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經濟時資決策思研究論文

2022-04-20

小編精心整理了《新經濟時資決策思研究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摘要:經過60多年的發展,風險投資給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促進作用逐漸被人們熟知。但是,近年來,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風險投資日趨轉向企業生命周期后段的傾向。投資階段越向后移,風險投資就越接近產業投資,愈發失去了它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功能。

新經濟時資決策思研究論文 篇1:

歷史必修二復習檢測題

一、選擇題

1. 北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曰:“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上下無時了。四山開辟中沃壤,萬頃秧齊綠云饒?!痹娭兴鑼懙霓r業部門使用的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筒車D.水車

2. 荀況在《荀子€吠踔啤分興擔骸奧郯俟?,审使P攏婀?,尚完利,便壁M?,蕼像琢、文矂x桓易ㄔ煊詡遙なχ亂??!閉夥從車氖塹筆鋇?()

A.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

B.官營手工業

C.民營手工業

D.家庭手工業

3.班固在《西都賦》中描繪長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边@說明當時長安的商業活動()

A.交易時間限制放寬

B.交易場所不受限制

C.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督

D.有政府管理的多處市場

4.電視紀錄片《徽商》之四《無徽不成鎮》中說:“由于徽商的奢侈消費,競相爭造私家園林,一方面抽走了大量可用于生產和交換的商業資本,也使部分徽商處于囊中羞澀的窘境;另一方面,卻又催生了整個揚州的繁榮?!睆臍v史發展進程來看,這一社會現象最重要的影響是 ()

A.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B.促進了商幫的壯大

C.大大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便利了商業資本的迅速積聚

5. 明成祖時由政府發給日本來華船只“勘合符”(類似于貿易許可證),允許有“勘合符”的船隊來華貿易,這種貿易稱為“勘合貿易”。這表明明成祖時期()

A.中日之間的貿易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B.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C.海禁政策有所松動

D.一度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6.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成立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當時是專業從事投機活動及長期從事公共當局的債務交易,后來才發展成主要從事股份公司的證券交易,主要是股份公司的集融資交易。該交易所成立于()

A.新航路開辟以后B.工業革命以后

C.第二次工業革命后D.壟斷組織出現后

7.英國的黑奴貿易通常以“三角貿易”的形式進行。下面關于“三角貿易”的示意圖中,①②③處的“商品”分別是()

A.工業產品、黑奴、原料

B.原料、黑奴、工業產品

C.農產品、礦產品、奢侈品

D.工業產品、勞動力、工業產品

8.英國出口的商品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3/5。以上情況說明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不包括 ()

A.英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

B.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C.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9.下列是近代城市人口的變遷示意圖,它反映了()

①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發展更為迅速② 兩次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③ 紐約城市化發展速度超過倫敦 ④上海和東京的近代城市化發展都是同時進行的

A.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10. 1900年,俄國巴庫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國石油產量的45%,亞速海€椂俸?、国际、联合、道胜祫袼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袃磿r鏡?5.7%。俄國上述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

A.工業革命的開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C.世界市場的形成

D.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11.劉大白作詞、趙元任作曲,創作于1928年的《賣布謠》中寫道:“……土布粗,洋布細。洋布便宜,財主歡喜。土布沒人要,餓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特征是()

A.資本主義工業經濟沖擊著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

B.外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占領中國市場

C.貧富懸殊現象嚴重

D.一戰后西方列強卷土重來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12.1897年2月11日,聞名中外的、我國現有出版社中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在中國近現代出版業的搖籃€梹椛蝦5?,倒P弊鈑欣諂淶墓諢肪呈? ()

A.上海成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窗口

B.清政府放寬對民營企業的限制

C.“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

13. 奕在同治六年(1867年)說:“自定約以來,……制造機器各法,教練洋槍隊伍,派赴周游各國訪其風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帶設立六軍,藉資拱衛:凡此苦心孤詣,無非欲圖自強?!睂ι鲜霾牧侠斫獠徽_的是 ()

A. 洋務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是“欲圖自強”

B.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革弊興利的決心

C. 洋務派向西方學習是從對其“輪船之速,洋炮之遠”的感性認識開始的

D.洋務派的做法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不具有進取精神

14.1920年,日本對華進口額比1919年下降7.2%,損失高達2915萬美元,而其他國家的對華出口卻增長了33.3%。這說明 ()

①日本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②歐美列強卷土重來加強對中國的侵略 ③五四運動的作用④群眾抵制日貨斗爭的推動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5. 1897年張謇為開辦“大生機器紡紗廠”發行了股票:“官紳訂立合同,永遠合辦。行本不足,另集新股,一體分利……”據此判斷張謇創辦和經營的實業的特點不包括()

A. 帶有現代企業特征

B. 以輕工業為主要行業

C. 對官府的依賴性

D. 屬官督商辦的洋務企業

16.“忽如一夜春風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分別來形容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哪兩階段最恰當

()

A.一戰時期、1927~1936年

B.洋務運動時期、一戰時期

C.一戰時期、抗日戰爭時期

D.1927~1936年、三大改造時期

17. 從1953年底開始,我國對糧食、食油、棉花等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政策。這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適應 ()

A.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三大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C.“一五”計劃的實施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18.1910年上海環球社出版的《圖畫日報€飛蝦I緇嶂窒蟆坊嬗小拔拿鶻嶧櫓蟣恪幣換骸白耘坊?,以掗撀学娇d?,每晨c兇雜苫橐觶臉泄墑被槔裰??;ι纖睪趴?,凡所无I拿鶻嶧檎擼質幌??!輩牧現小胺菜轎拿鶻嶧檎擼質幌省鋇腦蚴?()

A.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影響

B. 辛亥革命的影響

C. 中西文化開始交流

D.政府政策的引導

19.1876年1月20日,吳淞鐵路舉行了鋪軌儀式,此后不久,某家報紙的一篇報道披露了修建馬路的真相,“上海吳淞火輪車路出現,三尺蓋以備接鐵條,此路在一個月內可以告竣,用工每人每天工錢二百文,百姓參與踴躍?!庇嘘P這段材料的說明中,不正確的是 ()

A.國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

B.說明近代交通在中國出現

C.該報紙有可能是《申報》

D.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擴展

20.1920~1929年,美國工業生產增長了55%,而工人的工資僅增長2%,農業工人的工資還不到非農業工人的40%。這顯示出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A.社會生產率持續增長

B.社會生產相對過剩嚴重

C.工人工資水平下降

D.企業內部勞資矛盾尖銳

21.羅斯??偨y說“(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者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泵绹疄榇藢嵭校ǎ?/p>

A.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

B.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

C.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

D.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2.在20世紀前蘇聯的一部文件中有這樣的規定:“征收的稅額應當根據農戶的收獲量、人口和實有牲畜數量,從農戶產品中按百分比扣除或按份額扣除……”,由此判斷這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B.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C.農業集體化運動規定的內容

D.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內容

23.美國經濟在1929~1933年間的走向可以說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這里其實指的首先是美國的哪一個經濟領域 ()

A.金融B.工業 C.農業D.商業

24.20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國家出現了某種經濟形態,它屬于經濟體制范疇,是在基本經濟制度既定的條件下,為促進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機聯系并相互制約的機制、制度、組織、決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復合體。這種經濟是()

A.市場經濟B.計劃經濟

C.“混合經濟”D.“新經濟”

25. 列寧在總結新經濟政策的經驗時指出:“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問題的實質就在這里……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于此?!辈牧险f明列寧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

A.否定市場和貨幣關系

B.利用工農業恢復發展生產

C.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

D.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26.教育部社政司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認為:“赫魯曉夫推行了以‘放權’和貫徹‘物質利益’原則為主線的農業改革,和變‘條條’管理為‘塊塊’管理的工業建筑業改組?!@個改革成效不大,并且造成了經濟的混亂?!边@里變“‘條條’管理為‘塊塊’”管理的實質是()

A.廢除部門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權

B.變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

C.改變傳統體制下企業作為行政機關附屬物的地位

D.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27.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新政以后,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仍沒有太大的起色和好轉,反而買東西的隊倒是越排越長。我國建國以后的二三十年間也曾出現過“排長隊”購物的現象。這兩種“排長隊”購物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集體化方針B.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C.商業部門低價傾銷D.公民文化素質提高

28. “在對輸出和輸入、有關輸出或輸入及輸出入貨物的國際支付轉賬所征收的關稅和費用方面,在征收上述關稅和費用的方法方面……締約國對來自或運往其他國家的產品所給予的利益、優待、特權或豁免……”。這段規定應該出自 ()

A. 《布雷頓森林協定》

B.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文件》

C. 《羅馬條約》

D.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9.2011年5月22日,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布了《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宣言》,決定三國將在今年內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一旦達成自貿區協議,這將會()

①帶動東亞乃至亞太經濟一體化總體進程②對經濟全球化起推動作用 ③體現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趨勢 ④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組成部分

A. ②③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3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基本的經濟單位,農村養老的路徑就只能是傾向家庭供養。家庭供養是農村養老的主體。從農民自身的角度來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就必須要有“所依、所養”的基礎,生兒養老,這就是為何傳統社會“生男生女不一樣”、“多子多?!?、“子孫滿堂”的思想根源。傳統社會以“孔孟仁政”治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將受到來自輿論的壓力,而孝順有加者可受到鄉親的稱贊和社會的肯定,漢朝“舉孝廉”的官職就是這種現象的表現。但是家庭作為基本的經濟單元,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面前沒有足夠的應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家族鄰里的互助。

材料二中國農民的角色定位出現歷史性的變化。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調生活到“農工商”全面發展、“走出國門”。30年來,中國農民經歷了幾千年來發展變化最快的“改革開放”的洗禮,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活躍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農民的角色定位歷史性的變化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梹椥祿暇?008年10月9日電

回答:

(1) 材料一體現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中國家庭的哪些特點?

(2) 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為什么非常脆弱?封建政府對此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應對?

(3) 根據材料二,指出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農民經歷了哪些變化?

(4)如果就以上材料反映的現象展開研究性學習,請你擬訂一個合適的研究題目。

3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國科學思想是工業革命的原因之一。從機械師、冶鐵匠、化學工業家和工具制造家的名單和皇家科學院成員的名單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科學與實際應用有多么密切的關系?!?/p>

€梹椑費Ъ野捕佟?760~1830年英國工業革命》

材料二意大利經濟史學家奇波拉說:“從1780年到1850年,在不到三代人的時間里,一場史無前例的、意義深遠的革命改變了英格蘭面貌。從那時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p>

€梹椏濉·奇波拉主編《歐洲經濟史》第三卷《工業革命》

材料三“英國經歷了一場痛苦的變革,但并沒有獲得人均收入提高的回報?!a技術革新的進程十分緩慢,并且各部門發展不平衡。紡織業的巨大變化掩蓋了其他部門的落后。工業革命時期的變革只是部分的、不完全的;工業的發展根本沒有達到應該取得的水平?!?/p>

€梹椌檬費Ъ銥死蜃取豆ひ蹈錈逼謨⒐木迷齔ぁ?

材料四這場偉大的變革(工業革命)似乎不像前人所說的那樣“以摧枯拉朽之勢飛躍發展”。相反地,“它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致使英國現代化后勁不足,失去競爭潛力?!?/p>

€梹椦罱堋隊⒐執某跫督錐危汗ひ蹈錈?

回答:

(1) 結合史實說明材料一中所說的“英國科學思想是工業革命的原因之一”。

(2) 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說明工業革命對蘇格蘭和世界面貌產生的影響。

(3)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三“英國經歷了一場痛苦的變革”的表現。如果用材料三論證材料四,你還可以補充哪些史實?

(4) 綜合材料二、三、四,請你擬定一個研究性學習的主題。

3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年至1763年間,歐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亞及南北美洲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已從默默無聞的地位中崛起?!?763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瓪W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的空前統一。

€梹椝顧蚶鋨⑴鄧埂度蟯ㄊ貳?

材料二第一次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中所醞釀出來的矛盾和利益沖突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形式將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徹底結束。二戰之后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是世界上兩大政治軍事陣營對峙的冷戰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蘇東共產主義制度的相繼瓦解,阻礙兩大陣營經濟交往,特別是優勢一方資本擴張的政治障礙消除,新的一輪經濟全球化重新開始。

€梹椪爬觥讀醬問瀾緹萌蚧?

材料三針對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說:“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壞而希望擋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惫虐皖I導人卡斯特羅則說:“由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鐵序,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的現象?!?/p>

回答:

(l)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500 ~1914年“全球經濟的空前統一”的過程,并說明其積極作用。

(2) 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的一輪經濟全球化重新開始”的歷史背景。

(3)針對經濟全球化,克林頓與卡斯特羅的認識有何差異?為什么會有此差異?

【參考答案】

1. C2. B3. D4. A5. C6. A7. B8. D

9. C10. B11. A12. B13. D14. B15. D16. C17. A18. A19. A20. B21. D22. B23. A24. C25. C26. A27. B28. D29. C

30. (1)家庭是基本的生產生活單位,是養老的主體;講究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子女孝順,重男輕女;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的能力差,講究鄰里互助。

(2)脆弱的原因: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面前沒有足夠的應付能力。

措施: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等等。

(3)變化: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單純依靠土地為生到農工商全面發展;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

(4)中國農村狀況的歷史變遷;農民地位的歷史變遷等等。

31. (1)機械師瓦特發明改良的蒸汽機,是工業革命中最偉大的發明;牛頓創立的經典力學體系,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2)對蘇格蘭:工業革命首先使英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為其資本主義現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使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殖民帝國和世界金融中心。

對世界:英國工業革命拉開了整個世界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帷幕。

(3)資本家攫取巨額財富,而工人日益貧困;生產技術革新的進程緩慢;各部門發展不平衡;變革不充分。

補充:工業革命帶來環境污染;產生經濟危機;為了工業革命需要對外掠奪,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等。

(4)英國工業革命的作用與局限;英國工業變革中的得失探析等等。

32. (l)新航路開辟之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初現;隨著早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以拓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作用:使經濟交往擴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使先進科學技術得以傳播;沖擊了舊的社會制度、經濟形式和思想觀念;傳播了新的生產方式。

(2)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掃除了障礙;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推動者;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原始動力;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國際金融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渠道。

(3)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資本的新一輪的全球擴張運動,克林頓主張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利有弊,因而卡斯特羅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個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

作者:蔣玉平

新經濟時資決策思研究論文 篇2:

風險資本投資“階段后移”及本源性的解釋

摘 要:經過60多年的發展,風險投資給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促進作用逐漸被人們熟知。但是,近年來,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風險投資日趨轉向企業生命周期后段的傾向。投資階段越向后移,風險投資就越接近產業投資,愈發失去了它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功能。為此,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很多探索,文章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經濟周期與技術創新兩個本源性視角解釋風險資本投資“階段后移”的原因。

關鍵詞:風險投資 階段后移 經濟周期 技術創新

1946年“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的成立,標志著“風險投資”這一行業呱呱墜地,開始走入公眾的視野。從AR&D成功孵化DEC(Digital Equipment Company)至今,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風險投資給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促進作用逐漸被人們熟知。但是,近年來,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風險投資日趨轉向企業生命周期后段的傾向。投資階段越向后移,風險投資就越接近產業投資,愈發失去了它的本色——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和促進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為此,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很多探索,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本源性的解釋。

一、關于風險投資階段后移問題成因的研究述評

關于風險投資階段后移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各國國情和風險投資行業發展成熟度的不同,各國學者大多基于本國視角分析本國情況,各自提出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哈佛大學教授Gompers(1995)研究指出,代理和監督成本可以影響風險資本投向創業企業的哪個階段。早期階段的企業由于歷史太短,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風險資本家很難去衡量它的價值,因此要求風險資本家付出更大的成本來仔細考察此企業。

關于信息不對稱方面,Amit(1990)認為,創業者的能力對于企業最終和回報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投資者卻無法精確衡量其能力,所以,產生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因此,投資者只愿出到使企業凈現值為零的價格去投資,但是這個價格相對較低,使得一些真正有價值的項目還掌握在創業者手中,不愿出售。這也解釋了Bygrave(1988)所說的風險投資業回報率低的問題。

Black和Gilson(1998)認為,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間風險投資行業的幾起幾落,基本與IPO市場的運動趨勢相匹配,因為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將企業包裝上市迅速獲得高收益。對此,劉曼紅(2006)也作出了解釋,就風險投資與金融市場之關聯來說,重要的也是最為忽視的一點即金融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預期,而這種預期的大小直接影響風險投資的投資及融資規模。以美國為例,80年代初,由于IPO的低市盈率,風險投資的規模劇減。90年代后,高科技企業的IPO屢傳捷報,網景、思科、雅虎等科技公司上市后,市值增長數十倍、數百倍。這種成功的預期使得90年代來美國的風險投資規模猛增。

對于美國等風險投資業發展較好的國家也出現投資階段后移的現象,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投資主體由天使投資者轉變為機構投資者,無論是風險資本總額還是單個基金規模均急劇膨脹,太多的資本追逐太少的項目,大量風險資本投向發展前景趨于穩定、風險相對較小的后期階段。由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無論是風險基金數還是風險基金規模,無論是風險基金平均籌資額還是風險基金的最大規模,都呈現快速膨脹的趨勢。

Murray(1999)1991年調查分析,英國風險投資業開始的10年中最大的失敗是風險投資家沒有能力支持初創企業使之盈利,尤其是科技背景的企業。小型高科技新興企業本身風險就很大,另外,因為存在投資約束(任何一筆投資不得超過整個基金的10%),所以,任何一輪的投資都可能得要求大型基金進行聯合投資才可以達到投資額。通過數據分析,作者指出,基金規模越大,平均每筆投資額就越大,越不可能投向種子或者初創階段。近些年來英國和美國基金規模的迅速增長,使得投資階段越發向后移動。

Heger(2005)認為,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銀行業和銀行體系非常發達,監管體制非常健全,審慎性很高,這樣,提供給中小企業的專項權益資本就有著濃重的銀行擔保、再融資貸款和麥則恩資本的特征和問題。并且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政府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樣很可能排除地方性代理機構的參與并降低決策的速度并使決策變得剛性。這個聯邦政府所主導的快速的過程使得德國不成熟的風險投資行業特別容易遭受國際市場風險投資行業崩潰的影響。所以,德國本身的金融系統的結構、德國政府對于風險投資的態度和政策和德國整個風險投資行業的氣氛,使得德國投向早期的風險投資不是那么成功。

Masanobu Tsukagoshi(2008)描述了日本風險投資行業的基本情況:因為日本的風險投資基金大都是銀行或公司附屬的,采用公司制,并且在其特有的文化氛圍下,風險投資經理實行崗位輪換,并且其薪酬不與業績掛鉤,得不到很好的激勵,所以日本國內的風險投資家能力較低,屬消極投資者,傾向于創業企業的后期階段。國內學者馬紅軍(2002)也認為,西歐和日本的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后期的原因是,風險資本的來源主要是銀行,銀行投資偏重安全性原則,因此普遍投向風險小的后期階段。

二、從風險投資行業自身特點看“階段后移”成因

從本源上來看,在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進程中,風險資本投資階段后移更主要的原因應該說是來自于自身方面的特點。這里,我們主要從經濟周期和技術創新兩個風險投資特性的視角展開分析。

1.風險投資階段后移與經濟周期的關系。風險投資是由投資方支持技術方,共同創業的過程(成思危,2004)。技術方所擁有的技術通常被稱為知識資本,因此風險投資也就是權益性金融資本與知識資本相結合的過程。但是,知識資本是一種虛擬資本,其價值是不確定的,而且要受到市場競爭、技術進步、產業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開始建立風險企業時,知識資本的價值主要由投資方與技術方協商確定,在風險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要等到風險資本蛻資成功后才能真正確定其真實價值。由此可知,知識資本的價值主要取決于投資者對未來收益的信心,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普遍增強,其相互影響就使得風險投資得以蓬勃發展。而在經濟衰退時,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減弱,風險投資的發展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風險投資的五個特性之一的“周期性”,就是指風險投資系統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周期性特征,在經濟加速增長時,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樂觀情緒四處洋溢,股價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風險投資也隨之升溫,而當經濟衰退時,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及金融資產,風險投資業會急劇降溫。

自從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就在繁榮與蕭條中交替上升。然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美國經濟的高增長率、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并存的現象卻與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相悖。1996年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明確提出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新經濟”概念,其含義主要是指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新經濟的運行表現為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除了經濟學家,技術專家和技術經濟專家更多地從技術創新、高技術產業化的角度來看待新經濟,他們認為推動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遷和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業的快速增長和基于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和發掘正在改變以物質資源投入為主要支撐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技術現象,產生了信息技術創新和新的融資模式,歸結為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是技術—經濟的完美結合,而風險投資的內涵恰好與其相一致,所以風險投資是促進新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經濟的衰退會促使風險資本在推進創新企業初始上市時,更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從而改變了新經濟繁榮后期大量“創新模仿”企業上市的局面(蘇延華,2002)。這樣,風險資本更傾向于支持有重大創新及良好贏利前景的企業上市,推動IPO制度的健康發展。如表2-1,新經濟衰退時,追求短期收益的風險資本損失最大,一年期的風險投資收益下降到了-32.4%,其中種子期的損失最大,收益率降到了-36.3%。而從中長期來看,三年期的投資收益增長到53.9%。特別是初期或種子期的資本收益率增幅最大,達到81.0%。在股市泡沫破滅之后,原有的成功企業不再有很高的利潤率及高回報率,風險投資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可能會產生“范式革命”的創新上來。因此,風險資本家會調整投資策略,越來越多地注重中長期收益,更多地投資于創新企業的初期,投資結構進一步趨于平衡,市場的創新機制將重新啟動。新經濟步入衰退,市場競爭趨緩,產品的生命周期又逐漸延長,企業可以更多地從事下一代技術的研究開發。同時,流向眾多網絡公司的人力資本又流回或流向基礎研究開發的機構,政府會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發的投資力度。那么,同樣地,在新經濟繁榮時期,大量“創新模仿”企業的創建,企業成長周期縮短,更有利于風險資本快速蛻資,從而推動了風險投資階段向企業發展的后期移動。

結合上面的分析和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給出的各相關年度數據(由表2到表5)可知,進入新千年是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此時,截至2001年9月30日的VC收益率全線下挫,1年期的風險投資收益損失最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之前風險投資家對網絡產業創業企業投資的盲目性,很多網站沒有特別突出的創意或者可行性不是很大,也能招來大筆風險投資,充分體現了風險資本投向沒有真正創新基礎而只有局部改善的企業的風險有多大。截至2003年12月31日,縱向的1年短期收益率和橫向的初期或種子期的資本收益率情況都有極大的好轉,NVCA主席馬克·黑森說1年期的收益率波動會很大,短期收益率的表現良好說明當前被投資企業被寄予厚望,長期收益率表明風險投資行業將會繼續給予投資者預期的回報。從整個時間序列上來看,2001年到2008年間的10年期收益率,大體可以代表20世紀90年代投向企業發展后期的風險資本的收益率,由圖2-1可以看出,從2003年開始,無論是投向各個階段還是全行業的收益率都呈下降趨勢,再次印證了風險投資投向后期的增多,收益被攤薄的現象。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風險投資受整個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風險資本市場作為整個資本市場中的一部分,資本市場波動受制于經濟環境變化,風險投資的階段后移也是在整個經濟景氣程度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理性反應。

2.風險投資階段后移與創新浪潮的關系?!皠撔隆币辉~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他明確指出了創新與發明的區別:“創新”不等于技術發明,只有當技術發明被應用到經濟活動中才成為“創新”。經濟增長的過程就是由創新引起競爭的過程:“創新—模仿—適應”。

由于在新經濟中技術的市場不相容性定律,即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功能的增加與完善、信息共享程度的深入、信息共享速度的加快和要素流動速度的加快、要素流動障礙的減少,新技術和新產品不僅不會比舊技術和舊產品的價格高,而且還可能降低。摩爾定律即是一個證明。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市場不相容性決定了誰掌握了為市場所接受的先進技術,誰就占據了“贏家通吃”的市場壟斷地位。

正反饋機制①、閉鎖機制②和路徑依賴現象③會阻止技術的創新,原因在于傳統市場機制刺激大量技術創新出現,這些新技術隨即進行激烈的競爭,在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下某種技術逐漸成為主流。這時主流技術在占領市場的過程中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并在高速擴展中演化為新經濟,規模收益在巨大的需求彈性的作用下將轉化為持續的經濟增長,比如,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的持續高漲。但是,當主流技術及其生產方式在“閉鎖”機制的作用下成為壟斷技術,別的任何方案都無法取代它時,正反饋機制就轉變為扼殺競爭和阻止其他技術創新的直接原因,這時,經濟的整體創新能力就會下降④。

風險資本在成功企業的擴張期的過度投資,進一步奠定了新經濟的“贏家通吃”的市場壟斷模式。新經濟市場中所能存在的就是某種主流技術以及與主流技術存在互補相容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其他任何與主流技術相沖突或相競爭的創新很難投入市場,因為他們獲得的種子資本很少,因而創新受到了遏制。同時,市場競爭的壓力也要求縮短產品的技術生命周期。所以,由于較大的技術革新比小范圍的改善所需要的時間較長,風險也大,結果導致基礎或長期研究開發強度不夠,投資不足,影響了下一代技術的深入研究,抑制了私營企業對新一代技術投資的積極性。風險資本的投資階段后移可以看作市場進入熊波特的“創新模仿”階段的外在表現,表現為技術的局部改善而非原創性創新導致普遍的資本收益率開始下降,投資者信心受挫。

因此可以說,風險投資行業是伴隨著資本和技術相結合的方式而發展的,探討風險投資階段后移的原因也需要從“創新”這個視角來分析。從現實情況來看,與20世紀80年代創新模式不同是,90年代的各種技術創新的速度雖然保持了較高的水平,但這些創新80%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并且各種創新與市場中的產品有強烈的替代關系(Schreyer, 2000)。這說明新經濟的創新模式正在形成“閉鎖”,新的技術范式并沒有出現的跡象。1999年—2001年三個高新技術的“焦點部門”,即計算機及外圍設備、電子和通信服務利潤下滑了40%,而這三個產業也是風險投資在那段時間的“焦點行業”,但其盈利或發展空間已很小,新千年風險投資泡沫破裂或許可以由此解釋。時至今日,根據NVCA給出的數據顯示,在新千年IT產業泡沫破滅以后,雖然投向IT服務的風險資本數和交易數在經歷了劇烈下跌后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IT行業無重大創新的現狀與風險投資的精神相悖,所以風險投資家多投向創業企業后期去進行虛擬化的資本運作,使得風投行業集聚了大量泡沫并破裂,并且泡沫破裂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使得越來越少的風險資本去支持處于早期的創業企業。但是投向生物科技的風險資本數和交易數卻穩步上升,使得生物科技產業在2008年已成為繼軟件業之后集聚風險資本數最多的產業。從圖2可以看出,從總體風險資金規模上來看,軟件行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同時,風險投資行業在2000年達到頂峰并泡沫破裂以后,軟件行業遭受損失最大,其次是IT行業,而生物科技總體上保持了上升趨勢,基本未受到風險投資業泡沫破裂的影響。從圖3投資案例數來看,投向生物科技的交易數量更是穩步上升,大有超越軟件行業的勢頭。

從風險投資的內在增值需求角度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如果科學技術出現新的重大突破,經濟增長再度顯現出強勁的勢頭,技術創新項目的增長空間再度出現時,風險投資行業的投資行為,必然會重新得到回歸,其固有的功能也自然會再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F今美國風險投資目標行業發生的悄然變化,可能預示著下一個風險投資的增長點。

從上述對經濟周期和技術創新兩個風險投資特性的分析來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和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的興起,全球范圍內的風險投資階段后移問題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好轉,這從歐美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發展與風險投資目標的耦合度上得到印證。當然,在發展中國家中,由于資金緊缺以及待振興發展或者說供風險投資選擇的行業較多,風險投資階段后移問題的矯正可能需要較長的一段時期。

[本文為上海市政府重大咨詢招標課題(自主創新與國際風險投資結合問題研究,2008-A-08)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蘇延華.美國新經濟周期的形成機制[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5)。

①正反饋機制指的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著一種相互助長的力量,它會強化和放大原有的發展趨勢,形成無法逆轉的必然性。正反饋機制的表現是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②當一種技術成為主流時,別的方案,即使客觀上確實更勝一籌,也無法取代之。

③當一種發展模式成為主流時,別的個體都會采取這種模式。

④雷達,劉元春.新經濟市場失靈與納斯達克效應——美國新經濟周期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5)

參考文獻:

1.Joseph Badino,Chiu-Chiang Hu,Chih-Young Hung.Models of Taiwanese Venture Capital Activity and Paths for the Future.Venture Capital,2006,8:(3),203~226;

2.Paul A. Gompers.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ing of Venture Capital.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L:(5),1461~1489;

3.Raphael Amit,Lawrence Glosten,Eitan Muller.Entrepreneurial Ability, Venture Investments, and Risk Sharing.Management Science,1990,36:(10),1232~1244;

4.Gordon Murray.Early-stage Venture Capital Funds, Scale Economies and Public Support.Venture Capital,1999年,1:(4),351~384;

5.Rudy Aernount.Executive Forum: Seven Ways to Stimulate Business Angels’Investments.Venture Capital,2005,7:(4),359~371;

6.Dafna Schwartz,Raphael Bar-el.Venture Investments in Israel—a Regional Perspectiv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7,15:(5);

7.Diana Heger,Andreas Fier,Gordon Murry.Review Essay: Regional Venture Capital Policy: UK and Germany Compared.Venture Capital,2005,7:(4),373╞383;

8.B·A·Gompers, J·Lerner著,宋曉東等譯.風險投資周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9.成思危.風險投資de“兩個巴掌”.中外管理,2004(2)P18

10.辜勝阻.啟動“新經濟”的制度創新.經濟管理,2001(2)P44~47

11.馬紅軍.風險資本投資階段后移現象探析.經濟管理,2002(16)P62~67

12.劉曼紅.中國的創新經濟與產權交易市場.稅務與經濟,2006(4)P36~39

13.蘇延華.美國新經濟周期的形成機制.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5)P38~44

14.雷達,劉元春.新經濟市場失靈與納斯達克效應——美國新經濟周期的制度經濟學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5)P5~10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海關學院 上海 200000)

(責編:若佳)

作者:陳 琰 黃丙志

新經濟時資決策思研究論文 篇3:

股東提案制度之經濟學分析

摘要 股東提案制度以股東行動主義理論為預設基礎、以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為己任。是否存在積極股東決定本制度引入的正當性以及是否有利于中小股東利益保護,反映出制度設計的科學性與否。集體行動理論視角下的股東提案制度,因機構投資者和非理性小股東可能成為積極股東而具有正當性,與我國公司治理現實相比較,有一定的前瞻性?,F有制度設計在實現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立法目的上尚存有限制非理性股東行使權利、制約提供小股東激勵等設計缺欠,需進一步降低持股要件,限制控股股東權利,扶持機構投資者。

關鍵詞 股東提案;集體行動理論;積極股東

作者簡介 李榮,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公司法、經濟法基礎理論;(四川成都610066)

段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管理學所助理研究員,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制度經濟、企業理論。(四川成都610071)

股東提案制度作為一項全新的重要制度設計在新公司法第103條第二款得以體現和確認,它自產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重任而為人們所期待。然而,一項制度引入是否具有合理性、制度設計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制度的立法目的的實現。本文擬從集體行動理論角度對我國股東提案制度之合理性、科學性作一分析。

一、股東提案制度之經濟學分析路徑

(一)股東提案制度存在之正當性驗證路徑。制度設計需要理論支撐,以保障其合理性,股東提案制度同樣也不例外,它以股東行動主義為預設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是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發展起來的外部股東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行動理念,該理念認為股東作為公司的出資人和所有者,出于關心公司良好發展目的而成為積極股東,用手投票影響公司代理人的行為,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一觀點得到眾多學者的贊同,美國學者卡爾森認為所有者如果是積極的、有能力的并且定位準確的話,將在創造價值、實現商業繁榮中發揮關鍵作用。公司股東愿意積極行動參與公司治理,以此為前提設計的股東提案制度立法目的的實現,必須依賴這一制度之權利主體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換言之,只有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股東的存在,或只有股東發表意見試圖對公司施加影響,股東提案制度才有立足之地,才可能發揮其功用。驗證了積極股東之存在,即驗證了股東提案制度之合理性。

(二)股東提案制度設計之科學性驗證路徑。股東提案制度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制度設計本身能否實現預設之立法目的。學者普遍認為,提案權是公司法賦予股東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是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特別措施,即股東提案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凡有助于這一目的實現的制度設計,即為科學的制度設計。反之,則設計不科學。因此,驗證股東提案制度的科學性,即是驗證現有股東提案制度能否有助于保護中小股東之合法利益。

二、股東提案制度經濟學分析之理論工具——集體行動理論

集體行動理論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奧爾森在研究集體中個人提供公共產品的行動策略時提出的著名理論,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支,其主要觀點:一是因追求自身利益,理性的個人不會為集體利益行動。二是從成本收益分析,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小集團比大集團更為有效。三是有選擇性刺激手段的集團比沒有這種手段的集團更容易、更能有效地組織集體行動。ISI集體行動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具有以下可行性:

1、利益集團(群體)的普遍存在性。盡管集體行動理論最初是用于分析政治集團成員行為決策的經濟學工具,但利益集團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均處于不同利益群體中。公司股東人數普遍較多(一人公司除外),尤其是股份公司股東人數眾多,更容易形成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公司中普遍存在著的大股東、小股東、投資股東、投機股東、機構投資者等不同群體的股東有著不同的利益。我國的公司股東,同樣也因為每個股東占有公司資源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利益不盡相同的群體:控股股東群體、控股股東之外的大中股東(統稱中股東)群體、小股東群體。根據新公司法第217條的規定,控股股東是指出資額占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50%以上或者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50%以上的股東,以及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50%,但依出資額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太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一般情況下,控股股東是公司第一大股東,人數較少,普遍為一個,為集體行動理論所言之小集團。小股東群體中,小股東在公司中占有股份數額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人數眾多,為集體行動理論所言之大集團。中股東則在公司所占之股份和人數均介于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其股份份額大于小股東而小于控股股東,群體人數則多于控股股東少于小股東,實踐中主要體現為機構投資者而被人們關注。

2、股東行為的經濟人品性和股東提案的公共性。斯密認為,所有經濟活動中的人都是經濟人,每個人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并使其最大化。股東出資參與到設立公司、經營管理公司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投資經營行為,人的理性促使人們作出一項經濟決策時,總是深思熟慮地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面臨的各種可能的機會、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權衡比較,優化選擇,以便找出一個方案給自己帶來最大限度的利益從而使自己具有了經濟人的特性。同時,股東提出提案參與公司治理,不論對整個公司還是對其所處的群體而言均為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及每一股東之經濟人特性使其對每一行為都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從而符合集體行動理論的分析范式,故可用集體行動理論分析不同群體中股東的行為決策模式。

三、不同股東群體之提案制度效用分析

(一)控股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如上所述,控股股東群體屬于小集團,人數少,但占有公司股份數額大,通過行使提案權影響公司決策為其帶來的收益可能遠大于成本。并且,還因為控制了公司的董事會,可以非常輕易地將行使提案權的成本轉嫁給公司承擔,自己無需承擔成本卻直接享有提案權帶來的大部分收益,故而有行使提案權之積極性,尤其是控股股東為一人的情況下收益全部歸其所有,控股股東更有積極性自發行使提案權影響公司決策。但是否可以說,有控股股東這一積極股東的存在就可以證明股東提案制度之預設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的正確性了呢?筆者認為不然,這是因為控股股東并不等同于股東行動主義中所言的外部股東。股東行動主義是在董事會中心主義治理模式中,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分離的情況下,股東和董事會的利益不相一致,公司股東無法掌控董事會,為了制衡董事會、保護自身利益而產生的一種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行動理念。而在控股股東控制公司尤其是在我國“一股獨大”嚴重的

情況下,控股股東控制了董事會,董事會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控股股東之專權工具,控股股東與董事會利益相一致。故筆者認為,控股股東非股東行動主義中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行動的股東,以股東行動主義為理論支撐之股東提案制度亦非為控股股東預設;控股股東的利益可通過其控制的董事會而得以實現,其不應享有提案權,或者至少應當受到限制而非像現有制度設計中不受任何限制。我國新公司法第103條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東都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即任何股東均享有提案權。正是在這一寬泛條件下,促成了實踐中大量的控股股東提案之現象,并孕育了控股股東利用提案制度規避相關法律規定損害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危險。

(二)小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公司小股東人數眾多,占有股份份額甚少,從人數上講屬于大集團。依集體行動理論的觀點,每一理性之小股東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會為集體利益采取行動提出提案;同時,小股東群體僅為學理上之概念,現實中并不實際存在這樣一類有組織之團體,其無法像其他有組織之團體可以采取相應的刺激性措施來激勵潛在積極股東為集體利益行動并補償行動股東所受之損失從而增強潛在積極股東的積極性。故理性之小股東在小股東群體中不可能成為積極股東,不會提出提案影響公司決策進而為整個小股東群體提供公共產品。因此。股東提案制度也不是為理性小股東所預設,自然也就無法實現保護小股東利益的目的。同時,立法設計的預防小股東濫用提案權的3%持股要件也在理性小股東面前失去意義。然而,筆者同時認為,前一結論是以股東理性為假設前提的,實踐中并非每一股東均為理性人,不排除個別非理性小股東采取積極行動之可能性。為實現股東提案制度保護中小股東之立法目的,在非理性小股東不計成本收益情況下應為其行使提案權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進一步降低3%持股要件之必要性。

此外,現有制度設計進一步限制了對小股東提供激勵的可能性,不利于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松散的小股東群體不可能提供組織激勵,非理性小股東提交的提案在股東大會上獲得支持便成為唯一可能的激勵。但是,現有制度安排要求股東提案最遲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交,小股東從知悉股東大會召開信息到提交提案的準備時間非常短促,理論上最短時間可以被壓縮到十天,倉促的準備時間和小股東的勢單力薄的信息劣勢,使其無法提出高質量的、理由充分的提案,得到股東大會支持的可能性大為降低,小股東行使提案權獲得激勵成為小概率事件。根據羊群行為理論,其行使提案權的積極性便會極大喪失。同時,小股東群體也不享有轉嫁成本的機會。小股東群體所處的位置使其不可能有機會將行使提案權的成本轉嫁給公司承擔,通過與控股股東達成協議解決的締約成本太大也不可能實現,現有制度設計中也缺乏這一安排。

(三)中股東群體之效用分析。中股東群體相對于前兩個群體有著特殊的位置:它介于控股股東群體和小股東群體之間,人數少于小股東多于控股股東,而掌控的股份份額低于控股股東遠高于小股東。隨著掌控股份數額的增多,中股東群體的股東為集體公共利益行使提案權的單位成本逐漸下降。收益逐漸增加,當行使提案權所獲得的收益等于為此而支付的成本時,其達到由消極股東向積極股東轉變的臨界點,即中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額達到一定程度時,行使提案權所付出的成本必將低于由此獲得的收益,在利益的驅動下,中股東將可能試圖對公司施加影響而成為積極股東。同時,根據集體行動理論,小集團提供的公共產品優于大集團,中股東群體行使提案權為本群體帶來的收益雖不及控股股東群體,但遠優于小股東群體,并且中股東群體數量遠遠少于小股東群體,其組織成本雖高于控股股東但遠低于小股東群體的組織成本,中股東群體相對容易跨越組織障礙從而可能成為一個相對嚴密的集團提供選擇性刺激手段約束成員,也就更容易組織集體行動——積極行使提案權。由此可知,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股東是可能存在的,股東提案制度之預設理論基礎是客觀的。

不過,從國外公司治理實踐來看,成為積極股東的中股東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如美國的加州教師退休系統、加利福尼亞公共員工退休系統等公共養老基金以及一些投資對沖基金。由于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消極用腳股票方式將造成自身重大損失,這些機構投資者逐漸轉變觀念,開始積極關注公司治理,做積極股東用手股票,而參與公司治理主要的方式就是“提交股東議案”。我國機構投資者近年來雖然發展迅速,證券投資基金、QFII、保險、社?;?、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對公司治理和證券市場影響越來越大,但遺憾的是至今仍鮮見積極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的治理。筆者認為,這種狀況是和當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總體規模偏小、尚未跨越積極股東之臨界點的發展狀況相適應的。隨著國內對機構投資者重要性認識的加深和政策對機構投資者的扶持,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公司治理中機構投資者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積極股東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司法及時把脈國際公司治理發展新趨勢,預見性地引入了股東提案制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機構投資者尚未跨越臨界點的目前,為發揮已有制度的功用,可考慮對現有制度作適當變通,將機構投資者行使提案權的成本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內轉由公司承擔,從而一定程度降低公共產品負外部性的影響。

四、結語

分析至此,在集體行動理論視角下,股東提案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儼然清晰:股東提案制度因機構投資者和非理性小股東可能成為積極股東而為其預設的理論基礎——股東行動主義找到佐證而得到支撐,其合理性毋庸置疑,在我國目前的公司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現有制度設計尚需進一步完善,“一股獨大”的特殊股權結構決定了股東提案制度必須對控股股東之提案權加以限制;機構投資者是提案制度的主要實施者,為實現股東提案制度的立法目的,應創造條件盡快促進機構投資者跨越臨界點并加以引導成為積極股東;理性之小股東不可能成為積極股東,現有的制度設計還無法真正實現保護中小股東合法利益的目的,需為非理性之小股東行使提案權創設更為寬松之環境,但也要防止權利濫用。

參考文獻:

[1][美]羅爾夫·H·卡爾森,著.王曉玲,譯.所有權與價值創造:新經濟時代的公司治理戰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2][美]肯尼思·A·金,約翰·R·諾夫辛格,著.劉江,譯.公司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趙旭東.新公司法制度設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德]托馬斯·萊塞爾,呂迪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張俊生,楊熠.美國機構授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證券市場導報,2001,(8).

責任編輯:李小玉

作者:李 榮 段 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行政問責制問題及對策論文下一篇:歐盟貿易壁壘動態分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