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危重患者護

2022-07-01

第一篇:icu危重患者護

ICU危重患者壓瘡的預防和護理

摘要:針對ICU危重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總結提出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強調護理人員在壓瘡預防和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強護理人員壓瘡相關知識的學習時預防壓瘡的關鍵;同時指出領導者在壓瘡的防治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ICU危重患者;壓瘡;預防;護理

壓瘡(pressure sore)又稱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PU),為臨床常見護理問題。預防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護理質量的主要評價指標之一。ICU患者病情危重,均需臥床休息,有的因病情需要需制動禁止翻身等,這些都給ICU壓瘡的預防和護理帶來困難,因此壓瘡的預防和護理已成為ICU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是ICU護理工作中的難題。我科獲得性壓瘡患病率約24.69%左右,國外報道住院患者壓瘡患病率介于4%~56%,我科介于國外研究報道的中等水平[1]。針對ICU患者的特殊性,在預防和護理壓瘡方面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將我科壓瘡的預防和護理措施總結匯報如下。

1 ICU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

1.1體位的限制 ICU患者常因各種原因有體位限制。一些頸椎、脊柱的外傷或病變需平臥或者禁止翻身;病情重、血壓低也禁止翻身;有人工氣道患者為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需將床頭抬高30°或以上,給患者骶尾部帶來較大的壓力,摩擦力也相應增加。

1.2心理因素 患者因傷口疼痛及身上各種管道過多等不愿自主活動甚至不愿翻身;有的患者擔心翻身會導致傷口裂開或管道脫落也不愿翻身等。

1.3腹瀉 腹瀉導致骶尾部、肛周、臀部長期處于潮濕環境,易引起壓瘡的發生。

1.4其他 營養不良、高分解代謝狀態、高熱、肥胖、消瘦、老齡等。

2 預防及護理措施

2.1成立壓瘡管理小組 任命一名護士為壓瘡管理組長。壓瘡組長為我院傷口管理小組成員,護師職稱或以上,經過嚴格的壓瘡相關知識培訓,能熟練應用各種壓瘡風險評估量表,正確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和壓瘡分期評估,對于各期壓瘡能給予正確處理和指導。實行責任護士-壓瘡組長-護士長三級管理制度?;颊呷肟茣r,有責任護士填寫壓瘡風險評估表,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皮膚護理計劃。每24h需重新評估,嚴格交接班,重視皮膚情況,如有變化應立即重新制定護理計劃,及時給予處理。遇有疑問或護理難度程度大的壓瘡應立即報告壓瘡組長處理,組長根據情況給予指導或上報護士長處理。壓瘡組長每天對疑難壓瘡給予評估和指導,并做好記錄。

2.2加強全科壓瘡知識學習 每月組織全科護士認真學習壓瘡相關知識,正確應用壓瘡評分量表,把握具體測量的準確度。高風險患者需密切觀察,并針對各種因素隨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皮膚護理,盡量減少或避免危險因素的發生。提高全科壓瘡風險意識,重視預防,強調壓瘡護理的延續性,不斷改進質量。

2.3體位改變 定時翻身是預防壓瘡發生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定時更換臥位,可使受壓部位得到放松,使組織活力得到恢復。長期臥床患者每2h翻身一次,左右交替進行。為降低摩擦力和剪切力患者抬高床頭盡量不超過30°,翻身時動作宜輕柔,禁止拖拉拽等。一般不建議按摩受壓部位,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的皮膚保護性反應,解除壓力后一般30~40min 會自動褪色,不會形成壓瘡。如果持續發紅,則表明軟組織損傷,按摩必將加重損傷程度。過多按摩還可出現脈搏增加,靜脈含氧量降低,皮膚濕度降低等問題。

2.4預防用具的使用 盡量使患者臥于氣墊床,特別是老年患者、外傷禁止翻身者、極度消瘦者、肥胖者以及生命體征不穩需減少翻身者等。也可將海綿墊、水枕或軟枕墊于易受壓部位,如腳跟、肘關節、肩胛部。頸椎受傷者還應注意枕部壓瘡的預防,可墊水枕于枕部并預防性貼減壓貼。

2.5加強營養 有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是發生壓瘡的重要因素。ICU患者一般處于昏迷狀態,特別是有人工氣道的患者均無法經口進食,因此應給予管飼營養。ICU患者病情危重,存在高分解代謝狀態,易引起負氮平衡,使皮下組織變薄,尤其是骨突部位更加明顯。另外由于全身抵抗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皮膚破損的修復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豐富的營養,有利于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加強皮膚的屏障功能,預防壓瘡發生。一般首選用腸內營養,若腸內營養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可結合腸外營養。

2.6皮膚護理 避免大小便刺激,預防腹瀉。大小便失禁患者,皮膚浸漬后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時更易受到傷害而導致壓瘡發生。ICU患者應病情需要一般都給予的留置導尿管,小便失禁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對大便失禁的患者,首先應及時清理干凈,用軟毛巾擦干保持肛周及骶尾部等部位的清潔干燥,床單及被服污染或潮濕時及時更換,減少對皮膚的不良刺激,預防壓瘡的發生。保持床鋪平整、整潔、干燥、無渣屑。

2.7健康教育 對于可床上活動的患者,鼓勵自主活動,告知患者產生壓瘡的危害,加強患者對壓瘡的認識,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根據病情適當使用鎮痛藥物,減輕患者疼痛刺激,提高患者配合程度。

3 小結

護理人員對預防患者壓瘡發生的重要作用。護士是壓瘡預防和處理的主導者,護士的相關知識將會影響壓瘡的發生率、現患率。因此應強化護理人員對患者壓瘡的認識,提高預防壓瘡的意識。同時管理者對預防患者壓瘡的發生也起到重要作用,管理者的高度重視是預防壓瘡的有力保障。醫院應從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層層監控,使管理者與護士共同參與到預防患者壓瘡發生的護理工作中。從而有效地達到預防患者壓瘡發生的效果。ICU壓瘡的預防是一項持續的、不斷完善的服務過程。采取恰當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壓瘡的發生率,降低患者治療費用,促進ICU患者的康復,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滿意度,實現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1]段征征,劉義蘭.ICU患者院內獲得性壓瘡發生情況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11):3799-3800.

[2]Paul JB,Keller A. Pressure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 [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2,28.1379-1388 .

[3]Pender LR,Frazier S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rmal pressure ulcer,oxygenation and perfus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5,21(01):29-38 .

[4]何華英,杜峻,王素芳. 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 [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09):803-805.

編輯/哈濤

第二篇:危重患者ICU營養支持途徑合理性的研究

第一作者 高艷華

【摘要】

目的 探討營養支持途徑的合理性。方法 對1208例危重患者的營養狀況、科室分布、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使用情況、營養支持途徑合理性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入住ICU時存在營養不良的患者721例,占59.7%。其中外科系統發生率48.4%,內科系統發生率47.2%。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患者1025例,占84.9%。營養支持中能耐受單純EN途徑占12.7%;EN聯合補充的PN(EN+PN)占75.8%;全腸外營養(TPN)占11.4%。營養支持治療1周后各組患者血清白蛋白(sALB)均較治療前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EN與PN相結合的營養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再評價PN在營養支持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關鍵詞】 重癥監護 腸內營養 腸外營養

在營養支持與器官功能支持治療飛速發展的今天,營養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到代謝調理,免疫營養,對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和代謝改變的研究正在從基礎走向臨床。營養支持在臨床上已經應用多年,但在應用的普及性與規范化方面仍然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F對我院綜合ICU使用營養支持的營養素補充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營養支持的合理性。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選取我院2005年7月~2007年12月入住ICU患者1372例,去除因術后在ICU觀察治療時間不足48 h者164例,觀察對象共1208例。其中來源于外科系統患者592例,內科系統546例,其他70例。男性663例,女性545例;平均年齡52.7±21.5歲。觀察內外科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按照營養支持途徑分為三組,EN組354例,EN+PN組716例,PN組138例,分析比較各組治療前后sALB變化情況,判斷支持途徑的可行性。

2.營養狀況評估

采用歐洲營養不良風險NRS(2002)方法,ICU多數患者無法站立和或存在胸水和腹水,結合sALB<35 g/L判定為營養不良[1]。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1025例,占84.9%。入住ICU后48 h內進行EN。

3.營養液組成及配制

腸內營養:存在部分消化吸收障礙的患者選用百普素(荷蘭 Nutrica公司),胃腸道功能正常者選用能全力。腸外營養:采用葡萄糖和脂肪乳劑雙能源供能,營養液由葡萄糖、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各種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組成,用3 L袋的形式配置供給營養,胰島素嚴格控制血糖。按無菌室操作常規在層流室進行配制,營養液在室溫22℃~25℃于12~24小時內使用完,當天配置當天使用。

4.方法

患者進入ICU后如無EN禁忌證,即開始腸道營養。經鼻胃/鼻空腸導管或胃/空腸造口途徑,使用動力泵控制速度10~100 ml/h,從小劑量開始,根據患者腸道耐受情況調整輸注速度和數量。記錄每位患者開始EN的時間,如患者不能耐受EN,即給予EN+PN或者全腸外營養(TPN),記錄不能耐受全腸內營養(TEN)的原因,EN、PN營養液的基本內容,營養支持治療1周后復查sALB。能量供給根據危重患者營養支持意見(草案)推薦,急性應激期進行營養支持應掌握“允許性低熱量喂養”的原則(83.7~104.6 kJ·kg-1·d-1);在應激與代謝狀態穩定后,能量供給量需要C級適當的增加(125.5~146.4 kJ·kg-1·d-1)[2]。

5.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入住ICU時sALB<35 g/L患者721例,平均sALB為26.5±7.2 g/L,營養不良發生率59.7%。其中來自外科系統患者349例,營養不良發生率48.4%;來自內科系統340,營養不良發生率47.2%;其他32例,營養不良發生率4.4%。內外兩科營養不良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1,P>0.05)。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患者1025例,占84.9%,916例EN途徑能量攝入小于目標喂養,予實施EN+PN治療,占19.8%;單純EN者154例,占12.7%;因存在EN禁忌實施PN治療患者138例,占11.4%。營養支持治療1周后,按營養狀況評估,各組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1),治療后sALB水平有所升高,以EN+PN和PN營養支持為顯著。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營養支持1周后各組sALB變化的比較(略) 討 論

患者合理營養支持是治療危重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在臨床雖然有長足的進步,但住院重癥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仍未見下降。本文對我院ICU危重患者采用歐洲營養不良風險NRS(2002)方法結合參考sALB<35 g/L評定患者營養不良,結果顯示危重患者營養不良比例高達59.7%。長期來,由于外科系統中嚴重創傷、感染、大手術等,部分患者需要禁食,外科營養支持一直受到重視[3],外科系統PN治療所占比例遠高于內科系統,但研究結果顯示內外科重癥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發現,內科重癥患者營養不良在內科系統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原因是慢性長期的基礎疾病消耗;嚴重的病理生理損害(慢性心肺等功能不全,體力,意識,消化功能等),防礙重癥患者進食,患者雖能進食,但遠不能達到目標喂養;普通病房住院期間可能忽視了營養支持治療等,提示營養支持在內科系統應引起足夠重視,全面加強臨床營養支持的培訓是必要的。

根據營養素補充途徑,臨床營養支持分為EN支持與PN支持兩種方法。研究證實,只要提供不低于總熱量20%的腸內營養,就可以避免腸道屏障功能的破壞與腸道的菌群易位。多項研究證實早期EN能減少膿毒癥的死亡率、ICU的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4,5]。EN比TPN便宜更符合人體的生理,有利于維持腸道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腸屏障功能;而TPN的應用中發現感染、代謝紊亂、腸黏膜萎縮等并發癥發生的比例增高,可能導致感染和代謝紊亂等并發癥,并增加醫療費用。目前,營養支持方式已由過去以PN為主要供給方式轉變為通過鼻胃/鼻空腸導管或胃/腸造口途徑為主的EN。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2006年5月制定的危重患者營養支持意見(草案)推薦[2],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應盡早開始,只要胃腸道解剖與功能允許,應積極采用EN支持(B級)。本研究顯示,在臨床早期運用EN過程中,僅有12.7%的患者能基本達到目標喂養,大多數患者由于嚴重感染、內毒素血癥、休克、創傷、長期運用廣譜抗生素、臟器功能衰竭、機械通氣導致腹脹等多種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障礙,約有75.8%的患者單純EN不能達到目標喂養,同時部分開始可以耐受足量EN的患者,在入住ICU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腸功能障礙,需減少腸內營養量。國外有多項研究顯示,發現在臨床實踐中單純EN治療患者因不能得到足夠的能量攝入,導致或加重營養不良,與ICU死亡率、并發癥的發生率的增加相關[6,7]。因此,對EN不能達到目標喂養的患者, PN的補充能保證足量能量的攝入,供給細胞代謝所需要的能量與營養底物,維持組織器官結構與功能,通過營養素的藥理作用調理代謝紊亂,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影響疾病的發展與轉歸。我們認為盡管EN是危重患者的首選營養支持途徑,但是單純EN治療能量攝入不足發生率高,PN補充支持是合并腸功能障礙患者營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部分腸內營養與部分腸外營養相結合的聯合營養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EN聯合PN治療與疾病預后的關系、PN開始治療的時機及EN與PN治療的合適比例等方面尚需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陳 偉,蔣朱明,張永梅,等. 歐洲營養不良風險調查方法在中國住院患者的臨床可行性研究[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5,13(5):137-141.

[2]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危重患者營養支持指導意見(草案)[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18(10):582-590.

[3]劉曉麗,袁靜玨,王 瑩,等.腸外營養輸液途徑合理性和適應證分析——3979例患者回顧性調查[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5,13(5):263-267.

[4]Marik PE,Zaloga GP.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Crit Care Med,2001,29(12):2264-2270.

[5]Artinian V,Krayem H,DiGiovine B,Effects of Early Enteral Feeding on the Outcome of Critically ill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Medical Patients[J].Chest,2006,129:960-967.

[6]Reid CL,Campbell IT,Little RA. Muscle wasting and energy balance in critical illness[J].Gin Nutr,2004,23(2):273-280.

[7]De Jonghe B,Appere-De-Vechi C,Fournier M,et al.A prospective survey of nutritional support practic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hat is prescribed? What is delivered? [J].Crit Care Med,2001,29(1):8-12.

第三篇:危重患者護理管理制度、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制度[定稿]

危重患者護理管理制度

一、危重患者由工作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負責,隨時觀察患者病情。發現病情變化應及時通知醫師給予響應處理。

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搶救工作制度,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

三、危重、躁動患者的病床應有床檔防護,必要時給予適當約束,避免墜床。

四、及時、清晰、準確地做好危重患者的護理記錄并簽名。

五、做好患者基礎護理及??谱o理,保持患者全身清潔無異味,無血、痰、便、膠布痕跡,保證患者臥位舒適,床單位整潔,及時為患者更換被服。

六、熟練掌握急救儀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及報警的排除,儀器報警時能及時判斷處理?;颊甙l生緊急情況時,護士應沉著、熟練地應用緊急狀況下的應急預案。

七、做各種操作前后要注意手衛生,患者使用的儀器及物品要專人專用,采取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預防醫源性感染。

八、保證各種管道暢通并妥善固定,防止管路滑脫。

九、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療護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手術時間、手術名稱、,麻醉方式、治療用藥、飲食、護理要點、重要的輔助檢查、心理狀況等。

十、護士長每日檢查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督導整改,每月分析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制定整改措施并加強落實,保證護理質量持續提高。 十

一、護理部定期對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督導、分析與整改,保證危重患者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制度

一、通過對危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和護理服務需求。

二、危重患者護理風險評估的重點包括:病情評估、管道評估、跌倒評估、墜床評估、壓瘡評估及其他風險評估。

三、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工作應由責任護士完成,班班評估并記錄。

四、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在1小時內完成,對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險、需搶救的病人可延時評估,搶救完畢后及時評估。

五、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同時,對于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進行提前預警,制定預防措施并實施,及時化解護理風險。

六、護理部定期檢查督導,并納入科室護理質量評價指標。

第四篇:危重患者搶救制度

1、重?;颊叩膿尵裙ぷ?,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醫師負責組織并主持搶救工作??浦魅位蛘?副)主任醫師不在時.由職稱最高的醫師主持搶救工作,但必須及 時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或本科值班人員。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協同搶救的病人應及時報請醫務處、護理部和業務副院長,以便組織有關科室共同進行搶救工作。

2、對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遲搶救,必須全力以赴,分秒必爭,并做到嚴肅、認真、細致、準確,各種記錄及時全面。涉及到法律糾紛的,要報告有關部門。

3、對急診搶救病人,遵循先搶救后補付款的原則。對突發危重病人應就地搶救,待病情平穩后方可移動。

4、參加危重病人搶救的醫護人員必須明確分工,緊密合作,各司其職,要無條件服從主持搶救工作者的醫囑,但對搶救病人有益的建議,可提請主持搶救人員認定后用于搶救病人,不得以口頭醫囑形式直接執行。

5、參加搶救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在護士長領導下,執行主持搶救工作者的醫囑,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將醫囑執行情況和病情變化報告主持搶救者。執行口頭醫囑時應復誦一遍,并與醫師核對藥品后執行,防止發生差錯事故。

6、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對制度,日夜應有專人負責,對病情搶救經過及各種用藥要詳細交待,所用藥品的空安瓿經二人核對方可棄去。各種搶救物品、器械用后應 及時清理、消毒、補充、物歸原處,以備再用。房間進行終末消毒。

7、搶救完畢,做好搶救記錄。(括病史首頁危重、搶救人次的填寫)

8、安排有權威的專門人員及時向病員家屬或單位講明病情及預后,以期取得家屬或單位的配合。

9、需跨科搶救的重危病人,原則由醫務處或業務副院長領導搶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搶救工作者。

10、不參加搶救工作的醫護人員不得進入搶救現場,但須做好搶救的后勤工作。

11、搶救工作期間,藥房、檢驗、放射或其他特檢科室,應滿足臨床搶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推諉,總務后勤科室應保證水、電、氣等供應,設備處保障設 備的臨時供應。

第五篇:危重患者護理查房

梭形細胞腫瘤

梭形細胞腫瘤主要是以梭形細胞為主,可發生在任何器官或組織,形態學表現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發生在上皮組織(如梭形細胞癌、梭形細胞鱗癌),也可以發生在間葉組織(如梭形細胞肉瘤,梭形細胞間質肉瘤),形態表現復雜,多類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間質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現為癌,也可表現為肉瘤,或表現為癌肉瘤結構等的一類腫瘤。該病變較難直接檢查,需多方面的檢測如免疫組織化學標記等。

分類

? 上皮性梭形細胞腫瘤:梭形細胞癌有時由非上皮性標記物表達,較易誤診為肉瘤 ? 間葉性梭形細胞腫瘤:間葉組織的梭形細胞腫瘤有時由細胞角蛋白表達,需與上皮來源的癌進行鑒別

? 梭形細胞癌肉瘤:有時單靠細胞角蛋白表達易誤診為癌。需結合臨床,病變部位,組織形態學特征,綜合分析才能明確診斷

? 惡性中胚葉混合瘤(癌肉瘤)與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由梭形細胞構成的惡性中胚葉混合瘤(癌肉瘤)與子宮肉膜間質肉瘤,免疫組化角蛋白與波形蛋白都可表達,應注意鑒別

? 胃腸道或胃腸道外間質腫瘤:胃腸道或胃腸道外間質腫瘤,瘤細胞形態主要為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混合細胞形式出現。胃腸梭形細胞腫瘤易被誤診為GIST(胃腸間質瘤)

下肢深靜脈血栓

所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英文名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靜脈管腔內由于各種原因形成血凝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臨床表現往往是單側下肢(左下肢多見)出現腫脹、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沒有明顯癥狀,這是靜脈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在臨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包括下肢腫脹,局部深處觸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發展最嚴重的臨床特征和體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達9%~50%,絕大多數死亡病例是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有癥狀和體征的DVT患者多見于術后、外傷、晚期癌癥、昏迷和長期臥床的病人。

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首先是在發病時間的判斷上。由于靜脈系統存在大量的側枝循環,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會妨礙靜脈血的順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長度,堵塞側枝循環近遠端開口的時候,才在臨床上表現出下肢腫脹。所以說,一般臨床上出現下肢腫脹才得到診斷的病例,往往發病時間已經超過數天。

雖然早期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無明顯癥狀,但是還是可以通過仔細的體檢發現,比如擠壓小腿肚子時深部出現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靜脈血栓形成(醫學上稱為Homan征)。這是因為靜脈血栓形成時周圍組織無菌性炎癥的緣故,一旦有懷疑深靜脈血栓,必須盡早檢測血液D-2聚體,B超探測深靜脈以明確診斷。這樣,大部分的深靜脈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診斷。

深靜脈血栓的治療

抗凝治療作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首選方案

(1)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華法令口服。華法令起效比較慢,用藥早期可以誘導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為啟動抗凝方案。

(2) 使用肝素后要檢查血小板,預防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

深靜脈血栓的護理

1. 急性期囑患者臥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水腫。

2. 盡可能采用患肢遠端淺靜脈給藥,使藥物直接達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一般患肢只作為溶栓藥物給藥途徑,不作其他藥物輸入)。

3. 嚴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壓突然增高致血栓脫落。

4. 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時動作不宜過大。

5. 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飲食,忌食油膩,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 每班測量患肢周徑,密切觀察患肢周徑及皮膚顏色、溫度變化。 7. 預防并發癥:加強口腔皮膚護理,多漱口、多飲水,大便干結者可用開塞露通便,定時翻身,更換體位,防止褥瘡發生。

8. 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并發癥為肺栓塞,致死率達70%,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通知醫生。

低蛋白血癥

血漿總蛋白質,特別是血漿白蛋白的減少。低蛋白血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原因所致氮負平衡的結果。主要表現營養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質主要是血漿蛋白質及紅細胞所含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質包括血漿白蛋白、各種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及少量結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總量為6.5~7.8g%。若血漿總蛋白質低于6.0g%,則可診斷為低蛋白血癥。

病因

1. 蛋白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厭食,如嚴重的心、肺、肝、腎臟疾患,胃腸道淤血,腦部病變;消化道梗阻,攝食困難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膽道疾患、胃腸吻合術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

2. 蛋白質合成障礙。各種原因的肝損害使肝臟蛋白合成能力減低,血漿蛋白質合成減少。 3. 長期大量蛋白質丟失。消化道潰瘍、痔瘡、鉤蟲病、月經過多、大面積創傷滲液等均可導致大量血漿蛋白質丟失。反復腹腔穿刺放液、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治療時可經腹膜丟失蛋白質。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惡性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質從尿中丟失。消化道惡性腫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丟失大量蛋白質。

4. 蛋白質分解加速。長期發熱、惡性腫瘤、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使蛋白質分解超過合成,而導致低蛋白血癥。

治療

首先應治療引起蛋白質攝入不足、丟失過多、分解亢進的原發疾病。若原發疾病無禁忌,可給予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飲食,使每日攝入蛋白質達60~80g,保證充足熱量供應(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時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病情嚴重者,可輸入血漿或白蛋白。

主要護理診斷

慢性疼痛

與疾病有關

營養失調

與攝入不足,疾病消耗有關

有感染的危險

與長期留置導尿管 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 腹瀉

與疾病有關

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與長期臥床有關

腹瀉有關 睡眠狀態紊亂

與疼痛 咳嗽有關 知識缺乏

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

護理措施

1. 2. 3. 4. 5. 6. 7. 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有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耐心傾聽患者主訴,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緩解焦慮,做好家屬宣教工作。 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飲食,多飲水,忌油膩。

做好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保持會陰部清潔。 保持左側患肢制動,抬高15°~30°。

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認真填寫危重護理記錄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軍訓隨筆400字下一篇:美文欣賞1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