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

2024-01-26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第1篇

我國農牧交錯帶是遏制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本文在農牧交錯區奶牛和綿羊飼養成本與收益核算基礎上,測算了綿羊的盈虧平衡畜草比價,為家畜合理配置、農牧有機結合提供了重要依據,對農牧戶生產經營和政府宏觀調控具有決策參考價值。

一、引言

在我國北方,分布著一個地域廣大的農業種植區與草原畜牧區相連接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被稱為農牧交錯帶。這里既不同于西部牧區,也不同于東部農區,在地理、氣候、農林牧產業結構、生態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也稱為半農半牧區。它是農業生產的邊際地帶,也是生態的脆弱地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氣候冷暖、干濕波動和各個朝代的興衰,中原地區的農耕漢民族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地理空間和特殊經濟地理特征的地域。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界限曾多次進退、交替和南北擺動,并一直延續至今。

農牧交錯帶涉及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等13個?。▍^)的234個縣(市、旗),總面積達81萬平方公里。農牧交錯帶是我國主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也是遏制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促進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了準確地核算草業和草原畜牧業經營的成本與效益,2012年7月和8月,我們先后到河北沽源縣、內蒙古和林縣、巴林右旗和扎賚特旗等地的農牧交錯區進行入戶調研,并走訪了縣(旗)農牧局、統計局、農村牧區調查隊等政府相關部門。按農牧戶飼養畜種、飼養規模等,共選擇了127戶樣本牧戶,對其2009-2011年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了家計調查和數據采集,其中116戶數據有效,符合樣本單位數量要求,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礎上,結合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實際和生產成本及效益核算原則,對牧草、不同畜種和主要畜產品進行了成本和收益核算,據此測定畜草比價。

二、牲畜飼養成本與收益

畜草比價指同一區域市場同一時間牲畜(活重)生產者價格與飼草生產者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農牧交錯帶飼養牛羊以牧草和農作物秸稈作為主要飼料,飼草和秸稈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牛羊飼養的生產成本和收益。根據牛羊養殖業成本與效益核算,計算盈虧平衡點時的比價,即為盈虧平衡比價。盈虧平衡畜草比價是“要素—產品”比價。當畜草比價高于盈虧平衡比價,牛羊飼養業就賺錢,反之,就賠錢。

測算畜草比價,需要對家畜飼養成本和經濟效益進行分別核算。為了便于畜產品成本核算和不同畜產品之間的成本、效益比較,家畜飼養費用歸集以后,將其折算成100頭(只)存欄牲畜的飼養費用。然后,在100頭(只)存欄畜生產的畜產品之間進行費用分配,并依此計算其經濟效益。2009-2011年我國農牧交錯帶每百只存欄畜的平均飼養費用詳見表1。

草原的禁牧和休牧,使農牧交錯帶的草原利用方式發生改變,養畜以舍飼為主,半舍飼為輔,放牧畜牧業終結。從農牧戶生產支出水平和結構上看,家畜的飼養成本普遍上升,并且飼草料費用仍然是最大的費用支出(詳見表1),但是不同畜種差別比較大。奶牛的飼料除部分自給,大部分依靠外購,所以,費支出比重最高,達72.8%;而飼草主要是農牧戶自產的玉米青貯和農作物秸稈,費用支出比重不高。綿羊飼養方式仍以半舍飼為主,雖然飼草料費用支出所占比重為51.5%,高于其他費用項目,但明顯低于奶牛業。另外,近年來,肉羊價格上升,農牧戶大量購置綿羊,擴大飼養規模,使牲畜購進費顯著提高。

在成本核算基礎上,還要對家畜飼養的經濟效益進行核算。為了簡化飼養成本的結轉程序,我們把100頭(只)存欄畜的飼養費用一次性計入主產品成本;根據牛奶、羊肉和皮、毛(絨)等主產品成本分配標準,按設計的分配比例進行分配。

從農牧交錯帶不同畜種的飼養效益來看,2009-2011年飼養奶牛的平均成本利潤率為48.6%,高于飼養綿羊44.9%的盈利水平(詳見表2)。

可見,農牧交錯帶的奶牛養殖仍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隨著羊肉價格的不斷攀升,這種優勢已經不明顯了。因此,在家畜配置上,農牧交錯帶發展奶牛的同時,淘汰山羊,穩定綿羊。農牧交錯帶具備農牧結合的良好條件,農牧戶要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增加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以滿足奶牛和綿羊的飼料需求。

三、盈虧平衡畜草比價

根據每百只存欄畜的飼養成本與收益可知,扣除羊毛成本后,綿羊出欄時每千克(活重)成本為12.87元,也就是說,當綿羊出欄(活重)每千克價格達到上述水平時能夠保本。農牧交錯帶,飼草來源主要是牧草、農作物秸稈和籽實(我們稱之為混合牧草,下同),所以,與草原牧區相比,混合牧草的綜合平均價格明顯偏高。當2009-2011年混合牧草的平均價格為1.42元/千克時,則綿羊的盈虧平衡畜草比價為9.1:1。就是說,當綿羊(活重)生產者價格與混合牧草價格之比高于上述比價水平時,羊肉生產就盈利;反之,就會虧損。

另外,農牧交錯帶畜產品比價變化顯著。2006年以后,牛羊肉價格持續上升,而牛奶的收購價格漲幅不大,2012年牛奶與活羊(活重)生產價格之比為7.56∶1,若換算成羊肉,則牛奶與羊肉生產價格之比將高達15∶1以上,即15千克牛奶僅相當1千克羊肉的價格。加之飼養奶牛勞動強度大,種植的飼草料成本不斷上升。飼養奶牛的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已經低于飼養肉羊。因此,大部分農牧戶開始壓縮奶牛飼養規模,甚至淘汰奶牛,轉而養羊。養羊戶也在不斷補欄,擴大肉羊飼養規模??梢?,農牧交錯帶的畜種配置,必須充分考慮畜產品價格走勢和畜產品比價。

四、啟示

我國農牧交錯帶是生態環境脆弱區,必須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偟脑瓌t是生態優先,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由于農牧交錯帶的自然條件比較差、生態環境惡劣、農牧民收入水平低,所以,必須給予政策傾斜,采取綜合措施方能湊效。首先,政府要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草原生態補償基金,當農牧交錯帶畜草比價降低到盈虧平衡水平即9:1時,應該啟動對農牧戶的補助預案。其次,利用農牧交錯帶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借助退耕還草、退牧還草工程的資金支持,建立穩固飼草料生產基地,增加自給性飼草料來源,降低飼養成本,增加農牧民收入。再次,樹立“為牧而農、為農而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理念,以種促養,走出一條“牧草+青貯+秸稈—養殖牛羊—能源沼氣—有機肥料—糧食增產”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最后,廣大農牧戶必須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規?;蛯I化畜牧業。與其他草原區相比,農牧交錯帶飼養牲畜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如樣本區飼養單一畜種的農牧戶占63.6%,并呈現上升的趨勢,專業化生產為優化畜種配置提供了條件;另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斷優化畜群結構,增加良種、改良種牲畜以及基礎母畜比例,為加速周轉奠定基礎??傊?,必須要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研究農牧交錯地帶的共性及不同地區的個性特點,選擇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切忌一刀切。

(作者單位:1.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3.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草地研究所)

責任編輯:楊再梅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綠色GDP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加上環保收益后的GDP。主要探討了綠色GDP的核算內容,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環境保護成本、環境惡化成本及環保收益的基本核算方法。

關鍵詞:綠色GDP;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環境惡化成本;環保收益

一、綠色GDP的含義

綠色GDP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加上環保收益后的GDP。資源環境成本包括:(1)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該成本是指各種自然資源在經濟活動中被利用消耗的價值,可稱之為自然資源的折耗成本,它不同于資源的市場價格。目前中國自然資源的價格構成不完整,主要由開發成本、稅收和利潤構成,而完整的自然資源定價還應考慮其環境成本和資源耗減成本。由于自然資源的開采和使用必然會導致其儲量和原有社會財富積累的減少,其減少的價值即為自然資源耗減成本;(2)環境保護成本。該成本是在人類為減少和防止環境污染過程中發生的現實成本,它不同于虛擬治理成本,是在已發生的環境保護活動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成本費用;(3)環境惡化成本。該成本是由環境質量下降和生態惡化引起的各種損失,包括環境污染損失和生態破壞損失。環境污染損失是指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境系統的干預超過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而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失,表現為人類活動對周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虛擬污染治理成本;生態破壞成本是指由于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興建工程項目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種類減少等生態環境退化、生態破壞現象而造成的損失。

在考慮環境成本代價的同時,還應考慮保護環境產生的環境改善和生態效益,即綠色GDP的核算既有減法也應該有加法。環保收益是指人們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和治理污染而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收益,如企業有效處理“三廢”取得的收益、開展循環生產和清潔生產增加的收入、治理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后農業、漁業增產的收入、城市環境改善后增加旅游收入、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并促進就業和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

二、綠色GDP的核算方法

核算綠色GDP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計算確定各項資源和環境成本及環保收益,在此基礎對傳統GDP進行修正和調整。用公式表示如下:

綠色GDP=傳統GDP-資源環境成本+環保收益 (1)

其中:資源環境成本=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環境保護成本+環境惡化成本 (2)

其中:環境惡化成本=環境污染損失+生態破壞損失 (3)

(一)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的核算

1.可再生資源耗減成本的核算??稍偕Y源耗減成本分兩種情況處理:第一種情況是經濟活動中合理使用資源,未超出資源自我修復和繁殖的能力,此情況下無須計算耗減成本,因為資源總量和質量并不會受到影響,是可持續的使用;第二種情況是不合理使用資源,如濫伐林木、過度捕撈等,超出自然資源自我修復和繁殖的能力,但尚未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退化和破壞的嚴重后果。如濫伐林木的范圍較小、程度較輕、時間較短,可能引起的生態后果還沒有體現出來,這時資源耗減成本的核算可采用重置成本法。在此可以將重置成本理解為將自然資源恢復到原有狀態、原有功能所需要的費用,重置成本包括初始恢復成本和后續管護費用兩部分。初始恢復成本是指補栽樹木、補種草地和補充魚苗等花費的材料費和人工費用等,后續管護費用是將這些自然資源管護到可使用狀態所需的必要費用。

2.非再生資源耗減成本的核算。非再生資源是不可復制的,具有一次消耗性質,隨著經濟活動對資源的開發使用,其儲量會越來越少,直至耗竭,因此非再生資源的耗減成本比可再生資源的耗減成本要大,且計量難度也相對較大。要對非再生資源的耗減成本進行計量,必須取得其耗減實物量和單位價值量指標數據,但目前我們只能獲得非再生資源的市場價格,而對資源本身真正的價值我們卻無從選擇,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機會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進行核算。

為了保護非再生資源,不使其盡快耗竭,可采用替代資源或能源,并用這些替代資源或能源的生產成本作為非再生資源的耗減成本。例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石油需求的急劇增加,中國提出了“氫化石油”、“煤變油”、“生物質液化”等替代方案,為解決能源危機,國家大力發展地熱能、太陽能、風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技術,這都為解決非再生資源的枯竭危機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機會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下,要想不消耗非再生資源,就必須使用替代資源,并用替代資源或能源的開發生產成本作為非再生資源耗減成本。

(二)環境保護成本的核算

按照投資主體不同,環境保護成本可分為國家政府投入、企業自籌資金投入、環保民間組織和個人投入。無論是從資金量、投資范圍和效果來看,三者直接都存在明顯的區別,應當分別核算。

1.國家政府環保成本的核算。2006年財政部正式把環境保護納入政府預算支出科目,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環保投融資體制。政府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的三項約束性指標。要實現“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的目標,各級政府進一步增加了環保投入?!笆晃濉逼陂g,中央財政正在以每年18%的增長速度投入到環境保護中,預計環??偼度雽⑦_到14000億元。為正確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經濟發展的環境投入和環境代價,必須將各級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實際投資總額納入GDP的核算范圍。

2.企業環保成本的核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環保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1)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2)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及處置成本;3)綠色采購成本;4)環境管理成本;5)環境保護的社會活動成本。按照會計核算原則的基本要求,對企業發生的環保成本應當分別采用資本化和費用化兩種核算方法。假如環境成本的發生達到了以下效果,應當將其資本化:1)提高企業擁有的其他資產的能力,或改進其安全狀況或提高其效率;2)減少或防止可能由今后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3)保護環境。例如企業因為環境原因購置的廠房和設備,能使企業在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獲得經濟利益,就應該將其資本化,并在利益實現時通過折舊等方式計入當期損益。而許多環境成本并不會在未來帶來經濟利益,只能使發生的當期受益,如環保設備的日常運營費用、與當期經營活動有關的廢物清理成本等,對這些環境成本應進行費用化處理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由此可見,無論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環保成本都納入了日常會計核算,并在GDP核算中得以反映,所以就企業投入和發生的環保成本而言,無須再對GDP作進一步調整和修正。

3.民間組織和個人環保成本的核算。隨著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各界民間環保組織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已成為政府與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并不斷推動中國和全球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根據中華環保聯合會《2008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截至2008年10月,全國共有環保民間組織3 539家,74.7%的環保民間組織有年度工作報告,其中,向主管單位提交報告的占47.6%,向組織內部工作人員提交報告的占45.5%,向社會公眾公開報告的占47.6%。

對于民間組織和個人環保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統計估計和專家咨詢等方法。如上所述,74.7%的環保民間組織有年度工作報告,我們可以從年度報告中獲得環保支出情況,對于其他未提供報告的,可以采用統計估計等方法,例如將公布報告的組織的平均環保成本,作為計算其他未提供報告的組織的環保成本的依據。

(三)環境惡化成本的核算

1.環境污染損失的核算。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中排放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如果超過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將造成多種不利影響和損失,導致各種直接經濟損失,并需要當代人乃至后代為治理污染付出沉重代價。

(1)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的核算。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生產率變動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是利用生產率的變動來評價環境狀況變動的影響的方法。這種方法把環境質量看做一個生產要素。環境質量的變化會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價格和產量的變化,而后兩者是可以觀察到的并可以測量的。例如,化工廠的污水排放對廠周圍的農業生產率有不利影響,將導致農作物減產,農業收入降低的損失。不排放污水情況下,由于科技進步農業產量會逐年提高,而在排污情況下,隨著污染累計效應的增加,產量會逐年下降,這種生產率的變化是可以測量的。農業生產減產的損失可以用農產品的減產量乘以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來計算。2)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惡化對人類健康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因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增加而給生產直接造成的損失(可采用市場價值法進行測算),而且還表現為因環境質量惡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增加,以及因為人們過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損失等。

疾病成本法計算由疾病引起的醫療成本,例如門診費、住院費、藥費、看護費等醫療費用,相當于因環境質量變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數與每個病人的平均治療費的乘積,具體計算時可按不同病癥分別計算,如塵肺病、放射性疾病、皮膚病、眼病等。

人力資本法計算由疾病引起的收入損失,包括過早死亡的損失、勞動能力降低和喪失的損失等幾種情況。根據邊際勞動生產力理論,人失去壽命或工作時間的價值等于這段時間中個人勞動的價值。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是考慮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因素情況下,每個人的未來收入經貼現折算成的現值。根據國外研究者Mishan的研究,一個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活動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過早死亡的人所損失的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描述為:

Lr= ■∑ YtPtT(1+r)-(t-T) (4)

式中:Yt為預期個人在t年內所得到的總收入扣除他所擁有的非人力資本收入;PtT為個人在第T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為預計到第t年的社會貼現率。

如果不是過早死亡,而是勞動能力喪失或部分喪失,則需要對公式(4)進行調整,主要是按照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對第t年的總收入Yt 進行適當的調整。

(2)環境污染虛擬治理成本的核算。虛擬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現行的治理技術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虛擬治理成本是相對于實際治理成本而言的,實際治理成本即前面提到的由政府、企業或環保組織投入的環保成本。如果實際環保成本的發生未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那么剩余污染物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而要完全治理和清除污染,需要進一步發生治理成本,在未實際投入之前,稱之為虛擬治理成本,一旦各環保主體實際投資,就成為實際治理成本。虛擬治理成本可采用治理成本法計算獲得,公式如下:

虛擬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的單位治理成本治理成本法主要難點是測算單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可用一段時期內的實際環??傊С龀詫嶋H處理量測算得出,例如用“三廢”的環保支出分別除以“三廢”處理量,得到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單位處理成本,具體計算時可以考慮將五年作為計算周期(也可根據實際投資情況確定),因為每年治理污染的投資力度和效果不一定是均衡的,當年發生的投資效果可能在第二年及以后年度才得以體現,如為了凈化空氣而種植樹木。

2.生態破壞損失的核算。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可分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和生態資源恢復費用。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生態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價值的損失。生態資源大多是生產所需的材料、原料或燃料,根據這些要素的市場價值,可以計算出生態破壞造成的生產要素的價值損失。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生態資源的非要素價值喪失所隱含的經濟損失,這一損失不能或暫時不能由市場決定。如森林資源的水土保持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生態資源的破壞給后代人利用資源所造成的損失等。生態資源恢復費用是指治理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投入。生態資源遭破壞后所引發的一些間接經濟損失會年復一年地累加下去,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對被破壞生態資源進行治理,由此發生的費用也是生態破壞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的一部分。生態破壞損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收益還原法。該法主要適用于直接經濟損失的核算,是將喪失的自然資源可創造的收益按市場價格進行計算。如生態破壞造成森林、草地、耕地、濕地面積減少,從而降低其創造的收益,用減少的面積和數量乘以當期該項資源的單位平均收益,即可計算出損失的直接收益。(2)恢復費用法。將受到損害的生態環境質量恢復到受損害以前狀況所需要的費用就是恢復費用。如生態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恢復,需要種植草皮或樹木等方法來恢復?;謴瓦^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材料費、人工費補償費等?;謴唾M用一般采用重置成本進行計算,以準確反映現實價格水平下的恢復成本。這和我們前面提到的再生資源耗減成本的重置成本法原理相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態破壞都能得以恢復,或者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能恢復的采用恢復費用法,不能恢復的,采用影子工程法。(3)影子項目法(工程成本法)。影子項目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當某一項目的建設會使生態環境質量遭到破壞,而且在技術上無法恢復或恢復費用太高時,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生態環境功能,用建造該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例如,某個旅游海灣被污染了,則另建造一個海灣公園代替它,以滿足人們的旅游要求;某片森林被破壞了,要達到與原來同樣的涵養水土的目的,就需要興建水土保持工程,工程的投資成本就可以作為生態破壞損失的一個最低標準。

(四)環保收益的核算

人們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積極參與環境污染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必定會從中獲得相應的收益。盡管這些收益可能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可能是未來的而非現在的,可能是隱含的而非顯性的。例如,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產品減免稅款的收益以及為履行環保責任取得低息或無息貸款而節約的利息支出都屬于的隱含收益。而城市環境質量改善后外商投資增加,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就屬于間接收益。

對于各種環保收益,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可以按照傳統方法納入GDP核算,無須單獨計算調整。如處理廢棄物取得的收入、企業環境形象改善后增加的銷售收入都將直接增加企業利潤;土壤污染減少后農產品產量增加使農業收入增加;外商投資增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將增加。

參考文獻:

[1]王磊.中國綠色GDP的核算方法與應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7,(5).

[2]張惠茹.綠色GDP與環境污染成本核算[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10).

[3]汪水兵,殷福才,等.安徽省綠色GDP核算體系的構建及其應用[J].科技咨詢導報,2007,(7).

[4]陳會曉.江蘇省綠色GDP核算體系研究及應用[J].價值工程,2007,(12).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農業政策涉及農業諸多生產環節、多個品種以及多個經營主體,農業政策的制定不僅要考慮政策實施的預期效果,更要充分考量政策生命周期結束之后的影響。2015年底,中央提出著力推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意味著農業政策變動在今后將更加頻繁,而市場能否應對成為我國農業成功改革的關鍵,這也是評價政策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以我國油菜臨儲政策取消為例,探究農業政策變動背景下各種因素對農民種植意愿的影響機制,采用Logistic模型對 1 850 份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民來年油菜種植意愿影響不顯著,油菜生產補貼政策以及收購補貼政策對農民種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受教育程度、現有油菜種植面積以及人工成本投入對農民種植意愿具有正向影響,化肥投入以及耕地面積對農民種植意愿呈負向影響。

關鍵詞:農業政策變動;農民;種植意愿;臨儲政策;影響因素;Logistic模型;回歸分析

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1],經濟發展由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所引導,他主張經濟發展應尊重自由競爭而反對政府過度干預;與之對立的一種觀點則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派強調的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經濟發展總是圍繞政策調整以及市場變化而進行。政策調整應是基于政策的預期目標以及著眼未來發展的綜合決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出要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預示著我國農業改革范圍將更加廣泛,力度也將更大。2015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這是基于我國農業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的綜合考慮,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糧食總產量高達6.21億t,但我國糧食面臨3量(出口量、庫存量、總產量)齊增的扭曲狀況,且農產品成本“地板”逼近價格“天花板”是大宗農產品普遍面臨的問題,國家對幾項重要農業政策進行改革:降低玉米最低收購保護價格,2015年玉米收購價格較2014年下降幅度高達11.5%;啟動新疆地區棉花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2015年6月取消油菜臨時收儲政策。一系列的政策變動意味著我國農業發展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的先天弱質性及其社會保障性等特性決定農業發展對政策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對政策變動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以油菜為例,自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各類企業進行油菜籽收購,不再對油菜籽實行國家臨時收儲,意味著自2008年以來執行的油菜籽保護性收購價格政策被取消,2015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油菜籽收購價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區的油菜籽價格跌至3.6元/kg,較2014年同期(5.1元/kg)下跌幅度高達29.4%,降低了農戶種植收益,挫傷了農戶生產積極性,使得全國油菜播種面積隨即迅速下滑。

回顧我國農業發展歷程,城鄉發展失衡及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以農業基本生產資料為基礎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是國家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戰略決策。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高度集中計劃體制形成和發展的邏輯起點,選定優先發展工業就必須形成相應的價格扭曲宏觀政策,大多數農業政策主要通過限制農產品價格來促進工業發展,以低價農產品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使得農業成為工業發展的“營養”來源。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快速變遷,我國農業政策方向開始扭轉,逐步由歧視農業、剝奪農業向反哺農業、補貼農業轉變。朱滿德等認為,各項支持政策逐步向農業傾斜,通過調控要素價格、產品價格以及予以政策補貼等方式可保障我國農業健康發展[2]。因此如何科學制定農業政策來保障我國農業經濟市場的正常運轉是農業經濟問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在政策實際落實過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農業政策,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從2004年開始我國實施了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農業支持政策,在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各項農業政策的實施是國家基于宏觀視角考慮,促進農業生產、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發展為國民經濟正常運轉提供長期動力,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來,農業增產以及農民增收始終是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我國政府為保護農民種植收益,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諸如對部分農產品實施價格保護政策,這些政策對穩定我國農業發展及農民增收貢獻巨大。然而,時至今日,農產品供給由之前的嚴重不足逐漸發展為大量剩余,由于農業生產成本逐步提高以及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農產品比較效益下滑的狀況繼續惡化,農業增產農民不增收的問題普遍存在。程國強認為,我國對農業的補貼支持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農業支持總量和主要農產品補貼水平大幅提高,價格支持和掛鉤補貼等措施逐步成為主要政策工具,對市場的干預和扭曲作用日益明顯[3]。

自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農產品的供給由嚴重不足已發展為目前的大量剩余,農業的“大豐收”一方面歸結于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及制度的變遷,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家對農業給予大量的價格保護政策,刺激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在農產品大量剩余以及大量庫存擠壓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推行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在國家各項農業政策逐步向好的情況下,政策驟變必然會引發市場不適應,尤其在農民這一層面,因此研究農民對政策變化的反應是進一步推進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的重要實證基礎,厘清農戶的行為特征也是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1 文獻綜述

農業政策如何影響農業生產,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分為2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農業補貼可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和糧食產量[4-5],優化品種種植結構[6];另一種觀點認為,農業補貼只是增加了農民收入和福利[7],實施糧食直補政策會增加農業部門的總產出[8],且種糧直補政策比生產性專項補貼對增加糧食產量更有效[9]。農業政策對農民行為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具體的影響機制與內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陳飛等認為,農業政策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政策的實施環境,更主要取決于農民對政策刺激反應的強烈程度,他認為隨著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增加,各項農業政策對糧食生產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10]。呂晨鐘等認為,補貼政策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保護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11]。

舒爾茨認為,農民是理性的[12],即農民行為決策通常符合經濟人理性,農民生產決策會綜合考慮各項成本投入,遵循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取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而一些農業支持補貼政策通過降低農民生產的直接成本或間接成本來提高農民生產效益,農業政策的目標主要是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確保食品安全、增強環境保護和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13],而基于微觀的視角,農業政策是影響農民生產決策的重要因素[14]。糧食補貼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在于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上述文獻分析了各項農業支持政策對農民積極性的影響以及對農業產業的支持作用,在宏觀層面以及微觀層面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但農業政策對農戶以及農業產業的影響不僅限于政策執行過程中,政策取消之后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然而已有的文獻尚未涉及農業政策取消后可能帶來的影響。農業政策不僅應善始,更應善終,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是一種短期或中期扶持政策,不會長期執行,且長期政策支持也不利于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大多數農業支持政策在執行一段時間之后必然面臨被取消的情況,但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戶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導致農業政策由“好”到“壞”的驟變,這是否會引起農民不適應,或者說農業產業是否有能力應對產業政策的驟變,這是對農業產業政策綜合評價的關鍵。本研究深入探討農業政策取消之后農民的反應,以期為農業支持政策優化改革提供重要借鑒。

2 油菜籽價格變化分析

統計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間國內油菜籽月度現貨價格數據,將油菜籽日現貨價格平均可得出油菜籽月度價格,依據油菜籽月度價格數據繪制出油菜籽價格趨勢(圖1)。

由圖1可知,油菜籽價格變化總體可被劃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此期間油菜籽價格表現出一定幅度的波動,價格整體呈現震蕩上升趨勢。自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以來,依照世界貿易組織相關協定我國油菜籽市場逐步對外開放,自此國內與國際市場逐步對接,油菜籽市場不再是僅由國內市場構成的封閉市場,油菜籽價格形成受國內外市場環境共同影響,從價格變化狀況來看,這一階段油菜籽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第2階段為2008年1月—2015年5月,這一時期為油菜籽臨儲政策執行期,油菜籽價格除受市場供需決定以外,更多的受政府臨儲收購政策影響,因此該階段油菜籽價格不能客觀反映市場整體供需態勢,從價格發展趨勢圖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油菜籽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這主要由臨儲政策的短期效果所致,自2009年以后油菜籽價格變化整體相對較為平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宏觀政策的影響;第3階段為2015年6月—2016年4月,受2015年6月油菜籽臨儲政策取消的影響,油菜籽市場價格出現斷層式下跌現象,油菜籽現貨價格由2015年5月的 4 805元/t 下跌至2016年4月的3 668元/t,下降幅度高達 23.66%,2015年7月以后油菜籽價格一直相對較低,對比油菜市場價格的變化規律和政策變動可以發現,農業政策變動對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化發揮著關鍵影響作用。除油菜之外,玉米等農產品的價格變化也是當前農業經濟的關注熱點,可見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放開趨勢成為必然。

3 模型的構建與變量設置

3.1 模型選擇

關于農戶對油菜種植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是一個三元離散性問題,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來分析影響農戶油菜種植意愿的因素,將農民對油菜的種植意愿設置為被解釋變量,問卷中農民的選項有3種,分別是增加面積、維持面積和減少面積,其中增加面積取值為2,維持面積取值為1,減少面積取值為0,對于任意選擇j=1,2,多元Logistic模型公式為

式中;y為農民對油菜的種植意愿,分為3個等級,分別為0、1、2;xi取值為-1、0、1,表示i個影響農民對油菜種植意愿的自變量;αj為截距參數;βj為回歸系數。

3.2 變量描述及特征說明

3.2.1 變量描述 表1為對研究樣本主要定義及其基本特征(均值、標準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簡單描述。

戶主性別對農民種植意愿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年齡對農民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可能為正,由于身體原因,年齡較大的農戶外出務工機會相對較少,大多會選擇留在農村務農;戶主文化程度對農民放棄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存在2種可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民能更好地應用先進技術和方法管理農田進而取得較好的收益,但是受教育好的農民,由于其學習能力強,也更有可能從事非農活動,外出務工機會相對較多,因此對種植意愿的影響可能為負也可能為正;勞動力數量以及家庭人口數量對農民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預期為正,勞動力數量較多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優勢更大;耕地面積對農民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預期方向為正,耕地面積大的農民更可能獲得規模效益,其種植意愿也就越強烈;預計現有油菜面積對農戶種植意愿為正向影響,農民的種植習慣存在較大慣性,且對一些現有的種植作物農業生產技術掌握較好,后期調整種植結構可能性更小;化肥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對農民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可能為負,在種植過程中的投入過多則會降低農民的種植意愿,勞動力成本在一般情況下對農民的種植意愿呈現出負向影響,這主要基于機會成本的視角來考慮。農業政策傾向對農民生產行為的影響較大,一般而言,農業政策支持力度越大,農民的種植意愿越強,按照農業政策的實施階段,可以將農業補貼政策劃分為產前的要素補貼、產中的機械化補貼、產后的農產品價格補貼,實施農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因此農業政策對農民油菜種植意愿的影響預期為正向。

3.2.2 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調查的農戶中,有11.30%的農戶愿意在來年增加油菜種植面積,75.08%的農戶選擇維持油菜種植面積不變,13.62%的農戶選擇減少油菜種植面積。由表3可知,對于生產補貼政策的態度,有 13.08% 的農戶不滿意,40.86%的農戶選擇一般,46.05%的農戶選擇滿意。由表4可知,對于收購政策的態度,有 36.22% 的農戶不滿意,39.57%的農戶選擇一般,24.22%的農戶選擇滿意。由表5可知,對于農機補貼政策的態度,有11.62%的農戶選擇不滿意,有47.57%的農戶選擇一般,40.81% 的農戶選擇滿意。

作為因變量,其他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各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然后依次將其他因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同樣檢驗,最終結果顯示,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以年齡為因變量,其他變量為自變量測算得到的方差膨脹因子如表6所示,鑒于篇幅有限,此處不對其他變量作為因變量時的方差膨脹因子進行一一羅列。

3.3 數據來源、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3.3.1 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問卷數據由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團隊負責完成,為客觀真實反映當前我國油菜生產動態,調查范圍涉及各綜合試驗站合作建立的5個油菜示范縣(區)(示范縣不足5個的,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每個縣隨機選擇3個行政村(個別較大的區或縣級市多于3個),每個村隨機選擇6個農戶(包括未種油菜的農戶)進行座談調查,并填報調查問卷。對選定的生產縣(區)、行政村和種植戶登記造表。每個綜合試驗站選派1個工作人員作為調查人員,每個縣(區)確定3名農技推廣人員協助參與試驗站調查工作。2015年、2016年的調查深入鄉村,將實地臨田考察、集中座談與逐一上門訪問相結合,使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隨機性與客觀性。本次共調查全國冬油菜產區14個?。ㄊ?、自治區),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涵蓋全部冬油菜主產地區;調查油菜主產縣(區)共計125個,占我國油菜生產大縣(區)(1.33萬hm2以上)的89.27%;涉及387個行政村,共計2 322戶農戶,收回有效問卷1 850份,有效問卷率為79.67%。

3.3.2 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將表1中所設置的因變量與自變量放置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中進行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

3.4 結果分析

3.4.1 農戶變量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表7)可知,農戶受教育程度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農戶油菜種植意愿,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農戶的油菜種植意愿越強,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對市場相關信息的獲取能力較強,在調研中發現,在油菜籽價格較低的狀況下,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通過賣菜籽油來代替銷售油菜籽;此外,國家取消油菜臨儲政策,將油菜產業發展交由市場來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油菜產業發展空間,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對市場變化的應對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會繼續堅持種植油菜。

3.4.2 生產變量

由表7可知,農戶現有耕地面積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農戶油菜種植意愿,油菜的競爭作物主要是小麥,小麥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規模效益突出,因此耕地面積大的農戶更傾向于種植小麥,且耕地面積越大,農戶種植小麥的比較效益越高。此外,部分耕地面積大的農戶的耕地是通過土地流轉而來的,土地成本相對較高,這些農戶的農產品多用于商品流通,而并非自給自足,因此表現出更為明顯的經濟理性,在油菜比較效益下滑的情況下,油菜種植面積越大,農戶的效益下滑得越嚴重,因此耕地面積較大的農戶油菜種植意愿會下滑。農戶原有油菜種植面積大小對油菜種植意愿表現為正向影響,由于油菜的種植相對效益較低,不少農戶種植油菜的目的僅在于滿足家庭食用,在油菜失去國家保護價格支持的狀況下,農戶的油菜種植面積對油菜種植意愿表現為正向影響,由于這些農民長期從事油菜生產,對油菜生產農藝相對熟悉,不愿改變現有種植結構,因此對油菜的種植意愿較強。

化肥投入成本對農戶的油菜種植意愿呈負向影響,主要是由于化肥作為主要的物質資本投入,其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油菜生產總成本的提高,勢必會降低農戶種植意愿。勞動力價格對農戶的油菜種植意愿表現為正向影響,通常情況下,勞動力成本越高,農民越傾向于從事非農活動,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比例的不斷增加,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工投入越來越少,因此在勞動力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農民更加傾向于采用機械化方式進行生產,因此勞動力成本對農民的種植意愿表現為正向影響。

3.4.3 政策變量

政策變量中的生產補貼政策以及收購補貼政策對農戶的油菜種植意愿均為顯著正向影響,顯著水平分別為1%和10%。生產補貼政策通常是指政府對油菜種植戶予以一定實物或現金補貼,通過降低油菜種植成本來增加農戶種植收益,油菜的種植收益越高,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越強。統計結果顯示,在油菜收儲政策已經取消的背景下,農民種植油菜的意愿有所下降,但部分省份對于油菜種植大縣(區)或大戶仍予以一定補貼,即使補貼程度有限;收購補貼政策是穩定農民油菜種植收益的重要方式,主要通過穩定油菜籽收購價格的方式來提高油菜種植戶的種植利潤,可見油菜收購補貼政策對于農民的種植意愿影響較強。從影響程度方面來看,生產補貼政策比收購補貼政策更能提高農民的油菜種植積極性,由于收購補貼政策是一種最低價格保護政策,對油菜的種植收益影響并不直接,只有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格時,政策的效果才得以顯現,而生產補貼可直接降低油菜的生產成本,農民的受益感受較強烈。

4 政策建議

4.1 合理定位政策預期目標,增強農業經營主體抵抗風險能力

科學合理定位農業政策預期目標是正確農業政策得以貫徹實施的關鍵,由于農業產業具有先天弱質性,因此通常情況下,農業政策的出臺主要是以扶持幼稚產業為目的。短期來看,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對農業經濟增長能力的促進作用越強,政策效果越明顯,但考慮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政策只能充當輔助和補充作用,不可過分依賴使之成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保護傘”,因此在農業政策設計之初,應充分明確各項農業政策的預期目標,堅持以預期目標為導向,避免對農業產業產生過度保護,培育農業產業的“自力更生”能力。當前,農業市場的風險面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一方面是農業生產要素以及產品供需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另一方面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正迅速推進,各項農業改革將逐步展開,隨著一些農業支持政策的取消或國際市場形勢的變化,國內市場必然存在諸多不適應,而政策實施重在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我國各項農業支持政策較多,農業產業應當建立健全的風險防控機制,著重培育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以應對市場異常波動。

4.2 提高農業政策的精準性與全面性

農業包含多個生產環節和多個品種,各環節以及各品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政策的制定應具有針對性,此外,農業政策的具體落實須以財政資金作為保障,如何以有限財政支出實現農業政策效果最大化,應根據各農業產業特征制定相應產業政策,根據產前、產中以及產后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制定產業政策。通過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對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益的政策農民較為敏感,建議在開展生產補貼時,增加農資補貼的權重,以實物補貼方式來刺激農民種植積極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也是完善政策的關鍵,農業政策制定的初衷必然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時不僅要考慮政策執行的預期效果,同樣要將政策取消后的影響納入考慮范圍,唯有綜合全面考慮政策執行前后的影響,才能保障政策實施效果的全面性。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農業市場必然會對政策產生依賴性,政策取消時應評估其后期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對于政策的取消尤其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以減小政策驟變對農業產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從油菜臨時收儲政策取消的市場反應可以看出,政策變化對市場沖擊較大,給整個油菜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4.3 科學規劃政策導向,構建農民理性預期

農業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以及實現農民增收,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初,就應當基于目標導向制定各項農業政策,不斷完善政策實施機制,避免政策漏洞,使政策的實施基本符合預設方向,基本達到政策目標。此外,要構建市場的理性預期,農業政策的短期作用及長期作用應當明確,及時準確地發出市場信號,使市場對政策進行理性預期,以降低政策變動對市場的沖擊。

參考文獻:

[1](英)亞當·斯密. 國富論[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滿德,程國強. 中國農業政策:支持水平、補貼效應與結構特征[J]. 管理世界,2011(7):52-60.

[3]程國強. 發達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給中國的啟示[J]. 中國禽業導刊,2009,26(18):12-13.

[4]陳慧萍,武拉平,王玉斌. 補貼政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0(4):100-106.

[5]曹 芳,李岳云. 糧食補貼改革研究——以江蘇省的調查為例[J]. 當代財經,2005(4):80-83.

[6]陳 波,王雅鵬. 湖北省糧食補貼方式改革的調查分析[J]. 經濟問題,2006(3):50-52.

[7]鐘春平,陳三攀,徐長生. 結構變遷、要素相對價格及農戶行為——農業補貼的理論模型與微觀經驗證據[J]. 金融研究,2013(5):167-180.

[8]穆月英,小池淳司.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SCGE模型構建及模擬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3-15,44.

[9]韓喜平,蔄 荔. 我國糧食直補政策的經濟學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07(3):80-84.

[10]陳 飛,范慶泉,高鐵梅. 農業政策、糧食產量與糧食生產調整能力[J]. 經濟研究,2010(11):101-114,140.

[11]呂晨鐘,許路遙. 我國糧食安全與補貼政策研究[J]. 經濟與管理,2012(10):15-18.

[12](美)西奧多·W. 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3]何樹全. 中國農業支持政策效應分析[J]. 統計研究,2012,29(1):43-48.

[14]鄧小華.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經濟效應分析——以安徽省來安縣、天長市糧食補貼改革試點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04(5):64-66.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保障企業內部生產質量的前提之下,落實好成本管控工作,是企業實現行業競爭力提升的重點工作內容?;炷疗髽I成本控制主要針對生產過程,從生產初期的原材料選擇與配置,到生產計劃以及成本預算的制定,再到生產過程的全面成本控制,最后到生產完成后的成本核算工作。良好的成本控制及管理能夠幫助混凝土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生產經營質量,維持企業穩定健康的發展。然而就目前部分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落實狀況來看,部分企業內部管理思維較為傳統,缺乏現代化知識理論支撐,對于成本控制及管理重視程度不足,并未實現全面成本控制,發揮成本管理工具的應有價值?;诖?,本文首先從理論綜述入手,然后深入探究混凝土企業開展成本控制與管理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期幫助混凝土企業實現長遠發展。

關鍵詞: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問題探究

市場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為各行各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混凝土企業為更好地適應當前市場發展趨勢,于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之中拔得頭籌,也將自身工作重點逐漸放在成本控制與管理機制完善之上,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狀況,建立健全各項管理機制,保障生產經營工作的有序推進,推動混凝土企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一、混凝土企業及成本控制與管理機制概述

(一)混凝土企業的特征分析

混凝土企業在發展進程中,相較其他企業而言,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同時其生產經營及研究活動,也完全基于當地市場對于混凝土的實際需求,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利用專業設備,對原材料進行合理加工,并將其運輸至施工現場。由此可見,混凝土企業生產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合約性質,生產周期與建筑施工領域項目建設周期緊密相關。

(二)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機制完善的重要性

就目前混凝土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來看,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實與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聯。傳統混凝土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工作落實過程中,主要目標在于實現實際生產過程成本的有效降低,以提升企業短期經濟效益,此種管理機制并未充分考量混凝土市場的長遠發展,嚴重影響混凝土企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由于社會經濟形勢不斷變化,混凝土市場也日趨復雜,因此,現階段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的落實,需要企業對傳統成本管理與控制模式實現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結合經營管理進程中資金流轉以及各項經濟活動的具體交易狀況,明確成本投入與產出過程的實際參數,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實現企業生產成本的有效降低,幫助混凝土企業更好地適應當前行業環境需求,維持穩定經營。

二、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存在問題

(一)生產質量與成本管理存在矛盾

混凝土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管理機制,在原材料價格出現較大波動時,采購環節往往難以實現貨比三家,選擇最為優質的材料供應商,無法在保障質量的同時節約成本[1]。加之部分混凝土企業將自身關注重點放在業務水平提升之上,對于員工綜合素質提升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部分員工雖具備專業成本管理技能,卻對混凝土生產過程了解程度不足,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卻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商品質量與成本之間始終存在無法消磨的矛盾。

(二)成本控制與管理意識淡薄

在混凝土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生產人員作為生產過程的直接實施者,技術人員則為其提供技術并強化管理,二者對于混凝土企業的發展而言都至關重要。然而部分企業內部卻存在生產人員對于成本控制與管理認知存在偏差,淺顯地認為混凝土生產單純為付出勞動力的崗位,缺乏應有的成本節約意識,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成本損耗也在不經意之間產生。而技術人員缺乏技術素養,僅淺顯的了解機械運作,對于混凝土生產與管理實質明確程度不足。更有甚者,部分混凝土企業內部缺乏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技術支撐,不僅無法保障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實,甚至影響混凝土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三)成本控制與管理體系完善程度不足,管理方式陳舊

部分混凝土企業依舊沿用傳統模式下較為粗獷的成本控制與管理方式,存在較多工作上的漏洞,無論是涉及原材料采購環節還是生產制造環節,都有較多的不足之處尚待完善。有部分混凝土企業,其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的落實,依舊停留在書面形式之上,并未結合企業發展戰略目標落到實處,未能充分發揮成本控制與管理真實價值。較多企業管理方式相對落后,甚至有部分企業依舊沿用傳統手工計算模式,成本控制與管理時效性與準確性難以保障,對于企業內部資源流向與消耗未能實現全過程把控[2]。此外,部分企業雖引進信息化技術落實成本管控,但信息化技術并未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現更新迭代,在實際的工作推進過程中,僅能進行簡單的賬目記錄、數據存取以及生成大概成本估算等工作。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管理依舊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發揮成本控制與管理真實價值。

(四)員工綜合素質尚待提升

混凝土企業數量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穩定發展在不斷增加,然而與之相匹配的專業技術人員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現有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的推進受到阻礙。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內部人員流動較大,難以形成穩定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成本控制與管理質量受到影響?;炷辽a經營領域,缺乏專業性成本管理人才,部分企業在實際的工作落實過程中將其交由財務部門負責,主觀地認為成本管理與企業財務管理活動類似,對于成本控制與管理復雜程度認知不足,導致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混亂,就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無法產生助力作用[3]。較多企業在實際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推進過程中,缺乏應有重視程度,難以實現全員參與,在生產過程中易產生資源浪費現象,成本控制與管理流于表面。

三、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落實路徑

(一)強化企業全員對于成本控制與管理的認知

為從根本上實現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現階段混凝土企業應當強化自身對于成本控制與管理的重視程度,樹立正確成本管理理念,管理層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在員工群體中強調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意義,提升全體員工對于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重視程度,在企業內部為其落實營造良好的氛圍。與此同時,混凝土企業在實現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落實過程中,也應當重視成本種類分類工作的開展,例如生產成本、非生產成本、安全成本等,明確各種類型成本的構成以及影響因素,分析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定期回顧不可控成本,將關注重點放在可控成本之上,實現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效率提升,以此推動混凝土企業實現更好發展。

(二)建立標準的成本核算體系

混凝土企業成本核算作為成本控制與管理的關鍵內容之一,需要一套完善且科學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更好地推進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實,實現成本控制與管理規范化程度提升。通?;炷疗髽I成本主要包含兩部分,首先是原材料成本。拋開采購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混凝土生產配方優化的影響。如何在保障混凝土質量的前提之下,實現企業內部成本消耗的降低,需混凝土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結合市場材料價格等各項因素,得出最合適的原材料用料配比組合。其次為倉庫成本,倉庫成通常指原材料以外的所有成本,包含人工費用成本、水電費用成本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設備維護成本等。此類費用成本單看雖不多,但綜合起來卻是一項數量龐大的成本,且伴隨企業的不斷發展而壯大。對于此部分成本無法實現減少,反而會更為復雜與細化。因此混凝土企業在實際的成本控制與管理過程中,需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各個環節實現全面把控,并根據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做出合理的調控[4]。最后,企業還應當在實際的工作推進過程中,對成本計算、核算等方式進行不斷的完善,確保成本核算與實際相符合。

(三)完善成本控制與管理體系

1.實行定額管理

完善的規章制度是保障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工作的規范、有序的基礎,能夠最大程度實現混凝土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在企業內部實行定額管理,能夠對企業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定額管理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業的經濟效益增長,但是能夠幫助企業更為有效地應對風險,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在定額管理落實過程中,應充分結合企業實際經營管理狀況,按照混凝土商品生產流程,制定各環節定額計劃方案,并實現有效落實,遵循規范合理使用企業內部資金,保障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序推進。

2.落實績效工資管理模式

針對員工薪資待遇,實現績效工作管理的充分落實,能夠有效規范員工行為,提升員工職業道德,保障企業與員工雙方利益??冃ЧべY管理模式的落實,能夠有效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推進成本管理與控制工作的充分落實。

(四)提升員工綜合素質

混凝土企業應當對現有員工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提升員工綜合素質,更新其知識體系?;炷疗髽I完善的成本控制與管理體系的構建,要求員工具備專業的成本管理素養與良好的信息化手段應用能力,能夠應用最先進的成本控制方法,根據不同工作需求,將成本控制信息轉化為企業決策所需信息。企業可引進其他機構優秀成本控制與管理方式,通過全面且合理的分析對比,幫助員工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優化,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助力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在混凝土企業內部更好落實。

四、結束語

成本控制與管理作為混凝土企業管理過程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混凝土企業當前經營成本過高的根本途徑。成本控制與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能夠促進企業實現內部管理質量提升,維持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昌.混凝土企業生產成本控制問題及對策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23):164-165.

[2]孟書凡.商品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20(26):33-34.

[3]朱大榮.商品混凝土生產成本控制難點及對策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14):188-189.

[4]譚勇.商品混凝土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機制淺談[J].財會學習,2018(24):129+137.

生產成本論文范文第5篇

節能降耗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本文從降低原料消耗、節約能源以及降低各種材料和機配件消耗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Energy-sav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textile companies to improve profit. The measures, such as saving raw material,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accessories consumptio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o help achieve energy-saving effect.

眾所周知,紡織企業既是一類勞動密集型企業,又是一類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較大、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微利型企業。紡織企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一定要在節能降耗方面下工夫,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常抓不懈。

一、降低原料消耗

生產紡織品使用的各種纖維材料,在紡織品總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有的產品原料的費用大約要占到產品總成本的 70% ~ 80%。所以節約紡織原料十分重要。

1.把好原料采購關

采購原棉與化纖原料最好要有固定供應商,并在使用前對原料進行抽檢,使用中要結合產品質量再次進行抽檢,發現原料質量與供貨合同不符,要追糾責任并予以降價處理。特別是對原料重量要逐包稱重,發現重量不符要及時與供應商聯系確認,在貨款中扣除,以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把好原料使用關

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原料的特點,達到提高質量、穩定生產、降低成本的目的,要根據原料的具體情況做好配棉,這是紡織品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

(1)做好配棉

配棉的目的,除了要合理使用原料和保證成紗質量,保持生產相對穩定之外,同時還要節約原料和降低生產成本。如棉織品使用的棉花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氣候、病蟲害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特別是晚期花遭受霜襲,產生一定數量的低級棉,如果把低級棉單獨紡紗,成紗質量將顯著下降。在正常的混合棉中適當搭配一些低級棉,對成紗質量并無影響,若使用合理,質量反而會提高。如在正常的混合棉中由于纖維支數較粗而使成紗強力達不到要求時,搭用一部分成熟度較低、支數較細的低級棉,可以使成紗強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樣做不但不影響成紗質量,而且有利于節約原棉。

(2)回花回用

在紡紗過程中,各道工序都會產生一些回花,如皮輥花、粗紗頭、碎棉條、碎棉卷等??梢院侠淼丶右岳?,這樣對降低成本、節約原棉也是十分有利的。

(3)再用棉利用

再用棉包括清棉產生的破籽、梳棉抄斬花和精梳落棉等。因清花破籽纖維短,整齊度差,含有較多的雜質和疵點,可混用于低二類紗或副牌紗,作為紡制棉毯、低檔粗布、打包布等部分原料。梳棉抄斬花含雜較多,特別是帶纖維籽屑及棉結等疵點,斬刀花含雜率通常較抄針花大,短絨率較高,所以紡紗性能較低。因此一般降支回用于中粗號紗,部分作為廢紡原料。精梳落棉質量與梳棉抄斬花相同,用途也與梳棉抄斬花同。

(4)化纖原料的配用

化纖不僅為紡織生產提供了豐富原料,而且還可以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織物服用性能。利用合成纖維與棉或粘膠纖維進行混紡,既能保持化纖的特點,又可降低產品成本。

(5)提高原料利用率

在棉花價格如此高昂的今天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紡織機械制造對此都高度重視,都在努力尋求如何在高速的前提下更高效地使用原料。比如Rieter(立達)E66精梳機,在確保優良成紗質量的前提下,生產速度最高可達 500 鉗次/min,最高產量可達 72 kg/h,而落棉率則降低 1% ~ 2%。因此用戶從這臺設備中受益的不僅是高效、高產和高品質的紗線,同時還有對原棉利用率的最大化。

(6)應用先進技術節約用棉

例如,采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不僅能打破目前紡紗極限,可紡出Ne 400 以上的棉紗和Nm 300 以上的毛紗,毛紗最高可紡到Nm 500。同時能降低成紗對纖維根數、長度、細度的要求,使低支原料能夠進行高支紡紗,突破了紡織原料的底限,可將原來的紡織下腳料開發出高品質的產品,實現了不同類別纖維的任意組合。

再如,有條件的企業應積極采用計算機配棉技術,將各種纖維原料各項數據輸入計算機,針對各種紗線對纖維原料的要求,建立模型,提高配棉精度,減少原料消耗。

二、節約能源

紡織生產工藝流程長,機臺多,水、電、汽等能源消耗大,千方百計降低能源消耗,是企業管理十分重要的任務。

1.節約用電

(1)利用供電谷峰期

紡織企業如何避開用電高峰期,而在低谷期用電,是紡織企業節約用電一項重要措施。如增加前紡和自動絡筒機的生產能力,在用電谷期多生產一些前紡半制品,如粗紗和筒紗,再通過生產品種的合理安排,使前紡和自動絡筒機生產用電避開峰期。再如把設備停機維修的揩車、檢修、保養、平車時間,安排在上午 8 時至 12 時進行。為了用足谷期電,交接班不停機做交接班清潔工作。到 8 時以后在峰期由接班者停機進行細致的清潔打掃工作。

(2)利用電機諧波

現代紡織設備大量使用變頻電動機,這種電動機運行時產生大量諧波電流,其中高次諧波電流注入電網后導致系統中高次諧波電流含量迅速增長,引起供電電壓畸變,增加了用電線路和用電設備的損耗。因此為了節約用電需要對諧波進行治理,可采用無源諧波濾除裝置,該裝置在節約用電的同時還可以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3)織機節電措施

① 無梭織機

劍桿和噴氣織機采用主電機數控直接驅動技術,除了推進織機完全自動化、提高織機速度和效率外,同時取消了主離合器、制動器和慢速、尋緯機構等傳動機構,更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機物料消耗,應用后可降耗 15% ~ 20%。

再就是無梭織機水冷卻系統,無梭織機速度高,散發的熱量多,而織機的機械部件散發的熱量會導致經紗表面干燥。Picanol(必佳樂)公司推出的織機水冷卻系統,織機產生的熱量一半可以從織機內部排除,有利于減少空調的耗能。

② 有梭織機

高效節能開關:這種開關采用進口元器件集成電器磁性無觸點式開關來代替機械式開關,其型號為DZJ7 – 2型。這種節能開關具有無磨損、壽命長、可靠性高等特點。使用它能使運行中的織機因斷經缺緯等故障停臺時自動切斷電源,消除空載耗電,節能效果顯著。據實測單機年節電在 760 kW • h以上,且不影響操作工人的操作,是理想的織機節能裝置。

液氣緩沖器:有梭織機原緩沖裝置,由皮圈箱、三輪緩沖及緩沖帶等組成。由于投梭的沖擊的力量很大,皮結、皮圈容易變形損壞,是消耗量最大的易損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單位研制了一種液氣緩沖器型號為YQ – 1型,這種緩沖器是參照國外緩沖器研制的,是利用液氣介質吸收及轉換能量,完成制梭緩沖的一種裝置。用以取代有梭織機的皮圈緩沖裝置。

YQ – 1型液氣緩沖裝置研制成功后,通過 50 多個工廠近 3 000 臺織機約 3 年時間的運轉考驗,證實其緩沖性能穩定可靠,梭子定位準確,并可節電 5% ~ 6%,維護保養方便,降低機物料損耗,節約回絲,提高織機效率 0.5% ~ 1%和織物質量,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一次性投資可在兩年內收回,被認為是目前國際上傳統有梭織機中最為先進的一種緩沖裝置。

定位剎車開關:ZDK – II型有梭織機定位剎車開關。是采用機電一體化的方式控制有梭織機,實行快速制動定位,關車時織機的彎軸可定位于任意角度,控制停車角度的重復精度 ≤ ±10 ℃,調整范圍 360 ℃,輸入電壓 380 V。該裝置的特點是:簡化擋車工開車程序。提高作用效率,作用性能可靠,故障率低,安裝調整方便,并具有節電及防電機缺相運行的功能。使用該裝置后可有效降低橫檔疵點 50% 左右,對稀薄織物效果尤佳。

(4)節約空調用電

紡織空調在紡織生產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車間溫濕度、車間氣流等生產環境,對生產影響最大。而空調用電約占生產過程電耗用的 1/3,所以空調節能意義重大。

目前在紡織企業推廣使用的新一代紡織空調智能化監控系統。該系統采用了先進的數字軟件處理技術和優質傳感技術,能自動將車間空氣調節始終處于理想狀態。該系統的使用不僅可以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設備維護費用,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還可以節電 30%。

(5)節約照明用電

照明用電的節約主要是加強照明管理,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按照實際照度效果,確定路燈和車間照明的開啟盞數、排數及時間,杜絕無效照明。照明燈采用節能燈,節電的效果也十分顯著。

2.節約用氣(汽)

紡織企業使用的氣(汽)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機臺為了完成產品加工的工藝過程或操作而使用的壓縮空氣如噴氣織機用氣、絡筒機空氣捻接器用的壓縮空氣等;另一部分是漿紗調漿和烘干與空調采暖用的水蒸汽。

(1)節約壓縮空氣

加強空壓設備管理:每天對空氣壓縮設備進行狀態檢查,并按周期進行維護保養,適時更換油分離器及精密過濾器,定期清洗干燥機空氣通道,冷卻系統的效果必須明顯有效,及時補充潤滑油,同時結合季節變化情況調整供氣壓力,調節電磁排水閥的定時,以減少空排時間。

(2)降低噴氣織機氣耗

噴氣織機主、輔噴嘴引緯中的耗氣量總和約是總耗氣量的 90%,其中輔噴嘴耗氣量約占總耗氣量的 75% 左右。在降低氣耗方面,目前通過控制系統對主噴和輔噴電磁閥的開、閉時間及及其導通噴氣的時間長短,進行十分靈敏、準確的控制;還在引緯過程中實施閉環控制、緯紗低張力柔和引緯等,降低耗氣量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3.節約用水

(1)在春秋冬季,將空調的回水集中在水池中進行沉淀,在用水泵送到空調室回用。在夏季將細紗空調室回水供前紡或絡筒空調再次循環使用。

(2)紡織企業用水包括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兩部分,節約用水除了制定用水定額和計量用水外,防止供水管道跑、冒、滴、漉十分重要。

三、節約器材、機配件

1.使用粗紗管套圈

粗紗機使用涂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粗紗管,以適應不同品種的需要,這樣會帶來一個問題,數量配多了浪費,配得少了則使用不便。如果只購買白色的粗紗管,再購各種顏色的粗紗管頭套圈,這樣既可以滿足生產要求,又可以使用方便,還可以減少浪費。

2.靈活掌握皮圈使用周期

皮圈是粗紗細紗機牽伸部件,靈活掌握皮圈的使用周期,如將換下來的紡細支紗的超過周期及有磨紋的皮圈在粗混紡及粗化纖品種上再次使用,不僅不影響紗的質量,而且還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粗紗條干超過0.3%,細紗條干超過 0.5% 即作報廢處理。

3.控制皮輥套制的質量

皮輥套制質量直接影響細紗的機械波,采用不同型號套膠輥機套制的皮輥,細紗的機械波是不同的。如使用某種型號的套膠輥機,細紗 9 cm左右的機械波很多。而改用WZTJ – 1型三柱式套膠輥機制作的皮輥,使用后其 9 cm左右的機械波基本消失,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皮輥的報廢率。

4.修復絡筒金屬槽筒

金屬槽筒是自動絡筒機完成筒紗卷繞成形重要的工藝部件,極易磨損而影響筒紗質量,如果購買新的其價格不菲。目前我國已掌握了把報廢的舊金屬槽筒修復技術,修復后的槽筒質量完全可以滿足企業的要求,修復費用僅為買一只新金屬槽筒的 1/5 ~ 1/4。

5.嚴把機配件采購關

機配件的采購要做到貨比三家,實行競價采購,要了解配件廠家的價格及同行廠家配件供應渠道及價格,力爭優質價廉。進口設備的機配件應在國內尋求供應商和替代品。

6.機配件以舊換新

所有設備的損壞機配件都要實行以舊換新,否則機庫不予發貨。紡織設備配件供應廠商配件是以套件供應,在實際使用中機件少損壞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零件,以整個套換費用較大,應由設備管理部門組織進行折配,對可自行加工的損壞件進行加工更換。

7.修舊利廢

能夠修復的機配件及紡織器材,都要進行修復恢復其性能重復使用。電氣元器件價格較高,修舊利廢效益可觀,對電路板、變頻器、PLC等應由專人進行維修。

8.加強庫房管理

企業應加強機配件庫房管理,最好用現代化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將現存在各種機械配件的存儲數量、品種、規格等輸入計算機,庫房管理人員就能及時了解各種配件消耗和存儲情況,將各種配件存儲數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這樣做既利于保證生產設備正常運行,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庫存,減少浪費。

參考文獻

[1] 王昌宏. 紡紗廠節能降耗舉措探討[J]. 上海紡織科技,2010(4):56 – 61.

上一篇:通識課程論文下一篇:測算方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