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六年級教案范文

2023-03-16

六年級教案范文第1篇

一、活動目的:

3月5日是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紀念日。雷鋒對待生活的艱苦樸素精神、對待他人的奉獻精神、對待學習的釘子精神是永不過時的精神財富。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倡導同學們都向雷鋒叔叔學習,爭當學雷鋒的好少年,在校園中形成“人人學雷鋒、天天學雷鋒、時時有雷鋒”的良好氛圍。

二、活動時間:中隊會、第三周(3月1日——3月5日)

三、 活動對象:全體少先隊員

四、活動內容:

1、執行中隊會儀式:出隊旗、敬隊禮、唱隊歌、退隊旗。

2、播放學雷鋒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

3、由一名學生演講:讀雷鋒日記, 有感“釘子”精神,然后現場采訪兩名同學(一名學習優異的同學,一名學習較差的同學)

4、小品:《雷鋒在哪里》

5、學生小組發言:講述我班的“活雷鋒”

6、手語表演:《感恩的心》

7、小組競賽:尋找差距——我班存在哪些與雷鋒精神相違背的現象?

8、班主任宣布競賽結果與班會小結;

9、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10、班會課結束;

11、課后 “雷鋒小剪報”的交流與展覽。

五、活動過程:

1、主持人宣布主題隊會課開始(丁崇安,朱佳華);

2、播放雷鋒歌曲(背景音樂:學習雷鋒好榜樣);全班齊聲小唱。

[丁] :遙遠的記憶中,雷鋒的名字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一個普普通通的解放軍戰士,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響徹中國大地,在那火熱的年代里,多少顆心為了他而悸動,又有多少人把他的日記做為座右銘,恪守一生。

3、雷鋒日記:“釘子”精神表演者:從光洪

[從]: 當雷鋒聽到有人說:工作這樣忙,實在沒有時間學習。他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一塊好好的木版,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正是他的這種“釘子”精神,促進了他在繁忙的運輸工作中,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雷鋒在日記里還寫到:今天,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和工作,沒有理由不改正缺點和錯誤,沒有理由只顧自己不顧集體,沒有理由只顧個人眼前利益,而忘了整個國家的最大利益。我們每讀一篇雷鋒日記,都很受鼓舞,特別是“釘子”精神,它將是我們今后努力學好知識的動力。

下面我將采訪兩名同學,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的感想。(現場采訪)可采訪以下一些問題:

(1)雷鋒是怎樣一個人嗎?你對他有多少了解?

(2)你是怎樣理解雷鋒的“釘子”精神的?

(3)你覺得努力學習的動力是什么?

(4)你覺得自己常在上課睡覺,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丁]:在這個追求經濟,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雷鋒?

[朱]:是的,我們需要雷鋒。任何社會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鋒不僅僅屬于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穿越了時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丁]:四十多年過去了,雷鋒還在嗎?下面有這樣一群人在尋找雷鋒,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4、小品表演《雷鋒在哪里》;

[朱]:小品中的同學吵來吵去都沒得到結果:雷鋒到底哪去了?是啊!時代不同了,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午餐節省下來給鄰居大嫂吃,帶病去幫工人叔叔干活等,但社會的發展難道就代表從此不需要雷鋒了嗎?我們真的找不到雷鋒了嗎?

5、學生發言:我班的“活雷鋒”(講述班里的好人好事);

學生甲:我要講的是勞動委員彭傳文同學。彭傳文是我們班每天起床早,每天最早到班里的同學。他的職責是負責班級衛生,每天早來晚歸,哪位同學有病或有事請假,班上同學去參加學?;顒硬荒馨磿r值日等,他們的值日就都由他做,從來沒聽他抱怨過誰。他還常常

扮演大哥哥的角色,幫助小同學修理班級損壞的課桌。記得有一次,班里玻璃窗的玻璃破了,是他自己掏錢,主動裝上的。他就是這樣處處替他人著想,處處為班級服務的好同學。

學生乙:我要講的是班長從光洪同學,他全心全意為集體著想的精神。班級的紀律,班級的學習風氣,都少不了他的榜樣的作用。他經常輔導后進的同學,不厭其煩地為他們作講解。班級同學之間發生小摩擦,是他果斷站出來為他們調解。上體育課,做課間操,是他最后一人出教室,鎖好教室門。他為班級做了這么多事情,我們都由衷地敬佩他,感謝他。

(還有幾位同學的事跡,略)

[朱]:同學們的發言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雷鋒其實哪兒也沒去,就在我們的身邊。時代的改變或許會令雷鋒精神的表現形式有了改變,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社會不再需要雷鋒。實際上,雷鋒精神的內涵——奉獻依然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并被千千萬萬的人所學習與繼承,以美而純潔的心靈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愛與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風般的溫暖與舒適。

6、手語表演:〈〈感恩的心〉〉表演者:陸珺、彭傳文、馬建設

[丁]:時代需要雷鋒,時代需要美的心靈,但美的心靈卻需要我們每個人努力去感受與創造。如何才能為社會創造美?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愛心?讓我們一起來出謀劃策,從美化我們的班集體開始,美化我們的生活。接著我們進行小競賽:針對本班實際存在的問題,尋找差距,并請班主任當裁判進行評比。

7、小組競賽:尋找差距——我班存在哪些與雷鋒精神相違背的現象?

主持人出示課前學生專題討論的結果,各小組可任選其一條進行辯論,小組長發言小組討論結果。

評比標準:新穎,實用。

附:討論題目:(每一題的內容由現場同學解答)

①同學請教問題——諸多借口,不愿解答;

②早上值日遲歸——其它同學不愿幫忙,班集體被扣分;

③好朋友上課違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④班干部履行職責——其它同學不配合甚至搞破壞;

⑤同學的課本不見——袖手旁觀“看好戲”。

[朱]:請各小組選擇要出謀劃策的題目,立即協商,五分鐘后由各小組長歸納發言。

8、班主任宣布競賽結果與進行小結;

[班主任]:經過十分困難的比較過程,最終第三小組以微弱優勢勝出。我們大家用掌聲對第三小組的同學表示慶賀。

這次的主題班會開得很成功,也開得很有創意與實效,讓同學們明確“學雷鋒”關鍵是要學習雷鋒精神的內涵,也讓同學們感受到在新時代我們仍需要雷鋒精神,在我們的身邊仍存在許多活雷鋒,如我班的彭傳文同學,從光洪同學等,都是樂于助人的榜樣。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美,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美。但美不僅要感受,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創造。我們的班級,我們的社會有好人好事的存在,同樣也有自私自利、漠不關心、“我好你不好”等現象的存在,需要我們出點子,把這些“丑惡”變成美。剛才大家集思廣益,提了許多好辦法,那么希望我們的每個同學都能真正把這些點子付諸于行動,用實際行動創造美,讓我們的班集體更團結,更互助,更“美麗”優秀。

9、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10、主持人宣布隊會課結束;

六年級教案范文第2篇

【授課教師】 王國英

【授課時間】 2013年6月14日 【授課班級】 六年級(19)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規范標點符號的書寫,養成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良好習慣。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梳理標點符號知識點,進一步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能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正確運用標點符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標點的興趣和熱情,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1、標點符號的規范書寫。

2、在句子中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教學難點】

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學情分析】

0

學生對標點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的使用各類標點符號。 特別是破折號、省略號的使用是本班同學的難。

【教學方法】 講授法、引導法 【教具準備】 自制課件、學生練習題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用兩份學生模擬卷對比導入。

二、復習標點符號的寫法,明確標點符號的書寫位置。

1、在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中你學過了哪些常用的標點?指名上黑板在方格中書寫。

, 、 ; 。 ! ?:“ ” 《 》 —— „ „

2、檢查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3、課件出示標點在格子中的正確位置及寫法。

4、標點符號在使用過程中的一些規定。

(1)、在橫行書寫的文稿中,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都占一個字的位置,放在句末的左下角。這七種符號通常不能放在一行的開頭,因為這些符號表示語氣的停頓,應該緊跟在一句話的末尾。如果一行的最后的一個格正好被文字占用了,那么這個標點就必須點標在緊靠文字的右下角。

(2)、引號、括號、書名號的前一半和后一半都各占一個字的位置,它們的前一半可以放在一行的開頭,但不出現在一行的末尾,后一 1

半不出現在一行的開頭。

(3)、破折號和省略號都占兩個字的位置,可以放在一行的開頭,也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可以把一個符號分成兩段。這兩種符號的位置都寫在行次中間。)

三、梳理標點符號用法。

(一)說一說常用標點符號各有什么作用,完成下表。 名稱 符號 一般用法

句號 。 表示句子完成之后的停頓。 逗號 , 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問號 ? 表示問句之后的停頓。 頓號 、 表示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 分號 ; 表示有并列關系的分句之間的停頓。 冒號 :

1、表示提示語后的停頓。

2、常用在對話前面表示后面的話是引用。

感嘆號 ! 表示感情強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頓。 引號 “”

1、一般都是成對出現。

2、表示引用部分或對話。

3、表示反語、諷刺。

4、表示特定稱謂。

書名號 《 》 表示書籍、報刊、文章、文件等名稱。 省略號 „„

1、表示列舉的省略。

2、表示沉默或者語言中斷、斷斷續續,說話欲言又止。

破折號 ——

1、表示解釋說明。

2、表示意思的轉折或遞進。

3、表示聲音的中斷或延長。

(二)讀一讀《標點符號歌》

標點符號很重要,組成文章不可少。

該用哪種小符號,都要認真來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號,一句完了用句號。

喜怒哀樂感嘆號,提出問題用問號。

并列詞語用頓號,并列分句用分號。

提示下文用冒號,對話引用加引號。

書文名稱要標明,前后加上書名號。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個省略號。

轉折解釋破折號,表示注釋加括號。 標點符號用準確,文章清楚都稱好。

四、練一練。

(一)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符號。

A、 爸爸問 小明 你剛才干什么去了 借書 小明喝了口水說 我借了好幾本 有 西游記 三國演義 等

B、正在這時候 孩子的父親 船長從船艙里走了出來 手里拿著一支槍

C、桑娜臉色發白 說 我嘛 縫縫補補 風吼得這么兇 真叫人害怕 (1)學生自由答題

(2)交流反饋對部分標點符號作用的理解(實物投影出示 朗讀展示) (3)小結:練習中,考試或習作是,我們一定要規范書寫標點符號,

正確作用標點符號。

溫馨提示:成對出現的標點寫了前半個后不要忘記寫后半個。

(二)給下面一段話加上標點符號。

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了人間 小河清凌凌的 就像一面透明的大鏡子 婀娜多姿的柳姑娘對著 鏡子 梳妝打扮 并且欣賞著自己美麗的身影 岸邊的小草探出了腦袋在干什么 它們想看一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無數的小花 紅的 黃的 白的 散在草叢中 美麗極了 幾只小鴨子在小河里排著隊游來游去 仿佛在告訴我們 春江水暖鴨先知

1、學生自由練習。

2、交流校對。

五、從例句中體會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

例句:⑴ 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表示解釋或說明)

(2)蟬的幼蟲爬到地面上來,常常在圓孔的附近徘徊,尋找適當的地方——一棵小樹,或是一根灌木枝——脫它的皮。 (表示意思的遞進)

⑶ 小林說:“今天好熱啊!—— 你什么時候去上海?”(表示意思的轉折) ⑷大家就隨著女老師的手指,輕輕地念起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表示聲音的延續)

例句:⑴古老的鐘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重復詞語或列舉的省略) ⑵我跺著腳大聲喊:“咳!這么冷,小心你的腳 „„”(表示說話未完或意思未盡)

⑶小明生氣地說: “ 我 „„ 我 „„ 再也不理你了。”(表示聲音斷斷續續)

六、練一練:說說下列破折號和省略號的作用。

1、我撲到指導員身上大喊:“指導員,指導員„„” (表示重復詞語的省略)

2、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還

好像在打鼾„„ ( 表示列舉事物的省略 )

3、他輕輕地搖了搖頭,兩眼望著那捆書,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

(

表示語言的斷斷續續 )

4、她是一位老太太,非常瘦,滿頭白發,不過——她是聾子。(表示聲音的延長)

5、你買這本吧——這本比那本好。(表示解釋說明)

【板書設計】, 、 “標點符號”歸類復習

。 ! ?:“ ” 《 》 —— 規范書寫 正確使用

六年級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教學準備:有關病毒的資料。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3.教師講解. 4.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5.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6.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7.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8.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三)、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目的: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細菌在促進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講述與談話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圖片)

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并注意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熟練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1 二,(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細菌20多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折合重量達4000噸。)

師:我們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過降低溫度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師:大家回憶一下綠色植物的營養方式是什么? 生:自養。 三.(展示水綿圖)大家想想細菌和水綿的營養方式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水綿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細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是靠攝取現成的營養來生活。

師:同樣是攝取營養,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引起痢疾,枯草桿菌卻使枯草腐爛,如果將兩者的生活環境改變一下,那么它們是否還能生存? 生: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生:能,因為細菌適應環境能力強。

師:不能,因為痢疾桿菌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而枯草桿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體內。 師:枯草桿菌生活在動植物遺體中并獲得營養,我們稱之為腐生?,F在,同學們總結一下細菌包括哪兩種異養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師:細菌用手摸不著,用眼看不見,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但是同學們真的很聰明,一想到身邊的有關細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細菌的生活習性,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 師: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每時每刻都產生出大量的尸體、枯枝落葉和糞便垃圾??墒堑厍虿]有像我們想像那樣“垃圾”堆積如山,想一想,這些東西最終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細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遺物。 師:一提到細菌就感到害怕和厭煩。這種觀點全面嗎? 生:不全面。

4.現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細菌和人類的關系呢?

生:細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比如,有些細菌能幫我們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桿菌能制醋。

生:枯草桿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認為細菌多數還是有害的,如,大腸桿菌能使人得腸道病,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結核菌使人得結核病。 四.既然大家各持已見,到底細菌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不如我們把討論留到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以“我看細菌”、“細菌的功與過”、“小議細菌”等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字數不限,大家看如何?

第三課饅頭發霉了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霉的基本條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發霉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境條件。

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霉。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了解防止事物發霉和物體發霉的辦法幾依據。

夏天食物最容易發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霉。

五、鞏固學習: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體在什么環境下容易發霉。

第四課 食用菌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 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 3 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營養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第五課 蠟燭的變化

教學目標:

1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

3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

2、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的種類。 教學準備:

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皿、火柴、生雞蛋、白醋、可樂罐、錘子、澄清石灰水、吸管、堿快、白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大自然中物質千變萬化,像小苗出土了,葉子變色了,小狗長大了,這些變化,

4 我們用眼睛可以看見;但有些變化,我們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見,你能舉出生活中物質變化的例子嗎?

2、學生發言。

3、同學們講了許多有生命的物質變化,沒有生命的物質會不會變化呢?如果有,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出示蠟燭)看!這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蠟燭的變化。

二、研究蠟燭的變化 第一個實驗

1、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盡可能多地說出蠟燭的特點。 2.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3.匯報交流。 第二個實驗

1、談話:你們加熱過蠟燭嗎?會發生什么變化?冷卻后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2、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皿、火柴。

3、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給蠟燭加熱和冷卻,并仔細觀察現象記錄下來?

4、小組討論組裝實驗。

教師帶領學生實驗驗證。第一個實驗:把蠟塊放在鐵片上加熱,觀察變化;離開火焰冷卻,觀察又有什么變化。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各組匯報,要求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蠟燭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停止加熱,冷卻后,流動的液體又慢慢地變成了有一定形狀的固體。 第三個實驗

1、下面我們把蠟燭燃燒看看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1)指導學生觀察30頁燃燒蠟燭的三幅圖的實驗方法。 (2)師操作示范,提出實驗注意事項及要求。學生分組實驗 2.,并記錄。

3.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4.討論:加熱蠟燭和燃燒蠟燭都讓蠟燭發生了變化,這兩種變化相同嗎?你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你的說法?

蠟燭被加熱時,僅僅是外形和狀態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蠟燭燃燒時,不但外形和狀態發生了變化,而且變成了一些新的物質。

5.小結:在自然界中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常??梢詮念伾母淖?、產生沉淀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如蠟燭燃燒。

三、通過尋找證據,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屬于哪一類變化

1、談話:生活中物質變化的現象很多,看看31頁都有哪些現象?

2、討論交流這些現象各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證據是什么?

3、小組討論并填寫書73頁表格,匯報。

4、小結:在觀察一種物質的變化是屬于哪類變化時,最主要的是觀察它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可以從變化中產生發光發熱、沉淀、變色等現象中證明。

四、鞏固練習

5 第六課 食鹽和水泥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探究物質的變化,并作實驗記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2、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3、認識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學生依據活動準備中的要求,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準備材料:杯子、筷子、食鹽、火柴、水泥、盤子、小勺、錘子等。為了課堂上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也要相應準備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酒精燈、水泥塊等物品以及各種物質變化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活動過程:

主要包括兩個活動。

活動一:我們來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可以分成三個環節。

一是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首先教科書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圖,意圖是提示探究食鹽變化方法。一位學生在攪拌水中的食鹽,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學生結合已有的溶解知識認識食鹽的變化。食鹽在水中看不到了,說明它的顆粒大小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形態發生了變化。一位學生說:“溶解的食鹽還會再看到嗎?”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食鹽原狀來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一位學生在用酒精燈給食鹽水加熱,坩堝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經析出的食鹽顆粒,說:“你看……”目的是提示學生通過給食鹽水加熱的方法使溶解的食鹽恢復原狀。教科書所設計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食鹽的變化,而不要受教科書的限制。

其次教科書又通過一幅探究示意圖,提示探究水泥變化方法。一位學生說:“水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目的是提示學生,在認識食鹽變化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展開新的探究活動。一位學生在用杯子向盤子里倒水(盤子里有水泥),說:“我們試一試。”

目的是提示學生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變化。教科書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過加水的方法使水泥發生變化。借助探究食鹽的方法思考:水泥還能恢復原狀嗎?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

二是認識其他物質的變化。教科書提供了兩組物質變化的示意圖,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生活中更多的類似食鹽和水泥這樣的變化。

第一組圖片包括玻璃和水的變化。玻璃的變化由三副圖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爐、玻璃制品組成。圖片與圖片之間分別用箭頭相連接,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到玻璃也可以像食鹽那樣,改變形態后還可以恢復原狀。水的變化中,通過箭頭提示學生水可以改變形態為水蒸氣或冰,水蒸氣或冰又可以恢復到水的形態。

第二組圖片包括六種物質的變化,分別是花生到花生油的變化、種子發芽的變化、西瓜到西瓜汁的變化、泥土到磚塊的變化、樹到椅子的變化。這些圖片的設置目的是提示學生進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類似水泥變化的事例。

教科書設計的這些物質的變化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多種物質的變化入手,探究類似食鹽和水泥的變化特征。 三是歸納。教科書呈現了一幅學生交流的情景圖片,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物質原狀的角度來分析,尋找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歸納進一步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與不可 6 逆變化。“食鹽、玻璃等物質都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這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通過食鹽、水、玻璃等物質的變化認識可逆變化。“像水泥這樣的變化呢?”“我知道……” 提示學生通過水泥、木頭、種子等物質的變化認識不可逆變化。 活動二: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的利弊。

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片,分別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廢品收購站,意圖是通過對圖片內容的分析,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一些不可逆變化帶給人類的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雖然是一種可逆的變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復到原狀卻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廢品收購站的圖片提示學生認識到很多物質是可以發生可逆變化的,我們可以合理的使用它們,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圖片內容只是一種指向,提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充分認識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帶給人們的利弊。 自由活動:

教科書以“自制膠水”為主題,分步展示了制作“膠水”的過程,提示學生可以利用脫脂牛奶、醋、小蘇打等自制膠水。通過制作,豐富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 拓展活動:

教科書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現象?”的探究內容,提示學生課下進一步探究物質的變化,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把探究延伸到課外。

第七課 鐵生銹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金屬有生銹的現象;

2、以鐵生銹為例,說出金屬生銹的原因;

3、說出一些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用實驗方法研究金屬生銹的原因。 情感目標:激發愛護金屬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課文重難點:

重點: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難點:金屬生銹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銹鐵塊、銅綠以及一些不銹鋼制品,課前一星期布置學生預做鐵釘生銹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1)在我們身邊有哪些金屬生銹的現象? (2)會生銹的這些東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歸納:鐵生銹這銹叫做鐵銹。 (3)還有什么金屬會生銹?

通過觀察銅上面綠色的物質,得出“銅綠”是銅生銹形成。 (4)那么,鋁、鉛等金屬會不會生銹呢? 歸納: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2、金屬為什么會生銹?

(1)出示生銹的鐵釘,問:鐵釘上出現了什么現象?為什么會生銹?(學生討論) (2)教師歸納小結得出:銹是金屬在空氣中發生氧化作用的結果。

(3)學生觀察自己面前的潮濕試管中的鐵釘和比較干燥試管中的鐵釘,兩個鐵釘有什么區別?

7 (4)說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屬最容易生銹?鐵銹有什么特點?

3、怎樣防止金屬生銹? (1)怎樣才能防止生銹呢? (2)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金屬放在干燥的環境中;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金屬與空氣隔絕;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處一些金屬制成不易生銹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讓學生觀察。

4、布置作業

8、牛奶的變化

教學目標:

1. 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體思路;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實驗數據;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得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認識牛奶常見的變化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活動準備: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關牛奶變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問題方面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喝牛奶嗎?你知道為什么要喝牛奶嗎? (學生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學習與牛奶有關的知識,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質混合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二)過程

1.牛奶的變化

(1)提出問題: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蘋果汁、砂糖、食鹽、咖啡、醋、醬油、味精、啤酒、白酒,會有什么變化?

(2)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可選擇2—4種物質加入牛奶)

(3)小組實施探究。將活動中觀察到的發現及時記錄在表格中 (4)匯報交流

2. 牛奶的變化與生活關系

(1)學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2)教師補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動

1. 學生用脫脂牛奶制作膠水

2. 學生試驗自己制作的膠水的效果

(四) 拓展活動

課后學生根據教材圖示做酸奶引用

9、 靜止和運動 教學目標:

1.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用簡單器材

8 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 3.學會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仔細觀看錄像(播放一組錄像:校園內學生活動錄像和人們乘坐公共汽車情景錄像)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

(以人們乘坐公共汽車情景圖為例)

三、制定方案:

設計模擬實驗,驗證猜想與認識。

模擬“乘客與行人”的實驗,進一步體驗并描述運動與靜止。 ⑵描述運動和靜止。 ①出示課件:游人坐過山車圖,商場內顧客乘電梯上下樓圖,小船在河里順流而下圖,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行軌道圖。

②仔細觀察圖中的物體,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

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鼓勵學生交流,組織學生在班內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實施探究:

(以游人做過山車為例) 五.展示交流:

1. 教師談話:生活中,你們還見過類似的運動和靜止的例子嗎? (學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

師:是啊,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首先要選擇好參照物,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靜止情況也會不同。同學們如果感興趣,課下可以繼續探究生活中有關運動和靜止的問題。 2.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談話:這節課同學們對運動和靜止進行了認真研究,真不簡單!你們能不能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學生紛紛談這節課自己的感受。) 六.拓展創新

談話:課下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了解同步衛星的運行情

10、距離和時間

教學目標:

1、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關心新科技等社會問題。

3、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準備:

小車、卷尺、測繩

9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

談話: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分鐘,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二)探究活動

1.到室外測量并做好記錄:小組內百米跑的成績或賽車測量記錄表

2.分析: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把時間和距離的關系表示出來。

3.分析圖表并描述物體運動中的變化,小組間交流。

4.根據測量圖表進行預測,然后再實際測量,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三)拓展活動

根據自己5秒鐘走的距離和從家到學校用的時間,估計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認識物體的慣性;能通過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慣性現象;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積極主動地與同學進行合作;愿與他人交流;樂于用學到的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雜技“打雞蛋”,請同學們仔細欣賞。 (玻璃燒杯上放一個硬紙板,板上放著一個正對著杯口的雞蛋,猛抽硬紙板,雞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請大家猜測一下,如果我把紙板抽出,雞蛋會怎樣?

(二)猜想假設,小組自行探究:

1、靜止物體的特性。

談話:剛才同學們看了雜技表演,我看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這樣的雜技你們想不想學呢?好,那么我們先來練習一下基本功。用棋子壓住紙條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紙條,棋子會不會跟著紙條一起運動? 學生試做。 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靜止不動. 談話:這一次,同學們都做得很成功,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靜止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的特性。

2、運動物體的特性

談話:那么運動著的物體有沒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性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設:運動的物體可能也有保持原來運動的特性。 談話: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證明給我看呢? 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 談話:你是怎麼做的?你發現了什么?小木塊為什么會向前倒?小球為什么會繼續滾下去?你能否解釋蘊含在這些現象里的科學道理?

學生交流:運動著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性。

3、師生小結:

10 談話:你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前面活動中我們的所得?

交流:物體有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的屬性,這就叫做慣性。所有的物體都有慣性。

四、實施探究:體驗慣性的大小

談話:你們了解這些知識以后,就可以正式學習“打雞蛋”的雜技了。但是初學乍練,我們不能用雞蛋,就用你們桌上材料試一下吧。(用較重的如鉤碼等,較輕的如雞毛、棉花等) 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請學生談練習“打雞蛋”雜技時的體會。

五、展示交流:

1、學生匯報。

2、討論交流并小結: (

1、)物體具有保持他原來運動(或靜止)狀態的屬性,這種屬性稱為慣性。 (

2、)所有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特有的性質。 (

3、)慣性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系。物體重慣性大,物體輕慣性小。

六、拓展創新:

教師播放一段有關汽車開車或剎車的視頻。

七.鞏固拓展 : 學生交流活動中的慣性-

12、物體的運動方式 教學目標:

1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

2 會分析描述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3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會分析描述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教學準備:

風車、擺的裝置、積木和帶斜坡的物體、皮球 ,學生書面匯報材料每組一份,共四份。 教學過程:

一、導 課

1、師:“同學們,你們好!戴老師很高興能給××班的同學上節課,課前我想給同學們看段錄像,想看嗎?” (課件展示)

2、師:“同學們知道這個欄目嗎?這是少兒頻道的智慧樹欄目,欄目中有一個„科學泡泡?的環節,同學們知道是講什么的嗎?”

二、 新 授

1、認識四種運動的方式

師:“現在,戴老師也想在班上舉辦一個„科學泡泡?欄目,你們愿意參加嗎?”(課件展示) 師:“今天科學泡泡欄目要研究的內容是„運動的方式?。(板書課題) 現在進入欄目動手動腦環節(放課件),老師給你們準備了4樣物品,你們要使它們動起來,注意玩的時候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放課件)

現在各小組組長上來抽取記錄單,并且看看自己抽到什么物品,再領取相應的物品。

11 生:開始分組活動 玩:拍皮球

玩擺的裝置

把木頭從斜坡上滑下來

吹風車葉片 師:各小組長帶上你們的物體上來逐一演示給全班同學看,同學們仔細觀察記住每組物體的運動路線,看看它們運動的路線是否一樣? 生:學生操作

師:提問全班同學這些物體運動起來的路線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

師:來看看他們各組畫的圖,這4種物體分別呈現了不同的運動路線(軌跡),其實它們的運動分別代表了運動的4種類型,像拍皮球這樣物體是來回做直線運動的運動方式叫往復運動。像這樣物體來回搖擺時做的運動叫擺動;像這樣物體圍繞中心點做圓周運動的運動方式叫旋轉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的運動方式叫直線運動。(逐一講述,逐一放課件并板書)。 師:下面我們來找找往復運動和擺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放課件) 生:匯報

共同點:來回運動

不同點:往復運動軌跡是直線 擺動運動軌跡是弧線

師:好極了,下面老師請你們看幾個圖示,猜猜圖示相對應的運動方式并且把它貼在運動方式下方。(放課件)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知道運動的四種方式,現在來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呈現了直線運動方式的,哪些呈現了往復運動方式的,哪些呈現了擺動的,哪些呈現了旋轉運動方式的? 生:匯報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現在老師舉個例子你們說說在這個運動中呈現了什么運動方式?(教師玩滾球) 生:匯報 師:在這個物體運動師既有旋轉運動又有直線運動,而你們玩的那些物體只有一種運動方式,說明什么?是不是物體的運動只能有一種運動方式呢? 生:不是

師:老師剛才玩的是滾球,你們玩的是拍球,拍球是往復動,滾球是旋轉運動和直線運動,為什么同樣的物體運動時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方式呢? 生:因為使它運動的方法不同。

師:是的,用不同的方法使它運動,那么表現出來的運動方式也不同。

2、 鞏固

師:今天同學們學的很好,也很多,下面我們一起看一段錄像回顧以下本節課的內容。 生:看錄像

三、 結束全課

師:今天很高興能給你們上課,最后布置一個課后練習,邊看邊思考,課后記錄下來,請看一段錄像(放錄像)

13、動物的運動

教學目標:

1、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

認識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能想辦法解決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1、影像資料:多種動物的運動方式。

2、盤子、墨水、放大鏡、條形透明玻璃片。

3、空地一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教師:在前面的兩課的學習當中,我們學習了動物的生活環境、食物等,那么動物要生存,要生活,還必須要干什么呢?

學生齊答:還要運動。

教師:對,如果不運動的話,它們就沒有食物吃,就沒有水喝。所以要運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動物是怎樣運動的?(板書課題:動物怎樣運動)

二、深入探究

1、觀察各種各樣的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1)最好選用動態影像資料觀察。

教師播放各種各樣的動物運動資料。

(2)學生交流:從影片中你觀察到,各種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分組交流。集體匯報。

(3)教師引導概括。

教師:誰能向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一些動物,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1:有腹部貼在地面。

教師:這叫爬行。

學生2:有用自己的腿走動的。比如狗。

教師:這叫行走。

學生3:有的動物用腿的時候還奔跑。

學生4:還有的動物可以騰空跳躍。

……

教師:剛才大家說的很好,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和游泳等等多種。

2、探究為什么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各不相同

教師:為什么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各不相同?請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他們各自的運動方式和什么有關?

學生: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教師:對,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3、室外觀察

教師帶領學生在室外準備的場地,觀察事先準備的小動物。(要注意安全,不要使被觀察動物受到驚嚇。)

三、交流小結

學生根據觀察事實進行交流討論,形成統一認識。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節課的觀察成果

二、探究活動

1、觀察貓和狗的運動方式

播放視頻資料:貓狗的運動

學生交流。

2、自由觀察蝸牛的運動。

三、拓展

教師:動物還有那些運動方式呢?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能夠留心觀察。

四、小結

教師:在本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獲?和周圍的同學共同分享一下。

板書設計:

3、動物怎樣運動

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和游泳等。

貓的運動:

狗的運動:

蝸牛的運動:

14 白天與黑夜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難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日出或日落的掛圖。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轉軌道和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的掛圖或反映地球、月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錄像帶。

3、三球儀。

4、轉椅一把。

四、教學過程:

1、談話: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白天就到來了,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學習;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降臨大地。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日出、日落圖,結合平時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提問:

(1)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現象? (2)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有什么規律?

3、談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的晝夜就交替著循環出現,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導了

14 地球晝夜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談話:科學家們很早以前便對晝夜變化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研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1頁。 (2)提問:

①“太陽中心說”是誰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

(3)談話:地球繞著太陽旋轉,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它們在宇宙中的相對應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轉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有關錄像)閉著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的情形。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月球繞著地球運動。那么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什么運動造成的呢?

教師演示三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月球的運動情況。 (2)提問:從三球儀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同時還進行著什么樣的運動? (3)討論:你認為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于什么運動造成的?

(4)談話: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弄清這個問題。

(5)分組活動,一個同學坐在轉椅上,另一個同學使轉椅轉動。 思考:

①坐在轉椅子不動時,看到周圍的物體怎樣? ②轉動轉椅,你看到周圍的物體是怎樣的?

③坐在轉動的轉椅里,你看到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轉椅的轉動方向有什么關系? ④坐在轉椅上,從左向右轉動,你周圍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6)分組討論:

①我們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的現象,這說明什么?(地球自西向東運動) ②由此可以推測,我們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樣的轉動而形成的?

(7)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南極和北極,穿過地球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地軸。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轉動著。 (8)談話: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那么晝夜現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們用下面的模擬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9)分組實驗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個部分被“太陽”照亮?哪個部分未被“太陽光”照亮? ②這兩個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觀察插小紅旗的地方什么時候是白天?什么時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現? ④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⑤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五.小結:我們每天看到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實際上是地球自西向東對著太陽自轉。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一次晝夜變化的時間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15.晝夜與生物

一、教學目的:

1.能發現生物行為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有興趣研究生物晝夜行為變化規律。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現生物行為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難點:研究生物晝夜行為變化規律

三、教學準備: 各種生物變化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活動1 完成沒有畫完的畫 活動目標:

1.能通過查閱各類資料,舉例說明晝夜變化對動植物有什么影響。 2.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能用繪畫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結果。 實施建議:

1.本活動建議用25~30分鐘的時間完成。 2.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了解圖中的生物行為與晝夜變化的關系。如:一些小鳥、蝴蝶喜歡在白天活動;貓頭鷹、蛾子卻喜歡在夜間活動。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列舉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下來。繪畫時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斷自己發現的實例屬于喜歡在白天活動的,還是喜歡在夜間活動,分別畫在左欄和右欄中;二是要盡量形象地表現動物或植物的活動或休息狀態。此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繪畫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圖為強調白天和黑夜的對比,顯得過高過窄。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自備畫紙上繪制,也可用示意圖的上面部分。

4.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畫向同學展示,并用簡練的語言做必要的說明。 活動2 對

晝夜行為變化的研究 活動目標:

1.能選擇一種動植物,探究其行為變化與晝夜的關系。 2.能嘗試用兩種方法對同一種動植物的行為進行研究。 3.在研究時愿意與同學分工合作。

4.意識到青少年要保證足夠睡眠時間的重要性。

5.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 實施建議:

1.本活動可在課上布置,小組內分工明確后在課下完成,完成后在課上交流總結。

2.本活動重在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活動要求不宜過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學生略有發現即可。如學生可以只研究貓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樣不斷變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鼓勵學生嘗試查找資料、現場觀察或請教咨詢的方法,要求不可過高。

4.鼓勵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新的發現等。

5.“科學在線”相當于對學生探究活動成果的總結和提升。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活動與晝夜的關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以及在利用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動 如果沒有晝夜變化,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呢

16 五.歸納總結

16、四季更替

學目標: 1·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2知道氣象部門對四季的判別標準。 3·知道四季循環是由于地球公轉形成的。 4·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為一年。 教學重難點:

啟發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太陽高度大時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氣溫低。 教學準備:

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授課有五個步驟: 1.四季變化的教學

2.先啟發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 3.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四季變化的成因。

4.關于地球公轉的周期,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年循環一次”的現象中受到啟發;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方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相對運動原理,從星座逐漸西移的現象中受到啟發;關于地軸是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直接告訴學生;關于地軸傾斜方向不變,除利用圖示說明,還可結合北極星在一年中總是固定的方向來說明。 在研究太陽高度的周期變化與地軸傾斜方向不變的關系時,除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還可以讓學生親自試一試,如果地軸是直立的(把小地球儀的軸改成與桌面垂直),或傾斜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再推著地球儀圍繞蠟燭轉圈,一年中的太陽高度還會不會發生如我們平常所觀察到的那樣的變化,以便從反面更深入地證明這個問題。

5.想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你可以做一個四季盒,用紙板和膠帶將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別標上春、夏、秋、冬。接下來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圍的事物,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會使你想到某個季節,然后把那個東西放在那個季節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葉或許讓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會讓你想到春天,如果那個東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頭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記在一張紙條上,再把紙條放入四季盒的一個小格里,結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滿,表示現在很可能就是那個季節。 總結

(1)什么是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產生什么現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產生什么現象? (3)一天24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多少周? (5)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象。)

17、彎彎的月亮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觀察月亮一個月,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做記錄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描述一個月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的形狀和位置的變化;一天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的位置變化。通過交流要達到以下共識:在一天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是弧線自東向西移動,這是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月亮的圖片和影片、模擬月相變化實驗。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1、月相是怎樣形成的

(1)組織學生畫出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2)展示畫像,指導學生認識月相的形成。

(3)評議畫像:指出哪些畫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狀的相近。

(4)討論:得出“這些看見的月亮部分是太陽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結論。 (5)欣賞關于月亮的影片和圖片并講解。

(6)布置學生對月相進行觀察,分組連續觀察和記錄

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做記錄。

2、探究月相的變化規律 (1)組織學生交流月相日記。 (2)小組內部交流,按照日期排

3、指導學生認識特殊月相。

4、組織學生討論月相變化規律。

5、組織學生做模擬月相變化實驗。

6、對照圖片或畫像辨認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

7、討論,并初步得出結論。

8、學生動手做一個月的月相卡,證明結論是否正確。

9、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18、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1、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或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這時地球上的人們就會觀察到日食(或月食

)

現象。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18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1. 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 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或課件或觀察圖片。 (2) 討論:日食發生過程有什么特點?

(3) 教師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4) 整理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 2. 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

(1) 提出問題:日食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教師講述古代人們對日食發生的認識。 (3) 推測日食發生的原因。

(4) 如何用模擬實驗來證實我們的推測?實驗怎樣做?需要什么材料? (5) 小組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6) 預測: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才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7) 小組實驗。

(8)實驗后的交流: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這時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樣的?在什么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日食的形成原因。

(2)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3) 交流:你們從圖中還有什么發現?

(4) 根據自己對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斷日食發生的農歷時間,并對照事實加以證實。 4. 月食的成因。

(1)推測月食發生的原因。 (2)用模擬實驗加以證實。 (3)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

(4)根據示意圖說說月食的成因。

(5)討論:為什么說月食發生的機會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

19、登上月球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網上閱讀、觀察、討論等認識月球,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認識;激發網上閱讀、討論、想象等多種方法收集信息的態度與能力;

3、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及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難點:增強對月球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及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月球探秘網頁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探究。

1、談話: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攝了許多照片(多媒體課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后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學生質疑)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

(二)、網上閱讀,自主探究。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學法獲取有關月球的知識。 網址:界牌中心校網站中的月球探秘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學生打開相關網頁介紹有關月球的知識(自己知道的),教師利用投影展示。 課文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鋪上了一層細細的粉末。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雨,是一個寂靜、干旱、黑暗的世界。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8)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那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么樣的?

(三)、總結探究,延伸課外。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作業:課后上網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20、蚯蚓找家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三種鳥的身體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關系的研究,認識動物身體的某些形態特征,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分析綜合能力。 二.重難點:

重點:認識動物身體的某些形態特征,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0 難點: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 教具準備:

有關動物生活與環境的掛圖或投影片。 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動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呢?動物和環境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課題)

1、指導學生認識適于蚯蚓生活的環境

(1)提問: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這說明蚯蚓可能喜歡什么樣的環境? (2)討論: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蚯蚓喜歡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生活。 (3)匯報設計方案。(讓學生充分發言,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方案完善起來)

(4)談話:現在請同學們按剛才設計的方案來研究蚯蚓喜歡在什么環境中生活。 (5)分組實驗1:蚯蚓對明暗環境的反應。 學生分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提問:蚯蚓適宜在黑暗的環境還是在明亮的環境中生活? 小結: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

(6)分組實驗2:蚯蚓對干濕環境的反應。 取實驗1用過的紙盒,將盒蓋和鋪在盒底的濕布拿掉,在盒的左邊放干土,右邊放濕土,干、濕土中間留下一段距離(約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濕土之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 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結果。 提問: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

小結: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7)談話:通過以上兩個實驗,你認為蚯蚓適宜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8)師生小結:蚯蚓適宜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2、認識動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1)學生看圖片:課本4頁插圖或復制的投影片。

(2)提問:圖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環境里? (3)討論:以上事實說明了什么?

(4)小結:各種動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離開周圍的環境,動物將不能生存。

3、認識三種鳥的形態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總是相適應的。 ((1)觀察丹頂鶴適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態結構特點。 ①出示鶴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觀察:丹頂鶴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與它必須在水中捕食有什么關系? ③師生小結:丹頂鶴的喙又長又大,便于在淺水中捕食魚蝦和軟體動物。它的腳趾都長得特別長,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濘中。 (2)觀察鴕鳥適于沙漠奔跑等形態結構特點。 ①出示鴕鳥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觀察:鴕鳥的喙、腿、腳趾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③師生小結:鴕鳥的喙一般長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長,適于攝取植物性食物。兩腿長而粗壯,趾間有蹼,腳下面長有肉墊,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

(3)談話:通過以上的觀察、討論和分析,你認為鳥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1 (4)學生討論,并匯報。

(6)小結:鳥的形態結構及其身體器官的特殊構造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4、指導學生用研究鳥的方法研究其他動物的生存與環境的關系。

談話: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鳥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其他動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環境相適應呢?你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嗎?

5.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充分說明了動物的生存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譬如:魚類的身體表面有鱗片,體呈紡錘形,用鰓呼吸,大量產卵,用鰭游泳等這些特點都是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再如:青蛙的頭呈三角形,趾間有蹼,腹部白色,皮膚有黏液,這都是與水中和陸地生活相適應的,而后肢長大,前肢短小又是與陸上跳躍相適應的;寬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蟲相適應。

21、變色龍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鍛煉學生運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難點:動物的自我保護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動物捕食的錄像。討論:這是動物的什么現象?

2.師:難道這些小動物心甘情愿作為別人的美餐嗎?它們會怎么做?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動物是用什么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好嗎? (板書課題:動物的自我保護)

二、學習新課:

(出示書上“閱讀”部分內容)思考:為什么兩組蝗蟲的“命運”絕然不同。

師:好,大家已經對《動物星球》探索了二十分鐘,現在展示自己成果的時間到了,請你把自己的最新發現介紹給大家?

(請幾位有不同發現的同學分別上教師電腦,使用網絡廣播形式,邊操作電腦,邊進行介紹,使得介紹更加清晰生動。其他同學還可以向他們提問。)

師: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現在我們知道其它動物也都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而且種類繁多。你們還想知道更多有關動物的知識嗎? 生:想!

師:那可以課后繼續在《動物星球》上研究,也可以進入《動物星球》上的“時空隧道”到其它動物網站去探索。

三、鞏固練習:

1、請學生進入“考考你”的網頁,完成三個關于動物自我保護的選擇題。

2、師:現在你們知道兩組蝗蟲的“命運”為什么不同了嗎?

3、全班評選出一個“達爾文研究小組”,并發給他們課前準備好的證書。

四、布置作業:

師:通過這堂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各種動物在自然界都會遇到敵害,凡是能生存下來的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請大家課后再深入地研究一兩種動物自我保護的特點。

22

22、植物向那里長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2.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初步學會說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條件"的對比實驗。 3.發展學生質疑和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用差異法判明事物因果關系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條件里。 難點:認識黃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環境。

三、教學準備:

黃豆、暗盒、小燒杯、餐巾紙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問:你都知道或種植過什么植物,能否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學生介紹自己知道或種植過什么植物。

二、學習新課 活動

(一)

指導學生認識植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掛圖或圖片(可把一些圖片存到軟盤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樹生長在什么地方?(我國南方)蘋果樹生長在什么地方?(我國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樹嗎?南方有蘋果樹嗎?我國南北自然條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長在什么地方?(沙漠)蓮(荷花)生長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種在水里、把蓮種在沙漠中行嗎?沙漠與池塘、河湖的自然環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種在什么地方生長得好?(向陽地方)玉簪種在什么地方生長得好?(背陰地方)這兩個地方自然環境有什么不同? t

討論: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

教師小結:根據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陽光、溫度、水等。陽光、溫度、水等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但是各種植物對陽光、溫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陰;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活動

(二)

指導學生認識綠豆或其它生長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條件

實驗l--綠豆或其它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實驗2--綠豆或其它生長與水的關系

學生根據課前的實驗,進行匯報 實驗報告 實驗用具 實驗過程

師生小結綠豆或其它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 活動

(三)

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植物

出示掛圖或圖片熱帶森林、沙漠植物、沼澤植物。 思考:

23

1.圖中是什么自然環境?

沙漠、池塘、熱帶森林、沼澤。

2.沙漠、池塘、熱帶森林、沼澤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熱、多雨;泥濘、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熱帶森林中、沼澤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駱駝刺等耐旱植物;蓮、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長綠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類植物。

講解:因為各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在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植物。

觀看植物的適應性的資料片,并由教師和學生介紹相關的資料。 鞏固應用

1.植物生長需要哪些環境條件?

2.舉例說明,各種植物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23、密切聯系的生物界

一、教學目標:

1.懂得食物鏈的含義,了解生物防治技術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從食物中獲得能量 難點:認識什么叫做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教學準備:

有關食物鏈中的植物、動物的投影片或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動物和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離不開陽光?

2、植物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來制造食物,動物又是怎樣來獲取食物的?

3、動植物為什么必須獲取食物?

4、講述:動植物從“食物”中獲得它們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學習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食物鏈。

(1)提問:要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你認為應從哪幾方面來研究?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也可用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圖中的動植物誰吃了誰?

(3)學生敘述后,你能按照誰被誰吃的關系順序填寫課文中的空格嗎?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強調指出要按照誰被誰吃的關系描述。

(4)討論:這五種動、植物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食物關系,連結在一起像什么?你能根據它們的形狀取一個形象的名字嗎?

(5)講解:像稻谷被蝗蟲吃,蝗蟲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鷹吃這樣的食物關系,把植物與動物連結起來,形成一個鏈條,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鏈。(板書課題) (6)學生分組討論:一條食物鏈通常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終上? (7)師生小結:食物鏈通常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2、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也可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有哪些生物?

24 (2)講述:利用食物鏈的知識,你能將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注意畫的時候要完整,即從植物開始到肉食動物結束。 (3)小組討論:研究畫圖,寫出食物鏈。

(4)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投影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提問:數一數,我們一共畫了多少條食物鏈?

(6)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7)觀察投影,并提問: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像什么樣子?

五.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24、珍稀動植物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我國幾種珍稀的動植物,以及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3.向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我國幾種珍稀的動植物

難點:通過認識珍稀的動植物,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從中體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

錄相機、展臺、VCD機等

四、教學過程:

1指導學生認識幾種珍稀的動植物。

教師活動:講述:我國動、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貴、稀少的動植物,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些我國珍稀的動植物。

2. 提問:你們知道在我國,哪些是珍稀的動植物嗎?

談話:你們剛才說的這些珍稀的動植物,有的書上有一些簡單介紹,有的沒有。同學們,你們查找到它們相關的資料嗎?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匯報,給同學們介紹一些珍稀動物或植物。老師在前面準備了錄相機、VCD機、實物展臺等,如果有相關的音像資料,也可以放給同學們看。

3. 組織同學匯報,學生匯報時,師生可及時點評,對匯報有新意的組給予鼓勵、表揚。 認識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學生活動:

⑴ 學生課前準備好查到的資料。

⑵ 學生思考后回答:大熊貓、揚子鱷……

⑶ 合作:小組同學共同準備,最后派1~2名代表來匯報。

學生代表小組匯報,如有相關音像資料的可請老師幫助播放。 評價:

能介紹一些珍稀的動植物

4、認識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

在我們生活中,在自己的身邊,你知道哪些珍稀的動植物?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 設置情境:假如我們這個地方飛來一只受了傷的珍稀鳥類,你應該怎么辦?

5.討論:

小組討論:例如,正義路兩旁的銀杏樹,就是一?活化石",非常珍貴。(如何

25 保護,只要學生說得合理即可)

五.教師歸納總結

25 生物的啟示 一.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是六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仿生,了解仿生的過程。

二.教學準備:分組研究材料:鮮蔥葉、韭菜葉,紙、雙面膠、圍棋子、剪刀。 三.教學過程:

1.導入:這節課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好不好? 播放水立方圖片。 !(播放蜂窩圖,)有相似的地方嗎?

師:原來,每個小蜂窩形狀是六邊形的!其實相互擠在一起的水泡也是六邊形的。 師:由此我們知道了,鳥巢和水立方分別模仿鳥窩、蜂巢的構造來建造的。

師:看來,動物的本領真不小,它們在很多方面給人類一些啟示,人們根據這些啟示可以做許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生物的啟示。(板書課題:生物的啟示) 2.活動:觀察蔥葉

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蔥葉承受力大是因為它是筒形的,對嗎? 師:這樣吧,我們把蔥葉剪開,在試一試!要注意安全! 學生操作。 師:在每個組的桌子上我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同學們先利用這些材料在小組里討論出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

3.師:請同學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在研究筒形紙與平面紙哪個承受力大時,我們經歷了哪幾個步驟?

板書:蔥葉性能——制作模型——模型驗證——得出結論

課件:(魚——船、鋸齒形的草葉——鋸、鳥——飛機、雷達——蝙蝠,蜻蜓——直升機,人——機器人,變色龍——迷彩服,魚——船,壁虎的腳——吸盤,雞蛋——薄殼結構屋頂,昆蟲復眼——多鏡頭照相機和多鏡頭攝像機,電腦——人腦) 4.師:我們先是通過觀察發現了生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又建立了模型對這些特性進行驗證,并且根據驗證的結果開發了一些產品,這樣一個過程就叫仿生。(板書:“仿生”寫在課題下面,用括號括起來)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影片好嗎?看看這個影片講的是誰的故事? 5.(播放《蜘蛛俠》片段)

師:請同學們選擇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看看你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另外,課下請同學搜集資料,記錄目前仿生品有哪一些?可以嗎! 四.談收獲。

六年級教案范文第4篇

1.認識“盆、位”等12個生字,會寫“分、要”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通過自讀,知道誠實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 一 課 時 激趣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板書課題,生齊讀)讀課題后,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提問) 初讀課文

1.老師范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先自己讀,再同桌交替讀、聽,糾正錯誤的讀音。

3.標出自然段序號。 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語,齊讀、開火車讀檢查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并”、“盛”是后鼻韻。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后評議,注意糾正錯誤讀音。 分段練習朗讀 1.第1自然段。

a.自由讀第1自然段。

b.老師引讀。師問:什么時候?誰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學生以讀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國王要挑選一個孩子做繼承人。他宣布:誰能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 2.第2自然段。

a.自由讀第2自然段。 b.教師范讀。聽一聽,老師讀出了什么語氣?(盼望花開)你也來學一學。(注意指導:十分、天天、看啊、看啊) 3.第

3、4自然段。 a.自由練讀。

b.練習人物的對話,想一想國王問雄日的話,國王和孩子們的對話,注意人物的身份,讀出不同的語氣。 通讀全文 第 二 課 時 檢查復習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用齊讀、開火車讀、個別讀的方法,檢查生字的讀音。 2.朗讀課文。 討論

1.國王為什么要選雄日做繼承人? a.小組討論交流。 b.匯報討論結果。 指導書寫

1.學生對書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觀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寫字時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寫成“人”字。 2.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完成課后“讀讀想想” 1.指名朗讀,齊讀。

2.“十分”可以換成什么詞?(“非常”“特別”“格外”等) 3.試著用“十分”說一句話。(鼓勵與眾不同) 拓展練習

續編故事:雄日當了國王以后„„ 教學反思:

課文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而且應把自己當成文中角色去體會各自的心情、感受,把自己融入到課文里面才可能是可講的生動、傳神。

23.九色鹿

一、教學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湖、救”等16個生字,會寫“義、求”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感悟意境、積累語言。 3.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講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昨天,我夢見了一只鹿,它的身上有九種顏色,美麗極了!你們能猜出它叫什么名字嗎?

2、今天,我們就和書中的九色鹿交個朋友。 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

2、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那就請同學們再回頭讀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3、同桌互讀課文,如果發現有讀得不夠正確的地方或有不認識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以向其他同學請教。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識字。(范讀時放慢語速,重讀課文中的生字。)

5、指導識字。 (2)小老師領讀。 (3)全班讀。

6、請同學們把生字寶寶送回課文中,再讀一遍課文,看看還認不認識它,要是認識了就擦去生字上的圈。

三、指導寫字,培養習慣

1、同學們的識字本領真大!老師相信你們寫字本領也很大!(出示“義”、“求”、“并”、“任”等八個生字。)

2、同學們再用你們明亮的眼睛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3、說說怎樣才能把它們寫漂亮,再看看老師在田字格中怎么寫,記住筆順。

4、請在書上描一個,寫兩個。

5、對照課本,同桌伙伴互相評評,哪個字寫得好,就用鉛筆打個"/"。沒寫好的就互相指點一下。

四、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通順、流利。

2、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后評價。

3、感知內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來那個人是怎樣對待九色鹿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改入新課

二、精讀課文,感悟文意

1、同學們的字不但記得好,寫得好,課文也一定能讀出感情來?,F在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讀一遍課文。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別用“——”和“~~~~”分別標出九色鹿的話和那個人的話。仔細讀讀,看看你想對九色鹿說些什么?

3、四人小組互相讀他們的對話,并說說自己想對九色鹿說的話。通過各抒己見,學生們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說出來,大家對九色鹿的好心腸,產生共鳴。

4、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配樂讀等形式朗讀九色鹿和被救的那個人的對話。

5、聰明的孩子,請你們讀讀第五至七自然段看看你又知道一些什么? (1)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后,并讓他找出相關的句子,訓練怎樣讀好這些句子;重在通過自由讀、同桌讀、挑戰讀等形式指導朗讀好第六自然段,讓學生從讀中體會到被救的那個人為了貪圖富貴、享樂,不講信用。

6、播放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動畫和課文錄音,讓學生邊觀看邊聽,并配上動作留意它他的神態、動作、語言。

(1)自由組合,三人一個小組演一演。

(2)配樂請三位同學上臺演表演,其他同學邊看邊聽邊思考:國王為什么叫人放了九色鹿?那個人為什么躲到大山里獨自生活去了? (3)匯報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小老師帶讀。

三、指導積累,拓展延伸

1、同學們讀得真有感情,現在請把你喜歡的詞語標出來,摘錄到《詞語花籃》中去。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樣做一個講信用的好孩子。 教學反思:

1、在教學設計上能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較好地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新的教學目標。

2、在設計上教學方式多種多樣,變化較多,做到了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3、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還讓孩子們參加表演,既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有可以提高他們的表演能力和會話能力。但在從課文往品德教育的導出上還稍顯不足。

24.孟母斷織勸學(劇本)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孟、推、剪”等8個字,會寫“母、淚、孩”等7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能力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師述: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和我們平時不大一樣的課文,它就是24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1、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并讀準字音。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啟發學生認識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的不同之處,初步感知劇本的特點。)

三、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四、寫字教學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范寫。

3、學生描紅、臨寫。

五、作業 抄寫本課生字 第 二 課 時

一、故事導入

以“孟母三遷”的故事導入。孟母是一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而又講究教育方法的母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另一個關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小組討論:

孟母聽了孟子的話,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

孟子聽了孟母的話,心里想些什么?說了些什么?他以后會怎么做?

3、全班匯報

三、指導分角色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系,聯系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用什么語氣。 可把課文分為三個情節:孟子逃學——孟母斷織——孟子悔悟。并確定對話的基調:母詢問、兒作答;母斷織、兒驚訝;母述因、兒悔悟。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匯報表演。

四、分角色演課本劇。

五、擴展練習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講給同學聽。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

在表演時課堂沒有組織好,有的孩子沒有事情做,如果把表演時旁白部分交給表演的孩子,他們有事做,就不會那么吵了。

25.蘇雅的畫兒 教學目標:

1、 能認識12個會認字,會寫8個會寫字(另加2個,共10個);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用不同的語氣表現人物的心情;

3、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肯動腦,壞事就有可能變成好事。 教學重點:

1、 學習生字、詞;

2、 指導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通過不同的語氣表現人物的不同心情。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引入課題:

出示課題并讀,說說你想知道什么?你從這個課題中知道了什么?

二、 初讀課文,學習會認字:

1、 請你自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得流利、正確,想一想文中的主人公都有誰,寫了一件什么事?

2、 畫壞之后,蘇雅和爸爸都有什么樣的表現?請你讀一讀。(指導看圖)

3、 從文中勾劃出你喜歡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把你喜歡的詞語讀給同桌聽聽。

4、 交流詞語:

端詳 樓梯 參加 客廳 弄臟 臥下 但是 評比 懂事 變成 全班 滿意 比賽 道理 壞事 (自由讀、齊讀、抽讀)

5、 學習會認字。

(1) 小組長主持學習會認字; (2) 指導學習一:析字組詞

董 詳

懂 (3) 指導學習二:連一連

端 (

)(

)(

)(

)(

)(

) (4) 卡片識字(抽讀、開火車)

三、 理解文中蘊含的道理:

1、 抽生分角色讀一讀,其余同學思考,文中蘇雅懂得了什么道理?

2、 你能舉些“只要肯動腦,就會把壞事變成好事”例子嗎?

四、 練習加標點符號,再讀一讀。

1、 爸爸的主意很妙

2、 爸爸

你的主意真妙

3、 蘇雅

你怎么會想到畫小狗呢

五、 作業:

1、 熟讀課文,有情入味;

2、 會寫字描紅,注意想哪些字特別需要注意,為什么? 教學反思:

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往下文探究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識字三“枇杷”和“琵琶”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流利課文。

2認識13個生字,會寫9個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齊讀課題。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一想:題目中的兩個詞語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讓學生說說“枇杷”和“琵琶”這兩個詞語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讀故事,認生字

1、學生一邊讀故事,一邊圈出生字詞語,遇到不會讀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幾次。

2、同桌互讀課文,互相做小老師,幫同學糾正讀得不準確的讀音。

3、認讀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自己認識了課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大家記住這些字? (2)匯報成果。(教師根據學生所說相機讓學生當小老師帶大家認讀。) (3)你還教同學認識了哪些生字? (4)開火車認讀生字。

(5)出示帶有生字的生詞,先自由讀,再齊讀。

三、讀課文,熟悉故事內容

1、讀課文,要求不添字,不丟字。

2、指名讀故事,學生互評。

四、講故事,內化語言

1、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再互相評一評。

2、推選代表講這個故事。

3、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游戲復習認字

1、“找朋友”認字:讓學生把帶有本課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來,自由找伙伴組合認字。

2、把字卡拿出來,老師讀一個,學生擺一個在桌面上。(學生跟著邊讀邊擺)

3、給生字找“家”;黑板上貼上寫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的“小房子”卡片,讓學生按結構將字歸類。

二、組詞說句

1、挑選自己最喜歡的生字,用它來組幾個詞,看誰說得又多又好。

2、小組內交流組詞情況。

3、全班交流組詞情況。

4、用“枇杷”、“琵琶”、“特別”這三個詞語分別練習說話。

三、指導寫字

1、觀察要寫的字,找出共同點,說說還有什么發現。

2、半扶半放指導寫字,特別是寫好“候”、“縣”這兩個字。

3、學生描紅,并練寫一個。

4、展示學生寫的字,師生共同評議。

5、評議后繼續練寫。

四、完成課后練習

2、3題

1、練習課后第2題。

2、讓學生讀一讀,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參”以及“珍惜”、“珍稀”這兩組詞語的異同。

3、舉例說說還知道哪些詞語是讀音一樣但意義完全不同的詞。

4、全班交流。

5、練習課后第3題。 教學反思:

1、本課設計上能夠根據孩子們對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特點,用聽故事——讀故事——識漢字——講故事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在設計上體現了讓孩子自主學習的特點,步步深入地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3、在讓孩子感興趣的前提下,較好落實了教學目標,提高了他們識字的興趣。

26.古詩兩首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8個生字,正確書寫“訝、折、獨、梅、暗、寒”6個生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和夜雪的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梅花》

一、出示課件,導入新課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課件或圖片) 同學們認識這些嗎?它們在什么季節開放? 說說你在什么地方看過梅花?你還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識?

2、出示課件,學生欣賞雪花飛舞、梅花盛開的情景。

雪花紛飛,銀裝素裹,幾枝紅梅迎雪綻放。這美妙、飄香的世界,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贊嘆。讓我們與詩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領略它的品性!

3、板書課題。教師邊畫梅花,邊背誦古詩,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二、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教師巡視并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并糾正讀音。

3、師范讀,學生跟著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4、以組為單位,學生練習朗讀。小組內互相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并嘗試解答。

5、師生共同交流,理解重點詞語。 墻角數枝梅:數枝,許多枝。 凌寒獨自開:凌寒,冒著嚴寒。 遙知不是雪:遙,從很遠的地方看。

為有暗香來:為,因為。暗香,淡淡的花香。

6、學生互相提問,先說說詞語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7、反復練習朗讀,想像梅花在嚴寒中傲然怒放的畫面。

8、在讀、議、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潔白的特點。

9、師小結:這首詩通過寫梅花不畏嚴寒,冒雪開放,贊揚了梅花堅強的品格。

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識字朋友吧!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進行認讀。

2、小組合作,進行認讀、識記生字。 梅:形聲字,左形右聲。

暗、獨:采用舊字加部首的辦法記憶。 遙:和形近、同音字"搖"進行區分記憶。 寒:和形近字“賽”進行區分記憶。

凌:可采用編寫謎或順口溜的辦法記憶。凌:兩點水做準備,土八折文排好隊。

3、指導書寫。

(1)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說一說怎樣寫才能端正、美觀。 (2)學生試寫,教師重點提示: 獨、梅、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書寫時要注意避讓。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兩點要寫在豎中線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寶蓋頭,三條橫線間距要均勻。

四、引導背誦

1、學生根據課件提示背誦。

2、播放音樂,學生伴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背誦。

3、學生根據詩意,想象畫面背誦。 第二課時《夜雪》

一、猜謎語,導入新課

1、猜一猜:我是水,我會變。太陽一曬,就變成汽升到天空。到空中,變成極小極小的點,連成一片,我就成了云。冷風一來,我就會變成小花朵落下來。你們猜,我變成了什么?

2、板書課題:夜雪

3、根據詩題猜猜這首詩寫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試讀古詩引導質疑,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

二、帶種疑問,學習古詩,了解大意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聽讀識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并用鉛筆圈出認識的新字朋友。

3、教師領讀生字卡片,并進行正音練習。 衾:qīn枕:zhěn訝:yà復:fù折:zhé

4、師領讀古詩,學生跟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5、播放雪景課件,師配樂范讀。

6、理解詩句大意,解釋重點詞語。

已訝衾枕冷:衾枕,被子和枕頭。訝,驚訝。 復見窗戶明:復,又。明,明亮。 夜深知雪重:重,雪下得很大。

時聞折竹聲:時,時常。聞,聽見。折竹聲,竹子被雪壓斷的聲音。

7、指導學生反復練習朗讀,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8、同桌互相說說詞語的意思,再連起來試說詩句的意思: 我睡著睡著,感到很驚訝,怎么被子和枕頭越來越冷?這時候,我又看到窗戶外面的雪特別明亮。夜己經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時常還能聽到大雪壓斷竹子的聲音。

9、同桌互相說說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想像畫面,體會詩的意境。

三、學習生字,記憶生字,指導書寫

1、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共同交流記憶方法和結果。 訝:形聲字,左形右聲。

枕:(編順口溜)木頭橫著放,倦腿人枕上。

復:(編順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還復雜。

3、指導書寫。

訝:訝的第四筆是豎折。

折:第五筆撇,要寫在豎中線上。右邊是“斤”,不是“斥”。 這兩個字的寫的時候,要注意左窄右寬才好看。

四、想想畫畫

把你喜歡的梅花或雪景畫下來。同桌互相講解、欣賞。 教學反思:

1、課的設計能夠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重視背誦朗讀的基礎上,把識字的要求在課堂上落實的比較好。

六年級教案范文第5篇

1. 了解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2. 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物體或物體的細節。

3. 能根據放大鏡的特征,利用簡單的材料制作簡易放大鏡。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幻燈片(原始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與放大鏡下的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的對比)

學生分組:放大鏡、樹葉、新聞紙;書寫紙、鉛畫紙、過濾紙;燒瓶、燒杯、鹽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帶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放大鏡是我們在科學學習中經常用到的工具,我們會在什么時候用到它?我們曾用它觀察過什么?有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就讓我們進行觀察,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二、探究過程 1. 放大鏡下的發現

(1)教師出示桂花樹葉和新聞紙,要求學生用眼睛觀察并記錄。 (2)出示放大鏡,要求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桂花樹葉和新聞紙。 (3)討論:用眼睛看到的樹葉和用放大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細節是用放大鏡才能觀察到的? 科學文件夾 桂花樹葉 新聞紙 用眼睛觀察 用放大鏡觀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樹葉和用放大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聞紙和用放大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細節是放大鏡才能觀察到的?

(5)教師用幻燈片出示原始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討論:在放大鏡下的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是什么樣的? 2. 它們是什么

(1)教師出示書寫紙(1號)、鉛畫紙(2號)、吸水紙(3號),讓學生根據眼睛觀察到的特點判斷哪張是書寫紙,哪張是鉛畫紙,哪張是吸水紙? (2)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寫紙、鉛畫紙、吸水紙的特征,并驗證自己的猜測。 科學文件夾

編號預測紙的種類用放大鏡觀察到的特征驗證后確定的種類 1 2

3. 自制放大鏡

(1)教師出示燒瓶、燒杯、鹽水瓶、塑料薄膜。討論:怎樣用這些器具制作放大鏡? (2)學生制作放大鏡,并用自制放大鏡觀察指紋。 (3)討論:這些能放大物體的器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放大鏡為什么能把物體放大呢? (4)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頁的資料。 4. 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獲得了什么? 教學反思: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教學目標】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鏡(凸透鏡),其放大倍數越大、透鏡視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越小、透鏡視野越大。 2. 掌握測算放大鏡放大倍數的方法。 3. 學會選擇用適當倍數的放大鏡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放大鏡、直尺、方格紙、書寫紙(打有小6號文字)。

學生分組:方格紙、放大鏡(5倍)、放大鏡(10倍)、布、無色玻璃球、粉筆、鉛筆頭、石塊、八角茴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在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有哪些問題?每個放大鏡把物體都放得一樣大嗎?怎樣知道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呢?

二、探究過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鏡觀察書寫紙上的小字,我們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讓學生討論測算放大鏡放大倍數的方法。

方法一:將放大鏡放在有格子的紙上,數出放大鏡范圍內的格數(A);再將放大鏡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數出放大鏡范圍內的格數(B);A除以B就是放大鏡放大的倍數。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邊長(A);再將放大鏡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時,將直尺擱在放大鏡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邊長(B);B除以A就是放大鏡放大的倍數。 2.什么樣的放大鏡能放得更大

(1)教師出示放大倍數不同、直徑相同的兩個放大鏡,問: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形狀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什么有關?

(2)學生觀察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并用這兩個放大鏡放大書寫紙上的字。討論: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什么有關?

(3)教師出示一塊布,問:用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觀察同一塊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觀察并用表記錄觀察結果。 科學文件夾

放大鏡的倍數 5 倍10 倍 觀察布料的結果(圖) 不同點

(4)學生討論:用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觀察同一塊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學生用無色玻璃球觀察物體布料,討論:觀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圍有什么變化? (6)教師小結:我們通過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域叫做透鏡的視野。放大倍數越大的透鏡,視野越小;放大倍數越小的透鏡,視野越大。

(7)教師出示粉筆等物體,要求學生用倍數較高的放大鏡觀察并記錄觀察結果。 科學文件夾

編號物體名稱 用放大鏡觀察的結果 1粉筆 2鉛筆頭 3橡皮屑 4石塊 5面包 6八角茴香 7自己的皮膚 8 9 (8)教師出示蝗蟲和蠶卵標本,讓學生思考:觀察蝗蟲標本和蠶卵標本,應該各選擇怎樣的放大鏡? 4. 教師小結 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學目標】

1.會使用放大鏡耐心仔細地觀察昆蟲的特殊構造和本領,發現昆蟲王國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觀察獲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方面的特殊構造,了解蚜蟲和草蛉之間的生活習性,從而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學生獲得更多昆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昆蟲世界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昆蟲或昆蟲標本、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 2.有關昆蟲世界的圖片、視頻資料和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對話:我們曾經觀察過螞蟻、蝗蟲、蠶蛾,他們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講解:像螞蟻、蝗蟲、蠶蛾這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都屬于昆蟲。

3.你知道蝗蟲頭上的觸角是什么樣的嗎?誰能來畫一畫?

像昆蟲的觸角、眼睛、耳朵這些細小的器官我們平時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借助放大鏡來觀察它們的特殊構造,也許會發現昆蟲世界的許多秘密。

二、觀察昆蟲的部分器官

1.教師提供昆蟲或昆蟲標本,學生分組觀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蟲的眼睛,昆蟲的各種觸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邊觀察邊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里。 2.交流自己的發現。 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對蝴蝶翅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現文字“每個美麗的鱗片都有一個小柄,像魚鱗似的鑲嵌在翅上的鱗片窩里。鱗片上有幾十條到上千條脊紋,它們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紋上還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書頁一樣疊合在一起。這些脊紋在光照下閃射出美麗的光芒”。 昆蟲的復眼

交流自己對昆蟲復眼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蜻蜓的復眼,并呈現文字“蝴蝶有 1.2 ~ 1.7 萬個小眼,蜻蜓則有 1 ~ 28 萬個小眼,家蠅有 4 千個小眼。昆蟲的復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它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遠,蒼蠅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墒?,昆蟲對于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應”。 昆蟲的耳朵

交流自己對昆蟲耳朵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現文字“耳朵長在前足脛節上,是一個膜狀構造,稱為鼓膜聽器。螽斯、蟋蟀的聽器外形為卵圓形或縫隙狀,鼓膜里有 100 ~ 300 個感覺細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種發出的召喚、求愛、交尾、攻擊、報警等聲音信號,從而做出回答。據測定,螽斯科一些屬聽器的最適頻率為 1 萬~ 1.7 萬周秒,蟋蟀的足聽器為 700 ~ 5000 周秒,但它們能夠感受到的音波范圍要比最適范圍廣得多。 蝗蟲的耳朵,長在腹部第一節的兩旁;蚊子的耳朵,長在觸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足的小腿上;飛蛾的耳朵,長在胸腹之間;蟬的耳朵,長在腹部下面”。 昆蟲的觸角

交流自己對昆蟲觸角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昆蟲的觸角,并呈現文字“觸角是主要的感覺器官,有嗅覺、觸覺和聽覺的功能。觸角能夠幫助昆蟲尋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體前方有無障礙物。有些昆蟲的觸角還有其他用處,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時用來握住雌蟲,魔蚊幼蟲用來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觸角在水中能平衡身體,水龜蟲則用來幫助呼吸”。

3.教師小結: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看了昆蟲復眼、耳朵、觸角的介紹,我們對昆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課外,我們還可以繼續去觀察昆蟲,努力發現昆蟲更多的秘密。

三、啟發學生進一步觀察昆蟲世界的秘密

1.談話:我們前面觀察的都是昆蟲的標本,如果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觀察它們,在蔚藍的天空下,在蟬的歌唱聲中去觀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還會發現更多的秘密。

2.閱讀教材上的觀察范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3.制定觀察計劃,包括觀察的內容、地點、方法。 4.交流觀察計劃。

5.教師提出觀察要求,包括環境保護和安全注意事項。

四、小結

教學反思: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2.激發學生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3.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并用圖進行記錄,培養學生準確畫圖的能力。 4.了解晶體用途。

5.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滲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實物和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巖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

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么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么樣的。

3.匯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制作晶體

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制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干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食鹽重新析出。另外還有一種制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制成飽和溶液然后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可以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的礦石晶體。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制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步驟如下:先制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為了蒸發得快,滴后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后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烘干,加熱時玻璃片離火焰要遠一些。在溶液蒸發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觸摸它。

5.分組制作晶體:學生用白糖、食鹽或堿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體。 6.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鹽或堿面晶體,并畫圖記錄。 7.對制作晶體的活動進行小結。

四、欣賞更多的晶體,介紹晶體的用途

1.欣賞更多的晶體:教師用實物或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各種各樣的晶體。 2.講解:晶體不僅美麗,用途也很廣。如紅寶石晶體激發后能發出激光,叫做激光晶體。例如,激光電視、激光彩色立體電影、激光雷達、激光手術刀等都是激光晶體的成功運用。半導體晶體廣泛運用在電子產品中,我們今天的隨身聽、超薄電視和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中都使用了半導體晶體。如果沒有這些半導體晶體,我們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電視,也不能清楚地聽到遠在大洋彼岸的親人傳來的聲音。此外,光纖通訊技術也離不開半導體晶體。利用這種晶體做光源,人們就能在一根頭發絲般的光導纖維中傳遞幾十萬路電話或幾千路電視,從而大大提高信息傳遞的數量和質量。

3.小結:晶體的用途還很多很多。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異的性能。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它的認識猶如冰山之一角,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五、課外延伸,了解有關晶體的知識,觀察身邊更多的晶體。

教學反思: 1.5 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制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制顯微鏡并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準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討論。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后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后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 匯報。

講解: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制作方法和步驟。 制作: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4.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反思: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發現并提出有關生命世界的問題,產生對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按計劃進行研究,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對觀察過程和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學準備】

1.教師預先準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霉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據學校的條件,準備一些顯微鏡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入

對話:詹森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什么? 為什么列文虎克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發現?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用顯微鏡發現了生物世界的許多有趣的問題,大家讀讀我們教材上的事例。

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

講解:“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我們在平時觀察中,對周圍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許多問題,讓我們也來自己尋求答案。 2.提出問題

我們對生命世界有哪些問題呢?可以從自己的家、校園、我們的身體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學課文第 12 頁,然后分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后歸納出幾個可以探究的問題。如: 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廚房里的砧板上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沒有微生物?

我們的頭發在顯微鏡下是什么樣的? „„

大組交流。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或老師把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歸類和篩選。

3.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準備觀察材料

說明顯微鏡下觀察的要求,講解觀察標本的制作和培養。 出示顯微鏡,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進行安全教育和環境教育。 4.確定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

各組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本組的研究課題。 根據問題制訂觀察研究的計劃。 大組交流計劃。 5.布置課外觀察任務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按計劃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研究。 根據自己的觀察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告訴學生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等。

教學反思:

1.7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培養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增強合作探究的意識。

2.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能對觀察過程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

3.發現并提出關于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關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對教室環境做相應布置、制作一張“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么”的研究大海報、了解各組研究的課題內容。

學生準備 整理小組研究的方法、步驟、結果、遇到的問題等,完成《匯報交流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觀察活動的材料準備、確定的研究計劃以及研究報告的內容、格式進行回憶、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個科學展示會,交流大家在上節課中研究的過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交流會前的準備

在交流會中,請大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組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向大家征求對自己組的研究情況的意見。同時,我們也要互相評一評,看看哪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們怎樣看一個研究好不好呢?應當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呢?請大家想一想。 學生共同討論,形成評價標準: A.有明確的選題 B.有完整的計劃

C.研究報告內容齊全(包括選題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問題等幾個方面) D.表述清楚有條理 E.小組成員團結合作

三、召開“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么”科學展示會

下面開始我們的“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么”科學展示會。由第一小組先進行匯報,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仔細聽,對他們的研究報告有什么意見、建議或者問題,可以在他們匯報結束后提出來,然后再由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 學生匯報。

教師組織其他組的同學對第一組的研究報告提出意見、建議,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并由第一組同學解答質疑。根據評價標準,綜合各方面情況,對小組成果進行評價。 教師繼續組織其他組的匯報和評價活動。

四、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今天的科學展示會進行評價,想想有沒有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 學生評價課堂組織情況 教師小結并提出希望。

教師請學生把小組的研究報告張貼在課前準備的“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么”研究大海報上,供大家學習參觀。 教學反思: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教學目標】

1.體會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擴大了人類的觀察范圍,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發面的實驗,并提高學生查閱、整理資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發面的原理,懂得人類對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資料——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 每組一份酵母菌發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學生準備:整理收集的資料,完成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課前,老師要求大家收集有關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資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填寫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嗎?

這節課,我們就先一起來交流關于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資料。

一組同學在交流的時候,大家注意仔細聽。有什么問題可以在他們交流后提出來。

二、資料交流會

(教師組織學生按序分組匯報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資料) 教師:哪組同學愿意先來交流你們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資料? 學生匯報。

(等一組匯報之后,教師組織其他學生對這一組的資料進行評價和質疑,由匯報的小組進行解答)

按這樣的方法,組織其他組的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并對交流的資料進行討論評價。 ——及時結合學生所談到的內容進行德育滲透,如學生談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工程時,可以激發學生為祖國有這樣的科學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適時激發學生好好學習,將來向袁隆平一樣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的欲望。 教師小結:大家收集的材料真豐富!像同學們剛才所介紹的,人類確實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的發現,既有食品、醫學方面的,也有農業、生物工程、微電子技術等其他方面的,這些發現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我們有些同學還每天都在享受著這些發現所帶來的成果。

三、嘗試用酵母菌發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這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介紹酵母。

很多同學早餐都要吃饅頭或者包子,那么饅頭、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們在制作的過程中,都要經過發酵這個過程,通過發酵可以使面粉體積膨脹,而發酵就離不開酵母。今天我們也一起來嘗試著怎么使面粉發酵吧! 教師示范:

先用一小燒杯( 50 毫升)水將酵母( 10 克左右)化開,再加入面粉( 100 克左右)和勻,揉成面團,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教師:

現在我們來觀察面粉會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每隔 20 分鐘觀察記錄一次,把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中。

組織學生分組嘗試面粉發酵的實驗。

四、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課外堅持記錄:面粉發酵后會產生怎樣的變化,請同學們課外繼續觀察記錄,下節課一起交流面粉的變化情況。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 環境和我們 2.1 垃圾堆里有什么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一個關于生活垃圾的產生、數量、種類的調查統計活動。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產生垃圾的數量。了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要產生大量的垃圾。 2.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嘗試對生活垃圾分類。

3. 關注垃圾的去向、人們對垃圾的處理,逐漸養成主動保護環境的習慣。 【課前準備】

1.對家庭產生的垃圾及其數量、種類等進行調查。

2.收集一些廢棄的物品,如空塑料飲料瓶、玻璃瓶、紙盒等。 3.收集有關垃圾堆、垃圾場的錄像或照片。 【 教學過程 】

一、提前一個星期布置對家庭垃圾的調查 1.觀看人們丟棄生活垃圾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請大家說說感受。

2.提問:你們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嗎?這些垃圾分別又是怎么來的呢?引出對家庭垃圾的調查活動。

3.討論可以調查的內容:家里一天要丟掉多少垃圾? 試著給垃圾分類,看看丟掉的垃圾中有哪些東西,分別占有多少比例。

4.討論活動注意事項,教師需要給予適當的提示。

向家長說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們的理解與幫助是很重要的,暫時保管垃圾,幫助測量垃圾的重量,確定分類方法等。

考慮并解決以下問題:如果家長不愿意幫助怎么辦?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爛怎么辦?如果一些垃圾很難測重量怎么辦„„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實際觀測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進行交流、解決。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產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樣,怎么辦?為了獲取更真實的數據,可以記錄 2~3天的情況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學地進行調查活動。 如實填寫統計表??梢詫ο嚓P情況做補充記錄,便于最后統計。

(以上內容,可以單獨作為一個課時安排,要求學生們做好科學觀測的準備)

二、匯報討論垃圾調查的情況

1.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問:在經歷調查活動之后,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紙盒等)你們認為這些是垃圾嗎?它們還有用嗎?能從垃圾堆里找到這些物體嗎?

3.學生對調查的垃圾情況進行匯報交流。(關注學生匯報的方式、其他學生相互傾聽的態度以及調查的真實性等問題)對調查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等。

4.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A.垃圾的數量。如人口數量和垃圾數量有何關系;有幾天垃圾數量特別多的原因是什么;數量上能否進行適當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會產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類?

學生可以按照多種途徑對家庭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屬、紙、玻璃等。

按照原來的用途分:食物、包裝、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電器等。 按照危害狀況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還可以按照來源和處理方法來區分。

5.全班統計的基礎上,對垃圾的總量、人均每天產生多少垃圾進行計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紙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國一天產生的垃圾量。

7.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梢杂懻撓嚓P問題:垃圾增加的原因;人們是如何簡單處理垃圾的;我們周圍環境中存在的關于垃圾的問題有哪些?

教學反思:

2.2 建一個垃圾填埋場 【教學目標】

1.了解垃圾處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簡單填埋和直接焚燒垃圾帶來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嘗試設計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3.了解現代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問題。 4.引發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和沙、紙巾或廢紙、墨水、塑料瓶(瓶蓋上打一些小孔)。

2.現代清潔垃圾填埋場構造圖。 3.填埋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每天產生的這么多垃圾,是怎樣處理掉的呢?你知道關于垃圾處理方面的內容嗎? 2. 垃圾填埋起來,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方法,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來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進行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過程

1.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種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22 頁的內容。

2.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么? 實驗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了什么?

3.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并注意仔細觀察,描述其現象。

4.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處理場,還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哪些危害?

三、探索減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1.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垃圾填埋場嗎? 2.學生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環境隔離起來。 3.分小組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 4.匯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5.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環境的。 6.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四、垃圾焚燒的分析

1.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處理垃圾呢?

2.提出焚燒垃圾的方法,分析其優點和缺點。

3.提出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教學反思:

2.3 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 【教學目標】

1.經歷研究包裝盒的活動,了解過度包裝和濫用塑料包裝的危害。 2.知道垃圾減量的重要性,探索減少丟棄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實際行動減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帶 1 ~ 2 個商品包裝盒。

教師:幾個過度包裝的包裝盒和注意了環保的包裝盒。稱重的彈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藝品,如空罐做的筆筒、飲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已經知道垃圾要污染環境,處理起來十分困難。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垃圾問題呢? (根據學生的討論回答,教師適時引導或歸納:解決垃圾問題要從各方面努力,首先要從根源上想辦法減少垃圾的數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無害處理) 2. 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好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

3.師生一起探討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以肯定,如雙面打印可以節約紙張,自己帶喝水的杯子,少買瓶裝飲料,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側重于考慮家庭中和學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辦法減少)

二、包裝盒的觀察研究

1. 一般情況下商品都有包裝,包裝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運輸、計量、標識等,而且比較衛生)

2. 包裝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裝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觀察研究包裝盒,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4. 教師出示教材第 24頁上的問題,解釋什么叫“過度包裝”。

5. 討論:用什么方法或標準來衡量有沒有“浪費”的情況。(如可稱量包裝和商品各有多重或體積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測的方法)

6. 分組觀察、思考教材第 24頁上的1~3個問題。 7. 匯報觀察研究結果。

8. 全班研討教材第 24頁上的4~6個問題。

三、廢棄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東西已經用過,好像可以丟掉了,其實它還可能有其他用處。

2. 教師出示一根包裝繩、舊玻璃瓶、廢塑料袋,誰能盡可能多地列舉它們還有哪些用處? 3. 交流匯報。

4. 說說還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樣使用它們?(教師可提示舊衣物、舊玩具、舊圖書等物品)

5. 廢物利用有哪些好處?

6. 我們經常購買一些小工藝品,人們還常?;ベ涃R卡或其他小禮物。如果我們注意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創意制作,不但省錢,還節約資源,減少垃圾,更具特色,作為禮物的話,還能表達自己的誠意。

(展示幾種廢舊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總結、拓展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 你們能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出有意義的作品來嗎?利用課外時間做一做,然后開個展覽吧! 教學反思:

2.4 垃圾的回收利用 【教學目標】

1.經歷一個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收集資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處的過程;經歷一個創造條件將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動。

2.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培養資源意識;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認識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認識回收標志;了解一些常見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準備】

學生:帶一些平時會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來;分組分品種調查廢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好處。

教師:有回收標志的不同品種的塑料瓶,如聚酯塑料飲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醬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回收垃圾的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教師出示一袋裝有一些紙盒、玻璃瓶、塑料瓶、廢金屬的垃圾)這是什么?是垃圾還是資源?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垃圾的回收利用。(揭題)

二、 回收利用報告會

1. 把帶來的物品集中起來,檢查這些物品是不是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 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中,以哪幾種材料居多?

3. 按制作的材料,把這些物品分分類,再統計出每一類的數量。(詳見表格設計示例) 4. 回收利用這些材料有哪些好處呢?按玻璃、鋼鐵(金屬)、紙、塑料分別來說一說。 5. 不少同學都是通過一些數據和資料來說明回收利用和生料加工相比所具有的優勢,你們是怎么搜集到這些數據和資料的?對于這些數據和資料,你們有什么感想?

6. 如果回收利用垃圾花的錢比生料加工花的錢更多,那就不需要回收了。對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看的?

7. 仔細觀察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飲料瓶,上面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志?這個標志在哪里?是怎樣的?有什么含義?數字表示什么?下面的字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為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什么貢獻? 8. 簡介這個世界通用的回收標志。

9. 你們認為較為完整的解決垃圾問題的系統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 (引導認識方案應包括垃圾減量、回收利用、無害化處理這三個大的方面)

三、 建一座回收中心

1. 對于這些已經分類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我們應該怎么辦? 2. 我們的學校、班級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樣?還可以做哪些改進? 3. 讓我們行動起來,回收可利用的寶貴資源。具體該怎樣做呢? 4. 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需要做幾個分類回收箱?

不同材料的回收標志如何設計?需要文字說明嗎?

回收箱放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管理回收箱?誰來管理?等等。 5.簡介并評價方案。

四、 總結、拓展

1.將收集、整理過的資料進行布展。

2.利用課外時間,組建一個班級或學校的資源回收利用中心。

教學反思:

2.5 分類其實很簡單 【教學目標】

1. 經歷垃圾分類和做堆肥的活動。

2. 知道垃圾怎么分類,每類包括哪些,以及各類垃圾的處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4. 了解堆肥的意義和堆肥的方法。 【教學準備】

1. 準備卡片,用來標注各種垃圾的名稱。

2. 3個盆或桶 ( 藍、綠、紅色 ) ,分別貼著“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條。

3. 錄像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 通過前面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你們制定的解決垃圾問題的系統方案是怎樣的呢?(評價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學們提到的各種解決方案都不錯。那么,怎樣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會中實施呢?(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錄像或談話: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裝、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類,但這樣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我國現在已經開始實行垃圾從源頭上分類、分裝。

二、垃圾分類的方法

1. 我們的街道、小區的垃圾分類了嗎?是怎樣分類的呢?還存在哪些問題 ? 2. 從有利于垃圾回收和處理的角度考慮,怎樣分類比較合適? 3. 垃圾分類游戲:

(1)講解游戲規則:每個小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擬卡片代替),講臺上放“分類垃圾桶”(紅綠藍色的盆子)。每個小組的學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種“垃圾”,扔到臺上相應的垃圾桶中,分類正確、速度快的小組為優勝。 (2)進行垃圾分類比賽。

選學生做裁判,檢查各小組的分類正確率,評比。

4. 討論填寫教材第 28 頁的分類表。介紹現行使用的分類垃圾桶的顏色。 5. 介紹有毒有害垃圾隨意處理的危害,簡單介紹如何處理廢電池。

三、怎樣在家里科學處理垃圾

1. 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能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和及時處理,將對改善環境和節約自然資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討論: 我們家里的垃圾分類了嗎?是怎么分的呢? 有沒有存放廢紙、玻璃、金屬和塑料的地方?

我們知道收購廢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嗎?知道怎樣賣廢品嗎? 3. 思辨:

有人說:“一點點廢品賣不了幾個錢,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劃算。”你們怎么看? 4. 家庭垃圾中約三分之一是食物廢料。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葉、雜草等能夠通過堆積自然分解,成為有用的有機肥料。這樣既處理了垃圾,又生產了肥料,一舉兩得。 5.看書,學習制作堆肥箱。

6. 像這樣的科學處理垃圾的辦法還有許多,你們還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學們人人行動起來,對生活垃圾分類、分裝和及時處理,讓我們的家園更清潔和美麗。

教學反思:

2.6 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 【教學目標】

1. 了解人類面臨的一些環境問題:缺水、氣候變暖、物種滅絕、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等。

2. 了解我國面臨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問題,嘗試解釋原因。 3. 了解人們開展的環境保護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準備】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錄像,臭氧層的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一、了解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

1.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可現在人類生存正面臨著環境的嚴重挑戰。除垃圾之外,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嚴重的環境問題,你們知道有哪些嗎? 2. 各小組討論,把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都寫下來。

3. 各小組匯報,把不太了解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梳理各小組提到的環境問題。 4. 教師歸納學生的匯報,并作鼓勵性評價。

補充講解學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達的環境問題。

5. 簡單介紹我國所面臨的缺水、土地荒漠化問題,嘗試解釋原因。

二、人們為保護環境做了哪些工作

1. 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后,各國人民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改善環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國也不例外。

介紹影響力和成效比較大的環境保護行動。(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治黃、治淮,三北防護林帶,退耕還林還草,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學生能夠理解的例子) 2. 說說你們所知道的環境保護行動。 學生自由發言:環境保護行動及其成效。

教學反思:

2.7 考察家鄉的環境 【教學目標】

1. 經歷調查家鄉環境(水)污染的活動,學習一些考察自然環境的方法。 2. 了解家鄉環境存在的問題,以及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3. 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和意識。 【課前準備】

學生:采集水樣的瓶子(自帶),放大鏡,顯微鏡。

教師:選擇適合學生考察水資源污染的地點,有關家鄉水域污染的圖片或短片。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考察的興趣

1.我們看了很多有關水域污染的資料,也研究了垃圾處理問題,但是我們還沒有系統地考察過我們身邊的自然水域的情況。

2.以你們以往的經驗看,從哪些現象可以判斷水域被污染了?推斷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考察家鄉水資源的污染情況。

二、 確定考察活動的主題

1.有關水的污染,你們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開展考察活動,或者打算考察水污染的幾個方面?

學生討論,口頭形成小組活動計劃。 2.交流。

教師指導:在思考考察項目的時候要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這些工具我們能找到嗎? 3.各小組編寫考察計劃,設計考察項目表。 教師指導:

(1)考察計劃的指導:

考察計劃要注明的幾個方面:時間、地點、考察人員、器材準備、考察項目、檢測方法、小組分工,考慮安全問題„„

(水污染考察表詳見表格設計示例部分) (2)考察技術的指導。 A.實地考察

看教材第 32頁,回答學生的疑問。 B.水樣觀察

看教材第 24頁,回答學生的疑問。

三、小組考察活動

小組活動以4人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取樣時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較低,可以選擇用吊桶取樣。觀察檢測活動時,要離水域稍微遠一些,方便小組成員活動。

推薦地點:如果臨近河、湖可以選擇河、湖的水樣來考察。也可以選擇井水,或者小區周圍的小溪。

(備注:下一節課教師聽取學生匯報,開展點評活動)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 宇 宙 3.1 地球的衛星——月球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運動;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來,人們就不斷地改進觀測工具,去探索和認識月球。 2. 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月球的一些基本情況;知道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資料;能與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討一些有關月球的資料;能根據資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討論交流中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并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評估。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信息收集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月球的信息;能創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過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對宇宙濃厚的探究興趣,并體會科學的進步和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信息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 【教學過程】

1. 交流有關月球的已有經驗。

(1) 背幾首有關月亮的古詩,說幾個關于月亮的故事。 (2) 關于月球,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3) 引導語: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圍繞著地球運動,是地球的衛星。出示課題:地球的衛星——月球。

(4) 說說地球有幾個衛星(能區別人造地球衛星)。

(5) 引導語: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不斷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 2.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1) 交流有關人類對月球探索的資料。

(2) 討論:說說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可以分為哪些階段?

(3) 閱讀教材中的插圖,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變化和發展?

(4) 討論:你們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進步過程中,知道了什么? (5) 你們還知道其他的觀察月球的工具嗎? 3. 交流有關月球的其他信息。

(1) 交流(簡要介紹)課前搜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交流活動不宜過長)。 (2) 教師根據學生們的交流內容進行簡單的分類。

(3) 小組內將課前搜集的月球資料按照教師給定的方法進行交流和分類整理。 (4) 觀察信息的差異,讓學生們說說自己對信息差異的看法。 4. 制作“月球卡”。

(1) 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 設計? (2) 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構思。

(3) 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5. 延伸活動。

(1)在課外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

(2)在討論中產生的分歧是否已經解決 ? 請大家繼續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

教學反思:

3.2 月相變化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可以借助觀察來發現。 2. 過程與方法

能持續觀察月相的變化;能根據已知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作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能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月相的觀察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月相的信息;通過對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復雜而變化的系統;培養學生對宇宙濃厚的探究興趣,并體會科學觀察在了解科學事實中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課件,圓紙片、筆、剪刀等。 【教學過程】 1. 月相及畫月相

(1) 說說平時看到過的月亮有哪些形狀?(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 引導語:“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在幾張大小相同的圓紙片上畫出我們觀察到的幾種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同學把剪出的月相貼在黑板上,觀察分析這些月相。

(5) 討論: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夠見到這樣的月相嗎?為什么? (6)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確性。 (7)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月相時的兩個頂點連接起來就是圓的直徑。 (8) 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2. 貼月相

(1) 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 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 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 觀察黑板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 小組交流各自的發現和問題,并在集體中加以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其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6)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7) 學生討論交流。 3. 觀察白天的月相

(1)在給月相排序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的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 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 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 (4) 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 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 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教學反思:

3.3 我們來造“環形山”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月球上環形山的成因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2. 過程與方法

認識月球表面環形山的特點;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推測環形山的成因;經歷月球環形山的模擬實驗過程;了解有關月球環形山的成因的假說。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大膽地想像,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合理地運用多種手段,創造性地制作“環形山”;在造“環形山”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模擬實驗和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學準備】

沙、細石子、皮球、小鐵球、玻璃球、注射器、細膠管、水、卷尺等。 【教學過程】 1.月球上的環形山。

(1)出示月球上的具有環形山的局部照片,說說觀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2)觀察月球上的環形山的圖片或教材插圖。 (3)說說月球環形山的特點。

(4)補充環形山的資料。小結環形山的特點:分布沒有規律、數量眾多、大小不

一、有深有淺等。

2.制造“環形山”。

(1)提出:我們來造“環形山”。 (2)討論:怎樣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環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這個方法的根據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月球上的哪些環境? (3)集體交流,說說哪些方法比較符合月球的實際情況。 (4)根據自己設定的方法,小組共同制作“環形山”。 (5)評價學生造好的“環形山”,主要從相似性方面評價。 3.提出環形山形成的假說。

(1)交流小組中是用什么方法來造“環形山”的?在造“環形山”的過程中有什么發現? (2)說說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擬出月球上的環形山。 (3)推測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推測的理由是什么? (4)你們能搜集一些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推測嗎? 4.閱讀資料——環形山的成因。 (1)閱讀教材中的環形山的成因資料。

(2)說說目前科學家們對環形山的形成有哪些推測,對此有什么看法。

教學反思:

3.4 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或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這時地球上的人們就會觀察到日食(或月食)現象。 2. 過程與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日食和月食發生的原因;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對如何進行模擬實驗有所認識,能對模擬實驗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能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進一步推斷出日食或月食發生時的一些其他特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模擬日食發生實驗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的特點,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意識到模擬實驗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信息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學過程】 1. 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 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或課件或觀察圖片。 (2) 討論:日食發生過程有什么特點?

(3) 教師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4) 整理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 2. 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

(1) 提出問題:日食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教師講述古代人們對日食發生的認識。 (3) 推測日食發生的原因。

(4) 如何用模擬實驗來證實我們的推測?實驗怎樣做?需要什么材料? (5) 小組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6) 預測: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才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7) 小組實驗。

(8) 實驗后的交流: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這時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樣的?在什么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3. 日食的成因。

(1)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日食的形成原因。

(2)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3) 交流:你們從圖中還有什么發現?

(4) 根據自己對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斷日食發生的農歷時間,并對照事實加以證實。 4. 月食的成因。

(1)推測月食發生的原因。 (2)用模擬實驗加以證實。 (3)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 (4)根據示意圖說說月食的成因。

(5)討論:為什么說月食發生的機會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

教學反思:

3.5 太陽系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衛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九大行星從近到遠排列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 過程與方法

知道組成太陽系的天體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順序;會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來認識和了解太陽系;能對數據、信息按需求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來建立太陽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的概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信息收集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太陽系的信息;能創造性地制作太陽系模型;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認識的。 【教學準備】

教師事先考察制作太陽系模型的室外場地;

太陽系圖片、課件、九大行星數據表、九個鐵絲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學過程】 1. 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地球在不停的圍繞太陽運動,那么還有哪些天體也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動呢?

(2)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針對以下問題進行小組內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體在圍繞著太陽運動?

•這些天體有哪些特點?

•它們之間是如何排列的?

(3)小組討論和交流,資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圖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做補充。(最好有錄像資料)

(5)小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衛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2. 建立太陽系模型。

(1)提出任務:建一個太陽系模型。

(2)討論:建立太陽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陽系的哪些數據? (3)提供九大行星的數據資料,閱讀資料。 (4)交流從數據資料中獲得的信息。

(5)討論:如何利用數據資料建立模型?制作過程大致是怎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師提示:按比例縮小各天體間的距離;按比例縮小各天體的大小。 (7)學生計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體的距離。

•根據各行星的直徑,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將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陽的直徑縮小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離和大小是怎樣的? (10)根據假設計算。

(11)集體在操場上完成太陽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過程中的體會。

教學反思:

3.6 在星空中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為了便于辨認,人們把星空劃分成許多不同的區域,稱為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顯著標志;獅子座是春季星空中的一個有名的星座。 2. 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星座的一些基本情況;知道北斗星、大熊座、北極星、獅子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狀;能根據要求動手制作星座模型和活動星圖,并對模型進行合理推想并作出相應的解釋;能嘗試根據星座的特征去觀察認識星座,并用圖畫形式記錄。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觀星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星座及觀星的信息;通過觀星活動,培養學生對宇宙濃厚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能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地觀察星座;體會建立模型對豐富認識的重要性、體驗科學的進步和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教學準備】

對夜間觀察星象的地理位置進行事先的考察;

課件以及相關資料、全天星空圖、紙板、細線、橡皮泥、活動星圖的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了解星座。

(1)出示夜間的茫茫星空,領略宇宙的浩渺。 (2)說說知道的星座及相應的故事。 (3)觀察春夏星圖,說說其中有哪些星座。

(4)介紹星座是怎樣被劃分的,以及星座在人們認識星星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2. 建一個“星座”模型。 (1)閱讀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2)提供材料,小組制作星座模型。

(3)從不同角度照射模型,觀察記錄星座在屏幕上的投射效果。 (4)討論和交流: •從橡皮泥的不同影子圖中,看到了什么?從中發現了什么?

•組成星座的星星離地球的遠近是否相同?

•如果從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上看星座,星座的形狀會一樣嗎?

•星座中看起來比較亮的星星可能與什么有關? 3. 認識星座。

(1)引導語: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借助什么方法來辨認方向? (2)了解北極星在星空中的特點。 (3)了解小熊座和大熊座以及北斗星。 (4)如何在星空中尋找北斗七星、大熊座。 (5)如何利用北斗星尋找北極星。 4. 制定夜間觀星計劃。 (1)成立觀星小組。

(2)制定觀星計劃:包括觀星時間、小組分工、安全考慮等。

第二課時 1. 星空交流會。

(1)展示觀星記錄表以及月相觀察記錄表。 (2)參觀其他組的觀星記錄和月相觀察記錄。 (3)小組交流觀星、觀月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 (4)小組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 2. 認識獅子座。

(1)從全天星圖中尋找獅子座。

(2)說說獅子座的特征及在星空中的位置。 (3)說說尋找獅子座的方法。 (4)介紹獅子座的流星雨。

(5)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獅子座的觀察。 3.制作活動觀星圖。

(1)引導語:要想尋找和認識更多的星座,利用全天星圖有缺陷,因為全天星圖展示了全天空的各種星座,而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我們看到的星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制作一份活動觀星圖。

(2)閱讀活動星圖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3)學生制作活動星圖的活動。

(4)利用活動星圖觀察某時某刻星空中的星座。 (5)激勵學生利用活動星圖在夜間進行觀星活動。

(6)指導學生在夜間進行觀星活動:成立觀星小組 、制定觀星計劃。

教學反思:

3.7 探索宇宙 【教學目標】 1. 科學概念

銀河系是由許許多多的恒星組成的一個恒星集團;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是用來計量恒星距離的單位;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2. 過程與方法

了解宇宙的組成結構,認識到宇宙是運動著的、膨脹著的;能對提供的資料和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發現一些有效信息;學習利用數據、文字、圖表、模型來表述研究過程;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和成果。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有關宇宙的信息收集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宇宙的信息;認識和體會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從事科學事業是要付出艱辛的,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可敬的;意識到物質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 【教學準備】

有關宇宙的各種信息: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宇宙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回憶一下,太陽系是怎樣一個星系? 2. 太陽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嗎?

二、認識宇宙的組成結構

1. 天空中的每一顆恒星都類似太陽一樣發光發熱,也有可能組成類似太陽系一樣的天體系統。通過觀察星空,我們就知道有許多這樣的系統。我們的太陽系屬于一個恒星集團——銀河系。

2. 出示銀河系俯視和側視的圖片,說說你們覺得銀河系像什么? 3. 閱讀課本資料,說說 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恒星?銀河系有多大?

4. 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來嗎?光年是一個什么單位?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5. 了解了銀河系,你們有什么感受?

6. 教師小結:銀河系大約由 1000 億到 2000 億顆恒星組成,直徑有 10 萬光年。但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 100 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目前我們已經能觀測到距我們 120 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但還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宇宙還處于青年時期,還在長大,還在膨脹。

三、認識恒星的運動變化

1. 組成宇宙的恒星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 2. 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錄像資料。

3. 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們有沒有收集到這方面的資料。 4. 你們能用一個詞來描述恒星嗎?能用一個詞來描述一個宇宙嗎?

四、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1. 我們看到的這些資料,是人類不斷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結果。 2. 近幾十年來,我國在宇宙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你知道嗎? 3. 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有哪些杰出人物?他們分別有哪些貢獻? 4. 補充一些相關資料。

五、小結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 信息 4.1 科學家怎樣進行探究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分析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實例,指導學生了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2. 知道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事實和數據的獲取是非常重要的。 3. 能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課外進行一次小小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和資料 【教學過程】 1. 引入

你們知道科學家是怎樣進行一項科學探究的嗎?

我們的教材上有一則地質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真實故事,我們來閱讀了解科學家們是怎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 2. 閱讀、思考 •小組學習: (1)閱讀故事。

(2)思考科學家經歷了哪幾個重要的探究過程? (3)討論每個環節中科學家主要做了什么工作。 •交流討論:

(1)科學家發現了什么?提出了什么問題? (2)開始,科學家作出了怎樣的假設? (3)科學家獲得了哪些重要的證據和信息? (4)發表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5)科學家的最終解釋是如何得出的? 3.比較科學課的學習和科學家的探究

回憶一下,我們以前的科學課探究活動,有沒有和這位地質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相似的地方。 我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科學探究活動?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4. 交流與小結

在科學課中,我們用探究的方法學習科學,而科學家用探究的方法解決科學問題。說說科學探究一般要經歷哪些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4.2 我們怎么知道的 【教學目標】

1.知道科學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需要有合適的獲取信息的手段。 2.學習畫統計圖和解讀圖表信息。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向數學老師請教畫條形統計圖 (或折線統計圖)的知識。 【教學過程】 1. 引入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要獲取大量的信息,必須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考察。我們從哪里可以獲得信息呢? 2. 從大樹開始 •組織討論:

我們是怎樣觀察大樹的?

我們是怎樣知道家鄉的水資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們又是用怎樣的方法弄清接線盒里電線的連接方式的?

• (出示:西紅柿、石頭、泡沫塑料等)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設計了怎樣的活動來驗證? •沒有這樣的活動,我們能下結論嗎? •我們設計這些實驗活動的目的是什么? 3. 我們的身體有多高

•我們的身體有多高 ?這個問題怎么回答? •課前同學們測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組統計并根據小組的數據說說我們的身體有多高。 •匯總全班同學的身高記錄表,完成一張“六 ( )班學生身高(條形或折線)統計圖”。 •討論:

從圖中我們能知道哪些信息?現在問我們的身體有多高,我們又怎么回答?與小組里的結論一樣嗎? 4. 思考討論

我們現在獲得的關于我們的身體有多高的信息是準確、全面的嗎?要使我們對于身高的答案更趨于精確,還需要哪些數據?如何獲得?

教學反思:

4.3 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觀看記錄——比較分析——再觀看記錄”的活動,使學生對觀察有一個新的認識。

2. 讓學生感受到為獲得較準確的觀察結果,必須客觀。觀察到的事實與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兩回事,并且觀察往往要經過多次。 【教學準備】

錄像片段、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實嗎?下面我們來觀看一段錄像。在觀看的同時,請同學們對自己看到的內容做好記錄。

二、講授

1. 觀看錄像并記錄。 2. 分析比較記錄結果。

⑴小組交流記錄結果,討論:(用課件出示以下問題) ① 說說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 我們把全部情景都記錄下來了嗎? ③ 你們所記錄的這些都是事實嗎? ④ 哪些是準確的描述,哪些只是我們的感覺和想像,哪些是我們根據經驗作出的推測和判斷?

⑵討論: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準確的觀察? 3. 再次觀看錄像并記錄。

⑴比較兩次記錄,交流感受。 我們是利用感官進行觀察的,但我們的觀察有時候也很容易出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魔術表演。

⑵教師表演小魔術。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加進去。但,想法和感覺不是事實。為了得到可靠的觀察結果,科學家總是采用重復觀察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很樂意別人對自己的實驗過程進行檢測,這就是重復實驗。

三、小結與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實與所見不一致的事例。

教學反思:

4.4 查閱和辨別信息 【教學目標】

1. 通過讓學生經歷查閱相關資料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幾種常見的查閱信息的方法。 2. 知道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如何進行正確辨別與選擇。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眾多書名與目錄)、電腦網絡、報刊中的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導入談話

1.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從哪些途徑獲得信息? 2. 你們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得信息的? 查閱和辨別信息 ——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知識 1. 怎樣查閱信息

(1)你們會查找各種信息資料嗎?通過哪些途徑查找?

(2)如果讓你們查找關于“古代人們是用哪些方式來記錄信息的”和“紙和筆是怎樣發明和演變的”這兩方面的資料,你們打算怎樣查找? 方法一:通過書籍查找資料 (1)呈現眾多書名,讓學生挑選可能在哪些書中有這方面的信息? (2)找到自己認為需要的書籍后,該如何進一步查找? (3)查找書籍目錄、找到相應資料。 方法二 :通過網絡查找資料

(1)請電腦操作熟練的學生做小老師,上臺操作講解。 (2)請其他同學上臺嘗試。 (3)找到相應網站及資料。 2. 信息準確嗎

(1)書籍與網絡上查到的信息可靠嗎? (2)我們該怎樣判斷呢? (3)學生小組討論。 (4)全班匯報交流。

(5)選取幾條信息,讓學生進行判斷分析。 3. 選擇什么信息

(1)當通過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是矛盾的或不一致時,你們會怎么辦? (2)舉例天氣預報,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選擇。

(3)通過今天的學習,關于查找與辨別信息,你們有什么新的想法?

教學反思:

4.5 記錄和儲存 【教學目標】

1. 了解信息記錄和存儲的手段,以及它們的演變過程。 2. 學習用科學的方法,選擇適當的載體記錄、存儲獲得的信息。 3. 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關注。 【教學準備】 1. 光盤、磁盤等實物 2. 課堂信息記錄紙

3. 學生搜索“筆和紙的發明及演變”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如何有效、規范地記錄信息

1. 交流學生搜集到的關于“筆和紙的發明和演變”的信息。 2. 說說這些信息的來源。

3. 討論:記錄信息來源的重要性。信息的來源和途徑可以幫助判斷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詳細的信息時可以通過信息的來源快速找到相關資料。 4. 如果要記錄信息的來源,你們覺得應該主要記錄些什么內容?

通過書籍查找可記錄:書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內容„„

通過網絡查找可記錄:網名、網址、作者„„ 5. 分小組討論并制作信息記錄卡。 6. 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填寫信息記錄卡。 7. 學生交流并小結。

我們在記錄獲得的信息時,不僅要如實記錄相關信息的內容,還應該詳細記錄信息的來源。因為信息的來源、途徑,能幫助我們判斷信息的可靠性,同時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識產權的表現。

二、回顧記錄信息的方法

1. 在剛才的學習活動中,我們都采用了文字記錄的方式來記錄信息,平時我們還會用什么方式記錄信息?(圖畫、表格„„)

2. 翻看我們的科學學習活動手冊,在我們四年的科學學習中學會了用什么方式記錄信息? 3. 你們覺得信息的記錄與保存對我們的科學學習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儲存信息方式的演變過程

1. 我們在記錄信息時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筆和紙)

2. 在筆和紙發明之前,古代的人們是用什么來記錄信息的呢?(甲骨、竹簡、絲綢„„) 3. 為什么這些方法和工具沒有延用到今天?

4. 因為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又有哪些記錄和儲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帶、膠卷、軟盤、硬盤、光盤„„)

5. 這些工具的應用使我們的信息儲存量越來越大,而且在現在辦公中越來越普及。這樣下去我們是否就不需要紙了呢?

6.小組交流筆和紙的優點和缺點并嘗試記錄討論過程。 7.大組交流。

8.小結。我們要根據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記錄和儲存方式。筆和紙記錄占用空間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還將是我們,特別是小學生記錄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業

課外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和儲存“人們如何不斷地探索和改進記錄信資料”。

教學反思:

4.6 整理獲得的信息 【教學目標】 1. 了解幾種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嘗試對提供的信息進行整理。 2. 學習選擇恰當的方法對以前學過的科學內容進行整理。 3. 體會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識。 【教學準備】

1. 提供讓學生進行整理的信息材料一份 2. 學生每人一份信息整理的圖表 【教學過程】

一、 引導學生利用分類圖對信息進行分類 1. 說說在一個池塘里會有些什么物體? 學生進行描述,教師進行板書。

2. 面對如此多的信息,如何進行整理呢? 學生討論。

3. 引導學生依據已學的知識對池塘里的物體進行分類,并嘗試用分類圖表表示。 4. 交流對物體的分類是否恰當,圖表表示是否清晰,并修正自己的整理稿。 5. 說說運用分類圖有什么優點?

分類圖在對一些概念較多的主題進行整理時是十分有用的。它從總的概念出發,逐步展開,顯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個個小概念的。這樣整理之后,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6. 我們已經學了4 年的科學了,《科學》書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呢?你能選擇其中一個單元進行分類嗎? 7. 學生交流。

二、 對比中發現異同

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信息通過比較更有價值。 1. 如何比較水與空氣基本性質的差異?從哪幾方面去比較? 2. 你們能用表格的形式記錄這兩者的異同嗎? 3. 嘗試自制比較表。

4. 交流運用表格整理信息的優點。

比較、對比表是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時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個有序的框架,根據我們的需要進行比較。

三、運用箭頭標示過程

1. 討論4年來展開的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與實驗、整理信息、得出結論。

2. 由學生自行設計圖表,整理科學探究步驟。 3. 交流歸納:循環圖、流程圖。

四、綜合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

1. 閱讀有關介紹信息技術發展史的資料。 2. 交流:對于這份資料我們應用什么方式對其進行整理? 3. 學生自行整理信息。

4. 信息經過整理變得有序,同時還讓我們從中獲得新的認識。 5. 除了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方法以外,我們還能用哪些方法來整理信息?

教學反思:

4.7 交流我們的信息 【教學目標】

1. 懂得交流是科學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幫助我們糾正錯誤,獲得更多的證據。 2. 交流信息時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快速、準確地交流信息。 3. 培養樂于與別人交流信息的態度。 【教學準備】

傳話用小紙條、小球、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親自動手獲得第一手資料是重要的。但同時我們還必須善于從別人那里得到信息,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們平時是怎樣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誰能說說我們平時在科學課上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交流信息的? 1. 把“話”傳下去

(1)你們能準確地把信息告訴別人嗎?

(2)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說悄悄話的游戲。老師在紙上寫了一句話,等一會兒第一個同學看后把話輕輕的告訴后面的同學,然后一直往后傳,最后一位同學把聽到的話寫在紙上,我們比比哪個組傳得既快又準確。

(3)請最后一位同學把收到的信息讀給大家聽聽。 (4)看看老師在紙上寫了什么。 (5)你們對這個傳話游戲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傳話時應注意些什么呢?請討論。 (7)再做傳話游戲。

(8)我們從兩次活動中得到哪些啟發? 2. 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1)剛才同學們說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還常用文字符號來傳遞信息?,F在老師有一個乒乓球,如果要讓滾出去的乒乓球回過來,你有辦法嗎?下面就請各組把完成這個任務的步驟寫下來。等一會兒看看你們組的記錄讓別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務? (2)與鄰組交流。

(3)反饋:鄰組同學能按你們的方法讓滾出去的球滾回來嗎? (4)討論:如果把步驟寫得清楚點,應怎樣改?請做修改并記錄。 (5)交流修改結果。

(6)討論:還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嗎? 3. 交流信息的意義

(1) 討論:在科學探究中,我們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對你們有過什么幫助? (2)交流討論結果。

教學反思:

4.8 把信息傳給更多的人 【教學目標】

1. 能運用板報或展覽的方法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過討論如何編制板報的活動,學習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方法。

2. 知道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等都是我們與遠方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3. 通過郵件“電報”的活動體驗收發電報時編碼、傳遞和譯碼三個步驟,從中感受到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學過程】 1. 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這樣信息的傳遞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傳遞給整個六年級的同學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辦法呢? 2. 通過墻報或展覽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討論: A. 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我們的墻報? B. 怎樣使有限的版面空間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討論結果。

(3)為了使大家在離墻 1 米遠的地方也能看清墻報的內容,墻報上用多大的字體比較合 適?

(4)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介紹的方法,分組推算。 (5)匯報推算結果。

(6)每行排多少個字比較合適呢?學生實驗:頭不轉能看清多少個字(一行)? (7)交流匯報。

(8)通過今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你們有什么感想和啟示? 3. 用多種方法與遠方的朋友交流

(1)討論:如果你想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更遠的朋友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記錄。 (2)匯報交流。 4. 郵遞“電報”游戲

(1)學生閱讀課本72頁薩米埃•莫爾斯的資料。 (2)教師介紹收發電報的三個步驟。 (3)學生進行編碼、傳遞、譯碼游戲。 5. 課后活動

把今天獲得的信息用喜歡的方法傳遞給你們的朋友。

教學反思:

上一篇:中國結教案下一篇:早教課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