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

2024-02-16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計量 文獻綜述

1931年美國厄特馬斯公司對杜羅斯會計師事務所一案,是注冊會計師重視審計風險的一個劃時代的案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西方各國控告注冊會計師的訴訟案件急劇增加,注冊會計師面臨“訴訟爆炸”時代;在我國,雖然從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至今只有30余年的歷史,但也經歷了“ST鄭百文”“銀廣夏”等一系列重大法律訴訟案件。這些案件都在提醒著注冊會計師行業:審計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審計風險計量是在審計風險確認的基礎上對審計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它為審計風險的管理、控制和在實務中的運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如何正確地計量審計風險,也逐漸成為審計界研究的焦點。

一、國外審計風險計量研究文獻綜述

(一)關于審計風險內涵的研究

在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審計風險的定義,是由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ICPA)在1983年公布的。AICPA第47號審計準則規定: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無意識地對含有重大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發表適當的意見的風險。1991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第6號審計準則定義審計風險為:當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時,注冊會計師卻出具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風險。此外,也有不少國外學者對審計風險做了定義。如A.D.Woodhead(1992)認為,審計風險就是注冊會計師在檢查了有效的財務信息后發表不正確的審計意見的風險;AlvinA.Arens等(1994)認為,審計風險是在財務報表事實上有重大錯誤時而審計師認為財務報表真實公允,并因此發表了無保留意見的風險。

(二)關于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Aldesley(1989)認為,審計風險計量模型不僅能夠幫助審計人員辨別審計實施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為判斷審計人員是否實現其目標提供了判斷標準。國外學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審計風險模型的理論研究。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審計終極風險模型,即:終極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抽樣風險+非抽樣風險)。1981年,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ICPA)發布的第39號準則公告《審計抽樣》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和詳細測試風險等四個子風險組成,其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表示財務報表中發生重大錯誤的風險,分析性檢查風險和詳細測試風險表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誤未被發現的風險。1983年,AICPA在第47號審計標準說明《審計業務的審計風險和重要性》中對審計風險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審計模型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由于該模型涵蓋了主要審計風險要素,并表明了其間的數量關系,便于計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國際上大多數審計組織及會計師事務所采用,修訂前的國際審計準則以及中國的獨立審計準則都采用了該模型。該模型也被稱為傳統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2003年,修訂后的國際審計準則提出了全新的審計風險模型,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并為綜合風險,用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表示,認為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風險評估程序,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根據評估結果進一步設計和實施審計程序,以控制檢查風險,將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該模型也被稱為現代審計風險計量模型。但目前最受關注的仍是1983年AICPA提出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

Robert D.Allen等(2006)通過對審計風險計量相關文獻研究后得出,對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是將該模型用作對審計風險概念性的判斷,還是用作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的精準計量。若作為概念性的判斷,該審計風險模型在審計計劃階段則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并且已經被公眾監督委員會(POB)或其他領域廣泛運用;但是若作為精確計量審計風險的公式,該風險模型還有很大的局限性,還有待進一步地完善。

(三)關于改進審計風險計量模型的研究

William R.Kinney在1989年對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做了改進,提出AuR=APR×AR×TD,他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整合為已評估的首要風險(Assessed Prior Risk),并將檢查風險分解為分析性檢查風險(Analytical Procedure Risk),以及在實質性測試中未能發現細節問題的風險(Substantive Test of DetailsRisk)。

Sennetti(1990)提出AR=IR×CRR×AR×DR的風險計量模型。在該模型中,CR表示的是審計人員過分依賴內部控制的風險,并非內部控制自身的風險,AR表示實施的分析性審計程序無效的風險,DR表示的是實質性測試未能發現明顯重大錯報的風險。他認為,審計人員會依據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決定是否采用后續的分析性審計程序,因此,會存在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過分依賴的風險。

Skerrattand,Woodheaz 1992年提出的風險計量模型:AR=IR×CRR×CR×AR×DR。其中,CRR表示內部控制無效的風險,CR表示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錯誤評價的風險。他們認為,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選擇和實質性測試的內容都是以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為前提的。AR表示分析性審計程序無效的風險,DR表示的是實質性測試未能發現明顯重大錯報的風險。

二、國內審計風險計量研究文獻綜述

(一)關于審計風險內涵的研究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6)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和一般原則》中關于審計風險有以下表述:“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但國內多數學者認為,審計風險就是審計主體損失的可能性。如徐政旦、胡元春(1998)曾提出,完整的審計風險應是審計過程的缺隙導致結果與實際不符而產生損失或責任的風險。王廣明(2001)將審計風險定義為由于審計意見是否恰當的不確定導致的承擔法律責任(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蔣硯章等(2004)認為,審計風險除了包括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漏報的風險和注冊會計師經過審計后發表不恰當意見的風險外,還應包括發表不恰當意見的審計報告引起訴訟賠償的風險。因為,發表不恰當意見的審計報告引起訴訟賠償是審計風險的最終表現形式,且賠償金額是審計風險計量的重要依據。徐泓等(2007)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在審計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損失的可能性,因此審計風險的計量就轉化為損失的計量。

(二)關于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AICPA發布的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首先評估被審計單位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理地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從而確定實質性的性質、時間、范圍,達到將審計風險降低到接受的低水平。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通過對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分析,指出其不足之處??傮w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固有風險難以界定和評估。辛金國(2000)認為固有風險是在不考慮內部控制結構的前提下,企業整體財務報表和賬戶余額及業務類別上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影響固有風險的因素是極其復雜,目前還沒有一種理想的方法解決多因素固有風險評價問題。蔣敏(2013)認為,固有風險的評估可操作性低,且假設不存在內部控制的前提下單獨評估固有風險難度很大,實務中往往為了謹慎性原則將固有風險假設為高水平,這樣使注冊會計師對固有風險的評估流于形式。王素梅(2005)也指出,注冊會計師運用傳統風險模型對企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評估時,遭遇了只能定性無法定量的尷尬境地,審計人員很難對固有風險作出準確評估,往往只能將固有風險簡單地確定為高水平。

2.控制風險評估結果的可信任度低。郭莉(2006)認為,控制風險的評估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和管理舞弊問題,當企業管理當局串通舞弊時,內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注冊會計師不把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騙,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和舞弊行為。蔣敏(2013)也認為當內部控制不存在或失效,如管理層串通或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控制測試是無效的,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審計失敗。

3.對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反映不夠全面。周家才(2001)認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僅從審計的過程上把審計風險劃分成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三個因素,未能從審計過程之外分析審計風險產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而實際上,審計風險是審計內環境與審計外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蔣硯章等(2004)認為,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一方面沒有考慮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經營風險雖然與審計業務的質量沒有關系,但使會計師事務所遭受法律訴訟的可能性較高;另一方面,也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且在各項環境因素中,法律環境是最主要的,可以近似地替代所有因素的綜合影響。

(三)關于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研究

張連起、丁勇(2004)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1.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張龍平(2005)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并規定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是首要的必要審計程序,這為整個審計工作找到了正確的起點及導向,并為發現重大錯報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及方向。蔣敏(2013)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放在首位,而不是就未能評估的風險盲目進行審計測試,明確了審計工作的起點和方向。

2.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審計風險。張龍平、聶曼曼(2005)認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規定必須針對財務報表整體層次和認定層次分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采取不同應對措施,力保所獲取審計證據的充分、適當性。郭莉(2006)也認為,新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整體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將識別出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的錯報聯系起來,考慮風險的重大性和可能性,為注冊會計師從整體上把握和控制審計風險提供了基礎。

3.改進了審計業務流程?,F代審計風險準則依據審計風險兩要素模型,把審計業務流程和程序分為風險評估程序、控制測試以及實質性測試。郭莉(2006)認為,新模型下注冊會計師會首先花大力氣去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再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能夠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

(四)關于改進風險模型的研究

1.引入舞弊風險因素。孫玉濤(2014)認為引起會計報表虛假的因素除了“錯報”以外,還有“舞弊”。“錯報”強調的是原因,沒有明顯地把“舞弊”包含在內。因此,他將“舞弊風險”劃分為“管理當局舞弊風險”和“員工舞弊風險”,提出了審計風險=管理當局舞弊風險×檢查風險+員工舞弊風險×檢查風險+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的風險計量模型。陳志強(2005)也提出同樣觀點。

2.引入報告風險因素。楊朔(2009)在基于博弈論模型上將報告風險引入審計風險模型,他認為重大錯報是審計風險存在的基礎,而不是引起審計風險存在的因素,所以應該把重大錯報風險剔除。報告風險是指審計人員發現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財務報表有重大錯報時,不予披露的可能性。改良后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檢查風險×報告風險。秦海清等(2004)也曾提出,注冊會計師有可能在利益的驅動下故意出具與審計結果不同的審計報告,因為虛假報告而受到損失的報表使用者,是否會起訴注冊會計師也有其不確定性,本著謹慎性原則將法律風險定義為1的前提下,將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改良為審計風險=報告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3.引入法律訴訟風險因素。石勇(2008)認為,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若因過失或欺詐等原因而未能發現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則應根據其影響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將審計模型重新表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法律風險系數,法律風險系數最終是誰可以起訴注冊會計師、訴訟的門檻要求、賠償責任等三個因素的乘積。周家才(2002)也對傳統的審計風險計量模型補充了訴訟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訴訟風險,他認為如果沒有人起訴追究審計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無須承擔任何損失,即使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審計風險實際上也為零。

4.引入環境風險因素。由于不同的國家法律和人文環境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風險評估時,不能不考慮到區域間的環境差異性風險。宋小明(2007)加入對環境因素的考慮,用“偵知風險”代替“檢查風險”,并加入“意見表達風險”,得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偵知風險+意見表達風險)×審計環境風險。張楚堂(2001)提出:審計風險=意見風險+環境風險。他認為意見風險和環境風險之間沒有影響所以是疊加的關系,其中意見風險=發表不恰當意見的概率×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條件下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

三、總結與展望

審計風險是審計工作的開始與歸宿。注冊會計師通過運用審計風險計量模型定量地計量審計風險,并根據審計風險計量結果調整審計程序,從而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最終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效果。雖然審計風險的計量對審計實務工作能夠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多數情況下注冊會計師仍是依靠職業經驗和專業知識對審計風險要素進行評估,依靠數學模型進行的審計風險計量卻很少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因此,或許以后審計風險計量的研究可以關注一下幾點:一是審計風險計量模型在實務工作中如何運用;二是是否存在非財務因素相關的審計風險;三是審計風險計量模型運用的限制條件等。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第2篇

1 數據來源及統計方法

1.1 數據檢索源及方法

以“中國知網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 ”的“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 該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收錄國內9100多種重要期刊, 來源覆蓋率99%, 全文文獻總量3252多萬篇, 文獻收全率達99.9%, 保障了本文數據來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高級檢索方式, 以“社區”、“健康教育”為篇名關鍵詞, 采用邏輯詞“并且”連接, 對數據庫中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所收錄的全部期刊進行“精確匹配”檢索, 共檢索到社區健康教育類論文1196篇。

1.2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 將文獻檢索結果作為輸出數據, 利用Excel 2003統計, 并以論文發表時間、發表篇數、來源期刊、作者所在機構、論文研究領域及主題為項目逐項進行分析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社區健康教育文獻的時間分布

分析文獻的時間分布, 有利于把握我國社區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圖1示, 2000年至2009年, 社區健康教育類的論文總量逐年穩步增長, 年均增長20.9篇, 增長率為20.3%, 但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的核心論文共86篇, 僅占論文總量的7.20%。圖2示, 歷年核心論文率均不高, 可見雖然發文總量逐年上升, 但論文質量卻并沒有提高, 提示在關注論文數量的同時應保證論文質量, 只有質、量并重, 才能有效提高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

2.2 社區健康教育文獻的期刊源分布

分析期刊源, 有助于找出該領域的主要期刊, 為學科建設發展和國家政策制定提供核心信息來源。表1所示為2000年至2009年間發表關于社區健康教育論文量超過10篇的期刊共23種, 共493篇, 占論文總量的41.22%, 這些期刊是我國當前社區健康教育信息的主要來源。

2.3 社區健康教育文獻作者的機構分布

分析文獻作者所在的機構, 有助于了解該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及科研人才的分布。按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分為六大系統進行統計, 結果如表2所示, 我國當前公共衛生事業并未得到全面的發展, 衛生工作分工不明, 社區健康教育仍由醫院承擔, 提示我們在開展衛生工作時, 應根據不同機構的主要職能合理分工, 使他們各司其職。

2.4 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領域分布

社區健康教育包括城市和農村兩方面。由于各地社區健康教育開展時間及政府投入不同, 我國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健康教育發展情況很不平衡[2]。統計結果顯示, 2000年至2009年期間, 城市社區健康教育文獻為1141篇, 占95.40%, 而農村僅有53篇, 占4.43%。另外, 還有2篇關于虛擬社區健康教育的文獻, 虛擬社區是網絡時代衍生的一種具有網絡性和互動性的新型社區, 其出現已經引起研究者關注[3]。

2.5 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分布

通過對篇名和關鍵詞做統計分析, 可了解我國社區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和研究熱點, 結果如表3所示。

(1) 社區健康教育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部分由社區護士承擔, 而由于護理人員主客觀方面的原因, 社區護理健康教育存在諸多問題[4]。因此, 在消除社區護理工作弊端的同時, 應擴大我國健康教育的覆蓋面, 在國家、省、市三級社區健康教育網絡的基礎上, 建立以市健康教育所為中心、區縣健康教育機構為主導、社區醫生為骨干、社會專兼職人員為基礎的立體健康教育網絡[5], 讓社會各界人士均參與社區健康教育工作。 (2) 提高老人生活質量, 減少發病率已經成為社區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各項慢性病的發生率正在提高,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經成為社區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對重點疾病進行教育的同時, 還應兼顧其他方面, 如傳染病、職業病及慢性病的防治等[6]。 (3) 健康教育效果評價可以反映出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 有助于研究者找出薄弱環節, 為教育計劃和方法的改進提供參考。如表3所示, 社區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已經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 說明研究者已經意識到效果評價的重要意義。

3 小結

2000年至2009年間我國社區健康教育研究有以下特點: (1) 社區健康教育論文總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但發表在核心論文數量不多; (2) 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醫院, 而非專門的公共衛生機構; (3) 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領域仍集中在城市, 農村方面研究極少, 且網絡時代產生了新的研究領域—虛擬社區; (4) 社區健康教育工作仍主要由護理人員承擔, 對象主要是老年人, 內容主要集中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上, 對社區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成為研究熱點?,F階段我國社區健康教育雖然已經起步且形成了廣泛的基礎, 但總體上仍與國際健康促進發展存在較大差距[7], 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社區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不足, 在現有基礎上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 開展廣泛深入而有重點的社區健康教育, 促進我國公民的健康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摘要:以“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數據源, 采用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 對我國2000年至2009年發表的關于社區健康教育文獻進行檢索, 從論文的時間分布、期刊源分布、研究機構、涉及領域和研究熱點進行分析, 探討10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狀況、發展動向及趨勢。

關鍵詞:社區,健康教育,文獻計量學

參考文獻

[1] 吳瑜瑜.我國社區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J].當代醫學, 2010, 16 (25) :24~25.

[2] 章莉莎, 魏艷芳, 胡兆琴.我國社區護理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護理, 2007, 13 (10) :972~974.

[3] 馬穎, 傅華, 江月英.網絡時代健康教育應關注的領域—虛擬社區[J].中國健康教育, 2008, 24 (4) :296~299.

[4] 宋桂杰.社區護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分析和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 (15) :273~274.

[5] 陳清蓉, 王靜, 陳啟超.基層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討[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06, 17 (4) :120~121.

[6] 鄧紅梅.充分發揮健康教育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 7 (29) :7154~7155.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第3篇

一、 數據采集

(一) 檢索策略。本文選取論文收錄量最全面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數據來源, 考慮到文獻的學術質量, 本次檢索的數據庫僅選擇了知網里面的“期刊”“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國內會議”“際會議”五個數據庫, 以“篇名”為確保精確結果的檢索點, 檢索式為 “‘高校+檔案’or‘高校+文件’or‘高等學校+檔案’or‘高等學校+文件’or‘大學+檔案’or‘大學+文件’”檢索時間截止到2014-12-31。本次檢索共檢索到13065條記錄。鑒于知網每次最多只能顯示6000條記錄, 筆者將檢索時間段劃為三個階段, 采用“導出/參考文獻”中的“自定義 (支持需輸出更多文獻信息的查新等用途) ”功能, 選中題名、作者、單位、文獻來源、關鍵詞、年份等六項信息, 導入到Excel表中。

(二) 數據處理。筆者發現, 在檢索出來的13056篇文獻中, 包含了不少檔案學專業教育相關文獻, 包括高校檔案專業成立、招生公告、專業教育、課程設置、學生就業、院系成立及周年紀念活動、檔案學系教師專訪等不相關論文。筆者采用逐條瀏覽手工刪除方法, 排除此部分數據, 然后得到最后文獻數量為12714。筆者將所有數據進行篩選、排序、分列, 完成數據分類及規范化, 然后進行數據統計, 得到最終需要的數據。

二、數據分析

(一) 文獻增長規律。從收集的數據來看, 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只有2篇, 分別是1956的《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和1979年的《浙江大學文書處理與檔案工作制度》, 前者指出學校文件材料不同于普通文件材料, 應該需要采取公元年度和學年度相結合的劃分方法, 后者則是《檔案工作簡報》轉載的浙江大學黨委文件。從上世紀80年代起, 關于高校檔案工作的文獻開始逐年緩慢增加, 年均發文量12篇, 這說明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處于萌芽起步階段。隨后上世紀90年代增長幅度變大, 文獻數量增加, 年均發文量到113篇, 研究進入穩步前進階段。而進入本世紀后, 文獻數量則極速上升, 到2009年達到小高峰, 年發文量達1137篇, 這與2008年9月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頒布的《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有密切關系, 管理辦法掀起人們對高校檔案的關注熱潮。隨后在2010年略微停頓后, 文獻繼續呈上升趨勢, 每年發文量均在1100篇以上, 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 期刊分布。筆者通過統計, 在檢索出的12714篇文章中, 有62篇文章沒有文獻來源, 剩下的12652文章來自共1908種期刊。根據布拉德福定律, 將這1908種期刊劃分三個區, 使每個區文獻數量大致相等, 均為4217篇, 這樣核心區有15種期刊, 相關區193種期刊, 邊緣區1700種期刊。三個區域的期刊數量比為1:12:113, 用布拉德福定律的結論來衡量, 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論文的相關期刊區論文數量偏大, 這是因為發文數在124篇的期刊既分布在核心區, 又分布在相關區。表2.1列舉出了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期刊。

注:帶*為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詢系統中查詢到的核心期刊。發文數量在5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文章5746篇, 占所有文獻的45%, 而其中核心期刊12種, 發文量2523篇, 占其中44%, 從數據來看, 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文獻質量較高。

(三) 作者及作者單位分析。通過統計作者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量, 可以掌握高校檔案工作研究人群和研究機構分布的特點, 了解在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和核心機構。表2.2和表2.3分別列舉出了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從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分布來看, 研究高校檔案工作的主要是來自高校檔案館或者檔案室的一線工作者。筆者發現, 在這些作者和單位中, 很少有國家985、211高校, 這說明我國一些重點高校對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較少, 同時這些作者和單位中, 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較少, 這說明我國缺乏對高校檔案工作方面專家或者深入研究的學者。

此外, 為了衡量作者的合著規模, 本文引用了邱均平教授期刊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這兩項指標。表2.4本次研究附作者信息的12618篇論文集合的著者總數達15903位, 平均每篇文章的作者數為1.26。其中, 獨著論文占全部論文的80.6%, 比例很高, 這說明獨著仍是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式;而對于合著, 2人合作率為14.4%, 占總合作率19.4%的70%以上, 因而2人合作是主要的合作方式, 3人及以上的合作偏少。以上數據說明, 雖然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傾向, 但是合作的比例和合作團隊較小。

注:在本文的12714篇統計對象中, 有96篇文章沒有標明作者, 無從統計作者數量, 因此本次統計論文為12618篇。

(四) 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 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 能鮮明而直觀地表述文獻論述或表達的主題, 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 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

筆者通過排序、計數、去重后, 共得到13117個關鍵詞, 然后對關鍵詞進行手工分類, 將出現次數在2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整理, 將同義詞和相關的詞集合到一起, 剔除一些出現頻率極高卻沒任何意義的詞語, 如“高校/高等學校/高等院校 (3394次) ”“檔案管理/高校檔案管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 (2892次) ”“高校檔案/學校檔案/檔案 (2495次) ”“檔案工作/高校檔案工作/學校檔案工作 (1585次) ”, 然后對剩下的詞頻在15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分類, 得到表2.5:

從表2.5可以看出, 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個方面, 分別是高校檔案工作管理對象研究、檔案管理工作本身研究、信息化研究、利用服務研究、信息開發研究、隊伍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檔案工作重要作用研究、檔案工作性質研究及問題和策略研究。

總體上看, 這些關鍵詞基本上囊括了高校檔案工作的絕大部分內容, 并且比較注重檔案的開發利用和服務, 同時也注重高校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 但我們從表中依舊可以發現如下一些問題:

1.高校檔案研究較多的是人事、教學、科研等檔案, 但對照片檔案、聲像檔案等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研究較少;

2.檔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歸檔的各個環節, 對歸檔后的保管及安全問題研究較少;

3.檔案信息化研究方面, 對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高;

4.高校檔案工作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研究較少。

結合表中顯示的研究重點和熱點, 再進一步分析數據, 筆者發現當前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的研究;

2.安全問題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3.高校檔案館體制改革及創新;

4.高校檔案館網站建設及服務;

5.高校檔案館文化建設功能及教育功能研究;

6.高校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拓展;

7.高校檔案學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8.高校檔案工作者隊伍建設及激勵機制研究等。

摘要:本文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 以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論文為統計對象, 采用文獻計量的分析方法, 對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文獻的增長趨勢、研究機構、研究學者、期刊分布、研究重點和熱點進行統計分析, 揭示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現狀, 預測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趨勢。

關鍵詞:CNKI,高校檔案,文獻計量,作者,機構,期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Z].2009-9-1

[2] 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J].檔案工作, 1956:4-8

[3] 浙江大學文書處理與檔案工作制度[J].檔案工作簡報, 1979:12-16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第4篇

一、數據搜集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國知網 (CNKI) 為文獻檢索系統, 選擇主題檢索方式, 檢索了重點期刊中1999-2017年間與“制造業服務化”或“產品服務系統”等相關的主題共683條。剔除非相關文獻以及重復文獻, 選取304篇文獻為初始數據。本文以文獻計量法、共詞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分析。數據處理使用了Excel2016和CiteSpace4.0軟件。

二、研究現狀

(1) 文獻數量, 1999年, 國內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剛剛起步。2005年之后總體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但總數仍然偏少, 我國關于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依舊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離相對穩定的成熟期還有較大的距離。

(2) 期刊分布, 經統計, 國內學者對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涉及123種期刊。載文量最高為《科技進步與對策》和《工業工程與管理》。而管理學頂級國內期刊《管理世界》載文量為3篇??梢娭圃鞓I服務化研究已經有所深入, 但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 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3) 研究機構, 合并重復后共227個研究機構。發文量在10篇以上的研究機構均為高等院校, 是研究制造業服務化的核心機構。在地區分布中, 這些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上海、西安、江蘇等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蘇兩地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而西安則一直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鎮, 加之這些地區優秀的教育水平與科研條件, 容易形成“校企合作”的氛圍, 從而凝聚成知識結晶。

三、當前研究熱點

將1999-2017年間發表304篇國內論文的題錄數據輸入Citessppaaccee軟軟件件中中, , 得得出出關關鍵鍵詞詞共共詞詞情情況況。。關關鍵鍵詞詞出出現現的的頻頻次次和和中中心心度度越越高高, , 說說明明其其代代表表問問題題的的熱熱度度越越高高。。

合并同義詞后, 對生成的高頻次關鍵詞進一步分析如下:

(1) 制造業服務化的理論發展

國內制造業服務化的關鍵詞主要集中于“服務導向”、“競爭優勢”、“產業轉型”、“產品服務系統”等。這一時期國內制造業服務化剛剛起步, 主要在概念, 模式, 途徑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劉繼國 (2006) 綜合分析國外制造服務化概念, 率先將服務化概括為投入和產出服務化兩個層次;孫林巖等 (2007) 首次定義了服務型制造, 宋高歌等 (2007) 初步定義了產品服務系統。針對制造業服務化的模式、途徑、影響因素和挑戰, 學界主要采用理論模型以及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討論。安筱鵬 (2012) 結合案例細分四種服務化模式;簡兆權等 (2011) 通過價值鏈理論闡述了路徑;孫林巖等 (2004) 認為集成服務平臺能引導制造企業集群形成合理的產業轉型。

(2) 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間融合

該熱點產生于“產業融合”、“服務增強”以及“價值鏈”等關鍵詞。以定性分析為主, 研究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段煉等 (2011) 討論了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服務化的融合關系;羅建強 (2013) 指出了延遲策略融入服務的可能性;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正走向融合的新時代。藺雷和吳貴生 (2007) 揭示出國內制造企業服務競爭的現狀和基本特點, 界定了服務增強。

(3) 制造企業績效

該熱點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正向績效的研究, 二是負向績效 (服務化“悖論”) 研究, 羅建強 (2012) 肖挺 (2014) 李靖華 (2015) 等結合不同研究領域的相關理論及模型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 指出了服務化績效的作用結果并闡述了原因。

四、未來研究熱點展望

在Citespace軟件整理的關鍵詞共詞中出現了“再制造”、“服務衍生”、“制造企業”等低頻詞, 這些低頻詞可預測未來研究熱點。再制造通過高級形式的循環利用直接實現資源的節約減量化, 制造業服務化則以服務提供的方式間接減少資源的消耗。再制造和制造業服務化怎樣共同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仍待研究。同時, “服務衍生”、“制造企業”等關鍵詞顯示出學者們的研究在向微觀企業層面的轉變。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 過去10年間國內學術界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 但與國外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 存在如下三方面問題: (1) 理論研究亟待深入, 現有研究多為對制造業服務化的籠統表述, 甚至尚未形成統一意見。后續研究當系統研究制造業服務化的規律、模式和挑戰。 (2) 實證研究嚴重匱乏, 國內學者對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停留在“理論研究”、“案例分析”層面, 缺少實證數據支持, 從而研究結論較為宏觀。 (3) 互動研究實為熱點, 制造業服務化涉及經濟、管理、心理等多個學科。應注重各個學科間知識融合, 完善制造業服務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CNKI中國學術文獻出版總庫收錄的期刊1999-2017年發表的關于制造業服務化的文獻為基礎數據源, 利用文獻計量法分析國內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現狀及主題。

關鍵詞:制造業服務化,共詞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參考文獻

[1] 劉繼國.制造業服務化帶動新型工業化的機理與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 2006 (6) .

[2] 宋高歌, 黃培清, 宋向前.產品服務系統中的契約結構選擇[J].統計與決策, 2007 (24) .

[3] 安筱鵬.制造業服務化路線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

[4] 簡兆權, 伍卓深.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與動力機制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2) .

[5] 孫林巖, 李剛, 孫新宇, 等.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CIMS[J].中國機械工程, 2004 (4) .

[6] 段煉, 趙德海.現代服務業、制造業服務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J].科學管理研究, 2011 (4) .

[7] 羅建強, 趙艷萍, 程發新.我國制造業轉型方向及其實現模式研究——延遲策略實施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3 (9) .

[8] 藺雷, 吳貴生.我國制造企業服務增強差異化機制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6) .

[9] 羅建強, 楊慧.面向服務型制造延遲策略實施對客戶價值創造的影響[J].工業工程與管理, 2012 (5) .

[10] 肖挺, 聶群華, 劉華.制造業服務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制造企業的經驗證據[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 (4) .

文獻計量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態化學計量學目前研究十分迅猛,已經成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但是目前對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文獻計量學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本文利用中國知網基礎數據庫,以“生態化學計量學”為檢索主題詞,分析2010年-2021年間國內發表文獻量、主要研究學者、研究機構、資助基金、主要期刊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從2012年-2020年,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文獻數量呈現快速增加;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和陜西師范大學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結構;3) 《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和《生態學雜志》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領域的重點期刊。本研究成果可以給相關科研工作者一定的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生態系統;文獻計量;研究趨勢;生態化學計量

生態化學計量學(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新興的一門科學,從生態化學計量學經典著作《生態化學計量學:從分子到生物圈的元素生物學》的發表,標志這門科學的誕生 [1]。

而著名生態學家Sterner和Elser發表在生態學經典雜志Ecology 和Oikos上的兩篇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論文以后,生態化學計量學正式成為生態學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分支[2]。

生態化學計量學針對于探索生態系統間化學元素的比例和生態平衡,該門科學為研究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手段[3-4]。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主要研究生態系統中碳、氮、磷之間的比例關系,目前已經在植物養分循環、生態系統限制性元素、生態系統比較分析以及全球變化下大氣-植物-土壤間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5]。由于我國生態計量學研究發展較國外比較緩慢,近20年來,中國科研工作者對生態化學計量學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發表了大量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論文和成果,主要針對于自然生態系統中元素的循環以及動態平衡進行了分析和探索?;诖?,本文擬對國內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進行文獻方面的梳理。

文獻計量學主要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或者研究熱點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6]。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可以清晰的對某一研究目標進行可視化的分析,從而對該研究目標的研究現狀和發展進行分析和判斷[7]。文獻計量學對于了解科研動態、前沿,方便科研工作者快速掌握自己研究領域研究動態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科研工作者的青睞,目前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科研工作者通過利用文獻計量分析,可以快速有效的

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群體、主要研究結構以及當前的研究熱點和趨勢,從而對自己的科學研究給予支撐。鑒于此,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對于生態化學計量學中的研究動態進行分析,探究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為從事該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相關的學者和師生提供文獻計量學方面的參考和借鑒。

1  數據來源與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為數據源,高級檢索國內文獻“(生態化學計量學) or (生態化學計量)”,檢索方式采用“主題詞”,檢索時間為2010—2021年,通過知網的檢索后,對于和生態化學計量學無關的文獻去掉,本次檢索共獲得有效文獻數為889條,檢索文獻按照文獻量、發表作者、研究機構、主題熱點、來源基金等數據分別獲取前20條數據,然后倒入到EXCEL中,數據采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相關文獻數量分析

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以生態化學計量學為主題詞共獲得有效文獻889篇,按照發表時間來看(見圖1),從2010年-2021年,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發表文獻量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從整體來看,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發表文獻數量可以分為2個階段。從2010年到2011年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內學者對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從2012年到2020年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時期,國內學者對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呈現出迅速增長階段,2012年發表論文565篇,而到了2020年,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文獻數已經達到1530篇。2021年截止到5月,國內也已經發表了549篇。這說明國內科學家已經從最初的起步階段通過短短10年的研究,就呈現快速發展勢頭,也說明生態化學計量學得到了國內生態學家的關注。

2.2  研究機構分析

從研究結構的分布來看(見圖2),我國前20所結構都發表論文13篇及以上,其中最為主要的研究機構是高校,其次為各大科研院所。從圖2可以看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表了78篇,明顯領先于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次是中國科學院和陜西師范大學,分別發表研究論文52篇和39篇。寧夏大學、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分別位列3-5位。這可以看出,這幾所研究機構是國內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核心研究機構之一。除此以外,從事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結構主要還是以農業和林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其它一些綜合性大學由于專業領域的限制并不主要,因此可以看出目前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還是集中于農林為主的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但是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科研科研工作者的流動增加,未來一些綜合性大學的研究也會逐漸增加起來。

2.3 發文作者分析

對發表文獻的作者進行分析,從圖3可以看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陳云明共發表論文20篇,位列第1名,第2名到第5名的作者分別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楊,貴州師范大學安韶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喻陽華、以及來自寧夏大學的余海龍和黃菊瑩、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陳雙林。這些學者是目前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核心學者。而且我們研究也發現,有些學者,例如曹楊和陳云明分別在不同的結構中任職,這說明中國的研究結構中目前也開展了相關的合作研究。

2.4  發文期刊分析

由表1可知,《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和《生態學雜志》在文獻刊登數量方面排在前3位,刊登文獻數量分別為82、38、32篇。

我們對刊登生態化學計量學最多的14個雜志進行分析,目前國內刊登最多的前三個雜志為《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和《生態學雜志》,截止2021年為止,分別刊登了82、38、32篇論文。從該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可以發現,前14個雜志的影響因子超過2.0的有2個,影響因子在2.0-3.0之間的有6個,其中《生態學報》的影響因子為3.763、《植物生態學報》的影響因子為2.840、《生態學雜志》的影響因子為3.097。但是從期刊的類型來看,研究生態化學計量學的雜志主要還是以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類的雜志為主,目前綜合性的雜志發表的論文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種大學學報上,這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學者還是更喜歡將論文投稿到專業的期刊上,未來其他綜合性的雜志也可以廣泛收錄生態化學計量學的論文,加快提高生態化學計量學的影響范圍。

2.5  發文基金分析

從發表文章的資助基金來源來看(見表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資助率最高的項目,共有399篇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占所有文章數的58。6%,資助率排在第二位的項目是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有81篇論文獲得了該項目的資助,排在第三位的項目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共有37篇論文獲得了該項目的資助。從這可以看出,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主要受到了國家層次基金的資助,這也從側面說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在我國生態學的研究中目前受到了充分的關注和重視,可以預見未來我國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會快速發展,逐漸趕超國外水平。

2.6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可以反應某一研究領域研究熱點的研究詞匯,如果該詞匯出現數量多,既可以看作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該關鍵詞[17]。本研究對所有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將出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國內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關注熱點是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359)、化學計量特征(190)、生態化學計量(178)、氮(47)、磷(81)、碳(77)、碳(77)等。近20年來,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從一開始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化學元素的循環,逐漸擴展到以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作用為主。從整體來看,目前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圍都比較廣泛,涉及到了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

3  結論

從之前的文獻分析來看,目前關于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進展和趨勢已經有學者進行過總結和概況[8-9],但是關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論文目前還并未發表。作者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近10年來發表的有關生態化學計量學的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從發表年限、文獻數量、發表雜志、主要研究機構和主要研究熱點等方面對生態化學計量學進行了系統分析。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10-2021年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發表論文數量呈現出顯著增加的趨勢。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熱點分析可以得出,目前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從之前的自然生態系統碳氮磷等元素循環研究逐漸擴展到以全球變化條件下森林、濕地、草原、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生物體與自然環境間的元素變化特征。研究結構發現,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和陜西師范大學是發表文獻數量最多的研究機構,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重點高校,在生態環境、林學、農學研究等領域具有十分雄厚的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而中國科學院是我國科研水平最高的科研院所,代表了我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陜西師范大學是一所西部師范類綜合高校,可以從中可以看出來其生物學研究隊伍和研究水平在國內都是一流的。但是雖然我國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發展迅速,但是還是可以看出,目前和其它的生態學領域相比,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研究起步較晚,從事該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群體數量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該研究領域屬于比較冷門的研究領域,實驗周期長、數據獲得困難、科學研究手段限制,從而導致的目前研究還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在未來隨著國家投入的增加,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結構的合作,是快速增加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4  討論

本次研究重要以中國知網收錄的中文文獻為主要數據庫進行生態化學計量學的文獻計量分析,但是該數據庫雖然是國內最大、最權威的中文數據庫,但是其它比較重要的中文數據庫卻并未納入本次文獻計量分析中,例如萬方、維普、百度學術等。這也使得本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可以將這幾個中文數據庫都納入分析,可以對整個中文文獻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同檢索方式可能導致檢索結果出現偏差,因此需要綜合考慮檢索詞和檢索式的使用,在文獻計量學領域,這可能是對于分析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本研究來看,采用主題詞的檢索方式會導致大量不相關的文獻被檢索出來,從而影響分析結果,因此未來采用主題詞檢索方式的話,需要進行二次的文獻篩選,以達到結果的真實可信。

參考文獻

[1] ELSER J J, STERNER R W, GOROKHOVA E, et al. Biological stoichiometry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J]. Ecology letters, 2000, 3(6): 540-550.

[2] 曾冬萍, 蔣利玲, 曾從盛,等. 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3, 33(18):5484-5492.

[3] 程濱, 趙永軍, 張文廣, 等. 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10, 30(6):1628-1637.

[4] 王紹強, 于貴瑞. 生態系統碳氮磷元素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J]. 生態學報, 2008, 28(8): 3937-3947.

[5] 曾德慧, 陳廣生. 生態化學計量學: 復雜生命系統奧秘的探索[J]. 植物生態學報, 2005, 29(6): 1007-1019.

[6] 衛東. 2000—2020年我國深層生態學的發展現狀、熱點以及發展趨勢的可視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1, 34(03):4-7.

[7] 于美佳,葉彥輝,段少榮,韓艷英.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影響的可視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09):230-236.

[8] 劉帥楠,李廣,吳江琪,馬維偉,楊傳杰,張世康,姚瑤,陸燕花,魏星星,張娟.黃土丘陵區不同土地類型下土壤養分特征——基于生態化學計量學[J].草業學報,2021,30(03):200-207.

[9] 彭亞敏,武均,蔡立群,齊鵬,張仁陟,羅珠珠.免耕及秸稈覆蓋對春小麥-土壤碳氮磷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21,40(04):1062-1072.

作者簡介:楊永軍(1975-),男,黑龍江虎林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造林等方面的工作。15045777000

上一篇:商譽會計論文下一篇:地質測量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