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水資源現狀與未來

2023-06-05

第一篇:中國水資源現狀與未來

中國水資源的現狀及其未來

一、 我國水資源的擁有量、分布情況及污染現狀

1、我國水資源的擁有量現狀及原因

我國所擁有的淡水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約13億8600萬立方米)的6%,且以江河湖泊水、地下水資源為主。

看到上述數據,也許很多人都很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認為面對我們有如此之多的水資源的事實,我們不需要在這里談中國的水資源現狀、利用、污染等等的“水問題”,相反更應該隨心所欲地利用我們手中的水資源。然而,事實正好恰恰相反,盡管我國有占約全球6%的淡水資源,但是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卻僅僅為2200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排名也是位列倒數,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引自中新網2004年《警示:中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國家之一》)。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中國是一個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個人認為造成我國嚴重缺水的主要因是:

1、中國人口多(世界人口第一),人口壓力重;

2、過去及目前的水資源的利用水平落后,浪費污染嚴重,系受科技水平所限;

3、至今國人對水資源保護和其價值的認識不足,導致隨意使用水資源,對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過度使用是其消耗和流失(全國地下水降落面積已達到15萬平方公里),是國民素質還需提高之問題;

4、國家法律和制度還需完善,執法力度不嚴,還存在地方政府為拉動GDP提高而引進、包庇污染大戶的事件,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2、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

我國的淡水資源分布從總體上來說是典型的南多北,并且天然大河流(長江、黃河等)走勢從地圖上看均是由西到東的橫向走勢(估計與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有關),導致我國有許多土地上未有大型河流流經,由此才會有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

但由于我國水資源在其利用水平、污水處理技術、產業結構等問題上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足,導致我國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所以目前我國的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在46個重點城市中,45.6%水質較差,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有9個嚴重缺水。在《中國發布缺水警告:全國2/3城市將受缺水困擾(2012年)》一文中,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表示,日趨惡化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中國可用水資源受到的制約日益明顯。許多地區的情況極其嚴重。水資源過度開發已超出中國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全國超2/3的城市受到影響,切形勢一天比一天嚴重。所以,無論是原本缺水的北方城市,還是大河流經的沿岸城市、靠近海洋的沿海城市,其中的大多都淪為缺水的城市。

3、我國水資源的污染現狀

伴隨著最近的“鉻大米”、“死豬流”等事件的集中爆發,水資源的污染問題再一次在我國的輿論中被推向風口浪尖。事實上,我國的水污染問題的確不輕。從今年還是去年的一報道上來看,身為我國首都的北京城北運河水系的43個河段中(另有5個無水河段)有35個河道的水質都屬于劣Ⅴ類。且劣Ⅴ類水質細分為V1~V4個等級,在這35個劣Ⅴ類水質的河道中,最差的V4級河道有4條,V3級河道有11條,由此可見北京全城幾無干凈之河流,從而對我國水污染的嚴重性可窺一斑。

同樣“令人發指”的近期水污染事件還有“壓水入地”。為了逃避國家的檢測檢查,為了節省整治排污的成本,為了規避國家的法律懲處,不少無良企業直接將其生產的工業廢

水直接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等方式方法排放、傾倒有毒有害的工業廢水廢渣。其中廣西龍江發生的重金屬鉻對水污染的重大事件便是一個直接的例證。我國的淡水資源中,地下水占其中較大之比重,面對本就堪憂水體資源狀況,如此的行為更是雪上加霜。引自人民網《人民時評:用法治向地下水污染宣戰》一文中,2011年,全國200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中,“較差至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5%。

援引自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統計,目前我國全年排污量超過435億噸。其中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全國城市90%的水域受到污染。有7億人飲用水的大腸桿菌嚴重超標,3億人飲用水含鐵量超標,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0.5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全國35個重點城市只有23%的居民飲用水基本符合衛生標準。

二、我國水資源的利用近況

1、 工業方面

由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落后,轉型尚未完全落實,我國如今的多數工業產業多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產業。比如造紙業、生產光伏電池的硅的提煉產業、類如PX(對二甲苯)項目,寧波鎮海的鎮海煉化等石化產業等等,都是對環境,對水資源有著極大傷害的高危項目。

并且加上我國法律制度仍有不健全之處,執法者執法意思和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對急于提高GDP的短視行為等問題,工業污染對我國水資源的挑戰變得更加沉重。

2、 農業方面

我國如今除北方東北黑龍江、嫩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黑土地之處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南方多數地區由于地形等因素,仍為零散的個體農業。個體農業由于生產力不足,資金投入缺乏,農業技術落后,在許多地方都存在問題。其中對水資源方面主要是灌溉技術落后,相比于國外的灌溉技術(如定時噴灑,滴灌技術等),我國基本上采用的是引水灌溉,讓大量水液流經耕地澆灌作物。這種方法相比于定時噴灑和滴灌技術,對水資源的浪費量是極為可觀。

而且由于前期的大量的“圍湖造田”、“填海造陸”、砍伐森林、過度放牧等一些列問題,我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土地無法留住水源,相反卻流失,使水不僅部位農業利,反而卻影響農業發展,造成可耕耕地大量減少的嚴重問題。

3、 生活方面

我國在農村、城市的生活和公共用水上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農村用水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農民隨意引水,浪費用水而導致無水可用也不是什么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農村許多人將生活污水、垃圾糞便排入河流中,在河流上游直接洗衣等不良用水習慣,常常導致河水污染嚴重,河水發黑變臭,死魚死蝦滿河等水資源污染現象。

三、我國的水資源利用何去何從

面對如今我國嚴重的水體資源問題現狀,個人認為我國應在這幾個方面對當下的用水現象進行整治。

1、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正所謂“開源節流”,我國政府應當在基層群眾中大力宣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發動關于節水的教育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節水意識。用國民素質的提高來幫助節水護水從小處落實,對企業的不當用水和部分地方政府的縱容上起到切實的監督作用。

2、 全面規劃,加強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大到國家政府還是小到社區村莊,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有序的用水規劃,妥善治水、合理用水將難以實現。同樣,面對不良企業的種種破壞水資源的行為,國家應該加強檢查管理的力度,加大對其的處罰懲治力度,用加大違法成本的方法,迫使企業對污水處理負責,加快我國部分產業轉型,實現水資源的保護。

3、 提升科技實力,加快產業轉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科技在我國的水資源利用和保護上有著極大的用武之地。加大對高新技術的引進,加大對自主科研的幫扶投入,相信在國家科學技術實力的提升之下,我國的產業轉型問題將會良好解決,水體資源也將得到妥善的保護。

4、 企業工業用水市場化

運用市場的自我調節手段,將企業工業用水的水資源商品化,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他們的用水成本。任何企業都是以盈利為其主要核心目的,為了節省開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用水市場化的壓力將在無形中用市場競爭的手段淘汰落后產業,加快新型產業發展,促進用水技術的不斷提高。從而實現提高用水科技水平,節約用水成本,保護水體資源的目的。

第二篇:中國路燈現狀與未來發展分析

一、目前全國公路的分布與建設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09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數據統計,2009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386.08萬公里,按公路技術等級分,各等級公路里程分別為:高速公路6.51萬公里,一級公路5.95萬公里,二級公路30.07萬公里,三級公路37.90萬公里,四級公路225.20萬公里,等外公路80.46萬公里。

公路橋梁、隧道總量繼續增加。2009年底,全國公路橋梁達62.19萬座、2726.06萬米,全國公路隧道為6139處、394.20萬米,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的國家。

二、我國公路未來5年的發展

1、 公路公路建設方面

我國現在在二級以上的公路建設(不包括高速公路)投入發展規劃,每年約以12萬公里的速度遞增,未來5年將增加60萬公里的公路交通樞紐。

2、高速公路建設方面

關于高速公路的網點建設方面,《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已經國務院審議通過,規劃的出臺標志著中國高速公路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據中國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表示,中國國家高速公路規劃網絡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未來30年靜態

投資兩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投資的力度隨計劃建設的進度而變化。2010年前,每年的年均投資大約在1400到1500億元人民幣,每年增加3000公里左右。2010年以后到2020年之間,年均投資大約在1000億元人民幣,每年增加2000公里左右。至2015年,我國高速公路將增加1萬公里,總長度預計達到7.51萬公里。

3、 隧道建設方面

隨著公路網點的建設,我國未來五年在隧道建設方面預計將會增加300公里。

三、我國路燈的分布與發展

中國在2006年具有1500萬盞路燈,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也就是每年新增的路燈數也有300萬盞。至2010年,中國路燈的現存數量已經達到2700萬盞。

在橋梁、隧道燈方面,按照《公路隧道設計規范》的設計標準,隧道照明每10米按裝一盞照明燈具(兩邊共2盞),目前我國現存隧道燈數量達到624萬盞。

在未來5年的道路建設發展規劃和發展速度計算,我國將新增道路照明燈具共1500萬盞(按照年增加300萬盞計算),隧道燈將增加6萬盞(按照總長增加300公里計算)。

四、關于路燈方面節能減排的發展思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城市道路照明、

景觀亮化燈行業近年來得以迅速發展。路燈照明耗電量占全國照明總耗電量的30%。

在能源日趨緊張、電力供應持續緊張的今天,全國數千萬盞路燈的節電問題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低效、高耗的傳統城市照明已成為節能降耗的重要領域。為此,建設部和發改委明確提出城市道路照明要向“高效、節能、環保、健康”的“綠色照明”方向發展。

作為城市照明行業的新寵,具有環保、節能優勢的新一代光源—低頻無極燈應用于路燈照明方面,已經在國內一些城市開始推廣使用。

以環保、節能等優勢的低頻無極燈路燈,市場發展潛力大,社會效益巨大。在節能方面,通過比較分析,一套400瓦的常規路燈(實際功率450W)一年耗電超過1970度(按12小時/天,365天/年計算),相當于消耗標準煤800多公斤。若用一套照明效果相當的210瓦低頻無極燈路燈替換常規路燈,一年可節電1050度,節約標準煤達400多公斤。

五.低頻無極燈取代傳統照明光源產生的影響 低頻無極燈以50%以上的節能效果,閃躍于國內路燈的環保、節能的改造大軍中,其引發的節能低碳經濟無疑是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按照我國現存路燈的數量與未來5年的路燈增加數量測算,假設全部換成低頻無極

燈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節能效益,社會效益將會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

表一:現存我國路燈年能耗總量

普通公路高功率與低功率的路燈比例按照50%:50%;高速公路高功率與低功率的路燈比例按照75%:25%;橋梁隧道高功率與低功率的路燈比例按照25%:75%。

表二:現存我國路燈更換無極燈后年能耗總量

250W傳統路燈用125W低頻無極燈予以更換。

表三:現存我國路燈更換無極燈后年能耗減少總量

表四:未來5年我國將增加路燈預測年能耗總量

表五:未來5年我國將增加路燈采用低頻無極燈預測年能耗總量

250W傳統路燈用125W低頻無極燈予以更換。

表六:未來新增路燈更換無極燈后年能耗減少總量

由以上表一至表六可以看到,我國目前現存的路燈、橋梁、隧道燈等全部改換成低頻無極燈作為照明光源后,每年可以減少用電260億度,折合標準煤1041萬噸;如果從2010年起,我國新增公路、橋梁、隧道等均采用低頻無極燈作為照明光源,則比采用傳統光源年節省用電121億度,折合484萬噸標準煤。

第三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未來

曾珠

內容提要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

,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是我們黨發展理念的理論升華。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

,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離不開生態文明。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是生態文明的一個突出特征。生態文明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和諧必須以維護人類經濟利益為前提。生態文明的建設不能離開人類經濟的發展

,而人類經濟的發展在現階段必須實行人的生態化轉向。具體我們可以從硬約束和軟約束兩方面著手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十七大

中國近 3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輝煌 ,令世界矚目,但另一方面卻導致自然資源過度消耗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2007年 5月份發生的太湖大規模藍藻事件,正是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所導致的。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教訓 ,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們開始思考 ,如何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博弈中尋求平衡。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進而成為全球性的時代潮流。這預示著人類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文明時代 ,即生態文明建設時代。

一、提出的背景 “生態文明”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聯合國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國際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形成的文件《 21世紀議程》 ,是開啟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兩個突出標志 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1987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 ,是人類建構生態文明的綱領性文件。該報告用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總結并統一了人們在環境與發展問題上所取得的認識成果 ,使它們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 ,從而把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且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論述了 20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主題 (和平、發展、環境 )之間的內在聯系 ,并把它們當作一個更大課題 (可持續發展 )的內在目標來追求 ,從而為人類指出了一條擺脫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這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是人類建構生態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僅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承諾 ,而且還使可持續發展思想由理論變成了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和行動計劃 ,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里約會議”精神的鼓舞下 20世紀 90年代我國政府開始關注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相繼通過了一系列相關重要文件 ,如《中國 21世紀議程—— (1994—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白皮書》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 (2000年)、《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 (2000年)等。 1995年 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莊重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 “九五”和 2010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明確提出 “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 ,實現經濟 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在我國黨的文獻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續發展”概念。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多次強調 ,在現代化建設中 ,必須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實現良性循環。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 ;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主張。胡錦濤同志最近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可持續發展 ,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 ,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 ,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 :“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生態文明觀念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是我們黨發展理念的理論升華。

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 ,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生態文明與當前我們黨和國家所倡導的三個文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文明創造的生態環境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 ,反過來三個文明又分別體現著生態文明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 ,三個文明中 ,無論哪一個都不能包容生態文明的全部內涵。特別是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與三個文明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 ,生態文明完全可以與三個文明相提并論 ,四位一體共同支撐起我國文明建設體系的大廈。除“生態文明”外,十七大將“和諧世界、和諧文化”的主張也首次寫入了黨代會的報告之中 ,這在 “和平與發展”的當今世界主題中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必然性??梢哉f ,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

,和諧社會的發展又能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者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在此,我們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分析如下 : 首先 ,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支撐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保證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 ,關系到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問題 ,是和諧社會與文明建設的支撐點 ,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 ,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 ,關系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其次 ,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的載體是商品 ,商品來自自然資源的轉化和再生 ,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就會使人們自覺維護生態平衡 ,有意識地去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 ,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以扭轉全國生態狀況整體上仍在惡化的趨勢 ,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再者 ,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應是人、社會、自然三者的統一。沒有生態文明 ,人們將會不斷遭受自然災害、瘟疫等的襲擊 ,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將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發社會的動蕩不安。因此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四個文明”一起抓 ,并發揮其內在有機聯系效應 ,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作為世界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 2004年為例,中國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在 50億噸左右 ;中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 ,分別約為世界消耗量的 7.4%、31%、30%、27%、25%和

40%,而創造的 GDP僅相當于世界總量的 4%。中國許多行業和地區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大。高消耗換來的增長 ,導致廢棄物排放多、環境污染嚴重 ,因此 ,中國單位 GDP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發達國家 ,即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需求量隨之增加 ,中國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安全壓力還會持續加大。據有關方面預測 ,中國 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到 2010年能夠保證需要的只有 24種,到

2020年能夠保證需要的僅有 6種。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經濟增長 ,不僅使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也制約了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有關數據顯示 ,2006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 ,遠遠超過環境容量 ;全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 62%受到污染 ,流經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 。因為長期以來 ,GDP增長率是評價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不成文標準 ,導致一些地方為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速度 ,不惜違背經濟規律 ,其結果是 ,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果” ,生態環境卻遭到嚴重破壞,可持續發展受到損害。事實證明 ,單純的 GDP增長指標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問題 ,它沒有體現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損失和資源消耗成本。所以 ,以犧牲能源消耗、環境資源為代價 ,換取某種經濟增長 ,帶來一時的經濟數字的增高 ,卻留下了長遠的隱患。我們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以及人的全面展結合起來 ,才能對生產要素產生最科學的集聚效應 ,并營造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后勁。

四、對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理念的

若干經濟學思考當前有些人把科學發展觀等同于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 ,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 ,這是非常片面的??茖W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 ,而生態文明正是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的最新補充。與長期以來所提倡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等概念相比 ,生態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 ,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塑具有更鮮明、更廣泛的導向性。通過變革經濟領域的生產、消費、貿易方式 ,轉變精神領域人的世界觀、價值觀 ,創新政治領域權力運作方式 ,生態文明將多層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國實現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這必將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研究時間不長 ,研究的學者也不多。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 ,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它的內涵和基本主張始終沒有離開經濟發展的主線 它的理論闡述只是為了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所以,學者們應該密切注意與實踐的經濟學結合 ,圍繞經濟建設的中心 ,使生態文明建設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生態文明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和諧必須以維護人類經濟利益為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 ,它與我們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和諧社會應該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三個方面的內容。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只有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才會有物質的前提。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人類的經濟發展應當是衡量一切事物發展的標準 ,生態文明的發展建設也不能離開這個標準。生態文明的建設不能離開人類經濟的發展,而 人類經濟的發展在現階段必須實行人的生態化轉向。所謂人的生態化 ,是指人類的經濟發展必須朝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和諧的方向發展。它包括人的個性、素質和精神世界的充分發展。人的生態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手段和最佳途徑。這里所講的生態化是一個從經濟學層面上規定的具有經濟意義的概念 蘊涵有人類經濟發展的 意義。人的生態化實現要納入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體系中來 ,以人類經濟發展為基礎 ,將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人的生態發展和建立在人與人和諧基礎上的人類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構建一個人的生態化發展的立體模式。生態文明主張人與自然和諧 ,這就為人的生態化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持 ,我們必須用好這個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持 ,使人的生態化發展目標能夠實現。大力發展生產力 ,變革和調整生產關系 ,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 ,這是實現人的生態化的 3個重要方法。特別是生態文明的創造與和諧生態倫理的觀念完全吻合。生態文明的建立 ,不僅僅是自然生態優美 社會生態和諧 更是經濟生態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 ,維護和保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走出全球生態危機的困境 ,人們提出了許多的對策 ,它們的共同不足在于 ,沒有考慮人類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發展的一致性 ,不知道生態文明的建立最終是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和諧生態倫理主張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相符性 ,這應該成為人的生態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目標實現的有力方法之一。

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離不開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動,更需要政府出臺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硬約束。我國現已啟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生態草場等建設項目,大規模生態建設正同大規模經濟建設同步進行、協調發展。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將迎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從近年常說的改善生態環境到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說明黨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全黨理論的高度,這實際上是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不僅對中國自身有著深遠影響,而且也是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環境生態問題所做出的莊嚴承諾。中國經濟在全球總量中比例迅速上升,在環保中擔任的角色也越來越受到各國關注。在此情況下,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將對全球性污染和氣候問題的解決產生推動作用。

五、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建議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概念,可以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是生態文明的一個突出特征。我們應選擇一條可持續的資源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增加自然資本的儲備及其在國民財富中的構成比例。生態文明所蘊涵的公平是一種廣義的公平,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公平。而其核心是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因為當代人之間的不公平既阻礙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的實現 ,使當代人之間難以就全球環保合作達成共識,也是影響代際公平的因素。同時,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必須堅持整體原則。在建設生態文明時,我們應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內采取協調行動,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挑戰。具體我們可以從硬約束和軟約束兩方面著手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硬約束而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臺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強制規范人們的生產、消費行為?,F有的單項的自然資源法在指導思想上沒有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主要的立法目標,對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具體規定,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寫入憲法,并制訂一個統一的“自然資源保護法”,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體而切實的保障,還要在各種經濟立法中突出生態環保型經濟的內涵,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經濟法中得到充分體現。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抓緊調整生態建設的政策導向,千方百計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政策性傾斜。就軟約束而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對人們進行長期的引導、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標準加以規范。要在人們心目中樹起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喚起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 ,從生態倫理出發,保護好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任何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權。最近人們對華南虎是否存在一事的普遍關注,反映了中國人在新時期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同時,我們還需要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費給有限的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偠灾?當今中國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通過結構的調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才能建成一個真正的生態文明社會。 ————

參考文獻:

1.徐菲菲、薛景華:《生態文明意識與經濟發展》,《商場現代化》2007年第 2期。

2.王學淵、李忠健 :《市場經濟生態觀之淺見》,《特區經濟》2007年第 1期。

3.鐘世洪、謝輝:《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的比較研究》,《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年第 1期。

4.劉建偉

:《生態工業園構建模式及其推進機制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07年第 3期。

第四篇: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占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并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于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并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并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后,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號”茶葉企業,改制后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后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云南制藥企業盤龍云海和云南白藥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藥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云南白藥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后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a成為必然。云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后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號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云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后,正在積極準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云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云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號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準化水平,為規?;洜I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采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制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制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后,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云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占到集團總銷量的1/3,并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絡,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絡,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

于外銷茶的價格?,F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后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并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并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于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占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于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占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采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尼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并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雇于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并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后,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后,并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采用半

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于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于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a的效應,不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于品牌的樹立。今后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采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于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征準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征,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占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

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采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采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洜I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后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準,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準。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并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愿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后,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于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后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絡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面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后,這些資源今后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瑯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于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

還有待于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游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F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圣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制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五篇:中國水資源與水利現狀

摘要: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較低,加上區域水土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衡,水資源問題更嚴重。為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問題,減少洪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興修高水平水利設施及加強人們對水資源及水利的認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興修水利不僅可以除去水害, 還可用于發電, 水能發電綠色環保在中國以至世界未來的發展中將占據重要地位,造福人類。

中國水資源現狀

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 億 km³,但地球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極其不均勻的,地球上約有96.5%的水是海水。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又較易開發利用的淡水儲量約為400萬 km³,僅占地球上總水量的0.3%,而且在時空上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水資源儲量相當豐富。將河川徑流量作為動態水資源,近似的代表水資源,則中國的河川徑流量為 277115 億 m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于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即便如此,中國的水資源現狀仍不容樂觀。

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跨越了從寒溫帶到熱帶等9個氣候帶,從東南到東北,呈現出由濕潤、半濕潤到干旱、半干旱乃至極端干旱的變化趨勢,各地水文循環情勢有明顯差異,表現出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中國降水具有年內、年際變化大,區域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區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條件,氣團運行等多種因素影響,呈隨機性變化,使得豐、枯水期年水資源量相差懸殊,豐、枯年交替出現,或連澇、連旱持續出現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汛水期水量集中,不便利用;枯水期水量銳減,又滿足不了需水要求。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有資料顯示, 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在世界上名列 110 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 900 立方米,并 且分布極不均衡。20 世紀末,全國 600 多座城市中有 400 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 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3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據分析估計,全國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則年缺水量為300 億~400 億 m³。同時,水質污染又大大加重了缺水問題。且由于缺少統籌規劃,缺水問題導致了水資源的過度開采,而水資源開采過度又會帶來河川斷流,湖泊干涸等環境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第五個“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把水資源、糧食和油氣資源的安全列為我國三大安全問題,從分體現了水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所以,缺水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建設水利工程設施,提高人民節水環保的意識迫在眉睫。

水利工程建設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利資源難以滿足需要,為了獲得更多的水利資源, 我們就要依靠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來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水利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會進步到現階段的產物。進一步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直接促進了水利水電工程的創新以及發展,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利水電的施工技術的創新起到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實施中,技術是它的根本,只有技術作保障才能在艱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將直接關聯作用到水電水利的效益和產生的影響,它并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工程而已,它是構成整個水電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要素。換句話來說,能不能夠熟練的,靈活的掌握并且運用各種各樣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會直接影響到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質量。只有充分的掌握好,并且運用好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才能夠有效的、全面的展開相關的管理、控制工作,將技術含量高與社會相緊密聯系的技術用到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我認為水利工程的根本任務是除水害和興水利,前者主要是防止洪水泛濫和漬澇成災;后者則是從多方面利用水資源為人民造福,包括灌溉、 發電、供水、排水、航運、養殖、旅游、改善環境等。

水電站是將水能轉換為電能的綜合工程設施。又稱水電廠。它包括為利用水能生 產電能而興建的一系列水電站建筑物及裝設的各種水電站設備。利用這些建筑物集中 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頭,匯集、調節天然水流的流量,并將它輸向水輪機,經水輪 機與發電機的聯合運轉,將集中的水能轉換為電能,再經變壓器、開關站和輸電線路 等將電能輸入電網。 有些水電站除發電所需的建筑物外, 還常有為防洪、 灌溉、 航運、 過木、過魚等綜合利用目的服務的其他建筑物。這些建筑物的綜合體稱水電站樞紐或 水利樞紐。 水電是清潔能源,可再生、無污染、運行費用低,便于進行電力調峰,有利于提 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在地球傳統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世界各國 普遍優先開發水電大力利用水能資源。中國不論是水能資源蘊藏量,還是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都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7年,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 1.45 億千瓦, 水電能源開發利用率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 10% 提高到 25%。水電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還帶動 了中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繁榮。三峽機組全部國產化,邁出了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可喜一步。小水電設計、施工、設備制造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中國成為小水電行業技術輸出國 之一。 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 15 回 500 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至各區域電網。 隨著三峽電站的建成, 長江水電資源將得到有效 開發利用。三峽電站共有單機 70 萬千瓦的機組 26 臺, 總裝機量 1820 萬千瓦,年發電 847 億千瓦時,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相當于6 個半葛洲壩電站和 10 個大 亞灣核電站,每年為全國人均提供 70 千瓦時電。電站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電量都 堪稱世界第一。 大江截流后 6 年內,三峽電站首批機組即可投入發電。到 2009 年全部機 組發電后,三峽電站向華東、華中、川東供電,并與華北、華南聯網,成為中國電力布局的 “中樞”。 不僅如此,與火電相比,三峽電站等于省了 10 個 500 萬噸的大型煤礦,如果 加上運輸專用線、電廠、供水、污染處理、煤渣運輸等投資費用,效益更為可觀。與此同時,三峽電站建成后每年減少 5000 萬噸煤炭運量,大大減輕煤對交通運輸的壓力。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同時,資源和環境制約趨緊,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局面,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據此,加快西部水 力資源開發、實現西電東送,對于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短缺問題、改善生態環境、促 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大力發展水電事業將有 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于推進地方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加快 脫貧步伐、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電開發通過投資拉動、稅收增加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將把地方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形成支撐力強的產業集群,有力促進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

水利工程的應注意的問題

黃河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 我國的治黃事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結合下游防洪和堤防建設, 相繼在黃河干流上興建 了三門峽、劉家峽、龍羊峽、小浪底等多項水利樞紐,變水害為水利,同時又有效地減少了 黃河中下游淤積的泥沙,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黃河工程體系,在治理黃河的中 國水利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而對于在中國的第一大河長江上修建的剛剛投入使用的三峽 水電站,其社會效益更是不言而喻。 水利工程的建設在其帶來巨大的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各種各樣的不利影響。 還是 以三峽水電站為例, 從它建造完工的那日起, 就代表了昔日的古城白帝城將永遠從中華大地上消失。三峽水電站的建造使得庫區的大量文物在見到世人之前永遠失去了重現的機會。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影響就是三峽建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其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尚對稀有物種、天氣、庫尾洪澇災害、滑坡、地震、陸生植物等等有影響。 中國已建各類水庫大壩 86000 余座,其中多數建于七八十年代,這些水利建筑的安全標準低,建設質量差,配件設施不全,有的運行二三十年來已嚴重老化,帶病運行,對下游人民的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構成威脅,一旦失事將損失慘重。水利工程是改造自然、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重要舉措,所建設的水利樞紐工程的成功與失敗,將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直接影響,成功能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一旦失敗將可能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以至人員傷亡。

最后我認為,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水利方面遠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不少發展,無論是防洪、灌溉、航運、城市給排水各方面都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成就。從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治理河流歷史——大禹治水,到都江堰鄭國渠,再到京杭大運河等等,對于傳統的水利工程我們應該研究和借鑒,在新世紀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快發展水利水電的新技術,比如說怎么樣能讓水力發電更加有效率等等。不論是全世界,還是我們國家,水資源的問題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類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世紀里,我們必須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要不斷改善我們的生存條件,同時不能惡化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于我們廣大的公民特別是那些水利工作者,在新的一個世紀里,有許多工作要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移動服務營銷策略下一篇:中國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