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寧波工業經濟輝煌60年

2023-06-26

第一篇:寧波工業經濟輝煌60年

60年成就輝煌

——記北京展覽館觀后感

9月25日下午,我們滿懷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北京展覽館參觀《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 周年》成就展。經歷這次活動,我又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國的強盛偉大,體味到了祖國今天的來之不易。前輩的足跡,輝煌的歷程,你我的中國。我真的想說,此次展覽我受益匪淺。

展覽分為序展、綜合展、專題展和展望四個展區。全面系統的展示新中國成立歷史年光輝的發展歷程。展示社會之一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農業、工業、基礎設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資源環境、國防建設和外交等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展望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這次參觀我明白了新中國的誕生過程,體會到新中國成長的艱難。從帝國的沉淪到黑暗中的探索,從尋求陽光,到為光明而戰,革命前輩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終于迎來了最初的曙光!

特別是當看到新中國已經擺脫貧困,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經濟建設的浪潮風起云涌時,我們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

60年,中華大地滄海桑田;

60年,我們揚眉吐氣,

60年,中華巨龍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60年的歷史車輪,畫出了祖國不屈的脊梁與傲霜的骨氣, 60年的穩健足跡,展現了祖國歲月的輝煌與金色的希望;

60年后的今天,當五星紅旗在祖國的土地上向世界飄揚,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是龍的傳人!

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啊!黃河長江,奔騰萬里,你們哺育了一個多么輝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嘆為觀止。哦,祖國,涓涓流貫的河川是你飄逸的長發,綿亙悠久長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滿山遍野的寶藏,你有秀麗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輝煌的故宮,你有蜿蜓伸展的萬里長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你還有很多很多„„在你遼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明。

一股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在我的心中升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抽象真理也變得更形象生動了,對祖國的濃濃熱愛之情已經化為我們工作的強大動力,我們要以最優異的表現作為自己對祖國60華誕的賀禮。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信息安全0901班

王宇航

第二篇:風雨歷程鑄就輝煌60年

前言:值祖國母親六十年華誕之際,再次打開新中國近代史的繽紛畫冊,細細翻尋著音貌還存的成長軌跡,默默聆聽炎黃巨龍的聲聲吶喊,感受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分享過去的陣陣悲愴與頁頁輝煌,一時心潮難平,感慨萬千,謹以此文獻禮抒懷。

60年前,一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震蕩環宇,響徹天際,從此我國背負著億萬人民的希望,踏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60年后,一個躋身世界綜合國力前六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屹立在人民面前,并以其蓬勃的發展勢頭、不斷提升國際地位譜寫著一幕幕精彩的華章。

在這里,60年,既是一圈漫長的年輪,也是一個國家成長的足跡„„

60年,是一部邁向統一的巨幅史詩。從西藏的和平解放,到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凝聚了一粒粒集體智慧的結晶,打造了“一國兩制”的曠世創舉,祖國大陸終于告別屈辱的歷史,帶著全國人民的共同期望,向寶島的順利返航鋪平了道道坦途。

60年,是一張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從實行改革開放,到南方講話、加入世貿,改革開放全面鋪開、累累碩果,沖破了一層層思想的壁壘,開創了一個個經濟的神話,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了封建的束縛,帶著無數創業者的勤勞雙手,為全球經濟的發展騰飛注入動力和希望。

60年,是一幅征服寰宇的美麗畫卷。從“東方紅”人造衛星的一飛沖天,到載人飛船“神州七號”的太空漫步,揮灑了一代代科學巨人的汗水,帶給我們一次次不同的感動,中國人民終于邁出了遨游天際的第一步,懷揣著全人類的夢想,向更遙遠的宇宙奧秘探索和進發。

60年,是一場體育競技的博大盛事。從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赫爾辛基體育場升起,到70年代毅然退出奧運五環,再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經歷了一次次尊嚴與榮譽的抗爭,演繹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東亞病夫”的帽子早已不復存在,炎黃子孫們用每一個動人的神奇時刻呼號著一個體育大國的傲然挺立。

60年,是一空民主法制的冬日暖陽。從文革對法律與民主的嚴重踐踏,到憲法的不斷修正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方略的提出、各項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體驗了一個個民主的巨大進步,見證了一次次法制的洗禮與升華,偉大的共產黨正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引領著我們正確的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開辟著更為廣闊的前景。

60年,是一杯科教文衛的香醇美酒。從三大改造到“863”計劃,從恢復高考到義務教育的普及,從掃文盲、推廣普通話運動到“百家爭鳴”,從落后社會醫療到當今的蓬勃發證,蘊含著一片片良苦用心,醞釀著一份份美好愿景,年輕的下一代承載著整個中華大地的深深寄托,在“科教興國”總戰略的引領下,邁進屬于他們、屬于中國、屬于世界的未來。60年,是一場戰爭與和平的激烈角逐。從“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衛反擊戰”到中美、中日正常邦交和在世界范圍的和平共融,流淌著一滴滴神圣的血液,樹立著一位位烈士的英魂,華夏兒女為維護國家的尊嚴、人民的幸福挺身而出,為全球的和諧主題殫精竭慮,才有了當今世界的曠日持久的和平篇章。

60年,是冬與春的交替,是秋與夏的共融。60年,是雀與雁的轉化,是蛹與蝶的蛻變,是„„

滄桑60年,感動60年,輝煌60年,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祝愿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祝愿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俞廣均09.9.27

第三篇:中國電力輝煌成就60年

作者:孫嘉平來源: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發表時間:2009-09-28打印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電力工業經歷了在不斷探索中奮進并獲得發展的30年(1949~1978),經歷了改革開放形勢下快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60年來,中國廣大電業職工和電力科技工作者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為中國電力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使電力工業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學發展之路,步入了大機

組、大電廠、超高壓、大電網、自動化和信息化全面發展的時代。

一、電力工業加速發展,全國裝機容量突破8億千瓦。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僅有18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43億千瓦時。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

革開放以來,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不斷增長的需求,電力工業呈現了加速發展的態勢:

1987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1億千瓦,全年發電量4973億千瓦時;(注)

1995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全年發電量超過1萬億千瓦時;

200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3億千瓦,全年發電量超過13685億千瓦時;

2005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5億千瓦,全年發電量超過24975億千瓦時;

2007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超過7億千瓦,全年發電量超過3萬億千瓦時;

2008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7.93億千瓦,全年發電量達34510億千瓦時。

(注:統計數字未包括港、澳、臺,下同。)

目前,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已突破8億千瓦,全國日平均發電量是1949年全年發電量的2.2倍,是建國初期19

52年全年發電量的1.3倍。

隨著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電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社會電氣化程度持續提高:

全國人均占有電量突破2000千瓦時

反映電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人均占有電量。新中國建國時,全國人均占有電量不足10千瓦時; 2000年人均占有電量達1081千瓦時;2006年人均占有電量達2168千瓦時;2008年人均占有電量則為2598.6千瓦時。

電力消費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達44.12%,發電用煤占全國煤炭產量的56.66%

反映電氣化程度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電力消費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電力消費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為20.60%,2008年達44.12%。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煤炭轉化成電能來使用。1980年,用于

發電的煤炭占全國煤炭產量的19.6%,進入了21世紀以來,這一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

全國農戶通電率達到了99.87%,21個省(市、自治區)達到了戶戶通電。

農村電氣化水平是國家電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我國農村通電率只有61.05%,改革以來,加強了農村電網和農村小水電的建設,農村通電率逐年提高,1990年提高到88.06%,2007年提高到99.69%。已建成農村小水電

站45317座,總裝機容量為4738.9萬千瓦。

電氣化程度的持續提高,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動力,而且促進了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人民生活

質量的改善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發展大機組,建設大電廠,百萬千瓦級電廠達到249座

1、 發展高參數、大容量機組

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火電機組是我國火電建設的一項重要技術政策,是優化發展火電的主要措施之一。1949年我國

最大的火電機組是北京石景山發電廠的2.5萬千瓦機組。新中國建國以來,國產火電機組的單機容量逐步提高。

1959年,首臺國產5萬千瓦機組在遼寧電廠投產運行;

1964年,首臺國產10萬千瓦機組高井電廠投產運行;

1969年,首臺國產12.5萬千瓦超高壓機組在吳澤電廠投產運行;

1972年,首臺國產20萬千瓦超高壓機組在朝陽電廠投產運行;

1974年,首臺國產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在望亭電廠投入運行;

改革開放以來,火力發電技術得到更快發展。

1987年,首臺國產化引進型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在山東石橫電廠投入運行;

1992年,首臺國產化引進型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在華能石洞口二廠投入運行;

2007年,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在華能玉環電廠投入運行;

優化后的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國產化機組達到了國際同類機組的先進水平,這些機組的批量投產,使火力發電的主力機組由20世紀80年代的10~30萬千瓦機組過渡為90年代的30~60萬千瓦機組。進入21世紀,我國在大力發展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同時,還投產了11臺百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截至2008年底,我國投運的30萬千瓦及以上大機組共計893臺,其容量占火電總裝機容量的62%;與此同時,百萬千瓦以上的火電廠達到212座,最大的

火電廠——大唐托克托電廠裝機容量達到540萬千瓦。

2、水電建設在優化發電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建國60年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水電發展。1949年全國水電裝機只有16.3萬千瓦,2008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

達到1.73億千瓦,年發電量達5655.5億千瓦時。

1957年,我國首座自主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新安江水電站開工興建,1965年竣工,1977年投入運行,

總裝機66.25萬千瓦;

1958年,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開工興建,197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運行,總裝機122.5萬

千瓦,單機容量22.5萬千瓦

1970年,我國最大的徑流式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開工興建,1981年第一臺機組投運,1988年全部建成投入運

行,總裝機271.5萬

1994年世界最大的已投運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開工興建,2003年第一臺機組投運,2008年全部建成投入運行,

總裝機1830萬千瓦,單機容量70萬千瓦;

2000年我國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廣州蓄能電站建成投入運行,總裝機240萬千瓦,單機容量30萬千瓦;

2004年我國水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達10524萬千瓦;

截至2008年,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為1.73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共擁有百萬千瓦以上的水電廠32座。

3、我國核電建設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

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工業示范性電站——秦山核電站于1985年開工建設,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裝機容

量30萬千瓦。秦山核電站的全面運行標志了中國大陸無核電歷史的結束。

1987年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開工建設,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總裝機180萬千瓦,單

機容量90萬千瓦;

進入21世紀,核電建設加快,先后建成了嶺澳、秦山三核、秦山二核、田灣等4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2008年核電總裝機已達884.6萬千瓦,年發電量為692億千瓦時。共有百萬千瓦以上的核電廠5座。

4、以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迅速

我國風電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在21世紀得到了加速發展。2000年全國風電裝機34.4萬千瓦,2005年增長為126.6萬千瓦,2008年吊裝容量超過了千萬千瓦,達到了1215萬千瓦,并網容量為837萬千瓦。風電場已遍布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風電裝機容量超過百萬千瓦的省區有:內蒙、遼寧、河北、吉林,其中內蒙的風電裝機

達373.5萬千瓦。

2009年9月,位于上海近海地區的我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首批3臺3MW機組并網發電,該風電場將安裝34臺3MW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將達10.2萬千瓦。與此同時,我國首座10MW級的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在甘肅敦煌開工建設。

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將對我國發電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電源結構的不斷優化,我國已擁有采用高參數、大機組的百萬千瓦級的電廠249座,其裝機容量占全國總裝機

的一半以上(51%),它們與采用先進技術指標的所有火電廠一起,已成為我國發電主力,為實現電力行業的節能減排

發揮了重要作用。

供電煤耗由1978年的每千瓦時471克,降至2008年的345克;

發電用油由1978年的2013萬噸,降至2008年的1000萬噸;

火力發電每千瓦時的耗水量由2000年的40噸下降到30噸以下;

火電煙塵排放量由1980年的399萬噸降至2008年的350萬噸。

三、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

建國以來,隨著電源建設的發展,特別是大型水電工程的建設,輸電電壓等級逐步提高,電網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正運行著世界上最高電壓等級(1000kV)的輸電線路和系統總容量達 6億千伏安的大型互聯電網,互聯的6大區

域電網中,有3大區域電網的系統容量超過1億千伏安

1954年,新中國首條220kV高壓線路─松(豐滿)東(虎萬臺)李(石寨)線投入運行;

1972年我國第一條33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劉天關線(劉家峽─天水─關中)投入運行;

1981年我國第一條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平武線(平頂山─武漢)投入運行;

1990年我國第一條±500kV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葛上線(葛洲壩─上海)投入雙極運行;

1999年我國第一條500kV緊湊型輸電線路─昌房線(昌平─房山)投入運行;

2005年我國第一條750kV超高壓交流示范工程在西北電網投入運行;

2009年我國第一條1000kV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2006年世界首條±800kV云南─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興建,預計2010建成投運;

2007年和2009年向家壩─上海和錦屏─蘇南兩條±800kV特高壓直流線路分別開工興建。

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500kV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度已超過10萬公里,變電容量5.3億千伏安;已投運的直流

輸電工程9項,直流輸電線路總長度和輸送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

交、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為大電網的建設以及實現“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90年±500kV葛上線投運實現華中和華東兩大區域電網的非同期互聯,到2001年東北和華北電網通過500kV交流線路實現同步互聯;從2004年和2005年,三廣直流工程(三峽─廣東)和靈寶“背靠背”工程的分別投運實現了華中與南方電網,以及西北與華中電網的非同期互聯,到2009年華北電網與華中電網通過1000kV特高壓交流線路實現互聯,全國聯網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國聯網對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日益明顯。全國跨區資源配置的電量由2000年的23億千瓦時增加到2005年

的773.8億千瓦時,2008年跨區配置電量達到了2402.9億千瓦時。

靈活交流輸電技術(FACTS)取得突破、實現國產化并在電網中得到實際應用,提高了線路輸送能力,增強了對大電網的控制能力。2004年12月,碧成線220kV可控串補投入運行。2007年10月,伊馮線500kV可控串補投入運

行。

四、電網保護、控制、自動化技術進入國際行列

在輸變電技術和大電網不斷發展的同時,電網二次系統建設不斷加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繼電保護、電力通信

和電網安全監控等技術迅速發展,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LEP-200系列輸電線路成套保護裝置已在全國

220kV-500kV系統中廣泛應用,其保護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自主研發的CSC2000型分布式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已

在全國35kV-500kV變電站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變電站自動化水平。

1997年,推出了新一代開放型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統OPEN-2000,此平臺既可集成EMS系統的AGC、AVC、PAS和DTS等應用,又可集成電能量計量系統、電力市場技術支持系統、水調系統、MIS和DMS等系統。自1998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CC-2000開放式、面向對象的EMS/DMS支持系統已在國家電力調度中心及網、省電網等調度中心陸續投入運行。我國已建成了包括SCADA、EMS/DMS、AGC、AVC等系統在內的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已經100%

實現了國調、網調、省調三級調度自動化。我國電力自動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2000年全國電力調度數據網(SPDnet)和全國電力計算機廣域網(SPInet)分別建成和投運,目前全國220kV以上電力系統通信網已經基本實現了光纖通信。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斷提高。電力生產過程自動化由發電廠和變電站的控制發展到電網調度的自動化和配電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則從單一的MIS系統發展為包括地理管理信息系統、企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ERP系統和地理市場

技術支持系統、營銷系統在內的多功能管理信息系統,顯著提高了電力企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電網運行和控制技術的現代化為大型互聯電網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四篇:中國五礦60年輝煌歷程

建設風云

十年創建歷程,盡管粗糙,盡管懵懂,盡管機制僵硬,但卻真真正正為五礦注入了鮮活之血,鑄下了五礦的堂堂精魄

50年代,中國礦產公司在寶禪寺談判室與日本客戶談判的情景。(左始:孫耀甫、宋來崇。日本:兼平、志村)

1950年,新中國百廢待興。

這一年的3月,在寶禪寺街三號一處安靜的四合院內,時任中央貿易部國外貿易司處長的商廣文把桌椅擺成辦公格局,并找來一張紙,用毛筆寫上“中國礦產公司籌備處”的字樣。

1950年4月7日,寶禪寺街三號的院落門口豎起一塊嶄新的牌匾,中國礦產公司正式掛牌辦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從零開始”。沒有貨源網絡,沒有對外銷售渠道,沒有可以利用的私商通路,更緊要的是,缺乏具備外貿經驗的專業人員。公司正式掛牌辦公那一天,只有員工14人。

伴隨著1952年新中國的第一輪貿易管理體制改革,礦產公司等外貿公司劃歸外貿部管理,其中,天津進出口公司被改組為中國五金電工進口公司(以下簡稱五金公司),這是今天中國五礦的另一個前身。

就此,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的兩個前身因共和國的需要而誕生了。就是這個機構,在之后30年里將成為中國五金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獨家經營體;而在60年之后,它將成為年經營額逾千億元人民幣的跨國企業,世界最頂尖的500家企業之一。

新生命需要成長的過程,但新中國建設的急迫性卻無法給予它們這個階段,它們注定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盡快壯大起來,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初擔使命

二戰之后,中國與蘇聯成為緊密盟友,同時遭到美英等國家的敵視。蘇聯迫切希望通過從中國進口戰略物資來緩解需求。其中,礦產公司承擔了主要任務,尤其是鎢、銻、錫等蘇聯短缺的重要工業原材料的供應。

當時,礦產公司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向蘇聯出口煉錫4211噸。為了保證完成出口任務,公司和有關單位一道,歷盡艱難,想方設法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此,周恩來總理曾于1951年1月27日頒發了“表揚令”予以表揚。

在礦產公司成立第一年,公司實現出口創匯5137萬美元,占全國各類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9.24%,并在天津、昆明成立了分公司,在長沙、南昌設立了辦事處。

可以說,盡管內外條件限制重重,礦產公司仍不辱使命,克服諸多困難,初露崢嶸。

在建國初期,除了蘇聯和東歐國家,朝鮮、蒙古、越南也是礦產公司的重要貿易對象。同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往來讓中國對外貿易得以發展,但很多關乎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的重要產品,兄弟國家并沒有能力提供。這就要求新中國必須突破封鎖,想方設法與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經濟關系。而這項任務,就落在包括礦產公司、五金公司在內的各國有外貿公司的肩上。

1950年,日本是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唯一資本主義國家。1950年6月中旬,礦產公司收到中國土產出口公司華東區公司轉來的香港合眾有限公司信函。函中反映了日本對鐵砂的需求情況。得到這一線索后,礦產公司立即將向日本出口鐵砂列入日程,并開始對國內鐵砂貨源進行摸底。

在一系列的準備及努力下,礦產公司在較短的時間內,即通過中國土產出口公司華東區公司與香港合眾有限公司成交5筆鐵砂共約6.7萬噸,分別提供給日本八幡鋼鐵公司、富士鋼鐵公司、日本鋼管公司。在當時,這次以民間方式進行的鐵砂交易影響深遠,表明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禁運并非牢不可破。

在礦產公司完成第一次對日鐵砂貿易后,中日間的貿易由此開端。1952年6月1日,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定簽訂。之后于19

53、1955年雙方陸續簽訂第二次、第三次中日貿易協定。到1955年,礦產公司對日出口總值上升到400多萬美元,占對資出口總值的56.7%,主要商品是煤、鎂石、鎂砂、滑石塊、礬土等。

也是從這時開始,中國逐漸打破了美國主導的對華封鎖禁運政策。

打破封鎖禁運

中日民間貿易打開了對資貿易的缺口,但對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而言,單是日本還無法滿足國內經濟所需。為此,新中國開始在國際上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1952年4月,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召開。在中方的努力下,中英兩國代表經過談判,達成總額為2000萬英鎊的貿易協定。 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周恩來總理指示貿易部領導,要求同英國貿易界人士多接觸,以英國為突破口,沖破封鎖禁運。

在周恩來總理的努力下,中英雙方決定互派商務機構。1954年11月20日,一個陣容豪華由英國工商界人士組成的貿易訪問團抵達北京。他們被稱為中英貿易的“破冰者”。這個訪問團的成員包括英國的航運、銀行、大制造商與中間商,其中有許多是經營禁運物資的廠商。

為此,礦產公司特意派人到對英談判辦公室辦公,積極聯系,洽談交易。這次中英貿易,是礦產公司第一次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客戶直接洽談并簽約。

1956年6月4日,英國宣布準許其殖民地政府對蘇聯禁運單范圍以外的商品,利用“例外程序”向中國出口。因為中英貿易的發展,歐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寬對華貿易禁運,加大與中國的經濟往來。為配合新業務開展,五金公司于1955年4月設立了對資出口處,以集中力量開展對資出口。1956年10月,礦產公司增設商品業務第三處,專門負責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及進口業務。同時,五金公司開始兼營進出口,建立以業務為中心,以商品為對象的經營體制。

與此同時,礦產公司制定新經營方針,強調要盡可能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貿易關系。由于及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兩公司的對資進出口貿易得以迅速發展。

1956年,礦產公司首次以自己的名義邀請了一些外商來華洽談貿易。同時,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還利用從1957年開始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來吸引外商,并使之逐漸成為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對資進口鋼材的主要交易場所。

可以說,在50年代中期,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很好地把握了國際政治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并能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從而在對資貿易上打開了一個具有極大成長空間的局面。

1958年11月,中國五金進口公司副總經理王超北訪問聯邦德國洽談購銅業務。 步入正軌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這座作為新中國輝煌成就代表之一的大橋,建造時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核心部位所用鋼材全部進口,這個任務就是由五金公司完成的。

1957年,中國度過了喜悅祥和的一年。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也開始計劃,希望在來年公司業務有更大的發展。但是,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讓新中國苦心經營多年的建設成果遭到極大破壞。

在外貿部提出的“大進大出”方針指導下,外貿系統出現了相互爭客戶,爭市場,落價競銷,抬價競購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在1958年8月作出《關于對外貿易必須統一對外的決定》,對外貿系統出現的混亂局面進行治理,對外貿部的“大進大出”方針加以糾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損失擴大。 1958年之后,礦產公司及時采取措施,增加對資出口品種,擴大對資出口地區,使礦產品的對資出口貿易迅速恢復了增長勢頭。

從1950年到1959年,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經歷了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過程,貿易額逐年增長。

到1960年,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當年出口金額合計達到5880萬美元,在外貿專業公司中名列第四。

縱觀整個50年代,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從誕生、發展,到步入正軌,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過程。在共和國最危急的時刻,這兩家公司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進口國內短缺的、急需的、重要的五金礦產品。尤其在中國處于內外交困之時,公司,打破資本主義陣營的封鎖禁運。伴隨共和國走過第一個十年,礦產公司和五金公司也完成了它們最初的使命。

1960年12月,遵照外貿部指示,中國五金進口公司和中國礦產公司合并為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并于1961年1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

回首當年,從商廣文寫下“中國礦產公司籌備處”起,到1960年12月礦產公司與五金公司合并,十年創建歷程,盡管粗糙,盡管懵懂,盡管機制僵硬,但卻真真正正為中國五礦注入了鮮活之血,鑄下了中國五礦的堂堂精魄。(文 / 孫忠一)

珍貴的窗口 封鎖禁運、貿易凍結、文革風波,在困境與機遇中的中國五礦摸準市場脈絡,爭取一切先機,打開了一扇扇貿易窗口,在不斷奮爭中蓄積著力量

1965年,以曹中樞總經理為首的五礦總公司貿易代表團訪問歐洲四國(法、奧、意、英),1965年7月間訪問意大利Finsider集團Dalmine鋼管廠談判后合影。

20世紀60年代,百業復興,正步入蓬勃發展階段的中國,卻從新生的喜悅邁進一段始料未及的艱難時期。

中國的對外貿易隨國際、國內風雨起起伏伏,在沖破重重困難中艱難成長。中國五礦作為中國外貿戰線的主力軍,承擔著攻堅克難的艱巨國家使命,并作為中國打破封鎖、實現戰略轉移的先頭部隊,打響了一場場漂亮的商戰,也品嘗了國際商場上艱澀的苦果,走出一條喜悅與痛苦交織的風雨沉浮路。 開拓西方市場

有學者這樣評價20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中國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

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五礦在困境與機遇中不斷奮爭,貿易的重點對象,從對蘇聯、東歐等國家轉向對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966年中國五礦對資出口1.8億美元,比1955年的1100萬美元增長了15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年份。貿易國家和地區擴大到79個。出口商品也增加到148個,特別是增加了鎢砂、鉬砂和一些稀有金屬的對資出口。

60年代,“白銀專案”和鎢砂對資出口是中國五礦值得大書一筆的兩大案例。 1960年四季度、1961年一季度,為了解決外匯需要和配合中國外交活動,外貿部根據中央指示,兩次向中國五礦下達了“白銀專案”的出口任務,共4375噸。

中國五礦在接到任務之后,立即成立“白銀專案”小組,統一領導,集中經營,對進貨、外銷、運輸、存儲、收匯一管到底。盡管內部做了充足的功課,但真正進入市場尋找成交機會的時候,國際市場成交量驟然減少,價格下跌到了中國五礦掌握價格之下。

是調低方案價格,還是堅守陣地?專案小組制定了對策:方案價維持不變,但不主動出擊。

果然,“堅持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外商向我方遞盤,我方報價后,外商大幅殺價,我方則表明一個便士也不下調,也不過多糾纏”。這段簡單的史實記錄,再現了中國五礦在初次激烈的價格戰中沉穩的表現。

不久,國際市場上交易漸趨活躍,價格穩步回升。中國五礦白銀專案小組抓住時機,將報價又適當調高,結果每噸白銀實際售價比方案價高出約160美元。

從1951年至1969年,中國五礦共出口白銀7047噸,價值2億多美元。其中對資出口4250多噸,占出口總量60%以上。出口量的最高年份就是執行“白銀專案”任務的1961年,達3393噸。

在“白銀專案”后不久,中央又批準了鎢砂可以對資出口。中國五礦確定兩種方式:一是委托駐英商務室推銷,并請他們推薦客戶;二是通過廣交會洽銷。

經過一年多的試銷活動,1961年實現對資成交212噸,約23萬美元。1962年為676噸,約39萬美元。 1965年秋季廣交會,靠做鎢砂起家的英商立德爾,獲得了英國壟斷貿易行的支持,并提出一系列苛刻條件。中國五礦迅速穩住陣腳,分頭研究,與立德爾進行了反復的交鋒,最終的交易價格和數量兩方面都超過了原定計劃。1966年,中國五礦對資出口鎢砂已突破萬噸,達12563噸。

這一時期,中國五礦積累了豐富的貿易經驗,尤為可貴的是,為了發展對資出口,中國五礦牽頭組織召開了各種商品的調查會、碰頭會,形成了對資貿易運作的一整套經營管理機制,為日后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貿易推動時局

1960年12月,中國礦產公司與中國五金進口公司合并,改名為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圖為兩家公司剛合并后搬到二里溝的合影。

盡管20世紀50年代的中日關系、民間貿易總體趨暖,然而受到1958年長崎暴徒撕毀中國國旗事件的影響,60年代初兩國貿易再次凍結。為了盡力挽回局面,兩國友好力量做了大量努力。

1961年,中國五礦從日本進口鋼材30798噸,恢復了中斷兩年的進口貿易。同年,對日出口煉焦煤、生鐵、錫、鎂石、砩石、滑石塊、石墨、重晶石、球石、石膏、礬土等產品,出口實績為750萬美元。 1962年5月,中日雙方探討了進一步擴大中日民間貿易的問題,一致同意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民間貿易的發展。

為了具體實施已達成的共識,1962年,日方代表高碕達之助與主持對日工作的廖承志簽訂了《關于發展中日兩國民間貿易的備忘錄》(后簡稱“L?T貿易”),這是中日戰后締結的第一個長期民間貿易備忘錄。 1963年,L?T貿易正式實施,其中五礦經營的煤、鐵砂、錫在出口商品之列,有效期到1967年12月31日,經雙方同意,可以延長。

此后,中國五礦對日出口額迅速增加,1963年為1172萬美元;1964年創50、60年代的最高紀錄,達5582萬美元;1966年上升到4314萬美元。

進口方面,協議規定,中國五礦1963年鋼材進口640萬英鎊,其中特殊鋼為1.5~2萬噸,付款方式是交貨后兩年支付,利息為年率5%。由于利息問題,日方沒有按協定執行而未成交,最后只成交了馬口鐵2950噸。同年,日本特殊鋼代表團來京洽談成交了11700余噸。第一年L?T備忘錄貿易進口鋼材簽訂合同共計14718噸,656萬美元,完成原協定金額的36%。

1964年的L?T貿易,日本對中國鋼材出口實行預付20%貨款,其余裝船后兩年內每4個月付一次,分4次付清,雙方談判進展順利。

1965年8月,中國五礦正式更名為“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當年,備忘錄貿易成交鋼材72739噸,占全年從日本進口鋼材的34%。

接著,由于“吉田書簡”事件,L?T貿易后期出現下降,中日貿易在低谷中艱難前行。1966年5月,日方松村謙三和中方廖承志達成協議,決定繼續進行備忘錄貿易(Memorardum Trade,簡稱MT貿易)。 MT貿易的第一年,中國五礦從日本進口鋼材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峰,進口總量首次超過100萬噸,比1967年增加66.7%,占全年從資本主義市場進口鋼材的53%。

1968年11月,由于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的“日美共同聲明”,中日關系惡化,MT貿易一蹶不振。1969年、1970年的MT貿易,經過長時間談判才得以簽訂。

中日備忘錄貿易,前后持續了10年,頻繁的貿易往來,對于密切雙方的聯系、互通信息,直至實現邦交正?;?,發揮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風雨沉浮中堅守

上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與人禍接踵而至。在繼續執行“二五”計劃、探索社會主義前進的道路中,國民經濟進入三年調整期。

在配合國家外交工作的同時,中國五礦也擔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物資支持的重要任務。當時,新建石油工業所必需的石油套鉆管全部依賴進口。五礦進口鋼材989萬噸,其中用于石油工業的石油專用管約66萬噸,從物資上保證了大慶油田順利出油。

同時,五礦總公司還大量進口有色金屬,如銅58萬噸,鋁22萬噸,鎳4.4萬噸,鈷2930噸。這些物資彌補了國內生產供應的不足,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經濟建設。

到1965年,中國外貿剛剛恢復元氣,一場更為猛烈的極左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四人幫”誣蔑外貿部是“賣國部”,執行了所謂的修正主義路線。

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個別單位曾派人送大字報到五礦總公司,攻擊出口鎢砂的方針政策。而五礦員工更加忙碌,原來200多人的五礦總公司只允許留下108人,業務人員大量減少,嚴重影響了公司外貿業務的開展。

“文革”期間是五礦總公司對資出口索賠最多的時期。這些索賠涉及到包括品質、包裝、拖交等多個方面。五礦駐外機構紛紛告急:水泥脫銷、型鋼脫銷、銻品未能履約、砩石發生索賠等等。而日本等國則乘機搶占市場,積極擴大產品推銷。 1968年,經派駐外貿部軍代表批準,五礦總公司“革委會”成立。1969年,外貿部批準五礦總公司成立“核心組”,并派軍代表到公司主持“核心組”工作。五礦總公司政治處作為“核心組”的辦事機構恢復工作,黨團組織同時恢復活動。

在中國的這段苦難歷史中,惟一值得五礦人慶幸的,就是公司里的批斗和派系斗爭并不嚴重,沒有發生過一次武斗事件。

一些經歷過那段風雨飄搖歲月的老五礦人談起這個奇跡,不約而同地把原因歸結為“五礦人一直就很團結,風氣好”。(文 / 孫忠一)

市場巨人 改革攻堅時期,市場風云突變。新時期的五礦在變革之路上勵精圖治,在激蕩起伏的經濟大潮中創造了公司成立50多年前所未有的奇跡

1992年7月,以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為核心企業的中國五礦集團成立,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的經濟好比一潭水,國有大中型企業搞活了,這水才能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整個國民經濟才能實現持續、穩定、高速的增長。愿五礦集團能擔當這個重任!”上個世紀9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五礦集團顧問厲以寧許下這樣的期待。

伴隨著197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步邁向市場經濟,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明確,使國企改革從政策調整階段進入了制度創新的階段。 集團試點初起步 1991年1月,中央政府決定選擇100家左右大中型企業集團進行試點,賦予試點企業集團在計劃投資、資金融通、自營進出口、國有資產管理、人事、外事等方面更大的決策權。

1992年,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55家企業集團試點和7家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單位之一。

集團是多個法人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組成的企業聯合體,如同一支龐大的艦隊。以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為核心企業,隨后,五礦全資組建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作為集團的緊密層,先后成立了財務公司、房地產公司、國際貨運公司等。

與此同時,利用授權經營的優勢,五礦選擇性兼并了幾家地方生產性企業,并對其進行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重新組合生產要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加速了實業化的發展進程。

接下來的幾年,大刀闊斧的體制變革加劇了市場競爭,繼續刺激著傳統外貿領軍企業的神經。中國五礦一步步經歷了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考驗:逐漸沒有了計劃經濟時代進出口專營政策的“王牌”,國內相關領域的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外資企業加大進入中國市場的力度,跨國企業加快全球并購。從拿著金飯碗吃飯,到驟然進入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1993年,五礦感受到的挫敗尤為明顯。

鋼材市場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為經濟過熱的顯著標志,在宏觀調控緊急剎車之后,鋼材價格一落千丈,作為主營業務的重要一部分,中國五礦遭遇著市場波動帶來的沉重打擊。

此時,中國五礦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意識,一方面對內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鞏固調整,完成對國內企業和海外企業的清理整頓;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創新手段壯大實力,而在資本市場的搏擊則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揚帆資本藍海

1997年5月,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圖為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周可仁總裁執錘敲響了開盤的鑼聲

上世紀90年代,源于經濟轉軌過程中企業的內生需求,中國資本市場開始萌生。

以傳統外貿為主業的中國五礦敏銳關注著時代變化,在多元化的戰略項目上不斷開花結果。此刻,金融業朝陽般的發展引起了五礦的關注,而中國金融最早成熟的區域――香港成為了不能忽略的戰略要地。 1993年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收購香港第一太平銀行部分股權,一舉成為第一太銀的第二大股東。這次大陸企業首次涉足香港金融業的行動,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矚目。

對于一個不能懈怠的實體,汲取一切有益于發展的因素是保障企業靈活應對變化的關鍵。在中國股市尚顯稚嫩的起步階段,五礦搶占了關鍵的時機,備戰上市的工作在外貿領域率先展開。

1997年5月28日,五礦發展正式在上交所上市。8點40分,出席開盤儀式的貴賓車隊駛抵上交所。9點25分,上交所開盤的鑼聲被敲響。中央大屏幕上即刻顯示出“五礦發展―18.8”這一集合競價數字,瞬間掌聲雷動。

“五礦發展”上市掛牌交易,不僅使當時的中國股市外貿板塊增加了新的大盤股,,也標志著國有大型外貿企業在資產重組、籌資融資方面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有專家評論:這對于搞好搞活國有外貿企業,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國有企業上市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籌集資金,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股份制這種形式,建立起市場化的企業經營機制和嚴格、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成長,逆境中的中國五礦推開了資本運作的多重窗口,從1996年開始,先后4次在美國成功發行共計5億美元的商業票據,不僅起到了融資作用,還顯著提高了公司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知名度。 戰略轉型開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與非公經濟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有企業由于高負債率、效率低、負擔重等原因,陷入了發展的困境,虧損面逐年增大。

傳統外貿壟斷優勢逐漸消失,市場壓力下折射出的改革訴求已經頗為急迫??v觀國內外成功的貿易類企業,無一不是在其發展歷程中順應時勢、主動變革,最終在市場中生存下來。

面對多種業務交叉,投資項目分散,風險管控稀疏的實際情況,1999年,五礦高層下決心推動一場跨世紀的戰略轉型,尋求新的價值增長點。

為了探索企業新的發展方向,五礦成立了發展戰略委員會,借助外腦的專業優勢,尋找到一條“內外結合、上下結合”的規劃道路。 長達兩年多時間的發展戰略大討論成為五礦上下的一場腦力震蕩,觀念洗禮,各種建議紛至沓來,都旨在解決五礦至為關鍵的發展問題。

新的發展戰略明確了五礦的發展方向,即“以貿易為基礎,集約多元,充分發展營銷網絡;以客戶為中心,技術創新,積極提供增值服務;使五礦成為提供全球化優質服務的企業集團”。

如果說這個方向還是企業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通用的常規用語,對于業務單元的劃分則明確了未來的發展空間,也觸動了過去長期形成的既有格局。

新發展戰略將五礦的業務劃分為鋼鐵貿易、有色金屬貿易、原材料貿易、綜合貿易、金融保險、房地產及服務六大板塊和貨運、招標兩個業務單元,實行以業務板塊為主體的專業化經營與集中管理,解決了集團內部交叉經營和互相競爭的老大難問題。

始終把全面提升中國五礦的核心競爭力這一戰略思想貫徹到戰略管理的全過程,新戰略得到了全公司87%以上員工的高度認同,并轉化成全體員工的共同奮斗目標。

在總體發展戰略下,各板塊分別制定了分戰略。戰略轉型沒有捷徑,在抓住資源優勢的同時,五礦堅定選擇了夯實優勢主業。在理清了發展脈絡,確定的發展方向之后,“業務跟著板塊走,人員跟著業務走”,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在企業內部拉開帷幕。

新戰略的實施與推進,一改傳統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固守陳規的風范,現代企業制度高效創新的優勢不斷顯現。通過整合調整,六大板塊兩個單元在市場上大展拳腳,五礦由一個單純依靠金屬礦產品進出口業務的貿易公司逐步向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發、冶煉、加工、貿易為一體的金屬礦產企業集團邁進。 2007年戰略轉型的成績初步顯現,中國五礦實現營業額218億美元、銷售收入1540億元人民幣,一舉跨入世界500強,在中央企業第一任期考核中被評為A級企業。在規模擴大的背后,是質量的提升,通過戰略轉型,五礦的盈利模式有了新變化:其控股的生產企業,即非貿易類業務開始超過貿易業務,實現的利潤占五礦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在產業鏈條上,五礦圍繞鐵、鋁、銅、鎢等重點產品,初步形成了從勘探、開采、生產、冶煉、加工到貿易的完整產業鏈。通過加快產業投資,中國五礦的行業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十五”期間,中國五礦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3.5%,經營額增長了3.8倍,利潤增長了6.3倍。合理的產業布局以及管理變革使戰略轉型實現了軟著陸,國資重組和資本運作雙雙取得良好進展,新時期的五礦在變革之路上飛躍發展,創造了公司成立50多年前所未有的奇跡。(文 / 張艷)

開拓延伸的國脈 從國有大型貿易企業到國際金屬礦業集團,在轉型的探索中找到了明確的定位。這家關系國家命脈的中央企業擔負起大國之使命,記錄下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做出的應有貢獻

2003年12月,中國五礦與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合資組建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圖為苗耕書總裁參加掛牌慶典現場。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許多礦產資源的消費增速已接近或超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資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銳。

目前,中國銅、鋁、鉛、鋅等四種有色金屬的原料均需進口,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有色金屬消費市場。事實上,除了鉬、鎂等少數品種,中國可采資源儲量只夠開采10年左右。需求巨大,已是可見的現實。

在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資本和技術優勢進行全球資源配置的形勢下,從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利益出發, 構建中國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抓住了時代發展的緊要訴求,中國五礦在實現戰略轉型中,也成為了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的主力軍。

搶抓資源整合先機隨著中國五礦戰略轉型的推進,其獲取資源的方式也不斷突破,最初的探索從向國外購買產能、穩定資源供應渠道開始。1997年,他們與世界最大的鋁業企業美國鋁業公司簽訂2.4億美元生產能力投資協議,從而獲得美鋁公司按其全球平均生產成本供應為期30年、每年40萬噸氧化鋁的長期合同。中國五礦一舉成為全球第16大氧化鋁供應商。

同年,中國五礦與世界第七大銅生產商波蘭銅業公司簽署電解銅的長期采購合同,采購量占全國電解銅進口總量的1/10。隨后,中國五礦分別與巴西CVRD、南非PMC等國際重要鐵礦石供應商簽署了鐵礦砂的長期協議,與土耳其ETIKROM公司簽訂了鉻礦石的長期協議,與加納錳業公司簽訂了錳礦石的長期協議,保證了國內稀缺資源的長期供應。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五礦邁開了直接控制資源的新步伐。2003年4月17日,五礦與素有“中國鎢金屬之鄉”的江西省修水縣就綜合開發香爐山鎢礦正式簽約,輻射全國近40%的鎢資源量。5月18日,五礦在江西控股的第二家企業——南昌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五礦有色控股69%,江西冶金集團公司參股31%。12月28日,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五礦有色以現金出資3.06億元,占總股本的51%。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以實物資產2.94億作為出資,占總股本的49%。三家新公司共同構成五礦有色鎢產業上中下游價值鏈布局,此舉使得當地的鎢產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方向發展,資源價值得到巨大提升。

實踐還在繼續,五礦聯手資源豐富省份,創造了多方共贏的模式。作為電解鋁生產的主要原料,國產氧化鋁長期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此,五礦總公司聯合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鋁業公司,共同投資興建了廣西桂西華銀鋁業有限公司,氧化鋁產量將達到160萬噸,對關鍵資源的控制力大為提升。 2003年,資源性資產已占五礦有色板塊總資產的62%。該有色板塊實現經營額12.8億美元,主營業務商品繼續保持全國市場第一。 從海外實戰中崛起

2009年6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功收購澳大利亞OZ公司主要資產,圖為周中樞總裁(中)親手引爆世紀鋅礦的露天礦山

“對于優勢資源,我們要有市場話語權,從探、采、選、冶、生產都要參與。對于國內沒有優勢的礦產,就到國外拓展。”五礦總裁周中樞這樣的思路在“走出去”發展多年的企業身上有著最實際的體現。 2004年春天,諾蘭達首席執行官德雷克潘內爾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說有家中國公司想參與收購諾蘭達。“中國五礦?是什么公司?” 潘內爾不得不對這個信息表示關注。這是后來震動全球的五礦收購諾蘭達交易的開始,也是當時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起的最大一起收購。

雖然,從商業角度幾乎達成的協議最終仍未能通過,但這一交易對中國礦業所具有的意義非同一般,它被視為中國礦業公司真正參與國際并購的開始。

“只有通過長期的國際化實踐才能形成營銷、投資、金融等國際化人才隊伍,才能將跨國經營管理經驗逐步轉化成企業„走出去?的內在能力。”這是五礦領導者的感悟。對于出海搏擊尚顯稚嫩的中國企業來說,快速成長與成熟的顯得十分迫切。

兩年之后,中國五礦在智力找到了新的合作方式。2006年,中國五礦和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經過十三次艱苦談判,后者將在今后15年內通過合資公司向五礦提供約84萬噸金屬銅。更為重要的是,五礦同時擁有在2009年前后獲得后者GABY銅礦25%~49%股份的選擇權,這是中國企業在拉美地區最大的投資項目。

只有練好了基本步法,才有在世界舞臺長袖翩翩的優雅。當金融危機的風暴消減了大多數企業的氣勢,五礦卻因為與澳大利亞OZ公司的順利“聯姻”,寫下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日漸成熟的印跡。

OZ是澳大利亞大型礦業集團之一,其在澳洲昆士蘭的鋅礦年產量就在50萬噸左右,是全球第二大鋅生產商。而目前中國40%鋅礦依靠進口,金屬鋅用量不斷增加。顯而易見,收購這樣一家資源性的公司,對于中國來說,是很好的資源補充。

“這是金融危機退潮過程中,五礦撿到的一枚貝殼。”五礦與OZ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隨著OZ陷入債務危機,五礦開始正式洽談收購OZ。2009年2月17日,五礦向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提交了收購OZ礦業的申請。根據雙方約定,由五礦有色通過協議安排方式,以每股0.825澳元的對價現金收購OZ礦業100%股權。

不久之后,3月27日,以軍事禁區涉及國防安全為由,收購交易被否。五礦有色隨即公布了調整后的收購方案,以12.06億美元的對價現金收購OZ礦業除Prominent Hill銅金礦和Martabe金銀礦以外的所有資產。新方案的戰略意義在于保留了OZ礦業的大部分核心資產和其優秀的管理團隊。兩周后,OZ發布公告稱,雙方就新的收購協議達成共識。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首次全資收購西方主流礦業公司圓滿成功。

從購買美鋁產能到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合作,從聯合江銅收購北秘魯銅業公司到順利收購OZ礦業主要資產,在海外投資領域,五礦目前擁有礦產投資項目19個,投資額160億元,涉及總投資額300億元,近10年時間,五礦海外開發資源的腳步不斷加快,世界礦業領域看到了新的中國力量。 找礦新模式

國有大型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充分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抗御各種風險、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選擇。但國有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首先通過整合國內資源,在國內市場獲得競爭優勢。

周中樞上任不久就提出積極實施礦產風險勘探和開發,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資源的戰略思想。 2005年,五礦成立了礦產資源部,培育不斷從上游直接獲取資源的能力。

安徽省廬江——樅陽地區,屬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廬樅火山巖盆地,專家們通過對廬樅地區成礦背景與成礦規律的研究,認為廬樅盆地找礦前景廣闊。在此背景下,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和中國五礦統一部署、四方聯動、整裝勘查的“泥河鐵礦”深部探采項目得以成功實施。

2009年6月,泥河鐵礦主要勘探工作基本結束,發現磁鐵礦1.4億噸,硫鐵礦4000多萬噸以及一個中型石膏礦,總經濟價值達300億元。

不僅局限于泥河鐵礦,在全國的多個省份,都留下了五礦找礦的足跡。在南嶺成礦帶、長江中下游成礦帶、青海焦煤礦集區、西北祁連——秦嶺成礦帶和豫西南成礦帶,五礦成功探明價值達數十億元的礦產資源,也解決了許多深度找礦的難題。

以地質風險勘查項目為切入點,統籌礦業權、技術、資金,在重點成礦區帶,以點線面相結合的“圍棋”推進戰略,五礦資源獲取方面開創了新的模式。 布局資源新版圖

要在資源保障上下工夫,就必須到上游資源領域開拓。在中國寬廣的版圖上,中國五礦通過大手筆收購搭建實業平臺,在完成資源整合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行業的集中程度。

邯邢局是1951年7月建礦的一家國有獨資大型黑色冶金礦山企業,在邯邢地區擁有7座礦山和8座選礦廠,是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原料生產基地之一。2004年6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了五礦與邯邢局的重組方案,邯邢局成為五礦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為黑色冶金采選業務的主要生產力量。在雙方重組的當年,優勢互補的效應就顯現出來:邯邢局抓住市場機遇,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77億元,利潤4.3億元,上繳稅費4.5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隨后的幾年,邯邢局充分利用五礦集團的品牌、網絡和信息優勢以及國家的優惠扶持政策,相繼開發了山東高陽、鄭家坡鐵礦,安徽李樓、諾普鐵礦。

2006年春節剛過,五礦的一支核心團隊進入了湖南二十三冶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一百天之后,所有協議都簽完,這家地方國企由此進入五礦系。得益于二十三冶在礦山建設和采礦生產的豐富經驗,順利重組和控股經營二十三冶使得五礦金屬與礦業產業鏈得到了延伸。

由二十三冶開始,五礦在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深深扎根,打開了產業融合的新局。自2006年7月五礦與湖南雙方簽署全面經濟技術合作協議以來,頻頻的大動作使得雙方合作迅速躍上了新的臺階。

2007年11月1日,五礦重組湖南鐵合金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約。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注資2.29億元人民幣,占80%股權控股湖南鐵合金。

時隔兩年之后,在湖南市場,人們再度看到了中國五礦產業布局的雄心。2009年11月18日上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與長沙礦冶研究院重組大會在長沙召開。湖南省省長周強高度評價了五礦近年來在重組二十三冶、湖南鐵合金等企業取得的成績,在他看來,如今的這次重組“于國于省于民都是好事情”。 早在2008年,五礦就與長沙院簽署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協議,在難選鐵礦的選礦技術和工藝、采空區管理和地壓控制技術、采礦回填技術等多方面開展了業務合作。如今,重組之后,王牌研究院無疑會增添了五礦的科技創新能力。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中,中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其中《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曾提出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實施跨地區兼并重組。但直到這一年的年末,中國有色行業的第一個大型兼并重組項目才姍姍來遲。

從評估到談判歷時兩年,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與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戰略重組于2009年年末順利完成。中國五礦集團合并持有湖南有色51%的股權,湖南省國資委持有另外49%的股權。

“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打造國際領先的硬質合金產業和鉛鋅產業集群,建立完整的研發體系;使湖南有色成為世界鎢銻工作和鉛鋅工業的領導者。”從這句期待,人們可以解讀五礦未來發展的雄心,這同樣也是礦產資源“國家隊”所肩負的中國使命。

從國有大型貿易企業到國際金屬礦業集團,中國五礦已經在轉型的探索中找到了明確的定位,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這家關系國家命脈的中央企業擔負起大國之使命,構建了全球資源供應保障體系和營銷網絡服務體系,記錄下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做出的應有貢獻。(文 / 張艷)

國之脊梁 責重山岳

她,用60年講述一段蛻變歷程,用60年呈現一份責任擔當。是什么給予了中國五礦在征途中自始至終的耐力與堅韌,是什么造就了中國五礦那顆不斷發展求變的心

她,誕生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

在百業凋敝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中國五礦扛起了突圍的大旗,一方面為新中國進口經濟建設中急需的材料與設備,另一方面又承擔著出口創匯的艱巨任務。

她,與祖國發展脈搏一同跳動。

在中國市場經濟起步發展時期,面對中國外貿體制脫胎換骨的變革,中國五礦響應改革開放的號角,在市場化道路上不斷探索,從一個傳統貿易型企業成功轉型為跨國金屬礦業集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國五礦搶得先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出了表率。

60年來,無論做貿易還是做實業,無論進口原料、出口創匯還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中國五礦作為“共和國長子”,一直默默承擔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在與時間的賽跑中,不斷超越自己,贏得歷史。 60年來,中國五礦的經營規模增長了近600倍。2007年,中國五礦躋身“世界500強”,排名435位,經營業績首破200億美元。2008年,這一排名進一步攀升,列331位,全年實現經營額277億美元。

她,用60年講述一段蛻變歷程,用60年呈現一份責任擔當。 是什么給予了中國五礦在征途中自始至終的耐力與堅韌,是什么造就了中國五礦那顆不斷發展求變的心?

中國五礦集團黨組書記、總裁周中樞的話最樸實,但或許又最有道理:“是幾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中國五礦的精神和品質。”

2010年1月22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華建敏向周中樞頒發“2009最具責任感企業”獎杯

珍惜有限 創造無限

高瞻遠矚的公司,總是能夠從繁瑣的做法和商業謀略中分離出他們永恒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和經久不衰的使命。

“珍惜有限,創造無限”就是中國五礦在思想激蕩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核心價值觀。

作為資源型企業,中國五礦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有限的資源與未來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中國五礦的業務與資源開發相關,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中國五礦在開發資源的時候要科學利用、科學開發,強調對資源的再利用,以保證國民經濟運轉的安全;更要解決環境問題,節能減排。”周中樞說,“這是一種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在上任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副總裁王清堂看來,“珍惜有限”具有現實緊迫性:“有限并不僅僅針對物質的資源,人力、時間、資金等等都很有限。而創造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表現,通過激勵職工無限的創造才能讓„有限?最大化。”

務實的中國五礦人在生產經營中實踐著“珍惜有限”的承諾,在著眼未來發展時,則用“創造無限”的理念時刻鞭策企業前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副總裁李福利說:“珍惜有限,創造無限”永遠是針對有準備的人的。只有時時刻刻準備著,才能在機會來臨的時候創造無限。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廣。在中國五礦辦公廳馬駿看來,公司的這個理念還包含著一條遠大的追求:“到2020年,我們要初步建成國家級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源公司。理想就在眼前,抓住機會,時不我待。”

珍惜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價值;珍惜有限的機會,創造無限的可能……對于這簡單的八個字,五礦人解讀的角度不盡相同,很難有一條統一而完整的描述。但是,它所承載的發展理念及豐富的內涵,已經得到了每個五礦人的認同。而中國五礦60年尤其是近年來的強勁發展也成為“珍惜有限,創造無限”最好的注腳。

這一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中國五礦的發展理念,也與中國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脈相承,它也指引著這家央企譜寫責任承擔的新篇章。 勇擔央企責任

描繪中國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路的進程圖,“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特殊的節點。

在這個節點之前,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除履行經濟責任這一條應有之義外,還分擔著政府的部分職能,企業辦學校,企業辦醫院,以某個國有企業為中心點鋪展開的各類機構,組成一個個小的社會,這是傳統意義上典型的“中國式責任”。

而在這個節點之后,國有企業通過現代企業管理體制的規范,更多地作為一個單純經濟主體在市場大潮中搏擊,把企業做好、做強、做大成為了國有企業最大的責任。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這一舶來理念在中國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更加遵守游戲規則,開始了社會責任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中國五礦,無疑是其中的先行者。

2007年1月,中國五礦派專人赴英國諾丁漢大學參加了英國政府項目“企業社會責任”課程的培訓,系統學習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系列理念與操作方式。

在認真總結了自身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經驗之后,中國五礦積極向國際標準靠攏,逐步全面構建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處在企業轉型的重要發展時期,中國五礦在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對環境、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社會責任相關問題給予更多關注。

2007年7月,中國五礦正式成立安全生產監察部,劉寧武出任總經理。在國家規定的五個高危行業中,中國五礦涉及四個――建筑安裝、物流運輸、井下礦山和化工。劉寧武開玩笑說:“如果五礦再生產煙花爆竹,那么就把高危行業占全了。”除此之外,中國五礦內部還存在著多級公司的架構,企業性質相差很大,這就必須要從整體系統上,把安全生產落實到位。

面對挑戰,安全生產監察部堅持“橫到邊、縱到底”,保證各級公司都在掌控之中,補充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應急救援體系,確立安全生產監管模式。

為了強化安全生產績效考核,中國五礦還首次與生產企業簽署了《安全生產責任狀》。有序推行國際安全環保管理HSE體系建設,建立安全環保長效機制。 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同時,中國五礦還將綠色理念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勘探、開發、生產、運輸和建筑等,努力追求最小化的環境消耗,進行保護性開發與綜合利用,增強自然環境的持續支撐與供給能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綠色空間。

除此之外,關注民生和社會進步也是五礦不忘承擔的央企責任,高度重視并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堅持扶貧幫困、捐資助學、賑災救危。

自2002年開始,中國五礦承擔了對云南三個貧困縣、新疆塔城地區、葉城縣、甘肅隴南市等貧困地區的幫扶任務。用努力挑戰貧困,用愛心創造和諧,用實際行動為消除貧困貢獻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以來,中國五礦共為對口幫扶地區捐助672.1萬元,無償捐物折合115多萬元,協助對口幫扶地區引進大型或較大型項目9個,其他建設資金近億元。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牽動著國人的心。中國五礦第一時間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向災區捐款800萬元,向受地震破壞嚴重的東方電氣集團捐款100萬元,向攀枝花鋼鐵集團捐款500萬元……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中國五礦捐款合計超過4000萬元。2009年8月13日,當臺灣遭受“莫拉克”臺風襲擊的時候,中國五礦反應迅速,通過海協會向臺灣受災地區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中國五礦積極響應,在第一時間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發去慰問電的同時,向青海省受災同胞捐款200萬元人民幣,以支持災區人民的抗震救災工作。 與國際接軌

伴隨著全球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中國五礦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延伸到五湖四海。在全球經營中,中國五礦嚴格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依法經營、誠實納稅,始終奉行平等、非歧視的用工政策,不斷提高當地雇員比例,并通過本地化采購、社區投資等,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積極貢獻。中國五礦還積極參與當地社區公益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努力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地服務當地社區。

中國五礦下屬的北秘魯LUMINA COPPER S.A.C.公司,將當地社區工作作為重點,成立了專門的社區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有秘魯能源礦產部、LUMINA公司和社區代表參加的對話會議,將公司的社區政策傳達給每一位居民。公司同社區70%的企業簽訂了服務合同,涉及交通運輸、道路施工、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優先采購受項目影響的社區內公司的服務。同時,公司免費提供原材料幫助村民建設公共設施。

“創造更多價值、創造更多綠色、創造更多和諧”。2008年9月,中國五礦首次發布2007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圍繞“珍惜有限,創造無限”這一核心理念,從戰略與治理、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等方面總結披露了中國五礦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周中樞在發布會上表示,這個報告,“五礦將每年發一次”。

此后,2008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更加規范和國際化,報告參照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2006版)》,結合五礦具體實踐編寫。報告還經過第三方挪威船級社的獨立審核。

“報告只是中國五礦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報告背后是中國五礦業已融入戰略與運營的„珍惜有限,創造無限?責任理念,是„打造責任五礦,共鑄美好未來?責任目標,是中國日益健全的責任管理體系。”周中樞評價說。 2009年11月,中國五礦作為僅有的3家中國企業之一,受邀正式加入全球契約環境先鋒企業團隊,該團隊將在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環保領域進行探討和研究。來自不同國家的約20家先鋒企業組成這一團隊。

如果說之前的中國五礦在憑一己之力書寫責任故事的話,那么,受到認可并獲邀加入該組織這一行為,本身即表明中國五礦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已經受到全球認可。而中國五礦,也獲得了一個傳播自身理念以影響更多企業的優秀平臺。

打造價值五礦,共創和諧未來,當社會轉型期深層次的環境問題和資源矛盾正逐漸暴露之時,來自各界的關注正考驗著大型央企的責任分量。中國五礦通過不斷努力實踐著“珍惜有限,創造無限”的理念,在追求企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共贏中展現著共和國的脊梁風范。(文 / 岳庭)

第五篇:祖國輝煌60年演講稿

輝煌60周年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是來自初一十四班的暮云冷,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輝煌60周年》 我想,在我們心中,最偉大的就是繁榮、強大而又美麗的祖國。

從小,我們就在祖國的懷抱里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把我們撫養長大的,不僅是母親,還有祖國。祖國有奔騰不息的長江,有洶涌澎湃的黃河,有宏偉壯觀的長城,還有高聳如云的珠穆朗瑪峰。祖國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母親,在她的臂彎里,我們會感到親切而舒適。祖國,永遠在我們心中!

在和平的年代,我們生活得十分幸福??墒?,我們的祖國以前也受盡了侮辱、欺凌。在抗日戰爭時期,愛國英雄楊靖宇參加共產黨后不久,不幸被敵人追捕。后來,日本鬼子把他折磨得遍體鱗傷。他身體極度虛弱,又饑又渴,但啃不動樹皮,就將棉襖里的棉絮和著冰雪吞下肚。就這樣,他與敵人周旋了幾天。日軍見他仍不告密,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侵略者全呆住了。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滿腔熱愛之情。

時事變遷,雖然祖國受過欺凌,但在她勤勞的兒女的建設下,也變得繁榮富強。 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中國健兒創造出了出色的成績,獲得了51枚金牌,21枚銀牌和28枚銅牌。在奧運賽場上,運動員奮勇向前,杜麗、揚威、郭晶晶、吳敏霞……都帶著熱愛祖國的感情奪得金牌,祖國母親因為他們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2008年9月25日的晚上,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乘坐飛船的三名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創造了又一個奇跡。也就是這次,翟志剛出色地完成了太空行走的任務,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具備在宇宙行走能力的國家。這次的太空行走,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是打開艙門,也要設置精密,不能有絲毫馬虎。為了讓宇航員方便進出,科學家們進行了上千次實驗,才做好艙門。航天員為我們祖國爭了光,我們感到自豪!

我們的祖國是強大的、繁榮的、堅強的。這次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后,我們祖國兒女們都更加團結一心,更加相親相愛。

同學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堅持鍛煉身體,長大以后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為國爭光。讓祖國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到凌辱、欺侮,讓祖國變得一天比一天富裕、強大,讓人民過上更美好幸福的日子,讓祖國立足于世界之林,讓中華民族在世界大舞臺上越發強大,越發自信!

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汽車4s店消防應急預案下一篇:汽車4s店展廳經理職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