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理論基礎范文

2024-04-20

理論基礎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就新聞專業主義的起源、定義和理論要點做了全景論述,訂正了對這一理論范疇的混亂認識。并把新聞專業主義劃分為實踐規約、理論基礎、專業標準、職業規范和新聞操守五個部分,對傳統新聞專業主義理論和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要點分別做了歸納,闡述了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特性和記者的職業精神。

【關鍵詞】傳統新聞專業主義;當代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職業標準與規范

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引導力,讓記者處于顯赫地位,在民眾對其不勝仰慕之余,國內外一些媒體正面臨強勢集團的操控,新聞專業主義時常陷入危機。在資本或權力大棒的高壓下,某些媒體淪為任人驅使的話語奴隸;在金錢的誘惑下,一些新聞人見利忘義,忘記了新聞道德的約束。少數網民用自媒體傳發污穢信息,又推動某些記者投入謠言和色情的懷抱,喪失了起碼的職業信念。簽于此,建構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理論,提升新時代的新聞責任意識,成為各國受眾的殷切期望。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與理論

新聞人的職業精神、專業標準和行為準則,構成記者一系列操守,統稱新聞專業主義。這一定義①常被似是而非的其他界定所遮蔽——“中立、客觀、獨立、公正”這些西方老生常談的概念被列入新聞專業主義定義的主詞,而“職業精神”卻被驅逐出定義內涵。實際上,新聞專業主義來自新聞工作實踐,被新聞挫折不斷匡正和厘定,形成言簡義豐、圣潔無私的職業追求。

早在1836年,美國《費城公共紀事報》的編輯威廉·麥凱恩就曾概括過“編輯倫理原則”,被當時許多報紙用作“專業標準”。[1]到19世紀后半期,西方無冕之王的狂熱煽情,把社會攪得烏煙瘴氣,美國大報首先受到群憤夾擊,陷入四面楚歌,不得不收手斂跡。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瀕于破產的《紐約時報》,確定了“絕不污染早餐桌布”的辦報原則,把“本報刊發一切適宜刊登的新聞”作為座右銘。[2]1904年《紐約世界報》主辦人普利策在《北美評論》上發表文章提出,“為了培養更好的記者,更好地服務于公眾,開展一項運動,把新聞提高到學術性專業層次”。哥倫比亞大學接收了他的捐款,于他逝世后的1912年在剛剛創立的新聞學院招收第一屆新聞專業大學生。這是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濫觴。

20世紀20年代,在聲討無冕之王的社會呼聲下,西方各大報不得不陸續制定“記者守則”“報道條例”或“倫理規范”,逐漸確立了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信條。其內容主要有:(1)新聞事業是一門職業,應有嚴格的職業操守;(2)媒體應為大眾所信賴,傳播真實、公正的新聞;(3)報道內容清晰,說理明白、正確而公允,是優秀新聞事業的基礎;(4)新聞記者要寫出自己心中認為有益無害的意見,引導公眾至善至美;(5)新聞壓制均屬錯誤,除非是為了公共利益,任何勢力都不得阻撓新聞報道;(6)記者避免自我偏見或受他人偏見左右,不因威逼利誘而逃避責任;(7)廣告、新聞與社論均應純潔、積極而健康,達到為公眾服務的目的。這七項規約,構成新聞專業主義的傳統理論要點,奠定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基石。

1919年,徐寶璜在《新聞學》一書中闡述了記者應有的品德和氣節,寫道:“偉大之記者,應有大無畏之精神,見義勇為,寧犧牲一身以為民請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蟬?!彼岢觥爸匾侣勔蛔返降?,不以謠言為事實,不可受賄、隱瞞事實”等16條要求。在“新聞紙之職務”一章,徐寶璜強調報紙要“提倡道德”“惡者因其劣行登載而受輿論之攻擊,善者因其善行登載而受輿論之贊揚”“迎合社會,乃賤者之所為,與敲詐同為不德也”。[3]這些論述,形成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早期理念。

在全球媒體融合時代,“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②的文化基因,成為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精髓。今天,一個國家記者的操守往往在各國產生巨大影響,新聞專業主義具有國際性。但毫無規約意識的新聞人和網民,肆意褻瀆新聞的純潔性,時而散布彌天大謊,時而誣陷他國或他人,新聞專業主義受到嚴峻挑戰。

由新聞實踐提出的“仁愛向善、純潔健康、崇尚公正、仗義執言、自由和法治”等品格和信念,成為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精華,無論職業記者還是公民記者(網民)都應勵志以求。這一理論的要點包括:(1)所有新聞媒體都應制定職業規約③,恪守規矩,誠實正直為上,樹立為公共福祉奮斗的志向。(2)“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自重、自愛、自強”[4],唾棄拜金主義,深入民眾,伸張公平正義。(3)嚴禁網絡攻擊和網絡謠言,創建全球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4)記者要以廓清世界、明人耳目、拯人于愚為己任,錯誤導向如同屠毒筆墨,殘害生靈。(5)媒體要尚和合、求大同,不以維護民族的狹隘利益而攻擊他國,不以謠言和不實消息制造國家間的緊張關系。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以上五個要點,激發各國記者為人類的同舟共濟而遵道秉義,投入全球治理的理性大潮。

二、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的倫理基石

新聞專業主義直接涉及新聞倫理問題,沒有新聞道德及倫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就無法聳立。新聞道德是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準則,而倫理則是新聞道德的理性意識,二者奠定了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基礎。在西方古典哲學中,倫理(Ethics)與道德(Morality)存在著傳統區別?!皞惱碛^指的是基本原則,道德觀指的是實踐”。[5]記者或媒體的致善理念,來自新聞倫理意識與新聞道德準則,構成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核心。

新聞倫理一方面體現政治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不可忽視的公共道德的性質,因而新聞倫理沒有國家或階級的區別。硬要堅持二者的區別,必然導致新聞倫理的雙重標準。不管哪國或何種媒體,不管報道政治事件還是一般生活動態,說假話、欺騙受眾,都是違背道德的?;谌祟愖非笳胬淼奶煨?,不能說本國的混亂是民主的表現,他國的井然有序,則是“民主的缺失”,這種顛倒黑白的報道背離了起碼的誠實原則。指責“別”的媒體受到權力壓制是不自由的,而美國給媒體“貼標簽”、任意審查和打壓媒體則是自由的,這種雙重倫理標準,實際是以政治偏見玷污新聞專業主義的純潔性。

堅持真善美是新聞倫理的第一個要素。不道德的行為都違背真善美的追求,蔑視人類公平和美好的價值觀。宣揚某人、某個階級或一國利益可以損害他人、別的階級或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對任何媒體都是不道德的。新聞倫理的第二個要素是堅持新聞公正,在報道有爭議的問題時,應把雙方提供的事實和意見都明示出來,讓公眾做出是非判斷。拋出片面報道,蓄意掩蓋真相,都是背離倫理和道德的。新聞倫理的第三個要素是堅持科學精神,反映和評價事實要有科學根據??茖W面對的是要符合事實、符合規律,倫理堅持的是該不該報道的問題,“該不該報道”首先要看新聞是否反映事實真相,是否符合科學邏輯。新聞倫理的第四個要素是,任何政治報道都要經受倫理考驗,以求真、求善為前提,維護社會和人類的共同利益。面對大是大非問題,媒體不能沉默,更不能說假話,不說假話是堅持倫理精神鐵的原則。

在新聞倫理這面鏡子前,新聞道德具有社會正面價值取向,要求記者扶善懲惡、惠及社會,以給大眾帶來好處、希望與快樂為目標。所以,新聞道德是指新聞工作者善與美的行為,作為新聞人的品德修養,具有以下三個特征:(1)新聞道德具有非強制性,依賴從業者的自我意志來維系,產生于記者的優秀品質和自律。(2)新聞道德與新聞法治屬于不同范疇,違背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觸犯法律,不僅要受法律懲處,還要受道德輿論的譴責。(3)新聞道德依賴良心驅動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才能奏效。作為記者的善意動機,新聞良心由誠實、正直、寬容、仁愛、慈善這五個因素構成,推動記者按照道德準則行事,對違反道德的行為進行自責。新聞道德是對不良報道的軟約束,只有真心誠意地接受它,才能轉化為新聞人的戒律,成為記者的行為底線。

概括而言,新聞報道有三種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惡行、不卑躬屈膝、不貪贓枉法,多行善舉、廉潔自守、不懼暴戾;二是責任戒律,嚴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壞社會和諧和世界和平,每條新聞都要對受眾負責,為服務的媒介機構負責,為國家與社會安全負責;三是職業戒律,新聞陳述不能言過其實、弄虛作假,殃及社會、低俗色情均屬職業禁忌。遵循以上新聞戒律,記者同報道對象和受眾建立起良好關系,媒體就會贏得高度的社會信譽。

三、當代新聞工作的專業標準和職業規范

新聞倫理和道德不完全等同于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基礎,僅對錘煉新聞人的職業理想和道德境界提供指南。新聞專業主義的落腳點實為純潔的職業精神和完美的職業操守,包括新聞工作的職業目標、專業標準和職業規范。

新聞工作的職業目標體現出高潔的社會價值,引導記者以“成風化人、造福人類”為使命。第一,新聞工作者要推動新聞活動為正義事業服務,向人間播撒“大愛”,達到教化民眾和社會的目的。第二,新聞工作者要成為時代的記錄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引導人類走向平等、幸福和更加文明的目標。第三,媒體要樹立“公共服務”的目標,而不是為某一利益集團、更不是為媒體自身服務。媒體的商業經營具有合法性,但它僅限于發行部或市場部,如果以商業主義支配編輯權和報道權,便成為媒體墮落的開始。第四,新聞職業目標的最高追求是發現和傳播真理,讓大眾正確認識社會矛盾、沖突及其解決的途徑。概括地說,“新聞傳播事業是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新聞傳播工作者為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擔負著神圣職責?!盵6]

新聞專業主義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職業化的水準,體現嚴肅、高尚和可操作的專業標準。在西方,最初的新聞工作者來自印刷行業的發行人、工人及學徒,是一些東奔西走、道聽途說的抄報員,沒有專業要求,談不上專業標準。20世紀前,新聞不是名副其實的職業,新聞工作者不被認為是“專業人士”。新聞工作經過百年歷練,進入20世紀20年代,隨著記者地位的提高、專業化程度的提升,新聞工作才成為成熟的職業,有了明確的專業標準。

這些標準是:具備完整的專業理論、專業教育科目、職業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機構;新聞媒體達到相當的數量和規模,分布在社會各個區域,成為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行業;形成數量巨大的從業人員隊伍,出現一支行業大軍,且有一致的理念和工作技能。這三條是新聞職業同其他成熟的行業的共同專業標準,在當代,新聞職業獨有的特色和專業標準卻令人神往,富有光彩奪目的神圣性,這就是:第一,新聞媒體構成社會耳目,為社會管理提供動力和方向,成為重要的思想源泉;第二,新聞記者促進各種信息和思想交流,引導人們認識環境和時代,擔當人類精神向導的重任;第三,新聞媒體以反映最新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為己任,作為社會巨變的發掘者,不斷把人類引向光明和福地;第四,它是復制世界、引領世界潮流的意識形態工作,具備更加嚴格的職業規范。只有達到這四條標準才是真正的新聞業,新聞工作者也才是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因而新聞職業規范歷來高潔嚴謹、秉正無私、大義凜然,這些規范的具體要求是:(1)新聞人必須忠于事實,不給大眾提供有害和刺激犯罪的東西,不刊播違反科學和生活常識的內容;(2)決不對民眾的不幸遭遇視而不見、無動于衷,而是關注人民疾苦,為民請命;(3)多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4)報道負面事件要堅持正確導向,及時準確、全面客觀地反映事件處置經過,化解社會沉疴;(5)世界新聞嚴禁挑唆國際沖突、煽動戰爭狂熱,不許鼓吹民族、種族和宗教仇恨,禁止煽動種族和各種歧視。這五條新聞職業規范,標志著新聞人的重任超越了任何職業的社會價值,不愧是人類精神的領航者和人類苦難的救助者。

四、當代記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

新聞人的職業操守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的行為準則,體現為新聞采訪和報道的戒規。當代新聞操守的準則主要有:(1)盡一切努力搜集確鑿的事實,引導受眾明情達理、迷而知返;(2)對新聞事實做出誠實、全面的陳述,杜絕不雅之詞的闡釋;(3)對錯誤意見不管來自何處,拒絕公布于眾,一旦報道,要迅即澄清更正;(4)不參與有害于公眾或國家利益的社會活動,如要采訪和報道這類活動,要給受眾以警示和引導,嚴防被反社會、反人類的惡勢力所利用;(5)決不唯利是圖、明哲保身,為獲得重要新聞既不行賄他人,也絕不接受任何賄賂。

新聞操守的以上準則需要記者的業務素養來支撐。新聞素養屬于新聞專業主義的技能理性,對新聞操作具有自覺性、知識性、敏銳性、技術性、法理性和科學性,表現為記者的素質、涵養、技能、方法和水準。其中包括高尚的職業意識、豐富的專業知識、諳熟的專業能力與技巧。由此形成當代新聞操守的具體戒規:

探訪新聞不使用狗仔隊之類的卑劣手段,對黑社會和犯罪團伙的暗訪可以隱身潛行,但不能與其合謀共事、參與犯罪。采訪新聞不可擅自闖入他人私宅、辦公室和非面向公眾開放的會議室;不可竊取采訪對象的電腦數據、文件或其他資料;不可竊聽他人的電話或私下交談。記錄他人的談話或錄音,要征求當事人的同意。對一般公眾的正當行為和生活,不管有何重大變故與新聞價值,被采訪者聲明不準報道的,媒體不應擅自報道,如要報道應隱去真實住址與姓名。

新聞報道不能隱瞞消息來源。對匿名消息來源要嚴格保密,保護新聞提供者或當事人的人身安全,這僅限于揭露性新聞。引用多方消息來源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執一方。新聞中的引語除刪減多余字句外,不能改變引語的原意,對引語中的關鍵詞句不能有任何改動。

使用他人的文字或作品,必須說明出處,注明歸屬者姓名,防止記者受到剽竊的指控。轉載其他媒體(包括網絡)的新聞,要核實報道的真實性,不真實的不能轉載。轉載時要標示發表該新聞的媒體與寫作者或制作者的姓名。

記者寫作或制作新聞文本,要拋棄偏見和情感,表達觀點除客觀理性外,還應向受眾明示這是記者的看法。沒有調查清楚的事實不能寫進新聞,也不能報道推測的事實。報道事件親歷者目睹的事實,一定要加上親歷者簡要的直述,不準援引“據旁觀者說”“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業人士說”等此類模糊的事實來源。這是西方缺乏新聞專業主義規范的記者慣用的新聞噱頭,借此塞進私貨。

報道犯罪新聞,在法庭判決當事人有罪之前,應將其視為無罪者,只能用“嫌疑人”的稱呼。沒有得到法庭允許,強行報道違法犯罪案件,屬于媒體審判。如果司法機構忽視確鑿證據而蓄意制造冤案,記者確有事實根據,應毫不猶豫地揭露瀆法行為,捍衛法律正義。這不是媒體審判,而是司法監督。以上這些新聞戒規,大多已寫進中外媒體的規約中,中外記者多有認同。

五、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的實現動力

(一)媒體要建立自律制度

新聞從業者實行嚴格自律,是維護和實現新聞專業主義的主要動力。無論是媒體還是記者個體,都應熟悉新聞倫理和新聞道德要求,為新聞業輸入崇高精神,把自我約束轉化為自覺行動。新聞自律屬于記者的自我控制,通過自我檢查、自我揭露和反省,防止新聞自由和媒介權力的濫用。新聞傳播的強大社會影響力,賦予媒體無所不在的“話語權”,這種權力可能隨時被褻瀆。如果定期進行新聞自律,對濫用新聞“權力”會有遏制作用。

新聞自律既要堅持經常,又應形成制度。通過自律制度克服職業觀念淡薄,防止新聞事故和新聞侵權的發生。新聞事故是指失實、歪曲性報道產生的社會惡果;新聞侵權則是記者的采訪、報道觸犯法律,給社會和他人造成直接傷害。定期檢查新聞工作發生的各種錯誤,激發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促成新聞職業健康發展的保證。新聞自律要求記者思考和檢查違反職業規范的行為,有時需要公開向公眾致歉,消除公眾的不滿和不信任情緒。

在媒體內部定期開展自我批評,進行自我反省和檢討,使編輯記者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并持之以恒。媒介機構在行業組織、區域性媒體會議或新聞學術交流中,檢查和討論媒體存在的問題,切磋新聞報道的得失,共同吸取教訓。還有,凡產生不良影響的錯誤報道,都應在媒體上公開披露失誤的原因和背景,爭取公眾的諒解。這些自律制度的貫徹,能培養記者的自我批評精神,把背離新聞操守的報道失范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動、謙恭地接受輿論監督

社會對媒體的監督是一種他律,比自律有更大的壓力,凡虔誠的新聞工作者不能不聽取社會批評。遏制背離新聞專業主義的行為,更有效的動力來自廣大受眾的監督。公眾輿論有無數雙眼睛,有發現問題的無限能量,經常聽取受眾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社會批評,是新聞專業主義建設的重要途徑。

受眾對媒體的不道德行為發出譴責,引起相關記者的警醒,能激發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能產生克服報道失誤的緊迫感。沒有社會廣泛的批評,一些新聞工作者難以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當少數記者嚴重損害媒體的良知,媒體內部人士不可能很快發現,但很難逃過廣大公眾的眼睛。在社會輿論面前,背離新聞專業主義的所有行為都無法遮掩。

媒體的任何不義之舉,從新聞傳播到經營活動,都逃不過輿論的揭發。如果一家報紙一方面刊出報道圍剿某個企業的瓶裝水,認為它不如自來水,但同時又推出自己的“小藍帽”桶裝水,這就露出了自身商業利益的馬腳。受眾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一眼就能看出媒體唯利是圖的動機。盡管媒體是一種權力,如果不受輿論這種準權力的監督,就難以擺脫不良報道或商業腐敗的襲擾。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公益機構,隨時觀察受眾對自己的態度,主動聽取受眾的各種意見,是貫徹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措施。廣大網民在網上對某家媒體或某一條報道都可能有評論,這是自動送上門的輿論評價,經常查看網絡反響,可以得到十分寶貴的意見。媒體也可設置義務監督員,定期向他們請教,認真聽取他們的批評建議。對媒體最直接、最關鍵的輿論評價來自媒體受閱量的變化,這是無聲的輿論監督。如果以每季度為固定考察期,報刊的發行量、電視的收視率或網頁的點擊率顯著下降,大多證明媒體的專業水準正在下滑。

媒體時刻警惕社會輿論對自己發起的攻擊,設置輿論警戒線,嚴防出現有損專業品質的行為而招致輿論圍剿。多年前,曾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希望到擁有ABC電視網的迪斯尼看看,被該電視網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這樣做是為了避嫌,以免ABC電視網以后報道戈爾時引起觀眾的猜疑。新聞工作者任何有損媒體聲譽的行為,都會引發輿論爆棚,謙恭地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批評,把社會輿論視為改進報道的鏡子,是實現新聞專業主義的有效途徑。

(三)借助媒介批評提高專業素養

增強新聞專業主義意識,提高新聞業務水準,離不開媒介批評。媒介批評站在現實與歷史的觀望臺,審視記者的一言一行和重要新聞作品,分析新聞傳播的正誤,是實現新聞專業主義的更為重要的動力。媒介批評不僅是對媒體的監督,而且是站在學術或新聞政策的高度條分縷析媒體與記者的活動,從科學與實踐的角度評價新聞的社會效果。有些專業批評者的評價思想如灼,目光深邃,會讓媒體和記者對專業理想和新聞理念有深刻的領悟。

把媒介批評視為一種反思過程和結果,探索媒介傳播的得失,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升華和總結。新聞批評家從洞悉現實生活的角度,以專業眼光分析新聞現象,對拙劣的傳播內容提出精辟的見解,能夠引發編輯記者的深刻反省。媒介批評者以科學理念剖析媒介存在的問題,也為媒體的新聞優化和報道調整拓寬了思路。

媒介批評重視對新聞工作者的品德、操守的評價,抓住典型的負面事例指出他們的道德失范,讓媒體人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2013年揭露的BBC前主持人薩維爾性丑聞,使整個英國民眾感到“震驚、骯臟和憤怒”,來自批評家和民眾的討伐此起彼伏,英國廣播公司(BBC)陷入近50年最為嚴重的信任危機,它不得不對國民公開道歉。批評某家媒體的不良傾向或劣跡,尤其能推動媒體人對職業墮落的認識。

我國大量媒介批評針對的是新聞文本的優劣,分析新聞作品的質量、寫作(制作)的形式及其效果,對記者認識和提高業務水準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媒介作品視為唯一的批評對象,很少對編輯記者的報道宗旨、價值觀和倫理表現做出透視,媒介批評就會陷入狹窄的空間,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新聞工作。從總體上看,媒介批評應包括對報道思想、媒體人的精神狀態和業務水準的全面評價,因為任何新聞業務水準的提高,首先取決于新聞理念和道德思想——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否完美純潔。

注 釋:

①在百度上查到同這一定義基本相同的解釋——“什么是新聞專業主義,名詞解釋定義”中一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自我的《新聞學概論》(第1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版,第329頁。為了避嫌抄襲,此處加注特做說明。

②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4年2月24日)。

③我國1991年制定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2009年最后修訂),是全國各類媒體統一的行為規約。

參考文獻:

[1]Yost,CasperSalathiel.ThePrinciplesofJournalism,D.AppletonandCompany,p.159,1924.

[2]劉建明.西方媒介批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5-126.

[3]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20-121.

[4]習近平.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體倫理學:案例與道德論據[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4.

[6]首屆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國際論壇.北京共識[J].國際新聞界,2005(6).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校:鄭 艷

理論基礎范文第2篇

關鍵詞:會計學;會計基礎理論;戰略發展

引言

隨著會計學的完善,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更新?;趹鹇越嵌鹊臅嫽A理論,是促進會計行業進步,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能夠幫助會計人員更加深入的認識到會計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從會計理論的概念、分類等各個方面入手,掌握會計工作的趨向以及特點,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會計工作,發揮會計工作的作用。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基于戰略角度的會計基礎理論,首先要了解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具體如下:

會計基礎理論包括會計環境、會計信息系統、會計對象以及會計職能等等,會計環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對會計熊產生的影響,比如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法律等等。穩定、和諧的會計環境能夠更好的為會計工作提供支持,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會計信息體統包括了企業單位,也是單位的最重要,最關鍵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存亡以及經濟活動的成敗。這些信息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數據,能夠wield企業系統化、連續性的提供企業效益狀況,是企業未來發展與管理的數據來源。會計工作以特定對象為主,每天都會對企業經營情況、資金流向進行管理、監督和統計,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相關內容,將會計職能分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兩個方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會計職能也會不斷變化和改變,包括反映與控制、監督與分析、考核與評價等等。

二、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

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并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包括:客觀性。會計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從會計統計、監督以及結論等等,通過這些工作獲得相關的數據,依據數據,客觀分析當前企業的經營狀況或者經濟情況,減少阻礙企業發展的因素。規范性,是企業內部所有的會計工作者都必須要嚴格依據國家相關規定,在自己管理范圍內進行工作,不能夠因為一己私利而采取損害集體以及企業利益的行為,會計基礎理論的客觀性與規范性,是保障企業會計工作質量與效率的關鍵,也是提高會計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幫助企業各項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處理以上幾點之外,會計基礎理論還具有前瞻性、系統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會計基礎理論的作用

1.認識作用

會計基礎理論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業會計人員的發展前提,會計人員通過會計理論基礎能夠更好的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宏觀的了解,這樣在企業會計工作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就能夠隨時解決和處理,保障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會計基礎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同樣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管理者充分認識到會計實務的重要性,能夠更好的把握企業未來經濟活動以及經營的趨向,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幫助企業更快,更好的占據市場份額。

2.指導作用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緊緊依賴于會計基礎理論,比如會計基礎理論中的相關專業內容,能夠幫助會計從業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綜合能力,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論知識能力,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制約,還需要克服各種來自外界的誘惑,因此需要會計理論基礎能夠為會計人員指明工作的方向,幫助他們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會計工作。另外,會計基礎理論,還是企業領導者與決策者制定各項經濟決策的依據,在會計人員培訓工作方面提供指導,最關鍵的是可以規范會計人員行為,減少工作中出現錯誤的幾率,大幅度增加了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企業領導通過這些信息能夠掌握到企業的真實的發展情況,并處以對未來的經濟規劃、方式進行調整,包括產業結果以及業務交流等等,這些方面的決策都依賴于準確的會計信息。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專業技能需要不斷提升,為了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企業內部需要不斷進行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活動,會計基礎理論為人員專業培訓活動提供了指導,因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學習素材,通過學習會計基礎理論,他們統計整合數據的能力,基礎會計技能都會得到提升,企業在培養會計人員的時候,要講會計理論知識作為重點,強化他們的實踐能力,以當前市場形勢為前提,強化人才的虧啊雞基礎理論實踐指導,奠定人才的相關操作技能,在未來遭遇工作問題的時候,可以熟練的解決,減少企業經濟損失,保障企業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四、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趨勢

1.發展戰略方向

新形式下會計基礎理論應適應時代發展,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當前,科學發展觀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社會進步有顯著促進作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促進會計基礎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明確會計學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與計劃,并在會計基礎理論運用中加以體現,比如說,理論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發展趨勢

第一,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帶來了‘定的負面影響,致使我國自然資源逐漸虧乏,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為此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做好全面協調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環境損害設定成一定的指標,并將其運用到經濟核算之中,提高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原則。發展會計基礎理論,要以當前的經濟實際情況為基礎,不能夠脫離實際,依據當前需求,不斷創新與完善會計基礎原則,滿足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會計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基礎理論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內部相關管理者與會計領域的專業人才,應該客觀借鑒國外的先進會計理論與觀念,同時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基礎理論。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要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基礎理論時,要將會計學的發展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業,具體的是要將環境會計作為研究的方面,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對經濟組織的經濟核算中,更要注重對于壞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否超出了設定的標準。會計基礎理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是要依據社會的不斷變化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跟上時代的步伐。

結束語

在會計行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完善,要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將提升企業會計專業技能為目的,奠定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能力,強化會計人員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規范財務會計人員的行為,營造良好的企業會計環境,充分發揮會計基礎的指導作用,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硯秋.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

[2] 姜華偉.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4(18).

[3] 王燕,于卓.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4(10).

[4] 于玉林.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J].企業經濟.2012(05).

[5] 耿照源,周虹.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學”教學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理論基礎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混合式學習(B-learning)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傳統學習與網絡化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吨嗅t基礎理論課》要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只有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職業教育中醫類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

中醫類高職院校應適應醫療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進行批量生產,采取“理論知識+技能”的簡單疊加的方法,側重于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和效果評價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的教學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普遍較低,嚴重制約著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發展,不能適應新時代下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為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學習”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使學生的認知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其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具體到教學就是采用不同的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解決問題,而且這種解決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

(1)完善網絡系統。研制中醫基礎理論課網站,網站有教案、講稿、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試題庫、微課、優質課視頻、校講課比賽視頻。業余時間,學生可以通過中醫基礎理論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及獲取需要的資料, 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其中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網絡系統,教室、圖書館、宿舍等校園實現免費3G無線網絡,實現數字化的校園建設。 目前學校正在智慧家園網絡建設之中。在網絡學習的基礎之上,課下通過WiFi或智能手機在課堂內外隨時隨地學習, 將實時交互功能有機的融入,學生、老師建立“QQ學習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學生學習中如果有疑問,“QQ學習群、微信群”進行課后實時互動。中醫基礎理論是一門基礎課,進行課后實時互動,可以彌補學時的不足。這種模式簡便易行。

(2)重點是改進教學方法。首先是要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顒犹骄?。學習任務的完成。課堂外臨床診治教學方法:教學直接轉化為臨床,中醫實訓室臨床診治,學生正常的課程不耽誤,遵守紀律在教室上課。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到中醫實訓室。老師為校內的任課專業老師,老師主要傳授內容專業理論知識,并結合臨床實踐知識,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然后將學生帶至教學醫院,選擇合適的病例,老師演示接診病人的流程,學生在旁邊觀看,聽講和記錄。使其熟悉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了解看病的過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醫分為幾個證型:寒邪犯胃、飲食積滯、肝氣郁結、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如何區分證型,辨證要點記住。

在沒有患者就診的閑暇時間,練習病史采集,學生先把所敘述的病史讀懂,把該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顯而易見),然后根據該病的具體表現看該問些什么東西,一般的內容各病都要問,特殊的病要著重問些特殊內容。其實各病采集病史僅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按照這個提綱回答。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操作和實際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統。實行“6、3、1”考核系統,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績“一次定終身”。成績有多部分組成。其中“6、3、1”理論課考試占60%,實訓課占30%,加強了學生的實訓動手能力。平時成績占10%,學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時表現,平時的學習。形式多種多樣,提問、作業、模擬考試。實訓課練習臨床操作技術:“中醫實訓室”進行簡單的實踐操作,按照中醫執業醫師的操作考試來進行模擬練習,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針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醫實訓室1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電子發光仿真模型人,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2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氣罐、竹罐,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3為推拿操作,學生兩兩結合,老師演示完后,學生互相結合操作。中醫實訓室4為辨證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學生教師。讓他們早見習、早臨床、早就業。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四、結語

目前,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承擔著基礎醫藥衛生機構培養專門人才的任務。醫學專業不同于一般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基礎醫藥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高職高專醫學專業教育更應該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如果能夠運用混合學習多種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提升普通醫學高等??茖W校中醫課堂的教學品質,建立高效的中醫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為優秀的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1]麻爾光.混合學習在中等衛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 (9):217-218.

[2]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1,4:57-60.

[3]劉煥蘭.內經網絡課程建沒及教學改革試驗之研究[J].中醫教育,2005,24(1): 32- 34.

[4]孫立.中醫診斷學互動式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簡介:

楊金枝(1980~),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茖W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藥學教育。

周開(1981~),男,鄭州澍青醫學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學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項目“高職高?!吨嗅t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編號:Wjlx2015206)。

理論基礎范文第4篇

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

一、教育學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夸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恒性、歷史性、繼承性、長期性、相對獨立性、生產性、民族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后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范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1)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 (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心理學

5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

52、心理過程:(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2)情緒、情感過程;(3)意志過程。

53、個性心理:(1)個性心理動力(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2)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實質: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映象。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55、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

56、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

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性。

57、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于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58、需要的種類:(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5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稱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60、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刺激誘因。

6

1、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事物、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

62、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63、學習動機的激發:(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懲。(4)合理設置課堂結構,妥善組織學習競賽。(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65、成就結構理論認為:有三種現實的課堂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個別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66、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常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四個方面: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

6

7、創設問題情境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68、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整合。

69、生物鐘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都是有節律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的機制。

70、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

7

1、注意的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動的組織特性。

72、注意的種類: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隨意注意(有意注意)、隨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征。

74、思維的種類:(1)根據憑借物與思維形態劃分: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2)根據是否遵循邏輯規則分:非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3)根據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7

5、思維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7

6、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77、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1)提出問題(發現矛盾的過程)。(2)明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3)提出假設(以假設形式找到解決問題方案)。(4)檢驗假設(通過理論和實踐形式檢驗假設)。

78、啟發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

9、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心理傾向),又稱心向。

80、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影響。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正遷移,如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反之為負遷移。

81、理解是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

82、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想象的原因和動力。

83、想象的種類:(1)根據想象時有無目的意圖分:有意想象、無意想象:(2)在空間想象中,根據內容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分:再造想象、創造想象;(3)根據想象活動與現實的關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維品質的特性:(1)廣闊性與深刻性。(2)獨立性與批判性。(3)邏輯性。(4)靈活性和敏捷性。(5)創造性。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85、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從信息加工來看,即對輸入住處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

86、記憶的分類:(1)根據內容與對象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2)根據信息加工與記憶階段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87、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

88、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與回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遺忘進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點。

89、聯想的種類與規律:接近性聯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系)。

90、良好的記憶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準備性(指能否及時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識,是提取的應用特性)。

91、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9

2、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行。

93、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94、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9

5、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 9

6、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感是與社會性的需要相聯系的?;厩榫w分為:快樂、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9

8、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動的目的沖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多重趨避式沖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對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郁質。

10

1、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后。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10

2、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協調;性別角色分化;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積極穩定;人格結構完整。其它標準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準、“未來新人類”標準。 10

3、心理咨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為矯正法——華生;人本主義療法——羅杰斯;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10

4、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

自然、適度。

三、新課程知識

l、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醞釀準備階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

(2)試點實驗階段(2001年9月,38個實驗區,高中2003年秋進入);(3)全面推廣階段(2004年與2005年全面展開)。

2、新課程的特點可歸納為六個創新之處:(1)課程目標的創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2)課程結構的創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3)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4)教學的創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5)課程評價的創新,提出了發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成長。(6)課程管理的創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3、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

4、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導全人教育。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朔n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與技能訓練的傾向。(2)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3)體現新時代的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價值觀。新課程的基本價值觀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5、新課程的內容選擇:淡化“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繁、難、多、舊的現象。新課程改革方案明確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低年級綜合,高年級分科)、均衡性(多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及學生自身生活密切聯系的科目)、選擇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三個原則。

6、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置應體現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并行的類型結構。

7、新課程的教學策略:(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2)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3)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4)實現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

8、新課程從“文本課程”走向“體驗課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與互惠性。

9、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10、新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求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要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功能。要求評價內容標準要體現多樣化、多維化。

11、新課程在管理政策上:(1)構建“三級課程”的管理框架(國家、地方、學校)。(2)開辟“自下而上”的課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種以“自上而下”為主、以“自下而上”為輔助的課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則。

12、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設計者、創造者。

13、新課程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切實加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14、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

15、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16、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7、新課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18、新型的師生關系——平等、理解、雙向。建立的途徑——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19、改變原有單

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20、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l、教學活動設計要求:(1)教學目標的多重性,不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還有過程與方法,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教學資源的構建性,要求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源與建議,重新組織課程資源:(3)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即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成分,不可預見的成分;(4)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提倡求疑、創新。

22、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主流的,其設計思想主要是以行為主義作為基礎的。

23、研究性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24、研究性學習:問題為載體、探究為核心、綜合為特征。

《教育學》有關理論、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清末"廢科舉,興學校"

2、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1902年壬寅學制,1903年癸卯學制

3、中國奴隸社會教育內容--六藝

4、我國私學發展、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

6、科舉制度開始--隋唐

7、科舉考試的依據--四書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8、"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記載--《論語》

10、"有教無類"--孔子

1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

12、"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

1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一詞來源)--孔子

14、"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愛"、"非攻","親知"、"聞知"、"說知"--墨家

17、"棄圣絕智"、"棄仁絕義"、回歸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專著--《禮記》中的《學記》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學記》 20、"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記》

21、"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

22、"師嚴然后道尊"--《學記》

23、"君子之教,喻也"--《學記》

24、"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

25、"學不躐等"--《學記》

26、教學相長--《學記》

27、循序漸進--《學記》

28、助產術(或叫"產婆術")--蘇格拉底(古希臘)

29、《理想國》--柏拉圖(古希臘) 30、《政治學》--亞里斯多德(古希臘)

31、最早提倡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亞里斯多德

32、《大教學論》--夸美紐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紐斯

34、《教育漫話》--洛克

35、《愛彌爾》--盧梭(法國)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動物"--康德(德國)

37、"白板說"--洛克(英國)

38、提倡紳士教育--洛克

39、"人類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學》--赫爾巴特(德國)

41、《民本主義與教育》--杜威(美國)

42、最早講授教育學--康德

43、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赫爾巴特

44、把教育學建立在倫理學、心理學基礎上--赫爾巴特

教師招聘考試復習資料

45、傳統教育學代表--赫爾巴特

46、現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學"--杜威

49、兒童中心主義--杜威

50、當代《教育學》--凱洛夫(蘇聯)

51、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

52、內發論--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鑠論--荀子、華生

54、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課程"一詞用于教育科學、教育科學倡導者--斯賓塞(英國)

56、"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夸美紐斯

57、用心理學的"統覺理論"原理說明教學過程--赫爾巴特

58、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凱洛夫

59、率先明確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赫爾巴特

60、"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 6

1、"學而時習之"--孔子 6

2、"溫故而知新 "--孔子 6

3、"不陵節而施"--《學記》

64、"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學記》 6

5、"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66、"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個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紐斯 6

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來源)--朱熹 6

8、最早從理論上闡述班級授課制--《大教學論》 6

9、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1862,北京京師同文館

70、"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馬卡連柯(蘇聯) 7

1、德育的認知模式--皮亞杰(瑞士)、科爾伯格(美國) 7

2、德育的體諒模式--彼得•麥克費爾(英國) 7

3、德育的社會模仿模式--班杜拉 7

4、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埃拉斯莫斯

75、論證班級組織,奠定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夸美紐斯《大教學論》 7

6、導生制--19世紀,英國 7

7、"平行影響"教育思想--馬卡連柯 7

理論基礎范文第5篇

2、惡寒重發熱輕→風寒表證;發熱輕而惡風→傷風表證;發熱重惡寒輕→風熱表證;新病惡寒→里實寒證;久病惡寒→里虛寒證;

3、壯熱是指高熱(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只惡熱的癥狀,屬里濕熱證; 潮熱是按時發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癥狀;

下午3-5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甫潮熱,常見于陽明腑實證;

午間及夜間有低熱者,成為午后或夜間潮熱,多屬于陰虛火旺所致。

4

5、寒熱往來無定時多見于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有定時者多見于瘧疾。

6、自汗→多見于氣虛和陽虛;盜汗→多見于陰虛證;絕汗→常見于亡陰亡陽的表現;戰汗→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7、頭痛的位置:陽明頭痛(前額連眉棱骨);太陽頭痛(后臺連項);少陽頭痛(頭兩側);厥陰頭痛(頭頂痛);少陰頭痛(頭痛連齒)。

8、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為痰飲內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者,為有淤血的表現。

9脾弱;饑不欲食→多屬于胃陰虛。

10、五色主?。撼嗌褐鳠嶙C,亦可見戴陽證;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黃色:主脾虛、濕證;青色: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11、五輪學說:瞳仁屬于腎,稱為水輪;黑睛屬于肝,稱為風輪;白睛屬于肺,稱為氣輪;眼瞼屬于脾,稱為肉輪。

12、正常舌象:淡紅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氣血兩虛、陽虛;紅舌主實熱、陰虛;絳舌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紫舌主血行不暢。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見實證、嫩舌多見虛證)、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濕內停、痰濕熱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點刺舌(主臟腑熱極或血分熱甚)、裂紋舌(多屬于熱甚傷津)、齒痕舌(主脾虛、水濕內停證)。

舌態:痿軟舌(多見于傷陰或氣血俱虛)、強硬舌(多見于中風先兆)、歪斜舌(多見于中風、暗厞或中風先兆)、顫動舌(為肝風內動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熱)、短縮舌(多見于病情危重的現象)。

苔質包括:厚薄、潤燥、膩腐、剝(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熱證;黃苔主熱證、里證;灰黑苔主陰寒內盛或里熱熾盛。

14、音啞與失音。新病音啞與失音屬于實證→“金實不鳴”;久病音啞與失音者多屬于虛證→“金破不鳴”。

太息→肝氣郁結之象。

譫語:指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屬于實證。見于外感熱證,溫邪內陷心包或陽明實熱證、痰熱擾亂心神。

鄭聲:指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語聲低弱模糊的癥狀。多因久病臟氣衰竭,心神散亂所致,屬于虛證。見于多種疾病的晚期、危重階段。

獨語:指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連的癥狀。多因心氣虛弱,神氣不足,

或氣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屬于陰證。常見于癲病、郁病。

錯語:指病人神識清楚而語言時有錯亂,語后自知言錯的癥狀。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因心氣虛弱,神氣不足所致;實證多為痰濕、瘀血、氣滯阻礙心竅所致。

15、咳聲呈陣發性、痙攣性,連續不斷,咳后有雞鳴樣回聲,并反復發作者,稱為頓咳(百日咳),多因風邪與痰熱搏結,見于小兒。

咳聲如犬吠,伴有聲音嘶啞,吸氣困難,是肺腎陰虛,疫毒攻喉所致,多見于白喉。

16、正常脈象的特點“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從容、徐和、軟滑的感覺。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律一致。 有神:具有和緩有力之象。 有根:表現為尺脈有力、沉取不絕。

-------------------------------

脈象記憶歌訣:

浮脈類: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脈類:沉 伏 牢 弱

遲脈類:遲 結 澀 緩

數脈類:數 動 疾 促

虛脈類:虛 細 微 代 短

實脈類:實 緊 長 滑 弦

-------------------------------

浮脈為陽表病居,按之不足舉有余,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時衰,波濤洶涌脈體闊,相火炎炎熱病裁

浮而柔細方為濡,精血不榮濕氣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陰蔥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堅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婦人半產漏下疾

浮散無根飛楊絮,按之全無至難齊,元氣離散是大虛

------------------------------

舉之不應按有余,沉脈虛實皆為里

推筋著骨始得伏,厥證痛極屬邪閉

牢脈沉實大弦長,陰寒內實少思量

沉細極軟為弱脈,濡之沉者不虛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遲則為寒辨實虛

脈來緩慢亂止為結,陰盛氣結寒痰瘀血

往來艱澀難流利,輕刀刮竹病蠶饑,有力血瘀兼氣滯,無力便是精血虛

一息四至應指徐,平緩從容病無力,或風或濕或脾虛

-------------------------------

數脈一息五六至,數則為熱分虛實

動脈專司痛與驚,厥厥動搖如豆形,滑數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為疾,陽極陰竭脫元氣

脈來急促止無常,陽盛熱實細端詳,有力痰食與腫痛,無力虛脫又何妨

-------------------------------

舉之不足按之空虛,氣血臟腑虛而又虛

中取應指細如線,氣血勞損虛可見,熱入心營兼數象,不忘濕邪遏脈關

脈微欲絕細軟極,若有若無好依稀,輕取似無是陽微,重按似無竭陰氣

止有定數代脈中,良久復來再前行,臟氣衰微難接續,損傷驚恐痛與風

首尾俱短難滿部,氣虛氣滯短脈主

-------------------------------

三部有力皆充實,有形實邪體內滯

緊脈緊張又拘急,如牽繩索行有力,為寒為痛為食積

長脈首尾越本部,如循長桿布指疏,肝陽內熱有余證,或是氣血皆充足

應指圓滑往來利,如珠走盤滑替替,痰飲食滯與實熱,婦人當是經孕期

端直以長按琴弦,肝膽痛證瘧與痰,土虛木旺乘脾胃,春應東方正盎然

-------------------------------

17、八綱辯證:

表里:辨別病變部位的淺深;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虛實辨別邪正斗爭的盛衰;陰陽辨別疾病的類別。

上一篇:行業監管下一篇:工業產品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