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

2023-09-23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科技型小微企業以其科技先進性在推動我國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也更需要政府對其進行扶持和幫助?,F就目前科技型小微企業面臨的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的現狀,分析科技型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問題和納稅困惑,并提出完善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科技型小微企業;企業發展;稅收政策

一、目前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

1.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

科技型小微企業更多地是從事科技產品開發與銷售,增值稅與營業稅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涉及的主要稅種。目前存在的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增值稅和營業稅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的規定,針對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制定出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具體指《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小微企業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57號),其中規定小微企業,即小規模納稅人的月銷售額或者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含3萬元),免征增值稅或者營業稅。按照1個季度為納稅期限的應納稅額不超過9萬元的,也享受相應的免稅政策。銷售額或者營業額每月3萬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只要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月銷售額或者營業額控制在3萬以下,就可以按照稅收優惠扶持政策的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2.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

所得稅也是科技型小微企業重要的納稅內容,就目前普通企業25%的應納稅稅率來分析,對于利潤還不是很高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就顯得有些吃不消了。因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34號)規定,至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止,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小于2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對應稅額減按50%計算,同時按照20%的所得稅稅率應用。而根據《關于進一步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的通知》(財稅[2015]99號)的規定,從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止,擴大到對年收入20萬到30萬的小型微利企業,同樣執行對應稅額的50%計入應稅收入,同時按照20%的所得稅稅率計算企業所得稅。這樣科技型小微企業可以在年收入30萬以下享受優惠政策。從兩個文件的對比來看,國家對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3.其他稅種的優惠政策

其他稅種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的優惠政策不多,筆者僅查到印花稅相關優惠政策。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的通知》(財稅〔2014〕78號)至2014年1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止,對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這也是對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融資的支持,助力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

二、科技型小微企業面臨的納稅困境

1.納稅優惠政策運用的困境

無論是增值稅、營業稅,還是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在應用的范圍和期限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這樣科技型小微企業要想獲得稅收優惠,必須要滿足其規定的條件。增值稅、營業稅納稅額要每個月小于9萬元,所得稅優惠范圍經過15年10月份的調整,擴大到30萬元以下。這樣的納稅優惠范圍是不能完全覆蓋所有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另外,如果某一個月的科技成果轉讓額或者科技產品銷售量較大,突破了這樣的限額,科技型小微企業將不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另外,稅收優惠也都存在期限問題,所得稅優惠期到2017年底結束,也就意味著2018年可能繼續執行優惠政策,也可能優惠政策被取消,這樣的問題多少讓科技型小微企業投資者心存疑慮,無法確定優惠政策的期限將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和信心,不利于民間資本投入到科技型小微企業中,對小微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優惠幅度與申請積極性的困境

從以上稅收優惠的規定來看,科技型小微企業可以享受的稅收優惠幅度還不算大。例如,按照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來計算科技型小微企業可以享受的優惠額,如果按照納稅優惠的最上限額度的30萬元應納稅收入計算所得稅(假設企業的產品利潤率為20%),可以節約的所得稅支出為30*0.2*0.25-30*0.2*0.5*

0.2=0.9萬元(綜合所得稅的稅率是15%)。另外,考慮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可以加計扣除,可能還有0.3萬元左右的優惠,這樣1萬元左右的稅收優惠對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作用并不大。對于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規則應用,每個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財務人員理解方式和角度會有一定的差異,而財務核算的方式方法與所計入的會計科目也不同,造成了享受納稅優惠的加計扣除計算基礎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財務人員在申報所得稅過程中,對是否可以加計扣除,哪些可以加計扣除的理解,可能與稅務部門的要求不一致,這樣容易給企業帶來少繳稅的違法風險。從實際操作來看,稅務部門對科技研發投入加計扣除費用部分的認定,是持比較謹慎的工作態度的。因此,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利用這一稅收優惠政策時,要持更加嚴謹的態度才能獲得稅收優惠政策。而申請稅收優惠還要提交相關的材料,在財務管理、財務核算、財務賬簿管理等方面也要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科技型小微企業經營者因為一些顧慮,可能放棄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也就很難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作用。

3.優秀納稅會計人才的缺失困境

科技型小微企業規模較小,企業管理結構和層級也不復雜,經營者大都是技術人員出身,對于稅收管理了解的較少。同時,由于會計核算簡單且業務量不大,會計核算工作多采用兼職或者聘用素質相對較低的專職會計人員擔任。因此總體上,科技型小微企業沒有優秀的納稅會計人才,對稅收優惠政策變化掌握的不及時,在稅務管理、稅收籌劃方面效果差,在政策宣傳和業務實際操作層面顯得略有不足。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面臨著財務人員流動性大,財務人員銜接問題較多的現狀,在利用各種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節稅、避稅方面就更加力不從心,往往是顧此失彼,使得科技型小微企業受到一定的稅收優惠經濟損失,甚至是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科技型小微企業需要解決目前面臨的優秀納稅會計人才缺失的困境,才能夠有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F今,面對繁多的稅目,一個高素質的納稅會計人員會給企業帶來合理的利潤。

三、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優化

1.形成穩定常態化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鑒于目前稅收優惠政策的現狀,國家應該完善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的體系,不斷擴大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范圍和優惠的期限,讓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投資者增強投資信心,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獲得更多民間資本的支持。在納稅優惠范圍上,放寬享受優惠的納稅額條件,將更多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納入到稅收扶持范圍內。而像針對科研費用的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內容,要擴大優惠的力度,同時,對當年未能抵扣的費用部分能夠保留到來年繼續進行抵扣,發揮最大的節稅效應。在稅收優惠稅種方面,適當擴大優惠稅種,形成一個多角度的稅收優惠新格局,減少企業的稅負壓力,使得科技型小微企業能夠享受深度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稅收優惠期限方面,在國家立法層面確立長期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法律,并且在具體不同稅種方面,落實準確的稅收優惠期限。這樣從稅收優惠范圍、優惠稅種和優惠期限等多方面,形成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穩定化、常態化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強行業的發展信心。

2.運用綜合性的財稅扶持政策

從目前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現狀來看,還不能實現根本性地解決他們生存發展的問題,需要綜合性地利用財稅扶持政策,多方位、多角度地對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扶持,才能促進其發展。主要是一方面繼續加大在稅收優惠方面的實施力度,引導和鼓勵科技型小微企業申請納稅優惠,減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納稅壓力。同時,在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廣方面,積極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科技型小微企業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內容和應用條件,并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幫助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稅收優惠籌劃,促進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另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的宏觀調控作用,利用針對小微企業的專項資金和發展基金進行補貼,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資金短缺的矛盾。通過科技專項,高新區落戶優惠政策等途徑,引導科技型小微企業向“高、精、尖”等經濟附加值高的領域發展,同時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稅收與財政手段兩者結合使用,共同形成我國綜合立體性的財稅扶持政策體系。

3.培養企業優秀的納稅人才

優秀的企業納稅會計能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有效運用稅收優惠政策提供必要的智力保證,創收更多合理利潤??萍夹托∥⑵髽I管理者應該重視對優秀會計人才的培養,相信納稅會計能夠更好地幫助企業獲得稅收優惠政策紅利,幫助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目前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專職會計人才,將目標人才建設納入到企業成長計劃中,增強會計人才的集體意識,激發為企業做貢獻的工作熱情。而從事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納稅業務的會計人員,也要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并能夠從本企業實際出發,利用科學守法的手段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為企業利用納稅優惠政策提供專業意見。通過穩定的、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會計人才培養,以及會計人員自身的不斷努力,使得科技型小微企業逐漸形成有一定的納稅會計管理實戰能力,從而可以有計劃地、科學地進行納稅籌劃,給企業帶來節稅、避稅的好處,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四、結語

小微企業占我國企業總額的比例較高,具有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泛等特點,在納稅貢獻與解決就業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現,為國家經濟做出很多貢獻。而其中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目前我國經濟改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這是科技型小微企業先天的技術先進性與經營靈活性的優勢所決定的。因此,推動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符合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發展方向。從目前稅收扶持政策的現狀來看,還不能發揮出較大的扶持作用,應該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是生產實際,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稅收優惠政策,并且配合有力的財政補貼政策,這樣才能使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獲得較大的動力與幫助,從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永清.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1).

[2]湖北省稅務學會課題組,張國鈞.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收經濟研究,2015(05).

[3]王鵬,徐赟.小微企業所得稅征收方式比較研究[J].管理觀察,2015(30).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2篇

2010年以來特別是2011年住宅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嚴厲程度一輪高過一輪, “新國十條”、“限購”、“限貸”、“房產稅”及“限價”等政策措施密集出臺, 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并用共同抑制住房價格過高且過快上漲。作為房地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商業地產成為諸多住宅地產開發企業爭相轉型領域, 國內主要房地產開發企業均公布了商業地產發展戰略, 商業地產比例提升成為未來幾年這些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城市化進程推進、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及宏觀調控政策的多重效應下, 商業地產投資價值逐漸顯現。在住宅地產受政策嚴厲調控的2011年商業地產的發展狀況如何?是否已經實現了社會各界的預測 (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就這些問題, 筆者根據2011年商業地產市場運行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對未來商業地產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2 2011年中國商業地產發展現狀

2.1 商業地產投資增幅超過住宅地產

受投資慣性及開發商市場判斷力弱、政策敏感性差等因素影響, 2011年嚴厲宏觀調控政策下住宅地產投資增速仍保持高位運行。商業地產投資增幅與商品房投資增幅和住宅地產投資增幅一致, 雖然較2010年有小幅收縮 (見表1) , 但增幅均高于第一和第二階段 (1) 年均增長率。2009年下半年開始的住宅地產調控政策其效成效于2010年及2011年逐步顯現, 第一、第二階段投資增速均慢于商品房及住宅地產投資增速的商業地產, 2010—2011年其增速均超過商品房及住宅地產投資增速。

單位:億元, %

2.2 商業地產新開工面積增幅亦超過住宅地產

投資額是反映開發商房地產市場信心的重要指標, 但其易受投資慣性因素影響, 新開工面積則能更好地反映開發商信心。2004—2009年住房市場快速發展階段商業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低于商品房及住宅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2010年商業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稍高于住宅地產新開工面積;2011年隨著住宅地產調控的繼續深入開發商轉戰商業地產趨勢進一步顯現, 商業地產新開工面積增幅明顯高于住宅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 (5.4個百分點) 。

單位:萬平方米, %

2.3 商業地產成交價格增幅遠超住宅地產

第一、第二階段商品房及住宅地產成交價格上漲速度遠遠高于商業地產成交價格上漲速度;2011年增幅雖然較2010年有所收窄, 但是在商品房及住宅價格增幅持續低迷背景下, 商業地產成交價格仍保持了較為強勁的上漲態勢。

單位:元/平方米, %

商業地產成交價格增幅的上漲及住宅地產成交價格增幅的回落有利于改變目前部分地區商住倒掛現象, 引導開發商投資向商業地產轉移, 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以上海為例, 2004—2010年商業地產成交價格與住宅地產成交價格比值平均為1.0, 遠遠低于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比值 (1.5~2.0倍) 。2011年隨著住宅地產成交價格的下降及商業地產成交價格高達20.8%的上漲幅度, 二者比值達到1.4, 接近于合理倍數值, 商住倒掛現象得以有效扭轉。

2.4 商業地產土地價格增幅回落幅度小于住宅地產

土地政策為2011年房地產市場的重要調控手段, 商品房土地供應的增加、土地招拍掛出讓方式的完善及對囤地、捂地行為打擊力度的加大, 土地市場供給增加與開發商拿地熱情下降共同促進了商品房用地價格增速的大幅回落。相比而言, 商業地產用地價格增幅高于商品房及住宅地產用地價格增幅, 進一步說明相對住宅地產而言開發商對商業地產投資熱情上升。

單位:元/平方米, %

從以上商業地產投資額、新開工面積、成交價格及土地價格的縱向、橫向比較可知, 2011年開發商對商業地產投資熱情增高, 市場整體運行態勢好于住宅地產, 一定程度上說明住宅地產嚴厲宏觀調控政策促進了商業地產的發展。

3 商業地產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3.1 調控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商業地產發展形成制約

2010年《關于進一步規范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管理的通知》規定:“在境內設立分支、代表機構的境外機構只能在注冊城市購買辦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2012年3月廣州房管局強調嚴格執行該“限外令”, 境外人士嚴禁在廣州購買商業地產。這是城市地方政府對商業地產“限外令”執行力度升級的表現;2011年8月, 上海銀監局發出商業地產信貸風險提示, 要求對未竣工驗收的商業地產停止發放商業貸款, 停止個人消費貸款用于購買商業用房。同時上海各商業銀行, 必須在商業用房竣工驗收成為現房后, 才能對買房人發放商業貸款。

廣州、上海等城市政府對商業地產規范管理的加強引起了社會對政府商業地產調控力度加強的擔憂, 其他地方政府是否會出臺相應政策加強對商業地產的調控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但這無疑表明雖然目前國家對發展商業地產還沒有一個指導性的文件, 雖然為商業地產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商業地產融資、開發及運營管理難度較住宅地產要大得多, 其資金需求量大且投資回報周期較長, 商業地產開發企業受調控政策影響更大。行業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及城市規劃等對商業地產影響至關重要, 在國內現行環境下上述因素往往具有不確定性, 不利于商業地產長期穩定發展及市場主體明朗預期。

3.2 融資模式單一導致開發商融資難度加大

2011年房地產開發信貸 (2) 從2010年的12540.5億元上升到12563.8億元, 增長率僅為0.2%, 遠遠低于1998—2010年年均增長率 (24.6%) 。商業地產同住宅地產一樣, 其資金來源以銀行貸款和自有資金為主, 社會投資的融資渠道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這種高比例的銀行貸款和低比例的社會投資融資模式降低了開發商轉型商業地產自主性, 伴隨著住宅地產成交量及成交價格增速的回落, 作為資金投入巨大、回報周期較長的商業地產, 開發商短期內轉型進入商業地產受到資金約束大。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趨勢良好, 但是近期通脹壓力及流動性過剩隱憂還將持續, 因此緊縮性貨幣政策及房地產金融政策可能還將持續, 這對近期轉型做商業地產的開發商是較為嚴峻的考驗。同時商業地產投資收益受到商業區位、交通狀況及居民消費結構和能力等諸多因素限制導致后期運營風險大, 從而進一步影響到融資成本的付出與融資金額的取得。

3.3 商業地產開發及運營管理模式不符合后期經營管理需求

從開發模式來看, 住宅地產往往遵循“拿地—開發建設”的模式, 而由于商業地產前期招商的復雜性導致其與住宅地產開發模式截然不同, 一般應該遵循研究城市發展規劃、居民消費需求及相關行業發展態勢—商業定位—主力店招商—產品規劃設計—開發建設的開發模式。目前商業地產開發商往往用住宅地產開發模式去開發商業地產, 忽視前期規劃的重要性盲目進行項目開發。很多商業地產由于前期規劃不到位難以滿足投資商和商家要求, 過后再對項目進行較大改動從而提高了開發成本, 導致后期運營管理問題重重。

從運營管理模式來看, 商業地產基本上分為只售不租、租售結合和只租不售三種模式。根據商業地產規律國際上較為成功的運營管理模式為只租不售模式, 這樣有效保證了產權與經營權的完整統一, 有利于開發商對商業地產的經營管理, 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而目前我國商業地產的運營管理模式以只售不租模式為主, 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開發商資金快速回籠, 但是由于產權分散, 無法進行業態的統籌分布與管理, 不利于后期經營管理。

3.4 商業地產專業人才匱乏

商業地產融資、開發及經營管理都較住宅地產復雜且專業性強, 在研究城市發展規劃和居民消費需求以及相關行業發展態勢—商業定位—主力店招商—產品規劃設計—建筑施工—部分店鋪銷售、部分持有—全面招商—商業運營與管理等各個流程都需要專業人才及專業團隊來實施完成。相關管理人員及員工的經驗、專業及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項目開發經營管理各環節的成敗與否。目前商業地產開發商一般都是從住宅地產轉型而來, 受住宅開發經營管理的慣性模式影響, 商業地產缺乏專業人才儲備和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力量, 導致項目決策不夠科學。

4 商業地產發展的機遇及前景

4.1 房地產調控的政策缺口

堪稱嚴厲程度史無前例的2011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可總結為通過抑制住房投資投機性需求、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達到遏制部分城市住房價格過高且過快上漲的目的, 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并用確保住房市場調控目標的實現。經濟手段主要有:稅收、信貸和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為:住房轉讓營業稅在2011年免征年限提高基礎上將購買不足5年的普通住宅對外銷售由按差額征收改為全額征收, 房產稅改革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上海和重慶成為首批房產稅試點城市;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上調至不低于60%, 貸款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貨幣政策持續緊縮, 央行3次加息, 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房地產開發信貸和消費信貸大幅收緊。行政手段主要有:限購、限價疊加, 考核與問責并施確保地方政府房價控制目標和保障房建設規模的實現。

住宅地產調控政策嚴厲程度的逐步升級使得住宅地產開發受到較大程度制約, 與此同時考慮到商業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及商業地產投資與自用門檻較高, 一般都以長期租賃或長期持有作為贏利模式, 商業地產打壓沒有實質性與緊迫性需求, 存在一定時期的政策缺口。在投資渠道狹窄, 流動性過剩背景下投資投機者多年來將住宅地產作為重要投資渠道, 限購和限貸政策的實施使得住宅地產投資渠道不再通暢, 轉戰商業地產成為市場主體新的選擇。

4.2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利于商業地產的發展

商業地產市場積累釋放空間較大。住宅地產市場化以來自主性需求、投資投機性需求以及拆遷導致的被動需求等經歷了1998—2003年的需求觀望期從2004年開始進入集中釋放期, 住宅地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部分城市和地區投資投機性需求過剩, 住宅價值被過度放大, 在以住宅地產為主導的房地產市場中商業地產價值未得以充分體現。相關數據顯示, 國際許多房地產公司商業物業的比例占總資產的60%~100%, 中國香港一些房地產公司投資性物業的比例也達60%~85%, 而目前國內商業地產的整體持有率還不足5%, 離很多房地產開發商20%持有率的規劃期望值還相距甚遠。隨著住宅地產調控的持續商業地產消費需求將逐步釋放, 同時隨著開發投資向商業地產的逐步轉移商業地產供給也將逐步釋放, 其價值將得以體現, 部分地區商住倒掛的現象將得到扭轉。

宏觀經濟利好趨勢有利于商業地產的發展。相關研究表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仍會保持較高幅度增長, “十二五”規劃力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成為商業地產發展的催化劑。產業結構升級力在加速第三產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 當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超過50%時, 將呈加速發展態勢。201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203260億元, 占GDP比重為43.1% (1) , 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下, 未來數年第三產業將保持高速發展, 從而帶動對商業地產的旺盛需求。同時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不斷出臺, 內需將替代出口和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十二五”規劃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提上日程, 居民消費能力將得到較大幅度提高;同時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 居民消費將從以生存為主的溫飽型轉向注重消費質量和享受型的小康型消費模式轉變, 為商業地產發展提供了新的廣闊空間。

城市化帶來的新機遇。2011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4735萬人, 比上年末增加644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為69079萬人, 占人口比重達到51.3% (2) , 首次超過50%。在統計學意義上, 中國已成為“城市化”國家, 正經歷著城市化的重要轉型, 大量農村人口將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空間、身份轉換 (3) 。從地方發展情況看, 各大城市發展階段參差不齊, 但是都在步入郊區化、大都市化的關鍵階段, 中小城市消費者的潛力逐漸被激發出來, 生活方式、消費心理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這意味著一個巨大市場空間的存在。

4.3 高鐵和高速公路有助于商業網點拓展

道路交通是聯系顧客與商業設施的重要載體, 城市商業網點的發展必然受到交通網絡的深刻影響, 良好的外部交通環境是商業地產發展的重要條件。為了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國家投入4萬億元救市, 基礎設施建設 (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 大體上是1.5億元左右, 占4萬億元, 比重為37.5%?,F階段各地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設施建設正陸續完成, 南京、杭州、長沙、廣州、重慶等城市都在建設地鐵。交通設施的完善提高了城市間及城市內部的聯系程度, 從而有助于商業網點拓展。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發展完善, 配套商業項目將隨之完工建成, 為商業網點拓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5 政策建議

5.1 加強政府產業政策的積極引導

宏觀調控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影響很大, 目前住宅地產調控政策反而為商業地產發展提供了一個利好空間。但是對于商業地產, 除了封頂銷售和首付五成的規定外, 融資模式、融資渠道、稅收優惠、利率優惠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沒有具體且可操作的產業政策支撐。由于缺乏明確的政策引導, 商業地產發展前景仍不明確。受住宅地產調控升級及國內投資渠道極為有限、資金流動性強等因素的影響商業地產在未來也可能陷入非理性過熱投資沖動, 同時各地商業地產較高空置率、房屋質量等一系列問題也并不鮮見。由于政策及制度的缺位, 各地的商業規劃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上述種種表明商業地產急需政府產業政策及制度的管理與引導。例如, 商業地產規劃的指導性法規《商業網點規劃條例》的實施, 可以為城市商業網點空間布局提供有效的條例和理論體系支撐, 緩解城市道路交通與城市管理壓力, 解決以往商業地產布局不合理、缺乏規劃的問題。

5.2 拓寬融資渠道

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 商業地產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 低比例的銀行貸款和高比例的社會投資大大降低了開發商財務風險, 同時也使得商業地產開發商在開發模式及后期運營管理中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目前我國商業地產融資主要是銀行貸款, 但是商業地產未來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已成為業內共識。商業是商業地產的核心, 資金渠道多元化是商業成功運作的保障, 而融資渠道單一是制約我國商業地產發展的主要障礙。根據我國實際情況, 可從以下幾方面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推動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REITs) 、商業地產證券化、發行公司債券、鼓勵保險資金投資商業地產以及吸引國外資金等, 降低融資成本, 也進一步提高了資金鏈的安全性和資金使用的靈活性。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可以有效緩解房地產開發信貸緊縮政策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的融資壓力, 促進商業地產運營管理模式的轉型及商業地產的長期健康發展。

5.3 促進經營管理模式向租售結合型轉變

傳統以出售為主的商業地產經營管理模式在商業地產逐漸發展成熟的市場背景下不可能具有持續性;以出租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在當前房地產金融政策趨緊及資金來源單一背景下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現階段及未來一定時期內符合現實狀況的是租售結合的經營管理模式。該模式使得開發商可根據自身資金狀況合理配置商業地產持有與銷售比例, 通過短期銷售收益與長期出租收益雙重渠道保障企業資金回籠, 平衡企業財務風險, 緩解當前資金來源以銀行貸款為主帶來的融資壓力。

5.4 重視引進與培養專業人才

隨著國內商業地產經營管理模式由傳統的以銷售為主向租售結合甚至以出租為主模式的轉變, 商業地產逐漸回歸到集開發、經營與管理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體, 從而對專業人才素質要求較住宅地產要高得多。目前商業地產從業人員主要來自住宅地產領域, 缺乏對商業與地產均精通的復合型人才, 所以應加大對商業地產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鑒于商業地產的專業性, 注重聘請引進專業人才和專業顧問公司, 注重商業地產前期策劃、設計與后期經營;同時加大資金投入注重企業內部專業人才培養, 對公司員工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建立企業內部商業地產研究部門, 培養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 從而形成商業地產的完整產業鏈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金仁杰.淺談商業地產市場現狀和走勢[J].上海房地產, 2010 (7) .

[2]苗樂如.新形勢下商業地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住宅產業, 2011 (Z1) .

[3]王靜波.房地產市場理性回歸現狀和趨勢前瞻[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9 (1) .

[4]張靖.房地產企業進入商業地產存在的風險與規避機制[J].浙江統計, 2007 (8) .

[5]趙偉.商業地產為何如此被“青睞”[J].城市開發, 2010 (3) .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3篇

作者簡介:黃繼英(1976-),女,漢,四川金堂縣人,會計師,本科,會計專業: 主要講授課程《稅務會計》《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

摘要: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營改增”拉開序幕?!盃I改增”有利于減少營業稅的重復征收,有利于完善和延伸第二、三產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有利于建立增值稅出口退稅制度,改善我國的出口環境。本文簡要闡述“營改增”改革方案,探討“營改增”對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營改增;企業;影響;策略

我國的稅收制度長期以來就是營業稅與增值稅并行征收,但是,這種稅收制度容易出現重復征收的現象。最早征收增值稅的國家是法國,我國自1979年開始征收增值稅,增值稅與營業稅處于同等地位。2011年國務院決定從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并逐步擴大試點,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營改增”。

1.“營改增”改革方案概述

所謂“營改增”就是將以前繳納的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就是以商品或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將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可以有效避免重復納稅現象的出現。打個比方來說,某價格為50元的商品,其生產者在銷售時已經繳納了50元的營業稅,然后購買者將其再次出售為100元,如果是繳納營業稅的話,那么他就要繳納100元的營業稅,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重復繳納的現象,如果征收增值稅的話,那么這時就只需對增值的50元計算繳納的稅金。

為了有效避免重復征收的情況,國務院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開始“營改增”試點改革。按照國家規劃,“營改增”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在部分地區的部分行業進行“營改增”試點。第二步,2013年實現全國地區的部分行業“營改增”試點。第三步,在全國范圍內所有行業實行“營改增”,在“十二五”期間消滅營業稅。

“營改增”將納稅對象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所謂一般納稅人就是其應稅服務的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超過500萬元,未超過500萬元的就是小規模納稅人。營業稅與增值稅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稅種,嚴禁交叉現象的出現,繳納營業稅的不繳納增值稅,繳納增值稅的不繳納營業稅。

2.“營改增”對企業的影響

從整體上來說,“營改增”使企業的稅負大大減輕,據中金公司估算,如果將“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全國范圍,試點行業的稅負估計可以減少470——700億元。但是,經過調查發現,有35%左右的企業反映稅負不減反增;經過市場調查,我們發現有些企業的稅負減輕了,有些企業的稅負增加了。那么,“營改增”對企業產生了哪些不同程度的影響呢?

2.1對不同類型企業稅負的影響

一般納稅人在繳納增值稅時除了原來的17%和13%這兩種稅率,又新增了6%和11%的低稅率,而且一般納稅人納稅時某些應稅項目是可以抵扣的,這樣就大大減輕了稅負。而小規模納稅人在繳納增值稅時不能抵扣,但是其增值稅稅率僅為3%,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稅負。

但是,“營改增”推行實施后,某些企業出現了稅負增加的情況。許多企業以前并未繳納過增值稅,其客戶或供應商很多沒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格,這樣企業就很難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那么也就無法通過進項稅抵扣的方式來降低稅負了。而且“營改增”中明確提出了增值稅稅率的調整,這樣某些企業的稅負會不降反增。比如說,交通運輸業的增值稅稅率是11%,許多企業由于缺乏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途徑,出現了稅負增加的情況。

服務行業的增值稅稅率為6%,雖然稅率很低,但是一些以知識資本為主和以人力資本為主的服務企業的稅負會較重。因為以知識資本為主的企業增值額大、銷項稅額多,但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并不需要采購大量的原材料、設備等,這樣能夠進項抵扣的稅額少,由此就帶來了稅負的增加。而以人力資本為主的服務企業中,員工的工資、福利等都是計入成本的,無法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這樣稅負就增加了。

2.2對企業定價的影響

實行“營改增”之后,企業在確定商品定價時就需要考慮到更多的外部因素,需要考慮到商品的成本、市場的供應情況、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稅收政策等,要緊跟市場發展形勢而對定價進行適當調整。

從稅收政策上來說,如果企業的客戶是一般納稅人,那么企業增加報價可以使雙方受益,反之則會使客戶產生消極情緒,于是客戶選擇其他供應商或是替代品,這樣企業的業務減少了,如果不增加報價,那么企業就需要自己負擔這一部分的增值稅,這樣就帶來了稅負的增加。

3.應對策略

“營改增”是順應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帶動我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營改增”給某些企業帶來了稅負增加的情況,企業發展面臨的市場形勢更加緊張了,那么,企業應采取哪些措施來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呢?

3.1“營改增”擴圍企業申請一般納稅人資格

一般納稅人在繳納增值稅時可以大量利用進行稅額進行抵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稅負,提高企業利益。而“營改增”對企業一般納稅人的資格認定比較簡單,只需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即可:一、年應稅服務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二、擁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三、按照國家的會計制度進行會計處理?!盃I改增”試點企業盡量申請一般納稅人資格,尤其是一些原材料、設備、勞務占企業生產成本比例大的企業。

3.2進行納稅籌劃,合法減輕稅負

納稅籌劃就是對涉稅業務進行策劃,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納稅操作方案,達到節稅的目的,這是合理減輕稅負。實行“營改增”之后,某些企業的稅負增加了,為了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因為稅負增加而產生負面情緒,要積極應對,尋找到合法減輕稅負的方法。

3.3盡可能獲取高抵扣率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企業在購置原材料、設備時盡量選擇一般納稅人企業,他們一般都具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格,這樣就能使企業增加進項稅額的抵扣,從而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另外,在起到進項稅額抵扣的作用下,企業還要盡量選擇可以開具高抵扣率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比如說:車輛的租賃費用可以按17%抵扣進行稅額,運輸業務可以抵扣11%,外包倉庫可以抵扣6%。實行“營改增”之后,進行稅額抵扣的范圍擴展了,這就給企業減輕稅負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企業可以在稅收政策中尋找到合法避稅的方法,達到減稅的目的。

3.4申請過渡性財政支持

中央政府出臺了幫助個別企業實現稅制改革過渡的財政補貼政策,這是考慮到某些企業在稅改之后出現稅負增加的情況。企業可以盡量申請過渡性財政支持,從而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但是,財政補貼只是暫時的,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從自身做起,調整結構、納稅籌劃,逐步實現稅負的減輕。

3.5將可抵扣與可抵扣進項稅項目區別開來

由于“營改增”目前還處于試點階段,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的所有行業實現“營改增”。這樣,企業在獲取進行稅額的抵扣時就會受到地區差異、行業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要將可抵扣的進項稅項目與不可抵扣的進項稅項目區分開來,防范納稅風險。在進行原材料、設備、勞務等的購買時,在不影響企業發展的前提下盡量在試點開始之后采購,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進項稅額抵扣,從而減輕稅負。

結束語

自2012年1月1日實行“營改增”試點之后,許多企業的稅負減輕了,有效減少了營業稅的重復征收,市場細分和分工協作受到稅制的影響越來越小。但是,“營改增”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企業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管理方法和理念,對稅收政策進行研究分析,促進結構的調整,從而減輕稅負,促進自身發展。(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呂振華.營改增下企業納稅籌劃的策略[J].中國外資(下半月),2013(8).

[2]吳丹彤,李學東,丁建偉.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企業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2(22).

[3]楊軍,龐勁松,劉斌.“營改增”觸發的企業管理變革探索[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3(5).

[4]王慧.營業稅改增值稅對交通運輸企業的影響及其策略[J].商,2012(10).

[5]戴金鳳.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稅影響及應對策略[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9).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貨幣政策作為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手段,有效性影響日益凸顯,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中介機構,信貸行為對貨幣政策影響巨大,而信貸渠道不暢是貨幣政策效應不高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從貨幣政策傳導的信貸渠道,研究商業銀行信貸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

[關鍵詞]信貸渠道;貨幣政策;傳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9

隨著信貸規模的取消,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利率杠桿的運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開始從單純的直接信貸傳導向信貸、利率和非貨幣資產價格多渠道轉變,而在我國的利率管制、金融市場不發達以及間接融資占主體地位的金融體系的現狀下,信貸渠道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

1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渠道特征

1.1 銀行在信貸渠道中占主要影響地位

我國直接融資市場起步較晚,且有我國居民和企業的高儲蓄率支持,使得銀行信貸的間接融資方式在我國融資結構中占據絕對優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傳統優勢和法律限制,銀行貸款依然是我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商業銀行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重要的微觀主體,其控制和影響著數量龐大的資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通暢。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渠道廣、網點多,可對社會經濟產生廣泛而直接的影響。

1.2 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存款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居民與企事業單位存款、金融債券、政府注資及國際融資,其中存款為主要來源,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屬于銀行的被動負債,由于高比例被動負債的存在,一般銀行主動信貸的動力不強,即使是近幾年銀行發行債券量上升,主動負債比例仍較低。理論上,當存款占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絕大比例時,央行能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型貨幣政策有效減少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收縮信貸規模,實現宏觀調控目標。但在實際中,存款屬于銀行的被動負債,不受央行和商業銀行控制,且居民與企業存款主要受前期和當期經濟形勢影響。因此,當經濟過度繁榮時,盡管央行希望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限制銀行的可貸資金規模,但由于良好的經濟形勢,存款規模繼續上升為銀行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商業銀行能夠不受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繼續提供貸款釋放流動性。所以大量被動負債的存在將限制央行緊縮型貨幣政策的效果。

2 商業銀行信貸渠道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

從貨幣當局的實踐來說,判斷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最終標準為:在既定的經濟制度、金融結構和金融制度下,貨幣當局選擇特定的貨幣政策體系,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實現最終目標的程度和時滯。國內外經濟理論界對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斷不一:凱恩斯學派和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通過構造IS—LM模型證明了在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中,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者在肯定貨幣政策重要性的前提下,認為貨幣政策只在短期內有效,而在長期內無效;而理性預期學派則強調預期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從根本上否定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認為貨幣政策即使在短期內也不能持久地影響實際產量。

首先,作為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工具,貨幣供應量、法定存款準備金和利率的變動可以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表明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信號傳導至商業銀行的渠道是比較通暢的。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和物價指數也能有效影響銀行的信貸增量,驗證了商業銀行借貸行為的“順周期性”,也反映了商業銀行信貸會受實體經濟“倒逼”的影響。

其次,商業銀行會根據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作出獨立信貸決策。根據前文的分析可知,當中央銀行提升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來收縮流動性時,商業銀行信貸量會下降,這從脈沖響應函數中可以看出,但針對利率上升,銀行信貸量會先下降再上升,由于利差水平的提高,銀行有足夠的動力擴大信貸規模。同時當貨幣供應量M2增加時,寬松的流動性會促使商業銀行擴大貸款規模。此外,當銀行信貸受到國內生產總值和物價指數的正向沖擊時,會因為利差下降而縮減貸款,但最終隨著時期推移會擴大貸款規模。在貸款存量增長率GL的方差分解中,第一期GL僅受自身和CPI的影響,這與銀行信貸決策主要參考已有信息有關;同時,CPI對GL的貢獻度大于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這也說明了當銀行預期經濟形勢良好時,可能會逆緊縮政策行事,繼續擴張貸款。這些都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反應比較強烈,且商業銀行作為微觀主體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因此在作信貸決策時有時會偏離貨幣政策目標。

最后,商業銀行信貸行為對貨幣政策有效性能產生一定影響。實體經濟對信貸沖擊的反映略有滯后,但信貸增長能有效提升經濟增長,商業銀行釋放的流動性也會推高物價。經濟過熱時,盡管央行會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緊縮經濟,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充足,會順經濟形勢擴大貸款,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物價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和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因此,受到央行和銀行監管部門的約束較小,商業銀行的信貸決策可能與貨幣政策目標相悖,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3 結 語

貨幣政策的效應能否發揮,關鍵還要看政策傳導渠道是否暢通。在當前信貸渠道傳導仍為我國貨幣政策傳導主渠道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效應能否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用渠道是否暢通,而后者又取決于央行貨幣政策對信貸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影響程度以及微觀經濟主體對銀行貸款的可獲得性和依賴程度。

主要參考文獻

[1]岳瑾.商業銀行信貸行為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2]葛蘭.我國貨幣政策信貸渠道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3]陳好孟.商業銀行信貸行為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J].青海金融,2010(5).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5篇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土壤, 企業是維持現狀還是尋求轉變, 都先從企業文化開始, 以企業文化為方向。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 寶鋼集團常州軋輥制造公司 (以下簡稱“常州軋輥”) 既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企業如何扎住機遇, 應對挑戰, 是公司管理者需要解決的難題, 本文通過對常州軋輥企業文化進行測評, 分析了企業文化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1 理論基礎

廣義上說,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 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 逐步形成的, 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 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 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 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為了科學地分析常州軋輥的企業文化, 本文采用競爭價值模型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簡稱CVF) 進行分析, 并用OCAI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 簡稱OCAI) 量表測量企業文化。

OCAI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的Quinn教授和凱斯西部保留大學商學院的Cameron教授開發出來的測量企業文化的量表。

OCAI的理論基礎是CVF, CVF是認識和診斷企業的有效框架, 這個模型被運用到多個領域, 并在一些研究中作為分析企業文化的方法, 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模型之一。

CVF用兩個維度 (dimension) 將企業文化劃分成四類 (cluster) 。第一個維度反映了變化和穩定的競爭需要, 即顯示組織強調變化或穩定的程度。第二個維度反映了內部組織與外部環境間形成的沖突需要, 即反映在關注內部或外部的行動間做出選擇。Cameron和Quinn用這兩個維度將企業文化分成四大類型, 如圖1所示。

團隊文化主要關心人際關系, 強調彈性, 關注公司內部。主要目標是維護公司。核心價值觀是歸屬、信任和參與。主要激勵因素是情感、凝聚和成員資格。領導是參與者、思考者和支持者, 他們通過團隊工作推動相互影響。成功標準包括開發人力資源潛能、成員承諾。

靈活文化強調彈性和變化, 但關注外部環境。強調成長、獲取資源、創新和適應外部環境。主要激勵因素包括成長、刺激、創新和變化。領導是企業家、理想家, 愿意冒險, 可以描繪未來前景。領導關注獲取額外資源, 獲得顯著的、合理的外部支持。成功標準包括成長、開發新市場、獲取資源。

層級文化強調內部效率、統一、協調和評價。關注公司內部邏輯, 強調穩定。公司的目標是執行制度。激勵因素包括安全、命令、規則和制度。領導是保守而謹慎的, 非常關心技術問題。成功標準包括控制、穩定和效率。

市場文化強調生產績效、滿足目標和成功。公司的目標是追逐和獲取制定的目標。激勵因素包括競爭、達到預先制定的目標。領導是指導者、目標導向人、協助者。成功標準包括計劃、生產率、效率。 (Daniel R. Denison and Gretchen M. Spreitzer, 1991)

OCAI有兩種不同的計分方法, 一種采用Likert量表法, 另一種采用強迫選擇法。Likert量表法給出分數范圍, 要求根據相似程度對每條檢測條目評分。Likert量表法每次評分不需要考慮其它答案, 但強迫選擇法必須同時考慮幾個答案。通過心理測量分析證明, 兩種方法都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Likert量表法適用于較復雜的分析, 強迫選擇法適于強調四類文化間差異的比較。本文對常州軋輥的企業文化調查, 采用Likert量表法, 要求回答者根據相符程度在1分到5分間評分 (1=很不符, 2=比較不符, 3=不清楚, 4=比較符合, 5=很符合) 。

2 企業文化測評

2.1 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2007年起, 常州軋輥向管理層與非管理層人員發放了170份問卷, 回收問卷155份, 回收率為91.12%;其中有效問卷142份, 有效回收率為83.53%。問卷回答者的基本信息統計如表1所示。

2.2 企業文化測評分數

通過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整理與統計, 企業文化的測評分數如表2所示。

2.3 調查分析

本調查使用CVF模型測評企業文化, 該模型的四類企業文化, 分別具有以下特征:團隊文化關注內部、強調變化;靈活文化關注外部、強調變化;層級文化關注內部、強調穩定;市場文化關注外部、強調穩定。

2.3.1 現實文化測評分析

常州軋輥的現實文化, 按強弱程度排列, 依次是團隊文化、市場文化、層級文化和靈活文化。

得分最高的是團隊文化: (1) 常州軋輥關注內部。常州軋輥以營銷作為2003年后的主要整合措施, 市場急速擴張, 在公司發展的同時, 內部管理問題逐步突現, 常州軋輥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向內部, 開始重視制度完善、文化建設等核心問題。 (2) 常州軋輥強調變化。常州軋輥在很多方面沒有規范的制度, 解決問題的方式隨意性強、變動性大, 上級思想活躍、經常變化;下級無參照規范, 只能學會跟隨變化。 (3) 常州軋輥有很強的歸屬感。人員結構穩定, 形成強歸屬關系。公司領導重視員工生活與工作, 參與員工活動, 常州軋輥設立了各類團體, 加強了內部聯系, 組織了多種活動, 融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進一步強化了員工的歸屬感。

得分最低的是靈活文化: (1) 常州軋輥需要提高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自從整合以來, 常州軋輥迅速發展, 但主要憑借自身, 較少依托外部力量。以文化宣傳為例, 很少借助外部媒體, 即使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也僅限于內部員工知曉。但近年來, 常州軋輥已逐步借助外部的專業力量完善自身體系, 如培訓、晉升、企業文化等工作交予專業公司, 集聚優勢資源為自身服務, 已打開了獲取外部資源的良好開端。 (2) 常州軋輥需要提高創新能力。常州軋輥未來有兩個發展趨勢。其一, 開拓國際市場, 但國際市場對產品性能的要求較高, 提高產品性價比是打開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需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其二, 增加國內市場的利潤空間, 技術含量高、品質好的產品才有高利潤, 做精做新是新的方向。除研發外, 在管理上、理念上, 常州軋輥的創新性也不夠。

得分最高的團隊文化與得分最低的靈活文化間, 相差0.30, 差距較大, 說明常州軋輥的企業文化有明顯的強勢文化, 該文化具有一定主導性。

關注內部總得分為8.45分, 關注外部總得分為8.29分, 兩者相差0.16分, 常州軋輥文化更多傾向于內部。強調變化總得分為8.34分, 強調穩定總得分為8.40分, 兩者相關0.06分, 常州軋輥在穩定與變化間的選擇并無特別顯著的傾向, 穩定略強于變化。

總的來看, 常州軋輥雖有主導文化, 但文化傾向并不明顯, 說明幾點問題: (1) 常州軋輥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化, 文化的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物質層還沒有統一; (2) 常州軋輥可能存在相互沖突的文化, 這種沖突存在于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企業文化自身的矛盾, 第二個層面是公司的文化與部門的文化的矛盾。

2.3.2 理想文化測評分析

常州軋輥的理想文化, 按強弱程度排列, 依次是團隊文化、市場文化、層級文化、靈活文化。該順序與現實文化一致, 說明員工認同當前的文化導向, 期望常州軋輥以團隊文化為強勢文化。

得分最高的團隊文化與得分最低的靈活文化間, 相差0.17, 理想文化的差距小于現實文化的差距。說明常州軋輥的理想文化偏向于均衡, 有避免文化差距過大的趨勢。

關注內部總得分為8.76分, 關注外部總得分為8.60分, 兩者相差0.16分, 常州軋輥文化更多傾向于內部。強調變化總得分為8.63分, 強調穩定總得分為8.73分, 兩者相關0.10分, 常州軋輥文化更多傾向于穩定。

所有的理想文化得分都高于所有的現實文化得分, 說明常州軋輥對當前的各類文化水平均不滿意, 期望加強各方面的文化。團隊文化期望提高0.18分, 市場文化期望提高0.10分, 層級文化期望提高0.23分, 靈活文化期望提高0.20分。需要加強文化的強弱順序是層級文化、靈活文化、團隊文化和市場文化。

3 結束語

常州軋輥正處于全面發展的上升期, 同時也是公司進行系統文化整合的關鍵時期。文化是各項建設的先驅亦是后盾, 常州軋輥具備了文化建設的軟硬件條件, 又有完善企業文化的需求, 適合即時開展企業文化整合。

摘要:介紹了企業文化測評的相關理論,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寶鋼集團常州軋輥制造公司的現實文化與理想文化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關鍵詞:企業文化,測評,經濟管理

參考文獻

[1]Daniel R Denison, Gretchen M Spreitzer.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a competing values approach[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1991, 5:1-21.

[2]Denison Daniel R, Mishra Aneil K.Toward a theory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6 (2) :204-223.

[3]Hofstede G, Bram Neuijen, Denise Daval Ohayv, etal.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286-316.

[4]Kim S Cameron, Sarah J Freeman.Cultural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relationship toeffectivenes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and Development, 1991, 5:23-58.

[5]Kim S Cameron, Robert E Quinn.Diagnosing and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M].Addison Wesley, 1998.

[6]馬力, 曾昊, 王南.企業文化測量研究述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2005, (3) :56-60.

[7]李唐周.國外組織文化研究綜述[J].心理學動態, 1996, 4 (1) :42-45, 7.

[8]宋聯可, 楊東濤.備戰:部署人力資源戰略規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商業企業發展政策論文范文第6篇

2011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集團相繼在浙江、珠三角、環渤海等國內小微企業最為聚集的區域, 完成了以探清小微企業生存狀況為目的的系統調研, 發布《2011年沿海三地區小微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 系統展示了三地小微企業當前在經營、融資等領域現狀以及異同點。報告認為, 調查數據顯示, 72.45%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沒有利潤或小幅虧損, 對未來6個月經營信心較低;3.29%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可能大幅虧損或歇業, 對未來經營持悲觀態度。事實上, 利潤下滑已成為小微企業最難邁過的一道坎。同時經營成本升高、訂單減少和資金鏈緊張是沿海三地區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區域環境等因素影響, 三地小微企業也面臨著一些不同的生存挑戰和發展問題。因此, 政府對小微企業進行扶持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梳理財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的理論基礎, 分析現行政策的不足, 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財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 政府管制經濟學

政府管制經濟學, 就是指在面對“市場失靈”的時候, 政府應該進行宏觀調控, 來彌補市場的缺陷。企業最佳規模取決于內部的組織費用和外部的交易費用, 當兩者之和最小時, 企業規模正好合適。當企業規模繼續增大時, 組織費用遞增, 交易費用遞減, 可能導致兩者之和增加。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越大越好, 在某些產業上小微企業正好符合經濟發展需要, 能最好地利用和分配社會資源。但由于小微企業起步難, 擁有壟斷地位的企業為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攫取最大的經濟利潤, 必然對小微企業進行擠壓, 使其生存發展困難。這時小微企業只得以“退出”的方式進行對抗, 進而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場上某些“隱形行為”, 比如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歧視, 也會使市場上價格機制的效力喪失。除了外部因素, 小微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內部因素, 也容易在發展過程中不理智、無序。因此, 就需要政府通過財政稅收手段支持小微企業, 保證小微企業的發展, 才能對市場扭曲加以矯正, 使生產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

(二) 政府社會服務職能

政府社會服務職能, 就是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 在施政過程中主要為公眾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竟卜帐侵父采w全體公民、滿足公民對公共資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務。在我國, 現階段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三個基本點, 第一是保證基本的生存權, 需要提供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社會治安、國防安全等;第二是保證基本的健康權, 需要提供生態環境治理、基本醫療衛生等;第三是保證基本的發展權, 需要提供義務教育、文化服務、就業服務等。小微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 不光解決了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問題, 還吸納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是大多數弱勢群體自力更生的渠道。政府扶持小微企業, 能夠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保證就業, 給予大多數人生活保障, 甚至于一定程度上起到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作用。對小微企業財政補助, 相當于政府間接地提供公共服務。

二、財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現狀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 外部環境的改善對小微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建議在政府主管機構設置、政府政策導向、融資渠道、投資環境、服務體系等幾個方面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建議國家應堅持宏觀調控政策, 降低通脹水平, 緩解因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給小微企業帶來的壓力;配合宏觀政策, 可以采用減稅、減免相關費用, 以及給予用工補貼等手段, 來具體減輕小微企業的經營負擔。目前財稅政策扶持小微企業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 財政對小微企業的補貼呈迅速增長態勢

2011年11月17日, 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通知, 在未來3年內免征小微企業2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以減輕小微企業負擔。各個地方政府擴大專項資金規模, 以直接補貼的形式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

(二) 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出臺

中央政府首先從法律形式上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度, 新《企業所得稅法》已經寫有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 并且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20%、15%兩檔優惠稅率的規定改變了過去以地域標準限制稅收優惠的做法, 使大量科技型小微企業受益。并且還從行政法規上提高了小微企業的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部分免征也為小微企業減輕了稅負。2011年先后取消和免征了32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4項政府性基金, 涉及金額每年約250億元。地方政府也出臺相應政策, 完善稅收優惠舉措幫扶小微企業。

(三) 通過新的財政手段支持小微企業

利用稅收政策支持對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 間接地加強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提供的貸款合同三年內免征印花稅。將金融企業小微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至2013年底。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金融保險收入減按3%征收營業稅的政策, 延長至2015年底。中央政府出臺《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 通過政府采購小企業的產品, 支持小企業, 促進小企業改進技術, 改善管理, 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財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 財政補貼資金規模小且分散

政府的財政補貼資金規模較小, 不能適應小微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各項基金的使用相對分散和獨立, 缺乏統一的政策協調。小微企業得到財政補貼的資金已經不多, 申請的程序也比較繁瑣。由于政府相關部門宣傳不利, 某些小微企業根本不知道自身可以獲得財政補助。并且由于政府的強勢地位, 少數行政人員利用職權, 產生了尋租行為。

(二) 稅收優惠政策目標定位不準確

稅收優惠政策有限, 形式簡單, 范圍窄, 效率低。小微企業仍面臨著歧視性政策和不公平稅負。當前小微企業減稅最大的問題是優惠政策的適用面太窄, 根據現行稅法, 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提高只適用于個體戶和自然人, 小型微利企業在稅法上也有嚴格規定, 因此稅收政策真正的受益面有限。就企業所得稅來說, 稅法規定, 對應納稅所得額在6萬元 (含6萬元) 以下的小型微利企業實行減半征收所得稅的政策, 然后按照20%的稅率征收, 這個優惠政策惠及面過窄、力度過小, 因為很多企業可能符合需要扶持的條件, 但是不符合這一硬性指標而無法享受, 而且, 這一政策主要是針對查賬征收的企業, 而一些核定征收的企業就無法享受這一政策。由于辦稅優惠手續的繁瑣, 反而加重了小微企業的隱性成本。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的立足點也不明晰, 實際運行效果不盡理想。在營改增試點中, 一些企業的稅負不降反增。實行營業稅改增增值稅后, 一些暫時沒有購進可抵扣的項目的企業就會按照全部營業額繳稅。

(三) 缺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對小微企業融資的財政激勵機制

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中央很重視并出臺了不少規定, 但是這些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究其原因, 小客戶服務的成本高、效益低, 對國有大銀行來說不劃算。在國有企業、政府投資也需要大量信貸資金的情況下, 國有大銀行首先滿足國有大企業、政府大項目。小微企業有時不得不選擇民營貸款公司, 這樣增加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一旦資金鏈斷裂, 小微企業必然倒閉。

(四) 小微企業財稅政策之間缺乏銜接、未成體系

財稅政策自身存在明顯的不足, 大部分政策并非專為小微企業制定, 并且為小微企業制定政策時也沒有充分考慮小微企業的特殊性及其面臨的問題, 由此導致政策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 先天不足。在當前的政策實踐中, 一些政策散見于不同的法規、公告之中, 且多為補充條款, 既導致政策缺乏系統性、標準性, 又造成政策之間缺乏彼此平衡和協調。

四、完善財稅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的路徑選擇

(一) 建立完善的支持小微企業的財政補貼資金體系

統籌整合現有的財政直接扶持小微企業的資金, 研究設立小微企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加強財政補貼對小微企業的杠桿作用, 發揮對小微企業融資的帶動力度。放寬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 擴大小微企業的的范圍, 使更多小微企業享受到財政補助。

(二) 完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建立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主要做好結構性減稅, 通過系統、規范化, 逐步將相關的稅收減免政策上升到法律形式, 使稅收制度長期化。積極調整增值稅政策, 完善所得稅政策。提高稅收征管水平, 大力清理對小微企業不合理的行政收費。加強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服務, 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優化納稅服務。

(三) 逐步完善小微企業政府采購制度

在政府采購過程中給予小微企業優惠政策, 并出臺明確的政策規定??梢越梃b美國的做法, 明確政府采購預算中的25%明確對小微企業招標。通過政府采購小微企業的產品, 支持小微企業, 促進小微企業改進技術, 改善管理, 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 建立健全小微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服務體系, 向小微企業提供法律法規、發展規劃、登記納稅、融資支持等政府信息服務。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結構密切合作, 建立符合小微企業實際需要的融資政策、投資咨詢、財務培訓等中介服務體系。

(五) 加強財稅政策扶持小微企業政策與其他政策相互協調的新機制

加強財稅政策與金融政策的配合與協調, 促進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的結合, 完善法律對財稅政策的保障作用。政府通過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帶動小微企業的發展, 進而帶動本地區的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劉京煥, 陳志勇, 李景友.財政學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5 (8) .

[2]崔潮.優化小微企業發展環境的財稅政策[J].中國財政, 2012 (2) .

[3]張士.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會計文化建設的思考[J].財會研究, 2012 (2) .

[4]李萍.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分析[J].中國商貿, 2012 (13) .

[5]李波.宏觀稅負、產業稅負與結構性減稅政策[J].稅務研究, 2010 (1) .

[6]薛剛.我國宏觀稅負的經濟分析與優化路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1 (3) .

[7]高亞軍.公共產品供給與稅負輕重問題[J].稅務研究, 2008 (6) .

[8]劉成龍發達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稅收政策及啟示[J].經濟縱橫, 2009 (9) .

上一篇:班級管理現代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電視劇戲劇性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