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自由貿易區范文

2023-09-23

自由貿易區范文第1篇

摘 要:2020年8月19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和云南大學聯合主辦了“首屆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圍繞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國際國內經驗、合作機制與路徑、經濟合作創新模式、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縣域層次開放與合作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專家一致認為,在新發展階段,推進貴州省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貴州融入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在戰略上,貴州通過深度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推動毗鄰地區長遠發展;在發展路徑上,通過打破行政壁壘、促進邊緣地區中心化、構建一體化基礎設施、深化產業協作分工、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凝聚“共同體”意識、構建政府聯席機制等措施落實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在發展模式上,具體通過創新飛地經濟模式和推動低空經濟等經濟形態賦能毗鄰地區創新發展;在生態方面,著力用好生態優勢,保生態存量,提生態增量,創生態變量,從特色資源和產業入手,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毗鄰地區綠色發展;在縣域治理方面,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探索規范化貿易通關政策,挖掘特色文化等,促進毗鄰地區縣域開放發展。

關鍵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一體化

基金項目:貴州省“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重大專項課題“川滇黔、黔渝、湘黔毗鄰地區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研究”(21GZZB05);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綠色金融賦能三峽庫區生態大保護機制與路徑研究”(2021NDYB032);重慶市社科聯社會組織課題“重慶生態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2020SZ0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10.010

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川渝、川滇黔、渝黔等跨?。ㄗ灾螀^、直轄市)毗鄰地區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川滇黔、黔渝、湘黔等毗鄰地區作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生態功能區“四重”屬性疊加的特殊區域,不僅是貴州等地發展的掣肘之處,也是長江上游、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還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的重要交匯節點,更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戰略大后方。站在百年新的歷史起點上,貴州要實現“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急需同與黔毗鄰地區建立協同開放發展體制機制,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了深入探討與黔毗鄰地區如何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這一問題,2021年8月19日,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和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和云南大學聯合主辦“首屆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高峰論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來自全國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國際國內經驗、毗鄰地區合作機制與路徑、毗鄰地區生態綠色發展、毗鄰地區經濟合作創新模式、毗鄰地區縣域開放與合作等主題作了專題報告并展開熱烈討論,對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理論問題進行探索,同時為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出謀劃策。

一、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戰略意義

省際毗鄰地區由于地理邊界、自然資源、歷史源流、行政分割等原因通常為少數民族集聚區、鄉村集聚區、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紅色革命老區。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對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黨的偉大工程均有重要戰略意義。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省際毗鄰地區作為少數民族集聚區,其協同開放發展對于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于提升各族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對于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黨、國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對于促進“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省際毗鄰地區作為鄉村集聚區,其協同開放發展有利于穩定農業基本盤、守好農業農村基礎,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于應對各種國際形勢變化、開辟新格局具有“壓艙石”般的重要戰略意義。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看,省際毗鄰地區作為欠發達地區,經常由于行政和地理的原因導致其市場分割,從而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難點和堵點,其協同開放發展對于打破市場分割、擴大內需以及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從生態文明建設來看,省際毗鄰地區作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其協同開放發展、聯動共治,有利于破除生態治理狹隘的行政分割,有利于推動大江大河干流支流等流域生態治理,有利于推動連片山地丘陵等山域生態治理,有利于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域共治,有利于推動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協同轉化,有利于提升全國生態文明治理整體水平。

從建設黨的偉大工程來看,省際毗鄰地區作為紅色革命老區,其協同開放發展,有利于協同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基因。推動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特別是紅色革命毗鄰地區的協同開放發展,是學習黨史同工作的重要結合點,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落腳點,對于建設黨的偉大工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經驗借鑒

總結國內外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經驗,探索其一般性規律,對于更高水平地開展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與會專家圍繞國際上環波羅的??鐕彽貐^合作和國內的京津冀、長三角毗鄰地區合作情況,分析毗鄰地區合作的一般性經驗以及對貴州省毗鄰地區合作的借鑒意義。

(一)國際經驗

就國際上毗鄰地區合作經驗,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案例剖析。在理論上,他從邊境區劣勢論和邊境區優勢論兩派學術觀點引入,指出和平時代有利于推動邊境區跨界合作障礙向跨界合作動力轉化。同時,基于環波羅的??鐕彽貐^合作經驗,他指出毗鄰地區合作可以從如下維度入手:一是明確合作空間范圍,建立多層、多級聯動組織體系,集合政府、社團、學界、商界等力量,集思廣益,形成合力。二是開展通道建設。通道建設包括硬設施和軟設施,二者相互促進,硬設施包括交通、通信等設施;軟設施包括網絡、文化建設。其中硬設施可以便利毗鄰地區來往、活躍區域經濟,而軟設施可以加強毗鄰地區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促進人心相通,推動區域協同和一體化發展。三是建立跨地域共同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各揚所長。共享各地特殊政策,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和經營成本,提高毗鄰區域經濟競爭力。四是保持對外開放,通過引進外部技術、資本、人才等實現跨越式增長。

(二)國內經驗

就國內毗鄰地區合作經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認為,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南京都市圈發展案例來看,對等互補、明確分工、互惠互利等原則是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否則容易出現“以鄰為壑”“虹吸效應”“畫地為牢”等現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袁金輝教授也從京津冀協調發展經驗分析了對黔渝川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借鑒意義。他指出京津冀協調發展較為成功的經驗包括有明確的功能定位、交通一體化發展迅速、通過中關村等公共品牌實現區域協同創新。

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成長春教授以南京都市圈為例介紹了毗鄰地區合作經驗。他首先介紹南京都市圈發展現狀、發展優勢、面臨挑戰等情況,然后就毗鄰地區合作總結出如下經驗:一是強化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注重核心城市與二級中心城市的產業對接和關聯互動,做大做強城市平臺,補齊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其他縣市在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二是積極推動交通一體化,構建毗鄰地區都市通勤圈建設,補軌道交通短板,打通跨省斷頭路等;三是推進產業分工協作,以資源整合、分工協作、鏈接融合為重點,推動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產業布局,推動制造業規?;?、特色化、集群化發展,以及推動服務業向高品質轉變,積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四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構建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等多層次的跨區域黨政協同決策、協調和執行機制;五是形成毗鄰地區城市和區域合理分工、差異定位、成本共擔、收益共享的常態化協作協調機制。

與會專家圍繞通過國內國際經驗總結一致認為,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只有找到各自比較優勢才能實現對等合作,只有找到合作功能定位才能有明確合作目標,只有推動交通、市場等一體化才能實現協同區域資源要素等自由流動,只有建立多層次合作機構和組織才能實現協同落地可執行,只有建立利益共享、激勵有效的機制協同合作才能具有可持續性。

三、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機制路徑

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特別是貴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合作機制和路徑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貴州特別是貴州毗鄰地區的基本情況有深入的認知和分析。與會專家在對貴州省際毗鄰地區進行分析研討后,從貴州毗鄰地區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構建川渝黔一體化發展、“共同體”意識鑄造等方面來分析毗鄰地區建設機制和路徑。

(一)現狀情況

與會專家在就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面臨的一般性情況,特別就貴州省面臨的獨特現狀、比較優勢、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

就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面臨的一般性情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肖金成研究員認為省際毗鄰地區呈現兩個特點:第一,資源向中心城市集聚,離中心城市距離越遠的區域則越不發達,背后的原因是行政等資源大量向中心城市集聚,從毗鄰地區來看,大多數毗鄰地區處在遠離中心城市的區位;第二,毗鄰地區建立合作機制的主要障礙是行政壁壘而不是自然地理分割。

就貴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面臨的比較優勢來看,潘家華研究員指出貴州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自然資源,可挖掘自身優勢、特色及不可復制特性,主動與毗鄰地區進行對接、合作,可以實現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肖金成研究員認為,貴州處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位置,并且具有縣縣通高速、生態環境優良、大數據產業形成規模等比較優勢,具有同毗鄰地區開放協同發展的基礎。

就貴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面臨的挑戰來看,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吳大華研究員認為當前貴州實現了整體脫貧,但還沒改寫相對落后的歷史;貴州雖然已經完成了脫貧,但與東部地區和西部一些城市還是有差距,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是貴州發展新的重要短板。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葛建軍教授認為,貴州毗鄰地區人口存在生育率持續降低、人口老齡化率過快、出生率降低過快、受高等教育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問題。這些人口問題成為毗鄰地區未來長遠發展的重要障礙,是解決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長遠發展的重要挑戰。

就貴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面臨的機遇來看,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張學立教授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于貴州毗鄰地區發展是重大機遇。他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貴州有產業之機、資源之機、機制之機三大機遇。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廖元和研究員也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貴州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重要機遇。因為貴州同川渝在地理距離上更近、歷史文化上更趨同、產業結構更有集聚性、地方政府均有一體化動力。肖金成研究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貴州毗鄰地區南向協同開放發展的重要機遇。

與會專家圍繞通過分析貴州毗鄰地區現狀一致認為貴州要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需要打破傳統行政壁壘,有效發揮自身生態環境、交通暢通、數據產業等比較優勢,充分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國家戰略。

(二)機制路徑

與會專家從貴州毗鄰地區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構建川渝黔一體化發展、“共同體”意識鑄造、推進產業一體化等來分析毗鄰地區建設機制和路徑。

張學立教授認為貴州通過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實現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從經濟、交通、社會、文化幾個維度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一,加快銜接經濟圈,提高主導產業的互補性,構建經濟協同性。第二,積極對接交通圈,構建交通一體化。發揮貴州特色的陸運、航運、空運快速銜接的立體化交通網絡體系作用,參與立體交通環境中的新技術、新系統、新產品的集成應用和研發創新。第三,主動融入社會圈,構建社會綜合體。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滿足區域多樣性需求的生活護理服務、生產性服務。第四,共同拓展文化圈,構建文化共同體。以立足地理相鄰、優勢互補、各有特色的發展基地,激活區域文化基因和成長密碼,鏈接文化價值塑性和擴大文化價值的外溢性。

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廖元和研究員認為貴州省應該通過參與構建川渝黔一體化發展戰略來推動貴州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具體路徑應該包括五個方面:第一,交通通信設施一體化,推動高鐵環線等內部交通和對外陸海新通道建設;第二,按照產業鏈各種比較優勢分工合作,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國防軍工、輕工業、白酒產業等產業發展一體化;第三,通過地票等土地證券化方式推進土地等資源、要素改革,促進監管和生產要素一體化;第四,協同推進生態屏障建設,推進生態環境一體化;第五,改革戶籍制度和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人口流動一體化。

袁金輝教授基于京津冀協調發展經驗提出貴州融入毗鄰地區合作的路徑:一是交通一體化發展,打通斷頭路,拓展瓶頸路,建設大容量低成本交通網絡;二是產業協同發展,貴州主動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共同挖掘白酒、旅游、康養等特色資源;三是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協同推進生態屏障的建設,建立跨區域的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共同爭取一批重大環保項目的落地。

肖金成研究員認為要推動毗鄰地區合作開放發展,一是要推進邊緣地區中心化,在省級交界地區要發展更多的城市,通過城市規模不斷地擴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二是毗鄰地區省尤其是貴州省應主動推動毗鄰地區省級層面合作,建立合作機制。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吳傳清教授從毗鄰地區“共同體”意識鑄造來分析省級毗鄰地區建設路徑。他認為省際毗鄰地區“共同體”意識的鑄造應當從制度安排、區域治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三方面共同著手。省際毗鄰地區“共同體”建設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設基礎設施“共同體”。圍繞能源、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展開。第二,建設公共服務“共同體”,圍繞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建立一體化。第三,建設生態“共同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屏障的建設,形成生態環保的聯防共治。第四,建設科創“共同體”。協同加強創新和科技成果的相互轉換,共享相關基礎科技設施。第五,共謀產業“共同體”。推進產業一體化合作,產業分工協作,包括建立合作園區、飛地園區等,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產業集群。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省級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存在七大發展路徑:圍繞省級毗鄰地區戰略對接和全域統籌,形成戰略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交通、能源、數據等基礎設施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產業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業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資源要素流動,形成資本、勞動力、技術、企業家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屏障的建設,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為一體的生態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民心相通工程,形成文化交流交融等文化統籌;圍繞省級毗鄰地區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形成一體化的公共服務統籌。

四、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創新模式

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離不開經濟模式的創新,要通過在不斷創新經濟模式中找到推進協同開放發展的新抓手,從而讓發展規劃在毗鄰地區真正落地。與會專家圍繞低空經濟模式和飛地經濟模式的特點,結合毗鄰地區發展的比較現實情況,提出貴州開展毗鄰地區經濟合作新模式的可行路徑和方案。這些方案和路徑不僅僅對于貴州毗鄰地區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對于其他毗鄰地區發展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低空經濟模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副處長張繼棟研究員認為通過大力發展低空經濟能夠助推毗鄰地區協同發展。他首先界定了低空經濟是地表及地表以下三千米范圍內一切與飛行相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總和。低空經濟具有涵蓋領域廣、產業鏈條長、集聚程度高等特點,凡是直接或間接利用空域資源推動和形成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形態都可以納入其范疇。低空經濟從行業角度看,通用航空、警用航空、海關航空、軍事航空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從產業發展看,涵蓋了裝備制造業、運輸業、綜合服務業、土地開發等,并且與農、林、牧、漁業及礦業、電力、建筑、石油等行業深度融合,尤其在旅游觀光、教育培訓、遙感測繪、應急救援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經形成了包括臨空經濟、通航經濟、立體區域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

張繼棟研究員認為,低空經濟對于促進毗鄰地區發展有如下優勢:首先,促進要素高效流動,航空具有覆蓋度廣、延伸性強等特點,能夠促進區域要素高效流動,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其次,產業關聯效應強,低空經濟相關產業能延伸到現代物流、產品加工、信息服務等領域,應用場景寬泛;最后,能促進多種經濟業態的轉型升級和縱向發展,比如通用航空催生低空旅游業的興起,推動航空客運和物流業的發展,促進醫療、救護、環保、機組等社會服務業發展。對于貴州毗鄰地區發展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探索在貴州設立“低空開放特區”,把開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作為撬動貴州及毗鄰地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杠桿,凸顯貴州在戰略規劃、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產業集聚、大數據應用和地緣戰略等領域的扎實基礎和比較優勢。二是開展前瞻性戰略規劃和產業布局,明確貴州及毗鄰省份的低空產業的戰略定位。三是推動“低空+”創新融合發展,利用貴州區位優勢,打造西南地區的低空飛行走廊,建立貫穿全省、聯通外部的低空飛行通道,將低空新業態作為實現全域旅游的有效手段,發展差異化低空項目。

(二)飛地經濟模式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李琳教授提出通過創新飛地合作模式,推動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李琳教授認為湘鄂渝黔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創新飛地合作模式,統籌謀劃又因地制宜與發達地區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飛地合作,將巧借外力與內生能力培育有機融合,蹚出一條省際毗鄰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對于加快革命老區振興、形成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新格局,意義深遠。飛地經濟在促進毗鄰地區合作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飛地經濟在國家層面政策大力鼓勵和支持;飛地經濟有助于破解毗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和行政割裂的難點;飛地經濟有助于彌補毗鄰不發達地區無法吸引資本、高素質人才等這一缺陷。

李琳教授就湘鄂渝黔毗鄰地區因地制宜創新飛地合作模式提出:統籌謀劃,合力打造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建設首先要建立湘鄂渝黔邊區四省地市(區)聯席會議制度,協商解決邊區合作中的重大問題;其次,協同出臺《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及《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協同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推進機制、政策措施等;再次,合力爭取國家支持,將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納入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點示范區,鞏固拓展扶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在轉移財政支付、稅收減免、基礎設施投資、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布局等方面共同爭取國家支持;最后,明確將飛地合作園區共建作為推動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寫入《湘鄂渝黔邊區協同發展實施方案》。

李琳教授認為根據湘鄂渝黔邊區的資源條件、主體功能分區、產業基礎,存在五種差異化飛地合作模式:產業轉移型、異地開發型、旅游飛地型、科創飛地型和資源集約利用型。要將這些模式實踐落地需要構建合適的利益鏈接機制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第一,明確飛地園區享有特殊的優惠政策;第二,建立傾斜的資金支持政策,通過成立飛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投資飛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第三,引導毗鄰地區飛地經濟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融合;第四,優化飛地經濟合作發展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進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構建生態環境聯防聯控。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省級毗鄰地區要在協同開放發展低空經濟、飛地經濟等創新經濟模式中找到推進協同開放發展的新抓手,從而讓省級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真正落地。

五、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綠色生態

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應該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發展,那么貴州毗鄰地區如何推進綠色發展呢?與會專家從圍繞貴州生態和綠色產業特色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文傳浩教授認為毗鄰地區不應該和中心城市走同一條路,而應該結合自身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的方向。貴州毗鄰地區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生態,貴州毗鄰地區具有優質的森林資源、氣候資源。因此,毗鄰地區應以綠色發展現代化為目標,毗鄰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應以綠色為基底。

對于如何推進毗鄰地區綠色發展,文教授提出:保生態存量,提生態增量,創生態變量。保生態存量就是保護毗鄰地區現有的生態存量,通過盤活山地資源、激活流域資源、用活農田資源,推動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提生態增量就是通過構建包括鄉村康養產業等現代大健康產業體系,通過打造毗鄰地區合作生態公園,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升生態價值。創生態變量是通過聯合川、滇、渝、桂等地區共同打造中國最大、最全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等,創造新的生態變量。根據貴州不同毗鄰地區特點,文教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體發展策略:首先是建立國家級川滇黔毗鄰地區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區,形成綠色發展示范帶動作用;其次,是加強交通物流網絡體系建設,向南打通黔江陸海貿易新通道;此外打造渝黔烏江流域協同治理示范區和滇黔桂珠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縱深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和保護;最后打造湘黔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川黔紅色文化旅游示范區,推進文旅產業融合,做靚文化產業。

重慶工商大學原校長王崇舉教授圍繞從武陵山區這一具體地域入手,分析了貴州毗鄰地區如何推動生態旅游發展的要素資源培育。王教授首先分析了武陵山區的特點和資源稟賦:武陵山區位于多省交界地,生態旅游資源稟賦,分別從地形、地貌、緯度、海拔、文化、交通方面分析了武陵山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越性?;谖淞晟絽^生態旅游發展的目標人群及特殊需求,他認為要打造適合目標人群的生態旅游資源:挖掘和培育有武陵山區域特色、游客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文化故事、文化商品和民族風情;特色打造季節性旅游宜居的生活環境;發展生態觀光和體驗式農業;打造武陵山片區景區村鎮、形成特色優勢互補的生態旅游空間。

王教授給出武陵山區打造生態旅游的政策建議包括:建立武陵山片區主要關聯區縣協調領導常設機構,在國家有關部委、四省市黨委、政府領導下,統籌武陵山片區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將武陵山片區后脫貧攻堅時代的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城市資本、文化資源,城市人才,推進城鄉融合;以大數據、智能化為推手,建立共享信息云平臺;發展帶動農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以武陵山區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增強該地區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鐘君教授從油茶這一綠色產業入手,從南盤江流域視角分析毗鄰地區如何通過綠色產業筑牢脫貧成果并促進鄉村綠色振興。他認為油茶具有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較好、能形成產業規模、生態環境友好、有傳統種植基礎、投入產出效率高等比較優勢,特別是能夠賦能南盤江流域建設好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從南盤江流域種植經驗來看,其有效促進了該區域脫貧。由于油茶生長周期較長、品質差異較大、難以形成品牌效應、資金整體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原因導致油茶長期發展面臨挑戰。未來南盤江流域毗鄰地區油茶產業有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一是打破油茶產業行政界限,消除地方行政壁壘,通過建立區域農業合作社和聯合黨支部等方式,促進要素資源流動;二是加強產業基礎設施互通互聯,聯合建設油茶加工廠,避免重復建設,采用標準化發展模式,以最小的投資讓基礎設施覆蓋更多的農民;三是要抱團經營,組建聯合合作社,打造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優勢,開拓市場。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綠色發展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綠色發展可以從如下路徑入手:建立毗鄰地區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區;基于特色生態、旅游等資源打造大康養、大健康等產業鏈;用智能化、科技創新賦能生態優勢,構建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業態。

六、省際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縣域治理

郡縣治,天下安??h域是毗鄰地區協同開放發展的重要領域,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其能否有效治理并實現協同開放發展關系到開放發展戰略能否真正落地。西南財經大學的兩位專家分別從西部縣域對外開放合作和習水這一具體案例入手對縣域層次的協同開放發展進行深入闡述。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教授認為西部縣域對外開放合作對于構建西部全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落實新發展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西部縣域對外開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與東部地區縣域相比呈現整體經濟實力較弱,不均衡問題特別是中心城市與毗鄰邊緣城市更加突出;二是自然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三是資本、技術、高層次人力資源集聚程度較弱;四是經濟布局不合理,缺乏長遠規劃,存在開發區等過度競爭和缺乏環境等維度長遠考量。

毛教授基于四川省青白江自由貿易區“安智貿”、北部灣城市群西部對外開放等西部縣域對外開放的典型案例,指出毗鄰地區縣域對外開放的經驗包括:第一,縣域應當發揮比較優勢,適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模式,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特色產業帶動貿易發展和對外開放;第二,強化重點開放區的跨境通道建設,提高城際之間的交通可達程度,降低物流運輸成本;第三,優化國際營商環境,探索規范化貿易通關政策,推動重點城市發揮帶頭作用。

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研究院院長楊繼瑞教授深入剖析了習水建設川黔渝毗鄰地區特色縣域城市的路徑。他指出習水建設特色縣域城市具有毗鄰地理區位、白酒等產業優勢、氣候適宜等生態優勢?;诹曀h域毗鄰特色,楊教授從文化、產業等五個維度分析習水如何構建特色毗鄰縣域治理體系。第一,深入挖掘習水文化特色。通過挖掘“鰼”文化,形成全域毗鄰地區文化認同感,促進毗鄰地區民心相通和凝聚力。第二,打好茅臺和習酒品牌。茅臺部分核心產區在習水,通過茅臺酒和習酒促進習水建設川黔渝毗鄰地區特色縣域城市,促進毗鄰地區要素集聚,推動市場把毗鄰地區的資源配置優化。第三,打造避暑勝地。利用習水氣候適宜、毗鄰川渝、交通便利的優勢將其打造成為吸引毗鄰城市的特色避暑勝地。第四,構建公園城市。將美學理念和山水稟賦融入一體,打造能夠反映習水文化、貴州韻律的建筑規劃體系,將習水打造成為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的公園城市。第五,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通過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交通網絡融入、產業融合等方式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縣域治理方面,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探索規范化貿易通關政策,挖掘特色文化等,能夠有效促進毗鄰地區縣域開放發展。

自由貿易區范文第2篇

于是各國的金融學家就跑出來,紛紛表示金融需要加大監管。更有某些國家的經濟學家表示,美國的資本主義金融制度是不完備的,中國的政府控制才是最好的制度。那么,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的基礎是什么?假設有兩只完全一樣的蘋果,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應該買下便宜的那一只蘋果。這就是整個經濟學假設的基礎。倘若某一天消費者們都發了瘋。大家都愿意買貴的那只蘋果,那么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便不復存在??墒?,生活中有這樣的傻瓜嗎?經濟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統計意義上,這樣的傻瓜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一個黑人,他根本沒有工作,每個月領救濟為生。而這個時候,有一個房地產經紀對他說,我愿意貸款給你買房子。然后黑人買了房子,而過幾個月他就還不出任何貸款。而貸款遭受了巨大損失。在這個簡化了的次貸故事當中,大家發現,究竟誰是傻瓜呢?毫無疑問,是那些最終貸款人。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貸款人愿意把錢借給黑人,自己做傻瓜呢?

于是我們終于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次貸風波的根本原因,并非自由市場經濟,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信托制度??匆豢窗?,到底誰是次貸的最終貸款人——也就是那些傻瓜們。當我們翻開美國最大的貸款機構房利美的債權人名單時,我們赫然發現,中國,擁有3760億美元的房貸債券。日本,擁有2250億美元。全世界此類國家合計15000億美元。當然,美國機構持有就更多了。我在此并非要進行什么政治說教,而是想向大家指出。造成目前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拿了我們的錢去投資的大機構們——無論是主權基金還是投資公司,他們都辜負了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做了極為愚蠢的事情。正是因為這些信托機構的失職,才使我們全體納稅人,存款人被迫扮演了經濟學中那一個本不該出現的“傻瓜”。讓整個自由市場制度發出腐爛的氣息。

一些大機構,利用他們的信譽或者威權,大肆斂聚了國民財富,去進行大量的非理性投機賭博,這才是整個次貸危機金融海嘯的根源。說到底,這是大機構主義的失敗。而今天,當美國政府忙于救市的時候,居然有人說,這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失敗。而這些人提出的見解,居然是用一個更加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來“監視”那些大機構。甚至是鼓勵這些主權機構來“替”我們投資。毫無疑問,這些投資機構最終將創造一個更為巨大的虧損紀錄。

自由貿易區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10年1月1日建成,那么發展現狀如何,又存在哪些問題,面對錯綜復雜的貿易形勢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好自由貿易區的優勢,這是雙邊或多邊都該關注和研究問題。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貿區 貿易額 問題 對策

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成為全球貿易的新的亮點,自WTO成立后,在推動多邊自由貿易方面進展不盡如人意,而各個國家組建自由的貿易小集團,為本國貿易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就是一個折射。

背景:2006年多哈談判以失敗告終,這使得WTO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權威地位和管理者角色受到嚴重質疑。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貿易的萎縮,各國貿易摩擦不斷,尤其是最大的貿易國—美國,卻一次次反傾銷反補貼的名義濫用“733條款”,以達到保護本土企業的目的。世貿組織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能夠改變格局,也沒用有效處理的方法。而中國與東盟各國成立自由貿易區,顯然希望能在未來的貿易秩序中,增加中國與東盟各國貿易行業在全球貿易領域的分量。其涵蓋了東盟十國,惠及19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

一、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現狀

1.貿易額呈不斷增長態勢

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后,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稅降至0,減少并取消貿易壁壘,進一步開放本國市場,尤其是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使得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金融危機爆發后,在歐美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下降情形下,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不斷增加。2013年,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額4436.1億美元、增長10.9%。而且“中國—東盟”雙方達成的官方協議是要在2020年達到1萬億美元,今后8年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同時,全球經濟復蘇形式狀態良好,增長動力有所加強,支持了我國與東盟貿易伙伴穩步增長。

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正在打造中

除傳統貿易外,中國與東盟在旅游、教育、醫療與金融等服務貿易的合作也在深化中,近年來一些東盟國家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港口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中方企業在東盟投資提供條件。下一步中國—東盟合作將繼續向服務貿易拓展,向海上合作、互聯互通、產業園區以及打造產業鏈等方面拓展,從“黃金十年”的基礎上,要邁向“鉆石十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正在全力打造中。

中國政府出臺促進中國—東盟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

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加大了企業信心,對外貿易規模擴大、份額提升、結構優化。2013年中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和東盟將繼續深入落實已出臺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為雙邊外貿企業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同時挖掘出口新增長點,大力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推動中國—東盟的外貿持續健康發展。

二、中國—東盟貿易中存在問題

1.數據顯示貿易額增速放緩

一季度,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1052.2億美元,同比增長4.9%,相比去年同期的增速15.5%,貿易增速明顯放緩。近期,中國受經濟下行壓力,很多東盟國家經濟增長低于預期都導致了雙邊貿易額放緩。

2.“中國威脅論”給中國東盟貿易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中國經濟日益強大,一些西方國家一直不負責地宣稱“中國威脅論”,中國崛起會對東盟國家造成威脅,并且稱霸。雖然東盟國家在文化上與中國有很深的淵源,但由于政治原因,東盟國家在歷史上一直對中國心存芥蒂,擔心中國強大會對他們造成軍事威脅。雖然這些言論荒唐經不起推敲,但也確實是對中國東盟貿易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對健康的貿易關系的建立非常不利。

3.領土爭端引起越南暴亂,中國企業損失慘重

5月中旬,南海領土爭端致使越南多地發生大規模排華暴亂,此次越方不法分子發起的暴亂針對外國投資者和企業。這件事情造成中方企業經營終止,人員與財產損失巨大。當前越南已迫使不少包括耐克、阿迪達斯、沃爾瑪等在內相關的制造廠,停止生產。此次暴亂事件對中國與越南貿易影響巨大。

三、關于推動中國東盟貿易發展的政策與建議

1.改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結構

中國在與東盟進行貿易的過程中,應當考慮東盟國家創新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結構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現狀。因此中國應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的產品以減少和東盟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以及與東盟國家的貿易摩擦;同時,生產知識密集型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生產附加值,從而可以獲得比低生產附加值更高的利潤。另外,中國可以擴大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向東盟輸入有較強競爭性和技術性的產業,一方面可以解決東盟的一部分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東盟國家的生產水平。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與東盟國家的貿易摩擦,同時可以增進與東盟國家的相互信任,從而擴大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規模。

2.促進與東盟國家的相互信任與交流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應當以平等互利為原則,從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各自發揮自己的區域優勢,在促進雙方貿易進一步擴大的基礎上,增強雙方的相互信任。同時,我國擁有巨大的未開放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中國應當積極擴大東盟產品在國內的消費需求,同時也要積極開闊中國產品在東盟市場的市場需求。因而要求在與東盟的貿易過程中需要采用靈活的方法,因地制宜,中國應當提供資本和技術支持,派出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技術培訓以及管理活動;而東盟則應發揮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配合中國的技術資金支持完成合作,從而達到雙方共贏的目標。

另外,中國應當發揮廣西南寧作為中國東盟貿易前鋒的作用,應當把南寧建設為不僅僅作為中國東盟貿易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城市,同時應當擴展南寧的其他職責,比如中國東盟貿易投資洽談會、中國東盟貿易論壇等等其他關鍵性作用。把南寧作為貿易合作的跳板,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

3.加大宣傳,以實際行動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

“中國威脅論”一直是某些國家為了阻礙中國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宣傳的一個口號,但確實對中國的和平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實際上,中國的發展一直以“平等對待,共同發展”為基本原則,在政治活動中不搞“霸權主義”,在經濟活動中更是積極幫助弱小國家的經濟發展,而這些都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國還應做好在國際中的宣傳工作,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會,以和平大國的姿態來證明中華民族的崛起。同時要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加深與東盟、非洲等國家的交流合作,積極擴大對其他國家的幫助扶持,深化彼此的相互信任和交流。

總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打造我們貿易大國的重要手段。同時我們也要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建立起合理的貿易模式,而中國—東盟自貿區則是一個很好地典范。合理的政策手段可以解決目前所面臨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增速放緩的現狀,維護東南亞穩定的貿易結構,需要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聯手,從而實現合作共贏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萬靈. 何傳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基于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的戰略構想,東南亞綜合雜質,2013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3[M].中國對外貿易

[3]古小松.中國與東盟交通合作戰略構想[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自由貿易區范文第4篇

2011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兩岸互利合作進一步深化,各領域交往更加常態化、機制化,雙方在共同追求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目標上見證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的成效。2012年,既有新的挑戰,也蘊藏了重大的機遇,相信兩岸能繼往開來,拓展跨域經濟整合的新局面。

一、2011年兩岸經貿關系的新進展

2011年,世界經濟處于不確定的急劇變動之中,受到日本震災核災、美國經濟疲弱,歐債危機加劇、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新興國家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環球透視機構(GlobalInsight)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皆看淡全球經濟前景。處此形勢之下,大陸經濟發展一枝獨秀,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機會與動力,同時也面臨愈來愈大的轉型升級壓力,此種特點既有力地推動了兩岸經貿關系發展,又對兩岸經貿合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外部經濟情勢相對嚴峻的形勢之下,兩岸致力于ECFA早期收獲清單的落實,以及相關協議的后續協商,對于維護臺灣經濟的穩定,讓島內廣大的中小企業、農業,乃至于廣大基層民眾從中受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兩岸經貿關系邁向正?;?、機制化和制度化的進程

1、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的架構基本成形。兩岸各項協商與交流合作循序進行、成效顯著。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第十一條規定,2011年1月,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正式成立。

大陸海協會與臺灣?;鶗猿侄ㄆ诘闹贫刃詤f商,并達成新的合作協議;兩岸政黨舉辦的“兩岸經濟文化合作論壇”和以突顯民間基層交流為特色的“海峽論壇”皆如期召開;兩岸各項交流有序地推動并有所深入。2011年上半年,大陸有多個省市組織了大型參訪團赴臺從事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圍繞著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也頻繁進行;陸生入臺就學成為現實,強化了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6月21日,兩岸兩會完成《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三》換函確認。兩岸分別增加了臺灣臺南與大陸的鹽城、蘭州、溫州、黃山客運共計5個航空客運航點;客運班次雙方每周各增加94班,連同原有班次合計總班次已達到每周558班;貨運班次各方每周增加4班,合計總班次為每周56班。6月28日,大陸赴臺個人游以北京、上海及廈門三個城市為試點正式開放,7月29日又啟動了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游項目,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人數也明顯增加,更把兩岸民眾的交流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2、兩岸經濟合作內容進一步擴大。2011年11月,兩岸兩會第七次領導人會談并簽署了《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協議》,同時就三年多來簽署的其他15項協議的落實情況進行了深入檢討,有力發揮了已簽協議的應有效益。兩岸產業合作論壇等專項活動取得更多的共識與進展,雙方重新確定了以LED照明、無線城市與物流業等為產業搭橋的優先合作項目,產業合作向深層次推進。在金融合作領域,兩岸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先后在臺北與北京舉行了兩次磋商,實現了兩岸銀行業監管合作機制的創制,為兩岸銀行業的審慎經營和合作體系的穩定奠定良好的基礎;2011年10月底,兩岸有關方面宣布,年內大陸將有兩家銀行獲準在臺灣設分行,4家臺資銀行也將獲準在大陸設分行。

(二)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保持增長勢頭,是撐托臺灣經濟的關鍵因素

1、臺灣經濟越來越依賴大陸市場,這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鑒于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超出預期,歐債危機仍在擴大,美國經濟并未明顯回暖,全球可能陷入長期經濟衰退,對于外向型的臺灣經濟而言,如何抵御世界經濟危機的威脅,是嚴峻的考驗。根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民眾的心聲是,“全球經濟那么壞,如果沒有與大陸的經貿生意,臺灣的經濟會更慘?!备鶕箨懙慕y計,2011年,大陸(含香港)與臺灣貿易總額為1693.4億美元,同比增長11.2%,占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約4.4%。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425.8億美元,同比上升20.5%;自臺灣進口1240.5億美元,同比上升8.1%,臺灣獲得貿易順差高達787.7億美元。從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以及未來展望,其內需經濟的最高能量只不過占整體GDP的12.5%以內,其它的87.5%需依靠外來的挹注或輸給。目前,臺灣每年對大陸市場出口的依賴度已超過40%,兩岸經貿關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臺灣領導人選舉時,臺灣的選民愈來愈理性,他們思考的就是兩岸經貿關系所衍生的利益,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穩定才能保證臺灣經濟的穩定。

2、ECFA早收清單的落實。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促進了臺灣產品對大陸的出口,惠及面的成效已逐漸顯現。根據ECFA早期收獲計劃,貨物貿易部分大陸向臺灣開放539項產品,包括農產品18項,臺灣向大陸開放267項;服務貿易方面大陸向臺灣開放了銀行、保險等11項服務業,臺灣向大陸開放9項。根據大陸海關的統計數字,1至11月,臺灣方面早收清單內貨品對大陸的出口額為182.7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32%,獲減免關稅逾1.14億美元。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早收清單內臺灣工業品對大陸的出口,拋光機床增長了5.47倍,塑料造粒機增長了3.67倍,乙烯脂共聚物增長了1.66倍,在享受早收優惠關稅的臺灣企業中,有超過一半的廠商是首次向大陸出口早收列表范圍內的產品,這些受惠產業中,工業產品核發件數前五名產業分別為石化(12352件)、機械(9863件)、紡織(4433件)、運輸工具(3744件)、金屬(3365件);工業產品核發金額前五名產業分別為石化30.78億美元(58.58%)、機械9.82億美元(18.70%)、金屬5.37億美元(10.22%)、紡織2.69億美元(5.12%)、電機1.24億美元(2.35%)。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更是獲得了快速發展,據臺灣農業主管部門統計,1-12月ECFA早收清單中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的出口量為20317噸,比上年同期的10828噸增長88%;出口值為1.256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5532萬美元大幅增長127%,其中冷凍秋刀魚增長了10.61倍,文心蘭增長了7.69倍,活石斑魚增長了1.92倍最為顯著。從ECFA貨品貿易原產地證明件數看來,不僅申請廠商家次持續增多,申請的金額也逐漸增加,呈現新商機。據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統計,從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5日,累計核發38789岸航線取得更大進展。2011年開始,從臺灣到大陸一線及二線城市幾乎都實現了直航,大大縮短兩岸的實際距離與人民的心理距離,可以說兩岸交流互動日趨常態化。自2008年7

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至2011年12月底,入島的大陸游客已超過305萬人次,據臺大陸事務主管部門的保守估計,已為臺灣帶來50,59億美元的觀光收益。2011年6月28日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試點,7月29日又啟動了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游項目,截至12月底,個人游入境者達29187人次。

二是經濟合作的緊密化程度已達相當高的水平,遠超過許多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互賴程度。從兩岸貿易的規模及兩地市場的相互依存度觀察,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已高達27.63%,出口依存度甚至超過40%。(參見表1)從臺商對大陸投資來看,依臺灣“經濟部”的統計,至2010年底臺商對大陸的投資金額累計達949.3億美元;臺商對大陸經營活動的發展,逐步形成海峽兩岸產業合作與新型的產業分工經營模式,構建出一個以臺商為紐帶的獨特的區域經貿網絡以及共同開發國際市場的循環體系,不僅成為帶動臺灣產品對大陸出口逐年提升的基礎,也是保障臺灣經濟增長的關鍵。此外投資雙向互動打開新的局面。根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1年10月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85251個,實際利用臺資537.8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占大陸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7%;自2009年6月30日正式開放陸資赴臺投資開始,至2011年12月底止,已有204家大陸公司經過核準赴臺設立分公司,審核通過投資金額約55.3億元(新臺幣)。盡管目前陸資入臺投資仍在探路階段,投資的金額還很有限,但其意義重大,為兩岸經貿的正?;c跨域整合開創了新契機。這種日益緊密的兩岸經貿關系,為兩岸經濟合作的件,總金額約52.55億美元。其中,農產品1020件、2347萬美元,工業產品37769件、52.31億美元。

在服務貿易早收計劃部分,臺灣金融監管部門已核準11家島內銀行赴大陸設立分行,其中6家已開業,另設有8家辦事處。證券期貨業部分,已有13家島內券商赴大陸設立25家辦事處,2家投資信托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并核準4家投信與大陸證券業者合資申設大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業部分,已核準9家島內保險業赴大陸參股投資,其中6家已營業,另并設有15家代表人辦事處。非金融早收開放領域中,臺灣已有5家會計師事務所申請獲得有效期為一年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82家企業獲準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合同臺資金額4.1億美元。另外大陸還核準引進5部臺灣電影,其中2部已經在大陸院線公映。

二、兩岸經貿關系展現的新特點

第一,大陸“向南行、向下沉”惠臺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

近20多年來,在李登輝、陳水扁意識形態的操弄下,將省籍與族群包裝成“本土意識”,成為民進黨擴展政治勢力的不二法門,近3年多來,大陸推出多項“向南行、向下沉”的惠臺政策,直接鎖定傳統的農工階級,并從臺灣民眾關切之事契人,已讓臺灣中南部的基層社會、中下階級、中小企業看到兩岸往來的實質利益,感受到兩岸和平所衍生的好處。從臺灣2012年選戰觀察,善于操弄“省籍與族群”議題的民進黨人前所未有地遭遇來自理性思維的挑戰,事實證明,大陸的惠臺政策是正確的。

第二,交流互動的常態化與經濟合作的緊密化。

一是海峽兩岸人流、物流、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互動更加頻繁,大陸赴臺旅游與兩機制性與制度性建構打下重要的物質基礎與必要條件。

第三、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成為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ECFA簽署后,兩岸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廣,雙方受益的企業越來越多。2011年,兩岸在經貿、金融、文化、互聯網等眾多領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如兩岸銀行業監管機構自2011年4月舉行首次磋商以來,不斷加強經驗交流和信息共享,促進兩岸金融合作的活躍化。近期,大陸方面批準了永豐商業銀行、臺灣工業銀行、臺北富邦商業銀行等3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代表處,批準了“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等2家臺資銀行在大陸籌建分行;臺金融監管部門亦批準4家大陸銀行到臺灣設立代表處。再如根據《海峽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管機構將在信息交換、機構設立、協助調查以及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監管合作,有利于共同維護兩岸證券期貨市場的穩定發展;兩岸證券交易機構的制度化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之中。還有兩岸兩會第七次會談就推動兩岸產業合作達成共識,兩岸產業合作也邁入了制度化、機制化的新階段,通過加強共同研發、共創品牌、共建標準等,爭取搶占全球產業制高點,在全球產業新一輪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

第四,大陸與臺商共同努力面對經營的難題。隨著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廣大的臺商在兩岸經濟關系中的作用愈益突出。由于外部市場的變化和大陸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要求,臺商也面臨著轉型或升級的課題。2011年,大陸各地都成立了“臺商轉型升級服務團”,在融資、用工、租稅減免、開拓內銷市場及臺商轉型升級等方面給予幫助支持,如廣東東莞、遼寧及江蘇都宣布“六個進一步”的優惠臺商措施,福建、上海、浙江等地也陸續推出更具體的惠臺政策及相關輔助措施,使臺商企業能克服經營困難,在2011年取得新業績。

二、2012年兩岸經貿的新局面

2012年臺灣領導人選舉,大陸因素史無前例地成為影響的“正面能量”,臺灣民眾用選票展現了對于臺灣未來的選擇:沒有人可以對兩岸和平發展說“不”;沒有人愿意關上兩岸協商合作、互利互惠的大門。面對這一局勢,國民黨必須抓住未來4年的機遇。

展望新的一年,如何運用新的思維推動兩岸關系向深度發展,收獲更豐碩的成果,確保臺灣政治更加穩定,經濟更加繁榮,對馬英九是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馬英九應更進一步推灣內部的問題也很重要,如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價物價高漲,尤其是青年就業不易、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民眾的不滿與不耐情緒。這就必須思考更宏觀的格局。一是應提升兩岸經濟合作的戰略層次,攜手做大經濟“蛋糕”,共同面對歐債危機、世界經濟衰退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二是在兩岸政策上邁開大步,加快兩岸產業分工和深度對接,以利于產業界以兩岸合作為基礎的全球布局,為臺灣經濟發展、就業改善帶來更為積極的效用,對臺灣來說,尤其應擺正心態,正視陸資人臺的積極作用,優先檢討大陸資金人島投資創業的開放政策。三是必須讓和平紅利更為合理地分配,使島內“主體意識”強的那部分民眾能更務實地看待兩岸關系。

3、加速推動兩岸經貿協議的執行進度及ECFA后續協商??梢灶A見,馬英九將尋求與大陸建立更長久的和平穩定關系,依靠大陸市場來保障臺灣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努力的方向:促進兩岸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支援大陸臺商進行轉型升級,一方面加快向內陸與中西

部的投資布局促進,拓展內需市場。另一方面促進兩岸在新興技術產業與綠能產業,以及服務業方面的合作;兩岸共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一起制定國際標準也是未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至于ECFA后續協商談判將逐步深入,如何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將會是2012-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在投保協議、海關合作、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產業合作及爭端解決等六個方面的協商;盡快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盡快解決重大臺商投資糾紛,協助臺商轉型升級;另外,“推動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已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

4、不可忽視的困擾與挑戰。由于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兩岸跨域經濟合作關系一直深受兩岸政治關系的制約,也存在臺灣內部政經因動兩岸經濟合作,加緊推動ECFA的后續談判,為臺灣經濟發展、就業改善帶來更加積極的效用。

在新的一年里,兩岸經貿關系將會有新的突破,分析如下:

1、大陸將繼續保持和推動兩岸關系“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預計未來4年,大陸將繼續推出惠臺、利臺的政策,并更加注重深入臺灣社會基層、全方位推動與臺灣的交流。國臺辦主任王毅在龍年春節問候臺灣同胞時已指出:將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推進兩會商談,首先要如期簽署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將加快推進兩岸金融合作,盡快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探索兩岸銀行相互參股等新的合作方式;把兩岸產業合作提上重要日程,爭取有所突破;將與臺灣有關方面加強溝通,切實為陸資入島提供必要環境和條件;將會同各地各部門繼續支持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拓展內銷市場;將繼續面向包括中小企業和農漁業者在內的臺灣基層民眾,多辦實事,多辦好事;還將持續推進海西經濟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歡迎和鼓勵臺灣各界朋友積極參與,互利合作。海協會會長陳云林也發表新春賀辭指出:海協會將繼續以兩岸關系發展和兩岸民眾需求為依歸,以深化經濟合作為重點,積極推動ECFA后續協商;逐步增加兩岸文教相關議題,擴展兩會協商空間;繼續發揮海協會授權民間團體的優勢,加強與臺灣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聯系,促進各領域交流,協助處理好兩岸同胞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切實維護兩岸同胞的合法權益??傊?,2012年,將在兩岸經濟關系初步實現正?;?、制度化、機制化基礎上,夯實根基,縱深推進,拓展新局。

2、兩岸經貿關系對臺灣經濟的重要作用將更加突顯。馬英九表示將繼續拼經濟,一方面必須應對艱難的全球經濟環境,另一方面臺素的干擾與影響。爭取臺灣民心依然是是兩岸經貿合作健康穩定發展的重中之重,努力讓兩岸經貿合作更加緊密,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深入,讓兩岸政治分歧有效化解,2012年的工作都應該于此著墨。但我們也注意到,馬英九連任所獲得支持率大大低于2008年,仍有約600萬的臺灣選民對于馬英九的政策心存疑慮,尤其是民進黨在臺“立法院”獲得突破1/3的席次,未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必將在“立法院”遭遇朝野激烈對抗的麻煩。馬英九在選后即提出未來“兩岸政策三原則”(先經濟后政治、迫切的優先、容易的優先)就是對現實的妥協。如何消除島內將選票投給蔡英文的約45%選民的疑慮,讓兩岸“和平紅利”為更多的人所認同和分享,也是馬英九第二任上必須努力以赴的課題。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

注釋:

①見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編:《兩岸經貿》2011年第2期。

②在2009年4月26日第3次“陳江會談”中就陸資赴臺投資達成共識,臺灣方面逐步放開陸資準入項目以及投資的金額上限:2009年6月30日,臺“經濟部”公告開放陸資赴臺投資的192項業別;2010年5月20日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等12項;2011年1月1日配合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再開放其他運動服務業1項;2011年3月7日,“經濟部”再公告第二階段開放部分業別項目42項,至此累計開放247項(包括制造業部分89項;服務業138項;公共建設部分20項)。

③“六個進一步”優惠臺商措施:1、支持臺資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可申請相關產業貿易資金;2、政府加速打造臺商產品交易中心的建設及名品城、開發區的投資管理,簡化手續以及租金優惠;3、金融合作,如江蘇省將鼓勵臺金融業開設業務總部或區域總部及法人機構,在申報、稅務等方面都有便利和優惠,特別是對臺灣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4、加強大陸企業的對臺投資發展;5、優化環境實施細則,保護臺資企業的合法權益,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和招聘指導;6、對臺資企業及企業家的生活配套服務。

④陳云林:《祝福兩岸同胞,展望光明前景》,見《兩岸關系》雜志2012年第2期。

⑤目前,臺“經濟部”正積極擬定第三波松綁陸資項目,包括制造業在內至少近百項,其中擬開放展覽館、過境旅館、港埠等基礎設施建設21項(7項無限制開放,遇有限制開放)。

(責任編輯:張潔)

自由貿易區范文第5篇

近年來,非洲國家聯合自強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前行,成為非洲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之一,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非洲經濟一體化從過去不被西方國家看好進而成為國際社會的熱議話題。2013年10月28—30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第八屆非洲經濟會議上,“非洲區域一體化”再成會議主題。與會各國元首、商界領袖以及專家學者就非洲區域一體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一事展開討論,獻計獻策。

區域整合進行中,

區內貿易和投資水平全球最低

非洲大陸區域一體化組織眾多。因現存組織交叉、成員國身份重疊形成的圈中圈、套中套特點非常明顯。僅在非洲聯盟公認的八個最重要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中,[1]全非54個國家只有阿爾及利亞、莫桑比克、佛得角三國只加入一個組織,其他國家至少加入了兩個以上的一體化組織,導致非洲國家浪費了本已稀缺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形成人為障礙??上驳氖?,近年來,非洲大陸加速了區域整合的步伐并初步取得成效。2008年10月,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東共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舉行了首次三方峰會,一致同意致力建立覆蓋26個非洲國家、超過五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2011年6月,26個國家的首腦和政府代表簽署了啟動三方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宣言,制定了自貿區談判的路線圖、談判原則、步驟和機制框架。這標志著非洲地區最大自貿區的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2013年10月,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召開特別峰會,決定從2015年1月起實行新的共同對外關稅(TEC)條例。該條例的實施,將使整個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為擁有共同對外關稅的自由貿易區。非洲開發銀行總裁唐納德·卡貝魯卡表示,相比而言,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目前區域整合的進程比較慢。

盡管非洲在整合區域機構致力于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區域經濟共同體的整合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大幅增加非洲內部的貿易、投資和人員流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年非洲經濟發展報告——非洲區域內貿易:釋放私營部門的活力》報告顯示,非洲區域內貿易額雖然從1995年的60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301億美元,但其占非洲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卻從19.3%下降至11.3%。與之相比,亞洲區域內貿易占總貿易額的比重是50%,歐洲則高達70%。報告認為,目前,非洲各國領導人正努力通過消除區域內部貿易壁壘以推動貿易發展,但更為重要的,應通過升級基礎設施、提高勞動者技能、鼓勵促進創業、改善經營環境、降低融資成本等舉措,刺激非洲私營部門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否則,掃清貿易壁壘后創造的增長機會將被外國競爭對手搶走。報告數據顯示,南非、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埃及、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大陸內部貿易的支柱。在對非洲每個國家2011年最重要的五個貿易伙伴的統計中,南非是26個非洲國家區域內貿易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尼日利亞為13個非洲國家的出口目的地,埃及和阿爾利亞分別是12個和6個非洲國家的出口目的地;在進口方面,南非是47個非洲國家區內貿易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埃及為21國主要進口來源地,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和阿爾及利亞依次為20個、10個和7個非洲國家主要進口來源地,五國共占非洲區內進口份額的63.8%。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統計數據計算,2011年,上述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占非洲整體的58%。應充分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在促進非洲區域內貿易發展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隨著非洲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非洲國家間相互投資有所上升。但相關數據顯示,非洲國家間相互投資水平很低,有待進一步開發。例如,2003—2010年,非洲國家相互投資只有46億美元,僅占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與之相比,2008—2010年,東盟成員國間的相互投資卻占到東盟吸引全部外國直接投資的16.7%。[2]在非洲大陸,經濟實力雄厚的南非無疑成為投資非洲的先驅。聯合國貿發會2013年《外國直接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南非在非洲大陸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80億美元。

跨國跨區域基建項目

已成非盟和區域一體化

組織重點關注領域

非洲國家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水平低下的現狀,一方面反映了非洲國家薄弱的制造業只能生產有限的可供出口的產品;另一方面則表明非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跨國跨地區基礎設施缺失,使得非洲區域市場大多處于分割狀態,運輸成本極高,不利于市場的有效流通和配置。因此,為提高非洲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的水平,削減內部貿易瓶頸,非洲國家在追求經濟多樣化,力爭有更多產品供應出口的同時,大力發展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分割狀態,加速市場整合。近年來,非洲國家在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非洲區域性組織和非洲聯盟出臺了許多宏大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從全非來看,最重要的基建規劃要數2012年初在非盟第十八屆首腦會議通過的《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PIDA),為非洲振興基礎設施描繪了宏偉藍圖,其中近期發展目標包括51個貫穿非洲大陸的公路網、鐵路網、通信網和水利網等重大項目(詳見上表)。通過制訂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非盟“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非洲行動計劃(2010—2015)、“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總統基礎設施倡議及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總體規劃,非盟確定了對推動一體化和工業化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重點開發項目,在引領非洲一體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泛非公路網規劃。2010年,南非總統祖瑪在第二屆“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基礎設施峰會上詳細介紹了泛非公路網規劃。該規劃設計公路里程56683公里,擬由非盟、非經委、非洲開發銀行和各地區協會組織共同開發。該公路網包括三縱六橫共九條跨國公路。泛非公路網擬以各國現有的公路為基礎,將尚未連通的區域連接起來,其中三縱和六橫中的TAH5(從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經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尼日利亞至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全長4496公里)公路、TAH6(從乍得首都恩賈梅納經蘇丹、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全長4219公里)公路是計劃中的重點線路,也稱“東西非公路項目”。

(二)“四縱六橫”的泛非鐵路網。它囊括了《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中的“東西非鐵路”項目和“南北走廊”項目,以及“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和東部非洲等地區組織的所有鐵路項目,組成了“四縱六橫”泛非鐵路網。

目前,非洲區域一體化組織正在圍繞泛非公路網和泛非鐵路網規劃籌資、興建各自側重的局部工程。2011年,東非共同體專門召開鐵路戰略規劃會議,提出未來投資9000億美元修建一條連接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并延伸到盧旺達、布隆迪,最終到達南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甚至其他地區的鐵路,該項目在2013年11月底開工,預計2017年全部貫通。南部非洲國家正在投入數千億美元新建和翻修鐵路,其中,經博茨瓦納卡拉哈里沙漠連接納米比亞和南非的鐵路項目備受矚目。2013年10月,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擬斥資20億美元修建拉各斯至阿比讓高速公路,項目主要由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和其合作伙伴提供貸款和資助。同年10月,西非的加納、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多哥和貝寧等五國商建西部沿海高速鐵路項目。該項目線路總長1178.84公里,起自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途徑加納首都阿克拉、多哥首都洛美和貝寧首都科托努,終點為尼日利亞的賽美或巴達格瑞,預計耗資589億美元,資金來自于政府投入和公司合營(PPP)等。 可見,非洲各次區域組織正在以實際行動落實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加速推進非洲一體化進程。

東非共同體:

非洲一體化建設希望的縮影

非洲次區域經濟共同體是實行非洲大陸一體化的重要依托。雖然從整體來看,非洲大陸層面的一體化正在漸進推動,但是,并不意味著區域層面的共同體邁向一體化的步調是一致的。相比之下,東非共同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在推進區域一體化方面比較迅速。尤其是2013年東共體提速較快,使得國際社會普遍看好它的發展前景,認為東非地區將是非洲最具活力的地區。非洲開發銀行預測,到2060年整個東非地區經濟增速將快于非洲大陸的其他地區。國際媒體從美國之音到英國廣播公司、法國國際廣播電臺,都對東非一體化建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看好東部非洲的蓬勃商機。

東非共同體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和布隆迪五個國家,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人口1.39億,經濟總量790億美元。共同體成員國分別于2005 年和2010年簽署建立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的條約。據悉,自啟動關稅同盟以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提升了50%,但是由于共同體成員國與外部世界的縱向貿易增長更快,使得成員國之間的橫向貿易額占全部外貿總額的比值徘徊在11—13%之間。有鑒于此,2013年10月28日,肯尼亞、盧旺達、烏干達三國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首腦會議,宣布建立東非地區新的單獨關稅區,旨在加速三國間的貿易往來。2013年11月30日,預期于2012年建立的貨幣聯盟,經多輪談判終于達成一致,五國首腦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貨幣聯盟議定書,決定于2024年實施貨幣聯盟的目標。12月初,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三國中央銀行系統正式實現互聯,建立了統一支付系統,此舉是東共體建立統一貨幣和資本市場、實現貨幣聯盟的重要舉措,將有效推動金融交易和跨境貿易的發展。另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2—2013年間,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東非交通走廊項目局部工程不斷開工。該項目總體耗資約250億美元,包括32個泊位的深水港,連接港口與南蘇丹首都朱巴、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高速公路、鐵路與輸油管道,以及三個國際機場。關于東非共同體成員國擴大之事,東非國家領導人已經展示了開放的胸懷,明確表示歡迎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等鄰國加入共同體。

東共體之所以成為非洲一體化建設的希望縮影,除了近年來一體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外,還有如下因素的強力支撐。第一,東非發現相當于650億桶油當量的油氣資源,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成為重要的油氣資源國,如開發得當,東非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崛起,必將增加成員國的財政能力,進而為地區一體化建設提供強力的物質支撐。第二,東非各國本來就是英國、日本、印度等國在非洲的重要貿易和投資伙伴,現在東非油氣資源的大發現更使國際社會看好東非。2013年6月,美國啟動的“貿易非洲計劃”就是專為東共體打造,旨在促進美國與非洲的貿易與投資,提升區域一體化和貿易競爭力。具體目標就是使東非共同體的區內貿易額翻一番,使東非共同體對美國的出口增加40%,使進出口集裝箱從蒙巴薩或者達累斯薩拉姆港口到東非共同體內陸國布隆迪和盧旺達的平均時間削減15%。美國宣布的“電力非洲計劃”,也包括幫助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東非國家發展電力。第三,非洲聯盟和非洲開發銀行將東共體視為重點支持的三個區域性共同體之一,給予重點投資??梢?,東共體將成為非洲大陸上最具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的目的地之一。

當然,未來東共體的發展之路是漸進的,在持續的發展過程中,停頓不前的情況也不可避免。第一,已有成員國本身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易對一體化的安排產生異議,如若繼續擴大成員國,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紛爭可能更加嚴重,達成的協議執行力度差,從而削弱一體化的精神。第二,東共體成員國經濟結構的同質性突出,制造業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市場的擴張,且易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如若區域內生產領域的合作不能及時跟進的話,區內貿易水平無法實質性突破,難改對外依附處境。第三,東非地區政局和安全風險不可低估。各國民選政體下領導人更迭頻繁,難保一體化政策的連續性;印度洋海盜、恐怖襲擊、一些國家境內反政府武裝的活動均對一體化進程造成阻礙,從而分散了經濟一體化的重心。

中國在非洲

一體化建設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正如剖析東共體面臨的挑戰一樣,非洲大陸層面的一體化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囿于自身經濟實力,跨國跨區域基建項目亟需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隨著中非經貿交往的加深,中國已給非洲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自然被非洲國家賦予了支持一體化建設的厚望。中國政府一貫支持非盟和非洲國家聯合自強的努力,在涉及經濟一體化領域的未來合作前景廣闊。

第一,中國可為非洲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做出新的貢獻。中國一直把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作為中非合作,特別是推進非洲能力建設、提高自主發展能力的優先領域。在以往的合作中,中國公司憑借著項目資金、關鍵技術、施工隊伍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較強競爭力,已成為非洲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主力軍,并為未來參與非洲跨國跨區域的基建項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于非洲國家或區域組織提出的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給予積極響應,并于2013年5月,宣布與非洲國家建立“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聯合工作組”。中國方面除了根據項目的輕重緩急和項目實施所具備的條件,對較為成熟的重點項目幫助開展規劃、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設計等相關工作,還鼓勵企業參與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項目,探討和推進在非洲的跨國電力、電信、交通網絡和樞紐方面進行合作。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式支持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項目,幫助非洲國家削減貿易和投資所面臨的基礎設施瓶頸,降低貿易往來的成本與代價,促進非洲內部貿易和對外貿易的全面發展和一體化的進程。據悉,中國建筑公司、中國路橋公司已在中國進出口銀行強大的融資背景下躋身于東非鐵路重建熱潮中。

第二,中國能在提升非洲區域內貿易水平方面有所作為。非洲區內貿易的發展是非洲整體實現騰飛的重要內生動力,也是非洲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非洲區內貿易低水平的問題,中國應趁著國內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之際,向非洲進行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產能轉移,支持中國企業大力投資礦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家電、紡織品等制造業領域的投資,把非洲的資源優勢和中國的資金及技術優勢結合起來,變中國制造為非洲制造,將非洲大陸打造成下一個世界工廠,使非洲國家有多樣化的產品供給出口,活躍非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另外,中國還應加強與非洲國家在海關、商檢方面的合作,改善其設施等硬件條件,開展相關人員培訓,提高非洲通關管理和檢疫檢驗能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

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非盟認可的八個區域一體化組織為: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AMU)、東非共同體(EAC)、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CENSAD)、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ECCAS)、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

[2] UNCTA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Report 2013, Intra-African Trade: Unlocking Private Sector Dynamism, July 2013.P.39.

[3] 西非五國共商建設西部沿海高速鐵路項目. [2013-11-03]. http://chinca.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310/20131000370311.shtml

上一篇:網絡電視論文下一篇:國際貿易實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