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特色城鎮范文

2023-09-29

特色城鎮范文第1篇

豬場苗族彝族鄉人民政府

關于特色小城鎮“河濱苗族風情苑”建設的

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貴州省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推動大會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11?13號)和中共畢節地委、行署《關于印發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若干實施方案的通知》(畢地黨發„2011?25號)文件精神,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以促進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為核心,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我鄉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更大氣魄加大投入,以務實高效的工作態度推進特色小城鎮——“河濱苗族風情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

1 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人居環境,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力爭2012年底建成布局合理、規劃科學、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態優良、經濟實力較強、社會和諧穩定的農村區域經濟文化中心。

二、建設定位

建筑樣式上參照“黔西北民居”建設十八字方針,并注入苗族舞蹈、蠟染、刺繡、古歌、酒歌等苗族文化風情元素。

三、建設內容

1、道路基礎設施

規劃區內街道(主街道長1000米,寬20米)、巷道油路硬化率達100%,人行道鋪裝率達100%,路燈設施設置完善,亮燈率達100%。

2、供排水設施

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城鎮主要道路、公共場所、集中居住區排水設施完善,暢通。

3、公廁

按國家標準建成1個水沖公廁。

4、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規劃要求,設置機關幼兒園1所,農業服務中心辦公樓1棟,教師宿舍1棟,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文體廣場)1個,圖書室1個,苗族工藝展售廳1個,集貿市場、集鎮超市、鄉村旅館、餐飲店、娛樂會所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做到服務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服務質量優良,能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5、城鎮綠化、美化、亮化建設

2 街道兩旁每隔10米種值1棵行道樹,周邊山地以經果林、生態林為主全覆蓋進行綠化,庭院廣場進行草場綠化,安裝景觀燈。對整臟治亂工作實施常態化管理,保持城鎮區域干凈、整潔、清爽、有序。

四、融資方式

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均采用BOT模式,以招投標方式引進投資,由投資方負責土地征撥、平整、硬化、廣場建設、路燈及景觀燈安裝、行道樹種植、草場綠化等。

五、實施步驟

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土地丈量,1月15日前完成招商,1月18日前完成土地征撥并開工建設,1月20日前完成控規,12月底前完成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機構,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充實了豬場鄉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為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二)嚴格執行規劃,彰顯城鎮特色。做到先規劃,后建設。

(三)整合項目資金,加快建設步伐。整合“黔西北民居”建設、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項目資金,加快民居建設步伐。

(四)優惠條件。凡規劃區域內被征撥土地的農戶,在購買地基時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

(五)廣泛宣傳發動,營造良好氛圍。開辟宣傳專欄,提高群眾參與特色小城鎮——“河濱苗族風情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特色小城鎮建設上水平、上臺階。

(六)建立工作機制,強化督查考核。建立領導掛帥、單位督查的工作機制,明確督促工作職責,細化工作目標,加強對特色小城鎮建設進度考核,并獎此項工作作為干部職工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獎罰分明的獎懲機制,為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豬場苗族彝族鄉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元月一日

主題詞:特色小城鎮建設 實施方案

報:縣委、縣政府

送:城鄉規劃局、住房建設局

發:各村委、鄉直各單位 豬場鄉黨政辦公室 2012年1月1日印發

特色城鎮范文第2篇

一、傳統城鎮化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 側重于市場化主導, 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均衡性

在傳統茶城鎮化發展模式中, 由于其對市場化主導作用依賴性強, 致使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具體表現在: (1) 受到地理環境、各種體制的影響, 致使不同區域的城鄉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性。像東部沿海地區的城鄉發展水平較高、小鎮數量多, 而西部地區無論在用地規?;蚴侨丝谝幠7矫? 均與東部地區存在明顯差別; (2) 既有的城鎮規模結構并不合理。在經濟資源、政治資源等不同資源的支持下, 部分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較快, 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但是, 隨之產生的是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 加大居民生存壓力的同時導致城市吸引力下降。在既有的城鎮規模結構影響下, 區域經濟發展緩慢, 缺乏必要的支撐; (3) 產業布局有待優化。由于某些城鎮產業布局缺乏合理性, 導致自身的創新能力不足, 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能耗高、產能過剩等問題, 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了阻礙作用。加上部分城鎮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 影響著資源的有效利用、致使現代城鎮規劃建設目標難以實現。

(二) 土地城鎮化依賴性強, 引發了社會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城鎮化率日益提高, 但與之相關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相對較低。這于城鎮建設中過度依賴土地城鎮化有關, 由此產生了各種社會問題。具體表現在: (1) 在政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 小鎮居民傳統思想觀念難以改變, 加上產業的城鎮化慢于土地城鎮化, 引發了公共服務、城鎮就業等方面的問題; (2) 部分地區既有的農村土地利用制度制定并不合理, 難以做到與時俱進, 導致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用結構缺乏合理性; (3) 工業用地比例有待提高, 建設用地不足, 加上部分農村土地長期閑置, 影響城鎮化建設目標實現的同時難以形成內涵豐富的特小鎮。

(三) 城鎮化及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突出

傳統城鎮化進程中過于追求GDP, 未能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要求, 加上工業化進程中過于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 給生態環境質量帶來了潛在威脅, 加大了環境問題發生率。像噪音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同時, 由于部分耕地受到了污染, 降低了耕地周圍的生態環境質量, 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性。長此以往, 會加大社會成本, 影響著城鎮化過程中特色小鎮的形成, 可能會弱化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鎮建設分析

(一) 保持系統性、多維度的建設理念

針對傳統城鎮建設中過于看重市場化主導作用的問題, 需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特色小鎮建設時保持系統性、多維度的建設理念,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突出特色小鎮的競爭優勢。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 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1) 應從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考慮, 確保發展理念良好性; (2) 根據當前的形勢, 需要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制度建設, 強化創新意識, 將有效的發展理念融入到特色小鎮建設中, 促使其能夠達到國家的改革要求; (3) 扎實技術基礎。在互聯網、物聯網等設施的支持下, 充分考慮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 在增強特色小鎮文化傳承的基礎重視“集聚經濟、共享經濟與智慧經濟融合”, 確保特色小鎮建設有效性。同時, 在對特色小鎮進行評估時, 需要注重其綜合指標的合理設置, 像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 并進行嚴格管控。

(二) 健全土地制度, 制定科學的金融方案

特色小鎮建設中對既有的土地制度進行優化時, 需要做到與時俱進, 增強這些制度的創新性, 并制定科學的金融方案, 滿足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具體表現在: (1)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 加強土地流轉問題處理, 確保土地經營權的合法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2) 加強特色小鎮土地利用管理, 重視人口就地城鎮化的轉化控制, 確保土地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 (3) 在制定土地制度金融方案的過程中, 可將優質的特色小鎮建設打包發債引人社會資金, 或者在科學的發展模式作用下引入社會資本完成基礎設施投資。

(三)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重視配套措施使用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征小鎮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環境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導下, 加強其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并重視配套措施使用。具體表現在: (1) 加強特色小鎮的科學規劃建設, 避免生態環境質量造成影響, 促使特色小鎮實踐應用中具有良好的生態環保效果; (2) 加強不同要素的整合利用。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 應加強產業聚集中的人口及資源整合, 優化人口結構, 積極探索產業的內在增長點, 并在扶持政策支持下為特色小鎮建設吸納更多的人才; (3) 因地制宜, 突出小鎮特色。特色小鎮建設中也應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 確保其整體布局合理性。

結束語:

面對新常態下的社會變革趨勢, 需要從智慧城市、低碳經濟等方面入手, 靈活運用不同的舉措加強特色小鎮建設, 提升其實踐過程中的潛在價值。因此, 未來特色小鎮建設中應充分地考慮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 彰顯出特色小鎮的獨特之處, 并提高其輻射帶動能力, 促使與之相關的區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摘要:在我國良好的經濟態勢影響下, 城鎮化發展速度正在加快, 為特色小鎮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此背景下, 應加強特色小鎮建設, 保持其良好的建設思路, 從不同的路徑出發實現其建設目標, 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诖? 本文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艷華, 國福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天津特色小鎮培育策略研究[J].城市, 2016, (10) .

[2] 白云, 范玉潔.新型城鎮化視野下特色小鎮建設研究——以玉溪市大營街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16, (09) .

特色城鎮范文第3篇

引言:在“一帶一路”的大環境背景下, 國家支援新疆發展的力度逐步加大, 新疆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為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疆小城鎮具有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等。因此, 在特色小城鎮營造設計中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城鎮形象。

一、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的原則

(一) 協調發展的原則

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北疆地區為主, 南疆相對比較落后, 基礎公共設施水平也比較低, 再加上新疆地區宗教信仰的影響, 嚴重危害了新疆地區民族團結和區域的穩定性。從多次暴露犯罪事件中可以看出, 幾乎80%以上的動亂分子都來自于南疆地區, 這些經驗和啟示表明, 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區域, 只有實現共同富有才能凝聚新疆地區各個民族向心力, 也是維護新疆地區民族團結和穩定的主要途徑。因此, 在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中必須要嚴格遵循協調發展的原則, 才能逐步強化新疆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 因地制宜的原則

新疆地區土地面積非常遼闊, 因此在不同地區的地理區位、資源、產業、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非常明顯。因此, 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中都必須根據其特有的地理位置, 因地制宜的選擇符合當地發展自身特色的產業, 并有目的性的發展和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比如:新疆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特色農產品資源、坐姿多彩的旅游資源, 因此, 在新疆小城鎮特性形象的營造設計中, 相比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才能最大限度上加快新疆城鎮化的建設步伐。

(三) 可持續發展原則

新疆地區生態環境極其不穩定, 尤其是近年來, 雖然人類活動越來越頻繁, 導致新疆地區植被破壞、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對新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城鎮布局造成了嚴重影響。迫使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新疆特色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一) 以工業園區為依托的城鎮發展模式

新疆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 誕生了一批工業園去, 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清楚看出, 截止2016年底, 新疆工業園區的順利已經達到42個, 遍布全新的地、州、市等區域, 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特色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同時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建設要以工業園區為切入點, 通過廣告、宣傳等手段, 吸引國內外大型公司和企業入駐, 把園區建設當作成小城鎮建設功能來配備和規劃, 為拓展會城鎮的就業空間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 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依托的城鎮發展模式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基地, 同時也是我國最大商品棉和長絨棉生產基地, 通過不完全統計, 2016年新疆棉花面積為3120萬畝, 占全國總棉花種植面積的28%, 總產量為398.7萬噸, 占全國總產量的42.12%, 已經成為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占全新疆的農民凈收入的42%以上。

同時新疆繼美國和意大利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番茄生產區域, 占全球番茄貿易總量的25%, 發展至今番茄產業已經逐步成為新疆農產品加工的支柱產業, 在促進農民增收、吸納城鄉就業、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疆應依托這些優勢的農產品資源,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 遵循資源開發路徑, 深化資源由粗、深、精、細加工向縱深發展, 形成新興的產業群落。

(三) 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依托的城鎮發展模式

新疆擁有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 通過不完全統計, 新疆地區共有旅游景點468處, 其中國家A級風景區27處, AAAA級景區3個, AAA級景區5個。旅游業屬于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經濟活動, 可以有效帶動當地房地產、飲食、娛樂等行業的發展。因此, 新疆地區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 逐步樹立起知名旅游品牌, 進一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三、促進新疆特色小城鎮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 營造和諧穩定的城鎮化發展環境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世居的省區,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普遍存在較大差異, 而且新疆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比較低, 缺乏應用的法律觀念, 2009年7月5日新疆爆發了震驚全國的“7·5”事件有著更加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并不是一起簡單的偶然案件和孤立案件, 因此, 在營造和諧穩定的城鎮化發展環境過程中著重做好以下幾點:第一, 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等介質宣傳法律教育, 使群眾能夠明白團結的才能發展的重要性;第二, 建立基層聯防預警機制, 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第三, 推進全新疆地區的高中教育, 開設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相關課程。

(二) 完善農業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從業是維持新疆特色小城鎮持續穩定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小城鎮化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第一, 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用現代化的工業成果來裝備農業;第二, 加快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步伐, 逐步完善特色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三, 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通過高新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 強化企業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作用

企業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支柱, 也是是建立特色小城鎮的核心內容, 因為企業即是勞動力就業和投資的延伸, 也是城鄉關聯的支撐點,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 企業要積極吸納新疆地區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第二, 中小企業的發展不但可以使當地居民的綜合素質得到質的提升, 也可以促使人們的觀念結構、行為方式、價值取向逐步向現代文明轉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 新疆小城鎮形象設計中必須綜合考慮新疆地區的物質環境、生活環境等, 并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時機, 發揮自身優勢, 突出特色, 就可以建設設計出更多良好的小城鎮形象, 為新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摘要:在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背景下, 發展具有特色形象的小城鎮具有獨特的意義, 新疆是我國地域面積最廣闊的城市, 而且周圍沙土化異常嚴重, 促使新疆小城鎮普遍集中綠洲區域, 也就為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的營造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 本文基于理論實踐, 在簡要闡述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營造設計原則的基礎上, 分析了新疆特色小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并提出新疆特色小城鎮化發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希望對相關單位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新疆,小城鎮,特色形象,營造設計

參考文獻

[1] 姬肅林, 王勤, 李艷.新疆綠洲小城鎮多樣化發展方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6, 37 (04) :134-140.

特色城鎮范文第4篇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實質上就是生態規劃理論和區域發展理論在城鎮建設中的應用。在生態論中, 系統生態觀認為, 廣義的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只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另一種生態觀, 也即基礎生態觀認為, 人類社會是一個建立在狹義生態系統之上更高級的系統。如圖1所示。無論是哪一種生態觀, 都一致認為,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系統, 且必須遵從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1~7]

發展學認為, 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實質就是保持生態系統健康與促進人類社會秩序和諧。就區域發展而言, 和諧發展的基本方式包括按需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與和諧共榮。對于特色森林城鎮發展而言, 建設和諧的特色森林城鎮, 還要突出所在區域的經濟特色、生態色特或文化特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2016年7月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森林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 (建村﹝2016﹞147號) 中, 將特色森林城鎮培育目標也歸納為“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 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 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 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 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顯然, 這五個目標與發展學中的和諧發展方式以及“經濟、生態、文化”三個特色是一致的。

1.1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之生態基礎

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首先, 就是要保護小鎮所在區域的生態安全, 并保證生態系統的持續健康, 使得生態系統能夠承載小鎮的發展。

其次, 特色森林城鎮的發展, 要嚴格遵照生態學中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在區域生態容量內進行特色森林城鎮規劃, 控制特色森林城鎮發展規模:

Ext為總規模, Resi為按資源計算的城市規模, Disi為按廢棄物排放量計算的城市規模, ol為Resi和Disi重疊的部分, D為生態赤字, I為資源進口, E為資源出口, EP為單位面積單位時間資源生產力。

再次, 特色森林城鎮的建設, 要充分考慮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特色, 引入當前先進的生態規劃、景觀設計與城鎮功能設計先進技術, 凸出體現當地的地理地貌特點、自然資源特點、氣候特點等, 使得小鎮外觀優美, 結構有序, 功能先進, 與當地生態系統融為一體, 實現生態健康與宜居相統一。[8~16]如圖2所示。

1.2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之文化發展

文化, 既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 還是支持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支柱。因此, 弘揚發展小鎮所在區域特有的傳統文化, 是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特別是凸出小鎮“特色”的基礎, 是小鎮能夠持續保持“特色”與持續和諧發展的核心精神支柱, 在特色森林城鎮建設中發揮著和諧的社會秩序整合與維持作用, 起著小鎮所有活動尤其是小鎮發展的導向作用, 并使得小鎮的“特色”持續傳承下去。

1.3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之經濟建設

相對于文化來說, 經濟是物質的。根據小鎮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特征以及文化特點, 建立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經濟秩序與經濟環境, 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產業, 特別是對傳統特色產業或特色產品進行逆開發, 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系統的特色產業鏈, 強化地方特色品牌建設, 做大做強地方特色品牌。

2 當前我國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當前, 我國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包括區域經濟發展, 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過度迷信工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忽視地方特色產品、特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單一追求GDP, 求大求洋, 盲目引入發展高消耗、高污染型產業, 造成地方資源嚴重虧耗,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二是忽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特別是垃圾處理設施少且落后, 下水道建設標準嚴重不適應我國多雨氣候環境, 不少地方小鎮已經成為臟鎮、臭鎮, 一下暴雨就可以“釣魚”、“看海”。還有就是街道兩邊毫無章法亂拉亂接的各行業“飛線”, 不僅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影響交通安全, 還造成城市視覺污染, 毀損市容市貌。

三是建設標準過低, 建筑物壽命嚴重偏低, 有地甚至是豆腐渣工程, 許多地方小鎮已經成為破敗不堪的“破鎮”, 城鎮街道、公路成為“拉鏈”, 建了拆, 拆了建, 既造成國家資源嚴重浪費, 反復拆建造成的海量建筑垃圾還嚴重污染了環境。

四是城鎮規劃與建設很少考慮到地方生態系統與本土文化特色, 一味追求“一平二直”, 挖山填濕地, “千城一面”的城鎮建設, 造成到處都是規整的水泥盒子建設格局, 城鎮建設已經完全砼漠化。

3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途徑

特色森林城鎮建設的法律保障, 關鍵在于要有完善的立法和政策, 有力法律與政策執行與監督機制, 從而保障小鎮建設的生態健康與特色, 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先進文化的融合, 發展傳統與特色產業以及引進當代先進技術對傳統與特色產業的改造。

3.1 限制城鎮發展規模

將依照生態容量規劃城鎮發展規模寫入城鎮建設法律法規, 依據生態環理論, 在較大區域上進行合理的城鎮布局, 嚴厲禁止城鎮規劃不進行生態承載力分析, 嚴厲禁止超生態容量制定城鎮發展規劃, 從而確保城鎮建設不威脅生態安全, 確保建成的城鎮生態健康, 環境優美, 特色突出, 宜人宜居。[17~23]

3.2 城鎮建設要最小程度減少對生態系統擾動

從立法上禁止城鎮建設對地形地貌的大幅度變動, 禁止移山填濕地, 禁止大面積采伐森林。城鎮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生態系統, 將城鎮發展建設規劃完全融入本土自然生態系統, 依山傍水建設富于地方特色的小鎮, 利用現有森林建設城鎮綠化帶。

3.3 城鎮建設要融入本土文化

從立法上規定城鎮建設要保護與弘揚本土文化, 禁止城鎮建設對本土文化的破壞, 禁止對本土文化的掠奪。

在城鎮建設開發中, 要保護本土特色建筑物, 保護本土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在文化事業發展上, 要挖掘發展本土特色文化, 保護傳統民風民俗, 革除不良習俗。

在文化產業化方面, 充分發掘符合當代價值觀的特色文化產業, 能夠企業化的, 積極扶持, 引進當代先進管理技術對其進行改造。不能企業化的, 采取財政扶助方式, 建立特色文化社團或特色文化社區。

3.4 城鎮建設人性化

通過技術標準形式, 規定城鎮建設必須符合人性化要求。對于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可以參照圖2理想的社區結構模型, 依據當地地形地貌和小鎮發展規模, 合理規劃社區大小, 合理布局車站、機場、交通線路、下水道和地下管線, 合理布局醫院、學校、物流集散點、娛樂場所和超市,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限制使用私家機動車輛, 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出行和娛樂, 減少居民移動帶來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3.5 建設節約型特色森林城鎮

采取強制標準形式, 規定城鎮建設必須節約化, 城鎮建設規劃采取終身負責制。在建筑物建設上, 按類強制規定最低壽命, 嚴厲禁止反復拆建現象發生;道路、下水道、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建設與管理, 以徹底杜絕“拉鏈”街道與“拉鏈”道路出現;科學布局城鎮物質流與能源流網絡, 最大限度減少城鎮運行能耗與污染物的產生;建立復合型產業鏈, 實行清潔生產, 最大限度減少工業、商業、物流業運行中的物質與能量耗損, 實行能源與廢物復合利用。

3.6 建設綠色特色森林城鎮

通過環境生態立法或強制性技術標準, 規定城鎮建設必須根據當地地形地貌與氣候特征, 合理布局居民區和企業區, 確保居民區安全與健康;規定綠地、濕地規模與布局, 使之能夠及時消解噪音、粉塵與城鎮廢棄物;規定城鎮綠化要優先保護現有林地與濕地, 禁止城鎮建設毀林之后造林, 填濕地之后另建濕地;規定綠化植物要優先選用本土物種, 慎重引入外來物種, 逐漸禁止大樹移植。

摘要:特色森林城鎮建設, 在于科學運用生態環理論進行森林城鎮建設, 從而保障森林城鎮建設的生態健康與特色, 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先進文化的融合, 發展傳統與特色產業以及引進當代先進技術對傳統與特色產業的改造。在特色森林城鎮規劃與建設中, 要限制城鎮發展規模, 將依照生態容量規劃城鎮發展規模寫入城鎮建設法律法規, 最小程度減少對生態系統擾動, 城鎮建設要充分融入本土文化, 必須符合人性化要求, 并且還要節約化、清潔化。

關鍵詞:特色,森林城鎮,生態環,建設,策略

參考文獻

[2] 郭宏忠.生態特區建設理論初探[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4:8~9[2]郭宏忠.生態特區建設理論初探[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4:8~9

[3] 張國慶, 生態環理論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 (22) :224~225[3]張國慶, 生態環理論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 (22) :224~225

[4] 張國慶, 和諧城市融入文化、生態[J], 綠色中國, 2005, (9) :53~55[4]張國慶, 和諧城市融入文化、生態[J], 綠色中國, 2005, (9) :53~55

[5] 李小蘭, “田園城市理論”視域下浙江特色小鎮發展探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6 (6) , 22~26[5]李小蘭, “田園城市理論”視域下浙江特色小鎮發展探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6 (6) , 22~26

[8] 張國慶, 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 (17) :305~315[8]張國慶, 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 (17) :305~315

[9] 張國慶, 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 (10) :30~31[9]張國慶, 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 (10) :30~31

[10] 張國慶, 發展學基本理論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7年5月19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5.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605[10]張國慶, 發展學基本理論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7年5月19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5.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605

[11] 張國慶, 基于減商化提高財政投入效率途徑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6年11月16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602[11]張國慶, 基于減商化提高財政投入效率途徑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6年11月16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602

[12] 張國慶, 小康社會建設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徑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6年11月16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599.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599[12]張國慶, 小康社會建設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徑研究[M/OL], 大成編客, (2016年11月16日) [2017年9月7日], 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599.html, http://bianke.cnki.net/Online View/Index/9599

[13] 張國慶, 論和諧發展與和諧林業[J], 綠色中國, 2004, (Z1) :80~84[13]張國慶, 論和諧發展與和諧林業[J], 綠色中國, 2004, (Z1) :80~84

[14] 張國慶, 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 (10) :160~161[14]張國慶, 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 2013, (10) :160~161

[15] 張國慶, 論天柱山旅游業的發展[J], 今日中國論壇, 2005, (Z1) :110~113[15]張國慶, 論天柱山旅游業的發展[J], 今日中國論壇, 2005, (Z1) :110~113

[16] 張國慶, 現代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N], 中國綠色時報, 2008-05-20 (004) [16]張國慶, 現代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N], 中國綠色時報, 2008-05-20 (004)

[17] 史云貴, 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功能與路徑創新[J], 國家治理, 2017, (14) , 20~29[17]史云貴, 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功能與路徑創新[J], 國家治理, 2017, (14) , 20~29

[18] 閔學勤, 德國名鎮哥廷根的建設對中國特色小鎮創建的啟示[J], 城鎮化研究2017, (1) , 38~42[18]閔學勤, 德國名鎮哥廷根的建設對中國特色小鎮創建的啟示[J], 城鎮化研究2017, (1) , 38~42

[19] 尹曉敏, 對當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存在問題的思考[J], 浙江經濟, 2016, (19) , 35~37[19]尹曉敏, 對當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存在問題的思考[J], 浙江經濟, 2016, (19) , 35~37

[20] 劉月, 王茅, 發展縣域經濟的法律思考[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 10 (8) , 40[20]劉月, 王茅, 發展縣域經濟的法律思考[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 10 (8) , 40

[21] 仇保興, 復雜適應理論與特色小鎮[J], 住宅產業, 2017, (3) , 12~21[21]仇保興, 復雜適應理論與特色小鎮[J], 住宅產業, 2017, (3) , 12~21

[22] 翁建榮, 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J], 浙江經濟, 2016, (8) , 6~10[22]翁建榮, 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J], 浙江經濟, 2016, (8) , 6~10

特色城鎮范文第5篇

一代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城鄉關系理論的基礎上,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逐步完善了既符合城鎮化發展規律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城鎮化理論, 為新型城鎮化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統籌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理論部分。受工業革命的推動, 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由此帶來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市病等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社會下城鄉對立現象入手, 分析城鄉之間關系的三種形態以及城市發展未來的趨勢, 并提出消除城鄉對立, 實現城鄉統籌, 城鄉融合。

馬克思主義城鄉通統籌思想中明確論述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反映出城市和鄉村的分離與對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城市和鄉村的差別與對立越來越明顯。究其原因則是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分工以及私有制的產生造成的城鄉分離與進一步對立。[1]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 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基礎上的聯合, 創造了物質前提。”[2]在《哲學的貧困》中曾經寫道“城鄉關系的面貌一經改變, 整個社會的面貌業跟著改變”為城鄉統籌的實現點明了可行性與必然性。

二、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現實依據

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是與以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以及在之前的城鎮化實踐過程中遺留下的歷史問題。以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 以城鄉二元體制為基礎造成城鄉失衡, 以政府推動為主導忽略市場主體地位, 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不匹配, 以土地城鎮化為主要內容忽視城鎮中“人”的存在所形成的傳統的、不科學的、不可持續的城鎮化。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會造成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區域之間發展失衡、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以及生態退化、人-地矛盾等一系列問題。在城鎮化進程的歷史長河中, 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并且伴隨著國際經驗的輸入以及資源環境條件的變化, 揭示出傳統發展模式必須向新型城鎮化轉變這一現實依據。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空間擴張, 改變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追求公平共享、集約高效、綠色協調可持續、科學文明的發展模式;走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道路;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堅持以科學性、人本性、協調性和生態性為鮮明特征的指導城鎮發展的理論體系。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說,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面向新的社會矛盾提出的新要求,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機載體, 助推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新型城鎮化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擴大內需, 增強經濟輻射帶動經濟增長、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 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具有重大意義。在新時代面臨如何將城鎮化的最大內需動力和改革的最大紅利釋放結合起來, 新型城鎮化給出正確答案。

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與特征分析

(一) 以人為核心與公平共享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即改變過去片面的追求土地、人口城鎮擴張化, 更加關注人民的生產生活需求,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馬克思人學認為“人只有在滿足其生活的現實需要的基礎上, 才能不斷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解決當前城鎮化過程中人的問題, 必須關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需要, 真正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方方面面的合理需求。[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歸根到底是“人”的城鎮化, 是要提高人的參與感、獲得感與幸福感。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以人為核心, 注重提升城鎮發展質量, 重點解決市民在城鎮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 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上, 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從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全面提升文明素質, 提升鄉村文化內涵, 讓鄉愁“留住”。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重要時期, 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現代化轉型尤為重要。

(二) 四化同步與融合互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作為“四化同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型城鎮化與其他三者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性, 它們相互依存, 相互促進。當前,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城鎮化中期階段的節點、信息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重要階段。[4]工業化提供經濟支撐, 信息化提供新的生產力, 農業現代化打下基礎保障。

(三) 優化布局與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在提升城鎮發展質量過程中所涉及的產業結構、城鎮布局、就業方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深刻改變, 正與當前我國推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相吻合。它實質上就是通過優化結構布局使城鄉諸要素自由流通, 從而形成鏈條化、結構化的統一和升級。[5]在城鎮布局方面, 要做到提前科學規劃, 合理控制布局, 做到因地制宜。主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在協同聯動中推進城鎮化發展, 規劃好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積極培育和發展鎮區特色產業, 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 延長產業鏈, 加快重點鎮園區建設。

(四) 集約發展與生態文明

世界城鎮化規律表明,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在較低水平, 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 環境污染由低趨高, 環境惡化程度加劇;當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 就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 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 生態逐漸得到改善。城鎮化從本質上講也是一個提高經濟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過程, 由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上輕視環境污染向新型城鎮化所提倡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轉變的過程。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我國總體上正處在城鎮化發展中期階段, 客觀上已進入污染排放應當下降的時期。[6]”新型城鎮化以生態文明為基本原則, 正值堅持集約、綠色發展的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時期, 順應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五) 文化傳承與彰顯特色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能否“留得住鄉愁”。發展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并不是要全盤否定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哲學與道德是正是城市生活中的灰色建筑中所欠缺的, 追求城鎮化發展, 我們應始終不忘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以及對于鄉村文明的保護。新型城鎮化強調因地制宜, 提倡保護當地文明古跡、地域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 提升居民對于地域文化的認同和參與, 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建設, 推動特色文化發展。因此,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急需延續對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加強規劃引領, 保證鄉村文化的完整, 從而推動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互共融, 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文化繁榮景象。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也帶來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市民化進程落后、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這就迫切需要引入新型城鎮化理論去指導城鎮化的實踐。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家驥, 李雪銘, 張英佳.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對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啟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15, 38 (06) :726-73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51.

[3] 張暉穎.以人為本是城鎮化的根本原則[N].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4-12-29 (C04) .

[4] 徐曉軍.“四化同步”發展新型城鎮化:主要困境及推進路徑[J].江漢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32 (01) :13-19+122.

[5] 郭永豐.探析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顯著特點[J].經濟研究導刊, 2015 (08) :83-84.

上一篇:城鎮養老下一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