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

2024-03-26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道教宮觀史 口述史方法 必要性 可能性

口述史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領域亦是一種研究方法,在歷史學學術研究中日趨成熟和規范,中國學術界無論是在口述史研究內容,還是運用口述史方法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近年來,筆者在道教宮觀史研究中,也開始嘗試關注和運用口述史方法,形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試以本文作一論述,以求教于方家。

在道教宮觀史研究中運用口述史方法,一方面,取決于口述史方法相對于傳統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口述資料相對于傳統文獻資料和田野資料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由道教宮觀史研究的現狀與特點決定的。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在道教宮觀史研究中運用口述史方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一、在道教宮觀史研究中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必要性

首先,宮觀史研究是道教史學術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被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而口述史方法也是成熟于當代并被史學界廣泛重視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學術研究的共時性,決定了二者的交匯,從而口述史方法運用于道教宮觀史研究具有歷史必然性。

宮觀史研究是道教史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進入獨立研究的領域。我國道教史的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道教通史全面研究的階段,包括建國前許地山的《道教史》上編、傅勤家的《中國道教史》,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卿希泰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牟鐘鑒先生主編的《道教通論》等。第二階段,是進入地方道教史深入研究的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30多年的時間里,相關成果層出不窮,如李遠國著《四川道教史話》、樊光春著《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陜西道教兩千年》《西北道教史》、趙亮等著《蘇州道教史略》、郭武著《道教與云南文化》、張宗奇著《寧夏道教史》、蕭霽虹等著《云南道教史》、昆明市宗教事務局與道教協會編著《昆明道教史》、孔令宏與韓松濤著《江西道教史》、張慶全著《河北道教史》、孔令宏著《浙江道教史》等,相繼與讀者見面。據悉,《湖北道教史》《安徽道教史》等也正在撰寫過程中。這些著作豐富了道教通史研究所不能及的內容,同時為更深入道教史細節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三階段,即宮觀個案研究的階段。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道教學術研究發展的結果,一方面也是道教在我國恢復發展的現狀催生的結果。近幾年,一些宮觀完成了基礎建設,完善了人事制度,就越來越關注自身的歷史文化,所以開始編寫志書、匯編、手冊之類的文字,以展示本宮觀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這與道教學術界的研究不謀而合,為宮觀史的學術研究提供了現實樣本和基本前提。但總體情況是,道教界所關注的宮觀史,其學理性研究較少,而學界可稱道的成果目前僅有劉迅關于玄妙觀、梅莉關于長春觀的幾篇論文。

口述史方法雖然古已有之,但現代學科意義的口述史研究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谑鍪窂膫鹘y史學研究中逐漸獨立出來并被確定為專門的學科領域和史學方法,經歷了一個過程。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學家內文斯開始“錄制美國生活中的要人們的回憶”,并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口述歷史研究室,這被視為口述史成為“歷史編纂的一種現代技術”[英]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73頁。的標志,其學科地位也由此確立。這從某個角度說明了口述史方法對于當代學術研究的價值。

當前史學界有一個共識:“當前中國史學的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田野調查引起史學研究者的關注;一是口述史的興起。”劉善泳:《口述史在地方志領域的地位與價值》,《中國地方志》2007年第9期。同時認為口述史方法“標志當代史學研究的視野從單純的文獻求證轉向社會、民間資料的發掘,這是歷史學進入 21 世紀的重要傾向。”學者們不僅指出口述史方法的當代價值,認為“口述史的開展為歷史研究特別是當代史的研究,開辟了可以自由馳騁的天地”,常建閣:《對口述史價值的思考》,《黑龍江史志》2012年第11期。從基本條件出發,“在國內,中國近現代史進行口述史研究的條件要優于世界史和中國古代史,中國現當代史又優于中國近代史”。梁景和、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還指出口述史方法對于本土歷史文化研究更具優勢,因為“研究中國古代史,國內外學者掌握的資料差不多; 近現代史的資料應該是平分秋色,而某些國外保留的資料更加有特色。而當代史的資料,國內絕大部分應該是獨步天下,尤其是口述史資料和檔案資料。”徐有威:《刻不容緩地重視口述史,保存中國當代史不可再得的鮮活資料》,《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這都意味著,現代意義的口述史實際上已經成為當代史學者搜集史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它與查尋文獻和檔案資料同樣受到重視。

可見,從道教通史,到地方道教史,再到宮觀史,這是道教歷史研究發展的客觀軌跡;而口述史方法作為一種史料搜集的有效方法,完成從自發運用到自覺選擇的變革,成為當代歷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這也是史學學術發展的必然?;谶@樣一種既是時間順序又符合邏輯順序的特征,宮觀史研究與口述史方法的結合也成為學者必要的研究實踐。

其次,宮觀史研究是道教史研究的微觀領域,對歷史細節的需求很強,而口述史方法被認為最佳的適用范圍恰是與宏大敘事相對的微觀研究,它也強調細節的重要價值。

道教通史,屬于道教史宏觀層面的宏大敘事,關注的是道教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形成、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一般規律,對于道教史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杰出人物及其理論與實踐成果,都會有所提及,但同時也會剔除非代表性的內容,對于不能體現道教史總體特征與普遍規律的人物、事件等都不會過多地著墨。

地方道教史,屬于道教史中觀層面的深入探索,側重點在于地方性文化成就。它在關注地方性的前提下,對當地道教發展的歷史事件、杰出人物及其成就,進行描述與分析,得出當地道教起源與傳承的地方性背景、與當地人文地理相印證的文化特征,以及與當地社會變遷相一致的發展規律。

相對于道教通史、地方道教史,宮觀史研究則是進入微觀層面的個案性研究。微觀歷史的書寫,自然是細節越多,才越有書寫的價值,越有可讀性。研究對象既特定于某個宮觀,那么研究內容既不僅專注于在道教通史載入史冊的大人物、大事件,也專注于僅對本宮觀產生過影響的小人物、小事件;不僅關注宮觀建筑的歷史沿革,也關注殿宇樓閣的具體規制;不僅會涉及宮觀歷史文化的總體面貌,也會涉及個體的宗教理論成果、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例如,八仙宮康熙年間的住持董清奇所著的《除欲究本》,在道教史中并不為人矚目,但在八仙宮的宮觀史中它卻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歷史文化遺存。再例如,八仙宮原來有位李姓道長,因為對撿字紙工作的一絲不茍,而成為本宮觀德高望重的道俗典范,這在通史中自然不值一提。這些在通史中不被重視的人物、事件、成就等,對于宮觀史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宮觀史需要一切細節來充實,通過細致的描摹書寫,達到反映宏觀背景的效果。

關注細節,日本和西方學者在這點上比中國學者要更為用心,這是我們應當引以為鑒的。例如,日本著名的中國思想史專家蜂屋邦夫先生于1987-1988年、1992-1994年兩次在中國進行了針對道教的實地考察,其中第一次考察的報告《中國道教的現狀——道士·道協·道觀》(汲古書院1990年2月出版)一書中介紹了八仙宮,對八仙宮當時的修復情況、道觀整體設置、建筑形式、殿宇內部神像位置、廊柱楹聯匾額、信徒祭拜情況等做了詳細的記錄,還抄錄了管理制度、參觀須知、信徒拜佛歌等文字資料。最為可貴的是,作者不僅制作了八仙宮的整體平面圖,還描畫了靈官殿、八仙殿、斗姆殿、呂祖殿、邱祖殿等各個殿堂的平面圖,標明了每個殿堂的神像位置。本書分為本文冊與圖版冊,圖版冊內有八仙宮當時圖片114幅。這一切都體現出日本學者研究態度的嚴謹細致。他無疑給八仙宮留下了珍貴的材料,而宮觀自己的檔案中卻沒有這些照片和平面圖,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充分全面地注重細節,是微觀史學研究的成功途徑之一。

而口述史方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正是關注細節??梢哉f,做口述史的過程就是促使細節得到呈現的過程。因為個性化的細節,不僅能呈現出個體經歷的差異性、獨特性等特點,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有價值的追問。例如,在宮觀的碑石資料中,向在世老道長對于一個名字的追問,可能就牽扯出一段重要的回憶。

口述歷史關注的主要是口述者的私人記憶,有別于公共空間里的記載。訪談者與口述者通過一對一的談話,獲取帶有強烈私人性質的歷史記憶, “這就意味著口述歷史個人色彩更濃,個體性更突出。”王宇英:《當代中國口述史——為何與何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第25頁。而且,尤其是在關于口述者個人經歷的訪談時,提問要盡可能地細致,例如從衣食習慣、童年往事入手,以致于瑣碎的回憶都被勾起,而這時候可能恰恰便于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實踐證明,口述史方法適用于個性化的細節搜尋。

當代的口述史料收集,就是后人可讀的文字資料,而這類史料要比事后整理的作為文獻存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具有更多細節而更富多樣性,才能給后人展現更為立體的歷史樣貌。正如史學界的觀點,口述史研究更多地被運用于專門史研究,這在實踐層面具有合理的理由。宮觀史作為道教史的專門的領域,也有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實踐理由。

總之,道教史微觀領域的深入研究,體現了歷史學研究從宏大敘事到中觀探索,再到微觀觀照的一種必然趨勢。宮觀史的書寫,是在一個具體特定的空間里,盡可能顯示出其細節。宮觀史的研究,有賴于這些細節的展現,從中探尋出宮觀乃至道教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特征??谑鍪逢P注個性故事,也是對歷史從宏大敘事回落到微觀考量。這種定位表明,宮觀史研究恰與口述史方法的最佳適用范圍相契合,在研究定位上,宮觀史和口述史有著相互適應的一致之處。所以口述史方法終將成為宮觀史研究的必然選擇。

再次,史料欠缺是某些宮觀的歷史研究面臨的嚴重問題,而口述史的任務就是搶救、補充、豐富史料,使史實更為豐滿真實。

作為道教史的微觀層面,有些道觀缺乏道教通史的記載,文獻資料本就十分欠缺。而作為傳統文獻資料的官方正史,對于道教的記載已屬概略,更極少對各個宮觀有詳細記載。

宮觀史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賴方志資料,因為方志對宮觀名稱、創修時間、創修緣起等會有記載,但方志資料限于體例也很惜墨。有的方志會輯錄某些重要碑刻的原文,而有的僅僅記載碑刻名稱。

筆者也查閱過檔案資料,檔案對各宮觀的負責人有記錄,但不足以展現他們一生的復雜經歷,更不用說那些沒有資格進入檔案的普通道士,也無法查知他們在所在宮觀的具體活動及影響。這種平面化、簡歷化的人物檔案資料對于宮觀史研究也不能發揮充分的史料作用。

而只有道教宮觀自己才會有意識地專門保留道教文化傳統的歷史記憶,所以宮觀史研究所需的史料還必須從宮觀中去獲取。宮觀本來是最好的自身資料的保存處,但有些宮觀在歷史上尤其是近世經歷過自然災害的侵襲、作為一種有空間容納能力的場所在戰爭中被軍隊占據以及政治運動的沖擊等遭遇,碑刻、宮志等遭受了最直接的破壞,其嚴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是每個道觀都能完整保存這類資料。

因此,有些宮觀里仍然健在的、同時兼具較高文化修養的老道長,成為我們宮觀史研究不得不重視的史料來源。十年前就已有佛教研究者意識到,健在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僧人逐漸減少,應該盡快建立佛教口述史。李尚全:《建立中國佛教口述史的合法性與緊迫性》,《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道教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老道長近幾年年事已高,有的逐漸作古,他們的歷史記憶隨之消逝,這是令人惋惜的事實。那么,搜集和保存這些具有“活史料價值”的老道長的歷史記憶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這一點毋庸置疑。

口述史方法正是對這樣具有流逝性特征的口述史料的關切,一方面,口述史方法能通過廣泛搜集親歷者、知情者乃至他們的傳承者的口述史料,使缺失的史料得到修補充實,使簡略的史料更加豐富多彩,使已經凝固的史料更加生動具體,“使整個過程的現實感、權威性以及鮮活性得到增強。”李新博:《試論運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中華傳統武術的可行性》,《中華武術研究》2013年第3期。

另一方面,它能通過反復訪談口述者,發現或印證已經固化的文獻史料可能存在的偏差。例如,2013年筆者在榆林佳縣白云山訪談張明貴老道長,提及清朝末年佳縣在白云山興辦蠶桑試驗場的事情。張老透露,這件事情并不屬實。當時是縣政府姓嚴的官員給省上打報告,以佳縣發展經濟為由,申請修建一所培養蠶桑技術人才的學校,得到了省上批準及撥付的款項。后來認為勞而無功,并未修建學校,款項也挪作他用。沒想到省上要來驗收檢查,嚴姓官員就來白云山找當時當家張永珍道長商議,借用白云山的土地,突擊種了一些樹苗,修了一孔窯洞,作為“蠶桑試驗場”,雇了些人當作學生和老師。就這樣應付了檢查,實際上沒有辦過這個學校。而在嚴氏后人的回憶錄里卻將此事當做事實作為嚴氏的一項功績記錄下來。張道長對此頗有微詞,但是與地方主流人物相比,一個道士的說法是不會被重視的。所以,只有當道教史以及宮觀史研究中涉及口述史,才能讓作為宮觀史主體的道士發出聲音,書寫他所在宮觀乃至相關社會事件的真實的歷史。

歷史事件的背后存在大量未能載入史冊的信息,口述史能使其被挖掘出來,促使整個史料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例如,筆者就八仙宮武術傳承訪談過王廣璘居士。解放初期,王居士當時年少體弱,一次路過西安湘子廟時突然發病,被廟內一位陳姓道長救治。從此師徒結緣,陳道長不僅將自己保留的養生功法傳授給王居士,而且將全真道“利世濟人”的精神也傳承給他。陳道長臨終時囑咐王居士:“不識而傳,背過匪淺,時至不傳,必遭天譴。”前幾年,王居士審時度勢,將此功法公諸于眾,發愿使其服務于中華兒女的身心健康。在接受訪談時,他不僅講述了修習武功的親身經歷與體驗,而且還會時不時地即興表演一些套路。這為八仙宮宮觀史研究留下了鮮活的影像資料。

筆者在具體的宮觀口述實踐中,經常體會到,口述史方法不僅使研究者得到史料,實際上使研究者更深入到傳統宗教情感和宗教體驗的層面,受到深刻的精神感染。在此基礎上,研究者與口述者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工作關系,由此共同書寫的歷史才更具豐滿真實的質性特色。

簡而言之,口述史對于宮觀史研究具有時間意義、定位意義、史料意義。宮觀史研究的當代性,需要口述史這種現代史學方法的支持;宮觀史研究的微觀性,需要口述史方法對細節的搜尋;宮觀史研究的史料需求,需要口述史方法獲取史料作為補充。也就是說,研究趨勢的一致,研究定位的一致,史料需求的一致,共同決定了宮觀史研究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必然性。

二、口述史方法運用于道教宮觀史研究的可能性

首先,口述史方法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古今中外口述史的著名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歷史借鑒。

口述史源遠流長,在國內外都有著很早的起源,只是這個學科概念是現代才被提出的。我國自周朝起,歷代史官大都設有輔助人員,他們負責記載君王的言談內容與舉止行動,提供給史官作為正史記載的基本資料。漢代司馬遷為撰寫《史記》,也曾遍訪民間,聽得許多歷史見聞,經過分析篩選、思考辨別而后錄入正史。清代顧炎武的《日知錄》,也是采用了大量的口述資料而著成??梢哉f,通過口述史方法搜集資料治史治學者,代不乏人。

尤其是在方志編修方面,古人很重視口述史料,也進行了口述方法的樸素實踐。例如,宋代方志學專家羅愿認為方志編修有必要“訪故老,求遺事”,他最早在所撰地方志中專設地方文獻和口碑輯錄。方志學大家章學誠在編修《永清縣志》時,“以婦人無閫外事,而貞節孝烈錄于方志,文多雷同,觀者無所興感,則訪其見存者,安車迎至館中,俾自述其生平。其不愿至者,或走訪其家,以禮相見,引端究緒,其間悲歡情樂,殆于人心如面之不同也。前后接見五十余人,余皆詳為之傳,其文隨人更易,不復為方志公家之言。”章學誠:《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79頁。這些無疑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

在西方,著名的《荷馬史詩》《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馬可·波羅游記》以及斯諾的《西行漫記》也都是眾所周知的口述史書或作品。馬克思的《資本論》也引用了許多口述史料。

當然,以上提到的口述史方法還只是歷史上人們自發運用的一種搜集史料的手段。而前文述及的現代口述史確立,才是當代史學家的自覺選擇。當代口述史取得的豐富成果,對我們更有直接的啟發。唐納德·里奇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唐德剛著《李宗仁回憶錄》《張學良世紀傳奇》《胡適口述自傳》、馮驥才著《一百個人的十年》、王凡著《目擊歷史:關于當代中國大事偉人的口述實錄》、劉小萌著《中國知青口述史》、陳映芳著《移民上海:52個人的口述實錄》、李向平、魏揚波著《口述史研究方法》、定宜莊主編《口述史讀本》等等,無論從方法還是內容上,都能夠為各專業領域的口述史方法運用提供啟發和參考。

總之,無論是古已有之的自發經驗,還是當代史學中的自覺運用,都將成為宮觀史研究運用口述史方法的重要借鑒。有了這些廣泛的借鑒,作為當代史學研究變革性標志的口述史方法,就有了為宮觀史研究提供方法服務的可能。

其次,宗教學研究中使用口述史方法,也已有了先例,這為口述史方法運用于宗教學研究(包括道教的宮觀史研究)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宗教學研究中使用口述史方法,在基督教、佛教研究中起步較早。1967年,哈佛大學出版部出版了美國人唯慈的《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這本書是唯慈通過采訪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以及菲律賓等地的大陸籍僧侶,利用口頭訪談獲得的資料,與文獻資料相印證而書寫出來的現代中國佛教斷代史,書中討論了1900-1950年間中國大陸的佛教及僧侶情況。這是宗教學研究中對口述史方法的較早嘗試。

張健飛、楊念群于1998年開始對隱居美國洛杉磯的邢肅芝老人進行口述史訪談,于2003年出版了《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他們提到,由于“邢老的經歷所涵蓋的時空廣闊,人物眾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學及藏傳密教的部分,需要參證大量的文獻,才能達到真實的復原當時佛教活動的歷史面貌的目的”,所以他們要經過數次橫跨太平洋的聯絡,才能查證出一項細節??梢韵胂笃渲械钠D辛。他們“希望這本書能為近代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實可靠的歷史記錄。”張健飛、楊念群:《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邢肅芝[洛桑珍珠]口述,三聯書店,2003年,前言第14頁。道教宮觀史研究不僅可以參照他們的經驗,更應該學習他們的責任和精神。

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著名學者魏揚波(新加坡譯名為魏史特)是一位資深口述歷史學者,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天主教與中國文化。新加坡三一神學院亞洲基督教研究中心曾經邀請他組織過名為“集成口述歷史”的工作坊,通過搜集活生生的宣教故事,使撰寫歷史成為富有興趣和意義的事。他通過演講和組織實習,激發自信,使得“參加工作坊的人被指導一步步的經過在基督教的處境發展口述歷史策劃的過程”。[美]魏史特:《集成口述歷史:幫助基督徒講述自己的故事》,潘乃昭、劉紉馨譯,新加坡三一神學院亞洲基督教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序言第1頁。工作坊之后出版了《集成口述歷史:幫助基督徒講述自己的故事》。魏史特還于2006年出版了《拯救記憶——口述史與當代中國基督宗教研究》。這些在基督教口述史方法方面的實踐及其成果,也給道教宮觀史研究的口述工作樹立了示范。

20世紀80年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通過探訪終南山隱士,寫成《空谷幽蘭——尋訪終南山隱士》一書,曾經引發了社會上對中國隱逸文化的空前關注。這部書以白描式的文字,美國式的幽默,生動地展示了終南山隱逸文化傳統。這樣的研究成果顯然借助了口述史方法,表明其在道教文化研究中的可行性。

在道教學者中,龍飛俊以在上海浦東地區所做的田野調查、道士的口述資料為基礎,研究清末至解放初期上海浦東鄉村道士的概貌以及浦東地方的傳統信仰,寫成《上海浦東傳統鄉村社區的 “家族道士”研究》《上海龍王廟的 “太太”們——當代上海龍王廟道教地方祭祀體系調查》分別載于《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3期和2014年第3期。等論文,體現出道教學者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學術自覺,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張永宏的《尋道記——中國道文化的現代考察》,內容主要是針對中國道教現狀的田野考察和人物訪談。作者自謙地認為“記述多于考論,對于考察對象的反思也不夠深入,這不得不成為本書的一個遺憾。當然,如果能夠在‘立此存照’、‘保存文獻’等方面產生某些效果,筆者也就十分滿足了。”張永宏:《尋道記——中國道文化的現代考察》,長江出版社,2013年,第273頁。但從方法而言,“立此存照”“保存文獻”,正是作者實際上為當代道教研究做的口述史方法的探索性實驗。

以上研究事例表明,隨著宗教學術包括道教學術的發展,宗教學者們越來越重視口述史方法,并將其與自己的專業領域相結合,取得了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生動地證明了口述史方法運用于道教研究的可能性。

其三,目前存在可以提供道教宮觀史研究的口述者,這是可以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基本前提和有利條件。

“進行口述史需要很多條件,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口述者存在,提供口述者的基本人群;口述內容應該基本上可以公諸于世,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起碼可以與來訪者進行溝通交流。”梁景和、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從這些條件看,宮觀史研究運用口述史方法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由于政治的原因,以及戰亂、自然災害、社會變革,造成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的缺失和斷檔,但是這些歷史斷檔時期仍然有親臨歷史者存在,那么,這些人的口述史料無疑是最好的補充。”岳慶平:《關于口述史的五個問題》,《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宮觀史研究需要的口述者主要就是來自各宮觀的老道長,他們是宮觀在當代社會歷史變遷的親歷者或知情者。所幸的是,據了解,陜西目前解放前入道的老道長還有幾位,筆者正在逐一地向他們搜集口述史料。

最理想的訪談對象當然是歷史的親歷者,但并非唯一的選擇。面對老道長的凋謝,我們也不得不選擇較為間接的口述者。好在道教在當前社會環境中恢復正常、穩定發展了30多年,老道長們的法脈有較好的傳承,他們的弟子也可以作為訪談對象。雖然他們的記憶更為片段,但總是聊勝于無。只要抓緊時間,搜集到較為豐富的宮觀口述史料還是可能的。

從內容上說,可以公諸于世這一要求,也具備條件,這取決于道教界人士歷史敘事的意愿。唯慈在《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中也說過“超過一百名以上的僧侶都想告訴我關于他們所實踐的佛教情形。”[美]唯慈:《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包可華、阿含譯,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筆者在近年來實踐中也真切地體會到這一點。為了尋求自身在道教史中的價值,許多宮觀開始關注自身的歷史文化研究,這為學術界和道教界共同書寫歷史提供了可能。

對宮觀來說,老道長的口述是宮觀史的珍貴資料。對老道長自身來說,口述的過程有著個人生命史的意義。當有機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時候,平時缺少話語權的群體或個人,都會被調動起訴說的意愿。筆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老道長由于經歷了特殊的時代,他們對宣傳性質的媒體采訪保持著一定的戒心,存在應景式的對答。但當向他們說明,筆者的訪談是作為道教的史料保存并研究,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錄像錄音,而且表示不介意以后筆者發表相關成果時對他們真實署名。對于很多年不被關注,至今社會仍然有很多誤解的道士群體來說,稍多一點的關注,都會換來更大的感恩和回報,越普通的道士越是如此。研究者投入專注的傾聽,會有效地激發他們表達的意愿,喚起他們參與歷史敘述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甚至責任感。

道教界本身尤其是有著新時代宗教素養的年輕道士中,也有人關注口述史料的保存和研究。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袁志鴻近幾年出版的《當代道教人物》《凝眸云水》等著作,也都是利用工作之便,訪談一些老道長,為他們樹碑立傳的文字。這一方面反映采訪者對保留歷史記憶的意識自覺,也從另一面反映出被采訪者愿意參與歷史敘事的主觀愿望。

《三秦道教》2015年第1期刊發了《一位九旬老道長的人生經歷 ——漢中張元真道長口述實錄》一文,作者是張老道長的徒弟,他雖不愿留名,但這種主動開始口述實錄工作,有意識地保存老道長的人生經歷資料,是值得稱道的,這為教內口述史實踐做出了表率和示范,也為學界提供了豐富、詳實、真實、生動的研究材料。

綜上所述,在宮觀史的研究中,關注并運用口述史方法,不僅在時代需要、研究領域、史料搜集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且在史學成果借鑒、口述研究者的素養、歷史敘事的意愿等方面具備可能性。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口述史方法的科學運用,將為宮觀史乃至道教史研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增長點。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責任編輯:無 語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過教育督導活動的觀察和調研,總結分析了西安兩所民辦高職院校在四個方面(辦學定位、辦學特色、辦學信念、辦學體制)的辦學特色優勢以及存在的四個方面(治理結構、管理水平、師資隊伍、外部支持)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督導;民辦高職院校;特色優勢;存在問題

2012年10月1日,國務院《教育督導條例》頒布實施后,陜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了由公辦高職院校的院長、副院長、處長,民辦高職院校黨委書記,普通公辦本科院校的管理學教授以及6位省級督學專家組成的教育督導團,對陜西兩所民辦高職院校(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西安高等醫學??茖W校)進行了教育督導,督導內容包括學校治理結構、管理水平、辦學條件、教學及學生管理。

督導組通過聽取學校舉辦者(董事長)、行政負責人(校院長)的情況介紹,查閱相關檔案材料,參觀學校校舍、設施、設備,并分別召開董事會、行政班子和黨委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相關處室負責人座談會等了解情況,專家組將采集的情況在督導組內匯報交流,形成對學校的正式督導反饋意見,隨后召開學校領導和處室負責人參加的督導反饋會。會上首先由督導組各小組專家進行具體的專題反饋,肯定辦學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然后由省督導辦負責人宣讀正式的督導反饋意見,評價學校的辦學成績,并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最后,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總督學提出要求。每個學校的督導時間為一天半,督導活動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辦公室組織和協調。

通過這次督導,觀察到民辦高職院校辦學的一些情況,在此做一介紹和分析。

民辦高職院校的特色優勢

辦學定位決定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命運兩所民辦高職院校都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一個是以汽車修理檢測為骨干專業,形成了以汽車檢測與維修為龍頭的汽車類專業群,以機械制造為龍頭的機械制造類專業群,以汽車電子技術為龍頭的電子類專業群,以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為龍頭的土建類專業群,以營銷管理為龍頭的管理類專業群;一個是以護理和口腔為骨干專業,形成了高等護理、臨床醫學、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口腔醫學、醫學影像技術等6個醫療類專業。明確的專業定位、行業定位,使學??梢宰鰧?、做精、做深,做出品牌,做出清晰的生源市場,做出特定的合作行業、合作企業,做出穩定的就業渠道,可謂選定一個行業,舉辦一個專業,建成一所學校,成就一番事業。這兩所學校的專業定位,一個是關系百姓日常生活的汽車類專業,一個是關系民生的醫療類專業。這種明確的辦學定位,頑強的專業生命力,是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必要條件。

辦學特色決定民辦高職院校生存的狀態這兩所民辦高職院校最大的辦學特色都在于校企合作。兩所學校都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途徑,形成了“緊密合作型”、“實習合作型”、“就業合作型”、“培訓中心型”四種模式。德國奧迪公司、英國捷豹路虎公司、瑞典沃爾沃公司以及東風標致、北京現代、奇瑞、比亞迪等國內外著名汽車企業,都在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設立了培訓中心。這些國內外汽車企業在學校開辦的校企合作班實行“訂單教育”,免費為學校提供了價值數百萬元的最新款的汽車用于教學活動,加上學校對實訓設施的投入,實訓設施設備價值上億元。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在2012年被教育部、衛生部確定為卓越醫生“3+2”三年制??婆R床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單位。2012年12月,經陜西省衛生廳批準,設立非盈利性的三級附屬綜合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西安天佑醫院、陜西友誼醫院、陜西森工醫院、西安同濟醫院等都與該校簽訂了實習和就業協議,西安天佑醫院還在該校設立了獎學金。學校有醫學專業實驗室65個,設備齊全、性能先進。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大量性能先進的汽車實習實訓設施讓人如同進入汽車車間;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提出的“在病房上課,在教室看病”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傊?,強化實訓、強化動手、強化與企業用人單位教學合作和就業合作,使得這類學校煥發了辦學活力,進口順,教學實,出口暢。

辦學信念決定民辦高職院校成長的能力兩所學校都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當時都是做培訓,一個是摩托車修理培訓學校,一個是護士培訓學校,都是租賃別人的教室或場地。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的舉辦者李瑞明,現年46歲,當年是摩托車修理師,1987年從事摩托車培訓工作,2004年學校升格為汽車科技職業學院,目前在校生近萬人,校園面積300余畝,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舉辦者李健唐,現年71歲,當年是醫院放射科醫生,1984年從事護士培訓工作,2008年學校升格為高等醫學??茖W校,目前在校生近萬人,校園面積500余畝(加上附屬醫院共720余畝),建筑面積13.5萬平米。

辦學體制決定民辦高職院校辦學的活力民辦學校有活力,活力來自于動力,動力來自于責權利的完全統一。責權利的完全統一使得責任清晰,決策主體清晰,利益清晰。責權利有機結合于舉辦者身上,學校主辦者是聲譽、剩余利益、剩余責任的最終承擔者,從而形成了極高的辦事效率。有人拍板、有人承擔責任。民辦學校決策權集中,不會推諉責任,不會拖泥帶水,沒有過多的形式流程??傊?,民辦高職院校在管理上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實,辦法活,效率高,生命力強。

民辦高職院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治理結構問題民辦高校在發展初期基本上都是實行一人負責制,這也是早期創業成功以及工作高效的重要因素。創業期,工作人員少,學生人數少,辦學規模小,集中領導效率最高。當民辦學校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仍實行家長制管理就難以適應學校發展的現實了。尤其是民辦學校不只是一個私人組織,它提供的是一種社會服務,涉及人才的培養,影響產業、影響社會、影響家庭、影響學生的前途和命運,即學校具有很強的外部效應和遠期效應。針對這種情況,根據國家要求,2007年,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向17所民辦高校選派了黨委書記兼督導專員。隨著民辦高校規模的擴大,多數民辦高校建立了履行決策職能的董事會、履行日常管理職能的行政班子以及發揮保證監督職能的黨委“三駕馬車”的學校治理結構。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聘請剛退休的國家示范職業技術學院的前院長擔任常務院長(學校舉辦者擔任院長),負責學院日常管理,有職有權,具有5萬元以下的財務簽字權,學院內部管理井井有條,教學管理規范有序。學校舉辦者則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發展戰略以及外部關系的協調上。三套機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運作協調,院系兩級管理也順暢運行。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的主辦者也聘請了西安交大附屬醫院的專家擔任校長,但主要是負責教學,日常工作還是由擔任董事長的學校舉辦者直接管理。形式上的三套機構,事實上是一套機構,董事會、校委會以及黨委一起開會,合署辦公,決策、執行、監督沒有形成分工,還是以學校舉辦者為核心的一套機構,兩權未作分離,學校主辦者親力親為,決策集中,未能形成有效的權責分工體系。

管理水平問題組織規模小時,可以直接管理,組織規模大了以后,個人精力不夠,需要尋找代理人,尋找幫手,需要借力,需要分工,需要協作,需要建立“崗位、責任、權力、績效、利益”有機結合的管理機制,需要科學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工作,從事管理的人員構成職業性群體。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學生管理的方法和制度,并且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如對各級各類學生管理人員的職位說明書及績效考核方法,活躍的學生社團,在學生中產生重大影響的“西汽大講堂”、“中國傳統道德”課程等,學生在國際、國內汽車設計比賽中也獲得不俗成績。學校由此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督察問責制、安全監控體系以及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制度。而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的內部管理則相對薄弱,包括日常行政管理及教學管理,責權利體系不是很清晰,也許與現有學校治理未形成合理結構有關。責權利體系不夠完善,存在“一實多虛”的現象,即學校主辦者權責很實,而其他管理人員包括各級管理人員的權責虛化,從而出現管理人才缺乏,日常管理、細節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當然,這所學校的舉辦者是一個實干家。但整體來看,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不夠,基本上是靠老經驗、靠感覺來管理。

師資隊伍問題兩所學校師資隊伍都存在共同的問題,即教師年齡結構成“啞鈴型”結構,60歲以上退休的老教師和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主體,36~45歲年齡段的教師基本上處于斷層狀態。西安是我國的高校大省,因而聘請各種兼職教師講課比較容易,聘請退休的老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也不難。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因此到民辦高校做教師也成為部分年輕人的一種選擇。但中堅師資短缺成為師資結構的硬傷。骨干教師的缺乏是影響師資隊伍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影響民辦高校對教師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身份問題和國民待遇問題。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一個過程,但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學校提供機會進行培訓開發,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機會和支持,同時,也需要引進一些年富力強的教師進行傳幫帶。僅僅靠兼職教師,無法保證民辦高校塑造核心教學能力和核心研發能力,民辦高校同樣需要“組織雙元能力”的支持,即如馬奇(March J G)所說的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探索與“搜尋、變化、實驗、發現”等活動有關,而利用則與“提煉、效率、選擇、實施”等活動相聯系。對高校而言,一個是科學研究能力(探索能力),一個是教學能力(利用能力)。西安醫學高等??茖W校的舉辦人重視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實用性課題研究,以便為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這種導向是難能可貴的。

外部支持問題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高校(國辦、省辦、市辦)不同。公辦高校有靠山、有支持、有管理、有約束、有資金來源,有各種正式渠道和各種正式聯系的社會網絡,組織化程度更高,規則更正式。而民辦高校更多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規則具有非正式性,各種問題的解決主要靠自己,而且多受到非公平待遇,學校難以享受公辦高校待遇,教師難以享受公辦高校教師的待遇(與公辦相比),學生就業也難以享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2012年2月,陜西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見》,其中一條是設立專項資金,政府每年拿出3億專項資金,連續5年對陜西省民辦高等教育進行扶持,但在落實上卻難以協調。外部支持網絡的缺失,導致民辦學校失去了同行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激勵的機會,也使民辦高校處于相對的“孤島”上,如學校管理的交流、行業組織的教師培訓等都受到制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民辦高校外部的組織化、網絡化程度較低。這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需要主管部門進行協調和組織,出臺相關政策,使民辦高校融入社會大網絡之中,不要被邊緣化、孤島化。融入網絡,就是要讓民辦高校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與社會共同進步,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做出自己獨到的貢獻。

總之,陜西省首次對民辦高職院校進行督導,學校是歡迎的,尤其是通過督導給學校指出問題,提出建議,提供相關信息,進行相應的指導,同時聽取民辦高職院校的意見,這種發展性督導,對于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是大有助益的。

參考文獻:

[1]沈鯨.雙元組織能力的研究綜述、評析與展望[J].中國科技論壇,2011(7):114.

[2]錢一呈.外國教育督導與評價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49.

[3]李金來,等.民辦高職院校教學督導的深化與創新問題[J].成功(教育),2011(20).

(責任編輯:王恒)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圖書館價值;信息資源;價值創造

摘要: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要發揮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必須調整圖書館組織結構,合理規劃與整合館藏信息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

本文系2012年廣東藥學院人文思政研究專項課題項目“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研究”(項目編號:RWSZ201224)的研究成果之一。[FQ)]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信息用戶已越來越少地利用圖書館,[1]使圖書館作為傳統的信息資源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圖書館需要不斷提升自己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調整圖書館組織結構、合理規劃與整合館藏信息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提升服務理念,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

1信息資源價值與圖書館價值

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是一個以信息資源為基礎的價值行為的過程。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是通過信息機制以信息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完成的,信息資源的價值就在于通過信息功能的發揮,從而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2]。

圖書館的價值通過館藏信息資源的價值體現出來。圖書館收藏、整理、發掘信息資源,目的就是促使館藏信息資源在社會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由此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重要價值

信息資源是圖書館存在和向用戶提供服務的物質基礎,具有多方面滿足人類需求的客觀性。當信息資源的客觀價值屬性與用戶的各種不同需求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不同的價值含義;當信息資源尚未與用戶的需求發生聯系時,其價值只是潛藏在客體內部,不依賴用戶的需求而客觀存在;[3]當信息資源作用于主體信息能力時,其價值便體現出來,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因此,信息資源在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活動中體現其真正價值,并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圖書館是信息資源的存貯場所和服務基地。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必須在調整圖書館組織結構、合理規劃與整合館藏信息資源條件下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和提升圖書館自主創新能力,依靠圖書館員的知識勞動才能實現,在館員付出知識勞動之前,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只是一種潛在價值。圖書館員的知識勞動是創造性地將信息資源的重要價值向信息用戶轉移的過程。

3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

31調整圖書館組織結構

調整圖書館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及其權責關系,目的在于更好地開發館藏信息資源的重要價值,以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對圖書館原來的組織結構形式和工作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工作流程,建立圖書館各部門之間的良好工作關系,共同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這一終極目標;業務流程的改變帶來了權責關系的變化,明晰的權責關系更有利于館員對信息資源價值的開發。由于當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知識創新的日益重要以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圖書館必須定期審視和調整組織結構及其功能,才能在新的信息環境下不斷挖掘館藏信息資源價值,實現信息資源價值創造。圖書館在審視和調整組織結構過程中,還必須考慮相關影響因素,比如組織結構的合理性、集權與分權的界定及其比例、整體組織架構對信息資源價值創造的適用性等。圖書館要深化服務內容,滿足讀者日益多變且具有個性化的信息需求,還可考慮成立跨部門或跨職能的工作小組,[4]由圖書館內具有各方面專長的館員組成,可以針對特定的需求、特定的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個性化定制。這樣的工作組由于是根據項目需要組織的,任務清楚,目的明確,各方面有專長的人才都是有備而來的,相互溝通與融合較好,能把自己的工作同圖書館整體工作聯系起來,為攻克難關、解決問題獻計獻策,有利于工作組順利完成任務。圖書館還可根據需要,在固定的組織結構基礎上,保持相對的獨立服務管理,可隨時進行靈活的組合排列,提高工作能力。

32合理規劃館藏信息資源

合理規劃館藏信息資源是指根據圖書館的性質、職能及服務目標等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規劃。合理規劃館藏信息資源的目的是深入揭示館藏信息資源,充分顯示館藏信息資源的重要價值,使館藏資源得到有效增值,使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能得到長足發展。圖書館合理規劃信息資源,既要對現有信息資源的維護、更新和集成進行規劃,又要對信息資源的配置、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共享等進行規劃;既要通過規劃調動圖書館的人力、財力和技術力量以適應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又要通過規劃突出在既定環境下各種資源的增值優勢[1]。比如高校圖書館可根據學校的性質、辦學規模、學科設置、科研方向以及館藏文獻特色、服務目標等,合理規劃文獻資源采購、加工、組織、知識重構和信息服務等工作,使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有的放矢,真正發揮館藏信息資源的重要價值。另外,還可以考慮館際間的資源共享,以廣州大學城為例,大學城共有10所高校,但圖書館的資源配置卻各自為政。例如在電子資源方面,大多數圖書館配置了Elsevier SD、Springer-Link、Wiley-Blackwell Inter Science等數據庫,而一些重要的數據庫卻沒有配置或配置較少,如Oxfod Journals Collection、Taylor and Francis Online、AGU等尚未配置。這就造成一些資源重復而另一些資源緊缺。如果大學城各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能從資源共享的角度考慮的話,就必須首先做好資源的整體規劃,確立發展目標,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統籌安排,盡可能滿足用戶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把握資源合作建設的方向,逐步實現用戶的需求[5]。

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不僅取決于圖書館擁有或控制的信息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還取決于圖書館對信息資源的科學規劃能力??梢哉f,圖書館將信息資源與規劃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的源泉。

33創新服務模式

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的主體,應當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變化,創新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模式使圖書館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由傳統的文獻服務轉變為知識服務。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應該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構建圖書館與用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打破傳統的圖書館“坐等讀者”的陳舊觀念,在圖書館日常業務聯系環節中,充分考慮和尊重讀者的需求,一切服務以讀者為中心,滿足讀者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各種需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實際需要及時調整服務的方式、方法,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6]。

建立圖書館與用戶的雙向交流模式,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及時性和針對性,開拓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空間。利用Web20技術,建立圖書館與用戶的雙向信息交流平臺,開辟圖書館與用戶的信息合作空間,改變以往圖書館信息發布和用戶信息反饋不對稱的局面。在館藏信息資源服務中,適當地融入Blog、Tag和RSS技術,使館員與用戶可以進行即時溝通,使圖書館及時獲取用戶的反饋信息,便于圖書館進一步開發館藏信息資源的價值。

建立網絡級發現服務。網絡級發現服務是指對來自異構資源的海量元數據及對象數據通過抽取、映射、收割、導入等手段進行收集,經過歸并后映射到一個標準的表達式進行聚合,形成統一的元數據索引,通過搜索引擎向終端用戶提供檢索和服務。圖書館通過建立網絡級發現服務,把館藏信息資源整合進用戶工作流,大幅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進而加快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進程。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傳統參考咨詢、圖書借閱、簡單信息檢索等功能將逐步被拋棄,未來的服務模式如:移動服務、云服務、研究數據服務、出版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虛擬參考咨詢服務等將會愈來愈受到重視[7],圖書館必須制定服務創新規劃,轉變服務模式,探索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新模式。

34提升圖書館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指圖書館為提升自身地位和增強本身市場競爭力,在原有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整合、技術開發和管理模式創新,產生新知識、新產品和新技術等成果。[8]提升圖書館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創新人員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和數字化管理技術。創新人員管理制度是指在圖書館實行崗位選拔機制和聘任制,以便建立一支專業知識雄厚、技術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使各類館員能在不同的崗位上施展才華;創新薪酬分配制度是指建立以館員的價值和產出為主要依據的分配激勵制度,以便挖掘館員創新潛力,推動館員創新、創業;創新數字化管理技術是指將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到圖書館的業務工作中,從而提高圖書館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在圖書館自主創新過程中,館員的技術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知識組織能力等都得到鍛煉和提高。館員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圖書館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圖書館自主創新過程中,知識組織能力起著關鍵作用,其核心是把技術資源有機地融入到信息資源的組織活動中,以實現信息資源效益最大化。在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過程中,圖書館必須開發和運用館員的知識組織能力,促進各種資源的積累、協調、互動與組合,不斷提高圖書館的自主創新水平。

4結語

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是信息時代各類型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圖書館實現業務創新的關鍵之一。通過合理規劃和整合館藏信息資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借助創新服務模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和加快圖書館對信息資源價值的創造。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使凝結在信息資源中的勞動價值得以實現,并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書館信息資源價值創造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圖書館必須及時掌握和運用最新的信息技術,調整組織結構及其職責,合理規劃與整合館藏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

參考文獻:

[1][ZK(#]趙珊珊圖書館基于信息資源的價值創造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1(9):5-8

[2]楊文祥信息資源價值論:信息文明的價值思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

[3]譚晶,周全喜信息資源價值轉化的辯證分析[J]情報雜志,2004(11):62-63

[4]孫曉明,張愛臣知識服務與圖書館組織結構變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1):45-47

[5]李振華數字信息環境下大學城圖書館電子資源合作建設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6):33-38

[6]戴麗創新服務理念,延伸服務內涵——以南京圖書館延伸服務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2(12):47-49

[7]孔青青2011年國外圖書館服務研究進展[J]圖書館建設,2012(11):53-57

[8]劉瑜當代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的若干模式[J]圖書館雜志,2010(3):38-41[ZK)]

(編校:崔萌)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網絡化時代,而Internet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網絡,涵蓋了非常豐富的醫學信息資源。該文在闡述醫學信息資源檢索的重要性基礎上,結合筆者經驗對國際國內不同醫學資源進行研究比較,并探討一些解決醫學信息資源查找利用困難的方法。

關鍵詞:醫學信息資源檢索;Internet

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已邁入信息化時代,醫療信息化代表著未來醫學發展趨勢。同時,醫療信息化也是醫療活動必不可少的支撐和手段。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和廣大醫學科研人員掌握一定的醫學信息管理知識在醫療信息化的大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學習并掌握醫學信息檢索知識是廣大醫務工作者構建醫學信息管理知識體系,提高信息素養教育的基礎。信息素養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適用于各個學科領域,特別是在新知識新技術發展迅速的醫學領域。熟練掌握醫學信息檢索技能,有利于提高醫療工作效率以及加快醫學領域科技創新,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1醫學文獻檢索對醫務工作者的特殊意義

醫學信息文獻是反映當前醫學科技研究的新成果和科技創新的媒介,是傳播和交流醫學信息的載體和依據[1]。醫務工作者需要通過醫學文獻檢索找到所需資料,對掌握醫學科技的前沿信息,提升自身的醫術水平大有幫助。

1.1通過醫學文獻檢索,提升醫術水平

醫療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精神,需要洞悉醫學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通過醫學信息文獻檢索,掌握醫學科技的前沿信息,對提升自身的醫技水平和探究人類生命科學的奧秘有著特殊的意義。通過醫學文獻檢索,及時地更新知識,掌握醫療新技術和新方法,與時俱進地增進自身的信息素養,才能更好地成為一個醫術精湛的優秀醫師。

1.2 醫學科研選題的需要

醫學科研選題是否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知曉學科領域的最新信息是基礎。醫學科研選題要避免與他人重復,篩選出有價值、有創新的課題,少不了醫學信息檢索工具的幫助。

1.3 科研成果的主論依據

醫務工作者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為論文時,通過檢索與課題有關的醫學文獻,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源,再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去粗取精、對比立論,才能更好的凸顯論文的論點及創新點。

1.4 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需要

當前,我國各大綜合性或??漆t院都有培訓基層醫師、接受進修醫師、帶醫學生臨床見習的教學任務。能夠完成這些教學工作的醫師必須具有豐富廣博的醫學學科知識。醫學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只有通過醫學文獻的檢索,更廣泛地學習相關學科的新技術、新知識,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完成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做一名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導師。

2 醫學信息檢索的基本知識

1) 醫學信息檢索的基本概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發展的需要,醫學信息檢索是指醫學信息的有序化識別和查找的過程,即人們根據醫學信息需求,采取科學的檢索方法,應用專門的檢索工具,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準確地獲取所需醫學信息的過程。

2) 醫學信息檢索系統:是為達到特定的醫學信息交流目的而建立的一種能夠向用戶提供醫學信息服務的有序化的信息資源集合體。醫學信息檢索系統一般由下列要素構成:醫學信息資源、設備、方法與策略、人。方法與策略包括檢索語言、標引方法、信息的組織與管理方法、信息的檢索策略與技巧等;人是醫學檢索系統的能動因素,隨著社會網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具有自主檢索能力的最終用戶將在醫學信息檢索系統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 醫學信息檢索工具:信息檢索工具是將大量分散無序的信息經過搜集、加工和整理,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方法進行組織和系統排列,用以存儲和查找信息的工具。主要由使用說明、正文(或數據庫)、輔助索引和附錄4個部分組成。常用的檢索工具有如下類型:手工檢索工具、機械檢索工具、計算機檢索工具、網絡信息檢索工具。

3 Internet網絡信息資源檢索

現在Internet網信息資源檢索已經成為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實現醫學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由于Internet是一個全球分布式網絡上,信息分別存儲在各國的主機、服務器上,信息的分散性給檢索信息帶來了困難。網上信息數量非常龐大,每天的信息流量達萬億比特,用戶面對成千上萬個鏈接點信息量,想要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是很困難的。特別是醫學信息資源儲存的各個網站性質不同,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不同,而且相互交錯,檢索利用的難度非常高[2]。網絡醫學信息檢索方式智能化檢索功能不強,例如,只能檢索到含有用戶指定的關鍵詞的文件,無法檢索出主題上密切相關,但并沒有包含這些關鍵詞的文件。要解決醫學信息資源查找和利用困難這個問題,有下面多種方法可供我們研究。

3.1 專業搜索引擎

當前,最主要且最常用的網絡信息檢索工具是基于超文本的搜索引擎。它具有信息檢索服務的開放性、超文本的多鏈接性和操作簡易性的特點。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新浪等;另一類是專業搜索引擎,即針對某個專門領域或主題采取自動或人工方式進行資源搜集,整理而成的搜索引擎?,F代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而通用搜索引擎沒有針對醫學專業人士需求進行優化,因此檢索結果很難滿足這類醫學用戶的查詢需求。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把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檢索技術、醫學信息組織管理的有關理論和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出了專門用于搜索網絡醫學信息資源的醫學各學科專業搜索引擎。如心臟科: CardioGuide,URL: http://www.cardioguide.com;牙科: DentalGuide,URL: http://www.dentalgate.com等 [3]。

3.2 在線醫學期刊雜志

許多的醫學期刊雜志都有電子版供醫學專業人士使用。如創新醫學網,網址http://www.yixue360.com,能提供《中國社區醫師》、《醫學信息》、《吉林醫學》等雜志的論文閱讀。還有一些常見醫學英文期刊雜志網址,如期刊名稱Nature Medicine,網絡版地址: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14/n5/index.html#af;期刊名稱:NEJM,網絡版地址:http://content.nejm.org/ 。還有MD Anderson網站,網址http://www.mdanderson.org,匯集了海量的生物學、醫學類期刊供用戶查閱使用。

3.3 專業醫學圖庫

Internet網為醫學信息用戶提供種類豐富,逼真實用的醫學專業圖片,有實體圖、模型圖、解剖圖、多譜分類圖、光學顯微鏡圖等,它們對醫學教育和醫療診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可在Internet網上搜索血液學圖譜、解剖學圖譜等。

3.4 在線醫學字典

Internet 上有多種醫學字典,如:英漢醫學詞典,網址http://www.esaurus.org/,它收錄了數以萬計的醫學術語英語單詞、詞組,并有準確、規范的中文解釋, 是醫學從業人員必備的專業工具書。還有medical dictionary online,網址http://www.online-medical-dictionary.org/,它是涵蓋醫學術語及縮略語、藥學、護理、醫療設備、健康狀況等的在線醫學辭典。

3.5 醫學學術交流活動

醫藥衛生學科是新知識、新技術頻出的領域,通過交流溝通信息,能夠了解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加快知識更新和學術創新。為了適應當前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促進醫師隊伍職業素養和醫術水平的提高,加速推動醫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醫技人員學術交流及外派進修制度。通過學術交流能更好的結合本職工作來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高素質創新型的醫學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醫務從業人員在TechExpo網站上可查找有關醫學專業技術會議的安排來選擇參會,網址URL: http://www.techexpo.com。

3.6 國內外常用的醫學檢索數據庫

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網址http://www.sinomed.ac.cn/,2004年起可以通過網絡檢索所需文獻。

2)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網址http://www.nstl.gov.cn/,它收藏了涵蓋理工農醫4個領域的科技文獻信息,提供中外文期刊、學位論文、標準等各類文獻的免費檢索和網上全文傳送服務,學科覆蓋面廣,數據量大,可供檢索的二次文獻數據量已近5000萬條,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體系。

3)萬方醫學網:萬方醫學網是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內醫學權威機構、醫學期刊編輯部、權威醫學專家推出的,面向廣大醫院、醫學院校、科研機構及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醫學信息整合服務、醫學知識鏈接全開放平臺。為用戶提供期刊雜志、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科技成果等信息檢索功能,并提供在線支持服務。中文網址:http:// www.wanfangdata.com.cn;英文網址:http:// www.wanfangdata.com ,可通過因特網訪問或通過大學圖書館鏡像站點登錄。

4)同方中國學位、會議、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網址http://www.cnki.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5)重慶維普數據庫:網址:http://www.cqvip.com。 它是維普資訊公司推出的一個功能強大的中文科技期刊檢索系統。

6)Ovid 數據庫:網址:http://ovidsp.ovid.com。Ovid 數據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

7)Medline與PubMedline:網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Medline,是國際權威的生物醫學文獻書目型數據庫。

8)Biomed Central(BMC):網址 http://www.highwire.org,提供網上即時免費查閱經過同行評議的生物醫學研究資料。

3.7醫學軟件APP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移動終端應用APP作為新的開拓渠道,正逐漸嶄露頭角。APP是針對手機這種移動連接到互聯網的業務或者無線網卡業務而開發的應用程序服務,將APP運用于移動教學已成為趨勢。如“醫學移動課堂APP”是由醫學教育網研發的一款移動學習手機應用軟件,覆蓋醫學領域的全部課程,包括醫師資格、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藥師、護士資格、檢驗師等課程。我們可以利用醫學軟件APP隨時隨地檢索學習感興趣的醫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張卡琳. 醫學期刊編輯文獻檢索基本技能的培養[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

[2]王升東. 醫學信息資源利用中在的問題及對策[J]. 醫學情報工作,2011.

[3] http://bbs.iiyi.com/thread-1303696-1.html.

藥學信息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數據正在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構建以天空地大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對于建設數字中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搶占全球農業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圍繞農業農村部提出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任務,從農業信息技術學科出發,首先給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的科學內涵,闡述了其與傳統數字農業的異同點,理清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在資源調查、生產調度、災害監測、市場預警、決策服務的五大核心功能;其次,重點闡述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關鍵任務,即一個觀測體系(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四個數字化(農業資源權屬、生產過程、災害監測和市場預警)、一個管理平臺(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然后,明確提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在標準規范研制、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系統集成與平臺開發三方面的科技創新重點任務;最后,針對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從規劃設計、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多方參與、應用領域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天空地一體化;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監測;預警;決策

吳文斌, 史  云, 周清波, 楊  鵬, 劉海啟, 王  飛, 劉  佳, 王利民, 張保輝.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框架設計與構建建議[J]. 智慧農業, 2019, 1(2): 64-72.

Wu W, Shi Y, Zhou Q, Yang P, Liu H, Wang F, Liu J, Wang L, Zhang B. Framework and recomme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system[J]. Smart Agriculture, 2019, 1(2): 64-7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  引言

自“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來,全球數字信息化迅猛發展,數據爆發增長、海量聚集,目前進入了新的大數據發展階段[1]。世界各國將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部署。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抓住數字革命的機遇,紛紛出臺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農業技術戰略”和“農業發展4.0框架”,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整個農業生產活動和經濟環境,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發展,激活數字農業經濟,迅速成為數字農業強國[2-4]。

我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科技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發展目標,做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戰略部署。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要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字農業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國數字農業在信息獲取技術研發[5]、5S技術應用[6]、精準農業發展和數字農業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7,8]。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再次提出,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上述多個政策和意見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國家對發展數字農業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提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新概念和新術語。從農業信息技術角度如何科學理解天空地數字農業的內涵?如何界定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功能?如何把握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重點任務?這些都是系統框架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關鍵問題。

2  天空地數字農業的科學內涵

天空地數字農業是現代空間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具體而言,是利用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建立天空地數字農業觀測系統,實時獲取農業資源要素、生產過程、市場和決策管理等數據,建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分析與決策系統,優化配置農業資源要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打造新型的農業生產和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國家農業治理現代化水平。

從上述可以看出,天空地數字農業和傳統的數字農業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天空地是關鍵技術手段,旨在利用航天遙感覆蓋區域廣、空間連續,航空遙感觀測精度高、時間連續,以及地面物聯網實時觀測、信息真實的聯合優勢,建立航天衛星遙感為主,航空遙感輔助應急、地面真實值的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系統,克服單一傳感器、單一平臺觀測的局限性,實現農業信息的高精度、多尺度、立體化、時空連續獲取[9];數字農業是作用對象和服務目標,其核心是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平臺,推進農業資源要素及權屬數字化,加強農業生產過程監測、災害動態監測和市場監測預警,指導農業綠色發展,服務全球農業合作,實現天空地數字農業跨越式發展。

3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目標和核心功能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以數字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主線,推動天空地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科學管理農業資源、指導農業生產、服務農業決策。具體而言,一是數字產業化,推進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農業新發展;二是產業數字化,利用天空地等新技術對農業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圍繞上述目標,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主要包括“農業資源調查、生產過程調度、災害監測評估、市場監測預警、管理決策服務”等核心功能,實現對農業全要素、全領域、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增強我國農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服務于數字中國建設、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

3.1  農業資源調查

針對我國農業資源家底不清、權屬不明的關鍵問題,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全資源要素的采集、處理與認知技術體系,全面提升農業資源現狀及其動態變化調查的能力,進行農業資源身份證管理,完善農業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農業資源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益歸屬關系,為優化資源配置提供基礎依據。

3.2  生產過程調度

瞄準農業生產全過程調度的迫切需求,進行天空地數字技術手段與農業各產業的深度融合,建立開放兼容、穩定成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動態監測技術體系,開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其生產環境的動態監測,全面掌握農業生產狀況并進行科學精準調度。

3.3  災害監測評估

圍繞農業旱澇、低溫凍害、臺風風雹、草原火災等非生物災害,農作物病蟲草鼠害、草原鼠蟲等生物災害的監測和防御目標,建立災害信息快速獲取、災情動態解析和災損定量評估的技術體系,創建重大農業自然災害監測和應急服務系統,開展國家和區域尺度的農業自然災害監測業務化應用和信息服務。

3.4  市場監測預警

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農產品生產、消費、價格、進出口、成本收益、庫存等數據獲取技術,研制符合國情農情的農產品監測預警模型系統,強化市場監測預警規范性和科學性,增強管理者對農產品市場調控的主動權,提升市場主體應對市場變化的掌控權。

3.5  管理決策服務

圍繞提高農業生產決策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和質量的目標,構建以大數據支撐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在國家、省級或縣級層面進行農情監測、工程監管和信息服務,實現農業宏觀決策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同時,在微觀層面為多元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精準化的農業數字信息服務,如農業氣象、精準植保、土地托管等,推進數字技術的普及化。

4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關鍵任務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是一項事關農業發展全局的復雜系統工程,迫切需要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推進農業資源權屬、生產過程、災害監測和市場預警的數字化,建設覆蓋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提升農業全要素、全領域、全過程的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推進國家農業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新型數字農業經濟。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其關鍵任務包括:1個觀測體系、4個數字化和1個管理平臺。此外,還包括科技創新和人才等兩個核心支撐。

4.1  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

整合國內外在軌衛星資源,以及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衛星,改進現有在軌衛星的農業協同組網觀測能力;進行新型農業專屬衛星星座建設,圍繞數字農業應用的譜段、時間和空間分辨率特定需求,新建光學和微波相結合、多光譜和高光譜相結合、幾何信息與譜段信息相結合、高中低分辨率相銜接的農業遙感衛星星座,建成全覆蓋、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的新型農業遙感觀測系統[10]。

整合現有多尺度航空遙感數據共享聯網,建立統一規劃、區域分工協作的農業航空觀測網絡,加強特定的農業航空定位、成像、載荷集成、軟件系統建設,實現米級、亞米級航空影像覆蓋全國;推進無人機平臺和移動車載平臺的聯合定位、交互通信、穩定傳輸和聯動控制,開展農業無人機地面抽樣樣方信息快速精準采集,彌補衛星遙感觀測能力的不足,服務支撐農業高精度調查和重大農業工程監管;開展面向重大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無人機應急監測,推進影像獲取、遠程傳輸、快速處理和移動會商等空地一體化聯合監測和指揮,提高區域突發重大災害高精度觀測和快速應急響應能力。

升級完善大田種植、設施園藝傳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整合農業遙感地面監測網點縣和地面農情信息監測體系,以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熱帶作物為重點,建立一體設計、統一調度的地面物聯網觀測網絡,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的面積、勢情、墑情、災情、病情、品質、養分、產量的長期觀測[11-13];優化完善主要牧區畜禽養殖物聯網建設,推進草地生態環境、產草量、放牧承載力觀測,實施圈養畜禽及放牧家畜關鍵環境生態、生理與生長信息動態采集;優化內陸水產物聯網建設,進行水產養殖環境、生長生態指標的動態監測和調控,健全完善全國主要漁場和漁港物聯網建設,實現海洋漁業資源時空變化監測。

4.2  農業資源和權屬調查

構建農業資源要素和資源權屬數字編碼體

系[14],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要素數字化采集、核查和監管平臺,利用國產和國外中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全覆蓋,分區域組織實施全國耕地、農作物、草原、漁業水域等農業資源基礎底圖建設,建設全國農業資源要素數據中心,進行農業資源要素身份證管理;建立健全天空地同步觀測網絡和移動采集系統,實施重要農業資源要素的每五年定期調查和動態更新,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管、監測和評價。

利用天空地一體化技術手段,實施農民、集體和國有農場土地、草原、水產養殖水域的確權登記頒證,建設基于地塊和承包養殖水域的資源權屬和用途數字化底圖,建設全國農業資源權屬數據中心;建立農業資源權屬數字化管理平臺,推進農業資源權屬、用途變化的快速核查和定期更新。

同時,定期開展全球、主要貿易國耕地和后備耕地資源調查,加強全球海洋漁場環境、重要漁業資源時空分布與變化監測,為國際農業貿易合作、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提供信息支撐。

4.3  農業生產過程監測

針對我國獨特的復雜地形與作物混雜種植結構特點,開展全國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勢情、墑情、災情、病情、品質和產量、輪休耕等實時監測,進行設施園藝作物生理、生長及環境生態指標動態監測,快速掌握農作物生產動態變化[15-18]。

進行畜牧業數字化改造,建設畜禽養殖環境監測和養殖個體體征智能監測系統,研發數據科學驅動的動物生長模擬模型,提升畜禽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和輔助決策能力;開展電子識別、精準上料、自動飲水、產品收集、分等分級、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集成應用;精準監測畜禽養殖投入品和產出品數量,實現畜禽養殖數字化管理;進行畜禽糞便及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重大動物流行疫情的動態監測與預警,提升重大動物疫病疾病防控能力;開展擠奶、飼喂、清理等養殖機器人示范應用,推動養殖模式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19]。

建設數字漁業,推廣應用水體環境實時監控、自動增氧、餌料自動精準投喂、水產養殖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技術裝備,研發智慧漁船、水產健康養殖、魚類資源變化預測系統,進行漁業生產智慧化管理;綜合水文環境立體監測預警、漁場漁情和船位實時監控、海上漁撈和漁獲物信息采集、漁船物資消耗動態管理等系統,建立“捕撈漁船—物流漁船—陸上基地”的一體化信息化管理綜合平臺,打通漁業產、供、銷產業鏈,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互動。

同時,開展我國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農業生產監測,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服務我國“一帶一路”倡議。

4.4  農業重大災害監測評估

開展農業非生物災害監測與評估,重點對干旱、洪澇、低溫凍害、臺風、風暴潮、草原火災等進行實時監測,評估災害發生、災情動態和受損情況;進行農業生物災害監測與評估,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害、草原鼠病蟲害、漁業赤潮、藍藻、滸苔發生時間、地點、強度,定量評估災害風險和災害損失。

挖掘整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歷史數據,加強分析研判和預警,強化實時監測,研發農作物災害遙感監測快速評估技術,實現對農作物災害遙感監測的快速響應。以我國周邊國家和區域為重點,周期性開展草原蟲災和火災監測和預警,動態掌握周邊國家草原災情發生、發展態勢,定量評估對我國草原生產狀況的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4.5  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

以重點品種生產、國際貿易、成本收益等全產業鏈數據的采集、分析、發布服務為主線,建設“一網打盡”式的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實現對各類農產品數據多維度展現和大數據專業分析;定期發布農產品市場價格日度監測、供需月度監測、供需平衡表、中長期農業展望等信息服務產品,提供信息發布、大盤分析、大數據在線、標準查詢等服務,發揮數據信息引導市場、指導生產、銜接產銷、服務決策的重要作用。

實現農業主要投入品可追溯,建設農業投入品監管信息平臺,加強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獸(漁)藥等農業投入品信息動態采集、分析和監控,開展大數據在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審批管理、監督檢查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全流程各環節的應用,實現投入品數字化智慧監管;進行農產品生產全過程追溯,推進與“三品一標”系統、特別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統及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建立質量追溯、執法監管、檢驗檢測、疫病蟲害防控等數據共享機制,探索與大型銷售終端企業合作的信息對接機制,實現生產、收購、貯藏、運輸等環節的全程信息共享和追溯管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數據平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監測預警,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定點監測評估。

4.6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

建立農業數據標準,統籌國內國際農業數字化信息資源,進行農業歷史存檔資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整合天空地觀測數據、氣象數據、土壤數據、環境數據、政務信息等多源數據,建設國家農業大數據。

構建技術先進、系統開放、國家、省、縣三級系統組成的現代農業Windows——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20],開發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漁政、農業機械、監督管理、政務服務、政務管理、農村經營管理、科教生態、國際合作、應急管理等業務板塊,提供資源調查、生產調度、災害監測、市場預警、政策評估、輿情分析等專題服務,構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輔助決策系統,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開展農業數字化信息服務,進行屬地化的種植、放牧、養殖捕撈服務支撐系統建設,開展面向農民、牧民、漁民的農業植保、農機、氣象、保險、金融、載畜優化、捕撈效益最大化的精準服務。

5  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5.1  標準規范研制

標準化是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基本前提。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涉及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涵蓋信息多、動態性、多維度等特點,迫切需要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規范標準研制,制定一批數字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包括農業數據采集、存儲、分析、處理和服務標準,農業大數據平臺和系統標準、數據訪問和交換標準,促進農業數據互聯共享。

5.2  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圍繞農業感知與獲取、處理與分析、決策與控制、管理與服務等關鍵環節,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重點攻克農業生產環境、動植物生理體征、智能感知與識別關鍵技術,突破農業物聯網、云計算關鍵技術,研發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田物聯網測控、遙感監測、智能化精準作業、基于北斗系統的農機物聯網等技術和產品。

開展高光譜農業應用、作物表型參數反演、作物健康和品質診斷、農業自然災害監測評估等農業遙感關鍵技術攻關[21]。進行天空地多源數據采集與融合、智能診斷與分析、智能決策與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動農業大數據的開發應用[22]。開發專用傳感器和智能終端,突破生產環境和動植物體征行為信息采集、農業生產管理精準控制等智能裝備核心裝置,研發適應不同作物、不同耕作環境,研發嫁接、扦插、移栽、耕地等專用機器人。

構建和完善我國主要農作物和畜牧養殖動物的生物生長數字模型,實現高效的數字模擬和設計;研究開發不同層次、不同農業產業類型的農業系統數字模型,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決策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5.3  系統集成與平臺開發

開展天空地組網數據匯聚高效存儲、有序組織、快速訪問與動態調度機制研究,加快天空地農業信息快速獲取、智能決策與精準作業等技術的一體化集成研究,實現多源多維與異地數據的集成匯交、在線融合處理及協同分析。

夯實基于北斗導航系統的精準時空服務基礎設施平臺,研發集成農田生產管理信息系統、農業資源管理系統、農業科技信息管理系統、農作物估產系統等大田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系統和精細管理及公共服務系統[23]。

進行溫室大棚環境監測控制系統和工廠化育苗系統研究,集成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系統和采后商品化處理系統。

在畜禽養殖方面,重點開展自動化精準環境控制系統和數字化精準飼喂管理系統研究,研發養殖機械化自動產品收集平臺,突破畜禽養殖無害化糞污自動處理系統,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在水產養殖方面,研發養殖在線監測系統和現場無線傳輸自主網絡,完善水產養殖管理系統,攻克生產過程管理系統和綜合管理保障系統,建立高效的水產養殖公共服務平臺。

6  結論與展望

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推動天空地現代空間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符合全球農業發展新趨勢和我國農業發展新需求,對加快我國數字中國建設進程、提高農現代化水平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部署,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和多學科交叉,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復雜性、多樣性特點出發,圍繞農業產業迫切需求和鄉村振興突出制約:

(1)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明確天空地數字農業發展重點,主攻天空地數字農業信息獲取、智能分析、系統集成、應用平臺、標準規范等薄弱環節;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天空地數字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貫穿于天空地數字管理系統建設的各個環節,協同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精準感知、智能分析、北斗導航、自動作業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在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24];

(3)倡導共享開放理念,以共享促共建,先內部后外部,建立健全天空地數字農業數據資源整合和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平臺,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促進技術方法、數據資源、監測成果共享共用,降低工作成本;

(4)不斷拓展天空地數字農業應用領域、空間范圍和服務功能,最大程度發揮數字關鍵生產要素的驅動作用,挖潛數字資源價值。

參考文獻

[1]   葛佳琨, 劉淑霞. 數字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 東北農業科學, 2017, 42(3): 58-62.

Ge J, Liu S. P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42(3): 58-62.

[2]   周清波, 吳文斌, 宋茜. 數字農業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分析[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1): 1-9.

Zhou Q, Wu W, Song Q.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1): 1-9.

[3]   劉海啟. 加快數字農業發展, 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動能[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 38(12): 1-6.

Liu H.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add new energy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12): 1-6.

[4]   盧鈺, 趙庚星. 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 2003, 34(4):485-488.

Lu Y, Zhao G.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3, 34(4): 485-488.

[5]   姚建松, 劉飛. 數字農業田間信息獲取技術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 2009, 8: 215-220.

Yao J, Liu F. Researching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fiel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echniques in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09, 8: 215-220.

[6]   周千, 李秉柏, 程高峰. 5S技術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淺談[J]. 河北農業科學, 2009, 13(6): 146-148.

Zhou W, Li B, Cheng G.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5S technology in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13(6):146-148.

[7]   趙春江. 對我國未來精準農業發展的思考[J]. 農業網絡信息, 2010, 4: 5-8.

Zhao C. Strategy thinking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of China[J]. Agricult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2010, 4: 5-8.

[8]   張宇. 數字農業的應用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2, 12: 1-2.

Zhang Y.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2012, 12:1-2

[9]   Shi Y, Ji S, Shao X, et al. Framework of SAGI agriculture remote sensing and its perspectives in support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 13(7): 1443-1450.

[10]  Zhou Q, Yu Q, Liu J, et 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GF-1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in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2): 242-251.

[11]  鄒金秋, 周清波, 楊鵬, 等. 無線傳感網獲取的農田數據管理系統集成與實例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2): 142-147.

Zou J, Zhou Q, Yang P, et al. Integra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for farmland data management system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2):142-147.

[12]  鄒金秋, 周清波, 陳仲新, 等. 農情遙感監測與服務系統集成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0, 31(15):12-17.

Zou J, Zhou Q, Chen Z, et al. Research on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0, 31(15):12-17.

[13]  劉佳, 王利民, 滕飛, 等. Google Earth影像輔助的農作物面積地面樣方調查[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24):149-156.

Liu J, Wang L, Teng F, et al. Crop area ground sample survey using Google Earth image-aide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24): 149-156.

[14]  易湘生, 李偉方, 裴志遠, 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要素編碼規則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35): 269-273.

Yi X, Li W, Pei Z, et al. Research of coding rule for the elements of right to rural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 30(35): 269-273.

[15]  唐華俊, 吳文斌, 楊鵬, 等. 農作物空間格局遙感監測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0, 43(14): 2879-2888.

Tang H, Wu W, Yang P, et al. Recent progresses in monitoring crop spatial patterns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0, 43(14): 2879-2888.

[16]  胡瓊, 吳文斌, 宋茜, 等. 農作物種植結構遙感提取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 2015, 48(10): 1900-1914.

Hu Q, Wu W, Song Q, et al. Recent progresses in research of crop patterns mapping by using remote sens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5, 48(10): 1900-1914.

[17]  劉佳, 王利民, 楊福剛, 等. 基于HJ時間序列數據的農作物種植面積估算[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3): 199-206.

Liu J, Wang L, Yang F, et al. Remote sensing estimation of crop planting area based on HJ time-series imag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3):199-206.

[18]  黃健熙, 武思杰, 劉興權, 等. 基于遙感信息與作物模型集合卡爾曼濾波同化的區域冬小麥產量預測[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4): 142-148.

Huang J, Wu S, Liu X, et al. Regional winter wheat yield forecasting based on assimilating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crop growth model with Ensemble Kalman metho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4):142-148.

[19]  熊本海, 楊亮, 鄭姍姍. 我國畜牧業信息化與智能化裝備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1): 17-34.

Xiong B, Yang L, Zheng 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1): 17-34.

[20]  余欣榮: 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變革. 人民日報, 2018年2月8日第10版.

[21]  Hu Q, Wu W, Song Q, et al. Extending the pairwise separation index for multi-crop identification using time series MODIS imag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54(11): 6349-6361.

[22]  Yu Q, Shi Y, Tang H, et al. eFarm: a tool for better observing agricultural land systems[J]. Sensors, 2017, 17, 453.

[23]  劉揚, 周清波, 劉佳, 等. 基于遙感和WebGIS的冬小麥估產支持系統[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10): 3371-3375.

Liu Y, Zhou Q, Liu J, et al. Study on remote sensing and WebGIS-based winter wheat yield estimating supporting system[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 41(10): 3371-3375.

[24]  申格, 吳文斌, 史云, 等. 我國智慧農業研究和應用最新進展分析[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2): 1-14.

Shen G, Wu W, Shi Y, et al.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2): 1-14.

Framework and recomme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system

Wenbin Wu1, Yun Shi1, Qingbo Zhou1, Peng Yang1, Haiqi Liu2, Fei Wang2,

Jia Liu1, Limin Wang1, Baohui Zhang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Chin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25, China)

Key words: aerial and ground integrated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monitoring; early-warning; decision

上一篇:語文試卷分析下一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