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

2023-03-08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

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 “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護/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規劃與交通網,2010.

(金雅慶:吉林長春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第2篇

中國1989年啟動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規劃造林任務648.4萬公頃。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設范圍擴大到長江、淮河、錢塘江流域,涉及17個省(市)的1035個縣(市、區),規劃造林任務687.72萬公頃。三期工程(2011—2020年)規劃造林任務為530.21萬公頃。工程實施30多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184萬公頃。

中國“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長防林”)是全球第一個進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級生態工程。1989年,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實施,這是繼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之后,中國啟動的又一大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被列為世界八大生態工程之一。長防林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給我們以諸多啟示。

啟動背景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區、市);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8.8%。長江干流全長6300余公里,支流眾多,其中支流長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達437條;長江流域湖泊眾多,湖泊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約為全國湖泊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長江流域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擁有眾多稀有動植物,生物多樣性居中國七大流域首位。長江流域年均水資源總量9960億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8億千瓦,可開發量約2.6億千瓦。森林資源蘊藏量大,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總量超全國的45%,人口占全國的38.5%,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長江流域的過度索取和破壞,給母親河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生態災難。

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長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負載過重,人地、人糧等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上游地區,過去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由于長期的不合理開發和亂砍濫伐,導致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據歷史記載,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曾超50%,20世紀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9%。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生態功能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生態環境質量低下成為制約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80年代達到62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達到24億噸,其中長江上游地區為重災區,水土流失面積達45.24萬平方公里,年侵蝕量19.48億噸,分別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強度大。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嚴重淤積,全流域每年損失的水庫庫容量達12億立方米,相當于報廢12座大型水庫。20世紀50—80年代,流域內的湖泊面積由2.2萬平方公里銳減為1.2萬平方公里,損失調蓄能力100億立方米。

旱澇和泥石流等頻繁發生。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洪澇、旱災、泥石流成為長江流域的3大災害,并且發生頻率不斷增加、災害強度持續加重、成災范圍不斷擴大。洪澇災害是長江流域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災害次數和強度居中國7大流域之首。1981年7月四川特大洪水,造成全省119個縣市1500萬人受災,數座縣城被淹,僅工業直接經濟損失就達75億元。長江上游地區是中國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嚴峻的生態形勢已危及到長江流域的國土保安,制約著流域經濟的平穩發展。

沒有森林就沒有長江的安瀾,恢復森林是根治長江水患和維護三峽大壩安全的根本之策。為改善長江流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1986年4月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營造長江中上游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隨后,林業部組織編制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總體規劃》,1989年6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計農經〔1989〕736號文批復了該規劃,工程開始正式實施。

工程規劃

長防林一期工程(1989—2000年)建設重點是恢復植被,范圍包括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安徽、江西等12個省(區、市)271個縣(市、區),工程區總土地面積160萬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85%。規劃造林面積648.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14.6萬公頃,飛播造林107.1萬公頃,封山育林126.7萬公頃;規劃幼林撫育18.3萬公頃。

長防林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設區域擴大到長江、淮河流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這17個省(區、市)的1035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216.1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5%。規劃造林任務687.7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3.24萬公頃,封山育林348.03萬公頃,飛播造林26.45萬公頃;規劃低效防護林改造629.13萬公頃。

長防林三期工程(2011—2020年)延續二期工程的建設范圍,涉及17個省(區、市)的1026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220.6萬平方公里。規劃造林總規模為530.2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1.7萬公頃,封山育林378.5萬公頃,飛播造林0.012萬公頃;規劃低效林改造規模361.29萬公頃。能力建設包括監測體系建設、科技推廣和科技培訓。

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2006—2015年)與長防林三期工程范圍有部分重疊。重疊縣之外的長防林三期工程治理縣造林任務為527.1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1.71萬公頃,封山育林375.4萬公頃,飛播造林0.01萬公頃;低效林改造任務361.29萬公頃。

建設進展

1989年,長防林一期工程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9省145個縣市率先啟動,1990年全面展開,到2000年,累計完成造林65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22.5萬公頃,飛播造林7.5萬公頃,封山育林221萬公頃;完成幼林撫育3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凈增9.6個百分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萬平方公里,治理區土壤侵蝕量由治理前的9.3億噸降低到5.4億噸,減少了42%。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增強了抵御旱、洪、風沙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維護了水利工程效益的發揮。營建的防護林有效庇護農田666.7萬公頃以上,僅此一項按減災增益10%計算,產生的間接效益就達數十億元。

2001—2010年,在總結一期工程建設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實施了長防林二期工程,二期建設范圍擴大到整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錢塘江流域,涉及17個省(區、市)的1035個縣。累計完成造林352.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62.8萬公頃,封山育林183.5公頃,飛播造林6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2013年4月印發《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規劃(2011—2020年)》,同年7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啟動三期工程。到2020年,長防林三期工程累計完成造林180.8萬公頃。

以上合計,共完成營造林1218.6萬公頃,其中完成造林1184.1萬公頃,幼林撫育34.5萬公頃。

建設成效

長防林工程不僅構筑了工程地區防護林體系的基本骨架,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全流域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在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開創了中國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世界生態環境建設治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根治生態環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實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綜合治理,“長防林”的實施,則探索了“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下游農田林網”的中國流域治理的典型,開創了中國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啟動的淮太、珠江、遼河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均繼承了這種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治理理念。

促進了中國半壁河山的可持續發展。長江長度為全國之最,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8.8%,流域人口占全國的33.6%,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4%,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5.2%,國民生產總值超全國的40%,長江流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以三峽工程為紐帶、以長江黃金水道為軸線的長江經濟帶建設步伐日益加快。而“長防林”建設正是為中國半壁河山的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的可靠保證。通過長防林建設,工程區的森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復,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徑流、削減洪峰的防護功能有了很大提高。

推動了山區經濟快速發展。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各地創新建設理念,豐富建設內涵,挖掘工程內在經濟潛能,優化林種、樹種結構,選擇一些既有較高生態防護功能又具備較好經濟效益的樹種,建設了一批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一大批農戶通過直接參加工程建設和發展經濟林果走上致富路。依托森林資源,不僅帶動了種養殖業發展,而且促進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緩解了山區經濟發展滯后的局面。

改變了當地落后的狀況。通過長防林的建設,在取得明顯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工程建設給當地農民和國有林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發展機會,解決了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祖祖輩輩的深山農民走出了山門,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長防效應”已深入到工程區及周邊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積極拼搏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國家政治意識明顯增強。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已形成社會風尚?;纳蕉d嶺面貌的改變,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招商引資、旅游業的發展。長防工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先后有美國、日本、德國等1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學者到工程區參觀考察,促進了國際交流。

主要措施

探索實施中國特色生態工程建設道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用政策吸引人們參與到長防林建設中去;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再一次證明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發揮黨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府行為,確保這一造福子孫的公益事業得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威力,強化質量管理,確保建設效益。

不斷提高工程建設投資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工程建設的逐步推進,三期工程造林包括苗木費、整地費、栽植費、補植費和造林后3年撫育與管護等,封山育林包括設置圍欄、宣傳牌、苗木補植補播人工促進育林和5—8年管護等,飛播造林包括種子處理、地面處理、飛行費和播后管護等,低效林改造包括苗木費、整地費、栽植費、割灌、間伐、撫育管理等,投資標準均逐步提高,為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切實實行“項目管理”機制。隨著長防林建設的深入發展,積極探索一整套適應新形勢要求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機制:逐步推行項目資金管理“報賬制”,通過資金這條“鏈”,把工程實施、財務管理、質量監督等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工程建設質量;逐步推行項目建設“法人制”,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負全責;探索項目建設“招標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項目設計、施工采取招標投標;探索項目建設“監理制”,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

大力推行“流域治理”方式。大流域治理,實行上中下游全流域綜合治理,統籌平衡處理好上中下游關系,提高全流域治理效果,建設上游的水源涵養林、中游水土保護林、下游農田林網。中流域治理,在烏江、嘉陵江、贛江、漢江等長江一級、二級支流,實行全流域治理,并加強重點區域建設治理,加強江河湖庫的護岸林建設。小流域治理,在一個小流域實行坡溝川統一治理,突出坡面水土保護林建設,治理一個,見效一個。

積極探索“近自然林業”模式。改變以往人工造林的整地方式,區別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生態林建設杜絕大面積的煉山、全面整地,提倡穴狀整地,盡可能減少對原有植被的破壞。支持并鼓勵封山育林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地被物,對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林種、樹種結構較人工造林要好,森林的抗逆性強。注重培育復層異齡林,大力發展針闊混交林,實行喬灌草立體配置,盡快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森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對現有人工純林和單一樹種有計劃加以改造,對天然次生林和疏殘林封育補植,改善現有林分狀況,建立一個穩定、高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第3篇

大約五十萬年前, 原始人開始利用天然的洞穴、樹木作為棲身之地, 即人類最早的建筑活動是從穴居和巢居開始的。當然, 這種天然的空間會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到了公元前11000年, 人類有了主動搭建居所的意識, 開始利用蘆葦、草、土坯等各種自然界中可以利用的材料搭建地上建筑并且逐漸發展成聚落??梢哉f, 建筑發展至今被賦予各種各樣的功能, 而最原始的建筑空間實際上功能非常簡單, 就是起到遮風擋雨, 躲避野獸追擊的作用。

公元前2300年左右, 在英國發現了歐洲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巨石陣。也就是說人類開始利用石材來創造空間, 當然石材也是人類歷史上應用最早的建筑材料。例如, 古希臘時期出現了圍廊式的廟宇, 并且創造了西方古典柱式, 當時的雅典衛城全部都是利用石材建起的。

到了古羅馬時期, 人類開始利用天然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古羅馬萬神廟, 神廟中最重要的空間即大跨度的穹頂空間, 其結構就是利用天然混凝土創造出來的, 這也是人類最早對利用混凝土這種建筑材料來建造建筑。

以上的建筑發展歷程主要以西方的歷史發展階段為主線, 在同一時期, 我國家出現了木構架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發現的建筑遺址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構造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也就是說, 人們利用木材創造出了框架結構。早在先秦時期, 出現了木框架和土坯墻面相結合的庭院式建筑。木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建筑材料。

除了木材, 我國的傳統建筑材料還包括瓦和磚。瓦的發明是在西周, 磚的出現是在春秋時期。到了隋唐、明清時期, 磚成為民用建筑廣泛使用的建材。

2 18世紀工業革命至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建筑 (1750年—1945年)

到了在18世紀工業革命至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由于工業大生產的發展, 促使建筑學科有了很大的進步。新的建筑材料, 新的結構技術, 新的施工方法不斷出現, 為近代建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

在這期間, 鋼、鐵等金屬材料成為建筑結構的主要材料。隨著鑄鐵工業的興起, 1775—1779年在英國塞文河上建造了第一座生鐵橋。法國巴黎為1889年世博會而建的埃菲爾鐵塔也是鋼結構建筑的代表作。同時建筑結構向框架結構過度, 特點是以生鐵框架代替承重墻。

緊接著, 隨著玻璃材料的出現, 鐵和玻璃這兩種建筑材料的配合應用獲得了新的成就。最早在巴黎老王宮的奧爾良廊中, 應用了鐵構件與玻璃配合建成通透的頂棚, 比較有名的倫敦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也是鐵和玻璃完美結合的產物。

早在古羅馬時代的建筑中, 就已經出現了利用天然混凝土搭建建筑的結構方法, 但在中世紀時失傳了, 真正的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的應用是在近代。十九世紀, 隨著煉鋼技術的出現, 鋼筋混凝土被廣泛采用,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逐漸成為建筑的主流。1872年, 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在美國紐約落成, 從此開始了人類建筑史上的一個新紀元。鋼筋混凝土的廣泛應用是在1890年以后, 首先在法國和美國得到發展。馬賽公寓、溫賴特大樓等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梢哉f, 鋼筋混凝土的出現和在建筑上的應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

3 現代建筑 (1945年—1990年)

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不僅鋼材與混凝土提高了強度, 新建筑材料的種類也大大增加了, 各種合金、特種玻璃、化學材料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建筑。在這種情況下, 20世紀50年代以后, 高層建筑不斷涌現, 高層建筑的外立面更多的采用玻璃幕墻、鋁材、不銹鋼鋼板。同時, 大跨度建筑有了突出的進展, 主要用于展覽館、體育館以及一些公共建筑。例如, 1959年建成的羅馬小體育宮, 建筑應用波形鋼絲網水泥, 利用鋼筋混凝土圓形薄殼結構來實現大跨度。再如, 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世博會美國館 (1967年) , 利用三角形金屬網狀結構營造出室內完整的大跨度空間。其他大跨度建筑的結構還包括張力結構、充氣結構等。這些建筑結構及形式的出現、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推廣象征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也是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標志。

4 當代建筑 (1990年至今)

20世紀90年以后, 建筑的形式更加多樣、建筑材料的選擇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建筑師對于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更加考究, 也講求不同材料的搭配, 同時, 當代建筑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 強調建筑與自然的融合。在這個過程當中, 復合金屬板等其他合成的新型材料、傳統的木材、竹子、紙等材料等在建筑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近些年來, 我國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回到鄉村去探索地域建筑, 希望充分利用光線、氣候條件和地方的建筑材料, 通過“美術的”、“生態的”手段來塑造建筑物的“場所感”。

科技、計算機的發展為建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數字化、參數化設計廣泛應用于當代建筑設計中。裝配式、建筑信息模型、3D打印技術等也在建筑中得到應用。

可以說, 當今建筑設計更加強調建筑與人、自然的關系。好的建筑設計是創造優質人居環境的重要保障, 需要結合城市規劃、城市設計, 綜合考慮社會、歷史文化、經濟、制度等多方面要素, 以人為本, 從而建造適宜當地的、獨一無二的優秀建筑。

5 結語

當今建筑設計基于建筑的結構、形式、建造方式等方面有越來越多的探索和實踐, 建筑材料作為實現建筑的物質手段, 在建筑的創新與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此視角下對建筑發展史進行梳理和思考有助于更加系統、深入的了解世界建筑的發展與未來。

摘要:在世界歷史發展背景下, 隨著科技的進步, 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結構技術以及新的施工方法不斷出現, 促使建筑學科有了很大的進步, 為建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本文以時間軸及建筑材料的發展為線索, 放眼世界建筑的發展歷史, 關注當代建筑設計理念。

關鍵詞:建筑發展史,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當代建筑

參考文獻

[1] 世界現代建筑史 (第二版)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2.11.

[2] 外國建筑史 (第四版)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1.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第4篇

世界遺產景區的地域特征最為明顯、地域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 因此世界遺產景區最適宜打造地域性建筑。世界遺產景區建筑是景區建筑的一個特別類型, 目前還是缺乏對該建筑類型的設計理論研究, 存在著理論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本文以花山巖畫保護監測站建筑概念設計為例, 圍繞世界遺產景區建筑地域化設計如何適應地域特征的問題展開探討, 并提出了一些設計原則, 以此期望能對此類建筑設計理論指導盡一份力。

2. 項目概況

花山巖畫遺址是廣西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201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保護監測站是申遺項目必須配套的設施, 主要的職責包括維護和監測花山巖畫, 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文化遺址。保護監測站建筑設計方案的選址位于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花山屯旁的明江東岸谷地的緩坡上, 距離北面的花山巖畫遺址350米。場地周邊環境為秀美的田園風光和喀斯特峰從地貌, 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具有高溫濕熱和多雨的氣候特征。保護監測站的建筑面積要求控制在1200平方米左右, 按空間的功能需求可分為三類:辦公、接待和展覽、宿舍后勤, 其中辦公區包含監測中心、監控室、辦公室、專家研究室、會議室;接待和展覽區包含展廳、放映室、接待室、公共衛生間;宿舍后勤區包含餐廳、廚房、后勤停車場、宿舍。

3. 設計構思

3.1、地理適應性原則

在適應地形地貌上, 保護監測站建筑基地順應河岸坡地的寬窄、地勢起伏來定基地的標高, 在較高的地勢安置了同屬一個單元建筑的辦公區和觀測區, 這單元建筑為主體單元, 層數為兩層, 是高度最高的單元建筑, 這樣可以避開河岸植被對花山的遮擋, 滿足了保護監測站對花山觀測的要求;在較低地勢安置其他功能單元建筑, 形成了不定基面的臺階式建筑群體, 這讓后方的景觀不被保護監測站建筑所遮擋 (如圖1) 。保護監測站建筑以小體量分散式布局, 將保護監測站拆分為八個小體量的分散單元, 各單元順應彎曲的河岸分布, 各個單元建筑之間的間距形成了景觀視線通廊, 從而減弱建筑對景觀視線的影響;各單元建筑以不同的形式圍合成三個庭院:前院—內院—后院 (如圖2) , 形成建筑與庭院自然景觀相互滲透, 使建筑成為景觀的一部分。保護監測站部分單元建筑底層架空, 順應河岸坡地地勢, 建筑空間與場地地形相互交叉、融合的方式, 對建筑場地環境進行整合, 使建筑成為場地有機組成的一部分 (如圖3)

3.2、氣候適應性原則

建筑的整體布局朝向于開闊的明江河面, 在白天炎熱的日照下, 河面的溫度與河岸陸面的溫度形成顯著的溫差, 溫度低的河面形成氣壓高, 河岸陸地形成低壓, 因此朝向與河面的保護監測站建筑獲得河面吹向河岸的涼風。在建筑的隔熱防曬上, 部分單元建筑覆蓋大面積的坡屋頂, 為建筑室內空間遮擋太陽輻射;部分采用屋面覆土植草的手法, 使建筑屋面不直接接觸太陽輻射, 從而達到隔熱的效果 (如圖4) 。在建筑通風散熱上, 建筑立面采用了數量多、大面積的窗戶, 通過熱壓形成風壓可以貫穿建筑室內空間, 實現室內通風散熱效果;單元建筑之間圍合成庭院, 庭院和單元建筑的間距可以有效的增強建筑通風, 并帶走熱量;部分單元建筑采用添加天井來調節局部氣候, 在宿舍后勤區和辦公區的單元建筑都采用與天井密切聯系, 天井下面氣溫較低、氣壓高, 上面氣溫較高、氣壓低, 空氣順著天井往上流動, 形成風壓通風帶走熱空氣, 改善局部環境。

3.3、地域文化適應性原則

在建筑形態上, 我們曾經考慮過到底是從花山的文化符號的提煉入手, 還是從周邊田園村落建筑形態入手?最后我們選擇后者, 因為花山本身是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 所以從文化符號來表現建筑的形態是乏力的, 而花山周圍環境是一副秀美的山水農耕場景, 富有田園牧歌的意境, 建筑形態從周邊田園村落環境入手, 則是首選思路。保護監測站的形體采用與周自然村落的民居建筑形體相仿, 簡化后的坡屋頂和分散的單元建筑組成村落式的坡屋頂組群建筑。由于保護監測站建筑面積要求要遠大于普通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積, 所以將形體打散為多個低矮的單元, 使分散單元建筑的肌理接近豐富的村落肌理, 使建筑與周邊村落產生聯系和發生對話, 消除與環境的對立感、陌生感 (如圖5) 。建筑表皮材料上, 采用當地常用的青石板和木材相結合, 以環境同質的材料來處理建筑與環境的協調關系。 (如圖6)

4. 結語

本文對花山保護監測站自身需求和地域環境的分析, 在花山巖畫花山巖畫保護監測站建筑概念設計中, 總結出在世界遺產景區建筑地域化設計中應遵循的3個設計原則:地理適應性原則、氣候適應性原則和和地域文化適應性原則。

通過該上設計實踐的探索, 可以看出, 在世界遺產景區的建筑設計要從周邊的地域環境和地域文化出發, 建筑的設計應該地域化, 尊重建筑周邊整體環境, 使得世界遺產景區的建筑與其所在環境的和諧共生。

摘要:在以世界遺產景區為背景的建筑設計中, 遺產景區的地域環境和文化是絕對的主導秩序。該文結合對花山巖畫保護監測站建筑概念設計的分析, 從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地域文化等問題的處理入手, 嘗試探討在世界遺產景區環境中的建筑設計策略和原則。

關鍵詞:世界遺產,景區建筑設計,地域化

參考文獻

[1] 李興鋼.大草原上的小帳篷—圖記元上都遺址保護監測站《建筑學報》, 2013 (01期)

[2] 崔光海.質真若渝:文化遺產地博物館建筑設計探析—以山海關長城博物館擴建設計為例《建筑設計·創作》, 2009年 (01)

[3] 王文正.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周邊環境中的建筑設計研究一以陜北志丹馬頭山風景區景點建筑設計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

世界建筑史論文范文第5篇

看世界:女導演成為今年春天的一景,3月份薛曉璐執導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過5億;4月底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青春》上映6天票房就過3億,5月份楊采妮的新片《圣誕玫瑰》上映,似乎形成了一股女導演潮,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陳念萱:我自己是女人,當然樂觀其成,尤其是國內外電影圈總圍繞著導演與女明星之間的性關系,作為入門必然條件看待,而偏移了關注焦點的本質,對于真正有演技的部分刻意忽略,我相信從事這行業的女性演員或導演,內心深處必然有許多無法公然討論的不樂意。

我看了《致青春》與《圣誕玫瑰》,有關這三部電影的相關評論也看了許多,總結一個論調(不論評者是男是女):技巧不夠成熟,剛好趕上風潮等等。似乎很少人愿意認真地肯定或者刻意地回避肯定,而鉆進夠不夠“專業”的死胡同里,貌似自己是最專業的“影評人”,讓我不得不沖動又好奇地要問:換你來拍好不好?姑且不論電影好不好,單單是要完成一部電影的難度,從籌備到人員調度甚至殺青后的剪輯,都是能殺死許多腦細胞的工作量,非常人能及。我自己做過發行,因此也接觸了后制的部分,尤其是宣傳短片的剪輯經驗,讓我體會了這看似不重要也不被關注的隱性工作,其實掌握了整個電影的成功命脈。若說拍片可以累垮半條命,那么剪輯,其實可能用掉的時間與精力更多。若非真有熱誠,誰會愿意擔當這樣的工作重任?打扮得美美地做明星,豈不輕松愉快得多?即便是這背后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可觀。

楊早:這里面當然有趕巧的成分。但考慮到從去年到今年的票房井噴,除了銀幕數增加,“口紅效應”似乎也在呈現。在上半年的“感情檔”(三八節、情人節、清明節、端午節),女導演的作品比較應時,大概也是一個原因。當然以上這些原因,也可能純屬虛構,不過,女性主理的作品比較傾向于感情細微處與生活,湊到一堆兒就比較顯眼。

看世界:華人女導演中很多是“演而優則導”,比如徐靜蕾、趙薇、楊采妮,這是特別的現象還是一般的路徑呢?

陳念萱:不只是女演員,包括男演員,演而優則導,不論中外,都是電影從業人員的渴望與夢想。近年來好萊塢甚至流行編劇、攝影錄音師做導演,臺灣有好幾個資深攝影師都做了導演,錄音師接拍廣告片的也大有人在。畢竟,電影屬于綜合性藝術工業,彼此間的專業必有共通之處,否則很難合作,長期下來,只要對這行業有熱情夠認真,很容易便學會了其他原本不懂的專業,進入這行業,等于在藝術戰場上入學。我參觀過法國里昂音樂學院,里面的學生,無論選擇哪個行業,都必須有通識教育的觀念,選修并參與其他不同專業的課程,一起在這擁有百余實驗劇場的城市里定期發表作品。這個觀念很簡單,就算不夠專業也該理解別人都在做些什么,如此則必須仰賴團隊合作的呈現,才不至于發生溝通障礙,而讓一件作品陷入七零八落的尷尬情境。近年來兩岸三地的導演越來越多,是個好現象,表示大男人沙文主義在中文世界里,有了不錯的改善。

楊早:男導演中也有很多是演而優則導。好萊塢每年都會評“權力榜”,一個人權力增加后,就會有掌控整部電影的想法,你還沒有提到章子怡擔當監制呢。當然也有周迅這種專心演戲的??傊荻鴥瀯t導一直是電影圈的某種不完全規律,甚至,就像不成功的球員會成為成功的教練產;演而不優則導,也是可以的,只要有人肯投資。

看世界:與男導演相比,女導演會有不同的視角,尤其在情感、家庭題材中,女導演的優勢還有哪些?您認為電影有性別嗎?

陳念萱:曾經在侯孝賢導演片中演出過的好友姜秀瓊導演,拍攝過紀錄片與劇情片,也在臺拿過許多大獎并得到業界相當的肯定。她得到的好評之一便是:“男導演無法掌握的情感細致度,尤其是家庭題材,姜導有非常獨到而細膩的表現,對于掌握演員,她已經擁有非常成熟的技巧?!弊鳛殡娪叭?,性別,只是一種特質,在許多電影人必備的多樣特質中難以回避的一種,能夠用到的任何一種特質,都是好素材,沒有優劣順序。我相信導演要考量的,便是如何整合一群特質各異的人,完成概念與意識表白的鮮明旗幟,目的達到,就是成功的管理。曾經在看《八又二分之一》時,非常同情費里尼的江郎才盡,然而電影圈對他的尊敬,顯示在多年后的情境重現,尤其是幾乎陷入憂郁癥的費里尼,逃避媒體與無法完成的工作,躲到服裝設計師工作室里的那一幕,老友問:“導演的工作是什么?”非常簡單,只要說:“是,或,不是?!钡瓦B這么簡單的工作,他都無法勝任,何故?電影是多媒材集體創作,主軸精神都在導演一人身上,這個靈魂若失去,便毫無意義。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內心深處的折磨,若非篤定的熱情,很難持續。無論男女,膽敢從事這工作,已相當不易。

楊早:我同意電影有性別,但并非截然兩分。記得以前上電影課,老師講過,從有電影開始,女性就是“被看”的對象,男觀眾和女觀眾都會自覺代入男性視角去凝視影片中的女性,不管瑪麗蓮·夢露式的性感,還是奧黛麗·赫本式的高貴,都處于攝影機的凝視之下。女性當導演,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掙脫這種模式,當然也可能選擇妥協?!吨虑啻骸分朽嵨⒈容^強勢主動,就有可能被解讀為女導演的某種情懷。

不過老師又說,真正掌控電影“眼睛”的是攝影師,這是電影世界里最后一個性別堡壘。有很多女導演,但幾乎沒有女攝影師。所以可以討論電影性別,但不必打標簽,畢竟電影是一種團隊事業。

看世界:電影產業目前還是男性主導,女性導演要獲得成就和認可非常困難。國內有人認為,女導演的成功要靠超強明星陣容和廣博的人脈,您怎么看?

陳念萱:就我所知,《致青春》并沒有大量使用超強明星陣容,照樣表現不俗。明星是靠作品成氣候,而非作品靠明星揚名立萬,這永遠是投資者的迷思,跟導演的創作精神無關。

楊早:女性導演的不容易,也在于她們還處于男權主導的從業環境之中。男權社會不喜歡看到女強人,不喜歡讓女性發號施令,所以許鞍華說過她的團隊“從未把她當成女人”,似乎女性需要隱藏性別才能處于掌控地位。至于“超強明星陣容和廣博的人脈”,難道男導演成功不需要?

看世界:作為資深影評人,您最欣賞的華人女導演是誰?為什么?國外的女導演您最認可的又是哪位?

陳念萱:多年前在紐約林肯中心的意大利影展中,看過一個新銳導演的作品,自編自導自演,主題是特種行業的母女關系。很遺憾,我忘了那位女導演的名字,當時受到相當的震撼,但因剛在戛納影展十天內看完五十余部電影,又繼續在紐約看了百部電影,腦子不暈也難。

這種誰“最”的問題,最難回答。我看作品,是看導演想說什么,若看見了,其余的不重要。

楊早:許鞍華。她的戲路特別廣,關注也很深,但又與生活密切關連。能夠如此完整而深刻地書寫本土經驗,又能對異域的生活進行探索的,華人導演里獨一份。國外女導演也很少,我印象比較深的大概是卡嘉·馮·加納和索菲亞·科波拉。

看世界:給您印象比較深刻的女導演的作品有哪些?為什么?

陳念萱:姜秀瓊導演的《乘著光影旅行》,雖然是部紀錄片,其濃度與想要說的內容非常豐盛,這部電影讓我與姜導變成了朋友。

楊早: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凱瑟琳·畢格羅《拆彈部隊》,許鞍華《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卡嘉·馮·加納《碧波女賊》。再加上尹麗川《牛郎織女》、薛曉璐《海洋天堂》。我想這些電影共同的特點都是:冷靜地書寫某種生活。

看世界:電影在您的精神生活中占了多大比例?平均一年您要觀影多少部?您是自己選擇電影還是因為影評的需要而去看電影呢?

陳念萱:因為看試片變成工作之一,每周看兩三部電影是常態,甚至因旅行而錯過的試片,我都會自己買票進戲院補看。我想,這應該已經不是工作,而是精神糧食了,電影是我的學校,失去學習,人生無意義,對我而言。

楊早:比例相當大。但觀影需要硬時間,所以跟生活狀態關系很大。比如2010年因為有工作需要,觀影接近150部。2011、2012年沒有工作需要了,加上孩子占的時間比較多,觀影都在40~50部。這里面自己想看的電影,與為了關注文化現狀而看新片/相關影片,大概一半一半。

看世界:在家看電影和去影院看電影,各占多大比例?

陳念萱:只看大銀幕,是對作品的尊重。我曾經因為電影發行工作而被迫看錄影帶,有回接著看大銀幕,發現自己的評價落差非常大,從此盡量避免看小屏幕,以免造成觀影偏差。

楊早:去影院看電影不超過15部。大多數電影不值得花去影院的時間與精力。

看世界:兩岸三地都有不少出色的女性導演,比如香港導演許鞍華、臺灣導演張艾嘉、內地導演胡玫、李少紅,雖然同是華語圈的女性導演,但文化的差異還是會對創作表達上產生一些影響,您認同嗎?

陳念萱:成長環境與價值觀,對每個人都會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古今中外皆然,否則就不會有共業這樣的說法了。

楊早:當然。許鞍華是個異數,應該說她已經超越一般“女導演”的范疇。張艾嘉有女性自覺意識,但總覺得那種自覺是在承認男權的前提下表達的,老有種委屈感,或許她要表現的女性生活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委屈感。胡玫是個猛將,我猜她追求的大概是黑格爾所說“偉大的頭腦是半雄半雌的”,當然我也不知道她能做多少主。李少紅是大齡女文青,符合一般人對女導演的想像,現在這撥“演而導”的新晉女導演都比較像她。

上一篇:工程類高級論文下一篇:建筑學概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