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

2024-04-06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第1篇

摘 要:近30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下,我國商業保險市場快速發展,各項業務發展指標不斷提高,并呈現出進一步加速發展的趨勢,特別是人身商業保險業務,已經成為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在分擔現行社保體系壓力等多個方面,已經承擔不可替代的角色,贏得了社會普遍認可。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人身保險行業發展面臨新情況、新挑戰,需要綜合考慮,全面解決,實現更大的社會成效。本文從多個方面探討相關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商業保險;人身保險;保險銷售;社會保障

整體上看,當前我國人身保險行業的發展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人身保險是商業保險體系中的重要業務分支,是一個國家保險業務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性領域,在我國具有更為突出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商業保險逐漸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整體要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績,在經濟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一、人身商業保險發展基本背景

(一)商業保險行業發展概述

保險是近200年來人類社會應對自然和社會風險事件的制度發明,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主動自助、相互幫助,利用分散社會資源應對整體社會風險的智慧與思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也是保證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群發性行為模式,間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理念所處發展水平。就我國而言,人口多、區域發展不平衡,文化差異大,生活和消費觀念多樣,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帶來社會保障體系的區域發展程度多樣,特別是東、西部之間,差距十分突出。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不斷推進,覆蓋全、功能夠、可持續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尤為迫切,已經列入包括中央政府在內的各級政府重要工作內容,關系到民生工作是否能夠取得全面進步,是否能夠切實有穩定的基礎支撐。

(二)我國人身商業保險發展概況

應該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商業保險正式進入全面市場化以來,商業保險業務,特別是人身保險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視,將其明確列入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鼓勵公民積極利用商業保險手段,健全個人和家庭風險保障機制,提升社會整體應對風險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大批人壽商業保險公司進入市場,保險服務水平穩步提升,保險產品種類和數量快速增加,保險市場競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公民健康風險意識整體上明顯提高。此外,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還有力地帶動了社會就業,保險行業從業人數規模大,分布廣,比如:保險銷售代理人員,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幾十萬迅速發展到2020年的近1000萬,社會成效明顯。此外,從人身保險整體保費收入上看,也是保持了多年平穩增長的態勢。以壽險為例,2019 年,我國人身保險原保費收入 3.1萬億元,其中:壽險 2.3 億元,占比 74%,較 2018 年同比增長9.9%,健康保險 7066.3 億元,占比 23%,同比增長 29%,人身意外傷害險 1176億元,占比 3.7%,同比增長 9.6%。這樣的發展速度,雖然較2010年前后有所放緩,但在世界各國當中,仍然處于領先發展的地位。

二、我國人身商業保險業務研究現狀

我國人身商業保險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受到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的普遍關注,圍繞取得的成績、經驗和問題,各方力量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多周期的研究探索,對好的經驗做法進行了深刻剖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視角研究,對今后的發展走勢進行了科學預判。所有這些,為我國人身商業保險業務的縱深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一)有關人身商業保險區域發展情況的研究

上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需求,結合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我國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進行了劃分,期中:東部11個省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山東、福建、海南等;中部8個省區,包括山西、湖北、湖南等;西部12個省區,包括:四川、貴州、甘肅、寧夏等。上述行政區域的劃分,準確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主體情況,多年的實踐表明,這一劃分是與實際情況相符的,雖然2010年前后,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后,曾將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單獨劃分為東北部,但實際應用并不普遍,因此主體上沒用了三個區域的劃分標準。鑒于此,有些學者提出,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一個地區人身商業保險業務發展的重要的決定條件,因此,應該以經濟劃分根據,同步將全國商業保險業務發展也劃分為三大區域,并提出保險經濟、區域保險的概念。但是,有些學者認為,雖然保險行業發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二者并非直接相關,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不一定在商業保險業務的各個發展方向上都高,甚至很多指標從深層次上看是倒佳的,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可能從單一維度得到很好的解釋。

(二)有關人身商業保險代理人的管理問題研究

人身保險代理人問題一直是人身商業保險領域中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爭議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各學術觀點都有各自的足夠理由,不存在一方完全駁倒另一方的情況。從這一點上說,也充分反映了我國代理人問題解決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在代理人的綜合素質方面,有學者認為,我國銷售代理人隊伍整體素質低,學歷水平不高,在市場營銷活動中不能提供專業、可靠的客戶服務,甚至向客戶提供虛假和夸大服務,制約了人身商業保險市場發展質量。因此,應該提高準入門檻,限制代理人隊伍的規模,切實保障代理人在保險產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發揮高效、高質量中間服務。但也有觀點認為,市場銷售成功與否,與銷售人員的整體學歷水平無直接關系,決定業務發展整體質量的是需求市場,是客戶的內在認知水平的高低,只有切實激發了需求,客戶才能意識到保險產品的價值所在。

在代理人的勞動關系管理方面,有學者認為應該實行員工制,取消代理制,這樣可以使代理人隊伍有真正的歸屬感,有基本的薪酬待遇保證,從而以全部的熱情和能力投入到市場銷售活動中。也會減少保險銷售代理隊伍的流動性,提升保險行業銷售的動態穩定性。還有觀點認為,保險公司不能把單純的經濟效益作為衡量其發展質量的唯一視角,保險公司在解決風險事故人群的風險時,不能不給直接提供風險防范服務的代理人隊伍提供基礎勞動保障服務,不能造成間接的、隱性的不公平,有學者提出保險銷售代理人隊伍實際上是隱性失業人員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此視角而言。人身保險代理人實際上處于現行失業保險制度保障之外的社會群體。

(二)保險代理人領域的有關研究現狀

保險代理人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產品銷售和服務業務鏈條中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聯系保險業務代給方和需求方的中間環節,另一方面,保險代理人本身也是普通的消費者之一,其自身合法利益也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障。這是一個國家保險業良性發展的最基本標志和要求,如果一項商品化社會服務是以滿足一部分而損失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基礎,則這種社會活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可以進行帕累托改進,最終達到帕累托最優。鑒于保險代理人問題的社會性和復雜性,多年來,專家學者們圍繞問題的解決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

(三)人身保險業務面臨的研究問題

單純從發展時間上看,人身保險業務屬于傳統、成熟業務,在已經發生的市場情況范圍內,沒有什么問題沒有被提及過,因此,這也使得對于這一領域內的研究熱度有所下降,因為從純學術角度來衡量,很難再產生從無到有的效果。這一現象不僅是在保險行業,在其他業務領域也同樣存在,這是改變不了的情況。但是,發現和提出了問題不等于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同發現問題相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在現行階段及今后一個時期,行業研究者及從業人員仍應對相關焦點問題、重點問題進行持續研究和跟蹤,特別要注意到人身保險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具有更為重要的社會意義。不應該僅停留在搶熱點、蹭熱度的層面。

三、我國人身保險制度發展需解決的深層問題

經過多年的市場發展實踐,我國人身保險制度已經走過了初級階段,面臨向中高階段的邁進。在此過程中,除了制度本身的問題外,也要注意相關制度之間的協同發展。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方面,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我國不同地域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會始終存在下去,不可能全部實現整齊劃一,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決定的,也是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在此情況下,人身保險業務的發展在充分保證公平和效率的同時,也要考慮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使各地域之間實現深層次均衡,使所有保險產品的潛在消費者買得起,用得好;使保險產品服務供給者有市場、有利益;使國家治理和政府管理有目標、有成效。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注意加強多部門、多市場之間的統籌協同,將人身商業保險業務的深入發展融入到國民經濟內在循環,與其他市場機制或政策管理規定形成合力,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比如:對于人身商業保險的購買者,要與社會保險、稅收減免、職業準入等配套銜接。

最后,要注意加強業務創新的引導,特別是面臨高度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人身保險行業應該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是個需要客觀面對的根本和長遠問題之一。

四、結束語

作為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身商業保險業務的發展必將進入到一個更為深入、更為廣闊的、更為重要的發展階段,人身保險的社會功能也將在國家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公眾的健康理念、風險意識、風險投入將成為保持社會機體健康平穩運行的內生動力,也標志著新時期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部分實現。同時,人身保險制度也將同其他社會管理制度,特別是金融管理制度實現緊密銜接和融合,從而構筑起堅實、豐厚的行業內外治理體系,彼此映襯,協同提高,將我國保險行業推向更為成熟的狀態,實現我國由商業保險大國到商業保險強國的根本改變。

參考文獻:

[1]李亞楠.我國區域保險業發展研究[J].科技創業,2010(2):31—36。

[2]姬東宇.我國人壽保險業的發展與展望[J].科技信息,2014(3):132—134。

作者簡介:張茹杰(1989.6—),女,河北,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金融學專業。

(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100055)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第2篇

針對金融安全網這一公共品的濫用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制度設計激勵不相容關系容易產生逆向選擇的問題, 學術界對于金融機構風險降低反而加劇道德風險、誘致資本逐利行為、使得金融風險加大的考慮都基于對道德風險的考慮。誠然, 存款保險制度會額外增加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 容易引發利率的波動。并且從國際經驗來看, 建立保險制度的國家經濟也會波動, 金融不穩定現象依舊存在, 甚至出現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 金融安全網建設確實值得反復推敲, 綜合考慮各方因素, 因為改革成效存在著很大的未知性, 機會成本較高。另外, 信息作為一種市場生產交換要素, 是有價值的。信息生產要素沒有在市場中得到充分配置, 影響信息對稱, 造就了市場主動權傾斜, 成為道德風險的培養土壤。

“逆向選擇”是指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 并且不是市場參與者的事前選擇。它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道德風險”主要發生在經濟主體獲得額外保護的情況下。兩者都根源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前后會有很多的制度和監管設計, 而設計的擔憂則是信息不對稱下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兩種情況。

二、商業銀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動機

商業銀行是逐利的金融機構, 從邊際效應看, 在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時利益最大。在追尋相等的過程中, 銀行容易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

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 享有貸款規模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對等, 收益最大化無過高投機擴張沖動。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意味著銀行經營風險名義上會下降, 下降部分轉而由保險機構承擔。邊際成本的變動會刺激盈利結構 (目前我國銀行主要盈利來自存貸款利差) 中主要的信貸部分, 使最佳均衡狀態被打破。為重新均衡, 保證既定收益, 彌補繳納保費而流失的資本收益, 銀行會傾向擴大信貸規模。這過程易使社會承擔的風險擴大, 同時保險的額外保護易引發道德下降。保護營造的“信譽”會降低銀行的邊際成本, 道德風險就容易抬頭。沒有優勝劣汰的競爭良好的自我約束的市場紀律, 道德風險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信貸過程中還存在著逆向選擇的問題。官方的信用背書或擔保條件優越的是對信貸的一次篩選, 一定程度上是解決銀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有效手段。但是, 以上條件的使用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擔保條件復雜和嚴格也會因傳統思維定式 (傾向于原有貸款客戶, 客戶可能會從事道德風險行為, 另外由于嚴格的審核也會有權力尋租空間, 以及背書轉移互換交易等市場低道德行為) 而產生逆向選擇問題。同時, 出于對存款保險的投機, 存款人借款人針對是否行使間接參保自由激勵不相容, 針對政策的不足之處, 往往使得參考出現了逆向選擇, 最后容易造成濫用社會風險負擔。小儲戶是存款保險制度最大的受益者, 而小儲戶的金融資本往往是金融富礦 (多以資金價格低廉的活期形式存在) , 改革在本質上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小儲戶, 但是銀行既定的優質服務并非針對受眾長尾的吸納和深度挖掘, 這個更容易使得金融層次明顯化, 儲戶差距加大, 不平等現象愈演愈烈。資本實力差別導致對于商業銀行依賴程度不同, 金融渠道的拓寬加劇了金融分流, 服務定位的糾結最容易導致客戶的流失, 這也是逆向選擇問題對于銀行的一種沖擊。本質上這是銀行獲利動機的定式影響。

另外, 風險具有滯后性。在初期收益可以合理實現或剛性兌付的情況下, 針對風險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隱含的道德風險下降仍會如脫韁野馬, 繼續走低。而高收益現象在顯性或隱性的剛性兌付下, 漲水的資金池未到水落石出的地步, 問題就難以暴露, 忽視風險的情況仍舊會繼續體現在市場行為中。資本實力的差別體現在金融地位上, 找不到精確定位就會陷入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共同作用的惡性循環。道德風險較高的借款 (資本實力差的一般風險較高, 投機者風險也較高) 表現得迫切, 而不明確好壞會導致壞賬的增加, 提高利率很有可能篩掉了良好的生產性投資機會選手, 從而使貸款風險提高, 易出現惜貸的現象;又會進一步扼殺良好的生產性投資機會。關于貸與不貸的思考, 前進 (擴張) 是道德風險, 后退 (保守) 是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抬頭會加劇逆向選擇問題。最后, 在利率上漲預期的作用下, 保險制度會讓上漲趨勢明晰, 利率上升風險是又一次資本價格篩選, 不對稱的趨勢會上升, 道德風險也會隨之抬頭。

三、存款保險制度的思考和建立后的風險轉移及承擔

一方面, 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自身的信心, 減小信用風險。另一方面, 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到了最關鍵的階段。針對資本自由流動、市場利率不規則變動等重大風險, 銀行缺乏應對和管制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實戰”歷練, 這也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初衷及隱憂所在。當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技術相對滯后, 利率波動有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利率市場化拋出了很高的利率上走的預期, 存款保險制度會進一步確定這一預期, 市場傳遞的信息使得收益率干擾了對風險的合理判斷, 這會給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 出于以上考慮, 從提前布局應對可能發生的金融波動和危機有備無患的角度看, 制度上的保證是必須的。

收益是市場對風險的“量刑”。存款保險制度防止的是“罪大惡極或者量刑過重”。金融機構的破產或針對風險投機猖獗的強烈壓制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可能會造成的兩個極端。市場應有自己獨特的發泄方式, 市場上的各種行為應當有充分的發泄渠道并使發泄渠道通暢。同時, 極端情況保證社會穩定才是宏觀調控的出發點。風險固然存在, 應該改善的是針對風險的認識及處理措施, 調控風險成本。

金融創新本質是逃避監管, 尋找新獲利點。監管空白的風險是由社會承擔的, 監管的跟進是為了將風險轉由機構本身承擔。這樣對風險的認知才能理性。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出發點都是合理對待風險, 重點是考慮道德水平如何才能不下降。

金融市場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而消失的風險。防范風險必須認識到, 風險的轉移不代表消失, 對于分散和轉移了的風險也不應該懈怠。在單個的市場活動中風險的總量是一定的, 轉移和新承擔使得風險具備守恒的規律。在信息和信用穩定的條件下, 市場總體的風險也遵循風險守恒定律。社會承擔的風險隨著商業銀行道德水平的下降會提高, 額外的保護效用會被下降的道德水平抵消。繳納保費 (收益) 的同時風險一并轉移到了其他承受者身上, 差額部分則是由商業銀行轉移到了保險機構身上。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是提振“信譽”, 制度的建立并沒有改善市場信息不對稱及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而引發的經濟扭曲現象, 并不能從根本上化解風險。

在沒有保險制度的情況下, 風險承擔者為金融機構本身, 因此行為受到自身理性抑制, 出于穩健目的的逐利性處于謹慎性的下風。制度建立之后, 由于理性得以釋放, 擔保機構的承諾使得風險出現了轉移, 原有的穩健謹慎會被擴張的逐利性沖擊, 為額外獲得因保費部分而流失的金融收益, 高收益要求會增大, 因而伴隨的風險也會順帶上升。

四、存款保險制度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一) 保費設立標準

保費設立標準是市場三方妥協情況下的標準。存款保險制度不是銀行風險擴張的“兜底”, 提供額外保護道德水平的維持就顯得無力, 但也不可以成為銀行資本的牽絆, 造成經營負擔加大, 不應該讓這種行為成為改革發展的桎梏, 市場也不應為此承擔過多責任, 即過高利率。銀行成本上升從而引發融資成本上升, 導致生產性成本上升。保險機構也只能量力而行保證穩定, 保證的能力應該是一定范圍的,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過高, 過低則可能助長擴張沖動或者效用無力, 對抑制金融傳染性效應傳播絲毫無益, 反而加劇銀行道德水平下降。

(二) 賠付設立標準

在賠付的時候, 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以賬戶個數為基本單位;二是以個體 (個人) 為基本單位。但是, 兩種都有逆向選擇的沖動。前者可能出現賬戶分割, 將資本分割在全額保證的范圍之下, 造成金融分散重復建設, 管理成本增加, 對流動性的管理會更加復雜。后者是個人獲得一份補償, 那么信心崩潰后銀行傳染效應會造成擠兌風險陡增甚至引發金融危機。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證, 手持現金式的流動性陷阱問題就有可能出現。另外, 若賠付大額資本非全額賠付, 并且期限結構會呈現明顯的差別 (一部分可以立即理賠, 但是部分不能立即理賠, 這樣的情況也會加劇金融傳染效應) , 金融脫媒或金融信心坍塌, 資金盈余者積極性挫傷, 可能導致經濟長期的投資疲軟, 資金大量外流, 或者孕育著長期的金融風險。因此設計時應著重考慮和權衡儲戶的利益以什么方式保證。

(三) 救援標準配套

壟斷下的大銀行對政策具有軟制約性, 從競爭的角度看, 憑借優勢實力拖垮對手的情況也應考慮到。另外, 銀行承壓能力大小的不同應作為考慮設定的基點。

1. 小型銀行壓力承受考慮, 大型銀行行為顧慮

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 中小型銀行的抗壓能力相形見絀。在同一機制下不同地位和角色的金融機構所承擔的風險及地區和社會的影響力也不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金融競爭加劇, 中小金融機構的處境艱難, 加上傳統的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經常使得政策的傳導出現障礙, 這樣的障礙本質上是市場地位的不平等導致的。壟斷機構意志甚至可以成為行業意志, 因而受到擠壓的中小金融機構承受的市場壓力會出現與自身實力不匹配的情況。大型銀行擁有實力優勢, 在資本的壓力下, 中小金融機構是最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的。當然, 正是因為存在實力差別, 保險機構容易消化這一危機, 畢竟中小機構的風險可控性高。但這并不是良好的優勝劣汰, 壟斷更容易對政策傳導造成障礙。金融整合和兼并的趨勢倘若出現, 制度本身將會有更大的制度軟制約, 政策的改變也將會受到壟斷的實質性影響。若出現的是大型商業銀行的破產, 危機會讓保險機構本身受到很大牽連, 甚至超出保險機構的承受能力, 產生的傳染效應更是災難性的。因而, 在保證中小金融機構承受能力的前提下, 怎么樣最大限度地約束大型商業銀行的壟斷制約是制定政策補充機制時需重點考慮的。

2. 自由或定性參保的影響

反映在金融機構成本上面的保費, 間接地繳納或不繳納的自由能否充分保證?金融消費者認為銀行是不會破產的, 不愿意被動地間接繳納保費, 或者說保險機構強制性地征收金融機構的保費, 消費者不愿意為此買單所造成的問題可能使信貸業務利率上升而出現債券業務市場的走熱, 形成金融脫媒的風險。

五、解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基本思路

信息的作用是減少經濟主體的決策風險和失誤, 從而提高他的預期收益。保證收益的有效回收、提高金融信心需要使信息完備, 緩解信息不對稱。從道德風險出發改善信息不對稱, 管控好風險的具體方式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 加大法律懲戒,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不良資產處理市場

完善相關信用法律, 通過法律約束市場道德行為。破產機制是降低金融不穩定的最優手段。完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法規, 形成“危機意識”。踐行巴塞爾協定2“市場約束”原則。加大懲戒市場違規行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規范信貸業務參與者, 提高違約風險成本。規范不良資產處理市場, 及時消化和分散風險, 提升風險承受能力。

(二) 加強行業自律, 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 完善銀行機構法人治理結構

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 優化信貸工作程序, 提升銀行的信息系統, 建立清晰明確的內部激勵和獎懲機制。踐行巴塞爾協定3的相關資本要求, 調節資本結構, 改善信貸質量。在市場紀律方面, 要保障政策渠道的通暢, 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第三方支付體系, 加強風險控制, 利用市場經營原則, 獎懲明晰, 規范內部治理。

(三) 建立合理的信貸利率生成機制

對于金融產品定價利用邊際成本有效性, 統一參照標準。金融中介機構對于金融產品定價利用邊際成本的有效性和經驗的推廣使得定價的參照往往是統一的, 后果是對市場的反映過于遲鈍。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 反映市場均衡接受的價格, 促成雙贏交易, 實現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加快改變“債市分割”的局面, 合理分化銀行面臨的風險, 促進市場化參照利率的形成, 從而也為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醞釀雛形。

在提升信息處理效率, 提煉有效信息及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面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提供的技術支撐, 同時方便業內信息系統升級, 掌握實時動態數據, 擴展披露方式和渠道, 加強信息收集、處理、傳播的能力。

(四) 運用社交思維, 打造信貸關聯

充分運用低成本、高效化的社交理念, 打造良好信貸社交圈。積極構建信貸會員制度, 完善會員資料信息, 打造透明公開平臺, 建立市場約束機制, 進行信貸信譽評級。加強財務審計監督和律師法律監督, 時刻高度重視社交平臺信息傳播, 營造和諧信貸關聯。

(五) 積極引導逐利行為, 促進銀行健康發展

信貸部分的利益會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減弱, 因此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提升業務水平。進行業務能力深挖, 改變盈利結構, 促使從借貸收入占絕對的管理者向提升服務質量、追求卓越服務的服務者角色轉化。針對中間業務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 大力發展和挖掘中間業務正是銀行機構減少風險承擔、分散道德風險的體現。

摘要:文章基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市場行為影響的角度分析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相關問題, 從制度的建立出發, 探討存款保險制度頂層設計中保費標準、賠償標準、救援標準及配套設施的相關問題, 指出市場風險的轉移和承擔中遵循風險守恒的定律;通過借鑒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社交特點對制度建立之后道德風險防范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執行方式, 針對問題的根源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商業銀行

參考文獻

[1]周小川.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J].金融研究, 2004 (04) .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 (第五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2014) [R].中國人民銀行, 2014.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第3篇

關鍵詞:商業健康保險; 專業化 ; 建議

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地方黨委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全局性問題。商業健康保險是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幸福。大力發展商業健康(醫療)保險,并把商業醫保與社會醫保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滿足廣大群眾的醫療需求,而且有利于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1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健康保險業務量迅速增長。十六大以來,商業健康保險快速發展,年均增長速度高于30%。2006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為375.66億元,同比增長20.28%。2007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為384.2億元。健康險在人身險總保費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6年的8.8% 。在業務總量繼續增長的同時,健康保險市場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近100家保險公司開辦了各類健康保險業務,其中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專業健康險公司,形成了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專業健康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近10億元,市場份額提升較快。另外,健康保險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已提供健康保險產品近千種,分為醫療保險、疾病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四大類,并開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務領域延伸。目前雖然產品仍然以疾病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導,但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健康保障功能進一步顯現。

2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近幾年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一是整體規模小。與國外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情況相比,我國商業健康保險普及率很低。美國參加各種商業健康保險的人口占85%。我國臺灣地區商業健康保險的覆蓋率高達96%。2006年我國人均商業健康保險費支出還不到30元,是美國2001年的1/90;2006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深度僅為0.293%,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3%)。二是產品單一、同質性嚴重、市場供求矛盾突出。雖然目前市場上健康險產品近千種,但基本上表現為與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具有較強替代性的保險產品,或者是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團體補充醫療保險產品。并且集中在定額給付型的疾病保險產品,短期(如一年期)的產品居多。補償性的醫療費用保險產品如個人住院費用醫療保險、門診醫療保險產品少;長期保障的產品少。而這些恰恰是老百姓所需要的。這樣,市場上一方面表現出社會公眾對健康保險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三是保險費率偏高,保障程度偏低。老百姓生活確實需要商業健康保險,但事實上它與老百姓的距離卻很遠。對老百姓而言,目前商業健康保險最突出的問題是價格偏高,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缺乏精算所需的疾病發生率和醫療費用率等基礎數據, 由于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疾病發病率和醫療費用率有很大不同,而且數據變化很快,監管部門要想制定出一張統一的、全國性的發病率表和醫療費用表難度很大,因此國內至今沒有一張統一、科學的發病率表和醫療費用表。保險公司為了避免收不抵支在產品定價上偏于保守,而高高在上的價格難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攤薄風險降低單位保費,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從保障效果來看, 保障程度偏低。對于重疾險,保險公司往往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制定出非??量痰睦碣r條件。與普通人對于疾病保險的直觀理解不同,市面上的重大疾病保險并非只要得了保險合同上規定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賠償,事實上要獲得賠付,不僅要得規定的病,還要按規定的方法診斷與治療,甚至還要按規定的癥狀去生病。在很多情況下,當滿足了保險合同的賠付條件,患者已經瀕臨垂死的境地,從而讓疾病保險的保險目的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而健康保險的另一大類型-費用報銷型保險,往往是一年期的短期險種,續保審察嚴格,并且有投保年齡上限,因而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醫療保障需要。四是保險條款不嚴謹、不完善,管理的隨意性大,實務操作不規范、缺乏統一標準。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專業化經營。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業務基本上采取附加于人壽保險業務由壽險公司統一經營的模式,缺乏專業性。完全用壽險、財產險的經營理念和組織來經營醫療險,造成產品開發、流程設計、風險評估、風險監控、專業培訓和市場營銷的系統偏差。

3 發展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幾點建議 

3.1 營造寬松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給予商業健康保險應有的社會地位。國家應將其作為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納入其中,并以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等形式確定下來。財稅政策支持。國家財稅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商業健康保險的快速發展。一是應允許經營健康險業務的保險機構享受以下稅收優惠:保費收入免征營業稅,利潤免征所得稅。二是應允許參加商業健康保險的投保人,其繳納的保費和獲取的保險金享受以下稅收優惠:若企業團體投保的保費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額度內列入成本,在稅前列支;個人繳納的保費部分,不征收個人所得稅,且個人獲取的醫療保險金也不征收個人所得稅。提高商業健康保險的社會認同感。保險公司應定期運用典型賠付案例,積極宣傳商業健康保險在保障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險知識,增強社會各界的保險意識,以提高商業健康保險的社會認同感與親和力,使政府重視,政策支持,企業歡迎,百姓擁護。政府在健康醫療保險市場中應發揮積極的作用。政府應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①積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擴大覆蓋面,使廣大職工真正享有醫療保障。②加強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管理。這是規范醫療行為、防范道德風險的關鍵。③對藥品生產流通環節進行監控,從源頭上治理“回扣促銷”等不正之風,使患者既享受到較廉價的藥品,同時又保證用藥安全。

3.2 注重市場調研,把握市場需求,重視產品開發戰略

為使推出的健康險產品能夠被市場所接受,保險公司必須注重市場調研,掌握不同地區、不同收入層次、不同年齡群體對商業健康險的需求狀況,并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實力確定目標市場。在險種開發方面,對于低收入、無保障的人群提供低價格、寬范圍、低保障的險種;對于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職工人群,提供低價格、窄范圍、高保障的險種;對于較富裕的年輕群體,提供價格與保障程度比例適中、保障期限長、保障范圍有針對性的險種;對于高收入的中年群體提供高價位、保障全面的保險產品。

3.3 實施人才培養戰略,強化商業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經營

商業健康保險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強、管理難度大的業務,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如醫學技術人才、精算人才等。保險人在開展健康險業務的同時,應切實加強對健康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和儲備一批醫療管理人才,建立起一支復合型的健康險專業人才隊伍。

3.4 保險公司應加強醫保合作,積極探索與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有效合作途徑

在健康保險的風險控制中,醫療服務提供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醫保雙方的利益共享機制,有利于保險公司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建立有效合作關系,增強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風險控制意識,使保險公司在保證被保險人獲得良好醫療保障服務的同時,能夠有效控制經營風險。在實務中,醫保雙方主要有如下合作途徑:(1)選擇定點醫院。保險公司可就健康保險保障范圍內的醫療收費標準、醫療服務質量等內容,在各醫院之間進行公開招標,引入競爭機制,從中遴選出若干服務規范、信譽良好的醫療機構,并與之簽訂合作協議。保戶來此就醫,只要屬于保險范圍內的病種,可不先繳費,而是事后由醫院憑相關證據與保險公司結算,以切斷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現金流”。如果非特殊原因,定點醫院超過預先約定的費用標準,保險公司就要從付給醫院的費用中扣減超過部分。如果節省了費用,醫院則可以從保險公司拿到額外獎金。(2)選擇合同醫生。目前,醫療費用無從控制,其中較大原因乃是病人就醫是一種隨機性極強的無權選擇,缺乏引導性。所以,保險公司有必要在定點醫院中再選擇合同醫生,為費用控制裝上“雙保險”。(3)相機審查醫療服務。即保險公司可委派資深醫師對定點醫院和合同醫生進行隨機抽查,此舉意在加強對醫療服務過程的協調管理,審核醫院或醫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藥在醫療上是否必需和適當,以把好核賠關。(4)大力推進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網絡建設。在針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管理內容上,保險公司應積極推動定點醫院的電子化建設,由從初級的病歷調閱、治療調查等手工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通過網絡化來實現費用控制和醫療服務協調管理,從而形成管理式醫療。(5)保險公司通過參股或控股等方式,參與醫療機構管理,與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統一體??傊?有效的醫保合作模式可創造出政府、保險公司、醫院、保戶“四贏”的局面:政府解決了醫改所帶來的重大疾病無保障的難題,保險公司卸去了醫療費用無從控制的隱患,醫院在醫改沖擊后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保戶則獲得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健康保障。

3.5 積極探索新型管理控制體系

一是建立專業的精算體系,注重積累精算數據,加強精算評估,科學厘訂產品費率,防范產品開發風險;二是建立專門的核保核賠體系,制定和實施健康保險核保核賠管理制度,加快研發和推廣健康保險專用的核保核賠管理手冊等專業技術工具。

參考文獻

[1]KennethBlack,Harold D.Skipper.人壽與健康保險[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吳定富.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J] .中國金融半月刊,2003,(11).

[3]何平平. 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第4篇

關鍵詞:銀行;服務;現狀;建議

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履行企業公民責任,促進社會繁榮進步,多策并舉,常抓不懈,扎實推進各項服務工作,銀行業金融機構已逐步形成和樹立了客戶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和作風,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一、銀行業服務現狀分析

當前,社會各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度重視提高服務工作水平,整體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

(一)服務渠道多元化進一步拓寬了服務邊界。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集中財力資源,精心布局,推進網點設施建設,服務環境和服務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出現了將網點從交易核算型向銷售服務型轉型的趨勢,硬件建設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進一步增強了服務功能。同時,各家銀行較為注重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設備業務的拓展,著力提高人機替代率,將部分業務轉移,降低成本。

(二)服務規范和服務技能水平提高向自覺自律轉變。商業銀行以改變服務態度為出發點,開展了“微笑服務”、“一米線服務”、“站立服務”、“上門服務”等;大部分營業網點設置了大堂經理或者迎賓員,多數營業網點員工服務用語和儀態達到規范要求;嚴格一線員工的準入標準,加強業務和服務禮儀培訓,開展了“神秘人”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務規范督導和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將服務效率等指標列入對外文明規范服務的重要內容,集中解決營業網點排隊現象,積極回應社會對銀行提高服務效率的呼聲。采用了六西格瑪管理方法、柜員彈性排班制等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實一線人員力量,引導客戶向自助銀行分流,客戶排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客戶等候時間大幅縮減,通過采取彈性柜臺制、員工勞動技能競賽的措施,銀行柜面員工技術水平大幅提高,業務操作程序符合規范,單筆業務辦理速度符合要求。

(三)創新產品和機制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機制來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客戶需要。如建設銀行為重點客戶建立信貸審批“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建立小企業“信貸工廠”模式,設立小企業經營管理中心,推出小企業“速貸通”、“成長之路”等金融產品,豐富了銀行服務社會普通老百姓的金融產品體系;大力發展具有融資替代功能的表外業務、投行業務,在多途徑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同時,還為企業節省了大量融資成本。

(四)客戶投訴處理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健全了客戶投訴處理制度和投訴應急預案,分支行職責明確,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客戶投訴實行首問責任制,保障客戶投訴妥善處理和限時處理,有效處理了客戶投訴和糾紛,化解了矛盾,維護了行業的良好形象。如建設銀行上線推廣了“客戶之聲”系統,對各類客戶開展專項調查,征集改善客戶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取得了較好效果。

(五)業務發展的同時注重服務社會。銀行業在經營規模和財務效益不斷壯大和提升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較好展現了金融行業應有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社會公益精神。如建設銀行近年來開展了資助貧困英模母親、資助貧困高中生、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等一系列活動。

二、銀行業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客觀地說,目前銀行的服務與十幾二十年前的狀態相比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銀行也

越來越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已經通過規范服務行為、優化服務流程、完善服務設施等各種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客戶對銀行服務的滿意度,提升銀行業的整體形象。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者和銀行接觸的機會日漸頻繁,在銀行業務創新的同時,人們對銀行的服務要求不斷增強??傮w來說,銀行服務仍有著以下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銀行服務供給的質量不高。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不少銀行業機構實施了股份制改革,在法人治理、資本管理、內控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些進步更多地反映在向國際良好銀行轉變過程中的“形似”方面,真正要達到與國際良好銀行的“神似”還有一定距離,國際上大型銀行都有明確的定位和目標客戶群,相比之下,國內商業銀行對服務的盲目追求,按照“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沒有的我也要有”的理念和目標,大而全,全而不精,能熟練運作新業務的不多,結果卻樣樣都不精通,這種盲目性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的不斷提高和資源的嚴重浪費,給金融消費者的感覺就是產品供給質量不高。

(二)銀行總體服務能力不足。銀行業服務水平與社會期望還有差距,服務尚屬于淺層次服務。近年來,銀行在推行人性化服務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社會公眾的期望比,仍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有些服務仍然是一種淺層次的服務。銀行管理層更多的關注了服務的態度和速度,關注了客戶投訴率的降低而忽視了客戶的需求,客戶需要的不僅是微笑和快捷,更加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而銀行內部的管理機制明顯滿足不了這樣的需求。前臺、中臺和后臺各個環節的銜接不夠,對客戶需求、市場變化的反應滯后,難以適時地推出新金融產品,同時還存在新金融產品推出宣傳的力度不夠,社會認知程度低等問題,總體表現為服務能力不足。

(三)服務督導的內外部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當前,銀行業行際間的服務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銀行常抓不懈,服務質量和水平較高,得到了社會一致肯定。但有的行抓服務工作“一陣風”,有短期行為,有的行淺嘗輒止,效果不明顯。從外部原因看,監管機構處罰性的管理多,正面引導不足,多是金融消費者投訴后,監管機構責令相關銀行處理;從內部原因看,少數銀行金融機構對各項業務經營指標的考核和完成十分重視,將其與員工的績效緊密掛鉤,而把文明服務工作僅當成一項面子工程,工作措施不夠得力,缺乏相應的考核監督機制,致使在產品營銷、客戶投訴等方面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銀行業的社會形象和聲譽。

三、銀行業改進服務的措施和建議

(一)銀行業要加強服務和產品的創新研究。一是建立健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整合客戶信息,敏銳地體察客戶現實和潛在的金融需求,快速界定目標客戶,加強與客戶交流與溝通,理解并影響客戶行為,充分利用掌握的客戶資源,拓展優質客戶,挖掘潛在客戶,留住老客戶。二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創新人才,建立專門的實施機構。三是制定專門制度,對率先實施創新的部門給以獎勵,并進行合理的成本分攤,鼓勵服務創新。

(二)銀行業要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統一營業網點的服務設施、統一營業網點標識系統,進一步梳理、優化柜面操作流程,形成系列化、定型化的柜面操作流程和大堂經理、客服人員服務流程,并強化和落實網點負責人對現場管理的主要責任,提高單筆業務處理速度。進一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修訂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加強網點現場安保人員的配備、培訓和管理,理順安保應急處理流程,提高緊急事件的應對和處理能力。

(三)銀行業要改進服務管理體系。一是樹立標準和理念。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標準,打破傳統服務的概念,將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融和全行每一個崗位、每一項業務流程,融入面對客戶的營銷。二是加強服務管理和督導。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務督導制度,強調各級領導的率先垂范,通過分行組織的明查暗訪,保證服務規則的執行。三是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服務文化和服務品牌。通過持續樹立典型和不斷大力宣揚,以榜樣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全行重視服務、爭優創先的積極性,在行業內形成良好的服務文

化氛圍和過硬的服務品牌。

(四)銀行業要規范服務流程。結合當前實際,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引導。要立足誠信建設,加強對社會公眾金融知識,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宣傳,講信用、守承諾,不但要介紹其收益性,更要提示其風險面,避免誤導消費者。二是規范合同簽訂和產品價格收費。訂立合同要公平規范,合同文體要有統一標準,合同條款要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充分考慮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平衡,避免那些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減免經營者義務的不平等格式條款。在服務收費方面,要嚴格遵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對于政府指導價,嚴格執行國家規定價格,對于市場調節價,要求商品和服務價格清晰明確、定價合理有據,杜絕多收費、亂收費和搭車收費的行為。三是妥善解決好金融爭議。設立專門機構或專(兼)職人員負責金融消費投訴,建立完備的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解決爭議。

(五)銀行業要積極探索服務考核體系建設。借鑒國際上建立“商業銀行客戶滿意度”指標的成熟做法,將服務質量納入員工和機構的綜合績效考評,按照科學性和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指標體系,既要對過去的經營情況進行計算和評價,也要體現未來資源配置的導向,將客戶滿意度指標直接或間接納入分支機構和業務部門的績效考評體系,按照漸進原則,逐步加大滿意度指標在績效考評中的占比,西方先進銀行確定滿意度指標最高占到績效考評40%的權重。同時,建立專門流程,培養專業人員,全面收集客戶滿意度指標的數據,確保準確性。

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范文第5篇

1 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現狀

從保監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15 871 785.71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41.27%, 比2004年增加24倍之多。單純地從這些數據來看,商業健康保險在這十幾年間取得了高速發展的成效。如此快的發展速度主要是由于壽險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市場上,健康險作為壽險的附加險,取得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從健康險在人身險中所占的比例來看,2014年健康保險僅占人身險中的12%,遠低于成熟健康保險市場30% 左右的市場份額。且從經營主體的經營情況來看,4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收入也只占到健康險市場的10.37%。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比原來設想的速度要慢。

2 造成商業健康險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2.1 健康險的市場有效供給不足

從目前健康險市場的產品供給來看,主要集中在疾病保險與醫療保險方面,而關于護理保險和失能收入保險方面的卻不多。這使得健康險市場上的產品種類出現畸形化供給態勢,不利于各險種的均衡發展。且現在健康險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同質化產品,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無法得到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再加上由于現有保險公司很多將健康險與壽險進行“捆綁銷售”,將其作為壽險的附贈品交予消費者,雖能在短期內增加健康險的銷售收入,但從長遠看,這種不重視健康險的銷售模式必將阻礙健康險的發展。

2.2 社會保險與商業健康險的定位不清晰

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但隨著我國基本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不斷加大對基本社會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但對基本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的內容并沒有很好地劃定界限,而商業健康保險由于自身的“商業性”無法與社會醫療保險的“公益性”相比較。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醫療保險時,會受醫療花費等因素的影響選擇社會醫療保險,使得商業健康保險在社會保險的“擠出效應”影響下經營受到影響。

2.3 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需要政府為其提供良好的監管和法律制度,在明確社保服務保障范圍的同時,要嚴格區分商業健康保險與社會保險的服務范圍,為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據。而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能滿足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需要。

3 解決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大力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經營

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專業化經營意味著商業健康保險從產品本身就脫離了與壽險相同的經營模式,依托于獨立的健康保險信息管理數據庫,集中專業的健康險人才利用風險管理技術和精算技術對健康險進行更好的開發。從我國保險市場的現狀來看,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都可以經營健康險,這是有悖于健康險發展要求的。短期內可通過在公司內成立專門的健康險事業部對健康險業務經營進行單獨的管理,有條件的公司可以成立健康險子公司,對健康險專業化經營進行探索,最終使得專業化經營成為健康險經營的唯一經營方式。

3.2 加快產品研發和推廣

目前,我國居民的健康險需求明顯大于市場供給,加上市場提供的產品的“同質性”,使得有效供給更加不足。保險公司要借助市場調查的具體情況,研發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并積極參與各地醫療體系建設,通過大力宣傳,承辦基本醫療保險業務來加深潛在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和健康險的認識,變潛在消費者為實際消費者。

3.3 政府加大監管和法律法規制定的力度

目前我國雖出臺了商業健康保險經營的相關準則,但對于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障之間的界限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這使得消費者選擇基本醫療保障而非商業健康險的情況經常存在。同時由于健康保險的特殊性,需要保險監管部門針對健康險進行監管,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制定出詳盡的準則,對商業健康保險進行分業監管,以規范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運行。

3.4 加大稅收方面的優惠

現階段,政府可從稅率、稅基等方面對商業健康保險實行寬松的稅收優惠政策??梢越梃b國外的有效經驗,針對團體險部分,政府可以對企業繳費部分進行稅收優惠或進行稅收補貼,對企業的團體險保費支出實行稅前列支在一定額度內列入企業成本,來增加團體險的需求;針對個人險部分,可通過對購買商業健康險的個人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在一定額度內實行稅前抵扣或免征個人所得稅來刺激消費。

參考文獻

[1]朱銘來,宋占軍.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思考[J].中國金融,2015(2):63-64.

[2]趙肖,陳滔.論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經營模式發展方向[J].衛生經濟研究,2010(7):34-38.

[3]張玲玉,薛罡.德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J].金融經濟,2008(20):93-94.

[4]江才,葉小蘭.稅收優惠制度對商業健康保險需求的影響[J].金融與經濟,2008(11):86-87,44.

上一篇:社會環境論文下一篇:生態思想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