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自由貿易范文

2023-09-23

自由貿易范文第1篇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是整合資源要素、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前提,事關區域競爭力提升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南通正處在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期,面臨結構調整、資源環境約束等壓力,迫切需要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帶動結構調整,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新格局,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新突破。南通市要充分利用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條件,依托園區能級不斷提升、綜合交通網絡不斷完善、跨江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等良好基礎,明確目標,創新思路,找準路徑,強化舉措,突破關鍵,全力推動產業布局優化,促進經濟加快轉型升級。

完善目標思路:初步形成“五沿”產業帶格局

圍繞“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綠色循環”總體目標和“一城三帶多點”的總體城市格局,按照“接軌上?!?、“優江拓?!?、“交通引導產業”等空間理念,發揮資源要素、載體功能、交通區位、產業特色、開放環境等優勢,統籌沿江、沿海生產力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人居環境等規劃,突出促進沿江轉型發展,加快沿海開發步伐,進一步推動沿蘇北地區開發,努力構筑沿江、沿海、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節點的“五沿”產業發展空間框架,把沿海的“筑巢引鳳”和沿江的“騰籠換鳳”結合起來,把更高水平“引進來”和更大力度“走出去”結合起來,形成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分工協作、集約高效的產業發展格局,建成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地,為爭當蘇中新一輪發展“領頭雁”、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開創“兩個率先”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三年左右努力,初步形成“五沿”產業帶格局:產業分工更清晰。建立中心城區、沿江地區以高端服務業、都市型工業為主,縣(市)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中心鎮以特色經濟為主,沿海地區以基礎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沿大通道區域以先進制造業、商貿物流業為主,合作園區以承接上海、蘇南產業轉移和服務配套為主的分工體系。產業集中度更高。到2015年,全市新增國家級載體1~2個,形成超4000億元產業2個(船舶及重裝備、建筑),超2000億元產業3個(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現代紡織服裝);每個縣(市)區至少有一個600億元左右的主導產業(到2020年各重點產業都力爭達到1000億)。產業規模更大。2015年,全市GDP超過6000億元,其中,工業、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突破3200億元、2600億元。產業結構更優。2015年,全市新興產業產值達到42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分別達到45%、43%。

在推進產業帶提升和建設過程中,建議以轉型發展為方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開放開發為支撐,以陸海統籌為手段,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促進布局集中、資源集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具體而言,需要進一步把握好六個原則:集聚發展。原則上每個區域在現有主導產業中選擇2~3個作為重點,聚焦政策推動更快發展;每個產業重點布局2~3個區域,充分發揮各類開發園區(集聚區)對產業發展的聚集、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產業向緊湊型、基地化、鏈條式布局發展。特色發展。根據各區域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配套條件,充分發展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完善特色產業鏈條,形成各區域分工明確、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格局。錯位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間的比較優勢,突出重點,有序發展,避免產業趨同和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形成各區域之間產業錯位發展格局,增強整體產業競爭力。創新發展。結合空間布局優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積極對接國家、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重大科技專項,強化產業選擇和培育,推進一批關鍵性項目,吸引一批領軍型人才,培育一批標桿型企業,努力在高端領域形成先發優勢。融合發展。在江海聯動開發、陸海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做強新興產業,優化主導產業,做大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間融合發展;淡化縣市、鄉鎮之間的行政區劃意識,按照“片區發展”理念,統一規劃產業、功能布局,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相協調。綠色發展。充分考慮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推動按主體功能定位發展,做到開發有度、有序、可持續。按照綠色低碳、循環利用的要求,大力發展節約型、環保型產業,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優化總體格局:實施不同的空間優化

根據“五沿”產業帶的不同發展階段和要求,建議下一步分別實施不同的空間優化路徑:

沿江產業帶:重點做好整合、轉移、提升的文章。通過退出一般產業,集聚優勢產業,促進沿江地區轉型發展。整合岸線資源,優化港口功能,進一步推動礦石類原材料、液體化工等大宗散貨運輸向沿海轉移,使沿江港口向綜合性、公用型港區發展,沿海港口向工業性、中轉型港區邁進;加快沿江落后產業淘汰,有選擇地向沿海梯度轉移一批大進大出的基地型、基礎型產業;提升發展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物流等產業層次,加快布局新材料、光通訊、文化創意、體育休閑等產業。南通市區沿江重點發展船舶海工研發設計、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產業,以及科技服務、商貿旅游等服務業。如皋沿江重點發展船舶制造、電子裝備等產業。海門沿江重點發展家紡、汽車零配件、醫藥等產業。啟東沿江重點發展海洋工程和裝備、新醫藥、現代商務、休閑旅游等產業。

沿海產業帶:重點做好選擇、培育、壯大的文章。選擇臨港臨海型的石化、能源、重裝備等基礎產業,培育海洋經濟和物流、旅游休閑等現代服務業,壯大船舶、能源等主導產業。通州灣區域大力招引國內外旗艦型企業投資,積極承接主城區重型產業轉移,重點發展能源石化、高端裝備、海洋經濟等產業。海安沿海區域重點發展智能裝備、現代紡織、海洋生物醫藥。如東沿海區域重點發展風電等新能源利用及裝備、石化新材料,以及溫泉旅游等服務業。海門沿海區域重點發展機械制造、航空裝備、科技服務等產業。啟東沿海區域重點發展重裝備制造、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以及港口物流、濱海旅游等產業。

沿上海產業帶:重點做好借勢、承接、配套的文章。借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和與上海、蘇南的產業配套優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跨江合作園區;主動服務對接上?!八拇笾行摹焙蜕虾W再Q區建設,突出“學習、接軌、配套、服務”;合理選擇、重點承接上海及蘇南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和商務、科技、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方面的產業轉移,打造示范性產業轉移承接區;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高端裝備制造,金融、旅游、服務外包、后臺處理等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打造上海產業服務配套區。

沿大通道產業帶:重點做好布點、促進、成型的文章。依托全市現代交通運輸網絡加速形成,以及接受上海、蘇南輻射和帶動長江中上游與內陸腹地能力增強的優勢,發揮高速路網、鐵路網、內河航道網、機場航空運輸網等大通道的傳導作用,重點發展大宗物流、專業市場、機電設備等符合交通運輸特點、適應沿線資源環境的產業,促進現有園區、市場提檔升級。高速公路沿線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高端紡織研發設計制造、現代物流等產業。鐵路沿線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大宗散貨物流等,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高等級航道沿線重點發展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和散貨物流。機場周邊重點發展空港物流、航空器材等產業。

沿重要節點產業帶:重點做好高端、融合、特色的文章。中心城市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紡織服裝等都市型工業,2.5產業、平臺經濟、交易中心和商貿物流、商務金融、服務外包、旅游會展、文化創意、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現代服務業,休閑觀光等都市型現代農業。通州區重點發展智能裝備、新材料、航空等產業。崇川區重點發展高新電子、高端裝備、商務商貿等產業。港閘區重點發展船舶配套及裝備、紡織服裝、科技服務等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新醫藥等產業。蘇通科技產業園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現代商務等產業。各縣(市)城需要注重各類園區與城市的融合發展,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形成兩個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力產業。海安重點發展智能裝備、新能源、現代物流等產業。如皋重點發展電力裝備、軟件及服務外包等產業。如東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現代物流等產業。海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現代家紡、科技服務等產業。啟東重點發展新能源設備、電氣機械、商貿流通等產業。中心鎮(小城市)和特色鎮要從各鎮的產業基礎出發,壯大一批特色產業。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和19個市級中心鎮圍繞建設新型小城市的目標,發揮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做大做優支柱產業,培育區域性產業集聚區,打造創新能力和示范作用較強的產業新高地;8個臨海重點鎮深化“區鎮合一”管理體制改革,突出港產城融合發展,建設海洋經濟特色強鎮;特色鎮著力放大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基地,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培育產業建設新平臺和新增長點。在完善“五沿”產業帶過程中,還需要發揮南通北向的輻射和服務功能,深入推進“沿蘇北”的開發,既積極用好江蘇省委、省政府對與蘇北地區結合部薄弱地區的相關扶持政策,又積極與蘇北地區開展資源互補型、產業梯度型、利益共享型的合作開發,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強化載體帶動:提升各類載體的承載和帶動功能

把載體建設作為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各類載體的承載和帶動功能。首先,抓好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和創新園區建設。各板塊按照“一個經開區、一個高新區”要求,以產城融合、轉型發展為導向,以體制創新、功能配套和升級擴容為重點,在形態開發、功能開發、產業錯位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發展重點,打造一批示范性開發區、特色“區中園”。其次,強化抓好合作園區建設。按照“生態合作園、現代新城區”的發展定位,高起點規劃建設,高質量引進項目,高層次推進合作,有選擇地確定重點發展方向,承接產業鏈大項目,推動合作園區產業向更高層次集聚。最后,突出抓好特色新興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以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現代服務業集聚化發展為方向,加快布局、推進一批培育型、成長型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同時,加快推進特殊功能載體建設,在海關特殊監管區、自由貿易園區(港區)、一類開放口岸等方面求突破,并探索效益放大、功能共享的途徑;加快推進功能性平臺載體建設,依托重點園區,面向重點產業,以“智慧城市”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著力突破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商品營銷及電子商務、通關及物流服務、金融服務、公共服務等平臺建設,培育全新經濟形態,為新一輪發展提供支撐。

落實保障措施:合理研究產業方向

加強規劃引領??茖W規劃總體空間布局,細化主體功能分區,合理確定全市和相關板塊的產業發展方向。搞好產業規劃與“十二五”、土地、城市等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約束性、權威性和延續性。根據南通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產業空間規劃,推動各地加快編制或修編產業發展規劃。圍繞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做好深化、細化工作,重點突出產業鏈研究,找準突破口;在規劃指引下,大力招引、扎實推進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并嚴格項目招商管理,真正使規劃落到載體、項目上。同時,嚴格規劃執行,防止隨意變更規劃,特別是對城市重要地段、交通道口等區域布局,堅持“統籌規劃、利益共享”;對江海岸線等寶貴資源使用,堅持“寧缺毋濫”。

加強政策支撐。圍繞重點產業,科學整合、集成稅收、金融、財政、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通過財政貼息、風險投資、租金補貼、專項補助等方式,加大對關鍵產業鏈建設、產業聯盟培育、重大技術裝備研發、骨干企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扶持力度。積極創新政策和開發體制機制,根據產業布局規劃導向,著力推進退城進園、退二進三、跨區域延伸配套產業鏈、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等工作。

加強要素保障。優化整合各類要素配置,集中力量支持“五沿”產業帶發展,特別是對產業帶內重點產業鏈、基地型和龍頭型項目、重大技改項目、重點技術與服務平臺建設、品牌創建等領域,優先提供要素保障。以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為先導,圍繞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通過積極支持參與上海自貿區和“兩帶一路”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提升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推動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效。以培育高端產業人才為核心,大力實施“江海英才計劃”、“312”產業人才行動計劃,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以整合產業用地為關鍵,統籌布局產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好土地、江海岸線等資源,增強產業發展的空間保障力。以優化環境為基礎,建立多渠道投融資體系,促進資產、資本、資源與產業、技術、市場的高度融合,有效對接,增強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力。

加強行政推動。抓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南通產業發展布局協同推進機制,研究相關政策措施,統籌重大項目區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建立健全專家指導機制,強化產業研究和指導,制定、發布全市及各地區、各載體重點發展的產業目錄。抓服務創新。圍繞支持重點產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營造“零障礙、低成本、專業化、全過程、高績效”的服務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深化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動工商登記、投資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區鎮一體、擴權強鎮等體制創新。抓考核獎懲。在市政府對各板塊的重點經濟工作綜合考核中,強化產業布局特別是特色產業發展、特色基地建設、載體打造成效的考核,并將市級相關部門服務產業發展布局的舉措和成效納入政府系統“創新獎”評比,進一步促進各級領導干部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突破,勤于落實。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

自由貿易范文第2篇

摘 要:安倍晉三訪華,實現了時隔七年之后日本首相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安倍晉三表示欲把日中關系推進到新階段。安倍晉三訪華期間,中日簽署多項合作文件。在國際形勢巨變,美國“單邊主義”沖擊多邊主義原則和自由貿易體制的背景下,中國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理應在區域自貿安排、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等方面勇于擔當,有所作為。不斷強化的中日合作不僅有利于中日關系的平穩運行,也將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及世界經濟繁榮和穩定帶來積極影響。

關鍵詞:世界經濟;國際貿易;中美貿易摩擦;中日合作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1.001

2018年是《中日聯合聲明》簽署4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當今世界正在進入大調整、大變革的新時期。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后,正在進入對外開放的新時代。在國際格局巨變,中國開啟新征程的背景下,中日兩國也正在開啟中日合作的新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即便是在兩國關系存在種種問題的情況下,仍然需要繼續推進雙方合作的不斷發展。這既是兩國高層登高望遠重新審視中日關系之后的共同意愿,也體現了在面臨國際新變局背景下,中日兩國為共同利益和擔當共同努力的基本方向。這將為中日兩國擴大合作,增強在地區乃至全球問題上的協調開辟合作空間。應該在變化的國際形勢中尋求新的合作空間。

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創造了舉世矚目奇跡。中日實力對比在出現“逆轉”的同時,中日之間的互補性依然存在,隨著中日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雙邊關系回歸正軌,中日經濟合作必將走向全面轉型升級的新時期。

(一)中日兩國經濟仍然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盡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遠遠超過日本,但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與日本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7年10月發表的最新預測顯示,2017年,中國GDP總額為11.2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二,日本同年GDP為4.9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但就同年人均GDP來看,日本為3.8萬美元左右,世界排名在25位,而中國人均為8 583美元,全球排名是第76①。日本在科技實力、高端工業制造力、企業創新能力、單位GDP能源消耗量、軟實力等多項指標占據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與此同時,不可否定的是,中國的崛起在未來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是重要的外部助力。此外,由于中日兩國發展階段

不同,經濟結構存有差異,決定了雙方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盡管由于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個別產業已經與日本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是總體來說,日本的很多產業仍然具有獨特優勢,經濟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互補空間。中國對日本投資前景看好,雙方在服務貿易、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等方面都具有相當的合作潛力。尤其是當前中日經濟都處于新的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兩國經濟界進一步展開互利的經濟貿易合作,有利于推進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目前,中國正在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推動產業升級換代,重點向節能、環境保護、新能源利用、醫藥、醫療器材、智能交通等產業和領域發展。日本在這些領域大多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體而言,日本在霧霾治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沙塵暴、汞污染、海洋垃圾等環保產業和節能減排、汽車發動機等技術領域均有自己的優勢,在城市公交、地鐵運營、市政管理方面也有成熟的經驗。加強中日兩國在新領域進一步展開互利互惠合作,不僅有利于兩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兩國整體關系的發展。另外,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2021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國經濟的潛在市場將進一步變成現實市場,中國對外經貿合作也將為對象國帶來更大的商業機遇。截至目前,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達到1.09億人(根據瑞信標準)瑞信標準,即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頂尖級的金融服務機構,隸屬瑞士信貸集團。,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經濟在泡沫破滅以后,進入持續低迷狀態,人口下降和老齡化問題始終是制約日本經濟健康發展兩大障礙,它導致日本國內總需求不斷萎縮,是日本經濟短期內難以擺脫的兩大“魔咒”。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向內需主導的方向轉變,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必將不斷提升,金融保險、醫療保健、教育文化、休閑娛樂、旅游養老等行業消費需求日趨迫切。日本作為后工業化國家,服務業發展十分成熟,尤其是日本老齡化社會時間較長,在醫療、保險、養老等產業領域都具有成熟的經驗和成果。

(二)“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日合作的新平臺

在貿易投資領域,2017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7.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增速高于全國外貿增速3.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2.1%,進口3.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6.8%,對國際貿易的貢獻逐漸增大據商務部2018年1月25日發表的數據 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180125.shtml.。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4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 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5%,對激活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上。?!耙粠б宦贰苯ㄔO作為經濟合作創新模式的一個突出特征,是主張各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相互對接。一方面包括雙邊層面上的對接。這里最典型的是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實現對接。此外,中國與蒙古的“草原之路”,與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與英國的“北方增長計劃”,與波蘭的“琥珀之路”等有關國家的戰略規劃實現對接。另一個是多邊層次的相互對接,也即是把雙邊協議擴展到多邊領域,在多邊層面進行政策協調與區域合作,形成多邊合作的新路徑。比如通過“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第三方合作,以及在一些項目上的共同投標,或者“一帶一路”借助亞投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強與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在融資方面的合作,與中亞、俄羅斯等國在原材料供給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跨區域的價值鏈、融資鏈和產業合作鏈,以實現合作共贏的雙收結果。 中國“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1]中強調的是與對方國家的共商共建共享,與沿線國家的發展計劃對接,同時強調這一倡議的開放性特點,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一帶一路”沒有任何地域界限,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可以參與,實現共贏。日本是東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合作方,與中國有著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中日作為地域相鄰的兩大經濟體,弱化彼此的經貿關系既不合理也無必要,更不符合雙方的利益。通過參與“一帶一路”中的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中日貿易提供更加便捷的發展空間。中日雙方未來可以在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物流通道、融資、產能等領域開展合作。

當然,中日兩國在“帶路”框架下的合作也將面臨一些困難和障礙。目前日本國內仍有不少質疑“一帶一路”的聲音;安倍晉三在努力實現日中關系轉圜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進“印太戰略”構想和日印之間的“亞非自由走廊”計劃,盡管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同點,但隨著中日兩國關系的轉圜,以及該地區大國之間關系的調整和演變,我們確信可以找到兩個構想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共同促進該地區的和平和繁榮。

(三)第三方市場合作為中日務實合作注入新動力

2018年10月,中日兩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共簽署50余項合作協議,金額超過180億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有重要影響力的兩個國家,中日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不僅有利于各自經濟發展,也符合本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成果豐碩,但仍有問題尚待解決。極為突出的一點是,沿線項目融資仍以絲路基金和國內政策性銀行為主,缺乏民間和國際資本的充分參與,不僅增加項目融資負擔,更易引發外界對項目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度解讀,近來中國項目與東道國債務陷阱的錯誤聯想即是一例。對日本而言,受困于國內老齡化、少子化嚴重,日本財政負擔重、勞動力資源缺乏、消費動力不足,其經濟增長仍極度依賴外部生產和國際市場。中日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不僅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帶來更多國際資本支持,更能使日本搭上快車,為其開辟歐亞大陸市場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優勢互補使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成為可能??傮w而言,中國在人員、項目執行、成本、政策支持等領域具備一定優勢,而日本企業掌握大量核心技術、國際運作經驗豐富,雙方合作可揚長避短,實現效益最大化。另從世界經濟的角度看,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新舊動能轉換期,以人工智能、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呼之欲出;全球債務風險高企、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緊,挖掘發展動力成為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一致訴求,為中日合作開拓市場提供了較穩健的外部動力。尤其是在當前保護主義泛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中日兩國加強經貿合作和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在美國相繼“退群”“建群”的變化中,亞太國家仍在持續為“守群”和“強群”而做出努力。中日兩國應該在“分分合合”的變局中,努力推進亞太經濟現有合作框架盡早實現突破,并積極探索新的合作路徑。

(一)美國“推倒重建”行動不斷

2017年特朗普總統上臺后,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伊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中導條約》等。此外,特朗普在高舉關稅大棒“單挑”全世界(包括歐洲、日本等傳統盟友)的同時,也不斷向歐日伸出“橄欖枝”,使美歐日之間政策趨同的一面也在上升。2018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簽署了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日歐雙方在關稅領域,包括農林水產品和礦工業制品在內,日本方面將取消對約94%歐盟商品的關稅,歐盟方面將取消對約99%日本商品的關稅。這是日歐關系在經貿合作領域的重大突破。美歐之間,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2018年7月訪問白宮,與特朗普總統就雙邊經貿議題展開會談,宣布同意通過談判降低貿易壁壘、緩解貿易摩擦,并同意暫停加征新關稅。甚至言明,下一步將爭取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意向。再看美日,在特朗普的重壓之下,始終拒絕與美國進行單獨貿易談判的日本高層也不得不低下頭顱,冒著再次屈服的風險,就“自由、公平和互惠”貿易和汽車關稅問題與美國啟動雙邊談判程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歐日在產業政策、政府補貼、國有企業、技術轉讓和數字經濟等問題上對中國立場極其相近,甚至有些領域完全一致,在經濟發展模式方面也具有共同的主張。2018年5月,美歐日三國在巴黎發表的共同聲明,涉及今后全球經濟治理走向的重要問題,充分反映了三方的共同意志。最近歐盟向世貿組織提交的改革方案,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美歐日共同聲明的精神。更具挑戰性的動向是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重新簽署了《美墨加協議》之后竟然公開稱,歐盟美國日本簽署新自由貿易協定時,都會加入《美墨加協定》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條款,“補上自由貿易規則的最后一個漏洞”。實際上等于宣布所有與美國做生意的國家,沒有美國的同意,不得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美國這一政策可謂中美建交以來,對中國傷害最大、影響最深的舉措。

(二)亞太區域合作各有進展

亞太地區作為世界上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在區域經濟合作層面也出現了不少進展。

1.CPTPP談判也已達成。美國宣布退出 TPP 后,日本取代美國成為TPP的主導者。APEC會議期間,TPP11個成員國達成框架協定,將TPP更名為《全面與先進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關系協議》即CPTPP,試圖依靠CPTPP繼續在推動亞太區域合作乃至重構全球貿易格局方面發揮作用。CPTPP擁有11個成員國,其經濟規模約占全球GDP總額的13%。CPTPP與TPP在市場準入、貿易便利化、電子商務和服務貿易等方面均無差異,最大區別在于新協定凍結了舊協定中關于知識產權等內容的20項條款。到目前為止,墨西哥、日本和新加坡已經完成國內手續,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力爭在2018年內完成國內手續。按協議,只要有6個以上成員國完成國內手續的60天后,CPTPP協定就可生效,否決權不再掌握在大國手中。 CPTPP協定的簽署,意味著成員國之間將具備高水準的自由貿易活動,商品貿易中將有98%的商品獲得降低關稅。由于美國撤出后,成員國的經濟總規模從過去占全球GDP的40%降至13%。因此,作為主導者的日本,希望在CPTPP協定生效后進一步擴大成員,把這經濟伙伴圈的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已經明確表示有興趣加入的國家與地區有英國、泰國、哥倫比亞、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如果順利,2019年早些時候CPTPP即將啟動擴員程序。 在日本的主導下,CPTPP的發展彰顯的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仍在加速。

2.RCEP談判取得新成果。RCEP覆蓋亞太地區16個國家,約占全球一半人口,占全球產出的31.6%和貿易額的28.5%,吸引全球1/5外國直接投資,將對亞太區域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2]。2017年,RCEP談判進行4輪,還舉行了首次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并披露出RCEP協定框架。從協定框架看,RCEP談判包含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金融服務、投資等18個章節,在綜合考慮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前提下,致力于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的自由貿易協定[3]。2018年7月,中國、日本、印度和東盟(ASEAN)等16國在東京舉行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部長級會議。會議發表的《聯合新聞聲明》表示,“努力在年底前形成一攬子成果”,針對為年內達成妥協而加快談判的方針達成一致。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2日報道,《聯合新聞聲明》表示“在當前全球貿易面臨單邊主義挑戰的背景下,盡快結束RCEP談判至關重要”,包括日本和擔任聯合主席的新加坡的貿工部長陳振聲表示,“力爭年內達成實質性協議”[4]。報道指出,如果RCEP達成協議,將誕生覆蓋世界人口約一半、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貿易額約3成的自由貿易區。規模超過CPTPP,在企業進軍海外等方面,將給各方帶來巨大利益。 如果RCEP達成協議,不僅將對加強保護主義的美國形成牽制,也容易向中國、印度等國提出高水平的自由化框架。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面臨諸多課題。目前為止,RCEP談判已經舉行了24輪談判。談判正在加速推進,貨物、服務、投資等市場準入領域已經完成了7個章節,還有3個章節也已接近結束。因此,2019年可能成為RCEP談判的結束年。

(三)中日在區域合作進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不可否認,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各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遲遲無法解決,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這些挑戰是對人類社會的共同考驗,凸顯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日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方經濟關系已遠遠超出雙邊范疇,日益具有地區乃至全球影響。中日兩國有責任和義務在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眾所周知,在亞太地區諸多經濟合作路徑中,中日兩國的經濟規模分別位居世界第2位、第3位,盡管中日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3 000億美元上下,但兩國之間無論在雙邊經濟合作,還是在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等領域,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白鳛閬喼薜貐^最重要的經濟體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日兩國共同參與并積極推動亞洲金融合作”[5],不僅有利于提升亞洲地區抵御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更決定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能否取得決定性進程。由此可見,中日合作進展如何,在一定意義上是決定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關鍵因素。在東亞金融合作領域,中日兩國以最大出資國身份,聯手推動了以清邁倡議多邊化為核心的地區金融安全網建設,并促成了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辦公室這一“亞洲版的IMF”的建立。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困難、亞太區域合作面臨困境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更應該攜手共進,加緊商談地區自貿安排,共同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發展。

中日應該尋求在CPTPP合作的可能性。在CPTPP推進過程中,中日兩國或有分歧,但在積極促進亞太區域合作一體化、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問題上,雙方的立場是一致的。CPTPP是高水平的地區自由貿易協議,中國在產業政策、競爭中立、國有企業等領域距離該標準還有一些差距。但是,中國經濟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經初步建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作為市場經濟的全新模式,不僅改變了人口最多的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為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選擇。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深深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的結構改革將不斷深入,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還會越開越大。21世紀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充分證明,中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捍衛者,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2年至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中國達34%,超過美、歐、日貢獻之和[6]。在2008年之后,中國為全球經濟走出金融危機困境貢獻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尤其是 2018以來,中國領導層反復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能越開越大,不可能再把自己關進“小黑屋”。中國央行副行長日前也發言稱,“為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我們將加快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并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我們將大力促進服務部門的對外開放,包括金融業對外開放?!边@是中國深化企業改革,加速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信號。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國內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會不斷接近CPTPP的標準。因此,在中日兩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日本應該考慮摒棄TPP初創時期,通過高門檻把中國攔在門外的想法,既要考慮構建高端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必要性,也要考慮相關各方的舒適度,如果中日兩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創新性合作,不僅將使該協議更加完美,也將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予以強烈反擊。

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是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戰。不僅嚴重沖擊現行多邊貿易體制,也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負面影響。中日兩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應該協調相關政策立場,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多邊自由貿易體制。

(一)中美貿易戰將是“持久戰”

2017年,國際貿易出現回暖勢頭,世界主要經濟體美歐日三大板塊出現緩慢但同步復蘇勢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來世界經濟領域中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斷蔓延,成為貿易增長的最大阻礙。 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以來,特朗普政府高舉“單邊主義”大旗,對全世界強調“美國第一”的口號,大力推行“美國優先”的進攻性貿易政策,“單挑全球”,使得主要經濟體之間貿易摩擦全面加劇,為全球貿易復蘇蒙上陰影。一方面是中美經貿爭端深度發酵。從“關稅戰”到“科技戰”,從單純貿易失衡問題到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性質已經產生變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美貿易失衡除貿易統計方式不同、美國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等諸多原因之外,還有就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改變了原有由日韓等國直接面向美國出口的東亞“三角貿易”格局,構建了一種中國從日韓等亞洲國家進口中間產品、零部件加工組裝后出口到美國的“新三角貿易”格局,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本質上包含了亞洲主要經濟體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此外,中美貿易問題源于雙方比較優勢、經濟結構差異和全球產業分工等深層因素,絕不是可以通過“貿易戰”能夠改變的。中美貿易戰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較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的“對決”,因此,中美貿易戰短期內難以終結。

(二)美單邊主義政策深度破壞全球產業鏈

除中國外,美國還就貿易不平衡問題向包括歐盟、加拿大等盟友在內的貿易伙伴國施加壓力,試圖以高壓措施攫取更多利益,其貿易政策盡顯交易性特點。2018年3月初,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產品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這引起歐盟等伙伴國的強烈反對。美國以此迫使貿易伙伴國尋求同其進行雙邊談判,其中韓國通過和美重談FTA,獲得了鋼鋁關稅永久豁免權,但條件是韓國需對美國加大開放汽車市場。歐盟、加拿大等國曾進入美國豁免名單,但2018年6月初到期后,美貿易伙伴國紛紛開始醞釀反制措施對美進行報復,歐盟、日本、印度等國還就美鋼鋁關稅舉措向WTO起訴。

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戰不僅對中美兩國經濟造成傷害,也將使全球產業鏈遭到嚴重破壞。全球價值鏈構建了一個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不同公司,利用不同的工序和功能,實現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最終使用的順序。也就是說,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些國家專業化“生產”知識與研發,而另一些國家專業化于制造業,或者品牌營銷。因此,一個產品的增加值不再是完全屬于某一個國家,而是整條價值鏈上的參與者都可以分一杯羹。通過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信息擴散和技術交流,國際生產變得細分和碎片化。單個國家不再負責整個生產流程,而更多是專業化地負責某一個有比較優勢的生產工序。從不斷增長的中間品國際貿易可以看出,一個產品的生產與價值創造往往分布在多個國家,而這種全球化生產被稱為全球價值鏈。中國是貿易大國,更是加工大國,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依然占到一半左右。這就意味著,中國的貿易盈余包含了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包括美國企業)的部分。對中國產品征稅,自然也會打擊這些在華外國企業(包括美國公司)的利益。

(三)嚴重沖擊現有國際貿易體系

特朗普政府全球治理觀也突出“美國優先”特點,認為現有的以WTO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應對不公平貿易行為方面亟待改革,希望重塑“自由且公平”的貿易體系,同時阻止WTO開啟上訴機構法官甄選程序,阻礙WTO正常運營。除此之外,美歐在自由貿易問題上的分歧也愈發突出,在2018年加拿大G7峰會上,美歐圍繞貿易問題進行激烈交鋒,特朗普甚至不承認主張“自由、公平和互惠貿易”的聯合公報,再次撼動自由貿易體系。從國際貿易體系來看,特朗普政府不斷挑戰WTO權威,阻礙WTO上訴機構正常運營,對戰后美國和西方國家自己建造起來的國際經濟體系形成嚴重沖擊。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很多產品都是由不同國家的零部件共同組裝完成。世界各國通過多年形成的產業鏈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不僅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也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便利化。而美國特朗普政府當前表現出來的單邊主義作法,不僅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強烈沖擊,也給正在復蘇的世界經濟增加了不確定性。

(四)中日兩國應該在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方面有所作為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即便是在近年西方經濟出現危機、民粹主義嚴重泛濫的情況下,全球化的趨勢也難能出現逆轉。因此,從全球層面來看,各主要國家均應充分認識到現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意義,以及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嚴重危害,切實采取及時的集體行動來維護多邊自由貿易秩序。

中日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和亞洲大國,以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倡導國和維護者,兩國在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負責任的作用,在維護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開啟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等方面日益擁有更多共同利益。日本作為一個以貿易立國的“出口主導型國家”,同時也是在歷史上無數次被貿易保護主義傷害過的國家,對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重要性,維護貿易自由化應當有著深刻理解。

中國一貫堅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權威的立場,本質上不僅是在維護中國的正當權益,也是在維護世貿組織的規則,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制,維護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國進一步開放的四大措施,并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能越開越大[7]。這也得到了包括日本在內各國的熱烈歡迎和積極評價。在中國對外開放進入到新時期的背景下,中日兩國在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中具有共同訴求和契合點,抓住當前中日關系轉圜的機遇,加強重點領域務實合作,引領雙邊經貿關系提質增效升級,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和共贏的方向發展。

當前中日關系的主要特征是合作與競爭同在,局部對抗與整體平穩并行。必須承認,當前在兩國關系總體轉暖的同時,兩國之間的老問題均未得到根本解決。為此,希望在新時代,中日兩國都夠以全新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呵護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學會在競爭中強化合作,在碰撞中謀取發展,守住三個重要“底線”,維護未來兩國關系穩定健康發展。

1.擺正歷史與未來的關系,增加中日雙方的相互信賴。所謂“歷史觀”,就是說不僅僅要看中日兩國關系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需要從歷史記憶中吸取教訓,以更加長遠的眼光面向未來。眾所周知,中日兩國有過難忘的戰爭歷史, 如果不從這段歷史記憶中吸取教訓,兩國關系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否定歷史甚至歪曲歷史更是錯誤的。當然,僅僅盯住這段歷史,不看未來也不符合兩國的利益。中日之間之所以缺乏信任,首先,是因為日本社會的一些右翼勢力始終堅持錯誤的歷史觀,不能對過去的戰爭進行深刻反省,反而經常出現否認侵略、美化戰爭的言行,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其次,是因為日本的新保守主義者臆造所謂的“中國威脅”,在日本民眾中產生極壞影響,從而對強大起來的中國是否會稱霸世界感到擔憂。因此,如何實現中日之間的相互信任始終是兩國關系不能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呼吁中國民眾不忘歷史,但同時還要展望未來,要看到變化中的日本。同時,我們也呼吁日本民眾對奮起直追的中國,以及中國強大之后的發展方向給予正確的客觀判斷。歷史是走向未來的基石,只有本著吸取教訓的反省態度面對過去,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2.大局著眼,管控分歧,對維護中日關系穩定至關重要。雙方要堅持兩國之間達成的“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項原則共識”作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大局。四個文件的核心強調:“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雙方決心正視歷史、面向未來,不斷開創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新局面”,“兩國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的和平發展”,“雙方堅持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兩國間的問題”等。中日雙方均應恪守兩國間的四個政治文件,以及2014年中日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努力保障中日安全關系的發展態勢處于這些基本框架之下,而不至于脫離。四點原則共識中則包括“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

3.中日關系的地區性和國際性,要求中日雙方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在未來世界不確定的因素迅速增加,原有國際秩序、地區秩序走向難以預測的背景下,中日兩國絕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于兩國內部和雙邊關系,而必須立足于世界大格局進行觀察和作出判斷。中日兩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也是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在當今世界處于大變局、大分化、大調整的過程里,在亞太地區面臨構建新格局、新框架的背景下,中日兩國應“抓住東亞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巨大機遇”[8],加強合作,并清醒看到自身在全球和地區秩序構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確保中日關系的平穩發展,不僅涉及兩國人民的福祉,也將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產生重大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2016-03-28) [2018-10-10].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2]RCEP首席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加緊努力2018年結束談判[EB/OL].[2018-10-15].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34906.htm.

[3]中國商務部.驅動經濟一體化 促進包容性發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領導人聯合聲明[EB/OL].(2017-11)[2018-10-12].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news/201711/36158_1.html.

[4]RCEP部長級會議.聯合新聞聲明[EB/OL].(2018-07-02)[2018-10-15].日本經濟新聞,http://www.nikkei.com/.

[5]劉瑞.中日金融合作:進程、障礙與前景[J].日本問題研究,2018(3):44-53.

[6]2017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EB/OL].(2018-04-13)[2018-10-11]. 新華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584178031534150&wfr=spider&for=pc.

[7]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4月10日 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上的講話 [EB/OL].(2018-04-10)[2018-10-15]. 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10/c1001-29917696.html.

[8]張建.安倍經濟學時期的日本外貿戰略分析[J].日本問題研究,2018(5):45-56.

[責任編輯 孫 麗]

New Chang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New Space fo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JIANG Yue chun

(Department for World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100005, China)

Key words: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Sino US trade friction; Sino Japanese cooperation

自由貿易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在對中國對外反傾銷的產業與國別分析的基礎上,收集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反傾銷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

關鍵詞:反傾銷;貿易自由化;貿易效應

一、 引言

本文選取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

二、 國內外關于中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效應的研究

1. 貿易效應的描述統計分析。國內學者賓建成(2003)以中國首例進口新聞紙反傾銷為例,分析了反傾銷措施執行后導致的進口量變化及不同稅率產生的不同影響,得出結論認為該案件有效地保護了國內新聞紙產業。鮑曉華(2004)在總結中國反傾銷實踐特點的基礎上,比較全面但相對簡潔的提到了反傾銷的各種經濟效應,包括對產業的影響、對貿易的影響、對外資的影響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在分析對貿易的影響中,文章選取了2000年以前已經做出終裁的四個產業(聚酯薄膜、新聞紙、丙烯酸酯、不銹鋼冷軋薄片)和兩個無損害案例(賴氨酸鹽、聚苯乙烯)立案前后進口量比重和增長率的對比來說明反傾銷對來自訴訟對象國產品進口的影響。并且利用從非對象國的進口貿易總量和兩個無損害案件涉案產品在指控前后的進口貿易量數據說明反傾銷存在貿易轉移的趨勢。

2. 貿易效應的計量模型分析。鮑曉華(2007)在Prusa(1996)研究的基礎設計了回歸模型,該回歸模型的設定是為了驗證反傾銷政策實施后,來自指控對象國、非指控對象國以及總體進口國的進口數量、進口價值和單位價值(價格)的變動。整體上看,反傾銷的貿易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實施反傾銷后連續三個年度來自指控對象國整體的進口數量和進口金額所占市場份額顯著減少,進口單價顯著增加。

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苑濤(2009)設計了衡量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效應模型。對于Prusa(1997)和鮑曉華(2007)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模型的結論是,中國整體的進口量、進口額、進口產品價格而言,反傾銷措施實施當年的情況與前一年的情況相關程度很高且非常顯著,但是反傾銷對中國整體進口貿易影響較小。

Park(2009)是少數以中國為例分析反傾銷的貿易效應的國外學者,文章使用GMM方法調查了自1997年~2004年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效應。雖然就模型本身而言使用的是比國內學者更加簡化的模型,但是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3. 關于引力模型對分析貿易影響的適用性觀點。引力方程自從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使用以來,已經廣泛的運用在國際貿易中。引力方程最初獲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相當適合實證中的應用,但是,這個方法也曾因為缺乏理論基礎而備受指摘。但是自從Anderson(1979)以來,文章說明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能夠推導出類似引力方程的簡化方程。因此Frankel(1998)總結說引力方程已經“從理論基礎貧乏的尷尬轉向了過于豐富的尷尬”。因為引力方程有理論基礎并且實證成功,所以已經廣泛運用到分析邊境、區域貿易協定、貨幣同盟、共同語言和各種其他制度化安排對貿易的影響上,已經日益成為分析兩國偏離預期貿易的經濟計量框架。

Vandebusshe & Zanardi(2006)應用一個加入了反傾銷變量的引力方程估計1980年~2000年間反傾銷對全球貿易流的影響。模型如下:

與國內學者分析中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效應時所采取的多元回歸模型不同,本文嘗試將反傾銷措施納入到引力模型,并從貿易出口方角度分析中國實施的反傾銷對進口貿易產生的影響。

相比國內學者計量檢驗模型,利用引力模型的優點在于可以在模型中納入反傾銷變量與貿易自由化變量,有助于度量貿易自由化與反傾銷對貿易的綜合效應。

三、 中國對外反傾銷的比較分析

1. 總體比較分析。從啟動反傾銷數量上來看,比較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與同期世界啟動反傾銷調查發現,從1997年~2009年,中國啟動數量占同期世界啟動總量的比例年度平均值約為5.64%,占比最高值為2004年,占當年世界啟動反傾銷調查的12.62%。事實上,我國對進口產品所啟動的反傾銷數量較少,還表現在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與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啟動的反傾銷從數量上尚有差距。

如果比較中國出口產品遭遇的反傾銷調查與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從1997年中國啟動第一個反傾銷調查至今的年份當中,二者之間的絕對差最高達到59起,年均相差36起,且從2006年至2009年四年之中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比同期啟動的反傾銷調查分別高出56起、59起、57起、52起。

2. 產業分布。從中國提起的反傾銷調查來看,對外反傾銷的行業非常集中,按照HS編碼大類歸總后發現,在啟動的反傾銷調查中以化工產業為主,1997年~2009年間共啟動109起調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的60.22%;如果依照啟動反傾銷數由多至少排列,依次為塑料、木制品、金屬、紡織品,分別啟動調查數量30、14、11、7起,分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總數的18.57%、7.73%、6.08%、3.87%。

3. 國別分布。在中國啟動的反傾銷調查的對象國家/地區中,處于前6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日本、美國、臺灣、歐盟和俄羅斯,自1997年~2009年,中國向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所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為33、31、28、16、12、11,分別占該期間啟動調查總數的18.23%、17.13%、15.47%、8.84%、6.63%、6.08%,向六個國家/地區共啟動調查131起,占總啟動反傾銷調查的72.38%。

如果對比外國對華反傾銷與中國所提起的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可以發現,在所考察的17個國家和地區中,除南韓、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之外,其他國家對華提起的反傾銷均超過中國對其提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尤其是印度,從1997年~2010年第一季度,對中國共發起反傾銷調查125起,成為同期向華提起反傾銷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對印度僅僅提起5起反傾銷調查,僅占印度對華反傾銷的4%。

因此,無論是相比較世界同期反傾銷啟動數量還是對比中國出口產品所遭遇的反傾銷數量,中國都不是積極使用反傾銷的國家。如果用對稱率來衡量一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量與該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數量之比,那么中國反傾銷調查對稱率比較低。應當說,使用的方法與對比的角度都充分地體現出非對稱是我國所涉及反傾銷的主要特征。

四、 實證研究

1. 回歸模型。本文在Vandebusshe & Zanardi(2006)的基礎上,從產業層面構建中國提起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及實施產業關稅對進口貿易的影響模型。

ln(importijt)=?琢i+?琢j+?籽ln(importijt-1)+?酌ADinitiationjt+?啄ADmeasurejt+?茁1ln(GDPit)+?茁2ln(populationit)+?茁3ln(distancei)+?茁4borderi)+?茁5ln(RERit)+?茁6tarifft-1+?著ijt

表1簡要說明了回歸模型中使用的變量。其中進口、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變量、關稅變量為滯后期變量。

2. 數據說明。由于反傾銷特有的針對產業特征,考察中國在產業層面啟動反傾銷調查及采取的措施對進口貿易流量的影響,特別是結合產業關稅削減的情況下對產業進口進行回歸分析。產業關稅來自于WTO國際貿易與關稅(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ariff)項下的HS分類產業關稅數據。其中中國關稅數據自2001年之后比較全面,因此數據時間跨度選擇2002年開始。根據WTO反傾銷統計,中國自2002年~2009年對外啟動反傾銷調查數量共148起,涉及24個國家或地區,但是考慮到許多國家在樣本期內所涉及的反傾銷調查較少,只有6個國家或地區涉及的反傾銷調查超過10起,分別為韓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臺灣。關于產業類型的選擇,按照HS大分類將產品分成15大類,其中樣本期內啟動的反傾銷調查超過10起的分別為化工、塑料、木制品。因此,利用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回歸所選取的樣本為2002年~2009年中國從韓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臺灣進口HS化工、塑料、木制品的進口貿易流量。

之所以可以選取上述樣本作為度量中國反傾銷對進口貿易流量影響的效應源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反傾銷對象國相對比較集中,6個國家/地區涉及的反傾銷在樣本期內共111起,占樣本期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的75%;第二,反傾銷涉及產品類型比較集中,3大類產品涉及126起,占樣本期內啟動反傾銷調查的85%。因此使選取的樣本能夠比較好地從產業層面度量反傾銷對進口貿易流量的影響。

各樣本國家或地區與中國的產業層面貿易流量數據來自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HS細分數據基礎上加總;距離數據來自網站www.timeanddate.com/worldclock中“距離計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GDP、人口數據、匯率數據來自于EIU 國家數據。

3. 計量結果與討論。表2中的計量結果說明化工產業層面啟動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是顯著的,產業關稅對貿易的影響顯著,但是與預期符號不一致。(1)列、(2)列和(3)列分別描述了不同滯后期的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對貿易限制的影響。模型設定一中的對化工產業實施反傾銷措施對貿易限制具有顯著影響,這就體現了反傾銷的直接限制貿易作用,但是對于產業的反傾銷調查而言,僅僅發起反傾銷調查所產生的貿易限制作用與預期符號相反,但是如果對所有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則會產生貿易限制作用,體現了反傾銷的貿易威懾作用。如果考慮到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的滯后兩期和三期的作用,能夠發現,滯后兩期和三期對除化工產業的所有產業提起反傾銷對化工產業仍有貿易限制作用,且比較顯著,而滯后兩期的反傾銷措施的貿易限制不顯著,滯后三期的反傾銷措施的貿易限制作用比較顯著。(4)列試圖對比不同滯后期的關稅對貿易的影響。結果顯示,滯后期較遠的關稅對當期的貿易產生的影響小,但影響都比較顯著。因此,產業反傾銷措施對貿易的限制作用顯著,且符號為負,以(1)列為例,化工產業反傾銷措施每提高1%,進口貿易下降10.8%。

同理分析得到塑料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與采取反傾銷措施顯著,其中提起反傾銷調查的符號為負,對貿易流限制效果顯著。關稅對貿易限制作用顯著,但與預期符號不一致。如果對比不同滯后期產業關稅對貿易的影響,其中滯后二期比較滯后一期關稅對貿易影響減小,影響顯著。如果對比本產業反傾銷與所有其他產業反傾銷所產生的貿易效應。結果表明,無論是對本產業還是其他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都能對貿易產生限制作用,反傾銷調查變量的符號為負,且表現為顯著,而且對該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所產生的保護產業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產業反傾銷導致的反傾銷威懾作用而導致的貿易量減少。塑料產業的反傾銷調查的限制貿易作用顯著,且符號為負,產業反傾銷調查每增加1%,進口貿易下降5%。

木制品反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不顯著,但是產業關稅顯著。滯后一期關稅符號為負,對貿易限制顯著,關稅每增加1%,進口下降5.2%。

五、 結論

本文在對中國對外反傾銷的產業與國別分析的基礎上,收集2002年~2009年中國對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HS三大類產品的反傾銷數據,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分析關稅削減條件下中國對外反傾銷的貿易限制效應。分析結果表明:反傾銷在關稅不顯著的情況下對貿易的限制作用顯著,其中化工產業反傾銷措施顯著,塑料產業提起反傾銷調查就會起到貿易限制作用,而木制品反傾銷不顯著,但是關稅對貿易限制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曉華.反傾銷措施的貿易救濟效果評估.經濟研究,2007,(2):71-84.

2. 賓建成.中國首次反傾銷措施執行效果評估.世界經濟,2003,(9):38-43.

3. 苑濤.反傾銷的經濟影響:對中國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 張玉卿,楊榮珍.我國對外反傾銷貿易救濟效果評估.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8,(11):1-6.

5. 朱慶華.反傾銷、貿易保護與公共利益.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09:310.

作者簡介:張丹,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30。

自由貿易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通過東亞地區國際貿易與域內貿易數據的計量分析,以及東亞地區與EU、NAFTA等自由貿易區的貿易特點的深入比較分析,指出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以中間零部件貿易為主的域內貿易新特點以及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貿易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對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生產區位選擇的新動向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并從FDI、外包、生產分斷化等各種新的國際產業組織模式方面對跨國公司的產業生產網絡組織模式及其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東亞地區各國的主導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環境以及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關鍵詞:生產區位重構;產業分工;跨國公司;東亞地區

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產業布局促進了東亞地區中間貿易為主體的域內貿易特點的形成。近年來,隨著ASEAN+3(中、日、韓)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形成,跨國公司逐步將制造業部門轉移到東亞地區,并充分利用東亞各國差異化的資本、技術、原材料以及勞動力等稟賦優勢條件,通過比較優勢分析,將不同的生產過程配置在東亞不同國家進行生產??鐕驹跂|亞地區的投資地域和投資形式不斷調整和重組,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生產體系也以跨國公司的投資選擇模式為主導進行著重新布局與組織??鐕井a業組織的重構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跨國公司的合作生產地域不斷擴大和產業合作鏈條不斷增長,東亞地區內部與東亞地區外部的產業分工與合作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世界經濟產業分工體系中來;二是中間零部件生產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在投資模式與生產形式上也從單一的海外直接投資(FDI)向FDI、外包(outsourcing)、分段化生產(fragmentation)等多種生產組織形式轉變。由于東亞地區制造業產業集群所帶來的集聚效應與規模經濟效應,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過程轉移到東亞地區,進一步促進了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重構。

摘要:文章通過東亞地區國際貿易與域內貿易數據的計量分析,以及東亞地區與EU、NAFTA等自由貿易區的貿易特點的深入比較分析,指出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以中間零部件貿易為主的域內貿易新特點以及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貿易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對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生產區位選擇的新動向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并從FDI、外包、生產分斷化等各種新的國際產業組織模式方面對跨國公司的產業生產網絡組織模式及其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東亞地區各國的主導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環境以及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關鍵詞:生產區位重構;產業分工;跨國公司;東亞地區

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產業布局促進了東亞地區中間貿易為主體的域內貿易特點的形成。近年來,隨著ASEAN+3(中、日、韓)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形成,跨國公司逐步將制造業部門轉移到東亞地區,并充分利用東亞各國差異化的資本、技術、原材料以及勞動力等稟賦優勢條件,通過比較優勢分析,將不同的生產過程配置在東亞不同國家進行生產??鐕驹跂|亞地區的投資地域和投資形式不斷調整和重組,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生產體系也以跨國公司的投資選擇模式為主導進行著重新布局與組織??鐕井a業組織的重構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跨國公司的合作生產地域不斷擴大和產業合作鏈條不斷增長,東亞地區內部與東亞地區外部的產業分工與合作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世界經濟產業分工體系中來;二是中間零部件生產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在投資模式與生產形式上也從單一的海外直接投資(FDI)向FDI、外包(outsourcing)、分段化生產(fragmentation)等多種生產組織形式轉變。由于東亞地區制造業產業集群所帶來的集聚效應與規模經濟效應,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過程轉移到東亞地區,進一步促進了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重構。

本文首先分析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經濟發展與貿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統計數據的比較,對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產業區位重構特點進行分析,進而對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生產組織模式的重構從FDI、外包、分段化生產等生產模式的特點方面進行分析,闡明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生產組織體系重構的新特點。

一、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跨國公司日益成為東亞地區制造業產業活動的重要主體

近年來,跨國公司通過零部件生產的模塊化設計、生產流程的分段化管理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組織重構,將生產制造活動向東亞地區集聚,逐步形成了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網絡體系,提高了東亞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產業份額和經濟影響力。例如,東亞地區的交通機械產業占世界生產總量的45%、電子零部件占世界總產量的84%、計算機占世界總產量的100%、手機占世界總產量的84%[7],其他鋼材、紡織品等相關產品領域的世界生產份額也都較高。在這些產業中,許多產品并不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獨立完成,而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通過跨國公司位于東亞各國的生產網絡體系,將產品的研發、原材料與零部件生產、成品組裝等各個生產過程進行模塊化分割,將各個生產模塊分散在具有生產比較優勢的東亞各國分別進行生產,最后將各部分中間產品模塊進行成品組裝,來完成跨國公司的最終產品生產過程??鐕驹跂|亞地區生產網絡系統的形成,對東亞各國和地區的主導產業的形成以及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跨國公司日益成為東亞地區國際貿易的交易主體

隨著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產業活動的不斷擴大,東亞地區的域內貿易也出現了快速增長。在各國的貿易構成中,跨國公司的貿易比率也不斷上升,正成為東亞地區貿易的主體。例如,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和世界工廠,其貿易出口額出現快速增長。但是通過分析跨國公司在中國出口貿易額的比重(圖2),我們發現跨國公司占中國出口貿易的比重逐年增加,2006年跨國公司的出口貿易額已經達到中國出口貿易額的58.2%。2007年、2008年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中國的對外出口貿易增長放緩,但是跨國公司占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比率仍然達到了57.7%和55.4%[8]。在個別產業中的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機電產品2004年的外資進出口比例分別為74.1%和73.4%。外資企業在制造業中的貿易主體正在逐步形成,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制造業貿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擠占”效應[9]。通過分析中國的貿易主體構成,可以發現跨國公司通過全球信息化物流系統,將東亞地區各國的生產資本、勞動生產技術以及各地區的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資本緊密結合,通過東亞地區的產業生產網絡系統完成產品的生產過程,并將產品通過全球化物流系統進入世界各地的消費市場。

二、 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制造業產業區位選擇重構

跨國公司充分利用東亞地區各國在資源稟賦條件方面的差異以及資本、技術、勞動力、自然資源等方面生產條件的優勢互補的有利條件,在東亞地區進行生產網絡系統的最優化產業布局。但是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等影響因素的變化,以及東亞地區各國生產條件、勞動力成本、貿易政策的不斷變化,許多跨國公司從全球市場戰略以及生產的穩定供給等角度出發,正在重新組織其在東亞地區的日益精細化的生產網絡系統,將其國際制造業生產基地在東亞地區進行重新布局。

中國作為重要的消費市場和生產基地,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進行制造業產業布局與生產合作。但是隨著中國本土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不斷增強和世界各國跨國公司的不斷進入,其市場發展潛力和競爭性也日益嚴峻。許多跨國公司正逐漸把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擴展到其他具有發展潛力和生產可能性的地域。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近年來對500家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大投資統計調查[10](圖3),雖然目前日本企業在華的投資額仍在不斷增長,但是無論是一般日用商品還是高附加值產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正逐步減少在華的擴大投資。與之相對應的,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逐步拓展和擴大在越南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生產投資比例[10]。

跨國公司在中國和越南、印度等地區的投資地域的變化,說明了跨國公司不斷根據生產網絡系統的外部影響因素以及全球消費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其在東亞地區的生產網絡系統??鐕就顿Y地域的調整和重構,不僅會影響投資受入國的產業政策以及未來參與世界經濟市場的產業定位,也會對投資減少地域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調整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三、跨國公司制造業在東亞地區的生產組織模式重構

隨著跨國公司日益復雜化的生產組織結構發展,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投資區位與生產分工形式也在不斷變革。信息技術的發展、運輸費用的降低以及東亞域內FTA的建立,都促進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調整最優化生產網絡體系的布局和生產組織模式。隨著產品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產業化生產鏈條的不斷增長,產品生產過程可以分化為若干模塊化組成部分和生產階段。根據可以獨立生產的模塊化生產模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生產組織結構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在東亞地區,跨國公司主要通過FDI、外包以及生產分斷化等多種形式將全球范圍內復雜化的產業鏈條進行產業組織重構。

(一) FDI

近20年來,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活動(FDI)迅速增長。早期跨國公司FDI活動動因主要有接近消費市場、追求投資地區低成本的勞動要素、逃避貿易政策的限制等方面[11]。通過研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FDI區位選擇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其FDI的區位從具有區位優勢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步轉移到具有數量優勢的中西部地區[12]。 近年來,根據產業分工,跨國公司在FDI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水平型直接投資與垂直型直接投資等形式。如表1所示,水平型直接投資就是將相同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在多個地區進行投資生產,以滿足不同地區市場需要的生產方式。水平型直接投資多見于國家與地區之間勞動要素稟賦資源較為接近,或者存在著相對較高貿易壁壘、運輸費用較高、難以運輸等特點的產業。垂直型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各國范圍內通過將生產過程中的上下游產業鏈條中的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生產、成品組裝等生產過程分別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以及零部件貿易等形式,構成最優化的中間產品生產組織模式。垂直型直接投資多用于各國的勞動要素資源稟賦相差較大,或者產品的運輸費用、貿易壁壘相對較小的產業。隨著東亞FTA的逐步建立,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的海外直接投資也逐漸從水平型直接投資為主向垂直型直接投資為主轉變。表1水平型FDI與垂直型FDI的生產特點

1產品完整性1生產模塊化水平1生產集中性1貿易成本1生產稟賦條件1物流費用水平型FDI1最終產品為主1模塊化水平低1集中生產1較高1較為接近1較高垂直型FDI1零部件為主1模塊化水平高1分散生產可能1較低1差異較大1較低(二) 外包(outsourcing)

1990年代開始,企業生產與服務活動的外包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巨大發展。經濟學家曼昆任美國經濟顧問時,指出“外包只是貿易的一種新的形式,并會對美國有益” [13]。邁克爾·波特研究指出,將跨國公司產業活動價值鏈中的一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業務外包,能夠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專業化分工的開展[14]。特別是日益降低的運輸費用以及國際大規??焖傥锪飨到y的發展,促進了跨國公司外包業務的國際化進程,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更多的專業化中小企業參與到世界經濟活動中來。Dell 、阿迪達斯等跨國公司的外包活動日益深化,企業活動中的市場調研、R&D、設計、零部件生產、組裝、物流以及售后服務等業務都有外包企業參與。

促使企業開展外包活動的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根據研究調查,跨國公司開展外包活動的目的各不相同(圖4),主要驅動力包括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組織效率、加強市場競爭力等方面[15]??鐕就ㄟ^世界范圍內的外包活動,能夠專注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組織效率,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三)分段化生產 (fragmentation)

傳統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與勞動分工理論主要集中于分析工農業之間、各個產業間的貿易行為??墒窃诂F代產業發展中,由于零部件的模塊化獨立生產成為可能,產業分工與專業化合作日益精細,產品的零部件以及生產流程可以逐漸建立標準化的生產規范,使得在同一產業內部,不同生產要求和生產過程的零部件可以在不同地區進行分段化生產[16],其生產網絡體系結構如圖5所示。特別是近年來低成本的通訊技術和大規模運輸技術發展,以及WTO成員國數量的增長,跨國公司根據生產過程的勞動集約度、資本集約度、原材料集約度以及勞動力工資水平等生產要素,將許多中間零部件產品以及最終組裝生產等各個生產業務流程分散到世界各地。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的零部件生產基地,進行分段化生產的產業布局,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最優化生產網絡體系。

五、結語

隨著跨國公司在東亞地區進行投資和生產,跨國公司通過FDI、外包、分段化生產等多種形式的最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在東亞地區進行產業組織結構的重構??鐕敬龠M了東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促進了東亞地區產業集群的形成。但是也在東亞地區產生了投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產業轉移所引起的產業工人失業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家的貿易不平衡等問題??鐕驹跂|亞地區投資建設的同時所產生的社會責任問題也需要認真考慮和深入研究。面對跨國公司的巨大經濟地域影響力以及對東亞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衍生問題,需要更多實證研究跨國公司的多重化產業空間選擇特點以及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陶岸君,孫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我國區域發展格局的影響與對策[J].經濟地理, 2010(5):705-710.

[2] 潘峰華,王緝慈.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手機制造產業的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0(4):608-613.

[3] 賀燦飛, 劉洋.產業地理集聚與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分布——以北京市制造業為例[J]. 地理學報, 2006(12):1259-1270.

[4] 范文祥.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階段性影響分析[J].經濟地理, 2010(4):619-623.

[5] 日本経済産業省.通商白書(2005年)[M]. 東京:經濟產業省,2005.

[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2013-03-25].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2011.

[7]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R]. Japan: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 2006.

[8] 中國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統計年鑒(1997-2009年版)[M].北京:中國海關總署出版,1997-2009.

[9] 陳立泰,周靖祥. FDI流入與中國制造業“擠占”問題——制造業外資流入的數量控制與政策選擇[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8-44.

[10] 日本経済産業省.通商白書(2008年)[M]. 東京:經濟產業省,2008.

[11] 馬靜, 鄭晶. FDI、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經濟增長[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12] 劉渝琳, 李揚. 中國FDI區域性差異的Moran I指數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8.

[13] MANKIW G N, SWAGEL P.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offshore outsourcing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6,53(5):1027-1056.

[14]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5] Van GESSEL-DABEKAUSSEN G, Van CAUTEREN M.Employment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ourcing in the Netherlands: A first look at the data[C]//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easuring employment effects of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2008.

[16] WAKASUGI R.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J].Asian Economic Papers, 2007,6(1): 26-39.

自由貿易范文第5篇

摘 要: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發展新平臺,是利用開放倒逼國內改革,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動力源作用,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體系。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幸作為第三批掛牌自貿試驗區之一,于2017年4月1日開始運營,它的建設更加有利于陜西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在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分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陜西地域的內陸特性,提出下一步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并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最主要平臺,它是根據我國(地區)法律法規在我國(地區)境內設立的區域性經濟特區。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在國家規劃的區域范圍內通過對投資、貿易、金融及行政等各種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流、資金流等各種生產要素更加具有活力,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幸作為第三批掛牌自貿試驗區之一,于2017年4月1日掛牌運營,一年來其建設運行中的諸多問題都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績

第一,改革任務全面鋪開,典型案例全面推廣。至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一周年,已全面啟動《總體方案》提出的165項試點任務。其中實施簡化“資金池”管理、“一窗受理”綜合審批運行服務模式等48項任務已基本完成,形成了77個差別化改革案例,經第三方評估,有可復制可推廣34個案例。其中,“微信辦照”創新案例被國務院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第二,完善服務平臺功能。建立將“人民銀行開戶許可”納入聯辦事項納入“多證合一、多項聯辦”市場準入服務平臺,實現“一口受理、并聯審批”和全程電子化的企業工商登記注冊流程,縮短辦結時限至3個工作日以內,有的甚至當日辦結;為企業走出去建立了“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企業走出去全流程一體化服務。

第三,積極推進金融制度創新。出臺36條一系列金融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措施,并將融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交易場所審批和監管事權委托給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至2017年末,自貿試驗區內共有174家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跨境人民幣結算達到339.23億元,辦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涉及省內外2 686家企業、31家商業銀行的224個分支機構,境外銀行1 589家,貿易交易輻射109個國家和地區。

第四,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啟動建設“絲路信息港”,在我省設立了首家省級數字經濟試點示范區,正在建設“絲路云”自貿產業園智慧園區、網上自貿綜合服務平臺,發起設立信息絲綢之路發展聯盟;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成立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成功舉辦為契機,開展以“國風·秦韻”為品牌的海外陜西文化周系列活動。

截至2018年3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4 811戶(占揭牌前市場主體58%),其中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306家。

二、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理念跟不上建設需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上,一方面,個別地方和單位對制度創新認識還不到位,將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同于新區建設或園區建設,存在著“等靠要”優惠政策的老傳統思維;另一方面,創新理念也不夠深入,存在“碎片化”“零星化”等現象,復制先進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的理論化和系統化研究滯后。同時,由于陜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沿海發達地區,期貨保稅交割監管、融資租賃等很難在省內有效開展,受全國金融監管的限制,地方金融制度創新和相關政策的落實上推進不力。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夯實對標基礎及創新更高標準的路要走很長。

第二,改革存在體制性障礙。首先,體現在片區劃分與管理機構關系不順暢。目前陜西自貿區有三個管委會和三個片區劃分并不對等,造成管理體制不順暢,中心片區覆蓋了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等,形成狹長、分叉的地理區劃,從行政轄屬來看,行政管理關系錯綜復雜,許多改革任務超出自貿辦管理范疇。其次,開發區與行政區管理體制不對等。西安市自貿區各功能區主要履行經濟發展職能,缺少交通、文化、農業等社會事務管理部門,致使“證照分離”改革中省級部門下放的權限沒有機構對應承接,較之全國其他開發區與行政區管理體制合一的自貿區,西安市各功能區實際推動的改革創新事項受到制約。再次,由于片區劃設和行政責權的不完全對等,出現了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工作和其他行政職能部門改革工作交叉部署、反復開展、內容重疊等問題,使得自貿區工作部署困難、管理難度加大、落實效率降低等問題。

第三,改革創新力度不夠。自貿試驗區的制度改革好不好?營商環境怎么樣?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企業說了算,這一點,最直接的反映莫過于新增企業數量。與其他幾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相比,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還有很多不足。一是從主要指標看,陜西還需加快馬力。七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增股市場主體最多的是河南,其次是遼寧,四川第三,陜西第四。另外,2017年成都市實現進出口總額為3 941.8億元,同比增長45.4%,增速高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增長了79.8%,中歐國際班列開行超過1 000列,位居全國中歐班列第一。浙江省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平均注冊資本大幅領先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二是改革碎片化,系統集成不足。自貿試驗區目前推出的創新成果,大部分集中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優化、簡化,尚未形成可以推動法規修訂、政策突破的創新成果,改革的系統性、集成性相對不足。作為自貿試驗區真正的創新主體,有關改革的牽頭部門沒有在自貿區進行“大膽試、大膽改”,也未授予各功能區更大的實質性權力;個別功能區重申報、輕建設,重表態、輕落實,未制定支持自貿區發展的專項政策措施。

第四,相鄰自貿區強有力的競爭。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共設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盡管各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定位各有特色,優勢互補,但是也難以避免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形成激烈競爭。尤其是四川、重慶和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因其與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鄰,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虹吸效應”,而成都、鄭州也入圍了國家中心城市,這三個城市發展在產業集聚能力,外資企業入駐數量,經濟基礎多強于陜西。目前來看,在各個省份大力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情形下,強有力的競爭壓力多于相互之間的積極互動與肯定。

第五,自貿區專業人才不足。自貿試驗區工作任務重、專業性強、關注度高、涉及面廣,許多工作需要高層次人才來專門研究推進。目前市自貿辦和各功能區的編制數和領導職數與全國同類機構相比明顯偏少,個別功能區自貿辦存在兼職問題。

三、加快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要轉變發展觀念

思維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出路;務必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1.打破固有思維模式依賴。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同于原有的開發區,是制度創新而非制度洼地。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需要持續尋求突破,發揮向外部學習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要學習其他國家及先進地區經驗,如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設立集中物流服務、規定產品內銷比例等;另一方面,由于陜西的區位優勢和文化背景與其他地區不同,不能照搬別的地區經驗,要根據陜西實際在一些領域標新立異;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應將產業發展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加強調產業發展制度創新與動力的結合;優化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

2.增強“店小二”服務意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實質是去政府化的過程,從頂層制度設計開始,細化政府內部分解,真正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壓縮編制,流程再造,為方便企業更好發展,不斷提高“店小二”服務意識,優化優化環境。

(二)要破除體制障礙

1.理順片區與管委會之間的關系。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了楊凌片區、港務區和西安管委會,尤其是西安管委會去管理西咸新區各功能片區,同時省級商務廳對3個片區有直接的管轄權,領導小組和管委會只做宏觀管理,放手讓下面的功能區嘗試,這種多頭管理勢必會影響行政服務效能。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過程中應理順管理體制,通過構建扁平化、不越位、不錯位的管理體制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確保政府服務的高效性,為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提供體制保證。同時,應不斷強化管委會的權、責,統籌安排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與其他改革,建議從省級層面統籌自貿試驗區改革和重點領域的行政改革任務。

2.開發區走“政區合一”之路?!罢^合一”模式,即行政區域或開發區合一,就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從全國各地開發區運行情況看,目前做得好的,問題矛盾較少的就是“政區合一”模式。隨著開發區飛速增長,產業轉移、空間制約、城鄉統籌等問題日益顯現?!罢^合一”模式最好的就是托管。西安市開發區托管行政區的工作實驗已展開,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托管街辦取得的發展成績。在西咸新區、國際港務區試行托管的工作中還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為下一步的全面托管打好基礎,以托管為“政區合一”探路。西安的高新區、經開區如能設立為行政區,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西安市如能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可以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產業布局,形成科技創新、皇城復興、文化旅游、裝備制造、國際交流等產業示范區,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實現追趕超越。

在開發區設立法、檢兩院。開發區設立法、檢兩院在全國已有先例。西安市各開發區目前均沒有設立法院和檢察院,在司法實踐中因為行政體制的障礙,公檢法難以形成合力解決經濟糾紛、打擊違法犯罪??上仍诟咝聟^設立法院和檢察院,取得復制經驗后在西安市各開發區進行推廣。

在全球化的時代,以開放倒逼改革要求政府轉管理為服務,西安市不妨依靠開發區為簡政放權的排頭兵,以先行先試、創新理念,走出一條改革之路。

(三)要加快制度創新

1.持續推進建設任務中的制度創新。一是投資管理制度創新。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境外投資備案制,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先照后證,支持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二是貿易監管制度創新,“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通關監管服務模式;檢驗檢疫制度;單一窗口;人才管理創新(允許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筑、規劃、醫療、旅游等執業人員)。三是金融開放制度創新,合適的賬戶管理體系,限額內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支付合作,跨境資金流動);利率市場化(大額可轉讓存單);外匯管理,風險監控指標,做好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四是行政管理制度創新,“證照分離”商事制度,事中事后監管;信用信息制度;企業年報告公示;安全、反壟斷審查;環境保護等相關制度。五是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西安愛菊積極開展走出去產能合作,以哈薩克斯坦為原料基地,阿拉山口為加工貿易集散中心,西安為銷售終端的多點跨區域農產品生產物流加工合作關系的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形成了三地互應的跨國農業合作體系,同時還實現了國內教育科技資源、先進農業生產模式在“一帶一路”國家間跨國應用,這是一條在全國范圍具有首創性的舉措。應培育和挖掘更多的企業或項目,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深度合作與交流。

2.繼續推進差異化的改革。要圍繞總體方案重點在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軍民融合、金融服務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五個方面籌劃、培育特色創新案例和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特色創新案例臺賬清單,做好特色創新案例和制度創新的總結與評估。加快推進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各功能區要積極研究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創新改革方案。

3.形成系統集成性改革體系。建議加強自貿區改革與全面創新改革、自主創新示范區、軍民融合的統籌協調,系統推動改革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陜西自貿試驗區應先在投資、貿易等容易突破的領域進行重點突破,之后帶動整個政策體系的變革。同時,應該協同推進各片區的制度創新及推廣。

(四)要加強戰略合作

積極與區域外先進地區進行戰略合作,形成產業聯合、優勢互補。四川省與廣東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建立“創新共推、信息共享、模式共建”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合作機制,開展投資、貿易、現代物流、金融等領域協同和聯動創新,形成一批新的制度創新成果,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和服務全國的作用。此外,也與香港在金融等領域開展合作。陜西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建設更高水平的自貿試驗區平臺。

陜西可以與霍爾果斯自貿區進行合作?;魻柟箍缇匙杂少Q易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前沿,是中哈兩國開放的一級通商口岸,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陸路一類口岸,也是世界上首個跨境自由貿易和投資合作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其合作,能夠發展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模式和推進高質量轉型升級,探索建立承接產業轉移合作機制,雙方實現投資企業信息平臺、數據庫的互聯共享,加強對西部企業需求和經濟發展形勢的分析研判。

(五)要加強人才建設

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并在全國范圍內聘請發達國家外籍高端人才和選聘了一批自貿試驗區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成立“自貿智庫”。陜西省自貿辦也面向全球范圍內公開招聘高級管理人才,加大引資引智力度,落實國家人才戰略,加速國際化進程,建立面向高層次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才的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肖林,張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回顧與前瞻[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  周奇,張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與案例研究[M].上海:上??茖W院出版社,2016.

[3]  羅清和,曾婧.“一帶一路”與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J].區域經濟評論,2016,(1).

[4]  羅清和,朱詩怡.從經濟特區到自由貿易區:中國改革開放路徑與目標演繹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

[5]  黃鑫.基于“一帶一路”層面的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研究[J].市場周刊,2018,(6).

[6]  陳林,鄒經韜.中國自由貿易區試點歷程中的區位選擇問題研究[J].經濟學家,2018,(6).

[7]  康永信.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中國自貿區建設[J].未來與發展,2016,(10).

上一篇:行政訴訟法下一篇:補償貿易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