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看法

2023-06-08

第一篇: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看法

中美貿易戰實際上是中國和西方之間文明的沖突!

中美貿易戰表面上似乎僅僅是貿易戰,但是按照薩繆爾·亨廷頓的觀點,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基督教與無神論信仰,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和大秦帝國體制,私有制自由市場經濟和公有制計劃經濟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中國和西方之間文明的沖突!

中國對美貿易戰依據的是“后發優勢”理論,即中國不需要改革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傳統,不需要依照西方文明模式,而只需要依照中華文明傳統,單純依靠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也可以完成中華文明的崛起,其實質上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版本。

然而經濟學家楊小凱在臺灣、美國等地考察大量晚清企業史檔案后,得出結論: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技術帶來的經濟發展,只會助長政府的機會主義;政府和官辦企業利用特權,與民爭利,損害社會利益。最后,非但私人企業無法發展、政府和官辦企業貪污腐敗橫行,國家的整體活力也必然被蠶食,在這種制度下,官辦企業效率越高,越不利于長期的經濟發展,他得出結論:如果通過模仿技術可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后發國家就會采取一種國家機會主義立場,導致發展的路徑被鎖定,為長期發展留下隱患。因為短期經濟成功常常被用作堵塞批評的工具,使一個國家付出長期代價,經濟增長反而成為制度轉型的障礙,經濟學界稱楊小凱這個結論為“后發劣勢”理論。 因此楊小凱生前和林毅夫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在他去世以后,張維迎教授也和林毅夫辯論,結果“后發優勢”理論占據了中國主流社會。中國按照這個理論不可避免地得出中華文明優于西方文明,落后的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結論,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加深了這種誤解,使得中國落入了“后發劣勢”的路徑依賴,更可怕的是這種誤解升級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野心,其目標不僅僅是中華文明的崛起而且還要向全世界輸出中華文明,中西文明的沖突于是無可避免地開始了!

第二篇:關于對中美兩國教育的看法

教育一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教育可以讓我們培養出優秀人才,中國自古以來就極重視教育,古來就有孔夫子“有教無類”,現今國家也在不斷地摸索。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國,然而我們在21世紀教育卻似乎有著許多漏洞。

當今世界美國教育顯得特別地出列拔萃,因此中國許多人十分向往美國的教育,希望到美國接受教育。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首先我們要從中美教育的差異上說起:

一、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么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么,學多少,什么時候學,該怎么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于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二、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于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于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于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四、師生關系: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么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茍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系。

五、考試制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于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于今后的發展。

六、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約束什么。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于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 、時間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八、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于“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布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九、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尚?,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復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課外生活: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并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的態度,中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這一“靜”一“動”之間,反映了兩國教育不同的知識觀。

但我們也不能認為中國教育就是這么一無是處,中國教育也有它的特點。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于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于固守規范?;A好可以是創新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可以成為束縛和阻礙創造性思維的障礙。嚴謹的特點可以帶來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為跳躍性思維的大敵。

有人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正在向東方國家學習,開始強調抓基礎,既然人家還要學習我們,那么我們就應固守原有的教育傳統,沒有必要改進。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是在創新有余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與美國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余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以抓創新來補不足。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并不一定適應于中國現在的社會。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于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正是由于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探索出既能適應中國社會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華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難點??傊?,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第三篇:從暗到明的中美貿易戰

機械177

姓名:孫傳利

學號:41704364

2018年,一個范圍波及兩個大國甚至全世界的大事件悄然出現,人們把它叫做“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也是美國301法案挑起的美國對中國的第六次貿易戰,這次貿易戰與以往有所不同,因為這次貿易戰不僅僅因為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而且也是因為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還有對美國企業技術保護的問題挑起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2018年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基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大規模關稅,其規模近600億美元,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國公司投資并購。而“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 條的俗稱。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可對他國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貿易做法”發起調查,并可在調查結束后,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單邊制裁,包括撤銷貿易優惠、征收報復性關稅等。

2018年北京時間3月23日7點,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項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該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涉及美對華的出口約30億美元。

2018年4月3日美國公布對華“301調查”征稅產品建議清單,涉及每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價值約500億美元商品。4月4日下午,中國采取反制措施,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飛機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

事件進一步發酵,雙方“玩”得水深火熱。然而中美貿易發生沖突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美貿易戰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美作為當今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兩大經濟體,產生對碰,無疑將會對全球經濟貿易秩序帶來極大的沖擊。對于中美而言,貿易戰注定是一個雙輸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而作為這場貿易戰的始作俑者,美方卻似乎表現的“不在乎”,“無所謂”,當中方實施反制措施后又開始提各種要求,對中方的利益視若惘然,在開展談判磋商中,一直不以對等的位置進行,導致談判沒有獲得實質性進展。

那么,這么激烈的糾紛是怎么來的呢? 首先,中美貿易嚴重失衡是特朗普挑起貿易戰的直接原因,美方要求中國降低美對華貿易赤字1000億美元,進一步開放市場。中美貿易格局目前是中國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這反映了中美比較優勢。根據中方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2758億美元,占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65.3%;而據美方統計,2017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占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的46.3%,高于排第二位至第九位的八個國家之和(44%)。

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美國創造以發行美元獲取其他國家資源和商品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在美元與黃金掛鉤時,美國經常賬戶失衡具有自我糾正機制,即逆差導致美元發行收縮,降低國內總需求和物價,增加出口減少進口。

美國過度消費導致儲蓄率低。美國的消費意愿始終大于儲蓄意愿,在世界范圍內的貿易赤字已成為常態;而中國的儲蓄率常年處于高水平,進一步拉大了兩國貿易差額。

全球價值鏈分工決定中美貿易格局,現行貿易統計方法夸大貿易順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以加工組裝方式向全球輸出商品,雖然中國的利益只是加工組裝的增加值,但當前貿易統計方法把出口商品全額計入。根據中國商務部2017年5月《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在全球價值鏈中,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據中方統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9%來自外資企業,61%來自加工貿易。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而美國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益巨大。

美國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農業、能源和高新技術行業是美國最具出口競爭力的行業,但是美國長期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有美國研究機構發現,如果美國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

接著,美國試圖重演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以遏制中國復興。2017年中國GDP達12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3%,并且中國經濟增長率6.9%、遠高于美國的2.3%。如果按照6%左右的GDP增速再增長十年左右,即大約在2027年前后,中國有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重回世界之巔。在此背景下,美國一直試圖遏制中國復興。所以,總的來說,由特朗普領導的美方挑起的此次貿易戰,本質上還是美方從經濟政策上采取的對華遏制政策,意圖遏制中國復興。

如前所述,遏制中國崛起是美國既定的方針,哪有將世界第一拱手讓人的?我們不能誤判了美國人的戰略雄心和決心。任何僥幸心理,都可能招致更大的失敗。

所以,經過梳理中方的各種反制措施,我們得出:面對美國主動挑起的貿易戰,借用已故領袖毛主席的兩句話: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所謂戰略上藐視,就是假如美國不買中國任何東西了,假如美國在地球上過膩了,移民太空了,還順手拽走了我們血汗斑斑的數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再也沒有所謂的一流科技供我們“追蹤”了;也沒有所謂的世界前沿技術供我們“瞄準”了,我們還活不活?中華民族難道就不復興了嗎?沒有了美國,中國人說不定活得更自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加不可阻擋。不就是一場貿易戰嗎?當然!堅決阻擊,毫不手軟,奉陪到底!

而戰術上重視,

一、美國第一招對中國600億美元商品征以高額關稅,在中國總出口額中不算太多,但對被波及的具體企業來講,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考驗了。當然了,另尋替代市場也是一條出路,但很有可能遠水救不了近渴,這時我們投資的美國國債應該發揮作用了,我們不稀罕美國的那點利息了,設置一個比例,拋售美國國債,給美國人一個心理預期:為了幫助我國那些受美國高關稅傷害的企業和沒飯吃的工人,實在是無奈之舉,你動我600億美元商品,我2倍拋售美國國債也就是1200億美元,如果5倍呢,就是3000億美元,你后面還暗藏殺招,波及我們的商品數額越大,我拋售美國的國債就越多。讓美國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卻缺乏這種反擊能力。當然拋售美國國債有時機上的技巧,相信我們的技術官員和操盤手會精準點穴。

二、對美國在中國市場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對中國市場十分依賴的商品,同等報復,征收高額關稅。這方面很多專家學者出了不少的好主意,譬如美國的大豆、飛機、汽車、蘋果手機等應該入圍我們的報復清單。美國不是藐視WTO規則嗎,有專家獻言將中國出口到美國十分緊缺的稀土產品收緊,打擊美國相關產業。一定要打痛美國,才能讓它對貿易戰感同身受。善戰方能止戰。

三、提升自身能力,化危機為動力。依賴也會形成慣性,不論是技術還是市場。我們喊了好多年的產業轉型升級,但收效一直不太顯著。這次美國人故意挑起事端,我們應順勢而為。說白了中國當下面臨的困境其實就是資源不足(包括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和分配不公造成的,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沒有資源,拿什么來公平分配?沒有比較公平的分配,再多的資源也只會聚集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囊中空空。一邊是流水線式的生產億萬富翁,一邊是數千萬人饑寒交迫,這就有些不正常。以這次貿易戰為動力,我們不但能從世界各地獲得必需的自然資源,還有寬闊的胸懷來迎接全球的英才共謀發展。我們中國人很是勤勞,應該增加老百姓的貨幣收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提升人們的消費水平。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完全可以做到產銷兩旺!更何況還有巨大的國際市場呢。主動調整、轉危為安。

所以,以上就是所謂應對措施。

那么,這場貿易戰的結果會是怎樣呢?打貿易戰沒有贏家,殲敵一千,自損八百,但中國的敢戰、能戰、善戰將徹底打破美國人的癡心妄想,施壓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談判吧。這有點類似于朝鮮戰爭的結局:對于美國來講,戰爭始于三八線,也終于三八線,美國沒有失敗;對于中國來講,戰爭始于鴨綠江,終于三八線,頂住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中國應是勝了。此后世界各國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成為一支令潛在對手敬畏的力量。

當今世界更需要的是戰略性合作,而這種典型的貿易摩擦,商業戰爭,最終會造成的只會是雙方落敗。而最終,我們只要打破美國人的癡心妄想,最終達成互利共贏局面,我們就算取得了勝利。

此次貿易戰會對中國造成什么影響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確立三個認識層面。一是無論美方加征關稅,還是中方被迫反制,中方在這場經貿摩擦中都是受害方,因此受到沖擊和損失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前文已經明確提到過。沖擊和損失最后有多大,取決于中美經貿摩擦事態的發展,取決于中方能否有力地制止美方的訛詐施壓,更取決于包括美國企業和人民在內的世界各方深刻認識到“貿易戰無贏家”的現實。二是即便以最極端的情況推算,經貿摩擦本身給我國宏觀經濟的沖擊也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制造企業,國內消費者受到的沖擊有限。三是中方對經貿摩擦的影響,除了此前充分考慮了進口產品的替代性之外,還保持著動態評估,并不斷完善政策組合以期將企業損失降到最低。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目前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沖擊有限、影響可控。成敗的關鍵,主要在于我們能否堅持既定的政策方針不動搖,能否有效地穩定負面沖擊對預期的影響。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經貿摩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和下行壓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人員的初步預測,如果美國對我國500億美元商品開征25%的關稅,預計影響我國GDP約0.10%到0.12%;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對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關稅,預計影響我國GDP約0.20%到0.25%。貿易戰帶來的影響是存在的。不過,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有應對沖擊的足夠能力。2017年經濟增長中內需貢獻超過90%;貿易依存度下降到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僅就經貿摩擦本身來說,這種沖擊是有限的。

從企業層面看,經貿摩擦對部分外向型企業有沖擊,可能帶來成本增加、訂單下降等問題,企業面臨減產歇業、調整重組的挑戰。電子通信、電氣機械、木材加工、化學產品等行業企業受影響相對較大。不過,同時要看到,一方面美國對我國部分出口商品加征關稅,將逐步向著產業鏈和價值鏈上下游傳導,最終結果會由出口商、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貨商以及美國采購者分擔。另一方面,我國商務部已明確表示,在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稅收收入將主要用于受損企業及員工、鼓勵企業調整進口結構等,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下半年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這也充分反映出中方對經貿摩擦的充分評估和積極應對。

從國內消費看,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影響可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老百姓的影響并不大。比如大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占比已經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美國大豆在我國只能用來榨油,表現在豆油價格上可能會上升。我國現在進口一噸大豆加上關稅的價格為3750美元,比原來多了750美元,平攤到每公斤豆油價格可能高幾元錢,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不大。不過,去年進口豬肉價格為每公斤10元至11元,今年加征關稅以后為每公斤17元多,豬肉價格上漲會帶來一定影響,但牛羊肉、雞肉、魚肉等都可以替代。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國內對經貿摩擦沖擊的疑慮還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匯市的波動,另一個則是對我國高科技創新能力的疑慮。這需要客觀冷靜看待。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經貿摩擦的影響固然存在,但也并非主因。股市波動主要是受心理等因素影響,匯市波動主要是受美元走強和外部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有些影響是來自周期行為。更何況,當前股市匯市波動的幅度,與過去幾年相比并沒有更明顯的變化。因此,重要的任務仍是穩定預期。從基本面看,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資本市場有充分的條件健康發展。

對高科技創新的疑慮則受中興事件影響較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承認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與美國存在的差距,但同時也不應過分夸大這種差距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陀^看,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起步晚,趕超差距大,在不斷努力的同時要冷靜評估現實情況。我國創新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并首次進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全球創新指數前20強。唯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才能早日迎頭趕上。

總的來看,目前經貿摩擦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可以用“有影響,可控制,需應對”來概括。在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問題上,自夸自大也好,自怨自艾也罷,盲目自信也好,一味恐懼也罷,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美國來說,作為世界貿易體系中的一員,更應該要轉變發展理念,與時代并軌,破除冷戰思維,在世界貿易協議之下,充分發揮自身作為經濟大國的作為,積極為全人類共同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并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尋求一個經濟貿易平衡發展的方式方法,以平等互利為原則,求同存異,共同維護世界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這才是解決經濟爭端問題的正確選擇。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不能退縮,我們要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擺脫困境,克服困難,朝著我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方向前進。意志堅定的中國人只有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發展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最終克服這個前進路上遇到的困難。

第四篇:中美貿易戰背后的知識產權

前一陣的中美貿易戰,將中興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關于中興的負面新聞覆蓋了各大網絡平臺,美國指責中國盜用了其知識產權,所以此文就是將對知識產權的誤區為大家梳理清晰。

一、擁有知識產權才意味著擁有高科技么?

其實知識產權和高科技并不必然重合,有些高科技產品肯定有知識產權保護,例如平常咱們用的一個小小的手機,這里面的專利經常數以千計。但是,并非所有的高科技都需要或者都能夠用知識產權保護,有些技術,是必須公開的,從而換取國家對其在有限期間內進行保護(記住,專利是有保護期限的),禁止他人模仿山寨該技術方案。

另外,技術一旦申請專利,某種程度上就是公開的了、無太多秘密可言了。有論者把申請專利概括為:“公開換保護”,這是非常形象的。問題是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術一旦公開,就意味著在全球公開;但能換取的保護,只能是在申請專利國的保護。為了不主動泄密,某些最高層最頂級的技術,往往是不申請專利的。

因此,高科技并不必然與知識產權重合。與此同時,有些專利也沒有太大技術含量。因此,大量知識產權其實并無多少科技含量可言。

二、中國是否有義務保護所有的美國知識產權?

大概因為“知識產權”是一個好詞,一提到知識產權大家就認為應該保護,一提到山寨仿冒就自然會鄙夷。然而,其實對于美國人沒有在中國申請并獲得的知識產權,中國人沒有任何保護的義務。

這就是知識產權與其他財產一個重大的不同:地域性。你的一件衣服,不論你從中國帶到美國還是日本,所有權肯定還是你的;你在中國欠了人錢,去了美國這錢你還得還。然而,專利這東西只在申請并授予的國家才是受法律保護的。也就是說,中國公司研發了一項技術,只在中國申請并獲得了專利,在中國這個地區內,其他公司未經該公司許可,法律上肯定是不能再用這項技術甚至銷售國外用這項技術生產的產品了;然而如果有其他公司在美國或日本運用這項技術,只要其產品不銷往中國,其實中國公司在法律上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同樣道理,美國的公司如果在美國申請獲得了專利,如果沒有在中國申請,那么中國公司如果運用該技術仿制了相關產品,在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專利只能在申請及授予國受到保護。所以,需注意,一項技術如果在美國獲得了專利授權,在中國沒有申請或者沒有成功獲得專利,則中國在中國境內沒有保護該技術、禁止他人實施該技術的義務。并且,中國企業實施了該技術,并只在中國境內銷售相關產品,法律上同樣沒有任何問題;但相關產品如果銷售到了美國,在美國則可能被訴專利侵權。

因此,其實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某沒有義務去保護某些美國的專利,除非該技術已在中國獲得專利。當然,對等地,美國其實也沒有義務保護中國企業未在美國申請并獲得的專利的技術。

三、專利侵權就意味著缺乏法律意識么?

申請專利只是意味著別人不論通過什么途徑掌握了這項技術(哪怕是自己獨立研發的),在法律上也不能再用。按照我國的專利法,只要你能證明他人申請之前你已經有了這個技術,那么,在原范圍內你接著用,沒問題。但是,如果是他人先申請了專利,即便你的技術是獨立研發的,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你也不能再用這項技術了。

現代企業進行研發前通常要進行專利檢索,盡量在自己技術發展道路上繞開他人的專利;也要進行必要的專利布局,在自己的技術發展道路上搶先申請一些專利防止他人搶注,甚至在競爭對手可能的發展路上布上搶先申請專利。專利游戲其實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甚至是“俺不走的路,偏偏也不讓你走”。于是專利搶注成為一種風氣,這導致現代社會專利密密麻麻猶如叢林,有些行業,想繞過別人已有專利談何容易?一個電子產品里數以千計的技術,保不齊就會和別人的專利沖突;有的領域,生產產品想做到專利不侵權根本不可能,唯一能夠避免專利侵權的方法就是不生產。

總之,現代高科技生產型企業,在專利叢林面前,真正能做到完全不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少之又少,專利侵權還真和法律意識沒太大關系。

四、美國的專利審查標準嚴于中國么?

很多人有個誤解,以為西方人對技術要求嚴格,所以美國的專利審查標準必然嚴于中國;然而恰恰相反,美國的專利審查授予標準其實是很低的。這不是什么科技道德或者倫理問題,而是和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關。

那么為何美國的產業結構和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會導致其專利授予標準相對較低呢?原因很簡單,從產業結構上,美國制造業比較空心化;從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來看,美國更多是商品進口國。美國是商品進口國,意味著往美國銷售的商品都需要做到不侵犯其他人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權,因為在美國銷售侵犯美國專利權的商品肯定是構成專利侵權的;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意味著美國企業總體上不太需要去生產。這兩者加在一起就導致一個后果:美國專利授予標準很低,專利蟑螂遍地。因為銷往美國的外國商品,必須做到不侵犯美國授予的專利權,這種情況使得美國人有動力去獲得更多專利,從而迫使舶來的進口商品繳納專利許可費用;而美國企業尤其是專利權人往往自己不生產,這就使得大量低水平專利其實對美國沒啥壞處。

那么,這些低水平專利會使誰的利益受損呢?當然是那些進入美國商品的外國制造商,因為他們哪怕是自己獨立研發的技術,到了美國還得給美國人繳納一筆專利許可費。

這種情況滋生了美國“專利蟑螂”(patent troll )(一種不從事實體生產,專門收購各種專利再以訴訟危險訛取專利費的公司)的泛濫。專利蟑螂遍地,其實加劇了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因為你美國人自己要生產商品,也躲不過這些專利蟑螂的訛詐?,F在看來,特朗普雖然重振制造業的口號喊得山響,但他未必有重振制造業的誠意,因為這一年來他的知識產權政策似乎沒有太多調整;而當年奧巴馬在高喊重振制造業的同時,畢竟還同時大力打擊專利蟑螂,消除制造業的實際障礙?,F在的美國,多半會美國制造一出,專利蟑螂蜂擁而至。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需要正視中美之間在某些領域的技術差距的。但這些技術差距,恰恰是專利中沒有體現出來的那部分,就是“know-how”(技術秘訣)。這種技術美國人不公開,中國人無從得知,必須自己研發;但因為沒有專利權攔路,中國人自己研發也沒有法律障礙。恰恰是這種領域,其實中國科技進步很快,如殲20的出現。另外一種,就是公開了技術方案你也做不到的,如某項產品的制造需要超級優秀的工人或者極為精密的機床等生產設備。這些方面,恰恰是中國需要認真對待的。

第五篇:余永定:中美貿易戰的回顧與展望

中美貿易沖突的逐步升級

2018年3月8日,特朗普宣布對鋼鐵和鋁制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打響中美貿易戰第一槍。

3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USTR)公布《中國貿易實踐的301條款調查》,認定中國政府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相關的行動、政策和實踐是“不合理或歧視性的,對美國商務形成負擔或限制”。3月23日,作為對美國加征鋼、鋁制品關稅的報復,中國政府公布了價值3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的美國產品清單。

4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基于301報告結論,公布將于7月6日對1333種、總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4月4日,中國宣布對106種、總值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增25%的關稅,其中包括了大豆和波音飛機。

4月5日,特朗普要求USTR考慮加征1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4月5日,中國就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232措施,向美方提出WTO磋商請求,正式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序。同日,中國也就301措施提出WTO磋商。

4月18日,美國表示已同意就征稅措施與中國在爭端解決機制下磋商。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宣布對中興實施制裁。

5月2日,美國代表團抵京。在中美第一次談判中,美國實施特朗普的“瘋人戰略”,對中國漫天要價。其具體要求主要為:

(1)從2018年6月開始,每12個月至少減少1,000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逆差。到2020年底,同2018年底相比,至少減少2,000億美元對美貿易逆差。

(2)立即取消對《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10個高科技制造業部門的補貼和其他政府支持。

(3)取消對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的投資限制,包括外國公司在中國本地合資公司的股權上限;在2018年7月1日前發布改進后的外資投資全國性“負面清單”(所謂的“負面清單”是指對外商投資完全關閉或有條件開放的產業部門,所有在這個清單中沒有提到的經濟部門都將對外國投資開放)。在清單公布的90天內,美國將核查依然存在的對美國不公的投資限制。中國在接到美國的問題清單之后,將根據中美共同決定的時間表積極消除這些限制。

(4)中國于2019年1月1日前停止有關知識產權的特定政策和做法(強制技術轉讓、合資企業要求等)。

(5)中國于2019年1月1日前撤銷《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美國在WTO磋商所指認的條款,并根據美國要求修改上述條例。

(6)中國于2018年7月1日前撤回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的磋商要求。

(7)對美國基于301調查的案件而采取的任何措施,中國不可采取任何形式的報復并避免做出任何報復行動。

(8)同意立即停止對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網絡、經濟間諜、仿冒和盜版活動,對實施以上措施的進展進行季度評估;如果中方完不成承諾,美方可以施以關稅懲罰;同意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法。

(9)不反對、挑戰和報復美國對中國對美技術和國家安全敏感部門投資實行的限制。

(10)2020年7月1日前,中國將把非關鍵(non-critical)部門所有產品的關稅降到不高于美國同類產品的水平。中國認可美國可能將對關鍵部門產品(包括同中國制造2025有關的產品)進口施加限制或征收關稅。

(11)中國若未能履行本協議,美國將會對中國進口征稅并采取其他適當措施,中國承諾將不會對此采取報復措施。

對美國的漫天要價,中國代表團的反應是有節制,但也是堅定的:

(1)中國將降低從美國進口汽車和其他產品的關稅,并大量進口美國的貨物和服務,條件是美國采取如下后續行動:一是撤銷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禁令,尤其是集成電路產品的出口限制;二是向中國的IT產品開放美國政府采購;三是在2018年5月31日之前恢復中國對美國的熟制禽肉出口,等等。

(2)通過以下措施增加雙邊服務貿易:雙方成立服務貿易工作組;在海南自貿區向外資開放服務業(醫療保健、養老、建筑設計、環境保護等);在15個地區開展跨境服務貿易試點;擴大中國對美國電影的進口。

(3)加強與美國的知識產權合作,但中國在其入世協議下對合資和股比政策不應被視為“強制性技術轉讓”。

(4)修訂美國對中興通訊的限制,確保半導體行業的全球供應鏈。

(5)要求美國停止使用“替代國”作為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基準(換句話說,實際上承認中國在WTO下的市場經濟地位)。

(6)終止301條款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的調查、并撤銷調查下的任何關稅計劃;承諾在未來不對中國發起任何301條款調查。

談判的最終結果不得而知,但可以猜到,中國代表團拒絕了美方的無理要求,但為了避免貿易戰,也做了必要的讓步。會談公報表示:“雙方就擴大美對華出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

5月15日至19日,劉鶴率團赴美進行第二輪談判。達成的協議包括采取有效措施以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雙方就擴大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進行了討論,同意為上述領域達成共識創造有利條件。中方將推進包括《專利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工作。雙方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將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繼續保持高層溝通。外電則透露,中國拒絕了美方要求中國減少貿易逆差2000億美元的要求,但同意增加能源和農產品進口,進口額接近700億美元。中美并未解決所謂的“知識產權盜竊”問題。中國拒絕了美國提出的中國在國企改革、產業補貼、強迫技術轉讓、產能過剩四個領域做更實質性改變的要求。

5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中美貿易戰已經“停戰”。

5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他將讓中興在實現“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改組管理層和董事會,購買美國零部件以及繳納13億美元罰款”之后恢復業務。

5月29日,白宮發表聲明稱將在6月15日公布限制對華貿易的具體措施。中國商務部立即指出這一聲明顯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雙方在華盛頓達成的共識。

5月30日至6月2日,中美進行了第三輪談判。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和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結束兩天的討論后沒有發表聯合聲明,美國代表團沒有發表評論就啟程回國。新華社在一份簡短的聲明中表示,羅斯和劉鶴取得了“具體的進展”,但沒有詳細說明。但新華社也警告稱,如果美方出臺包括加征關稅在內的貿易制裁措施,雙方談判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不會生效。

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按原計劃于7月6日執行對中國進口商品加稅25%。數分鐘后,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對美國出臺“同等規模、同等力度”的征稅措施,雙方此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同時失效。

6月16日,針對美國6月15日的決定,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對美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商品,自今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對美化工品、醫療設備、能源產品等114項商品加征關稅,實施時間另行公告。

6月18日,特朗普又宣稱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并威脅如果中國反擊,美國將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追加額外關稅。

6月19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就美白宮6月18日聲明發表談話,如果美方喪失理性、出臺清單,中方將不得不采取“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做出強有力反制。

嚴格說,中美貿易戰還沒有真正打起來。從2018年3月8日特朗普宣布對鋼鐵和鋁制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到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率團來華同劉鶴副總理進行中美之間的第三次貿易談判,這之間所發生的一切都只是戰前交鋒。只有當美國對中國實施如加征關稅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且中國實施報復措施之后,中美貿易戰才算正真開打。中國方面目前仍在盡最大努力,爭取避免一場沒有勝者的貿易戰。美國方面也不一定希望中美雙方爆發一場貿易戰,但試圖以貿易戰相威脅,爭取從中國榨取最大利益。由于中國出口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打貿易戰中國損失可能更大,這正是美國有恃無恐的原因。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也不是完全有恃無恐。打還是不打?如果要打,打到什么程度?雙方政府肯定在不斷進行推演,以決定自己的最佳策略。美國希望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則希望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避免貿易戰。

在經過三輪會談之后,中美貿易戰一度出現停戰跡象。但是,6月15日特朗普不顧此前達成的諒解,執意宣布執行4月4日對中國5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的計劃。6月15日(美國公布數分鐘之后)中國不得不宣布:將對美國出臺“同等規模、同等力度”的征稅措施,雙方此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同時失效。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中美貿易戰已經基本不可避免。

美國要同中國打貿易戰,其可以擺到桌面的理由不外乎三條:一是中國對美長期保持大量貿易順差;二是中國不遵守WTO承諾;三是中國通過不公正手段取得美國技術。美國政府內部,或因利益不同或因認知不同,對上述三點的側重各有不同。例如,特朗普在前期強調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納瓦羅和萊特希澤等則始終強調所謂的“結構性”問題,如中國以“不正當手段竊取美國技術”等。

如何看待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關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問題,我們至少有五點評論。

第一,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沒有美國說的那么大。特朗普稱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每年有5000億美元,這是信口胡說。按美國官方統計,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但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中美貨物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中美服務貿易則為逆差。

是什么原因導致中美兩國貿易差額統計出現如此大的差異?一種流行的解釋是:中國對美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其實是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自己)對美國的出口,但在美國的統計中,這些中間產品都算在中國頭上了。我們常常喜歡以蘋果手機為例,說明如果將此類中間產品從出口總額中去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至少減少一半,但這種解釋是錯誤的。造成中美統計差別如此之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除一般的誤差與遺漏外,按傳統的解釋,原因有二。一是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但它實際上有很大比例應歸于中國之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的貿易轉口。二是美國在計算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不包含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減少出口收入),進口的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全部算作自己的進口支出(增加進口支出)。這種計算方式也人為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至于中國對美的出口大多是最終制成品,在出口品中包含了大量來自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中間產品和美國的產品(如蘋果手機中的芯片等)。(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美貿易戰爆發的原因下一篇:咱們結婚吧電視劇歌曲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