, 為宜居城市的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

(四) 政府和各部門的支持

2017年, 河北省住建廳發布了《河北省城鎮體系規劃 (2016-2030年) 》, 規劃確定了衡水為生態宜居的濱湖園林城市, 冀中南綜合物流樞紐, 安全食品和優質產品保障基地, 為衡水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將促使衡水準確定位,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綠色經濟。

近年來, 市政府響應國務院的要求, 組織開展“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活動, 努力爭創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走出了一條標準先行、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綠色發展的新路, 帶動了衡水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

二、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 衡水堅持促改革、調結構、治污染、惠民生、經濟平穩發展, 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 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 經濟結構和方式有待持續優化

2018年衡水堅持走創新引領、科技支撐、綠色發展之路,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據統計, 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2%, 42%和46%, 而同期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7.2%, 40.7%和52.2%, 由此可見, 衡水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46%) 比全國水平 (52.2%) 要低, 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而且衡水仍以傳統產業為主, 產業層次偏低, 今后應更加注重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 繼續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

(二) 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 衡水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 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水環境方面。由于污水處理不當, 污染物減排控制不到位, 城市污水處理管網建設不到位, 導致水體受到了污染。2018年在國家和省考核的10個斷面中, Ⅲ類水質以下斷面為5, 占比為5%。其中Ⅴ類水質斷面3個, 劣Ⅴ類水質斷面2個??梢? 水環境質量不容忽視。 (2) 空氣質量方面。近年來, 市政府著力鐵腕治污, 環境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 但是問題依然嚴峻。2018年衡水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54%, 而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7.0%;PM2.5平均濃度62微克/立方米, 而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則為53微克/立方米, 空氣質量總體還不高。 (3) 垃圾處理方面。垃圾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與形象, 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衡水日常垃圾量比較大, 每日能達到600噸, 由于垃圾隨意堆放在路邊, 處理方式不當導致了環境污染。

(三) 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 滯后于經濟和城市的發展, 不能滿足公眾需求。城區路網建設滯后, 連貫南北方向的道路比較少, 部分道路比較狹窄, 通行效率較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缺乏系統性規劃, 設施較少, 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校際、城鄉之間配置依然不均衡, 教育發展機制尚待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保障機制尚需健全, 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這些都與生態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著差距。

(四) 環保意識有待增強

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主體既包括政府、社會組織, 也包括企業和廣大群眾。然而, 企業和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還比較淡薄。部分企業對環境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 仍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廣大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夠, 對城市凈化美化方面表現不積極, 認為是政府的事情, 參與熱情不高。

三、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議和對策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 也是一項民心工程。既注重合理高效的經濟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景觀適宜的人居環境, 也強調和諧健康的社會文化與人文特色。衡水市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建設, 城市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屬于欠發達地區, 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 轉變發展方式,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轉變發展方式,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然選擇, 因此, 我們要堅持高質量發展, 以產業升級減少環境污染。一是著力提升改造傳統產業, 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 逐步關、停、并、轉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 如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 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讓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潛導產業。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 加強自主創新, 引進清潔生產, 降低廢棄物排放。二是建設生態農業, 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結構, 突出規?;洜I,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的農產品, 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三是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 發展生態觀光。依托衡水湖、董仲舒等打造特色旅游, 要引導相關企業引進資金、人才, 建設具有生態功能的休閑旅游項目及配套設施, 打造新的“綠色”經濟體系。

(二) 加大環保力度, 優化生態環境

環境質量是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基礎, 優化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環節。一是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城市綠化建設可以美化城市景觀,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以爭創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 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加大全市城區道路、小區及學校的綠化面積, 提高城區綠化量。同時打造滏陽河兩岸美景, 形成“城水相依、靈韻秀美”的城市美景。二是強化生態環境治理, 持續開展“藍天工程”、“清水工程”, 開展環保專項行動, 建立大氣監測預警系統, 加強對機動車尾氣、城市揚塵和工業廢氣的治理, 改善空氣質量。推進居民飲用水的整治, 加大對排污的監管力度, 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三是推動居民消費方式的轉變。結合“多城同創”活動和生態文明創建工程, 培養市民綠色消費觀念和綠色生活方式, 倡導清潔消費和理性消費, 盡量減少用一次性物品, 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三) 完善城市功能, 優化人居環境

完善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是影響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 更是衡量一個城市宜居與否的重要指標。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道路建設和改造, 科學設計和管理公交體系, 優化供排水、燃氣等各類基礎設施, 讓市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要加快公益性文體設施建設, 為居民提供必備的活動場所和休閑娛樂設施, 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二是加快教育發展。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在完善基礎教育的同時,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醫療設施建設, 提高醫療保障覆蓋率。開展免費技能培訓, 提供就業機會, 降低失業率, 促進社會和諧。

(四) 加大宣傳力度, 提高環保意識

生態宜居城市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 具有長期性, 不僅需要政府主導, 更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市民是環境保護的主角, 應具有生態意識和生態理念。首先政府要通過各類媒體在全社會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 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同時要加強各種政策宣傳, 增強企業的責任感, 鼓勵企業積極參加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要積極開展地球日、能源日、熄燈一小時、減塑行動等活動, 普及環保知識, 鼓勵市民自覺踐行低碳生態的生活方式。其次要保障公民的環保知情權, 鼓勵群眾監督違法行為, 營造全民參與的生態文化氛圍, 推動生態宜居城市建設。

(五) 發展和弘揚文化, 培育城市靈魂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 能夠體現一座城市的價值、品味和魅力。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過程中要發展和弘揚文化, 培育城市靈魂。一是培育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 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在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中, 要培育特色鮮明的城市精神, 使之成為推進各項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二是挖掘文化潛質, 保護文化遺產。各個時期的城市建筑都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滄桑歲月, 只有保留了那些標志著當時文化的建筑, 才會讓一個城市永久煥發魅力。因此在生態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 要注重保護文化遺產, 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同時也要將這些文化符號有效融入城市建設中, 讓城市富有個性, 凸顯魅力。

摘要:生態宜居是城市發展的目標, 是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元素。經濟欠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 如何擺脫落后的發展面貌, 又保住青山綠水, 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共生共榮, 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衡水為例, 分析了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問題, 探討了類似衡水的欠發達地區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宜居城市,經濟發展,衡水

參考文獻

[1] 余強, 王建廷.宜居城市發展的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 2016 (17) :1-4.

[2] 2019年衡水市政府工作報告[N].衡水日報, 2019-2-11.

[3] 陳勇杰, 張朝瓊, 王濟.西部欠發達地區生態宜居城市評價與建設研究——以貴陽市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7 (2) :7-13.

[4] 陳峰燕.南通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2 (33) :174-177.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郵政英語詞匯習得的策略研究下一篇:淺議建設工程投資控制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