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

2024-04-09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近些年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各學科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方面,任課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并踐行新型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專業人才質量。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應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實現個人發展定位,同時可以借此來獲取市場發展信息并調整教學模式。本文從思考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入手,結合具體教學案例來探討其實現途徑,致力于充分提高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充分滿足企業需要及市場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并優化專業人才定位。就會計專業本身而言,其與現階段各行各業的發展具有緊密聯系,因此在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時需要提高他們對專業的定位清晰度,這樣才能充分提高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及就業效率。這就需要引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老師認識到市場競爭情況及企業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學生,同時將這些內容融入進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完善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

1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思考

1.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相符

就會計專業本身而言,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建立要實現學生與職員的緊密銜接,這樣才能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職業觀念和就業想法,以此來充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會計應用技能。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出現職業能力不佳問題,因此很難發揮出管理會計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的應用作用。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在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時未能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而導致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個人發展定位出現不清晰情況。

另一方面,近些年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各企業管理會計人員具備信息整合能力和網絡應用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老師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和模式,以此來優化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效果并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構建管理會計思維體系,這樣才能實現會計理論知識與研究創新能力相結合,進而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

1.2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新型技術手段運用比較匱乏

目前信息化技術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有著一定的應用,但是針對于其他相關技術的應用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信息化技術在管理會計當中缺乏應用的空間。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領導在組織管理會計教學的過程中,對管理會計信息化缺乏深入的認識普遍表現為認識程度不高。再加上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有限,學校的硬件設備不足,使得信息化技術在管理會計中得不到廣泛的應用。當前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技術也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對于學生比較重要的課外實踐實訓,學習專業培訓等環節缺乏信息化技術的深化和應用。當前在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主要有翻轉課堂,微課堂以及慕課等形式網絡課程,雖然能夠有效地將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但是只是在少數高校進行了應用還未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進行推廣。

2管理會計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所以在對會計專業人才進行培養時,高職院校要正確定位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需要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培養的層次來對人才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在社會對財務人員的巨大需求之下,目前對管理會計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現為實際崗位需求為主。而不同的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有著不同的需求。高職院校在對管理會計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注重管理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如表1所示。

3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實現途徑分析

3.1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是重要途徑

高校在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時,就必須要堅持以培養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加快建設會計專業教師團隊,完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管理體制。系統化專業化的,有針對性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并將其貫穿到整個財務管理教學體系中去。要不斷的優化和調整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更加的多元化,同時,高職院校要放眼未來,不能將眼光局限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上努力培養出社會適應性更強,對社會更有意義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

3.2完善教學師資力量

在任何教育領域想教出高徒,擁有名師是十分必要的,所謂“名師出高徒”,高校希望能夠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管理會計人才,并且想培養出適應能力強的會計人才,應該配備強健的師資力量,加強和完善管理會計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這就需要高校能夠大力引進先進人才,以先進人才帶動年邁的師資隊伍,新老教師相互影響相互奮進,做好新的師資力量的崗前訓練和定期培訓,不定時的派先進人才或者全部師資力量去進修,從而提高本校的師資力量的教育水平,綜合培養教師的整體素質。

3.3利用微網絡平臺輔助人才的培養

通過自媒體等網絡平臺來培養管理會計人才。自媒體平臺內容豐富、信息完備,可以利用自媒體網絡平臺完成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講授以及課后的鞏固練習,通過現代信息化的互聯網、大數據統計等方法為學生提供課程和社會需要的會計知識。通過微網絡平臺完成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使得管理會計的老師們能夠實時掌握學生動態,了解會計知識的消化、吸收及寶貴的學生反饋,不斷地根據反饋改進教授方法和反復練習加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

4結束語

我國處在社會需要轉型的重要階段,培養更加適應社會的管理會計人才是社會急切需要的,這對我國的中小型企事業單位非常重要,而大型單位管理復雜,更需要符合企事業單位要求的人才。所以高職及其他類型院校要更加注重會計專業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配備雄厚的師資力量,嚴格按照社會需要和教學培養目標培養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婷婷.針對高職院校管理會計的人才培養現狀進行變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7,(11):406+408.

[2]謝小春.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實現途徑研究[J].商業會計,2017,(21):118-120.

[3]楊金梅.“互聯網+會計”時代,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改革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07):65-66.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保證我國高職教育未來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教育的重點內容,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作為一個系統且復雜工程,質量預警成為整個保障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也成為了影響整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它能夠幫助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文章主要是對質量預警相關理論進行仔細的研究與探討,通過本校教學質量評估監控數據,檢驗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科學性,建立更加完善的高職教學預警評價體系。

關鍵詞:指標體系;預警方法;教學質量;高職院校

引言

職業教育是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人才,并且促進全體勞動者可以朝著可持續教育方向不斷發展。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高職院校進入到一個穩定階段,在這一階段,教育界開始重視關注教學質量發展,因此從原有的重視規模建設逐漸轉變成內涵發展,希望通過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可以保障我國教育質量得到提高,這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最新目標。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但是通過調查研究后發現,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仍然處于落后的狀態,因此這就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預警機制存在極大的研究空間,所以本文將從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兩個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探討。

一、大數據的含義

現階段,學術界對于大數據的研究較多,但并沒有給出統一的、準確的定義。在《大數據》一書中,我國著名學者涂子沛做出這樣的理解:所謂的大數據,其代表著超出傳統意義尺度,很難用一般軟件工具捕捉、分析、管理的大容量數據的總稱,其單位為“以太節”。大數據的大,指的不僅是容量大,其更深層的含義在于其在海量數據整合、分析以及交換下,所帶來的新知識與新價值,實現的大發展以及大科技等。也有一些學者在對大數據進行研究時,提出大數據的兩個概念,其中的一個概念為:無法用人工、簡單的計算機軟件處理的龐大數據稱為大數據。提出的另一個概念為:對大量的數據信息做出統計,進而從看似無關聯的信息中,發現存在價值的規律。通常情況下,大數據存在以下幾種特征,第一種,數據容量巨大;第二種,數據類型繁多;第三種,處理速度快;第四種,價值密度低。

二、基于大數據環境下教育質量預警評價優勢

(一)多方參與

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會在較多方面產生大數據,如教學、學生社會實習、教學管理、社團活動等等,數據覆蓋范圍較廣、類型較多、采集的時間也會相對較短?;诖髷祿h境下,實際的教育教學環節,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大數據的生產者以及使用者,因此具備多方參與的優勢,可以供所有相關人員使用。

(二)數據采集更真實、全面

大數據環境下,在教學評價數據的獲取上能夠做到多層化、非結構化以及多元化,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反映出教與學各階段的實際效果及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可以覆蓋到教學層面的種種相關因素,同時,還能將其中潛在的知識信息全面、有效挖掘出來。除此之外,在采集渠道以及采集方式上,也更為多樣化,能夠采集到的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本數據、視頻數據以及音頻數據等,可以更加真實、生動的將教與學更多細節記錄下來。

(三)分析、處理能力較強

各種現今技術的良好應用下,可以實現教學數據的海量處理以及動態分析,有效挖掘出這些數據蘊含的深層價值,從而提升決策水平,并且會及時發現教與學環節存在的不足,以助于針對性的制定出解決策略,例如,課堂實際教學環節,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等相關設備,向教師反饋與課堂學習相關的信息,對于教師而言,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回答情況,與學生展開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三、研究現狀

目前來看,預警評價體系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也逐漸被應用在教育行業中,通過建立預警平臺,可以對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職教育、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所以可知預警評級體系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空間,在使用過程中也涉及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師教育質量與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除此之外,我國多名專家學者也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保證預警評價系統快速與當前教育相接軌。最開始由李建軍提出了將高等教育與預警評價系統相結合的重要性,隨后形成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預警系統雛形。隨后婁新生開始針對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并且提出利用預警評價系統可以更好地解決德育風險危機,也能保證針對研究生所開展的德育工作具備時效性。汪廣濤另辟蹊徑,選擇從正態分布規律出發,談一談在義務教育過程中對其產生影響的各項因素,隨后設計出更加完善的預警評價系統。付敏與其他多為教師共同合作,選擇研究教師教育質量現狀,并且提出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為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教育質量預警開始成為近些年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但是因為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教育質量預警評價體系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其中涉及到許多不健全的地方,因此需要更多人才主動投身到該研究當中來。在對預警評價系統進行構建過程中,需要從教學質量出發,對其做好實時監控與數據跟蹤,更好地掌握各種信息內容。如果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生問題,逐漸與預警線相貼近,那么就需要及時的發出預警系統,由教育部門、高職院校等共同聯合起來,對于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使他們可以采用提前預測的方式進行有效防控[1]。

四、高職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系統構建理論基礎、內

涵、功能、設計原則

(一)理論基礎

危機管理作為決策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在發生危機之前采用有效的預警方針,可以使人們根據預警內容采取救治措施。危機管理最主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防止發生危機,任何危機都存在一個演變過程,爆發危機之前存在潛伏期,危機會從量變轉移到質變,而在這個階段,就需要我們用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危機,也是解決危機最佳時期。教學質量預警機制在構建過程是從危機預警理論出發,預警作為危機管理中一個重要環節,在出現危機之前,預警評價體系就能夠感受到危機苗頭。因此高職院校所構建的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系統,就是可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學質量發生危機時,可以發出相應的預警信號,最終有效的解決危機[2]。

(二)基本內涵

高職院校質量預警評價被設置在質量管理當中,可以對教學質量進行診斷與評價,并且做好教學信息的處理、收集、評價工作,及時了解且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且采用對應的決策,有效處理、預防未來將會發生的負面事件。這種方式的一個根本性目的就是為了對教學過程進行跟蹤,并且描繪出對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過程、管理過程中帶來影響的多重因素,做好教學管理、教學方針等多方面導向性與前瞻性建議,如果發現偏差情況,必須采用糾正措施,以此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3]。

(三)功能情況

1. 預見功能

高職院校所采用的質量預警可以及時發現且了解整個教學過程情況,通過教學分析、評估、監控等手段,根據預警所提供的異常指標,在發現某些問題后需要先進行確認,隨后逐漸總結出在質量管理中可能會出現某些問題的具體結論。

2. 預防功能

教學質量預警評價體系中的預警與監測可以幫助教學管理人員測量、調整教學管理全過程,并且及時有效的制定對應的預防策略,及時找到發生問題的根源,避免發生影響教學質量的情況。

3. 消除與緩解功能

利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預警系統,可以早日發現問題,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延緩或者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在發生問題之前采用計劃方式減少該事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最終避免發生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4]。

(四)設計措施

目前來看,想要構架一個更加合理的評價平臺,已經成為高職教育在不斷推行預警評價系統重要內容,但是實際推行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預警結果是否具有客觀性、公正性、準確性。在采用高職教育質量預警評價時,需要我們從當前的評價內容出發,以此作為基點,隨后不斷探討在教育過程中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負面因素。并且從客觀的規律入手,談一談應當采用哪種措施,才能保證教育質量不斷的提高,最終可以保證在后續使用該系統中數據易得、動態合理、結構科學、評價正確,因此這也成為直接反映出高職教育質量最有效的憑證。最終成為有效反映高職教育質量變化情況的實用工具。

1. 科學性與整體性

高職教育質量預警評價系統十分復雜,會涉及到較多內容,因此可知其將綜合性與復雜性融為一體。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操作人員了解各個指標之間的關系,明確概念、掌握計算方法、規范標準。以此才能保證最終所獲得數據具有科學性,并且可以真實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與變化趨勢。

2. 可比性與可獲得性

為了保證高職教育質量預警評價系統在后期應用過程中具有便利性與實效性,需要相關人員在收集完資料后,對所收集的資料做好分析、整理、加工等多項工作,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最終可以不斷提高整個評價結果的可信度[5]。

五、構建高職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的關鍵內容

(一)對于教師教學質量進行預警

預警授課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預警教師的教學水平、預警教師職業道德情況、預警教師的教學態度、預警教師教學方法、預警教師選擇教材的科學性。教師作為傳道導向者、受業促進者、解惑的顧問人員,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擔任導演這個角色。教學質量預警內容會包含教師所有角色,在預警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建立更加健全的學習信息制度,監控整個教學環節,同時分析教師與管理人員對于考試質量的權衡。與此同時,也需要重視學生在實踐環節時的學習質量與教師的教學質量,包括畢業設計、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實驗實訓、畢業論文等,做好實施監督與指導。在處理信息與管理信息問題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預警管理平臺,學生、教學管理人員、教師等都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查詢相關內容,如果該問題達到預警的上限,那么就可以使查詢人員看到警示的標記,最終需要改變原有的對策,利用有效解決措施,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二)對于教學管理質量進行預警

在這個過程中也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對于工作人員態度情況進行預警、對于教學管理方法及制度進行預警等。具體情況包括下述幾點:一是查看專業設置方面是否能夠滿足當前市場所提出的各項需求;二是查看所選擇的培養人才方案,是否可以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求;三是查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是否可以滿足職業需要與崗位需要;四是查看教學組織是否具備嚴密性;五是查看崗位工作是否能夠落實到位;六是查看管理人員在工作時的工作效率;七是保證教師配合的合理性;八是選擇的教學管理制度是否可以確定以人為本思想;九是學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是否是以未來的就業方向作為導向等等。

六、構建高職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系統模塊主要措施

(一)預警指標管理系統

為了建立更加健全的評價系統,需要做到下述幾點:首先需要針對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系統中的各項指標進行確定,將科學方法加入其中,保障數據的可靠性,而這必須經過專家學者的精密論證,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當前高職教育運行的實際情況;二是維護預警指標體系。在該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與權重都會因為生源質量發生變化、專業建設發生變化、社會對于人才提出不同需求等都會發生不同變化,除此之外,人們對于教學質量有著更高的認識,使得預警研究更加深化,對于數量、指標內容、權重等方面應當進行及時的修改,必要情況下也需要調整好指標的體系結構,這也是保證教學質量預警評價體系順利應用的前提[6]。

(二)預警數據收集系統

1. 構建數據管理子系統

高職教學質量評價系統需要依靠真實可靠的數據,才能發揮其真實的作用,在預警系統中也涉及到較多的歷史數據與現實數據,所以我們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會由兩個方面組成,分別是計算模塊與數據庫,數據庫在這時起到的作用就是對數據進行更新、儲存、匯總、錄入、分類等一系列工作。計算模塊由四個子模塊組成,分別是變量預測模塊、變量評價模塊、變量權重模塊以及變量選擇模塊,最終的任務就是計算大量復雜數據。

2. 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子系統

目前,可以由信息采集系統與信息初次加工系統共同組成信息管理子系統。針對信息采集系統,因為部分內容受到外來因素影響,在獲得過程中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從這些指標內容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采集通道,并且通過自己的收集內容,形成一個專用且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統;另一方面則指的是信息初次加工系統。在教育質量運行系統、高職預警評價系統中,需要對原來收集到的各種指標進行不斷整合,隨后由具備較高專業能力的數據甄別人員、計算機操作人員參與其中。在建立該系統過程中,需要保證對系統進行完整的監控,將靈敏性、準確性加入其中,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可以快速處理各種信息。除此之外,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開展信息診斷工作,根據內部條件、可持續發展情況等,找到其中薄弱內容,最終可以更好地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事件。通過建立教學質量報表制度,可以對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利用互動平臺,了解學生、教師的意向,并且掌握好教學的動態。除此之外,也可以對社會、企業等做好實時調查,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3. 預警數據分析與處理系統

該系統主要是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并且快速給出相關的警示標記,在每月、每周,期末、期中、期初等不同時間段都需要提交更加完整的報表。利用自動分析方法,可以對各種公式與規則提前的儲存在系統中,并且安裝好所需軟件,以此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學發展動態,如果教學狀況處于臨界點,則快速發出信號。這里所說的預警信號主要包括的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教學質量相關的預警信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習質量相關的預警信號,包括講課效果、課堂紀律、教學進度等。高職院校在制定管理規定與教學質量方面都存在量化規定,因此需要做好相應的處理,這就需要利用計算機進行處理,特別是針對指標在出現上限后,需要對即將要出現的警情進行判斷,這點是十分重要的。在錄入系統過程中也需要對其進行分析,保證得到信息具有有效性,最終可以快速提交預警信號。

4. 預警預控與對策系統

專家分析系統:計算機雖然已經被廣泛使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卻不能完全替代人腦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出現各種警情或者對于各種指標在超出警限后,都不能使用計算機來判定,在這時需要依靠專家來進行推斷。預控對策子系統預控對策子系統在使用過程中應當主動與專家建立聯系,隨后為使用者提供具有指導性的建議,以此可以組成一個完善的智能互動系統。這其中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則是非常規專家系統,在完成咨詢后,需要將咨詢意見自動的存儲到預警預控對策案例平臺當中,以此可以方便日后調用。另一部分則是積累、儲存在電腦中各種常規案例,它可以自動識別與調出與教育事故存在相同性質的對策。

5. 緊急事件查詢系統

緊急事件演示與查詢系統主要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利用計算機來建立的智能互動的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可以輸出警示信號,其實它的表現形式與交通管制信號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綠色、黃色、紅色作為預警信號,隨后需要由專業的人員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隨后獲得更加可靠的數據內容,直觀體現在電腦屏幕中。比如可以根據經濟監測預警做法:綠色主要代表的是沒有任何警情,藍色代表出現輕微的警情,黃色代表達到中級警情的情況,橙色代表出現較重的警情,紅色則代表重大警情。事故演示系統中具備兩個功能,分別是預測與評估功能,評估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教學穩定情況進行相應的評估,并且發出對應的預警信號,學校的決策者可以根據發出的預警信號來預測教學質量實際情況,并且做出最終判斷與決策。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主要是針對在大數據背景下,對動態教學質量預警評價系統進行探索,并且提出利用計算機對教學進行有效的監控的措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不斷提高教學控制效率,保證教學管理具備主動性。同時全方位的監測教師教學、教學管理等多個狀況,并且對于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預警,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預警評價系統,對于評價結果有效的監控與診斷,這也是教學質量預警評價體系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曉玲,倪月犁.高職院校教育質量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商業經濟,2020(06):186-188.

[2]沈衛文,鄧佳.大數據場景下情感傾向的教學預警系統原型設計[J].信息通信,2020(02):278-280.

[3]周鳳,王利,孫姍姍.基于評價體系的教學質量監控預警模型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03):38-39.

[4]吳勝強.“中國制造2025”下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3(02):5-7.

[5]秦虎.基于數字化校園的智能教務管理系統的教師、學生評價模型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6]郭揚,陳嵩,胡秀錦.完善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8,15(04):34-38.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抓好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須立足新形勢下高職學生的特點,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管理體系,探索有效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學生教育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問題;創新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大專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隨著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學生人數的逐年增多,學生素質的良莠不齊,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經成為決定高職院校學生培養質量、職業教育成敗和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有效解決當前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當前高職院校競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1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問題

1.1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內涵,體現在學生教育管理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還沒有完全得到樹立和落實,管理就是服務學生的工作理念、管理職能向教育服務職能的轉變,訓導型管理向咨詢服務型管理的轉變在工作中體現不夠,重管理、輕教育,重行政命令、輕引導服務的學生管理意識和管理方式在學生管理的運行當中仍然占據著較大的比重。

1.2 院系兩級管理體制中涉及學生管理和服務的各部門,在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上轉化進程的不平衡,致使運行過程中存在職責界限不明晰,運行不暢互相推諉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工作的效率;教育實踐中,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還未能達到有效地融合;學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黨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未能很好的圍繞教育主題形成教育合力,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現象依然存在,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各種教育活動的計劃性及教育管理的實效性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

1.3 學生工作體制與機制上缺乏創新和變化,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做法較多,尚未引入競爭機制,縱向的層級管理多,橫向的交流溝通少,對學生統一要求多,針對性的特色教育少,管理職能強,服務職能弱,學生管理工作者包攬事務多,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的少。

1.4 學生管理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和協調性不強,凡涉及學生各個部門的工作,最后的落腳點都在院、系、班學生管理的三級層面上,工作內容千頭萬緒,加之工作對象是學習習慣和自控意識較差的高職學生,缺乏系統的高職學生管理模式,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復雜情況勢必導致管理者每天陷于大量事務性工作,疲于應付,難有充足的精力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等重要問題一抓到底,也難有精力靜心研究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學生工作的規律,致使學生工作往往停留在解決局部問題,完成單項任務上,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

2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學生工作的創新

2.1 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新學生管理理念。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改變過去學生管理工作是管理學生的錯誤認識,避免為了管理而管理的工作方式,要以全新的服務意識實現規范管理的目的,使管理工作貼近學生,促進學生的素質拓展;其次,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需要和利益出發,自始至終貫穿主動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的思想,積極為學生營造個性化的教育條件,搭建教育平臺,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第三,落實以學生為主的管理理念,就要加強人性化管理,采取科學、規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輕則訓斥、重則處理的簡單方式必須向個體化、咨詢化、多層面的滲透式教育方式轉化,在注重規范直接教育方式的前提下,更要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間接的教育方式,堅持寓教于學,寓教于樂,隨時隨地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教育,使學生由被動順從到主動選擇接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素質;第四,以學生為本,必須堅持依法管理。目前,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要求我們必須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在學生教育管理中平等善待學生,尊重學生合法權利,消除長官意志,避免主觀隨意,嚴格依照法律和制度辦事,要利用規章制度的規范約束,達到對學生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2 理順工作關系,優化學生管理體制,形成教育合力。學生管理是一項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養成教育相互交融的系統工程,涉及學院的多個部門,需要各部門協調一致,理順各部門關系,形成教育合力,以應對學生管理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一是要健全組織領導管理機制,建立全院學生工作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和協調,避免各自為政,相互推諉,提高學生工作的實效;二是形成學院統籌決策,各部門精心協調,系部負責,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教職工全員參與的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三要加強學生工作機構的建設,強化其組織協調功能,進一步明晰院系兩級學生管理系統各個部門、各層次、各崗位的職責與權限關系,建立健全責任制,做到責任到崗、責任到人,責、權、利相統一;四是進一步推行院系學生工作體制的協調統一,強化以系為單位的年級針對性教育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班級管理與專業教學之間的融合力度。

2.3 建立學校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一是建立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管理體系,院、系、班三級的縱向行政管理體系要和學院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社團活動、獎勤助貸等橫向的管理體系相結合,既發揮制度管理、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教育作用,又挖掘咨詢、指導、服務等活動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自覺接受管理;二是在輔導員班主任負責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時,廣泛建立黨員和骨干教師聯系學生制度,對后進學生進行督導和幫教,建立輔導員、班主任和幫教制相結合的管理體系;三是學生管理工作采取任何形式的單方面行動都不可能取得積極主動的效果,目前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中心的學生管理模式,由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從屬地位,管理工作往往會出現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滯后的現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輔導員班主任為協調的學生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各級團學干部的作用,調動學生在自我管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變,達到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的,實現學校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的有效結合。

2.4 積極探索和實踐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要適應高職學生與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學生管理模式完全照搬本科院校開放式管理模式與沿用中專保姆式管理模式都不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許多高職院?,F行的學生管理模式是一種將本科院校模式和中專模式進行融合的折中模式。實踐當中,有其運行簡捷的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系一級管理中專職輔導員或兼職班主任一個管理層次,涉及的管理內容和管理幅度較大,難以對學生教育管理的信息量及時有效的做出處理;二是高職學生年級管理的重點不同,一年級重點在適應性與轉變性教育,二年級的重點在引導學習,提高專業技能,三年級則要加強就業教育與引導,幫助學生成功就業,輔導員所帶班級的年級層次不同,使管理的針對性不夠強;三是專、兼職輔導員所學專業與所帶班級的專業不對口,難以在專業上引導學生,不利于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教育管理過程中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四是學生的教育與教學聯系不緊,很難形成教育與管理的合力。鑒于存在以上缺陷,應從各系優秀的專業教師中選拔配備專業顧問,直接指導學生專業活動的開展和專業思想及專業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其次調整輔導員所帶班級為同一年級學生,集中精力研究年級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教育管理工作;第三要注重培養各班級學生干部成為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和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系部領導、專業顧問、專職輔導員或班主任、班級學生干部四方面協作配合,相互融合滲透,形成“四位一體”的學生管理模式,共同作用于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整體性得到強化,有利于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結合,教育與管理的結合,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

2.5 構建學院、學生、社會協調發展的學生工作格局。一要通過教學實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有效載體,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在歷練中自我成才、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同時要根據社會對人才需要規格,及時調整和完善學生教育培養目標,是社會的需求和學校的培養相互適應;二要推行“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運行機制轉變,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以調研的結果制定教育管理方案,再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管理中,達到“變說教為參與、變灌輸為交流、變命令為引導”,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效果;三要從單純利用一種教育資源向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轉變,不能僅靠學生工作人員來孤軍奮戰,必須善于整合學校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形成主陣地灌輸、多渠道滲透、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四要確立學校內部全方位做學生工作的新機制,在按要求配足配好專職學生工作輔導員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內外協調一致、上下呼應、點面結合、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協調推進的學生工作格局。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急需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踐暴露出諸多問題,需要積極創新和探索,實施產學合作教學模式。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獲得發展和進步,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對于高等教育來講,根本任務就在于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近年來,各個院校都積極探索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具體到旅游管理專業,則需要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就需要實施產學合作的教育模式。

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無法契合企業人力需求和實習教學安排

眾所周知,旅游行業分淡季和旺季,每年的假期都是旺季,對人才有較大的需求;但學校確定了固定的教學安排,無法將正常的教學計劃打破,而單將人力資源輸送給企業。另一方面,寒暑假為企業的旺季,學生沒有較高的積極性。這樣旅游企業的用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學校要安排學生實習時,企業沒有較大的需求量,學生的實習單位無法落實。

(二)學生沒有較高的積極性

學生參與合作教育也會在較大程度上受旅游企業工作制度、人力資源等各項制度的影響。比如,旅游管理專業在旅游酒店往往從事的是比較低級的體力工作,屬于基層服務,輪崗制度不健全,薪水少,制約學生的積極性,完成實習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極大的打擊。

(三)沒有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

對大部分高職旅游院校來講,沒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這樣的產學結合,僅僅是幫助學生尋找實習單位,無法在其他環節深入開展合作,如學科專業建設、實踐教學安排等。同時,還有很多院校沒有健全與校企合作配套的管理制度,沒有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

二、關于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的創新思考

(一)構建彈性學分制度

現階段學年制下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將學校的教學需求充分納入了考慮范圍,它的制定是為了教學方便,沒有充分考慮酒店需求,開展難度較大。通過彈性學分制的構建,企業人力需求和教學安排的矛盾可以得到解決,以便有效實施產學結合。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取這樣的做法,校外實習開展之前,需要與相關方面簽訂協議,對學校、企業和學生等各個方面的權利義務進行規范和約束;結合企業需求,科學調整教學計劃,促使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學生的實習需求得到滿足。在對學生實習最低實習學時進行設置時,需要學生對實習時間自主安排,對于企業的短期實習項目積極參與,學時修滿之后,才能獲得學分。這樣旅游企業的用人需求得到了滿足,學生的學分也可以順利獲取。

(二)對課程設置科學調整,促使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創新

因為旅游企業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沒有平衡的人力需求,學校就需要科學調整課程先后順序,專業課排在文化課前,技能課排在理論課前,企業文化課在學校文化課前。在酒店淡季時期來上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結合酒店需求,安排學生的實習時間。這樣雖然不斷地變動教學計劃,比較麻煩,但卻可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如果有較多的學生,合作的酒店又是常年經營,那么就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批次,分批次去實習和上課,構建穩定的輪換制度,這樣學校的教學計劃就不需要經常調整。

(三)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合作教育培養模式下,學生不僅需要接受教育,還需要合作。學生是工學結合所有活動的主體,學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證合作教育能正常運行,就需要兼顧學生的需求。將帶薪頂崗制度實施下去,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保護學生的權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四)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

結合產學合作教學模式的需求,對教學、實習、實訓等一系列制度體系等不斷完善,以便從制度層面來保證順利創新整個人才培養模式。如成立委員會,制度相應的制度,涉及到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實踐教學等,對學生、教師和企業等各個方面的責任義務有效規范,更加順利地運行校企合作。

(五)有效結合擇業教育和社會需求,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可以定期邀請一些就業指導專家,分析近年來的就業形勢,同時邀請賓館和旅行社業等專家,模擬培訓學生的各個方面,涉及心理、知識等,將雙向選擇洽談會開展下去,解決學生擇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定期開展就業洽談會,針對旅游專業教學和課程設置,讓企業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意見,以便更好地拓展就業生就業渠道。

三、結語

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院校對教育的一次創新,對推動我國教育整體事業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沒有健全的制度,學生沒有較高的積極性等,制約產學合作的實施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本文進行了思考和創新,如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科學調整課程設置等,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推動我國旅游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高職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高職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校企合作,但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還是較為普遍地遇到了如何構建穩定、長效的合作保障機制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續、健康的發展,從而影響校企教育資源的共享。

【關鍵詞】校企合作;資源共享;成因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再次強調: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只有校企真正實現密切合作,才能真正的保障實習教學環境、設施和手段的真實性,學生角色的雙重性(學生—學徒),實訓教師的雙師性(教師—工程師),教育經費的互利性(企業培訓經費—政府投入經費),制度、信息的保障性等等。

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達到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助、互利雙贏的目的,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探討的課題。近幾年來,職業院校在社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由于受環境、資源和政策的制約,整體上還沒有建立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從而影響校企教育資源的共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院校層面出現的問題

1.院校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不足。

目前部分高等職業院校不能真正用產學結合的指導思想來制定或修訂計劃,僅僅只是把校企合作看做是學生教學或頂崗實習的途徑,簡單地認為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實習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見是放羊式的頂崗實習。并沒有真正從專業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各方面考慮,沒有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來統籌考慮。尤其是教師,他們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但是由于認識的不同,實踐能力的不同,對校企合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進的難度很大。而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必然會帶來高職院校管理模式、教學體系的各項變革,對內部職能部門以及專業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處理好院校內部各個環節,也要處理好與企業的關系。目前也真是由于院校的認識不足,校企合作的效果并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證,往往導致校企合作涂于表面,流于形式。

2.高職院校自身優勢低。

相對于本科學校,高職院校沒有科研優勢、技術服務優勢和人才培養質量優勢,沒有辦法吸引知名、大型企業開展合作。高職院校難以吸引企業參深層次的合作,究其主要原因還是高職院校自身實力較弱,難以吸引企業參與合作。主要存在問題有專業設置和與社會需求仍有脫節;課程開發多數還不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實訓條件仍需改善;雙師素質教師嚴重不足。

二、校企合作層次低

高等職業院校自身實力的不足,仍然被經費、師資、生源等問題困擾,難以吸引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制約了校企合作的發展。部分校企合作的表現形式基本上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普遍停留高等職業院校只與企業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等方面進行單項合作或者只簡單的進行教學設備的捐贈、實習基地的提供、員工培訓等層次,所謂的深度合作也往往只是淺層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難以實現,在效果上普遍屬于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夠,特別是欠缺技術開發方面的合作。在運行模式上方面,大部分校企合作也只局限于在建立“校內工廠”,在校外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等最簡單的合作形式。與校企合作的實質意義相差甚遠,無法實現校企資源的共享,辦學的整體效益無法實現。

目前據筆者了解,許多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僅限于簽訂一張框架式的校企合作協議,由院校教師相應專業和企業組成一個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合作內容也只是學生的實習實訓教育方面,企業給院校提供學生頂崗實習實訓場所,院校給企業提供勞動力。這種校企合作形式,往往在合作的初期形成轟動效應,但隨著時間推移就難以維持,注定缺乏生命力,這種校企合作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國家所提倡的校企合作的系統功能。

三、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真正的校企合作,企業希望在校企合作中能夠滿足下述幾方面需求:未來穩定的企業用工來源、員工培訓、引進先進的技術、技術支持、合作科研開發和贏得社會聲譽等。而院校則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基地,解決學生實習、實訓問題,以及推進教師培養和專業與課程建設等。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雙方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反而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損,就極易發生沖突。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學生如果在企業實習時,由于本身職業能力不夠嫻熟,而導致了意外的人身傷害,企業不僅需要承擔巨額的費用,而且還要承擔社會責任、道義責任甚至法律責任,所以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往往不愿意接受實習生進廠實習。而且,有的院校到企業去洽談校企合作項目,主要目的就是向企業要設備與資金,或推銷自己院校的學生,很少考慮企業的利益訴求,往往一廂情愿地認為這是企業應該肩負的責任。在這樣的合作環境下,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不愿意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不能主動承擔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因此發展職業教育還沒有成為企業的迫切的愿望,因此參與度不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他對能立即帶來利益的成熟技術更加感興趣,沒有把育人功能融入其企業價值鏈中,不愿意承擔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的任務。

四、校企合作政策不配套

由于院校與企業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它們各自的組織結構與文化又有著獨特性,僅靠院校和企業自身來協調雙方的利益,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相當困難。目前雖然在我國《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職業教育法》及中已明確規定:“發展職業教育要充分依靠行業、企業,企業與高職院校間要提高合作層次,實行產學研結合,充分依靠企業力量,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比欢侥壳盀橹?,法律律和政策仍停留在“鼓勵號召”的層面,還沒有出臺完備的國家法律、政策配套的規范體系、保障體系和具體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實施細則,沒有明確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沒有理順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很少有激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措施。企業認為在校企合作中,目前限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企業切身利益難以保障,因此存在責任重而風險大、支出多而回報少的客觀現實,企業普遍認為這是影響校企合作最大的因素。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的基礎上,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獲益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真正的校企合作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應該多樣化。院校和企業的合作更應該多的體現在人力的合作,技術的合作,信息的合作,資本的合作,不斷的挖掘和創新校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原則促進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更緊密,促使校企合作的整體功能的實現,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效益,使校企合作朝有序化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國務院常務會議.北京,2010.

[2]郭美英.試論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對策[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院,2000.

[3]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 2009.1.

作者簡介:

張敏(1979-),女,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法學碩士,講師。

徐麗(1975-),女,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在讀博士,副教授。

余玲(1981-),女,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學碩士,講師。

上一篇:小學高年級數學下一篇:傳統繪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