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作業成本法范文

2023-09-18

作業成本法范文第1篇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以作業為中心, 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分析和管理, 將成本費用進行合理分配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產品消耗作業, 作業消耗資源”, 先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將各項間接成本歸集到若干個成本庫中, 然后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將成本庫的費用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中。該方法將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作為產品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 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 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成本更準確真實;另一方面還改進和創新了核算體系, 區分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 為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視角。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 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 石油井下作業企業成本核算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 井下作業企業以施工項目為成本核算對象, 將井下作業成本核算的施工項目分為“試油、壓裂、測試試井”3個作業性質, 并進行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在財務管理系統中一般啟用試油作業成本、井下作業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研發支出5個成本類科目。在現行核算體系中, 對試油作業成本和井下作業成本, 變動成本在發生時直接歸集到相應的單井中, 固定成本則在月末按生產周期分配到單井中。對于輔助生產成本, 只有壓裂大隊機關成本按各壓裂小隊人數占比分配到井下作業成本中, 其他輔助成本均則按工作量 (作業層數) 分配到各項目部的試油作業成本中。制造費用在月末先按各項目部成本占總比重分入各項目部, 項目部再按照當月試油壓裂的工作量將其分攤至試油作業成本和壓裂作業成本中??偟膩砜? 輔助成本和制造費用等中間費用是以工作量這個單一標準分配到每口單井中的。

根據調查與分析, 現行的石油井下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單井成本季節性波動, 不利于成本分析和控制。人工工資、資產折舊等固定成本在分配時面臨作業量不均衡的問題。秋冬兩季是行業的業務淡季, 作業的井口數較少, 而春夏兩季是旺季, 完成的井口數較多。按工作量分配固定成本時, 將導致春夏兩季分配到單井中的固定成本被低估, 而秋冬兩季分配的固定成本被高估, 使得單井成本在1 a中大幅波動。

(2) 輔助生產成本分配標準單一, 不能準確計算出單井承擔的輔助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是按照作業量一次分攤到單井成本中, 而沒有按不同井口的實際消耗逐步分攤。因此, 將不可避免地造成輔助生產成本分攤的不合理。

(3) 僅以作業層數為作業量的唯一衡量單位, 不能正確反映特殊工藝井的成本費用。特殊工藝井的作業工藝復雜, 在完成相同作業層數的情況下, 其耗費的工時和油材料用量都比普通井大得多。而隨著新工藝、新設備的運用, 油水平井、油開發井等特殊工藝井的數量正在迅速增加, 只按作業層數一個標準來衡量工作量, 會低估特殊工藝井的成本, 高估普通井的成本。

3 引入作業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作業成本法自從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卡普蘭教授正式提出以來, 已經在國際大型制造企業和金融企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國內學者也在相關研究中總結出了適用作業成本法的行業特點, 歸納起來有以下兩條: (1) 間接成本和制造費用在總成本中占據較高比例; (2) 不同產品之間的生產工藝存在較大差別[1]。在滿足以上特點的行業中, 企業使用傳統方法按照工作量或工時等單一標準來分配間接成本就顯得缺乏科學性, 引入作業成本法后能夠顯著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那么此方法是否適用于石油井下作業企業呢?通過分析得出井下作業行業的施工特點: (1) 間接費用較大。制造費用和輔助生產成本占總成本30%左右, 而且由于作業工藝復雜的油水平井和油開發井占施工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 間接費用占總體成本費用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2) 井下作業井型種類多樣, 不同井型的施工工藝差別較大。綜合以上兩點分析, 井下作業行業是適用作業成本法的, 而且將作業成本法運用后, 將會以作業為中心歸集成本, 按照多個成本動因分配成本, 可以有效解決單井成本季節性波動、輔助成本分配標準單一、特殊工藝井成本扭曲等問題, 使得單井成本核算更準確。此外, 以作業為中心的價值鏈條形成后, 可進一步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 優化作業流程, 減少和消除非增值作業, 實現降本增效。

4 石油井下作業企業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構建

4.1 明確作業中心

構建作業成本體系的第一步需要確定公司的作業中心。構建作業中心時, 先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細分成一系列的作業, 并將性質類似的若干個作業歸集為一個作業中心。在歸集作業時應著重把握作業劃分的細致程度, 若在歸集作業時劃分過分詳細, 則會使得數據難以獲得、財務核算工作量大增;若作業劃分得過于寬泛, 則會在后期費用歸集時降低準確性, 這兩種情況對推行作業成本法都是不利的。本著以上原則, 在與企業財務和技術人員商討后, 將石油井下作業的間接成本劃分為試油、壓裂、維修中心、運輸中心、物業服務、工具中心、器材供應、研發中心8個作業中心。試油和壓裂2個作業中心分別歸集試油大隊和壓裂大隊的人工、折舊等固定成本。維修中心為試油和壓裂設備提供修理修配服務, 歸集所有修理修配發生的費用。運輸中心包括了運輸大隊和交通服務大隊的成本。物業服務為員工生活基地提供管理和服務, 也涵蓋了后勤基地的小規?;ǔ杀?。工具中心負責研發和制造井下作業需要的工具和小型設備。器材中心負責供應井下作業所需的鉆采配件等相關器材, 歸集鉆采配件的成本。研發中心負責研發井下作業領域的新工藝、新技術, 歸集研發支出和研發機構的辦公費用等。

4.2 建立作業成本庫

作業中心確定后, 根據“作業消耗資源”原則, 需衡量各個作業中心消耗的資源, 形成作業成本庫。井下作業企業的資源耗費主要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機械使用費、QHSE費用和其他費用5大類。分配資源耗費時, 首先需要選擇合理的資源動因, 根據資源動因將這5類費用分配到8大作業中心里。在資源動因的選擇上可根據簡易型原則來判斷, 由財務和技術人員依靠實踐經驗逐一將5類費用分配到各個作業中心去;如果企業IT系統較為成熟, 可直接在系統中進行數據采集, 分別提取各個作業中心的5類費用, 這樣會大大簡化計算過程。需要說明的是, 對于試油和壓裂的變動成本, 因為能夠直觀地確定為某口單井的消耗, 故直接計入各單井成本中, 不需要通過試油和壓裂2個作業中心進行歸集分配。對于試油、壓裂的固定成本以及其他間接費用, 由于不易直接計入產品, 故先歸集到作業中心里。制造費用既不能直接歸入單井也不好直接歸入某一作業中心, 只能等到作業中心成本歸集完畢后, 計算各作業中心的成本比例, 再按各作業中心的成本比例將制造費用分配到8個作業中心之中。在相關資源和制造費用分入作業中心后, 就完成了井下作業企業成本庫的建立。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4.3 選擇和檢驗作業動因

在作業成本庫建立后, 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成本動因, 并計算成本動因分配率。成本動因的選擇是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關鍵環節, 直接關系到作業成本法運用的成敗。選擇成本動因時分為選擇和驗證2個步驟。在“選擇”步驟中, 面對作業成本庫中的若干個作業動因, 應該根據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實踐經驗, 選擇對整個成本庫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動因作為整個作業庫的成本動因。之后進行“驗證”步驟, 對成本動因和作業成本庫的相關性進行驗證。具體方法是, 取得該成本庫和該成本動因近3 a的財務數據, 利用回歸分析檢驗作業動因的成本庫的相關性。以spss軟件為例, 可將成本動因作為自變量, 作業成本庫成本作為因變量來建立線性方程, 并計算二者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是指自變量變動1%時因變量變動的百分比, 一般在0~1之間變動。相關系數越高, 說明成本庫的成本隨該作業動因變動的程度越高, 反之亦然。相關系數越接近1, 說明該成本動因的選擇越成功, 若二者相關系數較低, 則需重新選擇成本動因[2]。經過檢驗后, 將該動因作為整個作業成本庫最終的成本動因。具體的作業動因選擇如表1所示。

4.4 將作業成本庫分配到單井

石油井下作業企業屬于工程服務行業, 最終端的產品成本就是單井成本。在作業動因選定后, 根據“產品消耗作業”的原則, 需要將作業庫中的成本根據作業動因分配到單井中。具體的分配方法是, 用A作業庫總成本除以該作業庫消耗的成本動因數量, 得出成本動因分配率;再用某一單井的成本動因數量乘以相應的成本動因分配率即可得出該單井分得的A作業庫的成本。在計算作業動因分配率時, 生產周期這一作業動因的耗用量需要從幾個項目部成本員手中取得記錄資料, 進行加工計算后得出;其余幾個作業動因的耗用量可以直接從ERP和財務管理系統中提取。以“器材供應”這一成本庫為例, 用器材供應中心的總成本除以油材料總的耗用量, 得到該成本庫的成本動因分配率。將該作業庫成本分配到單井中時, 只需匯總核算出該單井的油材料耗用量, 然后用“器材供應”成本庫的動因分配率乘以該井的油材料耗用量, 即可得出該井消耗的“器材供應”成本。在各個作業中心的間接成本分入單井后, 再加上直接歸入該單井的試油和壓裂的變動成本, 就得到了作業成本法下的最終單井成本。

5 運用作業成本法應注意的問題

(1) 實施作業成本法必須取得企業高層領導的認可和支持。推動作業成本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 核算過程中要收集很多新的資料和數據, 還需要多個部門的配合和溝通, 而高層領導的重視和強力推動無疑是作業成本法成功推行的重要保障, 也為后續成本控制的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2)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應與企業原有IT信息系統銜接配合。作業成本法在選擇成本動因和分配費用時, 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取得和計算工作。因此, 在劃分作業和作業中心、選擇成本動因時, 都應該考慮企業IT系統的運行架構和數據獲得能力, 盡量依照IT系統的設計架構和節點來劃分作業中心和選擇成本動因。這樣大部分數據就能夠從原有的企業信息系統中直接取得, 以提高核算的便利性。

(3) 實施作業成本法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作業成本法一方面增加了大量的作業分析確認、資源耗費分類歸集等工作, 加大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 也增加了支付成本;但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成本核算更精確, 發現和消除非增值作業, 降低企業成本。運用作業成本法要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 在作業分類和成本動因的選擇上應該兼顧精確性和便利性, 使成本與效益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王健華.作業成本法及其應用分析[J].商業會計, 2014 (4) :107-108.

作業成本法范文第2篇

作業成本法簡稱ABC法, 即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基本理論認為, 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作業組成的, 企業每進行一項作業都要耗用一定的資源;而企業生產的產品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作業來完成。因而產品的成本實際上就是企業全部作業所消耗資源的總和。在計算成本時, 首先按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各項作業來歸集成本, 計算作業成本;然后再按各項作業成本與成本對象 (產品或服務) 之間的因果關系, 將作業成本追溯到成本對象, 最終完成成本計算過程。并在成本計算過程中體現“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此外, 作業成本法強調把作業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 要提高增值作業效率, 消除非增值作業以降低成本。作業是構成流程的元素, 作業成本核算的結果是流程優化的基礎。

作業成本法是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的成本計算方法, 與以產量為基礎的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相比具有它獨特的優勢, 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決策者的決策。其主要特點如下。

1 成本計算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將作業執行中耗費的資源追溯到作業, 計算作業的成本并根據作業動因計算作業成本分配率;第二階段, 根據第一階段計算的作業成本分配率和產品說消耗作業的數量, 將作業成本追溯到有關產品。而以產量為基礎的傳統成本計算方法, 首先是將直接成本追溯到產品, 同時將制造費用追溯到生產部門;然后將制造費用分攤到有關產品。

2 成本分配強調可追溯性

作業成本法認為, 將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有三種不同的形式:直接追溯、動因追溯和分攤。作業成本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強調以直接追溯或動因追溯的方式計入產品成本, 而盡量避免分攤方式。分攤是一種簡單易行且成本較低的成本分配方式。這種成本分配方式, 建立在某種特定的假設前提之下。當這一特定假設前提符合成本與成本對象間的因果關系時, 分配的結果是準確的, 否則, 就會扭曲成本, 影響成本的真實性。以產量為基礎的傳統成本計算方法, 對制造費用等直接成本采用分攤的方式, 就是建立在“產量高的產品耗用的資源多”這樣一個假設之下。而作業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直接追溯和動因追溯以避免這種情況。

3 成本追溯使用眾多不同層面的作業動因

采用不同層面的、眾多的成本動因進行成本分配, 要比采用單一分配基礎更加合理, 更能保證成本的準確性。

本文試用實例的形式對作業成本計算過程進行說明。有關實例如下:

ABC公司常年生產普通電話和無繩電話兩種產品, 客戶比較穩定。企業只有一條生產線, 按客戶訂單分批安排生產。產品成本按傳統的方法——分批法計算。兩種產品的直接材料主要是各種電器元件、集成電路和塑料機殼等, 且全部從外部購入;制造過程為半機械化流水線, 需要人工控制點焊機焊接元器件, 人工進行組裝整機。由于顧客穩定, 沒有廣告宣傳等固定銷售費用發生, 而只有無繩電話的售后服務費用。傳統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和銷售價格資料如下表1所示, 制造費用以人工工時為基礎進行分配。

按傳統成本法的計算結果為:

為了運用作業成本管理的方法進行分析, 所收集的資料如下表。

通過計算得到下表5:

對按傳統成本計算方法計算的普通電話和無繩電話兩種產品的成本, 用作業成本管理方法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 成本的確被扭曲了。按傳統成本法計算的普通電話、無繩電話的單位制造成本為593元和862.5元。按作業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首先將制造費用分攤、銷售費用追溯到有關作業, 然后將作業成本追溯到產品。以此計算出來的普通電話和無繩電話的經營成本為529.98元和1061.55元。用作業成本管理的方法進行產品盈利分析, 揭示了當前普通電話競爭能力“較弱”, 而無繩電話競爭能力“較強”的原因, 不是別的, 而是成本被扭曲了。據此企業可以重新考慮產品的定價。同時, 通過分析也發現了造成無繩電話成本過高的問題。由于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 無繩電話的生產批量安排過小, 每月安排的批次過多, 致使設備調整、發放材料以及質量抽檢的成本過高。因此為了降低無繩電話的成本, 應與客戶協商, 增加訂貨批量, 減少生產批次。如果客戶部愿意增加訂貨批量, 則考慮進一步提高產品價格, 將因訂貨批量過小而增加的成本由客戶承擔。這樣處理并不影響客戶價值, 因為客戶的額外要求, 實際上也是客戶獲得的無形利益。

利用作業成本管理的方法對產品成本進行分析進而達到對產品盈虧進行分析, 如果分析的結果表明, 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的確造成了嚴重的成本扭曲, 則企業就應當權衡是否應采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

摘要:在介紹作業成本法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 對兩種不同成本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并通過計算的方法來剖析兩者之間的區別。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作業動因,增值作業

參考文獻

[1]齊寅峰.公司財務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5) .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8, (3) .

[3]蔡壁洪.作業成本法的運用及應注意的問題[J].特區財會, 2007, (7) .

作業成本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作業成本,成本管理,競爭力

作業成本法的誕生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內外部生產環境的變化、導致以往傳統的成本管理機制已經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不像協調, 或者說傳統的目標成本法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生產管理的需要, 它的提出讓人們有了新的選擇。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作業成本法, 以求得在成本控制方面有所突破, 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一、確認流程和作業

機臺作業成本系統的第一步是確認流程和作業。其方法是作業流程圖法, 即從企業的生產過程或產品工序出發, 通過對主要流程的描述以及責任主體的確認, 來刻畫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程, 即以流程定功能。加工產品所要經過的各生產工序就是要執行的作業, 產品在生產工序中經過的設備就是作業或作業中心, 負責機臺的班組為責任主體。

機臺作為作業中心, 而機臺所承擔的任務諸如剪切、熱軋、冷軋等則稱為作業。作業的確認主要根據原有生產工藝卡片和生產工藝流程如加工銅板帶產品一般需經過加熱、熱軋、雙面銑、冷軋、精整、清洗、退火、剪切、質檢、包裝等工序, 這些工序即確認為作業。但洛銅結合實際, 目前只是將與機臺有關的流程中所完成的任務定義為作業, 其他如質檢和包裝暫時還未確認為作業。

根據上述要求, 二分廠6個生產車間共有33個機臺或33項作業 (如熱軋車間有7個機臺7項作業) 。流程是按產品所通過的機臺或作業確認由于沒有一種產品的加工通過所有機臺, 所以流程也因產品各異。值得提醒的是流程是計算單位產品成本的基礎。

二、確定資源耗費

二分廠的資源耗費表現為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加工費 (為簡化起見, 材料費略去) , 其清單如表1所示。

三、選擇成本動因及分配率計算

對于機臺而言, 二分廠的加工費用可區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所謂直接費用指直接辨認出哪個機臺發生的加工費用如機臺操作工人的工資、機臺消耗的電能、輔料等可直接按具體機臺歸集。間接費用則是指無法按機臺辨認的加工費用如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 必須通過分配才能歸集到具體機臺。

二分廠機臺作業成本系統分兩步計算產品的加工成本一是按加工費或資源動因將加工費分配到機臺二是按機臺或作業動因將機臺成本分配到產品。其中, 選擇加工費動因和機臺作業動因是關鍵。

加工費動因就是影響或者造成機臺間接加工費增減的因素。根據二分廠生產工序的特點, 針對不同的費用項目, 可以選擇諸如加工時間、通過量、根數、臺時等作為加工費動因。但鑒于作業成本系統剛剛起步, 二分廠選擇了通過量 (加工產品的重量) 、直接動力費、直接輔材費、包裝車間輔材費等作為加工費動因, 還準備使用臺時 (設備運行小時) 、機臺人數作為加工費動因。機臺作業動因是影響或者造成產品加工費用增減的因素。二分廠只是選擇了產品的通過量作為機臺作業動因。這種選擇, 顯然不甚精確, 但其優點是能夠保證計算出每一種產品的單位成本。

四、編制分廠機臺作業成本報表

洛銅分廠機臺作業成本報表是一張機臺作業成本計算的匯總表。一是2004年度每個機臺的加工費用總額、直接費總額和分攤的間接費用明細數額;二是列出通過量、臺時和人數三個主要的加工費動因;三是列示了每個機臺單位通過量成本和單位臺時成本。

五、計算產品成本

由于機臺作業成本在機臺所生產的產品之間的分配只是依據通過量, 產品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的計算便得到簡化。表右邊兩欄列出了單位通過量加工費和單位臺時的數據, 因此, 根據產品的工序流程 (經過的諸個機臺) , 即可計算出成品或半成品的單位成本, 然后, 再去乘以該產品或半產品的通過量或重量, 就得到該產品或半產品的總成本。例如, 假定二分廠生產的A產品產量為50噸, 加工過程經過新步進爐、環形爐、熱軋機列、單體剪、酸洗槽等個機臺, 由圖表可查到每個機臺的單位通過量成本依次為151、428、105、190和181, 這個數字之和即產品A的單位成本 (1065元) 50噸的總成本為52750元, 依此類推, 可計算出每一種產品的成本。

針對我國企業實施作業成本法應當處理好以下事項:

1. 實施作業成本法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任何一個成本系統并不是越準確就越好, 關鍵還須考慮其成本。作業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業分析確認、記錄和計量, 增加了成本動因的選擇和作業成本的分配工作, 從而大大增加了核算成本。因此, 在實施作業成本法時, 必須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

2. 管理層應給予大力支持有效實施作業成本法, 不光是財務部門的事情, 而是需要全員參與的共同事業, 所以必須有管理層的大力支持, 各個部門才能有效進行協作。

3. 注重現場成本控制?,F場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礎工作, 要實現企業既定目標的。

4. 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的素質, 參照國外經驗來看, 作業成本法的有效實施需要擁有一支優秀的管理會計人員團隊。目前我國商會計人員, 在業務素質方面與發達國家的會計人員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既懂管理會計知識, 又懂相應的治理知識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奇缺。長期以來, 會計人員習慣按照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 采用固定的模式來進行會計處理, 缺乏職業判定能力。而作業成本計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成本計算方法, 不僅需要現代化手段的技術支持, 還需要高素質的會計人員, 否則就很難保證其有效的實施和理想的效果。洛銅集團在改進成本管理方法的同時, 加緊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 為作業成本法的成功應用奠定了基礎。

5. 合理利用資源, 加強崗位責任。主要包括規范安全操作控制成本;增強設備效能控制成本;合理使用能源控制成本;實行崗位責任控制成本, 例如如果因質量問題造成成本上升, 要追究到采購責任人, 又如因主觀原因造成的損失、浪費, 要追究庫房管理人員等責任。

作業成本法范文第4篇

作業成本法認為企業的生產過程是由一系列的作業組成的, 產品的成本消耗過程即為作業的消耗過程, 產品的成本也就反映為作業成本, 即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通過作業成本法核算出的產品成本可以比較準確的反映出產品的成本信息, 以作業成本法為基礎又發展出了作業管理的概念, 它進一步將作業作為整個企業管理的起點和核心, 認為企業的一切經營及改善活動都圍繞著作業進行。通過企業作業管理信息系統得到的產品和服務成本信息可以進行存貨估計、價格和產出決策, 也可以進行業績計量和考核、過程管理、顧客和市場盈利分析等。這種企業管理的思想及方法也可稱之為“作業管理法”, 它可視為企業成本管理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的突破。

2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是將過程分解為各個作業, 再按照成本動因進行分配。

2.1 作業 (Activity)

作業是企業為提供一定量的產品或勞務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的集合體。作業具有三個基本屬性: (1) 作業是“投入一產出”因果連動的實體, 也就是說其本質是交易。所以作業成本計算也可稱為“交易量基準成本計算” (Transaction-Based Costing) , 或譯為交易成本計算。 (2) 作業貫穿于動態經營過程的首位。 (3) 作業應該是一種可量化的基準。

2.2 價值鏈

波特于1985年提出, 價值鏈是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 它緊緊的與服務于顧客需求的“作業鏈”相關聯, 每項作業都消耗一定的資源, 同時又有一定的價值量的產生轉移到下一作業, 直到顧客, 作業的轉移伴隨著價值的轉移, 最終產品是全部作業的價值集合, 作業鏈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鏈的形成過程。

2.3 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是構成成本結構的決定性因素。成本動因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范疇, 對于成本動因范疇有兩種互異而又互補的認識, 第一種認識是直接源于作業成本管理 (ABCM) 的作業范疇, 圍繞作業的概念而展開的微觀成本動因。第二種認識是從企業全局出發, 是從經營戰略意義高度來認識的宏觀成本動因。

包括以下兩種形式。

(1) 資源動因 (Resource Driver) 。反映了作業中心對資源的消耗情況, 是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心的標準。按照作業會計的規則: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 資源耗用量的高低與最終的產量沒有直接關系。通常將這種資源消耗量與作業量間的關系稱作資源動因。

(2) 作業動因 (Activity Driver) 。是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產品或勞務中的標準。也是將資源消耗與最終產出相溝通的中介, 通過實際分析可揭示哪些作業是多余的, 應減少的, 整體成本應該如何改善, 如何降低。

作業是資源和產品的一個中介, 一方面, 代表一定價值的資源通過資源動因軌跡到作業中心;另一方面, 作業的消耗又通過作業動因形成了產品成本, 最終將資源追溯到產品中, 形成了產品價值。

3 作業成本計算過程

作業成本計算是作業成本控制的核心, 其目的是為了給企業管理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成本信息。成本的領導性和有效性是企業競爭的關鍵, 因為管理部門需要準確的成本信息用于各種決策。作業成本控制不僅可以獲得較為準確、易于理解的獲利能力信息, 而且可以提供企業過程 (Business process) 的成本信息和企業各項主要作業的成本信息。作業成本控制的理論基礎是:企業產品的成本和價值不是孤立地產生的, 成本的發生是由各種資源耗費的活動 (或作業) 引起的, 是作業消耗資源:每種產品的成木將取決于各自對作業的需求量, 是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 作業導致間接成本的發生, 產品和間接成本相聯系的中介是作業。

3.1 作業成本計算過程

作業成本計算過程如圖1。

3.2 作業成本計算的特點

(1) 以作業為成本計算對象。

(2) 按成本庫歸集成本。作業成本計算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制造費用按多標準分配。在制造費用按成本庫歸集后, 再按引起制造費用發生的各種成本動因進行分配。分配標準不再局限于財務變量, 還使用了很多的非財務變量。能夠清晰的反映出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費用的來龍去脈, 大大增加了成本的歸屬性, 提高產品成本的準確性。

4 基于作業的成本核算

基于作業的成本核算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分析計算過程, 需要經過將總賬賬戶的成本全部分解為作業成本、根據動因對成本分類、確定作業中心、劃分作業層次、確定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量化成本動因、依據成本動因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或作業中心、將作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等步驟。

主要包括如下關鍵步驟。

(1) 確認和計量各類資源耗費, 將資源耗費價值歸集到各資源庫這一步驟只是價值歸集過程, 資源被耗費后, 直接將耗用價值計入各作業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 資源耗費價值總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內按資源種類歸集的, 即首先歸集到資源庫中。建立資源庫的目的是為了在確定資源動因之后, 按照各資源庫的資源動因, 將資源庫歸集的資源耗用分配到各作業中, 以便在確定作業動因后, 將其進一步分配到各產品上。價值歸集范圍一般視企業規模和作業組合狀況而定。

(2) 分析和確認作業分析和確認作業的過程中, 要分清服務和生產作業的各個環節, 作為計算作業成本和評價作業效果的基礎, 這個過程把組織的活動分解為一個個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基本作業。作業分析描述了企業所作的一切, 作業的分析和確認可借助作業流程圖及作業的整合和分解來完成。

(1) 作業流程圖。一個作業流程圖描述了組織內的作業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表1中是一些用來描繪作業流程圖的符號。

投入和產出的流向。

矩形框代表了分析中的系統的投入或產出的起點或終點, 它們構成了整個系統的邊界, 系統的起點和終點可以是人、公司、部門或其它系統。圓環代表作業, 他把投入轉化為產出, 任何作業都應既有投入也有產出。直線和箭頭代表系統起點、終點和作業間的投入和產出的流向。

(2) 作業的整合和分解作業由分配給人或機器的業務組成, 同類的業務便構成一個有特定功能的作業。所有相關的業務集合在一起, 以使作業易于操作, 這種把所有的同質的業務集合起來組成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作業的過程就叫整合。與之相反的過程就是分解, 把不同類的業務分為不同功能的作業。

(3) 確定資源動因, 建立作業成本庫, 將特定范圍內各資源庫匯集的價值分解分配到各作業成本庫中依據資源動因可把資源分配給不同的作業, 形成作業成本庫。所謂資源動因, 是指資源被各作業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資源動因反映了作業對資源的消耗狀況, 因而是把資源庫價值分解到各作業庫的依據。

(4) 確定作業動因, 分配作業成本至成本目標此步驟的目的是將各作業成本庫價值分配計入最終產品或勞務成本計算單, 計算完工產品或勞務成本。該成本計算步驟應遵循的作業成本計算規則是:產出量的多少決定著作業的消耗量, 這種作業消耗量與產出量之間的關系就是作業動因。

以上論述了基于作業的成本核算程序, 制約這一程序的關鍵概念是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合稱為成本動因。正是由于基于作業的成本核算體系在作業觀念指導下導入成本動因概念, 成本計算方法被改良了, 用改良后的方法計算出的成本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極大的提高了。

5 結語

企業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取決于包括成本在內信息的完備與準確與否。因此, 成本的正確性、及時性、相關性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由于作業成本法突破了傳統成本法的局限性, 是一種建立在全新理論上的更為客觀準確的成本計算方法, 那么, 一種新的成本計算方法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成本核算體系。建立企業的ABC成本核算體系, 是企業實踐作業成本法的基礎。

摘要:企業是現代微觀經濟的重要主體及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 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 企業能否生存及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于能否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在投資決策一定的情況下, 成本管理就是企業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內容。誰成本控制得好, 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就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投資或者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競爭的優勢。而成本控制的前提是正確成本信息的獲得, 只有正確或準確地知曉各項成本的構成及來源, 才能采取合適的措施控制成本。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成本核算體系,傳統成本法

參考文獻

[1] 李連軍, 王潤芳.作業成本法基本原理及其應用探討[J].財經問題研究, 2000, 11:20~24.

[2] 王平心, 靳慶魯, 柯大綱.作業成本法在中國企業的應用探討[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2000, 3.

[3] 焦躍華.現代成本控制戰略思想研究[J].財會月刊, 2000, 14:8~10.

[4] 王光遠.作業成本制:追求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J].中國審計, 2000, 9:50~51.

[5] 李定安, 孟祥霞.成本會計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 3.

作業成本法范文第5篇

作業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一直存在著理論上熱而實踐上冷的反?,F象。羅伯特·卡普蘭和史蒂文·安德森指出, 這主要是由于ABC本身存在著諸多不足:信息的訪談過程和調查過程耗時又耗錢;數據來源具有主觀性;數據的儲存、處理和報告成本高;與其他系統之間相互獨立, 無法從整體角度為企業提供盈利性分析的機會;系統難以根據商業環境 (如增加新業務、新銷售渠道、新顧客及定單多樣化等) 進行適時更新;忽略了潛在的未使用產能內容, 存在著理論缺陷。解決方法就是對ABC進行再度創新, 使用他們開發的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 TDABC) 替代ABC。

將TDABC與ABC進行對比可以發現, TDABC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創新之一:使用兩個時間參數代替ABC的資源成本動因率和作業成本動因率。

ABC需要計算兩個分配率:資源成本動因率和作業成本動因率。計算資源成本動因率是為了將資源費用分配到作業中, 計算作業成本動因率是為了將作業費用分配到成本核算對象中。由于作業數量是模型目的、企業大小和業務復雜程度的函數, 因此, 即使是一個小企業, 其作業數量也有30個以上;如果有5種資源和20個成本計算對象, 那么會計人員就要輸入3000 (5×30×20) 個數據;為了使成本的計算更準確, 還需要按照各種動因收集資料, 訪談相關人員, 調查資源的使用過程, 每月進行一次的這個過程既耗時又耗錢, 而且這個過程一般是通過查看當事人的統計記錄和要求當事人進行事后回憶的方式完成的, 基于人性的自利性和有限理性理論可以推斷, 以此所獲資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值得懷疑。由此計算的兩個分配率的準確性也將大打折扣。

TDABC的創新之處在于, 使用兩個時間參數代替ABC的兩個分配率。一是單位時間所投入的資源能力的成本, 或者稱為單位時間產能成本 (cost per time unit of capacity) , 它等于一個部門的總費用除以該部門員工的工作時間總數 (以分鐘為基本時間單位) ;二是產品、服務和客戶在消耗資源時所占用的單位時間數, 或者稱為作業單位時間數 (unit times of activities) , 即完成某項具體作業所應當消耗的時間 (也以分鐘為基本時間單位) , 它可以由管理人員憑借經驗估計取得, 或者進行實際觀察取得, 或者從企業現有的數據庫如ERP中獲得, 總之不必對當事人進行訪談和調查。兩個時間參數相乘, 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項作業的成本。

創新之二:使用基本時間等式簡化了ABC對不同作業的時間處理方法。

ABC對于不同作業的時間差異有兩種基本做法。一是按照收益對象將所有作業劃分為單位水平作業、批量水平作業、產品水平作業和維持水平作業四類, 以減少成本分配中非相關關系因素的干擾;二是假設同一作業庫中的作業具有同質性, 即假設它們所耗用的時間是相等的。第一種做法在理論上合理的, 但是實踐操作難度較大, 因為這四種作業的劃分與生產經營中的作業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 這種做法的應用還要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的約束。第二種做法本身就極大地脫離了現實。例如, 同樣是包裝作業, 需要空運的包裝、通過集裝箱運輸的包裝和零擔運輸的包裝之間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又如, 同樣是處理訂單作業, 對新客戶和對老客戶的處理時間是不同的, 通過信函處理與通過電話處理和通過網絡處理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此外, 這兩種做法也導致了ABC在適應環境變化上缺乏彈性, 因為它每調整一次都要按照ABC的程序重新運行一遍。

TDABC的創新之處在于, 它不需要將作業劃分為四類, 同時又能考慮到同一作業在不同情況下的時間差異性, 做法就是使用一個基本時間等式在一個步驟中解決所有作業的時間問題, 對于性質相同彼此有差別的作業直接在時間等式上增減一些變量或系數即可?;緯r間等式為:tj, k=β0+β1·X1+β2·X2+β3·X3+…+βp·Xp。其中, β0=作業j消耗的不變的時間, 取決于項目k的特征;β1=當X2, X3, …, XP保持不變的情況下, 時間動因1的單位時間消耗;X1為時間動因1, X2為時間動因2, …, Xp為時間動因p;p為決定完成j業務所需的時間動因的數量。例如, 一個化學制品發運部門需要將產品進行包裝后發給顧客。一項標準的業務過程僅僅需要0.5分鐘, 如果采用特別的包裝, 還需要6.5分鐘, 如果是空運, 再要增加0.2分鐘。這樣, 該部門的資源需要情況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時間等式表達, 即包裝時間=0.5+6.5{需要特別處理的情況}+0.2{需要空運的情況}。例如在上述例子中, 假設企業要為顧客發運一種特別的危險品, 為了計算作業成本, 就不必詢問包裝者花費在危險品上的時間比例, 直接在時間等式上增加一個變量即可。這時的新等式為, 包裝時間=0.5+6.5{需要特別處理的情況}+0.2{需要空運的情況}+30{處理危險品的情況}。

二、時間驅動作業法創新擴散性對比研究

TDABC的兩位創新者指出, TDABC比傳統的作業成本法簡單、更省錢但功能更強大, 屬于少見的免費的午餐。國內人士也對TDABC的應用前景普遍樂觀態度。但是, 在理論上具有創新性的成果不等于它具有當然的可擴散性, 當初的ABC是一個明證, 現在的TDABC又會怎樣呢?因此有必要研究TDABC的創新擴散性問題。

根據創新擴散大師埃弗雷特·M·羅杰斯的觀點, 創新擴散是指創新成果通過一段時間, 經由特定渠道, 在某一社會團隊成員中傳播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細化為認知、說服、決策、實施和確認五個階段, 每個階段中都存在著影響創新成果能否擴散的諸多因素。目前的各類實證研究已經證明, 創新屬性是對創新擴散影響最重要的也是最清楚的因素, 它對于創新擴散性的解釋力達到了49%—82%。創新屬性具體包括五個變量:相對優勢、相容性、復雜性、可試驗性和可觀察性。相對優勢就是指在創新成果采用者主觀看來 (不是理論上的認識) 一項創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具有的優勢, 它可以使用經濟因素、社會聲望、便利性以及滿意度進行評價;相容性是指一項創新成果與潛在采用者現有的價值觀、信仰、過去的經歷以及現實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成果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難易程度;可試驗性是指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一項創新能夠被試驗的可能性;可觀察性是指采用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到一項創新的結果。這五個方面與創新擴散性之間的關系見表1。

為了分析TDABC的創新擴散性情況, 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法, 將其與傳統成本會計系統和ABC進行了比較。具體做法是, 邀請兩位實業界會計人員和六位大學會計學教師對上述三種 (類)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擴散性進行模擬評價, 評價工具為Frank Lefley在2004年提出的戰略指數法。兩位實業界人士均有10年以上的會計從業經驗和3年以上的企業高級主管經歷;六位會計學教師的教齡均超過6年。戰略指數法是一種有一定影響的評價方法, 它使用了層次分析法的一些原理, 但比層次分析更簡單適用, 方法創新者的原意是將其應用于評價投資項目的戰略利益, 但是大家討論后認為, 此方法同樣可以作為本研究的工具。

評價的基本過程包括三步。第一步, 使用1-10代表五個創新屬性變量相對于創新擴散的重要性, 其中1為最低程度的重要性, 10為最高程度的重要性。大家經過集體討論后認為, 相對優勢和相容性對于創新擴散的重要性為10, 復雜性為5, 可試驗性為6, 可觀察性為9;將它們的得分值按照兩兩比較的方式記入表2。第二步, 利用幾何平均法, 計算出五個創新屬性變量的相對權重, 結果見表3。第三步, 在經過認真討論后, 再各自估計傳統成本會計系統、ABC和TDABC在創新屬性五個變量上的得分, 分值取1-10之間, 1為最低, 10為最高, 其中, “復雜性”是一個逆指標, 為了統一量綱, 我們使用“非復雜性”來代替;對這些分值按照幾何平均法處理后形成表4的左半部分, 將這些結果分別乘以表4得出的相對權重后得到表5的右半部分。加總后得到三種 (類)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擴散性分值:傳統成本會計為7.7886、ABC為3.8865、TDABC為4.0346。

從表4可以得出三個結果。其一, 如果只是從創新性的相對優勢角度看, ABC和TDABC具有絕對優勢, 但是從整體的創新擴散性角度看, 傳統成本會計系統得分7.7886>TDABC的得分4.0346>ABC的得分3.8865, 說明傳統成本會計系統的創新擴散性優勢更明顯。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實證中發現的這一現象:傳統的、簡單的管理會計方法比理論上推薦的優秀方法有更廣泛的應用面。其二, 盡管TDABC的得分高于ABC的得分, 但是它的絕對值和相對值都不突出。從絕對值角度看, TDABC的得分只比ABC高0.1481;從相對值角度看, TDABC的得分相當于傳統成本會計系統得分的51.80%, 而ABC的得分則相當于傳統成本會計系統得分的49.90%, 二者之間差異微小;這也表明, 如果說ABC的應用程度即創新擴散性不高的話, 那么TDABC在短期的創新可擴散性或采納速度并不比ABC樂觀。其三, 從創新擴散性角度看, 一項創新成果是否具有創新擴散的優勢, 不取決于它在理論上對于因果關系解釋力的高低, 而取決于其潛在采用者在主觀上認為它對于擬替代方法的相對優勢強弱;此外, 創新成果的創新性 (相對優勢) 只是該項成果能否被擴散的必要條件之一, 要提高其采納速度, 應當從多個方面努力。

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具有比傳統成本法提供更準確成本信息的優勢, 又具有比ABC更經濟、功能更強大的創新性, 似乎它沒有理由不被廣泛應用。但是結合創新擴散理論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 其創新擴散性并不比ABC強多少。盡管結論的可信度有待實踐證明, 但是從創新擴散理論視角研究管理會計理論在實踐中屢屢受挫的原因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 也能為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定位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埃弗雷特·M·羅杰斯著, 辛欣譯:《創新的擴散》 (第4版) ,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1]埃弗雷特·M·羅杰斯著, 辛欣譯:《創新的擴散》 (第4版) ,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2]楊繼良、尹佳音:《作業成本法的新發展——估時作業成本法簡介》, 《財會通訊》2005年第2期。[2]楊繼良、尹佳音:《作業成本法的新發展——估時作業成本法簡介》, 《財會通訊》2005年第2期。

[3]Frank Lefley, An Assessment of Various Approaches for Evaluating Project Strategic Benefits:Recommending the Strategic Index.Management Decision.2004, (7/8) .[3]Frank Lefley, An Assessment of Various Approaches for Evaluating Project Strategic Benefits:Recommending the Strategic Index.Management Decision.2004, (7/8) .

[4]Patricia Everaert, Werner Bruggeman.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odel[J].Cost Management.Mar/Apr2007.[4]Patricia Everaert, Werner Bruggeman.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odel[J].Cost Management.Mar/Apr2007.

[5]Robert S Kaplan, Steven R Anderson.The Speed-Reading Organization[J].Business Finance.Jun2007.[5]Robert S Kaplan, Steven R Anderson.The Speed-Reading Organization[J].Business Finance.Jun2007.

[6]Robert S Kaplan, Steven R Anderson.The Innovation of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J].Cost Management.Mar/Apr2007.[6]Robert S Kaplan, Steven R Anderson.The Innovation of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J].Cost Management.Mar/Apr2007.

上一篇:英語作業下一篇:高空作業平臺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