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中美貿易戰論文

2022-05-17

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論中美貿易戰論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中美貿易關系是相互共贏、共同促進的雙向關系,滿足雙邊發展需要,但隨著中美貿易逆差的增大,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通過對中美貿易發展歷程進行闡述,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成因及應對策略,認為在現有局勢下,中方應加強對經濟形勢的把控,通過多邊貿易機制維護自身權利,通過政治、經濟手段穩定貿易局勢。

第一篇:論中美貿易戰論文

論中美貿易巨大差額的調整

摘 要:近年來中美貿易差額不斷擴大,中美貿易差額已經成為中美經貿關系持續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從國際產業轉移這一視角研究中美貿易差額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如何融入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向高度化、合理化調整,從而緩和中美日趨緊張的經貿關系并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加速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中美貿易差額;國際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調整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世界貿易穩步增長,但世界貿易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現象,并由此引發了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其中兩大經濟體發達國家美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尤為凸顯。中美貿易的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兩國的經濟發展并提高了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中美貿易的巨大差額已經成為中美經貿關系良好健康發展的桎梏之一。

1 中美貿易的巨大差額

當代中美貿易起步于1979年的《中美貿易協定》,當年中美貿易總額不足25億美元。經過二十多年的雙邊經貿往來,美國已成為我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歐盟),同時中國也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并超過美國的重要傳統貿易伙伴墨西哥,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加拿大)。然而隨著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愈加顯現,由此,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也日益加劇。據美方統計,自2000年中國首次成為美國的第一大逆差來源地以來,美對華逆差占其逆差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22%上升至2011年的53%。中國迅速成長為“出口巨人”,使美國倍感威脅,不斷制造“中國威脅論”并壓迫人民幣升值。中美貿易摩擦隨著中美經貿規模擴大而愈演愈烈。

2 國際產業轉移是中美貿易巨大差額產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美貿易差額在中美貿易發展中一直占據重要角色,因此,分析中美貿易差額的影響因素,以便為正確認識和處理中美經貿關系提供依據,除了學者們普遍認同的統計因素、貿易保護因素、儲蓄——投資因素等外,還有經濟結構因素以及國際分工因素。其中經濟結構因素和國際分工因素可以說既是國際產業轉移的原因,又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直接結果,而其他原因也與國際產業轉移息息相關,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與實踐也證實了中美貿易差額的變化伴隨著產業轉移的始終。所以,產業轉移的調整將有助于中美貿易差額的調整。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出現了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即全球加工制造業向以中國為核心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將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甚至是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的低端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東亞新興工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出于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的壓力,也大舉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制造業等產業的轉移。于是,中國成了世界加工制造的基地,在承接了產業轉移之后,促使了紡織品、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大幅增長。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國對美國的貨物貿易出現巨額順差。雖然美國服務貿易保持持續的順差,縮小了中美貿易差額,但畢竟是杯水車薪。不過,從國際產業轉移的實踐看來,雖然它直接導致了中美貿易差額的擴大,但究其實質,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承接了東亞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產業轉移之后,也承接了它們對美國的部分貿易順差。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化,國際分工的日益精細,當前逐步出現了產品內分工這一國際分工的新形式,并成為間接影響中美貿易差額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國際直接投資成為產業間、產業內分工的主要方式之一。為了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然后其產品在生產國直接銷售以及返銷本國,導致貿易方式發生改變,進而使得接受外商投資國與其他國家貿易額發生變化。其次,加工貿易成為產品內分工的主要方式。自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之后,中國便成了制造業的“世界工廠”,中國與成品進口國和原料出口國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這也促使了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之間貿易差額的擴大。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世界工廠”其實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工廠,它只是整個世界工廠的一道工序或環節。因為中國的加工制造主要是以來料加工為主,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其本質是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它國家的逆差。

3 我國調整中美貿易差額的具體措施

3.1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以改變垂直分工格局

我國目前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制造業為主,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從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看,我國承接的制造業絕大部分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技術層次不高,導致我國制造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兩頭弱,中間強”的特征:在中間的生產環節,制成品生產和組裝是我國的優勢環節;而在兩端的研發、工藝和銷售領域,我國企業的實力較弱,不僅研發設計和工藝技術主要來自國外,而且主要行業的關鍵設備也大多依賴于進口。我國70%的數控機床8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依賴于進口;占固定資產投資40%左右的設備投資中,有六成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

在這種垂直分工的格局下,美國等發達國家外移的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價值的產業環節為主,發達國家企業在產業外移后側重于做“品牌”,發展服務型產業,把資源更多地配置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與品牌塑造上。這就形成了中國以出口初級品和制造品為主,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側重于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研發和出口的貿易格局。而初級品和制造品等人們生活必需品的市場很難縮小,而相對于較為奢侈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產品則非人們所必需,其市場份額波動性也很大,所以,在現今的國際分工格局下,中美貿易的巨大差額也就難免了。

隨著我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我國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已經逐漸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業環節為主,向中間價值型、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含量、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和產業環節的方向轉變。從長遠來看,目前我國加入國際產業分工所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所要經歷的“忍痛”階段。關鍵是應該在全球經濟合作中,盡可能縮短這一發展過程,并盡快度過過渡階段以達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升級階段,盡快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所處的位置。當我們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經濟結構趨同,國際分工與美國處于相同層次,同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形成平行分工、與次發展中國家形成垂直分工格局的時候,中美之間的巨額貿易差額也會逐漸消弭于無形。

3.2 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并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我國產業結構逐漸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高技術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當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風起云涌,世界范圍內的這種產業結構變動,正通過國際分工的變化,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正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1)鞏固第一產業基礎地位,優化農業結構。在堅持產量、質量、結構、效率四者統一的基礎上,突出強調農業區域布局結構,農作物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2)提高第二產業結構層次。第二產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因此要大力推進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汽車、石油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運用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生產工藝進行改造,要從根本上淘汰那些設備陳舊,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并實現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第二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提升第二產業結構層次。

(3)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力爭進入國際分工的高端。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高端地位的高附加值產業注重設計、開發和創新,為了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必須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加速培育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業,加快新服務產品的創新和原有產品技術上的改進,按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的要求,整合新興服務行業之間、不同隸屬關系之間的資源配置,把信息服務、物流配送、文化教育、社會中介等新興產業內在地聯系起來,逐步形成服務功能多層次,投資結構多樣化的新型服務體系。

(4)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在全球產業轉移的環境下利用后發優勢,積極主動實施戰略技術合作,增強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效應,引進國外已有的先進技術,并提高吸收消化的能力,為自主創新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通過促進產業融合與集聚,著力培養產業融合型的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聚集地區,使信息傳遞更便捷,不僅有利于企業快速成長和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加速優化升級。

(5)調整出口產業和產品結構。以綠色產品和環境標志為引導,大力提升我國產品的質量。隨著產品成本的內在化,出口產業和產品的比較成本優勢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些污染嚴重、污染處理技術相對落后,從而環境成本較高的產業其優勢將逐漸弱化乃至消失;而一些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的成本優勢將得到強化。我們應按照這種比較成本優勢的變化來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出口產業的產品結構。

3.3 尋找新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將承接產業轉移與我國區域統籌發展相結合。根據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制定針對性措施承接不同類型的產業,將培育主導產業集群和彌補產業結構缺口同時考慮。因此,對發達地區承接的產業高度和層次需要繼續提升,可以主要通過技術引進提升、出口加工區引進提升和產業集群引進提升等方式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對不發達地區需要同時承接來自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通過提高項目服務水平等方式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2008年以來蔓延開來的經濟危機,國內出現了就業形式嚴峻、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等現象,這個時候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同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的勞動成本上升和資源不足,而我國東部、西部地區勞動力過剩資源豐富,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使得內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工返鄉潮,這個時候如何化經濟危機中的“危”為“機”,將沿海發達地區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瀕臨淘汰的資源消耗型產業轉移出去尋找新的承接地,實現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我國中西部地區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泰國、越南等有著相似的經濟結構與發展環境,所以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導致的經濟發展遲緩的形式下,我國中西部地區應該搶抓機遇,積極參與競爭,大力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區域性的產業轉移。而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在實現自身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將一些低端的產業和處于低端的產業鏈轉移出去的時候也應該首選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而不是舍近求遠,轉移到次發展中國家。雖然轉移到次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利潤,實現與次發展中國家共贏,但是,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后富”的戰略部署下,中西部地區理解并支持國家將東部沿海地區列為改革開放的先鋒,為東部地區輸送大量的人力資源,對東部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因此東部地區有責任和義務帶動中西部地區跟著富起來,不僅包括技術、資本等支持,也包括對中西部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整體謀劃,這其中就包括向中西部地區實施有梯度的產業轉移。

中西部地區也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積極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實現東、中、西互補。在大力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也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地理、人才、文化等優勢,發展資本密集型等技術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總之,就我國而言,發揮后發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層次與地位,有助于我國縮短與美國的國際分工層次差距,也有利于擴大我國與周邊其他國家的國際分工差距,使我國對美國的貿易差額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也就是說,中美貿易巨大差額的調整是一個伴隨產業轉移、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盧娜.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分析[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8,(10).

[2]高永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J].國際貿易,2009,(02).

[3]劉建江,袁冬梅.貿易逆差是否削弱了一國國際競爭力:美國經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

[4]錢學鋒,黃漢民.垂直專業化、公司內貿易與中美貿易不平衡[J].財貿經濟,2008,(03).

作者:王欣 陳海燕

第二篇:論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及對策

摘 要:中美貿易關系是相互共贏、共同促進的雙向關系,滿足雙邊發展需要,但隨著中美貿易逆差的增大,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通過對中美貿易發展歷程進行闡述,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成因及應對策略,認為在現有局勢下,中方應加強對經濟形勢的把控,通過多邊貿易機制維護自身權利,通過政治、經濟手段穩定貿易局勢。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貿易制裁手段;應對策略

1 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背景

1.1 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歷程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雙方打破僵局,正式開始各方面合作。在中美展開貿易交往的初期,由于中美經濟實力相差懸殊,美方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故中美貿易摩擦僅發生于個別行業,且貿易摩擦的數量較少。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經濟實現了飛速增長,在中美雙邊貿易中更具有話語權。通過加入WTO等多邊貿易機制,中國在貿易保護、貿易主動反擊等領域的經驗日益豐富,為中國貿易飛速增長和穩健發展提供契機。日益增大的中美貿易摩擦差額使美方深陷貿易逆差陷阱,對中國貿易的“敵視意味”不斷增強,以“進出口配額、經濟制裁、反傾銷、反補貼、禁運、301調查”為主的貿易制裁手段層出不窮。

1.2 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

自上世紀中美正式開展貿易交流以來,雙邊在貿易上的摩擦就不斷升級。2017年,特朗普將中美貿易的焦點聚集在雙邊巨額的貿易差值上,企圖以此為切入點挑起中美貿易戰爭。2018年7月以來,美國分別對中國價值340億美元和160億美元的商品加增關稅,中方在此情境下也給予同樣反擊,對美方產品加等值關稅,雙邊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

2 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

2.1 貿易摩擦模式多樣,傷害性較大

中美貿易摩擦的模式多樣,制裁模式較多,且實質性傷害較大。上世紀中美貿易摩擦多采用通用手段解決,如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模式。但隨著近年來中美貿易局勢的日益緊張,中美貿易制裁手段逐漸多樣,且美國根據中國實際貿易情況制定針對性制裁方案,以達到“直擊要害”的目的。在中美貿易的制裁手段下,部分中方企業由于缺乏基本貿易經驗、對特殊貿易規則不熟悉從而在巨額的貿易賠償中遭受巨大的損失,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2.2 貿易摩擦領域差異明顯

中美貿易存在著較大的互補性,在開展雙邊貿易時可較好地滿足對方國家對部分特殊產品的需求。中方進口大量的農產品,美方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則多集中在初級加工制品、金屬制品、生活用品等方面,故雙邊在開展貿易摩擦的領域有明顯差異,針對貿易摩擦采取的保護措施差異較大。

2.3 貿易摩擦頻次數較多、頻率較快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就運用貿易保護手段對中國實施制裁。隨著近年來,雙邊貿易差距逐漸增大,美國深陷貿易逆差漩渦,貿易制裁的數量在同等時間長度內不斷增多。在中國加入WTO時期內,美國主要借助“特保”措施,短時間內提高對中國貿易制裁的頻率,以實現降低中國貿易優勢地位的目的。除此之外,美國又混合采用反傾銷、反補貼、“337調查”、“301調查”等手段,在短時間內提高對中國貿易制裁的頻率。

2.4 貿易摩擦涉及領域廣、影響程度大

中美貿易牽一發而動全身,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中美貿易摩擦不僅是經濟領域的活動,其產生的效應波及政治、文化和社會民生。中美貿易戰的貿易制裁引發了雙方政治領域的緊張,觸及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方面。在文化領域,由于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的主要領域觸及高科技產品,中國學生留美學習高新技術的權限將會受到較大影響。中美雙邊的貿易摩擦極易引發企業破產、企業重組、投資減少等問題,從而造成工人失業、薪資下降、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3 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

3.1 制裁手段日漸多元化

在2001年中國入世之前,中國所受到來自美方的貿易制裁手段主要有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傾銷、配額限制等,美國限制中國進口的主要手段有“337調查”、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等。截至2018年,中國已遭受了356起來自美國的反傾銷調查;在2002年,美國首次對中國實行特別保障措施;2006年,美國對來自中國的銅紙板進行反補貼調查,成為對中國反補貼調查的首例。由于中國的綜合實力日漸強大,逐漸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中國與美國的交易次數逐漸增多,所以中國便成為了美國的主要的制裁對象。

3.2 摩擦所涉及產業廣泛化

隨中國經濟結構的改善,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也逐漸的升級轉型,不斷有新的產業和商品成為美方的制裁對象,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制裁的產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產品,由對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制裁轉向制度層面,中國受美國制裁的重災區主要集中于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

3.3 摩擦產生的后果深化

中美貿易摩擦若演變升級,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全球貿易發展的最大障礙。于中國而言,貿易摩擦的加劇將降低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而降低中國總體貿易順差規模,從而會打擊出口導向性產業的生產積極性。

3.4 貿易摩擦歧視化

中國受到來自美方的反傾銷大部分帶有極強的歧視性和故意性,在美國對中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中,世界貿易組織做出肯定裁決的案件高達66%,而對其他國家的反傾銷案件中只有大約40%會被認定為反傾銷。美國曾在其商務部單獨增設中國辦公室,以便能夠監督中國對于世界貿易組織所做判決的執行情況。上述種種做法都具有極強的歧視性。

4 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策略

4.1 建立雙邊協商解決機制

針對于中美貿易摩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雙邊協商解決機制,通過進行定期的磋商,可以及時地解決雙方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有助于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邀請首次訪華,在特朗普訪華期間,兩國領導人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戰略性協商,促進了兩國的交流與合作。

4.2 充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當中美兩國無法通過協商談判方式解決時,可以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加以處理。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時,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WTO的爭端解決機構能夠做出比較公正的裁決,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截至2012年3月,美國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出的114個案件中敗訴107次,歐盟向其提出的70個案件中敗訴67次,敗訴率分別達到了93.9%和95.7%,據統計,除去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勝訴率達到100%。

4.3 促進出口產品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

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應當通過低價策略來維持,而應當通過增加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從而創造核心競爭力。所以,政府應倡導從單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含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過渡,促進出口產品多元化,可以降低遭受反傾銷的可能性。促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對于我國貿易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改變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取勝的形象;其次,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避免給發達國家提供對華制裁的借口;最后,可以激發國內出口企業的創造力,從而達到激發全民創造力的目的。

4.4 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

中國企業應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打造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就要求政府應當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完善有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減少由于知識產權糾紛所帶來的貿易摩擦,以實現對創新型企業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平新喬.產業內貿易理論與中美貿易關系[J].國際經濟評論,2005,(5).

[2]段利.中美貿易摩擦分析及對策研究[J].國際商貿,2018,(10).

[3]王旭陽.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經貿關系在摩擦中前行[J].現代管理科學,2017,(11).

[4]張越,曾江.中美經貿關系的現狀與發展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8).

作者:張志彤 張遠馨

第三篇:論重商主義思想與中美貿易不平衡

摘要:近年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它已經成為影響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最重要經濟因素。中國在與美國貿易中的順差地位,以及美方針對逆差采取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都無不體現著重商主義的思想。在結合重商主義思想,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相關問題進行重新分析與審視。

關鍵詞:重商主義;中美貿易;不平衡

文獻標識碼:A

1 重商主義思想概述

重商主義思想產生于西歐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時期。重商主義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階段。早期重商主義者的主張是,盡量少買或不買,把多賣少買的原則絕對化,認為這樣才能多積累貨幣,使國家致富。他們極力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不斷吸收國外貨幣到國內,禁止貨幣輸出國外。早期重商主義又被稱為貨幣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者開始意識到貨幣不單純是貨幣財富,而且是增加財富的手段。這一時期重商主義的特點是,通過調節商品的運動,達到增加貨幣財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義又被稱為貿易差額論。

重商主義的基本思想是:(1)認為財富就是貨幣(即金銀),貨幣就是財富。(2)認為財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領域,即商業中。(3)認為國內貿易不能增加一國的財富,只有對外貿易才會真正增加一國的財富。(4)認為商品生產只是對外貿易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手段。(5)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生活,管理和指導經濟,保護國內有利于增加金銀貨幣的工商業,促進對外貿易的有利發展。

2 中國的貿易順差并沒有帶來實際好處

重商主義主張只有在對外貿易中保持順差,才能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根據這一觀點,中美貿易中中國的順差地位對中國是十分有利的,它可以增加中國的財富。這種看法也正好迎合美國叫囂的觀點,事實上我國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收入分配,我國與美國的貿易僅在數據上處于出超。實際利益只有美國真正獲取。

之所以講我國的順差地位并沒有給我國帶來實際好處,其表現有: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受“出口創匯”思想的影響,對美國的出口量不斷增加,這使得我國的外匯儲量不斷攀升,這也許是中美貿易中國最大的“成就”。然而中國沒有利用這筆資金投資國內建設。而是大量購買美國國庫券,如此相當于為美國經濟發展作貢獻,這對中國國內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F今,美國正值“金融危機”,中國通過貿易辛苦換來的大量外匯不過是一堆貨幣符號,美元貶值造成我國外匯大幅縮水,這種巨大損失中國不得不承擔。

第二,我國對美國的貿易屬于出口偏向型增長,這種增長方式會使國民的福利受到不利影響??唆敻衤P于“經濟增長”與“貿易條件”的關系指出:出口偏向型增長會使本國的貿易條件惡化,但對其他國家有利;進口偏向型增長則與之相反。我國的出口偏向型增長方式,會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惡化。這樣我國出口規模擴大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就會被貿易條件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所抵消,以至于人們的福利水平比經濟增長前還要低,我國陷入一種“貧困化增長”境地,“貧困化增長”的實質是對國力的透支,它從根本上阻礙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根據赫克歇爾一俄林為代表的稟賦比較優勢說。“各國之間的貿易緣于各國資源條件的差別,各國應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我國對美國出口的產品,很多是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品,并且價格極其低廉。我國雖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但勞動者從大量加工貿易中只能獲取少量的加工費;又由于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增長點,中國賺取的少量加工費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國實際獲取的利潤進一步減少。因此,所謂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背后隱藏了美國企業的巨額隱性收益。這樣我國只是利用了自己國內的資源,加工成成品然后出口到美國,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本國資源的消耗。

3 美國雖逆差卻獲取巨額利潤

美國在中美貿易中處于逆差的地位,依據重商主義保持順差的觀點,美國在中美貿易中則是處于不利地位。正因為如此,美國一直叫囂中美貿易逆差是對美國經濟的“毒害”。中美貿易美國真的是利益受損國嗎,美國真的深受中美貿易“毒害”嗎?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當然不希望中美貿易的逆差繼續存在甚至擴大,因而美國針對中國的順差采取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與傳統的重商主義區別,我們將之稱為“新重商主義”。“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美國貿易逆差的產生和不斷膨脹,在美國出現的一種在經濟上鼓吹政府干預貿易以追求貿易逆差的削減,在政治上利用貿易逆差作借口和貿易政策作武器,打壓貿易伙伴經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一種思潮。

美國以依據重商主義得出美國逆差使其損失嚴重為借口,以“新重商主義”貿易政策為“庇護傘”,雖然表面上美國是逆差,但其卻是巨額利潤的真實獲得者。

第一,中美貿易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美國受益更多。我國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大大地滿足了其國內的消費需求。同時,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有助于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惠。

第二,中美貿易有助于美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國對美國出口,大多產生于美國已不再生產任何產品的行業。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美國出口,是對美國經濟結構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美國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便是很好的例子,這還可以促進美國的產業結構優化。

第三,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占中國出口企業的大多數,使美國從中獲取巨額隱性收益。中國對美國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這種加工貿易又為美國在華投資企業所控制,他們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把巨額利潤卷入自己的口袋。

第四,貿易逆差成為美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有力武器。中美貿易不平衡,使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也加劇。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更多地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國的市場準入問題上,因為美國是服務貿易大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國,隨著中國電訊、金融服務市場的開放,美國在中國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以服務貿易的順差來抵消貨物貿易逆差。美國在服務貿易上對中國開放市場提出強硬要求。

4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出口管制,出口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那么,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是什么?

出口管制是美國“新重商主義”政策的一個表現,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主要集中在美國高新技術發達的服務產業。中美貿易美國逆差主要體現在貨物貿易上,同時其在服務貿易上對中國實行出口管制,如此便加大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在于美國服務經濟的發展。美

國服務經濟在美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美國政府如何大力幫助企業擴大貨物貿易出口,或者通過貿易談判力爭打開貿易伙伴的國內市場,都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其貨物貿易逆差的局面,只有擴大服務出口才能減少貨物貿易逆差額。但是,美國政府卻采取控制對華技術出口政策,限制對華技術轉讓和其他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人為的出口管制無疑擴大了其逆差額。

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是美國在國際經濟中比較優勢的反映,是其服務貿易巨額順差的反映。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實質是美國經濟結構日趨服務化和信息化,產業結構不斷向著資本、技術和信息密集型方面轉化的結果??梢哉f,即使中美雙方在貨物貿易領域不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美國的貨物貿易也會由于其服務貿易存在龐大的順差而將出現巨額逆差。

5 政策建議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美國的出口管制,這種不平衡反映的是美國服務經濟的發展,美國出口管制和服務經濟的發展在短期內會持續存在。中美貿易不平衡也是一種失衡,我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中美貿易不平衡。

(1)加快開放我國服務業,擴大美國對華服務貿易。由于美國在服務產業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并且對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一直比較感興趣,而中國服務業根據wTO要求也應逐步開放,因此中國逐步開放服務業,不但可以引人競爭機制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國內服務業市場的發展,還可以減小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2)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目前亞洲、北美地區一直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而歐洲,以及拉丁美洲、中東地區、非洲在我國出口地區結構中所占比例甚小,這使得我國外貿與北美、亞洲市場的依賴度過高。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對美國市場的過分依賴也導致了貿易風險的加大,美國國內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最近,美國國內爆發“金融危機”,更是要求我國尋求多元化貿易發展戰略。由于貿易不平衡和貿易摩擦問題,中國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因此,為改變這一局面,政府必須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發展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

(3)努力擴大國內需求,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我國應把經濟增長的立足點放在擴大內需上,減少對外貿易依存度,加快本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經濟運作體系。在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方面,注重改變進出口不平衡狀況。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積極開拓非傳統出口市場;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適度擴大進口,發揮進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和國內短缺的能源、原材料進口。

(4)慎重對待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國應以日本為“前車之鑒”,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基本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建設。從中長期看,增加浮動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匯率制度調整必須考慮就業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作者:邱錦秀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汽車技術運用論文下一篇:施工進度控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