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023-03-06

第一篇: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一、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

旅游資源是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游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

`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游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游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

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游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游發展帶來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于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

二、相互矛盾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首先,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游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梢哉f,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游景點并不對游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資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游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游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游者對資源所在地(旅游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于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

2、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

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于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游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

第二篇:臨沂市旅游資源的現狀和開發保護

摘要: 綜合分類整理了臨沂市的旅游資源,簡單分析了臨沂市旅游資源的利用所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進行科學地開發和利用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們認為,首先應構建出臨沂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的體系,把整體規劃、突出特色、協調發展作為基本的開發理念。必須深化對資源的認識,提高開發品位,科學定位產品,突出沂蒙個性,準確把握市場,最終實現擴大資源效益。

關鍵字:臨沂市旅游資源分類整理開發利用資源效益

Key words

Travel orient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veling; countermeasure; tourist resource; local characteristics

一、臨沂市旅游業優勢

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山東省臨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轄三區九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臨沂地處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區位上,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連云港,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范疇,處于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發展空間廣闊。

1、交通條件

臨沂飛機場通達全國十幾個城市,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新亞歐大陸橋鐵路、沿海鐵路大通道在臨沂市境內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非常便捷的陸??樟Ⅲw交通主干網,

2、地理條件

臨沂市地貌類型多樣,融北國的粗獷風光與南國的魚米之鄉風韻于一體,鐘靈毓秀,儀態萬方。北部是綿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養生長壽”而聞名,橫亙數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險、奧、幽、曠、奇、雄、秀于一體,遙對泰山,雄奇壯美。蜿蜒的沂河,如鑲嵌的玉帶,縱貫全境,充滿靈氣。南部的臨郯蒼平原,沃野萬頃,稻花飄香。

3、歷史條件

臨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出土在這里,擁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漢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博物館存有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0余件。臨沂還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書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圣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鄉。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

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二、臨沂的旅游資源分類及其特色簡介

1、自然資源

1)、山東地下大峽谷

山東地下大峽谷:國家4A級旅游區。位于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龍崗山下,是一座風貌奇特的溶洞王國。規劃占地32平方公里。該景區是集休閑、游憩、娛樂、度假、溶洞漂流

為一體的旅游項目。洞體長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長洞,中國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形成于約0.65億年至2.3億年前。景觀特點一是氣勢雄偉壯麗,峽谷深切近百米、兩壁如削、寬處百余米、窄處僅可容身,成具體而微之地下三峽。洞內有一河、九泉、九宮、十二瀑、十二峽等景觀100余處。地下暗河漫長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長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壯觀,在我國北方溶洞內實屬罕見。利用暗河水勢開發的1000米漂流項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總部認證為“中國最長的溶洞漂流”項目。洞內常年溫度在17/18攝氏度,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接待游客不受季節和天氣影響。旅游區先后被山東省旅游局確定為全省重點探險項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山東龍崗省級地質公園”。

2)、蒙山旅游區

蒙山旅游區為國家4A級旅游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明風景旅游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蒙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和沂南四縣,西北東南走向,綿亙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因狀如巨龜而名)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與之遙相呼應,堪稱伯仲,素有“岱宗之亞”的美譽;另有較大山峰300余座,深谷陡澗300余條,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蒙山亦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鬃釉啻蔚桥R蒙山,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說。楚國老萊子、戰國縱橫家鬼谷子、漢朝史學家蔡邕等曾隱居此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伴游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蒙山寫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陰曉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詩篇,都對蒙山頌揚備至。

蒙山亦是養生長壽勝地,空氣極佳,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220萬個單位,具全國之最,被專家譽為“天然氧吧”、“世界養生長壽圣地”。蒙山旅游區分為龜蒙、云蒙、天蒙和彩蒙四個景區,主要旅游景點有:萬壽宮、承天宮、朝天宮、慈寧宮、觀音殿、玉皇廟、南天門、桃花峪、龜蒙頂、大洼、孔子小魯處、明廣寺、海螺寺、鬼谷子講堂、蒙山疊翠、林?;ǔ?、雨王廟、水簾洞、望海樓、云霞洞、百花峪、觀峰臺、云蒙峰、云蒙湖等。

3)、莒南天佛旅游區

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莒南縣城北,真山、真水、真大佛是其主要特色,天然大佛全長3800米,頭枕西南青山,腳抵東北明湖;大雄寶殿、臥佛殿,藏經樓、鐘樓、鼓樓、舍利寶塔等相繼建成,氣象萬千。

蓮花湖面積700畝,像一面明鏡鑲嵌在景區中央。鏡臺觀佛、菱榭晚照、靜海慈航、菩提曉月、般若悠然等景觀是蓮花湖著名景點。九頂蓮花山,觀音閣,山東麓,山西麓,栗園大觀亭、鳳凰亭,一線洞天、鱷魚出水、猿人沉思、金鰲聽禪等景點情趣盎然。觀佛臺位于天佛景區中央,是觀佛拜佛的圣壇。

4)、“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旅游風景區

“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旅游風景區,位于沂蒙生態第一鄉、“紅嫂故里”--山東省沂水縣院東頭鄉留虎峪。景區規劃面積6平方千米,總投資6000萬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資2600萬元。景區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百萬年繪就的“天然地下畫廊”;按三星級標準規劃建設的度假村--“怡然居”;有“沂蒙第一生態谷”之稱的生態山林。是一處集地下奇觀、休閑娛樂、會議、餐飲、居住、商務、科普、健身等為一體的休閑游樂中心。

5)、沂蒙石林

沂蒙石林號稱“北國石林”,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地質公園。位于費縣城南玉環山麓、溫涼河畔,是集奇石異巖、梨園風光、佛教文化與一體的絕景。沂蒙石林占地面積1500畝,以文韜武略為主線,安裝精品石4000余塊,再現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化:九龍廣

場——龍生九子栩栩如生,好漢歌——梁山好漢沙場點兵,火炬林——沂蒙革命圣火經久不息,地下石林、石海——再現了宏達的海底化石奇觀,生肖園——人類生命觀感天人合一,石林湖——綠波萬頃,以及石林山莊、石林采摘園等。以其獨特的造型、宏大的規模、雄壯的氣勢,被譽為世紀之交中國北方發現的最偉大的自然奇跡。

6)、馬陵山地質公園

馬陵山地質公園是郯廬斷裂帶出露最好、各種構造形跡齊全的地段,規模壯觀,內容豐富;馬陵山上發育國內少見的第四紀活斷層,斷裂兩側地層年代相差超過億年,可使您實現“一步億年”的跨越。

2、人文資源

1)、諸葛亮故里

沂南縣秦、漢、三國以至兩晉時期稱陽都縣,是一代賢相諸葛亮的誕生地,也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和后裔居住地。 諸葛亮文化旅游區,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沂南縣城區西側。從京滬高速沂南縣出口下,沿迎賓大道北行25公里可達。距臨沂市60公里。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于瑯琊國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鎮),為了弘揚諸葛亮文化,于1993年,在臥龍山東側建諸葛亮公園,2005年景區進行了擴建、質量提升,正式對外宣傳推介并開放。

諸葛亮文化旅游區占據著臥龍山整個東部山體,上半部分山翠水清,風光秀美,整個山體遍布奇石,形態各異。下半部分以一代智圣諸葛亮的生平為主線,仿漢代的建筑風格,建設了諸葛亮銅像、回音壁、漢街思古、武侯雙闋、智慧橋、圣賢路、乾隆御碑亭、諸葛宗祠、諸葛茅廬、八卦迷宮等景點??梢宰層慰统浞诸I略到一代智圣的豐功偉績、漢代的文化氣息以及陽都的人杰地靈。

2)、王羲之故居

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臨沂市區洗硯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中共臨沂市委、市政府投資6700萬元對故居進行了擴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積80畝,除了保持原有風貌,又新辟了一些景點。故居四面青墻環繞,綠樹如蔭,園內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錦魚游泳,目前,故居內有硯池懷古、鵝池水暖、曲水流觴、圣光普照、曬書臺、五賢祠等景區、景點。各類旅游設施齊全完備,服務質量一流,是中國書法尋根之旅的絕佳去處。

3)、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臨沂城內,是我國第一座遺址性漢墓竹簡博物館。該館以1972年在銀雀山漢墓同時發掘《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而馳名中外,先后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新中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該館總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1981年2月動工興建,1989年09月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4)、羅莊寶泉寺公園

國家2A級旅游區。寶泉寺地理位置優越,南涑河橫貫東西,沿河群泉密布,蔚為壯觀。寺址周圍怪石嶙峋,形成天然石林。寺前分布著成片古生物化石群,經省考古鑒定,為幾億年前奧陶紀海洋古生物化石。據元代(公元1318年)《重修寶泉寺院記》碑文記載,古寺創建

于唐代佛教盛興之際,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后經各代歷次增修,使之廟宇恢宏,規模壯闊,香火鼎盛,聞名遐邇。1999年10月山東美華集團并購了寶泉寺舊址,進行了擴大重修,并更名為寶泉寺旅游區。

寶泉寺旅游區重建以來,先后投資2500多萬元,對寺內的文物古跡進行修繕,并開發了新的旅游景點。寶泉寺的十大景點有名泉花去薈萃、奇石驚天、皇瑩賓館、古寺晨鐘、秘藏林區、在水一方、圣賢云集、老年樂園、樹林區、園藝區。

三、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篇:論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和保護

摘要:民俗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已成為各國旅游開發的重點之一。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具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旅游資源,但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和保護仍處于初級階段,本文結合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的現狀,從民俗與旅游關系的角度探討了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和保護。

關鍵詞: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取得長足發展。民俗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活動,以其新穎獨特的風格贏得了廣大旅游者的青睞。據國家旅游局對美、日、英、法、德五國訪華動機的綜合調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為了了解當地民眾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歷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覽自然風光和品嘗佳肴,只占40%。實際上,沒有一種旅游能脫離民俗旅游而單獨存在,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將是未來旅游的主流。但隨著民俗旅游的開發,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過度開發使民俗旅游資源破壞嚴重,過分商業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外來文化加速了旅游地傳統文化的變異,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資源失去神秘性等問題。因此,對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開發和保護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點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的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由于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目前國內外對民俗旅游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西敬亭、葉濤認為,民俗旅游是民俗與旅游的結緣,是以民俗事項為主體內容的旅游活動。和國忠認為,民俗旅游指在有傳統旅游資源(自然風光、古跡、國家公園等)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融入少數民族地區風俗習慣與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體系。陸景川認為,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賞對象為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建筑風格、民間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貴資源與欣賞對象。從上述定義可得出,民俗旅游作為旅游文化中的一個范疇,有其特定內涵和文化邏輯。對這一范疇,我們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異地風俗文化為憑借,通過對異質文化的觀察和參與,達到審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動。它不是歷史材料的簡單搬用,更不是隨意的點綴,它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民俗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不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還具有自身獨有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地域性

任何一種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較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條件的不同,民族之間生產活動或生活方式也有明顯的差異,結果導致不同民族的居住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婚姻民俗及人生禮儀民俗都具有鮮明的地域差異。

(二)文化性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發展方向和運行機制,它沿著歷史所提供的特定條件與環境發展和演變,因而它是民俗旅游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的靈魂。失去了民俗文化,優美的風景和秀麗的風光也將成為沒有血肉的骨架,旅游業也將成為風光一時的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民俗文化則不是虛無縹緲的,它體現在建筑、服裝、飲食、節日、禮儀、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三)參與性

民俗旅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僅要有獨特的民俗風情,還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和人力資源來為游客提供服務,而當地居民是主要的服務提供者。游客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式旅游,而是探求參與程度更高的體驗式旅游,民俗旅游帶給游客最大的樂趣就在于能參與其中,親身感受和體驗其中的魅力。讓游客參與其中的旅游活動項目越來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四)多樣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民俗風情各不相同,民俗的多樣性決定了民俗旅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豐富了民俗旅游活動,給游客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五)神秘性

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就是神秘、未知,同時,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探險獵奇,這種神秘性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且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二、我國民俗旅游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民俗旅游以獨特的文化內涵、濃烈的原始氣息、厚重的歷史氛圍、顯著的地域差異、歡愉的生活情調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陳南江等人調查發現,美國來華旅游者中,以欣賞名勝古跡為目標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卻達56.7%。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民俗文化不再被貶損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為一種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來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資源。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國內旅游界努力向國際市場學習,了解市場行情,開始學會用國際慣例推銷旅游產品。從1992年開始,中國國家旅游局有計劃地組織策劃了多屆主題旅游年活動,各地旅行社也紛紛推出獨具魅力的專題旅游。1995年國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風情游”,把民俗旅游作為一個主題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號,這意味著旅游界對民俗旅游的開發也進入一個新的層次。2003年的旅游主題是“中國烹飪王國游”,2004年的旅游主題是“中國百姓生活游”,雖然這些旅游主題沒有明確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間藝術、烹飪、百姓生活明顯屬于民俗旅游的范疇,這說明中國民俗旅游的開發正走向深入與成熟。

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但這并不意味著旅游業就不會產生負作用。從某種程度上看,旅游業對旅游資源環境的破壞絲毫不亞于工業對環境的污染。研究發現,民俗旅游對旅游環境的污染嚴重,主要體現在:民俗旅游規劃滯后,缺乏人才;經營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陳舊;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導和支持;外來文化的沖擊破壞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諧等。這造成了旅游地社會的不和諧。

三、民俗與旅游的關系

民俗是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游客游覽任何一個旅游目的地都脫離不了當地的文化背景,民俗與文化密切聯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一)民俗豐富了旅游資源,充實了旅游的內容,有助于激發人們的旅游興趣和好奇心,推動了旅游活動的發展

一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它秀麗的風景,更在于它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的獨特文化。我國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歲時節日習俗、飲食、服飾習俗、居住交通習俗、民間娛樂習俗、禮儀交往習俗、工匠商貿習俗、醫療保健習俗、民間信仰習俗及豐富多彩的神話

傳說、民間故事等,都是極有價值的民俗旅游資源。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俗越來越激起人們的好奇心,這種沖動、興趣和愿望成為激發民眾產生外出旅行念頭的重要內在驅動力,這對人們外出旅行活動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旅游促進了民俗的傳播和推廣

1.旅游為民俗資料的收集、傳承作出了貢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文人學者的優良傳統。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全國各地游歷,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神話傳說,增廣見識,結交學友,寫成了《徐霞客游記》,其中就有大量的風俗資料。

2.現代旅游對民俗文化的傳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不僅得到美的享受,也學到了許多知識。研究表明,學習性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F代旅游者多以體驗異地文化為目的,接待地為滿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區民俗文化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次旅游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傳播。民俗文化可借助旅游和旅游者傳遍世界各地。

3.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拓展旅游領域。隨著民俗旅游的火熱,各地民俗游競爭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資源,以滿足旅游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三)旅游對民俗的消極影響

1.由于旅游業是一種經濟產業,其獲利性可能會驅使民俗開發者、經營者只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如,他們可能會利用民間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較多的因素來吸引熱衷獵奇的游客,這些因素一旦滲透到旅游產品開發、服務、設施建設、宣傳、導游講解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導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響。

2.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正在逐漸侵蝕當地的民俗。如,居住在云南省麗江寧蒗永寧地區納西族的一個支系摩梭人,雖然還保留著“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殘余,但隨著時代不斷向前推進,如今大多數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減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體,走婚習俗將成為歷史。

四、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過度開發使民俗旅游資源破壞嚴重

一些地方為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民俗旅游資源實行掠奪式開發,結果造成許多民族文化資源遭受嚴重破壞,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認清其社會性質與作用時就已消失、解體;一些民間習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在強大的現代文明沖擊下逐漸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遺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嚴重損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壞;一些民間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由于過度市場化而失去了當地特有的傳統藝術設計,質量和材料降級,變成大規模的機器制作、批量生產的簡單工藝品,喪失了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度的旅游開發是以犧牲民族文化來換取部分人的經濟利益。

(二)過分商業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資源的原始性

在民俗旅游開發中,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使傳統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現象時有出現。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本應尊重民俗、弘揚民族文化,而個別旅游項目與個別地區卻以低格調的民俗包裝進行簡單的文化場景模仿,人為地再造民俗節目,民俗旅游被機械地舞臺化,民俗旅游項目過于藝術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這使一些民俗旅游脫離當地的社會生活,缺乏自然樸素的真情,淳樸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陳規陋習也被錯誤地當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來文化加速了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蝕

旅游活動實際上是多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和現代觀念的沖擊,服裝配飾、飲食、建筑、節日風俗等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這是對旅游地傳統民俗文化的侵蝕,長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將被同化,神秘性的特點逐漸減弱,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隨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資源失去獨特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別處的民俗資源,盲目開發,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點。

五、民俗旅游的開發和保護的原則

(一)因地制宜的原則

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必須因地制宜:一是要就地取材。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依靠當地固有的資源,從當地的資源特點出發,利用當地所特有的優勢。二是從當地客觀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區位條件、經濟基礎條件,不能不顧客觀實際的“妄為”。三是重發掘,輕仿制。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游客來說,民俗的旅游價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發掘,善于平中見奇,不能跟風模仿、造假欺世,這勢必會使游客大倒胃口。

(二)突出特色原則

突出特色原則指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優勢,開發出獨具個性的民俗旅游產品。這種獨特個性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歷史特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土家族有社巴節、傣族有潑水節、漢族有春節和元宵節等等,我國少數民族民間節日就有1 200多個,漢族約有500個,這正是我國民俗文化享譽世界及發展民俗旅游的優勢所在。堅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個性,是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基本方向。不同的地理環境、經濟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應在保持這種民俗文化原生態的基礎上,挖掘特色。

(三)以游客為中心的原則

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是構成旅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旅游活動的商業性也要求在民俗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特別關注旅游者的感受,只有滿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才會產生效益,不管是對旅游者而言還是對開發商、經營商而言都是如此。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民俗旅游資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加以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保留旅游地獨特的民俗風情,繼續造福子孫后代。為此,要堅決杜絕殺雞取卵似的掠奪式開發,杜絕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經濟效益及忽視長遠利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粗放式經營。應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規劃,先進的理念來經營,實現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六、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對策

(一)引進現有的管理模式,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性扶持

民風民俗的商品化、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將給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帶來消極影響。如,貴州青瑤的“洞洞婚戀”,在當地一些旅游景點的開發上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的名義搞色情服務。而“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區居民監控”的管理模式,將有效改進現有模式的不足,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務,企業歸當地政府管轄,自主經營,同時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實施監控。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預警機制

由于民俗地區極易受到負面影響的沖擊,預警機制的建立變得十分必要。建立預警機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數據庫,迅速有效的處理預警信息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引進、培養民俗旅游專業人才

目前,民俗旅游市場存在開發模式單一,雷同現象嚴重,規劃不科學,經營模式滯后,服務質量低,服務不到位等諸多問題,這關鍵還在于缺乏民俗旅游專業人才,包括民俗旅游規劃人才、民俗旅游經營人才、民俗旅游服務人才。“三才”缺乏是當前民俗旅游的瓶頸問題。因此,引進和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是解決各地民俗旅游存在問題的根本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海鷹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04,(2).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劉麗川.民俗學與民俗旅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4]劉芳.論民俗旅游[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從小麗.吉林省民俗旅游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責任編輯:張佳睿)

第四篇: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對策

發布時間:2011-8-

3信息來源:《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年第10期。

作者:蔣才芳 王兆峰 轉貼自:湖南社會學網

1 引言

湖南省西部地區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共轄24 個縣(市、區) ,總人口約904 萬人,土地總面積5. 85×104km2 ,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 %。湖南西部境內除漢族外,還集中居住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瑤族和回族等少數民族。湖南西部不僅是該省自然旅游資源的富集區,南北縱貫的枝柳鐵路把以張家界市為中心的湘西北旅游區和以懷化市為中心的湘西南旅游區串為一體,也是人文旅游資源的富集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由于該區域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民族分布特點,在很長一個時期實行了“土司”制度,因此湖南西部民族文化深厚,民俗風情濃郁。

2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特色和開發述評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魅力無窮,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區域內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除了有世界一流的名勝風景張家界、武陵源外還有猛洞河、千年古鎮芙蓉鎮,有“露天博物館”之稱的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國家民俗文化風景區德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南方長城、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舊址、里耶戰國古城以及沅陵大秦黔中郡遺址、紀念抗戰勝利的建筑物群、被海內外譽稱為“中國的凱旋門”——芷江受降紀念坊。

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并與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無論是居住、服飾、飲食,還是嫁娶、節慶和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使該區域內傳統民族文化獨具特點,具有民族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和豐富多樣性。如湘西境內傳統建筑形式吊腳樓,苗族婦女與男青年喜愛的銀首飾飾品,苗族歌為媒、土家族哭嫁的嫁娶婚俗,苗族趕秋、土家族社巴日擺手的節慶民俗,苗族人民唱苗歌與跳苗鼓、土家族打溜子與茅古斯的歌樂鼓舞,以及苗族趕年場、三月

三、四月

八、六月

六、七月

七、土家族趕年、四月

八、六月六的民族節目[1]。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里有國家旅游風景名勝區1 個——武陵源,國家森林公園4個——張家界、天門山、永順不二門、鳳凰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 處——永順小溪,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 處——沅陵縣龍興寺、溆浦縣向警予故居、通道馬田古樓、芋頭侗寨古建筑群、永順溪州銅柱、老司城遺址,國家4A 旅游景區2 個——武陵源、黃龍洞,國家3A 旅游景區1 個——芷江受降坊,省級風景名勝區16 個,省級森林公園5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5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 處[2 ] ?,F已開發景區12 處,主要景點景觀400 余處,開辟旅游線路30 多條,修建簡易游道3000 多km ,觀光索道2 條,硬件設施累計投資6 億多元。像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張家界—沅陵文物考古游、吉首—鳳凰—黃絲橋南方長城考察游,懷化—通道侗文化風情游、懷化—芷江受降城歷史教育游、懷化—安江農校袁隆平農科考察游等以其特有的文化旅游資源魅力使眾多旅游者流連忘返。

3 開發與保護的特殊作用

主要表現在: ①它是湖南西部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旅游業是經濟文化型的產業,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內容,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可開發資源。湖南西部是個民族文化積淀非常豐厚的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其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飾飲食、婚喪習俗、宗教信仰、音樂歌舞、節慶活動等,既包括了物質文明,又涉及了精神文明,這些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得如何,將直接決定著湖南西部旅游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②關系著湖南西部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品位的高低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的是文化的競爭。湖南西部只有充分開發和保護本區域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才能使該區域形成自然景觀與社會人文景觀全方位的角度共同開發的旅游格局,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區,才能提高湖南西部旅游產品的檔次與品位。湘西的里耶古城、鳳凰古城、南方長城、黃絲橋古鎮、德夯的苗族文化村、王村土家族古鎮、永順老司城、懷化芷江抗戰和平園等,所反映的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③是加快湖南西部旅游產業化進程的必由之路。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人文旅游資源是一種可增值的資源,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它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價值。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開發和利用人文旅游資源不但能產生新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創造新的經濟價值,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投資不多,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的朝陽產業[3]。從湖南西部自身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來看,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是最能使該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業,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續發展產業。④它是湖南西部實施開發式扶貧的有效途徑。繼1990 年深圳成功地建成“中華民俗村”后,1995 年國家旅游局在全國開展了“’95 中國民俗風情旅游”活動,民俗旅游在全國興盛起來,2000年國家旅游局開展了神州世紀游,民俗旅游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4]。湖南西部歷來屬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的山水風光和民俗旅游資源,可以逐步改變湘西地區的落后面貌,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促使地方經濟振興和繁榮。

4 開發與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 ①政府主導開發意識不強。在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過程中,政府主導開發意識欠缺,自主性開發較多,開發過程中,規模太小和不經濟現象嚴重。各地、市存在著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現象,缺乏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沒有統一思想,缺乏全局考慮,開發成本高、收益小。②區域文化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聯動開發。湖南西部,一方面旅游資源、人力資源、交通、服務等方面的整合度不高,地區之間、縣與縣之間缺乏聯合開發,多以本區文化資源為基礎,局限在以地區、縣或地方的小圈子里,不注意鄰近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不考慮文化資源整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難以形成跨區域性的成熟旅游產品,造成文化旅游產品整體上競爭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局部地區而言,村寨之間缺乏整合,沒有形成民族文化村寨群的整體。③產品開發沒有地方特色,品位不突出。目前湖南西部的民族文化旅游:一是仍以觀光旅游為主體,產品層次低,產品構成單一,缺乏參與性、文化體驗性的旅游項目,更缺乏以細分客源市場為目標的專項旅游項目。二是產品形式老化,創新能力不足。像鳳凰這樣有近二十年旅游開發歷史的古城,從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到現在仍以傳統低價值觀光旅游產品為主,沒有太多的創新,難以吸引回頭客源。三是對高產品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工夫不足,對民族文化內涵挖掘和體現不夠,使文化旅游的項目個性不突出,特色不鮮明。④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還較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漸形成一個品牌,如懷化的侗族風情、吉首德夯的苗族風情,但張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產品仍不廣為人知。提到張家界,人們頭腦中反應的只是那里奇特秀美的自然風景,因此湖南西部的張家界、湘西自治州、懷化應加強合作,大力宣傳有大湘西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及其產品。⑤基礎條件落后,缺乏強有力的保護性開發措施。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普遍存在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的問題,距離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樞紐較遠。以湘西州里耶古鎮為例,“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憑著神奇的古跡和奇特的民族風情,里耶應該是一個更具旅游發展優勢的地方,但它沒有飛機場,距離張家界300km、長沙600km ,只有一條山丘公路連接縣城。在開發利用中,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力度不夠,缺少強制性的法規作后盾,文化資源破壞嚴重,有些甚至是邊開發邊破壞。如懷化通道縣黃都侗文化村,新修建或改建了許多房屋,采用了許多現代建筑材料,與原村寨房屋格局不相符合,嚴重影響了參觀游覽中的整體效果。

5 開發與保護的戰略構思

首先,建立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區,樹立該區域內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三位一體的大旅游、大市場、大資源、大開發全新觀念,堅定不移地把旅游業作為先導產業來培育,以優勢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突出重點,抓住特色,深度開發,合理布局。其次,實施區域聯動開發戰略,在總體開發格局上采取“點—軸—圈”的開發模式[5]。點,即一定文化旅游區內的旅游供給和需求的集中場所,如張家界、吉首、鳳凰、芷江、沅陵;軸,是指一定區域內對旅游經濟文化活動起聯系作用和傳遞游客游樂的的水陸空旅游交通線;圈,即由旅游依托點、旅游交通線及各級旅游地共同組成的具有向心力和層次性的文化旅游區域,如吉首—鳳凰—南方長城—懷化—芷江史跡文化圈。

6 開發與保護的對策

開發與保護的對策包括: ①必須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文化旅游資源的全面普查、市場定位、開發步驟、資源評估等方面,政府必須充分發揮整體、系統、科學、宏觀調控及合理規劃的主導職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協調各方面的利益。②區域聯動開發。旅游經濟是一種以橫向聯系為主要特征的開發性經濟,聯動開發可以實現文化旅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開拓市場,避免各自為政、惡性競爭,促進旅游業的持續、協調發展[6]。湖南西部要加強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等人文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區域聯合。③全面發掘民族文化,更新并提高品位。首先對湖南西部民族文化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其次,對現存的民族文化展開行之有效的保護;第三,對民族文化進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第四,深入開展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深挖其文化內涵;最后,在以上基礎上,對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風情、民間習俗、文化活動、慶典古韻、文化遺產、傳統藝術、民間技藝、民族服飾、人文建筑、歷史文化遺址、現代科技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旅游開發。④突出特色,著力品牌創新,加強宣傳和推介。如吊角樓文化、村寨文化、原始狩獵文化、信仰文化、民間歌舞文化等以及土家族織錦系列產品、土家族傳統食品系列產品,苗族臘染、刺繡系列產品,還有根雕、石雕、竹藝、民間剪紙、武陵盆景,這些都是特色[7]。經過精心策劃和打造的鳳凰歷史文化古城游世界級旅游景區、里耶戰國古城游世界級旅游景區,吉首民族風情游國家級旅游景區就是一種品牌創新。湖南西部政府和旅游行業各部門必須樹立宣傳意識,利用各種現代傳媒手段,廣泛宣傳該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讓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游客了解和喜愛這種旅游形式。⑤開發與保護均衡發展,大力開發旅游商品。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資源發展過程中,開發與保護應并重,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同時該區域的民族商品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鄉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限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應注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旅游商品的開發。

參考文獻:

[1]武吉海.中國西部概覽——湘西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4-116.

[2]尹華光.湖南旅游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104-114.

[3]趙惠強.西部人文資源開發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256-266.

[4]朱桃杏,陸林.近10 年文化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5,(6)∶82-87.

[5]劉曉霞.陜西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6]楊洪.湖南省西線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方向[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5)∶346-347.

[7]田敏.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 ,(2)31-3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鄂渝黔邊毗鄰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集群及競爭力提升戰略研究》(編號:05XJY025)。

第一作者簡介:蔣才芳(1969-),男,湖南省洪江市人,吉首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旅游產業經濟和企業戰略管理研究。

第五篇:文章標題:關于加強優勢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見

關于加強優勢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部門,市屬、駐市各單位:

為了加強我市優勢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經市政府研究,特制定本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

思想[文章-http:///幫您找文章]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全面貫徹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關系,實行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努力實現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統一,為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主城區”發展戰略,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二)主要目標

經過三年努力,使全市資源管理再上新臺階;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初步建立資源要素市場體系;資源管理秩序實現根本好轉;資源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以市場為導向,結構調整為主線,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和開發利用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礦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實現資源型向高新材料型轉變。礦山企業規?;?、集團化經營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高,鎢、稀土、建材等基地基本形成??刂苾瀯葙Y源開采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探索建立資源儲備制度。

——積極推進生態體系建設。著力抓好生態公益林、長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天然闊葉樹資源的保護,采取“封、改、補、造”等措施,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優化林種比例,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建立較為完整的生態防護體系。

——提高資源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水平。加強科技工作為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的服務,力爭在優勢資源的主要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為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和合理利用的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資源信息化體系,實現資源管理現代化和信息服務社會化。

實現以上奮斗目標,必須把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作為主線,把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作為動力,把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保障資源安全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二、保障措施

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確保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平衡。

1、加強宏觀調控手段,確保我市礦產資源合理保護與開發

依法打擊非法轉讓礦業權、規避轉讓審批和侵害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維護礦業權市場秩序。

利用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和引導民間資金等多渠道加大優勢礦產資源的勘查和儲備。編制重點礦區、重點礦種礦產資源專項規劃,擴大優勢礦產資源的儲備,提高礦產資源的保證程度。

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對優勢礦產資源進行分級儲備保護,有序開發利用,增強政府對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能力。

通過市場、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實行總量控制、有計劃合理配置、合理布局。凡新設立的企業涉及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的,必須經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審批,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將優勢礦產資源優先配置給生產技術水平先進、有市場優勢、企業生產規模大、市場競爭和抗風險能力強、生產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精深加工企業。

建立礦產開發利用準入制度,實行最低開采規模制度。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和儲量動用申報制度,加強對國家實行保護性開采礦種和產業政策限制開采的優勢礦種的開發利用管理,繼續實行礦產資源的“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計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制度和生產計劃配額,加工、經營企業設立審查備案、礦產品準運等有效措施。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建立與安監、公安、工商、環保、水利、水保等部門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礦產資源執法監督機制,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堅持并完善礦區出口檢查等執法手段。

凡是新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應編制和嚴格執行礦山水土保持方案,必須嚴格執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開發利用方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土地復墾等制度。堅持礦山建設與礦山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施工與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最大限度地減輕采礦對環境的損害。支持和鼓勵引進、使用先進的復墾和地下坑洞的回填以及尾砂治理技術。

理順礦產資源管理體制,使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機構、人員、編制與承擔的管理職能相適應,優化人員結構,充實有關專業人員。

2、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建設森林

生態屏障

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加快建設南山森林生態公園。建立和落實公益林補償金制度。

加大對天然闊葉樹資源的保護力度。實現以天然林、闊葉樹供材為主向人工林、針葉樹供材為主的轉變,使天然林資源有

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依法治林,切實保護動植物基因庫,維護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構筑生態旅游網絡體系。加強森林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以現有的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為基礎,融“紅色”旅游勝地和“客家文化”為一體,構筑以南山、蓮花山、大山腦為龍頭的旅游網絡體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延長林業產業鏈,把保護生態環境與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

加快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步伐,以滿足我市用材企業的生產需要。同時,鼓勵用材企業自辦工業原料林基地。

3、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加強水資源統一規劃管理和合理開發

全面建立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體制,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和統一監督管理水質、水量,統一對污水進行處理和排放,統一進行水行政執法,基本實現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

在做好水資源規劃的基礎上,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步伐。全面推進水資源開發權有償出讓制度,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競價拍賣出讓。各行業主管部門不得以協議方式無償轉讓水資源開發權。進一步放寬政策,形成多渠道、寬領域的水務投融資運作機制。

制定本市水資源保護制度和監管辦法,實現全市主要河道安全泄洪、河流水質達Ⅱ類的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人口安全飲用水的步伐,力爭“十一五”期間,農村人口全面飲用安全水。

建設節水型社會,增強節水意識,高效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改進灌溉方式,積極推廣農業灌溉節水技術。加大工業循環用水力度。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

4、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結合“數字xx地”建設,實施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重點開展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文水資源的監測與災害防治、水功能區監測網絡系統、礦產資源信息化等領域的科技攻關,提高資源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強重點科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資源創新的新機制和新體制。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關于加強優勢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見》來源于,歡迎閱讀關于加強優勢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離職后五險一金怎么辦下一篇:旅游招商會嘉賓發言稿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