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

2023-05-09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第1篇

對于環境規制和農業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學術界主要有兩類觀點, 即傳統假設與波特假設。傳統假設的觀點是, 環境規制不僅是因為需要農業企業新投入大量資金用在專門化環境保護或者污染治理之中, 而且還有可能會造成農業企業對以往生產資源配置加以調整, 從而把已經處在盈利用途當中的各類生產要素轉到生態環保之中。這就肯定會造成農業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成本的提升。一旦資源實現了最優化配置之后, 農業企業的盈利額肯定會由于遭受環境規制而備受擠壓。與此同時, 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自然也就會遭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弱化。波特假設的觀點則是, 合理的環境規制能促進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生態環保兩者的雙贏, 也就是說, 環境規制能夠運用先動優勢以及創新補償所創造出來的收益以補充農業企業成本之提升, 只要該補償達到一定程度, 還可以為農業企業收益產生凈流入。

通常來說, 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農業產品的生產成本、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在最大限度上滿足消費者各類需求之能力。其中, 農業產品的質量已發展為決定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 我國市場之中的農產品一般均處在飽和狀態下, 農業產品的價格差異正在不斷地縮小, 消費者群體愈來愈注重同類農業產品在質量上的差別, 可以說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已經變得愈加激烈。農業行業之中的各企業間競爭已經從以往的單一化價格競爭演變成農業產品之間質量上的競爭, 因此, 農業類企業市場競爭力之高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取決于農業產品質量之高下。

環境規制是否能夠為農業企業造成競爭上的優勢, 主要是依賴于在既定外部制約條件之下, 單一農業企業對于競爭者的行為和環境規制所實施的策略性之反應。在當前的環境規制之下, 農業企業一般都有兩類對策:一是應對型的措施, 也就是指農業企業單純地執行環境規制方面的要求, 而不實施別的主動性舉措。二是機會追求型的措施, 得到競爭上的優勢, 也就是企業運用技術創新來生產出差異化的農業產品, 以提升市場中同類企業在競爭上的成本, 實現阻止目前潛在著的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之目的。在此基礎上, 還要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 形成農業企業高度關注環保的正面形象。當前, 我國的農業正在實施產業轉型, 為了能夠更好地維持固有的市場化競爭地位, 農業類企業應當在切實滿足規制要求的前提下, 讓機會追求型的動機真正成為實施環境管理的主要因素。

2 環境規制情境下提高農業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就系統視角而言, 環境規制之下的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主要影響因素, 可概括成資源與能源之間的匹配、內部資源和環境間的相互平衡;環境因素在獲得之中的協調和統籌。以上因素間的作用關系一般表現在農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技術和資金的相互結合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總體管理和協同組織能力等。

一是市場開拓能力。該能力能夠體現出農業企業掌握本行業市場信息和開拓潛在市場領域方面的能力, 屬于推動產品和潛在性市場加以接軌之能力。同時, 市場開拓能力還牽涉到了農業企業的銷售過程、品牌發展、企業形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它將直接確定農業企業是否能夠把技術上的優勢轉換成市場競爭之優勢。就某種意義而言, 當前市場競爭的關鍵就是農業企業開拓市場之能力。當然, 農業企業的市場拓展力可以細分成市場銷售、品牌提升以及品牌信譽等能力。

二是技術和資金結合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事實上屬于基于內生的一種契合力, 是農業企業內部諸多互補性要素彼此結合之能力。此處所說的技術與資金具備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技術可以說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企業核心競爭力往往需要依靠產品加以體現, 而技術特別是產品制造方面的技術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得到產品質量、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對于資金之應用則主要體現為農業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上, 這就牽涉到了農業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運作方式。技術和資金的契合力則可以細分成生產和制造、財務管理以及技術創新等能力。

三是人力資源管理能力?,F代農業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層面上的競爭, 而人力資源管理應當歸納為對農業企業核心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所進行的管理。人力資源的主要素質、招聘和培訓、考核和獎勵以及創新能力等均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質量, 而且還對農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主要可分成職工綜合素質、職工招聘和培訓、職工考核和激勵等。

四是總體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和層次牽涉到了農業企業的主要組織結構、未來發展策略、企業內控機制、運行成效等, 牽涉到農業企業對于今后市場與環境之把握, 而且還決定了農業企業對資源如何加以利用, 并且對農業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規劃、管理與控制等能力。它可以說是農業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總體管理水平主要包括戰略管理、組織管理、市場調控與信息控制等能力。

五是協同組織管理能力。協同主要源自于技能、資源與知識等的共享。它是實現把各類因素在時間、空間以及功能上進行有效內聚的綜合性能力。一般來說, 該能力是形成于競爭—合作—協調之運轉體系下的組織能力。自然, 在農業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 農業企業的管理者一般都需要全面整合農業企業的各類有效資源, 全面把控系統內外各類資源和活動, 從而實現全過程之改進。該能力通??梢詣澐殖晌幕勰芰?、農業行業環境、農業企業名譽等。

3 進一步提升環境規制對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影響的對策

一是推進環境認證與互認機制建設等。就環境規制的全球發展趨勢來考慮, 政府部門要積極加快環境認證與互認體系等方面能力的建設, 企業要積極謀求主動創新, 從而切實控制與降低環境規制所造成的各類不良影響。眾多國家均非常注重森林認證等環境規制舉措的推廣和運用。我國大部分企業已認識到了全球各國對于認證農業產品的需求必然會持續增加, 未能經過認證的農業產品無法達到環境敏感類國家之所需。然而, 我國的有關舉措起步相對較晚, 尚未達到認可度比較高的森林認證體系, 從而在相對較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農業類企業的綜合成本。所以說, 我國一定要積極推進有關能力的建設, 從而切實降低農業類企業的成本, 不斷提升農業企業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二是加強對農業企業生產中應用不合理化學物質的監管。這是因為對化學品的諸多投入與不合理地使用, 會極大地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從而污染了各類農副產品, 而且還會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國內外的大量實踐經驗已經證明, 農業類企業的發展在短時間之內還無法全面擺脫化肥與農藥。今后, 農業企業要實現進一步發展, 還是要依靠化肥與農藥。所以, 有關環境規制的目標不但應當在防控污染上出臺懲罰性制度, 而且更需要在推動農業類企業技術創新上出臺合理的激勵舉措。政府部門要持續激勵農業類企業在農業清潔生產等多個方面加以的創新, 要致力于研發環境友好型的綠色類型農產品, 比如, 綠色化肥和綠色農藥等。要運用創新來改進我國農業產業的生產技術, 切實減少由此而產生的農業類污染物質, 全面降低農業生產和服務對于環境以及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危害。

三是要指導農產品品牌建設以推動農業類企業在環保層面上實施技術創新。政府部門應當運用好環境規制, 采取不斷提升綠色農產品認證標準等舉措, 全面激勵農業類企業為了提高本企業品牌效應而全面實施技術創新。在此基礎上, 還應當公開表彰在農業環保領域實施技術創新的企業, 全面幫助農業企業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大力激勵農業類企業落實環保新技術, 進而實現環境規制之目的。

四是要高度重視科技要素對農業產品競爭力所作出的貢獻。我國農業產品出口企業目前還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農產品的貿易方式為主體。有鑒于此, 我國企業要更加注重科技等生產要素對于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所作出的貢獻, 全力降低農產品出口方面的成本, 積極推動農業產品從原本的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轉化, 有效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改進固有的單一化農業貿易形式, 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從而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范圍內的競爭實力。政府機構與社團組織等要積極開展宣傳, 形成全方位、多層級監控體系, 讓環境規制能夠落于實處, 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對于環保類產品所具有的認知能力, 指導公眾積極消費綠色環保的農業產品, 最終全面提升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結束語

農業企業在環境規制下的市場競爭力提高, 主要是依靠既定狀態下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企業對于政府環境規制而實施的舉措。農業企業環境管理措施之制定應當在達到政府環境規制的基礎上, 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各類不良影響的程度, 從而有效地避免環境成本的投資風險, 立足于創新補償, 讓農業企業在得到環境績效的基礎上還能夠得到更好的經濟績效。

摘要:近些年來多次發生的農業產品安全事件, 導致農業產品的安全問題倍受矚目。怎樣做到確保農業產品的安全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雙贏, 已成為農業企業努力的方向。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的經驗證明, 雖然短時間之內對農業企業實施環境規制, 有可能會影響到其創新性活動, 甚至影響到其盈利的能力, 然而就長期來考慮, 環境規制是能夠進一步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并能持續提高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本文論述了環境規制和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分析了環境規制情境下提高農業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進一步提升環境規制對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規制,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江珂.我國環境規制的歷史、制度演進及改進方向[J].改革與戰略, 2010, (6) .[1]江珂.我國環境規制的歷史、制度演進及改進方向[J].改革與戰略, 2010, (6) .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第2篇

[摘要]對于農業保險市場而言,潛在需求總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給在不斷增加。因此,市場激活就成了改變農業保險發展滯后于生產實際需求現狀的主要矛盾。而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的確立和完善,將對解決這一主要矛盾起到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農業保險;市場需求;服務體系

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綜合支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自然、經濟、社會三大風險提供著有效的保障功能,是我國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雖然農業保險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整體需求和供給與農業保險的潛在總量相比,發展現狀不盡如人意。研究表明:對于農業保險市場而言,潛在需求總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給在不斷增加。因此,市場激活就成了改變農業保險發展滯后于生產實際需求現狀的主要矛盾。而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的確立和完善,將對解決這一主要矛盾起到關鍵的作用。

1我國農業保險市場潛在需求總量巨大

農業風險的大量存在,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潛在需求總量巨大。我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農業生產面臨著十分復雜的氣候等生產條件,農業災害的發生機會多。2010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742.6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86.3萬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5339.9億元。2011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247.1萬公頃,其中絕收289.2萬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3096.4億元;2012年,農作物受災面積2496.2萬公頃,其中絕收182.6萬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4185.5億元。(數據來源于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委2010年、2011年、2012年聯合信息發布。)

1.1人均耕地少決定了農業保險的市場需求

作為農業生產基本要素的耕地,在我國的人均占有量較少。而且耕地的數量呈現遞減趨勢明顯。我們國家耕地人均占有量從新中國成立時期的2.7畝,減少到現在的1.3畝,遠遠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9畝的平均水平。這樣,客觀上要求農業保險市場提供有效供給,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

1.2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上升,從“點”上決定了市場需求的增加據史料記載,我國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的水災1029次,旱災1056次,平均每年一次災害。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95年,共發生成災面積667萬公頃以上的水災9次,成災面積1333萬公頃以上的旱災10次。50年代中災以上災害發生頻率僅為12.5%,而2000年以來,每年都有受災面積3000萬公頃以上的水、旱災發生。頻率之高,屬歷史罕見。

1.3受災、成災面積居高不下,災害損失空前加大,從“面”上決定了潛在市場需求的增加趨勢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受災面積一直呈現不斷擴大趨勢。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災面積2500萬公頃,90年代平均每年受災面積4942萬公頃,幾乎翻了一番。成災面積50年代平均每年1050萬公頃,90年代平均每年2500萬公頃,受災成災率由42%上升為50%。1991年我國糧棉播種面積為11885萬公頃,而受災面積卻達5547萬公頃,受災幅度達47%,成災面積2780萬公頃,成災率約23%。1995年糧棉播種面積為11529萬公頃,受災面積竟然高達6750萬公頃,受災面積59%。受災、成災面積居高不下(見表1),2000—2009年10年受災面積總計45940萬公頃,成災面積總計25846萬公頃。

20世紀50年代我國平均每年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約380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的2.1%。1990—1997年平均每年因災害糧食減產增至2300萬噸,相當于50年代的6倍,占糧食總產量的5%。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的評估報告,我國每年因各種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給農業生產造成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約為1600億元,相當于GDP總量的2%~4%。1998年長江、嫩江流域發生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受災面積為2120萬公頃,估計經濟損失2500億~3000億元,其中僅畜禽單項損失就高達300億元,其損失程度遠遠超過1954年大洪水100億元的水平(以上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

上述三點表明,保護農業生產的農業保險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大量存在的農業風險,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總量。

2政府重視提高農業保險的供給,促進了農業保險市場的孕育與發展我國高度重視解決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特別是近年來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中共中央、國務院2012年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示:“要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同時,要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013年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產大縣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適當提高部分險種的保費補貼比例。開展農作物制種、漁業、農機、農房保險和重點國有林區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推進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p>

跨入21世紀以來,中央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使得盡快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央政府連續在一號文件中相繼提出“加快建立”、“穩步推進”、“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2006年《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農業保險“三補貼”政策。我國從2007年開始推行有中央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2007年4月,在政府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的大趨勢下,中央財政決定當年拿出10億元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保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戶按比例承擔,試點省份確定為吉林、內蒙古、新疆、江蘇、四川、湖南6個省區,由中國人保、中華聯合和吉林安華3家保險公司將參與試點,保險對象為五大種植品種,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麥;保險責任包括暴雨、洪水、內澇、風災、雹災、旱災和冰凍;所遵循的原則是低保障、廣覆蓋;保險金額中央財政承擔25%,省級財政承擔25%,其余部分由農戶承擔,或者由農戶和龍頭企業,省、市、縣級財政部門共同承擔,具體比例由試點省份自主決定。保額原則上為農作物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灌溉成本、機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試點省份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擴大試點農作物的品種、保險責任的范圍,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費比例。2008年,試點擴展至16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并增加了花生、油菜、奶牛等種養業品種。此舉極大地促進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

此外,農業專家、經濟學者和保險界人士等從多角度對農業保險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在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和供給、資金來源渠道、農業保險人才以及技術等多方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在過去半個世紀的農業保險實踐中,我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得出了諸多教訓,特別是2009年以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營模式不斷創新、經營規模不斷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自2011年開始,專業農險公司出現,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全面鋪開。

保監會在2011年頒布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3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

盡管有巨大的市場潛在需求總量,農業保險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保護農業生產的要求。2010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130億元,僅占保險業總收入的1.3%左右;農作物承保面積為9.2億畝,全國尚有近14億畝農作物得不到保險。國內大量的研究結論是,農業保險市場的現實需求與供給均遠遠低于農業保險的潛在總量的誘因是,承保方低盈利或虧損運營,投保方期望得不到滿足,只能依靠國家政策補貼維持。筆者研究認為,深層次原因是,除了農業風險的特殊性決定的農業保險必須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外,一方面,投保方對承保方提供的保費標準和理賠標準的公平合理性心存疑慮,獲得的理賠又遠遠低于投保期望,而且勞力的投入根本得不到理賠。另一方面,承保方面向廣大農村,交通不便,出險誘因多重而復雜,加之道德風險的隱蔽出現,使之望而卻步。因此,為了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從獨立于承保和投保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客觀公平地制定相關的標準和規則,科學地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指導農業保險的開展,在我國建立起健全的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且意義重大。當前,建立農業損失鑒定評價中心和農業風險研究及預防控制中心,是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的首要任務。

3.1建立中國農業損失鑒定評價中心

確定保險費率,是農業保險中的一個關鍵的問題。由于農業損失的發生因時不同,因地而異,我國又是一個地理條件十分復雜的國家,如果單獨由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統一費率,很難充分反映各地區的差異。在這種實際情況下,從保證農民利益出發,政府可以確定一個與當地農民收入掛鉤的最高限價,而具體的保費由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為了確保農業保險責權的公平、公正、公開,正確處理投保與承保的矛盾關系,保障農業保險理賠的準確性、科學性、合理性,建議取消由保險公司、物價局鑒定農業保險理賠項目中的農業損失的通行做法,建立中國農業損失鑒定評價中心及其縱向地方分支機構。其具體職責是制定農業保險標的的風險指標體系,以及各標的分地域的風險指標。值得特別強調的是要科學地劃分風險損失中的勞動力工資的含量、畜力和農機作業費用的含量等農民已經付出尚未取得回報的關乎勞力的成分,并給以理賠考慮,否則,農民會考慮將所擁有的勞力投向“月工資”或“日工資”;規定分地區各農業保險標的的保費金額和理賠標準;評價和預測分析“人為特殊活動”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根據確定的風險指標體系及理賠標準,通過現場勘察、取證,確定受災程度以及理賠金額。

3.2建立中國農業風險研究及預防控制中心

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減少和避免農業風險損失,建議建立中國農業風險研究及預防控制中心。其職責包括分析農業風險發生的時間、地域、程度,總結農業風險的發生規律,針對農業風險規劃出防控大區域;確立農業風險的監測體系和監控網絡,發布農業風險警示;組織預防農業風險。

中國農業風險研究及預防控制中心,應圍繞防災減損這一根本任務組織各項相關工作。

(1)設立農業防災減災專門學科。我國農業災害發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客觀上構成了農業災害防控的專門學科領域。我國農業科研院所很多,但專門從事農業防災減災研究的卻很少,而且已進行的研究也十分膚淺。這是不符合我國這一農業大國而且農業多災的實際。設置專門的學科,可以實現對我國農業災害發生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依據農業災害的發生情況進行地域分區,并借助科學的統計類比和模擬試驗,針對我國的不同農區、不同災害類型和發生強度,選育儲備具有良好抗災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種,設計科學合理的農業制度以及防災減災技術路線,為有效地組織防災、抗災和災后生產自救等提供科學決策的可靠依據。

(2)建立農業災害預測預報系統。農業自然災害大多為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具有很強的不可預測性,但絕非無規律可循。而且,農業災害中還有相當比例是人力所致,加強預測預報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或減少的?,F代科學技術也為預測預報創造了可能。如可充分借助電子信息技術、衛星遙感技術、激光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核技術等,對大氣、水、地核、病蟲和土壤等農業相關因子進行全面跟蹤監測。農業災害發生信息的預測預報,可以為農業生產組織抗災自救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3)建立農業災害發生應急控制機制和網絡系統。農業災害防不勝防,百年一遇的災害近年也時有發生。建立靈敏的應急控制機制和網絡系統凸顯重要。應急控制機制應當通過立法的形式具體載明。在重大農業災害發生的時候,其他社會產業部門都應緊急行動,為農業抗災減災服務。應急控制機制對于農產品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等予以政策控制,以充分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國家食品安全。網絡系統中應載明社會救濟、商業保險、互助合作、災后重建等基本內容,并應由明確的相應社會組織承擔。

(4)重用農業抗災減災品種和建立農業制度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引進、選育和改良品種,篩選出適應不同農區的抗病、蟲,耐旱、耐澇等作物品種品系和養殖良種。另一方面,要針對不同災害區域的特點,研究設計可以避開或抵抗災害的農業制度,保障農業生產的高產穩產。此外,隨著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和微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及白色農業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視和推廣,由于其光、溫、水、氣等生產要素完全是在設施保護下人工調控,較大程度地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創造了農業生產的新空間,它們也理應在農業防災減災體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5)建設農業防災減災節點控制工程。對水災和旱災易發頻發農區,要加大治水、治沙等節點控制工程的建設力度,充分利用當地的生產經驗和有利條件,提高蓄洪、排洪、蓄水灌溉能力和安全系數,對草地、森林、濕地資源,要堅持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平衡規律,建設農業生態保護工程,遏止耕地風沙化、水土流失和各種惡性病蟲以及鼠害流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6)進行農業保險的風險區劃。制定風險區劃是農業保險的基礎性工作,要是沒有風險區域的劃定,做農業保險的科學性就要大打折扣,也必然給合理厘定保險費率帶來困難,不僅農民覺得不公平,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也難以防范。風險區劃本來應該是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的事,但是借鑒加拿大的成功做法,中國農業風險研究及預防控制中心要在全國劃分出不同風險區或保險區,并適時對這些區域的邊界進行調整;確定一個風險區或保險區的土壤生產力等級;風險區、保險區和土壤生產力等級在農業保險的運營中要法律化。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第3篇

目前,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主要體現在下述六個方面。

(一)自然生態游模式

在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上,“多樣、和諧、健康、安全”成為生態建設的一個目標。目前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中,諸如“生態園”、“農業生態園”、“竹園農業生態休閑觀光園區”,“生態休閑農莊”、“生態農業休閑園區”、“生態農莊”等,均是以自然、生態為核心,“自然生態”類成為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核心。

(二)鄉村休閑游模式

就是根據市場和游客的需求,以鄉村生活、鄉村意境、鄉村生產為核心,開發獨具鄉村氛圍的休閑旅游產品。如,開發建設高標準的休閑漁業垂釣基地,開展垂釣、劃船、燒烤等休閑活動;利用農(林)場規劃建設配套設施,提供農作、垂釣、騎馬、狩獵等活動;開發建設高山農莊。方便游客休閑、度假、娛樂、食宿等。

(三)農業觀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農村的基本設備與地理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旅游者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受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游客不僅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

(四)農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點、生態優勢或民俗風情,結合新農村建設,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的鄉村特色村。同時,充分利用農家庭院、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娛樂、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餐飲、品銘、避暑、度假等服務。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以及故民居、故建筑等,組織開展觀光、游憩、考古、體驗、休閑旅游活動。

(六)農業經貿游模式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第4篇

摘要:我國最后一家尚未進行股改的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改計劃也已經拉開序幕。農業銀行定位農村有其可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農業銀行的現狀,深入探究農業銀行定位農村的“農”字之路。

關鍵詞: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金融;市場定位

進入后WTO時代,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三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后,僅剩的一家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計劃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國農業銀行行長楊明生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表示,農行將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思路,把農行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現代商業銀行。國家對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戰略地位有了極為清晰的認識。首先,在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業銀行通過股改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其次,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第三,如果農業銀行不進行股份制改革,或者股份制改革不成功,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就不能算真正成功,農業銀行改革決定商業銀行改革的成敗。

一、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依據

(一)農業銀行農村業務歷史悠久

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建設發展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在農村金融體系中重要程度是不容質疑的。農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之處就開始支持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從1979年恢復設立之后,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中就起著主導作用,一直處于核心地位。

(二)農業銀行農村經營網點眾多

農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網點方面是全國各銀行中在農村擁有網點和機構最多的銀行。農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幾乎滲透到了全國的每一個縣,這一優勢是我國其他銀行所無法比擬的。同時,經過多年努力,依托信息技術,農業銀行所有網點基本實現了網絡化,把巨大的網點優勢進一步提升為網絡優勢。依靠網點、網絡優勢,農業銀行能為所有城鄉客戶提供更加統一、快捷、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李樹生,2007)。

(三)新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自2004年以來,國務院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綱要,“三農”問題以及購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被提上政治歷史的舞臺。黨中央國務院顯示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烈愿望與極大的信心。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加大資金等社會資源的投入。其中,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組織和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是一項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并不斷加強的工作。

據“十一五”規劃,農業銀行改革將作為中國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進行。政策決策層把農業銀行界定在“農村金融”體制框架內,農業銀行改革與整個金融體制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勢必推動農村金融總體改革的順利進行。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業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悠久的歷史,在農村金融機構體制中占有極大的份額和優勢。農行與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在資金規模,網點數目,管理方法,運作經驗等各方面都具有優勢。

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性”包袱導致龐大的不良貸款

中國農業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承擔了國家的政策性業務。盡管農業的部分政策性貸款已經從農業銀行轉移到農業發展銀行,但是,農業銀行仍然要承擔一部分政策性業務。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尚在重構的背景下,涉農貸款仍離不開農業銀行。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既有所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共同原因,也有與其服務對象所處行業有關。在農業銀行所有貸款中,涉農貸款的不良貸款率最高。據統計,2001年末,農業銀行常規貸款中,涉農貸款不良比率為35.59%,高于全部常規貸款不良比率7.48個百分點(韓俊,2003)。截至2005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9787億元,在所有商業銀行中投放規模最大,占比最高。因支持供銷社、鄉鎮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時形成了巨額的不良資產,僅2005年就高達7400億。農業銀行是惟一擁有農貸專業化管理體系的商業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中有著獨特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西部的很多縣域只有農業銀行一家大型商業銀行。2005年末,農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仍設有機構3160個,在西藏地區有各類機構502個。由于西藏地區沒有設立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是惟一的農村金融機構,實際上承擔了政策性公共服務職能。農業銀行股改方向定調為“三農”后,其涉農政策將繼續貫徹。農業銀行副行長韓仲琦表示,為更好地實現為“三農”及縣域經濟服務,農業銀行正在加緊制定服務“三農”的戰略規劃及相關政策?!笆晃濉逼陂g,農業銀行計劃支農貸款凈增4700億元。上述數據顯示,農業銀行存在著較重的歷史包袱,承擔著國家許多涉農項目。

(二)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不平衡

目前農業銀行機構數量為24900余個,員工達到45萬人,其中60%的機構和超過50%的員工都在農村,遠遠大余其他三所國有銀行的數量。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將成為一所股份制商業銀行,追求的是股東收益最大化,贏利性原則會成為其追隨的首要目標。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業作為低效產業,決定了農業信貸的高風險、低收益,必然使農村金融市場薄弱,管理難度增大,導致農業銀行農村業務的低收益甚至虧損。農業銀行在農村的大規模的人員和機構必然使其在農村的業務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不能有效地將資金投入收益相對較高的城市地區。農業銀行內部的資料也顯示,農業銀行在中西部相當部分縣域的分支機構是以自身虧損為代價的。到2005年底,農業銀行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支行虧損面高達34%。為了彌補這種虧損,農業銀行建立了內部轉移支付機制,通過轉移支付,城市行的部分盈利用于幫助農村行消化歷史包袱,東部行不斷加大對中西部行的支持力度,對中西部地區提供了有利的資金支持。但是這嚴重違背了資本追逐最大化收益的本質,從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發,資金應該從低收益地區流向高收益地區;從欠發達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而實際上卻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資金流向農村。

(三)點多面廣,經營環節多,管理鏈條長

農業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中擁有最多的營業機構,與其他專業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網點多,戰線長,規模經營效益低。由于改革之前農業銀行在機構設置上不是從經營要求出發,按照經濟效益原則,而是按照行政區域框架設置,機構體系仍為市、縣、鄉層層設置,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單一,成為農業銀行網點營運、核算、網絡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過長的網點戰線、過寬的覆蓋范圍,給農業銀行的有效監管和服務造成了困難。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曾使農業銀行不斷撤離農村地區,其撤并數目將近一半,在全國不少地方縣以下,農業銀行完全撤消了網點,但至今農行的營業機構仍達24900多個,并且60%在農村。截止2006年3月末,仍有機構網點2.8萬個,在崗員工47.7萬人。農業銀行的機構數量相當于工行的1.46倍、中行的2.74倍、建行的2.13倍,員工數量也遠遠超過其他三家國有銀行。農行已明確“服務三農”,這就意味著,為了不斷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未來其“點多面廣”的局面將會有增無減。與其它幾家國有銀行相比,農業銀行的經營環節明顯要多,管理鏈條明顯要長。因此,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也明顯要大。盡管農業銀行最新表態不會繼續裁員,但是,員工絕對數量的冗余和人力資本的相對貧乏,已是農業銀行基層網點的普遍問題。

三、農業銀行農村定位的初步探析

中國加入WTO的五年適應期已經結束,中國金融市場全部向外資機構敞開,銀行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展開。我國國有銀行將面臨金融機構競爭力,金融風險防范,人力資源競爭,金融監管等一系列挑戰。根據條約規定,我國將開放包括人民幣業務在內的主要金融業務,開放的范圍也覆蓋了我國主要的經濟發達地區。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享有國民待遇權,即與我國銀行享有同等的地位與權利。這無疑是對中國銀行業的一次沖擊。競爭與機遇并存。在競爭中謀生存,在機遇中求發展,這應該是中國農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探索具有“農”字特色之路所遵循的根本規則。外資商業銀行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其業務經營的中心城市和地區大多定位在東部沿海以及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因為經濟發達地區有著較高的資金收益率,所以這意味著沿海地區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國有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也存在著潛在的競爭壓力。然而,作為具有傳統農業農村特色的中國農業銀行,有著先天立足農村經濟的優勢,明顯可以有效地規避激烈競爭所帶來的風險,走出一條帶有明顯“農”字特色的農行之路。

第一,中國農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作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專業化銀行,它為農村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農行也表示繼續將立足農村經濟作為今后發展的總體定位。這意味著農行的傳統特色并沒有丟掉。農行有著深厚的農村工作基礎和農村工作經驗,將為其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第二,在我國農村現存的金融環境中,農村信用社占據了絕對壟斷作用。然而,農村信用社存在著金融供給效率低、經營活動存在地域限制、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中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在我國農村金融中,民間借貸信用仍然占據了農村信用中的一大部分,這些因素導致了壟斷循環的產生。這說明在我國農村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業務開拓空間與發展潛力,我們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農村金融普及教育以及農村基層法制教育改善農民的傳統借貸觀念,使其參與到正規金融信用服務中去。農行在開拓農村市場的同時,也引入了行業競爭機制,打破由農村信用社一家壟斷農村金融的現狀,提高農村金融效率,在商業競爭的同時使農村金融改革有一個質的提高。

第三,外資銀行不斷涌入中國,其主要業務中心幾乎都分布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這無疑會造成城市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銀監會規定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只允許開展一百萬圓以上的人民幣業務。即使沒有銀監會的規定,外資銀行也會制定相應的標準服務中國大陸的高端客戶。所以,對于改革中的農行可以將目標適當鎖定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以及城市中低端客戶。定位中低檔客戶群并實現商業銀行的目標,也是農行下一步可以探索的道路。

第四,針對農行現存的一些問題應采取的策略。首先,應形成具有高效的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機制來面對農行“點多面廣”的組織結構,使其機構充裕而非冗繁。其次,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選擇較為恰當的資金均衡量,確保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均衡配置,和諧發展。另外,農行應理智地分析農村政策性業務在農行以及整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采取行動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路線及關鍵:論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6.

2、李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宏觀視角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

3、劉貴生.整體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金融,2006(09).

4、鄭炎成,陳文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變遷:理論與實證[J].財經研究,2006(3).

5、張余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5).

6、朱澤.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J].求是.

7、姚耀輝.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4).

8、李樹生.關于我國農業銀行改革問題的深入探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

農業市場分析報告范文第5篇

摘 要:種子檢驗工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農產品獲得高產優質的基礎保障,本文對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指出了當前種子檢驗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種子檢驗;重要性;存在問題;建議

隨著國家農業生產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與種子檢驗工作是分不開的。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今,農業生產建設雖取得了很大碩果,但從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來看,仍存有漏洞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為了使農業生產繼續發展與壯大,發揮種子檢驗工作的最大價值,我們國家把種子檢驗工作看成是發展農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根據種子檢驗工作發展趨勢,對種子檢驗工作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幾點分析與研究,也提出了幾點有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1 當前國家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家種子法的頒布與實施以及國家經濟逐步走向國際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種子市場會越來越向國際化市場發展。隨著種子市場的發展與壯大,種子質量管理的工作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在這種局勢下,為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隨著農作物種子的種類增多,種子的市場會越來越繁榮,這樣會有很多種子企業發展起來,他們要想在種子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保證種子質量,不斷完善種子檢驗工作才能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

2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意義

要想提高和確保農作物種子質量,一定要重視種子檢驗工作。隨著種子行業的發展,種子商家越來越多。在種子銷售市場上也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很多假種子,很多農民因為購買了質量惡劣的假種,到最后不僅減產減收,甚至出現了一些種子糾紛事件。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是確保種子質量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在保障種子質量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增產增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避免劣質種子在市場上流通,進而避免因劣質種子帶來的農業減產以及給農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保證育種者、種子生產企業、種子經銷商以及種子使用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可以保障四者的基本權益,保障種子市場的穩定,維護種子市場的秩序。站在國家的角度而言,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人們的食品安全,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需要滿足全國十三億多人口的需求,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確保糧食生產的產量以及糧食品質,這對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眾多,加強種子檢驗工作,有利于保障種子的質量,因此,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維護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在維護我國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方面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強種子檢驗工作,對于提升我國種子培育水平以及形成種子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過加強種子檢驗可以為優良種子的研發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信息,進而促進優良種子的研發,通過對優良種子的推廣和種植,進一步的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實現農民群眾的增收以及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3 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比發達國家起步晚,技術落后,加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存在區域性差距,個別地方物質條件及意識水平相對滯后,種子檢驗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和提高。

3.1 檢驗室條件落后

少數貧困地區或基層種子站仍在使用原始的舊儀器、舊設施,缺乏現代化的檢驗手段,檢驗室面積不足,人員不齊,設備不全,方法陳舊,意識落后,樣品保管不善,記錄檔案不全。有的無法正常開展檢驗工作。

3.2 檢驗人員技術落后

一些檢驗人員沒有經過培訓考核,不具備檢驗員資格,無證上崗,身兼多職,不利于開展種子檢驗工作。

3.3 操作不規范,檢驗結果不可靠

在檢驗工作中,存在操作不夠規范,一些檢測指標和結果存在不夠準確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扦樣沒有代表性。扦樣是檢驗工作的關鍵技術,是檢驗結果正確與否的先決條件,扦樣的基本原則是具有代表性。有的檢驗員工作不負責任,怕費事,圖方便,扦取樣品的頻率不夠,數量不足,導致結果不準確。

測量水份不準。由于沒有烘箱或有烘箱怕麻煩,一般直接用水份測定儀測量水份,而目前市場上常用的電阻式或電容式儀器,其靈敏度都較差,使用前必須用標準法較正,否則容易產生誤差。還有凈度分析不準以及發芽試驗不準等。

3.4 影響種子質量的因素

種子的純度、發芽率、水分、凈度四項標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決定了種子的質量。種子純度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發芽率決定了農作物的田間出苗率;含水量也是決定種子質量的重要因素,含水量高種子容易霉變,其發芽率會降低甚至喪失;凈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子耐貯藏性,凈度差的種子在貯藏期間管理不善就會發熱霉變降低發芽率。由于種子的特殊性,其質量的優劣受到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在種子選擇上一定要加強種子檢驗工作,保證所選種子的質量,保障農業用種安全。

4 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發展對策

4.1 建立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

要對種子檢驗員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考核管理制度,對過不同的培訓考核模式。使其清楚地了解國際種子檢驗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種子檢驗工作所面臨的挑戰。系統地學習與種子檢驗有關的法律法規等法律知識、種子檢驗原理和檢驗操作技能。

參加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種子干部及種子檢驗員培訓班,系統學習種子檢驗的經驗、種子檢驗的相關辦法、種子分級的相關標準、種子檢驗的具體技術和操作規程等,為種子質量檢驗走向規范化提供保障,完全掌握GB/T3543-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農作物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等操作規程,為規范種子市場,提升種子質量保駕護航。

通過培訓,更新知識,使其業務素質、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有一個全面的提高,為以后在種子工作中規范自身的行為,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對違規操作、出具虛假檢驗證明的檢驗人員要依法進行嚴厲處罰,取消檢驗員資格以凈化種子檢驗人員隊伍,維護法律的尊嚴。

4.2 穩定檢驗隊伍

種子檢驗工作技術性強,工作具體,要求細致。檢驗人員成年累月默默無聞地工作在種子檢驗第一線,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在大力宣傳種子檢驗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提高檢驗員待遇。

檢驗人員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如魚得水,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檢驗員隊伍才會不斷地發展壯大,素質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強,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5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的具體措施

5.1 加強資金投入完善相關設備

種子檢驗工作的技術性較強,為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不僅需要注重應用先進的種子檢驗技術,而且需要完善的檢驗設備。完善齊備的種子檢驗儀器設備是保障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相關部門應加強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檢驗設備,提升種子檢驗的水平和質量。種子檢驗機構也應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資金購置檢驗設備,也可以加強與種子生產企業的合作,爭取企業的支持與幫助,及時更換陳舊的儀器設備,切實提升種子檢驗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5.2 完善種子檢驗體系

加強種子檢驗工作需要從種子的生產到種子的播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入手加強檢驗,尤其要注重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只有加強種子生產環節的質量檢驗工作,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種子的質量。這既是種子檢驗工作的重點,也是確保種子質量的基礎。針對雜交種子的檢驗,需要加強對雜交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檢驗,而且要注重對雜交種子種植過程中的檢驗,要確保雜交種子的隔離生產。在雜交種子進入花期之后,需要檢驗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實地檢驗種子植株的生長情況。

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去除不純植株以及雜株等,這樣可以避免植株出現串粉現象影響種子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在種子作物成長至成熟收獲期后,要注重對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及時清除不合格的種子。在種子儲存之前,需要先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要重點檢驗種子的含水率,在種子含水率等指標符合國家標準之后才能將種子入庫儲存。在種子出庫時,需要檢驗人員出具檢驗合格證書,并科學、客觀的對種子的品質進行評價。針對那些質量不符合標準的種子,堅決不能出庫,避免質量不合格的種子流入市場。

5.3 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檢驗人員是影響種子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需要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思想素質,要加強對種子檢驗人員在種子檢驗方面政策法規的學習和教育,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認識到種子檢驗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更加認真負責的對待種子檢驗工作。注重提升種子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相關部門應加強種子檢驗方面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幫助種子檢驗人員掌握先進的技術以及先進檢驗設備的應用方法等,使種子檢驗人員具備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能夠更好的完成種子檢驗工作。

5.4 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隨著種子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強,降低了種子市場的準入門檻,導致在種子市場中出現了一些質量不合格的種子,使農民群眾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需要加強對種子市場的管理力度,確保種子市場的正常秩序和穩定。

種子檢驗部門應加強與種子管理部門的合作,極大對種子市場的監督力度,一旦發現假冒偽劣種子,要給予嚴肅的處理,不僅要對經營商進行處理,而且要對假冒偽劣種子生產企業進行嚴肅處理。針對已經售出的假冒偽劣種子,要及時追回,避免給農民群眾造成更大的損失。

總之,種子檢驗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種子檢驗工作做得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好壞?,F今的社會形勢下,要想提高和保證種子質量,就要重視并加強種子檢驗工作。農業生產要想獲得大豐收,首先就要保證農民購買到的種子是優質優良的,這些都離不開種子檢驗工作的幫助與支持。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做了簡單分析,希望通過此文章的描述,對今后促進農業生產、有利于種子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種子,2001,(05)..

[2] 辛景樹.對新形勢下種子檢驗工作的幾點思考[J].種子科技,2001,(06).

[3] 袁淑榮,蘇會賢.種子檢驗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世界,2001,(04).

[4] 盛煥銀.種子檢驗的意義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種子,2003,(01).

[5] 陳曉紅.芻議種子企業的質量檢驗工作[J].種子科技,2010,(02).

作者簡介:

宋國瑞,從事種子檢驗工作30余年,2006年評國家級檢驗員,2006年獲得吉林省農作物培訓班合格證書,2008年評為農藝師,2019年獲得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于喜泉,農安縣農業綜合執法隊,2015~2017年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金龍珠蔥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第12完成人)。

證書編號:JLNY 2015-2017-1-006-12R

上一篇:貴金屬市場分析報告下一篇:刑法案例分析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