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城市文化建設

2022-07-05

第一篇:創新城市文化建設

創新城市管理 建設和諧城市

“城市革命與城市文化”主題征文比賽活動參賽文章

創新城市管理 建設和諧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綜合實力、整體品位的重要標志和直接體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擴大城市功能空間,降低城市運營成本,提升城市對資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輻射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作為城市管理部門,只有進一步轉變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才能適應新的形勢任務需要,推動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關口前移”,在規劃、建設、管理等各環節中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即“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打造城市細節,規劃建設管理到社區,由“以城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充分體現“城市建設管理無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設管理理念和“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著手解決普遍存在的“輕規劃、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尊重人、關懷人、方便人的理念,發揮城市規劃的綜合協調作用,兼顧社會群體的廣泛利益,在規劃上就要關注城市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重大市政建設方案要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在城市建設中要堅持標準、精心組織、確保質量,城市管理要主動接受市民參與和監督,市政公用設施設計上要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關懷充分體現在每項重大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通過精品城市的建設,可以提升城市的內外環境,贏得市民的認同,激發社會參與熱情,持續不斷地推進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為“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礎和人文氛圍。

二、樹立“服務意識”,打造和諧城市

堅持把“精細管理城市,溫情服務市民”的科學理念貫穿于創新城市管理的全過程,實施“規范執法行為、提升執法效能、深化執法服務”的“三步走”發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務、執法還是服務”作為干部隊伍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行為準則,著力在加深理解、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轉變作風上狠下功夫,實現城市管理執法理念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手段從執法型向監督型轉變、對象從違章行為人向權屬和責任主體轉變、方式由粗放型、突擊型向集約型、長效型轉變,進一步夯實了創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礎。

和諧管理是主旋律。我們現在的城市管理,剛性的、強力的、簡單化的較多,缺乏深入的調查、交流、疏導、協調,缺乏人文關懷和寬容體諒,易釀成沖突。因此,要突出強調“親情化服務、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諧管理理念,高度重視和維護市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減少幾分剛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內容,通過春風化雨的教育、耐心細致的勸導,在以不犧牲市容秩序為代價的大前提下,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解決部分業主的經營問題,解決部分企業的生產問題。

文明執法是強音符。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必須始終高奏文明執法這一強音符。文明執法就是要講究行為規范,遵守執法程序,做到禮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做好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傳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執法必須形成制度,并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提高。一是要建立執法人員行為規范。做到著裝整齊,儀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執行公務時要做到“四先”,即敬禮在先、亮證在先、恰當稱呼在先、指出違法事實在先。用“法”說話,杜絕說情、走后門現象。二是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在處理違法案件時,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輕罰、四次重罰”的執法方式,糾正“違法就要處罰,處罰就要從重”的錯誤思想。三是充分尊重違法者的正當權利。主動聽取其陳述、申辯,重新審核后,再決定是否處罰,并作出充分解釋。

全民參與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標是廣大市民,城市管理實際上就是做群眾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協助,就會是無本之術,無源之水,整個管理工作就將陷入一種“單邊管理”的狀態中,導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創造優良的市容秩序離不開全體市民;保持優良的市容秩序,同樣也離不開全體市民。只有依靠群眾,宣傳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才能把城市管理這一難事做好。一些權威的意見說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攤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設者和維護者,而城管部門僅僅承擔輔助性職能和協調性職能,他們的作用僅僅是為這種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規則,以及對可能的違規者進行懲罰。因此,全民參與是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探索多樣化和復雜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樹立“創新意識”,打造現代城市

創新城市管理,應堅持把盡職盡責整頓市容環境秩序、盡心盡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放在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以親民、愛民的工作措施,進一步促進城管執法工作有層次、有步驟地穩步推進。在規范執法上,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要求,規范執法文書和執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執法各項規章制度,實行監察管理執法責任追究,強化依法管理,規范化執法。在執法實踐上,身體力行,深入一線,對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影響市民生產生活的“熱點”、“重點”、“難點”敢抓敢管,絲毫不懈怠。亂吊亂掛的廣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車輛、深夜擾民的建設施工、震耳欲聾的煙花爆竹、亂扔亂丟的車窗垃圾……要象“啃骨頭”,一個一個地去啃,不言放棄。要從“妖魔化”城管的輿論下突圍,全力打造“學習型、工作型、創新型、競爭型、模范型”團隊,狠抓政務、黨務公開,注重社會監督評價,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陽光操作,全面接受監督。嚴格執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完善人、財、物、事管理,從源頭上預防腐敗,規范權力運行,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引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把干勁凝聚到事業上,把功夫體現在工作中,立足崗位、建功立業,努力爭當城市文明使者。

總之,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激發創新的動力、營造創新的氛圍、完善創新的體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謀劃新思路、研究新舉措,城市管理才能實現和諧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第二篇:以創新精神推進城市文化建設

以創新精神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中國建設報2001-05-25

城市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城市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城市。在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要重視城市的文化建設。城市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以創新精神推進城市文化建設尤其重要。

運用規劃手段,整體設計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建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社會性。城市文化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統一規劃,步調一致。如果各行其事,各自為政,城市文化建設就會陷入無序混亂。二是不可逆行。一個文化景觀,一座歷史文化遺存,一旦毀掉就無法恢復;一個公園、一條街道、一幢高樓,一旦建成就很難改變。這兩個特性決定了科學規劃是城市文化有序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要把文化發展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使城市功能、城市環境與城市文化形象有機地統一起來,體現人文精神,符合美學法則,提高城市設計和建設的文化品位。具體而言,要強化“三性”:一是科學性。規劃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科學,要求城市文化的個性、文化產業的設置、文化發展的走向、城市空間的布局都必須符合文化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二是時代性。更新觀念,樹立市場經濟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理念、公眾參與理念,強調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詩意棲居的環境。三是超前性。強化城市發展的戰略性研究,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使城市文化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此外,還要保持規劃的高度集中統一,規劃修改必須堅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規劃的實施要接受社會監督,對違反規劃的人和事要嚴肅處理。

科學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都有系統配套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城市文化建設的指標體系,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文化是一個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因此,我們在確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過程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一是要在研究區域文化上下功夫,發展地方特色。我國的城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唐詩宋詞、金石書畫一樣,是一部物化了的中華民族史。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發展地方特色,并不是要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要在找準自己的位置與特色的基礎上,認真處理好營造特色與學習借鑒的關系,以開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廣采博納,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地方特色更濃。二是要在研究歷史傳統上下功夫,發展歷史特色。城市的歷史形成過程不同,其文化底蘊也不同。不認識到這些,城市文化建設就沒有針對性。如果都只是去修復幾幢古建筑,建設幾處微縮景點和古街市,恢復或發掘幾個歷史上的古跡,就會使眾多城市彼此相似而失去各自的特色。這就特別要注意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要使城市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另一方面又要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要從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各方面統籌考慮,采取綜合措施,把保護與建設協調起來。三是要在研究人文風俗上下功夫,發展風情特色。“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故鄉

除了故鄉的親人就應該是故鄉的風土人情了。有人說,城市的魅力首先在于街道。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街道是一個城市風土人情展示最充分的地方。城市文化建設就要善于挖掘和提煉這種“風情”,并將其注入城市的軀殼。

遵循教育與管理并舉的原則,增強市民的整體文化意識

市民的文化意識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而市民的文化意識既取決于教育,又取決于管理。目前,我們的城市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結果導致城市文化建設中,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市民教育體系,使廣大市民缺乏市民意識和社區成員意識,進而缺乏對城市和所在社區的關懷意識、參與意識、維護意識、建設意識,表現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識的欠缺和行為方式不文明。而且,我們的教育與管理往往還是“兩張皮”,口號式教育多,管理落實少。從管理角度來講,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如果不以人為本,市民的文化意識就難以得到強化。我們常常從媒體看到要市民不要踩踏草地,而有些草地還是明顯地踩出了路的報道,其實往往是因為這種草地設置沒有考慮人的行動需要。據說在國外發生這樣的情況,馬上就有相關人員讓其變成人行走道。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化人。文化建設其實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聯系和作用的一種方式,以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即所謂“天人合一”。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人的關懷,它往往體現在細微之處。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化既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又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生態文化系統包括三個方面,即:城市、文化、人。它們之間作用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由此,人所建造的城市就會作為空間與時間的組合,成為城市人的生存環境和活動舞臺。對人而言,城市道德是一種物的存在。人造城市,是人類適應、改變環境的活動,它重視城市與自然條件的相互關系,重視城市的生態問題,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存環境,減少和避免各種城市問題和城市病。同時,人造的城市又是一種文化觀念的產物,人們對建造城市的規定鞏固和強化了其賴以產生的那種文化。另外,城市不僅在塑造文化,也對其居民加以改造和塑造。這樣,就產生了生態文化。當然,生態文化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它往往會隨人的觀念變化而發生變化。當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和手段后,人類作為征服者的自我意識便膨脹起來,這給人類帶來了無限歡欣的成果。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使人們不得轉向尊重、關心、愛護生態環境上來。只要人們朝這一方面努力,并慢慢從這一價值觀念去思考、處理自己與環境、與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人們對環境的覺悟水平就會不斷得到提高,從而實現人類詩意地棲居。童中賢

第三篇:創新型城市建設總結

太生態字(2011)號

太白縣生態休閑產業辦公室 關于2011年度推進全市

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總結的報告 縣推進全市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今年以來,我縣生態休閑產業工作以提升“雪域太白,秦嶺夏都”品牌形象和打造“西部慢城”為目標,堅持“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大科技資源統籌,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搶抓機遇,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生態休閑產業的主要動力,把開發地方特色飲食和旅游紀念品作為旅游綜合開發的首要任務,扎實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進新項目,延伸產業鏈。今年投資800萬元新建成了由觀音廟、藥王石鍋、藥王洞、藥王臺、柴胡坪百藥園等五大景區及外部農家樂服務區共20多個景點組成的藥王

1 谷風景區,是集生態觀光、養生度假、戶外活動為一體的生態森林公園,于2011年10月22日正式開園迎賓。在景區建設中,我們主要依托當地藥王養生文化及太白山中藥文化,以打造中國太白山藥庫為目標,以發展療養度假游、生態養生游和中藥知識游為重點,加強景區硬件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養生度假產業,建設藥王養生館、養生浴足館等,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二、狠抓宣傳促銷,提高知名度。今年精心制作了太白旅游專題宣傳片,投放西部電影頻道連續播放6個月,與陜西電視臺、寶雞文化旅游頻道、華商報、三秦都市報、寶雞日報、中國旅游報、西安交通廣播、寶雞廣播電臺等媒體簽訂了宣傳合作協議,在西安發布公交車體廣告10輛,在西寶高速設立大型廣告牌2個,設計并印制新版本的太白旅游宣傳冊。先后參加了寶雞“旅游一家親”、 第十五屆西洽會、中國國內旅游交易會、2011中國〃寶雞創業博覽會暨人才招聘洽談會等旅游宣傳活動,并于6月初在青峰峽森林公園召開了2011太白縣旅游推介會、7月初舉辦了太白縣第二屆高山露營節、8月中旬舉辦了第四屆夏都避暑節〃雪域蔬菜節暨招商洽談會、10月下旬舉辦了太白縣第三屆金秋紅葉節,以此提高太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扶持農家客棧,提升城鄉品味。今年我們以加強農家客棧硬件設施建設為目標,積極開展創建星級農家樂活動,先后聘請組織市上有關專家和縣上衛生、藥監、勞動就

2 業等部門開展農家樂業務培訓8期,培訓從業人員700多人次,經常深入各經營戶家進行檢查指導,針對存在問題不斷整改提高,全縣農家客棧硬件建設和服務水平均得到較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農家客棧接待能力的逐步增強,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提升了太白城鄉品味,使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太白,關注太白。

四、挖掘特色文化,創新營銷模式。引導農戶積極開發特色飲食,包括以地方特產為特色的“農家樂”菜肴,以高山蔬菜為特色的“綠色蔬菜宴”,以保健養生為特色的“藥膳保健宴”等美食,其中以太白中藥養生館最具代表性。同時還扶持引導商戶開發特色旅游紀念品,圍繞綠色蔬菜、中藥材、土蜂蜜、名貴雜豆、干果等土特產,進行土特產品深加工,設計包裝了一批上檔次、有品位的土特產商品及工藝品。在陜西省旅游商品包裝類產品暨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活動中,我縣開發的“藥王茶”在眾多參賽展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旅游產品包裝類優秀獎。通過特色飲食和土特產品的開發,拓寬了營銷模式,擴大了市場的占有率,徹底改變了太白旅游“有說頭沒看頭、有看頭沒賺頭”的現象,為我縣生態休閑產業的發展以及創新型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規范行業管理,營造良好氛圍。今年以來,我們以規范行業管理為核心,大力開展行業創建活動,行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樹立了良好的太白旅游新形象。一是行業管理步入正軌。協同衛生、質監等職能部門對全縣賓館飯店、農

3 家樂等進行了檢查摸底,對存在衛生、安全隱患的單位進行了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進一步規范了賓館飯店、農家樂的經營管理,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得到提升。二是安全生產有序平穩。我們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與各旅游經營單位簽訂了《2011年度安全生產責任書》,并對青峰峽森林公園、黃柏塬原生態風景區等重點景區定期進行安全隱患大檢查,認真開展“質量安全月活動”等活動,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發放限期整改通知,限期整改落實到位,進一步明確了職責,強化了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形成了宣傳教育經?;?、規范管理制度化。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太白縣旅游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全年全縣無一例旅游安全事故發生,為推進全市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營造了良好氛圍。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主題詞:創新城市 2011年度 工作總結 報告

抄報:縣委辦、縣政府辦 太白縣生態辦 2011年11月22日印發 共印5份

第四篇:**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路徑研究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各地競相開展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201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十家創新型試點縣(市)之一。按照省創新型縣市試點方案要求,自2011年起,**將通過五年的實踐與努力,率先躋身全省創新型城市之列。創新型城市建設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在縣級市范圍內無先例可循,諸多關系仍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深入研究。本文擬從**一年來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對創新型城市的內涵、構建要素、建設路徑等作粗淺探究。

一、創新型城市的內涵、構建要素及發展規律

創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發展觀,具有良好的創新環境與創新文化,并以此支撐創新主體充分利用現有的創新資源實現高績效創新的復雜創新系統。從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的成功實踐看,創新已然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自主創新成為城市總體戰略,貫穿到全市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力量貫穿于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

1、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創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體建設中,將創新發展戰略提升到城市主導發展戰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創新文化、創新體系、管理與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等要素,通過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最終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城市。

2、創新型城市的構建要素。由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可知創新型城市的構建要素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管理與制度創新。管理與制度創新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管理與制度創新是指在人們現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條件下,通過實施與創設新的、更能有效激勵人們行為的管理與制度來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變革的創新。

二是科技創新??萍紕撔率菢嫿▌撔滦统鞘械膭恿σ???萍紕撔虏粌H包括知識創新,還包括技術創新,而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基礎,為產業創新提供動力源泉。

三是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指在一定產業環境下,產業由一個層次向更高層次的躍升,產業創新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目標之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這就要求城市必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興產業。產業創新包括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的培育與成長、夕陽產業的淘汰及產業集群的形成。

四是體系創新。創新體系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基礎要素。創新體系是融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和創新機制于一體,促進全社會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創新機構之間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創新意志和目標的系統。創新體系的功能在于:建設與完善創新環境;形成產業集群現象,實現產業創新;創造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速度和質量;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城市經濟竟爭力。

五是文化創新。創新文化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內在要素。創新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涵,是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的一種氛圍,是科技活動中產生的與整體價值準則相關的群眾創新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總和。創新文化能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必需的創新精神、基本科學素質和良好的創新氛圍。

3、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形態區分。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演變形態是指從初級創新型城市形態到成熟的創新型城市形態、再到更高級的持續創新型城市形態的過程。結合發達國家和地區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經濟發展演變以及工業化、知識化的一般規律,創新型城市主要分為工業化的創新型城市發展形態、知識化的創新型城市發展形態和可持續的高級創新型城市發展形態。從目前**發展實際看,**尚處于工業化創新型城市的初級階段。

二、

**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現狀

2011年是**建設創新型試點城市的啟動之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緊緊圍繞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的奮斗目標,堅持以創新的舉措和開放的思路,著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企業自主創新和社會發展創新,加強創新人才載體和環境建設,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投入取得新的突破,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增長,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入,專利等知識創新產出大幅度增加,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創新環境和氛圍不斷改善。

1、強化組織保障,健全工作機制。2011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全市工業經濟、科技工作會議暨建設創新型城市動員會,全面啟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堅持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例會制度,健全科技資源配置的統籌機制,由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經信委等相關部門建立會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統籌配置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決策機制、開展重大科技活動的組織機制,形成創新的內在動力與活力。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宣傳報道,發揮新聞傳媒和科技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全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2、加快科技進步,促進自主創新。2011年實施省以上科技計劃138項,獲國家、省資助資金2860萬元。承擔國家星火計劃項目5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項;實施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4項,企業博士集聚計劃2項。2012年上半年已經申報各類科技項目100項。2011年,全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3項。完成專利申請276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43件;專利授權量100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77件。新增省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示范創建先進單位3家,市科技局被表彰為省知識產權工作先進集體。

3、發展高新技術,布局新興產業。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5家。新認定國家重點新產品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3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8.8億元,增長40.3%,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推動新材料等領域企業與高等院??蒲性核献?,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環保節能、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雛形,新興產業規??偭窟_150億元。2012年上半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60.21億元,同比增長37.1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7.43%。

4、推進科技合作,構建創新聯盟。組織企業參加省“三洽會”、泰州市“八洽會”,以及**“雙洽會”、“百名海外博士江蘇”**洽談會等活動,促進各類企業與省內外院校所達成科技合作。與院校所簽訂各類政產學研合作項目100多項,“334”企業都與各類高校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市政府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簽訂全面合作協議??萍兼傞L團工作有效開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高校院所與地方政府、骨干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助推**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

5、打造創新平臺,強化科技服務。2011年建成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個,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個,泰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新建泰州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組織申報泰州市級外資研發機構2家。江蘇省**清潔生產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被列為省高新產業支撐與科技資源服務平臺項目;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完成江蘇省科技情報所**分中心及江蘇省工程技術文獻信息中心**工作站建設,建成**科技創新網。

6、推進科技興農,建設惠民工程。2011年引進、試驗、示范應用新技術10項,引進、繁育各類新品種(系)6個。良種蔬菜和反季節蔬菜得到大面積普及,生豬、肉牛、肉雞等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98%以上。建成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分店(便利店)3家、泰州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2個、泰州市農林生物質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新認定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2家、科技型農業專業合作社1個。農林生物質材料的能源利用技術及產業化示范團隊獲《“十一五”國家星火計劃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江蘇三零面粉有限公司作為盟主單位組建并成立江蘇省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三、**創新型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是我們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工作的結果,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長較快,但龍頭企業偏少;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總體規模相對偏小;專利申請增速較快,但發明專利數量相對偏少;科技成果大量涌現,但成果轉化相對緩慢等等。具體表現在:

1、對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認知程度和支持力度還處于較低水平,各級各部門對創建的目的、意義、目標和措施尚不夠清晰。對加強科技自主創新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落實不到位。有些行業、單位、部門和有關領導還存在著對科技自主創新的信心不足,缺乏對科技自主創新重要意義的認識。

2、創新投入嚴重不足。一方面,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發揮不足。對照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城市考核指標,試點城市每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應達3%以上,目前,**財政支出遠未達到上述水平。另一方面,社會創新投入相對較低。據統計,至2011年底全市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額為9.2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9%,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科技條件平臺建設步伐慢。由于受研究專業、管理部門、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制約,大型實驗檢測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較為突出??萍紬l件平臺建設、管理和協調,還難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用戶之間對信息交換、更新、共享和維護的需要。

4、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不夠突出。**高新技術產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但產品相近企業之間的錯位研發缺乏協調,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科技資源要素集聚度不高,集成創新能力較弱;產品前伸后延開發脫節,產品鏈上下游銜接不夠;企業之間、產品之間互補性不強,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整合能力較差。

5、自主創新的能力偏低??傮w上看,**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價值鏈”的低端區域,即以生產、加工、制造等中間環節為主,在研發設計、品牌經營和服務等“價值鏈”高端區域非常薄弱,使得產業利潤空間狹小。至2011年底,每億元GDP專利授權數和發明專利申請數分別為2.3件和1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1.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創新人才嚴重不足。**既無高教資源,又無科研院所,原創性創新資源較為匱乏。人才分布不盡合理,教育衛生等領域人才較為集中,而生產研發方面相對欠缺,尤其是各個專業的高層次領軍型創新人才、創新團隊較為稀缺。

當然,在充分認識**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成效與不足的同時,**建設工作也面臨著良好的機遇:

首先,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重要國策,自主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重點。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面臨外部經濟金融環境日益趨緊,將對依賴于出口的增長模式形成挑戰;新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了創新要素的跨國、跨區域流動和整合,高端創新資源成為全球爭奪的焦點,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決定城市國際分工格局的關鍵。在這一戰略背景下,江蘇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全國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的奮斗目標。具備良好經濟發展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市,理應走在蘇中的前列,努力探索一條中等(縣級)城市自主創新的新路子。

其次,創新型城市建設和省直管縣改革的試點,為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可能。**作為泰州唯一的縣級市被批準為首批省級創新型試點城市,省委、省政府將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結于傾斜,這為**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將揭開**城市發展的新篇章。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將**列為全省3家省直管縣試點改革對象之一,為**改革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在創新政策、機制體制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和努力突破各種瓶頸制約提供了實現可能,我們應努力創造經驗,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創新型城市建設之路。

四、**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路徑選擇

國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成功經驗啟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全方位體系聯動的城市整體創新,需要一個清晰的目標定位,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采取一系列多層次的政策措施和對策。

1、**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戰略定位。結合**實際,**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將**打造成為蘇中乃至全省的科技創新核心區,產業轉型升級先導區,科學發展示范區。通過4-5年的努力,將**建成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市民文明素質高的美好家園。全面建成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確、產學研緊密結合、創新中介服務完備、創新資源配置合理、創新文化環境良好、政府創新管理體系運作高效、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顯著的現代化中等濱江工貿城市。

2、**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主要應達到以下目標:人均GDP達到全國人均GDP

1.5倍以上;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達3%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5%以上;每億元GDP專利授權數和發明專利申請數分別達到6件和2件以上;新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1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5%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噸標煤)完成省、泰州市下達的節能約束性指標;每萬人口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300人以上;繼續保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榮譽。

3、**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應當努力在以下方面強化措施,狠抓落實:

(1)大力培育先進的創新文化。創新文化能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營造濃厚氛圍和深厚土壤。發展創新文化,培養深厚的思想力、活潑的想象力、奔放的創意能力,可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豐富的營養、高昂的激情與不息的生命活力。一是培育城市創新觀念,大力弘揚“厚德開泰、奮發圖興”的新時期**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敢為人先、勇于突破的創新精神,促進全民創新意識的提高,把創新的理念落實到城市發展的各領域。二是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加強輿論引導,宣傳創新典型,推廣創新經驗。積極營造崇尚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為創新者提供更適宜施展才華的社會平臺。三是提升市民素質,豐富城市精神內涵。大力提倡學習之風,積極普及科普知識,不斷提升市民科技素養。

(2)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高新化”為目標,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檔次,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首先,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圍繞**重點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產業技術路線圖編制工作,開展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攻關,集中財政科技資金給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專利技術成果,顯著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制造“四大新興產業”,到2015年,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50%以上,規??偭窟_400億元。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園、醫藥原料藥科技產業園、新興產業園、環??萍籍a業園、中藥科技產業園、汽摩配科技產業園等六個特色產業園,規??偭窟_500億元。其次,積極實施傳統產業升級計劃。推進傳統產業特色化、差別化、集聚化發展,努力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鏈協作配套完善、產品關聯度高、龍頭拉動作用大、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構建減速機、醫藥及藥包材、油脂加工,船舶制造及配件、電子電氣、汽摩配件、樂器、牛仔布織造及服裝加工等八大特色產業集群,到2015年規??偭窟_1300億元。

(3)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一是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對產業具有擴散帶動效應的重點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同建立高層次的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及產學研中試基地等技術研究開發機構。二是充分發揮科技型小企業在原始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優化加大對科技型民營小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其成為技術創新中最富有活力的生力軍。三是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名牌檔次,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集中力量扶持和發展一批新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領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搞好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宣傳和推廣試點企業的成功經驗,帶動更多企業創造出自己的知名品牌。

(4)不斷完善創新投入機制??萍紕撔峦度肷?,政府的引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地位不可或缺。一是加大政府對研發經費的投入總量,保證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長。通過直接投入、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合理配置科技資源,使財政科技經費逐步由生產領域轉移到研究開發領域。二是發展多元化的創業投資業,制定發展創業投資企業實施辦法及其相關配套政策,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通過參股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鼓勵機構、個人設立創業投資主體。進一步改善創業投資業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創業投資機構來**投資或設立分支機構。三是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大力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和支持已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股權轉讓、收購兼并或在證券市場上再籌資等方式,集聚技術、資產、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5)大力構筑創新平臺。加強對技術創新資源進行重組和優化,促進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一是加快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國際科技城項目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綜合創新體,聚集一批專業化的金融、商務、技術服務機構,大力發展以科研、設計、檢測為主的創新載體及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加速器。探索組建工程技術中心,提高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開發能力。建立企業院士工作站,引導院士及其創新團隊向企業集聚,研究開發產業核心技術。到2015年,力爭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家、院士工作站6家、工程技術中心20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3個。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為目標,堅持面向市場,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圍繞重點行業和優勢產業,在有條件的科技園區、科技型企業建立若干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三是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積極培育和發展風險投資及科技擔保、工業設計、技術交易及評估咨詢、知識產權咨詢服務、質量技術檢測、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機構。鼓勵工業企業將產品研發、工業設計、市場營銷、物流、會計、咨詢等非制造產業鏈外包給專業的服務業企業,大力培育和開拓服務外包市場。建立服務功能齊全、交易有序的常設技術交易市場,鼓勵和引導科技中介機構積極參與技術交流、咨詢、評估、代理、外包、培訓等活動。

(6)大力建設創新人才高地。堅持把開發創新人才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來抓,研究聚才之方,探索用才之道,努力把**建設成人才匯集的高地和創新創業的樂土。首先,大力進行制度創新,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梳理現有的人才政策,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分配機制、管理機制,不斷激發人才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加大培養造就人才的投入力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授予榮譽并給予重獎。其次,大力培育和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一個創新型領軍人才可以引領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于提升一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產業特色和轉型升級發展方向,大力引進海外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緊缺人才,為創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篇: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提高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現就我市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作出如下決定。

一、把創新作為深圳未來發展的主導戰略,努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深圳城市發展戰略的歷史抉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以創新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圳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把深圳建設成為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深圳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之路的探索和實踐,實現了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大發展?,F在,深圳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面對新的歷史機遇,以及土地、資源、環境、人口“四個難以為繼”的制約,必須不失時機地把創新從科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大大增強城市持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塑造自主創新的城市之魂,這是深圳從國家戰略和城市興衰高度出發作出的必然選擇。

(二)全面把握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深刻內涵。深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必須立足現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夯實創新基礎,增強創新活力,發展成為具有強大創新動力和雄厚創新實力的城市,成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成為在某些關鍵技術、核心領域、戰略產業上具有領先優勢的城市。要以提升科技自主創新為主線,全面推動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對外開放創新、企業管理創新和城市管理創新,使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力量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成為驅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深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條件和差距。深圳依托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形成的體制優勢,初步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的、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資介緊密結合的比較完整的區域創新體系,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造就了一支富于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技術專家隊伍,擁有大量技術專利和一批自主品牌,初步奠定了自主創新的優勢。但是深圳距離國家創新型城市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缺乏與創新型城市相適應的大學、科研院所的支撐,應用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不足;儲備高層次創新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的載體不足;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織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的能力不足。

(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主要任務。必須著眼未來,揚長補短,通過增強創新源,完善創新鏈,加強創新交流合作,優化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激情,實現從“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轉變,從引進技術為主向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轉變,從以優惠政策為主向以營造全社會創新的體制環境和創新文化為主轉變,努力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一大批高層次的創新型企業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創造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構建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體系。

二、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

(五)積極吸納用好各類高層次人才。設立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對在我市技術、研發、金融、文化、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獎勵。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公共研發平臺面向海內外招聘具有跨學科知識、跨行業經驗和廣闊視野的自主創新領軍式人才。實行技術人才柔性引進政策,以多種形式的“人才驛站”為載體,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深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鼓勵留學人員,特別是在海外獲得碩士以上學位并在跨國公司重要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工作2年以上人員來我市工作。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為民間創新人員的發明專利以及創新性“非共識”項目提供資助,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六)培養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鼓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家在企業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業家創業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家服務機構的作用,創新服務方式,完善企業家成長環境,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七)放寬創新型人才入戶政策。具有海外名?;驀抑攸c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并獲學士以上學位的人才,我市優勢傳統產業領域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職業資格,在深圳繳納2年以上社會保險的技術人才,符合我市產業發展要求及其他基本條件的,經人事、勞動部門核準后,可以個人身份直接辦理入戶手續。

(八)解決創新型人才的后顧之憂。為初到我市創業或在我市短期及兼職工作的各類創新人才提供高品質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對重點引進和培養的高級人才,政府給予專項資助和生活補貼,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和居住、生活的最大便利。探索建立創新失敗保障機制。

(九)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創新型人才帶薪培訓和學術休假制度。支持企業建立技能人才培訓制度,鼓勵民辦培訓機構參與政府主導的技能人才培訓。對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培訓費用,由政府、企業(單位)、個人共擔。

三、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企業高地

(十)鞏固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按照企業發展水平,根據不同梯次企業的需求,分門別類地解決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分梯次培育一批自主創新的企業群體,形成自主創新的企業梯隊和良好的企業生態。充分發揮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引領作用,擴大以重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體系,激發其原始創新活力,使其成為原始創新的生力軍。

(十一)加大對自主創新型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向自主創新型企業傾斜。支持自主創新型中小企業獲得創業資本資助,科技研發資金對創業投資實行匹配投入。自主創新型企業除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外,可優先獲得土地資源和廠房資源。

(十二)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審核制度,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本市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對本市企業開發的符合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產品目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行政府首購。

四、發展戰略創新產業,打造創新型產業高地

(十三)明確創新產業的主攻方向。根據我市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和市場前景,集中資源重點發展通信、數字視聽、軟件、新型儲能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化合物半導體等六大戰略創新產業,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戰略產品計劃和工程專項,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

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群,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爭取進入世界產業前沿。推動深圳企業參與軍工產品的研制生產。發展創意產業,形成新的產業發展亮點。把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等具有良好發展潛力和重大帶動作用的產業列入中長期發展規劃,超前部署,加大前期投入。

(十四)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提高科技園區的建設服務水平,大力吸引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自主創新型企業入園設立研究開發機構。鼓勵虛擬大學園成員院校在深建立產業化基地,完善政府、大學和企業創辦的各類孵化器,使創新主體和相關要素在園內高度集聚、交互作用,成為城市重要的創新源。辦好各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優勢傳統產業集聚基地。

五、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打造自主知識產權高地

(十五)落實《深圳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大力實施“全社會、全過程、全方位”的知識產權戰略,建立以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產權體系。支持企業創造、使用、保護知識產權,支持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導的國際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有效保護企業的創新權益。完善知識產權地方法規政策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作用,努力使深圳成為知識產權強市。

(十六)積極實施專利戰略。專利保護要從離散保護向組合專利保護轉變;專利申請要從國內申請為主向國內外申請合理布局轉變;專利類型要從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為主向發明專利為主轉變。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的作用,重點資助發明專利申請、PCT國際專利申請等活動。

(十七)制定實施標準化戰略。抓緊組織制定《深圳市標準化戰略實施綱要》,確定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和戰略思路。引導、扶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并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標準。鼓勵企業結成技術標準聯盟,推動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的結合,形成優勢產業事實標準。充分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在標準化戰略中的作用,大力推進標準化研究和服務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

(十八)大力實施名牌戰略。以自主品牌創新為著眼點,完善有利于企業品牌培育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形成“共擔投入、共享利益、協調運作”的品牌培育市場化機制。采取各種措施,引導、鼓勵、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自主品牌經營,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名牌。

六、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公共基礎平臺

(十九)提升高等院校在自主創新中的貢獻。推進高校教育科研體制改革,尊重學術自由,促進學術交流。將高??萍佳芯考{入全市創新體系建設,提升我市高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創能力。加大對深圳大學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努力建成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加強高職教育改革,強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建設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職業技術學院。加快大學城建設步伐,創新體制機制,使之成為深圳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創新人才聚集平臺和高新技術研發

基地。積極探索與周邊地區高校的資源共享、聯合培養、合作研發,逐步實現區域高等教育的融合互動。抓緊研究規劃建設新的科研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使其成為培養儲備高級人才、開展高層學術交流、孕育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基地和載體。

(二十)建設一批創新科研機構。整合現有技術資源,研究組建新的創新研究機構。與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建立聯合開發機制,利用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組織開展前瞻性、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的聯合攻關,推動深圳技術創新從應用技術研究向應用基礎研究延伸。對國家級和省市級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與國家工程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到深圳設立分支機構,以及國家批準的博士后流動站,政府給予資助。

(二十一)加快建設創新技術平臺體系。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等多元投入,共同參與,建設面向社會、資源共享的創新技術平臺體系。建設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核心的公共研發平臺,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的能力。以產業集聚基地為主要依托,建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的公共技術平臺,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依托現有質量檢測機構,合理整合資源,建設公共檢測平臺,提供全方位的檢測服務。依托現有科技情報機構、標準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圖書館,建設專業化的科技圖書館和科技信息平臺,提供科技文獻、標準、情報、信息服務。推動環境監測保護、能源節約利用、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系統、電子政務、城市信息化等公益平臺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技術保障水平。

七、完善創新資金鏈條,建設創新資本平臺

(二十二)加大政府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累計要達到1000億元,市、區兩級政府對科技的投入要達到100億元。重點支持創新技術平臺建設、關鍵高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應用基礎研究、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建設、高級人才培養和引進等,優先解決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早期投入等問題。

(二十三)發展多元化的創業投資業。繼續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積極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產業基金和資產證券化發展。進一步改善創業投資業的發展環境,大力吸引海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通過參股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鼓勵機構、個人設立創業投資主體。依法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發展并引導其增加對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

(二十四)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全力協助深交所辦好中小企業板,不斷擴大中小企業板規模,努力把深圳建成國內中小企業融資中心,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平臺。按照國家總體部署,積極推動創業板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積極培育發展天使資本市場。

(二十五)健全發展擔保市場。設立再擔保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參與擔保市場,逐步建立多種資金來源、多種組織形式、多層次結構的擔保體系。建立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風險準備金制度,完善擔保代償評估體系,實行財政有限補償擔保代償損失。

(二十六)建立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好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創新交易模式和運作機制,使之成為服務華南的技術交易平臺。支持技術產權交易中心與深交所建立合作機制,共享市場信息和市場資源,暢通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業產權流通渠道。實施“深圳市創新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

八、充分利用海內外創新資源,建設創新合作平臺

(二十七)加快建設“深港創新圈”。進一步完善深港科技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探索建立聯合創新信息平臺、聯合培訓基地、聯合實驗室、聯合教育體系,實現信息互通、實驗室共用、研究經費共擔、研究成果共享。支持深圳企業采用委托研究、共同開發等形式,加強同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合作,參與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聯合攻關項目。積極引進香港中介服務機構,把香港發達的國際金融業、現代服務業與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生態和活躍的創新活動結合起來,使兩地成為創新資源最集中、創新活動最活躍的創新圈。

(二十八)加強海內外創新合作。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資源共享、合作組建科技組群、聯合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培養四大科技行動。鼓勵企業“走出去”,在最接近技術源頭的海外城市建立研發機構,對其開展的符合產業政策的應用基礎研究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海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及其他投資主體來深創辦各種形式的創新機構,承擔我市重大科研計劃項目。鼓勵跨國公司和有實力的外資企業在深設立研發機構,利用其技術外溢提升深圳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高交會的專業化、國際化、精品化、市場化,打造成為中國科技第一展。支持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臺的發展,促進深圳與海外的科技商務交流合作。

九、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最佳創新成本平臺

(二十九)切實降低城市創業、創新成本。進一步降低創新型企業注冊門檻,簡化審批程序,減少企業創辦的前期費用。完善創新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推出新的服務產品,提高公共服務效率,使深圳成為創新型企業綜合營運成本最佳的城市。

(三十)健全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政策法規體系。充分利用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抓緊制定(修訂)《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等一批地方法規,將保護和促進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法定化、規范化、制度化,構建完整的創新政策法規體系,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

(三十一)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和自主創新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解決部門利益分割、多頭管理、職能錯位等問題,在投融資、技術標準、對外貿易、政府采購、財政資助和消費政策等方面形成協同一致的創新激勵政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重大科技和創新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建立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相結合的科技管理機制,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執行力。

(三十二)改革政府創新資金配置方式。整合市財政各類科技資金,按照功能分類設置專項資金,統籌使用。在加強政府總體規劃、經費預算管理和績效評估的基礎上,實行科技經費企業申請、專家評審、社會公示、政府決策的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具體計劃和項目采取委托管理的模式,根據資助計劃的性質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公共專業服務機構或者非盈利機構

進行管理,使政府部門逐步從科技資源配置的主體轉變為資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資源配置過程的監督者和資源配置績效的評估者。

(三十三)培育創新服務機構。深化科研事業單位改革,通過機構整合和功能整合,建立起職責明確、評價科學、管理規范、優勝劣汰的現代科研院所體系。加快培育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無形資產評估、知識產權代理等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提高其承接從政府轉移出來的職能和服務的能力。加快發展金融、會計、法律、資產評估、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良好服務和支撐。

十、培養強化創新意識,建設創新文化平臺

(三十四)提高全民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實施全民學習計劃,建設學習型社會。實施科學普及和創新培訓計劃,為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公務員和市民提供各種形式的創新教育和培訓,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形成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把創新內化為城市精神。

(三十五)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培育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繼續倡導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使全社會充分認識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鼓勵,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發揮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所特有的巨大創新潛力,煥發特別能創新的精神風貌,營造特別優良的創新環境,把深圳建設成為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創新創業實施方案下一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