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2023-03-04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古代漢語教學現狀與觀念誤區

建國以后,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經歷了草創之艱辛與改革之新變,迄今方顯星火燎原之勢。而相較于傳統文科,仍是年輕的學科。漢語國際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增進異質文化的理解與交流,成為溝通思想的橋梁,而現階段其研究重點仍在語言本體與教法研究。近年來,文化教材的研發雖有進展,但就整體文化教學研究的深度與課程推廣的力度而言,皆無法與語言教學研究相提并論。

在國內高校中文系的專業教育中,古代漢語課程實際上起到專業分水嶺的作用,學生對此課的興趣濃度與學習成績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未來深造時專業方向的選擇。而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中,對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等文化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卻常顯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課程無用論,認為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疏離,學習古代漢語缺乏實際意義。其二,畏難情緒,認為很多中國人都學不懂古代漢語,何況是外國人。其三,輕視國際學生的漢語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求知欲,認為留學生只要能背誦兩首詩詞就算是學過古代漢語、古代文學了。

執此謬見從事教學,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乏味,學生昏昏欲睡;不準確地講解,導致學生理解知識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師知識儲備的欠缺而造成語言要點、文化常識的漏講,影響日后古代文學課程的授課進程;移植中文系傳統試題模式,甚至初學文言就考課外古文語篇翻譯……種種做法都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挫傷了學習自信心。由是觀之,古代漢語素來成為國際學生考試“亮紅燈”頻率最高的課程,教師對此并非全然無責。

二、古代漢語課程設置深意解讀

回顧國際學生的漢語學習歷程,從學習拼音到聽、說、讀、寫課程,都屬于語言學習范疇。即便是中國歷史、文化概況等課程,也都是以現代漢語寫成的簡介性內容。而古代漢語則不同,是國際學生與“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的初次接觸。因此,教師應在充分理解古代漢語課程設置意義的基礎上,以科學、實用的教法開展教學。

第一,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根源,教師應站在促進學生加強現代漢語理解力與漢語應用得體性的基礎上,來完成古代漢語的教學,幫助國際學生提高欣賞漢語的品位與詞匯應用的層次。授課之初,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文言在漢語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歲月里,文言雅語是士子的必修課,文言文一直居于書面語的壟斷地位,作為首要文化載體的地位從未動搖。自20世紀筆起新文化運動開始普及白話文,文言之于現實生活的影響日漸衰退,但其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客觀現實則無可取代。無論是應用時間的長度,還是精神內涵的深邃程度,白話文皆無法與文言文相比。文言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養成相伴相生。時至今日,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依然滲透于現代生活的諸多細節中,只是人們在“習以為常”中忽略了對文言的認知,比如成語、典故的應用等等,不勝枚舉。上述道理,是引導學生端正態度,建立正確學習觀念的有效闡發。

第二,各高校選用教材的難易程度與課時安排的進度均已力求適合國際學生的漢語接受程度,師生雙方皆不必存在畏難情緒。目前被廣泛采用的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部古代漢語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一是李祿興先生主編的《今用古代漢語》,在篇章選擇、課文注釋、語法講解、課后習題等環節雖體現出編者不同的教學理念,但都對國際學生的接受能力做過充分考量,教材編寫的難度與深度已遠遠低于國內中文系使用的專業教材,漢語言本科二、三年級的國際學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漢語課程激發國際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持久興趣。龐大的漢語學習群體水平呈現金字塔結構,即初、中階學習者人數眾多,高階學習者相對較少。雖說無論漢語水平高低,學習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體現,但各領域在促進國際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貢獻,發揮強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漢語高階水平人士。盡可能多地激發初、中階學習者潛能是教師職責所在。

相對于全部人生而言,國際學生駐華學習時間畢竟短暫。支撐他們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繼續學習漢語、研究中華文化,濃厚的興趣顯然是保持學習動力與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國家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階段設置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學課程,用意深遠。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應提高對此課的重視程度,以持久發展的眼光,善用此課來調動學生探求中華文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我國文化推廣事業的深度與廣度都將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三、師資優選與教法調適

縱觀學科發展史,20世紀50年代雖為漢語國際教育的初創時期,教學規模相對較小,師資隊伍卻精英薈萃。呂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慶炳等名家巨擘都是為事業奠基的功臣元勛?;仡櫱拜厡W者的治學共性,無不以精研國學為根本,兼善西學,既躬耕于教學一線,又在學術上獨樹一幟。這對當代師資選拔與素質培養亦應有所啟發。漢語國際教育領域,若優選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歷史、古典文獻學、古代漢語史等相關專業出身的教師擔任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或可體現以下優勢。

首先,入選教材的語料佳篇嬉笑怒罵無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話,即便是非駢體對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辭強硬、語氣激昂的辯論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韻。而此份深蘊于字里行間的雅致,確需長期沉潛于典籍方能領悟。

古文本無標點,同一段文字,句讀不同,或文意生變,或情韻有別。廣為流傳的“雨天留客”事典與對杜牧《清明》七絕詩的宋詞版改寫即為顯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飽含期待的問句,若標點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則是生硬的拒絕了。后者將晚唐杜牧的七絕詩28字只字未改,標點停頓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變為宋詞風格后,更添一份悵然蘊藉之思。

漢語音、形、義緊密結合,若聲調變化,則意隨音轉,聲調教學始終是國際學生語音操練的重點與難點。古代漢語中存在著通假字、古今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等情況,都給國際學生識讀、記憶文言帶來困難。因此,專業教師的標準范讀,不僅可以讀準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學生體會“文言之韻”。

其次,需要申明,以現代漢語語法生搬硬套古代漢語語法講解的做法絕不可取。文言語序、詞法與現代漢語多有不同。若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講解文言賓語前置句、使動與意動用法,莫說是國際學生,就是中國學生,也必定如墜云霧。專業教師在處理文言語法講解時,相對富于經驗。比如,詞句釋析更為清楚,補充例證更為得當,詞法講解更為靈活,尤其對古今異義詞的源流辨析也更為準確。

最后,專業教師的知識積淀有助于應對學生提問,隨機應變穿插文化擴展內容,促進課堂互動。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充滿挑戰,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正確理解并習慣接受學生的即興提問。在非語言技能教學的文化課上,答疑與提升學生興趣正向相關。如何巧妙答疑,恰當擴展文化知識,是教研過程中常需深思的課題。例如,在講授《多多益善》課文時,學生提問:“這是韓信與皇帝的私人談話,別人怎么知道的?”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學生刁難老師,按照國際學生的現代理解,若非秘密監聽,君臣二人間的對話如何得以記錄而流傳千載?教師剛好可以“借題發揮”,向學生介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筆直書”的史官精神,是中國歷史記載不曾中斷的重要保障。若課時允許,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馬遷故事都令學生興趣倍增,并對中華文化肅然起敬。

專業教師具有以上三方面學養優勢,但要勝任漢語國際教育文化類課程教學,還需用心研習學科特點,進行教法調適。謹舉三例以資參考。其一,古代漢語授課尤需“出言謹慎”,用符合學生實際接受水平的漢語講解,力求簡明、易懂。其二,聯系現實多做“古語今用”練習,強調實詞的古今意義聯系,適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三,改變傳統文言教學的嚴肅課風,秉持嚴謹而富有親和力的教學態度,善借課文設計文化討論環節,營造“有用處、有趣味、有深度”的課堂氛圍。綜上所述,專業教師將學識素養與漢語國際教育經驗相結合,務求在短時期內形成適合國際學生的教風與教法,無疑將對提升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四、師資培訓與素養提升之建議

直接吸納古代漢語相關專業教師加盟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隊伍,固然是師資建設之捷徑,但文化素養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確需日久年深潛心“修行”,以下三點建議或可參考。

第一,重視傳統經典文獻的學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實的專業基礎有賴于每天點滴的積累。研習經典,非止于增長知識,其要義更在于通曉事理,養德修身,“知書達理”正謂于此。透過先賢行藏與灼見,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體悟傳統文化的深邃哲思。學生的問題也許很簡單,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見解。

第二,研習二語習得與跨文化交際理論,并與每日教學實踐相結合,于應用中思考與古代漢語教學的契合點與變通之處。以研究的心態從事教學,在課堂上以恰當、得體的方式傳播正確的文化觀念,是教師對文化傳承盡職盡責的具體表現。

第三,培養與時俱進更新知識的職業習慣。無論是多媒體應用技術,還是教材、教法研發的最新動態,都要及時掌握并跟進學習。作為文化課教師,尤需牢固樹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對新生事物或文化現象,應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進嬗變的來龍去脈。在與學生交流時,可更好地解釋古今關聯。

惟愿拙作能夠引起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對文化類課程的更多關注,促進師資優選與素養提升。所論所言以資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賜教。

參考文獻:

[1]王金娥.論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7).

[2]朱焱煒.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漢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2007,(3).

[3]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3).

[4]黃愛華.談留學生的古代漢語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1).

[5]崔立斌.談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6).

[6]程偉民.論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7]茍承益.談對外漢語教師的綜合修養[J].成都大學學報,1999,(3).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因此得以快速發展,但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問題也日益突出。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對教育思想有著精辟的見解,因此,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我們不但要研究漢語本身的教學,還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與當代對外漢語教學結合,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教育思想;《論語》;對外漢語教學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迅速,教學質量問題日益顯現。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教育思想主導著教學實踐,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體現了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對其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例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有教無類等。這些深入人心的教學思想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對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弊勇穯柨鬃樱骸奥牭搅艘粋€道理就去實踐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沒有得到允許就去做呢?”冉有問孔子:“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去實踐?!惫魅A說:“仲由(子路)問‘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冉有)問您‘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您說:‘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吧’。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冒昧地來問您?!笨鬃诱f:“冉求(冉有)做事退縮,所以要促進他;仲由(子路)性格急躁,敢于作為,所以要使他謙退?!盵1]189這一則體現了孔子的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師要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須注意因材施教[2]。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掌握且很好地運用這個方法,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鬃俞槍W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外漢語教學也應如此,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母語背景差異等,確定語言點精講程度、教學方法以及難易程度[3],采取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比如,對不同國別的留學生的語音教學的重點是不同的,這取決于其產生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的差異。在對日本留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聽力和發音,因為日語本身的語音因素比漢語少得多,日語與漢語相同的同位語音音素極少,此外,日語社會的語言習慣是,一般不大聲講話,否則會被認為粗魯沒禮貌。所以很多日本人講話時口部活動很小,嘴唇基本不動,造成了他們在學漢語時普遍存在聽力較差、學發音較難的狀況[4]15。而在對韓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平翹舌音的區別,唇齒音f,聲調等問題。很多韓國留學生常把f和p、h讀錯讀混,如把“服務員”錯讀成“胡務員”。韓國語中沒有聲調,只有語調,而漢語中不僅有語調,也有聲調,對韓國學生來說,學習聲調困難很大。因此,教師在教授韓國留學生中文時,需要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對以英語為母語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聲調和聲母的教學。英語中沒有聲調,老師可以采用唱調的方式讓學生唱出四聲,聲母教學則可采用近似音的導入方法,如:p近似于英語put中的p。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了解學生母語與漢語的區別,從而逐漸克服母語負遷移現象,發揮語言遷移的正面影響,提高教學質量?!墩撜Z雍也篇第六》也提到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水平的個性化教學: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诱f:“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盵1]96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漢語程度好與差的最大區別,在于會用和不會用。在詞匯練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給他們設置不同的問題:對初級水平的學生,問句應該指向明確,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回答問題;對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問句可以開放一些,給學生一些空間自由發揮。如下面的練習是針對初級水平的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詞語是“寄信、郵局、信封、貼、郵票”:教師:寄信去什么地方?學生:去郵局。教師:信寫好了放在哪里?學生:放在信封里。教師:信封上要貼什么?學生:要貼郵票。下面的練習則針對中高級水平的學生,需要練習的詞語是“演出、演員、精彩、鼓掌”:教師:你喜歡看什么演出?學生:我喜歡看晚會/演唱會……教師:你最近看的演出怎么樣?學生:我最近看了一場很精彩的演出,演員很有名,一上場就有很多人鼓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調整問話,引導學生說出要練習的詞語。

二、溫故知新的引導教學

《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f:“溫習舊的知識而能有新的見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盵1]20溫故知新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在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中,很多語法項目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在學習一個新的語法項目之前,通過帶動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相關語法項目引入新的語法項目,以舊帶新,是一個很好的引入方法。漢語的補語類型很多,結果補語和可能補語、簡單趨向補語和復合趨向補語都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關系。例如在教可能補語之前,教師可以快速說一句話,然后問學生“聽懂了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沒聽懂?!苯處熯M一步追問“為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太快了?!苯處燀槃菘偨Y:“沒聽懂,因為太快了,他沒聽懂,同學,你聽得懂嗎?”引導學生說出“我也聽不懂”這個句子,教師適時把“聽不/得懂”寫在黑板上,引出當天的語法項目[4]253。在詞匯教學中,可以用已經學過的舊詞解釋新學的詞。如學習“迅速”一詞??梢愿嬖V學生意思是“很快(地)”。用舊詞解釋新詞可以有效擺脫學生用母語翻譯來理解詞義的局限,并可以復習、鞏固學過的詞匯,通過啟發讓學生自己用學過的詞語解釋新詞,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溫故知新的引導教學既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輕松簡單,也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的啟發誘導式教育

《論語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f:“教導學生,不到有問題想問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問卻問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果學生講了一方面不能聯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導他了?!盵1]108孔子的啟發式教育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的啟示是教師的講解應具有啟發性。在對外漢語語法課堂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把語法現象和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利用認知規律和語法的共性,使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語法而不是死記硬背,啟發誘導式教學能使學生舉一反三,改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否定詞“不”和“沒”的教學為例。初級水平的外國學生經常是該用“不”的時候用“沒”,該用“沒”的時候用“不”。例如:把“我沒有紙”說成“我不有紙”。把“從前我不知道北京有這么多人”說成“從前我不知道北京有這么多人”?!安弧焙汀皼]”的句法位置完全一樣,但從句法上無法解釋什么時候用“不”,什么時候用“沒”。教師必須把二者語義上的區別告訴學生,學生才能舉一反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安弧庇脕矸穸ㄟ€沒有發生的情況以及習慣的、經常的情況,而“沒”用來否定已經發生的情況。句子中有表示過去的時間詞語的時候用“沒”。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動詞如“知道”只能用“不”否定,而“有”這個字只能用“沒”否定[4]223。

四、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之際,我們不能忘了對外漢語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傳播中國文化,而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學會繼承,發揚,內化傳統文化的精華?!墩撜Z》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教育思想對如今的對外漢語教學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以上所總結的《論語》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要求我們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將其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應對亟待解決的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問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充實和豐富對外漢語教學,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金海民.論語譯注[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2]周健,彭小川,張軍.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66.

[3]朱芳華.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問題研究與對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3.

[4]彭增安,陳光磊.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

前言:漢語言文學教育是實用性較強的一項教育項目,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然而,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課程教育存在理念不清,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專業教師教學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等問題。我們要切實分析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將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研究探索,實現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新發展。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發展目標與現實意義

(1)發展目標

漢語言文學的研究發展需要教育的創新作為發展基石,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性管理體系,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實踐。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一方面是為了樹立教師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大量的創新性人才作為教育創新的人才支撐。其次,有利于培養師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學校管理者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轉變陳舊的管理模式。

(2)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利益驅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學科備受學生的追捧,選擇漢語言文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除此之外,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被高度重視,各跨國公司對員工英語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對漢語言水平并沒有要求,大部分人未在漢語言學習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忽視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重要性,而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工作更為引起人們的關注。

除此之外,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意義還在于鞏固漢語言文學在國際教育上的地位,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歷史與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載體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我們應抓住經濟全球化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供的契機,將創新作為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重心進行改革和實踐,大力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開闊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展空間,將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推向國際。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與其他專業相比來說,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創新性人才的缺失的問題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發展帶來一定難度。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基礎發展,還阻礙了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進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概述。

(1)課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問題

教師對漢語言教育創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體會,存在對創新型的課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現象,有大一部分老師不能準確的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方向與核心,因此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執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國各高校應不斷深入課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進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有實質性的進展。

(2)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的問題

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使得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難以展開,所以,想要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結構,建立健全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課程安排管理體系,實現課程優化安排,全面把握課程結構安排與創新工作的關系,提高課程安排為整體發展帶來的效益,為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奠定基礎。

(3)專業教師教學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

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執行者與實施者便是教師,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師受傳統的教育思維模式的束縛,教育思想較為落后,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教學策略較為單一,影響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關鍵。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的創新策略

(1)營造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

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過程中,一個良好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十分重要。營造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便于將漢語言文學與創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發教師與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師生的創新能力。

(2)構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平臺

構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平臺是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該平臺的建立,方便了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使獨特新穎的想法的傳播,大大調動了師生創新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3)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實踐

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實踐是推進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創新的意識與思維都需要通過實踐來體現,我們要重視師生的創新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增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執行力。

(4)完善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

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提供條件,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開展注入新的力量,我們要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加大硬件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課程的質量,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總結:創新,不僅是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經濟全球化為漢語言文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創新,一方面是教育行業發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則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從這個層面來說,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又有了更為深刻的意義。通過本文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躍然紙上,我們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將創新作為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重心進行改革和實踐,大力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實踐,建立健全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體系,實現漢語言文學教育傳統性與創新性的結合,將漢語言文學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蓓.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J].商場現代化,2012,21:254.

[2]鐘鵬舉.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天地(高教.理論),2013,05:21-22.

[3]朱麗.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66-67.

[4]倪文錦.推進教師教育課程創新,提高未來教師培養質量——兼談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8,03:78-82.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兩 量詞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對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筆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們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張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橫只是文字增繁現象”。[2](P553)筆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從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車馬形制來看,于、張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們認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見,“兩”從一開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關問題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時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從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卻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詞匯源自渾沌語的分化,詞類是語言系統發展成熟后,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的結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墩f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对娊?middot;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屨”“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F代漢語中,“屨”“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梢哉f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梢?,“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稘h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釋: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頁。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骸吨袊糯囻R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頁。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詞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婭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漢語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語言的影響力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程度與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對世界的影響力與強盛程度密切相關。

漢語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系統。方方正正的漢字,是中國的根,是炎黃子孫的源。它凝聚著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承載著華夏繁榮復興的歷程。漢語——德潤人心,教安天下,是先賢孔子傳道授業的依托;翩若驚鴻,鐘靈毓秀,是蘭亭集序曲水流觴的源頭;橫平豎直,鐵骨錚錚,是華夏雄圖封狼居胥的見證。漢語里記載著先民的生活、華夏的文化、中國的歷史。漢語的輸出,正是中華文化繁榮復興的外顯。歷史上,東南亞許多國家,曾一度以漢字為官方文字。直至今天,還有不少國家的文字中保留著漢字或有明顯的漢字印跡。

漢語曾一度陷入消亡的危機。都德《最后一課》的情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曾出現過:日占臺灣省曾被迫進行日式教育。“去漢文,學日語”,學校用日語教學,想找工作要會日語,日常生活逼著你使用日語。長達五六十年的日式教育,致使有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東北三省在淪陷后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國家危亡而令中國人居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自己的語言,何其悲哀!多少中華兒女,為重新擁有漢語而浴血奮斗,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漢語終于又能響徹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

中國崛起,漢語盛行。如今,漢語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熱”,正是中國繁榮復興最好的證明。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速度讓世界震驚: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儀器上所用皆為漢語,若想進入中國構建的空間站,你得學習漢語;中國的5G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若想掌握此先進技術,你得學習漢語;“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若想與“中國制造”進行密切的經濟往來,你得學習漢語;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若想來中國工作、學習、研究,你得學習漢語……曾經影響亞洲的漢語,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迅速走向全世界。

語言的崛起,背后是國家的崛起。漢語熱,正是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印證。對很多人來說,漢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一把通向未來的鑰匙。漢語熱,將促進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推動中國和他國在各個方面的合作共贏。

[【點評】]

作為新聞評論,本文緊扣新聞內容發表見解,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述嚴密。小作者先從全球“漢語熱”的現象中評價漢語的世界影響力,進而論證語言的影響力及通用程度和國家的影響力及強盛程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以漢字在古代亞洲的地位、漢字的危機、漢字的盛行為論據,以今昔對比的方式,論證了語言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國力的強盛。此外,文章還評論了漢字的文化內涵、“漢語熱”對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積極意義等,展現了作者對漢語的認識與熱愛。大量的時事論據與嚴密的邏輯論證使評論嚴密、鮮明、深刻,具有時代意義。

(沈燕 紹興市建功中學)

上一篇:干部教育論文下一篇:和諧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