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貿易關系分析

2022-08-15

第一篇:中美貿易關系分析

對中美關系的分析與思考

形勢與政策論文

對中美關系的分析與思考

——形勢與政策課論文

1 形勢與政策論文

摘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與不同的發達國家存在聯系。而其中,中美關系可以說是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對雙邊關系,是兩個對世界格局都有很大掌控權的大國間的復雜問題。歷史發展以來,中美關系有一個一直變化的長遠進程,時至今日依然存在雙面的動向,合作與競爭共存。經貿方面,中美兩國存在許多共同的利益點,在國際事務中,中美兩國也有許多共性,但同時,中美兩國不可避免的存在許多分歧和矛盾,合作的基礎與不和諧的因素分別從兩方面影響著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

關鍵詞:中美關系,合作,利益,競爭

2 形勢與政策論文

一、中美關系歷史回眸

1.古代清朝時期中美之間就有往來

1804年,美國“愛麗華號”商船來華,這是中美開始正式交往的源頭。 2. 近現代史上中美關系的發展變化

①(1840 ——1899)清末英法聯軍侵華,而美國尾隨英法,充當幫兇。

原因主要在于當時美國致力于解決國內問題,包括南北戰爭、西部開發等,這也是美國國家體制、國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美國作為侵略者參與了一些事件,包括1844年逼迫中國政府簽訂《望廈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伙同沙俄充當英法的幫兇,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1867年美國單獨侵略臺灣失敗,轉而支持日本侵略臺灣。

②(1899—1945)獨立侵華時期到反日助華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美國實力上升,轉變為主要侵略者侵華,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標志美國不再尾隨西方列強,有了獨立的侵華權利。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20世紀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為推動日本進攻蘇聯,美國等國對日本侵華采取綏靖政策。1942年—1945年,中美兩國聯合反對法西斯,為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中國國民黨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飛虎隊

③(1945----1949)扶蔣反共,獨占中國

美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為了遏止共產黨在中國的發展壯大,二戰結束后,支持蔣介石打內戰。還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形成獨占中國的局面。

3、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由冷戰對抗到關系正?;?①(1949----1972)敵視和對抗

中美利益和意識形態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國所追求的人權、民主及社會形態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產生了沖突,影響了它的某些利益獲取,因此,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中國外交上孤立,經濟上封鎖,援助國民黨而反對共產黨,還發動朝鮮戰爭,形成對社會主義的包圍;朝鮮戰爭期間,派遣第七艦隊到達臺灣海峽,干預中國內政;1964年美國入侵越南,中美關系更加緊張;

1954年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簽訂

3 形勢與政策論文

②1972--至今,走向正常,合作與不利因素并存

60年代中期后,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陷于越南戰爭中無法自拔;70年代后經濟陷入滯脹階段,而同時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使中美在綜合地位上產生對等,兩者都互相需要與對方的合作。

1970年,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政府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臺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兩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89年,中國政治危機使中美關系又進入瓶頸階段,中美關系在動蕩中發展,直到2000年,美國通過了與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的立法,對中美關系有了大的促進。21世紀以來,美國防長哈格爾上任后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推進了中美關系正常進展,而最近的“夫人外交”,即奧巴馬夫人攜女兒來華與彭麗媛相見,也是一種機智的外交手法。

2014年夫人外交

總結分析:中美兩國的國力、在世界的話語權影響著兩者的關系,不平衡時利益表現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搶奪即侵略,而當二者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后,在各方面的利益關聯就會很大,需要合作才能共贏。而獲取利益最大化就要牽扯到對雙方間沖突等不和諧因素的利用。

二、中美關系的穩定因素

中美是不可能完全對立的,兩者有基于利益、發展的合作基礎,合作共贏是目前時代發展下雙方最好的選擇。

1、在全球化時代,美國與中國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兩國合作空間不斷擴展。

在當今時代,大國之間既有競爭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是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合作伙伴。共贏是大國間外交最好的選擇。右圖為2008年6月17日,王岐山和保爾森作為兩國元首的特別代表共同主持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對話期間,兩國簽署了《中美能源環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

4 形勢與政策論文

2、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中美相互之間不斷相互適應、正視對方的實力和利益,有助于中美關系的持久穩定和發展。中國的既定方針是“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霸權,更不會威脅美國的安全;中國也不會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更不會搞對外擴張。

3、中美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已成為支撐中美關系的一個強有力的新點,2001至今,兩國貿易額年均增長27.4%, 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3337.4億美元 。中美兩國已經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到2010年2月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到58362個,美方實際投入達到了628.2億美元。美國是中國外資最大的來源地之一。中國在美國興辦的貿易型和非貿易型公司也呈現增長的趨勢。到2010年1月底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各類投資超過45億美元,投資范圍廣泛。經濟利益間的聯系是較為堅固的。

4、中美之間已經建立起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機制。21世紀以來中美元首級、部長級互訪順利進行。從鄧小平到江澤民到胡錦濤,中美建交一直平穩發展,國際報道也極多,這些都促進了中美合作共贏局面。

三、中美關系中的不和諧因素

1、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主要表現為對臺軍售,軍事問題一直較為敏感,在軍事關系方面中美發展也有一段歷史,1980年美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被稱為是中美軍事關系的“破冰之旅”。此后中美軍事關系經歷了一波三折的“跌宕期”,一度因為1999年北約轟炸大使館、2001年中國海南領空的“中美撞機”事件使中美關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9.11”事件后軍事交流開始回暖。

2008年美國對臺軍售問題而中斷了中美軍事交流和高層互訪。

2009年10月24—11月3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將訪問美國。臺灣問題和對臺軍售,是徐才厚訪美的重要議題。徐才厚要求美方解決阻礙兩國關系發展四大障礙。但在2010年又起波瀾:2010年1月29日,美國公布價值6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計劃。中國作出強烈反應:暫停中美兩軍計劃內的相關互訪交流安排;對參與售臺武器的美國公司實施相關制裁;

臺灣可以說是美國打出的一張牌,主要目的就在于制約中國發展,并且挑撥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關系,可以促進更多力量加入美國陣營,而這個問題的歷史性導致其不會短時間內解決,因此對美國來說這種手法是制約中國發展的低沉本方式。

2、中美船只對峙與美韓聯合軍演

2009年3月發生了南海“無瑕號”事件、5月黃海“勝利號”事件,6月中國海軍一艘潛艇與美國一艘軍艦攜帶的拖曳聲吶相撞。楊潔篪在越南河內會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堅決反對軍演。(右圖)

5 形勢與政策論文

軍演可以說又是美國利用矛盾制衡中國的一個手段,而且可以更多拉攏亞洲其他國家使他們與中國割裂。

3、經濟與貿易

主要沖突體現在人民幣匯率與貿易問題上,

4、人權問題

在人權問題上,中美兩國由于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現象。討論人權問題應持平等的態度,不能借人權問題向別國施壓,更不能以此干涉別國的內政。 時過境遷,現在中美之間談人權問題和90年代初已經有很大區別?,F在很多美國人,包括國際社會,越來越肯定中國在人權事業上的進步。人權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一部分,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會存在,但是應該不影響中美在其他問題上的合作。

四、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

中美兩國有合作的基礎和共同的利益。這首先表現在中美經貿合作的互利和雙贏上。美國企業給中國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給美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中國企業還給美國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消費品。而且,中美合作有利于亞太地區的穩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從總體態勢上看,目前關系較為平穩中美關系將會越來越深入,由于中美力量對比不斷趨于均衡,中美關系必然面臨彼此認知的變化,需要重新定位,不斷深入了解對方。

總之就是競爭更激烈,合作也會加強,合作與競爭同步上升,小的矛盾沖突不會影響大的格局。和平與發展依然是大的格局。

一點心得體會:

這一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讓我對時事政治了解不少,主要就是當今兩大問題:中美關系與南海問題。大學生不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關注時事,并有自己的見解看法,有自己的態度,是很重要的。老師在課上為我們講解了多方面的信息,很多生動形象的內容讓我更容易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很感謝老師的辛苦。個人覺得,其實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很深層次的,我們看到的永遠只能是冰山一角,但我覺得無論怎樣都應秉持一個原則,就是要對自己國家在應對問題的處理方法上保持自信,不該輕易去抨擊,從一些官方的做法中,其實我們解讀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

6 形勢與政策論文

以后我依然會多多關注時事,讓自己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章景平:三十年中美關系的回顧與展望 《皖西學院學報》,2002年6月 牛軍:中美關系影響中國前途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5期 巴殿君:21世紀中美雙邊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東北亞論壇》,2007年9月 儲昭根:《從歷史角度談中美關系》

胡騰蛟:論文化外交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消費導刊》,2007年第10期

Power by YOZOSOFT

第二篇:日本的國際貿易分析以及中國與日本經濟貿易關系

《對外貿易地理》 期末課程論文

姓名:尹志慧

班級:國貿1010

學號:10051028

3完成日期:2013年6月

日本的國際貿易分析以及中國與日本經濟貿易關系

摘要: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貿易伙伴的對外貿易聯系緊密,我國的鄰國日本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其國際貿易與我國有著緊密的聯系。下面我將用對外貿易地理的角度說明日本的國際貿易情況以及我國與日本的經濟貿易關系。

關鍵字:國際貿易,貿易伙伴,貿易關系,貿易地理

一. 日本概況

國名:日本國(Japan)。居民:約1億2745萬(截至2003年2月)。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首都:東京(Tokyo)。人口約1229萬(截至2003年2月)。國慶日:天皇誕辰日:12月23日(相當于國慶節)。行政區劃:分為1都(東京都:Tokyo)、1道(北海道:Hokkaido)、2府(大阪府:Osaka、京都府:Kyoto)和43縣(省),下設市、町、村。

二.日本自然狀況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 、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中年溫和潮濕,東無嚴寒,夏無酷暑,。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千米,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嶼。

三.日本的經濟發展狀況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002年GDP總值占全球GDP的13%,外匯儲備總額和海外純資產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外貿總額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國民經濟構成特點是: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占主要地位,且在產業中所占比重繼續呈上升趨勢;傳統的工業、制造業占較重要地位,但比重將繼續下降。高新技術和現代農業發達。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增長乏力,持續低迷不振,2001年以來進入全面通貨緊縮狀態。小泉執政以來主張進行徹底的經濟結構改革。主要措施有:消除不良債權,重塑金融系統;控制財政赤字規模,優化預算配置;

加快發展信息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放松政府管制,激發民間活力等。2002年2月,日本政府推出綜合通貨緊縮對策,核心是促進解決不良債權、穩定金融體系。2002年日本GDP增長率為1.6%。股價持續低落,失業率居高不下,破產企業不斷增多,經濟低迷的局面仍未改觀。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約4.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約329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2):1.6%。

以下是具體的經濟情況:

1.工業:2000年工業產值(制造業、建筑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約占41.9%。工業部門的構成主要有機械制造業、建筑業、化學工業

2. 農業:2001年農業產值約為519.3億美元,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約占

1.3%。農業構成中,主要農作物有大米、小麥、豆類、薯類等,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花卉等。

3. 服務業:服務業近年發展迅速。2001年,主要服務業產值約為10兆2681億日元,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約占2.0%。服務業的主要構成包括:機械設備等的長期租賃、信息服務、廣告等。

4. 旅游業 :2003年外國游客為521.9萬人。主要旅游服務設施有各種規模的和式、西式及中式餐館、溫泉旅館等。主要旅游點有:富士山、東京、迪斯尼樂園、箱根、大阪、京都、奈良、沖繩、北海道等。

5. 金融:主要大銀行有三井住友銀行、株式會社

6. 對外貿易 :外貿在國民經濟占重要地位。主要進口商品有機械機器、原油等一次性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器、化學制品。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中國、韓國、香港、德國

7. 動漫產業: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已成為日本的經濟支柱,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年產值230萬億日元。日本動漫產業模式完整 動漫成日本第三大產業。目前,世界60%的動漫作品來自日本,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10%,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8. 漁業: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國于1989年還曾創下1190萬噸漁獲,從1973年能源危機后,深海魚在日本不受歡迎.淺海魚占50%總量養殖魚則占33%以上,最受歡迎的有沙丁魚,金槍魚,螃蟹,秋刀魚,鮪魚和日本鰤魚.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漁船船隊和全球15%的漁獲量占有率。但是也有論戰說日本漁業太大規模而耗盡漁獲量.遠洋捕鯨業也被動物保育人士抗議.日本漁業顯見的未來有縮減的風險存在。

四、日本的交通運輸業

客運以鐵路和公路為主,貨運以公路和海運為主。鐵路:總長27400公里。已運營的新干線長1953公里。2001年客運量217.2億人,貨運量5866.8萬噸。 公路:總長116.65萬公里(截至2002年),其中高速公路8017公里(截至2001年底)。截至2002年10月,共有汽車7712.2萬輛,其中貨車781.2萬輛,轎車4278.7萬輛。2001年客運量564.96億人,貨運量55.78億噸。水運:截至2002年12月,各種商船數為6650艘,總噸位約385.5萬噸。2000年海運客運量為46.85萬人,貨運量為7.394億噸。2002年前三個季度的內航貨運量為3.4億噸。截至2002年4月,港口總數為1088個。年吞吐量1億噸以上的港口有:千葉、名古屋、橫濱等??者\:2002年國際航線客運量1690.5萬人,貨運量103.29萬噸。國內定期航線客運量9458.3萬人,貨運量83.61萬噸。截至2002年1月,國際機場總數為23個,主要機場有成田、羽田、關西、福岡、札幌等。

五.能源狀況

原油和鐵礦石的生產極少。地下資源相當匱乏(但是各種礦產在日本都有發現,有“能源博物館之稱”)。不過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料如圭石等儲藏豐富,被大量開采。過去大量生產金、銀、銅和煤炭。在戰國時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黃金產地?,F在仍有大量煤炭礦藏,但質量較低,沒有開采。仍有一些金、銀的富礦,但因開采成本高而開采甚少。日本海沿岸出產極少量的石油與天然氣。在房總半島有天然氣的開采。近來在日本近海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石油、可燃冰礦藏。但是因為成本考量而沒有開采計劃,仍處調查階段。木材資源同樣豐沛。在近海擁有眾多漁場,捕魚量世界第一,但是因為濫捕沙丁魚等原因,漁業資源面臨急劇減少的危機。氣候溫暖濕潤,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擁有大量高質量的軟水,生產出的飲料品質很高。

六.貿易

主要的貿易伙伴有美國、東亞、東南亞、沙特阿拉伯等。近年來與中國大陸和亞洲地區的貿易額大幅成長。長期維持出超。主要的進口物品以原材料為主,包括石油、鐵礦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汽車、電子產品、家電、機械和工業用機器人等。

同我國的關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實現邦交正?;?,翌年1月互設大使館。中國在大阪、福岡、札幌、長崎,日本在上海、廣州、沈陽和香港分別開設總領事館。日本在大連設有駐沈陽總領館辦事處,在重慶設有駐華使館領事部辦事處。1978年8月12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訪日,雙方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

中日兩國保持了高層往來的良好勢頭。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對日本進行了成功的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日。1999年4月日本參議院議長齋藤十朗對我國進行了友好訪問,同年7月小淵惠三首相應邀正式訪華。12月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應日本政府邀請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七.中日經貿關系

中日兩國互為重要貿易伙伴,經濟合作密切。據中國海關統計,2000年中日貿易額達831.66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其中中國對日出口416.54億美元,增28.5%,進口415.12億美元,增22.9%,均創歷史新高。日本仍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對日本進、出口額分別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8.4%和16.7%。據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統計,2000年日本對華投資項目1602個,同比增長41.02%,協議金額36.02億美元,增44.71%,實際使用金額32.46億美元,增8.07%。截止2000年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累計20340個,協議金額386.34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281.61億美元。日本自1979年連續向中國提供了四批政府日元貸款,截止1999年總額達24535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180億美元,占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的50%。2000年是第四批日元貸款的最后一年,日方表示2001年以后繼續對華提供日元貸款。2001年中日貿易額為877.5億美元,同比增長5.6%,其中中國對日出口449.5億美元,增長7.9%,進口428億美元,增長3.1%,中國順差21.5億美元。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對大蔥、香菇、藺草席三種中國農產品啟動臨時保障措施,限制進口200天(11月8日結束)。6月22日,中國政府對日本產汽車、無繩電話、空調加征100%特別關稅。12月21日,中日兩國政府就解決貿易摩擦達成一致,日決定不啟動長期緊急保障措施。12月27日,中國停止對日部分產品征收特別關稅。2002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突破千億美元,達1019.1億美元(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協議金額53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41.9億美元。2002日本對華日元貸款為1613.66億日元,對華無償援助為32億日元。

2008年中日倆國的雙邊貿易達到空前的水平,對華投資累計項目超過四萬個,實際投資金額達到646億,成為中國外資的第二大來源地,中日倆國作為亞洲重要的倆個國家,在很多方面處在世界先進水平對中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今后的發展中倆國會進一步加強聯系。

1. 謝海燕.國際貿易運輸地理.南京外貿學校校本教材,2006

2. 余世明.國際商務單證實務.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3. 孟世超.國際貿易地理.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4. 于志達.國際貿易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 黎孝先.國際貿易實務.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第三篇:對外貿易作業(以中國為例分析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

[摘 要] 本文論述了對外貿易理論發展的過程,介紹了學術界對對外貿易是否促進經濟增長的研究狀況與爭論,并著重分析了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原理。

[關鍵詞] 對外貿易 出口貿易 進口貿易 經濟增長

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增長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又起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增長理論都會涉及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從晚期重商主義學派到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絕對利益論,再到后來的比較利益論、要素稟賦論以及剩余產品出路說和“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等都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當然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根據有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并沒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事實,對傳統理論關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巴格瓦蒂的“貧困化增長”模型。他們認為,當今的國際經濟體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的,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外圍地帶,中心控制外圍,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國家。

一、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嗎

從上面的對外貿易理論的發展來看,也可以看出對于對外貿易是否促進經濟增長還有爭論,主要存在促進論,阻礙論和折衷論。促進論的代表是羅伯特遜,他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命題,而普雷維什則以“中心—外圍論”表示反對。

為了支持各自的理論,經濟學家也對對外貿易于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由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國內外大批學者運用我國的數據對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大都支持外貿,特別是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因為進口貿易也是對外貿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學者把目光轉向進口貿易,考察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究竟是促進還是阻礙了經濟增長,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情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是:要對出口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重新進行審視,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視進口貿易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重視出口而排斥進口,認為進口會減少GDP的增長,從中世紀的歐洲重商主義學派就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有這樣的看法,包括重商主義的“獎出限入”,貿易乘數論也認為出口會帶動經濟的增長,而進口會抵消這種作用,而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顯的告訴人們凈出口增加國民收入。直到近幾年,才有學者看到進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出口貿易確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的一些新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重視。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國際原油價格、糧食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給我國加工制造業帶來的沖擊,使得國內的許多制造業企業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對出口加工類的企業打擊更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減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高新技術含量有限,我國的制造業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所以出口貿易是否對我國經濟增長繼續有重大的作用還值得我們去探討,而一直為人們所忽視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正在被重視。

二、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亞當·斯密,他認為出口帶來的收益以及換回本國需求的產品沒有機會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后來的大衛·李嘉圖也指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穩定物價,阻止利潤下降的趨勢,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正因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國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長低通脹發展,中國廉價的商品輸入是原因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新貿易理論將進口貿易作為主要因素來解釋技術進步,認為進口貿易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通過進口技術先進國家的產品,可以使其包含在產品中的先進技術擴散到本國,工業后發國家也可以通過進口貿易,進口所需的機器設備、技術,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國內的勞動生產力。對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具體如下:

1.進口貿易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進口國外的先進的機器設備等中間產品,可以提高國內相關產業的生產效率,“干中學”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來掌握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利用技術的溢出效應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通過進口國外的產品,會給國內企業造成壓力,促使他們在競爭的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

2.進口貿易有利于穩定物價。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資源,可以抑制物價的上升,保證利潤。這一點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表現的較為明顯。

3.進口貿易與FDI相互促進。隨著進口國進口額的加大,出口國企業為節約成本,繞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會直接到其國內投資;而FDI的進入又會派生出間接的進口貿易,而且會帶來技術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無論對外貿易是促進還是阻礙經濟的增長,我們都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盡管在現在的國際分工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會處在不利的位置,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但我們仍然不可否認,對外貿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有拉動作用的,我們一定要堅持開放,融入全球的經濟發展當中去。

當然,現在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出口貿易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然而我們也忽略了進口貿易的作用,這也是筆者為什么單獨介紹了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參考文獻:

張 冰金 戈: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綜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28~32

第四篇:淺析中美貿易關系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作者:monkar

摘要:勞動分工理論的提出給全球貿易帶來的經濟的飛速發展。在這過程中中美二國的貿易關系逐步增強,但同時相應的問題也凸現出來。本文將從中美貿易的現狀出發,分析貿易摩擦是由貿易不平衡、政治、WTO規則不合理、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導致,進而預測中美貿易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勞動分工;貿易摩擦;保護主義

貿易是推動雙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貿易保護也可以保證國內企業的發展和就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貿易的背景下,中美貿易關系就是在貿易和保護中發展,相互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而摩擦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因此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確保貿易能夠給雙方帶來效益的首要問題,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二國貿易走良性發展之路。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的格局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的經濟模式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中美貿易關系將走向何方也是我們要關系的重要問題。

一、中美貿易關系的現狀

(一)中美相互依存,互補關系在不斷加深

如今中國已是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同時也是美國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以及第二大外資來源,貿易來往仍然在逐年增加。雙方貿易反映雙方的經濟互補和互利關系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服裝、紡織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少量精密機械、飛機、化肥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發揮其勞動力成本低喝中低檔產品物美價廉的優勢,美國占有科技水平高的優勢,雙方的優劣勢互補使得貿易關系不可分離。

(二)中美貿易順差增大,摩擦不斷

2005年中國紡織品貿易配額制解禁,在中國得極力控制壓縮下,中國還是躍升為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成為帶動美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并且雙邊貿易數額也呈遞增趨勢。但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確實存在,僅2005年中方貿易順差就達到114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8%。同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被稱為“世界制造中心” ,從2005年開始中國人民幣開始小幅升值。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持續提升,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嚴重,下圖是2001-2008中美貿易順差數量。

表1 2001-2008年中美貿易順差(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1-2008)

隨著貿易順差的擴大,雙方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后更顯突出,摩擦量驟增,摩擦范圍也由制造業向各種產業展開,各種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出現,就在2009-2010年大約有1000多件。其中矛盾的焦點在于:美國壓迫我國人民幣升值、美國對于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理由是幼稚產業保護論、就業崗位論、國家安全論、不公平競爭論、討價還價籌碼的保護論。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貿易商品的非互補性

中美貿易快速發展的原因不僅由于兩國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各方面的互補關系,而且在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與美國的全球化戰略的一致性。中國的低人力成本無人能及,美國在貿易中收獲了在其他國家的不到的好處,卻相反指責中國對美出口增長太快,并以此為作中美貿易順差的理由逼迫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實際上中國只是運用勞動分工理論,發揮自己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相比之下美國國會對中國所需要的高新產品和技術實行出口管制,加大對出口中國的貿易限制,使得中國在貿易中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造成了中美貿易商品的非互補性。

(二)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受政治因素的干擾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格局的逐漸變動引起了美國許多政客的不安,他們到處宣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主要是受到美國曾今扶植的日本的歷史經驗教訓,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特別警覺,他們視中國的各種進步與發展為威脅,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逼迫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等,對中美貿易帶來強大的阻力。

(三)中國嚴重依賴貿易發展經濟

從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量逐漸增加,達到占GDP增長70%歷史最高點,走向了日本曾今走過的貿易大國之路,歷史證明向內需型經濟轉變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道路。

由于嚴重依賴外貿,各種摩擦、危機帶來的影響只能忍氣吞聲。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條上的低端,競爭力較強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產業,許多產品消耗大量的資源,卻只換回少量的經濟利益,這也是勞動分工的必然結果。但隨著在制造業產業鏈“6+1”模式上由“1”逐漸向“6”的發展、高端核心技術的研發和自主品牌的增加以及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改變,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逐步降低,并向內需型經濟發展,只有才能抵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各種貿易制裁的影響。

(四)WTO制定的規則不合理

就傾銷而言世貿組織實施管理的《反傾銷》協議這樣定義傾銷:傾銷一般是指一國出口商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將產品出口到另一國市場的行為。在這里商品正常價值的確定有三種方法:一是按正常貿易過程中出口國國內銷售價格,二是出口國向第三國正常貿易的出口價格,三是按結構價格。當發生貿易摩擦時方法的選擇肯定是由占主動權的國家說了算,而且由于貿易的內容大部分是由發達國制定,所以利益總是偏向發達國家。

(五)中國的傾銷嫌疑和市場機制不完善

國內企業易受短期利益驅動,不少企業為了擴大國外市場, 利用價格戰術把產品價格定的過低,部分商品在國外和國內的價格差距很大,這也不能不讓人產生是傾銷的嫌疑。但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薄利多銷的傳統理念與當前的主流并不適應。相互競價的做法不但使利空間下降, 擾亂正常的外貿出口秩序, 還容易使國外將其銷售行為視為反傾銷, 導致更多貿易摩擦產生。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時,承諾的非市場經濟地位、特別保障條款等不利條款對中國有很大影響。雖然在今年歐盟和美國相繼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在很多事情的處理方面沒有按規則來。市場經濟有市場環境的開放性、關系的平等性、活動的競爭性等七個基本特征,雖然中國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做的還是不夠完善,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競爭體制是必要的。

三、中美貿易的發展趨勢

(一)貿易量仍有發展空間,互補性會減弱

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減少,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逐步弱化,企業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勞動密集型甚至所有的低端產業會向印度和非洲等勞動力更低的國家轉移。同時隨著中國技術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升級“中國制造”會向“中國創造”進一步發展,制造業和勞動密性產業將不再是中國的主要產業,互補性會越來越弱,中國的高科技將于美國抗衡,共同競爭世界的市場。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由外貿型向內需型的轉變,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會降低,這也使得中美貿易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會停止增長。

但是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這條路中美的關系仍然是“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這是經濟的必要過程?,F階段中美貿易主要是制造業等低端產品,隨著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鏈提高,貿易的產品會逐步向高端轉變,而中國迫切需求高端技術來發展生產力,所以在這時雙方的貿易會逐步增加,達到一個最高點。當中國有自己的技術后,中美的貿易就會出現轉折點,高低端的優劣互補性不再是二者的貿易關系,而是走向競爭。

(二)貿易摩擦仍不能避免

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要記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的提升。美國不想中國成為第二個日本和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雙方的摩擦不會停息。2008年奧巴馬一上臺就宣布主要發展經濟、解決財政、降低就業率問題,中國對美國有如此大得貿易逆差,美國要拿中國開刀,中美兩國的貿易增長速度也創下了7年來的最低水平。雖然金融危機后保護主義對中國的經濟確實有相當大的沖擊,但中國的外貿出口由于自身以及國際環境得因素還并沒有到走上絕路的地步。

未來的貿易主要是高端技術的競爭,為了使自國的技術擁有相對的優勢,貿易保護主義會進一步體現出來,并且會增強。但這時的貿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會降低,由于是高端產業的競爭,它不是吸收就業的主要產業,因此金融危機給中美二國貿易帶來的影響是有限的。未來的摩擦主要是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產權決定了產品的所有權、收益權、處理權等權利,20年的產權保護帶來的利益不僅僅是產品的收益,更有和其他國家貿易的利益關系和政治關系。幼稚產業保護論、就業崗位論不再是貿易摩擦的理由,而是向國家安全論、不公平競爭論和討價還價的籌碼論的轉變。

四、結語

任何事情都有好處和壞處,貿易也是如此,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觀點和相應的理由,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美貿易總是“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只要二個國家存在,中美的貿易關系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世界的貿易自由化發展到今天,它取得的效益是可以看見的,然而國家之間有不同的利益關系阻礙了貿易的深入,這是不可避免的。中美的貿易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生了變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這個變化,正確處理好各種摩擦問題,才能獲得貿易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陳驍.中美貿易摩擦原因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16).

[2] 薛婷.中美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0(21).

[3] 何偉文.中美貿易將呈何種走向?[N].國際商報.2010-02-23.

第五篇:中美關系

中國的崛起是美國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兩難。即使假設美國沒有遭遇跨國恐怖主義和伊拉克戰爭給它帶來的巨大和嚴重的后果,它也必然經歷由中國迅速崛起造就的“權勢轉移”趨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對華防范和阻滯是兩個至今并不真正相交的大軌跡,或者說中美之間在總體上處于一種“不對稱競賽”,亦即中國見長的經濟/外貿/外交影響競賽對美國見長的軍事能力“競賽”。全世界現在都很清楚,中國正在這“不對稱競賽”中逐漸取得兩者相權總的相對領先趨勢,盡管這趨勢并非全無逆轉可能。

即使在較長遠的未來不無可能發生變更,美國仍已開始形成其對華態度和政策的一種新的首要方面,那就是將中國當作至少目前在和平地崛起、今后一段可預見的時期內大概仍將如此的一個未來很可能的世界強國對待,以便在變化著的基本格局(特別包括中美“權勢轉移”趨勢)之中,較低代價地和較大成功希望地保障自己的緊要利益。這是要從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意識形態的差別來討論這個問題的。

歷史上,美國本來可以通過二戰稱霸世界的,但是戰后一直到90年代,都有個蘇聯和旗下的華約組織在阻撓,冷戰一來就是半個多世紀,好不容易才通過“星球大戰”計劃完全拖垮了蘇聯的經濟。美國和蘇聯是霸權之爭,同樣也是意識形態之爭。

首先,現在中美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霸權之爭,但是意識形態的差別是顯然的。美國不可能允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太過強大,打個比方吧,如果美國有10分,它可以允許英國日本印度有7分,但是不能允許中國有6.5分,因為意識形態是會傳染的,每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害怕無產階級專政傳染到自己國家,而擁有傳染能力的,只能是大國,強國,例如之前的蘇聯,或現在的中國。

其次,雖然中國不會稱霸,但是眼見一天一天崛起的中國,美國不能不害怕,也害怕自己的霸權地位受到動搖。樓上幾位網友說中國崛起不了,我個人不太贊同,因為傳統的政治格局已經改變,現今出現了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兩個大國,一是中國,二是俄羅斯,已經形成了明顯的三國鼎立。中國雖然沒有先進的技術,但是有強大的國防,世界工廠的角色,13億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穩固的民族凝聚力,這是美國望塵莫及的。其實現在中國的問題就是,一創新科技,二地區差異;而美國也有突出的自然災難,種族沖突和治安惡化等問題。你說,美國可能不怕中國嗎?萬一出現了第二個蘇聯,奧巴馬就等著慢慢失眠吧。

其實,這也是美國人的擔心,我相信中國不會有稱霸的一天,中國只求經濟發展了,有屬于自己的國際地位,就夠了,因為2000多年了孔子的“以和為貴”思想一直在影響著我們,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基,去到哪里都改不了的。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踏上太平洋彼岸,對美國進行了成功訪問,從此,兩國關系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此番內格羅蓬特的到來,也為中美兩國正式拉開建交30周年慶典的大幕奏響了序曲。

2009年1月8日,美國政府常務副國務卿約翰·內格羅蓬特飛抵北京,他說,自己首次訪問中國是在1972年6月隨基辛格博士率團訪華,當時,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已經在之前的二十多年處于隔離狀態。而回頭再看兩國今日的相互影響和交流,他不無感慨地說,其廣度和深度是我們在1979年首次建立外交關系時所無法想象的。

僅隔幾天后,1月12日,兩國又分別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與美國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牽頭,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討會。同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京舉辦了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大型圖片展,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為該展揭幕儀式剪彩。在揭幕式上,卡特動情地說:“我的生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日是同一天:10月1日。為此,鄧小平和很多人都說過,重建中美之間的友誼對我來說是命中注定。”“作為中美之間30年和平、具有建設性和蓬勃發展的雙邊關系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的見證人,我為我在1978年所作出的決定而感到自豪。”“它并不僅僅是我個人的遺產,也是許多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友誼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的遺產,更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遺產。”

基辛格:“也許,30年之后我還會回來的”

而作為當年最初來中國為尼克松總統打前哨的前美國國務卿,如今已86歲高齡的基辛格博士,他的再次歸來則更是不免令人唏噓。他在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說時講到,“我38年前抵達中國的時候,如果有人給我一張北京的照片或北京的素描,告訴我40年之后北京會是這樣,我會認為這樣的一張照片僅僅是一個妄想罷了??僧斘覀冊俅位貋?,我們看到和25年前的北京相比,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當我最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我們甚至并不知道有什么共同的話題可以進行探討,也就是說在外交方面我們幾乎沒有什么共性的東西,我們之間的互訪人員不多,我們之間的貿易也不多,所以我們可以共同探討的問題是非常少的。那我們談什么呢?我們就談國際秩序,談我們長遠的關系,談中美關系長期的展望,談我們認為國際系統應該怎么樣的演進。而正是通過這些努力,使我們雙方的關系成為了正式的外交關系。”

“如今,我們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我們看到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看到中美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它始終是一支重要的穩定的力量。在今后30年,中美之間的關系也會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力量,這種創造性的力量會重塑世界的格局。”“也許,30年之后我還會回來的。”無疑,基辛格對中美兩國的未來充滿了無限期待。

李肇星:“中美國”(Chimerica)表明兩國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顧30年前的那段歷史,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12日研討會的開幕式上說,30年前,鄧小平先生問卡特總統:“中國能否派5000名留學生到美國學習?”卡特總統說:“可以派十萬!”30年來,中國赴美留學生總數已達40萬人?;貞?971年基辛格博士的那次秘密訪華,李肇星風趣地說,據一篇報道透露,當年基辛格博士訪華時曾允許每位隨行人員購買一百美元的中國貨。他的這一決定在當時被認為極富遠見卓識、慷慨大膽。而2008年1月至11月,中美雙邊貿易額已達3078.2億美元,彼此成為第二大貿易伙伴。

李肇星說,30年前,中美金融交往是零;如今,兩國利益交織。以致于一位美國學者創造了“中美國”(Chimerica)一詞,表明兩國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首中美建交以來走過的這30年,可以說,兩國關系既有過春暖花開之時,也有過冰雪隆冬之景。雖然近年來已經逐漸走上了平穩發展的道路,但長期以來在民間仍有一些理解的

誤區。比如美國百人會2007年民意調查的結果就表明,雖然中美兩國的受訪對象中大多數人都認為中美關系非常重要,但美國受訪對象中持積極態度者的比例照比中國要明顯偏低一些,其中尤以輿論領袖和商業精英兩類人群為甚,投贊成票者的數量均不足七成。其實個中緣由不難理解,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與壯大,美國人對中國的走向、中國崛起后會如何行事并無把握,甚至存在明顯的擔心和憂慮。

而這種憂慮和擔心也直接反映在一些關于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都~約時報》資深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作品《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不僅僅要富起來,它要變得實力強大。中國不僅僅想學如何制造通用汽車公司的汽車,它要成為通用,要讓通用失業。誰要不相信這話,最好和年輕的中國人生活一段時間。”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李肇星在他的發言中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現實案例。當圣誕節來臨,美國人薩拉忽然發現,在自己家庭選購的39件圣誕禮物中,標明“中國制造”字樣的竟然有25件之多;而家里的DVD、鞋、襪子、玩具、臺燈……也統統是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不禁自問: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經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嗎?于是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貨,嘗試一下離開中國商品的生活。但一年的試驗后,她的結論是:“我們與中國的關系密切。兩國間貿易、政治和其他方面存在分歧,但我們應共同解決這些問題。”這便是美國女記者根據自身經歷所著的《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中所下的結論。

由此,李肇星先生說道,“中美之間存在分歧,中國不是美國,美國不是中國。但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像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居然沒有差異,什么都一模一樣,世界豈不成了單調乏味的蒸餾水了嗎?又談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呢?”

“大道無遮攔”是一句東方佛語。中美關系就是不怕遮攔、不可遮攔的大道。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曲折,偉大的中國人民和偉大的美國人民一定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李肇星先生用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禪語”對中美兩國人民間的世代友好充滿了自信與期待。

多諾霍:“這30年給兩國人民都帶來巨大利益”

1月13日,美國全國商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托馬斯·杰·多諾霍也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來到北京,在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即將就職的前夕,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明今后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的意愿。

他說,雖然目前美國國內局勢正處在種種變化之中,我們還是給中國政府領導人帶來了一個訊息,那就是美國商業界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國與整個亞洲地區發展深入的商業和戰略關系。同時,我們還希望此次出訪也給本國的新一屆政府傳達一個訊息。在應對國內和國際許多其他挑戰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我們在亞洲的重要關系。

美中兩國之間30多年的鞏固關系已經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我們相信,當選總統奧巴馬能夠理解美中關系的價值。我們正在敦促奧巴馬政府和中國政府合作,在中美戰

略經濟對話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我們相信,一旦他背負起美國總統的所有職責,他將認識到,在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問題上,與中國這個伙伴進行合作的重要性。

而對于中美兩國目前所處的這一重要歷史時期,中國前任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先生在研討會上的發言中也專門談到。他說,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系已經歷了美國兩黨七屆政府的更迭。七屆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延續性。這說明,美國兩黨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重視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問題上存有重要的基本共識。相信這種共識今后將繼續下去。

奧巴馬先生即將就任美國新總統,中美關系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加強中美兩國的交流與溝通,避免中美關系歷史上曾反復出現的因美國政府更迭而產生波動的怪圈,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繼續穩步、健康發展,是中美兩國當前的當務之急。

回答者: 短刀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質量體系工作匯報下一篇:證明信模板帶存根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