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貿易論文范文

2023-03-06

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為了維持在經濟世界毫無爭議的霸權地位,同時打壓中國、巴西、東盟等新興勢力,美國在國際金融貿易中堅決地打“貿易保護牌”。在國際對華投資日益增長的今天,中國便成為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為了應對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減少其對中國的負面影響,需要了解并認識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及特點,找到合適的應對策略,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經濟;影響;對策

一、目前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1.背景。貿易保護主義,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后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限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余年里,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中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蛻變,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同時,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形勢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美國政府自二戰以來的霸權地位岌岌可危,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讓負債累累的美國經濟風雨飄搖,奧巴馬政府激進的將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惡果遷怒于中國,甚至幼稚的認為起源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緣起于中國。為了維持在經濟世界毫無爭議的霸權地位,同時打壓中國、巴西、東盟等新興勢力,美國在國際金融貿易中堅決地打“貿易保護牌”。自2010年以來,原本一度緩和的中美關系再度緊張,從最初的借“谷歌事件”推崇互聯網自由,到不顧中方反對多次向臺軍售,奧巴馬政府會見達賴,到如今在中日釣魚島事件上過于“曖昧”的態度,都使得中美關系遭遇“寒流”[2]。

2.產生的原因。各國在從事貿易活動的時候,始終會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制定各項制度與措施,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傮w來看,導致一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兩點:(1)國內因素。在經濟危機爆發時,美國的國內經濟環境惡化,政治環境中存在較多的不穩定因素,這會促使該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消費者當期收入和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預期收入都會下降,因此會減少當期的消費支出。投資者對經濟前景具有消極的判斷,因此會減少投資[3]。另外,疲軟的國內市場還要受到國外進口產品的挑戰。因此,在經濟蕭條時期,一國貿易政策的重點往往是保護本國市場,運用各種手段把其他國家的產品和勞務拒之門外[4]。這種封閉國門,拒絕進口的貿易保護政策跟帝國主義“以鄰為壑”轉嫁經濟危機的政策是如出一轍,都阻礙著世界經濟的發展。(2)國外因素。美國采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會誘發其貿易合作的國家或地區采取相應的貿易保護策略。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各國約定都采取自由貿易政策,這無疑會使各國的利益都實現最大化。但是,如果一國不遵守約定,采取了貿易保護策略,其他國家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會采取相應的貿易保護策略,其結果是各國都沒有實現利益最大化,陷入了“囚徒困境”[3]。歐美各國競相采取貿易保護措施讓原本蕭條的世界經濟更加冷清。

二、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與特點

1.形式。一國(或地區)政府實施或支持實施的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對中國采取了貿易保護措施:(1)違反或不履行該國(或地區)與中國共同參與的多邊貿易條約或與中國簽定的雙邊貿易協定;(2)對中國產品或服務進入該國(或地區)市場或其他國家(或地區)市場存在或潛在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或阻礙;(3)對中國產品或服務在該國(或地區)市場或其他國家(或地區)市場的競爭力存在或潛在存在不合理的損害。

2.特點。(1)主要貿易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一系列的國際貿易與關稅談判中形成的決議,大大降低了關稅總水平,于是各國轉而采取非關稅措施來推行保護主義政策[5]。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 (2)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如貿易保護政策對工業品的限制減少和降低,但其對本國農產品的保護卻極少松動,另外,其對工業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別。(3)貿易壁壘的門檻越來越高。貿易保護措施中對其他國家產品或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國必須不斷提高進口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指標和要求。

三、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及其應對的策略

1.影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新貿易保護主義有趨于嚴重之勢。在一些歐美國家,甚至出現“只買本國貨”、“只裁外國人”的口號。新貿易保護主義著重限制發展中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生命型產業,從而導致它們原有的比較優勢喪失。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中比重較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靠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價格優勢搶占世界市場。因此,中國的出口產品往往成為各國反傾銷的重點目標。中國自1995年起,連續十五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最多的國家[6]。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專門針對中國而實行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外貿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以后,其他成員國對中國的單邊限制按照WTO規定逐漸取消,但這些地區對中國產品的技術壁壘則是加強了。以歐盟為例,2004年取消了對中國的光學儀器和鐘表等產品的普惠制待遇,2005年啟動了對九類中國紡織品的特保調查,2008年對中國鋼鐵緊固件征收五年高達87%的反傾銷稅。而美國也對中國產品采取各種限制措施,輪胎特保案就是比較著名的一個案例。

中國的出口額出現大幅度的負增長,2009年以來,中國出口持續下降。另外,中國出口商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了應對他國的貿易保護措施,需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這對中國國內的宏觀經濟穩定具有負面影響。

2.應對策略。從中國的角度,回應對本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舉措如下:(1)積極交流和溝通,陳述利害關系。眾所周知,貿易保護主義的直接效果是以鄰為壑,最終結果是拖累世界復蘇的步伐。中國政府領導人和主管部門應當明確陳述貿易保護帶來的利害關系,最終是沒有一方獲得利益,全球福利遭到巨大損失。(2)積極開展政府間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近年來,一些國家已宣布不再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政府在談判、簽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議時,應該把不對中國實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反傾銷措施作為一項重要內容。(3)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回擊國外對中國的貿易保護策略。它是一種保護成員方合法權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義務的工具[7]??梢圆扇『侠淼馁Q易救濟措施,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工具,不僅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而且維護國內相關產業健康發展,也會對那些對中國濫用貿易保護的國家起到威懾作用。(4)重視和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增強企業應訴能力。首先,規范出口商的市場行為,避免授人以柄。通過行業組織協調本行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防止出口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尤其是杜絕個別企業的低價傾銷行為,可以大大降低國外對中國反傾銷指控的機率。其次,繼續發揮“四位一體”,特別是涉案企業、行業協會的作用。提供各類信息,做作好對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預警工作;組織企業認真研究國外貿易救濟法律法規,聘請相關專業人才,采取合理的規避措施;建立應訴與受益對稱機制,鼓勵企業積極應訴,共同分攤應訴費用,分享應訴成果。(5)積極擴大內需,轉出口為內銷。與其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不如通過國內市場拉動經濟增長。這需要我們改變經濟結構,重新配置投資、出口和內需這三大經濟成長動力之間的比重[8]。改進經濟增長的方式,大力擴展國內市場,從而緩解本國受貿易保護策略的經濟壓力。

參考文獻:

[1] 張寧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演變及其理論依據[J].當代財經,2005,(1):101-104.

[2] 宋才發.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夾縫中振興的中國經濟[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0,(3):15-20.

[3] 王鳳.淺析經濟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新特點[J].山西能源與節能,2010,(1):17-20.

[4] 李燕.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4):66-74.

[5] 居占杰.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42-47.

[6] 秦菲菲.中國貿易摩擦案金額創歷史最高[N].上海證券報,2009-12-22.

[7] 薛榮久.WTO如何遏制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J].國際貿易,2009,(6):39.

[8] 陳柳欽.金融危機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思考[J].廣東經濟,2010,(1):26-31.

[責任編輯 王曉燕]

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國際分工;比較優勢;服務貿易;貿易平衡

文獻標識碼:A

一般而言,在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中談到貿易平衡或貿易失衡都是針對商品貿易項目而言。這在商品貿易占絕對主導地位、服務貿易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自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隨著國際分工格局的演進,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服務貿易的總量飛速增長。其中服務出口在1980年的總量是3643億美元,到2005年增長為24150億美元,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可略窺一斑。在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下,以舊有的標準來看待和處理貿易失衡問題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根據國際貿易統計數據,在服務貿易項目上存在盈余的國家一般在商品貿易項目上都存在赤字,反之亦然。表1以2005年為例,列舉了服務貿易盈余和赤字分別位居前五位的國家(地區)的具體貿易余額。從中不難看出,除瑞士以外,主要的進出口國家(地區)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都存在明顯的互補性關系。很多學者(Melvin,1989;Hisanaga,2007)在理論上也對此作出了充分說明。在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互補的國際貿易格局下,傳統的貿易比較優勢和貿易平衡等問題都需要重新進行認識。

一、國際分工的演進與貿易比較優勢的變化

國際分工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紀晚期,當時主要表現為工業國和以農業國及原料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垂直型國際分工,即工業制成品與初級產品之間的分工。垂直型分工至今仍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問的一種重要分工形式。二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分工逐漸形成以要素稟賦差異為基礎的產業間分工和以部門內專業化為標志的產業內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總體上表現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共存,且水平分工不斷深入拓展的格局。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在繼續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同時,將一些勞動密集型和傳統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服務業轉移。以美國為例,早在1980年,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達63.77%?,F在已超過70%。而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較低,中國僅為40%左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現代服務業已經發展成為以知識、技術和信息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部門。隨著服務產業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也隨之不斷擴展。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5年全球服務貿易總額高達4.8萬億美元,占商品貿易額的1/4左右。在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共存且互補的貿易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較優勢法則。因此,有必要對新的國際分工背景下貿易比較優勢的變化作一分析。需要說明的是,在包含服務產品的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法則同樣是適用的。這已經由很多學者(Hindley andSmith,1984;Deardorff,1988)予以證明。

假設經濟中有兩種生產要素,分別是資本要素K和勞動要素L;兩種商品X和Y,其中X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資本密集型的:A國的資本要素稟賦相對比較充裕,B困的勞動要素相對比較充裕:資本除用作本國生產還可作為服務要素跨國界流動,從而產生服務貿易流,勞動則不可流動。需要特別指出,這里的資本要素(K)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除了傳統的物質資本外,還包括用于生產服務(這里主要是指生產者服務)的要素。

在單純的商品貿易情況下。A國在資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而B國則在勞動密集型商品x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兩國比較優勢的對比可由如下的相對價格給出:

(PX/PYA>((PX/PY)B (1)

[1]式的含義非常顯見,即由于兩國要素稟賦的不同,A國國內x商品和Y商品的相對價格要高于B國國內X商品和Y商品的相對價格。這一相對價格體現了兩國在生產與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在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并存的條件下,A、B兩國由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對比不僅可以由(PX/PYA>(PX/PY)B給出,而且還可以由如下比較容易遭到忽視的相對價格給出:

(r/PX)A<(r/PX)B (2)

(r為資本要素K的價格,下同)

(R/pY)A<((r/PY)B (3)

細加考慮,其實(2)、(3)式的含義都不難理解,而且與(1)式一樣直觀。(2)式表明,由于A國的資本要素相對比較充裕,故其國內資本與商品X的相對價格要低于B國國內資本與商品X的相對價格。也就是說,若A、B兩國的貿易僅在資本要素K和商品X之間進行,則A國在資本K的生產與出口上更具有比較優勢,而B國則在商品X的生產與出口上更具有比較優勢。類推,(3)式的含義在于,A國資本與商品Y的相對價格要低于B國資本與商品Y的相對價格。即,若貿易在資本K和商品Y之間進行,則A國的比較優勢在于資本K而非商品Y,而B國的比較優勢則在商品Y?;貞浨拔乃?,資本可以跨國流動以提供服務產品,因此,(2)、(3)式可以理解為A國在服務產品上相對B國具有比較優勢。這反映了國際分工新格局下貿易比較優勢的變化。

通過上文分析不難看出,若A、B兩國的雙邊貿易是同時包括服務和一般商品的全方位貿易,則A國相對B國而言所擁有的比較優勢是廣泛的。A國既可以在資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產上對B國保持比較優勢,也可以在資本K(生產者服務)的生產上保持比較優勢,又有可能同時在商品y和資本K上保持比較優勢。但是,B國除了可以在商品X的生產上對A國保持明顯的比較優勢以外,其他潛在比較優勢的獲取必須要被動地依賴于A國的分工選擇。故而,在兩國雙邊貿易中,A國對于貿易模式的選擇也就由于其自身在雙方比較優勢對比中所占據的獨

特地位而掌握了主動權。

國際分工演進帶來的比較優勢變化決定了貿易模式的嶄新特征,即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是可以共存互補的。而且,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這一特征將日益凸現。在這樣的國際貿易格局下,貿易平衡問題也就需要重新進行審視。下文將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理論模型探討可能的貿易模式、實現貿易平衡的新機理以及貿易失衡的實質。

二、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互補下的貿易平衡問題

本文在Melvin(1989)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基于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構建一個包括A、B兩個國家,兩種要素(資本K和勞動L),兩種商品(X和Y)的模型來具體分析兩國分T和貿易的模式,進而說明兩國貿易的平衡問題。同上,在該模型中,假設兩種商品的生產均需要資本和勞動要素,所不同者,X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資本密集型的:A、B兩國的生產函數都為一次齊次:兩國消費偏好相似:B國的勞動要素比較充裕,A國的資本要素比較充裕:兩國的要素供給既定且充分就業,資本要素可以跨國界自由流動(即為可貿易的),勞動要素則只能在一國范圍內使用。同時我們需要假定,在該模型中貿易可以實現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再者,如上所述,這里的資本要素(K)也包括服務生產要素。當然,在我們的理論分析中,貿易摩擦和運輸費用等交易成本都是忽略不計的。

A、B兩國的貿易中,B國的要素稟賦結構表現為不可跨國界自由流動的勞動力要素相對充裕,而可自由流動的資本要素則比較稀缺:A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剛好相反。如前文所述,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A、B兩國在分工與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對比,即A國的比較優勢要更為寬泛。這一比較優勢對比決定了B國在雙邊貿易中可選擇的貿易模式非常有限,而A國則比較靈活。通過模型可以非常直觀地對此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TAT’A,TBT’TB分別是A國和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在X、Y,兩種商品的國際相對價格為P的情況下,若A國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與B國從事傳統的商品貿易,則必然選擇生產并出口Y,商品,同時進口X商品;B國則生產并出口X商品,同時進口Y商品。在貿易平衡時,A國在QA點生產,按照國際相對價格P出口QB單位Y商品,進口BCA單位X商品,并在CA點消費,貿易三角為QABCA。同時,B國在QB點生產,按照國際價格出口X商品,進口Y商品,并在CB點消費,貿易三角(圖中用虛線表示)與A國相同。A、B兩國通過傳統的商品貿易同時實現了生產和消費的均衡。

由于A國所擁有的相對充裕的資本要素是可貿易的,因此進一步思考,我們會發現,A國在同B國的貿易中還有其他的選擇。A國可以選擇只將其全部資本要素中的一部分用于國內生產,同時將其余部分出口到B國以為B國的生產所用,比如進行技術轉讓、設備出租或管理咨詢等,作為貿易報酬,A國將獲取X商品。與此同時,B國從A國進口資本要素(生產者服務),將其同國內充裕的勞動要素結合起來,用于生產X和Y商品;并將部分X商品出口到A國用于支付資本要素的價格。仍如圖1,A國將其部分資本要素出口到B國,從而導致其生產均衡點沿羅勃津斯基線Rk從QA點移動到D點。作為貿易回報,A國從B國獲得DCA單位的X商品,然后在CA點消費。由于所假定的市場效率條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因此,均衡相對價格仍然是P。對于B國,均衡生產點則沿著其羅勃津斯基線R’k向上移動,并且仍在CB點消費。顯而易見,A國和B國通過此種貿易模式仍然能夠實現上述純粹商品貿易所達到的均衡。根據兩國要素稟賦特點,這種貿易模式和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是內在一致的。

如果我們將視野再拓寬一些,就會發現。對于A國這種可貿易的資本要素非常富裕的國家,還有更為不可思議的貿易模式可以選擇。那就是,根據比較優勢法則,在滿足貿易條件(e/PY)A

若我們放松上述若干假定,將除勞動要素以外的所有要素和商品均視作可貿易品,使之更加貼近貿易現實,則不難想像,在貿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A國還可以選擇同時出口資本要素K和資本密集型商品Y,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X。上述貿易均衡仍然可以實現。

綜上所述,A國由于其資本要素稟賦上的優勢,在同B國的雙邊貿易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可以選擇多種出口模式:既可以選擇出口商品X或Y,也可以選擇出口服務產品,或者同時出口商品和服務產品。B國受制于要素稟賦結構的限制,出口商品的選擇屈指可數,且只有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的商品X上才握有完全的主動權:從A國的進口則幾乎無一不受其先行選擇的掣肘。

不難發現,在上文的理論模型中,A、B兩國貿易的平衡是應然之義。只是貿易平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貿易平衡,而是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同時發生情況下的總體平衡。具體地說,一國若在商品貿易中持有逆差,則其服務貿易項目必然持有順差;若其商品貿易持有順差,則服務貿易項目必然是逆差。若只單純考慮A、B兩國雙邊貿易中的商品貿易項目,A國自然可能存在大量貿易逆差。但是,其商品貿易的逆差只是服務貿易順差的反映。從純理論分

析的角度來看,在國際分T和貿易新格局下,雙邊貿易中所謂的貿易失衡只是單純考慮商品貿易項目時所產生的幻覺,其實并不存在。在理論上透析貿易平衡的新機理和貿易失衡的實質,對于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三、關于貿易失衡的進一步思考

上文從理論角度分析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新格局下雙邊貿易的均衡是在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互補下產生的總體均衡,貿易失衡在理論上并不具有必然性。但是不難想像,現實中的雙邊貿易不可能達到理論上完全自由貿易的狀態,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和利益分配的干擾。因而,貿易失衡也就在所難免了。只是,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和貿易格局的演進,貿易失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商品貿易失衡,而是更多的表現為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結構性失衡。也即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之間的失衡。在實踐中,可能導致貿易結構性失衡的原因很多,難以盡述。筆者認為,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滯后于商品貿易自由化進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尤其是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商品貿易中關稅和各種非關稅壁壘日益受到限制。商品貿易自由化的程度總的來說是不斷提高的。但是,全球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卻相對比較滯后,直到1994年《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簽署,服務貿易才被正式納入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其后,WTO有關服務貿易的談判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總的來說進展緩慢。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滯后。

首先,是服務貿易的貿易收益問題。一個國家參與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否獲得凈收益,并未像商品貿易領域那樣已由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給出了確定的答案。理論界針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收益問題所做的探討并不算少。但結論仍然模棱兩可。發達國家在服務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理論界對于發達國家可以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獲益基本沒有疑義。分歧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夠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獲得明顯的收益。對此持肯定態度的觀點(Whalley,2003)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可以獲得服務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低價格的服務產品,還可以通過服務貿易自由化充分發揮其在勞動密集型服務產品上的比較優勢以獲取更多的貿易收益。與此相反,也有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融入服務貿易自由化會帶來福利損失,比如銀行服務貿易自由化帶來的福利惡化(Chia&Whalley,1997);電信服務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給某些國家帶來了利益損失(Verikios&Zhang,2000)等。即便服務貿易自由化給參與國帶來的貿易收益是確定無疑的,很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仍然對其持戒備和反對態度。因為很多服務產品的自由貿易將會影響一國的經濟安全和文化獨立性,前者比如金融、郵電、通訊、信息處理等,后者以教育和文化產品的貿易為典型。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不僅涉及經濟利益問題,而且與政治、文化等敏感領域有著難以斬斷的復雜聯系。這是服務貿易自由化長期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貿易壁壘的隱性化也是服務貿易自由化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服務貿易中的貿易壁壘更多地是采取非關稅壁壘(NTBs)的形式,因此非關稅壁壘是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服務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和傳統商品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相比帶有更大的隱蔽性,通常采取政府管制、經營許可權要求,歧視性技術標準、人員流動限制和其他一些制度性限制的形式。這些服務貿易壁壘不可能像商品貿易中的進口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那樣可以進行量化,它們往往是通過降低市場競爭度和增加國內企業壟斷性的方式起作用的(Benjanmin&Diao,2000),這些都直接增加了服務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從而起到了非關稅壁壘的作用。服務貿易壁壘的隱性化和難以量化的特點給服務貿易自由化談判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因此,在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下,實現服務貿易的高度自由化仍然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國際貿易結構性失衡在一段時期內將難以避免。當前,有關國際貿易的沖突和分歧不少都是因此而起。其中,當前爭議頗多的中美貿易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顯然,沿襲傳統思路局限于商品貿易范疇解決貿易失衡可能往往難以奏效。從上文分析不難看出,解決貿易結構性失衡應該從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同時入手,側重于總體均衡。這些理論思路為意在解決貿易分歧、處理貿易失衡問題的國際談判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四、結論

(一)國際分工格局的演進導致貿易比較優勢出現新的變化。貿易模式也更為復雜,將同時涵蓋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在服務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在貿易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掌握貿易模式的選擇權。

(二)在新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下,貿易平衡將是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互補下的總體平衡。貿易失衡也將不再是單純的商品貿易失衡,而主要表現為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結構性失衡。

(三)國際貿易結構性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對稱。解決貿易失衡問題應該在國際貿易新格局的視野中同時考慮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

(責任編?!〈骸?

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現狀,自2007年簽訂《服務貿易協議》以來,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合作進程加快,在旅游、運輸和交通服務貿易一體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雙邊服務貿易合作大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在技術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領域的合作不足,雙方應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大在金融、保險、通訊等領域的合作,從而進一步推動自貿區一體化的建設。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國的服務貿易活動日益頻繁,服務貿易對各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全球服務貿易出口規模也持續擴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制造全球化逐漸向服務全球化轉變,歷經過渡期以后,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進入服務全球化時期。

一、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現狀分析

(一)服務貿易規模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談判始于2002年,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從2002年以來,雙方先后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并相互實施全面降稅。早期收獲計劃的順利實施,貨物貿易實施零關稅,使中國與東盟度過了經貿關系發展的“黃金十年”。隨著中國和東盟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和自貿區內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雙方對服務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

圖1服務貿易總額

由圖1可知,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總額從2005年以來一直處于快速上升的趨勢,在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后又保持上升的趨勢,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171億美元,東盟為611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6.2%和6.1%。

(二)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利用2014年的中國和東盟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數據來分析,由圖2和圖3可見,中國和東盟的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較大,其中東盟的旅游服務貿易比重達到35%,中國為24%;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金融、通信、建筑在中國和東盟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均較低,可見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結構比較相似。

圖12014年東盟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中的比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整理計算得出 圖32014年中國各服務部門在總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整理計算得出

二、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呈現出的特點

(一)中國東盟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緩慢。獨特的“東盟方式”實現了東南亞地區的穩定、和平、合作與發展。在其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下,東盟這個區域性組織內部缺少一個像歐盟一樣強有力的國家或者組織領導東盟10國,其組織比較松散,內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中國大都是和東盟內單個國家分別簽訂條約,勢必加大談判的成本和降低效率。由于沒有超國家組織,中國和東盟國家已簽訂條約的實施也打折扣。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部爭端解決機制建設不健全,使得雙方在貿易過程中發生的摩擦和問題無法及時有效的得到解決。這一系列不利因素降低了中國東盟雙方服務貿易合作的進程。

(二)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競爭性大于互補性。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東盟內部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了各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各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中以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不足,相似的貿易結構使得雙方貿易具有競爭性。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日益上升,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顯現了出來,中國應積極開展和促進本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部門轉變,使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貿易結構形成差異化,從而更好的促進雙方的服務貿易合作。

(三)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壁壘很高。從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總的服務貿易壁壘,中國與東盟各國承諾無限制開放的比例為20%以下,部分開放或未承諾開放的部門比例達到80%以上,大部分國家的市場準入壁壘高于國民待遇。分部門的服務貿易壁壘程度不一樣:旅游、通信、建筑等服務貿易部門的壁壘較低,教育、娛樂文體、運輸等服務貿易部門的壁壘較高。

三、中國與東盟合作前景分析

中國與東盟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海域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相通,與泰國、柬埔寨水路相接,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所以中國和東盟應抓住區位優勢,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降低貿易成本,促進服務貿易的合作。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是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目前東盟正在大力實施《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各有關方應了解該《規劃》,提高合作效益。在未來的合作當中,雙方應進一步降低服務貿易壁壘,降低外方出資比例的限制,擴大雙方在服務業的投資與合作。

中國-東盟自貿區屬于南南型區域合作,市場潛力巨大。自貿區建成五年來,在貨物貿易領域取得快速發展,除敏感產品以外,中國與東盟93%的產品已經實現了零關稅,但在服務貿易領域和投資領域合作不足,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中國東盟應順應時代潮流,提高雙方服務貿易水平,加大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促進產業升級,強化分工,在保持中國和東盟原有的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前提下,提高雙方服務貿易的互補性,擴大在金融、通訊、保險等領域的合作。(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貿學院)

參考文獻:

[1]葉劉剛、白福臣、尹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變遷:1992-2012[J].東南亞研究,2015年第1期

[2]魏民.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問題與方向[J].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2期

[3]蔣冠、霍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創造效應及貿易潛力——基于引力模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5年第2期

[4]湯磊.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年中期

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視角對中國加工貿易進行論述,分析比較優勢戰略在中國加工貿易中的不適應性,提出中國加工貿易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對策,以此促進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加工貿易

中國加工貿易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來,加工貿易一直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貿易涉及中國大部分產業,在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勢。

一、比較優勢理論拓展

20世紀90年代初邁克爾·波特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競爭優勢的概念。在他的競爭優勢理論中,波特認為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是潛在的比較優勢,表現的是各國在資源稟賦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競爭優勢才是各國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現實態勢,它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擁有比較優勢未必就擁有競爭優勢,而只有獲得競爭優勢才能夠最終實現國際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為比較優勢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產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優勢。波特也認為,在國際競爭中,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堅實基礎,但是僅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從宏觀上來看,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四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四個基本因素分別是生產要素、國內需求、相關和支撐產業和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競爭。一方面,當只有兩類因素有利時,通常就不能夠保持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資源的可利用性并不總是一個必要條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資源,但是日本卻很繁榮。兩個輔助因素是機遇和政府。波特的這個“國家競爭力”理論能夠較成功地解釋二戰以來的世界貿易格局。

二、比較優勢戰略在中國加工貿易中的不適應性分析

(一)傳統比較優勢正在減弱

1.加工貿易仍處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低端

中國加工貿易發展很快,但加工貿易自身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傮w而言,加工環節仍主要集中在最終產品的組裝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產等領域,勞動密集度較高,技術含量較低,在核心技術、產品設計、軟件支持、關鍵零部件配套、關鍵設備與模具以及品牌等環節上,多數被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在全球價值鏈上處于低端,國內價值鏈有待進一步的延伸。目前貼牌生產、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產品是中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因此,中國的加工貿易僅僅占有整條產業鏈利潤總和的10%左右,充當著“世界的工廠”。這種對外貿易對中國的土地、能源、資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都是毀滅性的。

2.加工貿易主要由外商投資企業主導

外商投資企業約占來料加工貿易的54%,約占進料加工貿易的92%。來料加工貿易,國內企業只收取加工費,對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進料加工的企業相對而言主導權較大,但只有8%的貿易額由內資企業控制。外資企業必須服從其母公司的全球戰略,通常,在華企業只是一個加工工廠,其品牌、營銷均由其母公司控制,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擔。雖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研發機構逐漸向中國轉移,但在制造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只是從事簡單的適應性研發,獨立的研發機構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領導??傊?,由于中國加工貿易由外商投資企業主導,本土企業在品牌、國際營銷渠道等重要方面均無控制權,從而大大限制了中國從加工貿易中獲取的利益。

(二)綠色貿易壁壘限制了比較優勢的發揮

1.綠色貿易壁壘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

從2004—2006年國家有關部委的統計資料分析,世界范圍內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上的優勢,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使用和報廢處理等各個環節,形成一整套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與檢測評價體系,客觀上造成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產品很難進入這一市場。由于發達國家通過綠色貿易壁壘手段設置了重重障礙,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該市場,客觀上也直接減少了發展中國家的外貿出口收入,造成了對這類國家的經濟制約。據國家有關統計資料表明,2001—2006年間由于發達國家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措施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外貿出口收入比正常情況下減少了35%左右。

2.綠色貿易壁壘影響了中國的出口產品市場

就全球貿易而言,目前中國的貿易活動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北亞自由貿易區、歐盟以及南美貿易區,其貿易額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90%左右。其在進口商品的過程中,不僅運用國際環保標準與產品質量要求履行嚴格的檢測過程,而且還制定了國家或地區經濟貿易集團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過于苛刻的環境標準,并通過WTO將貿易與環保緊密結合,從而給中國眾多的國內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從2001—2005年底國家有關統計資料分析,短短五年內國內相繼有168.39萬家企業由于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困擾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場減少了30%左右,嚴重者遞減了65%。

(三)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難以為繼

1.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貿易結構在中國加工貿易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

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面對發達國家資本對勞動的替代,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不擁有競爭優勢。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因其工資低而勞動成本較低,但是發達國家面對國內充分就業的壓力,會以各種壁壘阻礙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入。這勢必會出現比較優勢“陷阱”: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的國家總是處于不利的地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歧視性的貿易政策,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受到了諸多貿易壁壘的阻礙,在國際市場上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使得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在國際分工中始終處于從屬和被動的不利地位,極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2.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產業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發展的引擎,這一點已經被廣泛接受。但是關鍵是國際貿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對發展中國家最有利。根據錢納里的分析,一個國家的加工貿易戰略與這個國家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相聯系,一個國家加工貿易企業戰略的調整又與這個國家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的改變相聯系。這就是說,只有在國際貿易能夠起到推動本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時,這種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導向能否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并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呢?目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進口的產品主要是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制成品。這種比較利益結構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使中國得到了一些貿易利益,但是它強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產業結構,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也進一步拉大了,由此進入“比較利益陷阱”。

三、中國加工貿易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對策

(一)積極提升比較優勢是創造產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因素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勞動力豐富基礎上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弱化。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此,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就要不斷提升比較優勢,使其真正帶動經濟的增長,從而成為產業競爭優勢形成的必要基礎。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不斷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技術含量,實現勞動力價格優勢,是提升中國比較優勢的很好途徑。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附加值較低,已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不斷擴大原有的產業規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貧困化增長”。通過提升比較優勢,既保留了中國原有的比較優勢產業,又能夠創造出競爭優勢產品,還為中國引進先進技術、產業機構升級積累了資金。

(二)積極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1.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技術創新是主要推動力

要提高加工貿易在華生產的附加價值,一方面要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另一方面要引導和促進從事加工貿易生產的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從簡單的OEM向ODM升級。為此,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在華開展研發活動的政策體系,促進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增強其研發能力,提升研發成果,從適應性研發向創新性研發轉變。繼續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華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從事面向全球的原創性研發工作。結合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積極支持從事加工貿易的本國企業加強技術創新。

2.利用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形成新的主導產業群

首先,通過技術創新,對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深加工、細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形成容易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差異特性。這時比較優勢轉化成的競爭優勢,就在于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具特色,因而不僅具有價格競爭優勢,還具有非價格競爭優勢。其次,通過技術創新,將高新技術,包括從國外引進后消化、吸收的先進技術與中國的勞動力相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出口高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形成新的主導產業群——高技術產業集群,這時的比較優勢轉化成的競爭優勢,就在于同是高技術產品,但是在中國生產的成本更低,因此具有價格競爭優勢。通過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從而確立高技術產業為新的主導產業群并參與國際競爭,為加工貿易企業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實施差別化的出口市場戰略

推進市場多元化需要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貿易企業要加強市場調查,做好市場策劃,了解進口地區的貿易法規,加強客戶資訊調查與管理。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制定能從整體上加強國內企業競爭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礎上組織國內企業的生產、銷售、價格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聯合行動,從而發揮集團軍的優勢;加強同國外有關行業組織的聯系,建立與進口地區政府的關系,為企業爭取較好的國際貿易環境。政府對開拓新市場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將加工貿易出口納入進出口銀行的出口信貸擔保范圍;國家的駐外機構要在信息收集、貿易糾紛處理等方面給企業以必要的幫助。

四、結論

中國要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實現從比較優勢戰略向競爭優勢戰略的轉變。而從中國現行的實際來看,中國既存在許多促進這種轉變的有利條件,也存在許多阻礙因素。因此,中國不可能直接實現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戰略轉變,還必須繼續發揮中國現行的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加強制度創新,積極培育中國的競爭優勢,逐步實現從比較優勢戰略向競爭優勢戰略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際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 楊志龍.淺析中國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J].管理觀察,2009,(4).

[3] 侯增艷.比較優勢與加工貿易——基于中國各省市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8,(11).

[4] 鄭寶銀.加快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調整[J].國際貿易問題,2006,(10).

[5] 傅鈞文.加工貿易發展戰略及中國的選擇[J].世界經濟研究,2008,(7).[責任編輯 吳 迪]

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國服務貿易呈現出企穩復蘇的發展趨勢。商務部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4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15144.3億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6055.3億元,降幅收窄至2.2%;進口9088.9億元,下降19.2%。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采取的一系列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和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措施初顯成效,4月當月我國服務出口1612.9億元,同比增長3.5%,扭轉了疫情發生以來單月出口連續下降的局面。其中,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57.4億元,增長54.9%;個人文化娛樂服務出口9.8億元,增長28.9%;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382.2億元,增長28.5%;運輸出口312.3億元,增長23.3%;保險服務出口30.2億元,增長20.3%。

對此,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偉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年初至今,我國服務貿易整體呈現下滑態勢。其中,服務進口保持在下降區間,而服務出口逐漸趨穩并在4月當月實現由負轉正,來之不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疫情在我國已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國家在防疫常態化的同時大力推動復工復產,不斷抓實“六穩六?!惫ぷ?,促使服務出口企業的生產、運營逐漸恢復;另一方面,我國在服務外包、知識產權等高技術服務業領域已具備一定的國際比較優勢,隨著部分國家和地區疫情逐漸趨穩,國際市場需求逐漸恢復,我國服務出口實現回升反彈成為必然。

“4月份服務出口數據的‘轉正’可以被看作是我國服務貿易特別是服務出口復蘇的具體體現。但全球疫情發展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加之部分國家單邊主義政策影響,因此,全球服務貿易短期內能否全面復蘇仍待觀察?!编崅ト缡钦f。

相比服務出口,4月我國服務進口9088.9億元,下降19.2%,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何在?鄭偉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服務市場仍未全面恢復。商業存在方面,在疫情和部分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回流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國際投資出現大幅下滑,導致我國因商業存在模式產生的服務進口受到較大影響;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方面,國際社會為防止疫情蔓延,出臺限制人員流動、減少通航等臨時性管制措施,導致我國因境外消費而產生的服務進口大幅縮減。同時,我國在自然人流動項下所產生的服務進口也必然出現下降?!?/p>

除了服務出口“由負轉正”,4月我國服務貿易數據還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服務貿易逆差大幅減少。4月,我國服務進口2003.2億元,下降32.5%;服務貿易逆差同比下降72.3%至390.3億元,減少1019.2億元。1-4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同比下降40%至3033.6億元,減少2023.7億元。二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繼續提高。4月當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704.3億元,增長3.8%,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7.1%,提升10.8個百分點。1-4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6373.7億元,增長6.7%,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2.1%,提升7.9個百分點。

上一篇:貿易戰論文下一篇:商務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